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3:31

医教结合模式篇1

关键词:医教结合;双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21-03

一、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出现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较多,如有人解释为“双证书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要获得其他技能证书;也有人解释为“双能力型”,即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理念出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其身处领域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做一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应具备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力。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1](p73-75)中就对特殊教师设定了这样的职业定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对这种概念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张文京[2](p15-17)在师资培养中提出的通识师资内涵,王琦[3](p16-18)定义的“双师型”教师,顾定倩[4](p39-43)在借鉴美国任职资格后给出的双证书建议,还是王加强[5](p54-56)总结的广义与狭义的教师教育,各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我国“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广泛推广的背景下提出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的全能型教师。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着重强调“医教相结、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6](p3-13),为尽快满足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加快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解决特教师生供需紧张,实现专业化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探讨

1.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是“医教结合”的两个基本内涵,了解教育及医学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对于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2)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技能操作通常被认为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康复中的技能操作是康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视力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而言,对康复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是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职责。(3)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并完成实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建议是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4]。在教育无国界的今天,对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能力的教师而努力。(4)具备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个别化康复教学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特教学校师生比例高达1∶1257(2002)[7](p12-13)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

基于培训实践成果的总结,参考国、内外师资培养文献[5][6][8](p53-58),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总结为以下两大类。一为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等三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及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二为教育康复技能。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心理与行为能力等方面,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

3.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紧张,医教结合“双师型”康复教师通常只能参加短期学习和培训。而面对繁多复杂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培训内容,康复教师通常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康复技能的大幅度提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达到预期培训效果,满足受训教师的需要,行之有效的培训流程和培训技巧就尤为重要。

医教结合模式篇2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辽宁医学院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66人,随机分成两组,实习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出科考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循证医学(eBm);pBL教学;LBL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能力和正确诊疗思维的最关键时期。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以及将来能否学掌握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LBL)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兴趣不高,由此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尚可,但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1]。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诊治指南不断涌现,单纯靠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诊治疾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尽快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终生学习的能力。而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医学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2]。为了引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我院心内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以pBL教学方法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入eBm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辽宁医学院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6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人。临床实习中两组学生均按每4~5人分成一小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和内科学理论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按以下方式进行带教: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1)实习学生入科前首先要对eBm模式加以了解,进行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eBm的概念和意义,如何查阅文献,掌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做临床决策前必须找寻最佳及适应患者本人的最优的临床证据等;(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和心房颤动等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入科前1w发放给学生,学生自行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进展。入科后每一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结合查阅到的资料一起讨论,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实习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X-ray诊断及病历书写等方面。然后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感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心电图及X-ray诊断等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病历书写方面,两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调查问卷结果

两组学生对调查问卷的结果。

3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病人问题为基础,教师提前给出临床典型病例及依据病例设计好的相关问题,学生自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不在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它的实质是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及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LBL的模式,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临床问题时,将以往所学到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汇贯通,解决临床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4]。20世纪90年代后pBL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教育模式之一,我国在2000年之后上海和西安医学名校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是由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主要内容是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中,所有决策的制定均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因此要求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个人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综合分析,为每个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5]。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到了明天可能会被证实是错误的。因此,对于未来医生的要求是只有不断的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累临床经验来应对临床中复杂的五花八门的疾病和病人的相关问题。eBm教育模式因此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方向。而我们科室对临床实习学生所采取的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辅以eBm的理念,指导课间实习医学生研究和解决心血管领域的相关问题,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心内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电图及X-ray诊断考试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考核之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促进沟通交际能力(p<0.05);尤其在掌握文献检索能力方面更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p<0.01)。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将pBL和eBm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实习中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并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学习技巧和方法,巩固加强文献检索能力及从文献阅读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提示pBL联合eBm的教学模式在对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学生的培养从各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龙,糜漫天,朱俊东,等.不同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312-314.

[2]闫宇翔,宋曼殳,张玲,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117-120.92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年12月,36(6)

[3]靳瑾,薛以贵,王敏哲.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内分泌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5):96-97.

