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52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要求方法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一、学好高中生物课的要求

(1)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好高中生物课的方法

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学好高中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归纳推理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提出,一直都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议题。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核心是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从科学思维的层面来说,思维分成两大类:其一是演绎思维及能力;其二是归纳思维及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爱因斯坦所说的前者就是演绎能力,后者则是归纳能力。演绎推理是从假设和被定义的概念出发,按照某些规定了的法则所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所有严格的数学证明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推理模式。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是发现结论。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用演绎推理进行思考和解决的。

数学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进行抽象,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逻辑推理的科学,其中,归纳推理是必不可少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式。正如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归纳和类比。”

1、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的理论依据

归纳推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从诸多丰富生动的个性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过程。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一般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还可以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构造和行为方式中读取出来的方法论,他不是人类的发明,他是自然界的逻辑表现形式。自然在作为小学教育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要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

2、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

归纳推理的学习应该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的。它应该是连贯的和浑然一体的,但是,在全过程中又有层次区别,因而又是分阶段的。因此,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应该有明确目的,有适当方法步骤,有计划和有序的进行。

2.1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是小学数学归纳推理的两种基本形式。枚举归纳法是贯穿小学全过程的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归纳法是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重要的推理形式。

2.2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过程中的内容要素分析。探讨数学对象本身具有的性质特征、探讨数学对象间的关系是小学归纳推理着手解决的两大基本范畴,是小学归纳推理内容的第一要素。例如3作为质数的特征,与6作为合数的特征等。

认识数学对象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小学归纳推理内容的第二要素。例如,1加到10的和,这样的等差数的求和,让小学生感受到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异,认识到数学对象的不同,认识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归纳推理的学科特征以及小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将小学归纳推理的学习和教学,大体上划分为相关联的四个阶段:前归纳阶段、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这几个阶段不是完全分割开的,相反,他们是互相融入的,我们分开的目的不是将她们隔离,而是将主要的方法论提取出来。前归纳阶段,养成观察习惯,积累数学经验。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分类,找规律。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结合数、形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深化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活动,并对所获得的结论(猜想)的正确性程度,通过足够多的、具有典型性的特例验证作出评估,而对错误结论能用反例确认。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结合数、形知识,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观察、析、比较与分类活动,获得结论(猜想),使学生明确结论(猜想)的数学意义和合理性,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3、依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心理特征,一般可以将小学阶段归纳推理的学习分为前归纳、归纳推理的初级、归纳推理的完善及归纳推理的前演绎等阶段,其中前归纳阶段的特点是借助观察,对学生对象产生直觉表面的联系,学生对结论的过程不能用语言加以描述,处于一种模糊朦胧状态,譬如,让学生观察1,3,5,7,9与2,4,6,8两行数,让他们找出规律,归纳共同点与不同点。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对数学对象进行分类,且找出规律,比如,3×3—2×4=;4×4—3×5=;5×5—4×6=;让学生找出规律,且写出类似的三个等式。归纳推理的完成阶段的特征是学生能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结论进行验证评估,且可以对错误的结论能用反例来确认,譬如,7与9都不是5的倍数,7与9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13和8不是5的倍数,13和8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让学生判断假如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则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规律是否正确。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是指学生不仅要知道知识的结果,且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3.结束

当前在小学生中推广数学建模思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数学建模纳入小学教育已经在同仁中得到共识。具体如何实施,却是一件智者见智的事情。方法论引入小学教育是数学建模思想纳入小学教育的本质。历史上看,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小学数学内容中,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或者特别的强调这样一个方法论的思想,更多的是强调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方法论,是数学建模思想引入的最好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李心灿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3

生物因为其学科特殊性,既需要有解题能力、实践能力,又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是具备文理科双重特性的科目。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学生怎么学好生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学生怎么学好生物不能简单理解

有的同学认为生物接近于文科,只要期末背几天了就能得高分,这是初学生物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从高考趋势来看,近年来生物的出题重点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复习知识的时候应该要学会应用,尤其是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回归课本最重要

经过对一部分的同学做试卷分析,发现很多的人觉得生物的题出得很难,但实际上他们错的题更多的是最基础的内容,长时间没有回顾学过的内容,很多人已经忘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有谁还能准确地说出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还有谁能记得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或者伴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区别?如果不能的话,孩子们,回归课本吧!先将基础知识梳理清楚再说!

