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28

城乡教育调查篇1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影响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不断渗透教育改革,实现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近十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中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学校已经普遍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受到强烈关注和大力提升,因而出现城区信息化设备不如乡村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现象。本文以某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例,从信息化基础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了乡村与城区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调查某区学校的28所小学中市区学校20所,乡镇学校2所,农村学校6所,因而在分析数据时,将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分为乡村学校一类与市区学校进行对比。

(一)学校生机比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市区、乡村的小学生机比平均分别为15.49:1,7.11:1,市区学校16名同学拥有一台计算机是乡村学校的两倍,可见市区学校计算机拥有量远不如乡村学校。

(二)普通、多媒体教室比例

调查乡村小学与市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后,发现距离区政府越远的学校所有用的普通教室在所有教师的比例就越小,即越偏远地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完备,尤其在乡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如下图1、图2横坐标为距离区政府的距离,纵坐标为所占教室的百分比,从图中能直观看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学校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拥有量,且从纵向整体观察乡村教室与城区教室比例,乡村多媒体、网络教室总拥有量比城区教室媒体教室拥有量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表明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乡村薄弱学校的改造,硬件条件提升较快。

图1乡村教室比例

图2城区教室比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

分析调查问卷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时,将全部采用、经常采用、有时采用、很少采用、没有采用五个维度分别用1、2、3、4、5表示。为了更好地突显出各个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情况,分析时用相应维度数据除以每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因而值越小,表示该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越好。据分析统计结果为市区学校值集中在0.05~0.01之间,而乡村学校值集中在0.04~0.10之间,可见市区学校的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乡村学校整合情况相对较差。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分析

问卷调查中将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分为特别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特别不感兴趣五个维度,为了对期进行量化分析,将五个维度分别用1、2、3、4、5表示,又由于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不一样,因而就用量化的数据除以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析可得乡村学校与市区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的值分界值为0.003,乡村学校在值0.003之上市区学校在其值之下,且距离区政府距离越远的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越低。由于兴趣程度越高量化值越小,这表明乡村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整体低于城区学校学生。

(五)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对乡村学校以及城区学校教师是否接受过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进行调查,统计参加过培训的专任教师占学校所有教师的比例分别是多少,量化分析时分别用1、2、3、4、5、6表示90%以上、80%-90%、70%-80%、50%-70%、20%-50%、20%以下六个维度,为了进行城乡学校之间的对比,将量化的数据除以各个学校总的教师认识为参照值进行分析,参加培训教师越多的学校量化值越小。据分析城区学校的值集中在0.10以下,而乡村学校值集中在0.10之上,由此可见城区学校教师比乡村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

二、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与使用率矛盾突出

经过一系列的“农远项目”、“校校通”、“薄改项目”之后,国家给乡村学校大量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乡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设备远比城区学校完善(图1、图2),调查地区城区学校的生机比近乎是乡村学校的两倍。但城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比乡村小学好,反应出乡村学校出现资源设备闲置,而城区学校则设备不足的现象。

(二)多媒体设备与应用效果出现矛盾

乡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较城区学校完善,但在应用教学过程中乡村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却较低,在城区学校中生机比相对乡村学校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却较高。若不改变乡村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乡村学校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较少,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不如市区学校乐观。可见城乡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三、改变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一)加大城区学校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教学环境。若没有提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无法体现教育信息信息化的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城区学校教师具备很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也具备信息化素养,但是在学校具备的信息化环境中,大约16个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并没有为学生提供适应信息化学习的平台,这将会阻碍城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访谈发现主要的原因是设备老化,教育信息化投入缺乏可持续的机制。因而要加大城区学校的资金投入,缩小城区学校的生机比,改善信息化基础设备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用有力学习工具促进信息化学习。只有保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二)加强乡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信息化,若教师不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样也会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滞后。乡村学校相对城区学校拥有较好的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达标,从而影响了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所以针对乡村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一方面从思想上认识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理论疏导,真正是做到教学中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另一方面从技能上展开培训,将信息化设备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有效开展教学运用的力度。

四、小结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为了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尤其是与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及网络通信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且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动态多样化呈现,改变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现如今乡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即信息化基础设备)相对城区学校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却没有达到更好的教育信息化运用效果,主要原因是乡村学校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不能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城区学校虽然是具备优秀的师资,但是却没有足够、完善、更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供其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因此,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乡村学校设备的建设而忽视教师的培训,同时不能因为城区学校教育水平高于乡村学校就忽视了设备的更新和完善,只有拥有了基础设备及教师师资两个必备条件,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6.

