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14

智慧城市教育篇1

在21世纪,教育将是社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如同农业社会的关键是土地,工业经济的关键是资本投资。学校、学院和大学定义着一个社会长期的健康和繁荣,培养明日的工作者和领袖,学术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未来的知识与科学。正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ericHanushek所言,一个经济体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的能力――其创新和提高生产力与实际收入的能力――与向广大职工提供的教育的质量紧密相连。然而,教育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令人生畏。因此,要应对技术、商业、政治和人口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变化,就需要有新的教育与学习办法。

对于一个6岁开始上学的孩子,当她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那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目前信息的增长速率每两年就几乎要翻一番。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塑造教育以满足甚至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期望呢?虽然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教育能最好地预测个人的经济成功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功,但是,当面对有限的资源、僵化的基础设施、根深蒂固的流程、越来越不连贯和不兼容的数据以及上升的消费需求时,这些系统要如何回应?

在许多智慧城市项目中,“智慧教育”等主题正在成为各种想象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关注点。在智慧城市中的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个可以学习的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提供教育的方式。以前传播知识是靠课本,现在开始转移到通过计算机和移动智能设备提供动态的学习内容,从而更专注于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教育,即按照学生的节奏,提供相关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同时,学校可以紧随当前的最新信息,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地区和世界各地的教学资源。

本文首先阐明为什么需要智慧教育,随后展示了智慧教育的美好图景。紧接着,文章描述了目前现实生活中智慧教育的情况,即用技术改变教育,并配以国外案例,以期给读者留下更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对智慧城市中的教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需要智慧教育

在数字世界中,代码就是法律,但是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有机会了解,然后更改这些代码。天生的数字人只是一个神话,真实的情况是,新一代人自然会涉及技术,而更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当中能够真正理解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开发出新用途的百分比仍然很小。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收入水平或学历而存在巨大差异。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教会市民如何非法入侵,我们就不可能有充满黑客的城市。更为甚者,如果非法入侵并不令人愉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充满黑客的城市。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新的教育方法相当必要,因为它能保证智慧城市集合其市民拥有的所有潜力。并且,新的教育方法必须基于信息技术促成的创新和创造性。

智慧教育有一个基本框架,称为DULp,即D,设计启发的学习(DesigninspiredLearning);U,无处不在的学习(UbiquitousLearning);L,流动的学习场所(LiquidLearningplaces);和p,以场所中的人为中心的设计(personinplaceCentredDesign)。但事实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这一框架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也就意味着目前智慧城市框架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在今天的智慧城市模型中,很多时候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基础设施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们用以优化资源的消耗,并让整个城市中的流动(包括商品、人和数据的流动)更顺畅。在其他时候,信息和通信技术被视为酶和催化剂,它们能够从效益与效率双方面优化城市流程。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所有的智慧城市标杆和排名中,事实上,教育几乎都被认为是一个助推因素,只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比如学校密度、通过大带宽提供内容和服务,以及生产系统运作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等)影响生活质量。在这样一种智慧城市模型中,往往低估了DULp框架中字母D(设计启发的学习,即DesigninspiredLearning)和p(以场所中的人为中心的设计,即personinplaceCentredDesign)的相关性。不能将住在城市中的人仅仅视为是数字,相反,他们是人,他们的行为受动机、期望、个人欲望和需求驱动,并且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另外,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个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定义和即时重新定义实现期望的进化路径。

其次,为避免可能出现新的“分歧”,从而成为“智慧公民”,个人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但事实上,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将来需要掌握哪些新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将怎样被技术背景推动、并通过评估而被获取。换句话说,在智慧城市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学习中,“数字属性”到底有哪些维度?貌似技术性的技能(technicalskills)将远远不够,个人需要获取越来越多的所谓的“人的技能(peopleskills)”,而要监控这些技能的获取将会复杂得多。

再次,没有普遍适用的智能城市模型,因为在确定向智慧城市发展的路线时,当地的文化和约束发挥着关键作用,进而影响未来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这就意味着,走向智慧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全球性的,其中技术要尊重情境特点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所有这些都表明,如果我们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就必须注重教育,尤其是智慧教育。而且虽然是从学校开始,但应该为所有公民可用。否则,我们只能实现城市自动化,而不是城市智能。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大部分需要的工具是开放、自由、随手可取可用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它们与现有设施和教育服务放到一起,开始工作。

智慧教育的美好前景――智慧学校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发生在学校里,但无可否认,智慧学校将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物理性能,同时能让学生为在未来日益复杂、日益技术化的世界中生活做好准备。在建筑层面,智能系统可以帮助学校、学院和大学更好地管理其能源系统、安防、通信和运输。在更高的层面上,智能系统可以帮助连接系统和校园,也可以启用虚拟学习和在线学习,并融入社交媒体。在最高的层面上,智能系统能够与现代教育思想合作,真正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智慧城市中,是什么成就了“智慧学校”?

