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38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音乐传播;新媒体文案;实践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活动产业,市场对音乐传播专业技能型人才表现出巨大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髙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音乐传播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须重点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据音乐传播链条上的市场调研发现,就业单位对具备文案能力的人才有普遍的需求。无论是演艺活动策划还是音乐产品营销活动,都需要将文案写作与策划、营销等工作环节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到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向市场传播推广,从而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因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有必要开设文案课程,培养既具备音乐基础又掌握文案写作技能的音乐传播技能型人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文案成为传播者向受众传达信息的必备载体,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新媒体文案写作充分应用在音乐传播实践活动中,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了紧跟当前新媒体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高校在新媒体文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上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而言,更需要在遵循音乐文化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新媒体运营行业的方法经验,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媒体文案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和技能要求,是音乐传播的核心专业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新媒体文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的文案写作实践技能,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目标未能满足市场要求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新媒体文案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性质,课程标准需兼具音乐和新媒体文案的特点,既要遵循音乐艺术规律也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根据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要求,新媒体文案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在音乐传播活动中能运用新媒体文案编辑的技能。但是在就业市场调研中发现,音乐产业对新媒体文案的岗位要求不仅仅是文案的写作与编辑,还包括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甚至还需参与制作环节。因而若仅将掌握新媒体文案编辑技能作为课程的能力目标,则未能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1]

(二)实践教学计划实施难度大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对环境条件具有特定要求。新媒体文案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需紧跟互联网的节奏,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在空间环境上,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网络条件的计算机作为常规课堂设备,并满足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数量要求;在时间条件上,因新媒体文案具有时效性,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节奏和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践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的时间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课程之间进行横向结合,教学时间和地点便需要进行统合与调整。然而,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规范与要求,课程开展需安排在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与地点范围内,允许灵活调整的空间较小。这对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言,则加大了实施难度。

(三)师资团队存在单一学科局限性目前音乐传播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主要为音乐学、音乐表演等音乐类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而音乐传播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融合了音乐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体系的知识架构,需要同时具备音乐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基础的师资团队。此外,音乐传播活动离不开商业市场环境,因而师资团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学基础。仅有音乐类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在音乐的传播与商业推广环节中,容易倾向于音乐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商业性;仅有传播学或营销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则容易忽略音乐的艺术价值。总之,专业学科背景单一的师资团队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材建设跟不上新媒体行业发展节奏音乐传播作为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未成熟完善,教材建设、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学资源也较为欠缺。新媒体文案课程欠缺符合专业需求的教材,在教材建设上也遇到不少困难。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文案因行业发展而呈现出不断更新迭代的需求,教学内容需紧跟新媒体行业发展,根据平台渠道、内容形式、受众心理、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而更新。但教材建设以及出版发行的周期较长,跟不上行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步伐。

(五)缺乏校企合作项目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大环境要求,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融入真实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创造科学、有序、双赢的合作模式,开发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然而,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开展需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遵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规律,难以跟上新媒体环境变化以及企业项目运转速度。因此,新媒体文案项目在校企合作的对接上存在错位,久而久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和信心受到影响,导致学校日渐缺乏契合教学节奏的校企合作项目。

四、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下的文案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融入实战项目,拓展能力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实战项目,设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匹配对应,同时拓展教学目标,突破课程的能力目标局限,通过横向课程结合、跨学科融合等方式,驱动学生将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项目中,从而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新媒体市场环境。音乐产业需要具备音乐专业基础的新媒体运营人才,除了要求人才具备文案编辑能力之外,还有内容策划与运营等综合能力要求。为了切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文案课程便需要融入音乐新媒体运营项目,以文案编辑能力为核心基础,联动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策划、营销与音乐素养等课程,跨学科融合音乐专业与传播专业的特性,将学生的能力目标从新媒体文案编辑拓展为新媒体策划与运营,逐渐形成适应音乐产业与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教学管理,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改革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之外,还需要教学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改革。要实施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校企双方保持相同步伐,而每周一次课、每次两节课的传统教学安排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节奏,需要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来调整具体的课时安排,包括时间与地点的灵活调整。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文案课程主要通过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产品进行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可借鉴设计与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进行阶段性集中式教学,将任务安排到集中的教学周,根据企业任务需求安排每周课时数,打破每周一次课和每次两节课的局限,将课时安排在几周内连续完成,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性实践学习,尽可能跟上项目运转节奏。同时,可以与教务部门协商,根据项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地点。在进行横向课程结合时,需要与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指导项目,也可与教务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地点内,任课教师在项目中各司其职,分别从不同领域进行指导,达到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的效果。

(三)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既要求师资团队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也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可采用的举措有:1.引进非音乐类专业师资。在现有音乐类专业师资团队基础上,引进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带动跨学科的融合,形成以音乐传播为平台的教学科研体系。2.加大师资进修与培训力度。根据音乐传播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加大师资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跨学科进行学历层次提高,提升应用性技能。3.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一方面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现有团队到音乐产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了解音乐产业前沿信息,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四)研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社会产业发展迅猛,更新迭代节奏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跟不上高职实践教学的需求。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随着音乐产业与新媒体环境的新趋势,企业不断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市场需要的新形式,而教材中却未能及时添加相关的新知识。传统教材显然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中,着重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此解决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事项,是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五)融合双创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需要校企双方统一节奏步伐,但传统规整的教学安排难以跟上企业的快速运转节奏,要解决校企节奏不一致的难题,除了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之外,实践项目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在高职院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在运行节奏上寻求平衡点,同时助力双创教育。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广告学;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广告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高校,经管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广告学”课程,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正是为配合市场营销知识而设置的。在广告与营销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课程必须明确课程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

