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3:53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执业药师;合理用药;质量监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88-01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对进入医药生产、流通关键岗位的人员实施准入控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其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用药安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医药经济稳定、健康、持续、高速发展;在下个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世界医药强国。为此,国家在医药生产与流通领域实行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我国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是从199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至今近二十年。1994年至今全国执业药师大约在20万余人。虽然近些年执业药师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执业药师的人数还是甚少。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执业药师的数量如果按国民总人口平均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急需培养大批执业药师队伍。

1、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意义

1.1是医药事业适应“两个根本转变”,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法制化建设,加强宏观管理,依法行政,促进医药体制改革,特别是药品分类管理的战略l生措施。

1.2是医药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素质,加强药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1.3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净化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大措施。

1.4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国际互认,使中国医药走向世界的保证措施。

2、执业药师的职责

2.1执业药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

2.2执业药师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的各项法规及政策。执业药师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规的行为或决定,有责任提出劝告、制止、拒绝执行,并向上级报告。

2.3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2.4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

3、执业药师应具备质量监督管理的最基本素质

质量监督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用户和国家的利益,向人民提供合格的药品。为了保证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原则性、权威性及协调性,从事药品质量监督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归纳起来,应当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3.1要熟悉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Gmp、GSp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等等。

3.2具有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

3.3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能调动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力量,解决质量问题。

3.4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从目前执业药师队伍来看,一部分是经过严格考核被认定的,另一部分是通过严格考试获得的。毫无疑问,从认定的条件和考试的内容不难看出,执业药师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因而是能够胜任企业质量监督管理重任的。

4、执业药师在药物合理使用方面的作用

4.1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的费用也越来越昂贵。以至到了患者难以忍受的地步。药师参与卫生保健体系,能使药物使用更加经济,特别是在医改后将实施保险制度,药师的参与将会使药物费用更加合理。

4.2在今天,百姓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最新的药物信息及新的疗法。无论是卫生保健的消费者,还是执业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如此高额费用的广告,其作用不可小看,他们往往会误导普通的消费者。因此,需要药师参与,帮助患者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3在有关药物使用政策制定上,药师应该主动参与,必须为人们用药安全有效的主题大声疾呼。对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门诊处方医疗保险费用的制定等提出建议和意见。

4.4要与医生一起密切合作,药物要合理使用。

药师虽然是最合适的处方药开方的专业人员,但是在我国目前因若干因素,尚不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权力,但在政策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可以与医生合作,参与开处方,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方面等许多领域,不断显现药师的非凡作用。

4.5药师要参与病人药物治疗全过程,与医生一起走向病房查房,与医生一起讨论病人的用药。这是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一种新机制。这种参与将使患者的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得到保证。这种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特殊人群中,通过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可获得加倍的疗效,如对儿童、老年人用药。

5、执业药师在药店及药品分类管理中的作用

5.1我国推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后,患者可以凭处方直接进药店购药。这一改变,需要执业药师直接在台前为老百姓服务,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和咨询;对医师处方进行审核;杜绝配售不合理用药;对药品质量进行监控;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5.2对于购药者提出的乙类非处方药选择、使用问题,以及其他有关药品和健康方面的问题,执业药师应该给予热情、准确、完整的解答。执业药师应对病患者选购非处方药提供用药指导或提出寻求医师治疗的建议。

5.3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的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药师证书应悬挂在醒目易见的地方,执业药师应佩戴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2

制度执行力不足,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执行意识需要加强。少数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上存在错误认识,导致抓制度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一是“”思想。有的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人治”思想较重,制度观念淡化,以言代制,人治大于法治,存在“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管理、以情面代替纪律”的现象。二是“好人主义”思想。有的“尊崇中庸之道、奉行好人主义”,原则性不强,担心执行过严会得罪人,怕影响关系,不敢坚持原则,不敢较真碰硬。三是“形式主义”思想。有的在制度执行中简单走过场,缺乏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精神,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出现“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现象。四是“实用主义”思想。极个别领导干部为了自己的权利或利益,搞“双重态度”“双重面孔”“双重标准”“双重规则”,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就不执行,或者是对亲者松、对疏者紧;对人严、对己宽。这些不足,都成了制度执行的思想障碍。

二是制度规划设计需要优化。有的地方在贯彻执行中央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有序实施,而是急于求成,对制度执行成效带来不利影响。一是盲目跟风。为了紧跟形势,盲目出台大量制度,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制度重叠、交叉现象,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问题,使基层在执行中无所适从。二是简单照搬。在落实制度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不是按照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而是直接套用上级的规定,搞上下一般粗,使制度执行的针对性和实际成效大大降低。三是有意变通。在制定实施方案时,掺杂了部门和小集团的利益,要么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刚性,要么有意规避制度、预留口子,使得制度执行走样、偏离方向,严重影响到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是制度实施环境有待完善。优良的实施环境是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思想环境需改善。我国是“熟人”社会,很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碍于人情的困扰而渐渐改变了“原味”。二是宣传环境需改善。有些制度出台后,宣传教育的力度没跟上,广大干部群众对制度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低,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三是制度环境需改善。保障制度落实、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各项奖惩措施不到位,制度执行者违规处罚的成本不高,有利于制度执行的良性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四是制度监督机制亟待加强。现实工作中,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往往不能及时跟进,出现了“有布置没检查,或有检查但流于形式”的现象。一是监督责任制不健全。少数领导主观上怕担责任、怕受约束,不想接受监督,或者想“c人为善、明哲保身”,不愿进行监督,监督责任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措施。二是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影响到广大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对制度执行的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和问责追究不够。

好的制度离不开铁的执行。从长远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努力构建制度的“完善创新、宣传教育、贯彻执行、监督检查”四大体系。

首先,构建制度完善创新体系――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制度“立”的要科学。制度是执行的前提,制度自身必须科学,规定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制定制度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充分吸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合法性、利弊得失与可行性论证。

