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十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十篇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44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1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对体育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国考”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国考”要求结合起来,探求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类学生需要和非师范类学生、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和其他非师范生一样,参加统一考试,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模式被打破。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2011年在湖北和浙江省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2013年又新增安徽、山东、山西、贵州四个省份[1]。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以教师司〔2015〕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资格证实行全面改革,全国实行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2]。此次改革,有以下方面特征:(一)笔试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学只包括前两项),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模拟上课方式进行。笔试内容强调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面试侧重实践能力。(二)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进行5年一次的资格审核,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和师德建设。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四个部分构成。考试目标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采用了“掌握”、“运用”、“了解”、“合理制定”、“明确”、“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运用”、“具备”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3]。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具体地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体育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体育与健康教学知识与运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涉及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及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所占比例为55%,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6%、20%、9%。学科知识侧重于客观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侧重于主观分析运用能力[3]。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运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考查。大纲明确规定学生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试大纲对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基本教学技能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3]。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其对体育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多维视角考查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方向

(一)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把宏观理念和目标落实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是《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思路[4]。“国考”考试大纲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学校体育学》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时应结合“国考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注重案例的选取与分析,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至四的教学参考书,给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留下空间;应整合《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的交叉内容,把“国考”中的模拟上课(微型课)和部分地区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说课”适当加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协作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特色是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5]。如在讲解体育教学方法时,结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蹲踞式跳远”(水平四)案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对“蹲踞式跳远”(水平四)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劣,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教师资格笔试中教学设计的环节相结合,也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上课”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铺垫。

协作式教学侧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协作式课堂教学背景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内在动机、自我指导、个人发展及合作意识,与“灌输式教学”、“讲解式教学”相比,协作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6]。《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选取协作内容,设置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3)建立小组,协作分工;(4)协作学习;(5)小组展示,成果汇总;(6)师生互评,总结提高。通过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培养职前(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7]。《学校体育学》中的“体育教学”就可以选取内容使用微格教学,如讲解技术动作的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再拓展到说课、模拟上课(微型课),这样和教师资格国考的面试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学校体育学》课程选取内容对学生进行“模拟上课(微型课)”培训,可以根据微格教室的数量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名学生,其中一人担任组长,“模拟上课(微型课)”时间为10分钟,学生通过设置参数,将每名学生的录像保存下来。录像后,通过回放,检查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改进、提高[8]。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9]。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大多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学校体育学》课程可以做成网络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模块。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师生网上交流平台、在线测试学习情况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考核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占6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查的内容拓展为: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微格实践、期中检查、教学实践、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期末考试改变题型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题、方法应用题,与教师资格证国考题型一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小结

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将考核评价与学生的招考面试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延续性,从而提高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170);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模式试点课程(KC2500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Z].教育部.2013.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Z].教育部.2015.3.

[3]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4]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4.

[5]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127-129.

[6]梅红英.协作式教学(CL)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50-154.

[7]范建中.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4.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2

关键词: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资料;思考

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并将其利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专业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遵循经济原则与教育规律去配置与利用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才能让教学资源丰富起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高效利用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化,是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前提。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从传统的英语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组织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加强日常教学研究力度,在搜集教学资源的同时,将自己打造成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要合理配置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教学资源鉴别与开发意识

教师能否鉴别教学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恰当的教学资源,关系着小学英语课堂内容的合理性。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建立集合与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的需求分配资源。

2.将自己打造成英语教科书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知识的应用者。通过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小学生从自己身上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通过师生互动纠正口语错误,是提高教师教学价值的实践。

比如,在讲解onafarm的时候,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杂志或者其他课外书上搜集一些有关农场主题的图片,用形象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在课堂中,将自己打扮成农场主,与小学生交流,能够提升课堂形象性,将自己与课外内容作为教学资源贡献给学生。

二、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会让原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完全不一样的作用。在过去,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口语练习,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学生也将自己视为英语圈外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用所学知识去交际,去探索,去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开发新知识的能力,让旧知识成为资源,让新知识成为资源探究的成果。要构建优质的小学英语课堂,尊重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能够推动教学模式的顺利改革。改革教学模式是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应用的一种手段,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优化。

