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前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45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1

1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内涵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城乡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7-03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一生发展中不可跳跃的阶段。目前河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是,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存在等问题,导致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近期发展目标作了具体陈述:“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十二五’末,全省在园幼儿人数达到210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70%。”随后,河北省内各市也都制订了相应的《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就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措施等做了具体陈述。

本文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河北省各市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一、河北省学前教发展的城乡差异现状

河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在园幼儿1203232人;2014年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在园幼儿965254人。河北省学前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是,由于每个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地理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当地人对学前教育认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各地的学前教育存在城乡差异。论文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师资和幼儿园三方面来分析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F状。数据主要来源是各市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河北省教育厅。

(一)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受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

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园率这一指标上。通过数据计算得2014年河北省各市的毛入园率,即3~6岁在园儿童数与适龄儿童之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城乡之间、市与市之间学前教育发展都不均衡。各市城镇毛入园率都高于乡村毛入园2倍左右,张家口地区甚至达到5倍;对数据分析处理得河北省城镇毛入园率为94.08%,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而乡村毛入园率仅为47.47%,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发展水平。此外,河北省各市间的城乡毛入园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张家口乡村入园率最低,为25.31%;保定最高,为61.93%;衡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入园率都比较低,平均水平据河北省最低;总体来说,保定、邢台发展最为均衡。

(二)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师资方面的城乡差异

教师在教育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下面就河北省各市城乡幼儿园师资情况进行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间以及各市的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城乡差异。首先,不考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单纯从比值来看,河北省各市城镇地区的生师比低于乡村的生师比,城镇都在20以下,生师比比较合理;而乡村一般介于20~40之间,秦皇岛和沧州甚至达到60以上,极度缺乏从业教师。其次,乡村生师比看似良好,但是这是在园幼儿的情况,如果考虑适龄儿童数与教职工数之比,则数值要大得多,乡村约为71,城镇为19。最后,教职工数方面,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0.42,乡村与城镇幼儿园在编教师数之比0.73,远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人口数之比1.59。

综上所述,河北省学前教育师资不足,乡村幼儿教师严重匮乏,秦皇岛和张家口市幼儿教师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三)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

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城镇公办在园幼儿数571835人,占城镇总在园人数的47.49%;乡村公办在园幼儿数766745人,占乡村总在园幼儿人数的79.43%。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各市幼儿园的短缺情况,用适龄儿童数与幼儿园数之比这一指标来衡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河北省各市间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1.01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儿童数之比1.59,其中秦皇岛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最低,邢台、保定、邯郸、衡水的大于1,其余城市介于0.5~1之间;其次,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也比城镇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高,城镇格式之间相差不太大,大约在200左右,但是各市间的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相差较大,承德最少为154,低于200,秦皇岛、张家口、廊坊高于500,其余城市介于200~500之间;最后,从公办园占比来看,乡村的公办园占比大于城镇的公办幼儿园占比。

通过分析,乡村的幼儿多但是幼儿园数量少,又乡村幼儿园的公办园占比高于城镇,但是乡村的入园率远低于城镇,其他指标也低于城镇,这说明一方面农村公办幼儿园不足,远没有达到“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政府应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说明农村民办幼儿园不足,因此,在政府投入一定经费的同时,贯彻“多渠道办园”方针,坚持以农村公办园为主导和吸取社会资源办园同时并举,通过捐资助学、合理收费的多种渠道,拓宽投资渠道,作为学前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的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本研究在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差异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进行分析。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率这一指标上;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采用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公办园比例作为分析指标。即选取入园率X1、师生比X2、公办在编教师占比X3、教育部门办园占比X4作为分析指标,对河北省乡村和城镇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作综合评价。

利用spss软件对河北省各市乡村的四项指标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前2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928%,这说明用前2个因子来反映事物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928%以上,于是,取前2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用F1、F2表示。

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师生比,在编教师占比、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比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教大;入园率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较大。因此,可将第一主成分命名为教育资源配置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命名为受教育机会主成分。

两个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为:

