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执法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9:45

交通执法改革篇1

摘要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交通行业本身不断发展建设的需要,目前交通行政执法体制存在诸多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改革破除壁垒

关键词交通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维护社会秩序、惩治各类违法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历史遗留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的行政执法体制在职能配置、权责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要求。交通行业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行政管理面广、执法门类较多,必将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单位。为此,深化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对全面提升行业执法水平,促进交通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行各业全面深化改革,比较成型的的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领域。城市管理将原来分属于城建、环保、规划、环卫、工商等部门执法职能和机构整合,组建相对独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管理将法律法规赋予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一个部门。城市管理改革最早、涉及面最广、暴露问题最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出台规范性文件最多、要求比较明确、贯彻比较彻底。这些行业改革为交通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就交通行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而言,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交通运输部就将广东省、重庆市等地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至今已14年。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调整了职能、规范了队伍,为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为规范执法树立了形象。当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弊端,暴露问题。近几年,交通运输部不断加快全国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多省采取总结经验教训、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逐步探索前进。

二、正确认识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体制不顺、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长期以来,这些交通行业执法存在的问题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同一层级内行政执法权配置过于分散,导致执法主体过多。具体到公路路政执法队伍,目前未经改革的现状是大部分基层路政执法队伍都有两只。一支队伍负责一级(含一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另一支经法律法规授权负责国省县乡的路政管理。两支队伍职能重叠,造成社会群众无法区分,也是执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还有交通运政部门和乡镇交管所也在公路上的从事行政执法工作。陆上有路政、运政、交管三支队伍,水上也海事、港口监督、航道等执法部门,这些都所属交通执法队伍,却各行其政,所执行法律法规也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对交通执法形象造成了混乱、多头管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

除此之外,正是这样的权利配置,从外表看行业队伍虽庞大,但实质力量分散。基层单位在一线执法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以单一部门之力根本难以完成,需要多头汇报、多方协调、引他山之石借助突击式联合整治来达到目的。但这种运动式执法耗时耗力,负面效应不断,联合整治一过问题又出现,难以根除,缺乏长效。

2.不同层级行政机关执法边界不清,导致行业与行业之间职能交叉,协调不顺。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层级执法机关都可以行驶职权,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或者画地为牢。“有利抢着干、无利没人干”,管理弱化、以罚代管等不利问题就逐渐凸显。比如说公路路政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从《公路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条来看,其中职能交叉最为明显的就是治超方面,两部法律中对车辆超载、超宽、超高、超长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但消除违法行为,超出部分的货物采取卸驳载的要求是一致的,两部门都具有对上述违法行为的管理与处罚权。但在实际处罚过程中,只有路政部门在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两只队伍因执行的处罚标准不同,工作流程不同,冲突和矛盾也时有发生,所以导致有时工作上协调困难,相互不配合,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交通是社会公益性基础产业,服务面广、层次深,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执法队伍不硬、人心不齐,不稳定的因素,更使行业对外形象大打折扣。交通行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是必由之路,只有体制改革才能促进交通工作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使交通行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三、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剑指何方

1.精简执法机构、整合执法职能。在理清职责权限的基础上,打破固有区域、部门限制,先行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通过再造执法组织架构,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此举除了提高执法效率外,还能避免多部门管理推诿扯皮,执法标准、执法尺度的统一也能促进执法公平。

具体到公路部门而言,可以在总结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领域执法经验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目前分散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公路管理、农村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以及省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职能予以整合,交由各级新组建的综合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承担。新组建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对外一支队伍,统一机构名称,规范机构设置,明确职责任务,并且充分结合各区域特点,做好权利“收放”,分而治之。省级主要负责政策、标准的制定和业务指导、监督及需统筹推动、区域联动等任务的协调。市级明确部门间协作,做好执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将骨干力量充实到基层,将执法重心下移到基层,将经费保障下倾到基层。原执法部门以外的基层公路养护部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继续承担公路建造、养护、保畅等服务工作,不再承担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

2.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除了在机构设置方面,还要切实解决执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省级机构应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覆盖所有行政行为、构建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律体系,使得所有的执法流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意识逐渐提高的新情况,改变过去一度依赖强制手段的执法方式,广泛推行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多运用说服教育、调节疏导等非强制手段,多提供政策指导、法律援助等技术支持,真正做到执法与服务结合、惩罚与教育并济、打击与保护并重,提高全社会对公路行政执法工作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3.从严队伍管理,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目前我们认为,人员身份划转障碍是影响改革进程,决定改革是否彻底的重要因素。行政执法最终由执法人员落实,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质量,影响行政执法水平,进而影响执法体制改革的成效。

改革后执法队伍可按照机构、人员编制不突破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市、县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分别由市、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在省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的总量内,根据定编标准核定。对原执交通运输部统一编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的路政、运政执法人员,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并在后期实行岗位绩效管理,只有解决了人员身份和待遇问题,队伍内部公平公正,才能推进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对未聘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对未经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正式手续的人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网络、推进体制创新等方式多渠道转岗安置或清退,避免社会矛盾。

交通执法改革篇2

一、聊城市行政执法机构概况

聊城市本级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共34个,执法队伍60支,执法人员1517人,设多支执法队伍的部门有11个。各县(市区)执法主体共397个,执法队伍169支,执法人员共7481人。执法范围涵盖食药、质监、卫生、安监、文化、环境、国土、农业、水利、城管、卫计、交通等十几个执法领域。行政执法机构庞杂繁多,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职责交叉、边界不清,存在一个领域多头执法、一个层级交叉执法、一个部门重复执法现象,损害了执法机关的执法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摸底先行,确定改革路线图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后,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就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作出批示,并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要真正解决多头执法问题,减少行政对经济社会的干预,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真正把权力和职责调整到位,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宋军继任组长,组织、人社、法制、财政等22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强化改革统筹协调能力,并明确改革的推进路径、时间进度、责任分工。

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各级各部门执法队伍、执法机构情况,是科学决策、顺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聊城市编办制作了调查摸底表格,对部门行政执法权限、行使主体、法律依据、主要内容、执法对象、执法方式、执法范围、处罚频次、上下级权限边界等40多项执法和机构编制事项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摸清了各部门执法机构、权限情况,为执法机构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确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统筹推进改革。一是纵向推进重心下移。针对多层执法的问题,进一步厘清各级之间的权限边界和责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根据不同领域执法的性质、范围、专业技术要求以及执法权限等,确定以市为主或以区为主执法。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完善基层执法体系,实行县级综合执法机构派驻执法队伍,建立综合执法平台,由乡镇(街道)统筹辖区内派驻机构和基层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二是横向实行整合优化。聊城市执法队伍同一层级执法主体较多,导致执法交叉重叠、各自为政、分散执法的矛盾比较突出。对执法力量分散、具有多支执法队伍的11个市直部门,积极探索整合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确保“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实现“多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选定试点,实现试点工作“开门红”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后,聊城市选定阳谷县先行探索。阳谷县组织相关人员到滕州、高密等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学习考察,随即开展行政执法调查摸底,先行推动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部署后,又选择了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市交通运输局作为试点单位。

按照部署要求,聊城市交通运输局和阳谷县制定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改革思路。聊城市编委对改革工作方案进行了批复,制定印发了《聊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聊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阳谷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并报省编办备案。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招万招不落实都是虚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执法队伍整合上。市、县直接面对基层一线,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较为突出,整合任务更加繁重,需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聊城市此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原则上要求机构规格不升、领导职数不增。在市级层面,重点做好部门内部执法资源整合,尤其是在农业、文化、住建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确保一个部门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

