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天文学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12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1

埃及金字塔已著名到无需介绍。关于它凝聚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玄奥知识,人们也曾在不少文章中见到。然而追溯古埃及人何以会建筑出如此雄伟的金字塔,最深刻的原因还是要问埃及先人灵魂。最能反映埃及人灵魂的,大约莫过于古埃及人追问生命与灵魂的颂歌集《亡灵书》。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建筑在古埃及第一座都城孟菲斯附近,约建于公元前3000年。著名的孟菲斯该是古代世界最早的大国首都。公元前2040年―前1991年,底比斯成为埃及的新首都,这是比孟菲斯更美,更宏伟的首都。

考古发掘,在底比斯时期的坟墓中发现了描绘着当时埃及境外各地统治者们前来向埃及法老纳贡的情景,描绘着这些酋长和他们的随从及其带来的各种贡品。现代埃及的学者们因此认为,底比斯坟墓保存的不仅是埃及文明的史料,而且是公元前2000年中期整个古代文明的史料。因为那时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明还没有出现,比如希腊文字还要1000年后才出现。底比斯便被当时前来纳贡的各地酋长们不仅看作是埃及的首都,还看作是“古代世界的首都”。

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去到底比斯,可以看到,底比斯古城仍屹立着古埃及时期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卡纳克神庙,它有12座巨大雄伟的塔门。尤以卡纳克神殿最为雄伟,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长102米,宽53米,用134根大圆柱支撑,中心圆柱高达21米,直径有3.6米,柱身为石雕彩绘,柱顶可容纳50个人站立。请想象一下,置身其中,甚至比站在金字塔前更令人震撼。上述古城、神庙连同金字塔都在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学家把古埃及分为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约在公元前3000年创造了最初的象形文字。《亡灵书》产生于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亡灵书》的内容、信仰、以及对生命和灵魂的追问,都可以令我们看到,古埃及人何以要建造金字塔,建造巨大神庙,至少看到彼此间的密切关系。

凝听金字塔的诉说

19世纪,在一次考古挖掘中,当一尊古埃及雕塑被挖掘出来时,据说一位参加挖掘的埃及农民不禁叫起来:“啊!这不是我们的村长吗?”

出土的雕塑人物是古埃及卡阿培卡王子。这是一尊木雕,可见古埃及雕塑家已能把人物雕塑得栩栩如生。这尊著名的木雕此后就被命名为“村长”。

把人物雕塑到非常逼真,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雕塑作品是不一样的。古埃及人为什么致力于把人物雕塑到极尽逼真?

现存的《亡灵书》,大多是从金字塔和古代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它是非洲古埃及的颂歌集,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的内容,颇多对于神的颂歌和对于魔的咒语,包含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和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

对于神的颂歌,最突出的是埃及人在古老的农业文明中把太阳神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来崇拜和歌颂。在《亡灵书》之前,埃及还产生过一部《太阳神颂诗》,《亡灵书》的颂歌形式受到了《太阳神颂诗》的影响。这两部颂诗,也像巴比伦的《吉尔枷美什》史诗那样,我们无法知道具体的作者,它们在成文之前也经过了先民口头创作和传颂的时期。

在天涯出现你美丽的形象

你这活的阿顿(太阳)神

生命的开始呀

你从东方升起

你的美丽普照大地

你是如此仁慈

你高高地照耀

……

河面的鱼在你面前跳跃

你的光芒照耀巨大的海

你创造了妇女身上的种子

你创造了男人身上的

你保护着母腹中的婴儿

……

你确实创造了大地

并为你的儿子使他成长

这是从你身上来的儿子

上下埃及的国王――阿肯那顿

还有王后尼弗尔太提

永远活着,永远年轻

古埃及人同时把最高统治者法老看作是太阳神之子,很早就对人间法老的绝对权力加以神化。从《太阳神颂诗》和《亡灵诗》中都可以看到古埃及人热爱生活的心情,但从后者,就看到更多对人死后到何处去的想象和寄托,对生命不朽的渴望。

埃及因受到周边大沙漠的保护,外族不容易侵入,在埃及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人的生命较少因战争而夭折,埃及人对人生不死的渴望,对死后到何处去的追问,就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加强烈。这是埃及《亡灵书》产生的社会基础。

在埃及人看到人不可能不死的时候,他们仍然坚定地认为,代表人生命的是人的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躯体只不过是人暂时栖居的地方。人的灵魂离开躯体之后,不管去了多远、多久,经历了什么,最终还会回来,再次投生到本来的躯体里面。《亡灵书》中反映了这一生死观,它是古埃及人在心灵中对抗死亡恐惧的方式。

这一生死观,就使古埃及人在现世中做木乃伊,以及用雕塑复制人体形象的活动异乎寻常地繁荣起来,目的是用以迎接灵魂归来。特别是在早期做木乃伊技术不够成熟的时候,用雕塑保存人体形象的方式就普遍开始了。做这种雕塑,等同于保存生命。在埃及语中,“雕塑家”一词的本义就是“使人得以永生的人”。

无数王族的石像

用巨大的花岗石雕塑

用贵重的粗沙岩雕塑

用种种昂贵石料雕塑

可以与天地同寿呀

那形象比天空更光辉

那光芒像初升的太阳

照耀着人们的面庞

这是颂扬法老阿蒙霍特三世在底比斯建造神庙的颂歌。神庙是所有埃及人灵魂栖居的地方,在较少受到战争威胁的古埃及时期,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认为灵魂才真正代表不死的生命,因而对建造神庙才会有那么大的干劲。

当然,对个人生命的去向,归去来兮,仍然是古埃及人普遍关心的事情。古埃及人物雕塑,人的形象头颅四肢俱全,身后还有一块“背板”。今天的人们一眼看去,会觉得这雕塑很呆板,没有生气。但在古埃及人如此雕塑的时候,那就是人去世后躺着等待灵魂归来的样子。那时候,最高级的做法,对死者进行原样复制,甚至从死者的脸上翻面膜,还用水晶做眼球,力求做到酷肖,以免灵魂归来找不到自己的躯体。

也正是这种生死观使埃及人认为,做好的木乃伊或人体雕塑,要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居住,于是对造陵墓产生了极大兴趣,造出了许多金字塔,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从《亡灵书》可以遥见,由于古埃及人雕塑人体形象相当普遍,其情形便犹如中国古代先人去世后,后代要为之立一个墓碑,这种普遍性极大地孕育了古埃及雕塑艺术的萌生和进步。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雕人像,就是本文讲到的卡阿培卡王子木雕,当参加挖掘的埃及农民不禁惊呼“这不是我们的村长吗”,可见古埃及雕塑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写实妙境。

新王国时期的《亡灵书》上承中王国时期的《太阳神颂诗》,都是人类最早的颂歌集。如果单从文学上看,包括《亡灵书》在内,埃及没有哪部作品能够同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这种――在人物塑造、情思并茂、艺术结构等方面都相当恢宏的――史诗相媲美,但《亡灵书》是超越文学的,它极为突出地代表了人类在远古时期对生命和灵魂最为强烈的追问和探求,并帮助我们理解了古埃及人建造那么巨大的金字塔和巨大神庙的动力。

孕育哲学唤醒雕塑

古埃及颂歌开创了人类通过讴歌,表达心灵向往光明的诉求方式,颂歌的语言充满激情,诗情画意都相当优美,这些最早的文学表达的出现,无疑都极其珍贵,并为日后欧洲诗歌所吸收,是影响了西方文学的。《亡灵书》对生命和灵魂那么强烈的追问和探求,孕育了古希腊人更为深邃的哲学思索。

埃及有一句谚语:“世界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尽管古埃及消失了,金字塔巍然沉默着。古希腊人很早就到埃及来探寻这片神奇的土地。古希腊时代,最基本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可以在《亡灵书》中依稀听到原始的声音。

《亡灵书》更大的影响,也许是对古希腊人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会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颂歌形式是古埃及最流行的语言传播形式,《亡灵书》屡屡被放进帝王的坟墓中,可见被统治者极为珍视。被统治者珍视的作品也是最容易被传播的作品。《亡灵书》对生命和灵魂的探求,对法老造雕像,造神庙,造陵墓的颂扬,对于古埃及雕塑艺术、庙宇建造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埃及的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更深远地影响了日后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艺术,这是没有疑问的。当古希腊雕塑家去掉古埃及人物雕塑中的那块“背板”时,雕塑的就不是去世的人,而是站起来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雕塑就获得活力,极大地发展了。

如今陈列在巴黎卢浮宫的《米罗的维纳斯》,就是古希腊雕塑的经典杰作,它在锡克拉德的米罗岛上被发现,也就是世人都很熟悉的“断臂维纳斯”。

卢浮宫还陈列着另一尊同样著名的古希腊雕塑《胜利女神》。这位女神屹立在船头,也许是用来纪念航海胜利而雕塑的作品。女神的身材同船头相比,显得十分高大。她沿着海风,海风呼呼地吹着她的衣裙,我们仿佛能听到噗噗地响。她被吹起的衣裙已经被海水打湿,紧贴在她的肌肤上,显出她优美的形体,尤以乳峰和肚脐都清晰可见。雕塑家还大胆地赋予她一双翅膀,翅膀已经张开,向着大海和蓝天,她就要飞翔。

这样的雕塑作品同古埃及的《亡灵书》有什么关系?这尊雕塑是如此地使没有生命的石头变出极富生命的形象,古埃及人对永生的追求,对灵魂不死的追求,终于在这里以生机勃勃的形象获得了永远传之于后世的表现,终于可以灵魂不朽了。

你看这尊《胜利女神》,她全身凝聚了人生命中的美和力量,凝聚了精神和理想,还凝聚了海洋的狂澜。她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不单是雕塑艺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超越了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她虽然是从雕塑中表现出来,却分明是对《亡灵书》颂诗的超越。这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大阶梯。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2

一、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对罗塞达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释读成功,标志着埃及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研究古代埃及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埃及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大批欧洲人涌入埃及,把埃及看成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搜集。当时由于科学的埃及考古学尚未确立,埃及政府也没有颁布相应的法令将自己国土上的文物置于法律保护之下,致使祖先的遗产遭到无情的破坏,尼罗河畔成了任意攫取埃及文物的场所。

欧洲人最初在埃及的发掘十分野蛮、粗暴,往往比公开的掠夺好不了多少,出土的文物被随意贩卖,流失国外。例如,一个名叫德罗韦蒂(1775—1852年)的法籍意大利古物收藏家,1829年以前曾担任过法国驻埃及领事,利用其领事身份在埃及各地搜集和贩卖大批珍贵文物,先后三次以高价分别卖给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这些劫掠性的出土文物,后来构成了都灵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和柏林博物馆陈列品的主要部分。至于其他欧洲国家驻埃及的外交官中,披着领事外衣从事盗掘埃及文物者,也大有人在。如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萨尔特(1780—1827年),同样热衷于此事。从1816年起,萨尔特雇用意大利人贝尔佐尼(1778—1823年)为他搜集、发掘古物。贝尔佐尼在埃及发掘的手段实在野蛮,竟使用攻城槌开路,闯入各埃及古墓,并说他“每迈出一步,都踩碎一个木乃伊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干沙保存了数千年的古物,顷刻之间就被轻率地毁坏了。尤为不幸的是,有许多古物无可挽救地毁灭了。贝尔佐尼在埃及的发掘,实际上就是明目张胆的盗墓行径。

