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59

学校科研计划篇1

以区进修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我校教育科研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我校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5、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

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对部分课题做好结题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我校十一五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4建立科研骨干培养机制,继续培养校级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工作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学期科研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科研课题组例会。

四月份:

1、学校开展第三届“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

2、科研培训

3、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

4、课题小组召开课题研究会。

五月份:

1、第三届“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表彰大会

2、科研小组例会。

4、调整课题研究的方案。

六月份:

1、科研培训。

2、科研材料整理。

3、科研小组例会

4、课题研究交流会

学校科研计划篇2

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研究,实现四个提高,搞好五项服务。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两个重点:一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新课程实验的改革。

加强三项研究,一是加强先进教育理论应用的研究,二是《课程标准》的研究,三是学生行为规范的研究。

实现四个提高,一是实现教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的提高,二是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四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做好五个服务: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二是为学校办学服务,三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四是为教师争先创优服务,五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更新教育观念

1、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设置实验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学校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专题式理论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学校业务干部、骨干教师轮流开设辅导讲座。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捕捉教育瞬间,放大教育细节,评点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经验。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是摘记的,也可以是剪贴的。

2、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观念,联系我校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营造聚精会神抓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工作的大落实,促进全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3、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组织多层次的教育论坛,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要写出学习心得,并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内容或上汇报课。

(二)抓教研,抓课堂,推进课程改革

1、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但每学期必须写5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设计的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在教学教学设计中除包含教学目的等常规要求外,还要明确体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以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措施,做到既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又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努力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新型理念。

3、课堂教学要做到“六性三中心”。

教学目标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对象的接受性,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4、作业布置与批改力求灵活。

布置作业要认真分析学情,精选能举一反三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

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作业批改可采取自批、面批、互批等多种形式。

5、课后辅导要体现方法分层。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调动兴趣,第二步交给方法,第三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检查两次,教研室将不定期的调阅和抽查。

6、开展好教育教学随笔评比活动。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质性提高最有效的途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写出一定篇数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点及时记录下来,找原因,写感悟,对教学进行总结,研究改进措施。小学教研室本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实践反思”随笔评比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必由之路。

(三)围绕工作重点开展形式活泼的教研活动。

1、继续开展“新课程教学达标”活动。

本学期第三批新课程达标活动进入验收阶段,要求参加验收的教师积累好初验阶段的材料,迎接市教研室十月份的达标验收。

2、继续开展教学视导活动。

重点视导三个方面:一是课堂要求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在管理策略上要将落实进行到底。视导的关键是看改变了什么,教师有哪些思考,理念有哪些转变,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质量有哪些提高。

3、继续开展联片教研、联片联考、校本研究、校际交流等活动

本学期教研室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实行教研员包学区,强化同伴互助,教后反思,专家引领,逐步建立起适应课改要求的校本研究制度。以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论文评比、学科监测为抓手,学科监测变以量化教师为主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学习型、科研型、服务型的教师队伍。1、加强先进教育理论应用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乃至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改信息,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创新、设计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有效。

2、抓课标研究,促教学创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改变学习方式,每当碰到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教师就先问问自己:我给他找到“思考点”了吗?在教学中教师最需要做的工作不是去教,而是去帮。因此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卓有实效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反对假、大、空课题,杜绝教育科研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实施过程的空壳化和研究成果的泡沫化现象。

3、抓好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研究。

学校科研计划篇3

本学期,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将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以学区XX年上半年教科研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特点,以有效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坚定“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加快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探索科研,促进科研发展,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教育科研经验以及成果,有选择地形成整合,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

二、工作要点

(一)抓师资队伍建设

1.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组织教师学习XX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以学为主”的有效课堂,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的研究,以新教材培训会为载体,多角度、多途径提升教学效益。

2、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3、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学区、县级学科培训活动,积极组织校内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

4、搭建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平台。积极请曾经在本校任教过的现在已经外调的优秀教师回校给本校老师上示范课。努力使本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5、积极配合学区希望班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空间和机会成长,为学校培养一披骨干教师。

6、开展学校优秀论文评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并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的论文评比,努力争取好成绩。

7、积极配合学区第十批教学规范达标工作。检查新教师的教学常规实施情况,规范教学行为,指导课堂教学,为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与促进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8、响应学区中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激活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切实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中年教师的后续发展。

