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38

神经病学教学篇1

神经病学一向被认为是难懂难学的学科,既抽象又复杂。我们针对神经病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习质量显著提高。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不能认为学生们都上过神经病学大课,有了理论知识,故每次见习前不需要准备,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神经科典型病例,对病情进行讲解即可。学生对每次见习的目的及内容如不能掌握,就会影响对神经科学习的兴趣。我院神经内科见习一共3次,每次3学时。充分安排3个小时见习时间,同时每次见习课前认真阅读实纲,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学。神经系统查体很重要,每次见习都要重点演示神经系统查体,让每位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并及时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2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

首先告诉学生,神经病学具有与内、外、儿、妇科学相同的二级学科地位,与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遗传学等十几门神经科派生学科的发展互相渗透、互相推进,因此未来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正如许多科学家预言,未来社会是脑科学社会。应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激发在本科见习中求知的欲望[1],同时对行为、语言、情绪、注意等脑的高级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有关量表测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脑的高级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3用理论指导实践

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神经系统查体,它是神经科入门的关键。见习第一次课时我们即系统讲解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步骤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随后选择两位病情较轻、能配合的患者,让同学分组当场练习,要让每位同学有当场练习的机会,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使人人过关。如:查眼球的运动时,检查者手指应距离患者60cm,并通过Ⅲ、Ⅳ、Ⅵ颅神经的检查讲解如何判断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时,让患者向一侧注视,检查者用捻成细束的棉絮轻触其角膜,由外向内,注意不让见之;腱反射检查时,患者必须两侧肢体姿势一样,叩诊锤力量一样,检查结果才准确。反过来让同学们对照书本进行比较,实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模式,让每位同学熟练准确的掌握基本功,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初步掌握临床逆向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生在理论学习时,首先是学习病因、病理,由此引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临床中是从临床表现、体征,反过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主要靠神经系统查体。定性诊断则是根据神经系统定位,在结合年龄、起病形式,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广泛联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诊断。在见习中应有意识地把临床表现和诊疗与有关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解,使学生们融会贯通,由最初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式记忆。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基本病因是铜代谢障碍,由此产生大量的铜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而沉积于神经系统最常见于基底节,故震颤为神经系统最初表现。治疗包括减少铜的吸收及促进铜的排泄。

5重视病例讨论,充分利用其它途径的教学素材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导入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2]。通过病例讨论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有些重要体征来掌握神经病学专业知识。但有时带教时会没有典型病例。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病例讨论:课堂上所讲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掌握,应进行病例讨论,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种的体征来代替。如无“脊髓灰质炎损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缩侧束硬化”代替,同样表现为脊髓前角损害。(3)多媒体教学具有复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周昌菊,宋美玉.科学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03,6:34.

[2]鲁明,肖卫忠.病例导入式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方面

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3:36.

神经病学教学篇2

【关键词】神经病学;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24-01

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神经科学近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仍高居不下,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急需高素质的神经科医生进行应对。为此,在提高现有神经科医生队伍医疗素质的基础上,还应从源头上抓紧全日制医学教育,培养与现代疾病谱相适应的神经病学人才。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对神经病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学习效果偏差,制约了神经病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积极呼吁重视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意义,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1神经病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学生对神经解剖、或神经病学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记忆不深;加之神经病学设置的学时少,内容多,甚至将其列为考察科目,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重视不够,知识储备欠缺,兴趣不高,进而感到这一课程内容深奥,无法深入,学习效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1.2教学方法守旧,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神经病学教学现多数学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面对神经病学的浩瀚知识,课堂讲解,如杯水车薪。大部分授课教师仅能“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不利于高素质神经病学人才的培养。

1.3课堂讲解欠生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虽然课堂教学多采用ppt,间有部分视频,但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相比缺口太大,多为照本宣科,没有纵向、横向的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讲解内容抽象、空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主动学习的意愿。

1.4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学生课堂上与授课教师的互动少,只听,不愿意思考,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行临床实践前将书本上知识几乎全部遗忘,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见习及实习效果差,临床技能欠缺。

