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05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电影音乐

中国的古乐埋藏在留存的传统音乐之中。黄翔鹏先生的话使众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热爱音乐的青年投身到了继承、保存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队伍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众多人为之付出的同时,还是有不重视甚至鄙视传统音乐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社会群体,而且也出现在校园甚至是专业的音乐群体当中。西方,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经成为先进、时尚、文明的代名词。西方社会的文化侵略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国人的肌体当中。一些人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则是无可奈何甚至身不由几。处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以西方音乐为中心,一切以西方音乐为标准似乎已经约定俗成。

毫无疑问,传统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整个传统音乐文化以自己内部丰富的诸种类、品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别形态的文化样式。包含着由音乐文化反映出来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样式和应对方式。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单薄的,没有生命力和生命激情的。而在我们的专业队伍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民族乐器的演奏包括演奏记号及技法都是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反映。但我们民乐队伍中的一些人,长期以来,常使用西洋管弦乐演奏法和演奏记号来不断“规范”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无法对号入座就弃之一旁,使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在谱面上无法体现。再来看当代作曲界,作品对音乐文化的反映也不尽如人意。八十年代以来,“”后培养的一代青年作曲家开始崛起,他们以新的面貌和大胆的艺术创造,打破了中国乐坛以往的平静,产生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和敢为人先的作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面对用民族乐器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作品,很难找到一种亲切感及共鸣。这些作品仿佛是不识人间烟火,较少考虑受众群体,并且大都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狰狰傲骨。我们的历史不仅有老庄、陶渊明,我们更有象岳飞、郑和这样的民族爱国英雄,有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宽广的男儿气概。罗艺峰在其文章《新时期音乐思潮一瞥一试论“崛起的一群”》中的评价非常客观。他指出,“许多作品仍缺少力”,“主要是一种消极的美”。应多一些现实关怀,“把它推及社会、人生,联系时代现实”。

再来看学校及社会中的非专业群体:更多的是关注当下与西方,而较少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关心与兴趣。校园与街头充斥的是港台及欧美流行歌曲,视传统为过时,唯西方至上,成为黄皮肤的西方人。殊不知,自己还没把自己定好位,便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结果只能是一具空壳。对学校来说,要加强教育与引导。笔者曾对身边的初中生做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仍对传统音乐文化及交响乐感兴趣,这说明传统音乐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我们并没有被流行、低俗的音乐完全占领。关键不在强制说教,空喊口号,要由内向外,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自己的市场要靠自己占领。中国艺术具有原创性,我们应使自己的音乐语言、音乐思想深深的植根于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文化是人的根本特征,失去文化依托,音乐将变的苍白、无力。淮阳泥泥狗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以它最原始的信仰形态被保留下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太多了,它表现出了何等顽强的生存意志。另外。它还是一种生殖文化。至今,河南一些地区做的枣馍跟此也有一定的联系。豫剧中主角都是女性,这不仅与女性善抒情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困难时刻,男性支撑不了,相反女性能为了家庭坚强的支起一片天地。钟,能使人领略倒古代帝王的威严。琵琶,给人以一种无限自由的生命激情。听到江南丝竹,便会想到江浙人的委婉与细腻。罗艺峰在其《空间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文中揭示了音乐与天文、地理、建筑、哲学等深层音乐文化内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能随便就将之丢弃吗?但,我们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如市场要求多元化,多元化市场是创新的龙头一样,我们的音乐文化也应多元化,海纳百川。只要不迷失自我,百家争鸣也未尝不可。也更能促进各种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放眼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央民乐团正在对琵琶编制进行改革。民乐是否应走交响化道路的讨论。这都是音乐文化理念的反映及音乐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新生事物产生前的混乱、迷惘在所难免。若干年后,是非曲直才会更加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变易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中华音乐文化也必将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还是创新,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专业音乐领域义不容辞的应该挑起重任。在这里笔者却想着重谈一个更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大众的欣赏环节做起,通过电影音乐来激发大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是每一部音乐作品需要经过的一个完整流程。大众欣赏环节出现问题,受众面就会减小。因此仅靠专业音乐领域的孤芳自赏是不够的,如果能先在大众中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那就能带动其他各个环节。电影音乐可以在欣赏环节起到启蒙作用,这一作用不可低估。

在当代的一些电影音乐中,除了导演用剧情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作曲家们也非常注重用音乐来表现剧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乐器来突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传统文化。这些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音乐主题及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电影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是件好事,它能使观众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并喜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21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夜宴》等为例。这些影片中用了描绘性的、体验性的、表达某种态度或情景的音乐以及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揭示了人物性格与内心,更彰显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片中的配乐使观众在厚重的历史空间驰骋的同时,更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2

设计手法一般借用园林中的对景、框景等,利用空间的虚实塑造出独有的意境,传统历史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建筑的物质性、空间的功能性、民族的审美性的高度和谐统一,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思想特点一般是注重个性、不规则、以人为本。这成为了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再现的最主要矛盾。现在国内的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两种:形的再现与意的再现。形的再现主要体现在从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提取部分形的元素,再将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新设计运用,从造型上或其他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又符合现代社会潮流的审美观念。意的再现主要以隐喻设计手法为主,传达一种情感,给人们以联想。历史建筑空间再现不仅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提供人们产生感情共鸣的空间。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的延寿寺,使建于1640年,在“”期间灭迹,直到1998年政府对其整体的复建,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由于施工的水平不同和缺乏年代的文化沉淀,复建与原貌有一定的差距。如今这座赝品色彩鲜艳,但是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味道。

