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13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1

摘要: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医学院在读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在读乡村医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结果: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愿望强烈,目前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岗位培训面较大,但培训力度深度不够;讨论:根据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提出对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21-02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和乡村医生对医学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笔者在2010年3月对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班的学员,这些学员来自于齐齐哈尔市七区九县各个村的基层卫生所,他们的愿意和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统计的方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回收100份,应答率为100%。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行医现状、以往参加培训的情况及其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等,本文拟就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及如何开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展开探讨。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利用2008级村村通大学生培训报到的时间,在班主任指导下统一填写。

(四)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由专人以eXCeL软件录入,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在读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

从100名在读乡村医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从学历结构上看,以中专学历为主(占91%),学历水平偏低,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需求;从职称结构上看,以士级职称为主(占45%),其次为医师职称(占32%),缺乏高职称的医护人员,主任医师仅占2%,还有21%的人未定职称;从执业资格取得情况来看,仅有4%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证书,27%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48%的乡村医生持有的是省或县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

(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情况

1.培训率

调查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乡村医生中,有54%的人参加过县乡两级的短期培训,41%的人参加过县卫校组织的规范化培训,有5%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这说明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培训面有明显的提高。

2.培训内容

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以医疗培训为主,涉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防保、中医、护理、检验、影像等方面。但培训时间的长短不一,而且这些培训基本上都是以上级要求的为主,村医主动要求的很少,培训效果不是很明显。这说明齐齐哈尔市的乡村医生虽然培训面较大,但培训的力度、深度不够。

3.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

(1)对继续教育需求愿望的分析

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的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有明确的需求,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力:一方面,由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人才培养的政策也使他们产生了危机感。但是由于乡村医生的行医方式是亦医亦农,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工学矛盾,50%的乡村医生认为医务繁忙,无时间和精力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影响继续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合适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机会,但也有28%的乡村医生认为经济困难是影响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2)对继续教育内容的需求

从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来看,被调查者认为乡村医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次是各种检验报告的判断能力、卫生法规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人际沟通的能力、信息化的技能等,对于“哪些内容最需要进行培训”,他们的选择依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最新诊断治疗进展知识(占76%),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占44%),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占43%),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占21%),药理知识、中医知识、妇幼知识(占12%)。

(3)对继续教育培训地点及培训方式的要求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希望通过培训更新医学理论知识,更希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医疗水平,因此,在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中,有42%的人希望培训的地点选在医学院校,有54%的人希望培训的地点在市级以上医院。从培训方式上看,乡村医生对临床进修的兴趣最大,占总人数的83%,其次是学校培训研究,占36%。

(4)对继续教育的频次和培训时间的需求

接近一半的乡村医生认为每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可以接受的,而且58%的乡村医生认为每年的培训时间以2个月最为适宜。

三、讨论

(一)做好继续教育的宣传工作,帮助乡村医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虽然大多数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医务繁忙或经济困难等方面的因素,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当工与学出现矛盾时,继续教育的时间和质量就很难保证。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提到要“保证至少每两年一次的培训”,使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到了有法可依的高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应积极为培训在时间、经费、教材和师资等方面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保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二)提高、完善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内容

医疗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当前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为农民看好病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乡村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1.对齐齐哈尔市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方式应以学历教育和临床进修为主

为满足提高乡村医生临床诊治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需求,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应采取的培训方式应以临床进修为主,让乡村医生短期脱产到市、县等医疗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医疗仪器先进的各级医院进行临床进修,这是提高乡村医生实际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

2.培训内容应考虑系统性和实用性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2

今年6月底,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掀起了开展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加快发展”为主题的“三查三看”教育的热潮。我乡于7月6日召开了有7个村党总支、20个乡直单位,304人参加的**乡“三查三看”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三查三看”教育。一个月来,在县委的统一领导、联系领导的关心和联络组的督促指导下,我乡高度统一思想,严格程序步骤,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将理论学习贯彻始终,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特色,做到方向不偏离、内容不打折、能力有提高、发展有成效,第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圆满完成,为开展好第二、第三阶段的工作打牢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好四个“到位”,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学习教育,领导是基础,指导是关键,督查是手段,经费是保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经过认真筹备,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乡“三查三看”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责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建立了**乡领导班子成员“三查三看”挂钩联系点制度,要求班子领导必须深入到挂钩村和分管联系单位对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同时,各村、各单位也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或站、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业务人员。真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二是指导到位。由于“三查三看”教育与往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相比,在内容、目标、程序和要求上都大为不同。为使活动有序进行,乡党委在启动之前就结合实际制定出了《**乡开展“三查三看”教育实施方案》,使参学对象对活动有了准确认识。在动员会上,再次作了业务辅导,对教育活动作了更具体的介绍。各村、各单位的动员会上,挂钩、分管领导主动参与动员部署,加强日常指导。县、乡领导层层指导和多次指导,保证了全乡教育活动方向不偏离、形式不走样、内容不打折。三是督促检查到位。近一个月里,县委组织部郭部长两次带队对我乡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他认真听取班子成员、乡村干部代表的汇报,深入到阳旺田村耐心指导,在给我们极大鼓励的同时,也树立了榜样。乡党委把“三查三看”活动当作全乡当前重点工作来抓,乡班子成员竭力统筹协调当前繁重的烤烟工作与教育活动,对每个步骤进行督促检查。乡党委统一组织集中测试两次。7月30—31日,乡检查验收组深入到各村、各单位从准备情况、思想发动效果、组织学习情况、向郑垧靖同志学习情况、组织讨论情况、宣传工作和阶段总结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作了现场点评和整改要求,确保了全乡“三查三看”教育第一阶段活动全面结束。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在确保县级安排的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我乡积极筹措资金,投入会议经费和宣传经费2万多元,为学习和宣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做到三个“明确”,着力细化学习要求。按照县委的总体要求,乡党委结合全乡实际,研究制定了“三查三看”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一是明确学习对象。乡党委把开展“三查三看”教育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干部健康成长、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大事来抓。在坚持全员受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象、分类要求、分层指导,避免一刀切。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开展活动,即乡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村“两委”班子和“两委”负责人,驻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对象,重点教育、重点要求、重点督查;村下设党支部书记、委员,村民小组长和普通党员为一般受教育对象,参加第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列席参加第二、三阶段相关会议,鼓励向重点参学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全乡共14名乡科级干部、109名中小学教师、87名干部职工、6名大学生村官、4名新农村指导员、23名村干部和71名党小组长以及总支下设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普通党员参加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其中,重点对象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普通党员要求参加一般学习,知晓“三查三看”教育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二是明确查看方向。此次教育活动要着力解决“十个问题”,即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怕、推、阻、满、旧、漂”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慢、小、低、少”的问题;重点解决“三大问题”,即领导干部在谋发展抓落实中“观念陈旧、信心不足”的问题,“机制不活、思路不明”的问题,“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的问题。要将以上的“十个问题”和“三大问题”与各村的实际情况、各单位的行业特点相结合,切实通过教育活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加快**发展。三是明确活动步骤。严格按照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制作了每一阶段工作流程,以倒计时的方式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天,使教育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其中,重点安排了“两个一批、三个一个、五个一次”工作,即:撰写一批心得体会、树立一批学习典型;组建一个工作机构、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写好一个阶段总结;召开一次动员会议、作好一次专题辅导、开展一次学习讨论、组织一次心得交流、落实一次主题实践。