1.5课程整体安排欠合理目前的医学教学多先学习理论,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见习及实习,加之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多以笔试考核理论为主,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感性及系统的认识,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只见病不见人,过于重视理论,忽视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价值,缺乏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不过关,不能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及治疗,难以适应临床学习,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神经病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2.1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神经病学的“难”主要难在复杂抽象的神经解剖和逻辑性极强的“定位定性”临床诊断思维方式[1]。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系统,从中枢神经到周围神经,从神经-肌肉接头到肌肉,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的外观,其功能和结构也相去甚远,相同的症状,可由多个解剖部位单独或同时受累引起,因而就要求神经科医师全面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特点,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否则将会出现定位混乱,延误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定位时也同时确立了疾病的性质,因为不同的疾病所累及的部位不尽相同,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治疗方案。定位和定性诊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这在其他的内科疾病中都是没有的。

基于该特点,神经病学的教学任务应着重于训练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前者主要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神经传导的解剖通路、大脑的解剖结构、不同区域的功能,以及损伤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后者则着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基本功,使学生能够具备针对性病史询问、熟练神经专科查体的能力,前者可以进行初步的定位、定性,后者则可以为准确的定位、定性提供依据,另外前者还可以补充查体的内容。

2.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实习期的安排通常为1年,而在这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内外科中度过的,在神经内科的轮转时间少之又少,加之神经系统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差,实习完毕后对于神经内科普通疾病处理依旧一头雾水。例如:缺血性脑卒中这一疾病,可以累及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血管系统、不同血管节段受累,造成的梗死灶的大小及部位不尽相同,致使临床出现多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既使受累血管相同,由于血管狭窄形成的速度不同,也会因侧枝循环不同,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因此,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必须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通过辩证思维,抓住患者最具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疾病类型。因此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足够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必须教会学生复合临床实际、实用性强的临床思考和分析能力、较熟练的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科研方法[2]。

3结语

在神经病学知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需要一批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临床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现有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只有认真的分析目前的教育形式,认清神经病学的教学现状,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最大化的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从根本上解决神经病学目前教育上存在的不足,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赛宇,赵士福.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36-1037.

神经病学教学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不足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临床资料信息载入教学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带入课堂。使神经病学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通过单纯文字的表达的基础上同时更多的应用了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化的展现,它能够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性,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特发性面神经讲解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拍摄的视频动画,将典型的面瘫患者口角歪斜、闭目不能、额纹消失等体征,在课堂中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与反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对临床技能的培养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临床教学医院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将典型的病例体征自制拍摄视频,在见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复习,先应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指引学生操作,加强实践性。例如:神经系统查体,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的多媒体视频片,然后相互之间实践操作,最后对有阳性体征的病人进行查体。这样避免了冒然对病人查体,学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对学生表现不满意继而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学生见习阶段,有些同步的见习内容病区不一定有相应的典型病例,这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继而填补了学生见习过程中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多媒体课件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多媒体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过份依赖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科书内容过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课件上,文字满篇,与传统的板书无明显差异,造成枯燥无味,不能体现重点与难点。而另外一种极端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制作很色彩斑斓,无关的画面、动画都大量使用,造成喧宾夺主,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结果适得共反。

2.2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够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师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过份依赖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师在一味的念,而学生在一味的看,而没有达到实际真正吸纳、消化知识的目的。

3解决方法

(1)多媒体教学是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应用它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将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它的优势将神经病学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病例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弥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带来的神经病学教学资料不足现象。同时应该对于多媒体课件严格把关,做到有重点,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神经病学教学篇4

【关键词】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神经病学实习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评价指标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长军.浅谈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04:837-839.

