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十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26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1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2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第一,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第二,对于获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不容易的事。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

第三,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应该是提倡的。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

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

第四,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调研报告的结构可以不拘一格。

第五,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好的调研报告,是由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调研人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项政策往往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并且影响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只有具备很宽的知识面,才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判断政策所涉及的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看清复杂事物的真实面目。恩格斯说过:如果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科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调研人员一定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源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六,要对事业、对真理有追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调研报告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作者所处的立场决定了报告的主题和观点,也决定了报告素材选取的倾向性。巴金说,“不是我有才能,而是我有感情”。深入实际搞调研,一定要有为老百姓、为国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感情。

·市场调研报告·安全生产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会计调研报告·产品调研报告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不是追随潮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非常敬业,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调研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研报告”、“关于××××的调研报告”、“××××调研”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研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研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研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研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研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研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写好调研文章的窍门。

影响基层检察调研工作的因素很多,例如选题、方法、资料、态度等,但归纳起来,基层检察调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两个问题。

写什么实际上是选题问题,我把多年经验总结为一个诀窍:凡是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的、司法实践当中有争议的或者是规定已经过时的,而自己又有写作冲动的,都可以写。

如何写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调研、对调研成果如何表现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关于方式方法的技术性问题。我认为,写好调研文章有三个方面必须重视:

首先,要讲究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表述调研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必须强调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整篇文章就一个大自然段,或者本来就是很短的文章,却偏偏要分成第一个大问题、第二个大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对,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具体来说,确定文章结构,首先要看量,其次要看复杂程度,如果表现内容较多而复杂,就得选用复杂一些的结构。

学术文章虽然多是议论性质的,但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既有调查报告又有案例分析,还有纯理论性的文章,而且写作的目的、方向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求证,还有的是为了反驳或者立论。因此,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尽可能选择最有利于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结构。

其次,要讲究语言。语言运用是最基本的能力,有三个标准务必做到:第一,要精练、精致、精巧,一句话中不能有多余的字,一段话和整篇文章中不能有意思的重复。第二,要准确,一方面用字用词要准确,另一方面语意氛围要准确。第三,要连贯,也就是说论述的时候,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进行,一种意思没有表达完,不得再插入其他内容,否则会造成论证上的突然中断。不能跳跃,不能性急。

再次,要讲究文风。文风问题实际上是心态问题,讲树立良好的文风,就是要求深入实际调查,不浮躁,不闭门造车,不想当然。写出的文章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要言之有物,不哗众取宠,要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

调研报告范文(一)

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既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加强对流通过程中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粮食符合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

根据目前现状,县(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最基层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对粮食质量进行抽查监测的直接执行者,也就是说,监测把关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是否到位,县(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粮食质量、原粮卫生监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必要的经济投入。

粮食质量监测内容虽然较多,但比较容易,对仪器设备没有特殊要求。然而对原粮卫生监测所包涵的内容较广,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对收获期的粮食(原粮)进行农药污染监测;二是对收获、储存过程中微生物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三是对原粮储存过程中用于防、治虫、霉熏蒸剂残留的监测;四是对其他化学物品对原粮污染的监测。要对粮食(原粮)进行以上内容的监测,就必须要有很专业的检测技术、性能可靠的检测设备和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检测人员,这些对目前的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的确是一大难题。就本人了解,目前xx地区各县(市)能开展这项工作的粮食局确实很少,原计划经济时期功能齐全并为粮食质量、卫生监测做出贡献的县级粮食局中心化验室在粮改时先后被撤掉,检测人员也先后被裁减掉,即使保留下来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人员减少而很难开展这项工作。因此,本人认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赋予的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监测的职能,就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尽快落实“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规定

根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十八条规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是《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赋予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使命,是做好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的基础。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我认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尽快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十八条规定,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恢复或加强县(市)级粮食局中心化验室或粮油检测站,要用中心化验室或粮油检测站的技术力量来开展这项工作。

二、必须配备相应的监测人员

粮食质量及粮食卫生检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就质量检测而言,既有物理检测,也有化学检测;既有常规检测,也有专项检测;既有原粮检测,也有成品粮检测。特别是原粮卫生检测、农残检测、微生物毒素检测、薰蒸剂残留检测的技术性较强,其中专有名词多达上千个,检验项目多达近千种。因此没有专业的检测人员很难开展这项工作。因此,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不断充实和培训检化验技术人员,充分调动粮油检测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检测人员的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粮油检测人员,以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把粮食检测工作引向科学、便捷、准确的方向,并使之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充分吸收引进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粮食检测的科学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必须添置相应的监测设备