Fi=viX,(1≤i≤4),设wi(1≤i≤2)是表2的第i列系数作为元素的向量,则

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后,综合得分

通过计算得到各地综合得分及排名。类似,对城镇的四项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

(二)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在河北省处于什么位置,我们采用入园率、师生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等11个指标数据,利用spss软件作聚类分析,利用系统聚类法中的Q型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得出分析聚类结果。河北省11个市可分为三类,分类结果如下:

由上表,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优于其余两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则很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第一类地区的邢台、承德、衡水,第二类的张家口,第三类的秦皇岛属于四线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石家庄、唐山则属于第二类地区;其他城市为三线城市,分布在三类地区中。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除了公办园占比外,城镇的入园率、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三项指标要优于乡村,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程度也不同;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前教育资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乡村公办园较多、民办园少,但是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城镇。

对于如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国家以及河北省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就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发展措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行“三为主”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健全和完善全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

对于如何发展学前教育,2014年教育部出台学前教育计划:五措施普及学前教育。教育部“五措施”明确指出:扩大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和城乡公办园。以区县为单位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针对民办园采取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2015年底前出台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实现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等措施。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河北省及各市政府要认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实实在在地把学前教育摆在各级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把办好学前教育当作“硬任务”来抓,保证学前教育管理层层落实到位。其次,河北省及各市政府应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经验,将学前教育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再次,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同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406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传英,王玮虹.城乡统筹背景下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3(7)

[2]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5)

[3]王海英.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4]田志磊,张雪.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6]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睢丽娟.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综合评价[D].保定:河北大学,2011

[8]张雪,袁连生,田志磊.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发展,2012(20)

[9]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袁连生,冯晓霞.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11]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杨挺,习勇生.重庆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2(4)

[13]刘占兰,高丙成.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3(4)

[14]田志磊,袁连生,张雪.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

[15]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53-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圩镇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都举办了学前班或幼儿园,一些富裕起来的圩镇居民、农村农民也举办了私立幼儿园,适龄幼儿入园率已经过半。然而,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幼儿教育还不完善,存在许多弊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混乱,县教育局与乡镇教育办公室等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职责、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些农村幼儿园,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还存在着多方管理。乡镇中心幼儿园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状态,监管主体分工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学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幼儿园处于无序、无监管状态。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力度弱化

管理中存在忽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倾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不突出。由于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所以在一些地方还有可办可不办的倾向。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教育的问题。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发展幼儿教育更要强调政府行为。

2.各行政部门的权限与责任模糊

农村幼儿教育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县妇联、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管理的责任,但谁都没能真正管起来。农村幼儿园随意开设,只要交管理费,有一间空房和几张旧桌椅就可以办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幼儿园的经费常常被克扣、挪用。

3.幼儿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成倍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各级教育行政力量严重削弱。不少县教育局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幼教专职干部,或专职干部不“专干”,其往往身兼数职,这样的管理力量不仅难以有效履行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更无法有效处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统筹农村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幼儿园负责人与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现行农村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弊端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县妇联、县教育部门、县卫生部门等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要建立新型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就应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3.举办者与管理者适当分离

针对目前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教学点举办者与管理者混为一体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坚持“举办者不管,管理者不办”的原则,例如,乡(镇)中心小学作为全乡(镇)幼儿教育的管理单位,就不能开办幼儿园或学前班,负责管理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开办幼儿园或学前班。

4.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适当分开

针对目前存在的小学办学前班或幼儿园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逐步取消、禁止。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应该按其自身的规律办事,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把幼儿园与小学合在一起,容易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混为一体,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乡(镇)中心小学受县(市)教育局委托对全乡(镇)幼儿教育进行管理,就应当承担起管理的职责,但不能把幼儿教育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应严格区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界限,把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对待。

三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新型管理体制

1.建立“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幼儿教育应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助配合,社区内各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首先,各级政府应起领导、筹划作用,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作全局上的调控、把握,确保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实实在在地把幼儿教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扭转“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的旧观念,加强与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建设部门、民政部门、妇联等部门的协作,从管理体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切实按照《意见》要求成立县(市)、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幼教工作领导小组,对幼教办、中心小学、幼儿园予以专门的系统管理。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局、卫生局、妇联、团县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乡级领导机构,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的两条教育管理网络:一是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公所教育管理网络;二是教科局——乡中心校——幼儿园、学前班教育管理网络。县设专职幼教管理干部,每个乡镇均任命一个幼教专干,每个乡镇均建有一所以上公办的中心幼儿园。

