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十篇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十篇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9:06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1

求职常见的几个问题:

1应聘邮件只有附件,正文无任何说明或礼貌用语,这让审阅人感觉很不礼貌。

2应聘邮件标题只写求职,而没有应聘岗位+姓名等信息,查找不便

3应聘邮件写完却忘记附上简历

4将简历完全粘贴在正文部分,而没有附件word或pdf版,这样面试官保存起来很不方便

5简历太过于简单,没有详细写清楚你在某一公司某一职位上所做的事情和成绩,只是一个公司名+职位

6整个应聘邮件和简历中看不到他的应聘岗位,这点很头疼

7应聘时一定要先看清楚岗位要求,工作地点,别还在邮件中询问哪些岗位,这样太不认真

8各种工作经历全部堆砌在简历中,反而与应聘工作相关性降低

9简历的标题别弄成“我的简历”/英文字样比如yantao缩写yt等类似

10简历、作品尽量不要弄成压缩包

为什么讲以上问题呢,其实就是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你把面试官当用户的话你就要去考虑他的审阅体验,从收到你的邮件,标题、正文(内容)、附件是不是给他很清晰简洁传递了信息,他操作查看时是不是很便利,这些都是还没打开你的简历前就会产生的面试体验。

那一份良好用户体验的求职邮件该包含什么东西呢,我觉得先做好三点:

1邮件标题,包括姓名+地址+应聘岗位,如三寿-上海-新媒体运营即可,既让别人一眼知道你的姓名,所在地和岗位,多简洁。

2正文内容,有至少2种写法,第一种就是纯礼貌性的内容,XX您好,我希望应聘贵公司XX职位,个人简历详情如附件,请查阅。第二种稍复杂些,在第一种基础上再多写几句,比如联系方式、个人擅长、工作经历总结,如,拥有5年新媒体营销经验,做过网站运营、营销策划、网络公关等职位,等突出自己特点的描述性用语即可。觉得写不好就不要写,换第一种。

3附件内容,附件一般包含简历+作品等资料,一般不要太大太多下载也麻烦。最好就一份简历就好,word版为好。

新媒体营销相关岗位的求职简历如何写,细节我不想多讲,主要是以下3点我觉得求职人需要考虑清楚。

1弄清楚你应聘的是管理岗位还是执行岗位

如果是管理岗位不仅要写你带团队的经历和成绩,还写你曾经具体执行的经历(这部分简历中可简单点)。我相信一个没上过一线的人怎么能带一线的兵呢,如果你是搞研究的就另当别论。如果是执行岗位,比如专员岗位,你需要写清楚你干过的项目,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总结更好。比如运营XX微信,负责微信开通定位、内容运营、活动策划、数据分析等,将粉丝有x提升至y,阅读率提升至z,带来ippV等w万等等。总结一套标准的内容运营方案、活动策划思路等等。这样你的执行能力就会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还有附上文章,观点等就更好。

2相关工作经验如何把控

有些人就做了1年微博运营,却把之前3、4份甚至在工厂的经历都写出来了,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写出你最近2-3份相关的经历即可。如果是应届生该怎么办,多写你大学期间的实习经验和成果,阐述你对新媒体的热爱和理解,用你看过的书、参加活动、兼职的事情来证明,而不是口头。如果都没有就比较悬。如果是非相关行业转岗过来,一方面写出你最近2-3份的经历,另一方面证明你对这个岗位的期望和热爱,看书、参加活动、兼职参与项目都可以,至于能否通过就看了。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2

简历如同是产品的广告和说明书,是求职者给招聘单位发的第一份简要介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子版的个人简历表,以供大家参考。

电子版的个人简历表一:姓名:

目前所在:禅城区年

龄:26

户口所在:肇庆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

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

高:163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

重:50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不限

应聘职位:销售代表:市场策划和推广、项目,公关/媒介:,渠道/分销专员:

工作年限:2职

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佛山,佛山,佛山

工作经历

佛山伊戈尔股份有限公司(原日升电业)

起止年月:2010-04~至今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市场专员

工作描述:?与总公司和各分公司的销售部门进行深入的沟通,制定市场推广计划和成本预算计划;

?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分析,撰写市场分析报告;

?负责市场宣传方面广告的策划、设计、,与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公关项目;

?开发和管理媒体资源联络全国和区域媒体,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维护并拓展与公司业务计划及宣传计划相关的各类媒体,与其建立关系

离职原因:

宝洁公司的广州商——广州宝祺来贸易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8-08~2010-03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其他行业

担任职位:销售代表

工作描述:?进行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线下执行,进行促销的管理和实施;

维护好已合作的客户,进行协调管理,与客户进行谈判,反馈客户信息等工作;

开发客户,获取客户订单;

进行卖场货架陈列和管理;

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分析,撰写市场分析报告;

对促销员进行培训和管理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金融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毕业日期:2008-06

专业一:市场营销专业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5-092008-07广东金融学院市场营销--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粤语水平: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性格开朗,进取心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具有独立管理和协调能力,能独立管理和协调客户,能够进行促销的管理和实施。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和市场策划营销能力。

能够进行市场分析,撰写市场分析报告

具有C1汽车驾照;

熟悉计算机操作;

熟悉互联网的应用,了解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利用率互联网资源:

能够熟悉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

自我评价

电子版的个人简历表二:姓

名:

别:男

出生日期:1984年9月

族:汉

高:178cm

目前所在:武汉

毕业院校:湖北经济学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最高学历:大专

所修专业:会计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会计,会计助理,出纳,仓库管理

希望地点:不限

希望工资:面议教育培训经历xx年9月-xx年7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注册会计师专门化)

xx年5月,参加学校组织的会计实习活动,熟练掌握了会计工作流程

xx年7月-8月在武汉金娃娃财务公司会计培训

xx年11月通过会计从业考试

xx年6月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xx年5月20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考试非常顺利参加社会实践经历xx年12月—xx年3月在武汉一印刷企业任会计助理

xx年4月在一商贸公司任销售代表

大一获得会计学院男子篮球赛第三名

学校寝室设计大赛一等奖

大二获得学校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xx年度院系之间足球比赛第二等奖所获奖励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主要学习了经济法基础会计中级会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审计统计财政学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经济应用写作市场营销

语言水平英语熟悉级别:四级

普通话精通计算机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xx、用友、金蝶等计算机应用软件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性格稳重,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责任心强。

发展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从简单开始,凭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以及我的个性,我有信心做好财会方面相关的工作,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新的环境!当然,在一定情况下,我可以选择向其他岗位发展(只要是我能展示体现自己的能力的)!

电子版的个人简历表三:姓名:某某某

性别:女

学历:本科

出生日期:1986-6

所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学校:某某大学

外语水平:4级

计算机能力:2级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行业:人力资源类、人事主管、人事专员

工作地点:不限

期望薪水:面议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某某大学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描述:本专业较多涉及招聘、培训、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社、会保险,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较能适应人事行政管理工作。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2008年9月某某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人事专员

工作描述:

1、协助人事专员负责档案管理,为人事服务专员及时获得公司员工数量、质量以及公司当月的人员流动异动信息提供必要辅助工作,并及时了解公司的人才储备情况,为员工的及时补充、调配提供重要依据。

2、协助人资部经理和人事服务专员完成新旧公司在转移过程中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整理归档工作。

向员工说明新旧公司转以后员工关心的工资等级、工龄和社保问题,消除员工的疑虑,控制了公司的用工风险。

3、协助招聘专员的完成招聘工作,更好地在实践中熟悉招聘流程。

同时,协助培训主管做好在培训过程中的各项辅助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增强了我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整理文件、档案的耐心和能力,同时加深了学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更清楚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

2009年6月至2009年7月某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秘书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普工招聘工作、每月的账目核对工作、收发货的开单工作及各种文件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某某大学学院办公室后勤人员

工作描述:

