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劳动实践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2:13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1

关键词:活动教学领悟感悟交流探究操练

品德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活动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课程倡导的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说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教学活动建议”,以建议的形式,引导教师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

一、品德课活动教学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小学德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这些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并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育课堂始终充盈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

二、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

根据活动教学的方式与内容的不同,在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体验领悟式

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等都是体验类活动。所谓体验领悟,是指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比如打扫卫生、做简单的早点等,并写下自己的劳动体验。上课时,通过学生常接触的场景,将过去能做的、做过的劳动生动地表现出来,意在调动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劳动的情景,着重谈谈当时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些积累,再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岗位,进而扩展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使学生明确完成好一项劳动,也要有一个好习惯。接着模拟“三・一班劳动展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参与到情境中去,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成果,抒发自身的情感。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劳动的感受更加明确起来,对劳动者的劳动发自内心地尊重、感激,进而明白了劳动是人生美好的品德。

(二)自主感悟式

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活动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看看谁的主意妙”这个环节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的教室布置示意图引起学生改善教室环境的兴趣,进而针对自己班级平时教室板报、墙报、卫生等方面问题,引导他们出出主意。在环境的创设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觉得教室的黑板报应该出得有条有理,不能全画画,也要写上字。”“我想同学们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位,不要到处乱放。”“桌凳要摆放的整整齐齐,乱了要及时整理”……不一会,学生就说出了许多改善意见,他们从主观上明白教室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让它变得更美,而不是用一些不好的习惯去破坏它。这种自主感悟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真切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自主感悟式活动主要包括情景模式、讨论、辩论等。

(三)交流探讨式

交流探讨活动包括讨论、评价、报告会、展览、广播、写标语、辩论等。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其中有“谁的功劳大”这样一个故事,通过阅读,我让学生谈谈故事中探子、军师、将军和士兵、樵夫、说客各自做了什么贡献,“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能不能说他们中某一位功劳最大?”在处理这个板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然后紧扣“谁的功劳大”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争辩,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在合作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对合作有新的理解、新的想法。

学会交流,是与人沟通的前提条件,擅长交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而在教学中,交流成为了师生间及生生间互相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

(四)设疑探究式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探究式学习。观察、调查、搜集、整理、辩论会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环节时,针对“该不该守规矩”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有的支持“遵守规矩真麻烦!”有的支持“自己的一点小麻烦,换来的是大家的方便。”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始终处于中立状态,让学生充分抒发自己的观点。虽然在短暂的课堂辩论会上未有结果,但每一次的这种设疑探究式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思考,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课后,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查阅资料、向学者求教等获得正确理解。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五)操练活动式

操练式活动以儿童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为主,如课标中列举到的演练、竞赛、绘制、办报等形式。在教学《我的同学很棒》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剪刀、纸、彩笔等工具,上课时学生开始制作卡片,卡片内容是“我的同桌真棒”,卡片上不出现同桌的名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最后,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这个活动在动手操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现平时观察中的积累,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育应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扣住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把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课堂教学中任何一次活动我们都不能将其一概归为某种活动类型,因为,课堂可能往往既是体验领悟式活动,又有交流探讨式活动的成分,或者几种活动兼而有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状况合理地组织,合理地指导,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第三章.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2

作业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可以直接体

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们的观察、了解、评价,我以为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在作业布置上下功夫。我以为:思想品德作业可以分为两种,理论作业与实践作业。理论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的含义。实践作业,顾名思义便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积极实践,通过思考,体验,践行,将美德转化为自身的品质。

一般理论作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规性作业。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布置相关的书面练习。如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单的问答式案例分析等。其目的是巩固所教内容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加深理解,增进记忆,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初三课本第四课中的“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等等,这些理论知识都可以用以上的这些作业形式来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通过找出不同知识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激发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如初三第四课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简单的说,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点就是: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范围大小不同。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而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差别,加深理解和记忆。

理论作业具有很强的应试效果,它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提升理论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种作业方式其作业内容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训练与考查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与背诵。如果我们只注重理论作业,完全割裂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缺乏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一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无疑是纸上谈兵。

