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执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6:06

企业环境执法篇1

>>论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广东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人心凝聚研究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路径探讨人类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的自律与他律对修订后《水污染防治法》在环境执法执法过程中施行的探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决策行为演化博弈分析重大污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执法程度分析论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创新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转变问题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沙河市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浅析疆内小型煤矿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业设计师的作用浅议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府职责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创新论行政执法中的暴力执法与钓鱼执法浅议当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10-21.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7.

[3]黄锡生,宋海鸥.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121.

[4]宋海鸥,胡天蓉,郜峰.试论促进企业环境守法的制度建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12.

企业环境执法篇2

(一)环境立法不够完善

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有一些多发的、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处罚的空洞;有些法律条文在基层执法中无法执行;有些法定处罚幅度过宽,没有量化,配套法规出台滞后,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手段等,最终导致环境执法难。

1、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在我国的环境立法中,都有一个最高罚款限额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5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的100万元等,这与有些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造成的损失(危害)、获得的利润、治理污染的成本相比简直太少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到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而一个燃煤电厂,要建成符合规定要求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至少要几千万元,甚至几个亿投资。而一个20万千瓦的发电厂生产一天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元的利润,而不建设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罚款最多不超过10万元。显然违法要比守法合算得多。再比如该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而一个2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在正常使用脱硫除尘设施每天的运行费用就得几万元。所以有些单位虽然建了污染治理设施,能不用就不用,能不加药剂就不加药剂,遇到环保部门检查,千方百计拖延时间,把设施开开应付检查,即使被环保部门逮个正着,相对环保部门的罚款来说,企业还是划算。

2、环境立法体系不够完善,配套设施出台滞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造成环境管理困难较大。一是“干扰他人”难以界定。《噪声法》规定“环境噪声污染”的条件是超标准排放和干扰他人,是否超标可根据监测结果和环境标准判断,而“干扰他人”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二是责任者难区分。过去企业附近无人居住,现在开发成了居民区,企业由原来的“超标不扰民”变成了“超标扰民”,这个责任由谁来负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三是《噪声法》中规定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如罚款,都没有明确的罚款数额[1]。再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事不再罚款原则”,但却没有规定什么是“一事”,是违法一天构成一个违法行为,还是违法十天、一个月或者一年构成一个违法行为?在环境行政执法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环保部门发现企业违法,依法给予了责令改正和罚款处罚,但几天后或者一个月后再去检查,违法企业丝毫未改,照样违法。如果环保部门再给予处罚,违法企业就认为环保部门违反了“一事不再罚款原则”,诉讼到法院,法院也往往支持企业。因为违法的主体、违法的地点、使用的设施、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后果都是同一个。这样环保部门对企业处罚一次后,就不敢再进行二次处罚[2]。

3、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手段,环境执法成本高。所有环境法律法规都没有给予环保部门直接强制执行的权力,造成很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例如:有些“十五小”企业由于投资少,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获利大,在既无环保手续和污染治理设施,又无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环保部门发现后调查取证,下达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企业往往置之不理。环保部门只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前后后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这些企业在接到法院传票后,就拆走主要生产设备逃之夭夭,造成法院无法强制执行。过一段时间后,再找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产,与环保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对“十五小”企业,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多次进行取缔,往往是过后不久又死灰复燃,这就造成环保执法成本高、执法难。对于这些钻法律漏洞,逃避处罚的恶意环境违法行为,法律上缺乏针对性的处罚手段。

(二)环境执法能力存在不足

1、基层环保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责任、权限进行了定义,但缺乏具体性,尤其是对环保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隶属、级别没有予以确定,造成县级环保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组成和隶属一片混乱:有的直属政府的一级机构,有的则属政府的二级机构,有的是一个环保办公室,有的同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有的是一个局所属的科(股)。这种混乱局面没有将环保局的权力凸现出来,在实施执法过程中没有法定的权威。目前环境监察机构缺少应有的法律地位,在职能上虽然是国家的执法部门,但在格局上仍是事业单位,没有独立行使环境执法的权力[5]。

2、环保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不高。由于各大专院校开办环保专业较迟,各地环保部门组建时严重缺乏环保专业人员。近几年毕业的大批环保专业毕业生却因编制问题进不了环保部门,形成没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执法工作,而环保专业人才无法从事环保工作。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环保法律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因而难当此重任,不敢大胆执法,也难以正确执法[1]。

3、执法手段落后。目前县级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交通工具和必要的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连最起码的调查取证工具如摄像机、照相机都少有,更谈不上环境监测设备。由于没有技术手段,对一些企业明知是违法行为,却因无法取证而不能及时处理;一些污染事情也是因为没有证据而无法处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环境执法体制不顺,执法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使环境执法难以形成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但真正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只有工业污染防治这一块。农业、水利、林业、海洋、土地、矿产等都有相应的专门法律法规,有专门的资源管理和开发部门,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如污水处理由建设部门承担,水土保持和河边清淤由水利部门承担,交通船舶污染由交通部门承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农业部门承担,交通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由公安部门承担,自然保护区有环保、林业、国土、建设等多部门在各自管理,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重复管理,使得环保部门难以对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监督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对其它执法单位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谈不上协调,更不用说形成合力。

(四)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缺乏环境意识,常常指责环保部门的正常执法是阻碍经济发展。近年来,有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显现当地官员的政绩,往往置《环境保护法》于不顾,制定了不少有悖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土政策、土办法”,这些“土政策、土办法”规定环保部门不准到排污单位进行检查、征收排污费,更不准处罚。新建项目不用到环保部门进行环评,使得旧的企业污染得不到治理,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这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环境执法与监管。

(五)企业领导环境意识不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企业领导眼里盯着的是经济效益,对环境效益漠不关心。有些企业领导环境意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违反环保法无关大局,不会坐大牢;对于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有些厂长经理常常以“我们是利税大户,安排多少人就业,处罚我们会造成严重后果”等相威胁;有些企业弄虚作假欺骗环保部门;更有甚者,有的企业领导指示下属人员围攻、漫骂、殴打环保执法人员。此外,由于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随意性和隐蔽性,环保部门又是很难及时发现。企业的这些行为都给环境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二、解决环境执法难的对策

环境执法是指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主要包括环境行政执法、环境仲裁执法和环境司法执法。目前,我们仍以环境行政执法为主,且环境行政执法难的状况很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能力、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来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一)完善环境立法

将环境保护的工作范畴从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系统等领域,扩展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范畴,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得环境法律体系,为环境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1、对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减少立法上的空白;同时,对那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和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减少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能使违法者从其环境违法行为中得到好处。对环境违法者不能太“仁慈”、“手软”,可以借国外“以日计罚”、“以违法排污量计罚”的制度。

3、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刚性,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在环境立法中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可以对其设施、物品采取暂扣、没收或封存措施,使得违法排污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二)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环境行政执法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设备齐备的环境执法队伍,意义重大。一是要健全环境行政执法机构,从人事编制和财政供给上解决人员不足和经费欠缺问题;二是加强环保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本人认为现在的环保干部培训内容过于肤浅,已经不符合环境执法形势的需要,应当从各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排放什么污染物、污染治理技术等较深层的知识来加强培训,提高现场环境执法能力;三是为环境执法队伍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如车辆、照相机、摄像机、监测仪器等,以利于调查取证;四是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