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监测,必须凭借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必需要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标准检测方法等进行取样、检测;因此,为确保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监测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就必需要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应用最新标准,添置最新检测设备。目前,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没有专职检测机构,更谈不上拥有分析仪器和检测设备,因此,建立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检化验设施、设备,及时更新旧的仪器设备,配齐检测需要的各类化学试剂、药品应是当务之急。

四、必须落实相应监测经费

要对粮食的质量进行监测,就必须要对粮食进行抽样、分样、包装、检测、报告,有些检测项目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和特殊的试剂等材料,因此,要做好粮食的检测工作,就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专项检测资金,这样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众所周知,粮食质量及粮食卫生监测既是维护粮食商品正常流通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的需要。所以说,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检测属政府行为,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确保放心粮工程的重要举措,粮食质量及卫生监测费用应由政府列入财政支出,这也是《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第16条所明确规定的。

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质量检测工作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督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贯彻国家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更好地实施《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执行各项粮油质量标准、卫生标准,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国家粮食储备,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最终实现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这一目的。

调研报告范文(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政府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对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政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年度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3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粮食系统粮食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事故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粮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谐发展。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粮食应急预案》,结合我市粮食系统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市粮食系统范围内建立粮食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不断促进粮食系统粮食储存、加工发展为主线,对粮食安全实施有效监控,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置粮食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和遏制粮食安全问题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粮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粮食安全预警,及时有效地消除生产、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问题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隐患的发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长效预警机制,增强生产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广大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信心,提高社会满意度,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四、组织体系

设立全市粮食系统粮食安全应急处置领导指挥机构,成立市粮食系统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粮食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市地方粮食储备库、面业有限公司、市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等6处市直企业及市粮食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14处原改制粮所法人代表组成,负责系统内粮食安全应急预警及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市粮食局办公室为粮食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办公室。

各单位也要按照要求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的粮食安全应急处理工作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负责本单位的粮食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

五、警告与预警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施告知、警告和严重警告

1、告知:发现企业存在有不安全行为或诱发不安全的倾向,及时告知所属企业,做好预防和防范工作,及时消除隐患;

2、警告:发现企业存在不安全行为、倾向对粮食企业有警示作用或影响较大的,及时给予警告,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严重警告:出现有可能造成粮食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或危害的行为,对有关企业给予严重警告,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施预警

1、发生粮食安全事故隐患的。

2、在较大范围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

对发生以上情况的,按照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预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及时进行预警,有关单位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的发展。

六、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加强监测

市局在粮食系统内建立统一的粮食安全应急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及时研究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对粮食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设立统一的举报电话。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二)加强预警

1、加强日常监督

各单位要加强日常监管,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粮食收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的安全日常监管;及时分析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及时作出预警。

2、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局举报粮食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粮食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市局接到举报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视情节给予告知、警告或严重警告,情况严重时,启动预警预案并及时采取措施。

3、应急准备和预防

对可能导致粮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接到可能导致粮食安全事故发生的信息后,各单位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各单位预案做好应急准备、预防、处置及上报工作。

(三)报告制度

1、报告时限

粮食安全事故发生后,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向市粮食局进行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上级的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

2、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进程、粮食供应量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3、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4、总结报告

及时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粮食安全事故鉴定结论,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5、责任报告人

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报告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粮食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七、粮食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一)应急救援

1、粮食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相关单位主要责任人接到报告后,要视事故发生的程度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果情况特别严重,应在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经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预案启动的同时,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向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报告。并积极组织指挥相关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要积极响应,立即赶赴事发现场指挥参加应急救援工作。

2、粮食安全事故发生现场工作人员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发生情况果断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并封存造成事故发生的粮油或食品,保护好现场。

3、市粮食局组织事发单位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指挥处理事故善后工作。并根据相应情况,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救援终结

粮食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粮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人员撤离现场。#p#分页标题#e#

(三)后期处置

1、善后处置

有关单位要在市局的指导下,成立善后处置工作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粮食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

2、总结报告

粮食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八、粮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做好粮食安全的监测、预测及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损失,切实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熟悉《预案》,组织演练。各单位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熟悉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救援任务。事故发生后,视情况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真正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运转协调、救援有利。凡因救援工作不利,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九、奖励与责任追究

系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反应、举报粮食安全事故和隐患,有权反应、举报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粮食安全事故监管责任的行为。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4

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这样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很多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主任王云龙说:“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种粮农民提供政策扶持、发放补贴,以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中国的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

农委的“调查员”

