交通运输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2:08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下,经济的生产运行中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靠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这要求使用多种方式的交通工具,对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把握时机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实践中深刻的表明了,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新的时期下,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在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益的同时,也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诚.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05).

[2]常岩霞.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3]唐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时代经贸,2012(06).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常州市;公路系统;结构分析

一、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1.运输需求分析概念。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时,规划的主导方向是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供给是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若需求高,则供给能力也应相对提高。对运输需求的分析,又是进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对运输供给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交通运输的需求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不同点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例如工作地点和住宅之间的转移;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也对交通运输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需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全貌和水平的综合反映。运输需求分析是对产生需求的相关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运输需求分析我们能定性定量的了解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运输需求,因而可以进行合理规划,来改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

2.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需求主要有两种:其一,旅客运输需求,旅客运输需求中又可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的领域。与人类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有关的运输需求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例如我们每天去学校或者工作就称为生产性旅行需求。以消费性需求为旅行目的的运输需求可称为消费性需求,像我们去旅游则是消费型旅行需求。其二,货物运输需求,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点:(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分离: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很常见的地理现象,尤其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一个地区的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这种资源,而本地区没有这种资源,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2)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生产地逐渐偏离出城市中心区域,而消费地则广泛存在,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逐渐分离,这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由于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产业优势不同,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货物就会在不同空间上产生流动,从而产生运输需求。

二、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运输供给概念。运输供给是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量。运输供给在市场上的事先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者有出售运输服务的愿望;第二,生产者又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2.运输供给影响因素。交通运输供给有赖于以下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技术因素。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运输工具性能的重大改进,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都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2)运营策略。用技术来改善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目标。(3)政府机构的要求和限制。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4)使用者行为。货主选择的运输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输供给。

就我国的运输供给情况分析,我国交通运输条件,无论是从运输线路的长度,还是从运输工具的相对数量,以及各种运输资源的利用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来看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依据产值比重横向对比定律可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运输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最高时相当于比重最低国家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交通运输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快速化运输、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的整体供给能力逐步达到饱和,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进程与结构分析

1.未来公路运输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对未来交通运输中的公路运输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公路运输主要分为运量结构、线路等级结构、车辆结构、投资结构以及路网分布结构。(1)运量结构是指各种货物品类的货运量比例以及各种性质的旅客占客运量的比例。近几年的运量在不断增加,未来运量还会继续增加,里程数将会更加完善,公路系统也会为社会经济作出更多贡献。(2)线路等级结构。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路总量进一步增加,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县乡公路里程大幅增长,公路通达情况进一步改善。同时,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公路养护和绿化里程也不断增加。未来不同等级的公路还会继续增多,公路系统将会为社会带来更多方便。(3)车辆结构。近几年,车型结构多样化,适应于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化车辆,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加大科技投入,使客车经济、舒适,货车高效、低耗。运输市场放开以来,运输装备得到较快发展,运输车辆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车型结构趋于多样化,车辆档次及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投资结构。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公路运输供应结构,运输供应结构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讲,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盘活现存量资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增量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增量调整的重点,是要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领域,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市场透明度,监督运输企业遵守市场规则,自觉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办事。政府部门在运输供应结构调整中应从传统的“抓生产经营”的局部转变为“建设发展市场”的全局,为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应适应新世纪运输需求的变化,实现公路运输供应结构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优化,快捷、方便、经济、高效的运输需求将成为运输量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运输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也使运输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5)路网分布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成绩显著,路网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范围和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进展迅速,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开始形成并发挥出规模效益;路网通达深度有较大提高。但公路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方面干线公路网尚未形成,各层次路网规模和其功能、地位相互匹配不够,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偏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偏低,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不足总里程的一半。未来的交通运输规模结构上会解决地区差异,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未来整个行业的智能信息化进程分析。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来说,信息化是它的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而由此衍生的智能运输系统则是未来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对21世纪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实现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置的转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可供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在增加,从水运、公路、铁路直至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生存的需要,正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竞赛,使得交通运输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交通运输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来预测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几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规模(运量或运输周转量),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实际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与一些本以为较为客观的交通运输发展的估计相比,出现了相对偏低的情况,在大力发展运输能力的同时,运量却未象预料的那样同步增长,运力过剩的情况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运输行业仍关注的只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而却忽视了另一种对运输市场产生重大替代作用的力量正在夺取传统的由交通运输业承担的市场。这种力量就是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流。因此研究出来了itS充分使用信息流的作用为交通运量预测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itS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itS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务、计收使用费和减少交通堵塞等。系统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户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信息及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天气等;而安全服务的内容则有危险警告、人车事故预防、行车辅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费用收取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地向用户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车辆停放费等。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发展战略与实施战略实例分析