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功能改造再现传统建筑空间,不能只依靠视觉效果上的感官来体现,还反映在对传统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整合历史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历史的文化性,实现使用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融合。再现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尊重历史空间的原有状态,新的功能与原有的主要功能保持一致,最好能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将历史建筑空间的重新诠释下,又保持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也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果原有功能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可以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沿革赋予新的功能,重新组织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塑造符合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空间,在产生实际功能的同时,又能展现出传统高层次有深度的文化氛围。主要原则是尽量保留原有风格特征,修缮建筑结构的构造,充分利用原有材料形成的整体质感和沉淀历史感觉,使历史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充分体现了当时年代的“工业文化”,2007年,铁西区企业开始“东搬西建”,铸造厂完成了它的生产使命,已经改造成的铸造博物馆,基本保留了车间原貌,各种各样的工业元素点缀其间,还展示了许多当时生产的场景,参观其中,好像当时的那个红火的生产年代就在身边,使老一辈的工业情结得以寄托,让新一辈的年轻人牢记那个奋斗的年代,东北老工业区的工业文脉得以传承。

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材料运用人们往往认为现代建筑要用新型材料,越新越奇越好,才能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感,把传统材料运用于现代环境装饰,认为是过时的。材料作为建筑空间表现的载体,除了物理性能,更直观的是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工业革命以后,金属玻璃类的人工材料所覆盖的建筑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它们的质感缺乏亲切感,尽管可塑性强,但始终替代不了传统建筑材料给人们文化韵味和自然气息。传统材料能给人艺术情感上的传达,尤其表现在视觉上和文化感知上。传统建筑材料的肌理往往是表面肌理粗糙的材料,会产生漫反射,给人以自然,亲切,甚至原始粗犷的印象,使人觉得返璞归真,有浓郁的历史传统韵味。传统建筑材料体现地域性,突出地方特色,也成为人们追寻历史文化情感的介质。比如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石和木,石来自自然,可造形状多样,从块状的、片状的到粒状的形状大小不一,但给人最自然的感觉。木一般是加工过的,其的自然的美丽纹理和亲切的触觉一直都是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历史建筑空间再现要求运用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相结合,在技术、视觉、内涵上相融合,使他们的组合方式达到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理想状态,即保留了传统的历史建筑空间,同时又产生了时代感,体现了地域特色。例如沈阳市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的汤玉麟公馆,一栋始建于1931年的欧式别墅,9?18事变后被侵华日军占领变成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驻地,法院迁走后,该楼逐渐无人管理,已经荒废多年成为危房。

现在改造为汤公馆食府,主入口与小阳台用玻璃幕墙罩起来,内部装饰已经是一派现代餐厅模样,内部还保存有汤玉麟公馆老照片陈列,沈阳老地图展示等。玻璃属于工业化后的材料,光滑、冷漠,但是玻璃最显着的特征是透明性,能被光线穿透,但仍然有物质感。通过玻璃罩幕墙,可以轻易的感受到内部大厅现代欧式的浓浓风韵,同时外部轮廓在透明和半透明之间给人以遐想,好像穿越到了民国,淡化了现代材料与别墅的传统材料之间的明显隔阂。历史建筑空间再现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设计方法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的精神意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再现出既符合现代社会人的审美又符合地域传统文化的建筑空间。这也是保护传统特色,延续城市传统文化肌理的有效途径。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司管理融入

前言:当前部分公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管理中,继而促使员工在中国传统的熏陶下能发扬公司的特色管理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以下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融入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状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关系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大型企业及国有公司管理中中国传统文化承担着引导的职能,即其可带动公司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从而彰显公司文化,并促使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能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最终为公司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间的关系亦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以社会文化及经济文化的姿态存在着,并贯穿于公司管理中,继而引导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更为注重企业文化的营造,继而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的融入亦可促使员工基于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投身于工作岗位中,且为公司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公司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1]。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而若将其融入到公司管理中可促使公司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职责,并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定位,继而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帮助公司员工调整自身工作心态,达到高效率工作目标。其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低调及不张扬的特征,因而其对公司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亦体现在其要求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其与被管理者间的双向沟通,继而及时发现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展开及时、有效地解决。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的融入亦可促使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方法,并注重以鼓励的方式开展管理行为,最终引导员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消极影响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其限制了西方工具强制分布及360度考核在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继而在此背景下导致公司员工逐渐呈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最终影响到了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亦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抵触情绪,继而促使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并在抵触情绪的影响下形成了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其是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继而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水平,且致使员工对公司管理方式产生质疑的态度[2]。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司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中庸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工作中的融入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公司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方式,且应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管理原则,继而由此带动公司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致使管理人员发挥自身创新意识,最终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庸管理”是所有符合中庸之道管理思想的统称,其在公司管理工作中的融入要求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公司员工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并与现代西方管理展开有效结合,最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另外,中庸管理措施的实施要求管理人员应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且保障与员工间的有效交流,形成高效率管理状态。

(二)构建个人导向文化

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摒弃“平均”、“和谐”的集体主义管理思想,并适当增加“个人主义精神”管理思维,继而促使员工在此管理环境中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管理中,体现公司发展中的个人导向文化;第二,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公司员工形成个人主观能动思想,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当代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公司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司管理工作中,且从提升管理人员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施“中庸管理”及构建个人导向文化途径入手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且就此为公司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铭.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融入可行性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4

关键词武术套路现状思考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宏伟宝藏。它拥有强健体魄功效,又有观赏性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人民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武术套路在武术的技术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传统武术有许多功能价值的呈现在很多方面上都依赖套路运动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满足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一、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差异过大