分模块复习

生物知识考查更多的是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说代谢模块中光合呼吸的综合题,遗传模块中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等,在复习过程中多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中间纽带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的含量变化,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三个量进行计算光合与呼吸的速率呢?

如果影响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因素(比如光照强度)发生变化,那么光合和呼吸的速率又有什么变化呢?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时候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什么时候呼吸速率又大于光合速率,又有哪个时刻只有呼吸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考试重难点。尤其是实验模块,一定要将这学期学过的那几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注意事项等好好理解。

多想几个为什么

生物的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理解透彻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说为什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水分、温度等,它们是怎么影响光合作用的。

高一生物错题整理1.基本生物知识点的归纳。

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2.生物习题归纳。

就是把做过的生物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3.生物特殊知识点的归纳。

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

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有哪些一、每天30分钟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关,后面的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

二、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三、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理综Ⅰ、Ⅱ卷至少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所占分值还比较大。

这部分试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因此,一轮复习时,学生还应结合考纲熟练掌握课本实验,做到活学活用,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归纳推理;研究

一、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提出,一直都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议题。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核心是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从科学思维的层面来说,思维分成两大类:其一是演绎思维及能力,其二是归纳思维及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爱因斯坦所说的前者就是演绎能力,后者则是归纳能力。演绎推理是从假设和被定义的概念出发,按照某些规定了的法则所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所有严格的数学证明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推理模式。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是发现结论。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用演绎推理进行思考和解决的。

数学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进行抽象,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逻辑推理的科学,其中,归纳推理是必不可少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式。正如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归纳和类比。”

二、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的理论依据

归纳推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从诸多丰富生动的个性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过程。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一般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还可以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构造和行为方式中读取出来的方法论,他不是人类的发明,他是自然界的逻辑表现形式。自然在作为小学教育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要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

三、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归纳推理的学习应该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的

它应该是连贯的和浑然一体的,但是,在全过程中又有层次区别,因而又是分阶段的。因此,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应该有明确目的,有适当方法步骤,有计划和有序的进行。

(1)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是小学数学归纳推理的两种基本形式

枚举归纳法是贯穿小学全过程的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归纳法是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重要的推理形式。

(2)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过程中的内容要素分析

探讨数学对象本身具有的性质特征、探讨数学对象间的关系是小学归纳推理着手解决的两大基本范畴,是小学归纳推理内容的第一要素。例如3作为质数的特征,与6作为合数的特征等。认识数学对象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小学归纳推理内容的第二要素。

例如,1加到10的和,这样的等差数的求和,让小学生感受到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异,认识到数学对象的不同,认识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归纳推理的学科特征以及小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将小学归纳推理的学习和教学,大体上划分为相关联的四个阶段:前归纳阶段、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这几个阶段不是完全分割开的,相反,他们是互相融入的,我们分开的目的不是将她们隔离,而是将主要的方法论提取出来。前归纳阶段,养成观察习惯,积累数学经验。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分类,找规律。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结合数、形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深化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活动,并对所获得的结论(猜想)的正确性程度,通过足够多的、具有典型性的特例验证作出评估,而对错误结论能用反例确认。

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结合数、形知识,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与分类活动,获得结论(猜想),使学生明确结论(猜想)的数学意义和合理性,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四、结束

当前在小学生中推广数学建模思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数学建模纳入小学教育已经在同仁中得到共识。具体如何实施,却是一件智者见智的事情。方法论引入小学教育是数学建模思想纳入小学教育的本质。历史上看,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小学数学内容中,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或者特别的强调这样一个方法论的思想,更多的是强调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方法论,是数学建模思想引入的最好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6-337.