城乡教育调查篇2

关键词:兰州市;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51,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1-03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颁布实施以来,甘肃省省学校艺术教育在行政管理、硬件设施、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存在。我省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大多数中小学学生生活、学习在农村。本次调查基于对两所中学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兰州市城乡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兰州市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抽取了兰州市区和市区周边的两所中学,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榆中县和平中学,西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在市区学校当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相对一般,而和平中学在市区外中学中的情况相对较好。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调查两校艺术教育的开课情况、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以及对艺术教育进行的管理,对比反映出农村中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见表1,表2,表3。

通过以上走访所了解到的情况,两所中学在所处地域的地位,可以看到两所学校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兰州市城乡中学艺术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1.艺术教育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观念和地位不同。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艺术专长的学生有很多机会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学校也提供很多平台让每个学校展示自己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学生和家长已经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于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农村中小学把应试作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目前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仅将文化课列入考试范围,未涉及艺术类课程,难免会引导广大师生及家长只看重对文化课的教学。艺术教育被应试教育排挤在一边。农村学校的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和监督,致使艺术类课程备受忽视。

2.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悬殊。在城市学校艺术类课程的专职教师供应充足,基本是本科学历。很多经过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对于投身农村教育望而却步。这些人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才学有所成,认为农村很难为自己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不愿意走进农村。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匮乏的主观原因。农村中小学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极少,大部分艺术课程教师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艺术素养、知识沉淀都有很大局限,很难顺利进行艺术课程教学。

3.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不均。在城市学校每年会购置相应的教学器材,在经费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学校有精力为学生提供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同时学校也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艺术教育资金匮乏。教学场地也严重不足;教学大纲上一些内容无法教授给学生;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认识不足,忽视了这方面投资。种种原因使得中小学艺术教育缺乏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4.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同。目前政府没有较高规格的立法规范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监管也因地而异。城市多数学校专门设有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每年会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而在农村学校仍然没有专门的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对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监督、管理和考评机制。由于缺乏监管,艺术教育流于形式,课程效果不佳、并且受文化课挤占现象严重,甚至取消了艺术课程的开设。

二、发展农村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学校仍旧观念落后,所以乡村应该加大力度,真正从出发点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观念上转变对以往艺术教育的片面认识,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

2.建立、扩大专业师资队伍。①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地位。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农村艺术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放低眼光,真正投身到艺术教育的领域中来。不断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制定并认真执行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艺术教师的工作,组织辅导课外艺术活动应按比例折算课时,计入工作量,以调动和发挥农村艺术教师的积极性。②健全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要建立稳定和长效的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艺术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切实建立农村艺术教师轮流进修制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执行课程标准的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应把艺术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常规工作计划,确保培训经费,限期完成培训任务。③建立艺术教师流动制度。鼓励城镇艺术教师定期到农村进行巡环教学;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艺术教师流动机制,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要合理配置艺术教师资源,促进艺术师资的均衡分布。④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利用本地资源,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讲座和担任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工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学。也可以开展一些艺术大赛发掘更多的艺术类人才。

3.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备条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紧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学器材和教学场地是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改善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设备紧缺的状况,建议各地教育部门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依托国家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部署,落实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以保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

4.健全立法,加强监管,完善机制。①加强依法治教力度,提高艺术教育法规文件的规格。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最高规格的文件是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作为部门规章,其法规约束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建议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的规格,用行政法规来规范学校艺术教育,推进艺术教育的法规化,确保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②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大教育监督力度,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和教室、经费和资源配备。结合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在研究制定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时,把艺术教育列为必查内容。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及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时,把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纳入其中。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已经成立,这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从教师、经费和资源配备等方面解决开课率的保障机制。县教育局应该承担执行课程计划的管理责任,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如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缓解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矛盾,保证县城和农村的中小学都能够按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④适当调整升学考试科目。政府可以适当调整中、高考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打破传统的文化课垄断的局面,将艺术类课程按照一定比例有机成为升学考试考查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因地制宜,开展本土艺术教育。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购一些经济上承担得起的乐器和画具;利用有限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如可以让学生用家中的毛线团、碎布头、麦秆等制作手工粘贴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当地和学校可以经常进行歌咏比赛、绘画比赛、舞蹈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调动学生和家长对艺术的热情。目前,高校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也成为一种趋势,可以以此为契机邀请相关专业学生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区域教育探索》第五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洪俊.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婷.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4]孙伯旭.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5]万洪.浅谈农村初中艺术教育整体提高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1,(2).

[6]吴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7,(2).