新兴的智慧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大数据的依赖,这一点与它们所属的智慧城市一样。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CouncilofGlobalaffairs)的一份关于未来“特大城市”治理的报告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报告中有一章专门针对数据驱动的大城市中的大数据与教育,其结论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教育中的大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指导、监测、评价和问责的质量。”

那么,这样一个大数据驱动的学校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用大数据学习:未来的教育(LearningwithBigData:theFutureofeducation)》一书提供了学校作为“数据平台”,“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石”的无缝形象,在其中,教育材料将通过算法量身定做,并且不断改善。其作者认为,大数据将在三个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化学习过程重塑学习:一是通过实时反馈;二是让教育体验个性化、个体化;三是用概率预测优化学生的学习。而这些变化正在通过各种事实或因素的组合来到人们面前,比如通过点击流数据,能够不断记录和追踪学习者情况的在线课程;可以在如何使用中学习到知识,并能跟老师“顶嘴”的电子教材;通过自动化的实时分析,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量身定做学习材料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从学生的行动中收获数据,向他们学习,并预测学生个人可能的未来绩效的新形式数据分析等。

智慧学校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它是高度社会联网化的学校,是有理智的学校。学习者参与到社会连接的生态系统中,在家里学习,也在线学习。微软的“受过教育的城市(educatedCities)”项目正是这种愿景的一个示例,它举例说明了网络技术基础设施与天生具有社会性的人之间存在的感知对称。在其中,学生被强调是参与到新的数字倡导的社会形态中的社会学习者。同时,“受过教育的城市”白皮书中强调了移动设备与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会力量,它们可以使对话成为可能,打开新的“社会渠道”,并使用“社会工具”促进合作。可以说,微软的“受过教育的城市”中的这一社会形态是基于开放教育、云端学习、智慧民众、集体智慧以及参与文化等的现代思维,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相反,在社交媒体网络的促进下,更有可能具有开放网络、互联系统和互动性。

智慧学校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能够“感知环境”。在智慧学校中,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不断地捕获有关学校设施和学生行为及运动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学校的教学交织在一起,影响学生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比如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可以让使用者追踪、收集和分析关于他们自身活动与健康的数据,有时,这被称作是“量化自我”的技术,或者被叫做“穿戴自我”的实践。通过量化自我技术,学生的身体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可编程的软件,可以不再被窃听,也可以被升级、打补丁和优化。预测性的跟踪和传感技术中所包括的学习分析平台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跟踪学生的数据,将它们与行为模型相连,然后结合这些数据推测未来可能的进展、行动和结果,从而制定有可能会推动个人和社会行为的自动干预措施,抢先未来。在智慧学校中,量化的学生是大规模的数据开采业的产品,同时也是智慧学校的对象,他们通过其“数据点”不断地被感知和识别,并且易受持续的数据监测过程、预测建模、实时的说明性干预和先发制人的教育等的影响。新型教育数据科学家和学习分析公司(如Knewton)声称,他们可以收集并挖掘学生身上数百万的数据点,甚至多于谷歌对其用户收集的数据点。

虽然智慧学校在许多方面是技术乌托邦未来派的幻想,但它们反映出一种新兴的社会技术现实,在其中数据追踪、传感和分析与社会大脑的特定行为模式相结合,对教育行政、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的影响越来越大。智慧学校将以人造感知的方式调动数据的不断收集和连接,将学校绩效的每个方面都融入到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的实时过程中。

或许,最重要的是,智慧学校将会是真正为我们考虑的学校,它们向我们学习,也努力了解我们。智慧学校将是完全混合的环境,在其中人类和非人类的事情相互联系、相互学习――学习者的社会大脑与学校的知觉彼此互动。当人们向机器学习,同时也了解机器的时候,智慧学校中的机器也会向人类学习。

智慧教育的现实――技术改变教育

教育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系统。

数据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乏的资源之一。在跟踪年级、出勤、测验分数和进行统计时,学校和大学总是在记录和存储数据。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日益普及,教育机构现在可以实时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及相关进展情况的数据。使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所有的一切――从出勤到校园建筑的能源使用――都能被查明并进行改进,同时可以共享资源,以便加强学习、尽早指出不良趋势,并在向工作目标前进时灌输共同的目标感。可以说,分析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更方便地访问信息,而以前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了这些技术,现在教师们可以真正专注于教学,并让学生参与进来。

今天的学生希望他们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成长并生活的环境的镜像,也就是说,始终穿插着不断更新、随时随地可用的信息,并且能够实现个性化、多渠道的学习。“教室”一词变得比文字更加形象化。仅就美国而言,在2011年到2012年间,大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上升了300%以上,拥有自己的平板电脑的高中生的数量增加了400%。超过80%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以及将近70%的社区学院有无线教室。专家们认为,移动技术为降低教育支出提供了机会,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人员计算表明,通过使用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每年可节省56437美元。这一数字中包含了获得和维护技术基础设施的额外费用、由于课程和与学习相关的资源减少的费用,以及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而实现的社会成本的节约。

