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金融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8:40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1

但是,经过事后验证,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以大样本公开数据为对象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领域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原理远远不够。西方金融经济学学术界逐渐采用临床诊断方法(ClinicalResearch)。

临床诊断方法的特点字串1

临床诊断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规范与传统大样本计量实证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研究作用和目的上,传统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往往以检验金融经济学理论为主;而临床诊断研究可以验证理论假说,但更主要的是弥补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实际参与者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供对企业和个体行为环境的丰富理解,为理论和大样本统计检验提出新的思想、问题和研究线索。

其次,在研究对象数量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对象为大样本;而临床诊断研究则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样本,从一两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对象关注一个或少数案例。

第三,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传统实证研究通常被动地依靠公开标准化的数据;而临床诊断研究的数据收集更为主动,需要获得与样本或事件相关的非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文件、管理报告、会议记录等,还要访谈事件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第四,在样本分析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研究注重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数学处理,难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而临床诊断研究不仅进行数据分析,还包括对样本事件的背景、发展演变过程调查访问等,深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第五,临床诊断应用时可以同时采用事件分析和长期业绩法,以考察样本企业事件的短期市场反映和长期实际运行结果。

临床诊断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统计学角度的样本有偏问题;另一方面,不宜选择太早的样本事件,避免企业内部调查和访谈时当事人难以回忆事件背景细节,使临床诊断的内部调查信息内容和价值打折扣。

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带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入、消化吸收和繁荣一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开始活跃,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一批以国内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法制规范不完善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包括: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大样本计量检验研究依据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3.股票市场庄家操纵市场的行为比较普遍,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脱节严重,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企业价值;4.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发展环境变化快。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加上一些误用,使人们产生实证研究有迎合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流于形式的感觉。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3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管理措施

一、金融管理发展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化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指导。金融成为发展我国现有经济的中流砥柱。我国的经济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管理。所以,只有健全我国经济管理制度。加强金融管理。才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一)金融管理行业对经济全球化有着很大影响

目前,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到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成为现阶段最为频繁的交流市场经济。许多国家为了加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都封闭外交,一致加强本国金融管理的发展。在一定时间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投资机会的不断增多和加大。如果经济的发展没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都会日益凸显出来。现在投资者更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上,寻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发展。现有阶段的投资商往往会站在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根据市场问题分析,盲目的加大和扩张金融行业管理问题。从而,在这种情形下金融行业的影响随之被放大。许多问题也会浮现开来。这样再看来的话,金融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维持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市场的有效进行。稳定的市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快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的金融管理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来源于金融管理行业。她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在社会进步的有效支持者和供给者。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空间上带动着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现有经济的生命力。站在长远眼光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金融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创新。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多方面考虑,制定实现现有经济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案,借鉴其它国家金融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方案的全方位创新。同时,分析问题发生所在原因及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全方位思考和管理。总之,运用管理手段去分析金融经济受阻碍的原因。抓住主要的问题根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以后,其它方面的现有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壮大,在发展中寻求规律,在规律中找准问题。从而促进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待金融管理应适应社会的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抵制防御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三)金融管理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金融行业中管理是主要。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好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发展。科学下的管理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其它因素的困扰。以科学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进行。所以,跟随上特色社会主义脚步,做好科学管理,找准方法。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当今社会法律是第一位,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管理也随之被重视。只有遵循管理制度,全方位的建立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难题。这样,才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质量。创新发展技术管理体制。合理支配资源。结合各部门的管理协调有序的发展。实现社会脚步的全面发展,任何方向的发展离不来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任何事情找准其关键所在,解决其中发展难题。促进现代经济快速发展。

二、完善金融管理对策

现在的金融经济面临莫大的挑战,怎样从现实困难中找出解决方法最为重要。针对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从现有的方法管理制度中找到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管理中加强防范意识。从而实现经济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下面简要概述发展问题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找角度。创新是现阶段最为热的发展问题。只有实现经济服务的创新理念。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

(二)金融行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金融管理虽然重要,但要遵循客观事实,法律防灾第一位,只有完善法律才能加强金融管理的监督能力。从根本上完善监督体质,加强金融管理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制定实施严格制度

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筛选不合格的产品不能流入市场。

(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式适应不了现代化的发展,从管理本身要进行创新方法的改革,人才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建设,多进行人事知识培训和教育,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完善和加强金融管理的发展。同时,促进现有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健全法律管理制度,加强现有经济的管理模式,加快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发展。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发展人才市场,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实现管理者的高水平管理。实现现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只有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4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现状;应用;创新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推动了各个领域的高效发展。尤其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既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又可以优化金融经济资源配置,是金融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创新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管理方案,进一步推动金融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受到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设备以及技术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比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使得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实施受到很大影响[1]。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各企业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经济利益增长上,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发展企业业务以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缺少对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导致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其次,部分企业认为金融经济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缺少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人才十分短缺。并且个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工作效能,不利于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2.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及应用方式落后

一方面,金融经济管理作为传统的工作内容之一,经历了多年的工作发展以及理念创新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统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根深蒂固[2]。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固守传统的现象,缺少对现有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导致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出现偏差,两者之间出现十分明显的不契合问题[3]。另一方面,受到金融经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时候,长期存在应用范围小、精细化不足以及应用程度低等问题,使得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处处受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方法