交通执法改革篇3

自2014年6月获批部级新区之后,青岛西海岸新区便立足问题导向,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列入全区“十大改革”攻坚项目,自2014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以改革创新的魄力,积极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执法改革,逐步建立起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锻造出了一支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队伍,破解了行政执法部门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探索出的综合执法改革“青岛西海岸新区模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2016年4月,山东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现场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这里综合执法改革体制机制的探索被誉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模式”,得到了中央编办和省编办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锻造合力之剑

2014年11月1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国土资源局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海洋渔业局的海监大队、交通运输局的交通稽查大队的人、财、物、编等整建制划转到综合行政执法局;先行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文化市场、国土资源、海洋监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六大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共计42类1402项执法权限。为了让新成立的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具有法律地位,山东省大力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行政执法改革探索,2015年8月,山东省编委办批复了《青岛西海岸新^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16年4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的批复》。2016年7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印发《关于确认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公告》。至此,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获得了法律地位。

彰显创新魅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陆域面积21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2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辖26个街道(镇)、1221个村居,常住人口180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在这样大的范围内搞好行政执法,保障城市的健康运行其难度和压力不言而喻。

队伍建设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永恒主题。面对从六个职能部门划入的执法人员,青岛西海岸新区对综合行政执法局提出了打造“执法铁军”的队伍建设目标。为此,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每年组织两次全员性法律知识考试,开展“百日业务培训班”,组织260人次赴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参加“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同时,成立法制讲堂、阅览室,启用网上学习考试系统,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全员军事训练,目前,形成了全员性、常态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了综合执法队伍向复合型、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提升。

与此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把创新元素融入改革全过程,规范执法行为。对局机关科室和综合执法大队进行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做到管理制度、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执法服装、执法标识、车辆装备“六个统一”;创新制定了《综合执法办案规程》,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四类程序有机衔接,融入行政执法责任制、权力清单、案件审查、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同时建立区级执法监督平台、内部考核体系、社会多元评价等机制,对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全程监督,严格落实执法巡查、错案追究、评议考核等制度,确保执法公平公正。这些有力的措施,迅速规范了新成立的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行为,实现了由“粗放执法”向“精细执法”转变,一支依法行政的“执法铁军”令全区刮目相看。

在创新执法工作模式上,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施了“连贯执法”、“组合执法”和“递进式执法”等执法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优势。目前,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实现了全域性无缝隙覆盖,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网格化管理的创新。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政委陈彦军介绍,网格化管理既节约了执法成本,又提高了执法效率。改革以前,新区监管面积大,到远一点的地方出现场需要个把小时,路上一折腾就是大半天。现在,执法中队直接进驻到街镇,十多分钟的执法圈让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就可赶到现场,执法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求解综合行政执法的创新路径上,青岛西海岸新区不遗余力,探索首创的“公检法三方衔接机制”也极富特色。

改革效应凸显

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行政执法改革中自我鞭策,求新求变,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解决了“看似都管都不管”的问题,实现了“一支队伍管全部”。改革前,一些部门之间执法边界不清,“好管有利的事抢着管,不好管无利的事没人管”。以海岸带保护为例,以往国土、海洋和城管部门对海岸带的监管以高潮线为界,潮汐一变化,就会发生三个部门推诿扯皮的问题。而对海岸带违法建设的查处,城管、国土和海监部门又存在执法重叠现象。改革后,面对青岛西海岸新区282公里海岸线和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城管、国土和海监的执法事项集中行使,实现了陆海统筹执法,对海岸带存在的盗采海沙、非法建设、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逢违必治、一步到位,打破了以往“条块管理”的壁垒,在新区2016年3月全面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以来,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组织联合相关镇街拆除存量违章建筑面积122910平方米,清理灵山湾海域和胶州湾海域非法养殖设施分别达1600余亩和800余亩,保护了新区的“黄金岸线”。

解决了“久治难除老大难”的问题,树立了“执法为民新形象”。改革前,由于执法交叉、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占道经营、违法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久治未除、屡屡反弹的“顽疾”和“老大难”问题。改革后,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并举,彻底根除了多处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顽疾”,有效解决了长江路等数十条主次干道的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和“十乱”问题。

交通执法改革篇4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探索改革经验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论证,我们选取了商河县、槐荫区、市国土资源局作为先行改革试点单位,分类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为全面推开探索经验。

一是在商河县探索实施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将23支执法队伍整合设置为“1+6”模式,将环卫、市政、园林等18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了“一支队伍跨部门综合执法”;将未纳入综合执法范围的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等6个部门内部的执法职责、队伍进行整合,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执法”;综合行政执法局向镇街及开发区派驻13支执法中队,将90%以上的执法力量共140余人下沉到一线,实行双重管理、以镇街管理为主,同时在镇街设立综合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合署办公,进一步强化属地执法责任。

二是在槐荫区探索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在市场监管领域,整合区质量技术监督稽查大队、市场监管局公平交易局,组建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在农业领域,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执法队伍,组建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文化旅游领域,整合文化市场、旅游执法队伍,组建区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通过整合,全区执法队伍由12支精简到8支。

三是在市国土资源局探索部门内部执法职责整合。将区级国土资源执法职责上收至市级,实行一个层级执法。同时,将其内部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统一交由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承担,实现了全市国土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按照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深入总结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市、县区、镇街三级执法体制改革。

一是合理划分市区执法权限。着眼于厘清执法边界、减少执法层级,对区里没有行政管理权限或执法任务较少的规划、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等领域,以市级执法为主;对属地监管责任明确、基层发生频率高的城市管理、劳动保障、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领域,以区级执法为主。

二是精简整合执法队伍。市级层面,主推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改革,交通运输局等19个部门整合内部执法资源,实行一支队伍执法;市商务局等14个部门,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实行一个处室执法。县区层面,指导县区参照试点改革情况,合理确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方式,各县区执法队伍压缩到8支以内,县域执法队伍总量减少近60支。

三是统筹完善镇街执法体制。镇街层面,采取商河做法的县区,由县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向镇街派驻执法中队,与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镇域内综合执法;采取槐荫做法的县区,以镇街现有城市管理机构和人员为基础,统筹区域内相关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体制调整,充分赋予镇街综合管理和执法权限,推动执法力量下沉。

三、坚持配套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为提高改革实效,我市从三方面入手,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强化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化、网格化的原则,整合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网格体系,建立统一的执法信息监测预警、分类处理的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村居、镇街、县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制,为执法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紧紧抓住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互联网+政务”改革,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为民办事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既大大提高执法效率,又能发挥联合执法、联合惩戒的威力。去年,热线共受理执法类问题58.56万件,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办理。

交通执法改革篇5

一、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高度;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交通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对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交通,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实现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依法行政、依法治交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交通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交通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建立健全了路政、运政、稽征、海事、船检、航道、港口、通信和卫生监督等交通行政执法系统;交通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交通法制建设的发展,为加强交通行业管理、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是从总体看,目前,我国交通法制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不少问题:交通立法工作跟不革和发展的要求,交通法规还不完善,有些行政法规和规章质量还不高;交通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了法制尊严,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随着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敢于抵制违法的行政行为,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跟不上这种发展趋势,障碍了交通行业管理工作,不适应交通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来就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交通行业管理要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就必须要“以德辅法”、“以法彰德”,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交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培养和造就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改善交通经济发展软环境。这是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务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围绕交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德兴政、严格管理、重在建设的方针,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全面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交通行政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为交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是:根据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不同门类特点,针对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完善监督,深入开展“学包起帆、学华铜海轮、学青岛港,创建文明行业”的“三学一创”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促进交通改革和发展的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具有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的业务技能;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纪律作风的“四有”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行业风气明显改善,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把交通行政执法行业率先建成文明行业。