在学院办公室协助辅导员按时完成学生档案整理工作,及时提醒学生补充缺失的文件资料,保证学生资料的完整性,尤其是毕业生资料的安全完整。

自我评价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力,耐心、细致;有条理,思维活跃,富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诚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操作各类办公软件。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3

[关键词]《中国互联网年鉴》出版价值框架设计编纂组织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7)01-0034-05

StudyonpublishingValue,FrameworkDesign&CompilingorganizationofChina’sinternetYearbook

LiXinxiangZengJingping

(Researchinstituteofinternet&newmedia,ZhejiangUniversityofmediaandCommunications,Hangzhou,310018)

[abstract]China’sinternetYearbookhashighpublishingvalue,suchaspreservationofhistory,revisionhistory,scholarship,governancepromotion.inlinewiththeprincipleofserviceforreality,completeincontents,scientificsystem,facilitatetoaccess,China'sinternetYearbookcouldsetupthecolumnsincludingtheannualdevelopmentsituation,importantdocumentsandarticles,theannualdevelopmentreview,regionaldevelopmentreview,majoractivitiesandtheannualproject,lawsandregulations,advancedmodel,internetmemorabilia,basicdata,internationaldata,annualbookandargument,theappendixandindexandsoon.intheaspectofcompilingorganization,itisnecessarytodowellinmanyaspects,suchasclearingpublishingideologies,straighteningoutthesystemandmechanism,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institutionsandcompilingteam,improvingthetimeliness,operatingthefullmediaandfullcopyright,carefullyselectingandwritingentries,optimizingtheperformance,practiceofsocialresponsibility,anddoingagoodjobinmarketing.

[Keywords]China’sinternetYearbookpublishingvalueFrameworkdesignCompilingorganization

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无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系统、权威、连续出版的《中国互联网年鉴》,这显然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的现状不相匹配。可喜的是,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决定,授权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编纂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聘任曾静平教授担任编委会主编,并授权浙江传媒学院为《中国互联网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辑部固定常设机构[1]。本文拟从定位与出版价值、框架设计及编纂组织三个方面对《年鉴》工作展开探讨,向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求教,一并向社会各界诚挚发出共同开创《年鉴》事业的邀请。

1《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与出版价值

1.1《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

《年鉴》由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为系统、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发展史实,全面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集中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集权威性、时效性、指导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年鉴》不仅是一种工具书,同时也是逐年记载和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报告、年表、图录、书目、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索引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它是蕴含丰富、查检便捷的互联网发展信息库,为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导决策、开发、运营、教育、科研等活动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向国外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窗口,为世界了解我国互联网概况、开展合作与交流铺路搭桥,提供信息。其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互联网行业的同仁、文教学术界、科研部门、高校师生及广大网民。

1.2《年鉴》的出版价值

中国互联网协会是由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对此责无旁贷。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需要梳理,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需要总结,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需要提炼。基于此,《年鉴》具有重大的出版价值。

“存史”。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年鉴》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史实,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修史”。将互联网载入国家发展史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应当把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进程载入史册。出版《年鉴》,就是要担当这一使命。

“治学”。构建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互联网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编纂《年鉴》可为拓建中国特色互联网创新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咨鉴,从而促进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资政”。总结互联网发展规律。《年鉴》可系统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的利弊得失、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总结提炼中国互联网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规律,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互联网发展贡献智慧。

2《年鉴》的基本框架

《年鉴》框架的主体结构依互联网行业的内在特点及其从属关系来确定,拟设置下述13个一级类目。根据需要,一级类目下可设立若干二级类目,并以条目为基本单位。

年度概况。总体、宏观、简要介绍中国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

重要文献与专文。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第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第三,中国互联网协会及相关高层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

年度发展述评。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题展开年度发展综述与评论,并对每个主题的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作出简要盘点。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年度述评、互联网应用创新年度述评、互联网安全年度述评、互联网政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医疗年度述评、互联网政策法规年度述评、互联网新闻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商务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金融年度述评、互联网投融资年度述评、互联网工业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虚拟运营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广告与营销年度述评、互联网推广与普及年度述评、互联网反垃圾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农村信息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科普年度述评、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国际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版权年度述评、互联网影视年度述评、互联网文学年度述评、互联网出版年度述评、互联网体育年度述评、互联网音乐年度述评、互联网艺术年度述评、互联网游戏年度述评、互联网教育年度述评、互联网舆情年度述评、互联网公益年度述评、互联网学术研究年度述评(含年度机构、项目、学者、成果)、互联网行业自律年度述评、互联网组织与社团年度述评(含年度组织与社团)等,以上项目除特别注明外,均含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产品类项。

地区发展综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展开综述。还可对包括宁波、杭州、厦门、青岛、广州、成都、南京、石家庄、沈阳、济南、武汉、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概况作综述介绍。

重大活动与年度专题。主要介绍当年互联网领域内发生的重大活动和专题性事件。以2015年为例,值得《年鉴》作专门介绍的重大活动与专题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互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互联网+”战略、三网融合、传统媒体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信息经济、智能终端产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

政策法规篇。主要刊载当年出台的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内容。

先进典范篇。主要刊载互联网机构与人物。互联网机构包括典型互联网企业、年度互联网创业型公司等。先进人物的情况介绍包括全国互联网行业受各种奖励和表彰的先进人物以及逝世人物,有部分人物要做专条介绍。

互联网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对互联网年度发展作出梳理,介绍重点事件。

基础数据。一些权威数据,包括全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情况比较表、互联网发展指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互联网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等。

国际资料。专门介绍国际互联网发展动态及相关年度报告,包括全球各国互联网发展概况与总体趋势、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动态综述、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国际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启示、世界各经济体互联网程度排名等。

年度图书与论点。介绍优质互联网主题图书和优秀报刊论文、评论,前者包括新书简介、获奖书介绍、重点书介绍、专题书目等多种形式,后者主要包括互联网主题论文选粹、论文辑揽、论坛扫描、重点评论等内容。

附录。可以刊载与互联网相关的机构名录、排名,包括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互联网管理机构名录等。

索引。编制便于内容查阅的索引,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检索途径,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3《中国互联网年鉴》的编纂组织

编纂出版《年鉴》具有重要的学术、出版、社会乃至经济价值,但要充分释放《年鉴》的出版价值,完成《年鉴》从框架设计到编纂出版的执行,离不开编纂组织。

3.1明晰《年鉴》出版理念

编纂出版《年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年鉴》的从0到1,并实现持续创新,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

第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与正确性。《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互联网编年史册的年鉴,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资料内容要真实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第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及其他各种效益之间的平衡。

3.2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编纂出版《年鉴》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明确参与人责权利,充分调动参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为此,编纂出版《年鉴》需要探索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出版单位等所有参与单位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形成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特征的新型文化企业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年鉴》工作。只有建立了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团结优秀人才参与其中,才能让参与其中的人橹努力工作,这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

3.3加强机构与编纂队伍建设

《年鉴》主管单位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编辑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二级工作委员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具体执行部门是《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目前,《年鉴》编辑部设在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地设置采编室。

编撰队伍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撰稿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三支队伍。其中,学术委员会主要承担《年鉴》的框架设计与内容审定工作,撰稿委员会主要承担内容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委员会则具体负责《年鉴》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印制、发行营销、数据库与网站平台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通过《年鉴》,一方面汇集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开放式办《年鉴》的格局,汇聚专家学者和业内外人士的智慧,构建高端的互联网智库。

3.4提高《年鉴》的时效性

年鉴作为信息密集的工具书,其时效性尤为重要,这也是年鉴优于其他工具书的重要方面。如果出版周期过长,其参考价值便会降低。据刘平一研究,我国年鉴出版一般要晚10个月左右,更有甚者晚出两三年[2]。这就提示《年鉴》要切实提高时效性。按照规划,《年鉴》是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出版周期为一年。力争在每年7月份公开出版上一年的《年鉴》,将出版滞后期控制在7个月。这就要求提高协同编纂效率,加快撰稿、编辑、审校、印制、出版、发行的节奏。《年鉴》刊载的内容要以动态信息为主,主要记录上一年度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同时辅以少量静态内容,补充历时性或背景性的资料。