几千年传统历史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以个人的宗教信仰为背景,传统的儒学观念为核心的一种结合了文化与体育的运动形式。它本质上并不是将增强体魄,与保持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自身的身体机能、顽强意志、个人或集体的荣誉感、勇往直前的意志的一种过程。因此大部分西方人都对传统武术套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仅认为观赏性强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其他方面讲,就是因为有这种文化上的不同更为武术套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因此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刺激了中西方体育之间的交流。

(二)传播武术套路的人才匮乏

就国内而言。武术套路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改变现存的传承制度,将现有的师徒或家族传承改变,一定要走进学校教育,教育决定武术套路的发展程度。就国外而言,要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语言是传播的障碍,这样就要求武术套路的传播人具备相当高水平的武术专业外语能力和高水平的武术套路教育知识与徒手示范能力。在国外的教学时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别,尊重外国文化并传播的传统文化。由此,武术套路在传播过程中人才的缺乏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较为落后

由于举国体制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处于落后的水平,由此还制约了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发展。古往今来,武术套路都是以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重视仁义精神,重视武德培养等,属于文化主导的运动。在武术套路中的实践绝对是领先的,但是武术套路的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却很落后。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传统武术套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传统武术套路理论研究发展较快。与有着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传统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体系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四)武术套路的思考

当今武术套路为了去迎合评判标准以及取悦大众化的喜好,将讲究技击忽视功法、套路的格斗运动和以艺术表现性为主的竞技套路运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现代竞技武术在培养教育、人才的储备、比赛体制和理论题的究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我们努力的将我们的传统武术展现给世界并被世界所接受的过程中,它将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导致其自身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冲击与融合,使武术套路价值及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定位。而如今的武术价值体系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

二、结论与建议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它可以清晰的呈现出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在最大程度体现武术技术的性能,也能够显示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其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却不具备传统武术套路的这一特点。传统武术套路的研究对促进传统运动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21世纪以来,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套路应当以西方体育的形式加上传统文化的内涵,中西通用的。对满足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2]吕墨竹,徐伟军新规则下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5):45-47.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5

在我国众多民族中,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等地。在人类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创造了侗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建筑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民族文化之一,侗族鼓楼、桥、寨门、居民楼房等建筑,是侗族建筑艺术的表征,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侗族的民族文化,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这些建筑风格的设计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是我国建筑历史文化的重要分支,是珍贵美学建筑设计的文化资源。所以,我们要对侗族的建筑结构设计特点进行保护与发展,对侗族的建筑进行整体的规划、探索。

二、侗族建筑的布局

侗族特有的建筑美学民族文化,使侗族建筑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建筑,侗族传统建筑经历丫多年的文化建筑发展过程,以其特有的建筑布局形态,为文化脉络勾_r它发展的轨迹。传统侗族建筑民俗文化形象由其建筑整体形态及环境布局构成。以贵州肇兴镇侗族传统村落为例,贵州县地区以多山地为主,侗族村寨多建造于狹长谷地,侗族建筑布局紧密、错落有致,形成特有的侗族建筑群体的布局风格。从侗族村落建筑文化布局上可分为设计学的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类。

点状建筑文化形象以侗族村落的五座鼓楼为代表。侗赛鼓楼是侗族村落全寨中最高的建筑物,并且分布于村寨五个建筑团体的中心,鼓楼居于中心,民舍环鼓楼而建造,鼓楼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线状建筑文化形象有从村寨中穿行而过的溪流,在溪流之上分别有六座风雨桥,并以它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为整个侗族村寨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状建筑设计特点则为狭长地区民居建筑的建造形式,侗族村寨的布局是围绕着村寨的五座鼓楼的各自中心而展开的。村寨由五个环形建筑体系组成,分别被称为仁、义、礼、智、信等建筑团体。这种面状建筑群虽然有部分现代建筑穿插于其中,但是由于建筑规划布局集中,在整体上并没有破坏建筑设计美学的面状整体性。

三、侗族的建筑设计结构

建筑作为侗族文化表现方式之一,侗族结构建筑在民族文化建筑中更加标新立异,其民间结构营造技艺及建筑美学结构设计的结合更是令人叹奇。下面从建筑美学结构设计手法的角度分析侗族建筑美学结构的特点。

1.建筑特性结构设计构成新的设计语言符号。建筑材料的性格特点不同、切割的形态不同,所构成的构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建筑力学上也有不同的表现特质。根据建筑力学结构构件互相作用传力的特点,来确定构件的材质和形态,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建筑屮的作用。梁、析架、索、拱、柱等重要建筑组件,可以在建筑中构成不同的符号和建筑设计语言系统。

2.抽象儿何图形结构的建筑设计。几何图形是一种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特有的形态,如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方形、菱形、圆锥形等。在自然界中以几何形状而真正存在的并不多。所以抽象儿何形状的建筑设计显示出改造自然的抽象美、人工美、理性美。与此同时,也表现一种人工精美雕琢留下的建筑痕迹。在侗族建筑中,抽象的儿何形态设计,体现了理性逻辑思维,建筑力学上承蜇力受力均衡、施工简易,所以是侗族建筑结构设计较为常见的类型。

3.等比复形的内部结构。等比的网状结构是采用重复的线形构件,通过特定的建筑设计结构的结合点,按照侗族民族文化建筑设计语言的特点和组合规律,组装成特有的侗族立体的建筑结构骨架。连续的、等比的网状结构是侗族建筑空间杆系的结构体系。当结构为二维时即为等比的网状结构,等比的网状结构为曲面时具有建筑三维空间的壳体结构特性。