检验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成效,主要看交通依法行政的水平是否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社会形象是否良好,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执法管理是否满意,最终体现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否促进了交通的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活动内容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必须本着实事求是、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涉外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掌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这就要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素质,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深入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乎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教育职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职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要教育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认识,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任务,增强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要进一步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和基本法学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公路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交通行政执法基本法律知识教程》等岗位培训教材,结合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国家有关交通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他文化、业务知识,提高对依法治国、依法治交通战略意义的认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清除封建腐朽的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旧思想、旧观念,纠正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旧习惯和旧作风,掌握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交通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要进一步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端正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行业风气。要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根本宗旨,全面推行和贯彻落实《交通职业道德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干部职工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力,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包涵了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思想作风、外部形象和廉洁奉公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是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要加强岗位教育培训,使每个执法人员熟知规范内容,坚决贯彻执行,按照规范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运行模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要依法,行政”。交通行政执法是交通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交通行业管理的活动。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完善法制,改变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关键。

各级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理顺交通行政执法运行体制,围绕行业管理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功能的完善,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审批制度,严格依法履行市场监管和执法职能,搞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再进行行政干预,从而建立依法运行的良好的交通市场环境,奠定依法行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行政管理环节多、效率差、推诿扯皮、的问题,杜绝人治而不是法制以及随意审批、违规操作、等行为,消除因行政管理漏洞而造成的滋生腐败的土壤。

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管理职权,要与经济利益脱钩。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把企业经营自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设置“小金库”等各项深化改革、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从管理源头上防止腐败,杜绝公路、水路“三乱\''''。

要结合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调整和优化执法干部队伍结构,从人员管理和组织建设上加强行风建设。

〈三〉严格管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既靠教育,又靠管理,要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建立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完善内外监督机制,严格规范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和交通行政执法行为。

要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路政、运政、稽征、海事、船检、航道、港口、通信和卫生监督等交通行政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度,完善对规章制度、法律文书和台帐档案等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加强基层交通行政执法单位的建设,这是促进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按照统一、公开、公正、规范的标准运作,培养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实现交通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要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行政执法岗位规范》,按照规范中对交通行政执法各个岗位人员规定的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能力、资历和身体条件等方面的规范性资质要求,严格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性岗位培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资格、证件和执法标志的管理。凡未按部颁规定参加岗位培训的,不得发给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凡不持有全国统一的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代表交通主管部门实施行政执法;要尽快统一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志,进一步整顿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录用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把住准入关,严肃处理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合同工、临时工不得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建设素质优良、行为规范、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交通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发的《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交通行政执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制度》、《交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制度》、《交通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实施政务公开、执法公示和社会评议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交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将涉及交通管理对象及当事人的权力、义务以及有关交通行政执法的内容、法律依据、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廉政纪律以及监督措施向社会公开,使执法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行风社会评议活动中,要通过设立行风举报电话、行风意见箱,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开展行风问卷调查,召开行风评议座谈会,走访业主、客户,组织明察暗访等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采取措施,促使执法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纠正随意执法行为,杜绝现象,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监督措施要与领导责任制和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落实激励制约机制。

〈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大力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交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工作日标,针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发现和培养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色和宏观指导意义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具有规律性的典型经验,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运用以点代面的工作方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推动整体工作。

要在全国交通系统大力宣传推广安徽省淮北市运输管理处的经验。淮北市运输管理处是负责道路运输管理的基层交通行政执法单位。多年来,他们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他们的主要经验:一是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自觉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物质投入“四到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正面教育。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开展读书育人活动,实施“岗位读书,岗位成才”战略,做到组织、制度、内容、方法、经费“五落实”,潜移默化、锲而不舍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坚持严格规范,依法行政。自觉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依法解决交通运输市场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了交通运政管理、驾驶员培训、汽车维修、规费征收和客运管理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加强基础工作,强化内部管理,做到职责清晰、纪律严明、监督有力、奖惩兑现,形成了系统完善、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四是坚持廉政勤政,文明服务,加强行政执法部门行风建设。建立行风建设责任制,实行政务公开和执法公示,落实服务承诺,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开展行风社会评议,严格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激励措施,对重要岗位实行干部交流,预防行为的发生和腐败现象的滋长。

交通系统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淮北市运输管理处的经验,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向纵深发展。

〈五〉依靠群众,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我部确定了用10一15年的时间,把交通系统的各个行业建设成为文明行业的奋斗目标,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是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的重点。各级领导要不断深化对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认识,深入开展“三学一创”活动,促进依法行政工作。

“三学一创”活动是具有交通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创建活动中抓住工作重点:突出对干部职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飞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突出把创建活动融会贯穿于国企改革和发展;突出在创建活动中抓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突出在创建活动中提高“窗口”单位文明程度并增强其辐射作用。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和发动干部群众,结合依法行政工作,从基础管理入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等活动,向社会公布文明示范“窗口”,公布文明服务标准和监督保证措施,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加大物质投入,改善环境和服务设施,整顿交通市场秩序,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要求,努力建设更多的“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交通行政执法单位。

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讲实效。当前,在创建活动中要着重解决在执法队伍中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和“冷、横、硬”的服务态度;自觉抵制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置国家法制于不顾、损害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的错误倾向;坚决纠正、钱权交易、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为社会提供文明、优质、高效的行政执法服务,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交通执法改革篇6

行政处罚案件基本都能做到主体适格、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案卷归档整齐,办案质量良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法治建设工作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法治建设工作报告一

X区交通运输系统法治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加快“信用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现将2021年上半年法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纵深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改革

1.完善市对区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三项制度”要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人员及执法辅助人员、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救济渠道、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信息。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时,均按规定着装、佩戴标识,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全过程公开执法身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在X政务服务网上公布执法决定信息。及时公开本系统上年度行政执法总体情况有关数据,并报区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按照省厅有关规定完善本机关的音像记录清单。加强对执法台账和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执法全过程记录资料。公路、运管均按照不少于本单位执法人员总数的5%比例配备法制审核人员,除简易程序外所有执法决定均通过法制审核,做到“一案一卷一审”,编制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流程图。

2.推进“信用交通”建设。贯彻落实《X市“信用交通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的管理闭环。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活动,在运管稽查大队处理中心、芦村港航管理站、公路显示屏上进行循环播放“信用交通”相关宣传语。印发“信用交通”宣传册一千余份,深入车站、港口、干线公路、施工企业一线,向企业和群众发放宣传图片和宣传册,实现行业信用文化宣传全覆盖。对辖区内的客、货、维修和驾培机构等九大类共X家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年度信用考核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查阅台账资料等方式,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日常经营行为、市场信用遵守情况和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着力推进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建设

有效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认真组织对交通相关法规草案的研讨活动,积极反馈基层呼声和建议。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认真开展评估准备工作,对20XX年以来的XX个规范性文件进行逐一审查,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同时根据“谁制定、谁负责,谁起草、谁清理”的原则,继续保留X个,废止X个。

三、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

1.加快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厅、市局部署,积极落实相关制度要求,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四基四化”建设,统一交通执法站所标识,规范基层站所管理。严格执行《X省常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文书和档案式样》《X省一般程序交通运输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查标准》,提高基层执法水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1年以来,交通行政许可办件量为X件,承办行政处理案件X件,办结各类案件X件,其中完成行政处罚案件X件,未办结X件。路政执法机构共巡查X人次,办理违法案件X件,其中行政处罚X件,行政处理案件X件,移交交警部门案件X件;运政执法机构查处完结各类违章X件,办结行政处罚案件X件,查处无证从事出租客运X起,查处无证从事危险货物运输X起。办理市、区两级12345热线及区内X共计X件,96520等咨询电话X多件。