[4]袁忠明,陈庆伟.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心血管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19-3021.

医教结合模式篇3

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的教师强调基础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临床医学的教师强调临床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被淡化,甚至被完全忽略了,这就是基础医学教师在长期的理论课讲授中愈来愈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丰富与延伸;临床教师的授课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从而造成了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出现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现状,加之学生的认识有限,对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有所忽略。这两种负面状况的叠加无疑会对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加强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结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教学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优势互补,应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从而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安排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学工作,参加相关基础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和教学研讨活动,以增加临床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了解和掌握,适度补充临床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当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

医教结合模式篇4

消化内科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且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如消化科常见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同时也要了解消化科的新技术,如各种内镜下治疗、胶囊内镜等。以往临床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科书等。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当不足。在当前,在临床实习医生带教中,循证医学和pBL结合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得很广泛。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的提高了实习医生的综合能力,给实习教学的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60名消化内科实习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到到我院消化内科的实习医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其中传统组为30名,研究组为30名,给予传统组一般的带教方法,给予研究组循证医学和pBL结合的带教方法,实习时间为2周,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医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考核。对两组实习医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等情况资料对比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带教方法

1.2.1一般带教法

给予传统组的实习医生实施一般的带教方法,在他们进入消化内科后,由教学秘书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安排对他们一周两次的授课。在其余的时间里,实习医生要跟随老师学习医嘱以及病例的书写等等。在日常的医疗过程中,老师一边操作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进行随听以及做好笔记,掌握医疗的各种基本知识。

1.2.2循证医学和pBL结合的带教方法

给予研究组循证医学和pBL结合带教方法,具体的流程如下:由带教的老师带领实习医生对病房进行巡查,了解消化内科的住院环境以及掌握每一位病人的病情特征,同时老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帮助实习医生提出自身遇到的各种临床问题。鼓励学生们亲自翻阅医学资料、期刊、报告等等,在资料中查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循证支持。引导实习医生按照自己找到的这些支持,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实际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方案具备人性化的特点。同时,鼓励实习医生使用最科学有效的循证来向患者宣传各种健康教育、正确用药、有效预防等知识,促使制定的医疗方案真正的落到实处。

1.3带教效果判定

对两组实习医生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问卷调查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93.6±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84.3±2.8)分,2组学生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

3.讨论

医教结合模式篇5

近20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理念已经成为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共识。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学术机构给出建议和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时,都会以临床研究的数据作为依据。迅速发展的循证医学模式正在逐渐替代那些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1]。为了把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引进临床教学中,我们对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本科生尝试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的基础上加入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心内科临床教学新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辽宁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4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1.2.1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室总结。

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C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心内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学生在正式下临床实习前对所需实习病例进行预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实习时首先带教老师对相关病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特点,随后带领学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组织病例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与学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2实习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的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两组学生在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等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调查问卷结果

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CBL教学方法继承了问题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优点,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讨论为特色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具体病例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3]。

循证医学模式的最新定义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4]。为了把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自觉应用这种先进的医疗模式服务于患者。医学知识浩瀚,更新周期短,许多教科书中的知识在出版不久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或者是错误的,因此每个学生包括教师都应该学会随时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最新知识和最优的证据来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心内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尤其是实验组中的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CBL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案例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得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临床能力,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模式中面对具体案例,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学习并掌握最佳临床证据,科学地解决临床问题,达到循证医学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今后临床横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从疾病到症状的教科书思维模式向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尽早适应向医生角色的转换。

由此可见,循证医学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的临床带教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