3.实行乡(镇)和村分层负责的管理体制

由于财力限制,农村幼儿教育不可能像义务教育一样统一由县一级负责,因此,可以建立由乡(镇)和村分层负责的管理体制,以缓解投入压力。乡(镇)政府负责管理辖区内学前教育,改善办园条件,办好乡(镇)中心园;村民自治组织负责村幼儿园的建设和维修。中心园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接受县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乡(镇)中心园负责本乡(镇)其他农村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这样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分层管理脉络清晰,理顺了县、乡(镇)、村的幼教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概述

在我国掀起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改革乡村教育、建设现代的新型乡村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影依然浓滞,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得教育难受重视、难求发展,乡村教育更是如此。中国乡村教育的落后,可说已达到极点。总之,当时的乡村教育是“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是“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是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

(二)乡村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处境和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昌盛,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和发展前途。

1.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是立国的根本大计”。要想提高农民的素质,改造中国当时农村社会现状,就必须努力发展中国农村教育事业。

2.“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指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可见,他的乡村教育的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把乡村实际生活当作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促进生活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从而也才能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总之,教育内容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3.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根据自己的回国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师范教育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他提出:“乡村师范的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学校,培养最有力的农民。”②他认为这种教师不但能教书育人,还能改造乡村,改造社会,即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陶行知重视师范教育的改造,提倡师范教育面向农村,为发展乡村服务,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开拓创新,迎接挑战。各地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校。但是,要在更高程度上取得共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须进一步努力。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小学校,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村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一)教育资金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正所谓僧多粥少,相对于广大的贫困农村来说,教育资金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小学。

因此,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金不足,已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所以,除了逐年增加财政的教育拨款外,还可以采取校产收入,人民群众自愿集资,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二)缺乏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师身在心不在,总想着离开农村,离开农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无疑会严重地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广大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对乡村教师只强调他们的学历,只赋予他们传授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任务,对其农村生产技能经验不作过多要求,导致他们与农村发展有关的实践知识掌握不够,服务农村发展的效率非常低。为此,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呼唤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能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出发,在解决城市小学教师超员问题的同时,为农村小学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本,内容宽泛,缺少针对性。农村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要投身工作,只有少数人去挤“独木桥”。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目的仅仅局限于为“脱农”而追求高升学率,这就脱离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之后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现实。尽管目前国家已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学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办法,但截至目前尚无具体的实施办法。因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能不令人忧虑。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是用来解决当时中国的农村社会问题的,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因地制宜筹措办学资金。陶行知提出:“今后主要使命之一,即在历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建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总之,要改善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状况,关键是要为农村教育筹措资金,增强活力,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

其次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陶行知指出:“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所以说,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多种途径并举,加速建设一支适应农村教育实际需要的教师队伍,建立如教师流动服务制度、开展相关培训制度等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为农村教育做更大的贡献。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5

一、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机会是均等的,保证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条件如校舍、设施、师资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并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当的、充分的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

2.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保适龄幼儿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其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其核心是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具体而言,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机会的平等,即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人园率方面。2)教育过程的平等,即儿童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是均衡的,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方面。3)教育结果的平等,即儿童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标准是一致的,其主要体现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

二、城乡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本文将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

