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6:05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1

一、领导重视、迅速落实

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是全国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局把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二、主题引路,广泛宣传。

教育局和各学校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这一主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局和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条幅等集中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各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之机,对“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双合格”活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局还在〈〈教育简讯》开辟了家庭教育专栏,刊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专论。通过教育局和各学校多层面、多形式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教育局的督促和指导下,各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继续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做一天‘小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亲情,体验父母的艰辛,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进一步营造了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今年10月,教育局与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一起,邀请了老干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新理念,推广家庭教育新典型、新经验,受到家长们广泛欢迎,参加听讲家长和学生达3000多人。

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获取先进家教理念,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阵地。全县各学校均建立并完善了家长学校,并依托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解答家长关于未成年人养育、教育、维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素质,鼓励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通过家长学校教育,为家长理智地教育孩子,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实践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性行为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性行为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1] [2] [3]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力度和大力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大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基础,家庭教育对社会实践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将促进社会实践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4

(一)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未能得到细致关切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6]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与其他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家庭情感支持、家庭教育水平、同伴关系、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会对其社会认知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缺失,其交往对象主要是学校内的同伴群体,社会认知对象单一,这对其人际情感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7]。其次,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其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的正确认知,极大地影响其成年以后的社会角色认同。最后,由于日常生活主要发生于学校这一固定的场所内,其社会经验的获得有限,在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文化习得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也可能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际遇未能得到全面关爱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教育对象的当下和未来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正是为了促进其生活幸福。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际遇是很难得到全面关爱的。一则因为父母外出使其家庭结构在形式上被分离,其主要生活场所局限于学校,课余生活中的亲情关爱是十分有限的;二则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下,囿于人力与物力所限,学校不易为寄宿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进而言之,学校和其他团体或个人无论怎样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难给予他们原本发生于家庭之中的生活体验,只能从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

针对上述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问题,课题组以江西a县B小学作为实践学校推进学校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活动。B小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a县所属市有近200万人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近33.32万人,占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131.87万人)的25%,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57.82万人)的57.6%[8],a县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个县。二是B小学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是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按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新建的一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公办学校。全校有93个教学班,242名教师,5313名学生,共有2726名留守儿童,其中在校寄宿留守儿童1245人。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我们提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儿童成长的全面关怀环境不可缺失,不同教育主体要共同努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该理念的核心主张是: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依托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支持,共同补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部分功能。它的价值追求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支持、社会认知、生活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关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其实践逻辑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拓展学校职能,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延展育人时空,发挥整体育人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面教育关怀,以补偿其家庭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认为这种补偿理念实施的关键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各方力量支持下创造条件模仿家庭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进行精心呵护,体验温馨的家庭关爱。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制度为了有效推进补偿实践,B小学改革和完善了相关制度。首先,在学校内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抓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落实。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日常管理制度。学校相继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活动方案》《留守儿童生活老师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双休日文体娱乐活动管理制度》等10余项具体规章制度,使得留守儿童的管理有章可循。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外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建立留守儿童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总结大会,每月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会,各班主任相互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并定期召开帮扶老师、生活老师、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座谈会。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课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育人优势,就不能仅仅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寄宿制学校,简单地为其提供生活保障。为此,B小学首先将补偿理念操作化,将其落实为四个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方案可行的活动课程,即健康、品德、学习和生活(表1)。与此同时,B校管理者还探讨了具体做法,使得这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例如,为了营造寄宿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氛围,学校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体育活动、校外参观等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在中秋、端午、“六一”等节日来临时,全体师生一起举行热闹的欢庆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体现“爱就在身边。(四)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保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功能补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此,当地政府和学校统一思想,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向社会招聘留守儿童生活老师,另一方面从B小学内部调整教师工作岗位,采用轮岗的办法担任留守儿童“家长”,并将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投入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投入以保障B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额外支出成本。B小学则通过社会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团体和有关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来,特别是在节假日组织各种特色活动,保证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度过有意义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与反思

经过三年探索,B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使该校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关爱和良好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反思的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首先,补偿实践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笔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5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身心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实践前的得分(表2)。其次,补偿实践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B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3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语文、数学及总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表3)。再次,补偿实践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品质。B小学对留守儿童全天候的关心以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个性得到了良好发展,他们中的大部分变得更加勤奋、自信、热情、乐于助人。在对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开朗,也更加愿意与人交谈,而不像原来那样孤僻退怯。最后,补偿实践通过创设各种课余和校外活动课程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同样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

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邓翠云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6