制度“改”的要合理。制度必须具有严密性,制度制定后试行一段时间要及时总结,对过于复杂繁琐的制度,删繁就简,着力简明易行,同时要不断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让执行者只要对照条款就能顺利执行。

制度“新”的要实用。要立足长远发展,树立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真正从适应当前形势任务出发,从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着手,从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着眼,让制度创新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未来指向性。

其次,构建制度宣传教育体系――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宣传教育对象要广、领域要宽。多渠道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制度的学习教育;通过“”、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将制度宣传教育到每位党员,将制度制定的意义、主要内容、执行要求宣传到位,发动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制度,主动监督制度执行,营造人人知晓制度、人人维护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宣传教育内容要实、主题要明。对于宣传教育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即对涉及全面性的制度,确保人人了解,自觉遵守;对涉及本部门制度,确保人人熟知,规范执行;对涉及本岗位制度,确保人人精通,严格操作。

宣传教育形式要活、载体要新。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广泛运用内部网络、知识竞赛、现身说法、“制度落实年”等活动形式,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尊重、遵守、执行、维护、监督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构建制度贯彻执行体系――确保制度运行的适时性与协调性。形成严密统一的制度汇编。要及时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研究、归类,使“立改废”工作常态化。要将制定的制度汇编成册,方便决策者、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随时查找学习,精确把握。

强化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以“先于”“高于”“严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榜样和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

完善制度的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调查研究、民意测评以及对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对新制度进行效能评估和评价。制度建设机构要根据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增强制度的时效性、公信力与执行力。

第四,构建制度监督检查体系――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监督是前提。要积极维护党内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把对制度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效能督查有机结合,完善监督责任制,形成有效的制度执行监督检查机制。

重点监督是关键。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针对重要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制定监督计划,定期开展执行情况集中督查,及时总结情况,找出问题,狠抓整改,抓早、抓小、抓苗头,使他们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3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必须立足科学合理。制度本身是执行的基础,因此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就是要做到规范与创新结合、管理思维与可行性结合,便于实际操作,能够切实解决问题。企业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建立管理规范,而是重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既要经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才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

充分认识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特征和相互关系,对促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并提高制度执行力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建设的规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否则企业就不能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发展战略;二是规范的制度要求,能对全体干部、员工的整体职务行为进行规范,否则就不会统一行动形成合力。这两方面做不好,轻则出现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重则会使制度夭折。当然,制度建设在注重规范性的同时不容忽视的就是制度建设的创新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要求稳定和动态的统一,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结合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企业已越来越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来完善企业管理。因此,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规范性建设是必须的;加强制度梳理、强化流程再造,定期对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完善性进行评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动态变化也是必须的。

坚持管理思维与可行性结合,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简洁高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础。如前所述,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要随着管理思维的创新而不断变化,但是管理制度如何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运转效率,应当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企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制度创新有新思维的推动,也有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二者结合推进制度建设的根本是找准企业管理中的实际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二是流程清晰简洁高效,易于操作便于兑现。企业制度建设应体现通过流程来保证执行力的理念,通过贯彻一套有效的流程来控制和改变执行者的行为,并使其逐渐形成大家共有的习惯、认同的模式及一致的行动。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管理好制度的执行者是关键。企业制度的执行者是全体员工,但是对制度执行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管理者,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就离不开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管理团队。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是执行制度的保证,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制度贯彻落实的效果。惩防体系建设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企业党政和纪检监察组织应切实担负起对管理团队的教育责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管理团队的思想道德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规范执行制度的素质、责任心和推动力。通过教育引导管理者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守规矩、讲规章的模范,防止自己成为制度的破坏者、逾越者、规避者;作为执行者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具有把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推进实施的能力。因此,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切实做到法令严正,令行禁止,形成自上而下良好的执行生态圈,使整个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办事行事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是保证。严格的监督制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保障,当前企业加强监督制约应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兑现奖惩。过程控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强制性组织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效能监察的技术性作用和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一方面强化各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的管控责任,确保其管理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及时纠正管理中的缺陷和偏差,防止小错酿成大错、由点及面摊子难收,确保企业管理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考核评价是对制度执行的结果评估,没有考核评价,制度的执行就容易流于形式,工作就可做可不做,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会出现相互攀比、法不治众的失控局面。只有建立了严谨、科学、公平的考核机制、内容、标准和方法,制度执行力建设的保障体系才可能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才能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确保企业各项制度有效执行。兑现奖惩是提高管理者执行力的关键,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的执行就没有约束力。兑现奖惩就是要对严格执行制度的管理者给予工作肯定和有效激励,树立典范;对制度执行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恶意破坏制度的一定要严肃处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无误。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文化与制度虽然不同,却是紧密联系的,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与制度互动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价值观,要把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是最好的载体,而文化则会加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并不断催生新的制度形成。通过文化与制度互动提升制度执行力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中,明确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并依据已经确认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企业现行制度中与文化理念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二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高度体现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良好的执行文化和人文环境。一方面突出执行文化的权威作用,尽量减少可变的人为因素和人情环节,构建“不讲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强化执行理念,使其融合在企业文化里,印刻在员工心目中,成为企业每个员工的行为守则,思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形成健康向上的导向文化,培养灌输维护企业利益就是维护员工自身利益的思想,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谐沟通、同心同德、步调一致的工作氛围,建设一支具有完美执行力的杰出团队。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当前我国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而以武汉大学基建工程腐败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腐败案为典型的一批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更是暴露了高校制度建设,尤其是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在高校制度建设工作中,制定是基础,落实是关键,监督是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一、提高制度质量是增强执行力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确保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制度的制定,提高制度的有效性,既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