[7]邹华.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8]Kindred,L.w.,Bagin,D.,&Gallagher,D.R.(1976).theschoo

城乡教育调查篇3

关键词:淮安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职业教育现状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49-02

为了深入了解淮安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更好地促进淮安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近6个月(2013年6月―2014年1月)的时间对我市6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淮阴中等专业学校、涟水中等专业学校、金湖中等专业学校等)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淮安城市发展一体化进程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规划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通过“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镇规划,着力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发展体系。近年来,淮安市坚持规划引领,着力做优城乡空间布局;坚持完善功能,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坚持产业支撑,着力做强农村经济实力;坚持加大投入,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均衡发展,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政策引导,着力化解瓶颈制约,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在城乡布局方面,“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村庄”空间格局更加清晰,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提高到2012年的53.5%,淮安在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定为“江苏新兴增长极”。

2农村职业学校情况调查

2.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想平稳的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淮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6所中职学校。分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共270份。其中针对在校生的问卷240份,针对毕业生的问卷30份。

2.2调查结论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乡村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但是,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服务做得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课程设施与学生需求存在错位

以调查的三所中职学校为例,实践课、专业理论课、文化课与的比例为2:4:9,实践课仅占总课时的13.3%。很显然,作为职业学校,至关重要的实践课所占比重极低。课程设置脱离了现实的需要,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到,62%的学生对课程不太满意。

(2)就业意向依旧会选择条件较为优越的单位工作,对去农村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在收到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当前政府提出的“鼓励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政策”的占47%。而选择可以接受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12%。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各职业学校对国家政策都进行了宣传,但是一方面宣传的力度不够,其次,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3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必须转变思路,创新办学机制。以服务当地为宗旨,加快专业建设。

3.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按照一定比例择优选择学生参加对口升学,既保证了对口升学率,又不违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技能型

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积极主动为全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服务。

3.2加大课程改革进程,优化专业课程设施

改进或淘汰不适合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集中力量发展主干专业,勇于尝试发展新兴专业,如淮阴中专与中国移动联办的通信专业就是一种尝试与改革。学校要想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办学机制。2013年起,中职学生在校时间由两年改为两年半,学校可以给学生安排较多的实践课,适当降低基础课的教学时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3.3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工作,鼓励中职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淮安的农村前景远大。淮安约有人口4799889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约130万人,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以淮阴区刘老庄乡为例,该乡的高效农业生态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客户。未来几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特色农业将得到加快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3.4实施分类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改善农村民生;开展生产技能加文化基础的农民学历继续教育工程,有效提升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努力做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淮安城乡发展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报,2006.7.

[2]周国炳.浅谈互利共赢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J].装备制造技术,2010.8

城乡教育调查篇4

【关键词】陕西;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一、前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对促进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校园图书馆等网络信息库,以“中学体育”、“体育资源”为检索词,查阅相关期刊、书籍资料信息,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就陕西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师的配备、体育经费与信息资源等体育资源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效度为0.88,信度为0.82,满足调查问卷的技术要求。此次调查共涉及学校312所,其中城市中学90所,城市小学74所,农村中学73所,农村小学75所。其中问卷的回收率为98.72%,有效回收率96.79%。(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对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比较分析

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平均数是1:501,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数量严重不足,低于国家标准的一半。但是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的数量要高于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最接近国家标准的是城市中小学,城市中学为1:442,城市小学为1:443;师生比例较低的为农村小学,为1:219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极其缺乏。缺额教师人数最高的为城市中学,达到90人,缺额人数最少的是农村小学,缺额人数为37人。但这不能说明农村小学的情况好于其它学校,是由于小学在校人数远少于其他级别学校的在校人数所致。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只有6名,调查得知在农村中小学存在着大量其他教师兼职体育课的情况,农村小学尤为突出。

2、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配置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现状调查,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能满足使用的有33.11%,而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合计为49.34%。场地器材的配备不足制约了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中小学配备的体育场地使用状况达到比较充足及其以上的比例是23.33%和38.36%,高于农村中小学的比例5.4%和0.00%。而在能满足学校体育使用状况方面是城乡中学的比例高于城乡小学的场地使用情况。体育场地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是城乡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占到90.77%。

实地考察得知,城市中学体育场地相对比较宽裕,体育场地种类多样,大部分有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等运动场地,比较高级的中学还有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设施,场地设施比较规范,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求。而农村中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田径场地,有的只是规划出一块空地作为运动场地,有的只有简单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且场地设施不规范,设备陈旧。但是因城市规划、学校的商业开发的行为,城市中小学的运动场地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

调查发现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的可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96%的中小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有24.5%的中小学校认为仅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使用,而35.10%的学校认为较为不足,严重不足占28.15%。从整体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从城乡学校情况来看,在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方面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城市小学、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合计比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农村中学、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和城市中学,比例分别为68.92%.、63.25%、52.05%和46.67%。调查得知,由于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学校体育器材的增加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体育器材的不足。最近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的数量也在减少,器材的增加或者更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器械品种单一,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学生的需求。

3、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差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从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学校体育经费(2012年度)调查得出: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农村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集中在5千~1万和1千~5千元。体育经费投入达到1万元以上时,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随着体育经费从1千元到1万元的逐渐增加,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好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数额和比例。

4、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差异

2004年,陕西省“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信息技术设备开始装备农村中小学,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进入陕西城乡中小学和改善陕西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状况最好的是校园互联网,拥有率为56.73%,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都配备了互联网设备。但农村小学的普及率最低,只有28%。城乡中小学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学校占到19.43%,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从学校所拥有的现代教学设备数量来看,城乡学校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城市中学学校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所占比例比较高,而在农村小学无现代化设备的学校数量达到41.33%。从这种差距中我们看到一些问题,即国家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和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方案时都是先以满足城市学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去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样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显著。