3.5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环境下办《年鉴》,要摈弃仅仅出版纸质版本图书的狭隘模式,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全媒体运营的格局。

从语言角度看,《年鉴》以汉语为主要语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版权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成熟时考虑出版其他语种版本。

从载体形式看,近几年内《年鉴》还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推出简本、平装本、精装本等不同形式),同时配以光盘。不过,在数字化环境下纸质《年鉴》应该是数字化《年鉴》的延伸,且只是《年鉴》的版本之一。为此,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综合规划,统筹建设《年鉴》的网络平台、数据库、资源库及自身的社交媒体账号。出版纸质版、光盘版的同时,要及时开通专门的中国互联网年鉴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乃至客户端。不仅要有图文形式的图书,还要有音视频的内容,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及大数据的形式创新,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一本互联网年鉴很难充分反映互联网行业的全貌。随着编纂队伍的壮大与保障条件的完善,未来还可以考虑推出分行业、分地区的系列《年鉴》,如《中国互联网年鉴・金融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教育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政务卷》《中国互联网年鉴・天津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浙江卷》等。如此,可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的互联网年鉴群。

3.6精心选择条目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位。总体而言,《年鉴》条目选择要遵循客观性、权威性、典型性、实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忠实于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权威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典型性原则,是指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实用性原则,是指满足读者需要,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下,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

具体而言,《年鉴》条目选题要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热事必选,反映《年鉴》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主流,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这要做到“为大事、新事、特事、热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本质和发展主流,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所谓“新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互联网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特色的事。所谓“热事”,是指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

3.7认真撰写条目

条目的撰写直接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和水平。《年鉴》条目撰写要做到:(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3.8优化表现方式

《年鉴》栏目的调整、充实,既要保持年鉴的属性,又要突出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使《年鉴》不仅具有资料性、存史性,更体现信息性,努力做到常编常新。《年鉴》刊载的文献以综述、述评为代表的三次文献为主,同时兼顾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年鉴》应采用类型多样的资料,不拘泥于单一的文字,而是以条目文章为主,充分利用图表、大事记、书目、文摘、名录、照片等多种资料表现形式、兼收并蓄,以增强《年鉴》可读性。尤其是要重视图表和照片等非文字内容。图、表和文字三种形式各有所长,搭配使用,可美化版面、充实内容、扩大信息量。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示意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表格具有眉目清晰、直观性强的优点,可以省去许多说明性的文字;表格还可以逐年积累,形成系列,具有较大的统计总结作用。未来还可以考虑采用二维码链接、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信息隐藏等新技术来呈现《年鉴》内容。

3.9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

年鉴类出版物在我国出版市场普遍销量不佳。《年鉴》出版要实现以社会效益为先的社会效益与济效益双丰收的格局,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外,还需要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践行社会责任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条件成熟时可设置专项奖学金、奖教金、奖研金,以奖励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发行营销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除了贯彻落实上述措施外,可以尝试:第一,强化总结与的年度特点、年度趋势、年度大事、年度人物,把《年鉴》变成新闻,增强社会影响力。第二,借助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平台,做《年鉴》的与营销策划。第三,借助广电媒体、网络平台举办《年鉴》活动等。

注释

[1]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4号《关于授权编辑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函》(2016年1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17号《关于同意常设〈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的复函》(2016年4月5日)。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4

一、紧扣课前设计准备环节,提高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对整个历史教学成效具有重要影响,高效的历史教学离不开精心的课前设计,在整个备课工作中,教师应当重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搜集教学素材。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点众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搜集大量素材,增加信息容量,提高生动程度。例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青铜文明中的典型作品代表,以图像配文字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课件中,这样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相关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理解掌握效果。

2.优选多媒体手段使用契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应当讲究科学性,在使用频率、使用时机方面要进行精心设计,在使用频率上不能过多,要体现画龙点睛的原则。多媒体手段的演示只能起到强化理解效果、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不应当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原则上每节课的演示应当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应当在教学氛围营造、教学场景再现、教学信息补充等重点环节运用。

3.提高多媒体课件自主水平。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自主创造的较少,高质量的自主设计课件更少。历史教师要学会运用软件自己制作设计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理解能力,制作出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的多媒体课件,逐步从拿来主义过渡到自主创新。

二、紧扣课堂活动组织环节,提高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始终是主阵地,教师要有效强化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效果,从教学氛围营造、典型场景演示和信息补充说明等教学环节入手,将多媒体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1.在教学氛围营造环节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历史教学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笔者运用《十送红军》这一脍炙人口的歌曲烘托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激昂、优美、欢快的旋律中开展历史学习,营造较为浓厚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起到激发兴趣和加深理解的效果。多媒体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要注重灵活发挥。

2.在教学场景再现环节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这一点为历史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截取其中精彩的片段播放,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立体的感知印象,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例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笔者精心下载并截取了全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典型场景,有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八路军英勇战斗等各种类型的片段,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儿女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概、团结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在教学信息补充环节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多媒体手段最显著的特征是蕴含信息量丰富,鼠标轻轻一点,大量的信息随手拈来,这一优势是其他演示手段所不具备的,能够增加信息量。例如教学的十年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产生的背景,对中国经济建设造成的巨大损失等信息,通过图片、图表、数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十年浩劫所产生的巨大危害,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段历史,起到较好的信息补充作用。

三、紧扣课外活动拓展环节,提高多媒体教学辅助的有效性

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具备拓展性,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各种类型的拓展活动,提高思想教育成效,多媒体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1.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拓宽历史知识面。现在许多学生家庭都购置了电脑,接通了网络,教师可以提出研究方向,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相关知识,拓宽历史知识面。如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从经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形象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2.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补充知识。相对于具备家庭电脑网络条件的学生而言,许多住宿生在这一方面的条件则受到限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补充知识,让他们了解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各个方面的资料,如民用科技、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让他们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具有更多的了解。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5

报纸版面的营销性、艺术性与易读性谢静

中国新闻周刊概览马飞孝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批评报道研究温冬开

审读的主要职责是政治把关高叙法

简述潘梓年对《新华日报》的历史贡献马艺

梁启超新闻思想试析蔡国兆

我所知道的毕修勺先生艾以

日本记者报道福建事变的内幕——胡鄂公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一件史实王天定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创办的画报何扬鸣

试论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设置张骏德

电视新闻画面的负信息初探周斌

浅论中国电视的产业经营——从“湖南电视现象”说起彭晓燕

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几个问题王晴川,海贝,黄泓一

试析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信度与效度的几个因素叶育登

简析电视栏目包装的几种误区王长潇,邓林

对广播服务性节目的一些思考刘海贝

关于中国四大媒体现状与趋向研究刘海贵

试论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手段孙畅

《广而告之》在中国公益广告史上的意义王云,舒扬

从《生活》周刊剖析韬奋的广告观高运锋

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传播内容的影响布里恩·温斯顿,来丰

虚拟空间的名誉侵权责任与言论自由保障吴瑛

论侦破通讯的叙事寓意——一种溶入理性的报道李华文

论曝光性新闻的关键情节的使用王锡渭

论近代中国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认识偏差李五洲

王韬、洪仁玕新闻思想之比较周叶飞

中国第一个女新闻工作者考宋素红

“衙前农运”及其新闻舆论宣传何扬鸣,郑建华

创刊初期的英文《文汇报》(晚刊)徐志红,陈庆华

从教育台的实践看频道专业化的运作邵蓓萍

论制播分工与节目管理印轶青

网络时代大众媒介传播的新模式——“扁平”传播王长潇

论节目主持人的思维素质叶昌前

解读电视新闻的符号、结构及意义包鹏程,严三九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程士安

当前中国报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以广告份额的变化为视角章平

透析大众媒介的受众市场陈力丹

浅说新闻媒介的社会市场销售王眉

增强市场意识改进新闻教育——兼谈“入世”与新闻教育的关系蔡铭泽

论中国新闻教育的危机与转机刘海贵

直面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讨会综述黄瑚,李俊

《新闻晚报》改版改得好尹继佐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张国良,ZhangGuoLiang