(三)做好四个“注重”,着力强化学习效果。一是在学习要求上,注重统一性。坚持把学习好县委相关文件、主要领导讲话和必读篇目作为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计划、合理确定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交流。在全乡动员会上,沙乡长作了“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专题辅导;县委组织部字副部长作了要求,组织参会人员开展讨论;分管的副书记作业务培训。结合乡村干部实际,选定20篇“三查三看”教育学习必读篇目,并将必读篇目清单印发至各村、各单位,让参学对象一一对照学习。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实效性。这一阶段,虽然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但由于学习内容针对性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认识和发展能力的周期短、见效快。精学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和《党委会工作法》等篇目,能让参学对象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精学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能使参学对象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精学白恩培、秦光荣同志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讲话是乡村干部掌握云南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而李正阳书记关于市县乡工作的分析,系统的总结了基层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对农业农村工作极具指导性。同时,在近期,乡村两级多次组织学习龙陵县平达乡宣传委员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一方面是学习先进,向优秀的同志看齐。另一方面也是向和我们情况相似的基层干部学习,以亲切感和自豪感鞭策自己。三是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灵活性。根据乡村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坚持教育活动制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为了解决工学矛盾,集中学习4次后,个人进行自学。为了深化学习效果,安排了讨论交流和视频学习。为了整合资源,方便指导,成立了联合学习组,将人员较少的乡直单位并入学习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提高了参学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四是在知识巩固上,注重多样性。为了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乡党委要求每个重点对象必须在本阶段撰写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两篇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同时,安排了两次集中考试,从基础知识识记和结合实际论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测验,两次测验总体平均分都在91分以上。

(四)抓实三个“落实”,着力营造良好氛围。紧紧围绕“内重引导,营造气氛;外树典型,突出特色”的宣传工作思路,提高乡村两级对宣传工作的认识,增强宣传积极性。一是落实经费。将创办黑板报定为向群众宣传“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各村、各单位至少要创办两期专题宣传黑板报。为保障工作开展,为每村拨付专款200元,各单位自筹专款1万元。二是落实任务。要求乡活动办每周至少要向县活动办报送信息(简讯)两篇(条),印发《**信息》两期;各村、各单位每周向乡活动办报送信息不得少于1条。三是落实责任。明确乡活动办的宣传工作由办公室业务人员负责,各村由大学生村官负责,各单位由支部书记负责。各负责人要早计划、早落实,坚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至今,各村、各单位都以黑板报或标语的形式对“三查三看”教育进行了宣传。其中,扁里村和派出所实现了黑板报、标语、简讯三种形式同时宣传。卫生院充分利用了电子显示屏对教育活动进行了滚动介绍。乡活动办已印发《**信息》8期,向市、县级宣传媒体报送信息10篇。实现了以对内宣传提高群众对“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关注和认识,以对外宣传来介绍**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果。

(五)认准三个“坚持”,着力推动**发展。始终坚持把推动工作落实作为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确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的关系,做到工学结合,统筹谋划,合理安排,有序推进。一是坚持结合实际抓教育。乡班子领导紧密结合县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旅游生态化战略目标,就如何做好我乡发展规划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工作措施。各村、各单位在立足村情、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将“三查三看”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中。二是坚持边学边查促发展。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例如,阳旺田村针对村社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开展了村容整治,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村在全村679户农户中开展了关于**村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围绕“你想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目标”为主题,请广大农户详细准确回答,以调查结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三是坚持工作学习双丰收。在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中,充分吸取往年主题教育活动经验,将当前工作与教育活动合理调整、全面部署,实现了常规工作、防汛减灾工作、烤烟生产后期工作稳步推进和“三查三看”教育有序开展的双赢局面。上半年,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的情况下,全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10万元,同比增6.5%,占全年计划的4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68元,同比增11.04%,占全年计划的45.06%;完成个体私营税收入42.1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24.49%,完成车船税收入14.03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94.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万元,同比增30%,占全年计划的81.25%。全乡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建设进一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至今,我乡“三查三看”教育在成效明显、顺利推进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村、单位和参学对象对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还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法措施不当,学习成效不明显。二是发展不平衡。村与村、单位与单位、参学对象个体之间在学习进度、学习成效上参差不齐。三是特色不够鲜明。少数村和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照搬照套,将县乡的学习要求机械教条的执行,不能结合各自的实际来确定学习的主要内容、查看的主要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措施。创造性开展学习和查看的不多,教育活动载体设计和学习形式单一,教育活动特色不鲜明、亮点不突出。四是宣传引导滞后。从全县来讲,我乡的宣传素材较少,亮点较少。在乡内,宣传的形式不够多,宣传面不够广泛,对典型的挖掘不够深入,良好氛围的营造和典型示范作用的发挥还要继续加强。