一般实践作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实践。它是我们根据课本理论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参加的一些社会活动。也就是让学生把理论变成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体会,去理解,去感悟,从而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的小调查、小采访、公益活动、辩论会、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考等,都属于这类作业。例如:对于所学的“乐于助人”一课来讲,大道理学生都懂,在小学的时候都知道,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让人失望。这就是未能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弊端。我们在讲雷锋多么多么乐于助人,应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讲不会有太多的灵魂感触,毕竟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太过遥远。相反,可能偶尔朋友的一次帮助会给人留他更多美好的东西。转贴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次一次“帮助”与“被帮助”,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乐于助人。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中的是非对错,然后自觉弘扬正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组织一次春游,让学生去拍摄大自然的美景,让他们学会热爱自然,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尊敬生命,不要让小悦悦事件再次发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格;让学生们准备些文艺节目,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才能使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才能逐渐培养出一颗感恩的心。

实践作业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它可以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落到实处,是课本知识的升华和注脚,使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一种本能,因此布置好实践作业,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实践作业的不足之处就是用时长,难以操控,难以检查,如果操作不好,容易流于形式。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3

一、立足教材,挖掘内在情感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到教材核心,深度挖掘其内在情感因素,为学生情感渗透创造良机。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情感是促进自身认知、思维及行为等表现的重要推动力,健康的情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石。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Z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情感教育,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篇文章前半部分重点写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通过对园中许多乐趣的生动描绘,深刻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都有深刻的印象,这种话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学习中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思想感情的渗透。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小时候难忘的趣事瞬间又被很好调动起来,学生回答起来似乎有说不完的内容,接着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小时候许多难忘的故事、有趣的童年生活深深的印在脑海中,肯定也会有一些因个人因素而造成的失误在其中,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过失。

李天龙:“我小时候很调皮,一次在林边点火玩将周围的庄稼烧坏了不少,叶子都烤糊了,还是母亲与人家交涉才平息了此事。”

黄玉晓:“家人经常告诉我不要到冰上玩,可我就是做不到,那年冬天偷着到冰上玩,结果掉到水中,幸亏父亲及时将我救出来,可父亲因此留下病根,一直到今天也没彻底治好。”

老师及时总结学生们的发言。小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自己的任性做出一些错事,是家人给了我们谅解与帮助,有时还给他们带来一些伤害,我们从内心要感激他们,记他们给我们的恩惠,比我们记童年趣事要深刻。

本节学习立足教学中学生们感兴趣的童年生活展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然引入其中做过的错事,教育学生要记住从小曾经帮助过的人。结合小时候的错事,联系到今天的中学时代,加强学生负责任的情感教育,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这样做加深了学生的情感认识,促进了情感教育的无形渗透。

二、巧用形式,激活情感教育引擎

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习情境及形式,对学生的状态及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传统而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也阻碍了学生情感渗透教育途径与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创设学习情境,适当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要素。尤其近年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强大的功能、内容丰富、画面鲜活、灵活的形式等优势,促进了学习手段的转变,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保障。

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老师将教材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情感因素的渗透。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大意及人物形象等,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获取到文本阅读所体验不到的特有视觉感悟,调动内心的情感,尤其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5次变化,由语言到神态再到动作,学生从这张变化无常的面孔中清晰地看到社会的腐朽。及时指导学生思考,通过视频你有哪些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的同学说通过视频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令人感到厌恶。也有的同学说看了视频感到沙皇统治下的警察专横、自私,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揭露出当时社会的专制与黑暗。还有的同学说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想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自由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节学习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增强了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小说人物形象的丑恶嘴脸,对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教育学生联系现实,珍惜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价值观教育,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内在体验

课堂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尤其是文章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特定的情感,为学生个性情感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加深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亲自动手、动脑,指导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进而从内心深处将情感固化下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也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

如在学习《背影》一文中,学生从这篇精典的散文中学习到在生活细节里、在平淡的语言里流露出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情意,感悟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老师及时将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问学生有多少人知道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或同学的生日?学生中很少有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却对自己与同学的生日记得很清楚,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与文中内容相比对,同学们为此倍感惭愧。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为时不晚,要及时弥补还来得及,让同学们在课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父母做一次饭、陪父母一起劳动、给父母过一个生日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加深感悟,鼓励及时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亲情内涵的理解。

孟龙:“我利用星期天与父母进行了一上午的劳动,感觉非常的劳累,想到父母为了孩子长年累月的劳动,却没有一句怨言,以前没参加过类似劳动,今天才有了真实深刻的感悟,父母真的不容易,太伟大了!”

