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43

财政管理理念篇1

1.1.4社会诚信机制理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遵循诚信的基本原则,要求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严守惯例和规则,提高企业自身的诚信度,树立企业自身可靠的信誉,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社会诚信机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管理理念之一,是每个企业财务管理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每个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

1.2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引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是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对于国家财政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所以国家的财政管理中可以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理念,来帮助财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财务管理经验对于财务管理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对于财政管理工作自身来说,首先,可以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的提高,在传统财政管理工作中,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财政管理中资金的使用上的效率是低下的,而现今时代背景下对于资金效率提高的要求是增加的,而在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中的科学先进的理念对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财政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企业中的管理经验,借鉴企业化管理的思路,来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性,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其次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在传统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财政的资金量较大,分类较多,财政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的操作难度也是较难的,这是财政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解决的问题,而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技术可以有效的帮助这种情况的解决,有利于提高财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制作准确无误的财政信息记录,利用降低财政管理的风险,减少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最后,有利于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因其自身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水平技能较好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水平是处于较高水平的,财政管理工作中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经验可以帮助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这些管理经验的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利于财政管理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提高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第二,对于国家经济的来说,科学合理的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规范性,这些作用最终有利于国家财政管理的发展进步,财政管理工作时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因此,将企业理念引入财政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将企业理念引入财政管理呢?下文是对此问题的思考。

2将企业财务理念引入财政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中要求科学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内部控制,这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一项核心内容,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流程,以内部控制为基本遵循,结合查找评估梳理的方式,增加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最后构建一个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制度,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还要对财务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监管规范,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及规范性。因此,这对于财政管理工作来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方法。财政管理工作建立内部防控体系,可以对财政信息的进行有序的查找评估和梳理,可以确保财政信息的准确性,建立的内部监管制度也有利于财政管理过程中的贪污腐败现象的减少,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防控体系,可以规范财政管理工作、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战略,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对于财政管理的一个有利管理借鉴经验。

2.2建立有效科学的预算编制与执行

在企业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中,注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科学的预算编制,财务预算对于任何财务管理来说都是必要的,通过预算可以很好的管理财务,促进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行,这对于财政管理来说也是必要的,国家财政资金量巨大,财政资金也需要运用到经济、政治、民生等多方面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因此对于财政资金必须要做好预算编制,而财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财政资金的运用方面做好各方面的预算编制。预算单位在具体的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研究,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资金分配执行过程中接受财政部门对于资金使用的管理约束,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监督资金使用的执行过程。

2.3适应经济发展方向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中注重对于财务资金使用的市场性,明确市场的发展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财政管理方面中也是,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现状,明确经济市场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制定财政管理的制度,财政资金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加需要管理观念的创新,改变以往传统的财政管理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适应市场发展的财政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分配的作用,促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因此,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融入国家财政管理的一个经验。

2.4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中注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财政管理中,也要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经验,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家财政管理离不开财政人员,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是提高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国家财政管理部门对于财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要相应的提高,或者可以对财政管理人员进行能力培训,定期培训来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能力,使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保持在较好水平,保证财政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能够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进步,尤其可以让财政管理人员借鉴学习财务管理能力水平高的企业,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适应管理能力,成为熟练性、复合型的财政管理人才,从而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水平的进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

财政管理理念篇2

研究企业财务理念,首先需要明确企业财务理念的主体,即谁树立财务理念。毫无疑问,企业财务理念的主体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然而,谁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呢?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有不同。西方财务学一般将其定位于财务经理。我国理论界则提出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主体是多元主体的一种整合,包括国家理财、投资者理财、经营者理财、财务经理理财和员工民主理财。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运作为对象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它涉及到与企业命运相关的不同利益主体,这些主体都会关心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介入企业的财务工作。就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主体是多元的。在这个多元主体中,投资者与经营者是两个基本主体,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投资者与经营者以及经营者内部不同层次的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然而,投资者和经营者管理企业财务的内容与方式是不同的。投资者主要行使选择经营者、对重大筹资和投资项目进行审查与决策、确定分配政策与方案、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等项权利;经营者则是对具体财务活动进行直接的组织与管理。就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而言,经营者涉及的最为系统与全面,故企业财务理念最为重要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的经营者。

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以企业利益而不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这是经营者树立财务理念的基础与前提。经营者与企业的利益存在着一致之处,也有矛盾之处。如果经营者在财务管理中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就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利益,进而损害投资者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作为企业财务理念主体的经营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经营者群体。这个群体广义是指企业全体经营管理人员,狭义是指直接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经营管理人员。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人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

企业财务理念的形成基础

企业财务理念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它是多种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企业财务理念作为人们的一种意识,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形成的。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理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很多,从企业理财角度可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从事理财活动,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形成不同的财务理念。譬如,我国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理念与目前市场经济的财务理念就有很大差异。在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中,对财务理念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形态、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状况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理念的形成。我们强调经济环境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否认其它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理念的影响。事实上,各种环境因素是一个相互影响与依存的有机体,它们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理念。

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理念具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异。影响企业财务理念个性特点的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条件(资本、物质、技术、人力资源等)、所在行业、经营规模、企业文化、管理状况等。这些因素各个企业是不同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其财务理念必须与这些因素相协调。

必须指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的。这些变化一般是渐进性的,内外部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理论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变动性。

企业财务理念的体系构成

企业财务理念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是指一定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普遍具有的理财观念。所谓特性,是指各个企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财观念。这些共性与个性的整合,便构成了企业财务理念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基础理念和业务理念[1].