1、注重健全制度体系,体现科学性。强化制度执行力,必须完善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制度用得上,行得通,管得住。在内容上要突出全面性和针对性,着眼于构筑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防线,适应反腐倡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顺应广大教职工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要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尤其是着重抓好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阻碍和制度漏洞。在设计上要突出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只有严密才能让人们服从公共利益,所以必须符合“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要求,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统配套,又要注重细节设计;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激励措施,又要明确具体的处罚办法,切实增强制度的刚性,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在总体要求上要突出系统性和协调性,做到宏观与微观统筹协调,使各项制度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形成有机整体,发挥制度体系的综合效应和整体功能。

2、注重遵循制度出台程序,体现民主性。制度制定过程中要严把“三关”,即立项关、调研关、法制关;要抓住“三个维度”,一是理性维度,包括制度出台有没有现实性、科学依据,是否符合相关法规等;二是标准维度,标准要符合实际,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三是时空维度,对规定的时间、地点、背景和环境等进行明确。因此在出台制度前,应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研究论证、集体审议通过后,再以正式文件。

3、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公正性。提高制度执行力,要注重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科技手段融入到制度设计中,运用到制度执行上。借助“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确保执行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制度在执行中变形。应积极推进电子校务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监察、实时监控、全程留痕,促进权力始终沿着制度的轨道运行。

二、改善执行环境是增强执行力的保证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人是执行制度的主体,再好的制度也要通过人来执行。如果执行环境较差,即使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制度仍然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制度执行的校内环境。

1、坚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力。领导干部是权力的执掌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以“先于”、“高于”、“严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制度执行上既要率先垂范,又要敢抓敢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以自身示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出执行力,抓出凝聚力。

2、坚持发挥运行机制的协调力。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教职工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范围,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和个人,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彻底清除老老实实执行制度吃亏,违反制度者得利的不良现象。同时要把问责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发挥干部考核的“镜子、尺子、鞭子”作用,加大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的成本,营造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制度执行氛围。

3、坚持发挥宣传教育的推动力。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营造起“学习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拓宽制度公开的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规章制度的核心内容“入耳、入眼、入心”。把规章制度交给师生群众,成为群众监督干部的武器,从而形成一种压力环境,促使各级干部遵守制度。

三、落实保障措施是增强执行力的关键

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出实招、下硬功,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工作力度,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执行。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5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一是改变预算“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改善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所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责任人共同参与。三是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二、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作体系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因此,搭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并努力争取机构到位、职责到位、功能到位,能有效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监管体系。

(一)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起点和中心工作,应按照“精细理财,以质取胜”的工作要求,从预算编制程序上进行规范,从内控制度和措施上约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一要做好财务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统筹各项预算内或预算外收入,以保证本单位预算收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要完善预算编制方法。财务部门要与检验检疫业务相关部门积极沟通,采用调查研究、目标预测、论证分析等程序,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做到预算编制与业务工作紧密相联,从源头抓起,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执行性。三要细化预算编制,特别是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提高项目执行的可操作性,为预算执行减少不必要的难度。四要建立预算编制与上年预算执行的有效衔接。要将上年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质量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进行统筹考虑。

(二)强化预算执行,构建动态监控体系

预算执行和落实,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是预算执行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具体来说,一是推行岗位预算执行责任制。将预算执行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二是将预算执行的端口前移。拟定预算执行实施计划,提前做好项目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预算分步、有序执行,抓住预算执行重点、难点项目提前落实,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铺好路。三是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控制。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防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四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提高执行情况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动态,对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建立挂牌制度,及时分析原因,纠正执行偏差,将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或事前控制,最大程度降低预算和财务风险。五是建立预算执行通报制度。按月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施通报,公开各单位预算执行信息,将预算执行情况透明化,加强监控力度。六是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强系统内部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业务流程,保障预算执行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运行顺畅。

(三)完善预算监督,深化预算管理

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与全面审核,进一步健全保证资金安全的运行机制,为今后预算项目的编制和执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是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强化预算监督考核的组织保障,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协调、审核等,并处理和分析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追究责任,奖优罚劣。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利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风险控制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我检查、制约和调整,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以形成对预算执行监督的支持。三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仅对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四是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计绩效指标,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准确地衡量项目的绩效水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严格的执行力提供信息,建立项目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联系的机制,达到及时沟通、有效激励和严格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6

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和经常性工作。由于行政法制建设在我国是相对较新和较薄弱的领域,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程序制度不完善,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不论是从意识上还是制度上都有待加强,以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如何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我省从2000年以来,开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探索。省计生委制发了《河南省计生委关于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和《河南省计生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办法》,分解了目标、任务,规划了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落实了领导、机构和人员。把严格执行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充分尊重并维护公民在生育上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高效、严谨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体制,提高计划生育法治管理水平,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作为我省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目标。为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从清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确保行政执法行为主体合法;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保证抽象行政行为合法;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行为程序合法;建立执法监督体系、促进正确执法;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权责统一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在计划生育这一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公民个人的生育权利交汇的特殊领域,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着力解决好真正树立行政机关权力应受制约的观念;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计划生育 行政执法 责任制 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机关和所辖的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执法职能特点,先后开展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我省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也相继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在新形式下不断深化、发展、提高,一方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其理论构架中寻找支撑、开拓思路,丰富和完善执法责任制的内容。笔者试就此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又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和经常性工作。由于行政法制建设在我国是相对较新和较薄弱的领域,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程序制度不完善,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不论是从意识上还是制度上都有待加强。从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实际看,行政机关片面重视“权”而忽视“责”。凭执法者个人好恶行使、搁置或拖延职责的现象相当普遍。因为这些行为没有过到应受法律制裁的程序,难以追究法律责任或受到司法监督,而客观上这些不当或轻微的违法行为对管理相对人权益的损害是最常见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机关滥用权力、办事拖沓、程序繁冗甚至故意刁难、增设障碍的现象求告无门。基于此,行政执法责任制势在必行。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内涵和外延

