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支教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2:45

农村支教总结篇1

当我们被选定为下乡志愿者之日起,就开始做准备,等到我们坐上去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地——镇原县方山乡张大湾的车时,我的心里异常兴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从这座大山的深处走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大学文化生活的洗礼之后,重新回到这个村子,所有的见闻、感受和看法,与之前有所不同。

一、对自己本次活动内容的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与其他下乡队伍基本相同,以支教、支农为重点,不同之处,我们是以建立社区学习服务中心项目为背景的,由甘肃省教科所主办,香港了施会自助的,所以,我们的活动不仅仅是代表着志愿者本身,更重要的是与项目的宣传融为一体,调研活动以面对面交谈和完成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

1.支教方面:本次支教活动中,我以中班(三、四年级)和大班(五、六年级)的语文课为主,总共进行了11节课,讲授了对诗词的鉴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语言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写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出版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开展了两节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以日常的礼貌待人为起点,深入到餐桌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等设计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礼仪教育。另外,我们根据需要,每天有一小时多的素质拓展课程,我主要组织武术班的学生,通过十二天的努力,给他们教会了一些散打、擒拿的基本动作,提高他们对武术的热情,最后因文艺汇演的需要,加班加点,给他们教会了一整套的太极拳。不敢保证他们打的多好,能记忆多长时间,但至少当时表演的及其成功。还有其它课程,如小班的寓言故事课2节,奥运知识辅导1节,体育课(协助)2节。尽管我们的时间和开课的节数有限,但就小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不错的效果。

2.支农方面:在本次活动中,我作为支农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但是由于正处于农忙季节,加之天气变化的影响,支农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很有限。本来准备以讲座、座谈等方式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到场的村民并不多,我们只有把所有的内容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进行了两次村民座谈,又遇到会的时间不是很统一,我们就分批次进行。另外,利用集市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广播宣传。内容如下:国家三农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妇女医疗健康问题、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理念的交流等内容,我主要负责介绍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时间有限,但觉得渗透的很好。

3.调研方面:调研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的人员有限,每题只能派两名队员出去调研,大家轮流走访,我也就仅仅轮到一次,走访了六户人家,进行面谈,也有的是直接完成问卷,完成了3种问卷共10份。

历时12天,我个人的工作任务基本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我们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到活动结束的时候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二、我眼中的社区学习服务中心

社区学习服务中心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有优十年之久的年龄,自从1997年起省教科所就开始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目前已经建成了十几个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学习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以提高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促进扫除文盲、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和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为主有目标,而且,经过十年的发展,社区学习中心今天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扫除文盲、丰富社区文化、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谐社区的建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龄前儿童的养护和教育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社区学习中心已发挥心的作用:开展群众的学习、培训和健康文化、推动生产力和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等。

诚然,社区学习中心已经诞生并在成长,他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农村的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很大的成绩。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性,无论在经济发展上、文化娱乐上还是在政治参与中,越来越多的村民都能够积极踊跃参与。还比如说在农民接受认同外来事物的观念上,也有三提高近,较以前能够更为理性的对待外来事物获新生事物。

但是,在受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华大地上,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保守、守旧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虽然人们经过静静地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较大提哦高,但对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来讲,差距甚远。作为新生事物的社区学习中心,要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投不发达、传统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却是我感到步履蹒跚。

首先,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对社区学习服务中心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有关它的情况,那么从思想上与社区学习服务中心肯定是有距离的,从而参与不是很多。而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的成功则是以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最为关键,这就出现了矛盾。所以,要取得成功,更为广泛的加强社区学习中心理念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其更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大力支持和参与进来。

其次,在落后偏远的农村里对社区学习中心的定性不是很明显。我认为它应该属于ngo组织,并非政府组织,应该是一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自发的组成的民间力量。然而,由于早期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从而强大的政府力量的接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占主导地位,农民始终难以有主体地位。失去了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的运行意义。有些地方则以农头企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农民确实很大程度的参与了,有的出资入股,有的出力,但这很难改变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出发点,不会更多的去为农民的利益去考虑。然而农民自发组织的力量薄弱,并且很少出现。因此,我们更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养主人翁意识。

第三,社区学习服务中心成员的选区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社区干部应具备较高的素质:身体健康、有文化有知识、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作风正派、“一碗水能端平”、群众基础好、有威信、道德水平高、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等等。但在农村,具有这种高素质的人很难发现。妇女代表要能够确实代表妇女的权益和心声,为妇女权益着想,而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教师代表的选取问题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愿意参加。群众代表也很难选出。总之,现有村民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社区学习中心成员的选区带来很大困难。

第四,由于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等固有因素,造成了农民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都是非常被动,只是把改变自己地位的希望寄托在了慈善机构的捐助、政府的救助或富人的施舍上,并没有思考自己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地位,一味的等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学习中心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社区学习中心发展存在着诸如以上重重困难,举步维艰,暂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他还尚未长大、不够成熟,但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农村地区会不断的成长,发展壮大。我相信,经过各界人员的努力,社区学习中心的大旗会在广大农村迎风招展,顺利运作,前途一片光明。