广告属于市场营销4p中促销(promo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市场营销服务,但又独立于市场营销。“广告学”课程也与“营销策划”课程一样,本身是具有实践指向的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调研、策划、创意到制作上“广告学”都要求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然而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和教材、课堂的限制,教师在“广告学”的教学上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轻视广告设计实践,所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于广告设计与运用的能力仍然比较欠缺,难以与营销策划等知识相互配合。另外,广告是引导消费、传递信息、刺激需求、美化生活的一种产业,它的相关课程性质应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活泼生动的课程。而在“广告学”教学中避免学生参与广告设计实践,则难以使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相互对接与促进。

1.2教师专业背景问题

目前“广告学”的教学主要形成了三大类型:艺术设计类、新闻传播类和市场营销类,这三种类型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广告学”教学时,风格各不相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广告学”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夸大美学艺术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则偏重于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知识,而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和能力掌握得较少,且易于忽视广告的策划与设计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更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运作,但在广告的设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很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广告学”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片面孤立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不明白怎样将广告设计与营销策划知识相结合,在策划实践时难以将所学广告学知识进行应用,进而觉得这门课程很难学,导致学生对“广告学”失去学习兴趣。

1.3教学方式问题

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老师单一地讲与学生单一地听,这种单项传播模式居多。1.4考核方式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广告学”课程主要是以考试试卷为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违背了“广告学”的互动性与应用性特点,因而难以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

2教学改革

2.1特色教学法研究

本门课程将依托非广告专业的优势,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凸显“广告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上的实践性、应用性与贯通性。本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为52学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时按3:2的比例进行分配。2.1.1理论教学教学学时:32学时教学目的:随着媒介的融合、网络的广泛应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本门课程将通过“广告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广告实践的经验和技巧,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的系统知识,掌握“广告学”基础知识概念、了解广告新媒体、学会撰写广告策划案及不同传播媒介的广告文案,学会广告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章广告导论了解广告的概念、作用与功能,广告的主要参演者与类型,广告的演变与现状,重点理解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的关系。第二章广告是如何奏效的了解作为传播方式的广告是如何起作用的,支撑广告有效性的广告效果是怎样的,广告多面模型“感知、认知、联想、说服、行为、文化与社会”的特征。第三章消费者受众了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文化、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如何选择正确的目标受众。第四章广告战略性调查与战略计划学会进行广告战略性调查,了解调查的类型与方法。基本的战略计划决策中,如何进行Swot分析、制订广告目标与广告战略,然后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最后进行广告的预算与评估。第五章媒介计划了解印刷媒介与家外媒介、电波媒介、互动媒介与另类媒介、广告媒介计划与购买的基本概念。第六章广告创意与讯息战略创意是营销策划的灵魂,学会创意的思考,获得创意的基本方法。第七章广告文案撰写了解广告语言,掌握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广告文案的撰写方法。并在此章节中,结合实验课程为广告设计作品撰写一份海报广告文案和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第八章广告设计与制作结合实验课程,讲解标志、海报、包装设计的要素与方法;重点讲解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要求和过程;同时,教师选取不同媒介的优秀广告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如何借鉴优秀广告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第九章网络新媒介的运用随着媒介的融合、网络的广泛应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此章节将着重讲解H5、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介在广告中的运用。第十章广告效果评估了解广告效果评估、文案测试、媒介评估、广告活动与整合营销传播评估的基本概念。2.1.2实验教学教学学时:20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Vi、海报、包装、广告效果图设计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将广告学理论知识与设计经验相结合,提高营销策划的实践能力。实验一Vi设计结合理论课程中标志设计的草稿作业,教师演示如何将手绘标志的设计草稿通过电脑ai软件绘制成标准标志,进而使用现有素材完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的设计。学生先完成教师所给的示例图,掌握ai标志绘制基本原理,然后根据教师所给素材完成各自的Vi设计。实验二海报设计结合理论课程中海报文案作业与海报设计的理论方法,教师通过pS软件演示三种字体设计的方法,将图形元素与文字进行组合、排版完成一幅海报设计。学生完成教师演示案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所完成的海报文案在网络上寻找符合海报主题的图形素材,然后独立完成一幅各自选题的海报设计。实验三包装设计结合理论课程,教师演示包装设计的步骤过程,讲解如何在网络上寻找图片资料开启设计灵感,然后通过pS软件将所搜集的有用素材制作成包装设计效果图。学生按教师所给素材完成示例图,并按教师所讲方法完成各自选题的包装设计效果图。实验四广告效果图设计结合三次实验课程所绘的广告设计图,教师通过pS软件演示如何配合广告策划的需要将所设计的广告平面图pS到现实场景,增加广告策划文案的可信度。

