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37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档案革新;制度改革;档案完善;信息保存

一、通过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更大的管理效益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微小的工作环节,由于起不到具体的经济效益常常被企业高管忽略,否定其创新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便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很重要。档案管理的工作不局限于对于人事部门的档案管理,还有更多的重要部分在合同方面的管理,企业机密资料的管理,企业证件的管理,法律文书,会议记录的管理等等。这些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分清工作的内容,完全掌握处理工作的技能,学会在枯燥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能够从事好档案管理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工作人员要深知自己的使命和价值才能对工作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负责。

(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要做好档案管理的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看似没有技术的工作却要求从业者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其中就是慎独能力。作为企业的一名重要资料的管理者要把档案文件视为战士的枪支弹药,时刻守护着档案的安全,不能出现遗漏破损、更不能丢失,一旦重要机密的遗失对于企业的打击非常大。在档案管理的类型中会有一部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以及物资的管理,如:员工档案、公司资质、法律判定书、影音光盘、磁带、财务账务的记录、设计草图、竞标书、客户资料、采购物资的价格表等等,这些都是公司的无形资产,一旦被企业间谍和竞争对手获取将损失惨重,丧失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三)促使从业者能动性的处理工作难题。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导致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其他人及领导并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工作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和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定期总结工作内容和工作技能,把解决方案的步骤详细记录最终为创新工作做好基础。把需要帮助向上级领导请求,说明需求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帮助,除了物资的需求外还需要对于助手人员、监督人员的需求,需要拷贝设备和销毁设备同样要与上级申请,这些辅助工作的物资都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管理理念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收益能力

对于管理职能的创新在于企业要放权给档案管理员,部分的企业发展中很多人员都能够直接找到档案管理员索取资料和信息,这种行为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一旦造成机密丢失外漏就无法找到责任人。

(一)精简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料的保密度。精简管理包括对于人员的精简和管理流程的精简。首先,其中人员精简可以控制在3人至4人即可,越多的人能够碰到档案资料就预示着资料信息被外泄的概率会越高,从业人员之间需要一定的牵制是最好的岗位编制设计。不论如何分配工作都要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人进行监督工作,不定时的抽查、验视工作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内部操作和窃取机密的可能。其次,管理人员不可以随意翻阅任何文件。档案文件会因重要等级来分类,给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利并不是让他们可以随意查阅,而是通过密封的方式来保证资料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最后,查阅程序的合理简化,根据等级来制定查阅档案的流程。在拥有档案管理条例的基础上不得轻易改动条例中的要求规定,必须经过董事会或者高层领导团队的认可才能更改条例的修改,任何人需要外借档案都要亲自签字,标注用途和使用时间,预计归还时间,通过邮件和内部oa来申请使用,多层上级领导通过方可外借。

(二)创新档案管理能够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档案管理的能力往往体现出一家企业的内部工作配合程度和细致工作处理的能力,尤其是在外宾来企业开会的时候能够看到企业的整体工作能力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外来人员好的评价对于企业而言就像是播放一条招聘广告一样,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可。

(三)档案管理的创新理念能够优化工作并提高员工执行力。档案管理的工作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一定需要所有部门的配合,比如: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公司合作协议修订、财务信息的更新、员工资料的存档和外发等工作都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的配合,而档案人员的工作往往被其他部门忽略,造成收集资料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创新档案管理的理念去改革不良的工作习惯,学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处理方式将问题提早就解决这些问题,将通过动员大会的形式来将这些资料填写的重要性跟所有员工说明从而降低工作难度。

三、总结

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事例有很多,最终需要的是优秀合理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如果合理的工作方法可以取代陈旧的工作方法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的,通过更便捷的工作方法、创新的思维来调动全员的配合力,进而加速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的革新进程。

作者:迪力努尔·哈帕尔单位:新疆博州温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中职学校管理;原因;策略

当今,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中职学校都在为能够成为最终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具有良好口碑的学校而努力。为了使中职学校能够不断地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来改变目前各个中职学校管理相对混乱的局面。人本管理理念正在此背景下逐渐进入管理者的视野并发挥作用。

一、中职学校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本思想最初主要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本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把人当作管理的工具的管理模式,真正发现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重要地位。人本管理理念需要管理者具有极强的大局观,用整体的思想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管理的动态性。具体地看,人本管理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人本管理理念将被管理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管理者统筹全局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最终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人本管理理念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为关注点,在管理过程中将关注的对象与事件放在同等的位置,最终实现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管理。人本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管理理念相比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人本管理理念能够很好地适应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在管理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极强的弹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管理效能。

第四,人本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中以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将人的重要性放在了高于事的位置,很好地诠释了管理的本质。

二、中职学校需要人本管理理念的原因

近些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个中职学校逐渐将学生放在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学校的管理客体一般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尊重、情感、发展的需要,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学校管理理念发展的客观要求

虽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个中职学校依然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依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死板,使得学校的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运用人本管理理念来逐步弥补制度管理的缺陷。

(二)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在职业定位上具有特殊性,具有职业角色多样化的特点。实际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承受教学的压力,还要受到学校制度管理模式的约束和限制,这十分不利于教师的今后发展,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校客观的管理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人本管理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管理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管理理念。

三、中职学校人本管理理念有效的实施策略

学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这需要在传统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学校的发展。目前,各个中职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制度化学校管理之中。

(一)学校的管理者要做好管理理念的转变

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的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目前,中职学校传统的制度化管理理念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对于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找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合适的连接点,实现对学校的科学管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为了实现人性化管理,学校需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管理者要在日常管理中重视教师个性情感的变化和需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薪金的变化、职业的规划等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人本管理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关怀和尊重。

例如,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的形式在学校官网征集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主管理团体,在学校的监督下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突出管理的灵活性。

(四)创设人性化的校@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管理任务。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注意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深入了解学生需要,健全各种公共设施,如长椅、雕塑、宣传标语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其次,要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先进人物事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营造一种求善求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本管理理念日益被各个中职学校所重视并运用。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深刻理解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师生的人性化管理,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煜.对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04):75-76.

[2]肖建军,骆习群.基于分享理念的中职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14):1-3.