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务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理念最具企业财务核心理念的特征。因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均必须首先树立财务目标观念,而且财务目标观念对其他财务理念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财务目标理念的内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财务管理环境的重大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可能因自身条件的不同而对财务目标做出不同的选择。

企业财务的基础理念是指影响财务管理整体的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这些理念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会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的基础财务理念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譬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理财活动中普遍具有风险理念、资金时间价值理念等。当然这种一致性不是绝对的,个别企业可能因自身的特殊性而不具备或淡化某些主流财务理念,譬如我国目前一些小型企业因其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也就不具有“观念”。

企业财务的业务理念是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是针对某类财务管理工作而发挥作用的,它们分别体现在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营运、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项财务管理业务之中,如筹资业务中的资本结构理念,投资业务中的资产组合理念等。与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和基础理念相同,企业理财的业务理念也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财务的业务理念还要受到前两个层次理念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状况的制约。在相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的财务业务理念既有相同之处,又可能存在个性差异。

上述三个层次的财务理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企业财务理念的有机整体。我国企业财务理念的历史回顾与现实特点

我国的企业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虽然传统企业文化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理财观念,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尚未形成现代企业的财务理念。

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的财务目标是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当时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是高度计划理念。在这个理念下,企业没有理财自主权,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财务计划。与高度计划理念相适应,该时期企业的基础财务理念主要有:

(1)国家理财理念。把企业财务看成国家财政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混淆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界限,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企业利益的角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2)政治挂帅理念。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混淆政治与经济的界限,把当时一些极端化的政治观点作为企业理财工作的指导思想。

(3)排斥市场理念。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进行批判,在财务管理中排斥市场的作用。这一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也经过了几次比较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讲企业财务的业务面仍比较窄,财务工作仍比较单一,因而企业财务的业务理念仍较为简单。具体说来,在筹资理念上表现为依赖国家供应资金;在投资理念上表现为依照计划和定额使用资金;在收益分配理念上表现为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提留和上缴。总之,在我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财务理念带有浓厚的行政计划主导的色彩,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自主理财的地位得以确立,进而树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种种理财观念。目前,尽管我国企业的现代财务理念尚在完善之中,但从总体上看,现代财务理念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一体系具体包括:

1、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财务目标理念。我国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财务目标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把财务目标定位为利润最大化,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则把财务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2][3].

2、企业财务的基础理念。

与财务目标理念相适应,我国企业普遍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财务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

(1)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关系有三类:一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二是经营者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授权关系;三是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关系。财务管理者只有树立理念,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

(2)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同一数量的资金在不同的时点其现值和终值是不同的。这一理念在制定具体财务政策和进行财务决策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风险理念。主要指投资中的风险报酬理念和筹资中的财务风险理念,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

(4)税务规划理念。即通过税务筹划,在保证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

(5)资本运营理念。该理念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所具有的,它们以资本而不是以产品为运营对象,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进入证券市场等运营方式,来进行风险控制和提高盈利水平。

财政管理理念篇3

国库机构的设置西方国家国库机构的设置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设有单独的国库机构,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另一类是国库作为财政部的下属机构设置在财政部内,如法国、日本等。

我国的国库机构自建国以来一直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设人民银行的地方,在商业银行设国库经收处。这种机构设置,使得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仅仅是人民银行的一个辅业,再加上有些地方的人民银行中,国库人员配备不齐,业务素质较差,很难保证财政资金的管理质量,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管理的效率。

国库职能的定位西方国家的国库已不单纯是国家金库,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政府现金管理的基础上,对政府预算包括预算外资金进行广泛而严格的控制,并代表政府制定政府融资政策,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国库的职能已由传统的“库藏”管理发展成包括控制政府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政府现金和债务,处理政府的支付,开发、维护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宏观财政管理和微观财政控制领域,实际上是在全面履行财政管理的职能。如英国国库是一个独立的、负责英国公共支出计划和管理的主要部门,同时还承担控制政府债务、管理中央财政账户的职责。澳大利亚的国库部主要侧重于宏观管理,具体负责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及财政融资等工作,对税收、财政支出政策提出建议,并参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和制定。法国国库的管理职能由财政部公共会计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政府资金包括预算外资金进行广泛而严格的控制,制定政府融资政策,并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