(三)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打破地方保护

对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建立考核机制,完善政府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全面清理废止各地违反环保法规的“土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地方政府纵容包庇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和干扰正常的环境执法。

(四)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

由于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存在时间上的随意性,环保执法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调查取证。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

1、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在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及配套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使企业的排污行为24小时处于环保部门的监控之中。

2、增加监察频率。环境监察部门应根据需要增加对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察频率,及时发现制止和打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

3、动员公众监督。要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投诉电话,动员公众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对举报属实的,应当给予奖励,做到执法到位。

(五)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执法到位

有些环境执法行为涉及多个部门,环保部门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执法效果。比如:在关停取缔“十五小”、“新五小”和落后生产能力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吊销其营业执照,电力部门应停止供电,供水部门应停止供水,公安部门要维护现场秩序,监查部门要处理违法违纪人员等。

综上所述,环境执法难是环境污染加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环境执法难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立法不够完善,环保部门执法能力欠缺,环境执法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高。解决环境执法难,必须从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环境执法体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等多方面寻求对策,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环境执法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严重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执法难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立法不完善,环保部门执法能力欠缺,环境执法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高。解决环境执法难,必须从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理顺环境执法体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力度等多方面寻求对策,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环境执法篇3

[关键词]环境执法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对策

一、环境执法工作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

联合执法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执法工作。2001和2002年连续两年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专项行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国家工商总局、司法部、国家安监局六部门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促进了地区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改善。

总体来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3063个,环境监察人员4.5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制的快速转轨、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硬碰硬的攻坚阶段。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2003年,GDp增长速度达到9%,但主要原材料消耗却增长10-20%,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的供应短缺02003年全国GDp占世界的不到4%,消耗的钢材和煤炭约为30~33%,50%的水泥在中国消耗,对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给环境执法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二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企业故意偷排偷放,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违法排污导致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四川化工厂违反“三同时”规定强行开车违法排污,导致沱江沿线100多万人喝不上水,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重庆天元化工厂有毒气体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紧急疏散,9人死亡;北京怀柔有毒化学品泄露事故造成3人死亡。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使人民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连起码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三是环境执法和短期行为的冲突不断加剧,不法分子以身试法、艇而走险,去年山西忻州市连续发生3起暴力抗法事件,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四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以每年近20%a的速度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上访的8大热点之一。

二、当前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依然存在,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现象也依然存在,各地之间、各级环境执法机构之间的执法工作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软、硬件还缺乏坚实的基础,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一)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间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越级上访者有增无减。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依赖专项行动,经常性的工作靠突击抓,工作陷人被动。最近国家环保总局派出5个检查组、分赴5省、市,检查了124家造纸、化工企业、医疗单位和污水处理厂,全部超标排放,其中21家属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95%的企业用治理设施作挡箭牌,50%的企业编造监测数据,偷排偷放。许多企业的治污设施常年停运,锈迹斑斑。这些情况,当地环保部门能不知道?有的企业前几年就查处过,又恢复生产、超标排污,严重影响环境执法形象。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管理松懈,12369举报热线无人接,上班时间松松垮垮,常年不下现场。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片面强调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消极保自己的“帽子”、“票子”,不敢碰硬、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少基层环境执法队伍存在“查了也处理不了”的顾虑,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查过一次但处理不了的不敢查,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有的基层环保局不是在加强执法,而是千方百计对付上级检查,替企业说情。一些地方环保局不愿上报环境信息,瞒报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地方政令不通,要求查办的案件、上报的情况,三番五次催不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最终,顶不住的也站不住。

(二)缺少技术规范。依法行政讲究的是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然而,当前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对某一行为施行多种行政方式的屡见不鲜。如:建筑工地噪声的超标排污费征收,有的区县只征收夜间的,有的区县白天、夜间都征收;有的按标准正收,而有的则加倍征收,甚至有按每天200元计算、征收排污费的。又如:在夜间施工审批中,钻孔灌注桩究竟钻多少深度可同意夜间施工,浇捣混凝土究竟需要达到多少立方,需到环保部门申请报批等,各区县把握尺度不一。因而出现有的施工单位出土在a区可申报夜间施工,在B区则予禁止的情况。均属本市管辖,却发生如此执法不统一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现场执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由此无端造成施工单位投诉。因为施工单位在全市是流动作业的。类似的还有餐饮业建设项目审批中,多少经营面积必须有多少立方的隔油池或油水分离器匹配,多少尺寸的集气罩必须有多少块过滤网板或多少功率的静电除油烟装置匹配等,均无明确的执法标准,致使各地区各自掌握,各自决定。

(三)行政处罚不规范。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遇到上级领导打招呼、批条子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而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只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处罚委托程序不完善。常常以"特事特办"或"办公会议"的形式,直接将行政处罚中的某个程序安排到区县环保局代为办理的问题以及缺乏执法技术规范,导致处罚幅度难掌握,人情难推却,执法难到位。甚至出现对于同一违法单位的同一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和区县环保局之间、特别是区县和区县之间,处罚尺度的明显不一的现象。到现场取证材料,如照相、摄像以及现场采集的实物证据等,未依规定编号、归档或登记的,更时有发生。行政处罚的主观随意性及不规范性,已经影响环境执法的合法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吃拿卡要、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申通违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环境监察部门已经发生违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件。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放松了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个别执法人员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利欲熏心,腐化堕落。

(五)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轻环境,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对环保执法工作不支持,甚至干预执法,辖区环境污染问题久治不愈,环境纠纷不断。

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领导环保意识淡薄,只追求政绩,不考虑对环境的损害,表面上经济指标上去了,实际上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

(六)对企业管辖权的问题。一个中央级企业或者省属企业出现了环境违法行为,其所在地的政府以及环保部门却没有权力进行处罚;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个国家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当地环保部门连看一眼都不行,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却不能勒令制止。这个尴尬的执法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驻地方的中央级企业或者省属企业本身及其领导者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有的属于省部级,有的属于地厅级,高于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和环保部门。在我国,行政级别高,意味着权限大,行政资源丰富。由于有这样的级别距离和权力限制,地方政府官员、环保执法人员跟他们连平等对话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监管执法了。

三、影响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因素

环境执法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影响环境执法的根本因素

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地方政府的决策导向。不少地方领导仍认为GDp是硬指标,环境是软指标、没指标。有的经济落后县面对层层下达的招商引资指标,只能引进“十五小”污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手段名目繁多:政府降低门槛招商引资不让查,借助专门机构不让查,出台土政策不让查,为企业挂牌保护不让查。基层环保局由此产生不敢查的顾虑: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一些县环保局不是加强执法,而是对付上级检查,通风报信。

(二)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是污染反弹的直接动因

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企业法人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工具(技术装备和污染防治水平落后)、生产资料(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三大要素,是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的现实基础。一些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具体表现在:一是土小企业连片反弹,屡禁不止。在“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中查处的违法企业中,采用国家淘汰工艺和“十五小”、“新五小”的企业占了51%。二是大企业将违法排污作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捷径”,这里既有企业受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受土小企业违法排污的不正当竞争挤压,造成价格扭曲的因素。三是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的制革、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冶炼、水泥等重污染工业群,经多次整顿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体制、机制、法制、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