以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为例,根据需求分析以及供给分析之后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战略。常州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高铁、京沪高铁、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1.常州市交通需求分析。常州市全市土地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干道网基本上呈方格网形式,在现已形成的路网中,存在着大路多、小路少、高等级道路多、低等级道路相对较少的局面。2011年,常州市常住人口突破450万,与2000年的380万人相比,十年来增加了70万人口,不仅如此,常州市常住人口还在不停增长中。根据对常州市的客运高峰出行时间调查,第一个出行高峰时间为6:30~9: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43.4%。第二个出行高峰时间为16:30~18:00,这一时间内的出行量占全天出行量的比例为31.9%。这两个主要高峰期累计时间为4h,占全天时间的比例为1/6,但其出行量却超过了全天出行量的70%。由此可见,居民出行在时间上的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具有很强的时段性,而且非常统一。2020年高峰小时客运量可达到4.2万人次/h。

2.交通运输供给分析。从技术条件上来看,常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既有比较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有比较先进的快速公交系统,BRt道路沿线平交路口多(主要有37处),小区、企业、商店出入口多(124处),BRt车道设在路中央,一方面专用车道与常规机动车道间不用设置隔离带,用标线和反光道钉进行软隔离即可,对机动车可以通过加强交通管理以避免其占用BRt车道,不仅道路景观更好,而且更有利于应急通道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不会影响未来道路的拓宽。系统的近期输送能力为5085人/小时;系统的远期输送能力为5390人/小时。2008年日均客流预计为7万人/天。加上普通公交系统运输的客流,估计能达到10万人/天。从运营策略上看,常州市公交系统主要有56条线路,基本涵盖了整个常州市的市区部分,线路长度由6km到50km不等。运营的间隔时间又由平峰时间和高峰时间区分,平峰间隔发车时间比较长,高峰间隔时间比较短,以达到使旅客等待时间尽量短的效果。

3.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根据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对常州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首先要重

新规划公交路线,快速公交应该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运行,发挥其快速公交的优势。(2)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使公交支线上的公交车能够和公交主干线、次干线上的公交车能更好的接驳。(3)减小车辆的低效里程,对于乘客较少的车站,可以不采取每站必停的运行制度。(4)公交线网内部以及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结合离不开枢纽站和换乘点设施的规划与布设,要做到公交线网与其他区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连接,需要在周围区域结合路网的优化以及一、二级枢纽的布设合理选址,规划和建设好换乘枢纽、停车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5)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力劳动,减少车辆中途停留时间。(6)在发展公共交通车的同时,继续发展其他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比如地铁运输,常州已经获得了地铁的建设资格,要注意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站的衔接以及地铁站的设置。(7)重新规划车道,将有些交通拥挤的道路设置成单行道,或者限制运行,尽量减少拥堵。

参考文献

[1]帅斌.交通运输经济[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分析[m].西南交大出版社,1991

[3]黄静兰.公路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

2002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3

摘要: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一直处于不断蓬勃发展的状态中,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本文从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出发,探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形势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三是要不断拓展行业管理职能,从只对营业性运力管理逐步向包含营业性驾驶员和从业人员,以及非营业性运力在内的交通运输全行业管理的转变。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

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例如,出租客运行业是行业管理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和前几年发展的热点。但是,因缺乏市场调查,对出租客运行业的乘客构成情况、各种出行目的所占比重、平均运距、平均实载率、日均营收、主要路段的出租车流量变化等情况缺乏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给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二是对定量分析研究不够,对运输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大多停留在比较浮浅的定性分析阶段;三是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较少,大多由领导凭经验拍板决定。因此,要想提高规划决策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和决策,才能提高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保障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三、行业管理法制化

由于交通运输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利用行政手段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会明显削弱,要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真正做到行业管理法制化,一是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加速地方通运输法规建设的步伐;二是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