2.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管模式转变。推动“互联网+交通执法”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完成账号开设、职能校验、数据归集、系统对接工作,全面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双随机检查等应用工作。以涉及监管事项覆盖率100%这目标,从而达到交通运输执法人员熟练运用科技手段目的。截止X月X日,区交通运输局应用系统设置双随机任务数X个,其中跨部门任务X个,随机抽查企业X户次。总检查X户次,检查出问题X个,掌上检查完成率X%,掌上执法公示占比X%,检查出问题率X%。

3.加强交通运输法治队伍建设。为落实党政负责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一工作要求,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利用局班子会议、局机关学习会等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开展典型案例分析研讨会,不断提高交通行政执法水平。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实现应持证人员持证率X%。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证考试培训管理办法和执法人员岗位退出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安排组织各类业务培训及岗位练兵活动,重点学习了《交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交通行政执法文书》。查找潜在廉政风险点,加强执法廉政教育,不断提升法治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着力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督

1.落实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组织开展2021年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集中交通系统内所有法制人员对抽取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互查,以提升案卷制作质量。下属执法单位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件基本都能做到主体适格、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案卷归档整齐,办案质量良好。

2.强化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能力。全面、准确掌握全行业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情况,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凡是《条例》规定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事项,都及时、全面、主动公开。进一步做好行政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交通领域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工作制度,成立区交通运输局行政调解委员会,严格执行行政调解信息报送和数据分析制度,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担任兼职行政调解员,真正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

3.加强政府合同管理。做好政府合同清理工作,规范机关合同签订行为。摸清底数,找准存在的问题,规避合同纠纷,对20XX年来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及民事经济活动中所订立的合同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合同总数共计X件,其中已经履行完毕合同X件,正在履行X件。

4.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整治专项活动。积极参与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危险货物运输、旅客运输及租赁行业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活动,有重点对危险品运输企业和“二客一危”车辆实行高密度的检查,同时与相关执法部门在XX及全区各重点路段开展联合检查,形成“联查、联管、联控”工作机制,目前已开展了X次联合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X人次,整治期间运政稽查大队共检查车辆X辆次,检查重点企业X家次,查处违法案件X起,其中查处客运车辆X辆;车辆动态监管系统转立案调查X起。

五、着力加强交通运输法治保障

1.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学习贯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提升依法行政决策能力,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宣传工作纳入年度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的整体部署,营造依法决策良好氛围。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公众参与和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建立法律顾问参与本单位法律事务的任务清单,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贯穿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听取法律顾问的法律意见。编制完善本单位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项清单,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2.积极开展交通运输普法宣传。坚持法治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和以案释法工作,利用形式多样的媒体宣传方式,经常性开展交通新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以“宪法宣传周”、路政宣传月为契机,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由区普法办举办的“宪法主题绿道健身走”比赛。活动将“法治护航强国路宣传”和“徒步”相结合,借徒步健身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全方位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制作各类的宣传展板,在公路沿线乡镇、北门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设点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同时解答群众疑难问题。主动走进社区、走访大型运输企业进行全方位宣传活动。累计走访乡镇、运输企业X余家,发放宣传近X余份。

尽管上半年我局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执法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以及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面,做得还不够扎实。下一步,我局将借肋全市的交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努力完成我区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和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改革,为推进全市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法治建设工作报告二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高位谋划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坚持把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和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及历次全会精神、“4·13”重要讲话及关于xx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紧紧围绕xx自由贸易港建设目标,坚持法治先行,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适应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求,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制定31项营商环境年度行动计划。充分运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9%,新设企业同比增长113.7%、位列全国第一。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年度任务。

(二)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15项功能全部落地运用,并纳入离岛免税等特色应用,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均压缩一半以上。建立报关单“日清”机制,实施“货主可不到场”查验、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企业进口提箱用时由原来的1-2天最短压缩至15分钟,出口货物集港装船用时由原来的2-3天压缩至平均0.5小时左右。在xx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基础上,2020年实现了xx自由贸易账户全功能型资金池业务落地。创新出台多项外汇管理举措,推出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取消非金融企业外债逐笔登记等14项创新举措。

(三)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建设。制定《加强xx自由贸易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包容审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暂行办法》,提高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能力。出台行业组织赋权清单。建设xx省中介服务网上交易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和信用管理平台。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xx自由贸易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一)推进xx自由贸易港法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将制定xx自由贸易港法列入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要点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xx自由贸易港法(xx建议稿)草案。与全国人大xx自由贸易港法起草小组进行会议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202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xx自由贸易港法草案进行了一审。

(二)加快推进调法调规进程。第一批涉及3部法律和5部行政法规的调法调规事项已全部落地。2020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调整适用土地管理法、种子法、海商法3部法律的相关规定;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公布了调整适用海关事务担保条例等5部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批涉及教育法、畜牧法2部法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1部行政法规的调法调规事项,已按程序报国务院。

(三)推进重要领域立法项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海口江东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重点园区管理条例,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29个涉自由贸易港重点立法项目。对重点园区下放43项权限,推动“项目进园区、让园区说了算”。颁布实施《xx省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营造良好的xx自由贸易港国际语言环境。聘请29名专业人士组成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家库,登记备案行政规范性文件243件。

四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打造全省“一网通办”总门户。xx政务服务网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政务服务体系,累计入网事项49544项。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中,我省在32个省级政府中排名第18位,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第二梯队。

(二)推进“极简审批”改革。完成在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江东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中央商务区、文昌国际航天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6个重点园区推广极简审批制度。通过对相关审批事项实行取消、告知承诺、审批改备案和联合验收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成本,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快速落地。

(三)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推行市县“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在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口市龙华区等改革试点单位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改革,全省各县级(含15个市县、8个市辖区)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出了行业综合许可改革、市场准入准营改革、“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集成创新,政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万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全省首创推行行业综合许可改革,精简了69.2%的审批程序、30%的申报材料和50%的申请表单,压缩73.5%的审批时限。陵水黎族自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行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并联审批的服务模式,实现项目申报当天审核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2个工作日内办结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海口市龙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实施“一件事一次办”,实现“材料一次报,表格一张填,业务一并办,证照一起领”。

(四)开展全省事项梳理及标准化工作。基本完成“6+1”(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其他权力、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要素梳理,63个省级部门入网数2243项。19个市县入网数42791项。省级部门已全部完成国家基本目录的匹配确认;19个市县共计206个部门,事项目录确认和办事指南标准化均达100%。

(五)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全省基本完成政务服务“好差评”省和市县线上线下接入、政务服务事项接入,评价数据已与国家平台实现实时对传。全年评价办件2273400件,满意率达99.98%。初步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在线支付、统一物流、统一事项库等6个应用支撑体系。打通省级社保、公积金、户籍、出入境、交通、房屋网签、不动产登记和海口市相关部门的数据壁垒和办事渠道,梳理集成了自助办理事项清单,在全省建成500个政务便民服务站点,9家单位20个部门共231项政务事项实现办事“一机受理、一站通办”。

五强化监督考核,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水平

(一)部署开展法治督察工作。抓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形成以“四个最严”为核心的环保问题常态化整治机制。配合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完成对我省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关于全面推进xx法治建设支持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落实情况的督察。组织开展涉及新冠肺炎疫情依法防控、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等专项领域督察,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对市县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和督促问题整改工作,各市县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已基本实现实体化运作。

(二)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估。广泛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海口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根据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估结果,结合《xx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xx省法治政府指数评估考核体系》。采取以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全程参与为主、第三方评估为辅的方式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进行评估考核。经评估,全省法治政府建设整体情况呈现健康有序发展态势。