但以德国的列普修斯(1810—1884年)为首的一批严肃的埃及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将考古作为了解古代埃及历史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尽快弄到值钱的古物。1842—1845年列普修斯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赞助,率领普鲁士考察团赴埃及、努比亚调查各种古迹,发掘埃及古王国时期(包括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的平顶斜坡墓130座之多,这是在他之前的考古学家们所忽略的古迹。列普修斯最先测量过埃及的王陵谷地,大量搜集神庙浮雕和铭文拓本,并获得古埃及纸草纸文件和其他古物。此次考察的成果,展现于1849—1859年间问世的12卷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古物志》。这是最早介绍埃及古迹的详实可靠的著作,至今仍有其重要考古价值。1865年,他就任柏林博物馆埃及馆馆长。他对埃及学的另一大贡献是,根据公元前3世纪曼涅托的《埃及史》王朝体系,将古代埃及的历史划分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大时期,这一分期法至今仍为埃及学界所使用。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学者研究埃及学主要是搜集材料,大量记录并临摹铭刻、浮雕与绘画,其中著名的人物除上述德国的列普修斯外,还有一位英国学者威尔金森(1797—1875年)。1821年,威尔金森赴埃及考察,在底比斯发掘了10余年,埃及的每一处重要遗址都留下了这位临摹专家的足迹。威尔金森著有3卷本的《古埃及人风俗习惯》,这是他费时12年撰述的一部权威性埃及学著作,于1837—1841年间相继出版。这部著作附有文献复本和出色的插图,内容涉及到古埃及人的私人生活、政治、艺术、宗教等方面,描写了法老时代埃及农民的日常生活,是首部以古代埃及民间生活为主题的著作。威尔金森对英国早期埃及学的贡献甚大,被誉为英国埃及学的奠基人。

埃及学开创初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法国学者马里埃特(1821—1881年)。1849年,马里埃特任职于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并于1850年被派往埃及收集科普特文稿(公元3世纪时埃及基督教徒所使用的文字)。他目睹埃及文物惨遭劫掠,感到这样任意掠夺会使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决心尽快采取保护措施,改变埃及文物岌岌可危的前途。至于收集科普特文稿的使命,早就被他丢置于脑后了。1850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马里埃特在孟菲斯古都附近发现埋在沙中的狮身人面像,便立即招来工人进行发掘。两年后出土了141座狮身人面像列队的大道和萨拉匹斯神庙,庙中有64具阿匹斯神牛的木乃伊,并有大批注明日期的铭文,因而具有编年史价值。这一重大的发现,从此改变了马里埃特后半生的命运,使他由一个以前默默无闻的普通博物馆馆员一跃而成为享誉国际的学者,从此他与埃及考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埃及发掘4年后,马里埃特回国就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1858年,他受埃及政府聘请,前往出任新成立的埃及文物局局长。任职期间,他主持制定了埃及文物保护条令,制止随意发掘、搜集和贩卖出土文物。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初步制止了对埃及境内古墓和寺庙的大规模掠夺,使乱盗乱贩文物之风得以控制。1863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接受了马里埃特的建议,在开罗附近的布拉格建立了近东地区的第一所国家博物馆,成为今天埃及开罗博物馆的前身,这是马里埃特在埃及考古学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今天的开罗博物馆,拥有10万件以上的藏品,为世界之冠,马里埃特的贡献,功不可没。1881年,马里埃特在开罗病逝,葬于开罗博物馆门前的花园中,这位杰出的法国埃及学家从此就长眠在他为之献身的埃及国土上。

马里埃特在埃及主持考古发掘工作达30年之久,发掘了30多处重要的大型遗址,清理出300多座古墓,不愧为埃及考古学的创始人。但他决不是完善得无可厚非。他一生主持过规模浩大的发掘工程,却未能及时整理、发表他的大部分发掘成果,这一缺憾便由他的继任者马斯伯乐(1846—1916年)补偿。1869年,马斯伯乐在巴黎高等研究院讲授埃及语,1874年受聘为法兰西学院埃及学教授,后率领法国官方考察团赴埃及,该团后来成为法国东方考古学院。1881—1886年,他接替已去世的马里埃特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继续组织考古发掘、文物管理、研究工作。在此5年期间,马斯伯乐调查了萨卡拉墓地的古埃及第5、6王朝的金字塔,在墓中发现古王国时期的宗教经文,1894年用《萨卡拉金字塔铭文》一名发表。1881年因怀疑王陵被盗而捕获一盗墓贼,并椐其供词而发现戴尔·巴哈里附近悬崖上隐蔽陵墓一座,出土木乃伊40具,包括古埃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老塞提一世、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殓于镌刻文字的石棺内,其中装饰品和随葬品亦极丰富。马斯伯乐对这些出土物品的研究成果,1889年发表于所著《戴尔·巴哈里王族木乃伊》一书中。1886—1889年,马斯伯乐回到巴黎,重返大学讲授埃及学。后又赴埃及再次主持考古发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之一,其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代。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结束了埃及历史上近3000年的所谓“法老时代”。由于希腊文化的渗入,有关古代埃及的知识逐渐湮灭。只是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学诞生之后,古代埃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才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埃及学开创初期的情况如何?埃及学是怎样成长与发展起来的?这些问题是埃及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我国埃及学的建设和发展,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二、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对罗塞达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释读成功,标志着埃及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研究古代埃及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埃及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大批欧洲人涌入埃及,把埃及看成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搜集。当时由于科学的埃及考古学尚未确立,埃及政府也没有颁布相应的法令将自己国土上的文物置于法律保护之下,致使祖先的遗产遭到无情的破坏,尼罗河畔成了任意攫取埃及文物的场所。

欧洲人最初在埃及的发掘十分野蛮、粗暴,往往比公开的掠夺好不了多少,出土的文物被随意贩卖,流失国外。例如,一个名叫德罗韦蒂(1775—1852年)的法籍意大利古物收藏家,1829年以前曾担任过法国驻埃及领事,利用其领事身份在埃及各地搜集和贩卖大批珍贵文物,先后三次以高价分别卖给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这些劫掠性的出土文物,后来构成了都灵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和柏林博物馆陈列品的主要部分。至于其他欧洲国家驻埃及的外交官中,披着领事外衣从事盗掘埃及文物者,也大有人在。如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萨尔特(1780—1827年),同样热衷于此事。从1816年起,萨尔特雇用意大利人贝尔佐尼(1778—1823年)为他搜集、发掘古物。贝尔佐尼在埃及发掘的手段实在野蛮,竟使用攻城槌开路,闯入各埃及古墓,并说他“每迈出一步,都踩碎一个木乃伊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干沙保存了数千年的古物,顷刻之间就被轻率地毁坏了。尤为不幸的是,有许多古物无可挽救地毁灭了。贝尔佐尼在埃及的发掘,实际上就是明目张胆的盗墓行径。

但以德国的列普修斯(1810—1884年)为首的一批严肃的埃及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将考古作为了解古代埃及历史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尽快弄到值钱的古物。1842—1845年列普修斯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赞助,率领普鲁士考察团赴埃及、努比亚调查各种古迹,发掘埃及古王国时期(包括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的平顶斜坡墓130座之多,这是在他之前的考古学家们所忽略的古迹。列普修斯最先测量过埃及的王陵谷地,大量搜集神庙浮雕和铭文拓本,并获得古埃及纸草纸文件和其他古物。此次考察的成果,展现于1849—1859年间问世的12卷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古物志》。这是最早介绍埃及古迹的详实可靠的著作,至今仍有其重要考古价值。1865年,他就任柏林博物馆埃及馆馆长。他对埃及学的另一大贡献是,根据公元前3世纪曼涅托的《埃及史》王朝体系,将古代埃及的历史划分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大时期,这一分期法至今仍为埃及学界所使用。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学者研究埃及学主要是搜集材料,大量记录并临摹铭刻、浮雕与绘画,其中著名的人物除上述德国的列普修斯外,还有一位英国学者威尔金森(1797—1875年)。1821年,威尔金森赴埃及考察,在底比斯发掘了10余年,埃及的每一处重要遗址都留下了这位临摹专家的足迹。威尔金森著有3卷本的《古埃及人风俗习惯》,这是他费时12年撰述的一部权威性埃及学著作,于1837—1841年间相继出版。这部著作附有文献复本和出色的插图,内容涉及到古埃及人的私人生活、政治、艺术、宗教等方面,描写了法老时代埃及农民的日常生活,是首部以古代埃及民间生活为主题的著作。威尔金森对英国早期埃及学的贡献甚大,被誉为英国埃及学的奠基人。

埃及学开创初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法国学者马里埃特(1821—1881年)。1849年,马里埃特任职于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并于1850年被派往埃及收集科普特文稿(公元3世纪时埃及基督教徒所使用的文字)。他目睹埃及文物惨遭劫掠,感到这样任意掠夺会使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决心尽快采取保护措施,改变埃及文物岌岌可危的前途。至于收集科普特文稿的使命,早就被他丢置于脑后了。1850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马里埃特在孟菲斯古都附近发现埋在沙中的狮身人面像,便立即招来工人进行发掘。两年后出土了141座狮身人面像列队的大道和萨拉匹斯神庙,庙中有64具阿匹斯神牛的木乃伊,并有大批注明日期的铭文,因而具有编年史价值。这一重大的发现,从此改变了马里埃特后半生的命运,使他由一个以前默默无闻的普通博物馆馆员一跃而成为享誉国际的学者,从此他与埃及考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埃及发掘4年后,马里埃特回国就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1858年,他受埃及政府聘请,前往出任新成立的埃及文物局局长。任职期间,他主持制定了埃及文物保护条令,制止随意发掘、搜集和贩卖出土文物。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初步制止了对埃及境内古墓和寺庙的大规模掠夺,使乱盗乱贩文物之风得以控制。1863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接受了马里埃特的建议,在开罗附近的布拉格建立了近东地区的第一所国家博物馆,成为今天埃及开罗博物馆的前身,这是马里埃特在埃及考古学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今天的开罗博物馆,拥有10万件以上的藏品,为世界之冠,马里埃特的贡献,功不可没。1881年,马里埃特在开罗病逝,葬于开罗博物馆门前的花园中,这位杰出的法国埃及学家从此就长眠在他为之献身的埃及国土上。

马里埃特在埃及主持考古发掘工作达30年之久,发掘了30多处重要的大型遗址,清理出300多座古墓,不愧为埃及考古学的创始人。但他决不是完善得无可厚非。他一生主持过规模浩大的发掘工程,却未能及时整理、发表他的大部分发掘成果,这一缺憾便由他的继任者马斯伯乐(1846—1916年)补偿。1869年,马斯伯乐在巴黎高等研究院讲授埃及语,1874年受聘为法兰西学院埃及学教授,后率领法国官方考察团赴埃及,该团后来成为法国东方考古学院。1881—1886年,他接替已去世的马里埃特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继续组织考古发掘、文物管理、研究工作。在此5年期间,马斯伯乐调查了萨卡拉墓地的古埃及第5、6王朝的金字塔,在墓中发现古王国时期的宗教经文,1894年用《萨卡拉金字塔铭文》一名发表。1881年因怀疑王陵被盗而捕获一盗墓贼,并椐其供词而发现戴尔·巴哈里附近悬崖上隐蔽陵墓一座,出土木乃伊40具,包括古埃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老塞提一世、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殓于镌刻文字的石棺内,其中装饰品和随葬品亦极丰富。马斯伯乐对这些出土物品的研究成果,1889年发表于所著《戴尔·巴哈里王族木乃伊》一书中。1886—1889年,马斯伯乐回到巴黎,重返大学讲授埃及学。后又赴埃及再次主持考古发)的土著方言的,1899年重新增订。1894年,埃尔曼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埃及语语法》,这是每个初学古埃及语言的人必不可少的指导书。1897年,由德国科学院发起,埃尔曼和他的同事开始编纂《埃及语词典》,尽量收集当时已知的铭文和文献中的全部词汇。《埃及语词典》的编纂是当时埃及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来参加这项工作。但是,为了工作效率,要求必须在柏林集中编纂,德国以外的一部分埃及学家必然做不到,直接编纂的重担就落在埃尔曼和他的德国同事格拉波夫(1885—1967年)肩上。他们根据各国埃及学家提供的丰富资料编成了这部巨帙埃及语辞书,材料的收集总计超过了150万条。5卷本《埃及语词典》(1926—1931年)的问世,是19世纪以来埃及语言学研究的巨大成果,至今仍是学习古代埃及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书。埃尔曼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埃及学家,他的学生布雷斯特德(1865—1935年)就是活跃在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埃及学家。

19世纪末,由于古代埃及碑铭和纸草纸文献的大量发现,欧洲各国埃及学家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建立起完整的语法体系,确立了作为学术性学科的埃及学。随着埃及学的成长,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埃及学家,他们的辛勤劳动,大大地推动了埃及学的发展,使埃及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完全确立起来了。经过几代埃及学家的不懈努力,埃及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J.malek.andw.Forman.intheShadowofthepyramids[m].norman:University ofoklahomapress,1986.