神经病学教学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点 不足 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临床资料信息载入教学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带入课堂。使神经病学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通过单纯文字的表达的基础上同时更多的应用了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化的展现,它能够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性,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讲解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拍摄的视频动画,将典型的面瘫患者口角歪斜、闭目不能、额纹消失等体征,在课堂中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与反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对临床技能的培养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临床教学医院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主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将典型的病例体征自制拍摄视频,在见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复习,先应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指引学生操作,加强实践性。例如:神经系统查体,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的多媒体视频片,然后相互之间实践操作,最后对有阳性体征的病人进行查体。这样避免了冒然对病人查体,学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对学生表现不满意继而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学生见习阶段,有些同步的见习内容病区不一定有相应的典型病例,这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继而填补了学生见习过程中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多媒体课件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多媒体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过份依赖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科书内容过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课件上,文字满篇,与传统的板书无明显差异,造成枯燥无味,不能体现重点与难点。而另外一种极端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制作很色彩斑斓,无关的画面、动画都大量使用,造成喧宾夺主,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结果适得共反。

2.2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够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师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过份依赖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

[1] [2] 

题。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师在一味的念,而学生在一味的看,而没有达到实际真正吸纳、消化知识的目的。

解决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应用它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将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它的优势将神经病学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病例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弥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带来的神经病学教学资料不足现象。同时应该对于多媒体课件严格把关,做到有重点,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于教师的培养应不仅局限于课件制作的优劣,同时应注重在讲授中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学生只是观看课件,通过提示、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做出积极地反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敢想、敢问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和学双方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神经病学教学篇6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临床基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10-02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具有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和疾病的难治性等特性[1]。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等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供临床医生选择,例如Ct、mRi、DSa等先进技术,对于神经病学的疾病诊断十分有益。与此同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过度依赖这些辅助检查而忽视临床基本技能的倾向。但任何一种辅助检查都是不能替代基本的临床诊断方法。所以重视神经病学教学中对医学生的临床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谈谈就此方面的几点体会,供大家讨论与参考。

1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

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学习是将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学习过程,而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临床的一大基石。基础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一个合格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神经病学往往因为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解剖知识,那么对于神经病学的学习是不易理解和接收。在这过程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我们一方面利用讲座的形式,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并理解记忆。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记忆,我们将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牢固的基础。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时候,学生们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另一方面,在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每涉及到一个病例时都老师都需要将其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贯穿到病例诊治过程中,以提问、自诉或者学生之间相互完善等形式反反复复的强化,做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2注重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

临床基础的训练对于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尤为重要。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之一的是体格检查。在现代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产生过度依赖大型设备如Ct、mRi等检查,而这些辅助检查是基于神经定位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基础的神经系统查体,才能有了定位诊断基础,才能进一步合理利用现代设备,同时也减少给患者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基本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疾病的定位及定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现代诊断设备不可取代的。在神经病学的学习中,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尤为重要。学生们往往已经熟悉心肺腹查体即望、触、叩、听,而神经系统检查不同于内科检查,它比较系统地对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检查。多数实习生在神经内科实习时感到神经系统检查方法比较复杂,更无法了解临床意义。这就要求必须首先要熟记神经系统查体的内容,正确使用神经系统常用的各种查体工具并且熟练掌握查体方法。同时神经病学的诊断重点在于定位、定性诊断。而定位诊断就首先要依赖与神经系统查体。因此,带教老师应该在实习的开始通过讲述、演示等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神经系统查体的方法,为实习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手法、细心认真的态度。例如:巴彬氏征,如何去检查,如何判断阳性、阴性或可疑阳性,在查体中要注意左右对比。同样感觉系统的检查,一定要做到左右对比、上下对比甚至交叉对比,除外因患者主观感觉而错误地判断。肌张力的检查前提一定是患者需要放松,否则查体的结果完全相反。让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神经系统查体的方法基础上,还需要熟悉每一体征阳性或阴性的临床意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诊断。