2.2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在“广告学”教学中要避免讲授纯理论,要与市场营销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广告学”是为了服务于营销,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只教授广告设计也是不正确的。在“广告学”教学中常规的以考试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这样将难以考核学生在此门课程中真正掌握的知识情况,特此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以“考察”为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给出题目方向———以本省某品牌或产品为广告策划对象,以分组的形式(每组3人),各组自主选择一个策划对象,各组学生需要按阶段完成作业,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案。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作业,通过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进行广告调研,对企业的品牌形象以及所售产品进行分析介绍,了解所要策划对象的现有消费者构成与其目标市场策略,了解企业已有的广告宣传手法。其次,要求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竞争对手分析、Swot分析,得出品牌知名度、消费者需求,最后给出结论,提出现存问题与给出合理化建议。作业以报告形式递交,并在完成此阶段作业后,由每组学生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解,由其余学生进行评论与建议,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第二阶段作业,在完成以上步骤后,理论课程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阶段根据上次作业得出的数据,学习新的内容,将作业带入到课堂知识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目标受众分析与市场细分及定位,进而选择广告策略。同时,教师讲授新媒体广告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为传播媒介进行广告策划。在此阶段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撰写一个海报广告与一个电视脚本文案,并写明媒介计划与购买说明。此阶段作业需要实验课程进行配合,以便学生能够完成海报设计与新媒介效果图设计。作业以报告形式递交,并选出优秀作品请学生欣赏。第三阶段作业,每组学生根据所选题目搜集所选品牌原有标志并对它进行分析,然后请每个组员各自为企业设计一个新的标志,分别为草稿版和电脑标准版,并写出设计说明,最后完成一套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以个人成果形式在班级进行展览。第四阶段作业,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促销策划,并由小组成员分别独立绘制一个pop手绘海报,并在班级进行展览。最后,四个阶段的作业形成一本完整的广告策划书,把需要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巧妙地隐含、穿插在每个“任务”之中,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搜集大量的广告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此考核方式以广告策划书为主线,学生分组完成四项报告内容,最终以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的形式评定成绩。最终成绩评定为:总成绩=课堂出勤(总分100分,占比30%)+广告策划书(总分100分,占比70%)。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本次通过“广告学”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着重凸显“广告学”与“营销策划”的关系,以丰富优秀的案例、生动的课程实践体验,把整个课程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在选定作业中掌握广告策划、广告文案的撰写和广告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大学生参加创业、营销策划类的比赛做好技术准备,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营销策划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安心.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学改革[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484-497.

[2]杨慧.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1(9).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4

关键字:新媒体;动画;人才培养;教学

媒体作为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与记录的必备机制,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媒体,主要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而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娱乐性促使动画开始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上大行其道,“新媒体+动画”的全新组合也显露出勃勃生机,新媒体的出现给动画产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动画只能通过电视或电影等传统媒体播出,但制作动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动画的制作在精度和准度上有了新的标准,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影视动画的全新的审美效果。此外,由于新媒体动画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动画的播出平台拓展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观众可以适时、互动地点播新媒体动画。

一、新媒体动画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不同于传统的动画运营模式,新媒体动画的运营模式使得动画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播出渠道更加广阔。同时,新媒体动画在制作成本和周期上都较传统动画更为节省,因此,网络和手机运营商也在密切关注新媒体动画这个新的市场盈利点,积极为新媒体动画的传播提供互动开放的平台。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动画产品消费大国,尤其是在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手机用户达到近5亿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否认新媒体动画已酝酿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突增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从事新媒体动画的创制人才形成了巨大缺口。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或与之相关的课程。然而,从动画自身的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强调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原本就缺乏动画创作和经营人才的中国动画产业来说,新媒体动画人才愈发显得紧缺,新媒体动画的运营人才培养依然处在摸索阶段。

现阶段,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着重于新媒体动画的制作人才,而大部分新媒体动画的创意与运营人才则需要从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成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动画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艺术特性不符等问题。随着新媒体动画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动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结构调整。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该培养什么人才。

二、当前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新媒体动画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新媒体动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各高校普遍在本专业的定位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近两年我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我们将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归纳:

首先,新媒体动画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系统讲授关于传统动画理论基础知识及制作技术,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整个新媒体动画产业、运营模式、网络及移动通讯平台等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前者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的被动学习局面,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脱节。

其次,新媒体动画属于文化产业部分,“创意先行”是其发展与振兴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从行业发展来看,虽然新媒体动画市场的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但是,如果缺乏好的形象和作品,很难吸引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从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新媒体动画市场健康强劲地发展。如何让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水准的原创力,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再次,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新媒体动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结合我们近两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以及对相关高校的考察可以得出:目前,各高校新媒体动画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新媒体动画的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体系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新媒体动画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理想诉求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动画专业在教学及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发展下,动漫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适时地对动画专业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并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面对发展的新媒体动画专业,我们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不断完善新媒体动画专业建设,有效解决本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我校在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的发展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并走在全国的前列。

专业方向要科学合理的开设和建立,要从学理入手。我们既要考虑新媒体动画的学科原理、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方法,又不能忽略新媒体动画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新媒体动画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平台之上的,而动画学科本身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基础决定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是科技型、技术型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电脑软件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的教学重点。

然而,正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从动画的自身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要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此外,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依托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动画技术也因为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开发而提升,这使得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还是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都无法紧赶上瞬息万变的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可见,单一偏重从技术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是造成学校专业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及对上述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切入点。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21世纪无疑是信息化科学的世纪,以多媒体和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同时信息技术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拟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入手,对其适合于建构自主学习环境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并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模式

一、信息技术实践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意义

网络环境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影响,可以说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更新速度快的课程,信息技术恰好迎合了市场营销学这一特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性促进空间,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和颠覆性地整合了各个资源。

因此,当教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运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用新型多媒体模式和信息化资源去教学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便可以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也将大幅度优化。这种优化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单向传授模式向互动模式的转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于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信息化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认知;信息化教学为小组实践和协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优化了有利于学生主动积累和发现的情景模式教育。总之,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培养主体型和创造型学生提供了可能,对于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将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设最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站在理论前沿和社会前沿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设计思路

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旨在将课程中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资源等课题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在课程改革中要积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首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引入所需的信息技术和internet环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多种类型网络进行虚拟实践和演示,增强自主学习和主体创造的可能性。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不要将课本和老师课堂传授作为学习依赖点,而是不断在数字平台上根据信息化资源协作学习,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并主动对资源进行收集探索,用发现知识、整合知识、呈现知识的模式进行主体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学会实践学习,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创造学习环境。

其次,市场营销课程有着自身社会性、实践性强的特性,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实时共享,虚拟教学触手可及,具有信息化概念的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中,可以轻易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培养自我良好的信息素养。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而言,当学生将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主动构建市场营销课程的大框架和概念性知识结构,并不断根据时代的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信息技术将为学生在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管理、自我挑战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从更精更新的思路出发进行规划