三、  下步工作打算

围绕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总体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第二阶段的学习教育中,要按照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具体、方法再创新的要求,继续坚持将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和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特色的原则。着力在把握出发点,进一步认识“三查三看”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兴奋点,调动教育对象学习自觉性;找准着力点,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打造闪光点,增强示范带动性;回到落脚点,提高教育活动实效性五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推动“三查三看”教育深入开展。

(一)抓学习,打牢思想基础。要把理论学习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做到领导带头学、党员带动学、干部职工全员学、普通党员参与学,进一步营造比学、促学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做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再动员,真正让教育对象明确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目的意义,增强学习和查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自觉地把开展“三查三看”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的一次重要机遇,始终以高度的参与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二)抓重点,把握关键环节。第二阶段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真诚交心谈心,召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思想作风剖析会,深入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征求意见要“广”,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要“实”,要真正深入基层,切实了解情况,辨证分析问题,科学提出对策,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交心谈心要“真”,要坦诚相见,真心谈心,真正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找准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查找问题要“准”,要根据行业特点、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查找干部队伍建设和推动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要“深”,要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梳理排列出来,进行全面分析,切实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抓督查,巩固薄弱环节。乡活动办要将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作为第二阶段的重点来抓。乡班子成员要加强对所挂钩分管的村和单位进行日常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干部职工参与活动情况的督促检查。要继续采用集中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知识测试、现场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有效总结成功经验和挖掘特色亮点。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3

【关键词】黄质夫;乡村教育;栖霞新村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74-02

【作者简介】1.徐兴昶,南京市栖霞区(南京,210000)文史撰稿人;2.黄大卫,东南大学(南京,211189)党委常委、副校长。

1927年至1937年,黄质夫先生在栖霞山下,本着“乡村教育是救国的惟一政策”的宗旨,苦心谋划,惨淡经营,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实践,把栖霞乡村师范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校,并且将以学校为中心的“栖霞新村”建设得有声有色。

艰苦办学

1927年秋,南京中学校长邰爽秋聘请黄质夫为南中乡村师范科主任。初到栖霞时面对眼前破败的校园,黄质夫毅然选择了走“艰苦创业”之路。首先是基础建o,一年就“添建新校舍四十五间,作浴室、医疗室、工场、寝室等之用,并将旧有房屋大加修葺,辟为图书馆、科学馆、农民教育馆、储藏室等。”1929年,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已初具规模,其后建造教师住宅、礼堂,还在山上建了一座气象观察台,铺设道路,建造花圃。为方便大家行走于学校与栖霞山火车站之间,黄质夫联络车站(获赠煤屑200吨)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合力铺设一公里长的三合土道路。

黄质夫先生重视实验室与图书馆的建设,花费巨资添置实验器材与图书,在同类学校中达到一流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也极具特色,校门建成牌楼式样,上书孙中山语录:“人生以服务为宗旨。”两旁自撰对联一副:“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乡村文化之基。”

延揽良师

办好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教师是根本。黄质夫选聘教师要求甚严,不仅看其能否胜任教学,还要看其人品是否堪为“社会之楷模”。当时校长和教师都实行聘任制,良师名师本就难聘,何况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但黄质夫以其慧眼和魅力请来了一些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能教好本专业的课程,还能编写教材,各任课教师都能写会画、各具才能。其中还有多位学者、作家,有颇多建树。为了让教师能安心在栖霞工作,黄质夫专为教师建造了当时条件最好的住房。他对教师要求严格,也十分敬重,更要求学生尊敬教师服从管理。教师们工作虽十分辛苦,但都敬业爱生,他们感到在这里工作“有尊严,有秩序,有价值,有自由,有乐趣”,因而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一所学校,有一个勇于开拓、敢于担责的校长作为灵魂,有一批学高行正、同心同德的优秀教师作为根本,有良好的校园、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作为保障,这样的学校必然在同侪中脱颖而出,栖霞乡师就是这样的师范学校!

开拓创新

1.改革教学方法。

黄质夫要求教师,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可视学科性质与教学内容,选用讨论法、习述法、演讲法、问题法、图书馆法、实验室法、观察法、调查法、鉴赏法、练习法等,提倡学生自学辅导,达到自主研究。这些对于学生日后的进修提高、独立成长增添了动力。

2.提倡学生自治。

黄质夫为了学生毕业后独处乡村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发展自我”,即“自学、自治、自立、自决。”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实行自我服务,如宿舍、教室的清洁整理,室内外大扫除,挑水、烧水,女生还护理生病同学,为同学缝补衣物,全校学生还参与农场、工场管理。这些举措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提高了学生自治能力,锻炼了学生管理才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管教养卫我们都能担”的教育目标。

3.开门办学。

栖霞乡师完全向社会开放,黄质夫确信“乡民是我们的好友”。学校没有围墙,不设传达室,村民和游客随时可以走进学校,到图书馆看书,在茶馆喝茶,在娱乐室下棋……每一个进入学校的人,无不为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所熏染。学生也能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提高了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本领。

培养“领袖”

黄质夫以举办乡村教育来实现其教育救国的抱负,除身体力行办好学校外,还寄希望于广大的乡村师范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文化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倡导者,农业改良的推广者,“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

1.严把入学关。

在《栖霞乡师招生简则》中,开宗明义地昭示其宗旨是“培养优良小学教师及改进农村之人才。”入学条件除学历、年龄等条件外,还必须是“身体强壮,思想稳健,行为端正,能刻苦耐劳者,有乡居兴趣而愿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者”。

