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运营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2:27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1

电视媒体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传媒公司和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如何逆势突围,执行力传播有如下的思考。

布局全媒体经营

打造多元收入模式

当前,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没有形成多元的收入模式。新媒体的崛起,分流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和消费人群,这是影响电视媒体运营的直接因素。因而,单一的广告收入是电视媒体运营的问题所在。

随着伦敦奥运赛事的日渐临近,奥运营销战在中国各地也已擦出了电石火花。据悉,央视将采用全媒体经营策略进行伦敦奥运赛事传播,改变以往单一的电视报道的传播模式,尝试提供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即包括电视媒体、互联网、手机三大媒体平动进行转化,搭建“全媒体”转播平台,实现不同模式,不同渠道的高效传播。奥运赛事的全媒体经营,将实现跨平台的高效整合传播,不仅涉及到赛事播放时的广告收入,赛事转播权的转售,亦将成为央视经营奥运赛事重要的收入来源。

其实,早在2005年,国外Cnn就推出了一个以当家主持人安德森命名的《安德森·库珀360度》电视节目,该节目每天做一个小时的电视版,同时做半个小时的博客版以及手机推送版,实现针对不同终端的差异化生产和传播。实现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媒介的创新与发展,受众的进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面临重重困难。然而,摆脱电视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付费点播、精准营销、套餐服务、内容定制、电视购物、增值服务等新的消费方式,打造多元收入的经营模式,成为电视经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新媒体产业链经营

打造特色产业

2010年湖南广电整合资源组建湖南广播电视台,并挂牌成立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控股的市场主体——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同年,湖南广电还与青海卫视进行跨省合作,打造大型《花儿朵朵》选秀节目。此外,还与腾讯、淘宝等新媒体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据悉,芒果传媒就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将旗下艺员经纪、新媒体、新业态、卡通动漫等优势业务与腾讯的海量用户资源整合,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打造全新的媒体产业链。

无疑,湖南广电的媒体运营模式得到了巨大成功。就自制剧而言,继2009年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红遍大江南北,2011年初,其自制剧《宫》再次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让杨幂等众多三线明星一下跃居一线明星行列。湖南电视台自制剧的成功,引发各大电视媒体的自制剧热潮。

除了湖南广电之外,很多电视台包括执行力传媒合作的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也在整合媒体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高效率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电视栏目,将差异化进行到底。电视媒体运营的变革,将给广告客户带来更多的广告机会。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2

[关键词]传媒广告分账营销

在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由单一、部门化的运营模式正向着联合、融合、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发展;新兴传媒由个体、产业化信息服务模式,向着联合的产业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针对这种复杂的市场变化,如何科学地保护传媒和企业利益呢?我国企业界在实践中大胆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市场运营模式,即传媒分账营销模式。

一、传媒分账营销模式

目前中国传媒经济领域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即传媒产业的走势问题、如何科学地深化实践和实现传媒的两种功能问题、如何改革传媒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收益分配问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告经营收入一直是我国传媒产业的一项主要收入。到2010年,印刷传媒的经营收入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60%至70%是广告收入;电子传媒的经营收入已突破5000亿元,其中80%以上是广告收入。虽然我国传媒广告经营收入总量每年还在不断增加,但其经营已经出现了一定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广告资源的匮乏,而是传媒广告的可信度在下降,这不仅影响了传媒的声誉,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传媒广告经营模式僵化。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传媒广告基本上采用“三点一线”的运营模式,即广告主提供广告运营经费、广告公司制作广告、传播媒介传播广告信息。广告公司的任务是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制作广告,不承担广告传播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责任;传播媒介的任务是传播广告信息,同样不承担广告传播是否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责任;唯有广告主最关心广告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广告主又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保证其目的的实现。

(二)广告界的腐败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广告效益的实现。有人测算,企业投放的广告资金大约有50%都打了水漂。

(三)在传媒广告经营活动中,人们关注的是广告经营收入的增加,但是很少关注这些广告经营收入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信息产品的价值量与生产信息产品所付出的劳动量不成比例而同使用信息产品的劳动者的素质成正比的理论来分析,广告运营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广告产品的真正价值是使用广告产品的劳动者创造的。可是,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广告产品的真正价值,仅仅是广告主投放的那部分资金,而这部分价值并不是广告产品运营过程中创造的,而是广告主所在的企业或经济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为了科学地使用好广告主投放的资金和有效地发挥广告产品使用者创造的那部分新价值的作用,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在我国出现了。这一新的传媒营销模式是在“益生康健”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运营方式是:传播媒介在企业或广告主预先不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采用广告信息识别、监测技术传播有效广告信息,然后根据对已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科学解码和最终收益分配协议进行已实现的广告信息价值分配,同时支付给传播媒界相应的广告费用。

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改变了实施多年的广告信息传播“先交费后刊播”的传统做法。“先交费后刊播”是我国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大型的传播媒介在广告刊播合同或文件上常用的以显示自己实力的一种提法或一种概念。这种提法或概念说明三个问题,即表明传媒的“牛气”、广告主的信誉度不高、广告传播的管理尚未完善。

(二)实践了“信息价值论”。广告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其价值主要来源于广告产品的使用者。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开发广告产品的再生价值,是现阶段一种有效利用广告资源的最佳模式。

(三)建立了广告信息传播的监控体系。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广告信息利用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监控广告运营的技术系统,有利于提高广告经营的管理水平。

二、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质

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传媒市场营销体系中广告营销系统的一种制约性营销模式,是提高传媒广告影响力的一种有效举措,是实现广告营销效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泛传媒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信息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对传媒广告经营、对电子商务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

关于分配问题,一般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微观分配(包括个人之间的分配、部门之间的分配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等)问题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中的宏观分配问题。两种分配都存在公平问题。比如现阶段我国的个人分配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正因为这样,分配不公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分配不公已成为议案提案涉及最多的问题之一,并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存在着科学分配问题。这就是说,无论是微观分配问题还是宏观分配问题,都需要公平、科学地进行,这是保证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环节以及个人积极性的关键。传媒分账营销仅仅是从传媒广告经营效益的角度探索公平、科学分配的一种尝试,目前还在探索中。比如广联时代(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造的“左手牵企业,右手牵传媒,按约定好的销售流水比例分账”和“打造空间销售渠道”的经验,在广联时代看来,他们已“成功握到了资本的手”。

衡量一个成功营销模式的标准,不仅要注意到对当前现有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已解决的问题的稳定程度,而且还要注意到问题的发展以及对相关行业问题的解决力度。比如电子商务业务,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条件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正在世界各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商贸活动,现在已形成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B2C、C2C、B2m、m2C等10多个种类,基本上实现了买卖双方不谋面的商贸活动。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怎样同电子商务活动对接,并在这些商务活动、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交易活动中发挥作用,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三、传媒分账营销应解决的问题

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创立并不等于能够科学实施,为保证这种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进行科学定位。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针对当前传媒广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假、乱、散等不正之风所造成的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效益分配不公现象而创建的一种监管式运营模式,它的任务是在当前我国广告运营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对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效益实施科学识别、监测的广告收益分配模式,充分体现广告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可见,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并不是一个能够解决一切领域内分配不公的万能的营销模式,它只是传媒广告领域的一个尝试性的营销模式。