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和其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应当尝试在信息化整体设计思路下,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和监控。运用网络大环境,将重点放置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运用教学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在具体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授课和教学环节中,以精准的态度重点阐释课程中的难点。同时加大课程实践力度,作业和考核方式应当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观念,增加市场营销课程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思路

2、加强开放性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云共享教学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虚拟课堂和多媒体设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交互式学习。在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云共享,在课堂上尝试插播法,将云共享资料插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运用互联网进行案例教学,特别是涉及市场营销的企业动态、公司经营等教学内容,使面授式教学与云共享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多种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的结合,最终形成交互式学习模式。

3、重视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模式,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应针对其自身具有的融合多种资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大网络和大时代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适合自身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将老师的地位放置在“导学”的位子上,重视学生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的实践学习。在教学中,力争摸索出一套能有效激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的模式。据此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进行总体设计,提出自主学习阶段性安排,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分析,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中,调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化需求,整合的目的不仅仅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市场营销课程的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6

之所以想写这样一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为国内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市场化媒体管理参考

2004年底,国内已有一批媒体企业上市,如北青传媒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9.04亿港元,是北京青年报社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重要举措,对于其他媒体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具有领头的作用。

笔者一向认为,国内业绩好的报业集团在目前发展阶段,如果仅仅是为了“圈钱”,不必非到股市上筹资。有的正在准备上市的报业集团老总也私下说,上市圈到的钱还不知道该怎么花呢。上市筹资是有代价的。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有权撤换管理人员。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上市也能促进中国媒体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风险披露标准和透明度。既能通过法律与市场监督保障股东权益,又能通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和股票认购权等物质手段激励员工、保留优秀员工。相对于“圈钱”,当前这股酝酿中的上市热,更反映了国内报业集团尽早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彻底摆脱旧的行政体制的热切愿望。根据目前国内媒体的现状,一般来说,媒体企业上市可通过并购、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属于“喉舌”性质的媒体的主体业务不能进行企业化运作,只能将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实行事业办企业,事业单位作为出资人,授权企业单位经营,如北青传媒模式。即使如此,从长远看,媒体从业人员学习一些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现代企业的才能,并将之和媒体实践相结合,对于转换媒体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自己作为记者转行成为媒体管理人员的经历。

我1986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和新闻系毕业后,先是在北京英文《中国日报》担任7年记者。后获美国《读者文摘》奖学金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被亚洲管理最佳公司之一的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聘用,历任《联合早报》高级财经记者、《联合早报网》主编、亚洲网有限公司副总裁、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高级经理等职,参与过分公司上市筹资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是新加坡第七大上市公司,出版当地主要报纸杂志,并投资于电视、电台、网络等电子媒体。虽然我是新闻科班出身、老记者,可谓“血管里流的是墨汁”,但在一个高度市场化条件下的国家和媒体中从事财经报道和媒体管理工作时,以往国内外接受的新闻教育和积累的工作经验相当不够用,非常吃力。这样才在工余攻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Buffalo)在新加坡开设的mBa学位,可谓学以致用。

笔者对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的管理层做过统计,发现在28名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发行人、总裁、总编辑在内)中,有新闻和商业经营两方面经验的只占17.9%;只有商业经验者则占50%;两者相加,有商业经验者占大多数,达到67.9%。在28人中,受过财经、商业管理教育者占到60%。发行人和总编辑中也不乏有mBa学位或管理文凭者(见“纽约时报公司管理层背景”)。根据笔者的观察,其他世界著名媒体公司的管理高层的背景,也大致如此。为了保证管理层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公司对他们的商业经营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工作经验和能力。由于国内媒体进入市场时间太短,媒体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对于所谓媒体经理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国内业界和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提出媒体经理人需要既懂政治,又懂经营、新闻等等。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和财经新闻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对懂商业管理的人才将有更大的需求,也会有更多的媒体人士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发生兴趣。mBa教育以培养实务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已开始得到国内一些媒体集团的利用。实际上,国内已出现了“天价”媒体emBa项目。①纽约时报公司管理层背景

工作背景人数比例(%)

有新闻工作经验者932.1

有商业经验者1450

两者皆有517.9

合计28100

教育背景人数比例(%)

受过财经\管理\mBa教育者1760.7

数据来源:,2004年11月

二、系统介绍市场化条件下媒体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谈到媒体的经营与管理,比较常见的概念和话题有市场与消费者的细分、产品的差异化、社会责任、财务管理、新技术应用等,这些在mBa的战略管理、营销、伦理道德、财务管理等诸多课程中都有涉及。但mBa更注重培养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整体了解。在美国mBa的管理“通才”教育下,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主要能力:

通才的眼界,能全面考虑一个组织的问题,并在较大范围内了解组织的状况。

分析和综合能力,能把含糊的和没有条理的信息条理化,得出对问题的准确解释、形成创造性的选择,并恰当地完成。

技术与专业技能,包括各种商业手段和职能方面的能力。

商业伦理,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尽职精神和伦理观。

能成功地与同事或竞争对手交往,能在各种竞争条件下出色完成任务。②

中国的mBa教育在过去10年里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系统了解mBa战略管理、商业伦理、经济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组织行为等课程(各个mBa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因此只列出主要课程)覆盖的知识结构的传媒人士并不多见。此外,现在的传媒管理人比较忽略媒体企业的文化、使命、伦理道德等概念,缺乏建立现代化媒体企业的整体思考,也即mBa要求的通才的眼界。掌握一些基本的mBa管理内容,对他们的工作也是会有帮助的。如果是要将mBa的概念和案例运用于媒体管理,则应具备mBa知识和媒体管理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知识。因此,我觉得应该利用自己的经验写一本概括mBa基本内容,并与媒体实践相结合的书。