三.问题让人担忧

农村支教总结篇2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主要在农村,涉及我县13个乡镇、6个党总支、189个党支部,党员11190名。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切实搞好农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小康、构建和谐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搞好以农村为主体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发展和巩固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确保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县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层党组织和教育对象面临开展活动难、党员集中难、解决实际问题难和流动党员多、生活困难党员多、年老体弱党员多、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多的“三难四多”情况。在这些党组织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特别注意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任务,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做方案、定措施;要特别注意解决群众关注、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要特别注意帮助农村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握好相关政策;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做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推进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目标要求

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我县“三农”工作实际,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效。

1.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进一步理清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增强服务功能,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农村工作手册》,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从实际出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3.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党组织配套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使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不断规范村“两委”议事工作规则,坚持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事日、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严格履行村民自治的民主程序,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进程。

三、方法步骤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学习培训、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教育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左右。

第一阶段:学习培训(20*年12月7日——20*年1月6日)

1.搞好思想发动。农村基层党支部(总支)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召开宣传动员会、作形势报告、播放党员电教片等形式,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向农村党员讲清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本乡镇和本支部的具体安排、对党员和党组织的具体要求。对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动员大会的党员,要采取上门动员、电话动员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充动员,使每个党员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认真组织学习。各村党支部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党员活动阵地,以《中国共产程》为学习重点,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学习吴光林、张仁民和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先进事迹,把学习《云南省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读本》与适当学习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结合起来,采取集中领学、分散自学、党员互学、结队助学、上门送学、流动讲学、电教辅学、活动促学、建卡督学等9种形式抓好学习。各支部要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上一堂党课(含形势教育)、组织一次致富经验交流或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一次力所能及的为困难党员和群众送温暖活动、观看一次党员电教片。学习中,要进一步落实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基层讲党课制度。村“两委”班子的党员干部必须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其他党员由党支部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要求,不搞一刀切。指导组和村党支部(总支)要对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分别进行检查和审阅。

3.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各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对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的标准,结合“云岭先锋”工程“五带头”、市委“六个有”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要求,立足实际,深入开展“心向党,跟着党”,“当初入党为什么?今后我要干什么?”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农村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确定各自发挥作用的岗位。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20*年1月7日——20*年2月6日)

1.广泛征求意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党支部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并将征求到的意见按党支部和党员分别进行梳理。梳理的意见可分三类:批评意见、建议意见和肯定意见。梳理意见应坚持原汁原味,但属于人身攻击、发泄私愤的意见不梳理。梳理出的意见要及时向党员和党支部反馈。党支部(总支)和支部负责人的意见由指导组反馈,支部副书记、支部委员、党员村干部的意见由支部书记反馈,党员的意见由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反馈。

2.进行党性分析。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组织党员对照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自己在学习、思想、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查找存在问题。有书写能力的党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撰写党性分析材料。书写有困难的,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口头陈述和分析,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记录。党性分析材料的格式为:第一行居中写标题“党性分析材料”;第二行居中写所在支部及党小组名称、姓名;第三行居中写年、月、日(用小括号)。文章内容包括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存在问题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指导组和村党支部(总支)要对党性分析材料进行审阅。

3.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在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由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个党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进行自我批评,党员之间进行互相评议,开展批评。人数较多或居住较为分散的党支部,经乡镇党委批准,也可以以党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党支部对党员的发言情况要进行认真记录整理。对外出流动党员可采取信函或电话等方式向党支部作一次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汇报。专题组织生活会后,党支部要召开支委会,根据党员的党性分析、专题组织生活会上的评议情况、征求到的意见、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党员的一贯表现,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并进行反馈。评议意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人思想、学习、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二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支部召开的专题组织生活会5天前要向乡镇党委报告,指导组负责对各村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把关指导。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20*年2月7日——20*年3月6日)

1.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自我剖析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和民主评议中反映的意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入手,党支部(总支)制定整改方案,党员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按程序审阅。

2.认真进行整改。党支部(总支)要按照制定的整改方案,一项一项地认真落实整改,对那些需要解决而又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加以解决;对应当解决但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出计划,逐步加以解决。党员个人要根据支部反馈意见或所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公布整改情况。党组织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建章立制。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制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制度。积极探索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管理制度,外出务工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村组干部民情恳谈制度。

集中学习教育结束时,党支部(总支)要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必须及时“补课”。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总支)要做好总结,乡镇党委的总结报县委“先教”办备案,党支部对优秀党员要进行表扬。集中学习教育结束后,要用一定时间,切实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的工作,搞好建章立制,把集中教育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经常性工作。