5、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比较分析

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开展和实施状况方面,体育课能够严格执行学校数量比例占到了44.91%,基本可以执行学校比例占到了47.22%,偶尔执行和不能执行的学校比例只占到了6.47%。这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的实施状况良好,有部分农村小学不能执行,占7.8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体育课时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在调查中城乡中小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开课率为2节的比例最高,占到70.04%,在开设2节以上的比例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占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只有农村小学存在有每周开课在2节以下的情况,占到33.56%。

在陕西省城乡学校中体育课教学时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城市中小学使用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其中城市中学达到了80.31%,农村中学达到67.38%,城市小学达到了75.76%,只有农村小学比例较低为37.54%。在这三级教材中,有36.79%的农村小学无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可以看出:在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学校自编教材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仍按国家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的,教学内容缺少本地区特色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欠缺,没有能力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个性化课程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学校是没有体育教材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陕西省专职体育教师缺编比例超过国家标准的一半,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师生比例最低的为农村小学。(2)50.66%的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能够满足体育工作需要,城乡中学要好于城乡小学的情况;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3)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高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投入。城市中学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而农村小学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比例为81%。(4)城市中小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没有体育教材;体育课每周2课时以上的学校只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

2、建议

(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农村体育教师权益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师不流失,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根据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要求,配足必配类场地器材,配好选配类器材,达到一定的配备标准,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得到基本保障,为上好体育课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3)学校要按课标要求满足体育课的课时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是“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任姗姗.江苏省扬州地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D].扬州大学学报,2011.5.

[3]黄珂.浅析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J].新西部,2010.24.

[4]冯发金.黔南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2.12.

[5]洪克明.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城乡教育调查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区域均衡

一、问题提出

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201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我省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强调“积极指导、扶持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学前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城乡之间教育事业的不均衡发展,因而要实现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促进每一个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幼儿师资的均衡配置。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政策越来越突显农村教育地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之间的教育师资力量在数量分布和结构配置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与城市幼儿教师队伍相比,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数量不足、文化程度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等现状。这与我国当前致力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相违背的,幼儿教师城乡发展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瓶颈。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幼儿教师城乡均衡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调查当前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建议,对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调查的范围为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和福建省武夷山市2个地区的幼儿教师队伍,其中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均走在福建省前列,是典型的福建省城市代表,而福建省武夷山市是福建省比较典型的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调查内容

调查以相关地市的幼教专干和幼儿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各地区的师生比、教师的编制情况、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自编《福建省幼儿教师队伍现状调查表》,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师生比、教师在编情况、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师的职称、教师的年龄、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调查厦门市同安区和武夷山市部分地区的幼教管理机构、幼儿园的情况,获得第一手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

2.访谈法

深入厦门市同安区和武夷山市2个地区对相关幼教干部和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倾听他们更加真实的想法,弥补问卷不足,以得到最真实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资料,提升研究的有效性和准备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日期2012年7月厦门市同安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03所,福建省武夷山市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68所。通过对2个地区的师生比、教师的编制情况、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乡幼儿园生师比均偏高

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标准配备师资以班为单位“每班配备两教一保”,若以幼儿数来看,参照国际幼儿园生师比标准15:1。从2011年―2012年福建省若干地市生师比比较表(表1)可以看出,同安区的生师比为18.05:1,而武夷山市的生师比为19.82:1,可见这2个地区的生师比都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生师比均偏高。

由此可见不论是城区还是乡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都不足,缺口比较大,各班的保育和教育等诸多角色均有数量有限的教师承担,教师没有一丝空闲时间,可见幼儿教师工作负担及其沉重。“幼儿多,幼儿园少,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这样的现状在城市和农村都普遍存在,是导致城乡幼儿园生师比均偏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缺编严重

从2011年-2012年福建省若干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编制情况统计表(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厦门市同安区幼儿教师队伍的缺编情况,武夷山市幼儿教师缺编严重,以缺编人数占编制数比例计算缺编率,武夷山市幼儿教师的缺编率高达100.00%。由于幼儿教师严重缺编,福建省武夷山市多数幼儿园不得不大量聘请代课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这些代课幼儿教师属于临时聘用,身份不明确,没有相关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和机修机会,综合素质不高且流动频繁,这样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此外缺编还导致幼儿园大班比例增加,很多班级的学生数达到五十人,这样的幼儿数超额必然导致教师负荷增加,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农村幼儿教师之所以缺编严重,与多年来幼儿园的发展转型、改制及民办园的发展变迁有关,而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以农业为主的乡区财政能力薄弱问题长期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压缩教师编制以减少教育财政支出。