比如,在讲解myfamily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会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通过小学生的介绍,许多新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促进课堂内容的丰富。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学校教师的图片,将学校视为一个大家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资源去练习英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的创设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室环境的布置,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课堂的语言环境都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其信息功能,使其作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轻松学习。如,在讲解HappyBirthday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播放一段动画片,创造形象的教学环境,促进小学生在现代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学习英语。

其次,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创造小学英语课堂软环境。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生动形象,课堂学习也会因此教材资源而活跃起来。教师要尽可能用全英文授课,让小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真实性,促进小学生用英语思维去思考问题。课堂氛围的真实与英化,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

综上所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合理配置与利用教学资源,是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资源观念,做教学资源的开发者、配置者与利用者,是新一代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让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可以满足小学英语现代化、创新发展的需求,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玲丽.重庆市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3

一是制定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加快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化进程。近年来,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对教师专业知识标准进行具体划分。我国现在实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审查,缺乏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标准,为整体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资源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从根本上说,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环境的优化,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继续教学进一步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师本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来人才,才能在新人和旧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与循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水平。

三是进一步革新理念,积极为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历结构看,接受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全省教师的培训需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寻求与这些相关院校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开阔教师的学习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东北已经有所实践,被称作U-G-S教师培养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已经与20多个县(市)的100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目前实施效果良好。

四是进一步创造条件,尽力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优质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农村教育资源有些落后,特别是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可能因为学校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如新课标中指定的课堂教学资源短缺,将会限制教师自我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力求在资源储备上尽量满足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需要,并积极运用各种条件,尽快完善图书馆、资料室等硬件建设,保障教师学习的客观资源,使教师学有所依。与此同时,还要为教师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软环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较重,从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安排看,农村小学教师事物繁琐,工作量很大,特别是语文教师身兼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还要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个别教师反映,有些学校明令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当班主任,这些超负荷的工作无疑占用了教师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从体力、时间上保障教师轻松、愉悦地学习。

五是深入开展内部教研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内部教研活动是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最方便、最具实效的途径,其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提高教学专业素养,需要农村小学立足本校主客观实情、教师内心需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等现实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内部教研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研究意识。还可以开展教学大赛、教师演讲、优秀教学设计展示等多种活动展示教师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六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制度保障,还是学校的努力,都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外部动力,要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关键是要从教师主体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首先要强化教师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在知识的选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选择权与决定权,确保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其次要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通过教师评价方式改革等形式,使教师明确认识到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4

1、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2、小学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学科知识与能力

4、高级中学(中职)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中学科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英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在校教育专业类学生提出了具备情境教学创设能力的要求,而要具备情境教学创设能力,需要学习情境教学有关理念,观摩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优秀案例,加强情境教学创设的运用与实践,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创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一、有实现转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例如,用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学法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的说。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学习外语的真实价值和乐趣,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还如,利用小学生好动,不怕羞的特点强化他们强烈向上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们多实践,多练习口语交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只有思路开阔,眼光敏锐,富于挑战,具备综合能力的英语教师才可能具备反思和改革的意识。例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每节课或每个单元都要写教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有效经验得到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日趋完善。

三、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不断的专业化发展,以便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1、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本内容,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未来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2、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此外,他们对语言测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应有所了解。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小学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

3、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力。

四、有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的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例如,要给学生提供贴近他们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积极利用音像、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展和运用英语,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充分认识课程资源利用开发的优越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样才能改变自身角色,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去。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并保持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资源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6

摘要:本文主要就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课程内容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繁琐且每年都有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最新的考试大纲,抓住考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求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水平,从而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关键词:职业院校会计从业资格教学改革