3重视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能力的培养

在病史采集方面,对主诉和现病史的询问中应注重神经科疾病的特殊性,需要注意详细、客观和准确地反应病史特点。例如脑梗死患者,仔细询问发病诱因: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起病的时间:晨起发现某侧肢体不能活动,什么时候入睡,中间有无起夜,起夜时候肢体是否正常,以便决定疾病发生时间决定患者是否在溶栓时间窗内等等,这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病历既是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反映,也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资料。书写完整而规范的病历是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作为医生诊治病人过程中既能体现医师的医学基础理论水平,又反映了对神经病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习生在神经病学临床带教过程中,应该端正实习生的态度,正确认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防止学生产生重临床操作轻病历文字书写的倾向。也要防止学生过度依赖电子化病历中一味的拷贝。在训练学生书写病历的能力时候要注意内容真实、格式规范、描述准确、精炼、书写全面。病历的书写是基本功,所以对于刚刚踏入临床的实习生我们带教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培养严肃认真的态度。语言表达要规范、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不能随意涂改[2]。

4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神经内科见习期比较短,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定性定位诊断,进而去分析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所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一方面我们重点是通过教学查房形式进行,主要是对典型病例进行集中分析,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解剖等知识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帮助学生认识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查房时由教师示范正确的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方法,然后详细讨论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措施。最后穿插相应的科学发现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疗手段,做到让学生将疾病的基本诊治与新进展相结合,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理论知识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诊治的临床思维的认识。教师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小讲座,让学生自己制作ppt形式汇报典型病例或疑难病历,提出其自己的分析诊断以及难点等,而后学生之间自主发言互相讨论,讨论时变“一言堂”为“大家秀”。使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开放思维,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医学的实践性及其复杂性要求医学教育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并不给人以使用知识的本领,运用知识是一种知识以外的智能,是通过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知识不经过实践、思考就不能成为智能[3]。总之,在新知识和新技术日益更新发展的今天,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重视神经病学教学中临床基础的训练仍然是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神经病学教学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25-02

20世纪70年代,体验式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思路逐渐兴起,其是在交际性教学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注重学习者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亲身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与他人分享,积极反思、感悟,以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教学方法[1]。神经病学因神经系统的复杂结构而表现出多样化的临床症状,且与临床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参与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但概念抽象、学习课时少,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授课学时内完成神经病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将体验式教学引入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中,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实效性,为改革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提供有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进入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本科学生,将纳入计划的学员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两组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理论课授课教师、授课教材及授课时间均相同。

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学生作为模拟床位医生,每人负责一名新入院病人,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带教教师和其余学生参观,体检结束后全体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模拟床位医生通过查阅或检索相关文献和书籍,获取相关疾病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制作ppt介绍病例特点、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带教教师和其余学生提出质疑及改进意见。临床随访观察该患者,在病情变化时及时分析原因与处理措施,由带教教师和其余学生提出质疑及改进意见。患者出院后,模拟床位医生制作ppt,总结该患者疾病的演化过程、诊断及治疗合理性、经验和教训。带教教师和其余学生提出质疑及改进意见。对照组采用传统病例讨论法,带教教师就典型病例进行讲述,介绍患者病史、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相互讨论、补充”,最后由教师总结。

3.考核与评价指标。参考标准模式对两组医学生进行病案质量、专业理论、临床思维及操作技能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其中,病案质量按照《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案书写质量评定标准》进行环节评分,其余考核项目均安排时间进行相应考核。另外,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以满意百分率体现最终结果。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组医学生的出科考核情况,结果显示:在病案质量指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专业理论、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教学满意率四个指标上,体验式教学均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页表1。