通过数据、移动和云技术,学生经验已经在增强。对大学来说,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确保每一个被招收进来修读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都能得到要毕业的相关支持,并有就业保障。为此,伦敦南岸大学(LondonSouthBankUniversity)投资于“杰出学生经验(exceptionalStudentexperience)”,在云基础架构之上,使用分析、移动、社交和安全的混合解决方案,监控每个学生的学术进展。这一为期五年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帮助学校实现了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技术改变教育的成功案例:通过大数据实现智慧教育

与大部分的学区一样,美国亚特兰大郊区的格温莱特县(GwinnettCounty)公立学校在经济衰退中备受打击。从2008年到2012年,这个拥有132所学校、超过17万学生的美国第14大的区,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但由于计税基础收缩,也变得越来越穷。但与其他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格温莱特县能够事半功倍,并且已经据此成功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认可。在2010年,格温莱特县公立学校获得著名的城市教育大奖(BroadprizeforUrbaneducation),并于2014年再次入围决赛圈。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做为教师而言,越了解自己的学生,就越能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因此,所有的成功,归根结底来源于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学生参与度越高,得到的教学结果越好,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教学工作在试图尽可能的与学生相关。技术在相关性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首先,它可以帮助孩子们使用、并理解很多事物。格温莱特县公立学校正在实施一项具有课程和教学的数字环境的大型项目――电子教室(e-CLaSS)。学生们拥有可以访问数字内容、课程计划、评估以及学生信息的电子设备。可以说,这是一种提高参与度的伟大方式。最近,哪个孩子没有智能手机?所以,可以挖掘这方面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随后,就可以进入分析,得到关于学生的各方面信息。

如今,格温莱特县学区的每位教师都可以打电话要一份aBC报告,其中显示某学生缺席多少天,有多少学科推荐该学生,以及所有与该生学业相关的详细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会在前一天的午夜得到及时更新。所有学生的这些信息,教师和辅导员都可以看到。不仅如此,报告还会在某一学生可能走错方向的时候及时发出提醒。这一技术可以告诉教职人员,如果做X,那么Y就可能发生。该技术已经提高了教职人员工作绩效,因为它可以帮助教职人员发现消极因素,而如果不进行干预,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导致学生辍学或无法毕业。

那么,这些信息如何帮助教师或管理员做出更好的决策呢?理论上讲,越早知道一个学生有走向错误的趋势,就越容易进行纠正。以暑期学校为例,一直以来,都是那些相对落后的孩子会成为暑期学校的学生。但其实有研究表明,上暑期学校不会带来多大的分别,尤其是当暑期学校只是重复学生第一时间没有掌握的那些内容和方法的时候,更是几乎没什么帮助。如果教师可以早些时候就发现预警信号,并在暑期学校之前就进行干预,就会容易得多。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孩子,并且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图景,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弱点在哪里,从而指导教师在哪些方面可以有不同的行动。随着更完善地使用分析工具,甚至将来可以做到直接做出建议的地步,比如它会指出某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指出如何进行改进。

教育一直被淹没在数据中,但却缺乏信息。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使用分析能让教师更方便地访问信息,而在以前要做到这一点要多花很多时间。现在,在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真正专注于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同时,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变得更为专注和高效。使用技术,将能够减少辍学者,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应用,2013年该地区学生的毕业率增加了4%。

智慧城市教育篇2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这一理念。次年12月,该公司又在“智慧地球”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it技术手段,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方式,打造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引领经济发展转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形成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新路径和发展战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智慧城市”代表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经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2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廊坊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是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廊坊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首批两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之一,2013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廊坊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河北省起步较早。作为沟通京津的咽喉要地,交通领域在智慧廊坊的打造过程中备受重视,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和智慧交警项目,包括电子眼、绿波带等智能化的交通改善了廊坊市公交出行的环境。公共事业服务监管建设也是重点建设项目。此外,为助力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廊坊电信启动大规模百兆光纤宽带建设。据悉,百兆宽带可同时满足多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页浏览、视频观看等需求,让“智慧家庭”真正走进普通百姓。廊坊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

3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探析

廊坊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建设的复杂性和诸多困难。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保障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深入长远发展。

3.1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理念变革

智慧城市涉及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诸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一项城市综合系统工程!高校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系统。智慧校园面向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需求,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以人为本,旨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而高校智慧校园中英语教学变革在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的新浪潮下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大量图书中获取,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教育内容增加,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加先进。原有的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拓展人类学习手段的过程。2012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0C)在全球高校的爆发式崛起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信号———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语)。很难想象如此发展下去,世界名牌大学和名牌教授们会否很快带来可怕的兼并垄断浪潮,所以从现在起,不能走向卓越就可能意味着不远的将来走向消亡。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技术和机器的引入过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