(二)抓教学质量

1、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保证一学期对本校和下属村小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抽查。

2、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推进有效教学。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查阅教学常规,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强化质量监控,牢固树立质量核心意思。继续做好县、学区期末质量抽测工作。狠抓考风考纪和考试规范,以严肃的考风考纪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4、继续重视考后质量分析。重视考后质量分析工作,逐步实践“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与标准比较”三个维度的质量评价理念。通过数据分析与学情分析,发现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策略,改进教学行为,尤其要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抓校本教研

1、扎实做好常规工作。抓好计划的制定、措施的落实。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图书室,学理论,学课标。登陆优秀网站,观看教材解读,案例剖析等,博采众长。

3、打造课堂教学特色。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作用。让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确立上好一节课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通过一课多上、师徒同上等方式积累教学经验,推广成功的教学方法。

4、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开展教研活动。继续开展同组互助观课活动。由一、二名优秀教师与若干名教师组成一个学科教学研究小组,针对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共同设计和研究课堂教学过程。观课者带有明确的目标,凭借自身的一定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课后的反思、交流。

5、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总结、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初制订好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

三、主要工作安排

五尺小学XX上半年教科研工作安排

周次

时间

活动内容

负责人员

1

2.18~2.24

学生注册,始业教育

全校师生

2

2.25~3.3

开学第一课

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和各项工作计划

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全校教师

全校教师

教导处

3

3.04~3.10

全校教科研会议

各教研组召开会议

督促第九批教学规范达标教师做好备查工作

教导处

教研组

教导处、相关教师

4

3.11~3.17

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一)

数学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一)

学校艺术节某些相关项目评比

学区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

教导处、相关教师

教导处

教导处、大队部

教导处、相关教师

5

3.18~3.24

综合组教研活动(一)

校本培训自培项目

教研组

教导处

6

3.25~3.31

学校先进教师经验交谈

校刊准备工作商讨(一)

教导处

教导处

7

4.1~4.7

清明节

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二)

数学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二)

全校教师

教导处

教导处

8

4.8~4.14

学校教学常规检查

“推门听课周”活动

教导处

教导处

9

4.15~4.21

综合组教研活动(二)

学校中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教导处

教导处

10

4.22~4.28

农远光盘学习

期中考试

教导处

全校教师

11

4.29~5.5

劳动节(4月29日—5月1日)

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三)

数学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三)

全校教师

教研组

教研组

12

5.6~5.12

校本培训自培项目

综合组教研活动(三)

教导处

教研组

13

5.13~5.19

全乡教研活动(围绕“语用”主题开展)

校刊准备工作商讨(二)

教导处

教导处

14

5.20~5.26

督促第十批教学规范达标教师作好备查工作

“推门听课周”活动

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四)

数学组集体贝壳、教研活动(四)

教导处

教导处

教导处

教导处

15

5.27~6.2

农远光盘学习

综合组教研活动(四)

学校先进教师经验交谈

教导处

教导处

教导处、相关教师

16

6.3~6.9

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五)

数学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五)

教研组

教研组

17

6.10~6.16

端午节(6月10日—12日)

学校教学常规检查

教导处

教导处

18

6.17~6.23

学科技能测试

期末复习应考

全校教师

全校教师

19

6.24~6.30

期末测试

学校科研计划篇4

关键词: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一、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第10条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第9条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创新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

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

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

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

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4、社会调查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卓越计划视角下加强社会调查的创新,我们认为要善于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校外机构的专项研究充分结合。一方面使得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充分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和项目的科研优势,不仅降低了教师科研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成本,也对学生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调查要与校外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和项目结合,加强横向联系,在其他机构的资助下获得调研经费。

学校科研计划篇5

abstract:thisarticle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todepartmentofp.e,specialtynamdiscipline,curriculumestablishment,personneltraininggoalandcompetitivesportsdevelopmentetcofsportstrainingspecialitybetweenChinaandamerica.Fromthis,wecanprofit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ofamericasportstrainingspeciality,andprovidebasisforther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eachingplanofundergraduateofsportstrainingofourcountry.

关键词: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Keywords:Chinaandamericasportsinstitutions;sportstraining;teachingplanof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92-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建议

3.2.1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4]周洪生.中、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129-131.