三、讨论

“填鸭式”灌输和“注入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且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主要是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诊治范围包括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代谢障碍性疾病及各种神经病学疑难杂症。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复杂,与全身各系统联系紧密,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学生的理论考试往往建立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所学知识既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表面上看成绩不错,但往往伴随着快速遗忘和不能应用于临床工作两个问题。很显然,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阶段神经病学的教学需要,有必要探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法又称反思学习法。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六点:体验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体验学习是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体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体验学习是个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习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与西方传统教学哲学一致。例如,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明确提出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连续和改变的历程。在教育经历中,个体存在于环境中,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而人对遇到环境的刺激发生反应,再反映到环境中去。这种交互作用不断发生,改变着人的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引进体验学习,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盛冬梅提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设计问答式、卡片式、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2]。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研究发现,体验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并且,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方面,体验式教学法相较传统教学方法均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体验式教学有以下特点:(1)参与性。学生作为模拟床位医生,模拟处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为考试而学为以解除患者疾病而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且要为实践服务。理论学习只是掌握工具,而并非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实践,既可验证书本理论,又会发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差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3)分享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及时将经验教训与其他学生和带教教师分享,由后者提出质疑以促进改进。别人的意见正确与否并不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要是拓宽思路及认识不足。(4)反思性。模拟床位医生在处理患者的过程中及该患者整个临床处理完成后,及时反思患者疾病演化过程、诊断及治疗合理性、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体验学习应用于神经病学实践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1)模拟床位医生工作与日常实习工作的时间冲突。实习学生参与模拟床位医生工作,需要一定时间查阅文献,观察病人,制作ppt。与此同时,实习学生还须承担10到20位患者的日常医疗工作,如病历书写、血压测定、血糖测定、日常查房、填写各种申请单等。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须进一步探讨。(2)考核时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方式在理论考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体验学习的优势更体现在解决临床问题上。另外,操作考试因监考教师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理论试卷如何贴近临床,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考试评判的主观性,尚须进一步探讨。

体验式教学具有参与性、实践性、分享性和反思性的特点。通过“观察―思维―体验―反思”,在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者的体验中不断地被认识并被检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完成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的转换。这呈现出学习是一种主动体验,在分享和反思中提高。体验学习的这些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解剖复杂、概念模糊、症状多变等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体验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教学篇8

【关键词】神经病学;互动式;pBL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的英文缩写,该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创立的,[1]目前pBL教学模式已应用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它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互动式教育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使课堂生动活泼。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辩论。每一次上课就好比演戏,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起到导演的作用。把互动式教学法跟pBL教学法结合起来,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既要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同时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果,提高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的综合能力。

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出的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内容庞杂、功能复杂而且因失去了解剖学直观的特点而变得抽象。怎样帮助学生简明、透彻的理解神经内科疾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神经内科学临床教学的难点。同时,国内外神经病学发展非常迅速,教师知识的局限性会限制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互动式和pBL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过程中,笔者运用此方法教学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教学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我校2008级精神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50人

1.2课前准备教师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疾病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理论进行系统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典型病例,并根据病例提出提出由浅入深、合乎逻辑的相关问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将事先准备的病例资料及图片至少于实习课前1周发给学员,要求查阅资料并按病例中的问题准备发言讨论。

1.3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病例:“特发性面神经炎”,“脑梗塞”,“脑出血”。根据实际学生人数分组,每组5-6名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以情景模拟法每组一个同学扮演患者。通过事先给出的病例,要求学生自己询问病史、查体、阅片做出诊断和治疗。学生相互提问讨论问题、教师总结精讲,课后要求学生整理交上病历分析。整堂课共4学时,其中学生查体、诊断占2.5学时,教师主导提问学生讨论占1学时,总结和自由讨论占0.5学时。

2教学效果分析

比较2008级精神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50人采用互动式和pBL实习课教学,对照组2008级临床医学1班48人采用传统实习模式,相同的考试题,成绩结果见表1。考试结果显示互动式和pBL实习课模式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优秀占28%,良好占36%,中占30%,不及格占4%;传统教学模式中等成绩占43.75%,不及格占8.33%。

表1比较教学效果(%)

3教学体会

3.1学生素质加强基础理论辅导。神经内科与神经系统解剖学关系密切,到临床实习时就淡忘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利用看录像的形式把临床常用的神经解剖知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指导,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丰富、多彩、方便的学习窗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是临床教学的良好载体[2]。

实践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病例中提问题,搜索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回答临床问题,就要进行文献检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知识载体,掌握文献检索技巧、临床科研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同时应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有部分资料是英文资料,需要消化、吸收、整理资料,高效率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具系统观,并可促进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

3.2教师方面授课前需认真准备病例、资料及图片,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的难度递进式的问题,把神经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查阅有关的文献得到解答。

在国内p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也有一些探索性应用经验[3,4]。通过这种互动式与pBL教学法,学生们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也教会同学们如何去学习一种疾病,为日后学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改进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带教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2]高聪,查运红,林绍鹏.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53-54.