四、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同时注意借鉴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经验,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学习培训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严防形式主义。党员居住分散的地方,以党小组和党员活动中心户集中学习为主,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晚上等时间及农民工返乡的时机抓好集中学习教育。注意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运用理论宣讲、形势报告、问题解答等方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征求群众意见和谈心,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等,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2.要下决心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和集中整改,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和要求,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每个村要解决一到两个突出问题。各乡镇党委和涉农部门要把解决涉及“三农”,农村党支部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同落实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涉及“三农”问题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上下联动,使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3.要保证教育活动的覆盖面。要按照“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要求,采取“支部找、家庭找、亲戚找、朋友找、电话找、信函找”等方式和工商登记、计生关系等多种渠道查找尚未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流动党员,努力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4.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针对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简报等媒体和宣传栏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宣传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党员和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实际成效,努力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各党支部要围绕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五比五看”主题实践活动,即:比学习,看是否具备党员素质;比工作,看是否带领群众致富;比党性,看是否秉公办事;比纪律,看是否模范遵纪守法;比服务,看是否热心为民办事。推行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促农民增收、促农村发展”的“双带双促”活动。结合“三村”工程建设,以把党员培养成为“时代的先锋、致富的能手”为主题,开展“上一个项目、学一门实用技术、建一项基础设施”的“三个一”实践活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的“五带头”要求,认真开展“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把不是党员的村组干部培养成党员”的“四个培养”工作,把在农民党员户中开展的“评星挂牌”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狠抓落实,继续完善和加强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激励和教育农村党员发挥在科技推广、产业建设、勤劳致富、政策宣传、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6.要坚持分类指导。在学习阶段,要针对农村不同党员类型的情况,对一般党员、村组干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老党员、贫困党员、带头致富党员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在分析评议阶段,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深入查找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努力方向;在整改提高阶段,要努力解决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7.要严格把握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好理顺情绪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涉及社会治安、征地拆迁、民主选举等方面的敏感问题,更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既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关心爱护,鼓励和支持他们开拓创新、干事创业,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党组织内部,提倡党员和党员、党员和干部、干部和干部之间互相教育,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防止出现偏离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原则的现象。

这次教育活动,不单独搞一个组织处理阶段。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要认真做好教育帮助工作;对经教育不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依据《中国共产程》和党内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组织处理;对违纪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列》的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党员无正当理由、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的,以及经教育不改、拒不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根据《中国共产程》和党内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

8.要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妥善处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村生产工作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互促进。要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科学规划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和进度,给村党组织从本村实际出发自主安排留出一定空间。

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明确领导责任。乡镇党委负有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的主要责任,村党支部(总支)负组织实施的主要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总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各乡镇党委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机构中适当增加涉农部门和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继续坚持和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督查制度和群众监督评价制度,继续做好培训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的工作。

2.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县委决定县乡联合派出指导组驻村指导工作,乡镇党委要根据需要抽调一批熟悉党建工作、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参加指导组,驻村帮助村党支部(总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组要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村党支部(总支)开展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帮助和指导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全面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正确把握相关政策,实施有效指导;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各自的联系点亲自作学习动员、上党课,并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调研、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村党支部要建立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制度,帮助党小组搞好“先教”活动。

农村支教总结篇3

一、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基本情况

**县现有14个乡镇,141个村民委员会,设有140个村党总支和1个村党支部。**年4月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村党总支委员会,在现任141名党总支(支部)书记中:35岁以下干部18名,36-49岁的79名,50-59岁的40,60岁以上的4名;妇女干部2名;少数民族干部67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0名,高中、中专的40名,初中的73名,小学的18名。

二、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成长过程中,村党总支书记本人的努力是内因,起主导作用。各级党组织的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是外因,是催生优秀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土壤,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认真分析我县近年来农村党总支书记的成长,我们从完善选拔任用,加大教育培训,强化考核激励,健全监督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注重给他们提供展示其能力的舞台,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造就了一批能适应时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

1、注重培养后备人选,夯实选拔基础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党员和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工作放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更新党员发展理念,强化村干部后备人选培养,把发展党员和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工作由原来的“等进来”变为“领进来”。认真实施“三个培养”工作,注重把那些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甘愿奉献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建立村后备干部人才库,注意从普通党员中和“两委”委员中发现、挑选德才兼备、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超前培训,对他们进行跟踪考察,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评议,督促其总结提高,在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中,有目的地让他们进行锻炼,提供参政机会,增强其综合能力,使他们随时能接任并胜任党总支书记工作。通过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了选才范围,为选拔村总支书记夯实了基础。

2、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配好带头人

“选对一个人,振兴一个村”。一是转变用人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县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破除“求稳求全”的陈旧观念,明确了“四有”的选人用人标准,即有政治头脑、会经营管理的人;有群众观念,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有奉献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受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人。三是拓宽选拔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从致富能人、科技能手、复退军人、个体工商户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在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把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群众信任的好党员选拔进了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发展了党内民主,增强了队伍的活力,得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3、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并在开展“云岭先锋工程”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四包”制度,切实抓好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在组织、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搞好学习外,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每年都要集中一段时间,以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围绕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找准经济发展路子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同时,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村干部学历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总支书记的政治素养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职责