[3]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李心灿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6序言,2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教学效率建议

历史课作为知识十分丰富的课程,其在高中文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问题。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归纳教学方法逐渐被高中历史教师所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归纳教学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归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主动性

归纳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将驳杂无比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不重要的知识剔除,这样十分有助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为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本屈辱史,从19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几次战争。这几次战争分别对中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陆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对这几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时间,所签订的跳跃内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教师所教学的侧重点十分重要,教师通过将中国近生的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汇总,便于同学们掌握和记忆。

2、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历史知识十分复杂繁多,在面对如此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时,同学和老师往往都十分头疼。然而,通过归纳总结法,就将历史知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给同学们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框架自行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所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归纳总结能力。所谓高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是能够清楚的将一段文字总结为一个句子。甚至能够将一本历史教材归纳为短短几句话,这样能够使大脑中存在一个基础框架,就好像人体具备了基本的骨骼,学生可以在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血肉。

二、几点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各样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教的内容更加形象的向同学们展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讲授。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在讲课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放映,这样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场面的宏大,刀光剑影的壮烈场面。多媒体教学和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来主导课堂学习。

2、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历史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照本宣科,甚至在很多历史课堂中出现教师照读课本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历史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前人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辩论会中,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课程作为文化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唐太宗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望未来。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目前的一些事实要闻和同学们分享。培养同学们将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事政治共同思考的能力。历史朝代的兴旺衰退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更加有助于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4、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应该不断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教师眼光十分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忽略知识的学习,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多年不换。其知识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呆板,都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文化名著,例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中国古典著名史书,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

结束语

历史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为之努力。归纳总结法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广泛的应用与历史课堂,更应该被广泛的传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与编制.[J]教育学报.2013.03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6

[关键词]证伪主义归纳问题假说

[中图分类号]B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48-02

一、归纳问题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并希望借此解决归纳问题。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被称作归纳问题。”[1]休谟第一个对归纳提出了质疑,认为归纳法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逻辑问题,另一个是心理学问题。逻辑问题是:从我们经验过的事例推出我们没有经验过的其他事例,这种推论能被证明吗?休谟对此的回答是“不可能有理证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他认为,“……前面的推理没有任何正确的根据。”[2]因此,归纳的科学方法所内涵的“单个的已观察到的个别事例在逻辑上包含普遍陈述”的看法,实际上默认了归纳法的有效性,这种看法是十分缺乏批判性思考的,因为归纳法既不能保证科学知识通过观察来确定,也不能通过逻辑证明来确定。

归纳法的心理学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在心理上认为,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和以前发生的类似的事情结果会是一样的。休谟的回答是:由于习惯和习俗。他认为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它可以使过去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即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心理习惯,归纳的过程实际上仅是一个“心理联想”的过程。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家们的“心理联想”产生的。因此,科学知识的产生缺乏可靠的理性依据,科学知识的增长是非理性的,科学也就让人产生怀疑了。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为了解决归纳法存在的问题,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和划界标准,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归纳问题和科学的划界问题是认识论的两大问题,并且二者有很大的关联。波普尔认为应该在科学认识方法论中排除归纳法,并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对划界问题的解决是不妥当的。