时玉後:“我在家利用晚上时间为爸爸洗了一次脚,爸爸的脚上满是裂口与皱纹,皮肤干燥,让人看了内心感到很难受,父母为了家庭受了太多的累,我要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

本节中由课文《背影》引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与父母近距离的接触,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所见、所闻及所想,来触动学生内心敏锐的神经,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树立爱父母、爱家庭、爱学习特有的情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4

一、理论研习有收获,学思践悟出真知

培训期间,本人通过系统学习树牢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注重学习政治理论。本人系统学习了党的历史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历次全会精神,对党的纲领性文件进行研读。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定了信念、强化了党性,在政治理论方面有了新的提升。二是注重学习专业知识。现今的工作对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本人根据教学计划学习了当前国家大政方针及当前我区产业招商、人才方面现状,对全区几项重点工作进行学习了解,使理论学习与当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用于实践的本领,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活动有实效,党性锻炼入人心

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一个个团队游戏,让每一位学员参与其中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使每一名学员都能透过游戏悟出真理,也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自身勇敢、信任、思考等潜质,对指导将来的工作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同”教育通过与群众同吃同睡同劳动,让自身真正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不易,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劳动体验也使我看到了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让自己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能够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在劳动中我也感受到了目前我们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短板,这就要求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思考、多实践,找到破解方法。

三、现场观摩有感悟,党性修养再提升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以实地观摩形式更加突出了党性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通过讲解、展板、实物、影视资料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透过红色历史,使我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洗礼,也使我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追求,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奋斗的艰辛,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振奋精神,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在基层的广阔天地扎根作为,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拼搏精神,在工作中转变作风、有所作为。

四、班级活动有创新,成果转化练实绩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5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积约10亩,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大桥相伴,古樟辉映,校园面积宽阔,环境舒适优雅。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为依托,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及时总结经验。

(二)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有的说必须翻秧,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在这种情况下,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形成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6

关键词:情感;教学;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42-01

一、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在情景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生活情景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体验与文本对话

善用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导做、学、教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学时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光说而不去实践,教学就会成为一张空文,毫无意义可言。品德教学要善于链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使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是真实品德课堂的意义所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在实践中创新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小学生活动可熔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践中成长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品德课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定能让学生通俗易懂,更好地达成目标,受到良好的实效。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3、在实践中养成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引导情感体验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7

关键词:感悟积累运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解读和使用教材,注重文本的言语范式,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积累与运用,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言语表达特点,在品读中深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品读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发展语言和运用语言。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如重复出现的、有特殊语序的和贯穿全文的等文本特有的言语表达特点,做好批注,再根据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发展语言。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这课时,抓住“反义词”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小獾的不同心情。先请学生默读课文7至10自然段,从中找出一组表示小獾不同心情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体会做批注。接着,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然后,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从“泄气”和“自信”这对反义词,知道了小獾不一样的心情;有的说,小獾的“泄气”是因为做了三个粗糙的板凳,“自信”是因为会做精细的椅子。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几组反义词也能表现小獾的不同心情?学生说,从“粗糙”和“精细”、“疲劳”和“轻松”、“称赞”和“责备”(老师出示句式:“在我,是,让我。”要求学生用上“反义词”进行说话。学生有的说,在我做了三个粗糙的板凳时,是你的称赞,让我学会做精细的椅子。有的说,在我有点疲劳的时候,是你的称赞,让我变得轻松。有的说,在我学习落后时,是老师您的鼓励,给了我进步的动力((教师借助言语的表达特点,引领学生在读文中咀嚼、品味、体会、感悟和运用,学习过程丰富而饱满,深刻又有层次,不但领悟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依据言语表达顺序,在诵读中丰富积累