3.2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探析

智慧城市教育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徐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1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是以更加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确性、传输效率、灵活和响应速度,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居民生活便捷。2014年,徐州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徐州市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通过智慧化建设,力争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运用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快速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更有活力,运行需要更加“智慧”。智慧城市应该采用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致力于城市经济信息化、环护自动化、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和生活服务的便捷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监控、传感网络、大数据存储于处理等。建设智慧城市,要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运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水资源、电能和其他能源的供需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实时监控城市运行情况。“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集成和建设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反映城市运行实际实时情况。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进行实时分析,实时传送给控制系统。智慧城市建设要引入智慧因子,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的排放并加以自动控制,实现节能减排,整合各部门,逐步实现公共管理开放透明,提高治理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

2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2.1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做到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这种建设模式中,市场机制对各种建设智慧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公司、企业和社区在本身利益和市场压力下,通过寻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自发的形成相关的智慧产业群,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转变。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市场导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2.2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的时间节点,政府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资源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主要采用此模式。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行动方案,截止到2016年,我国已经有100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根据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

2.3混合型发展型

混合型发展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是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智市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向混合型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徐州乃至江苏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多处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是太大,这样会造成很多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出市场的配置作用。目前,徐州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应综合考虑两种模式的长处,以更加经济的手段推进智慧徐州的建设。

3智慧徐州建设的建议

3.1增强本地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提高参与度

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有高科技企业来积极跟进。目前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外来的技术的依赖性很高,建设过程中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徐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新技术、新平台和符合徐州本地情况的智慧产品的开发不足,本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来实现管理创新,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增强本地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的投资,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

3.2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徐州市各高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教育云服务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政府应定位于政策的引导者、协调者和规划者,对教育资源进行顶层的规划与设计,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的资源配置。

3.3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的规划存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资源浪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推动者,政府要采用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要加强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的高端人才,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智慧徐州的建设做好储备。

3.4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徐州市要着重建设智慧产业示范区,引导企业和居民对智慧产业的重视,努力打造社区生态系统与智慧家居产业链,实现与“智慧社区”和“智慧产业”的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全面推动徐州“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和“智慧生活”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徐州的建设关系到徐州未来的增长潜力,关系到改革创新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徐州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长远规划,创新思维,通过强化组织、留住人才等手段稳步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巧燕.厦门市“智慧城市”对策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2]王爱华,陈才,等.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m].北京:子工业出版社,2014:219-220.

[3]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5-126.

[4]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iBm公司官方网站,2016.

[5]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

智慧城市教育篇4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开源节流,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云计算资源资金,于XX年X月建成了县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接入提供了核心的基础条件。二是组织技术团队制定统一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技术规范,节省中央、市级财政资金近XX万元,开展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杜绝了贪大求洋和盲目建设,目前已有初中等XX所学校完成升级改造并接入教育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师生实名认证、上网行为审计。三是借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为部分城区学校、区域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更换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XX套,极大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四是积极申报项目,云阳县中小学电教教仪站上报的“5G+高清远程互动教学应用项目”被列入市大数据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名单(全市教育仅3个),正在制定建设实施方案。

2.多方努力,启动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制定《XX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建设总方案中对构建教育系统主题数据进行详细规划,并对平台的功能和需求提出具体方案。平台建成后,即可作为“教育云”无缝对接市级“渝教云”平台,下联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横向与智慧云阳相互融通,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开展协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建设方案由县大数据局组织第三方公司完成了评审评估等工作,我委按照“架构完整、目标明确、急用先上、突出实效”的原则,充分听取市级部门行业专家建议,多方征求意见,根据平台实施的整体关联性和实效性,已经拟定首期建设清单上报县大数据局。二是与重庆幼专联合启动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启我县云计算资源向周边区县延伸的步伐。

3.稳中求进,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试点建设。一是率先启动实验中学、紫金小学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目前,实验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等5所学校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实验中学智慧阅卷、智慧考务管理、一卡通,XX小学创客教育、智慧阅卷,XX幼儿园机器人晨检、4D互动游戏、自然智趣课程,XX实验学校“同上一堂课”等初显成效。二是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的模式试点智慧场景建设,“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5个智慧场景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在XX小学、初中、XX中学、实验学校初步展开。

4.共建共享,聚合县(校)本资源。按照全县智慧教育建设总规划,积极充实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已聚合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制作的小学数学人大版1-6年级云课堂资源(微视频个,试题160道);2018年威海市小学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2017年威海市初中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课改实验区典型课改案例4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教育资源。待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将集中上线推送。

5.化危为机,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年度重点任务,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立全县线上教育技术服务团队,多次对县级骨干信息技术员进行线上培训,并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分片分层对全县学校线上教育进行指导,保障全县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持续加快推进校园网升级改造工作,按照教育城域网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突出针对性,下狠心、出实招打通校园网络与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带宽千兆到桌面,突破教育信息化网络瓶颈。10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和接入工作,全面启动教育城域网运行。