在我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简称《国库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管理国库。国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支拨、结算,并向上级国库和同级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库具有明显的收纳和拨付财政资金的性质。这种性质表明我国的国库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库,仅仅是对财政收支进行会计核算的机构,扮演着政府财产的保管者和出纳者的角色。国库管理职能的缺位,不仅严重挫伤了财政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而且对财政管理的弹性空间和管理的必要性、有效性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尽管实行了相应的变革,但也因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财政分配制度不统一、不规范等原因,很难立即形成与加强财政管理所配套的体制环境和基础性条件。

国库的运作机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库的管理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国库单一账户。如法国,国库收入的收纳报解程序是:纳税人向税政管理部门申报,若无异义,纳税人向征税机关或任何一家银行以支票的形式缴纳税款,支票再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上划国库单一账户中。在法国,所有的国库资金收支都是通过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的。国库单一账户就是将所有政府现金资源(包括税收和其他预算内收入,也包括各项预算外资金)集中在中央银行账户,不允许在其他银行开户。与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是国库分类账户,即国库为所有政府支出部门分别开立分账户以记录政府资金的变动和各政府支出部门和机构的资金运用,并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当涉及实际付款时,则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来处理。其国库支出管理遵循管理决策者与支出办理者绝对分离的原则。二是集权化政府支出模式。为加强现金支出的管理,在支付时实行控制实际支出资金的支出方式,即只有当国库资金实际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才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中划转出去。在该模式下,支出部门按支出预算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或劳务),在确认商品或劳务己获得时,具体由国库在审核同意后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其优点在于:支出部门尽管有支出权限,但不能实际控制资金,弥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同时支出预算在支出部门之间的增减流动以及支出部门对其所属部门的预算“拨款”都不引起国库资金的实际支付。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行为,一是加强支出预算的控制,二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支出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从而实现了对预算资金的全面而严格的控制,有力地保证了国库管理职能的落实。

在我国,由于没有国库单一账户,国库资金的收纳、报解和支付主要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这种运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执透明度不高,大量政府性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脱离财政管理和监督;收入执行中征管不严,退库不规范,财政收入流失现象相当普遍;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使大量财政资金滞留在各预算单位,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成为滋生和诱发腐败的温床;财政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有效及时的监控。

国库的监督控制系统一是依法规定不同责任人在国库资金运作管理中的责任。遵纪守法,硬化责任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致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法国对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并用规范的监督程序和严厉的制裁措施,有力地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利的实现,当然严明的法纪只能保障制度的运行,却不能保证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应该具有系统控制、市场评价和激励监督的功能。其中系统控制功能是首要的,因为市场评价的核心在于公正的评价当事人的责、权、利的执行和获得情况;建立在市场评价基础上的激励监督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和一贯性;而系统控制功能则由于确定了制度内容的合理性、程序的有效性和系统的可控性,成为市场评价和激励监督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审计控制系统。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审计监督机构对国库资金的管理运作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督控制,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如法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议会宏观监督、财政部门日常业务监督和审计法院事后监督相结合、分工明确、协调互补的财政监督体系。议会主要负责对政府预算和决算的监督,直接审查到部门、单位。财政部日常业务监督包括国库内部的控制监督和财政监察专员的专项监督以及财政检察总署对国库司、预算司等业务司的账目和执法质量及工作效率的检查。审计法院是法国最高的经济监督机关,独立于议会和政府,除了审计政府决算外,审计法院的主要工作是依法对公共会计和公共支出决策人进行监督,若发现问题,则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的国库监管体制主要由财政部和政府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构成。财政部监察局和监督司负责国家财政资金收入拨付的检查和监督,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对同级各部门预算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执行。这种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责利既不明确也不对称;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政府,缺乏独立执法的能力;权力之间缺乏制衡,监督约束软化。

管理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在国库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机制、监督控制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从根子上看还是管理理念上的差异造成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现代国库管理的新理念。如市场导向的理念、崇尚法治的理念、讲究效益的理念、追求效率的理念、系统控制的理念、合规守信的理念等,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方式贯穿在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我国在财政国库管理理念上的差距是无法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的。

启示一:变革和创新国库管理新理念。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认识变革和创新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彻底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库管理“大一统”、“大锅饭”、不讲效益、不求效率的旧观念,牢固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系统控制等国库管理新理念,全面加强财政管理。

启示二:健全法制,强化国库职能。首先要健全法制,制定新的《国库管理法》,并制定或修改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依法强化国库的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第三,建立以独立金库制为特征、以财政管理为核心的国库管理新模式。

启示三: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账户之间的匹配和收付程序的科学性。

财政管理理念篇4

   关键词:财政;科学化管理;对策

   一、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内容

   财政科学化管理是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管理财政资金,使公共财政资金科学合理配置。

   财政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管理财政资金,并建立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精细化,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财政绩效评价,财政监督检查。

   二、县级财政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财政尤其是财政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收入总量轻收入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总量大幅度攀升,纵向看确实来之不易,令人欣慰,但收入结构很不合理,一方面是税收收入中中央税所占比重较大,地方新增可用财力较少,另一方面是非税收入(尤其是行政收费)占收入比重较大。