2005年,王云龙从重庆市委调任全国人大农委会还不到几个月,便迅速地组织了一个调研组,到全国多个市县考察调研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开始了农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在此之前,长期从事党政机关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他很快就获得了中国高层的赞许和老百姓的信任,王云龙从一个主政一方的市委副书记一跃成为受人瞩目的农村问题专家,但是他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是什么农村问题专家,他说:“在农委有很多比我年长的,比我资深的农业问题专家,我只不过是农村问题调查员。”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王云龙是第三任主任委员。

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几个专门委员会中成立得最晚,但是这些年却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王云龙很自豪,“我们人大农委这些年工作环境基础一直很好,无论是办事机构,还是委员会的委员、主任,大家都是团结一心,都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

在大家印象中,人大专门委员会相对于党政部门工作会比较轻松,处理的政务不多、考核少,但从王云龙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上看得出,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轻松。他不照本宣科,也不为世俗潮流所动,重在调查研究和实践。“我浅尝辄止随便写个东西报上去也行,但是想提出真正有见地、有真知灼见的、可供采纳的建议不做大量的考察和调研是不可能的。不能每天把‘你们要高度重视啊,加强’挂嘴边,这不顶用啊!关键是要提出具体建议,建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人家参考。”

合理的价格可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促进农产品和粮食产量的增收,2010年8月,全国人大农委会在相关调研报告中建议: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说到底是农民的选择,农民为什么要选择种粮,第一是粮食价格有保障,第二是种粮有“四补贴”,有这两条农民种粮的收益就有了保证,积极性也自然就高涨,这也是今年粮食稳定高产的重要保证。

王云龙就农产品价格问题继续阐释:“因为价格问题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中央领导和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觉得农产品价格还是应该保持稳中有升,因为根据农业部在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粮食生产方面的报告,据统计一亩地扣除化肥,种子,水电等的收益是180多块钱,有些做得好的地区一亩地收益可以达到几百块钱,可是一亩地单靠粮食收入上千块的几乎没有。”

王云龙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现在我国农民人均是一亩二的地,按平均数来说,现在一个农民辛辛苦苦种粮干一年只能挣几百块钱,如果他们到城里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两千块钱。种粮的农民辛苦一年,操那么多心,还不如到城里打上几十天的工。现在的状况是谁种粮谁穷,产粮大县却是财政收入最少的县。如果这样下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种粮这件事上投工投劳,不愿意认认真真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上去,那么稳产高产田就很难建成。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起码要通过各种政策,让产粮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中等水平,种粮的农民能达到一个中等收入。我认为国家在这上面是采取了很多政策,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大重视的力度、投入的力度、扶持的力度,包括市场调节,还是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在稳中要有升。”

关于眼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热议,王云龙回应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能说是受了农产品产量增收的刺激,它有很多因素,比如俄罗斯粮食产量的减产等其他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是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价格反过来会对生产的产生促进的作用。另外,价格上涨实际在某种意义上讲反应了产品的短缺,所以农产品增收和价格上涨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是波浪式的关系,完全呈正比例。有的时候是价格高,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增产,有的时候是相反。猪肉就是这样,猪肉一多,价格就下来了,猪肉一少价格就上去了。”

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要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产量的巨大转变,始于1978年安徽小岗村冒险尝试。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负责人说:“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实现增长,不仅大幅提高了中国国内的粮食自给率,而且对于稳定世界粮食价格也起到积极作用,这些对于中国自身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有重大意义,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

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连续8年,粮食产量都超万亿斤,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视粮食安全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他们说我国粮食问题根本不存在问题,认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就行了,在市场经济下,有钱就可以买粮,实际这说法都有一定片面性,因为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际上是无法解决的,命运是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而这些年,我国粮食问题也实实在在出现了不少隐患,比如:耕地减少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也包括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2010年,全国人大农委会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

年初,人大农委听取发改委主任张平代表国务院向大家做作有关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之后,人大分为两组进行讨论,两个小组的讨论由两位委员长分别主持,为了这次的讨论代表委员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的报告和讨论于粮食安全工作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制定粮食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为制定粮食法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规划,也是我们全国人大农委在立法上的重点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机构,所以推动粮食法的制定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粮食法的起草,进展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争取明年能将它放到国家立法的计划案中。”

全国人大农委在2010年的专题调研报告中还提出: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减少或取消农业生产项目的地方配套、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体系。推动粮食生产,推动粮食流通,推动粮食储存,推动粮食的保障供给。