必须强调的是,mBa式的媒体管理也并非被所有人接受。美国人Underwood曾在上个世纪90年过一本《当mBa们管理新闻大厅的时候》的书,对所谓mBa式的现代化媒体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这里,mBa代表了报业中的市场营销、成本、赢利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商业概念。该书作者认为,在“mBa”式管理制度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包括《今日美国》(USatoday)在内,是市场营销占了上风,结果一味迎合读者,抹杀了采编人员的创造性,更取代了媒体教育读者的功能。③无独有偶,中国的报纸编辑也有类似抱怨。④

难道“mBa”们努力吸引受众和广告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有什么错吗?如果按照更好地服务他人的商业理念,媒体服务的对象应包括股东、受众、采编人员、分销商、政府监管人员以及所在社区等诸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媒体作为一个创造性和自主性强的企业,要发挥雇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商业经营更为成功。在追求商业利润和照顾利益相关者关系之间,如何平衡绝非易事。这样的道德难题在企业管理中司空见惯。国外mBa最近几年开设的伦理道德课程,便是为了帮助经理人理解应对管理中出现的伦理道德冲突。

国外对媒体进行mBa式管理的批评意见还有,媒体除了传播专业功能以外,还必须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媒体的商业功能。这种观点有些类似国内关于媒体上市必须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的要求。

本书侧重于介绍企业的全面管理知识,和这些知识在媒体经营中的运用。但作者也同意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须兼顾媒体的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方面功能。为此,在拙作《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一书中有大量篇幅专门介绍新加坡媒体集团如何发挥特殊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职责。同时,笔者认为,除公共媒体组织外,多数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赢利。现代企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要取得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媒体进行企业化经营时也不例外。

美国大学在教授媒体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时候,大致会有两个教学方向。一种是强调媒体经营与管理的财务管理;另一种则是强调对人的管理。本书在写作时倾向于后一种方向。因此,虽然此书提供了媒体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践,但这只是粗线条而已。如书内有介绍媒体经济学与媒体财务管理,但其目的是要帮助读者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概念、读懂报表中数字代表的意思,而非是讲述会计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如前面所述,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是要介绍mBa教育要求的通才的企业管理眼界。此外,虽然这本书强调“系统”介绍mBa概念及在媒体实践中的运用,但相比于整个mBa教学内容和方式,这本书只有入门的功效。mBa1910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mBa教学方式强调案例讨论,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强调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这都是看书学不到的。

本书共分11章,包括了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伦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统计、财务、运营、技术与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等mBa主要课程。除了介绍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以外,还试图将这些内容和媒体管理实践相结合。有些案例和分析,如多媒体整合对媒体企业组织的影响和媒体缩减规模(裁员)期间的人力资源策略,皆出自于本人亲身经历,在mBa学习时成为课堂讨论的主题。附录还列出了国外著名商学院mBa和新闻学院媒体管理课程简介,为有意进一步学习的传媒界朋友提供帮助。

(作者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媒体mBa精要》一书近期已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

注释:

①据新华网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管理、新闻学院联手,酝酿多年的传媒管理方向emBa项目自正式招生以来,“前来咨询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校方表示,最初被称为“天价”的25.8万学费并未吓倒报名者,截至2004年6月底,招生情况已远远超过校方的预期。

②赵纯均等:《中国管理教育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7

从2009年初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以成立全媒体新闻部和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投入使用等为标志,开始了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以实现新闻宣传更大的影响力,传播载体的更大覆盖。今年1月13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国首家全媒体新闻部,首批15名记者每人配备高清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24×7全天候的多媒体信息模式。5月初,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设立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3G事业部,实现多媒体、即时和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6月上旬,集团投资3000万元,历时一年多建设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接受新闻出版总署的评审和验收。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试水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进行从单终端、单形态、单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向的传播模式的尝试。

全媒体运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交汇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正在或将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热切探索的内容,传统报道方式的多媒体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自媒体”,“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等新概念、新理念影响着报业的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不少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也是一场与新媒体争夺“新蛋糕”的竞赛。在不远的将来,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或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报业生存的重要选择。

以媒体融合为目标的多媒体实践在国内外媒体中方兴未艾。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和纽约时报采编部门。而在国内,除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还有主要是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平台搭建进行全媒体融合的,如,烟台日报主要是通过流程再造、虚拟组织的运作来进行全媒体拓展的;解放日报专设滚动新闻部进行独立运作,由报纸管辖网站协助的,等等。

全媒体实践是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统一平台问题,中国宁波网解决内容载体问题,报网互动解决资源整合问题。当前,重点是结合数字技术平台,探索一种融合型采编模式,全面运作全媒体新闻生产。

1.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整合媒体资源。2007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建设集新闻内容采编分发、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2009年初,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试上线。经过近段时间的运行,新平台顺利实现了与老系统的对接过渡。

内容生产平台是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此外还有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客户服务和网络支撑等四大平台。内容生产平台将各报内容和网络内容集合在一起,实现了全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编辑,即在一个编辑界面下,可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并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同时结合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和文件管理等多项功能。为报业转型奠定基础。

2.以中国宁波网为内容载体,试水全媒体新闻。2001年6月1日,中国宁波网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开通;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网上视听业务;2008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新闻出版许可证,获得网络数字出版运营资质。

中国宁波网既作为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又为集团数字报业基础平台。2006年、2007年、2008年分获中国报业新媒体十强、中国十大创新新闻网站、中国十大经营管理新闻网站。《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看自主创新》访谈获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目前,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网视宁波》、《对话》、《城事热线》、《天一红人堂》等多媒体品牌。中国宁波网成为全媒体新闻的主要运营者和载体。

3.增强新媒体的市场覆盖,发挥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是指信息经过多渠道地反复立体传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从而使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项目近几年逐渐成为市场主体。2005年7月宁波手机报推出,到2008年宁波手机报收费用户达到60万户,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之一。2006年创建了互动多媒体数字报“播报”,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评估,“宁波播报”是全国唯一独立形态的多媒体数字报。户外电子显示屏报于2008年9月试开播,如今已有近100块电子显示屏分布在社区、广场、公园。