其二,提高传媒人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认知度。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要求传媒实体在企业或广告主预先不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刊播广告信息,这一要求对于传播媒介来说,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传播媒介来说,是不易接受的。在我国广告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广告信息刊播后企业或广告主不能够按照预先的协议支付广告费用的现象,损害了传播媒介的利益,也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先付费,后刊播”的有关规定。现在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用什么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或广告主在广告信息刊播后能够顺利地支付传播媒介的刊播费用呢?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施是困难的。所以,提高传媒人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认知度是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关键。

其三,强化对传媒分账营销人才的培养。传媒分账营销是一个创新模式,目前基本上还处在少数人掌控的阶段,要发挥传媒分账营销的作用,必须强化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让更多人知晓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这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前提。

四、传媒分账营销的发展走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是动态的。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可能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可能会被市场淘汰。目前大致分析其走向如下。

(一)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在传媒广告经营腐败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广告管理机制的健全,传媒广告经营腐败现象会有所改变,广告业经营环境会比较规范,由此会带来新的营销模式,或对现有的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进行改革。

(二)从我国传媒产业的基本走势看,未来传媒的新形态将会对传媒广告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这一要求相适应,我国广告产业的运营模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在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收益的分配制度或分配模式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3

[关键词]手机媒体盈利模式前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除了作为日常人际传播通讯工具,其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功能也在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在智能化手机不断演进中得以实现。同时,手机媒体的发展,也是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面的拓展及网络增值功能的丰富背景下逐步实现的。

一、手机媒体及其概念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也只能成为信息海量的网络媒体新的组成部分,否则它将面临信息匮乏的难题。”因此,手机媒体也成为新媒体(newmedia)的重要成员,数字化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方向。相较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有高度便捷性,它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改变了受众传统的静态接收模式,增加了受众自主选择和信息的新机制。国内已在尝试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活动,并积极实践手机的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从政策上看,中国的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政策上受到国家的鼓励与保护。鼓励主要体现在,除传播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内容外,基本上不受其他约束,国家对于新媒体持鼓励的态度。国家对于3G网络建设和《电信法》的推进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基础产业环境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传播范围上,手机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在2004年出版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保罗莱文森对手机发展做了非常乐观的分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但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一直被分割开来,直到手机横空出世,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短短几年,手机媒体已经从早期的简单文字短信传播的形式,向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形式过渡。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游戏等应用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受发展起步早晚,以及用户对应用产品的应用习惯不同等影响,手机媒体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手机报、手机小说等业务已经很好地普及,分别达到了39.6%和27.7%,但手机音频广播由于定位不够准确,资费上又缺乏优势,受到手机自带Fm模块等应用模式的影响,业务发展一直缓慢。目前调研城市的用户普及率只有3.5%。其主要的业务优势来自于个性化的内容,如直接收听互联网广播等。手机视频受到互联网视频快速发展的影响,发展较快,在调研城市的普及率达到15.7%。手机视频用户使用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大多数的互联网视频中提供了手机视频的下载功能。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最早于2004年由广东移动发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却进展缓慢,即使是在发达城市,其普及率仍然只有3.8%。而手机游戏大多还停留在单机层面,通过wap网络联网的手机游戏尚未形成实际气候。

三、手机媒体盈利模式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在改变人们沟通联系手段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其新媒体属性的盈利模式,按盈利方式可划分为以下四类:(1)以wap信息服务模式盈利。(2)手机广告创收模式。(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4)手机媒体潜在价值与最新应用

1.wap信息服务模式。

付费预读、手机报在日本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阅读形式。然而具体到国内,手机报的盈利尚不具备用户基础与成熟市场。较可行的盈利模式是用户在空闲时间自愿通过手机进入某个wap站点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浏览网页的同时看到广告信息。可以按照用户浏览点击手机广告的量给予一定的奖励回报进行推广,诸如向用户赠送话费、积分或赠送流量等。该运营模式也可分为两大类:a)联合一些wap网站的内容提供商开展广告业务。b)运营商自己开设wap移动商城开展手机广告业务。日本nttDoComo公司技术交流机广告比较成功的典范。

2.手机广告创收模式

在国外,手机媒体发展水平较高,相应的手机媒体广告经营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国内外各大运营商中,还没有一种官方的、统一的运营模式,比较典型的有pUSH模式、嵌入模式。

首先,pUSH模式就是运营商向客户定时发送广告信息,或基于客户浏览广告后的互动行为进行回报的模式。该模式具体实施又分为单纯的信息pUSH和互动的信息pUSH两类。单纯的信息pUSH模式是运营商直接向其拥有的用户发送广告信息。此类广告容易引起用户反感,近年来的垃圾短信和垃圾彩信就是单纯的信息pUSH广告,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因而不适合移动运营商推广。互动的信息pUSH模式是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主选择与移动运营商签约,同时约定在客户闲时由运营商向客户发送自己定制的广告信息。美国的Verizonwireless和Sprintnextel公司在开展手机广告业务初期就是采用该方式。

其二,嵌入模式则是将广告信息嵌入到手机终端或运营商拥有的增值业务中。手机终端嵌入主要是将广告业务与手机终端捆绑,或者将广告嵌入手机终端的在线小游戏中。纵观先已运营的各手机增值业务中,广告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内容式嵌入和客户端嵌入两大类。内容式嵌入方式就是在诸如手机报等增值业务内容中嵌入广告。用户定制带有广告的手机报免费,对个人用户最好是在手机报中嵌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广告信息主要选择用户闲时发送。也可针对集团客户,在来电提醒、集团彩铃等增值业务中嵌入该公司的广告信息等。客户端嵌入方式就是在运营商运营的增值业务客户端上嵌入广告,运营方式多与mSn、QQ等客户端一致,实现手机广告的功能。全球著名的移动运营商Vodafone就是采用客户端嵌入广告的运营模式,推出与终端捆绑的手机广告业务,并且将手机广告作为其“移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发展。

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手机媒体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指满足交易功能,并以实现最终交易为目的的电子商务式手机广告。在该模式下,运营商可以建立交易平台或者联合一些购物网建立交易平台,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进入交易平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浏览网页的同时看到商品等广告信息,用户对中意的物品进行互动式交易,最终实现手机广告业务的交易,真正实现手机广告的效益。同时可融合使用现有的增值业务,从接触到手机广告业务到最终的交易过程,全程都可以通过现有的增值业务开展交易业务,这样在发展手机广告业务的同时,也促进了增值业务的发展。移动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手机广告的电子交易平台。初期“以广告信息为中心”,逐步壮大,最终实现“融合各种移动增值业务的购物娱乐圈”,实现各种业务的互通,综合使用现有的各种增值业务,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发一些新的附加业务。这样客户不仅可以获取产品信息,进行购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其他客户提供广告商品质量等信息。

4.手机媒体潜在价值与最新应用

挖掘手机媒体新应用,开展增值服务,获取经济效益,是手机媒体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手机媒体不仅拥有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无线互联网络的应用优势,还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除了传播渠道本身介质的不同,手机媒体的显著特点在于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在不远的未来,手机媒体化将开创营销蓝海,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掀起营销新革命,将运用到品牌塑造、市场促销、市场公关、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手机媒体新应用则是手机音乐与手机游戏。

其一,手机音乐增值服务移动音乐,又叫无线音乐,就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下载音乐并在手机上播放的一类服务。手机铃声最早出现在日本,后来经过日本和韩国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手机厂商的大力推广,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增值服务。目前全球手机铃声销售额几乎占全球音乐市场的1/10。在西方许多国家,铃声音乐销售额已经超过音乐单曲光盘。而在中国,手机音乐增值服务随着年轻族群对手机彩铃、手机铃声的个性化需求的与日俱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Sp)抢滩这个新兴市场,以空中网、tom无线、灵通网等为代表的手机音乐Sp们,通过铃音下载、彩铃发送以及无线排行等形式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以及品牌忠诚度。