[3]wunYt,tseeY,Laintp,etal.pBLcurriculumimprovesmedicalstudentsparticipationinsmall-grouptutorials[J].medteach,2007,29(6):198-203.

[4]方向,蔡永亮,李增林,金珊.病例分析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56-57

神经病学教学篇9

神经影像学判读带教临床见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神经病学历来是医学生学习难度最大和教学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不佳。神经病学一直以来以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科基础复杂、思维系统严密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涉及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等;都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还在一些医学生中产生了特定的恐惧情绪。所以在临床见习阶段这一关键时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神经病学见习带教工作中,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正确判读,能够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神经病学的复杂性

神经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广,与内科、外科、解剖学、病理生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神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神经内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而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造成见习、实习学生在神经内科临床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虽然本院是一家大型教学医院,病种相对较全,但由于不同病种的分流方向不同,常常存在有些疾病,甚至是作为教学重点的常见病的病员缺乏的情况。这样就使影像学资料的保存功能更加重要。这些资料对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时非常困难,教师亦觉得教学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神经解剖的复杂性、抽象性,单纯的文字表述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电脑的普及使得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的便利,影像学改变等相关知识置于网络上,互动教学。

二、神经影像学的作用

带教老师应该培养同学初步的影像学阅片的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看好影像片,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基础,还要大量的阅片,才能对疾病得出基本正确的影像诊断。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辨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影像学资料的表现,并分别分析它们在诊断中的意义。复习影像学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复习影像成像原理,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资料的理解。同时比较讲解正常与异常的影像片。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数字减影(DSa)、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等,随着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接触临床病例时,带教老师应结合一些典型病例的Ct或mRi或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反复讲解,使同学基本掌握这些病变的影像学改变,这样既能加深同学对神经系统不同受损部位以及相应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帮助同学巩固加深既往学过的神经解剖知识,又能提高同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同学的神经病学学习热情。

三、神经影像学正确判读的意义

神经病学的诊断要求先查明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再查明病变的原因(定性诊断)。面对每一位患者,带教每一个学生,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就是要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并应判定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要做到准确定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然而在实习带教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SpeCt、pet等并综合分析判断,明确病变的部位。这应是带教老师主要的带教重点和难点,能够正确的阅读影像资料。那么疾病已经诊断了一大半了。近20余年,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初学神经病学的同学们,都会感觉到神经有些内容很抽象、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将会体味到他的无穷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吃透书本,然后认真阅读影像资料,能够正确判读,才能在以后成功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把神经病学学好、学精,以后投身到神经病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展望未来,以推动神经病学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HudsonJn.Linkingneurosciencetheorytopracticetohelpovercomestudentfearofneurology[J].medteach,2006(7):651—653.

[3]王伊龙,王拥军,周永,等.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7—30.

[4]赵晴,杜建时,高明.pBL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8(11):1131—1132.

[5]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383.

神经病学教学篇10

关键词:眼心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带教

1974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teocentiop在加拿大创立了目标教学法,其教学理念是相信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要求教学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者有学习的愿望[1]。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cardiovascularautonomicneurepathy,DCan)自主神经病变发病隐匿,发生率高低差异与检查方法有明显相关性,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日益受到重视[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主神经的概念往往比较迷糊,难以形成立体的概念。我们在眼心反射(oculocardiacefiex,oCR)在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目标教学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80名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均已经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3±0.7)岁。我教学医院2012年~2014年90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患者的资料,均符合2008年aDa诊断指南[3],排除3个月连续服用β1-受体阻滞剂、心律平、洋地黄类影响心率变异性的药物超过7d者;严重心律失常、甲亢、神经精神异常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5±7.4)岁,病程5~20年,平均(9.5±8.7)年。