[2]theeditorsoftime-LifeBooks.egypt:Landofthepharaohs[m].Virginia:time-LifeBooks,1992.

[3]n.Grimal.aHistoryofancientegypt[m].Blackwell: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4.

[4]m.L.Bierbrier.whowaswhoinegyptology[m].London:theegyptianexplorationSociety,1995.

[5]D.J.Brewerande.teeter.egyptandtheegyptia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6]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3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学习,掌握古代亚非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化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通过对古代亚非文字、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的讲述,使学生懂得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亚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成就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也充分说明亚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亚非文化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点:

古代东方文字及影响: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东方文字的产生是亚洲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后几经修改,成为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教法建议

关于文字:

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特点,明确古代文字对后来世界文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腓尼基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关于历法:

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上的历法可以分为三种: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授时历,分析它属于哪一种历法。

关于中国文化:

要明确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同时期的各项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中西比较的能力。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去观察,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

教法指导

基于第4课内容生动、有趣、史料丰富,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兴致高、效果好)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完成“古代亚非文化成就简表”。以此提高学生的速读和速记能力;因教材对文化的介绍是按类划分的(横向划分),所以教师要求学生按同家(或地区)的顺序(纵向归纳)回答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就,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在学生答出一个国家成就的前提下,教师对每一项成就适当进行补充、说明,解释或进一步提问,以此加强重点,解决难点在简表完成之后,依类别(横向)提出一系列问题或要求以此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度、观察力,培养其表达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使“古代亚非文化”内容趋于完整同时也达到锻炼学生横向联系、比较(就中国史与世界史而言)能力的目的;最后进行课堂小结、通过以上步骤,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重点印象深,难点理解得透),也培养他们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纵横联系的能力,再做课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就会迎刃而解,实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太阳历;阿拉伯数字。

难点:阿拉伯数字的优点;古埃及木乃伊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灿烂辉煌的古代亚非文化

前面两节课我们介绍了亚非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既然称之为文明古国,它们在文化上有哪些成就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灿烂的亚非文化。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提问。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因为它用图形表示事物)、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还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现音节字,在此基础上音节字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明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提问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创造的?(学生答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象楔子、)教师指导学生看图片《楔形文字》,说明;换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对一个物体不全部画出,而是画出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渐变为直线的图形。

3、腓尼基人: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前面我讲过,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章,但后来出现了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引导学生回忆腓尼基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地中海东岸,离古埃及较近),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两亚文字的影响下创立了22个拼音字母。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由腓尼基字母辗转发展而成。

二、天文和历法

1.古代埃及:太阳历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水开始上涨的这一天恰巧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出现在地平线的日子,而天狼星出现的周期约365天,因此他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种历法也称为太阳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不断改进,演变成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历。

2.两河流域: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注意区别大阴历和太阳历内容的异同和产生地区的不同,不要混为一谈。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即七个星种各主管一天.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三、古代建筑的奇迹

1.古代埃及:金字塔和卡尔那克神庙

关于金字塔,我们已在第2课介绍了,这里主要来看一下卡尔纳克神庙。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位于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也就是大阳神。埃及国王认为目已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太神保佑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批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一组庞大的古庙建筑群。

2.两河流域:"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图画《巴比伦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我们学过的是古巴比伦王国。后人称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可惜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了新巴比伦,空中花园也随之被毁,变为废墟,因此这里只是一幅想象图。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木乃伊”

1.数学成就

恩格斯曾说“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劳动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圆的面积的方法,当时他们还推找出圆周率为3.16。

古代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学生答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印度人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十进位法?quot;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既然这些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这些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教师进一步说明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划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很快流传世界各地成为今天通用的数字。这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也算是历史上的一种误会吧。当然阿拉伯人为这种数字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阿拉伯人的确是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2.古埃及"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译含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中生活.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坏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要受到审判和惩罚,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最好的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切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浸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布紧裹,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防腐技术相当高超。

五、史诗和神话

1.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长约20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最后化战争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生动描绘了广阔的古代战争场面和社会生活,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印度在国家形成时期雅利安人之间进行战争和向南亚次大陆东、南发展的历史情况。史诗中既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的颂歌,也保存了古印度的丰富的宗教和哲学、科学知识。

2.两河领域:;"诺亚方舟"的故事。

通过阅读,同学们已了解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而这个故事则被收入基督教的《圣经》之,。广为流传。现在联合国徽记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在以上各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字:甲骨文

天文和历法:夏历,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数学:已经知道勾股定理

医学:已经有医学分科:扁鹊的"四诊法"沿用至今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课堂总结:

通过了解亚非古代文化的过程,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诗史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指导学生做思考题: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4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4500年前,古代埃及人就修建了宏伟壮观的金字塔。随着对金字塔的考古发现深入进行,人们对金字塔的传统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说,谁修建了金字塔?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古埃及政府管理者驱赶大量的奴隶完成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金字塔建造者并不是奴隶。根据前不久英国考古学家的研究,建造者不仅是技术高超的工匠,而且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工会组织。

从工程量推断,在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100年)修建一个巨大的金字塔,需要花费20年的时间,需要8000到10000人参与到建造工作中。而且,金字塔不仅是非常壮观的建筑物,它们还是精度非常高的建筑,四个底边必须严格相等,边与边的夹角以及塔尖的顶角也有严格的工程规定。与金字塔配套的还有庞大的道路,和建造者们居住的房屋,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网络。高质量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工匠,而不是大量的奴隶。

而且在古代埃及人的头脑中,金字塔是他们的法老死后通向天庭的旅途中重要的一环,法老升入天庭后,会坐在神灵的身边,能够让神灵帮助凡世的百姓,劝说神灵不发洪水或制造疾病惩罚百姓,因此修建金字塔是非常神圣和重要的事情。古代埃及人不太会把工程放手交给奴隶去做。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古代埃及的建造者有各自的团体,类似于工会,分布在全国的各省。需要修建金字塔时,国家官员会召集各省工会的头领,告诉他们需要派多少工匠。然后每个头领会根据指示,派出他们手下的建筑工匠。每个团体甚至都有各自的名称。

工匠们伙食不错

建造金字塔的工匠有人身自由,也有建筑技术,古代埃及给予他们的待遇也很高,他们可以获得当时普通人难以得到的高质量肉食。

考古学家在金字塔旁的一个建筑垃圾堆中发现了17.5万根骨头。他们研究骨头后发现,那些骨头有些是大牲口比如牛的,还有一些是山羊和绵羊的。但猪的骨头却几乎没有。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些牲畜是如何被带到位于沙漠里的金字塔建筑工地的呢?考古学家猜测,牲畜可以通过工匠们修建的道路由陆路抵达,也可以通过船只沿着尼罗河运输过来。

接下来的问题是,大量的工匠会消耗掉多少肉食?古代埃及人对于会计和管控都很在行,大量的莎草纸(古埃及一种用河中莎草制造的纸张)文件记录了他们对于消费的面包量的细致计算。可惜的是,他们对肉类的消费记录却没有保留下来,因此后人对于金字塔建造工匠的肉食营养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不过考古学家有办法。他们根据当时人的体力劳动情况,换算出工匠需要摄取多少卡路里热量,或者转换成多少克蛋白质。根据目前发现的建造者骨骼推断,古代埃及人比现代人的身高要低,所以计算时要根据这个因素进行调整。

根据计算结果,一个工匠每天要消耗67克的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肉类,所以每个工匠每个星期大概需要2.7千克的肉食。考古学家猜测,其中一半的蛋白质可能是通过吃尼罗河里打上来的鱼获得的,另一半的蛋白质则来自于古代埃及人饲养的牲畜。

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假设有1万名工匠在工作,他们每10天需要吃掉106头牛和368只羊。为了维持稳定的肉食供应,古代埃及需要维持21900头牛和54750头羊的日常存栏规模,才能满足这些工匠的蛋白质需要。这样一来,古代埃及就需要大片的草场,面积大概相当于尼罗河三角洲5%的面积,而且还需要近2万的牧民放牧这些牲畜,这个人数大概相当于古代埃及当时总人口的2%。

为了建造那些金字塔,古代埃及真是不惜血本。

金字塔压弯了

古代埃及的腰

如此大规模的后勤保障,对于古代埃及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巨大的挑战。从考古发现看,当时的埃及政府的官僚体系还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5

1 制作现代木乃伊

采用“改良"的古埃及人的方法,他们被制成了现代木乃伊。

据媒体报道,英格兰西南部城市托基的出租车司机阿伦・比利斯的遗体已按照其遗愿被制作成了木乃伊,制作方法与制作图坦卡蒙法老(死于公元前1323年)木乃伊的力法是一样的。

62岁的比利斯于2011年1月死于肺癌,医学专家按照史料所载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在他的遗体左腹切开一道约8厘米长的口子,取出除心脏外的所有重要脏器,然后用酒精消毒遗体,用多个亚麻包填充遗体以恢复原来的体形。接下来,用蜂蜡和芝麻油涂抹整具遗体,再把遗体放人盐浴液中浸泡5周,让遗体彻底脱水。再下一步,是在模拟埃及高温、干燥气候条件的―个特殊房间里让尸体进一步变干。接着,用亚麻绷带包裹尸体,让它继续变干,同时保持肢体完整,避免光线和昆虫侵扰。经过如此这番制作后,比利斯遗体的皮肤变得就像皮革一般。专家根据这具木乃伊迄今的保存状况,推断它应该能保持完整达数千年。

英国媒体声称,比利斯的木乃伊是至少3000年来首具完全遵从古埃及人的方式制作的木乃伊。但事实上,早在1994年,就有一名死于心脏病的70多岁的美国男子被人按照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制作成了木乃伊。以下是当时媒体对此事所做的详尽报道。

当时,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墓葬多年的美国纽约长岛大学的古典学者鲍勃・布莱尔向马里兰州大学解剖部主任罗恩・韦德求助:他想制作一具真正的木乃伊。韦德答应与布莱尔一起,运用古埃及人的方法和工具联袂制作一具现代木乃伊。几个月后,他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目标:一位死于70多岁、体重85千克、相对健康、体格完整、志愿捐献遗体的匿名男子。那么,怎样才能把他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呢?

古希腊史学家迪多鲁士和希罗多德留分别于公元前65年~公元前57年和公元前5世纪游历过埃及,他们关于埃及葬礼的描述一直流传至今。据他们描述,并非所有木乃伊都是平等制作的。穷人的尸体通常只经过简单地抹油,用泡碱或针叶树的树脂覆盖(这两种化合物都能吸走尸体的水分,而水分对导致尸体腐败的细菌来说是必需的),再用单层亚麻包裹后,放人地洞、山洞甚至沙漠中,陪葬物包括棍棒、一些财产和护身符。而对权贵来说,不仅木乃伊制作方法精细,葬礼排场也大得多,法老的葬礼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法老去世后的70天是致哀期,在此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停摆,不能洗澡、喝酒、吃肉,不能从事任何娱乐活动。与此同时,法老的遗体被制作成木乃伊。

与现代西方殡葬一样,在古埃及,木乃伊制作很可能也是一种家族产业,制作技术代代相传。而迪多鲁士和希罗多德的记述成为现代人了解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方法的唯一依据。

两位古希腊史学家所描述的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方法,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种种疑问,布莱尔和韦德决心回答这些疑问:制作法老木乃伊为什么要花70天时间?古埃及人是怎样做到在不损坏尸体外观的前提下,移出死者的大脑和内部脏器的?……他俩着手进行试验。

首先,取出大脑是一个关键步骤,因为不能损坏死者的面部。据希罗多德的描述,古埃及人使用金属钩子,把脑组织一块一块地拖出来。但韦德和布莱尔发现,脑组织的密度不够,太湿,像液体,不可能用希罗多德所说的方法取出。为此,他俩先在几具割下的头颅上试验了多种办法,例如把水灌进脑腔,但这对眼睛造成了压力。他们最终采取的方法是,去掉头盖骨,把“大脑搅拌器”(长约20厘米、直径相当于铅笔的一半的带钩子的铜器)通过鼻腔插入颅腔,然后旋转搅拌器,让带有一点点血的粉红色脑组织流出来。为了清洁头骨,他们还用亚麻条缠在搅拌器的钩子末端,以擦掉剩余的组织和水分。之后,他们用涂抹了乳香的亚麻填充颅腔。乳香取自阿拉伯和东北非产的各种橄榄科乳香属树的树脂,是古埃及人用来制作木乃伊的七种圣物之一,其余的包括没药、香柏、忘陇树和棕榈酒等。