[3]邱启添,李t.浅谈中职学校教师管理的人本思想[J].职业技术,2009(05):57-58.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性企业文化经营性企业文化体制性企业文化

一、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

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包括:

1.内在性诚信理念。指企业内在地自觉遵守诚信的原则,完全以诚信的理念来指导经营活动。全方位的诚信理念包括: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有效地贯彻诚信理念,就必须做到:真诚,真实,遵守诺言,守信、守法,保持公正、公平。

2.主动性市场理念。指企业主动地去爱护和开拓市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注重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包括:资源培植的市场中心化原则、互利性的等价交换原则、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原则、反垄断的自由竞争原则、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原则、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原则、维系有序性的法治原则、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主动性市场理念要求注重爱护市场.注重市场的潜在需求,注重创造市场。

3.能动性创新理念。指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冲动,主动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而推动经营活动。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结构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其基础是思想观念创新。必须主动地、能动地进行创新,尊重和激励创新,注重创新的投入,依靠不断创新而走在前列。

4.自觉性法律理念。指企业自觉遵守法律,并且自觉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充分、有效地利用法律,清楚法律成本,以最低成本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不要因为违法而损害自己以及社会的利益。

5.全方位性经营理念。指企业既重视生产经营,又重视资本经营,全方位地推进自己的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要注重资本经营,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方式和各种手段,建立良好的资本经营策略,创造资本经营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

6.理性化双赢理念。指企业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赢利,也要考虑客户的利益。树立双赢理念,是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推动企业自身提升,也有利于客户得到发展。双赢理念是推动企业利益与消费者主体地位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

7.有效性竞争理念。指企业依靠自我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在考虑外部状况及社会和竞争对手状况的条件下而获得自己的利益。有效性竞争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是反垄断的竞争,也是理性竞争和规范性竞争。

8.可持续发展理念。指企业必须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要能够保证企业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把企业的生存目标、赢利目标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抓住机会,根据能力扩张,进行正确的产业战略选择,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9.快速应变理念。指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随着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观念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产业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快速应变。

10.多层次性品牌理念。指企业注重各种层次的品牌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代表,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依靠的经营手段。必须注重创造品牌,充分利用品牌、维护品牌和提升品牌。

11.预警性反危机理念。指企业主动地预见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主动地反危机,而不是被动地反危机或接受危机。要关注危机的各种形式,从组织建设、体制防范上做好反危机准备,储备必要的资金,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使企业快速发展与稳健经营有效地结合。

12.比较优势理念。指企业通过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获得突出竞争力。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在专业化协作和分工中,企业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比较优势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前提。要注重全方位地创造比较优势,增强企业优势和企业个性特色的有效结合。

13.开放性拓展理念。指企业既要开拓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与国际接轨,继续对外开放并拓展市场。要注重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分工。注重产品与资本的开放,进行全方位的开放.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在企业体制构造、运行规则、员工素质等方面,全面地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

二、管理性企业文化理念

管理性企业文化理念,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

1.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理念。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时,要坚持追求责任、权力、利益三者的有效结合,使三者之间具有对称性。责权利对称是员工最基本的权利,责权利对称性管理体现了机会公平,必须以责任为中心来设计权力和利益-采用奖惩等手段来实行责权利对称性管理。

2.高效率性管理理念。只有将管理收益和管理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高效率性管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管理中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最佳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管理成本不同,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体制统一起来。

3.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指企业与员工在利益上共享,风险上共担。企业要通过各种机制将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员工身上。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与员工自然人的风险和收益密切相关。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员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4.互动性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强调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又要考虑被管理者的能力增长,两方面互动,共同发展。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统一,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和被管理者能力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固然重要,但是把适当的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更重要。

5.员工主体自觉性管理理念。员工主体自觉性包括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自愿性付出程度,员工的努力程度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要把员工外在约束与主体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员工主体自觉性来源于对企业的认同和对自身待遇的认同。提高员工主体自觉性,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民主管理、利益整合等方式。

6.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将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尊重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个性,以人为本,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致。因此,必须尊重人格,加强沟通。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的结合点是契约规则,实行柔性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关心员工生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7.理性化管理理念。指管理现代化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管理理念。要坚持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包括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等;必须考虑企业的适应性,注意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企业发展水平、经验积累、财力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理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有:稳妥性原则、分步骤原则、与企业体制相适应原则、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相结合原则。

8.有序化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要有效结合,有序运行。有序化管理涉及技术、质量、成本、服务方式、地域拓展、经营方式等方面。企业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的互动提高,也是经营性企业文化与管理性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三、体制性企业文化理念

体制性企业文化,是指为了维系企业体制的存在,人们所应拥有的价值理念。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价值理念的支持,员工对企业制度有充分的认同。主要包括以下理念:

1.契约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以契约原则为指导,企业制度体现了契约精神。它得到当事者的共同认可或共同承诺;企业员工应该以契约精神来对待企业制度,认真执行自己的承诺和认同.主动而自觉地适应企业制度。契约理念是企业制度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基础,是处理企业各种关系的准则,体现在企业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与个人之间、各种产权要素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岗位之间、企业与外部关系之间。在契约制度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契约理念。

2.共赢平台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自我利益的平台,把企业设计为一种共赢平台;任何生产要素都要保护和维护企业这个平台,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当事者才能共同实现一种共赢。共赢平台理念是构造企业制度的基础。共赢才能使平台得以存在,平台的存在基础是实现共赢,只有在共赢中才能增强自身。在现实中,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是任何利益主体的个体利益都能得以提升;第二,企业作为平台应该越做越大。

3.内在融合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贯彻内在融合的原则,界定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在执行企业制度时,要以内在融合的原则来对待企业及所有当事者。内在融合理念应以尊重个性平等为前提,承认个性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关键在于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体现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垒方位地实现内在融合,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制度化、目标化、契约化、人本化、组合化及其文化融合。

4.忠诚理念。指企业制度建立在相互忠诚的基础上,任何当事者都应该以忠诚原则对待企业制度,对待所有当事人,把整个行为建立在忠诚的基础上。忠诚是企业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处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承认个体主体性,以真诚和善良为中心,员工和企业都必须忠诚,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强化自我约束。

5.团队精神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及贯彻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体现团队精神的理念,要求所有员工把团队精神作为行为准则。团队精神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为核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综合效益的基本保证。团队精神理念并不是忽视人们的自我创新能力,而是强调人们的自我创新能力必须与协作原则有效结合。

6.敬业进取理念。在企业制度的安排上,要能够促进当事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当事者有敬业进取精神。全体员工敬业进取是企业具有生机活力的内在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求德行与能力内在统一。企业制度安排以敬业进取为中心,员工只有通过敬业进取使企业得到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7.等级差别理念。企业的制度设计要认可员工的等级差别;员工也要承认企业中存在等级差别,要以平衡的心态对待这种差别。等级差别理念是人本主义与效率原则的有机统一,能力差别导致丁分工的差别,分工差别导致收人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别。等级差别理念是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打破大锅饭的体制,激励先进,同时也要保护弱势阶层。

8.效率惟一性理念。指企业制度的安排必须以效率为中心,把效率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企业员工也用效率理念来看待企业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效率。无论是企业的制度安排,还是员工的行为,都要强调效率。效率是界定企业内部差别的惟一准则.坚持效率是评价人的基准、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基准、是奖惩的基准、用人的基准和制度安排的基准。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管理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