在体制方面,执法权越放到下面,受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也越大,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4.5万人环境执法队伍中,有3.8万人在县(区)一级。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

在机制方面,一是缺乏事前监督机制。许多环境违法问题都是决策不当造成的,仅靠环境执法的事后监督,难以奏效,应加强事前防范,预防为主。二是部门联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这次“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实行六部门联动,在对下发动和增强行动效果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日常执法中,还没有形成联动制度。三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缺乏鼓励和重奖措施,降低了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在法制方面,一是行政处罚额度低、抓手少,影响了执法力度。有的大型造纸企业治污设施每日运行费用在10万元左右,而法律规定的处罚额度仅10万元,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正常运转治理设施。二是法律规定不具体,操作性差,难落实。对于关停措施,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销毁设备、取消贷款等法律规定。三是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决定权在当地人民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政府不愿意下达决定,有的甚至只发空头文件,不抓落实,应付检查。四是强制手段少,难以落实到位。对于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造成执行难。

在环境监察能力方面,一是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没有法律授权,对下级开展行政稽查也缺乏法律依据。二是力量弱。全国4.5万环境监察人员要对23万家工业企业、70多万家“三产”企业、几万个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检查。生态环境监察、农村环境监察工作量更大。三是执法能力差。全国平均每个环境监察机构执法车辆仅1.3辆,300多个县没有执法机构,200多个县的执法机构没有执法车辆,更没有取证设备。四是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仍有相当一部分环境监察人员对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虽然,当前环境执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较为突出,但是整体趋势是好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在逐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环保政绩考核,促使各级政府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工作。

按照环境法律,地方政府应对本辖区范围的环境质量负责,更应高度重视环境执法,在任期内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首先,要加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二是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环境保护审计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三是实行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重特大污染事故、出台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文件、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造成污染集中反弹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执法手段。

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一是在法律上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经济、工商、供水、供电、监察和司法等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追究制。二是增强环境保护多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对环境法律法规中义务性条款均要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三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罚”制度。针对目前执法中普遍存在的只罚企事业单位、不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缺陷,确立既罚单位、也罚个人的“双罚”制度。四是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如查封、扣押、没收等,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等。

(三)理顺执法体制,加强环境稽查。

建立上下协调、统一的执法体制,是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体制保障。一是实行环保系统部分垂直管理体制。在目前法律环境下,可在环境监察系统先行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对于市以下环保部门,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环保部门,应逐步实行垂直领导。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的任免,要征求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二是加强国家和省级环境监察部门执法力量。国家可考虑设立分片管理的环境监察分局,省级环境监察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重点地区设立环境监察派出机构。三是加强环境稽查工作。逐步开展环境监察内部稽查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切实加大对环境行政不作为行为的查处力度。四是建立刚性的环境警察制度。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美国联邦环保局设有专司侦查、职能的执行处,50个环境检察官办公室和200多名环境检察官,建立中国环境监察专员制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中国的环境警察队伍。

(四)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与制度,构建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能、公众的外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作用,形成相互制衡的“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一是通过开展企业环保监督员试点工作,探索新型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守法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行企业年度环境报告书制度,实行上市企业年度环境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环境违法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三是广开参与途径。包括聘任特约环保监督员,加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参与制度,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和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以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

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一执法装备的要求,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强队伍管理,公布执法信息,实行阳光下执法,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件,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熟悉和正确运用环境法律法规,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积极加强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畅通12369环保热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争取国家财政向西部地区环境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倾斜,尽快扭转西部地区环境执法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资料:

企业环境执法篇4

关键词:制度环境;会计准则;执行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领域也不断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准则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会计准则完成各项财务工作,但往往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与会计准则易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有关。因此,要分析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准则作用。

一、制度环境和会计准则统述

1.制度环境

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要遵循一系列制度和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市场和法律等。制度环境作为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的一项基本制度,不仅影响着企业行为,还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2.会计准则

从本质上来说,会计准则是一项标准,而不是一种制度。会计准则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情况,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一项准则。从某种角度来说,会计准则可通过制度环境展现,因此,要确保制度环境与会计准则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执行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准则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披露。与单纯准则制定相比,会计准则的执行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可通过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衡量,展现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环境

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又包含国内、国外两部分。国内环境作为会计准则执行的基础,其是否稳定,将直接决定着会计准则的执行。只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保障,才可保证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若政治环境不稳定,就导致会计准则难以执行。从企业角度来看,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如果政治环境发生变动,企业也会发生明显变化。通常政治环境影响会计准则执行,主要是通过政党制度、政治制度、政策及方针等多个方面。

2.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保障我国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及地方制定的法律制度。就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法律准则制度具体内容而言,缺少与会计准则执行相关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即使是一些宏观法律制度,如《会计法》等,实质性内容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要想减少法律环境对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就需要对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整改,制定与会计准则相对应的法律制度,确保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还要注重规范会计业务,从而促进会计准则执行程度的提升。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可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经济环境作为制度环境中一部分,可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经济是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决定着政治和文化。因此,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经济作为保障,企业难以实现发展目标。由此可见,经济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具有深远影响。经济环境包括市场资本的发展、国家经济能力水平、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如果经济实现良好发展,不仅可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动力,还可优化和调整会计准则的执行。在社会经济发展趋于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会计准则也趋于一致化发展。

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水平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多样化为主。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各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相对较好,企业发展也相对较好。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甘肃、青海等地,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较差。同时,由于企业资金来源及结构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存在差异。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作为人民群众劳动的智慧结晶,能够体现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社会文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还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此同时,给会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会计发展来源于由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的理论。该理论不仅有助于会计活动的开展,还可引导企业发展。社会文化不同,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思想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是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管理者在执行会计准则时,要根据制度环境,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防止会计准则执行出现偏差问题。

社会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内容及表达形式,都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及社会文化典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必定导致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不同,同时,在执行方面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就是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其可指定会计准则,如果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存在问题,就给会计准则的执行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障企业文化环境,从而确保会计准则有效地执行。

三、总结

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均属于制度环境,其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会计制度本质上不是制度,而是一种制度规范和操作。由于会计准则具备不可执行性的特征,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想确保会计准则有效地执行,需要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合理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业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腾.制度环境下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5,(5):251.

[2]欧春林.制度环境下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经济期刊,2015,(3):182.