在期待宏观政策条件逐渐成熟的同时,作为区域的教研组织通过开展行动研究,针对自然、真实、动态的家校合作的情境,以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首要目标,尝试构建了以问题为取向,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为方法的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项目突出家校合作的可执行和共收益的特点,家校合作的课程、机制、措施、实施途径的方法呈现。家校合作项目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研究实践的结果表明,项目的运行为全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项目的深入开发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特殊性和生长性,问题解决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资源呈现的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

[关键词]合作家校合作项目家校合作项目

一、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多个法律和文件都表现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随着中小学对家校合作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家校合作工作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纵观西方学校家校合作,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是其关键和前提。

因此,本课题聚焦家校合作双向、多元、互动、共赢的目标,试图在准确把握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联合有关学校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经过设计的家校合作的项目,以寻求适合学校发展、家长需求的家校合作的行动策略,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解释: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

家校合作:是指对儿童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家校合作项目:是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可执行和共收益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成为共享的实施资源。

(二)研究目标

1.了解宝山区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找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学校发展的需求,在各项因素影响下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梳理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理论资源、教材资源以及一线教师的经验资源,探索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学校、家长热衷的家校合作的内容、形式,提炼出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三)研究内容

1.目前学校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具体做法及利弊分析。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型的家校合作的项目。

3.探索满足学校需求的家校合作项目的途径、方法。

(四)研究方法

1.试图用数字来说明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研究的初期,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用数据来说明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编制设计家校合作开展情况校长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成了《宝山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分析》,从中具体分析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2.试图形成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指导策略――行动研究。

从家校合作工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是集中在教师专业能力上、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家长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原则,选择了10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践研究的方法,设计符合我区地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形式,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项目引领、组团推进。

二、研究过程:

(一)调研梳理,确立研究方案,构建家校合作子项目

我们对全区113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调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的做法中都提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家长委员会的组设、家长资源的利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了使项目研究既能针对我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又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和梳理,抓住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已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提升现有的做法,构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确立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由10所中小学担任子项目领衔学校,10位教师承担设计子项目的行动研究方案、子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明确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引领。

(二)骨干先行,组建项目团队,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

地域大、学生来源复杂、学校层次不同是我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让更多的学校有效实施家校合作的工作,我们将同类问题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学校组成子项目团队,有项目领衔人带领自己的子项目团队开展行动研究,践行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组团推进。

我们通过领衔人带教,以滚雪球的方式,通过教、培、研一体的教研训练,同伴互助的活动、专题研修的形式,互培和自培相结合,带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尽快成长。老师将习得的理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体验游戏――提炼感悟――寻求合适的方法,在不断“思索――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和技能传递给学校的老师、家长,从而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内容和方法。项目领衔人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研同时,和教师、家长一起成长、一起欢乐,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并从中领略家校合作的魅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诚、积极、良性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教育合作动力和效果,有效促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三)挖掘提炼,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

家校合作要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我们构建了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家校合作项目的行动研究。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通过撰写学校经验案例,编写经验案例集,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我们还启动了“我的生活我做主――家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的服务窗口――家校合作工作体制建设的实践研究”,“高速公路直通车――家校合作体制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快乐同行――网络无缝对接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丰富家校合作项目的内容,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充满灵动的气息和丰富的智慧挑战,从而真正改善学校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

三、研究成果

(一)4个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为区域中小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运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提炼出一套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学校提供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1.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的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专业知识方面,分享了一批对骨干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非常有用的书目,其中更梳理了一批老师们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必看并需要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的看家书。

在专业能力方面,尤其是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培训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者团队建设”,根据80后青年教师个性特点,制定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组织的途径,构建使指导团队能够有效、有序运行的章程。

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章程

第一章总则

团队名称:最炫80风

团队口号:给我们存在的理由让我们共同改变对教育的追逐与梦想

团队目标:在学习中提升80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能力,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家教指导操作经验,在活动中掌握现场家教指导的贯彻能力,有效提高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使家教指导扎实有效。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组织机构

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青年教师组成,根据项目建立项目组,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培训需要聘请指导老师。

第二条各部门及职责

团队负责人:统筹计划团队发展的方向,组织协调计划和各项活动,带领、凝聚团队发展,成长。

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组长:以较强的责任心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实践,智慧高效地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完成任务。

第三章例会制度

第一条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不在于多,在于精、实。每次会议落实主题与负责小组,小组负责人轮流担当。要求主题从问题中来,内容准备理论加实际,要求精简、高效。

第二条半年召开一次总结会议,制定下一阶段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年末召开总结会议,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制定下一年度的目标。