在抓好培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村总支书记的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了村党总支有关的工作制度,**年县委组织部从县级留成党费中拿出20多万元,为全县各村党总支统一制作了工作制度,使村党总支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党委每年都与村党总支书记签订经济、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责任书,并定期检查落实,做到奖优罚懒。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以及民主监督制度,抓好党员群众关心的村级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工作,使党总支的各项工作始终处在组织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之中,增强了农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民主意识和“依章理事”的自觉性。

三、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和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的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总体情况是好的,大多数党总支书记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但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愿望,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结构还不够优化

一是文化结构偏低。从文化上看,全县141个村级党组织书记中高中以上文化的50人,仅占总数的35.5%,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91人,占到总数的64.5%;二是年龄结构偏大。从年龄上看,49岁及以下的97人,占总数的68.8%,但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仅18人,占总数12.8%,而50岁及以上的44人,占到总数的31.2%。三是女性结构严重偏少。目前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中仅有2名女书记,占总数1.4%。年龄文化性别不够优化,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后备人选还较缺乏

一是由于大部分村受自然条件制约,村中多数有文化、头脑灵活、能力较强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经商,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致使部分村要选拔个优秀的干部都很困难。二是少数村党总支部书记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保位置”思想严重,将优秀人才拒于党的大门之外,挫伤了部分优秀人才政治上的进取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低,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原因。

3、部分村党总支书记缺乏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从我县情况看,具有一批作风正派、工作能力较强、基本素质过硬的农村党总支部书记。但也有一部分农村党总支部书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有的村总支书记观念陈旧,求稳怕乱,守摊吃饭,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对本村的优势和困难认识不清,找不准本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的村本来底子很好,但几年下来仍在原地徘徊甚至倒退。对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不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经济头脑,缺乏危机感,极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宗旨观念淡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不主动考虑村里的事情,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能拖则拖,能躲则躲,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辞富的思想动力,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在群众中形象不好,威信不高。三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村总支书记,缺乏驾驭全局、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反映和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处理,办法不多,甚至工作不得要领。四是民主管村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有的村总支书记民主意识不强,搞“家长制”、“一言堂”,影响了党员积极性和班子团结,另一方面由于村改委后,部分村委会主任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片面理解《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辟开村党总支自搞一套,加之村总支书记自身能力素质的问题,导致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不出来。五是“双带”能力不强。有的村总支书记致富技术缺乏、经济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自己不能带头致富,而对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更是无从下手,力不从心。

4、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工作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往往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头绪多,而且难度大,而大量工作都是要靠村级的干部去落实。从我县的情况来看,除极少数的几个村外,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部分村总支书记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任职时报酬低,退职后几乎没有什么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党总支书记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已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认真解决,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村党总支书记队伍之源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才能保证我党长盛不衰。一是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按照“十六字”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党员的高素质。二是要拓宽发展党员工作视野,注意从各类优秀人员中发展党员。三是要扫除发展党员工作中的障碍,对那些私心严重,嫉贤妒能,故意阻挠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和长期不发展党员的党组织负责人要批评教育,直至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确保有优秀的党员队伍,保证党总支书记队伍有可选人才。

2、拓宽选人视野,增强村党总支书记队伍活力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选任方式,走宽领域、大范围、不拘一格选人的路子,充分发挥村党总支书记“领头雁”、“带头人”的作用。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扩大群众基础和党内民主,增强村党总支书记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要注意从乡土拔尖人才、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大中专返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建立村党总支书记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对于没有合适的书记人选的村,可以从乡镇干部中选派,或者从邻村的党员干部中选调。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党总支书记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保证村书记队伍素质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抓紧抓好村党总支书记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为基层讲党课、科技特派员“四包”制度。二是要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三是要突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在坚持集中办班、分散自学、学历教育等培训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培训效率。另外,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扩大视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4、强化监督机制,促进村党总支书记队伍健康成长

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对村党总支书记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坚持上级组织监督。建立乡镇党委与村党总支书记定期谈话制度,针对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及时、经常地提出要求,做到防微杜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任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二是要坚持班子内部监督。坚持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理顺关系,明确工作职责,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坚持规范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使村级事务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实现对农村党总支的规范化管理。三是要坚持群众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大事村民决策制度和村民质询会议制度,使广大党员、群众有效地参政议政,真正做到事前让群众参与决策,事中让群众参与实施,事后让群众参与监督,强化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工作。继续抓好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农村支教总结篇4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素质很低,那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较高,那是丰富的人才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财富的条件,那就是教育。据2002年调查,农村中学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负担3.2个学生;农村中学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有近68%的教师无时间、精力参加科研活动;有68.9%的校长均表示存在教师缺编。

怎样改善农村中学师资状况?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据研究,教师是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还是转业,受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越低,教师跳槽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越强。可见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一下现今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及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国内学者陈云英、孙少邦(1994)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工作性质、职业投入感、人际关系、薪水、领导管理、进修提升和物理条件嗍。陈卫旗(1998)~为领导与管理、工作成就、学生品质、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条件这十个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嘲。我们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社会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本研究对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社会支持这一客观因素人手,探讨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以期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从外在环境上改善条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以荆州市公安四所普通农村学校的正式在职在编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达到100%。