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

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为此,想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发展,企业首先需要从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首先,各企业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型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业务培训。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为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以此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金融经济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其次,企业要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足够多的业务交流机会。例如,定期举办行业交流会或者经验探讨会等,让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和其它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他人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认识到自身工作上的不足,积极改正,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经济管理水平。最后,企业需要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为其争取进入行业领先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此丰富自身的金融经济管理知识和专业素养,更好地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金融活动是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企业在开展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之前,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现状,对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和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第一,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尤其是金融类企业,在开展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现有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划分。通过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对现有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此实现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高效发展和信息化发展[5]。第二,企业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态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管理方案,将企业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企业内部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落实。总之,企业想要有效提高金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地利用和发展企业固有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资源。从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新分配,以此实现企业资源的利益最大化,全面推动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的创新发展。

3.搭建信息化平台,全面落实金融经济管理工作

在金融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企业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顺应金融经济的发展潮流,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行有效地调整和创新,以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各类型金融业务的主要发展特点就是多元化,不仅金融业务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金融业务的开展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为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带去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6]。为此,各企业应该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的支撑下,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信息化平台搭建上,改变企业以往单一的金融经济业务服务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在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平台的功能多元化,使得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加高效、高质的为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

何谓金融危机?众说纷纭。《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其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事实上,金融危机是一国金融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的爆发时间通常比较短,因此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

金融危机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概念,它是随着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金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银行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进行了详细论述,此时的金融还属于经济的范畴。因此,金融危机是包含在经济危机之中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金融领域出现紊乱,进而产生金融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越来越独立,影响力也在增强,并逐渐脱离经济范畴而形成一个新的范畴,金融危机也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脱离出来,并具有自身演变的一系列过程。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大量出现,金融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增大。而金融危机的概念也随着金融的发展得到延伸,它包括货币信用危机、以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信用关系方面出现的危机,它也逐渐表现为超周期性和超前性。

二、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在此期间,世界经济政治环境风云变化,而我国却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对外开放,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被誉为“中国奇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和资产安全需要。而且,我国金融业始终健康运行,没有发生大的危机,这与我国的国情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总体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我国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机构的设立

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与人民银行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监管,形成了分业监管的格局。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接替了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确立了“三驾马车”的监管格局。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是建立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监控有效地化解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

2.法律体系的形成

1993年起我国开始整顿金融秩序,并于1995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票据法》、《担保法》,1999年又施行《证券法》等金融法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己经建立了基本的金融法规体系。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金融秩序是法制秩序,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使其整个过程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相协调,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对于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监管

我国的金融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壮大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为了增加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从90年代初,我国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资本市场;为了促进商品以及原材料的交易,我国分别在大连、郑州、上海设立了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等等,这些都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并降低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教训,如1995年327国债期货违规事件,2002年的中航油事件,尽管有关当事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些教训对于我们规范市场秩序,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的扩大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国家的信誉担保

相对于世界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不景气时,经常会发生银行挤兑的现象。而银行的倒闭会进一步加剧金融体系的动荡和经济的不稳定。在我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即便原先银行存有几千亿的坏账,原因在于国家对于银行的隐性担保――国家不会允许银行破产。正是由于国家的隐性担保,所以存款人无需担心自身的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从2004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市场化改革,并已经或准备上市,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但由于其内部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的性质没有变,国家对于其隐性担保依然存在,这也是我国金融业没有大的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最近几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及根源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在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上发生了四次较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80年代初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80年代末期的日本泡沫经济危机,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从2007年初至今的美国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都对各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更是席卷全球,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甚至可能带来全球性经济衰退。在信息发达、风险管理技术先进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无可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这充分表明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已经成为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经济难题。

尽管四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各不相同,各国的国情也有很大差异。但是,透过危机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原因,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

1.债务的比重过高

这里的债务不仅指政府的债券,也包括个人的借贷资本。人们持有债务的目的,或进行投资,或进行消费,但前提是人们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和偿债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这使得在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到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美国金融危机和日本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个人的债务过高。受到经济发展良好预期以及银行低利率政策的影响,两国的居民的投资期望被大大激发,很多人甚至从银行借入大量资本进行投资,金融泡沫不断汇聚。而在经济下滑时,这些人常常资不抵债,并形成银行的坏账甚至是破产,经过一系列的金融传导,金融风暴也就降临了。

2.金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东南亚各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观地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又给予庇护,这不但导致了腐败问题,也把企业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形成了大量坏账,从而转嫁给了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脆弱性。而日本长期强调对金融机构的保护和银行优势地位的确立,这对于其战后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政府长期严格保护下的日本金融机构逐渐暴露出风险管理和内控能力弱化等弊端。美国的金融体系尽管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其监管水平也是最为先进的。但是,通过美国经济学家Kane的“规避管制”理论和动态博弈模型①,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并未达到和其金融创新相适应的水平,特别是在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方面,这也使得其金融体系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3.金融改革过度自由化

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受刘易斯金融深化理论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但很多的措施没有考虑本国国情,过于激进。如墨西哥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走得太快,没有注意到国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政府当局的管理水平,这使墨西哥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并最终形成金融危机。同样在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亚洲一些国家在本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还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实行货币可兑换,或盲目减少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条件,这为外资的大量迅速抽离提供了方便,并减弱了本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为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敞开了大门。

4.货币政策的失误

在汇率政策方面,墨西哥一直坚持“钉住美元”,即使在贸易状况不断恶化,经常项目严重赤字的情况下也一直没有让比索贬值,这严重削弱了其商品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也使其外汇储备不断缩水,而作为出口导向型的东南亚各国也存在上面的问题。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于市场经济的调节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则由于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所致。在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指引下,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上升,其对资本品的投资则极大地推动金融泡沫的产生。