第四章团队精神与纪律

团队精神:合理团队共同成长

团队纪律:

(1)必须有时间观念,开会准时。有事与当次会议负责人请假。

(2)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锐气。

(3)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服从活动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围绕承担的任务目标保质、按时地完成任务。

――泗东小学周静

再如:“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设计《做“五有”好家长,伴孩子快乐成长》家庭教育指导课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包括从关注孩子需求出发的《面对孩子“心理断乳期”,我们准备好了吗?》、《取得进步如何奖励?》;从倾听孩子心声出发的《把握对孩子说话的技巧》、《家长会后如何做》;从展现教育智慧角度出发的《检查作业的技巧》、《如何给孩子试卷或作业本签名》;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快乐角度出发的《合理的放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朋友》;从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出发的《吃出健康,吃出聪明》等内容。

2.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不仅从最基础的人员配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教师指向而是家长自愿申报;家长会员会的组织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组织而是有话语权的家长、教师代表的组织;尤其是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而是主动承担学校的活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实施者。

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家长职能部门就是由家长宣讲部、家长活动策划部、家长活动执行部、家长活动宣传部、家校沟通部、家庭教育研究部、校本教材人力资源开发部这样七个部门组成,并通过七步骤来具体实施家委会的功能。

在家委会作用辐射上,通过家长心里成长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体验分享的活动,实施家长为会员的培训,再让家长将培训后习得的方法、感悟对班级家长进行二度培训,服务家长、辐射家长。家委会成员也有最初的拷贝不走样到自主研发的亲子活动,再到学校的主题活动,层层深入,不断辐射。

如:“亲子沟通”这一话题给家委会的培训。

心理老师:我们进行的是游戏叫做:我说你撕,大家听清楚了,我说你撕,中间不允许问问题。对折再对折,右上角撕掉两厘米的三角形,再旋转90度,把左下角撕掉。现在大家举起纸头相互看看,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老师您明明了同一个命令,为什么我们的呈现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同呀?

心理老师:是的!大家都发现问题了,那么我们进行第二次我说你撕,这一次,大家可以问问题,我还做示范,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做了游戏,我觉得我们经常使用单向的沟通方式,结果听者总是见仁见智,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通常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看来呀,平时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双向的沟通,而是一味的命令,甚至不许孩子表达,这样的沟通效果不会好。

家长:是呀!我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俯下身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观点,这样的双向亲子沟通会更加有效。

家长:当然,有时候,即使使用了双向沟通之后,不理解现象依然存在,这时候,我想,就要像刚才老师一样手把手地做示范,家长的示范作用真的很重要!难怪有人说,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老师:大家讲得真好!今天虽然是我给大家培训,但主角不是我,而是就是大家,育子理念来自于大家对于游戏的感悟。

家长:对呀!各位!给家长做讲座我不在行,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我可以尝试!问题从家长中来,答案也从家长中来!

家长:好呀!我们先理理思路,备备课,试着回到各自的班级给全体家长们做二次培训!

大场镇小学蔡素文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家长委员会条例》、《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委员会工作流程》、《家长职能部门工作事项》、《家长委员会规范礼仪》、《家长委员会评优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等相关的制度和章程。

3.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作为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家长志愿者仅仅是部分家长为学校服务的想法,倡导家长志愿者是面向全体的家长,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确立服务理念,把服务建立在对家长的指导上,建立在教育资源的给予上,建立在服务的后勤保障和人文关怀上。再方法上,开设了“家长工作室”,学校除了提供场所,还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资源上,发挥家长职业所覆盖的网络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丰富教育的物质资源。请家长来学校上课,从家庭、学校最平凡、最需要、最有话可说的“环保”、“礼仪”、“劳动”、“生活”开始。在亲子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的线性的灌输方式,采用家校共建家教课程的方式,构筑家校教育合作的立交桥和双通道。

如:泗塘新村小学的“帮帮亲子家庭劳动课程”,课程目标――培养责任感、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合作;课程内容――口布折花、豆贴画、立纸浮雕、编织网袋、剪纸等;亲子劳动含义――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共同劳动行为。“帮帮”的含义――通过学校对家庭的帮助,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帮亲子劳动家教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水平的一个良好桥梁。

再如:通河新村第三小学的亲子探究课程,就是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本身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又要引导家庭成员多方支持子女的探究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为子女乃至学生的教育服务。