接下来是取出并保存内部器官。古埃及人认为大脑不重要,因而丢弃,但他们相信死者将在来世使用自己的躯体,因此尽量不损坏尸体外观十分重要。那怎样才能通过尸体腹部仅长8厘米左右的切口取出脏器呢?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切口是用锋利的圣石割开的。所谓圣石可能就是黑曜石,这种黑色的玻璃般的火山岩石磨出的刀锋甚至比外科手术刀还薄还锋利。

在尸体上切开口子后,他们将一把小铜刀伸进去取脏器。最先取出的是一段肠子和胰腺,接着是脾、肾、膀胱和其余畅子,然后是胃和肝脏,再后是肺。肺就像湿海绵,可以压缩,所以取出肺的难度不大。但怖与心脏相连,要取出肺必须切断两者之间的血管。心脏被古埃及人认为是思想和灵魂的汇聚点,当死者在阴间求见冥神俄赛里斯时,死者的心脏要被称重。如果心脏轻如真理之神玛亚寺的羽毛,死者被众神接纳的可能性新很大。

下一步,29袋由亚麻包裹的泡碱被塞进尸体内部。泡碱袋的作用除了收集水分、加速干燥和去除异味外,还可以保持人体的自然轮廓,这对于死者从阴问“复生”更有利。随后,尸体被放在木头平台上,用泡碱覆盖。脾、肝、肾、肺和其他器官被放在周围的大浅盘上,它们也像用盐腌肉一样被泡碱覆盖。正如盐能保存和干燥肉一样,用263千克泡碱就能吸干一具尸体的水分,使之不受细菌侵犯。放置尸体和其他器官的平台被推进温度保持在32.2-41.7℃的防腐准备室,两部除湿机每天24小时地连续工作35天,以此复制埃及沙漠的干热条件。

到第35天正午,防腐准备室的大门被打开。此时,泡碱因吸收了液体而变湿,在尸体顶部凝结成白色的沙粒状物,闻起来有湿沙子的味道。摘除器官后,原重70.8千克的尸体现在只重35.8千克,减少了一半。通过切口,泡碱袋被取出。

至此,尸体已经变得僵硬、萎缩、发黑,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物体,也即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木乃伊。接下来就是要为木乃伊美容。先用在乳香、没药、香柏、莲花和棕榈酒等调制的液体中浸泡过的亚麻条涂抹木乃伊的皮肤,然后用亚麻条包裹木乃伊,再用少许用香柏树脂制成的漆来固定木乃伊。

根据古文献,尸体首先要在泡碱中埋35天,然后暴露另一个35天――这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悼念或进行其他相关的仪式和活动。不过,在这一阶段,布莱尔和韦德没有遵照古埃及传统,而是等候了140天,直到木乃伊失去更多的水分。

现在木乃伊的重量只有大约30千克,是完成最后的包裹并在包裹布上题写祈福语的日子了。木乃伊的每根手指、脚趾和四肢都单独包裹,每完成一次包裹,布莱尔都按照文献所讲的那样念祷语,例如:“哦,双重强大、永远年轻的西方女主人和东方女主人,您在阴间逝者的头上呼

吸吧!”对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算熟悉的布莱尔承认,真正的祷语尚未完全破译,他念的只是大概,权当是个形式吧。

最后一步就是把木乃伊的双臂交叉于它的胸部,这也是许多古埃及木乃伊的姿势。然而,由于此时尸体已经脱水变硬,让双臂保持这种姿势很难,木乃伊的手臂只能放于身体两边,如同来自古埃及旧王国时期的粗制术乃伊一样。

这具木乃伊看上去很瘦弱,很难想象死者生前的魁梧。木乃伊的左右肩膀和双脚旁各立着一只与古埃及时期相同的“卡诺皮克罐”,每只罐子里都装着脱水的器官。木乃伊胸骨上放着一个古埃及人作为护身符的圣甲虫饰物,其上还有一只朱鹭,两者都是太阳重生的象征。

如今,这具木乃伊已在室温下放置了20多年,仍未显示出任何腐败迹象。布莱尔和韦德将他们制作的木乃伊的组织样本分发给了各路科学家。这或许就是他们制作这具现代木乃伊的意义之所在:不仅有助于澄清有关古埃及木乃伊制作的一些疑问,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测试对古埃及木乃伊进行研究的技术。

现代木乃伊破解法老身份

2007年,埃及最高文物管理局希望通过比对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父亲和祖母的木乃伊Dna样本,查明一具疑为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是否属于哈特谢普苏特。为了避免珍贵的木乃伊被毁坏,埃及方面需要一位信得过的、能够从木乃伊分离出Dna的科学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家兼埃及学家安杰莉卡,对来自韦德和布莱尔制作的现代木乃伊的组织样本进行试验,发现可以从木乃伊的骨骼中找回大量Dna。在一间无菌室里,她用一根活检针从那具埃及木乃伊身上提取到Dna,并最终证实它正是属于哈特谢普苏特。这是古人类研究和古埃及考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古埃及人如何制作木乃伊?

根据希罗多德记载,在“防腐屋”,尸体被摆放在一张木桌上,准备取出大脑。为了进入颅腔,防腐师必须用一个凿子锤穿尸体的鼻骨,然后把一根长长的铁钩脑腔,缓缓地钩出大脑物质(这一记载可能并不准确)。在大部分的大脑物质被取出后,防腐师就用一把长勺子舀出剩余的大脑物质。最后,用水清洗头骨。令人吃惊的是,大脑竟然是古埃及人不愿保存的少数脏器之一,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大脑的功能是什么,认为死者在来世无需大脑。

希罗多德还记载,移出大脑物质后,防腐师就拿一个由黑曜石(一种圣石)特制的刀刃,沿着尸体左侧挖一道小口子,通过这个口子小心翼翼地取出腹部器官,并且把这些器官一个一个地单独放置,其中只有肾脏例外,因为古埃及人觉得肾脏不重要。取出这些器官后,防腐师又切开尸体的横膈膜以取出肺,心脏则留在死者体内。防腐师对死者除心脏之外的其他器官进行清洗,用树脂覆盖,用亚麻条包裹后储存在装饰精美的陶罐里。这些被埃及学家称之为“卡诺皮克罐”的陶罐,保护死者的脏器前往下一个世界。

取出腹部器官后,防腐师就用棕榈酒清洗空空的胸腔。接着,为了让死者形态一如生前,防腐师用燃香和其他材料充填尸体的胸腔,从而避免皮肤随着尸体脱水而缩进胸腔。

在取出脏器并充填尸体后,防腐师就把尸体放在一面斜板上,用泡碱将尸体全部覆盖。泡碱是一种钠混合物,古埃及人从沙漠以西的尼罗河三角洲岸上采集天然泡碱。和炽热的沙子让最早期的埃及木乃伊脱水不同的是,泡碱吸收水分但不会让尸体的皮肤变得太黑、太硬。

防腐师将尸体留在泡碱粉末中35~40天,以便有足够时间来让尸体彻底变干。在此期间有人值守,以防尸体的强烈异味引来沙漠食腐动物。35~40天后,尸体被送入“净化屋”。在这里,防腐师移走充填尸体内腔的燃香和其他材料,重新填之以泡碱、浸过树脂的亚麻条及其他多种材料。在某一时期,防腐师还会在尸体四肢和头部的皮肤下面填充材料,以让脱水的尸体看上去更生动。填充完毕后,防腐师缝合切口,用树脂层覆盖体表,以阻止水分进入尸体内部。至此,就可以包裹尸体了。

包裹尸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通常要花一两周才能完成。在死者尸体于沙漠中变干期间,其家族要收集大约370平方米的亚麻布交给防腐师。权贵阶层有时会在亚麻布中包裹圣像雕塑,较低层人士则收集旧衣物及其他家用亚麻布。亚麻布送达后,防腐师挑选其中品质最好的材料,切割成8~30厘米长的亚麻条或称“绷带”。

接着,防腐师用一张裹尸布包裹尸体,用绷带裹缠尸体的不同部分。这一过程是很有章法的,通常从手和脚开始,每根手指和脚趾都单独包裹,然后是头部、双臂、双腿及躯干,最后是整体包裹尸体。添加新的包裹层后,防腐师要用炽热的树脂材料覆盖绷带以固定绷带位置。在整个过程中,防腐师都要念符咒,并且在尸体的多个包裹层中放置护身符。

在木乃伊完全包裹后,防腐师把它装进一个硬的容器中,并且在头部粘上陪葬面具。这张新面孔或者像死者,或者代表一个陪伴死者前往阴间的神灵,后者帮助死者的魂魄在许许多多的埃及墓葬中找到正确的遗体。

所有制作过程结束后,木乃伊被装进人形棺材,然后由送丧队伍带到坟墓。一位装扮成豺头人身神(导引亡灵之神)的祭司在墓前主持“张嘴仪式”,他用圣物触及棺材表面,赋予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的言语、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棺材随后靠放在墓室墙上,并装入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所需的食物、家具及其他物资。最后,棺材被封闭。

2 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

古埃及人认为,一个人能否永垂不朽取决于其遗体的木乃伊化程度。

据古埃及神话,第一具埃及木乃伊属于埃及神话中的冥神俄赛里斯,他是生育神伊希斯的丈夫,也是她的兄长。俄赛里斯被其兄弟赛斯杀死并肢解,遗骸被分别丢弃到全埃及,但伊希斯找回了它们,拼接成原形并用亚麻包裹。就这样,俄赛里斯复活了,成为冥神。

神话归神话,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这源自他们对“来世”的关注:炽热沙漠中的生活特别艰难,这让古埃及人梦想―个没有死亡的田园世界。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去世后,构成其魂魄的三要素――卡、巴和阿克哈,也随着他去到另一个世界――阴间。为了在阴问过得舒适,魂魄也需要日常生活的一切必需品乃至奢侈品,包括美食、衣物和家具等。但是,陪伴在世时肉体的卡,与逝者遗体的纽带不容切断,如果遗体毁灭,卡也将随之毁灭。和第一次死亡不同,第二次死亡不可逆转。于是,一个人能否永垂不朽,将取决于其遗体的木乃伊化程度。这就是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根本原因。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死后,腐败过程在几个月内就会把尸体变成光骨架,其腐败速度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在大多数环境里,尸体腐败在人死后几小时就开始了。这个初始阶段叫做自溶,是指包含消化酶的器官(如肠子)开始消化自己。自溶之后就是腐烂,即细菌分解有机物质。在一般的温度条件下,尸体腐烂大约是从人死后第三天开始的,几个月内尸体就会只剩骨架。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细菌繁殖更为迅速,尸体腐烂速度也更快。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尸体腐烂过程会减缓,这就

是我们用电冰箱冻肉的原因。如果足够寒冷、干燥、缺氧,环境艰难得连细菌都难以存活,那么尸体就不会完全腐烂,或许成千上万年都不会。

许多木乃伊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尸体在冰川冻结的冰中,在缺氧的泥炭沼泽深处都能长期保存,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面也能长期保存。1991年由旅游者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区冰川中发现的“冰人”奥兹,就是一具天然形成的木乃伊。奥兹死在一处岩凹里,冰雪很快就掩埋了岩凹,为保存奥兹尸体及随身物品创造了一个天然冰箱。这具冰尸木乃伊为考古学家了解欧洲铜器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人体健康状况及文身等提供了大量信息。

考古学家推测,在干燥沙漠里埋葬死者的早期习俗也产生了天然保存的干尸(木乃伊),并激发了后来的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技术。干尸的完好保存状态,或许使得生者确信保持尸体完整也能保护灵魂。当尸体被埋在炽热的沙中而又缺乏任何保护结构时,沙会吸走尸体的液体,令尸体完全脱水。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古埃及墓葬中――当尸体被埋在埃及沙漠中时,内部脏器得以保存,皮肤则脆化成暗色的硬壳。