一、军队管理与军队管理文化的关系

在理论界,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就是文化,从而把管理与管理文化等同起来。实际上,文化不管对管理有多大的影响,都不可能等于管理的本身。军队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既包括了对军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管理与塑造,又包括了以文化为手段的管理活动。军队管理文化则是在长期军队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物化的精神成果,其内涵包括了管理理念、管理规则、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文化等范畴。二者内涵不同,但却关系密切。

军队管理与军队管理文化既相互包容又属性各异。军队管理和军队管理文化都产生于军队管理的肥沃土壤,在军队管理实践中是相生相伴的。军队管理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鲜明地体现出军队自身的特色和传统的风貌,从而构成了军队管理文化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管理文化包括了军队管理的精神成果;而在军队管理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军队管理的组织、实施及其效应的认识,也必然会应用到军队管理实践当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管理又包括了对军队管理文化的运用。但由于二者内涵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属性。军队管理反映的是管理行为属性,属于管理实践层面,是军队管理方式或模式的体现;军队管理文化反映的是军队管理的文化属性,属于军队管理的精神层面,是军队管理的精神成果和物化的精神成果的体现,集中表现了军队管理的传统特色。属性的不同,使得二者虽然关系密切,却不可混淆,不可替代。

军队管理与军队管理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军队管理是在军队管理理论指导下对包括对文化在内的各种管理手段的实践运用,是对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的管理;而军队管理文化则对军队管理的文化提炼,又反过来指导管理实践,二者在不同的层面上按各自的规律运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二者都以文化为核心,在功能上有着近似之处,都既有硬性因素,也具有软性因素,都能对官兵的文化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产生直接作用或间接的辐射影响,在统一意志、激发动力、规范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在精神价值上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二、以创新军队管理文化推动军队管理发展的主要途径

军队管理与军队管理文化与共同作用于军队管理工作,在文化价值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和互补性。将创新军队管理文化与军队管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塑造文化及人格的角度去创新军队管理文化,用军队管理文化的创新成果去发展军队管理,对实现军队管理与军队管理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一)创新管理理念文化,为军队管理注入新的思想观念。

管理理念包括了管理思想、管理观念,是人们对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管理理念文化是对管理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表征管理文化的重要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军队管理理念文化对军队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时展,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有的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时间观、效率观、竞争观、成本观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沿用企业管理和外军管理理念的倾向。创新管理理念文化,并不在于能够提出多少新的理念,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原则来指导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管理理念文化要反映军队管理的发展规律。针对军队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将解决的思路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抽象概括,上升为指导军队管理工作的理念,从指导思想和观念上揭示出军队管理活动的本质规律特点及发展变化趋势。与信息化条件相适应,必须从机械化形态下某种程度的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效益等管理理念中解脱出来,代之以重质量讲效益的新观念;从侧重于管住人不出事的传统经验管理的理念中解脱出来,在管理内涵上、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方法上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管理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推动军队管理的发展。

创新管理理念文化要紧密结合我军管理的实际。紧扣我军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阶段的现状,适应艰苦的军事环境中产生的严格的纪律、整齐划一的生活、相对封闭式的管理等条件,在管理理念上相应地呈现出现阶段军队的特色。在坚持我军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思路,避免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使理念创新更贴近军情,更讲究实际效果。紧密依托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践,对各项工作产生出的科技观念、法制观念、一体化观念、标准化观念、成本观念、全寿命全系统观念等,加以系统分析整理和消化吸收,形成对管理理念文化的新认识和新探索,增强军队管理的实效性。

创新管理理念文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军队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着眼于军队管理全局,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坚持全局的统一性与局部发展的多样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体现出管理理念的全局观;从事物的多样性、多层次联系中全面地认识各项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妥善处理好管理系统的内外关系,体现出管理理念的系统观;坚持从部队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将阶段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统筹规划,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现出管理理念的发展观,进一步促进军队管理的科学发展。

(二)创新军队管理规则文化,为军队管理引入科学的行为规范。

管理规则主要是能够作用于管理客体的管理规范和办事程序。军队管理规则文化既包括了对军队管理规则的认识,也包括了管理规则的本身。创新军队管理规则文化,就是要确保包括军队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行为依法依规、有序透明、高效运行。

创新决策规则是创新管理文化的核心。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个人的权威、经验教训和价值判断等依赖较大。创新决策规则文化就是进一步更新对决策本质、决策方向及决策关系的认识,着力消除负面传统因素的影响。强化决策的民主规则,强调集体决策,防止个人决断造成失误,并开拓官兵参与决策的渠道,对涉及到广大官兵切身利益或重大项目的决策,可实行公示、专家咨询等制度,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决策的权限规则,任何决策都不能与条令条例和法规纪律相抵触,任何一级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应符合上级指示和计划要求,努力提高军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创新执行规则是创新管理文化的关键。为避免执行过程中的权限不清、义务和责任缺位以及选择性执行等效率低下问题,必须规范办事流程,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行首接责任、承办报备、限时办理、超时许可和及时反馈等规定,杜绝相互脱节、推诿扯皮和矛盾上交,提高执行效率。积极规范执行质量标准,按照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要求,确定质量标准,保证各执行环节中的人员、时间、内容、质量的落实,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议评价和奖优罚劣机制,努力中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促进军队管理工作的落实。

创新监督制约规则是创新管理文化的着力点。在继续坚持我军长期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组织监督、纪律监督、制度监督、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监督领域,完善监督规则。进一步从法规制度上明确监督机构的权威,着重处理好监督与决策关系,使之能够从决策层面开始展开全面监督。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防止和克服决策指导失误、执行反馈不力等现象,并加强责任追究,对管理者未能正确履行职责、决策失误、督导不严、执行不力,给集体和战斗力建设体带来严重损失的,应对号入座,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创新监督规则,进一步明确各级职责,有效保证军队管理各环节的协调统一,防范和消除各种消极因素,为军队管理的顺利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新军队管理制度文化,为军队管理提供有力的法规保障。

制度文化既包括了对管理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其效应的认识,也包括了这些认识之下形成的法规制度,是开展军队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创新军队管理的制度文化,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克服随意性,增强严肃性,为军队管理的实施提供法规保障。

牢固确立法规至上意识。深刻认识法规制度对战斗力的生成、巩固和提高的决定性影响,进一步明确法规制度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全面的适用性,不断强化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处理和思考问题都应从法规制度的法理性要求出发,任何个人和任何事都必须在法规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并自觉接受法规的监督,通过自身行动保证法规制度运行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军队管理涉及到军队的各个领域,确立法律意识的价值是军队管理的重要任务,其意义尤为重要。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本理念运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早已转换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而正因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越发体现出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价值。本文就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人本管理理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与同行商榷,共同探寻更适合于医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路径,真正实现医院与员工的“双赢”发展局面。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概述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管理者要以人为中心,从人性出发,尊重人,关心人,把人当作有情感、有尊严、有利益需求的社会人。主张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组织的效率。