波普尔认为人们都是用全称命题来表述科学理论,而经验的对象却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无法证实一个全称命题。例如虽然我们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也不能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样一个全称命题,因为无论我们看到多少乌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证明全部乌鸦都是黑色的,所以在逻辑上归纳法是无效的。但由归纳法得出的理论或命题如果没有必然的可靠性,又如何解释归纳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呢?为此,卡尔纳谱提出了逻辑概率问题,即理论的可靠性取决于相关经验事实出现的概率。波普尔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过去重复发生的事情,既不能证明将来的必然重复,也不能保证将来的或然重复;其次,从次数上来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这个数目总是一个有限数,而将来发生的次数是无限的,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接近为零,即其概率永远接近于零。但在心理上人们依然自然而然地相信和运用归纳法,波普尔认为主要是因为人们根据反复出现的经验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信念;而一种信念的可靠性则取决于经验反复出现的程度。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将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的这个标准是以经验事实和归纳法为基础的,即一个命题,如果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它就是科学的;如果一个命题在实践中得不到证实,它就是形而上学的。并且一个命题在实践中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就越科学越具有真理性。20世纪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推向高潮的自然科学革命,使波普尔受到启发,他认识到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任何科学之所以为科学,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在于它有错误,它可以被经验所否证,也就是被证伪,因此他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证伪原则而不是证实原则。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才能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p1tSeep2……。即科学知识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积累起来的,科学不是以观察作为开端,而是首先产生于问题。当遇到问题p1时,人们首先提出猜想或假说,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即tS。然后,对提出的假说或猜想进行严格论证和检验,也就是通过证伪排除其中存在的错误即ee,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p2,如此反复。随着问题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对问题做尝试性解决的假说也就越具有科学性。因此,波普尔的证伪原则的核心就是“假说-反驳模式”,任何理论在未被证伪的情况下都只是暂时被证实,是一个随时可能被证伪的假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理论不断被证伪的历史。

三、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解决归纳问题的局限性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7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构成;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纳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和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和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书本顺序看书,提高到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述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后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表达其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与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的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为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材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代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代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会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形式最好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8

总结是根据教材的线索和各个知识点的难易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完整,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比较分散,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讲解和学生看教材,知识点很容易分散且掌握不牢,更不能灵活运用。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结构掌握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用于实际学习中,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实用于初中学生生理思维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阅读能力差,不会看教材,只求过程,不注意知识中所包涵的物理理论。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能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各部分知识点按一定规律重新梳理,完整地系统化。归纳总结复习方法还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弄懂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归纳总结复习方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归纳的知识范围应该有多大和怎样才能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小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归纳范围要大些。相对独立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少些;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包括的内容多些。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归纳复习中我们选择按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各章为主进行复习。

下面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运用为例,谈谈该方法在复习中的运用:

(1)集中通读,全面掌握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全章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照课堂笔记和习题所包含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对于有些内容需要补充时,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让学生独立编写知识要点,交给教师审阅,编写合理完整的学生可以让上讲台讲解或互相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向别人讲述的过程又是自己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

教师也可采用设问,把一章或一节的各知识点系统地编写成若干知识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哪位学生回答得正确;提问时可采用抽签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兼顾进行,鼓励或加分应有所不同,这样可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鼓励差生积极参与和鼓励好生帮助差生学习。也可将学生按不同的知识层次编排学习小组,互相展开竞赛,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2)编写提纲,整体记忆

教师在学生归纳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应编写一套相应知识的完整体系,打印后,学生人手一份,对照自己所编体系,找出不足,提高编排体系的能力。为方便学生记忆,减少记忆理解难度,可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写成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并规定每节课所要完成的内容,化整为零,让同桌互相提问。指导学生意义记忆和机械识记并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每章节复习后,再要求学生对相应的习题作答,教师批改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估,力求人人过关,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师生在复习中节约时间,减少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

(3)查漏补缺,避免混淆

归纳体系中没有包括的知识(如阅读材料)要单独列出,并指导学生理解或掌握所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专门讲解,再作记忆。

(4)出题精炼,促进掌握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9

一、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

二、阅读指导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一)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如通过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分类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如新陈代谢从“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性质上”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分自养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厌氧型。

内科学重点知识归纳篇10

>波普尔(k.r.popper)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如果接受这个论点,那就必须放弃以理论的高概率或高真实度作为科学进步的标准。他给出两个公式:

>ct(a)≤ct(ab)≥ct(b)

>p(a)≥p(ab)≤p(b)