   (二)对支出期望值高对收入关注度低。由于收入总量逐年增长,有些部门、乡镇以及少数财政干部,或多或少地认为财政收入盘子大,多支出没有关系,存在着浪费现象,至于收入那就是收入征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三)财政管理法律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且预算追加频繁,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专项资金切块管理较多,财政部门往往牵制于相关业务部门,财政性资金使用不够规范。

   三、县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细化部门预算编制

   一是在编制形式上,把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所有收支预算编在一本预算中,由财政统一审核和批复。二是在编制内容上,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三是在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专项支出实行项目管理。以各部门人员配备、履行的职责和发展目标等因素为依据,结合财力情况,分轻重缓急,测算安排各部门预算。四是在预算编制程序上,实行“二上二下”,即由财政局提出年度预算控制数下达各单位,各单位申报预算,预算科审核后提出建议,经局长办公会审核后,下发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各单位正式编列预算报财政局,财政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向各部门批复下达预算,并向社会公开预算情况。

   (二)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

   预算经一经批准下达后,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下达资金,不能随意调整预算收支,做到无预算不拨款,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财政部门应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严格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做到专人管票、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集中监管,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全部缴入国库;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取消各单位所有银行账户,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在资金管理上,公用经费根据年初预算指标按月均分下达额度,专项资金根据国库存款下达额度。预算单位在支付资金时,要求在“用途栏”写明下达资金文号和项目名称,以便财政监督。国库科总会计按月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核对预算科目和余额。

   (五)强化银行账户管理

   财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预算单位开设的账户进行清理,坚决取销未经批准设立的银行账户,财政资金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

   (六)积极推行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问效;对专项资金、民生资金,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方面进行评估;将财政资金评估作为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让公众知晓。

   (七)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

   四、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牢固树立六个现代管理观念为使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落到实处,必须树立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

   (二)正确把握六条基本要求

   1、突出依法理财。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程序合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2、注重流程设计。财政部门应逐步制定和完善诸如《财政工作运行规程》、《惠民资金管理流程》、《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流程》、《部门预算流程》等工作流程,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均依流程运行,提高财政政策透明度,从而形成从制度上规避财政管理风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3、加强绩效考核。建立项目预评审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努力构建制度完善、考评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绩效考评机制。

   4、健全配套制度。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5、运用科技手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工作质量和效率。

   6、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着力抓好五项管理

   1、规范财政收入管理。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必须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同时积极处理好结构性减税和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之间的关系,主动财政征收部门沟通,搞好协调和配合,及时解决收入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共同做好收入征管工作,尽力完善税源控管机制,加大依法征管力度,重点抓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征收管理,努力作到应收尽收确保及时足额缴库

   2、规范财政分配管理。依法编制预算,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一要尽快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即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二要进一步完善“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性基金和财力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三要科学编制乡镇财政预算,实行“以乡镇为主体,县乡共编”的预算编制制度,不断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四要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五要规范预算追加,严格审批程序,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3、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一要强化预算执行中资金分配的严肃性,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科学性;二要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支付率,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机制,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三要规范政府采购,坚持“依法采购、应采尽采”原则,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强化采购运行管理,在充分节约财政性资金的前提下,提高采购执行力;四要强化支出进度管理,逐步构建财政支出的快速通道。在预算执行中从严控制公务购车及运行费、公务接待、出国(境)、会议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五要强化财政自身管理职责,进一步规范惠民资金发放、家电下乡补贴发放管理。

   4、规范财政监督管理。一要规范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政行政审批、优化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二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群众监督;三要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逐步扩大绩效考评范围,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四要加强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建立动态全程跟踪制度,纠正执行偏差,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要规范财政监督检查,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协调统一的监管机制。

财政管理理念篇5

关键词:基层财政会计;监督;指导;服务

基层会计管理工作具有其系统性与复杂性,其所持有的重要性往往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与经济间的协调发展。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日趋深入,万神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除了对我国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切实需要之外,而且还是我国经济较好的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至此,本文分别对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强化此领域监督、指导与服务的重要意义以及推动三方面的实际对策作以探讨。

一、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观念转变问题。总体而言,在长时间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所生成的保守观念,并未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所以诸多基层财政干部任然保留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权利观念等问题。此外,这对我国整个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对其中民营性质、新兴产业不予重视,使其成为整个管理架构当中的薄弱一环。(二)基层会计管理工作者观念与自身素质问题。当前,许多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在观念要求与自身素质上仍未达标,如业务素养无法跟进,对会计审计行为以及基层会计人员造成严重影响;基于观念角度来考量,未能与时代跟进,无远见。(三)较弱的监督$指导与服务结合实践性。尽管诸多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在管理当中融入服务与指导理念的紧迫性,但却未能作出实际意义的探索与行动。此外,我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造成无合适借鉴模式,使得部分基层工作者无可借鉴元素,使得自身工作停滞不前。