依托“新媒体四报”新媒体载体,使新闻扩大到手机用户、社区居民等各类人群,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报道,就是在发挥传统报媒的作用同时,新闻网、手机报、多媒体电子报、电子屏报等立体传播,从而大大推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桥热”。

4.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打造新闻“特种兵”。2009年1月13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了全国首支专门的全媒体记者队伍,由中国宁波网日常管理,集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全媒体队伍建设。首批15名记者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高清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24×7的信息模式,负责为集团各媒体提供以视频报道为主的多媒体新闻信息。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媒体采访力量,近期中国宁波网再次面向社会招聘10多名特聘记者,主要对于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和滚动新闻的采访。全媒体记者每天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提供数十条视音频新闻。

5.通过全媒体流程再造,加强报网融合。在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新闻只有在纸媒上刊发后,才能在网站、手机报等数字平台上陆续,难以发挥数字媒体的快捷优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逐步把旗下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新侨报等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融合。集团规定,各媒体的电子信息版权归集团拥有,授权中国宁波网使用。各报网的域名与中国宁波网合一,报纸数据纳入中国宁波网。目前东南商报未见报稿件尝试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共享使用。

为了鼓励纸媒记者多采写视音频新闻,集团每年提供50万元用于支付记者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供应视音频新闻的稿费。传统纸媒体将逐步推广文字、视音频等复合技术的信息采访采集,以尽快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编辑和多媒体。

在全媒体运营实践中,全媒体新闻生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把全媒体新闻生产特点概括为:“多媒体、互动、聚合”。在增强多媒体采访力量的同时,高度重视以“聚合和互动”为重点的全媒体编辑,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1.全媒体新闻的特点。全媒体新闻是建立在跨媒体基础上,具有多媒体、互动、聚合等特点的新闻类型。

“多媒体”的特质。报纸文字和摄影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两种手段报道一件新闻,而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记者必须是全能记者,能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特别是视频进行即时报道。

“互动性”优势。全媒体新闻则吸收了网络的互动优势,使传受双方关系改变了,互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既丰富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空间。细分之,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传播者既是新闻的采访者又可以是新闻的被采访者。

强大“聚合”功能。新闻聚合是编辑要将相关新闻聚合,使之成为网络报道的一个中心。全媒体新闻部在将信息搜集、整合、加工、提高后,能够把新闻事件更广阔更深入地报道展示,而且把多种手段聚合与融合。

中国宁波网要求对网站采制新闻和集团各子报的本地新闻进行“聚合”和“互动”的编辑,重要新闻时配上新闻评论、论坛互动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等,形成跟进式的互动化的全新的新闻产品。

2.全媒体新闻的要求。对于一般事件的报道要求是“短、平、快”,要从“第一时间采写”变为“第一时间”和“滚动报道”。

短:短小精悍。即使拍摄连续视频,也要注意将报道有机切分,这样既内容丰富,又便于提炼不同主题。也便于受众收看阅读互动。

平:面对各种载体不同终端,更要多注意平民视角。同时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

快:不但要第一时间采写,而且要第一时间。全媒体记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报道手段,要学会在事发现场用电脑手机报道。

专题新闻要有新闻“包场”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全媒体优势,穷尽新闻资源,成为人们了解新闻必须到达的地方。

3.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全媒体新闻具有非线性的采编特点,核心在于采编流程再造,在于采编规范的制度化。全媒体采编人员要学会“用脑”、“用眼”和“用手”。

用脑:要有新闻聚合编辑的头脑。全媒体新闻要适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其他载体特点进行采写和,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用眼: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全媒体记者随时与受众互动。

用手:全媒体记者要会写文章、玩网络、谙手机、擅拍摄、长制作。通过多种信息载体的聚集,使报道具有广度和深度。

全媒体运营除了正确的决策和战术,很重要的是有赖于新的报业文化价值的重塑,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构建新的人才结构,解决内部利益矛盾冲突。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较大。常见的情形是,报纸认为网站原创能力弱,网站则觉得报纸是产业链的底端,最终影响新旧媒体的融合壮大。在全媒体探索中,集团内部的一些媒体往往想的多是自己可以成为什么,而较少想在一个新的业务流程中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些媒体往往想的多是如何保住自己既有利益,而较少想如何和别人利益融合做大新蛋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保持纸媒优秀传统并充分发挥数字媒体前沿优势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长期课题。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失败之鉴给了我们警示。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8

2009年下半年,新浪微博最先开始内测,随后,腾讯、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都开始了微博内测。信诺传播整合传播事业部高级客户总监朱永强一直在密切关注微博的发展情况,信诺的媒介人员也有幸被邀请进行产品的内测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信诺开始对微博发展趋势和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同时对微博的传播效应和传播方式进行策划及试验。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微博越来越火爆。朱永强告诉《国际公关》记者,2010年10月,信诺专门负责网络营销的eaSU部门,开始将微博正式推荐给客户,使微博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客户的活动、品牌传播和口碑营销中,与此同时,信诺还鼓励客户的高层开设微博,亲自体验微博的乐趣。据介绍,截至目前,信诺大部分客户的高层都有属于自己的微博,并有部分人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微博控”。

灵思也是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并研究微博营销。2010年底,灵思设立了单独的微博营销部门,结合客户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需求,逐步为多个国内外客户开展基于微博平台的营销服务。

发展到现在,灵思微博营销已达到数十人的团队规模。灵思北京公司第二事业中心客户总监方俊告诉记者,灵思微博团队主要来自传统pR公司、4a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新媒体营销公司、知名媒体、新浪微博管理层等等。此外,灵思拥有针对微博的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已经自主研发了微博内容、传播效果、粉丝属性及行为的灵思官微运维评估与监测工具,并设立了专门的微博营销研究团队,负责对国内外社会化媒体案例研究和新应用的实时跟踪,为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知识体系保障。