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那么它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让无数经济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话题。凯恩斯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的不足,而这又主要由投资需求的不稳定来决定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费雪认为危机的原因在于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所引起的过度投资和过度投机导致的,过度负债是经济萧条的直接推到力量,并导致资产泡沫由此泛起,资产价格节节上升。最后由于“意外的负面冲击”使得资产价格暴跌,流动性逐渐紧张,借贷困难,整个经济体系的信贷因此而出现收缩,金融市场变得混乱不堪。后凯恩斯主义学者明斯基则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等资产品价格则为资产可能产生的预期利润及资产未来现金流之贴现值,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凭借预期进行投资,过度乐观则导致了金融泡沫的产生,而一旦行情出现变化,则会投资需求不足,金融市场动荡。他将影响资本品投资需求的投机融资和庞齐融资②看作为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则强调不稳定的信用体系和货币体系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他认为债务结构在引起企业财务困难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将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外部冲击改变了经济预期;信用扩张与经济繁荣相互推动;负面冲击和泡沫的崩溃。

实际上,从金融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危机的内容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最初,金融与经济紧密相连,金融危机也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的产生而导致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独立,金融危机变得超周期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家处于获取金融利润的考虑,发明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它们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经济出现。但是我们知道,资本品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资本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变动,这主要受其供需影响,特别是需求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显得更具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解释墨西哥金融危机、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

历史也以事实一再证明,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目的,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促进实体经济的融资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其次,金融业的发展不能偏离实体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危为基础,不能为了仅仅牟取巨额金融利润而发展金融,金融的规模与结构必须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一致。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外汇风险上升,因此还要加强对于外汇及国际流动资本的管理。

四、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金融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尽管我国金融整体上保持稳定,但其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应当立足于我国实际,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放眼世界,从大量的金融危机案例中吸取教训,以推动我国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1.改革监管机构

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路基本上是按照传统金融体系假设,即封闭的市场、稳定的经营区域和在一国运作来建立的。但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混业经营的大势下,这种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具有很多的问题,如重复监管,各自为政;银、监分设导致政策冲突;没有统一监管法规等。因此,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而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国际金融业监管发展来看,走向统一监管是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逐步实行混业经营后,可考虑实行金融机构统一监管的模式。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作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全面负责对所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管理,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这可以减少职能交叉和资源浪费、提高监管效率,并降低金融风险。

2.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无法保证金融活动有效、规范地实施。首先是配套法规不完善,大法不少,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却不配套。其次是法律法规普遍缺乏科学定量,实际执行中尺度不易把握,可操作性不强。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对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因此,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努力做到规范所有的金融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国内金融立法与国际金融立法接轨,适应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个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提高法律执行水平。

3.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同墨西哥和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持改革的稳步推进。无论是在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方面,还是在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的金融改革总是立足于我国实际,决不因一时之利而冒险改革。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才避免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使我国金融业受到较大冲击,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而对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审慎地开放资本项目。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再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并根据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资本自由化过程得到有力控制和保障。其次,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

4.保持国家信用担保

国家的信用担保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银行提供信誉担保,增强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信用担保不利于银行的商业化经营,会诱使道德风险。银行的无形担保使得银行有寻求高利润、高风险业务的冲动,结果是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信用担保必须恰当使用。在经济运行平稳期间,强调银行的商业行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促进其健康发展;而在经济萧条,金融市场不稳定时,则注重银行的国有性质,为其提供隐性担保,减少银行系统的动荡。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1.货币政策要具前瞻性

事实证明,经济、金融内部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而这都可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宏观的经济管理目标,同时也要考虑货币政策对于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特别是人们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今天,货币政策不能仅仅考虑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样要注重对于金融的影响。政策决策者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其中存在问题,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否则,再英明的决策者也只能沦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如在9.11恐怖袭击后,为刺激经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过于宽松。然而在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我们的错误;这是艾伦・格林斯潘的错误,他是‘连环吹泡泡者’。”③

2.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对于国债来说,首先是要控制国债的总体规模,当前我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国际警戒线,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次,加强对外债的管理,特别是短期国外债务,以防范突如其来的外汇风险。而对于个人债务,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节约、朴素、谨慎的历史文化传统,尽管这不利于刺激内需,但是对于防范投资风险,特别是减少投机融资和庞齐融资却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机构或部门在宣传普及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我国居民的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引导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投资意识的转变。

3.强化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者投资意识的落后以及监管经验方面的不足,在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也要落后几十年。实践证明,相对落后的我国金融体系依然能够支撑我国实体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而发达的金融市场亦可能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但这并不是要我们金融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特别是在其市场监管方面。国债期货、权证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活跃了市场,但后来的非法交易也给了我们的监管很多教训,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无疑对我们的金融产品的监管又有新的启示。

金融危机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激化所致。而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确立并不断发展。尽管在此期间,我国经济、金融都保持稳定,没有大的危机发生,但是这也与当前我国低水平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我们决不能忽视金融在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后有可能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显得非常突出和棘手,甚至危害到经济的稳定。新时期,我们提倡和学习科学发展观,这对于金融业来说,就是要支持经济、控制风险、保持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保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注释:

①金融机构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会进行一些创新活动以规避监管当局,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当金融机构的创新出现以后,监管当局可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进行新的监管,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管制―创新(规避管制)―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

②所谓庞齐融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

③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的教训[n].金融时报,2008-8-21。

参考文献

[1]徐滇庆,于宗先.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滇庆.金融危机管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5).