2.开创入学考试。

据秦羽如、葛庆文的回忆:“首先要农作考试,锄草挖地,合格后方能参加笔试。”黄校长认为乡村师范要面向农村,培养的师范生必须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这一考试方法,创几千年教育之新。笔试很严,题目比一般学校更难。

3.注重品德教育。

“在校为好学生,出校为好教师,以将来做先生的责任做学生,以永远做学生的态度做先生。”做一流的校长、选一流的教师、办一流的学校,意在造就一流的学生。栖霞乡师的学生没有辜负师长的希望,毕业生在全国各地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都备受欢迎。

心系三农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4

党员电化教育是党组织利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播媒体,对党员进行有组织的、优化的教育活动。永仁县从1991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县电教中心、乡(镇)电教工作站、村电教播放点三级电化教育网络,为提高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农村党员电教工作出现了一些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了电教功能的发挥。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基层党委对实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缺乏认识,甚至认为实施党员电化教育就是给钱给设备,有“等、靠、要”的思想。少数村干部认识不高,对组织播放收看电教片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心。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一般只是在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时进行播放。以2002年为例,全县仅组织播放收看了158场次、340小时,平均每个村党支部不足3场、6个小时。二是党员居住分散,集中收看难。我县96%是山区,交通不便,农村党员居住分散,平时组织播放收看很难集中,进行巡回播放也较困难。好不容易集中一次,还要解决食宿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播放收看成本。有些村的党员电化教育仅局限于村支委和村委会干部一班人,对普通党员不能产生影响。三是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需求。县、乡财政都比较困难,对党员电化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多数乡镇没有投入,党员电化教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片源少。目前,65个村级播放点有电视机62台,录像机3台,vcd机10台,35个村委会建有电视插转台,7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通闭路电视。各电教点虽有管理制度,但执行不严,电教设备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再加上有些设备年久老化,近40%的播放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县电教中心电教片库仅有460本电教片,一年只能为各乡镇电教工作站订购一套省电教中心制作的电教片,内容有局限性,针对性差,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一)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优势,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单凭集中培训,经费压力大,普及范围和经常性教育无法保证。电化教育可以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传统方式中经费缺、教师少、信息滞后等问题。我们要大力开展党员电化教育,把党员电化教育

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主要手段。开展“党员电教播放周”活动,每月第一周作为电教活动周,选送1~2部电教片在县电视台播放,有条件乡镇和村委会利用插转台和闭路电视组织收看1~2部电教片。村级播放点在每季度的党课教育中,开展2~3小时的电化教育。(二)设立党小组、家庭电教点,扩大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影响力。农村党员电化教育阵地要向党小组、家庭延伸,建立党小组、家庭电教点。党小组、家庭电教点由村党支部领导,村党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电化教育以党小组活动和有条件的家庭召集亲戚朋友、邻居参加的方式开展。家庭电教点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一是要选好党员家庭电教点。在设立党员家庭电教点上,坚持党员自愿申请,村党支部把关,乡镇备案的原则。设立党员家庭电教点的党员必须是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热心为党员群众服务的中共正式党员。同时,把党员家庭电教点的做法,积极向有播放条件的非党员家庭推广。二是对党员家庭电教点进行年终考核评比。对播放工作开展得好,确实促进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了农民素质的播放点,各级党组织要对其进行表彰,树立起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三是确保党员家庭电教点的片源。片源由县电教中心和乡镇电教工作站统一为党员家庭电教点免费提供,内容根据党员群众自身需求和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四是开通党员电教热线服务电话。县电教中心和乡镇电教工作站向社会公布电教热线服务电话,提供新片预告、信息互动、片库查询等内容的服务,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学政策、学技术、早致富”的需求。(三)建立乡镇电教片库,增强播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县电教中心根据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添置电教片,各乡镇投入资金建立电教片库,以解决片源不足,针对性、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在增加片源的同时,还要加强电教片库纵向、横向交流。乡镇电教工作站经常保持与县电教中心及兄弟乡镇电教站的联系,互通有无。这样,既可充分发挥电教片的使用效能,又能以借代购,节省经费。(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电教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乡镇要尽量配备专职电教员,从文化站明确一名工作人员重点抓电教工作。县、乡两级有计划、分批地对农村电教播放员进行电教知识培训,相互交流经验,提高播放质量。完善和落实《电教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播放设备管理制度》、《定期播放

和收看制度》、《电教教材发放制度》、《定期检查电化教育工作制度》和《电化教育考核奖惩办法》等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每年对先进的电教工作站、播放点和优秀的电教工作者进行表彰。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5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但不知什么原因,乡村教育逐渐套用城市教育方式,这种简单套用,自然让学校与乡村有了隔阂,最终让乡村学校成为一座孤岛。首先是在办学规模上用城市标准来要求,于是对生源很少的村小开始大规模撤并。很多村子的小学人去楼空,昔日的乡村文化生机不再,留下形单影孤的校舍驻守乡村。其次,在办学方式上用城市教育方法来要求,于是乡村教育渐渐失去乡村本色。乡村学校不再有春忙假秋忙假,不再有孩子到田地的劳动实践,不再有下课后笑看孩子一窝蜂去爬山、爬树、滑土坡等野外活动。再次,在管理上也严格要求。校园不再让村民随意进入,更不允许村民自由到学校开展活动。学校放学后或者假期,都是大门一锁。同时要求教师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并作为一道红线。这样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自然将学校有意无意隔离于乡村之外,教师仅仅是也只能是作为教师身份出现在那里,不能入乡随俗与村民融为一体。乡村学校只是坐落于乡村的建筑物,乡村学校自然就成为了一座“孤岛”。