语文学习,少不了积累。积累要提倡多读多背,多思多议。语文教学要摈弃传统的“讲透讲深”的满堂灌以及“喋喋不休”的发问,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有效的朗读来积累语言素材。对于文本中优美段落、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要求学生背诵的,不仅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朗读和诵读的时间,而且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在指导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时,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学生在各抒己见的思维碰撞中,掌握了这段的表达顺序,先总写“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再分别写了九种花开放的样子;“九种花的开放”是按“凌晨——早上——中午——下午——傍晚——晚上”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然后,老师让学生根据言语的表达顺序,背诵这个自然段。学生的背诵“有法可依”,识记的难度降低了,背诵课文的效率提高了。最后,老师让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表达顺序来说说学校的小花园。学生不但说得具体生动,而且有条有理。语文的积累,不但是词语和优美句段的积累,更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方法的积累。学生只有广博的语文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

三.紧扣言语表达方式,在迁移中灵活运用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8

一、挖掘乡土资源,在了解珍珠文化过程中丰富道德认知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

渭塘镇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1995年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珍珠宝石城”。几十年来,渭塘的经济发展始终与珍珠息息相关。为此,渭塘渭南小学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充满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校本教材《珍珠文化》为载体,以“知我渭塘、爱我渭塘、扬我渭塘、做渭塘小主人”系列活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珍珠文化”特色体验教育活动和“珍珠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学校在开展“珍珠文化”特色教育过程中,健全了组织网络,成立了“珍珠文化”教育指导小组、领导小组与课题小组,围绕“珍珠文化”协同开展教育活动,并发动全体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通过对做珍珠生意的成功人士的走访、座谈,对珍珠养殖基地的考察、统计,共同编写了校本课程《渭塘珍珠文化》读本,建立起校本课程的教学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中国珍珠城”,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动手制作、举办知识讲座及专题竞赛,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创作出了自己的手工艺品。顾心仪的习作《我与珍珠》荣获了区作文竞赛的一等奖;学生与珍珠工艺品师傅们共同完成的“神舟六号”模型,被选为送给宇航英雄的礼物……就这样,孩子渐渐走近了珍珠,了解了与珍珠相关的内容,也掌握了珍珠加工等一系列的操作技能,进而更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了,也真正体验到了“珍珠文化”――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的深刻内涵。

同时,在对珍珠形成过程的解读和体验中,在对打孔、穿链、磨粉等珍珠饰品的制作和加工珍珠化妆品、药用品的观摩中,孩子们的生活意识得到了加强。珍珠繁殖、养育、加工、销售中,孕育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的意识。对珍珠一生坎坷经历的了解,更让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有了鲜明飞越,意识到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重要意义。十佳珍珠娃娃蒲思佳同学曾感慨地说:“想不到珍珠的生长要经过如此艰辛、复杂的历程,长大后,我也要做一颗珍珠,经受住生活的磨难,不断探索,执着追求,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走进社会课堂,在体验珍珠生活过程中培育道德情感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通过活动能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

渭塘实验小学围绕“珍珠文化”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局限于对校本课程文本的解读,更注重实践研究,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区,走上社会,进行珍珠生活的探索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在开发校本读物的同时,着力建设校园“珍珠文化”教育景观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园内,珍珠喷泉、珍珠展览馆、珍珠手工坊、珍珠文化廊、珍珠文化网络交流平台等阵地琳琅满目;在校园外,两个珍珠生活基地――珍珠湖和中国珍珠(宝石)城为孩子们提供了亲密接触珍珠、亲身体验珍珠生活的大舞台。

孩子们在参观校内外实践基地后,主动调查了珍珠的养殖过程与珍珠经营状况等,通过亲历育蚌、采蚌、采珠等珍珠生活的过程,感受到了珍珠一生的坎坷、圆满与朴实及养珠人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对劳动的热爱;通过亲自参与磨粉、打孔、穿珠等珍珠饰品的制作过程,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勇气;通过亲眼目睹父老乡亲的劳动场景,开展虚拟珍珠经营活动等,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业的艰辛、荣耀与激情……正因为有了这种种的内心的真切感受,当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参观团来渭塘渭南小学参观时,听了“小小导游团”的小导游顾冰涵娓娓动听的介绍后,无一不啧啧赞叹。