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使权力的最基本准则,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依法行政的内涵包含职权法定、法律优先、法律保留、依据法律和职权与职责统一。权力和义务的统一是基本的法律原则,职权与职责统一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论依据。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力是私权,私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公权力,公权力不仅是可以行使而且是必须行使,不能放弃。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的职权,实际上也就是赋予行政机关以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去保证完成。因此,行政机关的职权从另一角度说,就是职责。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责任的重要部分,专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行政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是行政法律规范要求行政主体在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履行和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行政主体必须按行政法要求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另一部分是指行政法主体由于不履行前一种义务而引起的法律后果,即依法形成了一种新的义务,而且当事人必须承担。因此,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责任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行政执法责任制不仅是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引导、规范、制约和预决,也是对违法或不适当的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执法责任的种类包括行政政纪责任和行政侵权责任两种。政纪责任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机关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责任的形式是行政处分;行政侵权责任的原因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职务过程中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相对人的损害。责任形式以金钱赔偿为主,以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为补充。

(三)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本要求

一是权、责的对应和统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有权即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应追究。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权利和责任并重,这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区别于其它工作程序制度的关键。只有职权而没有责任的规定,与岗位责任制没有多少区别。

二是执法责任要具体。行政执法责任是一利法律责任而非道义责任。执法责任制解决是没有正确执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执法行为的责任。因此,必须结合本机关、本部门的实际,规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责任条款和形式,既要有实质内容,又不能照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解决法律调整之外的行政执法行为损害相对人权益的空档。

三是不能以行政执法责任制替代法律责任或政纪责任。行政执法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不能与其他法律责任或纪律责任相互代替。不能因为承担了行政执法责任而免除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如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我省从2000年以来,开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探索。省计生委制发了《河南省计生委关于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和《河南省计生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办法》,分解了目标、任务,规划了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落实了领导、机构和人员。一部分市、县(区)计生委也相继制定了具体实施措施。从根本上来看,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为了保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减少或杜绝执法违法或执法不当的现象发生。所以,我们把严格执行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充分尊重并维护公民在生育上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高效、严谨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体制,提高计划生育法治管理水平,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作为我省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目标。把保证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为落实执法责任制的具体途径,以权、责、利的明确划分和有机统一为中介,从执法主体、执法职能、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检查、执法责任、错案追究等各个环节入手,来具体落实和推行执法责任制:

(一)清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确保行政执法行为主体合法

主体合法是保证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有效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决定主体是否合法的因素有:是否是依法设立的组织;行使行政职权是否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是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针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实际,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法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尤其是对涉及到实施计划生育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权限进行严格审查,禁止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机构组织从事行政执法。坚决取缔由临时人员组成的小分队、突击队、宣传队等形式。二是严格要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全省行使执法人员凡未经行政执法培训和资格考试合格的,一律不发给《行政执法证》或《行政执法监督证》。三是坚持了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明确未出示行政执法证的行政执法行为无效;四是在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中,分解明确各级计划生育部门有关执法机构、人员的执法任务、执法依据、执法职能、工作程序制度和执法责任,接受公开监督。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保证抽象行政行为合法

规范性文件一般是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直接依据,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更大更广泛的影响,一些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行为也常常借助规范性文件实现。因此,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是落实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方面。对此,应重点抓好制定、清理和备案审查三个环节。一是严格依照法定职权,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与上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政府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相抵触。二是在实施执法责任制之初,对计划生育系统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对继续有效和应修改或废止的行文公布;坚持法律法规或上级规范性文件出台后,对照检查原有规范性文件,凡抵触的一律修改或废止。三是制定规范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范围、审查机构、审查程序、审查办法和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全省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科(处)负责本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内部职能机构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应先经政策法规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再送办公室核稿。重要的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由政策法规处牵头组织起草并送分管领导审签。

转贴于(三)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行为程序合法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初期,程序违法是导致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无效或行政诉讼败诉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影响行政执法水平的状况,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开始探索制定计划生育主要行政执法行为程序并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在实施部门执法责任制过程中,我们把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作为基础工作的重点,使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在调查取证、审查、许可、审批、核准、处理、处罚以及复议应诉各环节都有章可循。还制定了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法规规章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规范性文章备案审查制度、大案、要案申报制度、法制工作统计制度等内部工作制度。做到外部行政执法程序和内部行政执法程序并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执法行为的记录和反映,是开展行政复议的基础,也是行政应诉成败的关键。我们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并于2001年元月1日起在全省启用。随着国家“一法三规”和我省《条例》的相继颁布或修订,我省以前的行政执法文书格式还将作一些必要调整和完善。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和文书,充分发挥了统一协调、监督约束、矫正补充功能,充分保障了管理相对人的实体和程序权利。

(四)建立执法监督体系、促进正确执法

权力缺乏监督,必将导致腐败。有效的监督,可以预防和制约违法行政。应把建立高效运转的监督机制作为实施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逐步形成以计划生育法制机构为主体,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纪监督、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群众监督综合发挥作用的监督体系。从1991年开始省人大连续三年对各级政府贯彻实施《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的情况进行检查,省政协人口组或人口环境委员会每年都要对计划生育执法问题进行调查。省计生委每年要组织全省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自查和抽查。对重大的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案件,省计生委坚持事前指导和事后监督。同时,全省广泛开展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活动,公开办事程序和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计划生育和行政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权责统一

违法的行政行为受到追究和惩治,是落实执法责任制的最终环节,有错必纠,违法必究,才能体现真正的法制精神。由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绝大多数是由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最容易发生在乡镇一级。执法责任制是否在乡一级落实是执法责任制能否真正落实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在全省各级推行的情况下,把县、乡两级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作为重点,要求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和类型,细化错案追究责任制。每一件错案与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挂钩,对履行职责的考核与年终目标考核和经济奖惩密切相关。从制度上禁止了滥用职权或推诿责任、徇私枉法等情形发生。