1.城乡幼儿教育起点的非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起点的非均衡性,是指由于存在城乡差异,导致广大农村幼儿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城乡幼儿入园率方面。目前,我国农村有70%以上的适龄儿童尚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J。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为47.3%,城市接近60%,农村仅为37%24j,而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人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基本全部入园、“。城乡幼儿入园率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幼儿偏低的入园率是导致全国入园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城乡幼儿教育过程的非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过程的非均衡性,是指幼儿所享受教育条件的非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方面。教育资源也被称作教育条件,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拍。。这里仅从“人”(师资)、“财”(经费)、“物”(校舍、设备、图书等办学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说明。(1)城乡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2006~2008年,城乡专任幼儿教师队伍逐年扩大,但城乡专任幼儿教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学历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2008年为例,城市专任幼儿教师为428933人,而农村仅为253323人,城市专任幼儿教师比农村多41%。从学历情况看,城市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比例依次为研究生占o.30%、本科生占14.20%、专科生占54.30%、高中占29.73%、高中以下占1.47%;而农村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比例依次为研究生占0.03%、本科生占4.17%、专科生占34.48%、高中占54.47%、高中以下占6.85%。可见,城市专任幼儿教师以专科毕业生为主体,即专科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即高中学历的专任幼儿教师占54.47%。具有专科以一tz学历的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低于城市,而具有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村专任幼儿教师所占比例则高于城市。城乡专任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导学历的专任幼儿教师占54.30%;而农村专任幼儿教师则以致了城乡幼儿教育质量的差异。(2)城乡幼儿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差异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2000年至今,我国幼儿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200k一1.30%之间。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主要受益者为城市公立幼儿园和重点幼儿园,而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主要由乡(镇)一级政府承担,而乡(镇)一级政府财力薄弱,往往无力投入,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一直处于维持甚至萎缩的状态。这样,继续拉大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3)城乡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差异2006—2008年,城乡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在逐年改善,但城乡差距明显。以2008年为例,城市幼儿园校舍面积为45530316m2,而农村仅为26070553m2;城市校舍中危房面积为161850m2,而农村则为251470ill2;城市图书总量为38910410册,而农村仅为25229191册;城市录音、录像带总量为5943087盒,而农村仅为2803828盒。可见,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城乡幼儿教育结果的非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结果的非均衡性,是指幼儿在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标准存在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方面。入学准备是指儿童接受了正规的学前教育后所应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等人对城乡幼儿入学准备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优于农村儿童;从五大发展领域来看,农村儿童只在运动技能发展领域优于城市儿童,但差异并不明显,他们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言语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8J。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方面的差异,增加了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获得相当的发展结果的难度。为了确保城乡教育公平,应从基础做起。幼儿教育是我们理应关注的教育阶段。只有确保教育的起点公平,才可能收获公平的教育结果。

三、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1.政策保障

幼儿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幼儿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入学准备直接影响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为此,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各项措施中,各国均比较重视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如美国1979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1990年颁布的《儿童早期教育法案》;英国1989年颁布的《儿童法案》;澳大利亚1972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法案》;等等。实践表明,学前教育法案的出台,不同程度促进了地区间、城乡间、园所问、儿童问的均衡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责,从政策上保障城乡儿童入园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确保儿童发展起点的公平,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个儿童的权益。

2.财政倾斜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物质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幼儿教育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除了具有历史和基础两方面的原因外,教育投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问题。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仍采用乡(镇)统筹的管理体制,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主要由乡(镇)一级政府承担,县级以上政府基本没有投入,而乡(镇)一级政府财力最为薄弱,农村税费改革后,根本无力承担发展幼儿教育所需经费。9H5。另外,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间资本也相对薄弱,多种渠道吸收民间资本办园也基本行不通。以上分析表明,在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情况下,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是非常必要的。教育资源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向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动,这就需要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因此,缩小农村与城市幼儿教育存在的差距,政府的干预和补偿尤为重要和紧迫。

3.稳定师资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学历层次低,职业认同感差,转岗率高,流动性大。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建立相应的农村幼儿教师聘用和人事管理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按统一标准向社会招聘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核定一定的编制数,对在岗的幼儿教师进行统一注册并统一管理,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由财政统一拨款,确保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9“。

4.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解决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城市示范幼儿园在办园理念、管理经验、师资队伍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农村幼儿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幼儿园的优势,向农村幼儿园输送先进的理念、经验和优秀的师资,带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送教下乡”。城市幼儿园可组织人员定期到农村幼儿园开展讲座,帮助农村幼儿园开展教师培训,为农村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从优质的幼儿园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定期支教,促进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进城取经”。农村幼儿园可选取一批优秀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工作、学习~年,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带回农村幼儿园,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幼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压力。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45-02