[3]吴昊.防范金融危机的新思考中[J].甘肃农业,2006.

[4]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1999.

[5]张灿.金融泡沫理论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6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危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微观调控。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再次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引发的,而并非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所引起。然而,传统金融监管的重点是金融机构行业准入、持续经营和行业退出的合规性监管,防范的是金融市场交易一方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即目标是平衡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力量以达到均势和公平。但诸如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交易双方的非理性交易结果,需要的是对市场交易双方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矫正。金融危机往往源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往往寄希望于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然而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和微观调控措施更能节约调控成本。因而,我们有必要结合金融资产价格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系和监管内容、监管方式。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性交易价格的监管,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监管,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条件下的非理性交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2007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diba&grossman,1988;delong,1990)。比如,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blanchard&fisher,1998);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tirole,1985;weil,1989)。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

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summers,1986;shiller,1990);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delong&shleifer,1991);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delongj.b.,shleifera.,summersl.h.&waldmannr.j.,1990;joness.,leed.&weise.,1999);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topol,1991;lux,1995);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scheinkman&xiong,2003)。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allen&gorton,1993;hong&stein,2003)。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frankel&froot,1986;brock&hommes,1998;carlchiarella,robertodieci&lauragardini,2006)。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我们发现,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所提出的这些应对措施多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治理,尚未见到明确、系统通过金融监管方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资产价格监管。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schwartz,1986;di-amond&rajian,2001);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1996)。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schwartz,1988;zentanakajima&hiroo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dybvigr,1983;stigliztz&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

[2]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4]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07,(11)。

[5]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2006,(4)。

[6]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7]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allen,franklin,gortonandgary.churningbubble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3,60(4):813-36.

[9]carlchiarella,robertodieci,lauragardini.assetpriceandwealthdynamicsinafinancialmarketwithheterogeneousagent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06,30(9):1755-1786.

[10]delongj.b.,shleifera.,summersl.h.,waldmannr.j.positivefeedbackinvestmentstrategiesanddestabilizingrationalexpectations[j].journaloffinance,1990,45(2):379-395.

[11]joness.,leed.,weise.herdingandfeedbacktradingbydifferenttypesofinferenceoncointegrationwithapplicationtothedemandformoney[j].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9,52(2):169-210.

[12]josea.scheinkman,weixiong.overconfidenceandspeculativebubbl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3,111(6):1183-1219.

[13]kaufman,g.g,bankfailures,systemicriskandbankregulation.cato,vo.1996,(16):17-45.

[14]luxt.herdbehavior,bubblesandcrashes[j].theeconomic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stiglitzj.e.andandrew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3(3):

393-410.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7

关键词:投资环境;金融投资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61-02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的环境下,社会经济活动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产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当前各个国家、地区都在不断推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指进行投资活动所需的基础环境;软件条件指投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金融投资作为经济环境中,比较明显的运行指标,投资环境和投资管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对投资环境进行动态和简洁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阵营,对投资环境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构建各项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全面、完整地反映评价投资目标。由于投资环境系统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组成部分,要从各层次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在此过程的资源要得到充分应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坚持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发展原则。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对金融行业来说,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基础经济环境上看,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能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有序进行;不断优化投资文化环境,可有效促进投资管理人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正确的经济政策环境,可以确保投资活动的安全、稳定。其次,投资环境的评价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遵循动态性和简洁性原则。例如,政策框架属于金融投资活动中,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商业机会属于金融投资活动当中的便利性,指金融投资管理中的促进及鼓励措施。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投资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与价格、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以及劳动力的可利用性等。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因为投资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动太过程,所以要对其发展速度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尽量降低整合资料信息的成本,遴选和设置的指标做到高效而简洁。较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也能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从目前金融投资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构建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是确保取得良好投资效果的基础,可以促使投资人员作出较好的决策。总之,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较大,投资者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其影响,才可促进金融投资管理,进而确保金融投资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的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金融投资的重视。首先,从硬性投资环境上来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在当前提倡绿色环保理念的社会环境下,布局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技术、环保节能的绿色能源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的共识。若投资环境在环保资源上的利用不当,对投资者的投资意识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且,金融投资管理与基础设施的配置条件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投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会为金融投资行业带来一定的潜在投资风险,很多国外的资金在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后,很少会选择投资。其次,从软性环境投资环境来看,国内很多金融投资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水平及服务能力很难和国外相比,金融投资管理的服务环境与水平相对较差,且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在这种投资环境的背景之下,国内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问题较多,若没有得到及时改善,投资环境将很难发挥在金融投资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最后,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市场风险难以避免,投资者想要合理、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并通过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而促进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正确地认识与了解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投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进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富最大化。

(二)投资环境对企业人才要求的影响

当前,投资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金融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多。长时间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发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在这个持续变化的状态之下,金融企业想要较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引进一些专业能力、投资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金融投资管理者,进一步确保金融企业的投资活动一直处于运行管理的状态,进而提升金融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金融投资业中,大多数投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办理业务的能力较差,并且对金融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这就直接导致金融企业在管理中,难以提升其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现阶段,单从国内的投资环境方面来看,因长时间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制度影响,给金融企业的投资管理带来很多影响。投资环境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优化企业的投资管理模式及人才结构的配制,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人才体系,利用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才,较少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活动多带来的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时,应更加注重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地做好投资环境的构建工作,进而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对于投资管理的需求,进一步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一)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应和谐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投资管理。高科技可以为金融投资管理活动提供一个电子的交易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开展相关的投资活动,交易系统的有效投入,可以较好地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式的金融交易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其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就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进而避免在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操作管理时,因操作风险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科学、合理地规避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属于金融投资管理中的关键任务。金融行业在长时间的创新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风险渐渐增多,其发生的频率也愈发频繁。因此,其金融投资管理创新应该和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相互适应、相互发展。最后,金融管理创新在实际的金融投资管理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活跃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投资环境。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作为一项专业化非常高的职业,对金融投资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人力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且积极做好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与提高整个金融投资效果。