二、基层财政会计工作当中监督、指导和服盏囊庖

首先,为深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政府架构。所以,对于政府而言,需积极转变原有落后观念,从管理至上转变为服务至上,从政府优先转变为市场优先。至此,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除了要开展必要性的监督工作,还需将指导与服务理念融入进来。其次,对会计审计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实施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切实落实,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乃是整个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核心人物。为达此要求,在管理时,需基于宏观角度,积极落实法规制度的执行,基于微观上,需通过服务与指导,实现监督。最后,针对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当中所充斥的监督,现实上乃为一种会计行为、管理会计人员的基础行为。为能够更好的更加切实的落实上述权力,并将其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便需得到被管理者的支持与拥护。所以在实施管理时,经监督、指导与服务三方结合,会更为被拥护,且与人性化要求相符。

三、强化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指导与服务

(一)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对于基层的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而言,其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时,为能获取良好效果,可通过继续教育及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技能。(二)规范会计基层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会计基础工作无序混乱状况进行合理化、彻底性整顿,需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另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此乃整个基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重心。(三)会计人员管理。对于基层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而言,其对会计人员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主要包含有继续教育、上岗证办理及岗前培训等。所以管理人员需积极转变传统的监督观念,将服务、指导理念加入其中,另外,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技能水平。(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在经济繁荣的基调下,多种价值观念的融合,使得一些人的在价值观念上受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此种不良影响往往会造成一些人员在职业道德上偏离方向,所以,基层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需强化教育与宣教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服务、指导与监督等方面,加强会计管理。(五)健全监督机制。完备的监督机制乃是实现基层财政会计工作的提升保障,便于管理人员审核管理财政工作,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所存纰漏与疏忽,并有效规避资金损失。至此将此方面给予完善,以便其职能的更好发挥,为据侧这提供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运行支撑,规避各种财政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基层财政会计工作架构当中,管理乃为并且始终使其核心,而监督、指导与服务则为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需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现今,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财政会计管理工作需经受的考验与困难越发增多,所以需要基层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敦促人员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技能,充分运用指导与服务手段,切实执行监督与管理职能,推动基层财政会计工作更好、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喜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和资产监管――专项资金检查给我带来的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12):45-46.

财政管理理念篇6

一、新预算法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

随着新预算法的提出,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比较陈旧,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的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只要是有预算就可以直接申请,不必经过什么复杂的程序,但是新的预算法提出以后,财务的使用要经过一个审批的流程,而且要提前预算,不能够现用现办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导致工作流程不符合新预算法的规定,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和使用。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面对当下新预算法的提出,对于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预算程序更加的严格化、规范化、流程化,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在财务管理的使用和支取中,亦或者是预算的申请等方面缺乏管理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比较的混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和漏洞,直接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化,损害政府的形象。再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内部控制,财务使用流程不正规。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尤其是要求公务员统一缴纳社会保险,延迟退休年龄等国家政策的提出,财务管理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新的预算法对于财务的管理更加的全面,而且日益的严厉,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全面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在预算的执行和调整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话,而且执行的是跨年预算,要求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要严格,而且要充分的遵守新预算的新要求,导致当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极不规范和正规。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和实际的决算不一致,年度收支不平衡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中央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财务管理力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依然出现呆账、死账等现象,尤其是由于预算执行不到位,导致年度收支不一致,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这都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进行年终结算的同时不按照上一年年底的预算进行使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而且使得财务预算失去了原本的效果。

二、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规范有效,必须要采取新的举措,对当下的财务工作进行改进,才能够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符合新预算的新要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有效的尝试:第一,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必须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和体系,经过明确规定,确保财务的使用以及预算符合相关的规定,使得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据可循。通过完善体系,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按照新预算的新要求,严格执行新预算规定的五级预算审批制度,并且在财务使用上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的申请进行使用,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第二,提高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确保财务使用合规合法。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有序,要加强对内部的控制,按照新预算的要求,执行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形成科学合理的核算控制体系和决策机制。同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开展财务的清查、核算等行动,大力度的进行内部控制,有效地防止死账等拖延账现象的发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第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面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考虑不周全的现象,要加强对内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制度,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之外,要结合新要求进行及时的学习和充电,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财务管理的程序合法、业务熟练。可以先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随着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都提高之后,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体系,激励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理念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财务管理氛围也会越来越好。第四,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细化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标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面对新预算法的新要求,预算的管理工作还要更加有针对性,并且要细化管理的标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执行的过程中,还要相应的对预算进行细化管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预算细化管理,要求相关部门针对本单位的项目运行情况和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细化的预算执行标准。

三、结束语

为了不断深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必须要努力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做好财务的审批和预算工作,尤其面对新预算法的提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管理落后、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差、人员队伍素质差等新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要通过培训,完善队伍素质建设,创新管理观念,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等举措,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科学、有序、合理。

作者:李婉单位: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范英.刍议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216-216.

[2]李松庭.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经济,2017,(1):00222-00222.