(三)建立健全各项执法工作制度。深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启动修订《xx省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工作,修订和出台《xx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xx省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xx省行政执法案卷管理与评查办法》《xx省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办法》《xx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办法》等5个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配套文件,进一步促进全省行政执法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四)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行政执法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并及时动态调整,编制了《xx省乡镇和街道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加快“多规合一”框架下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向纵深推进,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旅游文化等多领域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五)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按照“三划转、三集中、三同步”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现“一级政府只设一个行政复议机关”改革目标。全年全省行政复议机关共审理行政复议案件1513件,审结1273件,结案率84%。已结案件中纠错278件,占22%,一大批行政争议在复议程序中得到有效化解。全省行政机关承办行政应诉案件3613件,当年收到法院裁判文书2753件。

六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一)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升级海岛型立体化、智能化、可视化治安防控体系,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下降34.7%和32.3%,全省刑事案件下降5.8%,现行命案下降到建省以来最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涉恶犯罪团伙308个。禁毒大会战推动吸毒率从8‰降至2.67‰。安全生产未发生重特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25.8%和35.1%。全年全省共作出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处罚决定书271份,罚款5463.2万元。开展旅游和文化市场执法活动2190人次。

(二)持续规范市场秩序。部署开展清理冒牌知名医疗机构、打击传销、打击黑物业、整治网络直播带货、整治旅游购物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移动端互联网广告整治、电梯轿厢内商业广告整治、街头广告集中整治等三大行动,立案36宗,罚没199.99万元。“双11”网购消费提示,联合开展“网剑行动”。整治网络市场秩序,检查电商平台、网店3.24万家次。加强离岛免税商品网络交易监管,对548家商铺5168条违规信息进行整改下架。开展全省市场监管“迅雷”执法大行动,立案2234宗。聚焦民生领域办理了一批典型案件,对5家省级医院违法收费行为罚没1565.78万元,对4家商业银行价格违法行为罚款1253.94万元。查办市场监管领域各类案件3219件,办结2584件,罚没1.7亿元。

(三)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围绕重点品种、行业、区域和项目开展抽检监测共计34962批次。组织1230家超市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全省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99.39%。开展肉类冻品市场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成功破获涉嫌走私冻品的超大型“0823”专案,打掉7个冻品经营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40人。开展“115”专案专项执法行动,排查违法案件线索181条并全部立案,货值金额3246万元。对在产药品企业和在产品种进行全覆盖抽检,检验合格率99.6%。

七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成全岛同城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xx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为社会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全年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超过20万人次,同比增长40%。加速《xx经济特区律师条例》各项改革政策落地,新引进和新设立律师事务所102家,增加72.9%,新增律师事务所的律师298人,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律师事务所53家。2019年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钱伯斯亚太排行榜”上获得推荐业务领域最多的15家律师事务所已有10家入驻我省。全国首个非法律专业人士作为合伙人的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落地。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为农民工、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和经济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7万件。

(二)积极推动构建自贸港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健全“速调速裁”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出台实施《xx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设立儋州市公共法律服务广场(多元化解纠纷中心),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集中进驻,形成诉调、检调、公调对接机制,对矛盾纠纷进行全科受理或办理。成立xx国际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组建一支由345人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其中境外调解员81名,分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完成xx国际仲裁院的改制工作,实行理事会主导的法人治理机制,全年新收仲裁案件3300件,标的额48.79亿元,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率为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丰富守法普法活动载体,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一)扩展守法普法的受众对象。贯彻“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召开全省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工作推进会,编制《xx省省级国家机关现行有效法律法规名目清单》,举办2020年全省普法骨干培训班。结合2020年宪法宣传周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胡锦光教授作“加强宪法实施,建设法治化自贸港”专题报告,全省近2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聆听讲座。围绕打击整治私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等工作,以及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开展2020年“xx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巡演活动27场,青少年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

(二)创新运用普法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宪法知识竞答网络直播活动,通过xx公众号等平台实时同步向全省、全国观众进行现场直播,在线观看150多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法治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升级完善“法治xx”普法微信公众号运维机制,举办2期禁毒、扫黑除恶、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等法律法规知识网上竞答活动,访问量达34万余人次,18万人次参与答题。“法治xx”普法微信公众号有59篇信息被“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转载推送,获评“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推广组织千分比奖。建立“xx普法”公益短信平台,累计向全省手机用户发送普法内容短信3408万条,确保普法载体更接地气。

九存在的不足

(一)市县政府依法决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个别市县政府未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或制定目录不规范,未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

(二)“放管服”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个别市县政府对“放管服”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务服务人员配备不充分、政务服务大厅硬件设施落后。

(三)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推进。市县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编制多样、年龄老化、专业能力不足。

(四)政务信息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市县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集成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法治宣传部门联动需进一步强化。普法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还不够顺畅。

十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省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部署要求,不断开创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大力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加快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一是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推动市县政府将事关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重大公共政策和措施纳入市县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二是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海口市“全国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按照xx自由贸易港法治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估体系。

(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指导市县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落实,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平台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明确、各负其责、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三是推动全省政务服务大厅软硬件提质升级,优化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确保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一是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三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投诉举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以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四)提高全省政务信息化水平,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是实施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切实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努力打造运行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推行智慧监管,深化信用监管。三是大力推进12345热线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热线综合服务效能,推动建成热线大数据平台、智能应答客服和数据共享,提升热线服务效率。

交通执法改革篇7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举办全市交管站站长培训班,是局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为加快交通部门职能转变、强化基层站所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工作会议的方式,组织全市交管干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集中开展交管站客运、货运、渡运、农村公路管理、机动车维修管理培训,现场观摩、学习推广好的经验方法,明确工作任务,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促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这次培训工作会议,既是一次交管站建设的现场会,也是进一步推进交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次动员会。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培训工作、推进职能转变,首先是深化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需要。今年税费改革实施以来,面对交通规费征收取消后,交管队伍“人往何处去,工作如何做”的新形势,各级交通部门积极探索交管站开展农村公路管理、渡运管理和客货运管理等新模式,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受到省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市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交管站五个办公室工作任务,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税费改革后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松。第二,是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需要。按照中央大部门制改革部署,市级政府机构改革9月底结束,县级政府机构改革11月底结束,交通部门职能界定、职责划分需要重新调整,要通过学习培训,落实工作职责,找准工作定位,理顺工作关系,为做好机构改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是履行基层站所工作职责的需要。开展客货运输市场管理等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基层交管站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好交管站“小交通局”职能,必须细化和完善工作措施,提高交通职工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交管工作队伍。因此,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局党组部署上来,抓好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实现预期目标。

二、要确保学习培训活动取得实效

近期,市局就交管站深化改革,职能转变专门印发了文件,要求各县区交通局一把手亲自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交管站五个办公室工作任务、岗位,人员三落实。今天来参加培训的同志都是各县区从事交管工作的负责人,要认真对照学习内容,逐条理解吃透,做到心中有数。回去以后,要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在各运管所、交管站和相关单位进行传达学习,认真执行,真正把本次学习培训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市局机关相关科室、局直属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交管站开展客货运,安全、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指导,抓好督促检查。要利用在北杨寨交管站现场学习的机会,互相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最近召开的全省交通工作相关会议上,梅劲厅长要求全省交通系统要学习埇桥区交通局交管站职能转变的做法,我们各县交通局必须率先学习,同时埇桥区交通局也要不断提高,继续完善,努力保持在全省前列。

三、要不断提高交管站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交通执法改革篇8

一)加强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

一是明确依法行政目标。年初先后下发了《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明确了系统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签订了执法责任书,落实了执法责任制。二是健全完善了依法行政组织领导。每季度召开各单位法治工作负责人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交通所长例会,分析依法行政工作形势,传达依法行政工作要求,检查上一阶段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三是加强依法行政的检查考核。下发了《依法行政考核细则》,按照《考核细则》定期对各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后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同时考核得分折算成年度单位总得分并与绩效奖励挂钩。