因此要想让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文化的领头羊,成为乡村文化的灵魂,就必须让乡村学校融入乡村大家庭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教育理念,在总结过去乡村教育的经验中,探索一条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不应该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而要充分考量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在办学规模上,不应参照城市规模设立,而要以乡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哪怕只有十几个学生,也应该派出教师坚持办下去。在教育方式上,应该鼓励乡村学校增设更多的乡村文化课程,应该让乡下孩子更多回归乡村生活中去学习求知。在学校管理上,应该给予乡村学校更多自,包括入乡随俗允许村民在放学后、假期中到学校开展活动,允许乡村教师参与村民的各项自娱自乐包括参与他们的红白喜事活动,而不是校园大门紧闭,教师与村民形同陌路人。

振兴乡村教育,繁荣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生机,必须改变乡村学校孤岛命运。(摘自人民网)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6

通过对C省10所乡村学校中小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地区中小学生学习现状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观和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方法有待提升,学习管理需要加强。同时,由于受性别、年级、父母关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情况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重塑积极的学习观;加强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优化学习方法;建立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习管理水平;强化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

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学生作为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既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曙光,又是乡村教育的活力所在。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儿童数量减少,乡村儿童的学习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C省部分乡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其在性别、年级、家长关注程度和留守与否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从而在整体上掌握乡村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乡村学生学习现状的改善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方式,以C省10所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1023份,回收率97.43%,其中有效问卷935份,有效率89.04%。总体样本分布如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课题组相关成员在已有学生学习现状研究问卷的基础上,基于已有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对编写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之后形成。问卷由指导语、学生基本信息和问卷主体构成。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共计24道题。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正向计分,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问卷信效度

本研究通过Cronbach’salpha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一般而言,信度系数越大,则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越高。通过检验,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各个维度之间的系数分别为:学习观0.523、学习态度0.745、学习管理0.647、学习方法0.796,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在0.523到0.796之间。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问卷各维度与总体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99至0.894之间,表明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同时,问卷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6到0.484之间,表明问卷各维度之间为中低度相关关系,说明各个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此可见,问卷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调查的内容,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从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并对不同性别、年级、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情况、学生留守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由此考察乡村学生学习的总体现状,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学体均值①为3.59,高于中间值3。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均值分别为:3.68、3.52、3.42和3.72,说明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偏上。通过图1能够直观地看出学生学习现状的具体发展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乡村学生学习现状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维度之间的发展水平在3.4-3.8之间,表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态度的均值最高,为3.72,表明乡村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持有正确的态度。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规划较少甚至没有规划,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也不知道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有学生说:“我从来不去图书馆,除了书本以外几乎不看课外书。我上课学习,下课就玩。”学生在学习管理上得分最低,仅为3.42,表明乡村学生在学习管理上的水平较低。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

(二)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性别差异

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探讨性别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不同性别乡村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方差分析,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数据表明,不同性别的乡村中小学生在学习现状各个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25,p<0.05)。同时,在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7,p<0.01)和学习态度上(p=0.005,p<0.01)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图2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不同性别乡村中小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男生的平均值在3.35-3.68之间,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女生的平均值在3.42-3.79之间,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此外,在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上男生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女生。在调研中,通过课堂观摩发现,女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会用笔画出关键词,而部分男生则无所事事;虽然一些女生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态度很端正,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够顺利完成。相反,班级里面最为调皮和成绩最差的大部分都是男生,他们对于学习极为不认真,甚至不愿意学习。通过图2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三)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阶段的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本研究调查了四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阶段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0,p<0.001)。同时,在学习观(p=0.000,p<0.001)、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0,p<0.001)和学习态度(p=0.000,p<0.001)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图3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不同年级阶段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四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五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六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七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八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九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管理上差异显著,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上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p<0.01)。在访谈中,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爸爸妈妈太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我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完成作业。”而一名六年级的男孩子却说:“我更喜欢长得漂亮的女老师或者幽默风趣的老师上课,我们都那么大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习,老师总是说我们应该这样或那样,我们学习很不自由。”这可能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各方面的反应不同,对于教师的认可程度也不相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影响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观上的差异;不同年级学习的知识类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规律、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和能力等因素影响其学习方法;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熟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等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

(四)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在父母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为了探讨父母对子女学习的了解程度对乡村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父母对子女学习“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五个方面进行了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不同了解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1)。同时,学习观(p=0.000,p<0.001)、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0,p<0.001)和学习态度(p=0.000,p<0.001)各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父母“非常了解”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学习管理;在父母“比较了解”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在父母了解程度为“一般”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在父母“不太了解”程度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学习方法;在父母“完全不了解”程度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学习方法。父母的关注程度对于乡村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越高,其各方面的均值水平越高,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逐步衰败,乡村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大多数乡村学生父母认为,只要孩子不饿着、不冷着便是对孩子负责任,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程度较低。乡村家长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物质条件,而非学习类的精神条件。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学习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调查发现,乡村尤其是在偏远乡村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甚关注。其中,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曾说:“在我们这么偏远的农村,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出门打工赚钱来的快。”另一位在家的母亲如是说:“我们生计本来就已经很难了,要不是义务教育,我三个孩子都无法上学,迫于生计,我和孩子爸爸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养家上,哪还顾得上孩子的学习。”这些都证明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方方面面。由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从“非常了解”到“完全不了解”,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的均值依次降低,相对而言,学习观的波动最小,学习方法的波动最大。图4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父母关注程度上的差异(五)乡村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留守差异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探讨留守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留守儿童②与非留守儿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留守情况在学生的学习观上存在差异(p=0.035,p<0.05)。在学习观上,父亲在外打工的比母亲在外打工的学生的均值高,父母单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的学习观均值高于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均值。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不同留守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最为显著(p=0.035,p<0.05)。由图5可以看出,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在学习观维度上得分整体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的。经调查,在留守儿童当中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观,一种是“读书万能论”,而与之相反的是“读书无用论”。如有的父母即使有一定文化且在外面靠着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但也会觉得读书没有用,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也能赚到钱;另外一些农民工在大城市受尽欺辱,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学生的父母时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读书,争取有朝一日在大城市里生活。从图5可以明显地看出,母亲在外打工的乡村学生除了学习观比父亲在外打工的略低以外,其他维度在各方面都比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高,这可能是与父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关。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C省乡村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乡村学生学习现状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发展较好,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习管理水平亟需加强。第二,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除了学习观以外,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生。第三,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着年级差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第四,乡村学生学习水平与父母对子女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呈正相关,父母越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则子女的学习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第五,乡村学生学习水平与学生的留守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水平较低,而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除了学习观以外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较高,父母都在家的学生的学习处于中等水平。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均值分别都处在中值附近,同时也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管理均值最低,说明学生不善于自我学习管理或者没有自我学习管理的意识;而在学习观上,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均值低于非留守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的陪伴对儿童学习观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为促进乡村学生的发展,提升乡村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重塑积极的学习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教育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进入乡村学校教育系统,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教育遭遇着现代化的冲击,学生的学习观出现偏差。教育公平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不应强制推行城市化教育,乡村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价值取向,纠正学生学习观的偏差,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增进个人本身的幸福。具体而言:第一,有关部门在遵循有序实现教育城镇化原则的基础上,应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以重点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的环境。第二,配合城镇化建设,乡村教育虽然应把城市教育提上日程,但应克服绝对的“离农化”、“城市化”倾向,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引导学生改变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不断端正乡村学生的学习观。第三,在乡村逐步萎缩、城市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应重新认识并充分挖掘乡村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学会学习。