在3000年的运作历程中,埃及人工防腐制作木乃伊的技术经历了许多阶段。最初,他们只是把死者埋进炽热的沙中,随葬的只有一些财物,没有棺材或墓室。随着生死观的演化,古埃及人开始关注亡故亲人的福祉,开始用长长的柳条篮子覆盖尸体,后来又用结实的木箱盛收尸体,最终演变出完全关闭的棺材和拥有墓室的墓葬。

当然,随着尸体被完全封闭,不再暴露在有除湿特性的沙中,液体也就留在了尸体上,细菌滋生,肉身自然就会腐烂。这留给了古埃及人一个难题:他们既不愿意亲人的遗体被沙子覆盖,又不愿意让遗体变成骨架。为确保亲人“在阴间舒适地生活”,古埃及科学家必须设法复制沙漠的保存能力。在木乃伊制作的早期阶段,防腐师们大多专注于把尸体和自然隔开。他们用浸过树脂的亚麻条绷带紧紧包裹尸体。随着这些绷带的更细致运用,防腐师们得以保持尸体的形态,也就是通过填充尸体使得它看上去像活人。

不过,这些包裹的尸体看似生动,但大多数时候绷带并不能阻止尸体腐败。细菌在绷带里面滋生,尸体最终变成骨架。通过反复试验,古埃及人终于意识到腐烂是从内到外发生的。细菌首先聚集在尸体内脏,然后从那里传播开。为了阻止腐烂过程,就必须取出内部脏器。再加上天然干燥剂泡碱的发现,最终就形成了今天所知的埃及木乃伊制作术。

现在,埃及学家已经确定,制作木乃伊的仪式是在“红土地”――远离人口密集区、容易前往尼罗河岸边的一片沙漠地带进行的。防腐师很可能是在露天帐篷而非坚同的建筑结构里工作,目的是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防腐过程开始前,防腐师先把尸体带到“净化屋”,用取自尼罗河的水清洗尸体。这代表着某种形式的复生,也就是送逝者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一旦清洗完毕,防腐师就把尸体运到“防腐屋”,防腐过程由此开始。

3 形形的木乃伊

过去两百年中,在世界多个地方发现了各种天然或人工制作的木乃伊。

现在一般人所知道的埃及木乃伊都是古埃及包裹得最好的木乃伊,它们也是今天人们最熟悉的木乃伊。然而,木乃伊并非埃及独有,在过去两百年中,科学家和探险家在世界多个地方都发现了木乃伊,其中包括人工制作的木乃伊和天然木乃伊。

人工制作的木乃伊

南美木乃伊南美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其中既有发现于秘鲁南部和智利太平洋沿岸干燥地区的,也有发现于安第斯山上的,既有人工制造的,也有天然形成的。新克罗木乃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由人工制作的木乃伊,它们的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而且新克罗人显然是把所有死者都做成了木乃伊。这些木乃伊制作精细,在不同时期运用了不同的制作技术,而寒冷、干燥的气候也有助于尸体的脱水和完整保存。秘鲁的朝奇拉木乃伊至今也保存十分完好。

一些保存最好的南美天然木乃伊,来自500年前后的秘鲁和智利印加文化时期,当时一些儿童在安第斯山顶上被作为殉人杀死。1995年,两名分别为11岁和14岁的印加女孩的冻尸(未脱水,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木乃伊)在秘鲁南部安帕托山上被发现,她们死于1440~1450年之间。这两个被称为“冰美人”的女孩,据信是作为献给山神的殉人而被杀死的。

智利一家博物馆曾展出了一具来自蒂瓦纳库时期、迄今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被称作“智利小姐”,但当地原住民要求停止展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祖先的不尊重。而1999年发现于海拔6700千米山上的三具儿童木乃伊,至今仍在这家博物馆展出。

加那利和木乃伊生活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关切人把死者制成木乃伊,其中许多木乃伊都发现处于极端脱水的状态下,每具木乃伊仅重2.7~3.2千克。关切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与古埃及人相似,但防腐过程有所不同。在特纳利夫岛,尸体只是用羊皮包裹;在其他岛上,人们用类似树脂的物质保存尸体,然后将尸体放入难以到达的山洞或坟墓中。

关切人的木乃伊防腐工作要分性别,即妇女为女性死者的尸体防腐,男子则为男性死者的尸体防腐。防腐看来没有统一模式,尸体通常都只是简单地藏于山洞中或埋葬。特纳利夫岛原住民采用的防腐方法最佳,他们制作的木乃伊的保存状况也最好。

意大利木乃伊意大利巴勒莫卡普琴修道院的地下墓室,为今天的旅游者提供了一处有点恐怖的目的地,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杰出记载。从16世纪起,卡普琴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将原有的墓地扩大规模,并开始修建地下墓室。1599年,他们把一位新近死亡的修道士做成木乃伊放进地下墓室中。地下墓室最初只用来放置男修道士的遗体,但在后来几百年中,能进入卡普琴修道院安息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些遗体都是放在地下墓室里由陶瓷套管搭成的专门的架子上晾干的,晚些时候还用醋来清洗。一些尸体经过防腐处理,另一些则封闭在玻璃柜子里。所有木乃伊都穿着日常服装,其中一些保存极好,看上去很像是睡着的活人,但也有一些木乃伊与真人相比大大萎缩、变形,看上去令人害怕。

朝奇拉木乃伊

20世纪20年代,在秘鲁纳斯卡市以南30千米处发现了一座墓园,其中包括许多600~7013年间的重要墓葬,最早的年代为大约公元203年。这座被叫做“朝奇拉”的墓园自9世纪后不再被使用,但由于遭遇广泛盗墓,如今盗墓贼留下的人骨骸和陶片散落在整座墓园。

秘鲁沙漠气候干燥,加之葬仪等因素,这些木乃伊至今保存完好,头发以及皮肤等软组织都还在。死者穿上绣花布制成的衣物,涂上树脂后被埋入泥砖墓室中。树脂能阻挡昆虫进入尸体,同时让试图侵犯尸体的细菌止步。考古学家在附近一处遗址发现了木柱,起初以为具有天文意义,后来发现这些柱子可能在木乃伊制作过程中用于晾晒尸体,这也是这些木乃伊保存完好的原因。

斯克罗木乃伊

新克罗木乃伊是由曾经存在于当今属于智利北部和

秘鲁南部的新克罗文化制作的,据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达到巅峰。研究发现,当时当地的每―个死者都被做成了木乃伊,包括儿童、新生儿和胎儿,这表明把遗体制成木乃伊并不是新克罗社会高层的特权。新克罗人制作木乃伊的目的很可能是保持灵魂的存在,同时阻止尸体恐吓活人。

迄今发现的新克罗木乃伊表明,死者皮肤及所有软组织和器官包括大脑都被剥离尸体,甚至骨髓也被从大腿骨中取出。软组织被移除后,用棍棒加固骨头,皮下充填植物材料,然后重新拼接尸体。再给木乃伊戴上黏土面具,但也有一些木乃伊被用黏土整体覆盖,用芦苇包裹后晾晒30~40天。

新克罗木乃伊中最常见的有黑木乃伊和红木乃伊,它们代表了两种最常见的木乃伊制作技术。

黑木乃伊 肢解尸体并进行处理,然后重新装配。尸体的头部、双臂、双腿被卸下,皮肤被剥掉,尸体受热干燥后,皮肤及软组织彻底脱离骨骼。重装后,用白膏泥覆盖尸体并填充重装尸体过程中留下的间隙,还用白膏泥充填出正常的面部特征。死者的皮肤,包括戴着短假发(用黑色的人头发制成)的面部皮肤,被重装到尸体上,有时一小块一小块地装,有时则几乎一整块装上,有时还会用海狮皮。接着,体表用锰涂抹成黑色。黑木乃伊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红木乃伊 不肢解尸体,而是在躯干和肩部割开许多口子,以便移出内部脏器并且干燥体腔。头部被割下,以便取出大脑。尸体充填不同材料以恢复正常比例,用棍棒加固尸体,缝合切口。头部被重新装回身体,假发为长达60厘米的人发流苏,并用黏土做的“帽子”固定假发。红木乃伊除了假发和脸是黑的外,其余部位都用红赭石涂抹成红色。红木乃伊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还有一种新克罗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是,不移出死者的脏器,而是用一层厚黏土、沙子和诸如蛋或鱼胶的黏合剂覆盖尸体。制作完成后,木乃伊就被牢牢地粘在墓穴里。这种风格的出现或许与外乡人的到来有关,或许与尸体腐烂带来的疾病有关。这种木乃伊制作方法只存在了两百年时间,在公元前1800年后消失。

天然木乃伊

纯天然的环境条件也能形成木乃伊。除了上面提到的“冰人”奥兹和“冰美人”之外,还有在酸性沼泽中形成的“托伦德人”、在碱性环境中形成的“盐人”和沙漠干尸等。

中国 在中国新疆地区发现了不少已有2500年历史的完整千尸(天然木乃伊),不仅躯体完整,一些脏器如大脑、胃等至今可见,小心操作的话,它们的关节甚至还能动。

俄罗撕 上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古学家在西伯利亚干草原上偶然发现了一座精美墓葬,棺材中有一具在公元前5世纪被异常气候条件制成并保存至今的女性冻尸,被称作“西伯利亚冰美人”。与它同时发现的还有5匹装饰精美的殉葬马和这个年轻美女的最后一餐。“冰美人”的体表覆盖着形象生动的动物蓝色文身,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一头驴、一只山羊和两头写意风格十分明显且有长角的鹿,她的右臂上还刻有一头想象中的食肉动物。两年后,在她附近发现了一名男子的千尸,其胸部有半狮半鹫的怪兽文身,左臂上有像是两头鹿和一头山羊的文身。

欧硎欧洲天然木乃伊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冰人”奥兹,但奥兹绝非欧洲唯一的天然木乃伊。在捷克共和国一处卡普琴地下墓室里也有30具自然千尸,良好的天然通风条件被认为是让这些尸体脱水和保存的根本原因。其中最古老的干尸属于一名死于1658年的男子。

在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瑞典和丹麦,至今已发现了大量泥沼人――因为谋杀或充当殉人被投入泥炭癣沼泽(简称泥沼)而形成的干尸。由于泥沼水的酸性、低温和缺氧,尸体的皮肤和软组织被鞣成了皮革状,骨架则随着时间推移而分解掉。这类木乃伊在刚出泥沼时保存相当好,皮肤及内脏很完整。通过检测胃,甚至还能知道死者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最著名的案例,是1835年由泥沼挖掘工人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一处豪宅遗址发现的一具干尸――“哈拉斯堪妇女”。

北美洲 1972年,8具保存特别完好的木乃伊在格陵兰一个废弃的英纽特人定居点――洞穴里被发现,其中包括1名6个月大的婴儿、1名4岁男孩、6名不同年龄的妇女,他们死于500年前后,遗体被0℃以下的气温和干燥的风制成了天然木乃伊。不过,北美洲最早的天然木乃伊大约死在550年前。另外,墨西哥也有不少天然木乃伊,其中最著名的是瓜纳华托木乃伊。

“哈拉撕堰妇女”

最初人们推测,“哈拉斯堪妇女”是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挪威女王古恩希尔。据传,丹麦国王哈拉德(公元940~986年在位)下令把古恩希尔投入泥沼淹死。由于她的王室身份,后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1768年~1839年)下令用一个精美雕凿的石棺装载古恩希尔的遗体。但在1842年,丹麦考古学家沃萨伊对此说法进行了质疑,他认为“哈拉斯堪妇女”来自更遥远的铁器时代,后来的放射性碳时间测定结果也证实了“哈拉斯堪妇女”的确不是古恩希尔,而是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90年(铁器时代早期)的一名妇女。

被发现时,“哈拉斯堪妇女”呈仰卧姿势,的身子上面盖着一件皮斗篷和三件羊毛衫。她的尸体由木围栏固定,皮肤及内脏都很完整,但膝关节有长矛伤,明显可见长矛深深刺进她的身体。由于泥沼中鞣酸的作用,她的皮肤已变成深铜色,但她的所有关节仍包着皮肤。她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她刚刚去世。医生认为她死时大约50岁,健康状况良好,没有退行性疾病(例如关节炎)的任何迹象,而当时的人类遗骸上面通常都有这样的痕迹。