2.大力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落地部署,加快推进云阳县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一是通过对接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实现云阳智慧教育体系加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云阳县教育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项目建设集约化、资源利用社会化,将智慧教育打造成云阳重点示范工程,实现智慧教育与“智慧云阳”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云阳智慧教育产业。三是通过全县智慧教育的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整体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落实全县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学校差距大、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四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巧、科学的教学方法,辐射到全县教师的教学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全面准确的掌握教育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准确分析,监测云阳教育发展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发展提升水平。六是通过指挥中心的展示大屏,展示智慧教育、校园监控、标准化考场、城域网应用及网络安全管理场景,同时实现决策指挥、应急指挥与实时调度,大幅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教育篇5

在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如何管理整个街道约60人的保洁队伍,确保他们维护好整个辖区18.59平方公里地域的整洁曾经是一件困扰街道办很久的事。在没有引入智能人脸识别项目之前,且不说一一到辖区现场检查具体的保洁情况,就连如何对这支保洁队伍进行考勤,都是一件头疼事。

智能人脸识别让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智能人脸识别,与通常的摄像头监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为摄像头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后台计算机会运用程序对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异常现象及时自动提醒,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青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城市”在10年前,大抵只在电影中见过,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些影子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而它的宏伟愿景更是我们可以预想到的。

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载体,“智慧城市”是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是政府决策办公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服务民生与智慧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海淀,在智慧城市的创建上无疑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年3月,北京海淀科技中心智慧城市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囊括了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城市数字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智慧城市展厅是以未来信息化、数字内容、新应用、新产品、新服务为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和丰富的新一代声光电、动作识别技术等表现手段,将新兴的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神秘”领域以一种直观、生动形象、互动体验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体验者面前。北京市海淀科技中心主任张新路向记者阐释:“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展厅的体验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区域、城市形象,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其发展。”

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

2013年,海淀区就成立了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旨在融合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促进海淀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引导企业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企业的应用互联和应用合作,在海淀区开展示范应用,并向全国以及国际进行推广。

自此以来,海淀区积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城市运行模式,着力打造“1+3+3+n”体系,即“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进一步加强智慧海淀建设,推动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

在建设“一云”方面,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了综合性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区基础设施资源的按需供给和统一管理,为大数据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网”即政务光缆专网、政务无线专网和无线网络服务。海淀区积极铺设区政务光缆专网和政务无线专网,已经实现了政务专网的统一建设管理、网络资源专享;据海淀区经信办介绍,南起白石新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总计7.2公里的范围,目前,已经实现“海淀无线网”全面覆盖。海淀区经信办充分利用街区已建的路灯杆和监控杆作为制高点,采用光纤网络+ap(无线访问接入点)方案,进行快速、高密的安装部署。人们漫步海淀,不用耗费任何流量,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连接“my-Haidian”,注册获取账号后就可以使用。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就可以看到集成了网络服务、4G基站、摄像头监控、灯光智能调节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的“智慧灯杆”。

在“三平台”建设方面,海淀区建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全区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建设了政务中心综合审批平台,实现了企业的多证联办、民政事项的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提高了政务审批效率;统筹建设协同办公云平台,实现了全区161家单位的线上收发文。

此外,海淀区还积极打造“n个系统”,已建成了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区、街镇三级互通互联;建成了房屋全生命周期系统,实现各类房屋资源的整合以及拆迁、交易等全过程的分析管理;搭建区政府网站群,完成122家政府网站的统建工作;建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优质、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等;初步建成民生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婚姻事项管理、征地超转管理、优抚信息管理、养老院智能服务等管理系统,集中整合了海淀^民政系统相关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民政服务的统一平台管理;完成“食药安全监督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初步解决食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加强政府机构监管手段,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通过构建区食品安全数据中心,实现辅助决策管理。

直击医疗教育的民生痛点

优质教育资源可实现区域网络共享、电子病历实现网上互联……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区将区域内科技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信息惠民方面的创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落地。“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也是海淀科技中心这次展览的重点。

海淀区经信办主任何建吾说,海淀区目前已建立了“卫生云”平台,以云平台打通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可让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影像、检验检测、公共卫生等医疗数据实现共享,并且通过手机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

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5岁以上人口9409人,共有两家养老机构。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是根据辖区总服务人口数配备核定,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诊疗服务,很难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服务。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也缺乏医疗支持。如何走出一条适合社区医养结合的新途径?经多方调研与积极探索,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社会机构协作,共同研讨通过“福乐云”智慧养老平台的开发,探索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云智慧平台客户端(养老机构或居家)可以提供很多在线的智能服务。一方面,平台可以提供在线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血氧、血糖、脉搏、心电、体温。另一方面,老人们还可以在平台上获得服药的提醒。针对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智慧平台提供智能药盒,每天定时提醒老年人服药,平台将老人的服药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避免漏服。此外,老人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智能呼叫。根据老年人需求,平台能够提供智能一键呼叫服务,分养老院内和居家。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平台的操作很简单。同时,数据实时上传至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护人员不必上门在办公室服务终端就可看到,有助于监测老人病情变化,解决因医护人员不足导致的服务不到位。