作者简介:张军(1977-),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学前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辽宁省各市、县、区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显示: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共有5743个,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834所,分布在80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769%;村幼儿园2925所,覆盖3322个村,覆盖率为29%;小学附设的学前班3710个,非正规的学前教育点1527处。目前,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农村幼儿园规模较小,幼师在10人以下的占73%,师生比为1:20。农村幼儿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有15%,近65%是农妇兼业。农村幼儿园在设施的投入中有63%是在500元以下,有近1/3的农村幼儿园是一次性投资,多年不进行设施更新和维护。农村幼儿园课程活动单一,除了算术、写字、美术、游戏等基本内容以外,别的活动很少。

二、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辽宁省多数乡镇幼儿园属于自筹自支,存在经费严重匮乏的问题。在对797所乡镇幼儿园调查中,全额拨款的占94%,差额拨款的占12%,自筹自支的占729%,其他占57%。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园中,仅有5%的幼儿园表示经费比较充足,经费不足的幼儿园比例占到788%。

(二)设施简陋

近年来,虽然一些农村乡镇新建、改扩建了乡镇中心幼儿园,但大多数幼儿园的建筑和设施陈旧简陋,尤其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远远不足,有的幼儿园没有流水洗手设备、卫生消毒设备,甚至有的没有幼儿专用床铺等。

(三)教学质量较低

一些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一味地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教学内容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小学化倾向。急功近利的思想还导致办园者只顾眼前利润,缺乏长远眼光。另外,教学组织方法陈旧,幼儿活动内容空洞重复,活动形式机械单一,有的活动环节流于形式,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有很大差距。

(四)管理意识和模式滞后

辽宁省大部分农村民办幼儿园实行家长式的管理,民主管理意识不强,“近亲”用人问题比较突出,管理模式滞后。另外,地方政府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宏观管理也不到位。一是管理组织不健全,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二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规划不合理,造成幼儿园分布不均、不规范,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教观念落后,保教方法陈旧。二是幼师的整体素质及水平不高,尤其是学历较低。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四是幼师结构不合理,幼师队伍的组成复杂,不专业。五是薪资及福利待遇低,导致现有的优秀幼师资源流失严重。

三、加快发展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不到2%,而这些经费主要投向了城镇的公办幼儿园。这种发展模式将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农村适当倾斜,优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幼儿教育,尽可能减少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

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在办园规模、办园经费及其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但农村却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农村幼儿园应积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为幼儿培育打造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幼教环境。当下农村幼儿园偏重于读、写、算等枯燥的形式教育,缺乏幼儿的游戏教育和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因而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幼儿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提高办园质量。

(三)强化监督,规范管理

针对目前一些农村幼儿园管理非常松散的现状,应加强幼儿园内部管理,要以保教为中心,以常规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类保教规章制度,并要严格循章办事。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督导部门要启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对乡镇幼儿园进行督导评估。

(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资格的认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并保证幼师的专业水准。鉴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比较低的状况,建议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员培训。目前辽宁省政府已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中,明确了培训经费,建立了省、市、县、园四级培训机构,尤其注重园长及优秀幼师的培训工作,分别按照全省农村幼儿教师总数1%、10%、20%、30%的比例培养农村幼儿骨干教师梯队,目前已免费培训农村幼儿园带头人100名,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2]张金英,陈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机化,2010(4)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师;培训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提升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完善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题素质,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现状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训与乡村教学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桂林师专“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实施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听课、查看学员总结等方式,分析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培训需求,并对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出相应对策。