医教结合模式篇6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技能;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6(a)-0126-04

appliedresearchofoSCe-basedteachingmethodsinsurgicalresidentstraining

LiUDiangang1CaoZhanyu2CHUChangbiao3LiFei1

1.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Xuanwu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3,China;2.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Beijingtiantan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0,China;3.Departmentofneurology,Xuanwu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significanceof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teachingmethodinsurgicalresidenttrainingprogram(thefirstphase).methodseightysurgicaltrainingresidents(accessedSeptember,2014)fromXuanwuHospitalandBeijingtiantanHospitalofCapitalmedicalUniversitywereenrolledinthisstudy.allresidents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with40residentsineachgroup.alltheresidentsweretrainedby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moreovertheresidentsinobservationgroupweretrainedbyoSCeteachingmethod.thenattheendofthree-year-trainingprogram,theskillsinclinicaltheory,clinicalpracticeand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intwogroupswerecompared.a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inobservationgroup.ResultsComparedtocontrolgroup,theskillsofclinicalpractice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p<0.01),whereastheirclinicaltheoryskills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pecifically,the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skillwasimprovedafterthetrainingprogramwithineachgroup(p<0.01),andtheimprovementintheobservationgroupwasmuchmoresignificantly(p<0.01).ConclusionComparedtothetraditionaltrainingmethod,theoSCeteachingmethodissignificantlybetterinimprovingtheclinicalpracticeand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skillsofthetrainedresidents.

[Keywords]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Surgicalresidentstrainingclinicalpractice;Clinicalpracticeskill;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skill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措施,是医学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必经之路[1-2]。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目前仍在探索中。医学教育培养的目的更强调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获取[3],客观结构化临床测试评价(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在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承担中心作用,常用来评估各种技能,如病史、体检和技术能力,以及其他对医生要求的能力,如沟通和职业精神[4-5]。oSCe作为基于能力的评估模式已成为医疗卫生教育的中流砥柱,oSCe不单单是教育评价工具,还是很重要的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或可行性的教学工具[6-7]。结合oSCe评估方式,本研究在住院医师培训实践中着重加入了与oSCe相关操作技能、医患沟通等培训课程,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9月入职的住院医师共80名,其中男72名,女8名,年龄为23~2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对照组采用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加讲述式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三年住院医培训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前,两组性别比例、学历背景、年龄、入院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三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加讲述式教学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具有临床丰富经验、人文教学经验的外科主任医师担任,定期授课,授课内容主要结合轮转过程中外科疾病的诊治及医患沟通技巧,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关系学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临床,以单纯讲述式教学为主。

1.2.2观察组采用传统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oSCe考试内容和形式包括:俗蓟口试(采集信息、信息综合和管理能力)、体格检查(腹部专科查体)、沟通(如告知坏消息、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操作(如切开缝合、腹腔镜模拟训练)、资料分析(如X线片、Ct、心电图)和对应的培训课程。每年设计的培训课程根据住院医师轮转内容设定,3年住院医师培训周期中没有重复病例(如普外科阑尾炎、胆囊结石,泌尿科前列腺增生,骨科椎管狭窄等)。案例内容由常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资深普外科专家编写并通过专门知识主考官审查。在沟通培训中建立临床情景病例来模拟临床实践,将观察组中每5名住院医师分为1组,每组医师根据实际临床角色扮演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各组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包括分工,医生要告知的患者的具体内容等;在模拟病房中,住院医师按事先讨论过的案例进行现场模拟,分析病例资料,制订手术方案,与家属沟通病情,模拟操作,术后并发症处理及再次与家属沟通等。教师在一旁全程监督,随时指导,及时指出住院医生在诊治及沟通中的缺陷与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住院医师当时的情况设置潜在问题、突况等,然后指导住院医师分析解答。

1.3观察指标

1.3.1理论考核从首都医科大学住院医师外科题库中随机抽出100道选择题。

1.3.2临床技能考核应用的oSCe模式考核方法(采用5站式考核):①标准化口试。包括采集信息、信息综合和管理能力。②体格检查。如腹部专科查体。③沟通。如告知坏消息,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充当标准化患者及标准化患者家属,标准化患者、家属和2名观察员(副高以上医师)根据住院医师表现评分。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为20min,所有住院医师被要求结合事先准备好的经典案例进行相关病情告知谈话,在规定时间内将计划沟通内容全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完毕,帮助其决定治疗策略,并获得支持与理解。④技能操作。如切开缝合、肠吻合。在操作性考站设置主考人,使用预先设计的测试表格对考生操作进行打分。⑤资料分析。如X线片、Ct、心电图。