企业环境执法篇5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转变

一、传统环境监察执法概述

(一)传统执法理念

在以往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坚持命令控制理念,具体是指借助环境执法机关自身的行政权威,利用行政禁令等不同的行政强制措施,实现环境执法目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均较为强调环境违法事后防控监督,排查违法行为是其基本目标。主张执法独立于服务,执法部门只有树立良好的威信,方可赢得监管对象的认可与信服,为实现这一目标,则要求强制执法,忽略服务;经济独立于环境,若想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环境,相反,若想保护环境,则将搁置经济发展,二者对立,成为了一组矛盾体。

(二)传统执法职责

环境监理工作规范清晰指出、明确概括了一般执法职责,主要负责征收各项超标排污费用,及时收取排污水费;践行国家方针,遵循地方环境保护规范;监察执法人员还应针对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排污单位实施监督巡查;认真调查污染事故,掌控纠纷现场;征收、催缴各项费用。

二、理念转变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的前进与技术的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以及污染治理工艺赋予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崇高的使命。为此,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应及时更新执法理念,填补原执法理念的不适应性,从自主接受新事物、应用新技术等层面进行转变。

(一)思想转变

1.确定执法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因出现环境损害问题后,一般无法有效扭转结果,这要求环境执法一定要具有超前性,能够在出现环境损害之前进行有效防范。参照预防为主原则,不允许执法人员待出现污染损害后方对工业企业进行罚款,相反,应在出现环境损害前期,利用环境监管,借助积极手段进行监督,将环境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降低环境破坏。2.队伍整体素质的转变。增强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可有效提升其执法力度,重视监察执法队伍改造优化建设,增强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在新时期,应切实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构建激励体系,培养优秀的执法人员。通过专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执法骨干,不断增强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进行执法比武,组织执法经验交流,以此来提高执法水平。

(二)手段转变

近些年,政府职能发生较大转变,环境保护工作愈发凸显,单纯依赖强制行政措施约束企业违法行为不再可行,且背离新时期标准。经大量的环境监察总结发现,现阶段,仍有一些企业抵抗环境监管,责任意识严重不足。因此,应提出新的执法手段,全面监管工业企业。

1.实施监督员体制监督员体制关乎着内部环境管理成效,制度要求企业构建完整的管理组织体系,编制保护规范,坚守总负责人的集中领导,让环保监督员落实污染防治、日常监督、综合检查等工作,并依据国家出台的环保法规改进环保工作计划,严格检查污染生成,有效落实资料收集工作,增强环保意识,提升业务技能,优化监管行为。另外,新环保法中新增了公益诉讼这一概念,对损坏消费者根本权益、污染环境等不良行为,相关部门能够申请诉讼。这一规范无疑会促进检查执法工作的开展。同时,社会监督体系还要求从媒体、制度与公众着手,对企业进行监督;

2.动态监控污染源污染源动态监控是一个新鲜、先进的监控手段。将围绕环境执法活动、总量减排工作于排污收费引入在线数据,要求所有企业内部的在线设备可稳步运转、有效传输。现阶段,该项技术仍然存在不足,发展尚不成熟,致使数据传输不规范,在线比对存在不合格等问题,制约了排污监管,干扰了减排监测考核,然而,在环境监察层面,污染源动态监控已有所提升;

3.夜查、假日查、飞检等动态抽查制度采用多样化抽查,合理运用夜查、假日查、飞检等动态抽查制度,及时发现不良现象,全面消除负面影响;4.转变惩处方式建立企业信用红黑榜,并将这一结果公布于众,同时与检查频次相结合;与证监银监系统联网,禁止违法企业一定期限内贷款融资上市;违法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记入个人诚信体系等等。

(三)范围转变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大多强调污染源现场管控、监督,主要面向工业企业,围绕工况现场监察、安全排污隐患监察、规范或不规范定期检查等实施执法检查,其本质为局部监察执法。在新时期,环境监察执法除面向工业企业实施理性监管外,还应面向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农村环境等开展例行监察工作。监察执法范围有所拓展,延伸至环境保护的每一个方面,这要求环境监察执法实施全面、系统的监察监管,及时更新执法理念,进而全程监管辖区所属的企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四)模式转变

在新时期下,监察执法范围逐步拓展,同时,在执法环节还会遇到其它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在此种情形中,环境监察部门若单纯依赖自身力量,则无法有效解决,这要求环境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外力,协同其他部门,一起开展执法工作,构建齐抓共管新气象,也可引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将几个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处罚权统一起来,赋予综合执法机关,让其全权行使。综合来说,只有在践行新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执法理念,统一协调,方可实现社会的稳步,规范开展监察执法工作。

结语

环境监察可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稳步、长久发展。在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最新的执法理念解决新时期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这要求执法人员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创新监察手段、拓展监察范围,为基层环保提供坚实的保障,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转变的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8):138.

企业环境执法篇6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监管责任,切实防范环境风险,排除环境安全隐患,省环境保护厅决定开展全省铅蓄电池及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专项执法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巩固环境执法监管年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和电子监察档案,督促企业落实防范环境风险和治理污染主体责任,排除环境污染隐患,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检查内容

(一)重点行业企业

1、铅蓄电池企业。对全省范围内从事生产、组装、回收的铅蓄电池企业进行逐一排查。重点检查现有企业生产状况、清洁生产审核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危险废物处置及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情况、环境应急管理情况;停产整顿和停产治理企业,包括环境执法监管年活动中挂牌督办、列入黑名单企业整改落实情况;自行停产企业环境管理及监管情况;依法取缔、关停企业执行到位情况。

2、其他涉重金属企业。全面排查辖区内涉及重点防控重金属污染物铅(pb)、汞(Hg)、镉(Cd)、铬(Cr)和类金属砷(as)排放的行业。重点检查企业执行环境保护制度情况;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和记录、污水和废气治理、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监测记录、废渣场和尾矿库隐患排查等情况;含重金属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情况;环境应急管理情况;被查处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重点防控重金属排放的行业分别是:

(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铜、铅锌冶炼,贵金属冶炼-金、银冶炼,稀有稀土金属冶炼-钨钼冶炼);

(2)皮革/皮毛(绒)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毛皮鞣制加工);

(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铅锌矿采选,贵金属矿采选-金、银矿采选,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钨钼矿采选);

(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无机酸、碱<烧碱>、盐<铬盐>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颜料制造,合成材料pVC制造业);

(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面排查辖区内从事生产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企业。重点检点流域、水库沿岸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的,以及群众反映强烈和历次排查中发现问题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检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演练、评估、备案及执行情况;危险废物(包括废弃危险化学品)执行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情况;环境污染隐患整改情况。

(二)环境监管情况

检查地方环保部门及执法人员履行环境监管职责情况。重点检查年以来,对本次检查范围内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下达环境执法文书、督促整改落实及监管档案信息建立等情况;对未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铅蓄电池企业的处理、处罚情况。

三、时间安排

(一)部署阶段。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部署专项执法工作。3月13日前,将本次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分管局领导、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连同实施方案一并报省环保厅。

(二)自查阶段。各地按照检查内容和所属行业分别核实、核定本辖区各类企业名单,结合辖区内企业类别及分布情况,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对涉及企业进行逐家排查。3月31日前,报送专项执法检查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辖区内各重点企业基本信息、环境违法问题查处及整改落实情况、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等。同时报送铅蓄电池企业执法检查专项总结,报告内容应包括企业数及现状、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和查处情况、实施清洁生产情况、对未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处理处罚情况等。

(三)督查阶段。各省辖市对辖区内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开展督查。省环保厅将适时对各地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进行督查。

(四)总结阶段(4月21日至4月30日)。各地结合日常环境监管,逐级建立铅蓄电池等涉重金属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和电子监察档案,认真总结本次检查成效,研究建立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完成本次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要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必须持续开展风险排查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排除环境污染隐患。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全省环境执法监管年等活动成果,结合当地实际,逐级制定实施方案,有针对地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企业环境执法篇7