(二)优化投资环境,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投资环境所处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的构建等,对于投资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基础投资环境会给金融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金融投资管理需要投入相关的物质设施才可完成,而优良的物质条件,又可以衍生出较好的基础投资条件。而且任何形式的投资与管理都需依托相关的环境来支撑,投资管理也不例外,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主要因金融发展需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联系。同时金融产业的升级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商业繁荣属于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在投资管理活动中,缩短投资者对于投资时机中的反应时滞,进而改善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管理发展。

五、结束语

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的今天,国家政府应该加强对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影响着金融投资管理,而且金融企业在投资建设中,不仅要做好投资环境硬件的建设,还要确保投资环境的软件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与补充,以便吸引到更多外资,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者简介:杨姝,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参考文献:

[1]王宇,郭新强,干春晖.关于金融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系统和消息冲击的视角[J].经济学,2015,10(1):120.

[2]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环境演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国际经验[J].世界经济,2013,12(8):23.

[3]王硕.对金融投资体系及其金融环境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23):24.

[4]牛晓东.金融投资体系建设与环境评估的综合探讨[J].财经界,2014,24(20):26.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8

【关键词】金融业;国家产业经济;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金融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金融业稳定持续的发展能有效推动国家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市场金融业的发展,积极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将政府与经济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出金融业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发现金融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战略性发展构想,从而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合理制度

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为大众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在促进国家产业经济发展上贡献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未能充分了解掌握自身国情发展状况,对于金融业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在制定相关的行业规章制度时偏离轨道,未能遵循金融业发展的规律,管理制度不完善合理,不能全面发挥出金融行业的优势,促进它的积极作用带动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一旦金融业的规范制度无法与国情相吻合,就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力以及执行效率。

2.民间投资欠缺

由于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观念偏于落后,往往都是一种观望保守的心态,导致民间投资的规模以及数量都偏差。而民间投资又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资金来源的重中之重,民间投资的总规模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在当前的金融资本市场上,大部分的融资往往来源于各大银行,民间的资金流动不开,从而影响了民间资本的盘活效率,放慢了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脚步。

3.金融结构与产业融合不密切

要想促进国家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出金融业在其中的积极影响作用。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金融业的制度不够完善合理,在贷款审批程序上比较繁琐复杂,未能充分认识到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金融业与国家产业经济联系度不深,贷款效率不够高,致使产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影响到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无法发挥出金融业在产业经济中的积极辅助作用。

三、金融业对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推动第三产业经济

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中之重,金融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能推动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如下表所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金融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投资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多,金融企业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稳稳立足于优胜劣汰的市场,就必须朝着现代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与金融业息息相关,人们热衷于股票证煌蹲剩对于金融业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不断加强,民间资本不断涌入金融业。金融业快速发展能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让整个第三产业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化,有更多资金成本去发展事业。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的发展迟迟得不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金融业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民间资本、技术以及资源开始进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得到了加强优化,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在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支持。下表为2001-2012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在3个产业中的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金融市场的投资能够基于山西当地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给山西产业经济优化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

四、应对金融业对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1.建立完善金融业发展制度

金融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首要前提。因此,为了最大化发挥出金融业在国家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金融业就必须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起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在制定金融发展制度前,国家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到当前的现实国情,从国情实际出发,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金融业发展制度,从而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保证金融业规章制度的规范操作流程,这样能有效提高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促进其他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2.利用各种措施带动民间投资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带动,而金融业要想保持新鲜活力,就需要源源不断民间资本的注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金融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第一,国家政府要不断颁布合理政策大力支持民间的投资,通过建立金融领域的通道,优化各种投资渠道,实现民间资本的最大化利用。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还要做好自身的带头作用,加强与金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自身出面做担保,让社会大众放心去投入资金成本,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二,政府可以设立安全可靠的项目,去认真调查分析资金需求者的项目真实情况,再去承诺担保,让民间的资金进来。从而盘活民间的资本,充分发挥出民间资本的作用,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提升金融机构与产业融合

要想加强金融业与社会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就必须注重行业发展的创新改革。金融业可以通过采用直接投资其他产业的方式来带动资金的流动,既为自身创造了收益,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通过合理去分析其他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前景,从而去选择出发展良好的产业进行投资,不断提高金融业资金的利用质量和效率,加强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合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出资与其他产业企业共同创立新的公司,带动整体的发展。

4.创新金融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金融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首先,努力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产业货币和投资决策机制,快速实现金融投资决策的现代化以及科学化,通过创建出和谐稳定的投资环境,让民间资本不断流入金融业,盘活民间资本,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加强与高能耗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优化产业的结构,减少企业的资源消耗,实现企业的环保绿色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5.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体制

金融业要想推动国家产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保证自身行业建立起健康和谐的金融市场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金融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证皇谐〉慕步发展。

金融业要加强金融市场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各经济市场的协调合作发展,建立起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在债券市场上,要完善流动性的管理功能,建立起健全的债券市场信用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起到债券市场的规范管理,不断丰富债券的种类,让民众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金融业也要不断创新改革股票市场业务模式,积极扩大股票的业务范围,为了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要充分发挥出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的优势。

6.完善金融行业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金融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国家政府要充分掌握了解国情以及行业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促进整个行业和谐稳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早在1993年,国家就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宏观层面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二是国家银行法律法规得到了不断完善,主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各种银行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能有效促进金融业和谐稳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当前的法律法规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还需不断努力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不断促进国家产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优化市场产业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国家政府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在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时发现金融业发展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的战略性措施,解决金融业的发展弊端,实现金融业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林江鹏,黄永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金融中心建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

[2]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0-47.