备注说明:探究课根据家长特长和需求分为两部分:课内探究和校外实践。

通河新村第三小学陈荣

4.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

作为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探索实践新型家访,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变革“家长会”等。在家访的变革上,尝试进行游学式,组团式,社区家访等,将传统单一的家访转变为多维、多点互动、多向辐射、多方得益的家访,实现关系转变;将传统的只谈学习的家访转变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家访,实现内容转变;将传统的一对一的物理空间家访转变为拓展到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的家访,实现空间转变。

如:宝林路第三小学的“游学式”家访,就是根据一个个主题,开展的家访,如好习惯的伴我成长;在本地与外地同学的家里,了解年俗,品尝特产――“我和伙伴互拜年”;在租借的“螺蛳壳”里,看看书桌,理理书包――“寻访学习小天地”;在一个个榜样的家里,学做家务,矫正陋习――“自理我也能行”;个性访谈,家长互助――“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你”;快乐出游,资源分享――“都市生活幸福之旅”;家访不仅仅在家里,在摊位边,小店里,去公园,博物馆,家长工作场所,相聚社区,公共绿地,麦当劳,肯德基,聊聊教育,做做游戏――“为了梦想,为了奇迹”等。

在新媒体技术运用上,不仅利用新媒体,建立各类信息群,还利用新媒体开设网络论坛、开设云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新媒体的便捷,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无缝”对接;新媒体的广泛,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共融;新媒体的主动,实现了双向“指导者”的共享;新媒体的有效,实现了学校和家庭平等和互助。

如:大场中心小学的网络少年宫“云”课堂:

课堂中,学生将不用纸笔,而是用ipad、电脑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都在电子“课本”中灵活呈现。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指导;家长们随时随地的了解教育资讯,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生态内循环的庞大系统。“云”课堂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效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共享课堂的学习。

(二)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质量。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家校合作的掌控能力,家长辐射的影响力,以及个别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其中研究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学校开始尝试用研究的方法了解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困惑,设计符合家长需要的家校合作活动,尝试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一年多下来,有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一等奖,1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一等奖;3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二等奖,3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二等奖;有5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三等奖,6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三等奖;并还有多项课题在心理和德育等条线课题上立项并获奖。

(三)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源于教师、家长的成长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学校家校合作逐渐从任务驱动开始向问题驱动转变,从原来被动地接受任务,到现在主动地寻找问题,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一年多来,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特点,积极申报区级和市级的条线课题,在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负责的课题研究中就有9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的课题研究中有18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还有3所学校申报了德尚的课题。总体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项目和项目领衔人在引领团队践行项目实践中都充满着工作热情,对自己也有了主动成长的需求,学校也有了发展的更大需求,因此,项目和项目领衔人都是成长得最快的,项目学校也是收获最大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家长也是受益的。应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多赢的。

(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品牌经营提供了方向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各个中小学寻找到了自己学校家校合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上找到了方向。学校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通过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我们编制了《让家校互动“动”起来――教育转型背景下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丛书。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教研,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打造各自的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项目。

四、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课题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运行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

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可行的、有实效的。

(二)思考: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要从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和发展转变,注重发展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推进家校合作的建设;家校合作要从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促进家校融合,构建以服务为主的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合作参与型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双向、互动、共赢”的格局,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新局面。

(三)展望:

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了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我们除了要深化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外,还将启动第二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且加大项目开发的力度,组团的力度,推进的力度。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实施研究上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和研究的步骤,着重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让家校合作真正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其次,要大胆尝试和开发家校合作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确保家校合作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形成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课程品牌;第三,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工作机构、体制和制度,激活家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家校合作的及时性、双向性和实效性,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不断深化,不断前进。

课题组成员:周静陈琦王靖吴文清蔡素文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88-02

许多学者经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育重中之重的大事。当今教育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成为关注热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转化是令许多教育工作者头痛的事,也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那么,到底该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呢?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实践来使自己获得发展的。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对“问题学生”的说教灌注教育方式变成实践体验教育方式。