2.2研究工具

2.2、1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

采用美国Spector.p.e1994年编制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JSS)。该量表从报酬、晋升、上司、福利、认同感、管理制度、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这九个要素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共有36道题,其中19个为负向记分,每个题得分1至6分,每个工作要素得分分布为4至24分,总分分布为36分至216分。经检验它的信度系数为0.89。

2.2.1社会支持量表

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肖水源于1993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简称SSRS)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评定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客观支持(2、6、7项)、主观支持(1、3、4、5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等三个维度。被试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此量表是国内相关研究应用最广泛的社会支持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2.3研究程序

调查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测试完毕,问卷当场收回,全部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

农村中学教师各工作要素的均数m和标准差SD与量表的常模比较见表1。就总体而言,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各因素除晋升和交际外均低于常模,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3.2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

本研究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了农村中学教师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体得分情况和国内常模的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我们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国内常模,特别是客观支持。

为您提供免费的论文,毕业论文服务,希望浅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能给您带来帮助,

3.3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3.3.1高低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首先根据教师在社会支持上的得分总均分(m=39)把教师分成高社会支持组(m>39)和低社会支持组(m<~39),然后比较两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的差异,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都高于拥有较低社会支持的教师。低社会支持组的教师在工作本身、交际、晋升、管理者、同事这几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低于高社会支持组,而在报酬、利益、奖励和操作程序上和高社会支持组差距不太大。

3.3.2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社会支持的相关

本研究检验了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中主要3个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的相关。

4.讨论

4.1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个结论与朱从书、李小光(2005)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的结论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农村中学教师的年龄总体差异不明显,只是在报酬、利益和工作本身因素的满意度上,年龄高的教师显著高于年龄低的教师。年龄高的教师更淡泊名利,更安心于眼前的工作。

从总体而言,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报酬和利益的不满意程度十分明显,这和朱从书、李小光对湖北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中报酬满意度最低结论一致。本研究得分较高的是同事、管理者和工作本身。这说明在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们能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同事之间关系较紧密,上下级之间相互信任气氛融洽,但不满意自己的劳动所得。在农村,十年前教师还是属于当地相对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业,而如今,教师在职业性质和地位收入的夹缝中压力越来越大。

4.2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socialsuppoa)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家庭、朋友、同事等)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前者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网。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人们身心健康、社会行为有较大相关性。

根据表3所示,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01),其中客观支持偏低程度最大(t=-12.1,p<0.001)。分析客观支持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群体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经济支持、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来源较少,主要依靠配偶(恋人)、家人和身边其他联系非常亲密的人。来源于工作单位、党团工会等社会机构的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都较少。这可能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交往圈狭小,而且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人们把教师视为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蜡烛、园丁,然而,他们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让人难以想象,教师在现代社会角色中,同时要做好家长的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保健医生、教师群体的好成员,在角色压力下,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长此以往便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状态。然而,他们迫于自身角色时常习惯不把自己的烦恼表露出来,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在呼吁扩大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教师自身应该提高对社会支持利用的利用度。

4.3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上均高于拥有较低社会支持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社会支持程度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越高,也就是说,农村中学教师得到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越丰厚,就会心里真真实实喜欢这份工作,因此工作热情会不断高涨,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相反,如果农村中学教师被社会冷落,得不到社会和身边的人的关心支持,有些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农村支教总结篇5

【关键词】四川农民收入现状

一、四川省城乡教育现状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在2012年年末,四川省人口达到80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96%。其中,四川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6.4%,乡村人口比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比较严重。同时,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达490.8万人,另外,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占的面积为全省的62.4%,四川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也就决定了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的缓慢,也就成为四川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关键。具体来说,城乡教育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

(一)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乡村高

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四川省城乡教育的有关数据,四川省农村小学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46%,初中文化的居民占总人口数的38%,农村处于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居民就占了总人口数的84%。2010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3%,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占到了总人口数的16%,高中教育程度的居民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占到了21%。由此可知,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比较乐观。

(二)城市教学资源配置与农村差距较大

四川省教师分布与配置水平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从教师分配上来看,城市分配教师数量远远超过农村,城市小学生师比为17.15: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06:1;城市小学生校比为776.9:1,农村小学生校比为670.77:1。根据城乡小学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城市教师的数量远远大于农村教师,但是农村小学生数量多于城市学生数量,但农村小学生校比小于城市小学。对于中学来说,城市中学数量大于农村,中学学生数也是城市相对于农村多一些,由此能够得出一些结论: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与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还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教育支出情况不同

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4.8%,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8%,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在2011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5.9%,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在2012年,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6.1%,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0.5%,由此可见,虽然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幅度大于城镇,但是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小于城镇,并且增加幅度也小于城镇,从这一点上来看,城乡教育支出对于城乡教育差距有一定的影响。