其二,顾名思义,手机游戏就是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的游戏。在美国,整个手机无线游戏业务的硬件、软件以及服务所带来的收人在2006年已达到4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手机游戏才刚刚起步,但npC(nonplayer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RpG(RoleplayingGame—“角色扮演游戏”)等手机游戏已赢得了掌上一组的拥趸。2006年,中国的手机游戏的付费用户有1,800万。虽然在市场规模与基础条件上都还不足以与日本、韩国市场相抗衡。但是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全国手机用户数量远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另外随着手机产品更新换代,将使用户的手机对手机游戏的支持更好,用户使用手机游戏会更方便,架起了用户与游戏的接入口。凭借着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的特点,加之游戏作为休闲产品的特性,在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上方便许多。

四、手机媒体发展前景

在《媒体的未来》一书中,台湾学者温世仁、庄碗华曾指出“媒体传播的终极产品就是无线宽频网络加上大哥大影像电话,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得各种资讯。”可见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式传播工具,它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也不是互联网的补充,而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它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随着手机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实现多媒体信息共享和人机交互功能。更为重要的是,3G时代的到来将会为手机媒体的“大迸发”提供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互联网可以看作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资源基石和支撑。“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副手”。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所有特征,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电脑。“终端制造商诺基亚公司最近在全球11个国家(包括中国、法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国)进行的一项深度调研结果表明,消费者正热切期待移动多媒体电脑时代的到来,认为未来的手机应该成为一台移动多媒体电脑。”目前中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47%,面对多样化的手机需求,面对手机超越语音和短信的基础功能,融合3G、数据传输、移动计算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GpRS手机、wiFi等手机市场上已经启动了。“手机媒体”的催长剂和发展方向是3G,它代表了移动通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3G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将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至8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截止2009年,3G多媒体手机销量已超过3.8亿部,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以及相关产业也将随之得到空前发展。手机媒体将逐步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并最终成为“第五媒体”。

诚然,短期内由于人们使用、阅读、收视习惯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手机媒体尚不具备取代传统媒体的绝对实力。手机媒体的发展还将面临主管部门政策调整、传统媒体争抢市场与目标受众、运营商利益权衡、技术创新与突破等众多问题,但其发展仍然值得期待。手机媒体的市场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服务运营商、内容供应商、传统媒体所看重,本文对其盈利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前景展望,而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与公益价值仍值得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与探寻。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2]方兴东.手机网必将超越互联网——移动梦网运行四年露出冰山一角[n].市场报,2005.2.4.

[3]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J].国际新闻界,2007,(6).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4

报业发展新媒体的导弹理论

尽管从目前报业试水新媒体的实践看,大多仍在尝试探索阶段,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者为数不多,但报人在是否探索新媒体这一问题上达成空前共识,《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新媒体的设计投入要有这样的理解:不投入就没有希望,投入有很大的风险,但最大的风险是不投入,最大的成本是没有动作。正好在传统媒体实力强大时,如果不把财力和人力资源做好相应准备,并投入具体运营中,三到五年时间就会变得没有机会。”

而手机类媒体对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更大程度的冲击将传统媒体进入下行通道后的下行速度向前推进,目前摆在传统报人面前的困局是:不做新媒体没有未来,做新媒体没有现在。刘剑指出,新媒体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效益,而非传播效益。而没有商业模式,就无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虽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设定目标,再行动实现目标,但刘剑认为,报业办新媒体需要新的战略,改变过去先看到目标再开枪的做法,“现在的思路是先发射导弹,升空后在空中找寻目标,再逐步调整方向,最后打出去。报业办新媒体恐怕也要这么做。”

事实上,综观全国各地报人,基本都在践行上述导弹理论,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社长龙钢跃表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本质上,其核心都是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平台,不管什么媒体和媒介都需要这个平台生产的新闻或者相关文化产品,也就是新闻的采编机构都是相同的、需要的人的创新与开拓也是相同的,只是采编方式与方式不同,运用的技术不同而已。所以,传统媒体可以改造现有的平台,增加不同的媒介,形成新的媒体传播形式。这里,有可能是以新媒体为主体向传统媒体借力,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为主体向新媒体延伸,方式不同,实质就是融合”。

报业新媒体依托报业,试图将报业已形成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延伸至新媒体产品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认为,“将三湘华声整合在一起,效应互相放大,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华声在线如果没有《三湘都市报》是活不大的。而《三湘都市报》这块草地需要新媒体的羊来点缀。”

刘剑认为,报业涉足新媒体,思想决定一切。“商业模式是最大的问题,运营和营销很重要,市面上有些好的报纸营销缺乏,卖不过办得差一些的报纸就是这个道理。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新业务要紧扣自己的长处。”那么传统媒体优势何在?刘剑表示,媒体的长处不仅在做新闻,也在做营销。此外经过这么多年运作,很多媒体管理运作能力很强大,“口子可以开小一点,但发展新媒体步子要快”。

报业全媒体的三步走战略

走访数个城市,综观报业当前全媒体进程和未来发展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步战略,其核心为报纸和互联网的融合,并以此扩展延伸到其他介质:

1.报与网建立关联,既而报网互动。

传统报业兴建互联网是从数字报开始的,简单将报纸内容搬上网络,随后逐步调整网站内容,增加新闻含量,新闻门户网站模态初现。此外报纸内容逐步调整,设立相应板块,支持网上内容,做大栏目。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介绍说,“最早的报网互动,在报纸上扩大新闻采集面,成立华声网事板块、华声追事版等,优化报纸读者,借助网络互动,让三湘新闻很快传播出去,重要事件即时播报,滚动播出提高时效,吸引网民。”

除报道内容外,报网互动思路还体现在新闻采编管理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记者考核中。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董岳林介绍说,他们鼓励记者多写稿写好稿,好稿的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被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在首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把新媒体作为考核管理一重要因素的做法目前被全国各大报社普遍采用。

2.报网融合,深度互动。

报网融合是当前报业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进程。采编、营销一体化,创立联动机制,广告与商业合作打包,放大增量。

一方面,采编资源共享,依靠网络和电话建立信息采集分享系统和呼叫中心,报网两班人马共同策划报道、共同采访,素材共享。

董岳林介绍说,华声的很多频道目前是由《三湘都市报》编辑操作,报网频道间互动。而报网互动后三湘华声全媒体在管理制度上作出相应调整:“每天报纸、网络编辑在选择新闻时,除浏览别家报纸和网站新闻时,还要彼此浏览,互相补充,避免内部遗漏重大事件。记者写在报纸上的稿子由于版面有限无法完全刊登出去时,可以在华声网上全文刊登,如果被重要网站转发,会有额外工分,认定记者工作量”。用制度调动记者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报网内容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报网互动可为广告商和活动赞助商提供多媒体业态产品,打包向广告商出售,多方介入活动,增强报社在经营中的竞争力。一些本身实力较弱的子媒体在营销中可借力其他优秀品牌,增强其经营能力,获益远远大于单个媒体营销。需要指出的是,在此类互动经营中,网站借助传统媒体报道影响力拉动网络广告,广告仍是主要盈利点,相对缺乏针对网站的个性化盈利产品。

3.全媒体采编运营模态的设想。

诚然,目前各媒体正努力打造全媒体采编运营业态,已有媒体率先建立报网融合编辑部,为全媒体采编系统建立雏形。综合来看,全媒体业态应该是三方面的全媒体化:

首先,采编全媒体化。2011年三湘华声正计划全面实施全媒体战略,张云梦向我们描绘了对全媒体采编战略的设想:“全媒体概念要打造中央厨房编辑部,一个编辑部分别向不同下游终端部门供稿。”从这一意义上讲,采编全媒体化超越报网融合,而是打造一个全媒体编辑部,该编辑部有同时采编提供纸质文字、网络文字、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产品的能力,成为多媒介产品的统一输出口。张云梦表示,“移动终端发展使报纸等平面媒体萎缩加剧,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需要我们有提高更丰富媒介产品的能力。”

其次,运营全媒体化。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不同于报网融合打包推介广告和活动的相对简单化做法,运营全媒体化应该会经历更漫长的过程,因为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进而开发出相应盈利模式。理想的运营全媒体化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力争成本最低、效率最优、效益最大。

运营全媒体化首先要做的是配合采编找准各媒介产品的定位,探寻赢利点,以此开发项目。整合的目的是合理协调优势资源,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而长效机制有待对各个产品的精耕细作、持续积累。

再次,人员全媒体化。这是全媒体事业的关键问题。全媒体业态大大提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一名普通采编人员需要同时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运营人员更要熟知各种媒介特点,全局把握、运筹帷幄;报业全媒体化变革还亟需技术开发、后台服务、统筹协调等人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全媒体流程变革,对各类人员的培训、管理需相应调整,建立更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以科学反映人员工作量。从本质来看,制度是人员全媒体化及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全媒体业态根本转变的是思维

无疑,理想状态下的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相位融合——传统媒体与固定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乃至其他通讯产品的内容互溶、经营运作互动和功能互补。《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概括说,“全媒体化根本上是新闻产品全数字化和新闻手段全覆盖”。在这过程中根本的是全媒体思维的建立。

1.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不能否定专业性和必要分工。

可以预见,全媒体化变革会对传统媒体生产、经营运作流程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其之下是紧迫充电学习的媒体人,除写文字稿,还要会拍照、摄像,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掌握各种报道手段就是全媒体人才。学习各种技术技能相对容易,能深入了解各媒介特性,并生产出最适合该媒介传播的产品则需要全媒体思维的训练建立。社会发展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社会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海量信息时代人们更注重和强调有品质的信息,这些都需要产品生产者的专业性。

在谈到全媒体业态什么样的产品最符合市场需求时,张云梦认为,简单讲纸质媒介上的新闻产品腾挪到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做法不应该是最终形态,“在全媒体发展战略中我们计划打造新的传播介质,利用ipad、iphone,有别于当前植入的都是简单的互联网内容,我们要将这些传播手段看作全新的介质,设计打造新型产品,比如在ipad上多张照片完成一个事件叙事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理想全媒体业态中,中央厨房不妨可以将新闻生产进一步细化,首先搜集基本素材、并通过采访获得初级产品素材,从事该部分生产的人员需掌握文字、摄影、摄像等多种新闻采集本领,能生产出初级产品。接下来对这些产品分别进行深加工,加工者有必要分工对接,按照不同媒介属性要求将产品最优化地呈现在各自媒介形态上。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分工,制作精品力作;一方面亦要强调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策划研讨,效益最大。

2.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可挖掘必要的合作。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5

纸媒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大家都在一味模仿。冷静下来想一想,有多少家媒体因模仿而成功?也许有人会发问:纸媒不是曾在互相模仿中发展起来吗?纸媒大发展阶段与其向全媒体转型时代,有很大不同。研究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和运营模式、路径,以及考量当今媒体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就会发现依然沿续过去的做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纸媒之间互相模仿并不乏成功案例,因为那个年代有这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纸媒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往市场化转型,第二次是往全媒体转型。第一次转型是围绕“内容为王”展开的,也就是谁的内容做得好,谁就能赢得读者,有了发行量就能吸纳广告,然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然,也需要良好的营销手段做保障。走在前头的纸媒总是先实行差异化经营,办出与他人不同的特色。当年最早覆盖城市市场的晚报,有别于机关报,通过大量关注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的报道和新鲜活泼的写作、吸引眼球的标题,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晚报风格”,无论个人订阅、报摊零售,还是总发行量、广告效益、利润指标都大大超越了其他报纸。那时的《羊城晚报》发行逾百万份,其中外省三分之一、广州三分之一、广东除广州以外的地区三分之一。晚报独领十余年之后,后起之秀都市类纸媒不仅模仿了“晚报风格”,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超越。省会所在地的中心城市机关报或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市报,也将“晚报风格”融合进去,并兼容都市报的手法,这就有了“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的说法。过去电视未兴起时,晚报成为晚间的热门消费品,但当电视普及之后,晚报的优势逐渐被早报取代。不只是模仿晚报,早报之间也在模仿,当然首先是内容的模仿。《南方都市报》第二版开辟了评论版,其他报纸纷纷仿效办起了评论版。不只是内容的模仿,形态何尝不在模仿。《广州日报》办起了外包装索引版,其他报纸很快就跟着干了。甚至营销手段也在模仿,《广州日报》的自办发行,就被许多报刊所仿效。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弄清,即为什么能模仿和乐意模仿?因为这种模仿难度不是特别大,尤其是报纸形态的模仿、自办发行等营销渠道的模仿比较容易。当时中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而新闻内容和广告传播主要靠传统媒体,别的竞争对手少。因此,传统媒体即便相互模仿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能模仿,又能较快出效益,何乐而不为?

纸媒延续的模仿惯性,在全媒体转型中终碰到了瓶颈。当今纸媒往全媒体转型中的模仿包括两方面:从内部来看,经营新媒体时将传统纸媒的办报思路、运营方式照搬照套过来;从外部来看,就是看别人玩什么他就玩什么。别人做网络版他也做网络版,别人做手机报他也做手机报,别的报纸有二维码,他也要有。其结果是,别人赚不到钱他也赚不到钱。这不是说这些新的传播形态不能介入,而是说介入要有自己很强的目的性,并在做的过程中要有不同于他人的创新。目的性强、手法创新就是差异。比如,纸媒全媒体运营的目的性问题,从争取经济效益的目的性来看,有间接效益、直接效益和综合效益三方面。间接效益,就是让新媒体成为提升纸媒品牌的助推器,使纸媒取得良好的效益。有这一目的性,即便办的新媒体亏本,也依然能间接获取效益。直接效益,就是办起来的新媒体自身就能取得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就是通过对内部新老媒体的资源的整合实现综合效益。人民网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人民日报》新闻采集的权威性和资源优势,在报纸之外打造了网络舆情服务产品。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类,线下产品为《网络舆情》内参杂志,线上产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互联网舆情监测报告以及网络舆情咨询服务等。2012年4月27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招股书中明确指出,舆情服务成业绩增长亮点。以上说到的三种模式,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每种模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如果一时做不到,起码要在某一种模式方面有所突破。最尴尬的是三种模式都亏了本。如果互相一味模仿,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就难以避免这种尴尬。

新媒体一般性的技术和低层次的运营模式,模仿并不难。从现实来看,能模仿的都模仿了,但几乎没有找到市场模式和赢利模式。最早模仿的是与传统纸媒互动的网络版,也就是按办报那样办网络版,完全复制或者有点原创,但都很难收到阅读费。有的地方的报纸机构认为,当今人口流动很大,国内外的家乡人都会关注家乡的新闻,因而认为将本地报纸的内容放到网络版上让外出的家乡人看,是可行的。问题在于,谁都无法垄断当地的新闻资源,当从百度上点击就可免费看到相关信息时,谁还会花钱去购买你的新媒体产品。因此,这种模仿注定难以成功。