二)加强依法行政的科学决策

一是科学规划。认真参加局各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讨论会,进行合法性审查,提供相关意见。二是风险评估。对确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督促实施单位认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防止发生重大影响的。三是法制监督。对于重大工程招投标,认真开展法制监督,确保招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依法确定中标单位。四是矛盾化解。积极参与调解接待工作,为相关问题处理提供法制建议。

三)加强依法行政的队伍培养

在持有省政府执法证人员方面,经向市法制办申报,今年新完成了路政管理、通行费征收等类别60名人员培训、考核、领取省政府执法证工作。完成了99名持有省政府执法证在岗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工作。在持有行业执法证人员方面,今年组织公路、航道、运管、交管、质监等各门类执法人员参加了8期共132人的轮训工作。

四)加强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

一是推进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学法工作。举行了以《安全生产法》、《行政诉讼法》、《航道法》为重点内容的党委中心组专题学法讲座,编印了领导干部学法参考。二是认真宣传新制(修)定的法律法规。对今年制(修)定的的《安全生产法》、《航道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将《航道法》的宣传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与电视台协作拍摄了专题片,与报社合作举办了宣传专栏,组织了专场宣传活动。三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在日常开展法制宣传的同时,先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服务百日行动、平安法治交通建设专项宣传活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安排执法人员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2015年度我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上级部门肯定,被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表彰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五)做好依法行政的履责监管

根据上级关于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梳理部门权责,制订了相关的事项清单和职责清单,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推进了乡镇交管所农村公路管理改革相关工作,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乡镇交管所职责。根据上级要求和局中心工作安排。在春运、__节、__艺术节等活动期间协调开展了运输市场综合秩序整治,城乡联动,净化交通运输市场,美化路域环境,为重大活动保驾护航。

六)做好依法行政的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督促四大处站继续完善__市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工作,共运转各类案件800多件。二是建设了数字

化城管平台,配备了专门设备和专线运行,已流转、督办各类案件74件。三是开通了企业公共信用平台。今年安装了__市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安排专人参加了市信用办的业务培训,按序时要求录入报送各类信息。四是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建设,根据市政府办文件要求,按序时进度做好权力项目信息梳理录入工作。七)做好依法行政的法律服务

一是落实法律顾问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聘请了法律顾问,参加了相关诉讼应诉工作,为相关经济合同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二是做好法制调研工作。开展法制调研,认真研讨《__省旅游条例(草案)》、《__省交通运输执法人员和日常执法工作档案管理办法(草案)》等相关法规、规章,为上级组织的执法改革座谈会提供建议。三是做好问题处理。对涉及行政执法的问题都作了及时回复和妥善处理,对行业管理中个别存在问题给予法制建议。

虽然今年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工作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全面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仍有不小差距。一是依法行政意识有待加强。系统内各执法部门之间、执法部门各内部机构之间法治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二是依法行政水平有待加强。存在着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不强、执法管理不严等现象。三是依法行政保障有待加强。部分执法单位装备低下,站所建设难以满足现代化执法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牵涉较广、需要由上而下强力推进,法规科将认真贯彻上级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乡镇交管所综合执法改革、行政审批改革、行政权力项目公开运行等相关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基层执法基础建设,为十三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头。

1、强化队伍建设。①通过公考等形式引进执法队伍新鲜血液。②严把执法资质入口关。严格实施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对不符合条件人员一律不发证,不得进入执法一线。③严格管理现有队伍。加强教育培训,确保在岗人员知识能够适应工作要求。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加强队伍作风建设。通过案卷抽查、案例分析提高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执法人员档案建设,对执法人员实现规范化管理。

交通执法改革篇9

(一)我国司法拍卖的立法考察

从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事诉讼法(试行)》,到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正,民事诉讼法律对查封财产变价方式的规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至1991年该法失效。《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75条之规定,“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应当通知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限内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逾期不履行的,交有关单位收购、变卖。”该部民事诉讼法对法院执行财产规定了两种变价方式,一是收购,二是变卖,两种方式的实施主体为有关单位。拍卖并未出现在该部法律中,主要原因概为,一方面受当时意识形态影响,认为拍卖是“资本主义商业中的一种买卖方式”①,不应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缺乏拍卖存在的社会经济根基,并且1958年拍卖行在新中国被全部取缔后,直到1986年11月,新中国第一家拍卖行——广州拍卖行,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破土而出。第二阶段是1991年实施《民事诉讼法》至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前。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226条之规定,“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应当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规定交有关单位拍卖或者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物品,交有关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该条文规定了我国民事执行程序中对查封财产的变价措施——拍卖、变卖与收购,从文义解释上,这三种变价措施的适用条件为:收购的适用范围是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自由买卖的物品,收购的主体仍为有关单位;拍卖与变卖处于同等顺序,没有优先之分,执行法院可选择以拍卖或者变卖方式对执行财产进行变价,拍卖与变卖的主体为法院或者有关单位。该条规定在1998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将司法拍卖的权限分配给拍卖机构近十年之际——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时,没有产生任何变动。

第三阶段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47条规定,“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应当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拍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适于拍卖或者当事人双方同意不进行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者自行变卖。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物品,交有关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该条在此次修正的最大变动之处在于,民事诉讼法律明确规定法院应当自行实施司法拍卖。笔者认为,支持此种解释的理由有:(1)从民事诉讼法对司法拍卖规定的历史演变上看,1991年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拍卖执行财产可以交有关单位实施,本次修正则明确规定法院应当拍卖执行财产;(2)从本条对拍卖和变卖两种变价措施的规定比较上,本条文在明确规定“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自行变卖”执行财产的同时,规定“法院应当拍卖”执行财产;(3)从地方法院司法实践上,近年地方法院对司法委托拍卖进行改革,尤其是浙江法院的网络司法拍卖引起司法拍卖由法院实施是否违法的激烈讨论,在这样的司法实践背景下,此次修正委婉的言语表达正是民事程序法律对司法拍卖实施主体的明确态度。

(二)我国司法拍卖在民事执行实践中的发展历程

拍卖作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一项财产变价措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既已存在。1951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向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作出一份题为《关于“债权人请求查封拍卖债务人之不动产无人买受拟由司法机关发给产权证书拟通报试办”问题的复函》①,就对于查封拍卖债务人的不动产无人买受,而债权人请求移转产权时,由司法机关发给产权移转证书的问题进行了答复;195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印发的《关于各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中第七项执行规定②债务人“如果仍拒不履行,即对已查封的财产进行拍卖。拍卖一般以委托国营商业部门或供销合作社代卖为妥。拍卖财产要合理地估定价格,并应征求债务人的意见。”后因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拍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商业中的一种买卖方式”③,遂于20世纪50年代末消失在中国大陆④,在198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执行财产变价措施条文中,仅规定了变卖、交有关单位收购两种措施,未将拍卖纳入该规定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产生了转变,在此大背景下,拍卖作为一种财产变价方式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时,工商、海关等执法机关缴获了大量的罚没物品(罚没后为国家所有,性质为公物),这些罚没物品通过罚没单位内部处理或交有关单位变卖等途径处理,不公开、非程序化的处理方式为单位、个人谋利提供了有利的隐蔽空间,损害了国家利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拍卖承载着这一期望被引入。1986年第一个国营拍卖行在广州建立,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其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物处理的公开拍卖制度”,“公开拍卖首先要从罚没物品做起,执法机关依法罚没物品,经法律判决裁定生