1.3.3沟通能力考核医生沟通能力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医生评价:利用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communicationskillsassessmentscale,LCSaS)中文修订版[8]进行评估。各个组成部分不同权重,由专题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决定。总得分根据每个案例受试者的打分表和等级量表分数决定。每站成绩权重相等,总分得出的分数满分100。

1.3.4问卷调查对观察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评价oSCe培训模式。问卷内容包括认可oSCe培训、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及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加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同意、不确定、不同意3个选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医师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后,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技能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两组LCSaS量表考核成绩培训后较培训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p<0.01),且观察组培训后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观察组问卷调查结果

对观察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住院医师对培训过程中应用与oSCe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表示认可,并认为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95%的住院医师认为该培训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大部分住院医师认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掌握、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3讨论

oSCe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理念,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兼顾知识、人文和技能的评估方法,能客观评价医学生和低年住院医生综合能力[7,9-10]。通过模拟病房、手术室等,设计多站考核,结合标准化病人,通过病史采集、查体、病情沟通谈话,在模拟器材上进行消毒、换药、切开、缝合、拆线、清创等技能测验,来考察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及沟通与职业素养[4,7]。oSCe突破了医学教育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是一种较全面的评价体系[11-12]。oSCe具有统一的考核标准;采用与临床实际情景结合非常密切的测试手段,对考生临床技能的评价有广泛连续性[13-14]。oSCe不单单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或可行性教育评价工具,还是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是医学生新的思考和学习方式[6]。

住院医师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医生必经的基础训练阶段,也是住院医师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的重要阶段[15]。由于外科的独特性,临床技能是每位住院医师必备的专业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技能培训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目前对医师的临床技能的考核也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住院医师培训中对临床疾病的讲解,主要通过带教教师以幻灯形式讲解示范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提高其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是目前住院医师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在住院医师培训中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通过基于oSCe的培训课程,能够以考促学,能更好地训练住院医师的临床思辨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能提高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技巧及职业素养等临床综合能力。尽管书面考试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这些只能提供学员医学知识的信息,不能满足评价综合临床能力的需求,比如有效沟通的能力[16-17],因此在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本研究采用oSCem行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考核。研究发现在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后,发现观察组临床技能成绩及沟通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多模式教学是临床医学的需要,住院医生培训“三基”是基础,在临床上,往往一些疾病是oSCe无法触及的,这就要靠其他教学手段来完成[18]。其中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名合格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沟通技巧的掌握,有助于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理解医生的建议并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化解潜在医患矛盾风险[19]。在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中设置不同的模拟情景,如住院医生熟悉的临床真实案例及设计临床极端案例增加培训难度。对于某些住院医师可能存在的不足较多,可以指导其反复练习,直到达到培训目的。在考核沟通能力上,本研究采用LCSaS中文修订版进行评估。该量表是国内徐婷等[8]在Humphries等[20]设计开发LCSaS基础上,将前者修订成符合中国医疗环境的中文版问卷,该问卷总体信度为0.83,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评估医患沟通能力的量表[19]。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往往是刚从学校毕业,由于学校所学知识与临床之间存在差异,再加上临床技能缺乏,很难适应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变化,不能顺利完成临床工作和承受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培养出的医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过关,但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后续创新性思辨能力不足[21]。如何提高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对外科的认识,激发对外科的学习兴趣是关键。通过问卷调查,100%的住院医师对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与oSCe模式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医患沟通能力培训表示认可,并认为可以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及能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住院医师LC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沟通能力大有改善,应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及告知病情方面应对自如,且更加注重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增加人文关怀。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医患沟通中的敏感性,可以全面提高医患沟通水平,达到培训目的,问卷调查也显示100%住院医师认可这种培训模式可以提高临床技能,95%认为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在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能够增加临床技能成绩及沟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冷天艳,张素仙,张琴,等.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7(35):47-48.