摒弃旧的观念,转变内容生产方式和运营思维才是出路。原有的惯性思维连传统纸媒自身都遇到了瓶颈,何况新媒体?其实,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真正做得好的是很难模仿的。如英国的《金融时报》的纸媒品牌及其往新媒体延伸的方式,再如国内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大家都走内生型的路子时独辟蹊径走外生型的路子,都是不易模仿的。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6

针对远程教育全媒体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以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需要的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以解决广电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各类远程教育运营商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模块设计主要以以下三个内容为基础: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5结语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7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这一订户量带来的收益对庞大的媒体集团来说可能是有限的,但从报网融合的角度看,在传统报纸收入不断下滑而新媒体普遍盈利困难的情况下,《纽约时报》作为大众化报纸,其付费阅读模式在读者数量上的成功显得尤为突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传统媒体创办新媒体成功者寥寥,除了少数报纸的新媒体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外,包括人民网等已经上市的新闻网站在内,绝大多数报纸的新媒体仍在探索合适的盈利模式。针对这一现状,《纽约时报》进行的商业探索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对报纸尤其是国内大众化报纸在报网融合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报网融合下报纸的独特优势

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消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报纸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与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新闻报道为例,深度报道、新闻评论、便携性等曾被视为报纸的优势,而互联网的优势则是及时性、互动性、容量超大等。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特别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各类传媒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报纸也发展成为可以“阅读、观看、聆听、互动”的全媒体,同样具有及时、互动、海量、便携等特点,而网络新闻比如美国网络报纸《赫芬顿邮报》的深度调查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说明在深度报道方面网络新闻专题较之报纸的深度报道毫不逊色,网络评论的内容和范围及其影响力也远超过了报纸评论。

那么,报网融合条件下报纸的独特优势究竟在哪里?默多克认为,报纸将从物理形态演变成“新闻品牌”,通过各种方式送达读者。报纸媒体的角色和功能已经从单纯提供信息发展为包括新闻信息在内的多样化服务。所以报纸媒体需要将自身重新定位为提供信息娱乐等多样化服务的内容服务提供商,必须具有专业性的品牌优势,其服务对象也要从受众发展为更加主动的用户与广告主。

从受众的角度看,在传播媒介不断增加的同时,尽管信息越来越多而受众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却越来越少,需要专业的信息传播机构进行筛选,整合成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这一点上,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信息采集、制作、传播机构仍然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即值得受众信赖的可靠消息源,这是由报纸的品牌特性所决定的。

媒体化运营模式亟需创新

就目前而言,报纸办新媒体主要有媒体化运营模式与平台化运营模式两大类。首先来讨论媒体化运营模式。报纸不管是办网站、手机报,还是开通微博等,主要目的是推广内容产品,吸引更多受众,并与受众互动、获取新闻线索,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只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而已。目前,大多数报网融合包括《纽约时报》在内都属于媒体化运营模式。它的优点是报纸能够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延伸品牌,赢得更多的受众与广告。

并且,对报网融合成功与否不应仅仅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因为报网融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社会效益。媒介融合带来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化运营模式是报网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报纸“老树发新枝”,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如《人民日报》与人民网,《新民晚报》与新民网,《南方都市报》与奥一网等。报网融合发展至今,已从报网互动阶段发展到全媒体阶段,即打造包括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网络游戏、BBS、博客、微博等在内的全媒体格局,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布局移动媒体的趋势,报纸媒体基本实现了全媒体形态的转型,比如报纸发行量的统计已经不限于印刷报纸,还包括网络报纸、ipad报纸、手机报纸等数字化报纸的阅读量。但从运营模式看,报纸的全媒体运作基本上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内容为王,也就是按照传统媒体的理念来整合新媒体,而忽视了新媒体本身的特性。这就使得报纸融合新媒体基本上停留在技术融合、形态融合的层面,导致只有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与捏合,两者“貌合神离”,难以实现多功能一体化融合的目标。这也是媒体化运营模式的不足之处。

此外,报纸办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专业性与品牌化,也是媒体化运营模式的必要条件。媒体化运营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付费阅读的方式,即通过多种新媒体终端向读者收费。比如《纽约时报》电子版成功实现收费,主要归功于该报自身雄厚的资源优势与内容优势,该报具有强大公信力与权威性,即便进入免费分享的网络时代,它作为优质新闻提供者的角色仍不可替代。《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的网站是少数成功实现收费并盈利的新媒体,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开展的专业化服务。网络付费阅读的基础是报纸能够提供专业化内容服务,以及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国内一些报刊在网络版收费阅读模式上还没有找到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够完善,还有受技术条件等的限制不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产品与服务。二是“免费内容+网络广告”的方式。付费阅读模式的缺点是用户群规模有限,新媒体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小规模用户群的基础上。近年来网络广告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数报纸网站因而采取通过提供免费内容获得足够大的流量以吸引更多网络广告这种方式。但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而且竞争激烈的平台上仅仅依靠提供免费内容,即使是独特的内容来聚集人气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许多新闻网站至今难以盈利的主要原因。

报纸之所以不能沿用办传统报纸的思路来办新媒体,是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传播者为中心,是大众传播媒介,即作为广告、信息来源与受众之间的中介,比如报纸就是把许多不同内容聚集在一起以吸引不同需求的受众以及广告商来消费,所以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内容为王,即以独特的内容为媒介来吸引受众与广告商,从而获得效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新媒体以受众或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为中心。网络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专利,人们借助新媒体能够参与和分享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来源、传者、受者等之间近乎垄断的“中介”角色与作用大大减弱了,受众或用户则成为传播的中心。从经营方式看,新媒体从大众传播时代人与内容的互动发展为以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为主,受众或用户为王,对新媒体来说,内容服务不但退居次要的地位,而且需要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不断更新。

因此,媒体化运营模式亟需从内容为王向受众为王转变。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仍然有效,但传统报纸内容为王的运营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难以奏效和行得通了,所以媒体化运营模式需要创新。报纸媒体需要以受众或用户为中心,借助内容与品牌构建新媒体优势,把品牌延伸到互联网上,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内容复制,像许多报纸网站那样把母报的内容移植到各种新媒体渠道上。不同的新媒体有不同的特性与受众需求,这就要求按照新媒体的特点生产更适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即提供个性化的、对用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产品和服务。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制作方式上,需要由媒体主导向受众与媒体共同主导转变,对新媒体来说,UGC(用户制作内容)不但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而且是联系与“粘住”受众的重要纽带,所以有必要把受众纳入内容产品的策划与制作中,比如《赫芬顿邮报》几乎没有专职的记者和编辑,主要就是对来自用户的博客、微博还有其他媒体网站等的内容进行整合编辑,甚至有的新媒体采取“众包”的方式把非核心业务的内容产品交给受众,群策群力,在这方面国内报纸网站尚有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构建用户主导的新媒体平台

互联网虽有媒体的属性,却绝非媒体属性所能概括,它已经发展成为集信息传播、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社交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可以说,互联网的作用主要是平台功能,媒体功能从属于平台功能。所谓平台化运营模式,就是把新媒体当作平台而不仅仅是媒体来运作。比如美国《波士顿邮报》的网站不仅提供报纸的内容还提供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杂志、乐团等的内容及交通、气象等各种服务,从人均收入、法律、社区计划到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介绍无所不包。可见,报网融合的平台化运营模式能够把新闻信息交流与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国内全媒体形态的报纸大多以传统的媒体功能为主,普遍存在强化媒体属性而忽视其他属性等问题,内容与服务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转变与创新。