(三)城乡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偏低

从图一2011-2012年福建省分地市幼儿专任教师职称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思明区幼儿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的教师数量高于同安地区,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幼儿教师合格标准,同安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1.3%,而武夷山市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2.7%,学历合格率比同安区略高,但总体来说,城乡地区的学历合格率都偏低,情况并不乐观。同安区低学历的幼儿专任教师比重较大,其中学历低于高中阶段的人数比例达到13.7%,而武夷山市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处于高中阶段或高中阶段以下的达到35.7%。总体来说,城乡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均偏低。

虽然学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没有绝对关系,但不可否认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幼儿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观念和实际教学等各方面能力远超低学历水平的幼儿教师。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当前城乡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

(四)城乡幼儿教师职称水平较低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图二福建省分地区幼儿专任教师职称分布图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处于福建省城区厦门市的同安区还是以武夷山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它们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比例都偏大,同安区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超过3/4,而武夷山市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更是高达80%。具体分析各地市小中高职称的教师数,同安区和武夷山均没有中学高级幼儿教师,同安区骨干教师比例仅有5%,而武夷山的幼儿骨干教师比例仅有10%。中学高级职称属于幼儿教师职称中的最高级,他们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都是幼儿园的引导者,能发挥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进而可以促进整体幼儿的发展。综上数据反映出当前城乡地区的幼儿教师职称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农村较高职称级别的幼儿教师缺口更大。(见图一)

(五)城乡幼儿教师年龄结构趋合理化

调查发现城市和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均处于较年轻化水平,而年纪较长的幼儿教师也占据一定比例,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图三2011-2012年福建省分地区幼儿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概况可以看出,在同安区20-30岁和30-40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均占据较大比例,教师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幼儿教师比例为78%,约占所有教师比例的3/4;而武夷山地区55.6%的幼儿教师年龄在20-30之间,超过所有教师数的一半。与此同时,年龄阶段在40-50岁之间的教师比例,同安市占据18.2%,武夷山市占据12.5%。

一般来说,年纪较长的幼儿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年轻化的幼儿教师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互教互长,因此总体来说,城乡幼儿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较合理化水平。

(六)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水平低

据调查相对于同安区专任幼儿教师平均薪资4000元,武夷山市幼儿专任教师平均薪资仅为2000元,城乡幼儿专任教师工作负荷相同,工资却差距在2倍以上。对于教育经费的投放方面,武夷山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仅占4%。

城乡间教师资质水平差距长期存在,农村教育经费欠缺,编制不足,教师资源投入不足普遍不足,而且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乡间差距呈现拉大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二元教育体制,国家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城市幼儿教师薪资差距颇大的待遇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

四、促进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厦门市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师资发展呈现不均衡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应有计划地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来扭转教育师资力量发展失衡的状况,从而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学前教育地位

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明确学前教育地位。美国和英国通过立法保证本国学前教育的地位和经济投入,保证学前教育发展,这样的方法值得我们效仿。相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不足,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均有全国性的专门法律。正是我国缺乏有力的学前教育法律,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及其不清晰。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现状,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保障机制,从法律上强调学前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职责和义务,并强制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立法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尤其不可忽略农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保障他们工资、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各方面权益,促进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二)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即财政投入,没有可靠、稳定的投入保障就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更为紧缺,大部分紧靠极为微薄的收费或主管部门申请的少量经费艰难支撑整个农村地区幼儿园的一切开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城乡幼儿园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应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城乡发展与投入不均衡的现状。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没有明确的规定,学前教育经费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中,没有单独预算,学前教育投入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并且城乡学前教育投资结构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凸显严重。因此应增加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专款专用,并增加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从经济上满足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资金要求,改善农村幼儿园简陋的办学条件,使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享有同样的学习资源;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他们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困扰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执教。

(三)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主要采取引进新教师,劝退不合格教师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体制三种方法。其中培训是适用最广,见效最快的解决方式,大部分幼儿教师能通过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得到进一步提高,直接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应避免当前存在的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培训时间不足等弊端,要切实有效地建立培训机制和监督机制。3年内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省级或部级培训,而各地在5年对幼儿园全体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首先,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如对不同层次、阶段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内容使用应有所侧重,其次增加农村教师培训的数量与形式,为农村教师的培训提供机会和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如开展集体观摩、分片研讨、跟班学习、入园实践等,并与导师指导下的自学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积极鼓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实效。

参考文献:

城乡教育调查篇6

【关键词】城乡初中生英语学习家庭辅助学生成绩

一、引言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城乡中学尤为突出。在国内城镇不断发展、扩大的背景下,考察分析家庭因素与城乡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家庭文化环境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展开,但对于家庭辅助程度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却少有探究。

二、文献综述

作为最早对校外辅导进行研究的学者,王有升将校外辅导称之为“补习教育”,具体的定义是: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而后,有研究者从教育市场的视角提出“教育补习”这一概念,将校外教育界定成:除正常的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