要加速以微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装备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抓大放小,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是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交通专业运输单位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五大不足:一是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对行政保护的依赖性太强;二是企业包袱沉重;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规模经济未形成;五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和资金这三大基础,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要牢牢抓住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前的宝贵时间,调整结构,加速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走专业化规模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运输市场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六、运输市场有形化

在客运方面,根据客运线路走向和运行方式,对市区各客运站的进站车辆、营运班线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同一方向的客运班车相对集中在同一站点发车,既方便乘客,又可避免同一线路因站点分设而导致客源和效益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同时,随着客运服务中心等专业客运站点的对外开放,公路客运站点已基本满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的需要,有必要对规模小、位置偏的一部分过渡型小型客运站点进行撤并,彻底消灭客运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并通过完善客运站点的服务功能,为乘客和经营者提供优良的乘车和经营环境;在货运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地理环境和货源条件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因市设场,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附近,以及主要港口、枢纽站周围新建或利用现有停车场改建一部分货运交易市场,并注重大型货运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七、运力结构合理化

要大力发展特色运输,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适应运输需求和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快速化、集装化、特种化等运输工具的发展。

八、运输组织网络化

在客运方面,要在各客运站点实行微机售票的基础上进行微机联网,组建公路客运业微机售票网络系统;在货运方面,要在完善各货运交易市场组货、配载与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货运配载中心为枢纽,以各货运交易市场为节点,采取会员制的形式,通过微机联网,利用广播、电视、传呼、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沟通全国的货源和车源信息网络。

九、运输信息产业化

可以通过组建货运车源和货源信息中心、客运信息中心、物流信息中心、汽车修配信息中心,使运输信息产业化,既增加运输信息收入,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可增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十、经营行为规范化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4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民航运输业属于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生产服务业部门,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重点产业不断在全球内转移,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爆炸式增多,航空运输业已经从一种客货运输方式演变成为覆盖全球重要地区、承载地区间商贸活动和产业协作的重要网络平台,在全球的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作为民航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是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快速集散的重要场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机场周边的地区凭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邮:邻机场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升级较快的高科技产业和部分企业总部与研发机构的集聚地,形成了临空产业体系,对区域原有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民航运输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生产服务部门,通过其越来越广泛的产业关联联系,对整个产业体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并且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民航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纷纷加大对机场建设的投入,围绕机场打造临空经济区。国外的国际枢纽机场发展时间长、服务体系更为成熟,形成了大量经济社会效益较高且有重大影构的临空经济区。我国民航运输业起步晚、整体规模较小,在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依托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和较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临空产业体系。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整体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阶段,要求交通运输业等生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区域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成为区域产业体系进行对外物流交互的重要通道和商贸交流的重要纽带,区域产业体系要能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航空运输业发展时间长,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总结出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规律以及发展趋势。Huddleston和pangotral”研究发现,机场的航空运输网络是城市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能直接改善城市的经济活动,Bmeckner[2i进步发现,机场的航空客货运输服务体系是对城市经济影响程度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Freidheim和Hanss(w^^欧洲、亚洲等地的知名枢纽型机场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大型民航枢纽机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Guilherme[4i从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入手,对新加坡和中东迪拜等旅游城市的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进行了调研,发现民航运输业能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其中民航运输业的高度发展是旅游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基础。JohnD.Kasarda,JonathanD.Green【5】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认为民航货物运输业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iCeith研究了美国卡罗莱纳州多个机场,发现区域就业水平随着民航客货吞吐量的增加而增高,而且在民航运输业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从原来以传统产业为主向转变为以高新产业为主。David和ashish【7】认为机场周边地区是区域经济和民航运输业的优势集中地,将成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正逐渐凝聚各种现代化社会经济活动,将形成全新的城市形态。

……..

2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相关理论概述

2.1研究理论基础架构

本文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包括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其中,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和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是本文进行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理论是本文进行最终系统分析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

……….