>前一公式表明,理论a和b之内容的合取大于(或等于)a和b各自的内容;后一公式表明,理论a和b之合取的概率小于(或等于)a和b各自的概率。波普尔由此得出结论:“如果知识增长意味着我们用内容不断增加的理论进行工作,也就一定意味着我们用概率不断减小(就概率演算而言)的理论进行工作。因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知识的进步或增长,高概率(就概率演算而言)就不可能也成为我们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是不相容的。”[1]

>既然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概率相反,那么追求理论内容的丰富性就不是追求理论的高概率,而是追求理论的低概率,不是追求理论的可证实性,而追求理论的可证伪性。波普尔说:“高的可证伪度或可反驳度、可检验度也是科学的目标之一——事实上,跟大量信息内容恰恰是同一个目标。”[2]据此,波普尔从追求科学知识增长的动机出发,高举起证伪主义的旗帜,来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逻辑实证主义分庭抗礼。

>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旗帜上还写着演绎主义和反归纳主义。从逻辑上讲,证伪和证实是不对称的。证伪具有演绎逻辑的必然性,其逻辑形式是:如果t那么e,并非e,所以,并非t。但证实却不具有演绎逻辑的必然性,因为“如果t那么e,e是真的,所以,t是真的”不是有效的逻辑形式。正因为此,人们不把证实的推理称作“演绎”,而称作“归纳”。归纳推理不具有必然性,只具有或然性(概然性)。

>归纳推理的或然性并不是它的致命缺陷,它的致命缺陷在于,其逻辑合理性难以得到说明。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最早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然后他做出否定的回答,即归纳法没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休谟的回答为心理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对此,大多数理性主义者的反应是力图为归纳法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如逻辑实证主义者大都如此。然而,波普尔作为理性主义者却给出一种不同凡响的应答。

>波普尔在其早期力作《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把归纳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作为全书的第一章第一节)。他赞成休谟对归纳合理性的否定性回答,即使强调归纳法的或然性,休谟的论证仍然成立。他说:“假如我们对根据归纳推理得来的论述给予一定程度的概率,那么为了证明它就必须援引一条新的经过适当修改的归纳原理。而这条新原理本身也必须被证明,如此等等。而且假如这条归纳原理本身也被说成不是‘真的’,只是‘概然的’,也得不出什么结果。简言之,和归纳逻辑的其他任何一种形式一样,概然推理的逻辑,或‘概率逻辑’,不是导致无穷后退就是导致先验论的学说。”[3]

>有趣的是,虽然波普尔赞成休谟对归纳合理性的否定,但他却不赞成休谟对科学合理性的否定,因为科学的合理性并非依赖归纳的合理性。休谟之所以从否定归纳合理性走到心理主义的立场,是因为他有一个错误的预设,即归纳法是科学与非科学特别是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为此,波普尔把科学划界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并称之为“康德问题”。

>对于划界问题,波普尔的主张是:“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4]

>当把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那么作为证实方法的归纳法对于经验科学就不是必不可少的了。既然休谟已经证明归纳法并没有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归纳法从科学方法论中清除出去,这样做不会使科学合理性受到任何损失。因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其可证伪性,而证伪的过程具有演绎逻辑的合理性。波普尔说:“证伪法不以任何归纳推理为其前提,而只是以正确性没有争议的演绎逻辑的重言式变形为其前提。”[5]这样,摈弃了归纳法的经验科学仍然具有合理性,而且是最强的合理性——演绎合理性。这样,波普尔便把证伪主义、反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熔为一炉了。

>请注意,波普尔只说理论被证伪,却不说理论被证实。代替“证实”的是“暂时通过检验”,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舍弃它的理由”,有时也说“验证”(corroboration)。当他用“验证”这个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它与逻辑实证主义的“认证”(confirmation)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与逻辑概率成反比的,而后者是与逻辑概率成正比的;相应地,前者是非归纳的,而后者是归纳的。[6]波普尔把这种不含归纳成分的检验方法称为“理论的演绎检验”,在这种方法论的框架内,“由归纳逻辑产生的那些问题能够排除,而不会代之以产生新的问题。”[7]