三、探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一种程序法上的制度,仍然应遵循现代国家行政程序法把保障公民权利、扩大民主参与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作为重要目标的模式。在计划生育这一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公民个人的生育权利交汇的特殊领域,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真正树立行政机关权力应受制约的观念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一种措施和保障,是对行政主体“权责统一、实施监督、违法必究”的具体体现。它重在对行政主体执法行为指引、规范、制约和预决,其相对应不言而喻的就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维护和保护。在以往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程中,公民的实体和程序权利被忽视,义务繁琐、权利虚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利于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和惩治腐败,保持政府廉洁,有利于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同时,也是顺应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方式转变和“小政府、大服务”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

(二)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如何认识和定位最基层的行政执法主体既是立法上的重要问题,也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在《人口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前,各地法规规定的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有三种: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其中以规定乡镇压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为基层行政执法主体为多,涉及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行政执法权往往也集中于此。因为具体的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政行为通常是通过最基层的行政执法主体而加诸于管理相对人并影响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这种基础执法权属的差异,导致以上各级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相应职权和职责参差各异。在讲求法制协调统一的法治国家,是极其不和谐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管理办法》颁布以后,重新确认了县级计划生育基层执法主体地位,这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法制统一的需要。那种认为这是削弱或剥夺乡一级政府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权的观点是不适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的。

(三)建立统一规范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

在民主和法制的进程中,只有通过程序的公开与公正才能保证实体权利的公平与民主。就必要性而言,首先,行政执法的完善必须依赖于对执法程序的控制。有行政执法行为就有行政执法程序,但并非所有程序都能合理、迅速、准确有效地实现行政执法的目标;其次,行政执法程序直接影响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第三,随着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复杂化,行政机关的自由载量权越来越大,从实体上控制行政机关的权力愈益困难,通过行政程序来控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就愈显得重要而有成效。

就可行性有言,行政程序法和程序规则的欠缺和薄弱,在我国短期难以根本改变。但行政程序法典化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在条件不具备时,我国已逐渐分别制定了规范几种主要行政行为程序的法律,如《复议法》、《处罚法》等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也可以如法制定。在各省已经有多少深浅不同的尝试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对主要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的程序进行统一。如:计划生育行政处理、行政奖励、行政许可等外部行政执法程序和一些内部行政执法程序。贯穿以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这三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以保障依法行政和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监督、评估机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一督促履行法定职责而建立的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所应承担的惩罚性后果,即法律责任。在我国,行政行为违法的确认有行政确认权、司法确认权和人大确认权。就推行行政执法责任而言,主要是行政确认权,它是行政机关对自身实行监督而产生的当然权力,包括作为原行政行为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确认,是确定行政执法责任的根本依据。

科学、系统的考核、评议制度应该建立在对执法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执法效果的评定基础上。过程的考核,重点在有无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效果的考核,如有无违反“七个不准”的规定和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同时,针对不同级别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考核评议的内容和重点应有所侧重。

(五)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执法过错责任制是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延伸和发展。以往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仅能对因错误执法、产生较严重后果的执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在适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执法责任制作用的发挥。因此,把过失纳入责任追究的范围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需要。这与《国家赔偿法》对重大过失行为的追偿责任是相一致的。所以,执法过错责任制的追究范围是: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过失造成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者其他执法错误的,均应纳入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范围。包括对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的案件实行责任倒查。对构成执法过错的行为,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过错和处罚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执法过错的程度大小,分别规定处理意见。对应当追究政纪、党纪、法律责任的,移送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计生委关于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豫计生法字〔2001〕25号

2、《河南省计生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办法》,豫计生法字〔2002〕17号,

3、《人口和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1月

4、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豫内资新出发通字〔2003〕43号

5、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编,《社会抚养费管理办法》(2002年8月2日国务院第357号令),豫内资新出发通字〔2003〕43号

6、江泽民同志党的十五大报告

7、田瑶,《国家赔偿法学习指导书——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

8、田瑶,《国家赔偿法学习指导书——行政复议法(1999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党建;从严治党;制度执行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不断对“从严治党”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并强调从严治党是我党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实处。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原则,是党建的基本方针。从严治党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具有清晰明确的制度治党的思路。从严治党体现出了管党治党的从严力度较大、党建思路传承性明显等特点,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形式与内容表现出了务实风格。

一、制度执行力是影响从严治党效果的重要因素

1、影响党要管党效果的因素

一是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因素,思想上的一致性、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确保党要管党效果的重要因素;二是组织建设方面的因素,包括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积极吸纳非公有制企业的积极分子;三是作风建设方面的因素,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公信度,加强党风建设与干部制度改革;四是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因素,督促廉洁从政,加强党内纪律监督工作;五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从严治党的关键,包括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生活制度、工作制度等。

2、影响从严治党效果的制度因素

制度完善与否、制度执行状况、制度作用大小等因素是影响从严治党效果的重要制度因素,而制度完善与执行又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从制度体系上来看,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是制度体系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对从严治党的推动作用。其次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影响从严治党效果的重要因素,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制度短缺和制度虚置。再次,制度贯彻执行情况是影响从严治党效果的重要制度因素,比如“软政权”、“权钱交易”等。

二、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在从严治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影响制度执行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执行主体和文化三个方面,这三种因素之间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者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制度自身因素来看,制度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都会影响制度执行力,尤其当制度出现缺陷时,将会严重影响制度执行力;其次,从制度执行主体来看,执行主体是对执行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执行主体的素质、能力、态度、方法等都会决定执行力的高低;再次,从文化因素来看,社会文化因素会通过影响人的信仰、习惯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制度执行力,尤其当制度文化对广大党员干部具备较强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时,制度文化因素将会极大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