[3]卫进芳.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17):88-88

[4]安民.基于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23):46-47.

财政管理理念篇7

关键词:基层财政;监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01-01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工作的主旋律,是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构成要素。加强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规范财政分配秩序,防止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基层财政部门大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财政监督,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基层财政监督的工作方式、监督手段、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显露了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办财政所近年来财政监督工作的管理实践,作出以下几点探析。

一、基层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监督观念淡薄

虽说财政监督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少数单位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高,“自收自支”的观念难以去根,对财政监督存在着误解、反感和抵触情绪。从另一方面讲,作为财政监督主体的工作人员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存在着监督不自愿、监督不够严、监督不坚决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观念和思路上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财政监督办法不完善

由于财政监督部门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监督办法缺乏刚性措施,监督检查仍偏于突击性专项检查或任务性的事后监督,日常检查流于形式,且因与其它监督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交叉制约不规范,增加了监督工作的难度。

(三)财政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及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私设“小金库”、立“账外账”的行为屡禁不止。个别单位无视国家财经纪律,在资金管理上圈“自留地”,采用转移、隐匿等手段逃避监督检查,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逃税、骗税,致应收不收或应收未尽收、应罚不罚,造成财政资金流失。而财政内部忽视监督也成为弊端,有的人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利,有“伸手不为人知”的侥幸心理,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

(四)监督法规不够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不均衡的现象,财政支出方面透明度不高、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挤占挪用等等都成为制约财政监督职能发挥的“绊脚石”,加之关系网、人情网从中作梗,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基层财政监督部门的执法行为缺少法律依据,排干扰能力减弱,惩罚措施和力度不够,财政注重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大打折扣,致使一些腐败违法事件发生。

二、对策

(一)提高财政队伍素质

财政干部要牢记为民理财的宗旨,树立财政监督的政治观念、大局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作为基层财政部门,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是为政府聚好财、管好财、用好财、理好财的前提,在管理上要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努力使财政支出最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把财政监督管理贯穿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拓宽财政监督工作方式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财政监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财政监督的工作方式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是财政管理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高财政监督手段,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三)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通过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可以促进财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要对财政部门内部机构预算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实施网络跟踪监督,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监督手段。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

财政管理理念篇8

1.1财务管理观念传统

当前,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财政局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观念守旧的现象,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是管理者层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逐渐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但部分财政局管理者并未意识到这一转变,还停留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是简单的收支核算,难以有效利用预算执行进行合理资金规划。二是基层工作者层面。我国财政局普遍层级较多,沟通成本较大,不同部门层级拥有各自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而链条的冗长使得财政资金的流转效率低,资产管理效率低,导致财务管理的质量下降。

1.2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从财务管理的流程上分析。随着财政资金用途的多样化,目前财政局财务管理的纳入机制和支出机制较为僵化,未能及时调整创新,使得部分资金流转出现新业务依照老规矩行事的情况。其次,在新会计制度下,管理职能的发挥需要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基础,而我国财政局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前期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且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预算松弛现象频现,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最后,监督制度不健全。现有监督体系过于注重财务结果,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资金的使用流程疏于管理,易发生资产流失、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等。且现有监督偏倚于微观层面,对于宏观层面重视不够,公共监督的缺失导致财政局的财务信息披露较为滞后。

1.3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作为职业财会人员,不但要熟知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知识,更要懂得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随着新会计制度的落实,现有人才队伍还不够具备全局观,管理理念不强,过于偏向核算型人才。同时,在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下,财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我国财政局的人才构建应当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并逐步与智能化和信息化接轨,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要的。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多数财政局忽视后续人才储备,激励机制不当,职业财会人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整体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2完善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对策

2.1加强制度体制完善,引导财务管理创新

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财政局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严格按照预算流程控制资金收支,全面协调资金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首先,制度层面对预算的类型、编制、执行以及考核激励与约束等方面进行规定,为预算的落实提供公正严谨的参考体系,并积极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为预算的考评做好奠基。其次,合理设定年度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并确保其与财政局的长期目标相辅相成。再次,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实施动态监控,不能随意更改预算额度,但也不能过于死板,可以灵活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谨慎予以调整。另外,对于预算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应当组织各部门开展分析,挖掘出现偏差的原因,并给予应有的激励或约束,为下一年的预算执行提供借鉴。最后,财政局应当严格控制收入类科目,将预算管控与之结合,对资金流向适时监督,避免资金的不合理使用。

2.2明确各级财务关系,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在新会计制度下,提高财务决策有效性,对于规范资金使用、规避财政风险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目的,主要是规范各部门财政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职能岗位权责清晰,不相容职务分离。因此,财政局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适时予以删减,及时完善与增添其他部分,健全财务管理流程和体系,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检查,督促财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其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是财政局的主要职责,而保证每笔资金的有章可依、有迹可循是财政局的重要职责。故而,财政局建立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应当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和监控,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为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完善提供可行之道。