>

2 逼真性与反归纳主义的弱化

>波普尔在写《科学发现的逻辑》时尽量避免使用“真理”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合的理论或陈述,“要想清楚地理解一个陈述同一件事实之间难以捉摸的符合,乃是毫无希望的。”[8]但是,在写完那本书不久,波普尔遇到塔尔斯基,塔尔斯基的真理理论使波普尔顿开茅塞,从此他便心安理得地谈论“真”和“真理”了。

>然而,波普尔所谈的真实性与证实主义者所谈的其实性是不同的:后者是概率的真实性,是与内容的丰富性不相容的;而波普尔所谈的真实性是与内容丰富性相统一的。为此,波普尔提出一个把真实性和内容丰富性结合起来的新概念即“逼真性”(verisimilitude),用以作为理论选择和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一个理论的逼真度可以这样来确定:

>v[,s](a)=ctr(a)-ct[,f](a)

>这里ctr(a)是a的真理内容的量度,ct[,f](a)是a的虚假内容的量度。[9]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逼真度等于它的真内容和假内容之差。

>在科学方法论的讨论中,主要关注的是两个理论之间的相对逼真度的比较。波普尔认为,对于这种比较,他原先的检验性理论照样适用,并未由于引进逼真性而导致方法论改变。[10]不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波普尔关于“逼真性”不改变其方法论的说法是错误的。要知道,“通过检验”和“没有通过检验”、“证伪”和“可能真”都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波普尔的“逼真性”则不属于认识论范畴。按照他的说法:“我们的接近真理的观念或逼真性的观念,与客观真理或绝对真理具有同样的客观性,同样的理想或调节特性。它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或认识的观念——同真理或内容一样。”[11]

>如果只是停留在认识论的范围,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的检验理论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是可以说得通的,即一个尚未被证伪(可能真)的理论比一个已被证伪的假理论要好。但是,说一个尚未被证伪的理论比一个已被证伪的理论具有较高的逼真度,则是说不通的。根据波普尔的逼真性概念,理论t[,2],比理论t[,1]具有较高的逼真度,当且仅当,t[,2]的真理内容而不是虚假内容超过t[,1],t[,1]的虚假内容而不是真理内容超过t[,2]。[12]完全有这样的可能,t[,1]比t[,2]先遇到反例,从而先被证伪,但在随后的检验中(注意:波普尔的逼真性概念是可以用于假理论的),t[,2]比t[,1]遇到更多的反例。因此,总起来看,t[,1]比t[,2]具有较多的真内容和较少的假内容,因而具有比t[,2]更高的逼真度,尽管t[,1]首先被证伪。

>以上分析表明,一旦引入“逼真性”概念,波普尔的演绎检验方法便不再适用,除非再引入归纳法的概念。只有借助于归纳法,我们才能将t[,1]被证伪而t[,2]尚未被证伪这种暂时的“逼真性”推广到将来,以致作出一个总体逼真性的评价。但这样一来,波普尔便背离了他的反归纳主义立场。

>关于“逼真性”概念,人们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理论t[,2]比理论t[,1]具有更高程度的逼真性呢?”对此,波普尔回答说:“我不知道——我只是猜测。但是我可以批判地审查我的猜测,如果它经受了严峻的批判,就可以把这一事实作为支持它的充分的关键性的理由。”[13]当波普尔说这段话时仍然坚持反归纳主义的立场。但是,t[,2]经受住而t[,1]没有经受住的那个“严峻的批判”以及在此之前它们共同经受的检验都只是已经过去的有限的事件或证据,而一个理论的逼真性却涉及一个理论的全部真内容和假内容的比较,既包括已知的也包括未知的。既然如此,前者如何为后者提供“充分的关键性的理由”?休谟早已告诉我们,这种由过去说明未来的理由绝不会是演绎的,而只能是归纳的或概然的。