三、当前制度执行力弱化的原因

一是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制度执行力弱化,比如某些制度严重脱离实际,某些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某些制度在制定思路上未充分考虑多方相关利益等。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权威,威慑力不足,制度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不足,表现的太过空泛化和原则化,执行上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二是制度执行人由于自身素质、意识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制度执行弱化,命令式制度执行仍然存在,靠领导批示、靠领导定基调的办事方式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制度环境的混乱也是导致制度执行力较弱的重要因素,“人治思想”、“专制思想”仍然存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造就的“重人情轻法治”的思想文化环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执行力。

四、坚持从严治党必须提高制度执行力

1、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从影响制度执行力的制约因素来看,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至关重要,是影响从严治党的核心。因此在从严治党的建设道路上,国家需完善制度体系,重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从实体性制度、保障性监督制度、程序性制度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从严治党下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在具体实践上,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但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制度网络。此外,还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弥补制度漏洞和制度空白,弥补制度制定漏洞,弥补制度监督漏洞,重视制度反馈机制,重视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执行的影响。

2、提高制度执行人的素质

执行人是制度执行的主要执行主体,是制度落实的实际操作者,制度执行人的素质对于制度执行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从严治党的进程中,提高制度执行人的素质是强化从严治党效果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强化制度执行人的制度执行意识,提高执行人对制度的认知和认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组织宣传和学习相关制度,逐步完善执行人的知识结构,拓展制度知识面。此外,还应积极组织教育学习,提高制度执行人的执行能力,不断改进和创新制度执行中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在制度执行中把教育说服与强制执行结合起来。

3、优化制度执行环境

从国家宏观层面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通过积极宣传与教育,使制度环境中的“人治思想”淡化和摒弃,创造一个强化法制理念的法制环境。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基础,以从严治党为指导思想,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制度学习,重视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强化制度执行和从严治党的组织领导,为制度执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4、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管和控制

监督与控制是确保制度顺利执行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制度执行和从严治党中,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来确保执行的有力有效。首先,完善制度监督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化的党内监督机制,修改和完善现有制度,尽快出台实践需要的但还在制度空白的相关制度,制定党内监督制度的新的法规制度。其次,要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落实,完善考核机制,建立适合当前从严治党指导思想的考核制度和细则,使考核能够真实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落实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在全党内形成从严治党监督的有效监督网络。此外,还应落实问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坚决惩处。

5、培育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又是制度存在的基础,一项制度必须扎根于产生这个制度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制度和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普及法制知识,提高全党全民的法律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此外,营造制度执行文化氛围,强化自觉执行制度的意识,积极响应从严治党的号召。要树立制度权威,维护制度权威,重拾民众对制度的信心,强化平等意识,强调任何人违反了制度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需要树立制度执行的诚信文化,弘扬先进的制度执行文化。

【参考文献】

[1]胡虹.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6.7.

[2]黄家茂,王海军.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制度治党的基本路径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6.3.

[3]沈孝鹏.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内法规建设的不足与对策[J].实事求是,2016.5.

[4]冯书泉,郇雷.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领导之友,2016.6.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我们党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执政的历史经验,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所提出的战略性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提出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执政思路一以贯之的理论探索,更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执政方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一、党依法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论断揭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从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到领导人民执掌政权,是党依法执政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旧法统,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开始了执掌政权的历史新时期。党如何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迅速转变为执政党,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建立在规范、稳定、有序的基础之上,需要进行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我们党曾有过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导致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遭受破坏,直至最终发生。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这段历史,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同上,第333页)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辟论断,把法治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从而使党依法执政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性选择。

从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到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党依法执政的时代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必然要求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求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就是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过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关键,是党必须依法执政。当前,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都正处在攻坚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制建设规律的要求,坚持和实行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依法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从党对国家和社会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领导,是党依法执政的体制呼唤。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我们党实行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对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继续实行这种领导方式,就很容易使党包办一切、领导一切、决定一切、管理一切,直接导致各级政权组织的功能难以发挥,社会成员处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进行了党政分开的探索,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开始朝着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方向转变。依法执政方式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创新的需要。这一执政方式要求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执政载体的前提下,依法明确界定党与国家机关的不同职能、权限和责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不同的活动范围、活动原则和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它有助于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表明我们党既不能置身于国家权力之外,也不是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而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政权,在依法执政中更集中、更有力地实现党的领导。

二、党依法执政的三大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重大法治创新。在法治领域,主体、行为和责任是三大核心要素,是任何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厘清依法执政的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这三大核心要素。

依法执政需要明确执政主体。谁是依法执政的主体?我们认为,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最高执政权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由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行使,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各级党委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所在区域的执政权,以保证党对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并明确地方各级党委的执政责任。

依法执政需要规范执政行为。当前,依法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十分重要和紧迫。首先,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范围。党的执政权主要是指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权、思想领导权和组织领导权。其次,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方式。党的执政权作为一种核心的公权力,既要依法保障,也要从实体和程序上依法进行监督和制约。第三,要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党委(党组)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以从体制、机制及制度上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力。

依法执政需要落实执政责任。依法执政作为一个重大的法治问题,必须落实执政责任。落实党的执政责任是个新课题,在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方面都显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领导干部;既涉及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也涉及党纪责任和法律责任。我们既要重视落实地方党委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及重大决策、任用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执政责任,更要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执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把党的工作人员纳入了公务员的范围,这将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统一,有利于党的执政责任的落实。我们要以宪法和为根本依据,以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为契机和突破口,通过对违法执政行为的追究并使相关责任人承担党纪和法律责任,来达到监督执政权力和规范执政行为的目的,这既是执政党内部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重要法律保障。