2.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就财政局发展现状而言,财务人员必须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科学开展财务决策,从大环境带动从业者,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和品质。在工作中做到敬业爱岗,勤奋和坚持,不贪小便宜,不做违背道德和违背法律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第二,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与激励机制的有效结合来提高。在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要想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就要不断地强化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保持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鼓励财政从业人员就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学习与创新,并将其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与财政局整体目标相一致。

2.4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的财务信息质量,及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监督治理成为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财政局的监督体系,应当同时结合内外部监督,整体提高财政局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内部层面,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甚至考虑将内部审计直接对上级财政局负责,并将内部审计质量纳入年末绩效考核的依据范围,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对财务审批、资金使用、资金支出、财会收支以及财务信息报告进行审查监督,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改意见。从外部层面来看,深化横向配合监督机制。审计局和监察局积极配合双方,双重监督财政局的财政职能,尤其是项目资金的入与出,从而形成良性且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对于财政投资监督,审计局与监察局更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可以以结算问题为导向,追溯预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资金走向,核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并开展全过程追踪审计,最大限度减小专业领域的成本和沟通成本。此外,从严从细要求财政局及时公布财政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如及时披露项目进度及情况、财政拨款和运用明细等,让财政局的资金运作走在阳光的社会监督之下。

总之,在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应当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的传统理念,正确认识并深究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对待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工作。而预算管理的全面摊开与执行、管理体制的更新与补充、监督机制的强化以及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是加强财政局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财政局适应新会计制度的有效措施。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的财务管理研究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财政局有所帮助。

作者:尚明珠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楚祥敏.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与新会计制度对其影响解读[J].财经界,2016(18).

财政管理理念篇9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abstract:Governmentandthepublicallrecentlypayattentiontotheuseefficiencyaboutfinancialfund.Becauseatpresentthefinancialcontrolfoundationisnotperfectinourcountry,governmentwillbeabletofacetheidearestriction,thesystemrestriction,andthetechnicalrestriction.Soweneedtobeclearaboutthemainbodyandtheobjectbodyoftheachievementsmanagement,establishthescientifictargetsystem,andchoosetheappropriatereformway.

   Keywords:publicexpenditure;achievementsmanagement;targetsystem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并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从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绩效预算改革高潮,结合近年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将更多的注意力从财政支出过程的管理转到对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的关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获得立法机构的广泛支持

   许多国家已完成了绩效管理的相关立法。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英国有《财务管理法》,澳大利亚有《计划管理与预算》,新西兰有《财政法》。这些法律明确了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与义务,保证了绩效评估的透明性、权威性与固定性。

   (二)绩效评价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

   绩效评价不仅成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成为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尤其在很多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力度甚至超过了中央,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更能顾及地方社会公众偏好。

   (三)政府设立了强有力的绩效审计机构

   在美国,政府责任总署(原美国审计总署)不仅监督联邦资金的有效使用,还要对联邦政府进行业绩审核、项目评估、政策分析等。此外,很多国家都重视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也为绩效审计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的困境

   早在2003年4月财政部就下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此后又下发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开始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这几年实践情况看,绩效监督工作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当前绩效监督环境基础还很不完善,实施绩效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难点。

   (一)观念制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资金的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很多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在财政资金的监督审计和考核方面,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缺乏一种公共性、效率化的现代财政观念。

   (二)制度制约

   1.预算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目前我国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绩效预算的推行。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其次,预算执行方面,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体系改革刚起步,问题颇多。第三,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人大、审计、公众等监督乏力。

   2.财政的基础管理水平较低。在政府财政管理水平较弱的时候推行绩效预算,不但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会造成负面激励。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预算信息和分析能力,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支持公共责任与追求绩效的预算环境,这些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推行。

   3.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不健全。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在绩效评价的标准、组织实施程序、跟踪问效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无法可依,推行不利。

   (三)技术制约

   1.绩效标准难以制定。政府追求的公共目标是多元的,这些目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公共部门及公共支出绩效指标和标准很难设定,为编制和实施绩效预算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数据搜集更加困难。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搜集被监督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及目标完成程度的有关数据,为有效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控制措施等资料。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搜集这些数据和资料的有力途径,也没有完备周密的数据分析系统,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财政管理部门的人员虽然普遍财务会计实务知识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理念较为陌生,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初探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财政管理日臻规范,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面评价的工作也是刻不容缓。我国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基本体系构建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一是项目支出各职能部门,即具体执行和实施绩效体系的部门。各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策略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分析总结。二是财政部门和专家组织。财政部门负责作综合效益评价。专家组织协助财政部门做好调查、监督与分析工作。三是监督机构、中介组织及社会公众。审计部门应严格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绩效审计监督,其审计结果作为来年预算安排依据的因素。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也应树立绩效理念,成为支持和监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一是对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主要包括政务信息管理、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公务员业绩管理、财务质量管理等内容。通过评价加强政府责任制,并激励各机构完善其内部管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包括项目质量技术标准、项目资金效益标准、项目社会效益标准等内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的是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能的评价,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定量指标,指可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的指标。根据财政活动的特点,首先,包括反映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其是否适度的指标,如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等。其次,包括反映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其是否合理的指标,如反映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在行政管理、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领域使用情况的指标。