试论网络媒体的统计与评估李宏

全球网络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解措施李攀

网络传播效果的数字化统计白冰

呼唤中国的大众传播史研究杨鹏

对内容分析研究方法的再思考郭虹,GuoHong

媒介对谁更有效?--"第三者效果"理论述略谢静,XieJing

当代新闻报道形态变化特征分析孙发友,SunFaYou

创新:时政新闻的竞争法宝--蓉城各报关于"朱镕基答记者问"相关报道比较分析李静,蔡昕

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灾难报道机制刘一平,LiuYiping

从南京报业竞争看报纸服务功能的强化于晓蓉

图文并茂,比翼双飞--对新时期图文结合报道的分析研究丁波

江右办报记冯英子,FengYingZi

记冯英子的办报生涯艾以

评王芸生的两次思想转变马飞孝

走出历史的迷雾--论新闻界的拨乱反正蔡铭泽,CaimingZe

信息时代看新闻扩容褚婷婷,张志清

《传媒链接》的编排及传播方式探讨李法宝,刘海贝

新版《东方时空·面对面》的变化和特色王长潇,郅庭阁

从"湖南电视现象"看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严三九

都市广播发展趋势前瞻唐俊

小议广播新闻质量汤山

电视与网络的联姻李明伟

互动电视介绍顾书

浏览美国电视节目随感叶昌前

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黄瑚,范书杰

析徐宝璜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的三篇新闻学佚文王颖吉

框架竞合:以中国入世报道为例罗亚

"新闻作为话语"--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一个实例黄敏

审美经验和文化研究中的"阅听人"臧海群

传播哲学家和间接先行者--论杜威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许加彪

新加坡新闻媒介所有权特征分析--法律角度的观察刘洁

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孙有中

试论报纸广告与版面的和谐陈培爱,张喜珍

多重危机中的美国报业应对策略吴飞

英国报业渐进式发展模式初探焦绪华

现代美学视野中的报纸版式赵刚健

第一时间传达城市声音--从《东视广角》的改版看城市电视台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田明

国内学界对电视收视率的基本态度及分析蓝峻

电视新闻的品牌资产与节目导视的效果分析沃尔特·麦克杜威尔,约翰·萨瑟兰,黄桂萍,杨芳秀

在变革中曲折前行--析日本商业广播的经营之道章平

台湾无线电视公共化的生命史:1986-2002冯建三

网络环境中的"第三人效果":社会距离与认知偏差郑素侠

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争论的思考黄春平

历史背后:民国知识分子的报刊表达——自由的理解与实践:知识分子与民国报刊学术研讨会综述章平

张报安教授话先父张竹平遗事姚福申

守住底线——论新闻界的三次反思李良荣,李彩霞

论新闻报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张梅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郭可,张军芳,潘霁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杨雨丹

基于知情权的国家保密制度研究林爱珺

打开决策"黑箱":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核心环节何志武

奥林匹克传播的文明冲突及调整刘海贵,庹继光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角色认知的影响周裕琼

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对美国新闻业私营企业制度的政治学阐释张健

再探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趋向董媛媛

新闻摄影的智慧及其命名李晓洁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郭小平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6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媒介;动画创作

1研究对象———动画的概念界定

动画作为叙事性艺术产品,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动画的应用领域和播放平台也在不断扩展。对于动画的概念界定问题涉及到了动画本体研究的范畴,对此,目前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只界定本文所述对象的既定范围概念。本文要论述的动画界定在传统的叙事动画之内,且区分于非虚构类的动画即动画纪录片,集中论述虚构类叙事动画的创作与发展。论述过程中会按照屏幕的具体区分来探讨不同媒介载体的特性对动画创作的影响,以期为当前媒介环境下动画的发展提供扎实有效的叙事和营销策略。

2动画的历史分期及对应的媒介载体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2.1历史分期和媒体革命:《世界动画史》一书中卡瓦梅耶将动画按照时间线分成了四个分期:实验时期、影院时期、电视时期和数字时期。这是同上及时的媒体革命息息相关的。自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日益受到奠基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媒介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首先是印刷技术在19世纪末的完善,使得以语言为媒介的理性知识的传播和文学的发展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摄影技术和电影艺术也在积聚力量并完善自己的技巧,它们在20世纪前半叶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水平,使人类从此步入成熟的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紧接着,随着20世纪中期电视传播的兴盛和20世纪下半叶至世纪末以电脑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媒介技术的崛起和弥漫于全世界,人类社会转而迅速地过渡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人类的文化艺术在此期间也急剧地完成了“视觉转向”。①2.2媒介载体对动画特性的影响:叙事与媒介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任何一种新传播媒介出现后,都很快就被运用到叙事行为当中,这成为叙事文化发展的一种推动性力量。②不同的历史分期,不同的传播媒介,随之对应的动画的叙事、风格与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时间线的历史分期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将动画史按照其播放媒介或者称“媒介载体”的历史流变来划分,这也就是“四屏”的由来:(影院)银幕、(电视)荧屏、电脑屏、移动终端屏。一定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故事,媒介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叙事方式的选择。③动画是一门需要技术去实现的艺术,动画的发展史亦可显示为动画技术的发展史,技术对于动画影片制作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管是哪个时期,无论我们创作什么样的故事,无论影片是何种形式,最终都是要靠某种媒介载体传播开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甚至是说由此获得商业利润和文化传播与渗透,提高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2.2.1影院时期:1937年伴随着迪斯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问世,动画史也随即掀开了影院时期的帷幕,从此动画不再是真人电影开映前的甜品。这一时期银幕动画的特点:时长较固定一般在80分钟左右,浓缩剧情;主题宏大,题材丰富多彩;结构模式化、强烈的戏剧冲突;叙事方法一气呵成;精雕细琢的画面品质,高流畅度;造型偏立体化;声音工艺要求严格;制作周期长;远景、全景和中景景别使用率比较高,着重于制造壮观的视觉效果。这些特性均是由于观影环境和媒介载体———银幕所决定的。2.2.2电视时期:20世纪中期,随着电视机的发明与普及,动画也开拓了它崭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进入电视时期,对比影院动画来讲,电视动画很鲜明的特点便是制作工艺的简化,角色造型平面化;背景更是简化到利用单线平涂的方式;动作设计不再追求高流畅度,出现了停格的概念。电视动画采用分集播映的方式,总时长不定,每集时长大概在20分钟;主题日常化;造型平面化;画面质量、动作流畅度、声音工艺的要求相对宽松;制作周期短;相对于影院动画的“造视”,电视动画更偏重于故事叙述,主题开始转向现实的日常生活,而这种家庭式的短剧也正好迎合了电视动画的观影环境:家中。一家人茶余饭后不用出门、不用花钱,坐在客厅沙发上看一集幽默有趣的动画片是既经济又惬意的休闲方式。2.2.3数字时期:进入数字时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动画的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更是让动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状,动画的传播载体除了影院的银幕、家庭的电视屏外,又增添了基于互联网的电脑屏和各种中小型移动终端(如ipad、手机)屏。动画电影各方要求高;而电视又带有行政色彩,受限多;那么网络动画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制作全民化、传播和互动的及时性,以及碎片化、个人化的特点让网络动画成为发展成人动画、诉说当下话语的有利土壤。