人本管理与传统的科学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科学管理是以物为本,运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束缚人,具有规范化、定量化、以及可代化的特点,是一种硬性管理。而人本管理则是以人为本,通过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来感染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组织的文化,并使之内化为员工个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灵活性和非规范性的特点,是一种柔性的管理。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有情感沟通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员工自主管理、人才开发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

人本管理理论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在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吸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精华,在“主观理性人”的假设下由企业管理研究人员提出来的。人本管理解决了泰勒的科学管理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是管理理论领域的革新。

随着我国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改革,“以人为本”也渐已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流管理理念。人本管理在最初引入时是运用到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还对于提高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来了,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的明确。今天我们在加强医院管理,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之时,就必须要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医院的战略目标来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员工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医院获得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进而推进医院和谐稳定、快速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医院管理,就是强调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其他资源都是人力资源的附属资源。“以人为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是要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在医院管理中体现“以员工为本”的思想,将员工的开发、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核心,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医院文化建设,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最终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医院的组织目标达到和谐、一致。

2.“以人为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突出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调动了人诚恳履职的积极性,把医院目标与员工的自我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

第二,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职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自我管理状态,通过激励员工不断奋发向上,产生和实现新的目标,使医院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三,“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致力于人与医院的共同发展,把员工看作医院的首要资产,注重职工的个人发展,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同时注重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将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同医院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成就感,让人才创造自身价值的能力及时转化为单位整体利益与效益,实现职工发展与单位利益的“双赢””。

三、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理念的运用

欧美国家提出:“人才是资本中的资本。”现代医院必须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促进人本理念的运用,必须尊重人才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本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尊重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人权的表现形式,是促进员工真正参与到组织管理、组织发展中的根本保障。因此,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不断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充分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信任和尊重员工,正视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保证每个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医院内部的和谐一致。

2.促进人本理念的运用,应注重对人才的开发

加强对人才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医院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知识水平,还能加深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使员工感觉到组织的存在感,真正发自内心地要求工作,从而将工作动力,从外力转化为内力。因此,医院在日常管理中,应注重对人才的开发与培训,如提供员工学习培训机会,加大员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搭建专业人才的事业发展平台等。在充分尊重、信任人才的同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与成长环境,实现员工与医院的同舟共济。

3.促进人本理念的运用,为员工营造自由的文化环境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不仅是医院的信念,更是医院的灵魂。尤其是面对时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没有灵魂的医院,是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医院发展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发展,要充分运用人本理念,在思想上重视员工,尊重员工个性、尊严和权利,为员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形成一种没有岗位职务,没有高低之分的工作环境,进而让员工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医院文化,团队精神,产生医院荣誉感。

4.促进人本理念的运用,要大力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创新意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医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优势。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医院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要关心每个员工的利益要求,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医院目标的实现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位晋升、改善环境、工作自由等)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施以创新与完善,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潜能与工作热情,使之工作动机更强烈,甘愿地为医院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全部,奉献自己的一切。

5.促进人本理念的运用,要以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为核心

在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都是以传统方式的事为中心,一个新员工融入医院中往往是融入医院的工作当中,始终要人去适应环境,医院的这种管理往往很少考虑到员工个人的兴趣及专项特长,而人本理念则是将人作为组织中的活力和创造性要素,是医院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和决定性因素。将人力资源工作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人的方向上来,在新环境下要敢于尝试和改革新的管理模式,并在用人方面坚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的基本原则。使医院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分出各个能力层次的人,用来安排合适其能力的岗位,并对其赋予应有的权利及责任,使医院中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到岗位中去。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日益成为决定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作为管理技能和技术的载体,作为医院知识资源的驾驭者,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与发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并最终决定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以员工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同时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医院文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医院的凝聚力,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体会[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2]戴立萍,郭杏雅等.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

[3]郑大喜.对医院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现状分析与评价[J].中国卫生政策,2009(8)

[4]余立娟.构建“以人为本”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促进医院协调发展[J].中国民康医学,2008(5)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初中学校;教学管理;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0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初中班务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新理念成为核心要素,其具有人性化、艺术性管理特征,与时代教育发展潮流相统一,有利于推动管理理念从形式化向艺术化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承认人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观念的正确形成。对于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以及发展方向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巨大,学校要有效挖掘教师的发展潜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总而言之,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加强人性化管理。

(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自身意识以及思想的形成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就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管理理念构成中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体现出每一个人在思想观念形成中的主动性。学校对于人的管理强调思想引导以及行为规范,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培训强化教师教学以及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里培训与思想引导作为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必要途径,能有效激发人的潜能,使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得以强化。

(三)重视人的情感

情感交流是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沟通手段。从人本理念出发,人的情感作为形成某一事物的内心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形成心理引导作用的直观表现。班务管理重点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范,使得具有个性化管理特征,而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思想引导以及情感培养两个目标层之中,从而展现出初中班务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核心,突出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及人性化,满足教师与学生内心发展的需求。

(四)重视民主性

一个好的班集体,要有一个好的班委来协助班主任处理一班级事务。好班委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但班委毕竟是学生,作为学生,学习是主要任务,不可能也不希望花大量时间来进行管理工作。因此,管理班级不能只让几个人来做,而要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转换中寻找最佳的定位。在全员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班主任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改进、调整、完善管理方法。让学生时刻有兴趣、有积极性,乐意去做,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理念:今天我是管理者,明天我是被管理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班级是我们的班级,我是班级的主人;今天我为班级骄傲,明天班级以我为荣。

二、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发展氛围的构建作为班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对人本理念有效贯彻及执行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管理的内涵出发,师生和谐教学管理氛围的形成要素在于教师教学管理思想能够具有人性化特征,而学生的发展思路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教师教学管理特征能够以学生发展思想靠拢,促使教学管理逐步形成和谐氛围。这是初中班务管理的核心目标,其管理理念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能满足当今初中班务管理的整体要求,以和谐促发展并且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发展循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不断优化,和谐氛围的构建因素能够不断地得以明确。

(二)家校和谐

初中班务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在于家校合作,家校和谐是教学管理理念中“和谐共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出发,班务管理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明确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管理氛围。而家校管理思想保持统一,促使对学生管理理念形成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新目标,为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这与当今时代初中班务管理发展思路相吻合,能够形成管理理念的有效互动,为学生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三、以人为本与和谐共进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初中班务管理理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侧重点,通过具体引导途径能够有效提升管理的艺术性。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则是注重管理氛围的形成,以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为根本,对教学管理的外在环境给予有效的优化,而这一方面也是有效呈现人的主体地位。两种管理理念的作用对象具有共同性,而两种教学管理理念的有效统一,无疑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升华,对教学管理的艺术性有效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管理氛围。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7