2.2民航运输业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民用航空,是指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包括国防、警察和海关等)以外的所有航空活动。民用航空按照业务性质,一般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个类型。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主要承担经营性的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业务,也称航空运输;通用航空,范围较广,是民用航空中除了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的总称,业务范围涉及农业服务、科研服务、体育运动、公务航空等各种领域。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特指商业航空,主要研究经营性航空公司向市场提供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航空生产活动。民航运输本质上仍是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商业活动,同时作为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一起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运输整体运力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高效快速、远距离运输方面具有其它交通运输方面没有的优势,在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存重要地位。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业,就是从事民航运输各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业务范围以商业航空客货运输为主。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就是利用航空飞行器将旅客或者货邮从起点转移到终点的位移过程,同样具有交通运输产品区别事物产品的两大特点,

一是不可储存的特点,二是产品的产生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民航运输业产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是通过市场中顾客对航空运输服务的购买行为来实现的,在整个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附加在服务对象身上。民航运输业客运产品,直接满足了旅客在一定要求下完成空间位置改变的需求,被旅客直接消费;民航运输业货运产品,附加在货物的成本上。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只有实现旅客、货物的位移需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单纯的空间位移不能产生产品,只是运输生产资源的虚耗。……..

3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因果关系研究..........19

3.1研究思路和与基本理论..........19

3.2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21

3.3计算结果与分析..........23

3.4本章小结..........33

4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35

4.1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方法..........35

4.2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38

4.3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43

4.4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指标体系..........45

4.5本章小结..........51

5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53

5.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53

5.2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影响对比分析..........54

5.3两地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影响对比分析..........56

5.4对比结论总结..........65

5.5本章小结..........66

5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

本文运用北京市2002年的13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的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上海市2002年131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14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北京市和上海市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在这四个投入产出表中,北京市2002年和上海市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分成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两个产业部门,北京市2007年和上海市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当成一个部门。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对北京市和上海市2002年的两个表进行调整,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合成航空运输业一个产业部门。在进行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时,为了避免一百多个部门分类带来的繁琐和结构特征不清楚的情况,本文对四个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在整个产业结构所受影响的分析部分,侧重体现结构特征。在合并中,本文综合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和42个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方法,将北京和上海这四个表中的产业部门分成了23类,其中第一产业合并成1类,第二产业合并成12类,第三产业合并成了10类。在第二产业分类时,为了侧重体现民航运输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影响及相对大小,将相关细化产业门类合并成了两类;在第三产业分类时,为了体现民航运输业对不同生产服务型产业部门影响的相对大小,将与民航运输业的生产活动高度相关的“运输仓储业”、“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单列。合并后的23个产业部门分类如表5-1所示。

………

总结

本文从当前各地建设民用机场并通过发展民航运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以评价和探讨如何发挥地区民航运输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从宏观因果关系和中观产业关联关系的角度,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论文根据协整分析和Grainger因果分析模型,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产业关联理论,构建了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能综合评价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贡献,并且可以详细体现并评价民航运输业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带动规律和具体效果。本文以北京和上海民航运输业为案例,对模型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研究发现两地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规律及其差异原因。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新兴古典经济学

1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费改税”对运输市场的冲击。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从今年开始,省、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对长途定线客运、高速客运等一直未实行对外开放,至今尚无一辆个体或私营的营运大客车,长途客运线路80%以上均由交通专业客运单位经营。然而,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总之,经受来自国内的“费改税”冲击和加入wto来自国外的外资冲击,适应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要求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三是要不断拓展行业管理职能,从只对营业性运力管理逐步向包含营业性驾驶员和从业人员,以及非营业性运力在内的交通运输全行业管理的转变。在管理目标上,要实现“十化”: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目前,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例如,出租客运行业是行业管理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和前几年发展的热点。但是,因缺乏市场调查,对出租客运行业的乘客构成情况、各种出行目的所占比重、平均运距、平均实载率、日均营收、主要路段的出租车流量变化等情况缺乏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给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二是对定量分析研究不够,对运输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大多停留在比较浮浅的定性分析阶段;三是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较少,大多由领导凭经验拍板决定。因此,要想提高规划决策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和决策,才能提高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保障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三)行