王云龙强调,“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可能是各种问题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等于是动摇了根本,其后果不堪设想,依靠任何国家、国际都没办法解决,而且不要说是靠国际解决,恐怕国际上就会趁机来卡你的脖子。粮食关乎13亿人的吃粮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另外,针对当前农民增收方面的制约因素,全国人大农委还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点、通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致贫返贫因素采取不同扶贫政策等建议。

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保障粮食产量

当然,粮食产量的增加还离不开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国务院自2006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资金来源、待遇水平等做了规定,明确要求“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和“先保后征”。但有些地方的社保资金筹措施不能完全到位,一些被征地农民还未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

2010年,全国人大农委在17个省区市进行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跟踪调研。

调研发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保障水平还较低,其中,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是整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这样的结果让王云龙感到忧心忡忡,“农民们辛辛苦苦,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和牺牲,却没有或者仅有水平很低的社会保障是很不公平的,就因为城乡户口的差异,待遇完全不同,这是不应该的。建立和健全好这一整套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等于是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放心搞生产。”

王云龙告诉记者,关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整体是属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分管的,过去农委会不过问此事,但考虑到财经委事务很重,农委会就主动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经过调研,全国人大农委建议,修改《土地管理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增加社会保障费用,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5

一、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

为认真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环节,会前,局党委组织召开了机关中层干部和基层主要领导座谈会,广泛征求对局领导班子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与班子成员谈心、带头写好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带头接受班子的集体点评。2月10日,我局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__粮安工程”主题,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市政府陈金虎副市长,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七检查指导组组长周士良等领导亲自参加我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听取班子成员思想剖析后,陈金虎副市长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并就我市粮食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五点新思路。针对陈金虎副市长的五点要求,局党委认真进行研究后,将其思想观点真实的反映到党委分析检查报告中。

二、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我局充分运用前一阶段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以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为重点,系统全面梳理存在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充分反映粮食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从学习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共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主要措施等四个方面高质量的撰写了《__市粮食局党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完成后,分发至基层各单位、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进一步形了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我市粮食工作实际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即精心打造粮安工程,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重振__米市雄风。具体概括为“一二三”。一就是办成一件大事,即建成__粮食科技物流中心;二就是深化二项改革,即深化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改革和国有粮办工业企业改革;三就是打造三大工程,即打造粮安工程、粮食产业化工程以及和谐粮食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局先后两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把研究制定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主要措施作为重点,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自评、共评、总评,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确保分析检查报告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总纲。

三、精心组织群众分析评议

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我局认真组织评议。首先,以书面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接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接着,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检查评议工作会议。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满良作《__市粮食局党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与会代表对分析检查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报告查问题深刻透彻,讲成绩实事求是,定措施扎实有效,认识深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并对分析检查报告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查找和剖析,共收集到意见3条、建议5条。局党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表示将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对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要专题研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体现到分析报告中。下一步,在对分析报告充分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将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四、热心为广大市民服务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6

目前,各地正在组织开展*5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从过去两年的实践看,调查情况总体是好的。通过调查,各级粮食部门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粮食供需现状。调查结果对于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调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没有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开展调查;有些调查数据质量不高,如部分地区跨省粮食流出和流入数量差异较大,无法衔接;一些地区调查报告对本地区粮食供需状况的分析不够深入、透彻;一些地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工作,存在调查结果迟报现象等。为切实提高*5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质量,现就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调查工作的指导检查

按照调查工作的进度要求,目前各地正在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户、粮食经营和转化企业等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基础数据。调查样本的基础数据是推算总体的依据,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对调查结果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数据采集也是整个调查工作中任务最为繁重、工作难度最大的阶段。因此,各级粮食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调查工作的指导。通过深入基层,及时了解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督促各地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调查工作,确保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我局将在*6年2、3月份对部分地区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

二、加强对调查数据的审核评估

县级粮食部门要在准确掌握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方法科学推算各总体数量。地市级、省级粮食部门要对各汇总单位的数据进行认真审核、评估。不仅要检查粮食供需总量是否合理,还要检查分品种数量是否合理;不仅要检查总表是否平衡,还要检查总表与其他报表数据是否衔接。如有疑问,要及时与基层粮食部门沟通,了解情况。各级粮食部门要对本级统计数据质量负责。为提高数据的时效性,请各省(区、市)粮食局务必在规定时间(*6年3月31日前)将调查数据通过我局统计网报送我局调控司。我局将适时召开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会议,对各地调查结果进行会审。会审后的数字即为定案数,各地不得再作调整。