三、调查过程

从2017年3月到6月,课题组成员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抽样对河南省南阳市十所中学7、8、9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具体分布为如下:城镇:7-9年级,492人(男生261,女生231)。其中,7年级168人(男生90,女生78);8年级167人(男生87,女生80);9年级157人(男生84,女生73)。农村:7-9年级,473人(男生242,女生231)。其中,7年级163人(男生89,女生74);8年级158人(男生83,女生75);9年级152人(男生70,女生82)。此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共计965份。所有样本中,城镇样本共492个,农村样本共计473份。

四、数据分析

(一)城乡初中生课外参加英语辅导班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外辅导市场的繁盛,家长对学生的课外辅导越来越重视,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占全体样本的比例是57.8%,而农村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占全体样本的比例是19.2%,城镇地区比农村地区高出将近三倍。

根据城乡初中生课外参加英语辅导班的现状差异,其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从家庭经济收入来讲,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一般来讲城镇地区家长有稳定的工作,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农村地区家长收入相对较少,所以城镇地区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的情况相比农村地区更为普遍。从教育资源方面来讲,城镇发展起步早,教育投资力度大,教育资源丰富,辅导机构较多,教育水平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欠缺,辅导机构较少,因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较少。

(二)城乡家长为初中生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的现状及分析

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初中生来讲,课外书籍资料的学习固然很重要。根据调查显示,城镇地区家长为初中生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的比例为61.4%,绝大多数城镇家长会为孩子购置相关书籍,而农村地区比例仅为18.9%,比城镇地区低42.5%,地区差距显著。

对于此现状差异,可由以下两个因素分析。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上来看,城镇地区家长期望自己孩子能达到研究生的学历,而农村地区期望较低,希望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所以城镇地区家长在为孩子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方面比农村地区投入更多。从家庭经济收入来讲,城镇地区家长有更多资金投入孩子教育,而农村家长在传统封闭的小农意识下,贫困人口对待初中生教育的观念落后。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以及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子女教育的投资经常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农村地区家长投入比城镇地区少。

五、建议

从城乡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庭辅助程度存在的差异看,城镇地区比农村地区有明显优势。要改善农村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1)政府层面:政府应当继续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体制的完善。政府还要加大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

(2)学校层面: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举办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与家长互相拜访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家庭层面:家长应该重视初中生英语学习,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对初中生学习开展的活动。此外,家长应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与子女共同学习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六、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目前城l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城乡家长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辅导情况,试图对这种差异用量化的方法呈现,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下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调查对象仅以南阳地区的初中生为主开展,样本仅1000份,其结果不一定有完全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让公众对家庭辅导英语初中生学习有更深的认识,从而缩小城乡初中生家庭辅助差异,促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教育调查篇7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

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

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

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

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

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

形形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

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

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

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

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

城乡教育调查篇8

【关键词】两会民生调查

为了解我地区城乡居民对全国十一大二次全会有关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走访了**、**、**、**、**等乡镇城区有关街道的40户农户和20户城市居民。调查结果表明:今年的两会精神深入人心,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民生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达到100.00%。

一、基本情况

被访问的农户,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1.67%,女性占28.33%;从年龄上看,18-29岁的占6.67%,30-40岁的占28.33%,41-50岁的占35.00%,51-60岁的占20.00%,61岁及以上的占10.00%;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占26.67%,初中占50.00%,高中占20.00%,大专及以上占3.33%;从职业看,农业占85.00%,非农业占15.00%;从家庭月总收入看,1000元以下的占45.00%,1000-2000元的占41.67%,2000元以上的占13.33%。因此,被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1、两会精神深入人心

被调查的60户城乡居民户中,有55户通过电视收听(看)了党的两会报道。居民对两会精神关于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政策一致拥护,老百姓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信心。他们对国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文化事业等给予高度评价。在调查中,城乡居民注重对两会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关注两会报道。

2、要致富,先修路

在对“您最关心城乡统筹改革哪些方面的问题”的选择中(最多选三项,下同),88.33%的居民选择“修建村组道路”;80.00%的居民选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提高城乡新型合作医疗标准”;55.00%的农户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40.00%的农户选择“提高农村教学水平”;26.67%的农户选择“提供小额生产经营性贷款”。农村道路问题是群众反映的热点之一,且反映程度较高,根据我们的调查,随着本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节约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到城市打工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手段,交通的发展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比较大,近年来,农村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普遍提高,他们对乡村公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为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优先发展全民义务教育

在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被调查者选择顺序依次是:“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占75.00%;“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占60.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占55.0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占50.00%;“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占40.00%。教育又是一个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人口政策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居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义务教育实行学费和书费的全免给城乡居民减轻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对困难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的地区还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变相收费的问题,困难群体非义务阶段的教育经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的问题。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