关键词:环境执法;成本浅析;对策建议

一、环境执法成本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立法付诸实施后的负面影响产生环境执法的间接成本

1、国家环境法规滞后、偏软,执法难以进行。《环境保护法》等很多环保法律,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制定的,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受“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制定时法律是更多的是考虑环保执法会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环境执法中,大量污染要通过限期治理来完成,而下达限期治理决定和逾期不能完成污染治理的,责令其停产或停业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赋予环境保护职能部门,而是给了各级政府。而一些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硬指标,往往放弃污染治理要求,任其污染泛滥,结果是违法行为得不到制止,环境得不到改善,老百姓抱怨,环保部门对执法进行不到底束手无策。

2、排污收费标准低,对由于违法行为导致的超标排污行为没有惩罚性的规定。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普遍低于治理成本(大体相当于治理成本的一半左右,如一公斤CoD正常处理成本需要1.4元,而收费标准仅为0.7元),违反了“排污费标准应当高于治理成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难以起到诱导排污单位治理污染的作用,反而使企业宇愿缴纳排污费购买所谓的“排污权”。对于由于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超标行为没有规定按照超标倍数加倍缴纳排污费,只是加一倍缴纳排污费。

3、对超标排污行为罚款数额低,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过轻、过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罚款崎轻。因吉林石化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致使哈尔滨市四百万人停止供水5天,松花江鱼类大量死亡,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按照现行环保法律,罚款数额也不能够超过100万元。

4、对主观故意的恶意违法缺少有针对性的处罚手段。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大多针对一般性的违法行为,而对有意违法、恶意违法,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为缺少严厉处罚。对埋设暗管偷排污染物或“开机欢迎、关机欢送”、偷排污物,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长期超标排放等具有连续性的违法行为,以及屡罚屡犯的企业事业单位,缺乏有针性、更加有力的措施,不足以制裁、震慑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致使企业宁愿选择违法排污并缴纳罚款。

5、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不充分,环境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之分。根据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污染者实际只需要赔偿直接的财产损失和因为人身伤害带来的财产损失等直接损失,而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应急和修复等相关费用等数额巨大的间接损失尚未纳入赔偿范围。且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难以量化,因此,环境民事赔偿基本流于形式。

6、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由于刑法规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后果特别严重”等内容的规定不明确和具体,因此,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违法者的刑责任,实践中往往难以执行。

(二)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问题值是环境执法成本的直接诱因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通常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成本成为影响一般人行为的主要因素。守法和违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守法成本低于违法成本,或与违法成本相当时,人们一般会自觉选择守法,但如果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时,一些人就会选择违法,违法成本越低,人们就越倾向于选择违法。甚至选择通过违法获利,环境违法行为亦如此。

1、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企业难以自觉治污。对于高污染企业上一套废水处理装置,少则数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一般在1元-2元,加之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这笔巨额开支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来说决不会轻易投人。对于中小企业受生产规模、技术力量、资金等因素限制,当污染防治成本超过其获得的经济效益时则无力进行污染治理。

2、违法成本过低,企业自然选择不治理。一是不需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的投入;二是超标排污费标准低;三是污染后续风险小;四是违法排污处罚额低;五是违法机会成本低。违法成本过低,环保制约手段不硬,违法确实能获利。对于一些连续性的违法行为如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往往到被环保部门发现时,排污单位的污染防治设施已经闲置了一两个月了,而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只能视为一个违法行为,依法最多只能罚款十万元。环境违法的风险低,也是造成环境违法成本低的原因。

3、处罚难以及时执行,企业履行处罚不及时。环保部门的强制执行权非常有限,手段软。虽然环保法律法规规定了环保部门对于造成污染的排污单位可以依法责令停止生产、停止建设,但是对于排污单位不停止生产,停止建设的,环保部门只能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届满后才能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这起码是作出处罚决定两个月后。如果碰上地方法院搞地方保护,环保部门的有关行为罚的处罚决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4、企业往往选择打人情牌,逃避环境处罚。由于目前考核党政领导干部还是主要看辖区的GDp增长,因此,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环境执法的一大障碍。而企业、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几乎都在本地工作,人情关系也一定程度影响环境执法。

(三)低投入高执法成本直接影响环境执法效能

1、信息不对称导致执法成本过高。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污染者和环保执法部门对其生产工艺、污染排污状况(污染物的种类、排放规律、排放口等)信息的了解是“不对称”的。企业对这些信息了如指掌,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会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而环境执法中要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时必须进行举证,即获取相关信息,这就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低投入客观上导致是环境执法成本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基层环保部门日常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场执法量越来越大,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现有环境执法队伍难以胜任。如胶南市,2008年统计全市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700多家,而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只有20人,平均每个环保执法人员需监管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环保执法专业性、技术性强,需要有相应的装备和手段作支撑。而目前我市环保部门无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对排污单位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及时发现违法行为。

二、从成本角度提出推进环境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环境立法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减少环境执法的间接成本

第一,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处罚金额;扩大没收环境违法财物的适用范围,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采取既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罚,也对自然人进行处罚的两罚制,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让违法企业买不起单。第二,加强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追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刑法有关对污染环境犯罪的规定,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犯罪加大惩处力度。第三,逐步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的,要给被损害者给予充分的赔偿,并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依法保障受害者和公共利益得到切实有效地维护。

(二)降低环境守法成本,鼓励人们自觉保护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政府、企业的环境行为;加大对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更多既经济又实用的环保产品和清洁生产工艺;健全奖励制度,对自觉进行污染治理、且卓有成效的单位及个人应加大奖励或给予环保政策、专项资金支持。

(三)提高环境违法成本,遏制企业逐利本性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的途径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环境违法的机会成本:对违法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措施和信贷、税收等政策扶持;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经济赔偿和处罚机制。总之,通过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使环境违法人最终无利可图。

(四)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降低环境执法成本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其公开相关环境信息,尤其是污染物排放状况的信息;在有条件地区,可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建立污染自动监控系统。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效率,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从而直接或间接的降低环境执法成本。