三、党依法执政要实现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和复杂性。要从制度上真正落实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转变。党的政策是党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和领导人民的重要法宝,是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武器。但是,政策与法律相比,在规范性、稳定性、公开性、民主性、程序性以及国家强制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之后,党就需要及时果断地实现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的转变。当然,法律与政策在指导思想及其服务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决定了两者都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依据,两者之间经常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从总体上和根本上看,党治国执政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方式应该是法律而不应当是政策,这是党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党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法律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既要正确处理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与不同层次的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要正确处理不同级别的执政主体依据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与不同层次的政策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积极、主动,又平稳、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变。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

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把中央的决定转化为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的现实推动力,使能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本组织的目标、要求等无条件、高效率地贯彻落实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思路和执政意图实现,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已经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政、创造性地执行的重要性,但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不太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当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执行主体影响执行力。当前许多工作之所以推进慢、落实难、关键在干部。(l)思想的退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一些负面影响也对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信念与信仰状况正处在一个活跃与混乱并存的时期,其中清醒者有之,但困惑者、动摇者、盲目者乃至堕落者也有之。有盲目信仰,也有金钱信仰,所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是这种信仰的表现。由于信仰出现迷茫,人员必然淡化对实现一流管理目标的追求,必然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必然降低工作的标准,结果是荒于公务,职能亏欠,最终导致执行的低效。(2)观念的淡化。为人民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根本的行政理念。然而,为民观念在某些执行者的身上逐步淡化,为人民服务逐渐变为“为金钱服务”,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大了执行成本,降低了效率执行。

二是执行理念影响执行力。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率。执行理念的错位或步入误区,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中的“瓶颈”。(1)执行意识缺乏。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执政意识、执行意识,不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高层领导干部的事,与基层无关或关系不大,因而对上级布置的执行任务视而不见,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逃避责任,拒不执行上级政策,使得一些执行任务及社会问题久拖不决。这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元凶。(2)创新意识不足。有些基层党组织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开了会、发了文,好像自己就是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忠实执行者。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害怕困难,缺乏争创一流的执行信心和勇气,存在着对上级精神的消极敷衍情况。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党的政策和党委决策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变通执行。有的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自身发展存在的劣势,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比较弱,甚至导致决策和执行的失误。

三是执行渠道影响执行力。执行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行力水平。顺畅的执行渠道,可以产生最小程度的执行磨擦和最大限度的综合执行力;而渠道不畅,会削弱组织执行力。当前执行渠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执行中沟通不足。一方面传统和现代手段未有效结合,互联网等现代手段,电子政务、电脑办公等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广泛应用,影响了与上级党组织的沟通。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增加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增强群众对基层工作的信任和支持。(2)执行组织结构矛盾协调不足。部分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为谋求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拆台、互设障碍,或者出现“无利的无人执行、有利的抢着执行”的情况,严重影响执行力。(3)执行监督环节虚化,考核措施不力。由于缺少监督人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好人主义盛行,监督薄弱,导致工作难落实,政策棚架,制度棚架,有安排无考核,或考核不具体、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严重制约着执行效能的提高。

四是执行制度影响执行力。科学、完善的制度,具体、清晰、明确的责任,是提高执行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在许多基层组织中,有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或相悖,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延续,导致制度不能执行;有些虽是现代制度,但制度不具体、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导致制度难以落实,执行困难。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路径选择

1、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前提。

执行人员是执行活动的重要要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因而,采取积极措施培育执行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水平的前提。

(1)建立以竞争上岗,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干部新的选用机制。在基层干部的选拔渠道上,可“派、调、引、选、增”五管齐下,多层面、多渠道地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把更多的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把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员,把优秀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推行“三推两考”,注重改善乡村两级班子的整体结构;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中发现、选派优秀人才到基层施展才华;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主动联系外出务工青年的办法,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工作,有目的地引导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务工回乡的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为村级干部储备人才,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2)建立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式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为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用身边典型现身说法,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要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起经常性的教育机制,把“让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转变。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坚持对基层干部和党员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建立以保护和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政治待遇要提高。要紧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把担任过村干部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鼓励乡镇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出台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政策,以激励村干部奋发上进。二是经济待遇要加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干部可以实行工资由财政发放的办法,即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工资可以由县(市、区)财政统一发放。同时,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三是工作环境要改善。上级党委要科学制订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强化乡镇抓经济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责任。

2、强化执行新理念,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根本。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只有思想到位,才能有到位的行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推进能力建设这项战略性任务的深入开展,必须强化执行新理念。一是确立执行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在工作中,虽有好的政策、决策、制度,但如果不实施、不执行,就不可能出效益。所以说,执行力也是生产力。各级组织只有快速地把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下去,才能出效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行的观念。以人为本,就是时刻做到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全面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从而达到凝聚人;依法执行,就是增强法制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畅通执行渠道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基础。

要保证政策执行指向正确的路径,保证执行的顺畅,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就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1)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要通过报刊网络、创办论坛、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良言,扩大决策的群众参与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保证执行的成效。