二、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增加了10957元/人,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增加了3999元/人,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过程比农村居民要快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原因是四川省大部分农民收入靠的是农业生产,获取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城乡城乡居民收入与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正相关,而城乡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城乡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是城乡居民教育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政治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种种的差距,也是导致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对工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农业,因此,国家的发展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农村,这种情况使得农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支撑着工业的发展,而农村也支援着城市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加重了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目前,农村的教育落后与城市也是农村为城市作出巨大牺牲的结果,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农村的开发和建设。

(三)文化因素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四川省农村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很多农村学生选择了辍学,“越学越贫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让很多农村学子对于进一步深造学习退而却步,农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比较保守,只是期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便回家帮忙农务或者进城打工赚钱。而且在农村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一部分农村家长不希望女孩子继续学习,而在城市里这种现象比较少,这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之一。

在农民工进城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留在了农村,这些子女的抚养任务自然而然便落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2013年,全国妇联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其中,大部分儿童是通过隔代抚养。然而,农村祖辈的教育程度一般都比较低,无法给与农民工子女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而且农村的祖辈对于孙辈大部分都比较溺爱,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进行正常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一部分农村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在城市,大部分子女都随着父母一起生活,城市教育环境也比较好,因此,在城市的学生一般都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三、缩小四川省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城镇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39.3%,农村中生活的居民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占总户口数的96.2%,由此可看出,四川省农业户口的人数占到总户口人数的一半以上。户籍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的时阻止了农村居民像城市流动的趋势,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民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很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无法在城市入学,即使进入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升学的时候也面临着户籍的限制而无法升入高级学校。

正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才有了城市与农村这两个概念,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首先打破户籍制度,但是户籍制度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可能性不大,我们只能先从一部分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开始实施,一步一步的来,先对一些地方进行户口改革,再逐渐扩大到全省,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加大政府对四川农村教育的投入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四川省和全国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比较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劣势,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四川省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财政保障,如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大投人比例,以确保四川省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问内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建立适合四川省义务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

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人口比较分散,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四川这种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四川省应该采取“以省为主”的管理模式,制定办学标准,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全国多个省份已相继推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四川省也应该尽快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未达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的相关建设。对于已经达标的义务教育学校,也要发挥其优势作用,建立其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交流制度,从整体上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合理化配置进程。

(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农业,为农民进行免费培训,让一部分在城市无法立足的农民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运用专业的知识,让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极大推进农业发展。这一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失业的现象,对一些城市人口过多、增加过快的现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农村居民在家就业也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对于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收入较低的农民进行补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对于在城市的农民,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相关企业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勤劳肯干的农民工相应提高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杨胜男.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华章,2013,(1):141.

[2]王梅清.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8):53-55.

农村支教总结篇6

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0人,其中:妇女党员5人,60岁以上党员4人,中专1人,高中2人,初中16人,小学1人。FFF党总支自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的,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村地处城郊、背靠“两山两水”的优势,狠抓科技兴农和“菜蓝子”、“米袋子”和“猪沼”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作,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办公益事宜,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全村呈现出经济增长、粮食有余、民放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在今年的“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中,党部支这面旗帜充分发挥了作用,全体党员干部争当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兵”,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和积极分子要求参加党组织,使大围山脚下这面党旗更加新红。

一、树好总支这面旗帜,狠抓基层组织

2000年农村体制改革以后,为树好党总支这面旗帜,新上任的党总支“一班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他们在群众面前许下诺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把老百姓要求办的事办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共产党员。”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党总支始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五个好”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转变作风、制定和完善各种职责和制度,发挥了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当好“带头兵”。在经济发展中,围绕“两山两水”优势(即:大围山、团坡火山、红旗水库和团坡水库),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抓住、三提高”的经济发展思路,即: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以国家大围山原始森林为主的旅游业开发机遇,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抓住省农业厅在该村组织实施“科技示范村”的机遇,提高村民的科技意识;抓住县级农村生态示范村的机遇,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党总支“一班人”带领群团组织兴办公益事宜,重点把“民心工程”逐项落到实处。通过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充分发挥了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一心为民,争当致富百姓的“带头兵”

FFF村党总支忠实履行一心为民的神圣职责,自觉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三年来,始终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生活、民主评议制度,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听取群众意见,分析研究,统一党员干部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三年来,FFF村过去的网状羊肠泥路变成了整齐光滑的水泥卫生路,一条长1040米,宽6米的水泥道路贯穿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围绕大围山旅游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结合旅游服务业,办起了“农家乐”,吸引外来旅客到农家食宿,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党总支举办的农函大科技培训班,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各种种植、养殖等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中,率先搞好种养业,在他们的带动下,仅种植草果、灵香草就有200余户,养殖专业户20余户,2003年,FFF村经济总收入291万元,人均纯收入1372元。