学校科研计划篇6

摘要:卓越计划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按照行业和地方企业的需要形成科学的、多模式、特色化的就业教育体系,建立“地方工科院校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卓越计划”视角下就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模式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计划”的《结构力学》教改研究“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发酵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对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地方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院校“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探析“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流程再造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研究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创业禀赋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问题研究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年重点课题:卓越计划视

角下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

14Swa-047。

学校科研计划篇7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2]。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形成国家、省和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扬州大学是较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

1.1项目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象以全日制本科二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求申请者品学兼优,课程无不及格记录,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需分工明确,总人数不超过5人。每个课题组应至少聘请1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选题,研究内容可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科技发明和工艺设计;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

1.2项目评审

项目申报至学校前,需先经过学院的初评,由专业学科组从“食品学科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工业重要问题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院初评基础上,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与立项。在获准立项的校重点项目中,择优推荐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项目。

1.3项目资助和实施

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资助类型分为推荐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学生受资助后,学校将划拨首批项目经费到指导教师科研账户,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学生需主动与导师联系,了解导师对研究项目的要求,并听从导师的安排和指导,合理地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受资助的学生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投入(至少600~800小时)。

1.4项目的中期检查

为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计划,由学院组织学科组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学生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进展,是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以及累计投入研究课题的时间等。同时,指导教师应审阅所指导学生的中期进展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中期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确定学生是否通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学校将拨付剩余资助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对其资助。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受到学术警告或出现考试课程不及格,学校也将取消其项目资助,并追回已资助经费。

1.5项目的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和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可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或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经指导教师、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学校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将认定创新学分4学分(其中2学分可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另2学分可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校将予以优先推荐。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平台,顺利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以来,本专业在国家、省、学校三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上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并在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上取得了突破(图1)。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申报了10余项专利。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还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40%左右,同时,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100%,高素质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如何吸引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已成为顺利推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从项目申报、成果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和教师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适当的配套经费,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3.2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项目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精力上也难以保证。因此,项目学生应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敬业精神,要服从导师的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3.3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应该为项目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共享平台;同时,各专业实验室、实习生产线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支撑[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可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项目的材料和水电消耗等。

3.4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按照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署、指导、组织管理与协调等。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指导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合理评价项目成果[4]。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平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5):1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

[3]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62-265.

学校科研计划篇8

1.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者主要来自学校、政府和民间组织三个层面。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来源于学校,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URop计划面向mit全体本科学生,主要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支持。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生命与物质科学领域设立了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199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iceprogram,简称URap),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的本科生均可申请做教师研究工作中的“学徒”。自1998年“博耶报告”发表以来,美国大部分研究型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机构,以此来组织全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美国联邦政府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推动主要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宇航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来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简称ReU),为全国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成为对本科生科研资助人数最多、资助范围最广的机构。美国民间组织在统筹全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间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企业或校友捐赠基金)、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ationalConference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nCUR)、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CUR)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等。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简称“博耶委员会”)于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及2001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在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影响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Research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层面上,2007年初,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计划的引导下,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起了部级、省级、校级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

2.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参与形式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科研项目立项主体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两种形式。在中美本科生科研活动中,教师主导型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如mit最早创立的URop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URap计划、清华大学SRt计划、浙江大学SRtp计划等,均是学生以初级研究者或学徒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立项项目中。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并设计研究方案,如mit实施的“独立活动期计划”(independentactivitiesperiod,iap),该计划从一月份的第一周持续到月末,主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研究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主要资助优秀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研究,不支持学生参与教师已立项的研究项目。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分为学年(或学期)内的科研训练和暑期科研训练。学年内的科研训练包括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办公室或系所、政府和民间组织等提供的学年内进行的研究机会项目,还包括研究型大学开设的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各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与补习课、研究方法论课程、研究技巧、学术研讨班以及诸多引入科研模式的课程等。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为学生参与科研做准备的“斯坦福导读”(StanfordintroductoryStudi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生讨论课项目”(FreshmanSeminarprogram),中佛罗里达大学“机器学习系列课程”(machineLeaningCurriculum)[2],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等等。相比之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还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暑期科研训练机会。这些暑期研究机会有的由研究型大学内部提供,有的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的面向全国本科生的ReU项目,还有的来自企业、私人基金会等的赞助项目等。除了以上几种本科生科研参与形式外,针对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未参加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哈佛大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的专门针对优异学生培养的“荣誉学生计划”[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的旨在鼓励和资助特别优秀的本科生从事化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的“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门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的“迈克奈尔学者计划”,mit针对从未参加过URop的学生设立的“良师益友计划”等。