渐渐地,渐渐地,孩子们在深入体验、直观接触“珍珠文化”的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着、思考着、情感升华着……

三、拓展实践内容,在提炼珍珠精神过程中提升道德品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地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

为了不断深入地解读“珍珠文化”,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多方面能力,渭塘实验小学引领孩子们全方位、多渠道地参与、拓展与珍珠相关的活动。除了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外,学校积极拓展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研究兴趣,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珍珠的传说”、“珍珠养殖与水资源”、“珍珠与地方经济”、“渭塘珍珠名片打造”、“诚信经商”等,与珍珠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引导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对参与活动的孩子进行鼓励、支持和帮助,学校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平台扩大孩子间的交流;每学期举办一次“珍珠娃娃大比拼”主题活动;2-3次大规模的“珍珠杯”知识、歌舞活动;“珍珠文化”主题班队活动;珍珠文化主题的绘画、手工、书法和作文比赛。对于获奖同学进行宣传,树立孩子们的荣誉感,这一举动得到了家长们的重视与好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学校还根据珍珠娃评比标准,由各中队推选2名队员进入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年度“珍珠娃娃”评比,精选出10名优秀者作为年度“十佳珍珠娃娃”,并把他们事迹制成宣传册,陈列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孩子们心中树立榜样,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驱动力,引发出一批批的“十佳珍珠娃娃”。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9

团队合作是我在实践中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无论是擦公交还是打扫理学院,我们都需要分工明确并且相互协调,才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务。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完成任务是让团队更好更加团结的法宝。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力活占大多数,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工作。想想环卫工人及其他劳动者所面对、承受的劳苦,我觉得社会实践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勇于尝试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如果在爱心义卖,即卖水献爱心的活动中因为害羞而不好意思向顾客说明情况,就会将想献爱心的人拒之门外。而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在于锻炼人的交流能力,如果不勇敢的迈出这一步,社会实践就失去了一部分意义,个人能力也将得不到锻炼。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73-01

引言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的“和谐发展”“情感态度”正是对数学审美教育的体现与要求。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发掘数学美的因素,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在美,通过数学概念的概括、公式的推导、方法的获得,让学生领悟数学美的韵味,并在数学美的启迪下,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是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1、挖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现行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尤其是正在试行的国标本教材,本来就是一个鲜活的美育教材。数学课本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呈现、插图的合理安排、卡通画的插入,还是封面的装饰等都是美的形式,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内容。

2、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数学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生活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来展示数学美。如圆的对称美,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叠的方法展示出来;通过几何图形的割补与剪拼,展示数学的统一和谐美。

3、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学美的具体展示生活中小到用几元钱去买东西,大到数码相机、数码电视等数字化的高科技的运用,无不显示数学美,数学美在应用中得到显现,得到升华。

4、提出数学问题或组织实践活动展示数学美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或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中国古老的算“二十四点”的游戏“、蜗牛出洞”的数学趣题等。

二、感悟数学之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外部知识结构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同构过程,也就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外部知识结构的内化过程。展示美、感受美是一个外化工程,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感悟数学美则是一个内化工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1、操作实践,感悟数学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过亲自探究、实践的知识,其内心体验往往要比单纯听教师讲解来得更为丰富和深刻,对知识本身的美也有独到的领悟,甚至会产生“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自主探讨,感悟追求数学美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探讨、研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接着,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供的信息,分小组讨论、交流: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特征或规律?然后由每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正是对数学不变性的理解与感悟,也培养了学生追求美的意志和品格。

3、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还需要有具体的、感性的事物作支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幻灯、电脑、录像、音像、插图等,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艺术功能。

总之,数学和艺术以及其他科学一样,都具有美的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数学的审美特征,不断地去挖掘、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欣赏、领悟数学美的韵味,进而达到愉悦地、自由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霍秉坤,徐慧璇,黄显华.《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培养》,全球教育展望,2012(7).

[2]李庾南.《引导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教学通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