4.仿生的建筑设计语言的构成,表现在建筑物仿生形态的外观结构。仿生设计是在进行建筑规划与设计时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也是建筑结构形态的设计语言。多种仿生形式的结合和演变,创新了仿生设计手法特有的建筑设计语言。同象征一样,仿生可以确定建筑主题与建筑形体、空间和符号的关联,而使体验者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传递情感,它对表现建筑的主题有着直接明晰的效果。树状结构是在德国工程师弗莱?奥托的倡导下,经长期研究,逐步成熟,得以应用的结构形态。将原始建筑学之美转换成现代的建筑,即轻型的、节能环保的、灵活适应性强的现代建筑。树状建筑结构是用仿生美学的构建特点与天然树木极为相似的空间结构,以其多级分杈,向上生长的结构形态赋予建筑以旺盛的生命力,强烈地体现其是从底部支柱逐级“生长”起来的,并融为一体。节点釆用相贯形式,力的传递顺畅自然。建筑往往模仿自然物象的形态及其特殊的组织关系来构图和表达立意,可以取得新颖独特的效果。侗族鼓楼的优美造型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飞向苍穹。侗族建筑从形态仿生美学设计角度进行设计,形成了侗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四、侗族建筑发展趋势

侗族建筑由于更多地扎根在历史,所以会带上一些封闭和保守的建筑设计性格,侗族在现代化建筑设计迅速发展的技术革命面前,可能有一些传统设计结构特征被削弱。但侗族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下,可以更具有民族性,同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之间也会有更好的互助发展。

1.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侗族建筑作为人工产物的中华建筑文化,是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结晶。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属于侗族所特有的建筑文化信息,同时侗族建筑精神文化的理念也传播在其他少数民族建筑中,建筑一精神一人一自然,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主旨。

2.恢复原有的面貌并加以保护。侗族建筑承袭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建造结构为主的建造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表面的油漆彩绘脱落损坏。因此,侗族建筑民俗文化遗产应该引起现代社会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维修手段进行保护和复原。

3.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看侗族传统建筑文化。侗族建筑是地区建筑、民族的建筑。在现代建筑文化设计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侗族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我们应弘扬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扩大对侗族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拓性和创造性。使侗族传统建筑文化这颗璀璨之星更加夺目。

结语

通过对侗族的建筑形式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侗族人民在村寨选址、布局、营造,以及审美和文化上追求“万物有灵”“神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另外,传统的侗族建筑文化至今也未被现代建筑所吞噬。相反,倒是以新的面貌站在民族文化建筑的前端。但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侗族建筑也正在受到来自人类自己的威胁。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保护,而要合理地给予它在功能和景观方面的有效利用,也要努力使它融入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来。有效利用侗族传统建筑,并继承发挥着原有的功能,是对侗族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利用方式,侗族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以人类的合理活动赋予侗族传统建筑以新的活力。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6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皖北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31-03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近20年的开展,其观念已渐入人心。学者所称的中华民族最大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纷纷走进了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多年来武术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皖北地区地处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四省接壤,且拥有13个全国武术之乡的典型武术生态区域淮海地区,其习武之风自古盛行。在这个被称作“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整个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也显现出了多误读和片面性”之际,课题组选择该地域,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武术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考察,以此来寻求武术文化遗产现状的一手材料,无论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还是针对近年来来自上层所提出的“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都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1地域概况

皖北地处黄淮之间,自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其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之下,此地诞生了哲理宏丰的老庄道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桓谭,竹林七贤嵇康,道学大家陈抟,“神医”华佗,“枭雄”曹操。然而自金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却北移,皖北失去京畿之利,社会环境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同时,运河改道,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皖北地区流民和匪患成为常态。因而,和平时期盗寇横行,动乱时期是多方争夺的战场,政权交替之际又是群雄割据、决定兴废之所,整个状态呈现出乱世多于治世,形成特有民风――龉窳之风蔓延、尚武之风盛行。民众常常是“晴天则向阳负暄,或击拳举石”。近代尤为明显,流民和土匪这两个社会问题更为突出,成为了捻军策源地和主要活动区。由于“民性不恋土,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一些游惰者身佩刀剑“结死党为侠游,轻死而易斗”,一如《砀山县志》所载“民勇猛好武,习成风气,豪爽侠义”。

近代以来,皖北地区民间习武成风,武术人才辈出,如马承智、刘百川、宋国宾、胡敬章、吴翼等都是享誉全国的人物。其中砀山、亳州被誉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也是安徽省目前唯有的两个武术之乡),同接壤的鲁西南和豫东地区一起形成了一个拥有13个全国武术之乡的典型武术文化生态区,留下了可观的武术文化遗产。皖北地区的武术文化遗产状况也正是全国武术文化遗产的缩影,同样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对其它地域的武术文化遗产研究具有借鉴、参考和一定的启发性。

2曾经丰富多彩的皖北武术文化

接壤尚武闻名的鲁西南和豫东的皖北地区,在晚清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民间习武成风。尤其是民国期间,在提倡“国术”的大气候推动下,出现了“精武体育会”、“国术馆”、“国术社”等相关组织。在全国国术考试中也不乏皖北民间拳师的身影,如马承智、汪光旭、胡敬章等,其中马承智获第一届国考的最优(前十五名)和“全国国术游艺会”上拳术第六,汪光旭在第二届国考中也荣获拳术第三名、剑术第五名的佳绩;1929年的“全国国术游艺会”(擂台赛)上刘百川、陈明徵分别被聘为副评判长、监察委员。