1979年,法医人类学家对“哈拉斯堪妇女”做了进一步检查,此时这具木乃伊已经脱水、缩小,皮肤呈皮革样并严重起皱。Ct扫描更准确地界定了她的死亡年龄――大约40岁。此时她的身高仅为1.33米,而科学家根据1835年的描述,估计她死时的身高大约为1.5米。

2000年,法医人类学家再度检验“哈拉斯堪妇女”,发现她的胃里有未去壳的小米和黑莓。她的颈部有模糊的槽,就像是有人用绳子折磨或勒死了她。科学家做结论说,泥沼中的酸性导致她的关节肿胀,在用围栏固定她之前她很可能已经死亡。由于对她的遗体放置很用心,加之当时当地流行的埋葬模式是火化,科学家最终确定“哈拉斯堪妇女”是一名人殉受害者。

现代木乃伊

19世纪和20世纪,人们对古埃及木乃伊的兴趣大增,解除木乃伊的包裹成为一种娱乐时尚。其结果之一就是一些人开始回溯木乃伊制作术,并且创造了一些新的木乃伊制作方法。用新方法制作的木乃伊当中,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的妻子爱娃・庇隆的木乃伊是很有代表性的―个。她的遗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使她看上去就像是仍然活着,这是通过一种颇具创新性的防腐处理技术实现的,基本上而言,这种方法就是用蜡替换体内所有液体。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木乃伊看上去很像是蜡像馆中的蜡像,但两者有本质区别――蜡像完全用蜡制作,而“蜡人”却包含真正的遗体。

1975年,美国―个神秘组织“苏玛姆”开始推出“现代木乃伊制作”服务,就是结合现代技术与古代方法来制作木乃伊。该组织认为,一切动物包括人,躯体死亡后灵魂还在。“现代木乃伊制作”服务就是要把保存遗体作为一种手段,以帮助灵魂前往新的世界。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6

就等于没有见过世界的人”

——《一千零一夜》

开罗城形成于公元前3000多年,论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古城之一;论地域,包容了开罗省、吉萨省以及盖乐尤卜省的大开罗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开罗古城其实是大开罗的一部分,只是这里古迹众多,简直就是一部厚重的编年史,所以人们也把开罗称为“千塔之城”。

不去清真寺,就不算真的到过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寺(aL-aZHaRmosque),是一处寺院又是一座大学。这座埃及最古老的寺院不仅是学习宗教、绘画、古文化的圣地,也是全世界穆斯林信徒心中的宝殿。每天上午,这里都聚集了四面八方涌来地穆斯林,在古兰经的吟诵中,整个队伍绕着白塔在蓝天下礼颂,场面极其壮观。下午的埃及气温逼近四十度,但一走入庭院,炎热和烦躁就褪去了,翻看着古兰经,整个人很自然的安静下来。在这里,你会与自己的灵魂十分接近,一段经文的触碰,你就在此看到了自己。

若说爱资哈尔清真寺是清理内心的圣所,那么萨拉丁大城就是集成了历史、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的开罗之最。说到萨拉丁大城(SaLaHeL-DinCitaDeL)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1096年至1291年间,西欧国家在罗马教皇的允许下,发动了针对“异教徒”国家的长达两百多年的宗教战争。参加战役的军人佩有十字标示,被称为十字军。而让十字军闻风丧胆的,是当时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萨拉丁大帝。

萨拉丁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骑士风度闻名基督教和整个穆斯林世界,又因征战耶路撒冷、叙利亚等疆域,成为埃及的民族英雄。这座城堡集军事防卫与于一身,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帝国清真寺修建,在开罗各种建筑中显得十分独特,又因为整体建在半山之上,因此站在城堡可以俯瞰开罗全景,天气好时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金字塔群。

清真寺沿袭了阿里的名字,阿里被称为埃及现代化之父,文盲的他45岁才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经文,在位四十三年间,他锐意改革,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国家。整个清真寺混合了东方伊斯兰艺术与欧洲建筑艺术,与萨拉丁城堡在风格上又浑然一体。

令人窒息的美!踏入这座清真寺的第一步,就完全呆住了。一座巨大的拱顶,悬挂了无数吊灯、蜡烛。更有意思的是,上层的石英玻璃每一块都起到了反射光线的作用,每天不同的时辰,阳光穿过其中一块玻璃,打亮寺中的一个角落。而这些眩目的华丽又都比不上穹顶精致的雕花、优雅细腻的纹路。褪去沾满泥土的鞋子,赤脚走在这样的寺中,唯有以跪拜的姿势或仰或躺着记录下这里的一切。

行前友人甚至开玩笑,千万别进金字塔,不然一穿越我们就见不到你了。关于吉萨金字塔的传说,简直数不胜数,科学的推测更使得这处金字塔群扑朔迷离。真的看到金字塔,内心还是会澎湃一阵子。三大金字塔的排列与猎户座的三粒腰星有着神秘的关系,电脑模拟显示,跨越子午线的三颗猎户星座与吉萨金字塔格局一模一样,而星河与尼罗河的位置分布也完全对称。这些,古埃及人在数千年前是如何做到的?

埃及人相信永生,认为人死后只要尸体保存完好就会在三千年后的极乐世界复活,于是,每一届法老都会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而这样一项工程在当时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人至少工作三十年。风沙中的三座金字塔显得海市蜃楼一般虚幻飘渺,这就是一代帝王的最后归宿吧,在沙漠中展览千年,或成为一段传说被不断考究、揭露,剥落成一颗砂砾淹没在大漠之中,都这样随风飘散了。

看过恢宏的金字塔、炫目的清真寺并不算到过这里,真正要品读开罗还是要在这里住上些时日,从清晨开始,慢慢欣赏。五点多钟,开罗的街道是猫的天下,三五成群、拉帮结伙,趁人还没有起床,在地上、车上、大路上到处溜达。猫在埃及人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原因是埃及人相信猫是贝斯特神的化身,所以,这里不管家猫野猫,都会被尊重被优待。六点多钟,阳光驱赶着阴影灌满了整座城,炎热也逐渐袭来,直到九点多钟,便再无处可躲。趁温度还没有高到受不了,开罗睁开了眼睛,街道上行人多起来,古兰经在全城响起,开始一个时辰有人朝着一方跪拜。若是留心,能看到对面阳台晒衣服的女人,惺忪着睡眼,顶着的头巾随风一动,露出美丽的真容。

汉哈利利市场(KHanaL-KHaLiLi)也是开罗必去之地,尼罗河畔、清真寺对面,汉哈利利市场几乎包罗了一切你闻所未闻的开罗元素。抽一抽苹果味的水烟,逛一逛花样繁多的杂货店,这里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东西。来一杯约合人民币一元钱的鲜榨甘蔗汁,清凉中透着甘甜,你若带走喝,塑料袋一扎插根吸管。

真正的开罗生活,是夜里十点以后开始的。埃及人喜欢甜品,嗜甜如命,大半夜的开罗街头,都是排队买冰淇淋的人。这里的果汁是甜的,爆米花却是咸的,这里的男人是过分热情的,女人是保守善良的。

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开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由法国考古学家玛利艾特于1863年在开罗北部设计建造的,他本人也被成为‘埃及博物馆之父’但是,玛利艾特何曾想到,当初自己修建的这个庞大的博物馆,有一天会因为宝物太多而无处安放,只能成堆码放在博物馆院子里。于是,从进入开罗博物馆的那一刻,你所看到的任何一块石头、一个陈设,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即便是这样,整个开罗博物馆也才开放了不到六分之一供人参观。从史前时代到远古、中古、帝国时代,从埃及法老的巨型石像到镀金车辆、宫廷陶器、精湛工艺品到古埃及科学、文学、历史、法律的纸莎草文献,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埃及历史学府。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7

在美国亚特兰大北部的一个乡村里,有一名叫约翰凯恩的农民,多年来,约翰凯恩一直继承家族的传统,靠以种植玉米为生。但由于玉米在美国是一种极其廉价的农作物,因此很难卖出一个好价钱,所以虽然约翰凯恩非常勤奋地耕耘着家中的十几亩玉米地,但也仅仅是养家糊口而已,无法因此而过上富足的生活。

后来,约翰凯恩的儿子小约翰从学校毕业后,也加入到种玉米之中来,帮父亲一起耕种玉米地。有一次,他们从外面请来了24名工人来给玉米地锄草,期间,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结果把24名工人全困在郁郁葱葱、半人高的玉米地里,原来是十几亩的玉米种得错综复杂,第一次来这里干活的工人根本找不到出口,直到约翰父子把他们一一领了出来。

这件小事一下子触动了小约翰,他从中看出了一个致富的新商机。接下来,小约翰到城里请回来了几个美术和植物园艺剪裁高手,让他们帮自己在玉米地里设计出和剪裁出一个个大的玉米“怪圈”迷宫。

当这个绿色的迷宫被设计好后,约翰父子又邀请城里的旅客前来自家的玉米迷宫里参加捉迷藏和寻找出口的游戏,并且适当从中收取一些费用。

很快,这一新型的、放在大自然中的娱乐游戏大受人们的欢迎,前来感受玉米怪圈迷宫的神奇魅力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每年约翰家的玉米地接待的游客多达15000多名,由此他们也从中大赚了一笔,其收入比之前单纯卖玉米要多出无数倍。

无独有偶,在埃及有一个村庄,由于地处偏僻,资源贫乏,而且文盲人口众多,因此多年来一直是埃及最贫困的村庄之一。虽然一届一届的村长也都是想尽办法脱贫致富,但最终都是因为没有什么有效的招数而不了了之。因此,当其他的村落都一个个先后发展起来了,这个村庄的面貌依然还是跟几千前的古埃及村庄一样,贫穷而落后。

后来,一位“空降”过来的村长突发奇想,他认为,既然他们现在的村庄和很多年的古埃及村庄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就干脆在贫穷落后上做足文章,打造出一个现实版、活着的“古埃及村庄”,这样一定会吸引不少人过来参观旅游,贫穷落后也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呀。

于是,村长开始带领村民在原有的基础上,把村里所有的房屋都改建成古代埃及时的模样,之后,村长又精心挑选了250名村民,其中包括老人,儿子,妇女和青壮年,让他们入住改造后的“古埃及村庄”,并将他们的生活全都“古埃及化”,让他们完全按照几千年前埃及人的穿着打扮和生产生活劳动,每天都牵着牛羊出去干活,拉磨。

同时村长还请来了植物学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恢复了在埃及灭绝了1900多年的纸沙草的种植,并且让这些纸沙草成为埃及传统手编制工艺品的原料,仅这一项就为近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活着的古埃及村落,最原始、最原汁原味的古埃及文明,这样的宣传口号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外来旅游者,人们纷纷从世界各地赶过来,目的就是来看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民族的古埃及人,到底每天是怎么生活的。

而其他250名之外的村民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为游客们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或者推销旅游纪念品。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8

改写历史的新发现

2001年,考古学家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为他们在秘鲁发现了据称是美洲最早的城市废墟,足以改写新世界的历史。它坐落在利马以北200千米的卡拉尔,全部由石头砌成,其中有六座古老的金字塔分布在城市中心,还有一个圆形剧场和复杂的居民建筑群环绕在周围。它出现的时间早在公元前2627年,与埃及大金字塔的修建时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它没有受到先前或未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因此被考古人员称为“美洲文明的摇篮”或“新世界文明的诞生地”。

我们知道,埃及的大金字塔建于古埃及的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年一公元前2494年),在漫长的4000余年里都是世界最高的人造石山。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建于公元250年,伊利诺的卡霍克亚土墩出现在公元1100年,墨西哥的阿兹台克金字塔则更晚,在公元1400年。虽然后三者都出自美洲,但只有新发现的秘鲁金字塔在时间上与埃及金字塔相匹配。

古老的金字塔就像一本书,述说着古文明的黎明。但它们又是没有文字的书,这里的居民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没有陶片、黄金或墓穴,甚至没有任何传说,它的一切对考古学家来讲是一个谜。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才得以一页一页地翻开它所讲述的故事。相对来讲,尽管埃及金字塔同样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但在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传说。为了比较秘鲁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有关埃及大金字塔的传说与事实。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