业管理法制化。由于交通运输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利用行政手段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会明显削弱,要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真正做到行业管理法制化,一是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加速地方性交通运输法规建设的步伐;二是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要加速以微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装备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大放小,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是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交通专业运输单位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五大不足:一是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对行政保护的依赖性太强;二是企业包袱沉重;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规模经济未形成;五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和资金这三大基础,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要牢牢抓住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前的宝贵时间,调整结构,加速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走专业化规模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运输市场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六)运输市场有形化。在客运方面,根据客运线路走向和运行方式,对市区各客运站的进站车辆、营运班线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同一方向的客运班车相对集中在同一站点发车,既方便乘客,又可避免同一线路因站点分设而导致客源和效益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同时,随着客运服务中心等专业客运站点的对外开放,公路客运站点已基本满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的需要,有必要对规模小、位置偏的一部分过渡型小型客运站点进行撤并,彻底消灭客运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并通过完善客运站点的服务功能,为乘客和经营者提供优良的乘车和经营环境;在货运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地理环境和货源条件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因市设场,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附近,以及主要港口、枢纽站周围新建或利用现有停车场改建一部分货运交易市场,并注重大型货运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七)运力结构合理化。要大力发展特色运输,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适应运输需求和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快速化、集装化、特种化等运输工具的发展。

(八)运输组织网络化。在客运方面,要在各客运站点实行微机售票的基础上进行微机联网,组建公路客运业微机售票网络系统;在货运方面,要在完善各货运交易市场组货、配载与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货运配载中心为枢纽,以各货运交易市场为节点,采取会员制的形式,通过微机联网,利用广播、电视、传呼、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沟通全国的货源和车源信息网络。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费改税”对运输市场的冲击。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从今年开始,省、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对长途定线客运、高速客运等一直未实行对外开放,至今尚无一辆个体或私营的营运大客车,长途客运线路80%以上均由交通专业客运单位经营。然而,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总之,经受来自国内的“费改税”冲击和加入wto来自国外的外资冲击,适应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区域通枢纽的要求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三是要不断拓展行业管理职能,从只对营业性运力管理逐步向包含营业性驾驶员和从业人员,以及非营业性运力在内的交通运输全行业管理的转变。在管理目标上,要实现“十化”: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目前,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例如,出租客运行业是行业管理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和前几年发展的热点。但是,因缺乏市场调查,对出租客运行业的乘客构成情况、各种出行目的所占比重、平均运距、平均实载率、日均营收、主要路段的出租车流量变化等情况缺乏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给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二是对定量分析研究不够,对运输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大多停留在比较浮浅的定性分析阶段;三是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较少,大多由领导凭经验拍板决定。因此,要想提高规划决策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和决策,才能提高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保障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三)行

业管理法制化。由于交通运输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利用行政手段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会明显削弱,要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真正做到行业管理法制化,一是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加速地方通运输法规建设的步伐;二是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要加速以微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装备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大放小,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是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交通专业运输单位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五大不足:一是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对行政保护的依赖性太强;二是企业包袱沉重;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规模经济未形成;五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和资金这三大基础,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要牢牢抓住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前的宝贵时间,调整结构,加速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走专业化规模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运输市场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六)运输市场有形化。在客运方面,根据客运线路走向和运行方式,对市区各客运站的进站车辆、营运班线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同一方向的客运班车相对集中在同一站点发车,既方便乘客,又可避免同一线路因站点分设而导致客源和效益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同时,随着客运服务中心等专业客运站点的对外开放,公路客运站点已基本满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的需要,有必要对规模小、位置偏的一部分过渡型小型客运站点进行撤并,彻底消灭客运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并通过完善客运站点的服务功能,为乘客和经营者提供优良的乘车和经营环境;在货运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地理环境和货源条件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因市设场,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附近,以及主要港口、枢纽站周围新建或利用现有停车场改建一部分货运交易市场,并注重大型货运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七)运力结构合理化。要大力发展特色运输,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适应运输需求和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快速化、集装化、特种化等运输工具的发展。

(八)运输组织网络化。在客运方面,要在各客运站点实行微机售票的基础上进行微机联网,组建公路客运业微机售票网络系统;在货运方面,要在完善各货运交易市场组货、配载与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货运配载中心为枢纽,以各货运交易市场为节点,采取会员制的形式,通过微机联网,利用广播、电视、传呼、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沟通全国的货源和车源信息网络。

(九)运输信息产业化。可以通过组建货运车源和货源信息中心、客运信息中心、物流信息中心、汽车修配信息中心,使运输信息产业化,既增加运输信息收入,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可增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8