在会计改革中,人们一般不关注更不重视观念与改革的关系,实际上,观念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其研究是需要的。

一、会计观念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先导

(一)观念与会计观念

观念一词使用比较广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经常提到要树立什么新观念。观念,是“(1)思想意识;……(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①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任何观念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观念,是“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形式和结果”。③与观念相关的概念是理念。理念,是“(1)信念;……(2)思想;观念……”④可见,观念亦称思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客观实在在意识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最初得到的是感性认识,当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便会产生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即观念(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和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观念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即任何观念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并随之改变而改变。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条件下,形成相应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观念作为思想,有其特点:(1)时代性,人首先应是“社会的人”,其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观念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当时的客观存在的反映。(2)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形成的观念,具有一定稳定性,人的观念不会轻易被改变。(3)相对性,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对原有的观念进行修正、补充、更新和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会计人员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会计人员观念简称会计观念,来自会计实践。会计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必然会对会计工作者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会计观念根基于会计工作实际,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会计观念受一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观念是一个体系。观念体系是人们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对某种或某方面的认识形成某种观念,对各个方面的认识形成各种观念,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观念体系。

会计观念也是一个体系,是会计人员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方面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会计界,不时在议论,会计人员要树立什么观念,有人提出会计人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要树立什么观念,或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强调会计人员要树立相应的观念,但从整体上,会计人员要具有会计观念体系。会计人员观念按其性质分为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和规范观念等,或分为会计工作观念、会计教育观念和会计研究观念等。⑤

(二)会计观念改革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观念(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凡是符合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正确的观念(思想),而凡是违背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错误的观念(思想)。“正确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⑥这说明,观念的东西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据以指导实践,用于指导会计改革。

会计观念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观念稳定性特点,以一定理论体现的会计观念正常地指导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如会计监督观念,在企业按照其要求始终发挥着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同时,由于观念的相对性,会计观念随着会计事业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相应发生变化,如会计观念发生僵化还停留不变,滞后时代的发展,就会阻碍会计事业的发展。对这种已形成僵化的会计观念,必须进行改革。

会计观念改革的依据,是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观念改革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理论;会计改革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改革滞后的会计观念,树立新的会计观念,才能促进会计模式、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思想、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等各方面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指导观念改革――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发展

会计的指导观念除一般基础性指导观念外,还有影响会计发展全局的会计专业性指导观念。前者,如战略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金融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科技生产力观念、知识经济观念、创新观念、改革观念、开放观念、中国特色观念、现代化观念、党的观念、国家观念、群众观念、经济全球化观念、国际协调观念等,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后者,如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会计一分为二观念、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会计是商业语言观念等,直接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对其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

1.“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引进是引进主体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为会计事业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与会计发展相关的具有先进性的会计事物,如引入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教材、会计制度等。会计引进对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学习与借鉴西方会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有人认为“全盘照搬西方的会计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西方会计理论最先进,引进的教材就是范本,引进的制度就是标准。有的对会计引进缺乏正确认识,使某些谬误流传,影响会计自主创新。

2.“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

对“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需要全面分析,应该说引进会计事物的当时是先进的,否则就不会引进,但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已引进的会计事物不相应发展也会成为一般的水平;同时,引进的会计事物也会因“水土不服”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而只能参考或借鉴,不能直接采用。因而不能将引进的会计事物全部永久固化为先进的事物,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引进再创新观念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会计引进再创新,是引进主体对依据会计国际通行规则,通过一定方式引进的会计事物,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成果,才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3.“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践行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以创新的形式对相关的会计内容进行会计改革。对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会计的某种先进的前沿理论、方法、模式、准则、制度,或教材、专著等,学习和掌握其内容,以其先进性、前沿性为高起步的起点,依据我国会计事业改革的需要,对会计引进项目相关的内容以创新的形式进行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会计引进再创新按形式有:单项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会计项目基础上的再创新,如创新编写某种会计教材;综合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多项会计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其内容的再创新,如在综合引进多种《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编写《财务管理》。按内容,会计引进再创新有在原引进的基础上的某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再创新。

(二)“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及其影响

西方会计有一种所谓经典理论:“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这种理论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一般认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外部会计,为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并演变为企业向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就是会计的目标。这种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至今,还奉为真理,不可动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会计工作局限为只是为了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而忽视了会计核算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同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从我国实际出发,还没有梳理清楚。

2.“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观念,转化为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偏颇的,远非如此,会计不只是一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也不只是对外报告的会计,而重要的是内部需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也需要对外披露。在会计学范围内,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外,还有其他各种会计分支学科,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会计分为两大部类,是会计按对象是否计量为标志划分为计量会计与非计量会计的两大类别。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会计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计量会计部类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采用定性描述而不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非计量会计部类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相关质的方面,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的方面。会计两大部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3.“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的践行

用“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指导会计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计量会计,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及各种专项会计;通过交叉学科途径――会计学(理论、方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融合而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或学科,完善和创新发展非计量(定性)会计,如完善《会计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法学》等,创新《人本会计学》、《人权会计学》、《地区会计学》、《生态环境会计学》、《宏观战略会计管理学》、《国家会计制度设计学》等。

(三)“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及其影响

我国会计界,一些人认为会计是信息系统,实际上是指会计核算系统,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若是指会计系统中有一个子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则反映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然而,有些人把会计信息系统等同为就是会计,即会计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这种观念把会计等同为会计核算,会计只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会计还是一种管理活动,在其指导下,影响了会计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和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把会计等同为就是会计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种观念需要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既具有会计核算的功能,又具有会计管理的功能,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其信息和相关信息,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预算(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等管理活动,使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3.“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推行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一方面需要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内部会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

三、会计工作观念改革――倡导主动型工作方式

(一)“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

1.“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组织或会计机构,其名称并不统一,有财务处(部、科)或财务会计处(部、科)、会计处(部、科),在其下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不论会计组织的名称是否统一,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在其下才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对这种完整的会计组织机构,一些人多次提出会计组织要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会计(会计核算)与财务(财务管理)两种组织机构,或在其内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这种观念将影响会计组织机构处理会计事务的综合能力,降低会计工作岗位的办事效率。

2.“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强调只有将会计组织机构截然划分为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或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是“分不清,理不断”,如出纳工作,在现金的出纳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既要核算又要管理;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已很好地解决了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融为一体运行,没有必要绝对地再分设财务与会计两个会计组织机构(或工作岗位)分别进行运行。可见,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一般称财务处(部、科),在其内部,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会计事项处理的要求,结合会计要素的划分,设置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这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的综合功能,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的践行