“优质、均衡、特色是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教育既要关注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使教育更加公平、师生更加幸福。未来的海淀教育,应该是实体教育的均衡加上“互联网+”手段推送的智慧教育体系。

为响应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号召,海淀区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数据库和海淀区教育技术人才库,构建集互联网、云课堂、云订单、云评价、大数据等应用于一体的海淀教育云平台。通过巡查设备、终端设备、app移动设备对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数据转化,在虚拟课堂、学科闯关游戏、3D创客实验室等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中生成满足学习需求的定制服务。

在“教育云”平台,海淀区内已有80余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接入该平台,可获得线上教育资源、慕课mooC资源、社区互动教育等资源及个人教育记录等功能。比如中关村三小自新校区建成就得到了“北京魔法学校”的别号,从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开始,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蕴含其中;十一学校提出课程是最重要的产品,校长、教师是产品设计师,在校园信息化云平台的支撑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海淀是创新成果、创业企业活力迸发的区域,我们也鼓励更多创新成果加入到智慧城市构建中来,以此更好地提升信息惠民水平。”何建吾说。

“千里眼”助力京津冀人口调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紧密实施,北京市尤其是城六区人口调控形势更加严峻。然而,海淀区到底有多少人?随着调控进程的推进,海淀区人口是否会减少?拆迁腾退又对周边居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口统计问题,依靠传统的监测手段显然难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

面对这样的困惑,海淀区经信办紧紧抓住大数据的浪潮,依托海淀区的科技资源优势,率先尝试采用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进行人口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这种“千里眼”的技术已初见成效。在智慧城市展厅的一角,有三块触摸屏,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查看海淀区人口大数据实时内容,比如现在哪里人多、有多少人、哪里的交通拥堵都可以准确、快速地显示出来,未来这些信息在每一个人的手机上就能方便查询。

张新路介绍,大数据技术通过协同定位算法模型、人口属性识别模型、人口流动分析模型等方法,能够详细掌握特定地区的人流量、瞬时人口、高峰和低谷时段人口情况、腾退后人口变动数量、人口流向地等动态信息。此外,通过一段时期的监测和计算,大数据同样能够分析并得到全海淀区和各街镇辖区居住人口总量等相对静态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人口监测手段而言,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在样本量上大大高于人工抽样调查的有限样本,而且这些在电信运营商移油ㄐ磐络基础上产生的海量业务数据,包含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可以及时对人口流向实行精确监测,提升区域人口管理及动态监测工作的效率,缩短人口调控决策的时间周期。”海淀区经信办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人口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目前,大数据监测已实现了移动信号在全海淀区范围内的实时监测,无论地处海淀任何地方,只要有人口监测需要,就能够迅速取得大数据技术的相应支持。

智慧城市教育篇6

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城市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

如果说物联网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是独立而分离的,智慧城市就需要把这些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而协调的管理,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序、高效运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说,智慧城市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治疗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能将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2.5倍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实现约4倍于普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细数“城市病”,不外乎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这涉及城市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等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就需要将各个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加以利用,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提供更为便利、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构建智慧城市而不是智能城市,是因为智慧城市更加突出人的因素,将设备的智能与人类的智慧结合起来,正如物联网是物物之间的互动,而智慧城市最终是人人之间的交流――信息系统收集现状信息,进行分析,供决策层参考,管理方式落地实施后,信息系统还会获取反馈,以改进现有决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智慧城市教育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8年底iBm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09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城市规划存在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提供理念与实践支持。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2009年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如今,众多的智慧城市概念既为我们认知智慧城市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界定智慧城市概念奠定了基础。目前就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侧重各有所旨。其中根据当前的智慧城市代表性概念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技术论”、“社会功用论”两大类。技术论观点则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社会功用论观点则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的体现在某些程度上说是人的功能的外化,智慧城市的建构模式在有些方面与人的感觉、思维、智力活动极为相似,作为人的功能技术化模式,智慧城市就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就是人的功能放大的城市,进而智慧城市就可分为具有生命感的三个基本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智慧层,这三个层次与人的感直觉、神经末梢、大脑决策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的痕迹。(如图1)

图1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2.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2.1.1、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2.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2.2、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2.2.1、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2.2.2、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幵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教育篇8

想象一下,你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取你所需;饿了吃到的是“智能化”监管体系下生产的各种食品,安全卫生;等公交的时候,你只要看一下电子站牌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公交车的位置所在,心中有数;看病的时候你不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还可以先看病后付费,省时省力……

这是幻想吗?不是!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以上这一切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建设”,将成为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飞翔动力”,从产业经济到城市管理,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近在眼前,改变就在身边!