民国期间,皖北地区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拳种流派纷呈。各地都有不同的地域代表拳种,涌现出各个拳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影响较大的拳种流派有20余种和代表人物30多位(见表1)。有曾保镖于陇海线一带的砀山胡敬章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少林拳享誉一方;也有蚌埠开埠后来自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拳师宋国宾,伙同胡德山、郭九兴、房英龙在蚌埠形成了闻名的码头武术文化;有马忠启等,将查拳在皖北广为传播,成为回民第一大拳,也是皖北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流派;另有由蒋至诚、颜景贤、颜承善等知名拳师主要在回族群中传播着,源自皖北地区的特有拳种晰扬掌和心意六合八法拳;还有享誉全国的国术名家刘百川、马承智对皖北地区的传统习武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皖北武术拳种流派的一小部分,民国期间,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皖北各地不同程度流传的武术拳种流派远不止表中所列。以皖北较小的城市――淮北市区为例,1984年对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流传于淮北市区的传统拳械套路达到101种,其中拳术41种。

3失落的传统

新世纪以来,民间传统习武场面逐渐消失。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传统武术在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就开始走向失落。虽然曾经有红红火火的武术馆校出现,武术活动貌似繁荣。但传统的习武显著减少,尤其是传统拳种的传承危机越来越严重。除太极拳以外,其它传统拳种在民间的习练人群越来越少,大多无人习练。如前文提到的淮北市,过去几十个拳种拥有数以万计的习武人群,如今仅有形意拳、八卦掌、三皇炮锤及大洪拳等寥寥几种拳种还有人习练,其总数也不足百人。全国武术之乡亳州的查拳,曾拥有十余万人习练,目前进入后继无人的境地,亳州查拳研究会会虽一直寻求传统武术文化和现代相结合,致力于查拳的发展,但仍不得不承认困境依然。亳州另一大拳种,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晰扬掌的境况也相似,晰扬掌传人,亳州晰扬掌研究会活动的开展仍依赖会长的一己之力来维持,假如没有更好的传承办法,传统晰扬掌将在这一代就会有失传的可能。安徽省另一个全国武术之乡砀山,情况更为严峻,目前已是很难寻到民间习武人群,甚至其“全国武术之乡”的荣誉也面临被取消的境地。当年威震码头的心意六合拳,虽然目前不可否认仍然是蚌埠较大的拳种流派,在广大民间的晨练场上还能寻觅身影,但也是风光不再,纵然民间和政府相关部门都予以重视,积极组织一些交流赛事。与当年宋门设拳场70余处、收徒2500余人、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习练相比自然相差甚远。在阜阳,民国“江淮大侠”方端臣所擅长,名噪一时的五音八卦拳也濒临绝迹。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传统的失落是现代化的必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武术文化作为先民的生存方式,在传统社会之中完全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完全打破了昔日传统日常生活图式。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城市化,民间那种传统的习武生态环境逐渐解体。因而,近几十年来传统习武的减少自然在情理之中。作为保存着先民集体记忆的武术文化,是华夏儿女辨认种族归属的元素之一,这种传统的流失不得不令人深思。

4令人堪忧的皖北武术文化保护实施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出与推进也正是面对不断失落的传统文化,虽然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已启动,也做出了部分相关的工作,但是整体上来看,针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非常欠缺,现状令人堪忧。

4.1遗产申报工作不够完善

文化遗产的申报最为重要的是增加文化认同,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平台。目前,虽然如前文提及已经进入了“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期,但是,皖北地区的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之中未尝见武术身影。皖北仅有亳州晰扬掌和淮南永京拳进入省级名录(整个安徽省也只有3个),相对于种类繁多的皖北传统武术门类来说差距显著,像查拳、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八法拳、五音八卦拳、洪拳、形意拳、少林拳、峨嵋坤门拳等,它们分别在皖北的一个或多个地区曾经广为流传,大多拳种都拥有数以万计的习练者和爱好者。如今习练人群大幅减少,如查拳、心意六合拳等;甚至有的已经濒临失传,如五音八卦拳、峨嵋坤门拳等。它们都有必要、也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成现在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相关部门对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够,除亳州、淮南两地市区以外,目前其余地区,无论市、县都还没有积极组织武术申遗的意向。如盛传于皖北地区的心意六合拳,其源地周口已经获得了登录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蚌埠,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表示“武术项目属体育部门管理”,市体育局却说“没有接到过相关文件”,以至于蚌埠传统武术在各级的非遗名录中都是空白。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也显得不够。如全国武术之乡砀山县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笔者调研前还不知传统武术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独有偶,蚌埠市武协主席也只是在2010年“才知道武术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4.2已获批的名录缺乏有效保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显然已经具体到县一级,然而在皖北地区,面对大量即将濒临消失的武术拳种,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却难觅武术文化遗产踪影,仅有的两个省级名录中的武术拳种也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措施。首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晰扬掌,虽然经过亳州晰扬掌协会的拳师们的积极努力申报,登上了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申报后的开展保护工作却并没有明显改观。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其协会的工作开展是由晰扬掌协会主席颜勇个人出资经费,协调组织活动,其作为晰扬掌的首要传承人并没得到相关部门的任何资助,以致晰扬掌的习练人群仍然处在逐年递减趋势,整体上并未改观。另一个省级名录永京拳,目前也几乎是凭借安徽省永京拳研究会会长葛永志先生一己之力在奔走呼号。个中缘由虽然同皖北经济发展不无相关,但相关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态度则更为直接。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7