服务客户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在实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基于这些优势,公关公司为其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能。

据方俊介绍,首先,灵思利用微博平台,帮助客户找到相对精准的受众人群,即真正的目标消费者。通常主动关注品牌官方微博的粉丝,有相当比例都可能是品牌潜在客户。其次,利用微博为企业打造自有媒体,直接建立起信息传播、分享互动的平台。这个自有媒体可以发起线上虚拟会、市场调研投票等功能,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定期举行线上活动等形式的互动,让企业拉近和客户、合作伙伴的距离。因为微博能让用户和品牌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进而最大化地提升用户与品牌之间的黏度和忠诚度。第四,微博可以倾听网友声音,了解消费者各种反馈,从而为优化产品及服务、制定市场战略等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微博营销,信诺主要注重的是它的互动性及口碑传播的广泛性。朱永强告诉记者,信诺依托近20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和对线下活动的掌控,将体验式传播的精髓运用到微博营销中,使微博与线下活动更好地交互补充,以实现客户的预期目标;同时把客户体验从现实贯穿至网络,又从网络回归到生活,真正实现社区口碑营销以“点”到“面”的特性,以及以“面”带“点”的层叠涟漪作用。

amD是一家专注于微处理器设计和生产的跨国企业,也是与信诺合作非常紧密的客户之一。近年来,amD有很多场公关活动由信诺承办。而微博在活动中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活动的宣传效果,也加大了活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据介绍,2011年的amD极限超频拉力赛总决赛在北京中关村的欧美汇商场举行,活动现场聚集了数以千计的观众。为了提升现场观众的参与度并实现再次传播,除前期使用微博进行招募和报名外,现场还设置了几个以微博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决赛现场官方微直播;观众、选手现场互动;知名博主现场直播;网友Fans在线参与及传播等。

整个活动中,现场有近百名观众分享了活动照片,并将奖品的照片再次上传至微博进行分享。it类媒体、选手亲朋、amD合作伙伴都对官方微博的内容进行了转载和评论。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关键词在微博上出现的数量统计显示,话题数量近4000次。直至活动结束后一周,还有当天的现场观众陆续上传活动照片@给活动官方微博。本次活动不但使微博成为比赛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将其互动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得到客户、选手、媒体、观众的认可。

百威音乐王国上海赛区的活动传播,则充分利用了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朱永强告诉记者,本次活动从启动仪式的新闻会到后期的海选、初赛、复赛至决赛,微博一直跟随其中。

在新闻会现场,信诺运用了微博墙,邀请《爱情公寓》的主要演员参与。在微直播的同时,活动现场嘉宾与网民互动。同时,针对现场与微博墙和官方微博互动的参与者,还设置了抽奖环节。

新闻会结束后,很多媒体在微博中报道和转发了百威音乐王国上海站的活动,并对本微博进行了关注。活动中期,微博对活动的进程、选手的表现、媒体的报道等多方面进行分享,提升了众多忠实粉丝及网民对活动信息的了解速度,对整体的传播效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深了受众对百威这一品牌的认知度。

除了在客户服务中加入微博营销部分,微博还成为公关公司自身拓展业务、招聘人才的平台。据方俊介绍,在灵思的官方微博上,每个月都有10条以上寻求合作的相关信息。很多客户是主动通过微博私信等形式,联系到灵思客服部门,继而达成合作。灵思还在官微上发出招聘书,进行微招聘,每个月都会收到上百份简历。海天网联总裁周元晖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微博上持续关注几位博友,通过交流,已经为公司招聘到多位优秀人才。

良性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微博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最具革命性的社会化媒体形态。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微博以零门槛、零距离和零时滞的“三零优势”,成为企业与目标受众沟通的最佳平台。微博作为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公关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深入把握媒体规律的优势,帮助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一个更具优势的沟通和互动平台。

不过,微博属新鲜事物,微博营销也处于探索阶段。智扬公关客户总监范建斌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微博传播服务商会投入力量研究微博的传播规律,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修正。他们将敏锐地把握微博中最细微的脉动,并将其与客户的微博公关相结合。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调整、总结和优化的过程。

范建斌说,微博营销首先应该界定为imC理念中的大营销概念,通过微博,企业可以传递品牌理念,可以创造品牌体验,可以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展示产品特色,可以回答产品使用中的问题,可以获得消费者反馈,可以培养客户忠诚……但切不可把微博营销定位在狭义的营销概念上,把微博营销的目标与销售业绩和业务发展牢牢捆绑,这样就使微博营销急功近利,容易引发网友反感,甚至弄巧成拙,反而给品牌和业务带来伤害。

另外,几年前BBS传播中出现过的炒作和灌水现象也在微博中有所抬头,这种以恶俗话题吸引关注,以僵尸粉伪造Kpi,以灌水方式疯狂复制的粗暴作业,不仅伤害了微博营销和微博传播的良性发展,也对微博的健康环境形成了破坏。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5

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假设没有了计算机,我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祖国未来的培育者、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缔造者,更不能对计算机技术一无所知、避而不谈,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这门技术,并将其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使这种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语音、图像等有机的结合,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盛宴,避免学生长期以来受教师单纯的口头讲授的枯燥、乏味,给学生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是时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语文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对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将一事无成,学习亦是如此。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讲得多,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练的很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教学。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只有“逆来顺受”,接受教师的灌输。试想一下,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又怎会提高呢?多媒体技术推广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终于看到了曙光。语文教学是最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科之一,因为,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配乐朗诵、投影背景资料、课件教学、影音录像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声像结合、动静结合、情景导入等教学手段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媒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声、像、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静态的审美对象成为动态的影像,加快了审美的传递速度,加大了审美的信息含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审美空间。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教学中比较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学生喜欢的形象的图像和感性的音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传递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汇总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系统,使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量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各异,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获取不同的知识。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满足了不同的人群。