依据“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在企业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一方面是企业组织机构的整体整合,如按照“人、财、物、产、供、销、技术、综合”划分若干职能部门(事业部),重组相应的组织系统。另一方面在财务会计部门(财务部)内部进行整合,按照有利于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综合功能,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和提高工作效率,设置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财务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有的需要综合化,一专多能,设置综合性多功能岗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如设成本岗位负责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有的需要细化,专项深入,设置单一性功能岗位(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如设置应收货款岗位负责应收货款的管理。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机构的各种设置,不影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学科,以及其他会计分支学科的分别研究。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

1.“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是采用会计制度形式还是采用会计准则形式,有人根据“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提出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走国际化道路,废弃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会计准则形式,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实际是会计核算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守的具体规范。中国的会计准则由国家主要管理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制定。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影响下,有人主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依据,随其制定或修改相应制定或修改。按照这种观念,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状态,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还没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准则,不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是以组织和评价会计工作为依据,将会计标准绝对化――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采用《会计制度》形式,制定《会计准则》必须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能自行制定会计准则,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局面,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自主制定,是指按照主体的意愿(动机和能力),不受他人干扰,独立地表达意志、处理事项、自我负责,作出制定会计标准的行为;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度,是广义理解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制度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共同遵守办理会计事项的标准,其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等。

3.“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践行

根据“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要求,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体系3个子体系,其中会计法规子体系又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和会计规章4个要素。需要说明,由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不具有立法程序,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所规定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规章范围之内,且制定单位繁多,文件数量浩大,因此会计规范性文件不属于会计法规体系,而单列为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企业自制会计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企业有权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客观需要,对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会计制度。在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是《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并使其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三)“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

1.“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及其影响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引入西方国家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在理论上,认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在“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财务管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以企业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为主体,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资金收益分配管理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狭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使有些在校学习的人员和在单位的实际工作者误以为财务管理就是资金管理,其他内容如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就不是财务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观念脱离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不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2.“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局限于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不利于企业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一般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活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企业资金运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资金的取得(筹资)、使用(投资)、耗费(成本)、收入(销售收入)和分配(利润及其分配)。财务管理既然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的内容即资金运动的内容当然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内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等内容,是广义的大财务管理。这种观念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相一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实施财务管理。

3.“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践行

“财务全面管理”观念反映了新修订《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第三条规定:“企业财务管理应当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很明显,《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大的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益管理和其他内容。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包括:(1)财务概论;(2)资金筹集;(3)投资(资产营运);(4)成本控制;(5)收益分配;(6)重组清算;(7)财务风险;(8)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监督、财务评价等);(9)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等。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实施全面财务管理。

四、会计教育观念改革――实施会计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

1.“重智育轻德育”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有人认为学习智育方面的课程是实在的,学的是本事,是能力,是就业和创业的资本,因而重视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重视学习专业外语课程;认为学习德育方面的课程是抽象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虚的内容,与就业和创业没有什么关系,相应不重视德育方面的课程,结果形成一些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影响下,影响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正确地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影响正确地观察客观世界和处理各种关系,影响有坚强的意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勇前进。

2.“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

“重智育轻德育”观念违背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不能正确地处理智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德育为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统率,能力为重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⑦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宣讲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践行

贯彻全面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⑧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和各种活动,教师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能力为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⑨能力总是同从事某项工作相联系,表现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正确性、质量性、效果性、时间性和影响性等诸方面。能力有一般能力(智力)和专业能力(特殊能力)、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通过弄懂能力原理,掌握能力方法,示范能力案例,实验操作,总结提高等步骤,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能力水平。

(二)“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认为学与教的内容就只是会计专业知识,不重视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讲授专业知识是什么,不讲授或少讲授为什么,以避免深究其为什么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受教育者习惯接受会计是什么的知识,也不深究其为什么。对会计知识深入研究会发现,一部分会计知识是会计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新的会计知识,如会计信息知识,是会计知识与信息知识相互交叉而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会计信息知识。受“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但不深知为什么,更不利于对其评价,使受教育者局限于重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对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2.“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

由于“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造成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t”型的纵横知识结构,“纵”的方向表示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度,“横”的方向表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的广度。会计人才“t”型知识结构,要求会计专业知识要深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要广博,从只重视会计专业知识转变为也重视相关的综合知识而具有全面知识。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培养会计人才从学习知识而言,要全面学习科学知识,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会计人才的需要。

3.“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的践行

“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要求专业知识深厚和综合知识广博。(1)专业知识深厚,是在会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基础扎实、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提倡问题学习法,在自学和教授学习的基础上,经消化吸收后提出问题,借以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比较学习法,以确定的所学的一本教材为基础,选择同一课程的多种参考教材,对其比较学习,寻找差异,以便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研究学习法,针对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2)综合知识广博,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改革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宽广博大的综合知识。扩大必选课和任选课的范围,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信息,扩大学习的范围;提倡学生组织学习研究小组或创新研究小组,开展本学科和跨学科的专题研究,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扩大多方面、多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增大和增强综合知识。

(三)“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及其影响

在会计教学中,还存在着“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有人认为,上大学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就应该集中精力学习会计理论,至于会计实验的实务操作内容,今后到工作单位实际工作时就会自然解决,因而不重视在学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这种观念实际上是没有全面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关系,在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重视会计理论的学习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才能为从事会计工作打好理论基础,然而在学校的会计实践(主要是会计实验)也是必要的,学校的会计实践不同于在工作单位的实践,学校的会计实践是与验证、学习会计理论相联系,通过会计实践验证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结合实务操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影响了对会计理论的检验和进一步学习,影响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2.“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

鉴于“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要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1)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理论是借助一定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它是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会计理论按其内容的作用,可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理论与应用理论,或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体制理论,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开发理论。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是在会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用会计理论发挥基础作用:认识客观会计事物的认识作用,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规范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对未来和未知的会计事物作出预测的作用,用于会计教学的教育作用,对会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2)以会计实践为能力。会计实践包括在学校有会计实验和校外的社会会计实习等,其中主要是会计实验。以会计实践为能力,是要求采用创新教育方法,通过会计系统实验,在实验中学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业务知识、法规知识,着力培养会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是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会计理论深厚广博、会计能力高强的创新型人才。

3.“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要求:(1)“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施,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重视各门会计课程的会计理论学习,相比较而言,重视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忽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这种现象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需要改革学习会计理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学习会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或学习会计理论与研究现时问题相结合,学习会计理论与学习会计制度相结合,以达到学习、掌握和应用会计理论的目的。(2)“会计实践为能力”的实施,需要按照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用一定会计实验模式,组织会计实验教学。可选用的会计实验模式有:会计系统实验模式,完成从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到高级会计实验⑩;面向市场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11},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需要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模式{12},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学生按照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择实验项目(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制定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利用共享资料,预约并安排实验,自己评价(考核)、处理、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通过会计实验,以达到全面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会计创新人才的目的。