面对“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问题,85.00%的农户认为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3.33%的农户认为应“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68.33%的农户认为应“完善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36.67%的农户认为应“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还有26.67%的农户认为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迫切要求和一致愿望。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

我们通过调查,在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选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居民占91.67%;选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占70.00%;选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占68.33%;选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的占35.00%;选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占28.33%。国富则民强,民富则国安。国家从十七大以来,加大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城镇职工的生活待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还有部分城乡居民未从中得到实惠,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生工作的重视,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缩短贫富差距,使全体公民都享受到党的政策带来了的实惠。

6、完善社保体系势在必行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753万和2028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新增110元。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救助人数达到6619万人。及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解决48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农户最关心“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占100.00%;其次是“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65.00%;第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60.00%;第四是“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占56.67%;最后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占5.00%。

7、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呼声高

在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按关心程度排队依次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占78.33%;“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占68.33%;“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占61.67%;“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占48.33%;“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占26.67%。

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管理

当问到“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关心的问题时,86.67%的农户回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76.67%的农户回答“坚持安全发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70.00%的农户回答“完善制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33.33%的农户回答“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21.67%的农户回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城乡教育调查篇9

1.1调查对象:选择我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标兵)单位复评检查的中小学校,学校分别是高(职)中10所,初中9所,小学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15所。每所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师生6名作为访谈被试,被试来源与分配情况是小学4~6年级,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初、高中每个年级师生各2名。师生各156名,男女比例为1∶1。1.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编制了《侨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咨询、宣传与普及与教研等。其中机构建设包括功能室与相关制度建设;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总结、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辅导等;宣传与普及包括讲座、板报、校园广播栏目及社团活动等;咨询包括功能室开放、专(兼)职教师值班状况和咨询记录;教研包括学生心理测试与档案建立、课题研究和教育等。问卷经过相关专家评定、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实反映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访谈法,制定了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和态度的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所检查学校部分师生,在指定地点进行访谈。1.3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正式调查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先进单位复评检查中进行,研究人员对被检查学校根据实际状况认真填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然后由研究人员在检查中核对和评定,保证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抽样访谈是根据事先拟好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人员作好信息收集记录。调查研究分3组,时间2d,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6份,抽样师生共156名。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所抽样的26所中小学中,100%都建立了组织领导,58%建立了功能场室机构,42%有专业和开展教学工作,50%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81%开展宣传及普及工作,58%组织开展教研工作,31%总体工作开展较好。2.2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与态度:中小学生抽样中,84.6%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6.9%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43.5%认为有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28.8%不敢去心理咨询;23.1%怕别人嘲笑;8.3%担心患有神经病。教师抽样中,9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义有必要;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46.2%认为自己不会咨询辅导;75.0%认为忙,没有功夫;12.8%认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5.1%认为自己都需要咨询辅导。2.3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异比较:在抽样的26所学校中,城区82%建立了功能场室,9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91%定期开放功能室,100%有咨询记录,82%安排教师值班,82%建立了心理档案,91%开展了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有73%有专业教师。而乡村地区以上指标分别是40%、33%、20%、53%、33%、47%、53%和20%,两区域χ2值分别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区学校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和专业教师5个方面显著高于乡村学校。其他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学段学校在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学分别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别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别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标χ2值分别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抽样学生中认为心理咨询辅导有意义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怕自己真的有神经病态度上城区87.9%和4.8%,乡村82.2%和12.1%,χ2值分别为0.935和2.149,城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敢去咨询、怕别人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城区15.2%、10.7%和27.2%,乡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别是10.453、10.023、8.213(p<0.05),乡村显著高于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城区48.5%,乡村11.1%,χ2值为27.033,p<0.05,城区高于乡村。在不同学段上,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经病,小学、初中和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怕别人嘲笑的态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

3讨论

城乡教育调查篇10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28-02

随着教育差距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悬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焦点课题。①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就是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流动,即师资流动,指教师在不同地域、区域及学校之间,由原来的工作状态转换为另一种新的工作状态的变化,这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可以根据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岗位及服务对象等因素来决定。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是指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流动。一般表现为城乡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即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的区域向教育水平高的区域的流动等。

一、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现状

据近几年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教师流向单一。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②从主体来看,主要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流动;从校际间来看,主要是从普通流向示范性学校,非重点流向重点学校;从区域来看,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镇,城镇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的地区流向发达的地区;从地域来看,主要是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二,流动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现有的教师流动机制主要通过派用制和教师聘任制调节。第三,流动态度差异明显。就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流动态度而言,农村教师更支持流动,态度更强烈,更愿意流动到其他学校尤其是县级或地级市的学校;城市教师一般不太愿意流动。第四,流动动机明显。从其他学者对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动机的现状调查可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向发达地区以及城市流动的动机比较强烈,物质待遇和学校管理水平等原因是诱发教师流动的主要动机。③ 第五,流动政策缺失。当前我国各个地方教师流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主体都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流动政策大都属于地方性政策,内容主要涉及引导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缺乏强制性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