3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动画如何发展

3.1媒介生态环境: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由于数字媒介技术不断演化发展而出现的媒介融合态势的全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动着媒介和人类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的演变发展。媒介生态学研究学者莱文森在其媒介进化论的理论中曾撰文《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文章提出他的原创理论之一—技术演化的三个阶段理论:玩具———镜子———艺术,而媒介后续的发展逐渐呈人性化趋势。综合来说媒介发展的总的趋势便有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以及人性化。此外,不同于以往的生态环境和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拥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多媒体化、全民化、受众自主性高、时间碎片化等。那么动画应如何顺应该趋势,结合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在媒介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3.2动画发展策略3.2.1针对总趋势和媒介生态特征: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针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国产动画又该如何发展?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更高,让不少业界人士坚信要做到“内容为王”才是根本。但是除了在内容上下功夫外,还要做好营销。真正地将作品传播给受众才是硬道理。那么就要做好规划、利用好互联网思维。除了内容的升华,传播手段,还应特别重视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全媒体时代,动画片说什么、怎么说、如何传播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动画片的创作来说,要想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利用好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从受众角度考虑,将用户思维融入到创作过程中。3.2.2针对具体媒介载体: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动画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动画逐渐细分化。针对各个屏幕特点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动画向“大”“小”两极化发展,并且针对性更强,区别更加明显。“大”主要是指影院动画电影的大发展:imaX、4D甚至5D的发展趋势,高投入、高炫技、视觉奇观。而“小”相对来说是针对新媒体———移动终端而谈:屏幕更小、随时性、移动性、个体化、可触化、碎片化。笔者认为媒体形式不断发展,面对不同的影像载体,应从最初的策划环节就开始针对具体播放媒体的特征而设计制作相应特性的动画。这就要求动画在最初规划设计环节便要考虑到播放媒介平台的需求,根据不同播放媒体的不同特性便使创作的作品有其各自的制作工艺、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比如,区别于巨大银幕所特有的奇观,针对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呼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在“微转身”过程中应注意到:时间短、体量小,内容简易明确,有针对性地小众化,话题当下性。

4总结

在如今这样一个“读屏”的时代,我们应当关注到屏幕的变迁对动画创作的影响,以引导动画的创作与发展。每一次屏幕的革新并不会导致传统屏幕的消失,只是在其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播放媒介和传播方式。但是这个新兴的播放媒介对动画创作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增强和显现。笔者认为,如何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中,结合好技艺之关系,关注到媒介载体和受众的影响因子,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叙事策略和营销策略是国产动画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作者:姜喜艳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注释

①董春晓.艺术的命运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

②米高峰,王少雄.国产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J].传媒,2014

③李显杰.“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5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2]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常虹.动漫与媒体艺术—艺术动画[m].浙字i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

[1]胡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7

关键词:博物馆;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服务;纪念品;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效益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文博与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相互促进是为主流,但旅游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博物馆为缓解这个矛盾,大力开发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即开发旅游纪念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双效益,是博物馆与旅游新的结合点。就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效益我有以下看法。

(一)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的新途径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是以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向公众开放,具有了教育传播功能为标志。博物馆具有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教育传播三大社会功能,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博物馆既是文物收藏研究机构,而且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育传播机构。[1]

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把开发具有本馆藏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辟为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被赋予了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味,运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及信息拥有者的意志走出馆门,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走下书本,走下屏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博物馆的商品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共有的观赏性、实用性,还富有历史文化性,具有物质效用价值和文化精神价值的统一,逐渐改变商品的结构,形成各自的特色。博物馆不仅满足来馆观众的文化和物质需求,而且眼睛还要盯着馆外的礼品市场,利用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广阔的礼品世界中挤出一块天地,形成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彻底解决经费不足这个长期困扰博物馆的难题,使博物馆的发展走上持续高速的轨道。

(三)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寓各地特有的历史精华于物化,寓各自独具的审美情感于物化,大大提升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性和个性,满足旅游者游一方山水知晓一方风物的美好愿望,满足旅游者动机中潜在的文化心理需求,发思古之幽情,了解异质文化,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先人对美的创造,增进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使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社会效益。[2]

(四)促进旅游购物的收益

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收入在旅游活动中不属于必须消费的收入,不随着旅游者的人次变化而变化,是随着购物资源的开发程度而变化,它在旅游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深度以及整体发展的状况。

博物馆具有开发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发展旅游纪念品不仅能扩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同时还能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有效的解决旅游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那么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能运用这些新媒体技术在纪念品营销上做出创新呢?

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想要运用微博微信类新媒体技术,我们首先要对微博微信有深入的了解。

21世纪,随着技术、理念的发展,国内外很多企业加入到微博、微信的品牌传播中来。

微博微信在品牌传播中的含义:以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作为平台,配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介,结合产品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帮助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形成正向认知,进而推介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培养广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依赖,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微博、微信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新闻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从传播途径来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审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发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随时关注、发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简单的交流形式迅速转化为快速、高效的传播模式。

(二)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

随着3G、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都可以无限畅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公司企业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产品相关信息,完成不同层次的营销目标。

(三)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企业运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并以增强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在企业品牌的传播中,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认同,并最终催化为购买意愿。从传统的销售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评估产品品牌价值和传播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数据,才能最终确定。而在新媒体的形势下,传播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化,企业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品牌营销效果,通过分析管理微博微信的相关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方案策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完成多样化、全方位的营销和品牌传播。

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纪念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一)博物馆纪念品销售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我们将纪念品销售分成三个阶段:产品展示、产品讲解、产品交易。传统的纪念品销售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模式如下:

1、产品展示阶段。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以柜台陈列的形式对游客进行展示。这种柜台陈列的方式有以下几个弊端:(1)展示空间有限,无法给游客展示全部的纪念品,有一定的局限性:(2)纪念品无分类,多样陈杂;(3)人多店少,无法给游客带来最好的纪念品选购体验。

2、产品讲解阶段

产品讲解一般都由纪念品商店店主口头讲解,偶尔部分产品会陪篇幅不大的文字说明。这种讲解方式有以下几个弊端:(1)店主的口头讲述无法详细、全面的对纪念品进行讲解,这直接导致游客对想采购的纪念品没有深入了解;(2)店主往往要同时回答多个游客的提问,无法同时顾及所有游客,无形中对纪念品的销售形成了阻碍;(3)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往往很不显眼,而且也无法描述出大部分游客想要知道的信息。

3、产品交易阶段

产品交易阶段一般都是柜台现金交易,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有这普遍的不便之处:(1)假币风险;(2)找零难题;(3)现金储存过多的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传统的博物馆纪念品销售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弊端或多或少的阻碍了纪念品的销售,无法很好的实现本文在第二章中提到的旅游纪念品的效益。但是,我们如果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在纪念品销售方面稍加应用,这些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微信小店在博物馆纪念品营销中的应用

有了微信小店这个功能,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的解决博物馆纪念品营销的难题。

其实应用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实体店发展成电商。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建立一个微信小店。我们可以按照一下步骤来实现博物馆纪念品商店的电商化。

第一步:添加商品

1.选择类目,我们可以选择旅游纪念品类目。

2.然后再按照指引填写商品的基本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商品图片、运费、库存、详情描述等。我们可以讲所有纪念品的图片,详细的文字讲解以及费用等录入我们的小店。

第二步:商品管理

1.商品分组管理,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组来管理商品,分组可用于将商品填充到货架中。在这步中将纪念品进行分类管理。

2.商品上下架:可以快速对商品进行上下架操作。

第三步:货架管理

1.货架的定义:商家用于承载商品的模版,每一个货架是由不同的控件组成的。

2.选择完货架之后,商家可以将分组管理里面的商品添加到货架中。

3.货架,将编辑好的货架点击,然后复制链接,链接可以填入自定义菜单中,或者下发商品消息中。

第四步:小店概况

可以查看小店所有的数据信息:订单数、成交量等。

第五步:订单管理

用户支付成功会生成一笔订单,商家可以查询订单,并进行发货等操作。[3]