(2)畅通执行过程的沟通渠道。积极充分的沟通是有效执行的基础。确保组织内有效的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才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执行动态,掌握工作第一线的情况,从而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力度。一要努力形成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重视维护基层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要大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基层自治。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保证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事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的监督。三要逐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内部采取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干部任期责任制等方式,强化党内监督民主化制度;狠抓“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在实行“一事一议”中做到“大家事、大家提、大家定、大家管”,不断提高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3)疏通执行过程的梗阻。一是妥善处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虽然性质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其中应当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的贯彻执行者,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改变了村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必然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村民委员会要接受党支部的工作指导与监督。同时,村党支部尤其是书记要支持村民委员会和村主任的工作,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在重大问题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互相沟通,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部分农村实现了村“两委”交叉任职,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这样有利于精简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村“两委”内耗,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存在着的软的问题,就是工作中不敢碰硬,不敢坚持原则的问题;空的问题,就是不抓实际工作,不注重实际内容和效果,工作中讲大话、讲空话、言之无物、不着实际的问题;拖的问题,就是拖拉问题;浮的问题,就是工作飘浮,不踏实,甚至弄虚作假问题;懒的问题,就是工作中不学习、不动脑筋、无所用心、满足现状问题。以实际行动提高政府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4、健全执行机制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提高执行力,既要靠人格的力量,更要靠制度的约束。可以说,健全完善一套长效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1)完善执行制度。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在健全上下功夫。健全制度,首先要清理制度。对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制度,模棱两可、只定性不定量的制度,束缚人们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以及导致职能越位、错位的制度等,要彻底清理。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指导制度的制定,不强调制度的多少,关键是做到明确、具体,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制度中知道该为的和不该为的、如何为和为的程度等。二要在规范化、科学化上下功夫。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合理、具体,是否规范、科学。因此,加强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各级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要健全责任机制,提高执行水平。首先要细化从严治吏的责任,解决责任缺位的问题,应注重解决这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建立责任体系。要把责任体系覆盖到执行中的每一个环节。二是做到责任清晰。在划分责任、岗位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不能细化的流程化,并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每一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愿意干、愿意负责的岗位和工作,实现人岗相宜,以更有利于责任的落实。其次,加强对责任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建立责任执行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落实情况反馈制度,进而督促责任主体抓好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再次,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解决追究对象空位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整个责任机制的中心环节,责任追究不到位,其结果必然是责任的缺位和责任落实的不到位。

(3)要健全监督机制,严肃执行纪律。坚决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努力形成有效的执行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首先,健全监督网络。一是抓住内部监督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二是要大力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要通过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拓宽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的渠道,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赢得群众的信任。三是立足法制建设,切实抓好法律监督。四是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其次,突出监督的重点。监督的重点要放在对其权力行使实施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钱交易上,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翟红军:《切实提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执行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

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篇10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仅省部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00余项,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的就有160余项。客观地讲,当前我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并不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不严、执行不力,导致一些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这严重违背了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初衷,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制度执行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不力、落实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1、制度执行意识不强。一方面,许多制度出台的初衷和设想很好,也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和制订,然而制度出台后,一些同志认为制度建设已经大功告成,在思想上有松懈的倾向,没有把制度的贯彻实施摆上重要位置,使之束之高阁;另一方面,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差,尤其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突出,认为制度是规范别人的,自己不仅没有当好执行制度的表率,而且成为破坏制度的带头人,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导致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脱轨,形成两张皮。

2、制度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各地进行了形式多样、轰轰烈烈的廉政教育活动,但内容多集中于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法纪和制度教育虽然也有,但与前者相比力度要小得多。有些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进行宣传,广大干部群众不熟悉、不了解,仅仅是制度的制定人和监管相对人了解掌握,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低,有些党员干部因对制度的不了解,被查处了还不服气,不认为自己犯了多大错,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3、制度设计缺少规划。当前,制度多、范围广是大家的共识,但正因为此,反而对制度执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制度存在交叉,甚至矛盾的问题;在执纪量纪过程中,也因为大量制度的重叠,使基层在执行中不知所从,难以有效发挥制度作用。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制度建设存在跟风现象。一些基层单位,不是按照自身实际制定制度规范,而是直接套用上级的制度规定,搞上下一般粗;或是制度制定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使制度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大大降低。

4、制度实施缺少配套措施。当前一些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原则,没有制定相关落实制度的配套制度或实施办法,使制度难以落实。这些制度往往是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应急措施多,长效配套少;口号要求多,操作规程少;下不为例多,严厉惩治少;针对下面多,严以律己少,显现出很大的空隙和弹性。

5、制度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掺杂了部门和小集团的利益,给规避制度预留了口子,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有的制度制定存在不系统、相互矛盾的现象;有的制度滞后现象严重,个别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

6、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机制缺失。此乃制度执行不力的关键所在。有些制度,从系统内部看,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也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从系统外部看,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如何有效行使监督权,既没有直接的制度通道,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其最终结果就是制度有与没有一个样,执行不执行一个样,从而导致这些制度走样变形,甚至被忽视、架空。更为严重的是,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更使得挑战制度者有恃无恐,使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大打折扣。

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为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笔者认为须建立健全“五项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建设机制,夯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基础。质量是制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制度落实好的前提条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度制定要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一要抓住重点。要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建章立制。二要突出创新。既要总结经验、坚持反腐倡廉的好做法、好经验,更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当前,反腐败制度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主动适应发展变化。三要体现系统性。反腐倡廉制度本身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的各个法规、各项制度、各种规定要做到相互统一、相互衔接、相互照应,形成有机的整体。四要增强程序意识。程序化是制度化的延伸、补充和具体化,是落实制度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重形式、轻操作的倾向,以至于一些好的制度因缺乏科学、规范的程序而无法操作。因此,必须增强程序意识,加强程序建设。五要广泛征求意见。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制度制定的过程,成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这样的制度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2、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抓牢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把法规制度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格局之中,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执行制度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知晓制度,通过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着重搭建好“两大平台”:以现代传媒为载体,通过电视播放党纪条规电教片、网站登载廉洁自律规章制度、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发送党纪条规方面廉政短信等形式,创建电化宣传平台;以廉政文化“六进”为载体,通过图片展览、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创作等形式,创建社会宣传平台。另一方面要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学习教育。定期学习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深入开展多层次的制度学教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学深学透,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单位各岗位人员执行制度的责任,重点教育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把执行和维护制度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已有的各项制度,做到先正己再正人,一级做给一级看,确保制度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可重点利用好“两大阵地”:以党委中心组为阵地,抓好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制度的学习;以党校为阵地,将两个《条例》中央纪委《若干规定》等反腐倡廉制度纳入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把握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制度的落实,不仅取决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觉执行的程度,还在于是否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落实好制度的关键所在。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在制度落实过程中顶风违纪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和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的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使监督主体各方有一个可以有效行使监督权的制度通道,真正把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起来,确保制度得以有力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