希罗多德亲自考察过大金字塔,它原高146米,底座边长230米,堆积着260万立方米的石块。根据传说和测量,希罗多德勾画出了一个奴隶被强制劳动的建造场面:一些人被强迫从阿拉伯山丘的采石场里将石块拖到尼罗河,在那里它们又被拖过河并由其他人拖到利比亚的山丘上。这项工作每3个月轮换一次,一次10万人。因此,一年就是40万人。“强迫”的说法进入了好莱坞的影片,教材中也往往持这种看法,但这不过是2000余年前流传的一个假说。对于传说中如此之众的劳工,尽管希罗多德没有亲眼看到,但似乎持相信的态度,再加上埃及僧侣曾告诉他建造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银子,于是他推测消耗在铁器和衣食上的数量也十分巨大。

在时间上,被强迫的劳工用10年时间修造“轨道”将石块运到吉萨,又经过20年建成大金字塔,总共用了30年时间。希罗多德推测的建筑方法是“阶梯式”的,是通过一种提升石头的杠杆“起重机”将石块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不过,今天的考古学家认为,“10万之众”和“木制杠杆”都不现实。

希罗多德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但考古学家认为他们是拿报酬的工人。当然,他们的报酬不是工资,而是谷物、面包、啤酒、食油和布料等,每10天发放一次。从找到的衡器看,报酬之多并不像是对待奴隶。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认为,当时的国王还允许那些工人以及贫穷的埃及人埋葬在他的旁边,而“这是令人兴奋的”,在古代埃及也是不常见到的,“他们不是奴隶”。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想知道古代的埃及人是怎样将巨大的岩石累积起来,而且必须在法老死亡之前完成。20世纪90年代,一支由埃及和美国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对大金字塔的建造进行了考察,揭开了历尽几个世纪的谜。

根据考察队的推测,10万人的数字似乎太高,他们估计全部工程平均动用了13200劳动力,最高时达到40000人,进行了两三年的准备,用5年时间建造完成,另用2年时间进行斜面拆除、装饰和其他辅助工作。他们根据一年工作280天计算,也只需要10年时间,一代人就可以完成。

雷赫纳是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专攻埃及学,是埃及人欢迎的学者。他曾经试验性地在吉萨建立了一座高约9米的金字塔,由12个人累积2吨的石块。结果,他估计法老们只需要10000劳动力就可以建造金字塔。而当时的埃及人口在100万~150万,因为当时留下来的面包制造房、啤酒酿造场、村庄排水系统等遗址可以证明这一点,完成这一工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过去,人们认为埃及没有城市,居民只是沿着尼罗河居住。但雷赫纳推测,金字塔也许并不仅仅是一项沙漠中的工程,而是当时埃及的城市中心,这座“金字塔城”的人口至少有30000人,金字塔的建造成为古埃及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如果按希罗多德所说是10万人建造了金字塔,那它将是历史上“最大的埃及”。就算仅仅是这个数字的一半,遗迹也不可能消失得没有踪迹,他们会留下垃圾、陶器以及动物和家禽的骨头等等。为了检验这个说法,多年来雷赫纳四处挖掘,其发现的细节如鱼钩、谷仓、面包房、坑道、陶器等等,可以使我们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至于人们如何将石块移到高处,希罗多德认为是利用木料制作的杠杆系统,但是考古学家认为这在实际中不可行。不过,即便是在今天,考古学家还是没有彻底了解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也没有统一的解释。在希罗多德的故事中还提到当时的工具中有铁器,但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只有铜而没有铁。

透视新大陆的金字塔

沉默的石头不会说话,但无声的金字塔却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尽管没有迷人的古老传说,但是考古学家依然给我们描绘出了秘鲁金宇塔的建造过程,而且与埃及金字塔有着完全不同的建造方式。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使用了铜器,而古卡拉尔人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帮助。他们用芦苇编织的袋子将约32千克重的石块从800米外的河床上收集起来,堆积在金字塔的地基上,就像今天的人们垒起沙袋堤防。地基面积比今天的两个足球场还要大,一直垒到六层楼那么高,呈阶梯状。同时,他们在石头垒起的土墙中间填充河中的小石块。而正是这些被丢弃在金字塔碎石中的芦苇袋碎片,使考古学家测量出了它的精确修筑时间。

由于4000余年的风沙铺盖在这些古老的金字塔上,使它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倒十分像巨大的土墩。其中最大的一座底长152米、宽137米、高18米,是埃及大金字塔高度的1/8。

这些坐落在南美洲安第斯山麓丘陵上的金字塔,将我们已知的美洲城市文明提早了1500年。

同时,考古学家还给我们描绘了这个古老文明的社会状况。在这些金字塔的扁平顶上有房间和火坑,据推测,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因为在一个奠基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只有18个月的男孩的遗体,这反映出他们拥有和其他印加人一样的习俗,将小男孩献祭给他们的神祗。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就意味着这里的群落是在神权政治的统治之下。当金字塔建成后,古卡拉尔人把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灰浆覆盖起来,有粉红色、米黄色、浅灰色、白色和黄色等,这可能是某种荣耀的标记。

同时,它们也可能反映出正在形成的社会等级,每个阶层都有可能归属自己的大小不等的金字塔。这是因为每个金字塔附近都有一群人为设计的居民建筑物,居住着不同社会地位的社区居民。金字塔脚下的环形广场可以容纳数百人,那些可以看到外面景致的大石屋可能属于上流阶层,用砖头建成的房子可能属于中层社会,而周围用藤条和泥巴建造的房子则可能是奴隶或者是普通农民的居所。

同时,这些石头建筑也表现出了古卡拉尔人相当水平的建筑学、工程学和几何学知识。它们在同一个时期内建造完成,说明在修筑这些金字塔的过程中有一个集权中心,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说服人们兴建这项工程。

尽管考古学家乌勒早在1905年就知道,卡拉尔是一个考古遗址,但它却被长期忽略,因为寻找拥有黄金财宝的遗址对当时的人来讲更有吸引力。直到1941年,人们才开始了对它的第一次挖掘,20世纪70年代这些石头堆积起来的矩形阶梯金字塔结构才被辨别出来,90年代才重新受到重视,南美洲的古代史也因此而重新改写。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9

只要对古代历史稍有了解,懂得尊重文物的艺术价值的人都知道,拍卖行产生于古代罗马,由于拍卖活动存罗马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原本兼营拍卖的拍卖人便逐渐被专门从事拍卖行业的拍卖商所取代,后来,一些拍卖商单独或合伙组建机构、开设门店,这便成了拍卖行的由来。这段显赫的历史彰显了古罗马人天生具有的经济头脑。

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建筑和雕塑都是后世文明的源头。188号拍品是大约公元前510年古希腊雅典的贮酒罐,这只贮酒罐上的三个人物隐现的便是著名的“克里特迷宫”传说。该传说中的三个人物:忒修斯、人身牛头怪卡洛斯和阿里阿德涅平均地分布于器身了:人身牛头怪卡洛斯呈跑步的姿势,他紧紧地握着拳头,头转过夫似乎在看正存追赳他的忒修斯:英雄忒修斯也呈跑步姿势,他穿肴短衬衣,手臂上披着兽皮,右手拿着剑,剑鞘露出在外面;阿里阿德涅穿着缀满星星的古希腊女式长外衣,并张开了双手。希腊神话中的神灵不乏动物和人的混合体造型:比如广为人知的人首马身的半人马座、半人半羊的农牧神、鹰身女妖等等,但是唯有古希腊的人身牛头怿卡洛斯的形象是牛头人身!“克里特迷宫”传说中,英雄忒修斯是雅典未来的君主,阿里阿德涅是受到诅咒的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很久以前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一个儿子存雅典被杀售了,暴怒的国王便借此向雅典大兴问罪,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幻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年必须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作为给牛头人身怿物卡洛斯的食物。相传这个怪物是王后与头公牛所生,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为了遮丑,令人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让那头人身怪物藏存深宫中。胙典惧怕克里特的强大,按时纳贡,使得本国父老痛小欲生。到第一次钠贡时,王子忒修斯为安民除妖,毅然宣布充当童男去克里特。英俊年少的雅典王子受到了米诺斯王女儿的倾爱,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聪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进入谜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球,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怪物卡洛斯。他抓住卡洛斯的角,用公主给的剑奋力杀死卡洛斯,营救出被作为贡品的孩子们逃出克里特岛……这一美丽的神话至今仍深深吸引着考古学家们,而古希腊的工匠们选择这样一个神话的题材刻画在酒器上,说明了当时这则为民除暴的神话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古希腊的贮酒罐通常用来收藏或调配酒水,一般两边都有把手,但是这个器皿的造型却不同寻常:它没有手柄,而且人物采用红绘式,线条清晰,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估价排名为全场第二高价:458,750-550,500美元。37号拍品为希腊化时期东方风格女妖头像金属圆牌:镀银的蛇发女妖头制作得非常精细,稍微转向右边,脸颊圆圆,眉毛和瞳仁都有雕刻,她的波浪形头发分开在两边,两条蛇盘旋于在她的下巴。这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这个神话人物的造型比起红绘式人物的刻画更加世俗化,是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的例证。

本场拍卖会206件拍品中估价最高的189号古罗马大理石雕刻的女神像,估价:1,284,500-1,651,500美元。这个137cm高,28cm宽的女神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是宙斯的女儿,保护勇士和雅典卫城,防止入侵者。这个具有文学色彩和神秘色彩的女神雕像,上身有一些轻微的扭动,左腿的膝盖稍稍弯曲,身体有些倾斜,与同时期众多的雅典娜雕像不同的是在这个雕像的腰上附有长而重的腰带,且在腰间打了一个结,V领的衣服和垂直的褶皱非常有质感,袖子用圆形的别针别住,朴素而优雅,尽管令人遗憾的是此雕像没有头部,但却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198号拍品是一尊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年轻女性头像,虽然雅典娜缺失的美人头像和这个女性头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她理想化的椭圆脸形,消瘦的脸庞,丰满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用凸起的浮雕雕刻的头饰,两鬓卷曲的头发都说明:这也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据说这尊雕像的原形是小福斯蒂娜,她是一位公主,在公元145年嫁给了马库斯君主,并为他生了十二三个孩子。小福斯蒂娜在文学中被描述成品德低劣的女人,虽然她和海员及格斗手通奸,但是她与丈夫却又非常恩爱,她的丈夫马库斯还经常为她的人品辩护。小福斯蒂娜经常陪伴她的丈夫参加各种军事活动,因此赢得了罗马士兵的尊敬,并获得了“营地母亲”的称号,并在军营中去世。比起神话中的女神来,这位普通的女性同样也有瑰丽的传奇。

有心的人们肯定对去年11月英国伦敦曾举行的名为“图坦卡蒙和法老的黄金时代”的大型古埃及文物展记忆犹新,这个为期半年的展览在英国掀起了一股古埃及文化热潮。今年8月伦敦的博纳姆拍卖行也汇集了一批精美的古埃及仿制艺术品进行拍卖。而在这场十月的拍卖会中也出现了众多的古埃及艺术品。70号拍品是古埃及的一个铜合金:大步行走的河马像,它出自来自洛桑(瑞士的一个城市)马里恩太太的收藏,后又传到了收藏家安托瓦内特手里,于1990年出现在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后又变成了来自苏黎世的著名收藏家海蒂的藏品,并于2003年10月29日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海蒂藏品拍卖专场(编号9722)中上拍。当时海蒂收藏的168件艺术品获得了1,417,596英镑的收益,拍出的物品包括古埃及的岩石、黄金和绿松石等,其中拍得最高价399,075美元的是克里特文明晚期的着色无釉陶棺。这个河马像也是当时的一个拍品,以249,475美元的价格成交,现在的估价则是275,250-367,000美元。这个河马高8.5cm,有着突出的眼睛和鼻孔,嘴巴是用阴线雕刻,耳朵圆圆,尾巴短短。河马雕像与埃及的殉葬风俗有关,在古时候的埃及,由于河马经常袭击渔船和渔夫,破坏航道、毁坏庄稼,因此,河马在埃及文化中是无论在今生还是来世都需要受到限制的野兽。河马被埋葬了,象征着坟墓的主人在重生时不用再受到野兽的危害。