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开一个纪念品小店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从开店的步骤中很容易看出,前文提到的传统纪念品销售模式带来的难题都能得到解决。

1、商品的电子化展厅能很直观、全面的给游客描述纪念品的详细信息,打破了之前的局限性,将纪念品销售延伸到博物馆外。

2、分类管理让游客很清晰、直接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纪念品,让我们的纪念品销售更有条理性,避免了之前的纪念品展示的繁杂化。

3、微信支付通过电子化订单,成功避免了由现金支付带来的一切风险和弊端。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新媒体技术能很好的帮助博物馆在纪念品营销中做创新,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新媒体技术能在博物馆中进行应用,让博物馆这种文化传播机构能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林娜.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效益探析.2011.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77-02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历史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因为它浓缩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文明和历史记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了古往今来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通过历史研究学习,人们可以了解朝代更迭的发展轨迹、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等很多精神财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自身的知识点其实非常有研究价值意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现在很多高中历史课程还延续过去的板书授课方式,一切还以升学为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解读,然后在黑板上摘出知识要点罗列在上面;而学生也只需要在下面对照着抄录,在课后死记硬背,考出好的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单一的文字板书加上枯燥的语言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无趣。即使有一些教师能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其传授形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趣味性,同时也与教学出发点相背离。

2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思路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对历史学科产生积极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经过上面的简要研究分析,可以联想到当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借助于这一现代化技术,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融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二者相融合的新思路。

2.1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历史教学并不排除现代化手段的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过去单纯靠教师在黑板上、口头上传授知识的弊端,通过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向学生讲授了历史课程的知识要点。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强大的人机交互性。教辅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编写出很多视频、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特别是在涉及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时,可以制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视频,将该人物的生平简介、历史故事结合在一起向学生讲解,让历史人物在现代“活”起来,使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知识深入到脑海当中。历史与生活密不可分,最典型的就是当前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在讲述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也可以观看相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借助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节内容时,先为学生播放《松花江上》,目的是给学生酝酿东北沦陷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痛情绪,达到提醒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居委思安不忘历史的教训的情感目标;然后再安排学生观看由古月、孙飞虎、王铁成等人主演的《西安事变》,这部影片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西安事变的全貌呈现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电影片段可以使得学生如身临其境,有音乐能够让学生感到振奋警醒,有图片则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为高中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色彩和趣味。

2.2借助互联网,发挥信息无限性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使得原本庞大遥远的世界瞬间缩小,各种信息资讯瞬时就能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就像一个充满各种元素的宝库。在互联网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历史影像资料、讲义、课件等材料,让学生真正从浩瀚的互联网资源中汲取营养。而正是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无限性,让全世界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所能带给高中历史教学最快速、高效和方便的最大特色,也是高中历史课堂迈入信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

以火烧圆明园为例,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在英法联军的践踏之下变为废墟,很多珍贵的文物散落于世界各地。讲述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国外的历史博物馆,在其中找到我国丢失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简介等信息,而不是只限于课本上单一的文字图片介绍,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深层次上让学生搜集调查圆明园被烧毁的原因所在,让这样的历史警醒长记学生心间。而在讲解世界史的课程当中,更加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将涉及的世界发展史整合起来制作成课件、视频供学生了解、学习,借此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得历史教学工作更加系统全面、更加现代化。

2.3多媒体与互联网结合在课堂作业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信息搜索和资源无限性给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而多媒体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教师的工作就在于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求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适当地给予帮助。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两样手段布置与传统课堂摘、抄、写不一样的历史作业,鼓励学生积极使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借助于多媒体的制作手段,将其制作成诸如课件、视频、报告等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使得学生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同时也锻炼多媒体的使用、制作能力。

很多学校所实施的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已经卓见成效,这种新型历史作业方式更为灵活变通,能使学生的思维拓展到课堂知识点以外的范畴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对各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重新认识和思考的热情。

3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爱国、做人、明事理,很好地体现出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历史教学工作不落后、不落伍,历史教师就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拓宽和完善历史教学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进行改造、创新,同时结合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为历史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不断地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倩.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无穷教学价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7-88.

[2]冯云芳.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管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价值工程.2012(36):227.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9

一、以多媒体手段趣味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既没有语文学科的生动丰富,也没有数学学科的逻辑深入,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兴趣低下,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注意发掘教学环节中的趣味因子,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新课导入环节还是习惯于三言两语进行程序式导入,难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没有能够有效营造起来。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导入中体现趣味性,采取信息手段辅助的方式提高导入的趣味程度,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而是通过播放趣味短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增加一些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笔者播放的是表现古代工人进行印刷的劳动场景,学生对于这样的场景演示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古代印刷术的具体运用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印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更为顺利。以多媒体的形象导入代替教师的简单口头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吸引住,注意力得到了有效集中,为历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以多媒体手段形象演示,有效增强历史课堂生动效果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学演示手段的制约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对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笔者在历史教学中,侧重于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信息演示与补充作用,借助于网络与多媒体演示设备,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生动的教学信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历史教学变得更为形象,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是难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的,笔者从增强学生感官体验入手,制作了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中的精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精湛与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堂上演示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影像资料,在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感慨其工艺精湛、设计精美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教学中,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及其父母一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文革,客观上没有直接的感知体验,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专门从网络中的相关网站下载了大量素材,有图片、数据,也有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武斗场景、各行业日常秩序混乱场景等)、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对比资料等,让学生对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取分析研究文革产生的背景、原因等,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悟教材内容,抓住学习要点。

三、以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有效体现思想情感教育渗透

新媒体运营工作经历简述篇10

关键词新闻领域 中国模式 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中国发展的奇迹,关注、探讨、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人们以不同姿态、不同价值取向甚至不同心理出发,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中国模式”等话题展开描述、分析、评价、展望和反思,形成了比较广泛且浓厚的具有一定世界性的学术交流场域与氛围,①这对中国未来发展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建设、方式的设计,总体道路的探索,总体上看无疑是好事。但不无遗憾的是,新闻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至今关涉甚少,更谈不上系统的、有影响的观念或看法;即使有,也大多是对30多年来中国新闻业改革、改进过程的历史性呈现,缺乏足够的理论总结、抽象和概括。因而,本文试图就新闻领域业已显现的中国模式做一些宏观的事实描述、总结和概括,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思,以引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一、新闻领域中国模式的内涵解释

模式概念有多方面的含义,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或方面: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模式,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存在、运行的机制和结构方式;一种模式就是事物存在、运行的一种样式;这样的模式既是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也会在事物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化。二是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模式,主要是指主体阐释认识对象的一种方式方法,②通常它是对客体对象的一种程式化的、简明化的把握。本文所说的“模式”,首先是指本体意义上的模式,是指中国新闻业实际存在的运行结构和方式;当然,我们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描述是否真实准确,则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姿态与认识能力。但需要预先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先入为主地在价值论上评判新闻领域中中国模式的优劣。

当前学术界所讨论的“中国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两说:广义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模式,③具体包括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社会(狭义)模式、外交模式、军事模式等方方面面。狭义特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至少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模式。事实上,世界意义上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直到现在也主要聚焦于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对于一定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孤立的经济活动,因此,关于经济模式的讨论必然会延伸到以政治领域为核心的各个领域。

毫无疑问,不管是在社会有机论视野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结构理论中,或是在关于新闻业的“社会中心观”(society-centricviewofjournalism)解释框架中,④人们关于中国整体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探讨,对我们关于新闻领域中国模式的考察,都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或基础价值,同时也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作用。因此,离开全球化语境、离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我们不可能理解和把握中国新闻业的基本模式。这是我们在讨论这一重要问题时应有的自觉。