   2.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一是效益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影响。二是创新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能力。三是合规性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是否制定合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四是人员素质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公务员的素质。五是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办公条件、专业设备的先进程度、服务态度和质量等内容。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在我国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1.短期任务。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罚措施,在政府部门内部形成追求绩效的意识。并且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可以考虑将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绩效评价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专门分管领导负责本地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其次,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中央政府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专门立法,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绩效评价与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根据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状况,按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建立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

   2.中期任务。首先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全民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关注。其次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委员会。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四是建立以人大、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评价为主的,并各有分工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模式。

   3.长期任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后,财政支出绩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绩效评价与预算密切结合,此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详细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并且引入中介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财政支出效率和公平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财政管理理念篇10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24-02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并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从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绩效预算改革高潮,结合近年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将更多的注意力从财政支出过程的管理转到对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的关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获得立法机构的广泛支持

许多国家已完成了绩效管理的相关立法。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英国有《财务管理法》,澳大利亚有《计划管理与预算》,新西兰有《财政法》。这些法律明确了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与义务,保证了绩效评估的透明性、权威性与固定性。

(二)绩效评价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

绩效评价不仅成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成为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新工具。尤其在很多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力度甚至超过了中央,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更能顾及地方社会公众偏好。

(三)政府设立了强有力的绩效审计机构

在美国,政府责任总署(原美国审计总署)不仅监督联邦资金的有效使用,还要对联邦政府进行业绩审核、项目评估、政策分析等。此外,很多国家都重视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也为绩效审计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的困境

早在2003年4月财政部就下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此后又下发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开始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这几年实践情况看,绩效监督工作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当前绩效监督环境基础还很不完善,实施绩效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难点。

(一)观念制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资金的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很多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在财政资金的监督审计和考核方面,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缺乏一种公共性、效率化的现代财政观念。

(二)制度制约

1.预算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目前我国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绩效预算的推行。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其次,预算执行方面,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体系改革刚起步,问题颇多。第三,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人大、审计、公众等监督乏力。

2.财政的基础管理水平较低。在政府财政管理水平较弱的时候推行绩效预算,不但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会造成负面激励。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预算信息和分析能力,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支持公共责任与追求绩效的预算环境,这些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推行。

3.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不健全。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在绩效评价的标准、组织实施程序、跟踪问效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无法可依,推行不利。

(三)技术制约

1.绩效标准难以制定。政府追求的公共目标是多元的,这些目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公共部门及公共支出绩效指标和标准很难设定,为编制和实施绩效预算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数据搜集更加困难。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搜集被监督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及目标完成程度的有关数据,为有效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控制措施等资料。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搜集这些数据和资料的有力途径,也没有完备周密的数据分析系统,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财政管理部门的人员虽然普遍财务会计实务知识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理念较为陌生,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初探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财政管理日臻规范,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面评价的工作也是刻不容缓。我国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基本体系构建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一是项目支出各职能部门,即具体执行和实施绩效体系的部门。各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策略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分析总结。二是财政部门和专家组织。财政部门负责作综合效益评价。专家组织协助财政部门做好调查、监督与分析工作。三是监督机构、中介组织及社会公众。审计部门应严格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绩效审计监督,其审计结果作为来年预算安排依据的因素。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也应树立绩效理念,成为支持和监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一是对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主要包括政务信息管理、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公务员业绩管理、财务质量管理等内容。通过评价加强政府责任制,并激励各机构完善其内部管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包括项目质量技术标准、项目资金效益标准、项目社会效益标准等内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的是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能的评价,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定量指标,指可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的指标。根据财政活动的特点,首先,包括反映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其是否适度的指标,如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等。其次,包括反映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其是否合理的指标,如反映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在行政管理、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领域使用情况的指标。

2.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一是效益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影响。二是创新性指标。考查部门和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能力。三是合规性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是否制定合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四是人员素质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公务员的素质。五是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指标。考查财政支出部门和单位办公条件、专业设备的先进程度、服务态度和质量等内容。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在我国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1.短期任务。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罚措施,在政府部门内部形成追求绩效的意识。并且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可以考虑将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绩效评价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专门分管领导负责本地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其次,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中央政府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专门立法,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绩效评价与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根据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状况,按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建立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

2.中期任务。首先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全民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关注。其次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委员会。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四是建立以人大、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评价为主的,并各有分工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模式。

3.长期任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后,财政支出绩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绩效评价与预算密切结合,此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详细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并且引入中介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财政支出效率和公平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霍素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政监督,2007,(10):25-27.

[3]李欣.财政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J].岭南学刊,2007,(4):83-87.

DiscussionaboutexpenditureachievementsmanagementReform

JiaJie-rui

(He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Zhengzhou,450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