打造“智慧双翼”,让管理和产业“飞起来”

9月6日,记者从市政府举办“和谐发展看申城”会上获悉,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年成效显著。本市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带宽和高清片源高清电视高清iptV用户数等创下“四个国内第一”。总体来看,一年来沪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效。

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显著提升,创下四个第一。据悉,上海光纤到户已经基本覆盖城镇化地区,基本达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的网络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wLan接入点达到13500个,在全市30个主要公共场所开通i—shanghai免费上网服务,年底将增加到300处。到2013年年底,i—shanghai将覆盖全市450处主要公共场所。另外,上海的城域网出口带宽率先实现t级出口,并继续保持城域网出口带宽国内最大。作为高清第一城,上海的高清片源、高清电视以及高清iptV用户数均是全国第一,本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约45万户,高清电视开通了18个频道。全市iDC机架数达到17000个,比2010年年底增加44%。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渗透率明显提高,主推“五大行动”。一是“智能城管”行动。如进一步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8月2日起,泛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赣、闽”五省一市实现了高速公路etC互联互通。二是“数字惠民”行动。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市级平台与医联平台,以及长宁、闵行、闸北等6个试点区县平台的互联互通,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是“电子政务”行动。如法人网上身份统一认证系统。四是“电子商务”行动。如电子商务双推工作。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让利、企业自负各一点的方式,推动10200多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去年本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了5507亿元,同比增长29.5%,占全国比重近10%。五是“融合强业”行动。从信息化技术驱动、工业化需求牵引两个角度,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高端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12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713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17%,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0%,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从信息产业整体上看,规模稳中求进,能级逐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聚焦重点专项,重点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卫星导航等7个重点专项,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如身份识别、容灾备份、网络监控、安全软件等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信息安全测评数字认证、应急防范等功能平台进一步拓展。

智慧应用“覆盖”民生,让工作生活更好起来

“智慧”所改变的领域,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领域,将逐步被方便易用的信息化服务手段覆盖。

在医疗卫生领域,网上预约系统目前已正式投入应用。在挂号环节,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减少了市民提早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候的烦恼。在就诊环节,目前上海市部分医院陆续推出“一站式付费”服务,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简化就诊流程。另外,依托逐步覆盖全市各公立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在就诊过程中,医生还可以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用药禁忌也会自动提醒,不仅减少了医疗费用,也提高了医疗安全。

在数字教育领域,各级各类学校的上网速度将进一步提升。目标是到2015年末,上海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都将实现无线局域网覆盖。在市民终身学习方面,上海终身学习网已建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8大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市民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渠道,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个市民都能各取所需。

在交通出行方面。市民可浏览上海交通出行网,或拨打12319服务热线,了解路况信息;可通过路边交通可变信息标志、收听交通广播及时获取实时路况信息。此外,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服务目前已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一市。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公交电子站牌已在部分区县开展试点。乘客通过电子站牌,可以知道下一辆公交车的位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在公共服务领域。居民要支付水、电、燃气费,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都能轻松缴费;社区里的老人、残障人士需要服务,信息化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将在第一时间送服务上门……

不为技术而技术,让人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旺”起来

智慧城市的兴起具有其必然性。这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列为上海“十二五”的重要发展目标。

对此,很多专家提醒,沪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必须超越技术层面,着力于人的发展和需求。同时要适应长三角城市群互利共赢的需求,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让政府管理更加公正、透明和高效,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教育篇9

新it演绎“智慧教育”

新业务系统上线在即,苏州六中的信息化业务部署人员却感到无比轻松。借助苏州市教育云平台,学校可向市电教馆申请虚拟机,免去以往购置、调试以及维护设备的繁琐过程,轻松实现创新教学应用。

这在大多数信息化负责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仅仅是苏州市智慧教育的一角。借助华三云网融合解决方案,苏州市电教馆进行了云平台数据中心和城域网专网的改造,充分挖掘新it的创新价值,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拉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t技术正在颠覆行业发展路径及业务形态,教育行业也面临深刻it变革。苏州市启动“智能光网”工程,借助云技术搭建了优质、弹性、安全的基础设施平台,同时结合各部门的业务创新,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了苏州市教育教学的全面创新与变革。

在苏州市“智能光网”工程改造中,杭州华三通信新it全程参与了苏州市教育城域网专网和云平台数据中心的改造,实现了苏州市“智慧教育”:一方面,市直属学校与电教馆之间实现了万兆互联,构建了真正的城域网;另一方面,电教馆将共性的建设内容集成到了云平台,学校只需要简单使用,即可根据学校特色开创特色应用。目前苏州市电教馆已经集成了包括iaaS云服务、统一互联网服务、安防监控、未来教室等众多智慧应用。

在苏州市“智慧教育”的变革中,新it是如何演绎的呢?