摘要:“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现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发展的重点。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除铁路运输外陆上交通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其是我国构建陆上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补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道路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本文在分析现行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之间的人员和物资交流日趋紧密,道路交通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陆上交通形式,其水平的高低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促进道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运输服务项目的种类及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道路交通运输业也从原先的野蛮式增长向着规范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为道路交通运输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更好地促进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当积极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从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入手,促进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1.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道路交通运输的触角逐渐延伸到了我国各个城市,从而构建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道路交通运输网络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如道路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完善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道路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并通过构建高速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使得各地之间的道路交通运输更为方便、快捷。随着道路建设的逐步完善,道路交通运输业也应当紧抓这一有利形势,积极推进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通过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结构和管理水平,确保道路运输的质量及安全性,以确保道路交通运输健康、稳定的发展。

2.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于制定道路运输产业发展政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分析。只有在做好各种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的予以解决。现阶段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政策相关,其中政策的好坏对于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合理化,是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道路交通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做好道路交通运输政策制定的合理化必须要要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进行正确的评定。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进行正确的评定可以对现阶段所实行的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政策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解决,并可以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此外,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调节市场运力及运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便于资源优化配置。

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性加以了解,并应积极加强对于道路交通运输市场规模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为市场提供一个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为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还能积极促进道路运输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市场中,道路运输单位是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主体,其经营管理的模式对其规模化、集约化以及网络化管理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道路交通运输单位的经营方式进行动态的分析能够为经营单位的管理方式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进一步促进道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此外,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改革一直是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与道路交通运输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结构作为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道路交通运输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

3.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举措分析

在加强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用以构建起良好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在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要构建更为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并推进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的扩展,积极推进道路交通运输组织经济管理的优化,而这一切所实现的基础则是要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是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管理方面来说,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骨干网络的建设上,应当更加重视对于国道主干线的建设,构建起以主干国道和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纵贯东西、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完成对于道路交通运输主干网的建设。在积极推进主干网络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支线网络的改造,通过积极推进干线公路、支线公路的建设速度,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整体服务水平。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引入和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化的运输技术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以计算机技术为例,将其应用于道路交通运输中,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将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运输的升级。

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为提升其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水平需要通过使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以及GpS等的技术做好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强化,通过构建自动购票和异地结算业务,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水平。在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充分考虑旅客出行便捷、舒适和安全性的同时合理地对道路交通运输车辆的运行班次进行安排,从而有效地提升相应的运输效率,积极提升道路交通运输产业的经济效益。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关键是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来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效率。结语道路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员和物资之间的交通运输的需求更为迫切。为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做好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式,优化道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构,为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闫子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旬刊,2014(6X):19-19.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一、引言

 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各个城市的中介,也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灵活、便捷和通达性好的特点,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性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给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改进,促进其持续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不同,但是其共同作用便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纵观全国各地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多数是一些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对于一些沿海地带或者国家的中心城市来讲,其公路四通八达,为当地带来众多的效益。国家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开发,都要先保证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法中的一种,是最为普遍,而又常用的一种交通方法,具有灵活、便利等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公路运输网得到了完善,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多城乡、偏远地区,“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内各个发达城市的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便利、完善直接影响着本地区与外交流的程度,影响着本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很多时候,公路的建设只是为了目的地的资源开发,但是我们却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着各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加强沿线地区对外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一个封闭的地区,就算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依然继续落后,即落后的公路建设,将会严重的阻碍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个地区的公路运输状况良好,就会吸引跟多的外来投资者,从而带动本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各个地区的之间的联系,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基础作用的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也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促进建立一个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必然要进行一些改革,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公路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公路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公路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健全的运输市场机制,才能够促进市场中的经营机制的转换。

三是现代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公路运输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的保证,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尽快的制定综合性运输政策与体制,以保证公路运输业地协调发展,推进公路和地区经济的双重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要实现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必须做好工程的全面预算,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是发达国家在多年的经济管理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其作为一个预算体系,是综合考虑了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利益和职能,通过监督、激励和分配等手段,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工程的预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因此,做好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是要充分的做好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比选择较好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项目的成本计划,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全面基础。

 (三)经济管理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公路是涉及到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是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不是任何一个经济地区独有的,其具有公共性、规模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同时其又具有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作为一项公共事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政府应当为公路经济管理提供政治保障,提供良好的交通的服务,在尊重公路运营规律的基础上,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这样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的结合,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有效管理,促进公路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偏僻的交通不便的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沿线地区与外部的联系,吸引了外来的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进行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秦忠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1(06)