新闻领域的中国模式,或中国的新闻模式,构成了中国整体发展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像新闻业构成了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一样。进一步说,中国新闻业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任何其他社会系统都难以替代的功能作用。因此,探讨新闻领域的中国模式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阐释新闻领域的中国模式,就是要揭示过去30多年以至更长历史时期中国新闻业的核心特征或实质性的内容构成;正是不同向度上的核心特征或内容,整合构成了中国新闻业的特有模式。观察新闻业的视野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新闻业的基本制度、性质定位、功能指向、运行机制等,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支配整个新闻业运行的核心观念或“主义”层面的指导思想,也即新闻意识形态。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样的路径,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二、新闻领域中国模式的内容构成⑤

实质性的内容构成,是我们描述新闻领域中国模式的核心任务。我们将以新中国新闻传播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业演进到今天的主导性实际情况为对象(当下的基本事实是以往历史积淀的结果),省略细枝末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模式做出描述。

(一)核心理念:“宣传新闻主义”

所谓“新闻主义”,就是相对比较系统的新闻观念体系;它是对新闻(广义)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反思性回答,主要包括关于新闻(狭义)、新闻传播、新闻媒介、新闻媒体、新闻业之本质、属性、功能、价值等的基本观念,以及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媒介、新闻媒体、新闻业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基本观念。⑥简单点说,一种新闻主义,就是一种关于新闻的本质观(事实观)、价值观,也就是一种新闻意识形态。从原则上说,任何新闻活动主体,都有自己的新闻主义或新闻意识形态,不同层次的新闻意识形态或新闻观念构成了一定社会整体的、庞杂的新闻意识形态系统。⑦

一般而言,在特定的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主导性的新闻观念,构成该社会的主导新闻观,或者说是主导性的新闻意识形态。主导性的新闻意识形态必然是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主导性的新闻意识形态引导着新闻业、新闻媒介、新闻传播的总体价值取向。

我曾在《新闻观念论纲》一文中对“主义”层面的新闻意识形态进行过基本划分和阐述:

在全球范围内,在历史向度上,出现过三种“主义”层面的新闻意识形态:宣传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和专业新闻主义(新闻专业主义);⑧在当前的共时状态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三种“主义”层面的新闻意识形态。宣传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专业新闻主义,是几种差异不小的新闻意识形态。从理论上说,宣传新闻主义以政治利益为至上目标,商业新闻主义以经济利益为至上目标,专业新闻主义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至上目标。但新闻实践中的新闻主义,更多的是由各种主义形成的混合主义、混合观念,实际中很少存在、实行单纯的某种新闻观念体系或新闻主义。⑨

那么,我们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主导性的新闻意识形态(新闻观念、新闻主义)应该做出怎样的描述和概括呢?我以为,当代中国的新闻主义或新闻意识形态可以名之为“宣传新闻主义”,是三种“主义”层面的新闻意识形态之一。我的这一概括,只是一种新的概括性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原创性,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所谓“宣传新闻主义”,最直接、最简单的内涵就是:宣传既是新闻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新闻的主要归宿处,新闻在宣传新闻主义的实践中,作为宣传的工具和手段是其本质特征。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的标志性口号“用事实说话”,典型反映了“宣传新闻主义”的精髓,“事实”其实就是新闻,“说话”就是宣传,新闻是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

宣传新闻主义的实质大致有这么几点:首先,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坚持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新闻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包括各级机构与组织的负责人)则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⑩使传媒成为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宣传新闻主义坚持把新闻作为极为重要的舆论引导手段,并把舆论引导提高到关乎党和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地位。同志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1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新闻宣传工作,重视舆论引导、舆论导向问题,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同志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明确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12再次,宣传新闻主义要求,新闻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的方针。在1989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李瑞环同志作了题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解释,他说,“我们所说的‘正面’,所说的‘为主’,就是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斗争的东西。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13“坚持这个方针,就是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前就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14这一解释与要求直到目前并没有新的或大的变化。最后,宣传新闻主义要求新闻媒体、新闻宣传人员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和方法,15获取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中国的新闻改革,始终是在宣传新闻主义核心观念指导下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专业新闻主义的观念和做法、商业新闻主义的观念和做法被不断批判性的接收和吸纳。但就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占主导性的新闻主义或新闻意识形态仍然是宣传新闻主义,坚持的仍然是发展新闻学的基本理念。

(二)资产制度:国家所有16

从新闻资产所有制来看,中国新闻业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是国家所有制。在实行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任何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新闻媒体。这方面已经有明确的规定,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的范围,具体包括: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二是新闻媒体要么直接隶属于国家机关(自然国有),要么必须有国家认定的主办单位和必要的上级主管部门,而这些上级主管部门也是国家机关或者党的组织部门。17

新闻资产所有制是新闻业作为事业和产业的根本,谁掌握了这个基础或根本,谁就掌握了新闻话语权。而新闻话语权当然不是简单的新闻信息传播,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体系、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宣传与建构问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传承问题。因此,不难理解,新闻资产所有制一定是新闻体制改革中的根本,也是最核心之所在。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和判断,我们可以对新闻资产国有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进一步阐述:其一,新闻资产所有制是经济权力在新闻业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要素,决定了新闻话语权的性质和归属,而新闻话语权则是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宣传新闻主义的核心理念下,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必然也必须统一,一旦把经济权力(资产所有制就是最大的经济权力)放开,也就意味着在相当大程度上削弱了政治权力,因此,新闻资产国有制是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在新闻业中达成统一的必要保证。其二、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并会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在这一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和尖锐,可以想象,一旦新闻资产可以以其他形式所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常态或非常态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必然对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以至经济发展带来冲击,这对国家、民族都不是有利的事情。

事实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或者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能够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其中重大原因之一就是,党和国家始终牢牢掌握着新闻传媒资产的所有权,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新闻传媒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帮忙”而不是“添乱”,使其成为描绘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目标与理想的有力武器,这是中国新闻业的一贯精神和做法。

(三)业态性质:三种基本属性中定位

关于中国新闻业的性质,有一个通俗的、比喻性的说法:新闻传媒(它们的活动整合为新闻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8那么,这样的新闻业具有怎样的属性呢?到目前为止,主导性的观点认为中国新闻业是在双重属性中定位的;但近来也有新的观点提出,认为除了双重属性,也应该强调新闻传媒业的公共属性,应该在三种基本属性中确立中国新闻业的定位。

所谓双重属性,是指新闻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事业属性,又有一般产业的属性。前一种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舆论机构,是事业机构,是思想宣传中心,一句话,它是党的事业,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而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统率作用,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不能屈服于市场压力;后一种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信息生产企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而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像其他企业一样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经济效益。19构成当代中国新闻业主体的所有新闻媒体,就是在这种既有事业性质、又有产业性质的双重属性中定位的。

从理论上说,意识形态属性从本源上受制于产业属性,经济是命脉,传播是表现。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新闻市场,来自人们的信息需求、新闻需要。但意识形态是方向盘,把握它的是政治体制。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新闻体制改革的步伐是紧紧跟随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和发展的。

在政治与经济之间,在两种属性之间,当代中国新闻业中的新闻传媒并没有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这是由新闻媒体是在这种既有事业性质、又有产业性质的双重属性中定位所决定的,各种传媒集团组建过程中的行政推力也表明了这一点。

就已经表现出的事实来看,产业属性意味着商业利益的至上性,意识形态属性意味着政治利益的至上性,而这两种属性能否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从根本属性上保证新闻业、新闻媒体、新闻职业自身的应当或理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即如何把新闻业建设成为真实的公共事业,如何把新闻媒介建设成为真实的公共平台,如何把新闻领域建设成为真正的公共领域,如何使新闻职业人成为真正的社会公仆,很多人以为在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之外,还必须强调新闻业的公共性。只有在根本属性上确立新闻业的公共性,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对此,我将在后文的反思部分做专门的阐释。