关键词:富源县;水族;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曲靖市富源县水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与水族和传统体育相关文献,为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1.2.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富源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状况惊醒实地调查。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富源县水族基本概况。云南的水族主要分布在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彝良县。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水族有1.2万人,主要居住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富源县古敢乡水族是1988年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乡[1]。古敢乡居住着水族、彝族、布依族、蒙古族等8个民族,其中水族5249人约占全乡总人口的35%。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水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2]。

2.2富源县水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水族现有传统体育项目30多项,分为武术、棋类、民间技竞、表演游戏、歌舞等5大类,并且大多数项目仍在水族聚居区举行,单就在水族武术类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就有20多项。地处于我国边疆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体育运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少数民族的许多学校对于体育教育教材的舍取、课程分配结构,形式及成绩的评定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加上受到现有教育机制的制约与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一些学校,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及缺乏对体育运动重要性得科学认识能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学校很少。因此富源县水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在很多方面是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育上也缺乏科学有力的组织手段。

3.水族传统项目发展传承存在的问题探讨

3.1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巨大冲击。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传统体育了解程度调查显示,有66%调查者能正确回答出一项以上该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回答有误的占33%。其中有34%的调查对象已经模糊了该民族传统体育。目前,水族保持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挑抬棋封(官)棋、速度赛马、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斗牛等[3]。由此看出,保持开展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逐渐减少,水族武术和一些民间技艺已濒临失传,现代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2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不足。人们片面的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就仅限于体育的一般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到富源水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角色的转化,富源水族少数民族在经济全球化和时间多极化的状况下,已经成为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实力的另一个舞台,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通过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富源水族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步较晚,人们认识不到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作为一种文化,有传承的功能;作为一种手段,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存在缺陷。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任何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如果剥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没有了发展传承的条件,也就没有了文化的内涵,使我们看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面。如:水族最具特色的“端节”赛马和水族武术的起源就是单纯的祭祀活动和庆祝丰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已经被一些现代化元素所代替[4]。

3.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富源水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近几年人们认识到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然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从人们的观念人手,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都了解和接受富源水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受众群众。政治的因素介入很多,它偏离原来的方向发展缺乏自主性,这是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缺点。

4.对策与建议

4.1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要尽快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把水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建设中,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有意识地在水族传统项目的发源地建立“文化生态区”和“水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4.2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扶植力度。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资金投入,培养能从事教学、训练、科研的专门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3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把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事业摆在适当的位置让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应把建立和完善机构,配备专业人才负责,并建立能力扎实的教研队伍,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任务来落实。并要努力通过下乡宣传,开展短期培训,散发宣传单等一系列有效地途径使他们对民族体育事业的认识提高到体育意识的高度上来,不断开展文化交流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在新的形势下的多元化发展。

4.4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规范化和规模化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性的保障。要培养熟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综合性体育管理人才、体育应用人才、体育主干,选拔,训练高水平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员。以各个民族高校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以不同形式培养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和管理人才;以少数民族地区各中小学为民族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选拔培养优秀民族体育苗子,做好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8)82-83.

[2]张东秀.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6):88-89.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地域文化;特征

1.地域文化与影响

地域文化主要是文化在特殊地域环境下同环境结合,进而凸显了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具体涵盖方言、饮食、信仰、传统建筑等。形成地域文化需要经历漫长的阶段,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并可在一定时期体现相对稳定性。特定文化势必对特定人群产生绵长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区域生活的幼儿,其个性的发展势必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以及影响。研究学家米德认为,地域文化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他们早年生活环境同个性取向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并与整体文化模式契合,最终构成群体性格,也就是国民性。从中不难看出,如果仅仅盲目的宣传引入先进文化,不注重地域文化是十分不可取的。从幼儿角度来讲,其生活所处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教育环境,如果割裂地域文化进行幼儿教育,势必对幼儿良好健康的成长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我国幼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欠缺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多元化文化特征,例如三晋文化、巴文化、闽文化、三秦文化等。诸多丰富的地域文化必然对该区域的人群,尤其是幼儿发展成长形成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不同的个性特征、凸显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因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可为幼儿教育培养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对幼儿的持久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持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大众更加看重实现自我价值并秉承自由主义,使得我国地域文化的综合影响力逐步降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则更为多元化。实际上,我国社会的不断更新逐步对幼儿园的教育培养形成了影响,例如有关地域文化的教育素材内容总量降低,传统文化看重的品质教育被淡化。幼儿园教育课程之中,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英语教学上,演唱外国歌曲、庆祝圣诞节、讲外国通话故事。甚至一些幼儿书籍选择的也是西方人物形象。越来越多的幼儿没有欣赏过京剧、不知晓清明节的由来,没有做过反映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

这样一来会令幼儿园教育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根基越来越薄弱,并呈现出一定的西方文化发展倾向。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多元化发展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针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并非瞬间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倘若教育以及课程将传统文化全面剔除,而采用西方价值取向,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将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负面影响,亦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幼儿教育应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3.1幼儿园教育应凸显传统文化精髓