二、制约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一)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差异

在分级办学体制下, 教师资源配置在城乡施行不同的待遇标准。最为明显的就是工资水平差别较大。据调查了解,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④这种巨大的收入水平差距,决定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大规模的单向流动。而在福利待遇上,城市教师不仅享有各种福利津贴,还享有各类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但农村教师在这些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根据《教师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⑤ 与此同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在医疗保健、住房条件和职后培训,尤其是城乡师资配备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生存环境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动力除表现在工资待遇上,还凸显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晋升空间等方面。

从工作环境来看,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的资源配置、工作条件、生源质量好。城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工作环境优越;农村学校设备简陋,信息闭塞,工作环境差。

从生活条件来看,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的家庭生活水平高、子女就业机会大、社会联系广、文化生活丰富。在城市,教师下班后可以看电视、上网、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而在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相当匮乏。

从晋升空间来看,农村学校的晋升空间要比城市学校的晋升空间小。晋升是很多教师多年的追求,它不仅可以带来收入上的增加,更可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晋升大多数是建立在教学成果上的,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大量优秀生源被城镇、城市学校招去,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没有了好的生源作为支撑,农村教师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成果无异于难上加难。

以上各方面的差距就致使了城市学校的教师不愿去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教师流向城市学校的意愿。

(三)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

第一,政策调节机制不灵活。当前,我国推行的教师流动制没有明确教师流动的义务、期限、待遇等规定。一些地方制定的教师流动政策多属于引导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 缺乏强制性。政府对建立教师的流动制度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只实行号召式的鼓励政策,缺少有利于城乡、区域间教师流动的刚性政策,导致了我国政策调节机制不够活。

第二,政府主导机制不强。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整个社会的福祉。而政府作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在主导教师流动方面也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但是效果并非令人满意,甚至不能对教师的流动问题做到松弛有度。要么管得太死,阻碍了师资的合理流动;要么管得太松,纵容了师资的不合理流动,形成了一种“一抓就死,一松就乱”的尴尬局面。⑥

三、规范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思考

(一)采取措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收入差距

1、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同工同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间教师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是阻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实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同工同酬”。首先,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将绩效工资落到实处,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按同一个评价标准、考核细节和衡量尺度,达到城乡教师工资一体化。其次,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必须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综合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最后,严格控制城区学校教师工资外的收入,建立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统一城乡教师津贴补助。

2、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现阶段,由于城乡之间经济状况不同,造成了我国城乡办学条件分配不公,城乡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几乎没有现代化教学仪器,生活环境、卫生环境极差,交通也极不便利。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状况。在设备设施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经费的投入,统一农村办学标准,加快学校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使农村每所学校在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均达到规定的办学要求。在生活条件方面,完善与农村教师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在住房条件方面,应由政府出资建立较高标准的教师宿舍楼,并配以相关的生活服务区。努力为农村教师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

1、运行机制

首先,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及教师本人的意愿,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合理的师资配置计划。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在掌握本区域城乡中小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对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进行组织调配,确保教师合理轮换,避免城乡教师流动的不合理性、单向性和无序性。最后,政府部门要统筹管理,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流程上指导、行为上督导等方面的工作,并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和责任、流动的实施程序、流动者的待遇等。

2、保障机制

根据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我国可建立由中央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财力保障机制;给予农村、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物质待遇的经费投入,为教师流动提供有力保障。

3、制约机制

第一,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政府要颁布专门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来制约教师的合理流动。坚持以鼓励性政策为主,强制性政策为辅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比如骨干教师优待政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补给政策、特岗教师政策、城乡对口帮扶政策、轮岗流动政策、定期流动政策和利益制约政策等等。第二,强化教育部门监督执行力。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教师流动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并定期下镇下乡进行走访,解决流动中教师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加强教师合理化流动的执行力度,杜绝暗箱操作,促进流动的规范性,提高流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公平有效。

(三)激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动性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教师缺少的不是工作水平的能力,而是对责任、义务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因此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合理流动,就必须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道德觉悟;以道德建设为视角,作为教师流动的辅助措施,引导教师妥善处理自身流动行为。第一,加强教师教育,将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纳入到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当中。端正流动动机,消除功利化流动取向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教师内在利益动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他们认识到参与流动,融入师资的均衡配置工作中,是任何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⑦第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激发教师农村教育工作的热情。职业道德是促使流动教师致力于农村学校教学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工作期间,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不仅在心理上形成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道德约束力,还要促使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贫困地区都能安下心来认真工作。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编号:DHa100229)

注释:

①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18.

②张雷.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21.

③方芳,陈牛则,刘丹.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动机调查及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2(04):63.

④孙炎,何洋,尚娜.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J].当代经济.2011(05):149.

⑤杨习虹,杨勇.失衡的天平——对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性透视[J].新学术.2008(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