(五)加大环境执法投入,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企业环境执法篇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治国的根本方略和长远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时期发展的走向和目标。环境执法是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体现。开拓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环境执法新局面,对于促进各级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维护环境法制的尊严,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多次对环境执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09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尽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杜绝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中纪委五次全会首次将纠正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列入工作重点,吴官正同志和曾培炎同志先后到国家环保总局视察和指导工作,对环境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高度重视。1当前环境执法形势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是统一监督管理,环境监察队伍是环保部门唯一的一支现场执法队伍。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察机构网络,到2009年底,全国有环境监察机构3064个,其中,省级32个,地市级347个,县级2684个。我国正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1.1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执法工作1997年以来,在监察部、原计、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连续8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执法力度逐年加大,行动不断深入。1997—2000年“一控双达标”期间,全国取缔关闭了7万多家“十五小”企业,2000年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1995年基础上削减了10%,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90%以上完成了达标排放任务;46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33个城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和22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功能区达标;“33211”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取得重要进展。2001—2009年,会同监察部、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的专项行动。2003—2009年,在曾培炎副总理亲自部署下,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组织开展了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无论是行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各级政府的力度和部门协调的程度,都是空前的。其中,2009年全国出动执法人员131万人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7万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462家、责令停产治理3861家、限期治理6755家,挂牌督办了3365件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改善了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1.2日常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01—2009年全国环境监察系统累计完成907万次日常现场检查,其中,2009年进行现场监督检查276万次,比2000年增加了68.7%。加强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的处理处置,2009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040起、污染纠纷5.1万起、信访47.5万件,处理率分别达到99%、95%、98%。1.3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逐渐展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执法逐步展开,秸秆禁烧和甘草、麻黄草等固沙植被禁挖工作得到加强。2009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7个市、县开展了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对各种生态类型开展生态执法试点。目前生态环境监察已全面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1.4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地按照国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范排污费收缴程序和制度,坚持排污收费稽查和审计制度。2009年全国共向73.4万户排污单位征收排污费94.2亿元,排污费征收额较上年增长34%。积极开展污染源排污申报登记和审核核定工作。全国已有51.75个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为发放排污许可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1.5“12369”环保举报热线得到群众拥护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2个地级市、374个县级市、677个县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覆盖了全国69.4%的县以上行政区。主要城市环境监察机构建立了快速处理举报的接报出警制度,还有上海、长春、郑州、成都、大连等十几个大城市已经建立起“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形成了日常环境执法与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相结合的指挥调度系统和工作机制。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经过全国环保系统的共同努力和专项整治行动的有力带动,环境执法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有法必依的意识逐年越来越强,环境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环境执法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2环境执法障碍的成因分析2.1执法环境较差与党和国家较高要求不适应对现代法治国家来说,其法治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和经济发展程度等综合国力的影响,还直接关系到该国法律环境状况。法律环境包括立法的质量与完备程度、司法和执法的质量与水平、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及自觉程度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方面原因,我国法律环境的培育工作启动时间晚,国家的立法质量、司法和执法水平、人们对法律的尊敬和遵守的观念和习惯等,都极需要有较大的提高。在这样一种宏观的背景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可以说是这种法律环境下必然的产物和结果。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也是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一方面,部分地方领导环境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对保护环境缺乏紧迫感,甚至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强调“先发展、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特事特办”,一些地方以政府名义出台“土政策”、“土规定”,明文限制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明目张胆保护违法行为,给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设置障碍,导致不少“特殊”企业长期游离于环境监管之外,所管辖的地区环境污染久治不愈,环境纠纷持续不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甚至暴力阻法、抗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发生4000多起执法受阻事件,120多次暴力抗法事件。山东济南发生群殴环境执法人员造成有人脑震荡,江苏无锡发生环境执法人员被殴打成耳内淤血,陕西西安环境执法人员遭到建筑工地人员群殴等严重事件。2.2严峻的执法形势与群众的环境需求不适应我国的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过去工业化国家在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So[,2]和CoD排放总量已分别超过环境容量60%和70%以上,七大水系有7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当前“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靠污染环境致富”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边整顿边反弹,死灰复燃依然严重。2001至2009年连续四年专项行动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中,“十五小”和“新五小”等在2000年以前就应取缔的企业,分别占到30%以上;2009年对淮河流域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抽查发现,有31.5%的企业违法超标排污。各地不法排污企业违法排污,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群众身体健康问题凸现。据统计,2009年全国环保系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达62万件。其中总局受理信访投诉2622件,接待群众来访420批1431人次,分别比前年上升了30.7%、86.7%和195%。有的地级市环保部门,一年受理投诉上千件。环境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有的还是恶性事件,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2.3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与全方位到位执法需求不适应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体制障碍主要体现在环境统一监管能力薄弱、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部门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部门地区分割,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有相关法律17部,法规26件,但执法主体分散在林业、海洋、水利、矿产资源等10多个资源开发部门,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地方环保局长只听令于政府领导,应付上级检查,甚至为排污企业通风报信。对于跨界污染纠纷,往往是各说各的理、各算各的账,难以统一协调。机制障碍主要体现在部门联动还未形成制度,企业守法激励机制和全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被动地进行污染控制和生态破坏末端执法。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是环境执法难以到位的根本性原因。“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污染反弹屡打屡犯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最高处罚限额仅10万元,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也只能处罚100万元。2009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中,“2亿多元损失、百万人饮用水受限,与100万元最高限额的罚款”引发了公众大讨论。目前国家规定每排放1公斤二氧化硫交排污费4毛多钱,而平均脱硫成本一般在每公斤二氧化硫1元左右,低了将近60%。上海外高桥电厂一期脱硫工程需投资8亿元,按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用这8亿元可交排污费达116年,很难使企业做到主动投资治理。2.4薄弱的环境执法能力与繁重的任务不适应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环境执法能力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仍存在执法队伍人员少、装备差、监控手段落后、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全国3064个环境执法机构平均每个机构仅有1.4辆车、2.7台取证工具,却监管了23万家工业企业、70多万家三产企业、几十万个建筑工地,还要承担繁重的生态环境监察任务、90多亿元/年排污费征收工作,以及40多万件/年和环境投诉6万多件/年污染事故与纠纷调查处理工作。目前,环境监察机构资金缺口达一半以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环境监察机构甚至执法车辆和取证设备也没有,更谈不上自动化监控设备,环境执法科技含量低。2.5环境执法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地方保护、监管体制不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环境执法的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突出。大型企业违法排污突出,一批有能力做到达标排放的上市企业也出现违法排污。小企业污染反弹屡禁不止,变化法人、变化经营范围等多种方式与环保部门“捉迷藏”。一些违法排污企业的老板,又是“红顶商人”,戴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多种政治“光环”,环保部门即使查到其环境违法行为也受多方制约难以查处到位。近年来江浙边界、苏皖边界、苏鲁边界都出现了跨省污染纠纷。晋陕蒙交界地区“黑三角”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又出现了湘黔渝交界地区“锰三角”问题。而跨界污染牵涉利益关系复杂,一直是环境统一监管的难题。污染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内蒙、江西、湖北、四川、陕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事故明显增加,群众举报不断,媒体也不断披露这些地区的污染问题。而这些地区恰是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执法能力弱,环境监管不到位。3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对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指示,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从体制、机制、法制、能力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强,使环境执法真正严起来、强起来、硬起来。3.1强化社会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行政部门执法,必须与广大群众守法相协调,使遵守法律、法规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是环境执法工作的基础,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大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地鼓励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既监督执法部门执法情况,也监督企事业单位污染状况和守法情况。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难的必由之路。应建立公众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学法、懂法的自觉性,调动其维护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积极性,为环境执法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3.2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重视和加强环境执法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本职工作。将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指导。进一步加大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实现“查人”与“查事”相结合,公开处理一批责任人,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在此基础上试行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监察。3.3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强化法制理顺环境执法体制主要是从体制上来强化国家监察、落实地方监管、明确单位负责。强化国家监察主要是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环境问题。落实地方监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落实环保机构职能、编制和经费;并负责监督下一级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明确单位负责指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重点建立健全“五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移送移办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纪要,共同执行,进一步加强国家监察力度。监察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已联合下发文件,建立了监察机关与环保部门在查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机制,为与其他执法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起到了示范;二是建立全过程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后的环境监管,主要包括设计过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三个环节。三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借助媒介的力量,对大案要案进行适度的公开揭露,引导公众参与监督,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的影响力。四是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布违法企业名单,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监督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五是实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一罚两停权”,强化违法企业和单位的法律责任,使法律对其具有足够的震慑力和权威性,从根本上解决法律“软”的问题。一是加大处罚力度,做到“罚人”与“罚事”相结合的“双罚制度”;对重点违法排污企业,特别是屡查屡犯企业,由环保部门实行停产整顿;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的污染严重的地区,上级环保部门暂停审批该地区建设项目。二是赋予环保部门对发生污染事故或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的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权,保证执行到位。三是尽快出台《刑法》“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司法解释,加强环境保护司法。3.4加大投入,增强环境执法能力执法手段和水平是影响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环境执法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统一监督执法是否可以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计划重点推进全国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网络建设和“12369”环保热线网络建设,增强重点区域、流域、重点工程和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执法能力。推进队伍规范化管理。严格环境监察人员“准入”制度,实施分级分类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执法人员5年必须进行一次培训。加强行风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完善环境执法公示制,实现“阳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3.5行政执法以“四个转变”顺应新的形势转变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环境执法形势,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即:执法内容要从工业污染执法向全方位的环境执法转变;环境执法体系要从一元执法向三元执法监督体系转变;执法形式要从单一的环保行政执法向多样化的联合执法转变;执法手段要从常规执法向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3.6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专项行动虽然是治标的手段,但对于遏制一个地区、一个时段的突出环境问题具有见效快的效果。今后一段时间,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围绕“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中心工作,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工作,始终抓住严打整治不放松,逐步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严打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高压态势,震慑违法。坚决把各类环境违法案件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案件压下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专项行动促进环境管理资源的整合,促进环境的统一监管。4结语保护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回顾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如果说环境保护是靠宣传起家的,那么落到实处则是靠执法。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把环境保护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也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各级环境执法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使环境执法真正严起来、硬起来、强起来,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环境执法篇9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xx县环保局高度重视“五五”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xx县普法依法治县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县人大《关于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决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普法、学法、用法力度,特别是把环境保护工作与普法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开展“五五”普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实践,是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环境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局在构建和谐xx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必须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宣传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促进依法行政。为此,我局高度重视“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5月,成立了县环保局“五五”普法领导小组,3月和11月,分别调整充实了局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担任副组长,各股、队、站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合股,通过配强业务人员,制定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日常工作。二是以《xx县普法依法治县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示范点的实施方案为依据,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认真制定《xx县环境保护局“五五”普法规划》、《xx县环境保护局“五五”普法示范点创建方案》、《xx县环境保护局“法律六进”活动实施方案》和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建立实施普法工作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普法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以来,我局制定和完善了普法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议事规则、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法制学习和培训制度、学法用法和考核制度,同时结合环境保护职能,完善和推动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听证、处罚备案等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把依法行政水平和效果作为考核内容,使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经费落实,把“五五”普法经费列入预算,以来,安排普法宣传教育经费5万余元,确保了“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五是把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局领导小组做到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普法依法行政工作,各年度工作有计划、有简报、有学法记录、有总结,普法档案规范齐全。