[2]沈晖,唐慧,耿庆山.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0):153-157.

[3]FrankJR,SnellLS,Cateot,etal.Competency-basedmedicaleducation:theorytopractice[J].medteach,2010,32(8):638-645.

[4]pughD,HamstraSJ,woodtJ,etal.aproceduralskillsoSCe:assessingtechnicalandnon-technicalskillsofinternalmedicineresidents[J].advHealthScieductheorypract,2015,20(1):85-100.

[5]Jefferiesa,SimmonsB,tabakD,etal.Usingan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toassessmultiplephysiciancompetenciesinpostgraduatetraining[J].medteach,2007,29(2-3):183-191.

[6]FurmedgeDS,SmithLJ,Sturrocka.Developingdoctors:whataretheattitudesandperceptionsofyear1and2medicalstudentstowardsanewintegratedformative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J].BmCmededuc,2016,16(32):1-9.

[7]pughD,touchieC,Humphrey-murtoS,etal.theoSCeprogresstest―measuringclinicalskilldevelopmentoverresidencytraining[J].medteach,2016,38(2):168-173.

[8]徐婷,董恩宏,刘威,等.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829-833.

[9]HardenRm,GleesonFa.assessmentofclinicalcompetenceusingan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J].mededuc,1979,13(1):41-54.

[10]孙怡,王颖,李蔚,等.客观结构化考试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2):86-92.

[11]pughD,HalmanS,Desjardinsi,etal.DoneoralmostDone?improvingoSCecheckliststobettercaptureperformanceinprogresstests[J].teachLearnmed,2016,28(4):406-414.

[12]穆彤,陈莉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在中职院校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4):134-137.

[13]KreptulD,thomasRe.FamilymedicineresidentoSCes:asystematicreview[J].educprimCare,2016,27(6):471-477.

[14]GasBL,BuckarmaeH,mohanm,etal.objectiveassessmentofgeneralsurgeryresidentsfollowedbyremediation[J].JSurgeduc,2016,73(6):e71-e76.

[15]刚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148-151.

[16]tioRa,SchutteB,meiboomaa,etal.theprogresstestofmedicine:theDutchexperience[J].perspectmededuc,2016,5(1):51-55.

[17]BlakeJm,normanGR,KeaneDR,etal.introducingprogresstestinginmcmasterUniversity'sproblem-basedmedicalcurriculum:psychometricpropertiesandeffectonlearning[J].acadmed,1996,71(9):1002-1007.

[18]whiteCB,Rosspt,GruppenLD.Remediatingstudents'failedoSCeperformancesatoneschool:theeffectsofself-assessment,reflection,andfeedback[J].acadmed,2009,84(5):651-654.

[19]廖秋菊,赵义,魏廉,等.情景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培养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87-90.

[20]HumphrisGm,KaneyS.theLiverpoolbriefassessmentsystemforcommunicationskillsinthemakingofdoctors[J].advHealthScieductheorypract,2001,6(1):69-80.

医教结合模式篇7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视角;医学伦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5-02

一、现代医学模式思考

医学模式是人类用哲学的方法对疾病、健康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概况。医学观是医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人类对医学产生、发展、内涵、外延等内容的看法。基于主客观因素,以及时间、空间的影响,古今中外人们对医学的看法不同,医学模式也不同。

现代医学模式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现代医学模式和学生需求,有效开展医学伦理学教学。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融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体的模式,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我们应多学科、多方式、多平台结合,有效开展医学伦理学教学。

二、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效果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医学模式,其核心反映的是一种医学价值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影响着医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和成败得失。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言行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医学伦理学是有关医学道德的一门学科,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医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

从实际来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医学模式看,生物、心理、社会,其也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的内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有效的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有效的保障。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促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加深化和完善。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有效调节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局面。

2、多学科结合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医学人才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医学道德涉及到哲学,价值判断、辩证思维、唯物思想都涉及到哲学知识。医学道德涉及到美学,对美的本质、审美的判断,都涉及到的美学知识。对医学道德涉及到文学,特别是对典籍的把握,就必须有古文功底。从广义上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