(四)传播取向:两种主要功能中展开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业,在“宣传新闻主义”观念的指导下,新闻传媒的宣传功能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新闻业的功能开始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新闻本位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新闻的延伸(派生)功能得到了有力全面的提升。20但不管功能怎样变化,宣传功能并没有被弱化或淡化,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和强化。可以说,在新闻与宣传两种主要功能的实现中进行传播,是当代中国新闻业的突出特征之一。

中国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是公开的、旗帜鲜明的。中国新闻传媒从事的工作主要被称为“新闻宣传”工作,而不仅仅是“新闻工作”或“宣传工作”。中国的新闻传媒明白无误地表明要进行政治宣传和思想宣传,要引导人民、教育人民,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和政府的意志,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和组织,统一思想和精神,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新闻媒体,不像西方媒体那样,即使做了宣传,也要遮遮掩掩。在中国,在党、政府和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新闻工作者不仅是职业新闻人,也是职业的宣传工作者。普通大众,则更是把在新闻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人员,看成是政府的人、党的人。因而,不管是党和政府,还是民间,甚或是新闻工作者自己,都把职业新闻工作者称为“新闻宣传工作者”。

对中国的新闻媒体来说,它们一方面把传播报道新闻本身作为直接目的,另一面则把报道新闻作为手段,以实现宣传目的,所谓“新闻宣传”正是这样的含义。早在1989年,同志就开始使用“新闻宣传”概念。“‘新闻宣传’不是指新闻传播和宣传,而是指通过新闻传播媒体进行宣传工作”。21而“用事实说话”不过是对这一含义略带学术味的表达,被称为新闻宣传的规律。新闻媒体通常追求的一种境界则是在传播中将新闻与宣传统一起来,即在新闻报道中实现宣传,在宣传中报道新闻。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对于不同的具体新闻媒体来说,它们在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上有所差别。一般说来,产业属性较强的新闻媒体,也就是党、政府管理相对宽松的市场化媒体,更注重新闻报道,但在政治与新闻问题上,它们往往会自我把关;而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新闻媒体,比如各级党报、党台(电台、电视台)以及一些重点新闻网站等,由于往往受到某一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直接管理,因而更注重新闻宣传。这是中国新闻业在长期的事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图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并没有否认当代中国新闻业其他功能的存在和发挥。实际上,当代中国新闻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媒体、媒介功能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但就当代新闻业来说,将新闻与宣传自觉、明确且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个性、中国特色甚至可以称作是中国气派或中国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在功能论的角度说,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模式就是:在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并以宣传功能优先。

(五)演进机制:多元逻辑中运行

与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事业相比,尽管中国新闻业仍然保持着自身特有的性质、地位与作用,但当代中国新闻业已经处于全新的环境中。中国新闻业是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业,是处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中的新闻业,是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或大变革中的新闻业,是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新闻业,是处在新的媒介生态、媒介格局中的新闻业,是处在新的传播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日新月异中的新闻业……;所有这些环境或条件,使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整体运行处在多种逻辑或多种力量形成的复杂机制之中。

首先,当代中国新闻业是在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定位中运行的,也是在越来越加突显的公共属性中演进的。因此,新闻媒体既要遵守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诸多政治规范,按照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方式进行传播,又要以企业角色(至少是准企业角色)适应市场经济的逻辑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为社会大众服务。可见,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公共逻辑成为新闻业、新闻传媒遵循的基本逻辑,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传媒运行的总体方向。

在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公共逻辑中,政治逻辑决定着新闻传媒的根本价值取向、意义追求,经济逻辑决定着新闻传媒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命脉,公共逻辑则在深层次上、以社会大众作为公民、作为市场的角色左右着新闻传媒的前途和命运。就三种逻辑形成的现实状况来看,政治逻辑是“稳中求进”,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闻传媒始终把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在组织上、思想上始终坚持党对新闻传媒的领导。经济逻辑是“变中求稳”,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新闻业一直在探索实践各种经营管理方式;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如今已经在整体上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体制,西方世界具有的各种经营新闻媒体的方式几乎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已出现,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到处都是,跨地区的媒体经营方式、跨媒介、跨行业的经营方式成为事实,跨国经营也已迈出了步伐,提高和加强中国新闻传媒的国际传播能力成了国家的自觉,也成了大多数新闻传媒的自觉,“软实力”观念已成为新闻领域的普遍认识;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机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支配着中国新闻业的生存与发展。公共逻辑则是初步显现,还没有形成看得见的机制,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反思探讨的(见后文反思部分)。

其次,传播技术进步是当代中国新闻业迅猛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建构中国新闻业宏观景象、新闻传播宏观图景的极为重要的力量,22自然也成为影响各个层次新闻观念、新闻思维、新闻生产、新闻收受等等的重要力量。23顺便说一句,技术进步也成为影响新闻传播研究宏观走向的重要因素,24塑造着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面貌。

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新闻业的生态、格局正在变化,一个新的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已经开启,民间新闻与职业新闻的融合景象初步显现,25全媒体、融合媒体及其相应的全媒体新闻、融合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图景的整体趋势。一言以蔽之,技术逻辑正在塑造着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图景。

从上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公众或公共逻辑、技术逻辑等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新闻业运作的基本机制。

注释

①只要我们大致浏览一下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些重要学术期刊,看看最近几年的目录,就可以发现以“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特色”等为主题词的论文比比皆是。各学科都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人民网的理论频道还设了专门的主题“聚焦中国模式”,参见http://.cn/gb/40557/149513/。

②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③有人将这样的整体模式描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具体包括这些内容: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循序渐进实行政治改革;第三,高效率和高度负责的政府;第四,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遵循国际规则;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逐步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参见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④参见ariheinoeneandheikkiluostarinen,reconsidering“journalism”forjournalismresearch,p227,seeglobal

journalismresearch—theories,methods,findings,future,editedbymartinloffelbolzanddavidweaver,byblackwellpublishing,2008。

⑤本部分的2、3、4、5诸小点,我曾在有关论文中有所论述,参见杨保军:《当代世界新闻业与中国新闻业总体特征分析》,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但本文对一些问题、观点作了新的解释或补充。

⑥参见杨保军:《“新闻观念”论纲》,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⑦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观念,也像一般意识形态一样,可以依据不同主体存在,分为不同类型或层次,比如,人类的,社会的、媒体的和个体的。参见刘少杰:《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另参见杨保军:《“新闻观念”论纲》,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⑧关于专业新闻主义的历史、内涵与实质,以及在中国的表现,可参阅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载《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

⑨参见杨保军:《“新闻观念”论纲》,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⑩参见http:///cctvsurvey/special/01/20100105/103427.shtml.

11:《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参见《新闻工作者必读》,文汇出版社,2001年2版,第65页。

12:《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一版。

13李瑞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参见《新闻工作文献选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1版,第206页。

14李瑞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参见《新闻工作文献选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1版,第202页。

15参见http:///newscenter/2003-05/20/content_878286.htm.

16注意,这里关于资产所有制的说明,主要关注的是新闻传媒,并不是针对整个传媒业。

17新闻媒体属国家所有,在现实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实行方式,即由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作为宣传文化系统全部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监管主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委托监管的国有资产自然包括新闻媒体。比如,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委托市委宣传部作为上海市属宣传文化系统全部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监管主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构建上海文化领域国资监管体系的原则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领导,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参与,遵守共同规则,实施单列操作。

18这一说法的原创者是。他在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发言中说:“党的新闻事业是,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参见:《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见《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19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两种属性中定位,意识形态属性是明确的,但产业属性定位实质上是模糊的。因为,新闻媒体到底是不是企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或者说说法是模糊的。从1978年开始的关于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制度至今没有改变。新闻媒体定位模糊也被看作是新闻改革难以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暗含的理由仍然是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

20参见杨保军:《论新闻的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3期。

21参见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22参阅杨保军:《简论新闻的技术建构》,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或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第7章第2节相关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参见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张征,马海燕:《从“单打选手”到“全能选手”——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采写变化探析》,均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