三、重教育、打基础、兴科技、求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的提高,科技的发展。FFF村党总支认为,人民群众要脱贫,教育是基础,经济要发展,科学技术是动力。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从教育抓起,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变教学环境,党总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出售了村委会办公地点,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同时向外争取资金,教育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0余万元,改变了FFF小学的教学环境。在科技发展方面,于2001年争取省农业厅在本村组织实施“科技示范村”的机遇,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农函大班二期,66人参加农函大科技培训班,学习各种种植、养殖技术,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在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狠抓农村“猪沼”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三年来全村新建沼气池220口,占总户数的71%,团坡火山退耕还林800余亩,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农民的教育意识已得到增强。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健康发展

由于村委会办公环境受限制,党建目标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为改变办公条件,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于2001年动工,2002年初竣工,投资18.5万元,新建了364平方米的办公楼,进一步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筹集资金2万多元,完成了碾房沟和龙树桥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增收创造了条件,为“三个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FFF党总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开展工作,通过“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健全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各项目标、职责和制度,党员自觉成为宣传政策、遵纪守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锋,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排头兵”作用,调动了广大积极分子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农村支教总结篇7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1-0005-02

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受其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居民合理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供需矛盾,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对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引入及估计方法

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re于1954年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有三个基本的假设:假定1,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各类消费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各类消费品的价格;假定2,居民消费需求支出分为维持生存需要的基本需求支出和非基本需求支出两部分,基本需求支出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无关,且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假定3,所有被观察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都相同[1]。基于以上假设,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Vj为某类消费者对j类消费品的消费总支出;

Vj0为某类消费者对j类消费品的基本消费支出;

Cj为边际预算份额,即消费者将超过基本需求的支出用于消费品j的比重;

V为某类消费者对各类消费品的消费总支出;

1973年Liuch对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作了两点修改,就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这两点是:1.以消费者收入水平i代替其消费总支出(预算)V;2.以边际消费倾向(bj)代替边际预算份额(Cj)。[2]模型的表达式就变为:

二、运用eLeS模型对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文中选用了《甘肃年鉴》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的不同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及人均各项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整理后的数据列于表1。选取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各项支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及服务及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利用eviews5.0对(3)式进行线性回归。计算结果列于表2之中。

从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在给定的5%的显著水平下,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物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及服务及人均消费支出方程的F检验值均通过检验,参数和系数的t检验值,除家庭设备物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及服务方程的常数项以外,都通过检验。

(一)基本需求分析

甘肃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中食品最多,达到814.74元,占总基本支出的52.22%,远远高于其它支出项,民以食为天,甘肃农村居民的吃饭问题仍是一个不可疏忽的大问题。其次依次是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其它商品及服务。其中食品、衣着、居住三项基本需求占总基本需求的71.17%,表明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处在基本的生活需求阶段,离享受和发展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文教娱乐的基本支出继居住之后排在第三位,说明在满足吃、住的基本需求之后,甘肃农村居民首先要满足教育需求,可见,甘肃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边际倾向为0.169,表明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增加1元,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增加0.169元,在所有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排在第一位,说明食品是甘肃省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追加支出最多的项目。可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对“吃”的要求仍然很高。

居住边际支出倾向为0.111,排在第二位,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居住的支出增加0.111元,说明甘肃农村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原因有两个:第一,甘肃农村居民的整体居住条件还很差,在解决温饱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善住房条件;第二,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儿子结婚必须要有一套像样的住房,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第三,住房作为农村居民家庭条件好坏的标志,由于“示范”效应的原因,在修建住房上进行攀比。

文教娱乐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排在第三位,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对教育的意识很强,以期望通过增加对后代教育来改变他们的命运。文教娱乐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急剧增加;其二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教育投资增加。

交通通讯支出的边际倾向为0.072,排在第四位,可能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家庭的电话、手机和摩托车近年来的拥有量越来越高,交通通信工具和交通通讯费用逐年增加,也与少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有关。另外,农村居民在外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乘车出行的费用也在增加。

医疗保健项目是基本需求的重要方面,这项排行都不靠前。表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项目上还处于一个被动消费的状态,不到万不得以和情况下是不会去医院看病的。

高档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作为享受的消费品,边际倾向排在第六位,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还不足以进行享受型消费。

衣着、其它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这两项作为生活必需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些消费支出不会增加太多。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和需求自价格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当所有商品价格不变时,收入增加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需求自价格弹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动1%时,其它商品价格不变,同时消费支出也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用ηii表示某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自价格弹性。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从表5中看,甘肃农村居民各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会随之增加。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差异较大,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高收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的近3倍,说明食品消费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还很强。但需求收入弹性的绝对值都小于1,说明了食品是农村居民的无弹性需求商品即必需品。而且从食品的自价格弹性看,随着收入的提高,食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呈现出增加趋势,总的来看,食品的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很小,小于0.5。说明价格的变动并不会很明显地影响居民正常的食品消费,即价格对甘肃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这是非常符合经济学规律的。

收入弹性大于1的项目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商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说明农村居民对这三项的需求率高于收入的增加率,对农村居民来说前两项是奢侈品,显示出农村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高等耐用消费品、改变自身外观形象的强烈需求,一旦收入增加,他们会从这方面投资。