三、切实提高调查报告质量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7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今年省委、省政府3号文件及省、市粮食直接补贴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我县的粮食直接补贴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及时、准确、足额到位,为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刚才,县农林局副局长桑圣权同志、财政局副局长江新泉同志分别就我县粮食直补的有关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就粮食直接补贴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对农民种植粮食实行直接补贴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0%的资金,用于对粮食主产区种植水稻的农户实行直接补贴,每亩补贴20元。这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集中表现为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粮食减少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我县相对比较稳定。目前粮食价格开始回升,但与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相比,比较效益还是较低的。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对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致使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一些纯农户收入还有所下降。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农业税税率调减3个百分点,同时,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减法加法一起做,预计种粮农民人均受益在50元左右,而且这一系统政策直接与种粮面积挂钩,种田越多受益越多。这一对农业和种粮农民的普惠政策,将有效地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纯农户的收入,对于加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绿箱政策”,也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通行做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转变,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实行这一政策,资金使用效益就难以保证,农民难以得到实惠,种粮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无法产生明显的效果,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不仅能提高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效益,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保证了粮食安全。

二、坚持原则,准确把握粮食直补工作的指导思想

粮食直接补贴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以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安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坚持与粮食生产挂钩,突出水稻生产的原则。目前,粮食流通多渠道、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主要依靠库存和储备。增加粮食,特别是稻谷库存,保证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要立足粮食生产实际,在稳定粮食,特别是水稻面积和总量的基础上,扩大面积、增加总产。今年省农林厅下达给南通市的粮食面积为84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确保260万亩。我县上报水稻种植计划为75万亩。根据上级的要求,今年的粮食直补工作,必须坚持与粮食生产挂钩,突出水稻生产的原则,促进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粮食直补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利益,政策性很强,农民也十分关心。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宣传粮食直补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将直补政策交给农民,补贴标准和到户直补资金要以村为单位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各地要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粮食直补和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各级对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家喻户晓。要进一步规范张榜公开办法,各镇统一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七天。

(三)坚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对粮食直补工作,实施办法要简便易行,直补政策、操作要透明,这样,群众就容易明白,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工作成本,加快工作的进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基础上,注意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税改政策相衔接,按照农民签字盖章认可的承包面积及有关规定落实直补方案。不允许重新丈量农户承包地面积,以防止农村政策不稳引发新的矛盾。

三、明确职责,制定和落实直补工作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直补工作抓得很紧,要求6月底前将直补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现在距6月底仅有30多天,时间相当紧,工作量又比较大。为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集中精力,认真抓好粮食直补工作的落实。

(一)准确核实种植面积,认真制定直补方案。粮食直补实施方案要自下而上、层层审核制定。各镇要组织力量对农民水稻种植面积进行认真核实,在此基础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水稻种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造册到户,张榜公示。如在公示中发现有问题的,各镇要及时处理。要根据公示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金额,制定实施方案,报县农林局和财政局审核。县农林局要根据各镇上报的方案,积极与农机部门联系,以各地的水稻灌溉面积为参考,对各地上报的水稻种植面积等逐个核实,并向县财政局提供直补面积清册。县财政局要根据省规定的补贴标准和农林部门提供的直补面积清册,制定全县直补实施方案,报县政府审批。直补方案确定后,上报市政府审批备案。根据市政府要求,全市粮食直补实施方案审核批复工作于6月10日前结束。我县必须在此之前完成直补方案。县农林局、财政局要加强对各地粮食直补方案制定的指导,全面深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定我县方案按时报市。

(二)采取简便易行办法,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兑现到户。要明确补贴政策。农户承包地流转给他人耕种的,原则上实行补贴随税走,谁缴纳农业税,补贴就给谁。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兑付办法。为减少工作成本和方便农民,可以将粮食直补资金直接抵缴当年农业税及附加。在兑付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粮食直补资金抵扣其他款项。粮食直补资金兑现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各地一定要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确保直补资金全部及时兑现到户。在具体操作中,要以方便农民为主,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三)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直补资金。粮食直补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镇要设立“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认真执行上级对直补资金制定的管理办法。在资金管理上要坚决做到“四个不准”,即不准变更补贴标准,不准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准借发放补贴之机搭车扣款,不准弄虚作假。

四、精心组织,切实加强对粮食直补工作的领导

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形势的需要,是切实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各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强对粮食直接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粮食直补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财政、农林等有关部门要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处理直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确保省补资金全额用于粮食直补,并按水稻面积每亩20元补贴到农民。同时要建立部门责任制,农林部门负责补贴面积的核实,督促各镇处理补贴面积核查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的专户管理工作,指导、帮助和监督镇财政所采取简单易行、方便农民的办法,将直补资金直接兑现到农户,严防资金被截留、挪用。