>由此可见,波普尔否认“逼真性”概念对其方法论带来冲击,其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在波普尔引入“逼真性”概念之前,他的反归纳主义或演绎主义或许还可以自圆其说,尽管与常识有些相违;但是,当他引入“逼真性”概念之后,情况就改变了,除非他把归纳法请回来。这样,波普尔便处于一个二难境地:要么坚持反归纳主义而放弃逼真性概念,要么引入逼真性概念而放弃反归纳主义。然而,波普尔对这种两难境地认识得不够充分,试图兼得鱼和熊掌,致使他的理论出现不协调性。

>

3 向归纳逻辑靠拢

>归纳逻辑学说的重要人物之一萨蒙(w.c.salmon)对于波普尔试图清除归纳问题和归纳方法的主张不以为然。他向波普尔学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即:科学有没有提供可靠预测的任务?如果有,那么波普尔所谓对一个理论的验证(corroboration)就不可避免地包含归纳的成分,因为其中包含由过去和现在推断将来的因素。毫无疑问,科学具有提供可靠预测的任务。为了与这个事实相容,“波普尔必须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挖掘一道深深的鸿沟,而据此进行的区分本身就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的确,如果我们相信,至少尝试性地接受科学的预言的含义也是不可以的,那么人们将不知道是否要继续珍视理论科学的解释性假说了”[14]。

>面对萨蒙的质疑,波普尔学派的重要成员沃特金斯(j.w.n.watkins)断然宣称,科学理论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无关的。他谈到,根据实践的目的选择理论和根据科学的目的选择理论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常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一只轮船在雾中航行时,领航员总是谨慎地假定轮船比他所相信的更接近于礁石,并根据这种假定指导航向。[15]波普尔也说过类似的话:“虚假理论往往也作用得很好:工程或航海中所应用的公式大都已知是虚假的”[16]。

>波普尔的确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划了一条深深的鸿沟,他引入逼真性概念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区分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他谈到:“如果我们想阐明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追求知识和追求动力或强有力的工具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就少不了它。因为区别在于,在追求知识时我们一心想找到真的理论,至少找到比其他理论更接近于真理的理论,也即更符合于事实的理论;而在追求作为可满足一定目的的有力工具的理论时,理论往往为我们服务得很好,虽然明明知道它是假的。”[17]

>然而,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上,波普尔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拉卡托斯(i.lakatos)不同意波普尔和沃特金斯的观点,他指出:“在波普尔和沃特金斯所谓适合于假理论的大多数场合,人们可以发现那种得到高度验证的理论事实上被使用着。”[18]应该说,拉卡托斯的说法是对的。诸如领航员有意偏离理论其实不过是在理论指导下加了一些保险系数或作其他一些实用上的调整而已,并不说明科学理论在这里不起作用。

>拉卡托斯进一步谈到:如果坚持主张科学验证是分析的而不是综合的(是演绎的而不是归纳的),“这意味着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明显分离,看来这正是波普尔和沃特金斯所提倡的。这种分离也许的确是‘可疑的和做作的’(fishyandhypocritical),而且导致对技术学的实际情况的误解。”[19]为此,拉卡托斯引进一个非分析的综合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概念。

>我们知道,评价理论的目的是为选择和接受较好的理论,因此,评价规则也就是接受规则。拉卡托斯把波普尔的接受规则分析为两条,相应地,其“可接受性”概念也有两种,分别记为“可接受性[,1],”和“可接受性[,2]”。

>可接受性[,1]: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如果t[,2]比t[,1]具有较高的可证伪度,亦即t[,2]比t[,1]具有超额经验内容(excessempiricalcontents),那么,相对于t[,1],t[,2]是可接受[,1]的。

>可接受性[,2]: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如果t[,2]经受住t[,1]所没有经受住的严峻检验,亦即t[,2]比t[,1]具有超额验证(excesscorroboration),那么,相对于t[,1],t[,2]是可接受[,2]的。

>拉卡托斯指出,这两个可接受性概念都是关于知识增长的,为了反映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的要求,还需要增加一个可接受性概念即可接受性[,3]。