(二)加强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优化学习方法

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方法,是顺应时展、关注人的发展以遵循学习规律的必然要求[1]。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平均值是3.52,得分较低、仅次于学习管理,学生学习方法有待完善,方法的适当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首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比如知识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学习效率,当然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学习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或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主动地学习。最后,家长及学生的监护人也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监护和引导作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相应的支持。

(三)建立自我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习管理水平

学习管理制度是用以规范、约束、发展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总称[2]。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习管理的平均值是2.42,在学习现状四个方面得分最低,也就是说乡村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管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建立起一个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自我管理机制。乡村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机制建设应包括学习动机机制、计划机制、自我监控机制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条件和激励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有关学习的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目标树立之后学生根据相应的目标“步步为营”,逐步实现;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建立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乡村家长应该适度地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三是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建立学生的学习计划机制。乡村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进行计划,计划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各计划之间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第三,建立学生的学习管理监控机制。计划制定结束之后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外在监控,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应该对自身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时监控。

(四)强化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无论是站在教育的角度还是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观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虽然留守儿童学习观总体平均分处于中等偏上,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仅仅为了“去大城市生活”或者“离开农村”。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可以改变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相对弱势局面,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合作,才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针对乡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乡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实途径及对策:第一,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如乡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并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补助。第二,留守儿童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家长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给孩子灌输“城市比农村好”的观念,正确的、恰当的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积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改善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注释:①问卷采取正向计分方式:“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基本符合”计3分,“部分符合”计2分,“不符合”计1分。②本研究中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张向阳.对学习方法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26-28.

[2]朱雪峰.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管理制度构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4-106.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7

明天是第32个教师节,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庆祝这个光荣而温暖的节日。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市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工及离退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天的座谈会,我们把主题聚焦乡村教育,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民生的热点在教育,教育的短板在农村。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教育的均等化、优质化更是近年来群众关心、各方关切、舆论关注的热点。相比城市,乡村教育投入保障不足、教育设施落后、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教师在全市教师拔尖人才队伍中的占比很低,全市正高级教师和省第一批教学名师中甚至没有一名乡村教师。可以说,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教育,需要更大力度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第二,农村的未来在教育,乡村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知识改变命运,更改变农村面貌;教育培养人才,更决定农村未来。我市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在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学生占全市比重约40%,他们是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连着学生、连着学生家长、连着千万家,关系乡村文化传承、关系农村建设发展、关系青少年成长成才,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性紧迫性任务来抓。

第三,教师职业很伟大,乡村教师更可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乡村教师在艰苦条件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智用情用力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蓝天,点亮了农村孩子的未来,播下了农村发展的希望,是新时期“乡贤”杰出代表,令人敬佩,更加需要给予关心和培养。作为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教学生活条件。

刚才,丽虹副市长宣读了表彰通报,并进行了大会表彰;元良同志对《镇江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作了解读,各级各部门要扎实有力抓好落实;4位乡村教师代表的发言,让我们深受感动和启发;3个部门的表态,让我们感到振奋与鼓舞。下面,我也围绕今天座谈会的主题作个发言,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要以科学的机制和方式,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育要发展,首先乡村教师队伍要稳定。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全国看,2010年至2016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3万降为330万,短短六年流失率高达30%;从镇江看,虽然相对全国来讲乡村教师流失现象并不明显(过去三年乡村教师流失率1.6%),但地位低、条件苦、待遇差、晋升窄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一部分乡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待不长”“留不住”、往城市跑。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稳定队伍?