(三)建立直补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制度。为及时了解直补工作进展情况,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国务院要求各省每周将直补资金落实情况向财政部报告一次,市里也要求各(市)、区从5月20日至6月底,每周向市有关部门报告一次直补工作进展情况。为此,我县也要相应建立直补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各镇每周向县财政局和税改办报告一次直补工作进展情况。县向市的汇报由县财政局具体负责。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8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78号〕要求,现就编制《*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九)市商委将组织编写组针对具有闪光点的重点项目,如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玉米、杂粮、健康全谷物主食品、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组织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全国领先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赴有代表性的区县(自治县)、企业开展粮油加工业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召开若干专题性片区座谈会。各地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情况详实、措施具体、分析深刻、文字精练。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9

在大跃进高指标的强劲压力下,全国一些农村开始虚报粮食产量、竞放粮食高产“卫星”。6月,一位著名科学家推波助澜,断言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离碰顶还远得很,稻麦的亩产量不会只是现在的二千多斤或三千斤,而是二千斤的二十多倍。[1]虚报浮夸愈演愈烈,粮食高产“卫星”越放越高,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7月23日,《人民日报》公布全国夏收粮食产量达到1010亿斤。同月,农业部汇总各省、市、自治区上报的粮食估计产量竟超过一万亿斤。

毛泽东说:应该考虑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的问题

1958年夏天,大跃进的形势使毛泽东无比兴奋。他在接待来访的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时,以非常欢畅的心情对赫鲁晓夫说:1949年我对中国解放是很高兴的,但是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以后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的胜利,愉快又不愉快。只有这次大跃进,我才完全愉快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毛泽东请赫鲁晓夫吃饭时,问到苏联有无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赫答:苏联没有这种经验。[2]

为了亲自看一看大跃进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决定到各地巡视。8月4日,毛泽东的专列从北京站开出。他要视察的第一站河北省徐水县,是共产主义试点。毛泽东要到徐水来,徐水县委早在一周前就知道了。徐水县委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专列在徐水火车站刚刚停下,33岁的县委书记张国忠立即应召来见。在专列里,毛泽东详细询问并听取张国忠关于徐水的土地、人口、生产和实行劳动组织军事化情况的汇报后,提出要去看看农业社。

8月4日下午4时,毛泽东走下专列,换乘汽车沿着瀑河缓缓东行。张国忠与领袖同车,一路上他不断向毛泽东汇报徐水县的雄伟建设目标。4时30分,汽车到达大寺各庄农业社,毛泽东在会议室坐定后,问了麦收和秋季预产的情况,问了农业社的,又问全县的。张国忠说:全县夏收九千多万斤粮食,秋粮要收十一亿斤,全年粮食总产计划拿到十二亿斤。毛泽东听了不觉瞪大了眼睛,伸出厚大的巴掌像算帐似地说:你们全县31万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张国忠回答说,我们用粮食去换机器。毛泽东说: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个县的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这时大寺各庄农业社主任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个县都造酒精呀!毛泽东笑呵呵地环顾围在身边的人。大家一时给领袖问住了,也跟着笑起来。县委书记张国忠只好笑着说:我们只是光考虑怎么多打粮食。毛泽东指示说:还应该考虑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问题。[3,4]

毛泽东结束了对大寺各庄农业社的视察后,乘汽车返徐水车站。他提出的应该考虑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8月10日新华社发自天津的电讯和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作家康濯的文章《毛主席到徐水》,传向祖国四面八方。

谁会料到这样严肃的问题是根据如此严重虚报浮夸的数据提出来的呢!

中国科学院接受任务研究粮食综合利用的问题

领袖的指示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公开之前,已经由当时主管我国科学技术的一位负责同志,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中国科学院党组。

8月6日晚,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并讨论毛泽东的指示。会议主持人说:主席说钢铁产量要超过英国,粮食也要大大增产,过不了几年,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有三千斤粮食,粮食多了怎么办?[5]8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整风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会议召集人说:主席认为从现在起以后的七年时间很重要,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们都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国内新问题是粮食多了怎么办?粮食多了要研究用途。[6]