智慧教育云平台改造“揭秘”

“个有地盘,规划不一”充分概括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改造之前的状况。以往,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直属单位都有各种类型的业务系统、相应的独立配套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但是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数据中心在租用运营商Vpn的过程中,在带宽扩容、年费用、管理等过程中无法实现自主控制。

为此,苏州市开启了云平台云数据中心的改造工程,采用华三CaS作为云服务的核心平台,为学校提供虚机申请、分配等多项新it服务。改造后,学校可以直接使用云平台的资源,利用CaS完成学校的自助申请、日常维护管理,不再需要自行采购、维护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大大节省了新业务部署的时间,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应用与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

云计算随需而动,按需索取的特性,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苏州市电教馆管理人员利用CaS轻松实现虚机的生命周期管理、虚机的可靠性、业务的动态资源扩展等能力;同时CaS云平台的兼容性也为管理人员对服务器资源池的统一管理提供了环境。

城域网改造精彩“互联”

城域网的改造是苏州市教育变革的另一大亮点。随着电教馆教育e卡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电视台、学校安全视频监控、学校食堂安全视频监控等大流量业务系统的逐步上线,且学校统一从电教馆上进行互联网出口后,现有城域网带宽出现了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智慧教育的创新与应用。

在教育城域网改造中,苏州市电教馆采用华三S10512作为核心交换机,通过连接波分系统,为每个学校提供了万兆接入能力。同时,考虑到各学校互联网应用中的流量及安全问题,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电教馆可对用户行为进行控制,限制Bt下载速度等,并结合ipS和现有防火墙进行全面安全防护。

此外,为了更好推动苏州智慧教育,华三同时参与了直属院校的无线网络建设,为其搭建了安全、快速、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极大提升了校园网络带宽,增加了无线覆盖和安全防护能力,为校园教学业务、安防业务、一卡通等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在苏州市智慧教育的发展浪潮中,新it将成为其变革的根本动力,推动教育教学应用的创新,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数字”向“智慧”跨越

根据《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的内容,“智慧校园”的建设包括融合的基础环境、创新的应用服务、共享的数字资源、卓越的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在硬件上,校园网进一步完成升级改造,用教师、学生卡实现用户认证,建设未来教室与数字实验(实训)室。

在服务上,无论是管理应用、教学应用还是自主学习都更智能化。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学生学习资源、老师教学资源还是专业发展与教研资源的共享,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

智慧城市教育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55-02

1专业建设背景

1.1行业发展状况

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互联网普及率均超^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随着公共区域无线wi-Fi的开放,城市居民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接入无线网络的比例高达91.8%,在线教育已成多数家庭的选择,网络医疗、智能交通在很多城市得到普遍应用,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民生改善。2015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多种新型服务蓬勃发展,不断催生新应用和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宜昌市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2015宜昌市互联网发展报告》所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宜昌光纤接入用户达到93万户,8m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30%,3G、4G基站已接近1万个,其中4G基站超过2000个,用户达到了约134万。

作为宜昌市十大千亿产业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宜昌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宜昌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15亿元,同比增长11.2。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宜昌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3年,宜昌市经住建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2104年1月2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提出通过3至5年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

在《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12月15日,全市“智慧宜昌”建设工作会议在城区召开,部署“十三五”期间的宜昌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将依托在宜高校、园区和企业,在智能网络,云服务、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四大工程上取得突破。

目前,宜昌居于互联网的智慧应用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住建部、科技部、中央党校把宜昌确定为全国首批6个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1.2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015年12月,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到我院进行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和创业就业指导,指出宜昌市目前对网络专业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电子政务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二是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根据宜昌市人社局提供的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资料,结合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宜昌市2015年网络专业人才需求如下表:

2专业建设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职业教育应用型、职业性等特点,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双主体”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化课程、生产性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1)形成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融合、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融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

一是将课程标准与企业认证、行业标准相融合。采用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采取课程置换的办法,将思科、华为等多个认证的课程全方位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时将企业技术更新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学生学完相应课程后直接参加企业认证。

二是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的融合。在教学中引入思科、H3C、微软的仿真系统,实现实践教学先仿真、后实境,线上仿真线下实操,提高课堂效率和实践教学效果。

三是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主动将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助教。

2)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达到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性,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同时对现有教师也要采取到高校进修学习、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大力培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进行“双主体”合作办学机制探索,实现校企协作育人

深化校企合作,从传统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方式深化为订单班、企中校、校中厂等多种联合办法方式。构建“双主体”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4)积极融入、对接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一方面成立企业专家主导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使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握方向。按照这些企业在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满足岗位要求、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正确考核和评价学生,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专业老师也通过企业平台积极参与到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项目规划、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正逐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

应全面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探索并实施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造并实施,创建在线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