[3]张志元,季伟杰.中国省域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1.

[4]李君华,彭玉兰.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38-43.

[5]田志友,奚俊芳,王浣尘.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论原理及其实现――以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1):1-6.

[6]李大垒.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8.

[7]CatherineBeaudryandpeterSwann.GrowthinindustrialCluster:aBird’seyeViewoftheUnitedKingdom[R].SiepRDiscussionpaper,2001.

[8]王方华,彭娟.金融营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9

关键词:金融生态;指标体系;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5-02

一、理论研究背景

在2004年12月7日的“经济学50人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做了题为《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通过借鉴生物学中生态学原理,提出金融生态理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新观点。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研究范围也局限于国内,对该问题的详细研究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目前对金融生态概念给出的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两种,分别是李扬和徐诺金。李扬(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认为,金融生态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结合以往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生态主体通过金融生态客体功能的运用和发挥,以达到实现自己资金最优配置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金融生态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生态主体进行内在和外在的调节,以达到适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体系和总体。

二、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目前对金融生态系统结构比较权威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李扬给出的,他认为金融系统应该由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组成,金融主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三部分;金融生态环境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如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环境等。第二种观点是由徐诺金给出的,他认为金融生态系统应该由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部分组成,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其他;金融生态主体包括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组织;金融生态调节包括外部调剂和内部调节两

部分。

我们认为以上两位学者均忽视了金融生态客体的重要作用,这对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大的欠缺,因此我们提出了自己金融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金融神态主体,卖方如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市场组织,买方如居民、企业、政府(消费者)、国外;金融生态客体,交易对象如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交易通道如交易所、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等;金融生态环境,如法制环境、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文化环境等;金融生态调节,自动调节包括竞争性价格调节机制如自负盈亏、改善经营,强制性市场退出机制如兼并、收购、破产,制度调节包括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及协会。

三、指标体系构建和对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

分析

在学习借鉴了其他学者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的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四个原则;指标选择包括宏观经济、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政府支持力度、金融业自身发展状况和金融中介发展状况等七个方面。其中,宏观经济选择了经济总量指标、产业发展指标和开放度指标三部分;信用环境选取了社会信用、企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四个指标;法制环境主要考察了金融案件结案率、法院积案率、银行诉讼赔偿率三个方面;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包括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劳动就业率、政府最低保障补助水平、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四个指标;政府支持力度包括基础设施投入总量、对金融产业投入总量;金融业自身发展情况包括发展指标、开放度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金融中介发展情况包括区域金融中介总数量、每万人律师数、每万人会计师数三部分。

利用构建好的指标体系对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发现,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金融产权制度和相关金融法律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经济基础弱三个方面。

四、加强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做强做大核心金融产业

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天津滨海新区尽快彰显金融资源的洼地效应,使天津滨海新区真正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聚集地、金融产品创新和中心资金集散中心,引导金融机构主体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金融辅助产业和支撑产业

金融产业不仅仅包括以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为中介的资金交易,还包含其他更广泛的金融资产交易和管理,金融产业链不仅包含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包括信用评级、投资公司、会计、咨询评估、审计等众多中介机构,核心金融产业的发展和金融服务功能的提升需要发达的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都应该纳入金融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中,给予大力扶持和培育,因为两者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专业服务机构的有力支持核心金融产业需要大量相关产业的支持,如精算业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广告和市场调研等。同时核心金融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又带动和促进其辅产业和支撑性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保持金融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平衡发展

无论是发展核心金融产业,还是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都应该注意保持金融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发展,不能单纯为了发展某一产业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发展,整体而言,只有当核心金融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有对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的需求也才能够解决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聚集的成本问题,也只有解决了成本问题,金融辅助产业和金融支撑产业才可能跟进,这是金融生态系统螺旋式发展的基本模式。

五、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任何性质的产权主体都应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承担责任,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

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央行应积极参与金融产权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建立。在金融立法工作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规划和协调,从而提高立法工作效率,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估制度。同时加强人民银行诉讼案件的管理工作,做好法律咨询服务工作,要加强法制宣传,推进金融法制工作全面

发展。

(二)以政府为主导,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不仅要承担市场经济中的一般职能,还承担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些特殊职能,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受各种因素影响还难以一步到位,在提供信用公共产品方面滞后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形势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必须充分激活自身效能,有所不为的同时突出有所作为。

切实维护和规范信用领域市场秩序,提高政府信用度,增强政府信用权威。区域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活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政府应该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兼顾向弱势群体倾斜,以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认可。针对市场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暴露的突出问题,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稳定各级政府财政收支,为提高政府信用打好财政基础。加强对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

行为。

要改善社会诚信,第一要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改善政务环境,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树立公权服务私权的行政理念;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要在保持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优势的基础上健全诚信管理体系,积极培育知名的本土金融信用中介服务品牌,加强金融信用中介行业协会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经济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科学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企业的经营优势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综合运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信息、土地供应、环保评价、市场准入等措施,立足类似天津滨海新区等一系列经济开发区的实际,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跨越。