平台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就是用户为王,产品、服务或内容只是聚集人气的手段。从传播学角度看,去中介化的网络传播重新回归类似人际传播的时代,受众或用户通过互联网形成各不相同的“圈子”,也就是说受众或用户,或消费者、或广告商,或其他服务提供者等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直接交流、交易,不再需要大众传媒这样的“中介”,比如美国的亚马逊网站试图取代出版社的发行作用,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并且互联网作为体验经济的代表,注重用户体验,如何吸引用户或受众,聚集人气,是互联网经济的关键所在。如腾讯的QQ,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天涯社区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平台与服务,把志趣相投的受众或用户聚集成“虚拟社区”,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基础。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指出,目前国际范围内都在进行媒体的平台化和社会化运动,即淡化原有介质、突出媒体呈现各类信息的平台特质,同时充分利用web2.0带来的分享、互动、服务于个人的特征,嫁接社会化媒体,使之前的读者、观众或听众这些“受众”成为平台上的用户,让用户成为服务对象、参与者、交流者。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报网融合需要发挥新媒体的平台功能,使之成为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并由用户主导的新媒体平台。

基于平台属性的报网融合趋势大致有两种:一是透过内容建立网上社区。与国内报纸区域性强的特点相适应,报纸的新媒体应从新闻网站向建立具有地域性、互动性强的平台和社区方向发展。比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网站,它是社区网站而不是新闻网站,网站的母报《都市快报》利用专刊长时间地展开报网互动,成功地将传统媒体的受众迁移至网络媒体,19楼网站以用户为本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2011年的收入突破亿元。二是内容定制+电子商务的方式。即运用新媒体的平台和内容开展整合营销,使内容制作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比如被视为新一代时尚媒体的“蘑菇街”和“美丽说”,都依靠电子商务分成来获取大部分收入,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网站的定位与产品的关联性极强。

这些案例是中国媒体的创新之举,但仍有部分报纸网站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运营模式把用户转化为消费者。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价值链的重构,除了上市融资外,报纸办新媒体应建立以用户(受众或消费者、广告主)为导向、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内生型增长模式,目标就是形成优秀的本地化、出色的社区化和更强的公信力的新媒体平台。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创新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S190)。

作者系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8

新媒体运营之道

理解新媒体运营之道需要从技术、模式与用户三个层面去解读。

新媒体的创建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的综合运用引领了新媒体从web1.0向web2.0的发展,苹果、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开放应用平台消除了硬件与软件的屏障,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新媒体内容与渠道的分割。技术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新媒体创新的前提。应该说,传统媒体都认识到技术的价值,甚至还有技术崇拜、技术垄断的言论。基于这一认识,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媒体之初最先选择的就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再造,报业数字化平台、多媒体数字报刊、移动采编系统、手机报、二维码、户外数字媒体等多项新媒体项目无一不是传媒业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动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果。但是,产出与投入并不成正比,甚至成反比,微薄的收益非但收不回投资,还需要传统媒体投入后续资金继续维持运转,效益和利润几乎是遥遥无期。

技术投入错了吗?非也,技术投入相当于新媒体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的地基,楼房、商场、工厂都无从盖起。但是,技术只能是技术,技术不能作为产品来运营,有了技术更需要依托于技术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这就好比有了地基应该去设计、建造高楼,吸引开发商来投资一样。传统媒体在技术投入之后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没有衔接上,没有将技术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以致出现巨额资金投入而回报甚微的窘况。比如微博技术,新浪网推出微博的时间是2009年8月,人民网是2010年2月,腾讯微博是2010年4月。都掌握了微博技术,都推出了微博运用,推出的时间也前后相差无几,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比较几个网站排名top1的微博主拥有粉丝数可以看到,新浪微博约800万,腾讯微博约1500万,人民微博则只有3.9万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民微博没有与技术深度运用结合,没有与产品结合,没有将市场推广、新媒体运营结合。

模式层面是新媒体运营的重点。传统媒体采用发行加广告双重销售模式,既直接售卖具体产品如报纸、杂志给读者,又间接“售卖”注意力,以广告的方式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主,因此传统媒体建立了做好新闻――吸引受众――扩大发行量――赢得广告的运营模式。新媒体拥有海量新闻,但新闻良莠不齐;拥有近5亿用户,但用户个性化、小众化、碎片化;拥有高访问量,但访问量不一定能直接转为广告份额。目前总结出的新媒体运营模式为免费经济、位置经济和增值模式。免费经济近似于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也是通过建立品牌、拥有庞大的用户来赢得广告,但免费经济是一次销售,只是售卖了用户的注意力而无法销售内容产品;位置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百度,通过人为干涉、安排搜索结果的位置排序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百度帝国;增值模式的电信代表是腾讯,免费的是即时通信软件,增值的是围绕软件开发的QQ秀、红钻蓝钻等级会员等收费业务。新媒体的这些运营模式是传统媒体不曾接触、也没有经验的,以致传统媒体总是用固有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尝试着新媒体的运营。

传统媒体从进入新媒体至今一直在围绕内容收费进行不断的讨论与争辩,也尝试出各种办法试图让内容直接产生效益,这其实是缺乏对新媒体运营之道的基本认识。在免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模式时,要想对内容收费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排他性的价值和严格的版权管理,将内容的差异化、独特性与不被轻易地拷贝、复制同时解决。随着web2.0的出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广泛、原创和独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内容源的把持和垄断,便捷的转发、分享加速了内容的拷贝、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还纠缠在简单的内容收费上就只会越来越背离新媒体运营之道。据调研公司Hitwise2011年4月12日监测发现,在纽约时报网站3月28日设置付费墙之后,该网站访客数量已经连续下降12天,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到15%,普通读者被付费墙吓跑,忠实读者或因不愿付费而减少阅读量。

在新媒体运营的设计与开发中,关注最多的一个词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度的高低决定了新媒体运营的最终成效。iSo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也就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用户体验的背后是对用户的尊重,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高度重视。网站围绕着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行页面设计、模式开发、内容提供和环境打造,尽可能提高用户体验度,以此增强用户对网站的粘度和忠诚度,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拥有了用户也就拥有了运营的基础,拥有了用户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内容、人气和网站活力。

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宣传、灌输、垄断为出发点的运营理念,这一思维惯性自然地传承和延续到新媒体的运营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统媒体在设计网站主页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页面上放置更多的内容,如何让页面更美观,如何突出自己想要让用户知道的内容,因此页面上堆砌的内容密密麻麻,大图小图、动态Flash图片充斥网页,各种颜色、字号交杂,这样的设计虽然满足了网站的要求,但却忽略了用户打开网页的速度问题,忽略了用户在浏览中的感受和体验。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网站页面的平均加载时间,腾讯网为1.51秒,搜狐网为1.29秒,网易网为0.49秒,北青网为2.84秒,环球网为2.93,湖南红网为2.97秒,看似差距只是一秒,但用户可能就是在一秒的瞬间改变了鼠标的点击。

善用新媒体之道

“道”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也。新媒体之道即为新媒体运营之规律,新媒体发展之法则。总结报业进军新媒体的种种举措和行动会发现,大凡取得一定成效、获得用户认可的都市报、晚报,无不是对新媒体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全面的掌握和坚决地贯彻运用。