每个幼儿均有其自己的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虽接触面较为单一,然而儿童文化却蕴含着丰富内涵。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不能依照某种西方价值取向从事其倡导的内容,而应更多的考量我国人民应做什么。当然,对于一些成熟的西方理论以及成功的经验我们应选择性借鉴,而立足点则应根据我国本土社会的现实状况来决定。实际上,幼儿园教育课程由于培养对象特殊性,令其选择并映射的文化也体现了一定特殊性。一般来讲,依据幼儿性格以及年龄特征,文化教育传播内容应令幼儿体会到亲切感,便于理解性,并同他们的体会以及生活紧密相关。幼儿园文化教育传播功能应利用教育,令下一代获取某个社会文化基础状态,因而幼儿园教育课程应将前一代的文化通过价值判断进行取舍,去除糟粕并将精髓继续传承下去。另外应对现代社会之中的主流以及亚文化做合理的调节。在应对幼儿园教育文化适宜性的过程中,应注重协调传统文化同民俗文化的内容比例,同时凸显地方特色。民俗参与对社会文化未来发展形成影响,并对大众行为习惯形成制约。基于民俗源于生活并通过了不断的磨练最终成型,体现了活泼丰富、亲切生动等特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体现了强有力的生命力以及感染力。由该意义层面来讲,我们应令民俗发展变成对幼儿健康成长发挥引领作用的自然导师。

3.2提升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更加注重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方式,提倡教师应正确树立价值观以及儿童观,然而却普遍忽视了在价值观之中渗透地域文化因素,致使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处在滞后状态。倘若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意识不强,实践教学工作中更多的由技术理性层面审视课程改革,独立的研究课程改革阶段中的问题,没能由整体文化角度应对处理问题,则当前的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便无法由文化层面实现升华,势必处在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局面。为更新目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不足、地域文化倾向有限的状况,应对教师做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核心价值的教育培训。仅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的悠久博大,将传承传统文化看做是自身使命以及成大的责任,方能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文化价值取向层面实现良好的更新,在文化学背景下,针对幼儿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实践工作做更细致深入的分析考量,而后在自身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互相碰撞、融合。另外,现代社会以及幼儿家庭也应注重并深入理解地域文化针对幼儿健康成长形成的作用影响,不应过分的看重西方教育观与培养方式,应创建符合我国特色的良好教育氛围。唯有如此,方能由根本层面应对我国幼儿园培养教育存在的西方文化倾向,弥补地域文化的不良缺失。

4.结语

总之,针对地域文化内涵及其作用影响,我们只有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现象,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凸显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能真正扭转当前的不良现状,提升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创建出契合我国幼儿需要、凸显地域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实现良好的发展与升华。[科]

【参考文献】

[1]孟香云.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2]石翠红.蒙古族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9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现代

1985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被看作是重要的转折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从以前局囿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构筑的城墙中,突围而出,以文学艺术的审美视角回归文坛,“文学寻根”就是这一时期影响较大文学思潮之一,试图在远古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和构建适合现代人们心灵栖息的家园。

一、“寻根文学”源流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西方文学的大量涌入,中国作家们普遍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贫困落后”,急于改变这一现状,作家们便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希望通过对西方现代派创作方法的引进来缓解当代文学虚弱的体质,但是现代主义毕竟是西方社会的产物,要使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壤中生存下来,又不失去本民族的特色,作家们就将目光定格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希望从中能有找到惊喜。

“寻根”这一思潮最早的开端的应该是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的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问题,但是正式拉开帷幕的还是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文学的“根”》,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人类》郑万隆的《我的“根”》贾平凹的《四月二十七日寄友人书》等共同形成了“寻根文学”潮流,为寻根文学的文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寻根作家希望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学审美世界。

寻根文学在80年代中期突然兴起,但是很快就陨落了,有如昙花一现,但它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特诡异陌生的文学场域。但是寻根文学为新时期小说的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随后发生的“先锋文学”中将寻根文学中融入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发展到极致,由所指走向能指的狂欢。

二、在传统中徘徊

寻根文学立足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家在理论推动下进行了信心满满的寻根之旅,但这豪情万丈的返乡之旅并不理想,他们希冀的能够重铸民族自我的“文化之根”没有如愿找到,这些根早已散落在民间文化的碎片之中,挖掘出来的根并不如想象般的那么美,他们在历史长河之中已经不知不觉走向的了衰朽,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历史深处的混沌状态作家们表现出暧昧犹疑的姿态,既批判又赞美。

“寻根文学”的创作理论提倡作家从自身熟悉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例如韩少功主要是对楚文化的追寻,王安忆则探索齐鲁文化,李杭育则钟情于吴越文化。寻根作家以一个现代者的身份观照远离城市,偏僻闭塞的乡村部落,对乡村世界的文化传统进行热情审视。在韩少功的《爸爸爸》中,作者试图在这样一个弥漫着古朴民风的封闭的湘楚文化的源头找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却不曾想在这样封闭落后的区域发现了丙崽这样一个“长不大的小老头”,丙崽这样一种病态的存在其实是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的象征,一直在病态中挣扎,顽固而虚弱,不会死去也不会长出新的生命活力,只能永无止境地在垂垂老矣的状态发出原始混沌的呐喊。

韩少功在湘楚大地没有找到可以实现“现代民族重塑”的“优根’,却对民族根的残缺倒有了发现,实际创作与理论形成了实在的冲突,,“绚丽的楚文化”的悲壮也不见踪影,只留下对传统文化中丑陋顽固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反思。虽然在《爸爸爸》文本中,作者的批判很明显的,但同时也流露出对稍许留恋的意味,像把鸡头寨描述成一个奇特古朴的地方,人们和祖先一样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透出浓浓的神秘气息,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陌生的美感,在传统文化中东张西望,左右徘徊,既想远离他又不得不亲近。

王安忆的《小鲍庄》中的小鲍庄位于中国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黄河流域,祖先是大禹的后代,这个村落是中国儒家“仁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小鲍庄》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仁义”一直被视作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作品中作者更多的是对这一文化内质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仁义”是小鲍庄人际关系的准则,它使所有村民处于安宁淡泊之中,使小鲍庄处于千年不变的贫穷、封闭、愚昧的状态之中,网住了小鲍庄人生命的活力与精魂。