要树立多元化的融资理念,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大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发行短期融资券等企业债券,为直接融资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四)健全金融监管机制

金融生态体系中必须有专门行使监管职能的监管主体,以动态地评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风险,及时处理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和金融体系安全的金融事件;必须有维护生态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交易规则,保障交易的公平性,以防止欺诈和不正当的交易等行为;维护普通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从而使得金融生态体系中,包括存款人、股民、投保人等具有相对分散特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实现金融监管主体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要准确、全面、及时地评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其承受的风险超出警戒水平。为此,我们的监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确保金融机构会计反映的经济事实真实、全面;二是及时对金融机构的资产所承受的风险要进行量度,以便随时得到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况;三是同时加强事前审批与事中监管,做到实时监管;注重表内业务监管与表外业务监管的联系;问责制度与救助制度并重;该变指标体系监管的传统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动态模型监管,以提高监管

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

[2] 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n].上海证券报,2005.

[3]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经济管理金融学篇10

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全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统领金融工作全局的客观需要。实现金融事业快速稳健发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工作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引导金融部门牢固树立三种意识,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机遇好比种子,只有在最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金融部门只有抢抓机遇,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各地经济发展形势普遍趋好、机遇明显增多,金融部门如果不苦练内功,铆足干劲,积极创新,加快发展,再好的形势和机遇都将成为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只可遥望,不可企及。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整合聚集金融资源,规范发展金融市场,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产权制度全面突破、金融机构类型全面发展、金融服务网络全面覆盖、金融服务经济能力全面提升,实现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树立勇于竞争、敢于作为的意识。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之下,金融企业只有勇于竞争、敢于作为,才能有所作为。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和各种生存发展困难,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作为意识,树立事在人为、敢有作为、善有作为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敢于在竞争中找客户、抢市场、争份额,善于在竞争中破难题、求生存、谋发展,勇于在竞争中增强实力、转变机制、提升形象、锻炼人才,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是树立繁荣金融、服务经济的意识。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金融部门主动把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金融支持和服务,满足经济发展的有效金融需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和服务效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发展活力;不断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正确处理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决定着金融发展方向和水平,金融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效率。各级政府要准确把握金融与经济之间血肉相连、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遵循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抓发展、作决策、行改革,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双赢。

二是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把风险视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资源,在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前提下,不放过每一个拓展业务、加快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既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发展、小发展,或者被动地规避风险,以防范风险为借口阻碍发展;也不能单纯追求发展而不去防范风险,以增加风险为代价谋取短暂的繁荣,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近年来,中央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局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各级政府必须引导金融部门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到信贷政策、信贷投向之中,确保宏观调控实效。同时,要引导金融部门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大力支持竞争力强、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企业和项目。对在建项目不能釜底抽薪,避免重蹈“冷得快、启动慢”的旧辙。

四是正确处理强化监管与支持创新的关系。监管与创新是矛盾的统一体,但都是为了金融事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引导监管部门既严格依法合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行为严惩不贷;又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保护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发生。

五是正确处理扶大扶强与培育造血功能的关系。优质客户不是永恒的,今天的大企业不等于明天的强企业,今天的小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大企业。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既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客户,善于发现、敢于支持那些造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和项目,使更多的“经济小苗”长成“经济大树”。

六是正确处理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的关系。金融部门是地方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不能因为多数金融机构属于系统条条管理而不闻不问、放手不管,要消除条块分割的旧观念对金融工作的不利影响,多关心支持金融工作,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从适应市场竞争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淡化“派驻观念”,增强“属地意识”,以主人翁精神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之中。

两个保证:确保金融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关系到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政府要把保证金融事业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作为管理金融工作的核心目标。

要保证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要实现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金融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政策性银行、地方性银行、保险、证券业的改革步伐,不断提升金融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主要是形成“五个机制”:即完善金融机构组织机制,使各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增强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投入机制,以控制风险为中心适度调整信贷投入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投向、投量向金融资源丰富、投资回报率高的金融安全区倾斜,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改进评级授信制度,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增强经营活力;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信贷各环节中各种风险的研判、监测、防范和处置,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废除“零风险”考核制度,统筹发展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等各项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激发金融业发展活力。着力推进“四项创新”:推进思维创新,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经营效益、抓住业务发展机会;推进体制创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使一切改革围绕提升竞争力来进行,完善各项改革配套措施,破除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制和管理制度,提升金融综合能力;推进营销创新,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为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推进技术创新,要注重银行电子化信息与现有产业的嫁接改造,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强清算系统电子化建设,加快银行卡联网通用,逐步实现银行服务网络化、业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金融业的结构升级。

要保证金融事业安全运行。金融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从江西来看,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六个方面:金融资产质量不高,仍然存在较多的呆坏账,存在潜在的风险压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亏损巨大,存在市场退出风险;融资结构不尽合理,风险过度向银行集中;农信社改革虽取得重大进展,但资产和财务风险仍很重;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经营不善、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保险市场恶性竞争、误导消费、不讲诚信等违规现象没有完全杜绝等。

要切实保证金融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加强政策的“窗口指导”。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确立发展至上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在发展中化解矛盾,防范风险。

二是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部门要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要求,把防范风险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工作任务,不断促进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完善,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同时,要树立“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宽严相济,注重监管艺术,以服务促监管,以监管促发展。