善用新媒体首先要对新媒体有准确的认识。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说:“据我了解,现有网站新闻产品、内容产品本身已经不是盈利的主要手段。我跟腾讯、新浪的老总聊,他们会觉得‘内容好像很重要’,但是潜台词很明显,就网站的核心而言,内容不是最重要的筹码。他们更看重自己所拥有的网络生存或者说是技术上的优势。我认为,这种技术模式或者盈利模式上的优势,对于平面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门槛,恐怕比资金门槛还要大。”

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则提出,平面媒体做新媒体就是要用新媒体的规则,用新媒体的标准,用新媒体的体制来做。如果仅仅是把报纸搬到网络上,让报纸的读者增加一个阅读报纸的渠道,这不等于有了一个新媒体。“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技术本身没有禁入使用限制。新技术也不排斥现有平面媒体工作人员或从业人员使用新技术。现在,很多报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数字报,但有不少还只是限于用新媒体的技术把报纸搬到网络上,实际上,报纸还是报纸,不是新媒体。”

善用新媒体需要及时掌握新媒体的各种技术、传播方式和新型渠道。web2.0技术开发之后,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多达十几种。传统媒体在多样化的互动手段面前,并不是要对每项互动手段后面的研发、后台、代码、编程等方面都深入了解,而是运用好互动手段,将互动手段与报纸特点、受众需求紧密结合。羊城晚报2009年8月与腾讯公司合作,在广州地区媒体中率先开通QQ报料平台,最初只是将其作为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渠道,但随着对QQ报料平台运营规律的掌握,羊城晚报将QQ报料平台延伸到交流民意、引导网民参与的全面互动平台,让编辑24小时值班,与平台上的网友在线直接交流,同时还在报纸上开辟了《Q友聊天室》栏目,将与Q友聊天互动最精彩的内容刊出,在“都市圈・广州”版开设《评头品足》栏目,由主持人提出话题,网友跟进,各抒己见,再由主持人点评,增进互动。

大多数传统报纸进军新媒体都是从将母报内容搬移至互联网开始,但最终也止步于此。新京报则在报纸网站之外又与百度合作推出“京探网”,“通过在线和线下互动方式提供实用消费生活和商业资讯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爱好和消费需求、满足商家销售需求,进而帮助商家进行品牌传播获取价值,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区别于报纸网站的新定位和新运作模式就是基于对互联网运营模式之道深刻认识之后的大胆举措。北京作为首都,市场庞大,尤其是消费市场十分可观,但北京并无一家具有绝对优势的、相对全面的消费体验分享互动社区,这是一个市场机会。新京报作为北京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在信息采集、发行渠道、内容制作、用户群以及广告客户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互联网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从信息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向商用、消费互联网转变。抓住市场的空白点,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互联网的运营方向,三者的密切结合最终能体现出网站的价值。

善用新媒体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拓展用户群,扩大用户覆盖面。下表是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统计的几家都市报、晚报网站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北青网、环球网的全球排名、用户量、人均访问页面量和停留时间都远远高于其他几家,而搜索率与蹦失率又低于其他网站。究其根本,并不是这两家网站的内容特别突出,用户体验度特别高,而是他们与msn网站的内容合作。

在北青网的用户中,分布于子域名msn娱乐频道(http://msn.ent.ynet.com/)有49.42%,子域名msn资讯频道(http://msn.ynet.com/)有12.70%,在环球网的用户中,分布于子域名msn博览频道(http://msn.huanqiu.com)有10.5%,这些意味着msn网站为北青网和环球网分别导入了60%和10%的用户。msn网站与msn即时通讯工具有紧密的捆绑关系,也就是msn网站的用户和即时通信的用户都会成为两家网站内容的浏览者。msn在为两家网站导入用户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两家网站的页面浏览量和访问时间。此外,用户还会通过对内容的浏览进而认识到两家网站,提升对网站其他新闻的浏览和整体的粘度。(见表1)

现如今,传统媒体都在研究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的运营之道,作为进军新媒体扩展用户群的渠道之一。新民晚报的“新民即时快讯”与移动公司合作,现场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送后方,后方编辑再通过快速采编、审核及推送流程,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手机终端;南方都市报推出智能手机平台的南都阅读器,全面整合南都报系优质原创内容,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新闻及观点,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新闻,随时随地可以拿起手机阅读。

但是,在利用全媒体工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思考内容与用户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提出“一次采集多次利用”,但“多次利用”是所有媒体都用同样的内容还是将内容切割,针对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用户群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南方都市报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为使客户端浏览更方便,操作更便利,特别量身定做了手机页面的版式设计,包括字体、栏目的设置,图片的滑屏等,有效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在新闻内容上,摒弃了海量的新闻登载模式,精炼新闻内容,让用户对重要新闻一目了然;针对手机移动性强、与用户贴近度高的特点,让阅读器与南都网络互动平台无缝对接,用户可以实现投票、评论、报料、发文章等全面互动。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9

三问“全媒体营销”

随着媒体融合大潮愈演愈烈,“全媒体营销”一词成为媒体广告圈的新宠。然而,从目前业界已有的对“全媒体营销”认识与操作实践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营销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做全媒体营销却莫衷一是。

第一问:如何揭开全媒体的面纱?

目前,我们已经从一个“发现概念”的时代进入“创造概念”的时代。可以说“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多媒体”逐步衍生而成。

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媒介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全媒体的本质是人的整体延伸”。

媒体是一个品牌,是一种精神。而媒介只是一个传送信息的介质,一个管道,一个躯壳。互联网只是媒介而不是媒体!随着互联网以“多服务的网络”掀起的新媒体时代浪潮的到来,媒体与媒介开始分离,一个媒介可以支持很多不同的媒体,而一个媒体也可以跨多个不同的媒介。故“全媒体”应该是一种传播形态,具体来说,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第二问:全媒体营销的精髓何在?

时代在变,营销的方式在变,而营销的根本没有变,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言:“一切都是为了销售,否则我们一无是处”。

媒体竞争格局的改变引发营销方式相应的改变,营销广告方法从营销体系诞生到现在,经历t4p、4C、imC以及HmC的不断变化。“全媒体”的概念催生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营销广告方法也相应地转换到“全媒体营销”(omnimediamarketingCommunications,简称为“omC”)。

全媒体营销的关键就是重新把握消费需求,预判市场需求,做出营销决策,“重聚”或者“有机整合”被新媒体打散的碎片化的媒体和受众,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达到需求、产品、服务的和谐交换,在全媒体营销参与主体间达到和谐共赢。全媒体营销的精髓也就在这里。

第三问:如何运营全媒体营销?