1.最重要的是加大投入。投入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在保持教育投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更多向农村学校倾斜,持续增加学校校舍、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运动场地等“硬件”投入,不断夯实人均经费、贫困助学制度等“软件”基础,打造更多标准化现代化的农村学校,让更多乡村教师拥有事业发展的好舞台。办好教育既要舍得花钱,更要把钱花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调整优化教育布局,采取“大手牵小手”“片区管理”等手段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高效益”导向,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通过经费整合、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2.最迫切的是提高待遇。就是要加大教育领域“投资于人”的力度,把《实施方案》明确的乡村教师人员经费、培训经费、工资待遇、补助政策等全面落实到位,尤其对偏远贫困地区要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实行特殊津贴制度,逐步形成“越边远、越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有劲头更有奔头、留得住更待得久。在提高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积极响应和创造性落实国家开展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荣誉,切实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

3.最根本的是输入人才。就是要引导更多优秀教师愿意下乡、扎下根来。一方面,要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探索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招聘机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和成熟教学人才。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师资合理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等途径,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确保始终有稳定数量的优秀教师队伍活跃在乡村教学一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典型更具感召力。要善于挖掘乡村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引领带动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二、要以鲜明的导向和要求,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乡村教育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乡村教师也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目标追求和雄心壮志。希望大家坚守立德树人的理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构筑自主畅游的池塘、点燃追求理想的火焰,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让教育家在镇江农村大地更多涌现。

1.在农民对教育需求显著增长的时代,倍加重视强化责任担当。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总会有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乡村教育家。比如民国时期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这种光芒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深刻信仰和责任担当。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期盼通过学习知识跳出“农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期盼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发展轨迹,这些都对乡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乡村教师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提起气来、沉下心去,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坚定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2.在思想多元化更加凸显的时代,倍加重视塑造高尚师德。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种无形感染力、一股强大正能量。当代乡村学生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的思潮,思想多元、思维活跃,乡村教师只有自己立得住、行得正,才能把孩子引导好、教育好。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核心位置,引导广大乡村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正德厚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深怀爱心、保持耐心、充满信心,既教会学生求知,更教会学生做人,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尊敬的好老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在知识更新明显加快的时代,倍加重视锤炼专业本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教师的尊严哪里来?为人师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广大乡村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这样才能摆脱“本领恐慌”、增强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底气,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三、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好像一场长跑比赛,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既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又要有实现弯道超越的智慧,根本途径就在于主动的改革和自觉的创新。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一定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造势而进,把改革作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在“三个化”上下更大功夫:

1.扶持举措精准化。近两年,各级各层相继出台扶持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去年4月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去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今天会上又下发了《镇江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这些文件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关键要细化落实、真正落地。党委政府在具体扶持工作中,也要坚持精准务实,真正找准问题、明晰路径,靶向施策。比如,对于乡村教师专业培训机会少的问题,可以专门办班、定向培训;对于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难的问题,可以专人负责、开辟绿色通道;等等。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各方面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接好地气,抓到点子上、解决在关键处。

2.体制机制科学化。乡村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更大功夫。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督学评议机制等方面持续努力,尤其要按照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搞活工作机制,对于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研活动难、信息沟通难等现实问题,要打破区域和学校界限,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共学、共研,共享、共赢。

3.教育教学优质化。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归宿。当前,学校课程改革浪潮和信息化浪潮交织、叠加,对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要主动投身学校课程改革,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一个好教师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真才实学。“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农村学校的校长要矢志成为热爱教育、真懂教育、善抓教育的教育家,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带动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展现新作为、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交出新答卷。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8

[关键词]农业税取消; 农村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央推行的重要惠农政策,国务院已经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是九亿农民的福音。农业税取消后引起和凸现出来的问题,诸如县乡财政困难加剧,地方财政非税收入比例上升、“免税兴费”倾向有所上升,专项资金被挪用、配套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税取消导致县乡财政困难加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农业税及其附加属于地方税,其中,农业税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税附加属于村级收入。取消农业税势必直接减少县乡村级的收入,导致县乡财政困难加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责任下移,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权过小、事权和支出过大,造成县乡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在当前“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不得不靠举债度日,不少乡镇早已债台高筑。而近年来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由于缺乏其他配套措施,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直接减少了县乡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能力将进一步弱化,在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较大的县(市),在总体财力中,上级补助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经从“吃饭财政”沦落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乡镇的情况更加严重,农业税取消后,除了计划生育收费外,乡镇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可以说,乡镇作为一级财政的基础已经丧失殆尽。这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免征农业税和“一费制”改革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增加了义务教育经费,但离义务教育事业的基本需要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根据媒体对重庆、四川、贵州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存在大面积短缺情况。教育经费不足主要有两方面背景,其一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对教育经费冲击不小;其二是实行“一费制”以后教育收费减少,政府投入跟不上的矛盾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直接减少了基层政府收入,中央财政仅对西部地区和国贫县转移支付一部分,县乡财力明显减弱;而2002年秋季以来各地区推行的“一费制”造成农村教育经费缺口增大,中央财政对“一费制”改革无任何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只转移支付一部分,县乡财政根本无力弥补其缺口。据笔者调查,这种情况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同样存在,具有普遍性。

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匮乏问题,2005年年底,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对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自行承担,中央给以适当奖励。可以预计,随着这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大大缓解,但问题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因为,首先,上述改革从2006年起分步骤实施,至2010年才能全部落实到位。其次,此次改革增加了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主要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而农村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在我国东部地区同样存在。

(三)农业税取消后乡村教育欠债偿还无望

取之过多,致使农业积累不足的一个外在表现是普遍存在的乡村债务。乡村债务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教育欠债。随着农业税取消,也取消了向农民的收费、摊派、罚款,从政策上确保农民减负,但同时也切断了乡村偿还教育债务的财源。2006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建立新机制的各项专项资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开支范围使用,不得用于偿还以往债务”。而学校是非盈利单位,本身难以产生可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量。久拖不决的乡村债务不仅会成为县乡财政的沉重负担,削弱地方政府驾驭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可能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导火索。

二、解决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重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教育体系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在公共政策上的缺位,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问题,危害着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财政在教育领域的缺位,尤其是农村地区。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口素质偏低,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被边缘化。我们认为,应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尽快纠正财政支出结构扭曲,解决越位与缺位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使公共财力真正为民所用,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均享受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差距,确保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这不仅是解决公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由中央负担

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立足我国国情,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中央的事权。从法律角度看,义务教育属于全国性公共品,因为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每一个学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的发展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理应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责。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9