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篇10

关键词:埃及;来世信仰;木乃伊;金字塔;墓葬文明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濒临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尼罗河流经埃及大部分地区,使其水量充沛,土地肥沃,这使得埃及成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埃及人在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里生活,也因此孕育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

古埃及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普遍存在的分不开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宗教是古代埃及社会文明与发展的重要根源,在古埃及社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埃及人是一个笃信多神崇拜与信仰的民族,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全部被根植于远古的史前时代的所渗透。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是戴王冠的人间之神,能与神交流、与人沟通,是拥有神权的统治者,其行为体现神的意志,执行神的命令,是神在人间的人。除此之外,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从圣甲虫护身符到夏勃悌(shabtis)塑像,从铭文石刻到纸草文献,从金字塔到神庙建筑,都反映出古埃及人信仰神灵。

木乃伊和金字塔无疑是古埃及文明最为重要的象征,这两者都和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在古埃及文明留下来的所有记录中,“死后的生命”都是重要的主题。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和相关的丧葬习俗,至少在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在上埃及的巴达里(Badari)遗址中出现。1来世观贯穿于古埃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观察与了解古埃及社会的一把钥匙。

古埃及人笃信来世,古王国早期,来世为法老专有,普通人获得永生的唯一机会是对王室效忠。为此,把陵墓设在王陵附近是最大的恩赐,哪怕只是在那儿立一块墓碑也是平生一大幸事。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3年―前420年)所言:“他们(古埃及人)在宗教上是极其虔诚的,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2

古埃及人的生死二元观影响了其丧葬仪式,他们在尸体埋葬的具体实践中,导致了对死后之身体的重要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埃及人的木乃伊制作产生。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助长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期许。尼罗河年复一年的泛滥和消退与植物的繁茂和凋零、太阳的日升和日落相对应,于是古埃及人产生一种观念:世界是周而复始的,万物由死复生,人也是如此。为了准备来世的复活,必须保存尸体完好。而这一丧葬仪式可能得自于史前时期被葬于尼罗河西岸沙漠表面的尸体由于风化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干尸。随着墓葬建筑的发展,尸体不再直接接触沙土,古埃及人逐渐实现了对尸体的脱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木乃伊制作工艺得到快速的演变,并最终成熟。古王国时期,木乃伊制作取得重大的进步,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墓葬建筑的日臻成熟。

木乃伊制作不是仅保留死者的身体,而是实现死者的身体在来世的完美呈现。古埃及人认为被摘除的内脏器官,能够在来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木乃伊制作时,如肝、肺、肠、胃被单独摘除木乃伊化。3但是他们认为心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器官,一个人死后如果没有心脏,那么就不能再生和复活。所以,他们在木乃伊制作中保留了心脏,希望死后能够获得再生和复活的能力。内脏被摘除后,尸体中放入天然泡碱中进行脱水。脱水时间不能超过70天。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其实就是脱水的过程。切开尸体(侧腹切口)、取出内脏,接着把它们依次放进四个卡诺匹斯罐中(CanopicJars,因与卡诺匹斯时期的艺术风格相似而得名)。四个罐的盖子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荷鲁斯的四子:依姆塞提(imset)守护盛放肝的人形罐盖,哈皮(Hapi)守护盛放肺的狒狒形罐盖,杜瓦姆太夫(Duamutef)守护盛放胃的豺狼形罐盖,凯伯塞努夫(Qubehsenuf)守护盛放肠子的隼鹰形罐盖。空腔用香料等清理干净,用泡碱除去水分,完成这些需

40天。

腐烂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又是在水中繁殖的,而人身体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水分构成,所以身体容易为细菌的滋生提供场所。于是脱水的尸体被防腐师从泡碱中取出进行清洗处理,使死者在来世获得洁净。这一洁净仪式对死去的国王意义重大:像奥西里斯一样在来世复活。清洗完毕后,尸体被涂以香料进行防腐处理,被使用亚麻布进行包裹。在一层层包裹木乃伊时,会放进许多护身符。护身符的作用有两点:护身符上边刻有《亡灵书》的片段,许多咒语能够保佑死者避开邪恶的力量而前往来世;保佑死者顺利达到永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念诵咒语,每包裹一个部位念诵一段,到第52天时结束,第68天至第70天入棺。包裹好的木乃伊在安葬前须经“开口仪式”,目的是使死者复活。古埃及人对来世信仰的细致入微程度,在这一丧葬仪式上可见一斑。一位祭司把装有木乃伊的棺材抬起,另一位祭司手握一种奇特的工具在木乃伊的嘴上碰一下,口中念着咒语,以此来表明死者在来世可以开口吃饭、说话等。金字塔铭文中出现了有关“开口仪式”的大致经过:献祭、熏香、洗嘴。在古王国时期的官员墓室中发现了进行“开口仪式”所使用的物品,4这表明贵族死后要经历木乃伊仪式化。对于注重实际并且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古埃及人来说,没有躯体的来世只是灵魂漫无目的的游动,而没有饮食的来世生活无异于真正的死亡。

开口仪式进行完毕,死者的家人摆上一桌伴有歌舞的酒宴让死者“享受”一切。下葬的日期随之而来,木乃伊入棺后放在一个木撬上,装着内脏的卡诺匹斯罐放在第二个木撬上,人们扛着随葬品紧跟其后,行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职业哀悼者,她们时而抓起泥土在头上、身上乱抹,时而捶胸哭泣,以表达悲伤,这一行人渡河来到尼罗河西岸的墓地,与祭司会合。随后死者被缓缓放入墓室之中,一位扮成托特神的祭司清扫地面、擦去所有的脚印和接触到木乃伊的东西,包括防腐材料都要收集在一起,在墓室不远处进行掩埋,葬礼才算完成。

中王国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古王国时期的木乃伊制作工艺。伴随着木乃伊制作技术的发展,木乃伊面具在这一时期也逐渐盛行。木乃伊面具的使用与“巴”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是为了确保死者的灵魂“巴”能够准确识别出死者的尸体并与之结合。中王国时期的丧葬文献中出现的灵魂“巴”,折射出古埃及人在来世民主化的背景下,其来世观念更加平民化。

木乃伊制作在新王国时期达到完善。演变的来世观念促进了木乃伊制作的细微化和木乃伊面具的精致化。黄金面具的使用对木乃伊起到了很关键的保护作用。黄金面具涵盖了太阳神拉与冥界之神奥西里斯相融的内容:“(黄金面具的外形)暗示着奥西里斯的身体,而其金色的表面所反映的启示意义是太阳的光线。”5死者的尸体在外形与本质上都显示出拉神与奥西里斯神崇拜的融合。

仪式化之后的木乃伊就可以被葬于墓室之中。古埃及人希望通过制作木乃伊的方式,把生命的延续与永久的居所相结合,共筑一个永恒的来世。为实现这一愿望,他们选择了当地产量极为丰富、经久耐用的石材。埃及幸存的古代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墓葬和神庙,这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古王国时期多数王陵是以金字塔为主的复合式建筑群。金字塔王陵在外观上体现着国王死后的特权化观念,在内部里配合金字塔建筑构造反映出国王死后的天国之旅。而贵族的专属墓葬是马斯塔巴(mastaba),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马斯塔巴是一种长方形平顶斜坡墓,阿拉伯语意为“长凳”,因类似阿拉伯人院落中供人闲聊之用的平台低凳而得名。地上部分表现的是死者在人世间的日常生活,往往配以墙壁图画,详尽描述死者生前的职业、地位和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地下部分是死者的埋葬之地。古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左塞尔(Djoser)修建的“阶梯金字塔”,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师伊姆荷太普(imhotep)。这是一座由六级高低不等的马斯塔巴堆叠起来的陵墓,外观呈金字塔形,故称为“阶梯金字塔”,开创了古代埃及建筑艺术史上金字塔形陵墓的先河。金字塔建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其中离不开第4王朝的创建者斯涅弗鲁(Sneferu)继位之后大胆的开拓与创新。斯涅弗鲁在萨卡拉南两公里的达赫舒尔建造的“弯曲金字塔”,由于建造之初底角按54°31'的倾斜度,而后发现坡度太陡,在过半的位置将其更改为43°21',结果外形弯曲,塔身下部比上部更为陡峭。古王国时期是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期。现今位于开罗市郊的吉萨三大金字塔是其中的代表。吉萨金字塔是一个建筑群,其入口在北边,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考拉金字塔等。胡夫金字塔被誉为“大金字塔”,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原来的高度是146米,随着岁月的洗礼,受雨水等侵蚀作用,顶尖部分不复存在,现仅有137米。它的东侧是狮身人面像,希腊人冠名“斯芬克斯巨像”。这三座金字塔中,孟考拉的规模最小,内部构造也最为简单。古王国没落之后的第一中间期,埃及处于风雨飘摇的情形之下,金字塔的建造也随之中断半个多世纪。到第11王朝时,尼罗河河畔再度建起金字塔,但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到新王国时期,盗墓者铤而走险,攫取金字塔的财富,法老们感觉金字塔并不能保护他们死后的安全,自第18王朝开始凿岩为墓,因隐蔽在首都底比斯附近尼罗河西岸的深山峡谷里,故名“帝王谷”。

与墓葬建筑有着重要联系的是棺。棺的宗教意义体现在其放置位置上。古王国时期,国王和贵族的棺都是棺顶朝北、棺脚朝南,而木乃伊位于棺内左侧,即靠近西侧,木乃伊面部朝东,流露着死者渴望再生的来世观念,同时折射出古埃及人所持有的西方属于死者的认识观念。埃及学者认为,古埃及人将死者装进木棺这一习俗,可以被看作是死者返回到了母亲的子宫中。6古王国时期,国王选用石棺,而贵族选用木棺,这也体现出国王在来世生活中所享受的特权。棺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木乃伊的保存完好与否,从而影响死者在来世的生活。在古王国时期的某些原文中,石棺的箱子与“mwt”(母亲)一词有关,并且显而易见的是,放置在石棺或棺内的木乃伊,象征性地等同于一个小孩存在于天空女神的子宫内,这种观念就是把死者放进可能再生的一个位置中。7从墓室建筑、丧葬仪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古王国时期国王与贵族由于死后去向上的不同,造成了在来世生活中所享受的待遇的等级差异。中王国时期贵族开始建造石窟墓,其设计反映出贵族追逐太阳东升西落而获得永恒的来世的想法,而与古王国时期不同的是,该时期的墓室出现了放置死者“卡”的雕像的假门。人形棺在第12王朝初开始在非王室贵族的墓葬中流行。8早期的人形棺作为死者的化身,以实现死者在来世的永恒肖像,其功能与木乃伊面具相同,以便死者返回墓地时能够准确找寻。

死者所需的来世准备,从浅层次上而言,是基于物质基础的墓葬建筑、丧葬仪式等,而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质也不可或缺。古王国时期起,道德因素就与来世观念相结合,尤其是国王和贵族在其墓室自传体铭文中记述其生前的美好品行,如乌纳斯金字塔文中多处出现对道德规范的宣扬。9死者生前的品行是能否永生的决定性条件。随着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变迁,奥西里斯审判观念在中王国时期开始发展,到新王国时期逐步完善化,死者只有通过了奥西里斯审判,才能获得在来世中永生的资格。因此,死者生前多做善事、多积德行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死后来世获得复活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古埃及人对永恒来世的执着追求,使得木乃伊和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他们通过制作木乃伊而把干燥的沙漠留给死者,通过建造陵墓而把适合复活的尼罗河河畔留给死者,古埃及文明因此被称为死亡文明、墓葬文明。

参考文献

[1]B.Curran,theegyptianRenaissance:theafterlifeofancientegyptinearlymodernitaly,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7,p.16.

[2]e.teeter,ReligionandRitualinancientegyp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3.

[3]B.e.Shafer,Religioninancientegypt:Gods,mythsandpersonalpractice,London:Routledge,1991,p.49.

[4]J.H.taylor,Deathandtheafterlifeinancientegypt,London:theBritishmuseumpress,2001,p.191.

[5]Bojanamojsov,osiris:DeathandafterlifeofaGod,maldenand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2005,p.86.

[6]LucyGoodisonandChristinemorris,ancientGoddesses,Britishmuseumpress,1998,p.103.

[7]J.H.taylor,Deathandtheafterlifeinancientegypt,London:theBritishmuseumpress,2001,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