课题: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LZY155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对这类课程的教学仍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法中,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针对职业院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提炼教学知识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每年都会有适当的更新,知识理论性强并且内容繁杂,考题范围宽泛、涵盖面广。授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吃透教材内容,勤于思考,善于设计,提炼出教学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每节课从大问题讲到小问题的教学模式,而是每节课以若干个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思路清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1.运用对比教学法,突出知识点异同

对比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方法。利用对比法教学,学生能够容易理解知识点,便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例如,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教学中,对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地方性会计法规的对比;对比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把握时机,恰当、准确地运用对比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把握关键知识点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2.引入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剖析典型事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典型案例,同时,区分案例的类型,把握应用时机,灵活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对其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三、抓重放轻,将知识点转化成考试的考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计算分析题和实务操作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考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提炼知识点的同时,应对知识点的关键点进行强调,将其转化成考试题型的考点。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能力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能否通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能力。

1.提醒学生认真听课,抓住重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繁杂,很多学生觉得内容太多,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其实,不管哪一个科目、哪一个章节,甚至哪一个知识点,都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训练学生认真听课、抓住重点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短小精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中精力听讲。课后,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考点整理到重点总结本上,强化记忆,把厚书变薄书,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学会循环记忆

小复习即节复习。每节的知识当天复习,当天的问题当天搞懂。小复习通常可以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学生不看书,独立把老师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是自己考自己,能够增强记忆力,养成勤动脑的习惯。“过电影”之后,再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看一遍书,低头看书抬头思考,可以在书的空白处记上自己的体会、高度概括要点以及利于记忆的小窍门。这样复习既能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还能温故知新。

中复习即章复习。在学过每章的知识点后,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将所学的知识集中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中复习可以采用制作线索图的方式,列出章名、节名、知识点、

关键词,把知识点进行串联,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点的提取和记忆。另外,中复习要注意查缺补漏,将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和陌生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熟练掌握。

大复习即课程总复习。利用周末或月末,以列提纲的方式将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列出来,进行回忆、思考,整理思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知识再记忆、再思考,培植知识网络的“大树”。

3.教育学生学练结合,知错善改,让错误变得有价值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繁琐,难于记忆,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和各种考试题型相结合,每节内容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设置过关练习,使学生能够借助练习题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和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错题准备错题本,对错误进行总结归纳,标出错误原因,答题的方法、技巧,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做到知错善改,同时,积累自己的题库。

4.帮助学生临阵磨枪,教会学生从容应试

从报名结束到考试前一天,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将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划分,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内容。同时,每天坚持至少做一套模拟题,熟悉题型,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提高应试水平及能力。考试前几天进行上机模考,熟悉机考系统。叮嘱学生考试时要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做题时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合理分配时间。遇到难题或陌生题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猜测法等方法甄选正确答案。

总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提高成效为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水平,使其能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7

[关键词]资源整合;综合实践;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91-02

[作者简介]顾梅玲(1977―),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大教育学原理,针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技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能力而开发的一门学科。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是一门知识跨度大、学习内容广、实践探究多的学科,这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有效应对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多元、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整合资源,从课程内容跨度大、联系广为切入点,有效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以“生动”激“趣味”,用“已知”促“未知”,借“平台”促“实践”,有效转化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此,笔者就资源整合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应用进行实践策略探究,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整合信息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身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对于心理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就像一块神奇磁铁,能够将学生牢牢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小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对象大致是9至13岁儿童,这阶段的儿童的兴趣特征呈现明显的求异性和贴近性,即对于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对身边发生的事物感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和兴趣特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将符合学生认知期待的各类奇闻轶事、奇特现象、趣味故事等信息整合起来,融入到小学综合实践的课程教学中,作为课程“引子”,将有利于促进知识导入,增强学生兴趣。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整合信息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两方面:一是所整合的信息必须要精挑细选,信息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也要健康、积极向上,不可一味追求趣味而偏离教学的基本原则;二是在进行信息整合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转化,信息来源五花八门,语言不一定适合小学生,教师要巧妙转化,使所整合信息更易令学生接受和喜爱。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自我形象设计》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为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这一时尚信息资源整合到课程中来。笔者将第一季中Kimi的形象展现到大屏幕上,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Kimi的形象好吗?”很多女生都齐声喊道:“好!”“为什么觉得好呢?”笔者问,“因为长得帅啊,穿得很时尚啊。”学生回答。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回应,便继续问:“有不同意见吗?”“有,我们都觉得Kimi的形象不太好。”一名男生回答道,笔者让他们阐述原因,该生回答:“因为Kimi在节目中老是哭,不够坚强勇敢。”两种不同意见一碰撞,教室立刻热闹起来,笔者压手示意安静,接着导入:“看来好的形象不仅仅包括穿着打扮,还包括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打造一个最好的自己。”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之后,教学氛围更加浓郁,学生兴趣大大增加,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生理解