效后可进行拍卖的,必须委托当地政府指定的拍卖行通过公开拍卖,不得交由其他商业渠道作价收购,更不允许执法机关在本系统内部作价处理。”“有计划地建立拍卖行。”①与此同时法院亦开始通过拍卖来处理涉讼财产,如1985年9月上海海事法院强制拍卖了“帕莫娜”轮,1986年1月上海海事法院拍卖了“奥帕尔城”轮,1986年9月破产企业沈阳防爆器械厂被拍卖。在此,笔者将司法拍卖在民事执行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到1998年间的司法拍卖初生阶段。在此阶段,无论是民法领域还是诉讼程序法领域,司法拍卖均无相应的法律规定可资遵循,对于司法拍卖的实施主体及操作程序等尚处于探索时期。民事执行实践中法院拍卖执行财产时,既可自行实施拍卖亦可委托拍卖机构进行。理论界大多认为法院可自行实施拍卖,有少数观点认为应当委托拍卖,如有文章认为司法拍卖的拍卖人“自然应为执行拍卖的法院”②;有文章认为司法拍卖由法院亲自主持或委托拍卖机构均可③;有文章认为当时应由法院自行拍卖为宜,因当时拍卖行数量不多,且拍卖行运行不成熟,拍卖业务人员素质较低,无法保证司法拍卖的合法性、公正性④;有文章认为应委托拍卖,因拍卖行具有专业性⑤。二、我国司法拍卖改革模式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院确定了司法委托拍卖制度,在随后的实施中,该制度非但未能达到阻隔司法腐败的目的,反而暴露出震惊社会的执行人员“腐败窝案”,同时司法拍卖的低成交率、拍卖标的物低估贱卖、串标围标等现象为人们所诟病,针对司法拍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各地方法院开始了针对司法拍卖的改革。在改革潮流中,可归结出主要的三种改革模式:第一种为上海模式,即对拍卖案件统一管理,由上海高院统一对外委托,由具体的执行机构主导、监督拍卖工作,由拍卖机构具体实施拍卖工作;第二种为重庆模式,即委托拍卖公司以外的中介机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管理司法拍卖活动,具体拍卖的实施仍由拍卖公司负责,法院不再直接与拍卖机构发生联系;第三种为浙江模式,即司法拍卖彻底绕开拍卖公司,法院自行在淘宝网上实施拍卖。从前述三种改革模式中可看出,法院对受托拍卖机构的三种态度,上海模式中,执行法院的拍卖仍紧密依托于拍卖机构,重庆模式则在执行法院与拍卖机构间引入了第三方产权交易平台,而浙江模式则直接放弃拍卖机构。下面先详细阐述三种改革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上海法院司法拍卖模式

上海市的司法拍卖改革于2003年开始酝酿筹备,并最终成形、发展于上海法院对司法拍卖委托工作的建章立制和上海拍卖行业协会搭建的网络拍卖公共平台举措。具体的改革方案为:1.高级法院统一管理,集中委托《上海法院委托拍卖工作操作规程(试行)》及其补充细则规定,上海市所有法院的委托拍卖工作由高级法院立案庭统一管理,集中委托;高级法院办理集中委托拍卖手续应公开进行,根据需委托的拍卖标的物与入围拍卖机构的数量,通过严密的电脑配对系统随机确定拍卖机构。当委托拍卖的单件标的评估价在1亿元以上时,应按招标方式确定委托拍卖机构。受托拍卖机构持高级法院出具的委托函,与相关法院承办法官联系,交接具体拍卖工作事宜。

(二)重庆法院司法拍卖模式

重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联合产权交易所介入司法拍卖,同受托拍卖机构一起实施司法拍卖。重庆高级法院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司法拍卖工作的规定(试行)》规定了重庆市司法拍卖改革的全貌,主要内容有民事执行权与对外委托司法拍卖权相分离,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进入司法拍卖工作,受托拍卖机构应进入重交所拍卖;拍卖以电子竞价为主;建立统一的拍卖机构名册。具体规定内容如下:1.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纳入司法拍卖程序关于司法拍卖委托的法律规定司法拍卖应当委托拍卖机构实施,而重庆法院对此的改革措施为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纳入司法拍卖中,将拍卖机构的部分拍卖工作分给重交所,如由其提供拍卖场所,拍卖公告,同意向竞买人签订竞买协议等。重交所是重庆市国资委指定的重庆唯一的国有产权交易平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产权交易价值发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作用。重庆的此项改革措施意为在法院与拍卖机构之间加入第三方主体,通过三方主体的制衡来保证司法拍卖依法、公正、公开实施。2.司法拍卖以电子竞价为主重庆在谋划进入重交所之初既已决定优先采用电子竞价方式进行拍卖,电子竞价较好地排除了竞价过程中人为干扰的因素,使拍卖更加公平、公开,有力地保护了各竞买方的合法权益。但重交所的电子竞价系统实际仍为现场拍卖,仍未能突破地域限制,直至现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电子竞价系统才突破了空间限制,吸引着异地的潜在竞买人。3.规定拍卖公告所载事项及范围重庆司法拍卖改革未被关注者所注意的一个举措为对拍卖公告的规定。

三、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完善............................................................................35

(一)司法委托拍卖中受托拍卖机构的法律地位理论完善....................................35

(二)我国司法拍卖程序的完善.......................................................................38

(三)司法委托拍卖与法院自行拍卖效力载体的统一及其法律效力......................43

四、结语........................................................................................................46

三、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完善

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拍卖制度往往以执行法院自行实施拍卖为主,仅在必要时才委托适宜之单位实施拍卖。而我国司法拍卖制度却演绎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司法拍卖之路,司法拍卖必须委托拍卖机构实施,执行法院则无权实施本应由其实施的司法拍卖,以致现今即使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明确执行法院可自行实施拍卖,但实践中仍然受到了相关利益方的“据理力争”,似乎法院自行拍卖在理论上确为不宜、依相关法律实为违法!在本文的前述研究内容中,从司法拍卖特性的分析可知执行公权力是司法拍卖程序的重要构建权力,这彰显着司法拍卖所具有的公法性。现今我国司法拍卖实践中,同时存在着委托拍卖和法院自行拍卖两种运作模式,我国司法委托拍卖理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受托拍卖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法院自行拍卖与委托拍卖时的操作程序设置问题及两种拍卖实施程序中拍卖法律效果及其载体的统一问题,本文的最后部分将对此进行构建与完善。

(一)司法委托拍卖中受托拍卖机构的法律地位理论完善

1.受托拍卖机构与执行法院间是公法上的委托关系

笔者认为在司法委托拍卖中,受托拍卖机构同执行法院间既不是平等的委托拍卖合同关系,亦不是协助执行关系,而应是公法上的委托关系。首先,“法院在强制拍卖关系中是以公法主体身份示人并履行着公法行为”①,即法院的职责是将查封财产通过公开、公正的法定程序变价为现金,故法院并不是普通民事主体,这就决定了拍卖机构与执行法院间的不平等地位,双方间不可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其次,执行法

交通执法改革篇10

[关键词]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困难;经验借鉴;路径思考

[作者简介]李海峰,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党校行政学讲师,法学硕士,广东广州510360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052-03

要探索城市治理之道。必须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探索和开展城管执法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目前的舆情来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创造更好的城市治理环境。

一、当前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位法缺失”需要“借法执法”、执法手段单一执法效能不高、执法威慑力和执法形象公信力不强的执法环境下。各城市正在探索新一轮的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但都会碰到一些规律性、普遍性的基本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管理职能与执法职能未理顺。有的部门混淆管理和执法的性质。将管理职能卸载转移到执法层:而综合执法机构与相关部门仍存在较多的职责交叉和衔接合作问题。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综合行政执法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在国家层面还没有统一的机构对综合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城市管理领域缺乏一部系统法律来规范;有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导致执法时自由裁量不科学。