一、丰富活动形式,铺设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途径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儿童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有趣的游戏活动。“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儿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模仿成年人的实践,在游戏中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习惯,发展自己的身体、智力和品德。所以,应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例如,可以开展创造性游戏:办“娃娃家”,开公共食堂,当宇航员;可以开展建筑性游戏: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建摩天大楼、架桥梁等;可以开展主题游戏:汶川地震紧急救援、消防安全大演练等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起最直接的作用者是父母家人。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等都是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父母本生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性别的价值标准等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家庭的物质环境之间也不断地交互作用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物质环境的组织与安排、刺激数量的性质与多少都会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情绪气氛、父母的教养模式、家庭结构等等也都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以,要重视儿童的家庭生活,多开展有关家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例如,可以开展“我的家庭生活”“感恩父母”“家庭开支巧安排”“我来当家一天”“亲子营”等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学习活动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实践活动。人为了生存,为了从事生产和社会交往,就需要学习。学习从事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各种新知识、新经验、新科学和新技术。当然,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是他们人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和生活,是基本的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发展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要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并有效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促进自己智慧潜能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应改变应试教育观念,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良好个性品质。例如,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广阔的领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在小组合作与分工中发展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4、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它方面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良好个性品质。例如,可以开展各种家政服务比赛、简易制作、种植饲养、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5、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8

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三位一体学校德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途径和方法多样,它对学生成长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据一项省级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发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低。无独有偶,喻学林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到,集体教育的学校在提供个体独立自主的进行道德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很少,难以使学生获得道德自主能力经验的获得与提升,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强于学校影响力,学校只能在道德的基础方面起作用。因此,德育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德育教育需要校外德育进行补充和延伸,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进行。

一、学校德育受家庭影响

1.家庭德育具有重要性

个体初到人间最早接触到的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开展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心未滥而先渝教,则化易成”。家庭保证德育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家庭日常生活实现对德育的渗透,实现对德育的生活化,“遇物而诲”。

2.德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家庭教育

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功能,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交友、信仰等问题给予指导,但一些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不注意学生的优点和沟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重智轻德”,家长往往关心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家庭德育还存在着德育方向迷失和教育理论匾乏,方式、方法单一等局限性。

二、学校德育受社会影响

1.学校德育必然受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青少年的生活和实践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青少年总是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伴随通信和网络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60.1%,而2011年12月该数据变成了64.4%,增加了4.3个百分点。

2.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脱节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避免,但社会因素千变万化较难控制。当前实际工作中,学校教育和实际有脱离的现象。德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另外,学校管理依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德育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比较有限。这些造成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脱节。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为了提高德育效果,解决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脱节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可以从学校-家庭合作、学校-社会合作、家庭-社会合作等方面进行。

1.学校-家庭合作

(1)组建家访教师队伍

培训一批教师,让教师了解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发现家庭条件困难的应进行重点帮助。

(2)组建家长联合会和定期召开家长会

把青少年学生涉及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只是与家长分享,带动家长讨论,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以先进的家长群体带动后进的家长群体。

(3)构建教师与家长畅通沟通渠道

利用“校讯通”实现即时提醒沟通,利用“班级博客”实现班级管理沟通、利用QQ群实现集体沟通。

2.学校-社会合作

(1)校外组织合作常态化

近期我校组织的消防安全逃生演练,邀请唐山消防中队胜利路支队的警官共同参与,取得较为轰动的效果。建议合作常态化。

(2)建立网路阵地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市组织的《道德堂》网上研修,是一种建立网路阵地很好尝试。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年网、迪斯尼网等。

(3)重视德育实践活动

以社区为载体完善爱国主义基地建设,设立艺术教育课程,丰富学校和社区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成员品味,也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开展综合实践周活动,劳动亲体验活动。融合生活自理、实践劳动、社会考察为一体。开展学生集体进社区活动,照顾社区孤寡老人,营造尊老爱幼之风。

(4)适当开放学校资源

学校具有浓厚的分化氛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共享学校资源,区域联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家庭-社会合作

发挥家长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家长要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以良好的品行修养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走出家教误区,探索和总结自身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既对孩子尽职又要对社会负责;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充分的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充分地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大胆地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尽情地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峰.“三位一体”中小学德育网络体系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基于陕西省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0,(5):33-36.

\[2\]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3\]张蕊.价值多元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建设的实践探索\[C\].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上海卷).2013.

\[4\]蔡登峰.中小学德育系统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篇10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将幼儿园的教育作用以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方式向社会辐射。为了向社区辐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成效,共同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中二班和大一班的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积极筹办了以“携手社区,快乐互助”为主题的“家庭互助小组社区活动日”活动。活动中,互助小组展示了自己的小组活动成果的同时也让社区的大小朋友共同受益,真正实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助、家庭之间的互助、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互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在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13B005)的研究成果。

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是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协同开展的教育。家、园、社区的协同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极构建家庭互助小组,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家庭互助小组是指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针对幼儿的发展问题和家长教育需求,由家长和教师、社区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利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资源进行的10个左右家庭的小组活动。它是一种既对幼儿有教育作用,又对家长有帮助的,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