三是加强金融企业内控建设。强化法规制度约束,实现依法合规经营;强化严格管理意识,靠制度管人管事;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范权力失去监督;强化惩处力度,扩大震慑教育效果;加强操作风险、道德风险防范,防止重大案件发生。

四是加强处理应对复杂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政府要制定《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参加的风险处置机制,坚持“大事急事不过夜、处理危机不过时”的原则,提升对系统性、流动性、治安性、不可抗力性突发事件的应变判断及处置能力,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个扩大:提升金融机构整体服务能力

要提升金融对经济的整体服务能力,必须扩大金融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各级政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金融业实际,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激励、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培育产业等,促进金融机构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质量。

扩大金融规模。政府要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做大存贷款规模,使金融总量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着重实现“六个扩大”:扩大存款规模,使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扩大贷款规模,使贷款增速高于GDp增速;扩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提高固定资产贷款增速;扩大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龙头集团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投入;扩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加大对三农、下岗职工、低保居民、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等;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充分发挥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保险证券在理财服务、盘活资产、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各展所长、功能互补的金融效能。

扩大金融机构。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各级政府要建立开放型大金融市场,努力扩大金融业的开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科学配置各种金融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金融服务。支持既能遵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有效防范风险,又能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定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创造条件,合理有序地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创新能力、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条件具备的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组建地方性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步伐,使邮政储蓄资金返哺农村经济;完善保险市场体系,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保险业;鼓励区域外金融企业兼并辖内弱小金融企业,吸引发达地区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的资金注入,改善融资结构。

扩大流动资金投放规模。一个地方的金融规模、金融能力最终体现在流动资金投放规模上。近年来,各地培植了一大批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造血型、成长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之树、财政之林,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引擎。在此关键时期,需要金融业“浇水施肥”。政府要把流动资金投放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融入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增加流动资金的有效供给,着力支持造血型、成长型经济主体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后发优势变成新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政府要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存款营销力度,增强资金实力;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流动性;整合各种金融资源,形成资金合力。

四个优化:增强金融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金融事业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优化。当前,各地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经济成份也在不断变化,金融事业要适应这种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与之相协调,就必须大力推进金融优化。

优化信贷结构。政府要引导金融企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把握信贷投入力度和投量节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摒弃“贪大弃小”观念,既要支持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项目,又要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型、成长型、造血型企业和项目;要克服“嫌贫爱富”思想,既要支持现有效益型、实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又要支持三农、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要杜绝“惜贷惧贷”意识,既要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落实信贷管理责任,又要加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有潜力、有信誉的企业和项目。

优化发展机制。政府要引导金融企业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并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发展机制,增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有效监督、科学决策和有效防范风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培训考核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建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促进业务发展并有效防范风险的业务发展机制,实现业务的有效发展;建立成本定价与内控机制、利益与风险补偿机制、协调与问责机制等,促进金融和谐发展。

优化机构布局。政府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金融机构及其网点的布局。要优化区域金融机构布局,使金融机构及时跟进经济发展步伐,提高金融覆盖率;要避免城区金融机构的重复设置,提高金融网点的服务效率;政府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优惠扶持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防止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因亏损经营退出农村而使农村出现金融“盲区”,保证农民获得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优化金融环境。各级政府要树立支持金融工作就是支持经济加快发展的观念,把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作为支持金融工作的重点,为金融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重点要把握三项原则:一是引导而不误导。政府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但贷与不贷、贷多与贷少最终由金融机构决定,要避免政府“点贷”现象发生。

二是监督而不干预。政府要督促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绝不能按主观意志搞行政干预,更不能直接干预具体信贷项目。

三是服务而不阻碍。政府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发展的合力,不能做金融改革发展的旁观者,更不能设置障碍,干扰其正常经营管理。

五个加强:夯实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既是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政府管理金融的重要目标。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协调服务意识,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优化信用环境,加强金融人才培育,全面夯实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加强政银企合作机制建设。银企关系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鱼水关系。一个现代企业没有银行的资金支持、结算服务等,难以生存和发展;而银行没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政府要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构建新型的银企合作伙伴关系,按照“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银企双赢”的方针,形成政府、银行、企业合作互动的机制,为银企共兴共赢营造良好宽松环境。

一是要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省、市、县多层次政银企三方联席会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联系,协调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涉及的资金融通、信用环境建设、债权维护等问题,帮助银行和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如:江西省政府拟成立省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召开季度例会等方式,从整体上协调金融工作,加大对金融工作的督导和落实力度,帮助化解实际难题。

二是要建立定期信息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工业经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并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定期和通报企业逃税、逃废债、违规经营信息,以更好地引导银行优化资金投向。

三是要建立银企融资洽谈合作机制。政府要积极创新银企合作形式,以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的方式开展融资活动,引导信贷资金有效投放,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如:江西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大规模的银企洽谈会,让银行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签订融资合作协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加强信用担保机制建设。政府要积极研究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具体政策措施,借鉴、推广先进有效的信用担保形式,大力开展再担保、联保、信用共同体等担保方式,形成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企业、银行、保险、担保公司风险分担机制,提高信用担保能力,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针对“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各类不同需求,充分发挥社区政府、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信用资源作用,建立信贷受益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担保机制,目前通过在青源区、余江等地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有效解决了分散经济主体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也有效控制住了信贷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建设。要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大力支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督促各级工商、司法等部门与监管部门、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及其非法金融业务,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支持金融业深化改革,为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质量、转换经营机制提供有力支持。引导监管部门转变监管方式,既要按照金融法律法规严格监管,更要强化服务意识,帮助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化解难题,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