(二)结构性差异难平衡。一是机构重组导致编制类型、待遇标准有待统一。城管执法的职能来自于原工商、市政等多部门,人员组成复杂。比如涉改部门,三亚市17个、广州市荔湾区13个;随之涉改的人员编制构成也非常复杂,有行政执法专项编制、事业编制、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以及协管员等合同制人员。不同编制人员的待遇标准不一样,同类编制不同工作部门的待遇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广州。街道执法队人员比区的直属中队要多30%的基层补贴。同工不同编不同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执法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二是编制整合导致部分原专项行政执法主管部门人力不足。综合执法部门的人员构成基础往往是从原主管部门划出,整合后可能导致一些原主管部门的人力资源紧张,工作运转困难。比如广州荔湾区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整合到综合执法部门后。安监部门机关只有12名行政编制,要行使拥有120万人口的地域、800多亿GDp且年增速在10%以上经济体的安监许可、检查、协调职能,有些有心无力。三是人员调整导致队伍平稳过渡压力大。执法人员从原专项行政执法机构主管部门划转到执法部门,部分人员有思想包袱。特别是,整合后新成立的综合执法部门会根据“三定方案”的要求对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进行调整或开展竞争上岗,必定触及个人利益调整,部分人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四是业务拓宽导致执法队员专业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综合执法后,职责范围扩大到多个领域,执法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量的突破。被整合后的执法队伍来自不同行政执法机构,短期内很难熟悉所有专业知识;不同部门执法队伍、执法队员个人素质又参差不齐,导致改革之初个别执法案件会存在证据收集不充分、法定程序不到位、执法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执法效能。

(三)权责利难以理顺。一是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作为行政管理的系统环节,在改革中全部或部分相互分离,容易出现工作脱节和监管失控。从内涵上看,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外部具体行政行为;从外延上看。行政执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等。但城管综合执法改革遵循的是《行政处罚法》,因此地方在“三定方案”中一般是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导致业务职能管理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存在推诿争利情况。如原主管部门不用再行使行政处罚权,可能导致前期审批不严格,管理不到位,造成相互推诿扯皮,使执法部门无法有效地依法实施处罚;原主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有可能不能及时告知执法部门,使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综合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相对人限期改正的,原主管部门可能会不在期限内为相对人补办相关手续,致使相对人无法消除违法状态。二是管理职责与监督检查的职责难以明确。如在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之间的管理监督检查阶段,原主管部门依法承担管理职责。但执法部门是否在行使处罚职责前也承担监督检查存在争议。而管理与监督检查职责极易混淆和划分不清。三是行政执法需要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整合前,原主管部门负责解决与行政执法相关的技术和法律问题,一些部门还设置了附属的技术鉴定机构,为所在部门的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服务。整合后,如何保持与加强原协助执法机构、专业技术机构的关系将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行政执法顺利进行,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环节。

(四)综合执法与属地管理难以有效衔接。深圳、广州等地执法中心下移造成了综合执法改革中街道层面的执法难题。一是街道执法队人员编制与所负担的工作不相适应。街道本身承担了城管工作,还有计生、消防检查、出租屋管理等,加上部分街道还借调一些执法队员到其他部门工作。导致执法力量弱。二是街道城管执法队队员缺少归属感。一些街道缺乏对执法中队的管理经验,往往重使用,轻管理,少培养,对执法队员在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关怀不够。街执法队干部队员在竞岗、晋升、交流上也比较难,导致大部分队员的思想不够稳定。三是街道城管执法队员轮岗交流难。城管执法队下街后,人员的任免和调配权交由街道,要让干部队员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意愿在街执法队与机关、直属队,执法队与执法队之间进行交流,难度加大。四是城管队伍开展工作难。因街道城管执法队的“人、财、物”由街道办事处管理,使得部分执法队增加了处理违法建设、违章广告等工作的难度。五是街道办事处难以承担综合执法后的执法职责。综合执法部门若将所有执法职能下移到街道,工作量将非常大,执法人力明显不足,街道其他科室不管是在精力上还是执法权限上都难以帮上忙。

二、国内外城市城管执法领域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专设城管执法队伍,凡涉及对违法自然人执法的事项,一般都由警察或具有强制力的部门执行。一是在德国,相对集中行使诸多部门行政处罚权的秩序局是主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德国能实施处罚权的主要是三个部门:警察局、秩序局、税务局,但上街执法的除警察外就是秩序局。如汉堡市的秩序局,主要负责消防、交通、环保、兽医与食品监督、养老与医疗保险、居民身份登记等方面的有关事务。集中行使规划、建设、交通、卫生、工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后。可以调查有关事实,获取相关证据,但最终都将案件移送到秩序局统一处理。二是韩国、日本城市秩序由警察管理。日本于1948年实行《轻犯罪法》,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城市管理事项,如破坏公用设施、随地吐痰、乞讨或唆使乞讨、乱丢垃圾或鸟兽尸体、污染或毁损他人房屋、随地大小便等,并且设定了罚款、拘留或二者同处,都由警察负责执行处罚。韩国几乎照搬了日本模式。三是我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严、疏”相济。第一是“严”。在香港,曾被判定违反了市政管理条例的人,从此以后禁止在市场上从事任何类似业务,或受雇于他人参与任何类似业务;小贩不得在市政当局指定的范围以外经营。乱摆卖属于违法行为,公职管理人员有逮捕权;在执法过程中任何人士故意提供虚假或误导的资料,一经定罪,可被罚款5000元及入狱6个月。在新加坡,制定了《破坏法》,如重惩涂鸦及破坏公私财产的行为。对在政府公共建筑物上张贴广告、标语或喷漆,不但处以高额罚款,还对违法行为人施以3-8鞭的鞭刑。第二是“疏”。香港在特定区域开辟“天光市场”、“男人街”、“女人街”、“露天夜市”等限时摆卖区。新加坡政府将街头的无证摊贩迁移到政府统一投资建立的160个小贩中心,使流动食品摊贩纳入政府集中、有序、规范的统一管理之中。

(二)国内部分城市深化城管执法改革的基本做法。在《行政处罚法》实施10年左右时,一些城市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深化了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一是相对集中更多行政处罚权、合并更广管理职能。三亚市将原属于城管局、爱卫办、规划局、建设局、园林局、国土环境资源局、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交通局、海洋局、供销社、商务局、水务局、林业部门、文体局等16个部门相关17个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以及临时占用城市道路设施审批及监管、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及监管、临时建设工程审批及监管、“门前三包”责任制监管、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事项等5项审批管理职能,划转给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广州市荔湾区综合执法改革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商务、安全生产、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文化、劳动保障监察、水政监察、食品药品、卫生、动物防疫等12大类行政处罚职责整合划入了综合执法局,并于2013年6月经广东省政府公告――广州市荔湾综合执法局可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义乌市2009年将19个行政部门的2163项行政处罚事项划转给了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二是开展网格化联动执法。长沙、株洲执法中队由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平时采取分片网格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办理大案要案时集中统一调配,逐步建立全城联动的监管、执法网状体系。三是实行大部制改革不简单合并执法队伍。顺德把工作性质类似的部门进行整合,将原部分区属单位如区环境保护局、区交通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整合组建成为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既是相关职责的主管部门,又是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部门,这样整体建制的移交合并,实现了责任和权力对等。四是司法系统多渠道配合城管执法。目前,国内设立警察配合城市管理执法的有长沙、南京、郑州、济南、无锡、宝鸡等40多个城市,其中长沙、南京、郑州等成立了城市管理警察支队,济南专门成立了城市管理警察分局。参照香港专门管理小贩的食环署对小贩有检控权的做法,部分城市设立城管巡回法庭。2009年、2010年、2013年,西安市莲湖区、长沙市芙蓉区、广东珠海相继成立了城市管理巡回法庭或审判庭。

三、进一步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