三、在现代中重构

寻根文学虽主张文学根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却是以一种现代眼光现代意识去打量审视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而且艺术手法也是非常现代的,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在传统的根基上融入了现代性元素,使得传统的精神内涵消解在现代意识的审视之下,最终达到一种新的文学内涵的重构。

寻根文学在现代的意识的审视下,传统文化中的被遮蔽掉的部分被显露出来,例如《女女女》中关于幺姑的故事,幺姑从“活雷锋”退化到类似鱼人的状态。因为长期受责任和好人的枷锁压抑,幺姑在中风之后,本能以一种病态畸形的方式爆发出来。在《女女女》中韩少功突破了单纯的价值判断,还原了人的真实本性,显现了对人类本质的深度探索。这一小说就以现代的眼光打量了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处事行为规范,揭露了人性之丑,社会之恶,显现明显的现代性特色。

寻根文学不仅在思想审美上具有现代性色彩,在艺术上重视想象和形式的创新,在众多作品中象征隐喻手法大量运用,叙述方式大胆变革。韩少功的《爸爸爸》是一个象征意味很浓的作品,愚钝不化的丙崽,落后闭塞的鸡头寨,愚昧原始的鸡头寨村民,象征了一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态,文本中还随处可见荒诞不羁奇妙魔幻的想象,在山水禽兽皆有灵的奇特地域中,丙崽和仁宝等奇奇怪怪的人物构筑的神秘魔幻世界给人留下无穷的思考与回味。

在叙述方式上寻根文学对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进行了革新,采取有限制的叙述,像韩少功的《女女女》《鞋癖》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角是幺姑和母亲,这样在叙述的时候就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但由于“我”知道的事情也有限,在叙述者的讲述中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就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距离,产生一种模糊陌生感,从而对文本本身意义进行了解构,从而获得了表达的多种可能。

“寻根文学”这个文学思潮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文坛上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寻根作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核中融入现代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个中国意味的神话寓言,。寻根文学在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相互交织,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的碰撞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审视,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世界进行观照,在传统文化中犹疑徘徊,又带着现代的翅膀破茧而出。

参考文献:

[1]邓楠《寻根文学价值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现在传统文化的现状篇10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现状;缘由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2

1前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悠远流长,而人文精神,更于其间特见其长。“周文”已灿然可观,而孔孟老庄荀韩等先秦诸子更大略厘定此后一二千年中华文化发展基本格局,“言必称尧舜”、“行必分尊卑”已成为中华民主的印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享誉世界,让世人称奇。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欧美强劲的经济文化风暴来袭,中国传统文化无一幸免地遭到侵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不免花果凋零。究其因,既有外来文明之横决,亦有自身后继之乏力。

2外来文明之横决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趋势。或者说,它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1]。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代表之一,在这场声势浩荡的全球化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面对外来文明的入侵中,显得力不从心。外来文化入侵的优势体现在:

首先,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利益至上,以美国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对外强化其国际地位和价值观,不仅仅是经济侵蚀,更多的是文化的侵入,特别是对于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遭到威胁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内倾文化,而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外倾的,西方国家的精神文化更注重外在的表现,将精神文化表现于物质形象上,这样的文化更具体,更具有感染性,更容易传播。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注重内在的修为,精神层面的修炼,这样的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修炼才能有所感悟与提高,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有所见长。因此,与高度物质形象化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播与推广方面显得十分乏力。

第三,西方国家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强加于中华民族,使我们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丧失了信念。余英时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反智主义”的传统,使人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造成价值观上的迷茫,也造成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

第四,西方文化是一股趋向无限的权利意识,任何“变动”都能导致不断超越与不断进步[2]。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静态文化,这种静态性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静态的“目的”意向性,整个系统都能长久保持相对平稳与不变的超稳定性,缺少变革的动力。

全球化引起的这样文化上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多样性的必然,这些文化在矛盾、对立、悖论中发展是合理的,这也符合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哲学基本概念。因此,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面临诸多外来文明之横决,使其发展和传承出现了停滞不前、断裂、甚至有部分消亡的状态也成为必然。

3自身后继之乏力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时至今日,其发展显得后继乏力,一种文化传承受阻,除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内因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因有中国人强调稳妥的性格、保守的农耕文化、注重传承的家族观念和唯我独尊的大国心态,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1中国人的性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成为文化的主体,“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了社会的稳定性,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将具有创新精神的“数”排在最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人际,而轻创新、轻科技的价值倾向,就像鲁迅先生在《申报・自由谈》中谈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

林语堂先生评价中国人的德行是“圆熟”,即平和、知足、镇静、忍耐四种品质,这是一种消极的性格,是一种静止的思想,体现的是容忍而少进取和争胜的精神,把“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人生信条。中国人性格保守,传统文化多因袭而少创造,这决定了国人先天缺少探险精神,缺少开拓与浪漫。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采取妥协和自足,而不是及时地革新与发展,因此,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举步维艰是可以预见的。

3.2农耕文明

中国农耕文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相对封闭、独立、平和的环境,使中国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所允许的顶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真实写照,这样缓慢、平和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变革缺乏兴趣和变通能力。同时封建统治者强调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春秋时期管子曾提出农商并举的政策,但也仅仅是奇葩一朵,昙花一现。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里,统治者虽然没有禁止商人,但绝对是不提倡的,这样就导致商业经济带来的活跃思想被牢牢的限制于萌芽状态,使人们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缺乏灵活多变的变通能力,人们懒于行动,安于现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