交通运输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铁路运费;交通枢纽;铁路货运;市场经济发展

引言:铁路运输的优点很明显相对于其他货物运输模式铁路运输更为稳定,并且一列火车的货物运送量相对较大,时效性比较好,并且运输成本也比较低,因此在我国最早期的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铁路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运输需要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改革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适应铁路运输管理部门的需求和生产力,应根据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逐渐迈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的关键在于铁路运输部门是否能够切实际的面对铁路运输市场,因此,这是如今社会以及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任务中,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出路非常重要的。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部门改革的发展形成了深度并坚实的基础,铁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重大创新。在1998年,铁道部开展了试点,在2005年3月份,铁道部的铁路局撤销成功是通过直接站段铁路局的改革来实现。在全国的基础上铁路已设立了18个铁路局(公司),是由四个管理变成两级管理,对于我国50年以来存在的管理陈旧的方法形改变。进一步提高了新的管理手段并且效率有很大提升,在运输生产力方面,有着极大地释放。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局势。通过撤运输站段、封闭容积小的中间站、发展战略装车点和卸载点、实行长交路机车,运用不同的措施以优化业务及劳工团体等机构的设置,使铁路部门交通运输有着极大的震撼的转变,促进中国铁路交通的飞跃发展。

2,重大改革铁路分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公司转移交给国资委及所属的管理部门。而且铁路中的铁路学校、医院也全部移交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此外,获得了巨大改革进步的还有铁路投融资体制的发展。通过对建立道路的发展明确各省自治区与铁道部的合资策略,增强共同创建开展铁路的决心。2003-2008年,全国铁路公司新成立的合资商有76家公司,导致各地方政府以及投资者投资运用丰厚的资金去投资,以及作为战略投资者,改变了中央政府仅铁路建设投资的情况。根据这些举动不但为铁路市场金融建立一个稳定的平台,并为探索铁路事业未来的新道路以及获得更多的经验对铁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于现有的铁路管理体制的分析,虽然铁路体制改革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超过70局各铁路局之间的日期已有18铁路局(公司)之间的分界,以完成他们的运输和生产管理任务重点满足各省份的运输需求,而且由于统一执行铁道部下达的年、月、日计划,在电动力、运力、能力的利用率的安排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互制约,内耗仍相当严重。沉阳铁路局两哈萨克斯坦,例如,作为两个资源运输煤炭,粮食等主要铁路局,铁道部进入,由于这两个pDi的铁路局方向的部,使用的汽车占用的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辽宁沉阳,吉林两省局服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服务的原材料和能源的运输有保证的要求,安理会势必会优先考虑的利益和满足各省的需求,其中,对于有限的铁路运输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从电力,自控和互控上的车辆数量的交付。此外,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建立了大量的铁路合资企业,也与当前的铁路国家局(公司)管理系统难以相互融合,各种企业管理并存,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铁路,以表示比较大的制约的形成。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铁路交通运输措施的探讨

1、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由于我国资源有限,能源吃紧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大力倡导,铁路在公路与航空三者中无论在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中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交通运输中的主要成分。因此,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我国对于铁路运输实行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形式是一种扼杀竞争机制的垄断手段。由于企业所需资源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供给,资源充足,并且成本很低,以此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并且员工缺少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铁路交通运输无法满足国计民生的需求,更无法促进其发展。由此看来,铁路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改革现有的行政性垄断机制,探索并建立一个高要求、严标准的的铁路交通运输体制及运行环境,使铁路交通运输的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其不仅为国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更为其他行业的不断进步创造基础,提高我国在世界上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综合以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吉他行业改革的宝贵经验,逐步消除垄断,提升市场竞争机制是现如今铁路交通运输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最为有利的措施。综上所述,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2、若干个市场经营主体的组建。在市场经济中,除了存在市场经营主体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营主体间的竞争,而要建立有效的竞争,就必须要对零散存在的经营主体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合并。在铁路交通运输中,对铁路局按一定规则进行合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按区域进行划分,并且在合并后实行股份制或集团值得公司形式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资源进行重新组建。实行机制后,合并后的各个集团铁路公司间就会存在竞争。如此一来,将会出现各公司竭尽全力提升本公司的运输服务路线,提升服务质量,铁路交通运输的整体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的行业性垄断也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从而各个集团公司进行公平竞争。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各集团公司的题录资产,而各集团公司则对铁路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改革以后,铁路管理的职能将被划分到全行业管理的范畴中。交通部对其进行直接管理,从而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则,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等一系列相应的规则,逐步完善对此行业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力量,依照相关法律,公平公正地履行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监管职能。