全媒体营销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媒体广告进行捆绑打包销售,也不是将同一广告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重复播放与曝光。

全媒体营销的“全”是一种营销理念的概括,不是要求每一产品的营销都必须综合运用所有媒体形式,这个“全”的度需要衡量把握,标准是“适合的有效地才是最好的”。受到产品和品牌发展需求、周期阶段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媒体都适用于广告主的营销策略。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媒体形式,在媒体中找到最适合产品或品牌形象、营销诉求特质的媒体进行使用,这才是全媒体营销的本质。

同时,单纯地认为使用所有媒体形式进行同一广告内容播放和展示就能够实现全媒体的效果的想法是粗浅的。各媒体有各自的独特性,应该在综合分析市场行情、消费者需求、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产品特点、广告主的目标效果和各媒体的传橘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和媒体使用、投放方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最多的“受众”转化为“消费者”。这样的全媒体营销才是有内容、有核心、有重点、有效果、有灵魂的。

全面创新:电视媒体经营不变的主题

如今,学界和业界列于“全媒体”战略的讨论与实践大都集中在媒介运营与管理上,至今鲜有人讨论如何做好“全媒体”发展战略下的电视媒体广告经营。全媒体营销时代,电视媒体该如何打赢这场营销战役?这也是顺承上述三问“全媒体营销”之后电视媒体经营者需要在前行中不断拷问自己的“第四问”。创新虽是一个老词,但无论营销时代如何变换,唯一不变的只有“创新”。

经营观念创新:树立全媒体营销新理念

创新首先就是要在观念上创新,要拥自开放的心态,从“传统电视媒体人”中走出来。同前的“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是源于媒体技术新旧的区分,而随着媒体的不断融合,新旧媒体的区分将渐渐模糊,我们也应从原来的固步自封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应是全媒体营销时代的“全媒体营销人”。

经营机制和模式创新:深度挖掘全媒体营销潜力

全媒体营销的客观现实要求参与的主角应该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在经营机制上从事业单位属性向市场化属性转换,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媒体运营商。

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已经成熟的活动营销、植入式营销、大事件营销外,还要从简单的资源售卖过渡到多元化赢利模式,再到全媒体营销广告分账方式的尝试。

资源框架结构创新:构建“全媒体”运营的自身基础架构

作为媒体经营机构,不仅要具备开放的全媒体营销理念,更要顺应时代,逐步完成自身“全媒体”运营的基础架构,这样才能争取到全媒体营销时代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形象地说,在大卖场中我们不仅经营全国的产品,同时也经营我们自己品牌的产品。

经营业务创新:健全产品服务体系,提高全媒体营销服务水平

在业务经营上,要运用“全媒体营销”的理念来为客户设计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全媒体营销广告方案,逐步健全广告产品服务体系。同时,在营销服务方面也应具备“全媒体营销”的服务水平。要重视市场消费、品牌、客户数据库建立与开发,通过数据库结合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品牌力指数、消费群体关联度等特性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传播上更有效的定制化媒介组合,帮助客户精心设计媒介计划,实施精确营销战略。

推广宣传创新:亲身体验全媒体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全媒体营销的日的即达到客户产品或服务的更好销信,达剑产品供应在广告主和消费者问的和谐交换。我们在用“全媒体营销”观念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将这一新型有效营销模式运用到我们自身的推广宣传上,提升陕视传媒的品牌影响力,以求达到我们广告产品能够与客户需求的和谐交换。

人才队伍创新:保证全媒体营销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全媒体营销新时代,需要有具备专业化营销知识和运营能力的“全媒体营销”人才。为此有必要培养一批既有共同价值观,又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经营队伍,打造成一支适应“全媒体营销”广告经营,具前瞻性、创造力与开拓力的专业经营策划队伍,以实现全媒体营销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全媒体营销”与“营销全媒体”

全媒体营销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营销参与主体问达到多赢的效果。在多赢的基础上,电视媒体经营如何能够赢得更多?这就需要超越“全媒体营销”的阶段,向“营销全媒体”的方向转变。

全媒体运营模式篇10

1新媒体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移动阅读设备的问世、广泛使用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目前,网络文学正向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特别是3G手机和移动阅读器推广,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机遇。据CnniC2010年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03亿人。手机成为网络文学用户的第二阅读设备,使用比例达60.1%。媒体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商家专门针对用户阅读而设计了电子阅读器(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视听娱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手机文字爱好者的网民的重要阅读设备,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达到42.6%。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阅读的需求,多数厂商为此纷推出阅读云服务,可以同一帐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网络中无缝切换。

2新媒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为文学原创,网民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电商电子书刊平台、门户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应用等都分布着大量网络文学内容。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内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呈现出阅读渠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庞大、作品供给充沛的特点。同时,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庞大,随着付费阅读模式大范围推广,并逐渐得到网络文学用户的认可和接受,整个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为提高作品的出品效率,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走向团队专业分工、流水线合作创作作品的路子,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工业化”生产的趋势。

(1)网络文学传播渠道众多,作家群体庞大,作品数量巨大,供给充沛。新媒体作为网民自我表达的途径,在网民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之下,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自由的写作空间中,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网络写作逐渐盛行。目前,中国网络的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些主要文学网站注册的数量,口径不同,数字相差极大。比如,在盛大官网介绍中,包括旗下晋江原创网、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网、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等内有注册93万,但其旗下的红袖添香就号称有注册110万。根据一些主要的文学网站所的注册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的数量大概在100万,其中盛大文学包括旗下所有文学网站的就有93万。但这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小型的文学网站无法统计,至于博客就更不计其数了。

(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付费阅读意愿逐渐增强,消费能力逐渐提高。截至2010年12月,文学网络的使用率将近50%,用户规模达1.95亿,比较2009年的数据底增长19.9%,是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用户渗透率唯一增长的应用。2010年,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快速发展,为调动作者创作热情,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文学网站采取增加投资金额、加大宣传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等措施。用户的阅读花费中,手机话费支付成主要支付方式,为59.4%。调查显示,手机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设备,用户对其支付功能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网络文学用户还使用网上银行、支付宝、银行汇款、固定电话支付等方式支付阅读费,其用户比例分别为54.7%、37.2%、15.2%和15.1%。

3新媒体为网络文学创作运营产业化提供客观条件

(1)在网络文学产业化过程中,新媒体提供的运营平台在产业链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主要分三种:一是电信运营商,二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三是终端厂商。目前,在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仍然是渠道为王的情况下,拥有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就拥有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因而,新媒体平台强势地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在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阅读及相关服务,并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利润分成,其对网络文学内容的聚合能力取决于与上游版权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合作模式、供应商管理体系、供应商数量等。目前整体网络文学市场中,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业务是最大的收入口,占据整体市场收入规模的七成以上。其拥有相对庞大的用户群、充裕的资金、成熟付费通道,以及对手机应用推广渠道强有力的掌控权。这一些优势有助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领导者。

(2)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全版权所有的全媒体销售体系逐渐成型。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大文学采用的全版权运营。全版权运营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在新媒体版权的所有渠道上宣传、营销,包括电子阅读收费、无线阅读、改编影视、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媒体版权开发。在全版权的营运之下,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从网络媒体开始延伸,已经涵盖了收费阅读、广告、出版、游戏、影视、漫画、杂志、手机等全媒体领域,网络文学以不同的媒体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其商业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不断增长。其战略运营为,首先取得人气超高的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再在网络媒体上,以其改编网游、影视或动漫,一是网络在线小说因为其开放性、连载性、互动性,更能提前占领网络市场,减少投资风险;二是可以凭借网络文学在网络上的人气,在短时间聚集庞大的消费群体;三是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内容更新更快,不但受广大用户喜爱,而且更容易固定用户群,这些优势为网络文学改编其他新媒体形式,为定位后期宣传营销战略提供了极大方便。此类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2010)》的调查,网络文学用户中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比例达79.2%,表示会选择玩网络文学改编游戏的也有37.8%。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有《诛仙》、《鬼吹灯》、《兽血沸腾》、《天元》、《佣兵天下》等,电影为《杜拉拉升职记》、《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电视剧为《未央•沉浮》、《佳期如梦》、《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并获得较好的口碑。其中,《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的传奇,实现了从网络文学创作2000字到产值10亿元的收获。

4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