(四)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特点

当前,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在语言方面,各有特色。有的语言轻松、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诙谐、幽默,有的语言富含哲理。如果单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很难把它们都表达到位,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运用多媒体的弊端

有人说:既然多媒体的功能如此强大,是否可以取代教师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也不例外。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多媒体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和问题。

(一)课件喧宾夺主,师生间缺乏交流

因为预先设计的原因,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临时变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了新颖的看法、独到的见解时,不能及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上课不是课件为学生的学服务,而是学生为了课件的教而学。这就使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语文课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火花不是靠课件就能激发出来的。语文学科的学习,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教师言传身教的结果,岂是多媒体课件所能相比的。语文是一门古老的文化,只有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营养、智慧的启迪。

(二)多媒体无法替代教师的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我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给语文课堂营造各种教学氛围,通过情感渗透,引起师生间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能只凭屏幕上好看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虚拟的情境,就想替代教师的语言表达,就想让语文课堂实现无师自通的艺术效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像永远取代不了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意蕴。文本给我们展现出的生动传神的画面,有很大的张力,由此而引发的想象空间远大于多媒体课件。所以说,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效果显然更直观,但是却束缚了学生思考、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的设计应该紧紧黑线课堂教学来展开,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语文课堂营造了新颖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比较先进而直观的教学手段,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要偏离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地用足用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多学习、多思考,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实践总结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会“营销”的普遍现象,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既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具备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成为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学校本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根据营销课程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维教学,真正将市场营销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出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下面就阜阳师范学院本身的教学资源现状,结合笔者市场营销教学实践,谈一下多维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1通过合适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把握“与学生相关”的原则,即案例的选择要合适,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觉得案例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答案的创新意识,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从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由于案例教学对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和配套设施要求不高,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在市场营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案例的选择上,避开照本宣读,选择学生较为熟悉,而且可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例如,在讲解“几种营销观念的区别与联系”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笔者将全班同学按每组8人分组,让各组到学校周边开设的一些店面去进行实际调查,然后把调查的资料再拿到班上进行讨论,分析各组所调查的店面分别是属于哪种营销观念,以及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观念等;讨论结束之后,再分别请各组的代表作陈述,最后再由老师对理解有偏差的小组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不同营销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了,部分以前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踊跃地参加到了讨论之中,使学生的学习由“让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者,而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课堂效果良好。

2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体经营的思想和理念

由于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只有通过营销活动实践才能理解掌握,但营销专业的学生,大都没有营销的实践经验,许多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思想,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因此在教学中,可使用模拟营销教学法,构建某种商业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以当事人的角色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不同营销主体角色的行为特征,掌握促销技巧和沟通方法,从而在营销模拟实践中掌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模拟教学法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通过软件教学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整体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另一种是课堂模拟,让学生模拟市场营销中的不同角色,使学生把握整体营销的思想和理念。第一种教学方法对学校的基础建设要求比较高,需要学校投资建立市场营销或者工商管理类实训室,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在这方面的配备还不足,基于这种状况,笔者在市场营销的课程实践中,采用的是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例如,在讲解“中间商的购买行为”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自己分组,分别承担批发商、零售商、厂家和消费者等角色,自主选择营销商品、品牌等,每组不同的角色可以互换,老师从语言表达、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一一点评,课后,每组自主总结。

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中间商购买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和了解了营销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不仅从其他同学的表现中得到了学习,也从自我的表现中总结经验,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种换位的营销模拟实践,很好地将市场营销理论和市场营销实践结合到一起,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学中所用到的文字、图、视频等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强化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不妨在市场营销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真实营销过程视频,播放完之后,组织学生就真实营销过程视频进行讨论并作出点评,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某一角色,应该如何营销,将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达到了更好地掌握营销技能的目的。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笔者利用理论讲授和真实营销过程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新能力)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的复述者。例如,在学习“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时,笔者根据自己在新生活和学习的一段亲身经历,对新疆不同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和汉族的不同亚文化整理了一份资料,包括文字资料以及一段在新疆大巴扎二道桥拍摄的录像。由于新疆大巴扎二道桥是最能反映新疆民族特色、最具人气的市场,通过观看这段录像,较好地说明了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多媒体课件播放完之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和爱好等,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如果到新疆去开展营销的话,针对新疆的多民族现状,应该怎么样开展营销,最后,选择三四名学生作一下总结和陈述,老师再适当地给出点评。

通过此类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和层次,更好地了解了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新疆文化的好奇心,在讨论的过程中,其参与性也有了更大的提高。这就意味着老师在选材上,要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不再只是理论的接受者,还是实践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的环境是复杂的,学生必须亲身深人到市场营销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到营销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营销技能,而整个营销过程的顺利实施,又要求营销成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上,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与学校实际资源情况相结合的方式,避开学校的不足资源,选择学校的优势资源,让学生觉得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由于各种原因,校外实习基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各校校园内都开设有几家学生超市,这就为学生的营销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机会。例如,在学习“识别市场机会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时,为了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和纸上谈兵,笔者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一次市场调研,调研的对象就是学校里开设的几家超市,调研的内容包括目前超市里出售的商品和种类;每种商品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判断其所处的阶段;学生的购买习惯;学生有需求,而超市里没有的商品有哪些;有哪些商品在学生中出售是有风险的等。

通过这种调研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识别市场机会和市场风险的过程中,通过对规避风险的思考,培养了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整个调研过程的顺利实现,也让学生掌握了进行市场调研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教学法使学生亲身参与到了营销实践,在营销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