在对现有的铁路局进行区域划分,使其成为若干个集团公司,并实行市场化的经营以后,铁路运输的内耗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更加能够使各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益得以发展到最大,使其能够为我国铁路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最为有力的条件。以沈阳局和哈尔滨局为例,如果能够对服务东北三省的开高达铁路局进行合并,并且合理的重组规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消除在沈阳局和哈尔滨局间的人为造成的5个分界口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又能对两个铁路局共有的机车和线路运输能力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其运输效率,是铁路交通运输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建设,同时又能为我国西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对全国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环境导致运输行业发展受限因此铁路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调整,在运输市场的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化发生。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差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收窄,制约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缓解,需要对物流的大力支持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呈现直接作用于铁路运输。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减少大宗商品,价值高,小批量运输的不断增加,更高的要求,对货物的快速流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而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输也难以满足对货物运输这些新的要求。同时,公路运输,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大量公路密度地区,道路与它的速度,灵活性的优势,有相当数量的短途铁路交通和部分长途交通分流,铁路资源的不断流失的快速发展运价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铁路的市场份额不到15%,从货物周转量,铁路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交通运输在铁路货运影响位置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货运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不仅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运输的外在因素,交通运输和铁路自身的特点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模式,其他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因缺乏内在的动力在深化改革的市场,长期保护的国家政策的长期计划经济的竞争力不足的铁路货运。铁路运输大多是低附加值,大批量的货,就很难提高在货运市场的地位,并交付高速铁路是缓慢的,低的便利,货损差现象严重,缺乏弹性,无法满足业主的要求,导致运输的其他替代方式供应流的一部分。

三、分析商品新时期铁路运输货物概念

目前,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加工装配工业,电子工业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特点,客户需求,消费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交通从“少批量,大批量,周期长”的过渡“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出现在物流领域,为客户提供物流和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仓储,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配送服务逐渐继承,系列化,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通过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取代涌现,并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在珠三角,铁路货运服务超过90%的对象。为此,有必要与客户需求变化的铁路运输进行调整。

铁路本身具有其运输特点,其自身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因此虽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在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传统的思考之江铁轮运输作为单一的一个个体来进行思考,其辩证关系不能连和实际情况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在铁路运输效率政策的改革上往往不彻底或者缺乏针对性,导致改革表面化不具体,针对此类现象要综合考虑铁路运输的局限性和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在制定相应的运输物流改进方案。

共赢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运输行业利益减少运输损失而提出的,其方向是综合多种运输渠道结合地理条件形成以铁路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为综合载体的大型运输策略,是相互协调互相合作的综合策略,其涵盖了物资转运渠道、交接等一系列细节的策划,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运输条件对不同的货物进行运输方式的阶段性安排,以铁路为覆盖运输方式以汽车运输为具置的运输,以海轮、船舶运输结合运河、内陆江河为铁路运输提供运送方便,创造多方运输产值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这就是共赢协作的运输理念,更符合市场对运输行业的需求。

物流过程的实现需要运输,铁路货运则是以运输装卸及仓储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可见铁路货运的业务已经包含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功能之中。这种主要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使得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比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因此,在业务功能上不需要重起“炉灶”。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还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在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和大量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采用新物流技术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np的10%,而根据国际有关机构的估算中国要占到15%以上。物流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可能。

铁路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作为铁路主要生产部门的货物运输生产,必须根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而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铁路货运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铁路枢纽货运站在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铁路枢纽货运站原有的功能正逐步丧失,而且面临着设备与设施闲置、无效运输、效益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措施开展相应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铁路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的大环境下,进行铁路枢纽内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诉述,铁路运输的货运时代已经发展完善和成熟了,受到多方面货运的渠道制约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对铁路运输的模式进行改革优化的探讨,并且分析可行的改造方案提高整体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荧.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现状分析及展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