8月中旬,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避暑,各部部长们都去那里开会。胡乔木通知谭震林、廖鲁言、张劲夫、杜润生等有关同志开会,研究毛泽东提出的题目:粮食多了怎么办?据杜润生回忆:我本来打算趁这个机会,把科学家们的怀疑在会上反映一下。但是,一看北戴河一派大跃进的气氛,就感到很难在会上开口。我先向廖鲁言(我和他一同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过,此时他任农业部部长)建议,先研究亩产粮食万斤有无可能?他认为现在是农民能办到的事情,科学家办不到,科学现在显得无能为力。看得出我提出来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科学院在不讲科学的年代,只好靠边站。会议议论一亩打一万斤粮食,怎么也想不出利用的办法。[7]

出于无奈,中国科学院党组只好把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任务下达给六个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所。它们是在长春的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大连的石油研究所,即现在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的化学研究所以及在上海的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与植物生理研究所。

有些老科学家对粮食综合利用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类问题在科学上是早已解决了的。道理是简单的,因为要把淀粉、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量化合物分解成相对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来利用,是不合算的。世界粮食生产大国都不走用粮食转化为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路子。何况,他们对于我国是否真的粮食生产多得吃不完了,持怀疑态度,对全国各地竞放亩产粮食几万斤的“卫星”更难以置信。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老科学家的不同看法,是不可能充分发表和得到领导人考虑的。因为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下达的任务,而且这任务在当时是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世界战略意义的——世界各国都着眼于从煤、石油、天然气等非食物性原料出发,解决基本有机化学工业原料问题,只有我国独辟蹊径以食物性原料取代非食物性原料。[8]

六个研究所接受任务后,停止了一部分研究课题,抽调了一批研究技术人员,于8月25日同时启动了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围绕扩大粮食用途和利用粮食解决有机化学工业原料来源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工作:

有的研究组研究粮食在转化为酒精后,以酒精制取乙烯。乙烯既是制备一系列合成产物的重要原料,又可提高酒精作为燃料的效率。有人认为如果把多余的粮食用于化学工业,我国基本有机合成工业将在两三年之内赶上并超过美国。他的这本帐是这样算的:美国生产的乙烯,百分之九十九是以天然气和石油加工产生的废气为原料的。1954年美国生产乙烯106万吨,折合21亿斤。如果我们用一千亿斤薯类或400亿斤玉米、小麦、大米发酵,可制得酒精100亿斤,再用这100亿斤酒精就能制成50亿斤乙烯,几乎为美国乙烯产量的两倍半。他认为在两三年内赶超美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用酒精制取乙烯的技术不复杂,每个专区,每个县都可建厂生产。然而,对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却置之不顾了:美国是产粮大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远远超过我国,他们所以不用食物性原料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原因是得不偿失。

有的研究组在粮食转化为酒精后,另辟途径,用酒精制取丁二烯,或再由丁二烯制乙苯。丁二烯和乙苯都是制造合成橡胶和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他们准备在当年国庆节前,研究出从粮食到合成橡胶的一整套生产的土办法,并在当年年底建成示范工厂,为专区、县建立橡胶工厂提供设计数据。他们的设想是使我国农村在实现运输工具滚珠轴承化之后,再来一个橡胶化的技术革命。

有的研究组研究从丁二烯合成聚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聚苯乙烯塑料以及一系列含苯环的化合物。

有的研究组研究从大米中分离出淀粉,再以大米淀粉制造林产工业上应用的、抗水性和抗拉性能强的胶合三夹板和木屑板的胶合剂;制造纺织工业上应用的、起泡力和乳化扩散力好的洗涤剂;制造造纸工业上应用的,使纸张拉力和抗水性能增强的涂料。此外,还试制淀粉塑料。为此,他们与当地蔬菜果品工业公司合作,进行制备大米淀粉的中间试验工厂。

有的研究组研究从粮食分离蛋白质,再用蛋白质来生产塑料和人造羊毛。他们在很短时间里研制出一种有棕色光泽的人造羊毛。

有的研究组则研究用发酵方法,从甘薯生产食用油和甘油,每百斤甘薯可得油八斤。他们同肥皂厂合作进行中间试验,期望找到适合农村用的发酵制油土办法。[9]

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成果”,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是不实用的,不切合实际的。那么多人花了近一年时间,做了那么多工作,都是白费。

“神话”破灭,科研目标大转向

1958年8月27日,也就是中国科学院六个研究所开始研究粮食综合利用之后的第三天,《人民日报》以通栏标题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人民日报》提出这个雄伟口号的二十多天前,共产主义试点的徐水县县委书记张国忠,就已经向毛泽东报告了亩产一百万斤山药的计划。从领袖到老百姓相信神话,又惟恐不信。全国几亿农民被迫投入了竞放粮食“卫星”的神话大战。