知识的正迁移又称为“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类学习将对于另一类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正迁移,将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速度和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小学综合实践知识牵涉范围广、多元性强,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非常优越的知识正迁移的条件。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相关学科的知识正迁移作用,将有利于降低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知识理解速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正迁移作用,笔者认为有三招:第一招,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作恰当的分析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第二招,与其他学科知识练习活动相结合,将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第三招,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分析异同,促进学生掌握提升。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综合实践《奇妙的网络世界》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就将课程内容与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教学设计中有一部分是让学生学用新浪邮箱收发邮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收发邮件及浏览器的使用了,学生还不了解的是如何注册新浪账号,因此笔者直接简略教学。“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到新浪网注册一个账号,大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过,进入新浪网有几种方法呢?”“地址栏登入。”“搜索引擎搜索登入。”“导航网站登入。”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注册账号,登录邮箱,并让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知识进行邮箱收发。像这样通过整合学科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化繁为简,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提升教学效率。

三、整合生活资源,推动学生实践

实践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综合实践存在实践范围较窄、实践平台匮乏、实践主题干涩等问题,学生大多数实践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探究潜力挖掘不明显。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处处充满着机会和可能,整合生活资源,将综合实践课程融入生活之中,依托生活开展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的平台,促进学生展现自己、探究创造。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整合生活资源要重视两点:一是重视利用生活平台,将实践内容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二是重视利用生活问题,为学生创造应用性实践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综合实践《植物与气温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整合生活资源的:我们学校的操场两侧,一到夏天下午就出现奇怪现象,一侧跑道热得可以煎鸡蛋,一侧跑道却还算阴凉。笔者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实践探究,并根据实践结果作出解释说明。学生实践之后发现两侧跑道果然有一定温差,仔细论证后,学生告诉笔者:“因为两侧跑道,一侧靠水泥校道,另一侧靠围墙,围墙边上栽满了树木,而树木具有遮阴、吸热、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所以比较凉快。”通过这样整合生活资源,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体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资源整合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学科资源和生活资源,将有助于教师搭建起一套更加完整、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教学网络,极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要重视并善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更多、更好地凝聚优质资源,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8

一、“科学”学科的特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种知识统筹在一起的学科,因此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这门教学资源。但如何使“小学科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丰富多彩,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欲望和追求。科学学科的知识远远超越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年龄、生活经验相分离。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有利基础,脱离学生的生活情景,这门学科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

2.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对于学生,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而科学这门学科正是培养学生兴趣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科学”学科的重要性

1.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常识、自然现象等。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合理地选择或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2.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包含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科学教学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是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需求的源泉,也是学生探索科学的起点,为初中学习有关知识做铺垫。因此,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教学资源更加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科学”学科的教学资源

1.科学教学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适合学生的需求,只有符合学生需求、达到教育目标的教学资源才具备实施条件。因此,要求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择优,选择哪些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运用到教学之中。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9

关键词:小资料;教学功能;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26-002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生物教科书增设了“小资料”。“小资料”的出现,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灵活性,体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意图,在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教学功能。整套教材共有34处“小资料”,其中生物、技术、社会的“小资料”8则,有关生物科学家的故事“小资料”6则,与生物相关知识的“小资料”20则。因此,如何理解和应用“小资料”的教学功能是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小资料”的教学功能