二、加强职工法律学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以来,我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干部职工法制学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落实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单位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领导班子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等制度,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努力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局领导干部能够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高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文明执法,自觉遵守国家宪法和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权威和尊严。二是利用每周全局职工大会的机会安排全体职工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将“五五”普法学习内容与环境保护业务知识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发》及《实施细则》、《环评法》和全国“五五”普法统一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安排职工进行重点学习,做到重点掌握,提高了单位职工学法、用法、懂法的意识,使单位职工在熟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学法考试。自3月以来,我局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培训考试。通过每周一的授课、测评和案例分析,使全局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每周的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贯通,使全局职工的执法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每年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普法办组织的学法用法考试,以来,我局参考率、合格率达100%。四是坚持学法和用法相结合,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行政,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重点学好与本部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和完善依法治理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大力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推进环保法治化建设。

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依法管理环境氛围

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局根据xx县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划定宣传重点--工矿企业,拟定重点时段--“五月法制宣传月”、“6.5”世界环境日、“12.4”全国法制日,坚持普法、宣传工作“四个面向”--面向决策层、面向

环保局“五五”普法工作总结第2页

企业、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了我县环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推进。

(一)面向决策层宣传,形成环境保护共识。一是局领导在参加各种工作会议中,抓住宣传时机,及时汇报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及政策、法规,同时,利用全县环保工作大会,传达贯彻省、州环保会议精神,强化对各级领导的宣传,以争取领导层、决策层对环保工作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如:我局针环境管理中出现的猴子沟饮用水源保护、湾滩河治理、招商引资项目环保准入等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汇报、文字汇报或会议汇报,在决策层形成了“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共识。二是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赠送《环境保护法规汇编》、《中国环境报》。三是不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环境保护工作,向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委宣传部报送《xx县环保简报》及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对各级领导的宣传,争取了决策层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我县的环保工作几年来始终在法制的轨道得于发展。

(二)面向企业宣传,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一是积极开展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以来,我局先后6次召开了县域企业环境管理大型工作会议,对125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试,对我县的环境质量情况和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讲解,增强了企业的环境意识和污染防治责任感。二是结合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行动,强化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提高企业治污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三是环保执法人员在对企业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的过程中,深入企业宣传,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在企业工会的配合下,组织环保局职工赴企业开办环保法讲座,提高企业对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变被动服从为主动执行。四是营造浓厚的企业环保宣传氛围,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如:,我局向县属有关企业发出《关于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利用围墙靠公路方至少刷写一条与环保法规有关的永久性标语,共建永久性宣传板块25块。五是与县级媒体单位深入xxx等县属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专访与违法排放污染物曝光,加大群众舆论监督,现xx已停产,xx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并安装了在线监测、传输设备。通过对企业的培训和宣传,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步形成了文化企业关心环保、支持环保的工作局面,使我县的环境管理有了良好的执法氛围,为我县环境管理步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轨道夯实了基础。

(三)面向青少年宣传,增强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一是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及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做起的理念。二是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的开展,以来,县环保局与县妇联、团县委、教育局、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以“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少年书画作品展,对全县少年儿童中选送170幅书画作品进行了展出和评奖,同时,还参与了“送一本好书给孩子”的爱心捐书活动,共捐环保科普书290本,在少年儿童中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理念。三是与xx县委宣传部、县直属机关党委、县团委、县文体广播电视局等部门在xx中学举办“满意在xx—文明礼仪、环保拌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县中小学校师生、县直机关单位、企业职工共35名选手参加了演讲比赛活动,选手们以环境保护、文明礼仪为主题,从身边所见所闻入手,倡议每一位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份资源,共同营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安静的美好环境,共奏企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和谐篇章。四是与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配合,在全县县属中学招募了100余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绿色xx”建设,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对xx环保事业建言献策。通过对青少年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县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中小学生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在中小学生中树立了“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