从低收入群体的自价格弹性看,除食品以外,其它七项的自价格弹性都介于0到1之间,说明随着价格的上涨,这些消费品的消费量在增加,说明这七类消费品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是典型的“吉芬商品”。意味着甘肃低收入农民仅能满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把纯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吃、穿、住基本消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偏低。交通和通讯消费是甘肃农村居民未来的一个消费热点,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该努力提高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而促进甘肃经济稳定增长。首先是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收入影响着消费结构,由于甘肃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进而影响了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直接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层次的提升。其次是加强农村公共物品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解决好农村电力、水利、广播电视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建设问题,既能促进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又能缩小城乡差别,引导商家重视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是开发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第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居民将过多的收入用于防范未来风险,当期消费转入远期消费,致使当前消费需求不足,对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影响尤其严重,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改变居民支出预期,促进消费需求增加。

参考文献:

农村支教总结篇8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09-03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农村支教总结篇9

内容摘要: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费用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农村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农村家庭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负担率家庭收入家庭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随着学校经费制度的逐步改革,教育市场作为卖方市场,收费的多少完全由学校单方决定,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地区比较

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从消费结构来看,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为其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根据家庭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四类。本文所用资料是按家庭计算的总教育支出的人均值。

表1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人均纯收入一样,均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总的来说符合从东到西减少的趋势,但中部的湖北省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小于辽宁省,而其人均教育消费支出高于辽宁省,这一差异便是来源于地区偏好的不同。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比较

按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全部支出可以分别计算出两个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或是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是第i个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是第i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第i个家庭的全部支出,n为抽样家庭数。

计算教育支出负担率所采用的教育支出指标是总教育支出,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反映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现实,省市间的差异的大小说明了各地教育支出负担率的不均衡程度。(见表2)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及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表3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基本上存在着从东到西增加的趋势,例外的省份是广东省和甘肃省,说明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还取决于一定的地区偏好。此外,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按人均收入分组比较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

从收入分布看,按家庭可支配收入计算的不同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趋势;按家庭消费总支出计算的教育支出负担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明显较低外,其他各收入阶层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农村最低收入阶层因为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以牺牲子女的学习机会为代价换来了较低的教育支出负担率。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异较大,东部省市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其变化规律与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经济发达水平越高的省份,其教育支出也越高。此外,教育消费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偏好差异。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尽管其家庭教育支出额较高,但其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支出更高,故其教育支出负担率较低。从收入分配看,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关系,收入最低的阶层家庭食物支出和教育支出负担率之和过高,负担过重,以至于为了保证其他消费支出而压缩本已很低的教育支出。

政策建议

应充分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差距问题,改革现今简单划一的教育收费标准。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各个地区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所有公民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进一步发展教育贷款、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形式的教育资助政策并完善其告知制度,通过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等途径告知学生及家长有关资助政策,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相配合,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现代消费观念和金融知识教育,使其敢于也善于利用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支持自己或子女的学业,使贫困家庭学生不至于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上学的机会或中途辍学。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使学生学习年限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生产和学习,减少其上学的机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农村支教总结篇10

为加快我村乡村振兴的步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和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加强新风文明建设,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同心、同德、努力拼搏,为切实迈向美好生活水平而奋斗。作为新一届党总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研究,明确了新一届党总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五年任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党总支部的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机遇、促发展,带领全村人民走共同致富道路,全面提高党总支部的整体素质,真正成为党总支部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奋斗目标

(一)抓党建,强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发挥党总支部为核心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到党总支部书记抓全盘工作,总支部班子成员分工明确,使党组织团结协调,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肩负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党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力争发展党员3至5名,培养积极分子10名。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抓好党员的培训,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支委会,及时传达党委的指示精神,学习上级党委的文件,研究布置党支部工作。村级班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切实增加党总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学习,加强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加强村党总支部建设,树立形象,切实发挥村党总支部的带头作用。使党的政策在南积村得以贯彻落实。指导和协助两委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村委班子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团结带领大家打造一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村级领导班子。

(二)兴产业,建支柱。经济发展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村党总支部五年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强做大支柱产业。二是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的功能和作用,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致富。三是充分挖掘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全村农户共同致富,增加农民收入。南积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田经济作物。为了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必须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水息息相关,加强水渠建设必不可少。南积村需要水利部门的支持完成水渠三面光18000米,水渠基耕路15000米。同时完成上江积、下江积、下圩、石壁的水库加固维护。

(三)争项目,促发展。基础设施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根本保障和重要基础,随着我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改善村容村貌,在党总支部带领下,积极创建文明村,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完成对全村道路硬化、整治保洁及完善村文化活动室,村文化广场硬件设施,做到有专人管理负责。抓好农民饮用水工程工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了让村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让村民在空余时间“充充电,加加油”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等,积极寻求水源,让村民用上方便的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用水不难的问题。结合“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以村为主导,充分发挥我村村级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各方互利共赢。我村民委员会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养牛项目,增加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