五、会计科研观念改革――促进会计事业发展

(一)“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

1.“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研是会计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会计研究人员运用科研手段和方法,探讨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会计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研究人员,是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会计实际工作者、会计教学人员和专职会计研究人员,其中主要是会计专职研究人员。会计科研成果及其水平,关键在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会计事业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从事科研的会计人员。在“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13}的影响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单位只重视对个体(个别会计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研方面创造优异条件使其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同时还存在忽视面向群体(广大会计人员)创造条件能参与科研活动的倾向。在“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作用下,在学校,出现少数人忙科研而懈怠教学,影响了教学水平,大多数人专心教学而少有科研,影响了科研水平,也使会计科研缺乏群众基础。这种影响扩大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学单位整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2.“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

“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从科研战略考量,科研战略最重要的要素是科研主体即参与科研的人员。对科研人员的战略安排,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以群体为基础,创造人人都能参与科研的基本条件,以个体为提高,从群体科研的竞争中形成优秀的科研个体,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又促进群体科研的发展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推动科研发展。科研特点之一是群众性,科研需要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研究的实践性、层次性、时空性和艰巨性,需要有广大的人员进行研究,不仅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而且还要有实际工作者和从事教育的人员参加研究工作,使科研成为提高广大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科研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群众的权利,人人可以参与科研,教师也需要进行科研。科研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创造性,通过科研去认识、发现和建立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有少数具有高水平的人员领头组织团队深入研究,以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要求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正确处理科研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便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3.“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的践行

在学校,根据“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要求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的原则,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科研的关系,这主要是:(1)人员安排,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一般说,不存在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最起码也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少数教师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从事大重难、高精尖的问题研究。(2)工作任务,按照教师工作内容确定教学与科研的任务,确定科研的任务即确定研究的项目,项目有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社会团体项目、合作项目、本单位项目和自选项目等;每人应制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3)基本条件,除专设科研机构外,一般教师的科研基本条件,在物质、资料、经费、时间、工作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同性、合理性。(4)科研评价,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严格遵循评价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5)科研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健全立项和结项制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等。{14}

(二)“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

1.“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学研究按其内容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会计基础研究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律,建立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应用研究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基础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应用研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可见,会计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在选择科研项目或承担科研任务时,是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使会计基础研究滞后,应用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缺少创新成果的现象,从全局和长期观察,将影响会计事业的发展。

2.“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

“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会计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二为”方向,科研选项要适应客观需要。会计科研要适应客观需要,是指要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适应会计事业发展、会计学科建设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既需要有认识会计事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趋势的会计基础研究,也需要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应用研究。会计科研主体依据会计科研战略安排,按照客观需要正确地选定会计基础研究和会计应用研究,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3.“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的践行

根据“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需要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会计科研既要有会计基础研究,又要有会计应用研究,在当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情况下,需要加强会计基础研究。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15}和2012年3月9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16},结合会计研究的特点,应加强会计基础研究工作:(1)提高对会计基础研究的认识,基础理论研究是会计学持续发展的支撑,是会计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对实际工作的基本理论指导,要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2)会计主管单位要制定一定时期会计科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确定会计基础研究与会计应用研究的项目;围绕会计学发展前沿和会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需求,坚持会计基础研究,实施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3)建设以会计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学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4)加强会计基础研究组织引导,注重项目开发,保障实施条件,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氛围,组织团队进行会计基础专题研究,充分发挥个人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大会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转变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考核与评价方式,健全以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

1.“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及其影响

开展会计学有效的科研评价,对推动会计学科发展,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等有重要意义。在高等学校,对院(系)和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职称晋升和检查科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要对其在一定时期完成的科研成果,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考核科研成果的范围,包括论文(学术论文、一般论文和译文)、著作(学术专著、一般专著、工具书、教材和参考书)和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既要考核完成的数量,又要考核完成的质量。在会计科研评价中,由于受到科研评价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评价科研成果重形式:与出版社、报刊等级挂钩,如发表在部级杂志上的论文是高质量论文;与是否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是否采用程式化实证研究相联系,有人认为实证研究的论文才是论文;与研究内容性质相联系,规定编写的教材不承认是科研成果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导致重数量轻质量,其影响有多方面:设置形式等级,影响科研的公平(遵守标准)性和公正(行为规范)性,挫伤群众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心态浮躁,追风赶潮,有的作品华而不实,滥竽充数,质量下降;影响会计学科创新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指出:研究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法亟待根本扭转”{17},鉴于“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影响,必须对其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对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强化评价的质量意识,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标准――先进性、创新性、目标性、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方法性、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文理性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要“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18}对科研成果的正确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水平,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公平竞争,保证评定职称的客观公正,调动研究者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8

摘要:一般说,任何领域的管理活动都要树立人本观念,管理论文任何管理过程也应自始自终树立人本观念,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过程重要作用

所谓“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概括地说,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管理人本观念的实质不是仅仅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还在于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从而纳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观念。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外延。仅从一般意义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它是指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首先强调了人的因素第一,认为“人者无行之秀气也”,即是说天地万物之间,人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过:“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大凡成功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牢固地树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在西方企业管理中,有“企业即人”的说法。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夺取,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优秀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这是因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材。他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我国各收稿b期:2003一09一25条战线的人才遭到严重摧残。为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要发现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zuowen/

归根到底,就是要发挥积极性,只要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我们还是有希望的。”管理中的所谓人才观念,是指广义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指少数典型或代表人物。实际上,人各有所长。只要安排得当,使用得当,加之个人努力学习、勇于进取,都会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三是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这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重视人的因素,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成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在当前,我们至少要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人的解放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的发挥同各种必要的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最大财富,把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四是“人和第一”的观念。我国古语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不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还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总之当人以一个群体和组织出现时,没有什么比“人和”更为难得、更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树立“人和第一”的观念,包括管理者之间,即所谓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团体或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或组织外良好好的社会关系。/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所谓社会转型期,主要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促使了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与转变,在这一时期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这主要是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管理模型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是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和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为基础,在当前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创建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它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即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机制创新,进而又可以细化为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运作过程创新以及相关制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等。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它主要融合了决策层、操作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创新,其核心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相关代表人士就提出了双重核心的管理创新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将管理人员的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他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文中提出,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不仅是对资源整合及利用的全方位管理,而且也是具体资源利用和目标整合的细节管理。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要素。管理组织人员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本体;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动机来源;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资源整合及其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间接目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长期坚持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部参与者的影响能力,同时还包括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与执行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其管理目标。