关键词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1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此带动城市的优先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制度的形式人为地确定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边界,在计划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城市优先”的价值取向。50年代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这不仅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而且加剧了城乡中“人”的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1985年中共中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权利由中央向地方下放,导致城乡教育财政体系的分割,县级政府因财政薄弱无法承担农村教育投入的重任,导致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错位,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对待城乡教育的制度安排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剧了城乡相互对立的格局,二元分割的教育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形成。

2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2.1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的需求,1958年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城市人”和“农村人”割裂开来,导致城乡居民在身份上的差别。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使得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处在与城市相剥夺状态。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向城市倾斜,优先满足城市人的需要,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巨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城市人在身份上的优势,导致大多数农民想通过教育这条途径摆脱农民的身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早期,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制度性歧视,当地学校收取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有些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现象逐步形成。

户籍制度带来城乡间的二元结构和对农村居民的身份歧视,也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公平。实现户籍制度一体化,重点不在于改革户籍制度本身,而在于与户籍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社会利益的分配。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户籍改革应全面清理包括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与户籍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逐渐剥离附加在户籍政策上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从而解决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从深化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形成一体化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居民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只有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消除城乡居民在身份上的差别,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才能真正改变城乡对立的二元教育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2树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和一体化的教育思维

由于长期以来受二元社会结构和“城市中心”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影响,我们习惯于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问题分别看待,导致城乡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不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使人们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育应优先满足城市地区,然后再满足农村地区,先满足发达地区,再满足经济落后的地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就要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分别对待的思想观念,消除城市教育比农村教育重要的观念,不能有任何漠视、歧视农村教育的现象,把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平等地对待城里孩子和农民的子女,使农民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并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克服自卑心理,重视并支持教育事业,创造有利于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文化氛围。同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还要树立一体化的思维,把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看成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大系统,改变“重城轻乡,城乡两策”的思路,只有把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教育发展中才能产生新的教育功效。

2.3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城乡教育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加大中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提高城乡学校的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在办学条件上,加强农村学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办学标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办学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师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建立农村教师培训机制,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逐步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编制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工资待遇标准,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标准。

城乡教育一体化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均衡和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苏刚.城乡教育一体化:从“二元对抗”走向“有差别的统一”[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2]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3]韩清林,秦俊巧.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2(8).

[4]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5]马焕灵.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之制度障碍及其克服[J].当代教育科学,2010(10).

乡村教育的看法篇10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农村社区教育;启示

中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其发展历史不长,但它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党的十七大后,全国的社区教育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一、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对当时中国国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乡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133229.Com

(一)乡村教育的性质

陶行知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认识到中国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贫苦,农民文化低下。他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乡村教育,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以农立国”的中国,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他提倡“教育与农业携手”,通过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在他看来,“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夫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夫下地狱”。据此,他指出,“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视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1/5的人民。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担负这个伟大的责任。”[2]

可见,陶行知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只要农民有出路,中国就有出路。乡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富强和昌盛。

(二)乡村教育的任务

陶行知认为,“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其使命,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中国虽然在向工业文明过渡,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工业化进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仍然没有出路,所以现代化的根并没有安起来。面对此景,陶行知深怀“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的信条,他主张打破这死的教育,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实际生活”[3]。这体现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为农”的特征。

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教育是不能关其门来办的,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乡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3]。这里实际上蕴涵了陶行知乡村教育“离农”的思想。也就是说,乡村教育不仅要面向农村生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还“要从高远处着想”,为工业和城市服务。

(三)乡村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乡村教育的重要位置。

于是,他把乡村生活环境作为乡村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用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改造乡村的实践能力。他要求学生除了在校受教育外,还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种田,要求学校、工场、社会打成一片,深入生活实际,让教育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四)乡村教育的先决条件

陶行知认为,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4]。由此可见,要建设活的乡村教育,成功地改造乡村社会,其基础在于要有“活的教师”。“活”的乡村教师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还具备教师专业的特殊素养,如创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对于这种“活的乡村教

师”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立乡村师范。他主张师范下乡,建立乡村师范学校体系,因为“在乡村里所设的师范学校,天天所过的是乡村生活,所得的是解决乡村生活的本领,在乡下很有用武之地,自能忍耐乡下之苦,而欣赏乡下之乐”[5]。二是采用艺友制。想做教师的,先和有经验的好教师做朋友,而好教师则“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的教师培植法,并且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及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

二、乡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依然是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中,学习并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基本思想,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一)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性质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民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发展有机结合,为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

重视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有县、乡镇、行政村各级政府的参与,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开展。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共同管理体制,并制定出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及政策,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社区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三级政府要相应出台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条例、章程等,对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经费渠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以确保社区教育发展有序有效运行。

(二)农村社区教育要注重“为农”与“离农”的平衡

在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农村社区教育仍然要立足农村,面向农村实际生活,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而服务。为此,我们应深入挖掘陶行知“为农”思想的丰富内涵,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生长点。

首先,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精神,全身心服务并奉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学习陶行知“大乡村教育主义”的思想,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充分携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的战略作用。其次,要着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自古以来,农村教育均带有一定的“离农”特征,似乎总在为离开农村服务。事实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打破自我封闭,立足农村,面向现代化。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6]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注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社会闲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良好德性的新一代农民。

(三)农村社区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

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才是“活的乡村的教育”。

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农村社区教育要主动靠近农业,大量兴办农职、农技学校,强调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样,学生毕业后便有一技之长,并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力。在教育内容上,要多体现当地用得上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知识和农产品加工等科技应用知识。同时让社区农民先学,并以他们为媒介教父母、教邻居等,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如陶行知所说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农村社区情况,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同时,我们认为,发展社区教育还需要一大批志愿者和热习者,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组织起来,进行归档,组织成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除此之外,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要大力倡导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对农村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g]//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5-86.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0-496.

[4]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