可以说广泛性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只有将多学科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完整的学好医学伦理学。这也对医学高校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探索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伦理学教师队伍能有效提升医学伦理学教学质量。

3、多平台结合

现代医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的概念,国家、医院、社会、学校、家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打破传统医院的局限性,多方参与,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康复。现代医学模式,同样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多平台结合,提升医疗质量。

在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道德、临床护理工作的医学道德、药剂工作的医学道德、医技科室工作的医学道德等专题教学时,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带学生至教学医院切身感受相关工作的医学道德,深化对医学道德的理解,养成道德素养。

同时,亦可走出校门、走出医院,去倾听社会、家庭对医学道德的评价和需求。更深入的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价值观,确立人生方向,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强化社会实践

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等特征。而作为人文课程的医学伦理学相对理论性强,因此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模式,同样是注重实践的模式。

教师可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有效运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条件好的学校可创建医学伦理学实验室,创设临床、药剂、护理、医技、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医学影像的模拟环境,去深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将疾病、患者、健康有机结合,更多的从患者利益出发,思患者之思、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

1、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当前医学高校教改已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了医学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医学高校必修医学人文课程之一的医学伦理学,也是医学高校教改的重头戏。基于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改,可以为其他学科教改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充实着医学实操技能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的思想,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引导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调节医患矛盾

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医德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医学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医学高校有必要加强医德教育,为有效调节医患矛盾做贡献。将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有机结合其本质和目的就是有效提升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调节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温春峰.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对医患关系的再思考[J].学理论,2015,(第5期).

医教结合模式篇8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

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教结合模式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1-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之间互促发展、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也使得“医教结合”越来越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重要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教老师必须进一步加深对“医教结合”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医教结合”下,自身能力、素质、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适应“医教结合”,进而在“医教结合”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广大特教教师应当对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特教教师如何在“医教结合”下强化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呢?本文认为,应当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使广大特教教师更好的成长,进而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创新“医教结合”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对于特教教师来说,绝对不能“坐井观天”,而是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加强学习和探索。在“医教结合”下,对于特教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因而特教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医教结合”的认识,积极推动“医教结合”理念创新,首先必须要认识、认可“医教结合”,破除自身的错误认识,进而使自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医教结合”上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够达到“医教结合”的要求。这就需要特教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医教结合”的特点、内容、规律以及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本化”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特教结合”来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总之,对于特教教师来说,必须加强对“医教结合”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素质,进而更加适应“医教结合”的需要。

二、加强学习,提升“医教结合”素质

在“医教结合”下,对于特教教师来说,普遍都感觉不适应,特别是很多特教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还感到“力不从心”,比如一些特教教师由于自身的能力素质问题,对“医教结合”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思想应当打消,因为“医教结合”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模式,这就需要特教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学习,着力提升“医教结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广大特教教师应当多参加一些“医教结合”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多的接受新理论、新方式和新方法,这样能够使自己在“医教结合”下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再比如广大特教教师应当在一起经常开展一些“医教结合”研讨活动,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应当一起坐下来进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医教结合”体系。

三、研究教学,创新“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原则上要求“医教结合,科学发展,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中有教,教中有医,当教则教,当医则医”,因而对于特教教师来说,必须研究教学工作,积极创新“医教结合”模式,这一点应当成为广大特教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而广大特教教师应当加强对“医教结合”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对当前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对于“医”、“医”的比例是多少,再比如对于“医”、“教”如何更好的融合等等,都应当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应当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和分析,好的要吸收,不好的要借鉴,通过“扬弃”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综上所述,“医教结合”是我国400多项教育体制改革当殊教育的唯一一项,表明“医教结合”对于提升特殊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就给特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医教结合”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需要特教教师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思考,特别是要在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研究教学等方面要取得突破,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推动“医教结合”理论创新、素质提升、模式创新,使特教教师能够在“医教结合”下得到更好的成长,进而能够为特殊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医教结合模式篇10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

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