1.2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眼心反射的机制,了解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原因及常见疾病,结合病例,提出预习要求,列出重点与难点[4],推荐相关书籍、杂志、网站等,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反馈给老师。重点了解oCR的发生机制、阳性诊断标准、致病原因、与手术及麻醉的相关性、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熟悉眼心反射的检查方法及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方法。

HRV分析采用泰康医学系统tLC5000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分析软件,参照2000年全国心率变异率多中心研究《心率变异率正常值与重复性多中心研究》,记录24heCG,选择敏感。精确、可定量分析自主神经功能,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频域做指标[5],分析24hHRV。眼心反射:患者仰卧位,闭眼,右手食指与中指置于眼球两侧,逐渐用力,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标准,20~30s后计数脉搏,减少12~18次/min,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减少18~24次/min,提示神经功能亢进.让学生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按压眼球,进行心率变化、瓦氏比值、立卧位心率变化、立卧位血压差、持续握力5次测定,各项记分1分[6]。总分>2分,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总分≤2分为阳性结果,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r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眼心反射和HRV法的阳性数分别为42(46.7%)和40(44.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眼心反射法与HRV相关分析,见表1。

3讨论

目标教学法通过制定教学目标,以行动来实现目标为体现,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包括情绪、兴趣、价值倾向等发展。在本组资料中,学生通过对90例DCan患者进行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加深对该项知识的了解[7],可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推广。目标教学法,学习者需要具备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者需要给学生提供材料与线索,对学习者成绩加强反馈和校正,鼓励互教互学。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临床病例[8],每周进行1~2次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继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可累及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视力减退、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躯体症状,临床医生对这些症状关注相对较少。眼心反射是在牵拉或压迫眼球等操作时引起心率变慢、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现象,常见于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的儿童。眼心反射是压迫眼球和牵拉眼肌,刺激迷走神经兴奋[9],引起窦房结抑制,心脏系统发生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多是表现为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心脏停搏。oCR的反射弧是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支构成的,眼球及球后组织接受刺激后,传人神经将刺激传导给神经中枢,通过迷走神经引起心肌反应,患者心跳受到抑制,同时oCR还与酸中毒、缺氧及紧张、恐惧有关。

患者出现眼心反射后,表现为胸闷、心慌,甚至出现严重的心功能障碍,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min,心电图改变为20~40s。眼心反射类似于晕厥和虚脱,应注意鉴别诊断。正确认识oCR的表现及发病机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检查中避免对眼球进行加压,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在进行眼心反射检查前需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及操作方法[10],解除不良心理因素干扰,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在进行操作时避免过度牵拉和挤压,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对年老体弱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对有心电图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仔细检查、谨慎操作。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系统、可行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本次教学中得出结论,眼心反射与HRV有相关性,但是不能作为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常规筛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童幼良,孙鸣,李箐,等.斜视矫正术患儿睡眠时脉率与眼心反射最低脉率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26(1):80-81.

[2]黄莹,周丽诺,胡仁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7(1):50-53.

[3]周盛鹏,谢锦桃,刘军,等.美国糖尿病协会2008年糖尿病诊疗指南(上)[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6):1056-1058.

[4]ewingDJ,marrynC,YoungRJ,eta1.thevalueofcardiovascularautonomicfunctiontests:10一yearexperienceindiabetes[J].DiabetesCare,2011,8:491-499.

[5]Ducherm,thivoletC,CemttiC,eta1.noninvasiveexplorationofcardiacautonomicneumpathy.Fourreliablemethodsfordiabetes[J].DiabetesCare,2012,22(3):388-393.

[6]全国心率变异性分析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心率变异性正常值及其重复性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4(3):165-170.

[7]张溪,牛玲,杨秋萍.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1):32-34.

[8]朱岷,邓蕾丽,汪怒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两种检查方法比较[J].重庆医学,1999,28(9):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