(四)面向社会宣传,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一是结合我县“五月法制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每年5月,我局组织环保干部职工、企业环保人员和环保志愿者在县城开展大型宣传咨询活动,采取展板、悬挂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结合“6.5”世界环境日,强化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如:举办“6.5”世界环境日广场文艺晚会、电影晚会;与宣传部、直属党委、团委、文体广播电视局、旅游局等部门共同举办“满意在xx——文明环保在身边”摄影、征文活动;请县政府领导每年发表“6.5”电视讲话;与xx移动公司联系,向全县万余门移动用户发出征集环保短信的信息;在《xx电视台》播放环保专题片、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在《xx周讯》上设环保专栏,刊载我县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小知识等。三是结合“12.4”全国法制日,开展环保普法宣传。通过每年“12.4”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和普法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法制意识,直接有效地督促排污单位和个人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通过上述宣教活动,不但扩大了环境保护的宣传面,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关注环境保护的氛围,为进一步增强全民环境法制意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四、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文明执法

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程序,建立行政执法评议制、听证制,建立健全了投诉举报、过错责任追究和国家赔偿制度,对有执法过错的责任人制定具体的处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执法档案的管理,对举报案件严格实行登记管理,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规费征收的档案卷宗做到科学规范、及时归档;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我局现有环保执法人员15人,全部通过统一的行政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取得了省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持证执法、文明执法、程序规范、依法行政,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树立了环保行业良好的执法形象。一是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工作做到“六公开”:公开排污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政策法规依据,包括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公开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审批验收权限、审批验收所需材料、排污收费标准及排污费测算方法;公开排污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工作机构、办事人员、工作职权、职责;公开排污收费的征收、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审批时限、进展情况及其审批验收结果;公开本单位的工作守则、廉政准则、工作纪律;公开在排污收费、环境监察现场执法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中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意见、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和处罚结果。二是在执法中加强服务,在服务强化执法。我局在环境执法中,一方面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把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到企业,使企业在做到前先懂得,变被动执法为主动守法,另一方面做到热情服务,既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对企业环境问题的处理,多帮助,少处罚,多督促整改,少责令关停,对屡教不改、恶意直排的严厉处罚。在环保举报投诉纠纷中,既本着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又不对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原则妥善处理,努力构建企业与执法的和谐关系。

五、抓好综治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在“五五”普法中,我局围绕建设平安xx、和谐xx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局始终坚持按照依法有序管理,要求职工远离黄、赌、毒,严防×××、门徒会等非法组织活动,确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落实。结合我局来信处理及领导干部公开接访活动的开展,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开展了矛盾纠纷和隐患集中排查活动,以来信来访的办理和落实为主要内容,逐一进行梳理,以企环境污染纠纷为重点开展了全面摸排,尽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坚持实行综治工作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不定期向县综治部门报送重要综治信息;三是把认真处理来信来访作为服务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按照新《条例》的规定,及时完善工作管理规定,规范工作程序,落实相关措施。在来信处理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到来信阅批及时,交办及时,答复及时,建立了来信来访督办制度。以来,共收到环保投诉来电、来访共计500件(次),经认真调查、处理,答复率、结案率均达100%,群众满意率为95%。在处理这些来信来访工作中,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回音,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矛盾不激化、不上交,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企业环境执法篇10

一、组织领导情况

司法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党组会议,部署安排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为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个责任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司法局关于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司﹝2020﹞13号),结合司法行政职能,认真对照整治重点内容,将任务层层分解,具体到人,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和补充工作专班人员,确保此项工作深入有效推进。

二、存在问题情况

司法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整治工作主要任务,对照市委政法委实施方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深入透彻查摆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各责任股室共梳理出问题清单共12条,并建立了台账,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宣传不到位,积极主动性差,缺乏一支先进的律师团队,没有将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作为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没有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法制调研活动,深入基层不到位,协调不到位,服务营商环境的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规范性文件备案力度薄弱,对全市各执法单位落实“三项制度”督导不力,未能按要求对全市各执法单位定期督导检查,企业调解组织力量薄弱等。

三、工作推进情况

司法局没有上级交办、挂牌督办和核查办理的的案件,按照自身职能,主要采取了以下七项措施开展是自身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注重作风整治,加强队伍建设。在市司法行政系统内开展问题大查摆活动,深挖、梳理出各个执法司法股室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进一步解决理想信念、纪律作风、责任担当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正风肃纪长效机制,努力建立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创新法治宣传,助推优化营商。一是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免费咨询等不同形式的企业法治宣传教育11次;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员工的普法工作,针对不同岗位性质,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达到4000余人次;同时运用多媒体线上平台,多渠道宽领域进行法治宣传。二是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关资料精心整理汇编成册,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聚焦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化法治园区、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三)拓宽服务方式,推动企业发展。一是组织律师为我市企业开展送法活动,同时抽调14名精干律师组成了一支专业的律师服务团队,指导和敦促该团队律师进入企业进行宣传和交流,并对有业务需要的企业直接开展合作9次,快速实现为企业服务。二是拓展公证业务,为企业公证开通“绿色通道”,并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专人专办,让企业公证服务更快速、简便;三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对农民工讨薪或企业纠纷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四是加强司法鉴定服务的宣传和指导。结合“四个一百”相关工作,加强司法鉴定机构的入企宣传工作,并对企业委托鉴定进行业务指导,以便让企业在需要时能够委托有资质的符合要求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聚焦行政执法源头、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切实增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备案审查制度。坚决杜绝“以罚代刑”和“有案不移”等现象发生。二是加大引导涉及民营企业行政复议维权力度。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需要走行政复议的,积极引导其走行政复议渠道,并做好释法工作。

(五)开展涉企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出台《**司法局关于开展“人民调解服务企业发展”主题活动的通知》,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对涉及辖区企业的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大排查6次,重点排查企业因受到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合同履行纠纷,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纠纷,企业与周边环境之间发生的施工扰民、毁坏农田、环境污染、征地补偿等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努力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一是严格合法性审查标准,加大备案审查力度,坚决杜绝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设置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歧视性条款,及时高效办理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和协议合法性审查事项。二是牵头开展全面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的现行规定工作。组织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加快相关规章的修改废止工作,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七)加强法律市场规范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司法局9月份组织政治处、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工作股等力量对全市法律服务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是彻底查处无证办案问题、律师乱收费问题,与司法人员不正当交往问题,解决群众反映的诉讼成本高问题;二是对许昌钧州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进行检查,严格禁止其鉴定随意性大、超范围鉴定等工作不规范问题。排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舆论效果,同时司法局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了工作长效机制。

四、建章立制情况

(一)司法局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不解散,进一步查摆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各责任股室提高政治站位,把查摆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最重要的工作来落实,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症结,及时整改。

(二)司法局把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纳入年底各股室站所的年终考核中,确保各单位不松劲,将此项工作继续开展。

(三)司法局将把针对企业进行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律师直接和企业合作、开通公证和司法鉴定助企“专办通道”等举措制与“法律六进”结合起来,把握时间和相关节日进行不间断实施,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四)司法局强化自身职能优势,在行政执法监督、法制审核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真正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