>可接受性[,3]: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如果t[,2]比t[,1]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亦即t[,2]比t[,1]更接近真理,那么,相对于t[,1],t[,2]是可接受[,3]的。

>可靠性或逼真性是对一个理论的未来品质的评价,可靠性或逼真性高的理论意味着将来更适合生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归纳的性质。正因为此,拉卡托斯把可接受性[,3]同“归纳的可接受性”、“证据支持”、“可信性”(trustworthiness,credi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等看作同义词。

>可接受性[,1]和可接受性[,2]之间的明显区别是:可接受性[,1]是先验标准,而可接受性[,2]是后验标准。因为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就是从它得出的关于事实的逻辑推断,只需比较两个理论的逻辑推断便可确定哪一个是可接受[,1]的。可是,为确定可接受性[,2]就必须将超额经验内容付之检验,由检验结果来确定哪一个理论是可接受[,2]的。

>在拉卡托斯看来,可接受性[,1]和可接受性[,2]之间还有一个区别即:可接受性[,1]只具有分析性,而可接受性[,2]却可以有两种解释。若把它理解为一个理论在该检验中幸存下来而另一理论则没有,那么可接受性[,2]就是分析性的;若把它理解为幸存理论比起被证伪理论更接近真理或将来更宜于生存,那么可接受性[,2]就是综合性的。

>可接受性[,3]同可接受性[,2]都是后验的,在拉卡托斯看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可接受性[,2]的依据是超额验证,而可接受性[,3]的依据是全部验证。[20]

>在笔者看来,拉卡托斯把归纳接受性即可接受性[,3]同波普尔的可接受性[,1]和可接受性[,2]结合起来,从而对科学方法论给以更为全面的阐述,这是他对科学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其实,波普尔也不得不承认,他关于理论评价的后验标准(相当于可接受性[,2])包含归纳主义或证实主义的气味。[21]拉卡托斯通过对可接受性概念的细致分析把这一点更为明确地揭示出来。他指出,作为可接受性[,3]的定义基础的概念正是波普尔的逼真性概念,“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理论越是可接受性[,3]的,它就越接近真理,也就是说,它的逼真性越高。”[22]同时他又说:“‘可接受性[,3],最接近卡尔纳普的认证程度(degreeofconfirmation)”[23],这样,他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归纳主义和反归纳主义溶合在一起了。

>对于波普尔和沃特金斯为坚持反归纳主义立场而把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割裂开来的做法,拉卡托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他说:“反归纳主义的升级——他们把任何可接受性[,3]的概念作为靶子——只能损害他们自己的形象。人们应当公开放弃这样的反归纳主义,并且承认:科学至少是一种生活的向导。”[24]

>由于拉卡托斯在波普尔学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他的这种态度对于科学哲学家特别是对波普尔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致波普尔学派的许多成员逐渐软化反归纳主义的立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归纳逻辑或正视归纳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波普尔学派的大本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现在已成为贝叶斯归纳逻辑的重镇,后者的代表人物豪森(colinhowson)和厄巴赫(peterurbach)宣称,拉卡托斯和萨蒙对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的批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5]

[1][2][6][8][9][10][12][13][16][17][21] 波普尔.猜测与反驳[c].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2,314,82.319,334,335,334,335,79,323,354.

>[3][4][5][7]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沈阳出版社,1999.6-7,19-20,22,11.

>[18][19][20][22][23][24] lakatos.changesintheproblemofinductivelogic[a].in[26][c].1968.404,403-404,404-405,393,375,404.

>[14] salmon.reply[a].in[26][c].1968.96-97.

>[15] watkins.non-inductivecorroboration[a].in[26][c].1968.65.

>[25] howson,urbachscientificreasoning:thebayesianapproach[m].chicago:opencourtpublishingcompany,1993.6.

>[26] lakatos(ed.).theproblemofinductivelogic[c].amsterdam:northholland,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