3.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覆盖面

从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来看,根据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在参与调查的近10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大概60%的学校已全面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了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办公室,33%的院校在部分系组织开展了本科生科研活动,7%的院校还未形成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1]。随着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相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目前我国大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还仅限于国内少数重点学校。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比例来看,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在75%以上的约占16%,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的约占26%[1]。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受到美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逐渐扩大。而以我国开展科研训练较好的复旦大学为例,每年能够获得“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的学生人数在300人左右,仅占每届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4]。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与美国相差较远。从研究型大学开设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课程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非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也重视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将科研与课程相结合。以布朗大学为例,本科生科研已经纳入该大学的课程设计,许多本科生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参与研究。布朗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院系独立研究、非院系独立研究计划、研究实习、团体独立研究计划、团体研究计划等5种研究课程,参与这些研究课程的学生均可获得学分[5]。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探索科研与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如清华大学2007年开设了全校“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但是,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科研与课程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还仅限于少数大学或某些大学的少数专业。

4.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了成熟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模式和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培育了较为浓厚的本科生科研文化,给大学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逐步摆脱滑坡的状态和公众的质疑,本科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另一方面,本科生科研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科研项目成果丰硕,本科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以来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科生科研训练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成为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与美国相比,由于开展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收效尚不明显,在科研项目开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例,教学管理教条化严重、指导教师素质和认识欠缺、参与项目目的功利化趋向、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反思[6]。

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

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都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并且都在努力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更多机会。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本科生科研组织力度不够,本科生科研机会相对较少。借鉴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成功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以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发展。

1.进一步明确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研究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明确本科生科研的价值和地位,让本科生科研成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中。为调动师生从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我国研究型大学还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本科生科研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如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本科生科研学分制、科研项目监督和评价制度等等。

2.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支持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在美国本科生科研发展的历程中,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却显得尤为弱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尚难建立博耶委员会式的独立机构推进全国本科生科研发展,但高校却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项目等资源,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而当前,除了国家给予部分高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资助外,我国大学的本科生科研经费大多是自行解决,只有少数高校可以争取到一定的私人或企业捐赠。

3.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

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设置的课程应注重选择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高校应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更多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赋予学生更多学术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我国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究的学术氛围,还应将本科生科研列入课程设计中,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

教师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质量。为此,研究型大学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和学历培养制度,改善教师科研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国内和国际合作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能力,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创新。

5.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丰富本科生科研活动形式

暑假是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好时机,学生可以利用这段集中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设了暑期学校(俗称“小学期”),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学术研究前沿,但在实施效果上与预期相差较远[7]。为此,我国高校应认真总结美国暑期科研训练活动的成功经验,分析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增加暑期科研项目机会,丰富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

学校科研计划篇9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学校科研计划篇10

当今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要想取得新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做好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推荐申报,即先由教师申报课题,然后经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经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审议和表决通过后,最后以议定书或计划表的形式正式立项。招标,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双方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指定专门单位申报,即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的单位或人员去实施。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应尽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是学校能够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性质不宜是纯思想、纯理论的,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项目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时间一长,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等,会对原来项目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校要对所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科研室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初审。校长对建议立项课题进行终审。少数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采取指定或公开招标形式,由科研室确定立项。

建立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有长期计划,也有中、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1~3年。中、短期计划较具体地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每学期初,学校应认真制定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级组、教师个人又要在学校科研计划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期具体的研究计划。这样,教师心中有数,能够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组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的展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现在多数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称为教育科研部。就隶属关系来说,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行政上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区(县)、市教科所的指导。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下方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利用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监督与管理

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对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可采用“滚动式”,分步实施,逐年完成,逐步检查评审;大型课题项目,如“学校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涉及研究范围较广,需要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组织多学科力量协作进行,故对其检查评估也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而技术指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聘请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顾问“走进学校”,进行实地指导。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

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任何教育科研课题,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选题、调研、实验、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学校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库,聘任兼职教研员,让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档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服务。

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