1.“小资料”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资料”主要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知识及科学家的故事;阐述了一些与生物学史、生物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联系实际的知识或书本知识的深化与扩展等。它是对教科书内容的铺垫和延伸,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例如,“酸雨”这则“小资料”,让我们认识了生物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的同时,也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让学生对生物在自然界中的贡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学习生物学知识开始就能把环境保护深深印在脑海中。

2.“小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小资料”内容大多集知识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于一身,图文并茂,文字简练生动,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信息,通过思考、对比、联想提出问题并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自学的乐趣。例如,“肥胖的标准”这则“小资料”,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人肥胖的标准及肥胖的危害,能指导我们合理膳食,注意营养的均衡。又如,atp是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物质,生物体维持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离子和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都需要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atp在细胞内含量是很多的。但真实的情况是:atp在细胞内含量是很少的。那么,教师在讲述这个知识点时,就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小资料,先通过小资料中一些具体的数据: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分解的时间就发生转化,这样累计下来生物体内atp转化的总量是很多的,含量是很少的,成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千克的atp发生了转化。动摇学生原来错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来分析其内在原因,这样学生豁然开朗,疑难问题迎刃而解,重难点得到突破。

3.“小资料”渗透着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意向

科学家门的任何一个发现、发明、创造都体现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究、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小资料”中的生物学家的故事、生物学史料,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对生命现象、生命运动、生命运动规律等内容认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如“孟德尔和遗传规律”这则“小资料”,学生不仅认识了科学定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还了解到生物学家的研究方法和一丝不苟的献身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4.“小资料”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资料”大量介绍了生物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例如,“吸烟的危害”,通过肺癌患者肺的图片和正常人肺的图片比较,切实认识到吸烟的危害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能够懂得吸烟有害健康,在生活中应自觉抵制吸烟。又如在学习蛋白质代谢时,氨基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生成新的氨基酸,必须有转氨酶的参与。什么是转氨酶?这里教材课文没有介绍,但教材小资料介绍了Gpt(谷丙转氨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该条小资料,使学生了解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以及该酶在人体血液中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再如讲到合理施肥的问题时,引导阅读“少肥高效”这条小资料,在讲这一点时又联系水分代谢中关于合理灌溉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小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生物实验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

(一)基于对小学生语文视觉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小学语文对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素养”在汉语言语境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生活角色的知识性与功能性技能,是人与外界保持合理沟通的基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沟通的素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先天的素养,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更新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视觉信息,比如地图、海报、交通标志、家电说明书、影视画面切换、电影空镜头、标牌广告等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即视觉素养。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既是对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扩充,也是培养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影视资源蕴含的语文素材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影视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语文素材。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即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诸如主人公的对话、独白、配音、解说词、画外音都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所在,与文字语言信息不同的是,影视语言信息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一些经典影视语言的广为流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意义深远。同时,很多影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改编,比如电影《环游世界80天》改编于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但在小学课本中,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以节选的形式存在,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可提供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缺失的环境与氛围,影视人物与文字的互补与交融,使其可观可看,且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相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强烈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刺激,不仅能保持教学效果的深刻与持久,画面的生动与感染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经验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为经验型课程,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相对应,知识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知识,课程是由知识类型构成,而经验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经验,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某种性质的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影视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推动语文知识型课程模式向经验型课程模式转变。

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结合,即是将影视资源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体,促使影视资源中蕴含的经验体系与学生已具备的语言文学经验体系进行冲突性的扩张、兼容、扬弃、演绎,共同促使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知识的交互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经验课程应遵循儿童经验原则,因为经验课程建立在经验对象的知觉与逻辑基础上,反映的是与经验对象相适应的智力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影视资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构建儿童经验结构,并通过设计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来提升经验课堂的参与性。相关的影视教学活动比如电影文学知识竞赛、影视片段表演、影视语言口头评述、影视观后作文撰写、影视演讲比赛、校园文学电影节、影视文学展览、影视海报制作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