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可能性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认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从实践来看,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被管理人员,都是广大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常会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如何使管理工作有效地满足人性之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若该种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理想目标,则管理人员就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若是不能满足以上需求,则管理人员应当对人性关系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中找到不合理的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新的、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人性与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中,将会促进管理实效与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对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大作用。一般而言,人性化管理创新理论关注的是人性之需求,对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人性发展及其变化也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因此,基于人性化的思考,管理模式创新将成为顺应管理理念和管理逻辑要求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二,将把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文化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既包括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又将管理纳入到了社会文化的范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注入实际上就是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融合。根据西方管理模式之特点,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很早就对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注意,而且多数企业管理中通常都会有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实践中只有对企业进而全面的资源调整与生产劳动关系改善,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文化进行统一,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价值观与制度的融合,管理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念认可及其自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三,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是同一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形态就会随着而改变,即社会来使发展转型。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就是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行为、组织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改变与完善。一般而言,社会形态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决定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形式与特征,对上层建筑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管理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创新,管理文化滞后必然对管理创新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社会转型会对精神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条件。企业管理创新,通常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的转变通常会带动思想认识的进步,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变得多元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3、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同时,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意义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当前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优胜劣汰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实际上是一项非常科学的管理研究课题,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建立成为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从实践来看,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模型的提出与管理情景的发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易费用的降低与经济效应的创新。虽然看上去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不断的转变过程中改进的,它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企业管理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在该种模式条件下,一定要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将管理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制度和文化机制之中。在当前的新社会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通常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只有根据市场发展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当前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是企业目标与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一般而言,管理创新主要由以下情况构成:新管理理念的产生与应用;管理机构的创新与新管理理念的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配套适用以及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改变与完善。所谓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人为的油画布置使企业管理系统中各项工作更加的协调,提高其积极性,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管理创新主要是指手段、任务以及目标上的创新,一个合理的可供选择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包括创新基础、手段的创新、任务的创新以及管理目创新等内容,其中创新基础又可以分为管理基本形式分析、思想出发点分析以及人性论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遵循传统理性。所谓理性,主要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所蕴含的能力及其所遵循的准则,而传统理性则是利用传统作为诠释各种事物及其发展模式的道理或者根据。根据传统理性的要求,以人治人的管理;理念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促使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形成。这一概念模型的提出,无论是普通的管理普适性要求、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管理特色性确立,还是将该种要求归结于四个要求,其本身均带有非常强的经验论特色。

其次,根据经验方法获得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从形式上看,虽然该种模型源于传统理性,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这种传统理性与当前的实用性理性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理性认同。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实际上就是在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承认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根据管理活动的普适性、特色性要求确定下来的,而这两种要求都是根据经验分析所得,同时也是对传统理性的一种客观反映。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合理的原始属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际应用也将成为实用理性的有效支撑,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证明实用理性的科学性,才能认为该种模型确实具有实用价值的真理性与规范性。以上仅是对概念模型的理论分析,实践中仍需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验证。社会转型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发掘,实际上就是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共融的方法论选择问题。

再次,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若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与创新模型内容相一致,则应当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已经对企业具备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真理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按照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四个基本维度对企业管理创新属性进行深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建立在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基础之上的有效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企业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的内容不相符,则企业概念模型及其管理之间也是不相贴合的,那么再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模型将难以确立企业管理创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发掘已不再具有实用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或选择其他的管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只有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整体创新。因此,应当不断地加强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洪林.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国经贸,2012(18).

[2]孟胡勋.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2(27).

[3]陆园园薛镭.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4]卢国源.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J].大观周刊,2012(12).

管理理念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人本化理念缺失与构建

大学教学活动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构成,大学教学管理应当紧紧围绕这两个参与主体进行。大学教学管理人本化理念的实现要求将人作为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当以人作为主体,做到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要求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又要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活动更加自由和活跃,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一、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本化理念缺失现象

(一)管理观念上的人本化缺失

大学教学活动是围绕社会需求开展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强调一定的集体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如此,大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集体,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然而,就当前大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共性和个性之间严重脱离,大学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理念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化,导致个性化发展严重落后,将学校本身视为管理的主体,压制了学生和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

(二)管理制度上的人本化缺失

第一,考核评价人本化缺失。目前绝大部分大学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评价的结果,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完全脱离了人本化理念的要求。第二,课程选择人本化缺失。大学各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的时候,通常都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加以选择,尤其是在公共课或者选修课的开设中,多数大学都是根据选择该课程人数的多少或者任课教师的多少来进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第三,管理制度过于刚化。管理制度方面的刚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选择面较窄,学生一旦缺席课程就会受到严厉惩罚,缺乏一定的弹性。

(三)管理队伍上的人本化缺失

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成效,最终决定的将是整个大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综合当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过于薄弱的教学管理队伍严重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学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如教学秘书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的不足,很多教学管理人员过分依赖以往的管理经验,进行简单粗暴的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的通病[2]。

二、大学教学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管理观念,将师生发展作为管理核心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被充分尊重和关怀,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难以满足师生的内心需求时,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呼之欲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抛弃以往那种高度行政集权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舍弃僵化式的机械化管理,从师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发展[3]。比如,面对教师教学时,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让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和展示自己,给予教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尤其是各种课程的开设以及各种业余活动的开展,在开设课程时让学生能够有更多选择,在开展活动时让学生自愿参与,学校将自己视为管理者的同时,更应当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4]。

(二)建立弹性的管理制度,做到以人为本

理念的转变终究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大学教学管理人本化理念的树立,则必须落实到制度的完善方面来。鉴于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性,所以我国大学管理制度应当进行适当改变,大力补充柔性管理,刚柔并济,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是不要求一定要完全满足师生的要求,而是要从具体形势出发,在可以操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师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例如,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从全班学习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应当综合观察教师的表现,从整体出发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同样如此,单纯地以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来评判学生也是不合理的,而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实现对学生的合理评价。

(三)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实现人性化管理

常言道:教学管理不仅是一种工作,更像是一种艺术,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这样一种“艺术”,大学教学人性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提升[5]。所以,针对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缺乏这一现象,高校应当培育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丰富教学管理队伍。其次,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再有,完善责任制,实行岗位责任制,通过检查和考核,促进各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最后,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不能者下,适者留,不适者去,提升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大学教学管理人本化理念缺失严重的背景下,实现人本化管理成为了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关键因素,人本化教学管理的实现,将促进师生发展的同时,也会极大提升高校的声誉,高校教学管理也只有践行人本化管理理念才能保持更大的活力和完俚纳命力。

参考文献

[1]刘盈盈,颜玄洲.本科高校教学中的“人本情怀”思想的探析[J].教学研究,2016,12(01):52-55.

[2]庄萍华.大学教学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缺失及实现路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06):129-131.

[3]王桂林.大学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理念及其实现[J].职业时空,2015,36(08):83-85.

[4]徐海升.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S2):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