人们无视科学,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人民不久之后就从粮食多了吃不完的美妙幻想中,一下子跌进了粮食紧缺、瓜菜代、浮肿病、饿死人的残酷现实里。1959年我国粮食实际产量已经大大下降了,但是在1960年1月中央在批准粮食部的报告上还说:当前粮食形势好得好。这时全国各地农村不少老百姓因缺粮少吃而浮肿、饿死人的事发生了,年轻的共和国步履维艰。

于是,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无法再进行下去了,只得草率收场,而研究粮食少了不够吃怎么办的紧急政治任务,又提到了中国科学院面前。

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二十多个生物学研究所的数百名研究人员被紧急动员起来,研究怎么吃粮食以外那些本来不吃的、没法吃的东西,研究小球藻、叶蛋白、人造肉……各种代食品。直到农业生产秩序恢复正常、粮食供应情况有所好转,这些工作才停止。

领导者急躁冒进,把不可能实现的指标压下去,迫使基层弄虚作假把无中生有的数据报上来;而基层的虚报浮夸,又反过来影响了领导者对形势的估价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人非正常死亡,才使人们头脑冷静下来。1960年7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了纠正反对反冒进,纠正“左”的错误的艰辛路程。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16日。

2.李锐:《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和思》,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第69页。

3.新华社(1958年8月)10日电:毛主席视察河北农村,指示要及早抓明年粮食规划,还应该考虑生产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的问题,《文汇报》1958年8月11日。

4.康濯:毛主席到了徐水,《人民日报》1958年8月11日。

5.中国科学院党组会议记录(1958年8月6日下午七时),院档1958-1-18。

6.中国科学院党组会议记录(1958年8月7日下午),院档1958-1-21。

7.刘振坤:春风秋雨二十年——杜润生访谈录,《百年潮》,1999年,第6期,第11-22页。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篇10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省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部长等职。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958年“大跃进”后,报纸上公布的粮食产量一天比一天“高”,“高”到粮食没处放,农业形势“一片大好”。可,没过多久,农村四处告急。很多地方的公共食堂揭不开锅,水肿病开始蔓延。

对于这种情况,在1959年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了藏富于民不见得是坏事之类的话。意思是说,粮食是有的,只是被农民藏了起来。

很快,全国掀起“反瞒产”运动高潮。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也亲自带队到广东的“千斤县”——东莞开展“反瞒产”运动。

陶铸一行到达东莞城的那天晚上,县委召开了“反瞒产”大会。一个又一个公社书记站起来,说东莞确实丰收了,所谓没粮食是假象。有个公社书记,更举例说他在某村反瞒产,在晒谷场,他只见稻草不见谷,可是,把稻草堆轻轻一拨拉,哗,大堆大堆的谷,金黄金黄,可喜人呐……上百人的干部大会上,只一位老人袁溥之出来唱反调。她说:“陶铸同志!我看过许许多多农民的家,粮食是有的,但没有那么多。反瞒产是反不出粮食来的。”陶铸当场批评了她,说她是不是“右”了一点。会后,众多工作组被派往农村开展“反瞒产”。不过,陶铸再三交代下乡人员,一定要先作调查研究,甚至避开县社干部,直接到农民群众当中,摸到真实情况。

工作组回来后果然得到真实情况,他们向陶铸汇报:农民的米缸确实是空的,没有米;老农诉苦说,米都集中到公共食堂去了,连给婴儿煮糊糊的米都没有;一些谷仓里确实有谷,但那是代集体保管的种子粮,没有队长命令,谁都不准动用。有个工作人员在一户农家看见热气蒸腾的锅,便想看锅里煮的是什么,女主人看见来人,抢先一步,挡住炉灶,粗声粗气嚷道:“看什么?锅里煮的是野菜。”女主人转念一想,忽地转过身去,顺手掀开锅盖:“要看,给你看个够。”工作队员看到锅里煮的,确实是野菜。

1959年3至4月间,广东省委召开专门会议。根据汇报得出结论:1958年的粮食产量,没有原来报告的那样多。分析原因:一是头脑发热,报产报高了,由此制订征购粮食的计划不符合实际,购了过头粮;其次,农民集中到食堂吃饭,浪费了不少口粮;第三,提倡一日三餐干饭,敞开肚皮吃饱,造成大量浪费。

据此,陶铸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报告,提出向农民让步,停止反瞒产,减免不切实际的高征购。报告说,不切实际地反瞒产,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关系相当紧张,再反下去,会使矛盾更加尖锐,后果不堪设想。

党中央非常重视广东省委的报告,肯定了报告的精神,批准报告提出的改进方法,并转发各省,号召全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