一、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现状

2015年,桂林师专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英语学科项目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和送教下乡项目,共六项,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主;学员构成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共计428人。笔者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管理、问卷调查、听课、访谈、查阅学员总结等形式,对乡村英语教师现状及培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一)乡村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以上六项“国培项目”实施前,我们对项目县的乡村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得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部分是转岗或兼职英语教师,有的是语文、数学老师转岗教英语,有的是音乐老师转岗教英语。他们参加的培训以转岗培训为主。存在英语专业基础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参差不齐。项目县边远乡村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原因是学校边远,师资缺乏。教师如果去参加培训,就会造成无人代课的情况。近县城的乡村小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原因是学校近县城,资源共享的机会多。也有学员谈到,由于县教育局在培训人员安排上统筹不够,有的学员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有的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乡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乡村英语教师对参与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学员谈到,他们很愿意参加培训,出来接受新观念,开阔视野。但也有学员认为参加培训用处不大,因为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培训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回到乡村学校用不上,反而带来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乡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往的培训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前沿或现代化的问题,乡村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后,难以将这些内容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部分学员反映,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培训,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理论课时多,拓展活动少。

二、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需求

在对桂林师专2015年“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的学员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置需求。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参加培训的乡村英语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多。调查和访谈显示,国培计划项目中“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是乡村教师普遍欢迎的。送教下乡项目,集中在项目县城某学校进行培训,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学习生活都相对方便。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集中在桂林市几所名校进行跟岗培训,这个项目形式受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欢迎,这类乡村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加上没有家庭方面的负担,他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

(二)培训内容需求。乡村英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包括:1.根据乡村与城市教学条件差异,适合乡村教师教学的培训内容2.结合乡村英语教学实际,涉及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3.少理论,多实践和互动环节的培内容。4.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的培训内容。5.课件、微课制作的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需求。调查显示,在国培计划,访名校、顶岗置换、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中,超过60%的学员希望参加名校的跟岗或送教下乡。在培训形式上,85%的学员希望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展示,70%的学员希望专题研讨与交流互动,55%的教师希望专家授课。

(四)培训团队需求。构建完善的培训团队,提高培训团队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国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名师,90%的教师希望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65%的教师希望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也有25%的教师希望高校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另外有不到10%教师希望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五)保障条件需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和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培训时间、管理方法、培训经费等。调查表明,80%的学员希望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以摆脱繁琐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琐事,进行7――10天的脱产培训;30%学员表示短期培训可在寒假或暑假进行。80%以上的学员倾向于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培训管理方式上,85%的学员认同学分制管理,同时还希望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乡村教师职业培训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和“国培计划”的要求,我们根据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从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对策。

(一)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施培训项目。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为促进“国培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场地、资金、设施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和培训效果提升。

1.重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我们在培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项目县教育局进行座谈对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愿望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类,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效果。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非常关键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培训”,并深入学习“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要求,了解培训需求和参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有针对的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推动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乡村教师培训方案,并创新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推动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教师培训队伍质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让学员在培训期间能了解到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学英语教研员、区教育局小学英语教研员、桂林市一线小学高级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她们将自身多年实际教学与教研员的经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带领学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将许多实用的技巧现场演示给学员。她们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带动学员思考,引领学员前进。

(二)精选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精选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有效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

1.紧跟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以学员需求为主线,以“两部分,三维度”的形式展开,分别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同课异构实践两部分,着眼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维度。培训内容模块包括专业理念、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及相关专题。

2.围绕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形式,采用“参与式专题v座+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展示+学员实践汇报+后续跟进”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增加互动和体验活动,突出乡村英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培训场景,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培训活动的感悟,总结经验,让乡村英语教师相互学习和进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建“学员讨论QQ群”,为学员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心得、体会,也可以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分享学习期间的各种音像、课件资料。邀请授课专家人群,解答和指导学员的困惑及问题,巩固训后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帮助学员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及管理团队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根据学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成绩由学员的出勤情况20%,课堂参与40%,展示及任务20%,总结性成果20%构成。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8

城乡师资动态均衡激励制度

一、研究缘起

城乡教师资源失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这些年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建立城镇教师支教、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等措施,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已使浙江省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是,从2009年笔者参与调研的浙江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看,还是归结为以下特点:

1.单向流动。即农村流向城镇、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等,而逆向流动几乎为零。

2.流动失控。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动数量得不到控制,尤其是部分优秀教师往往自动离职,使教育主管部门措手不及。

3.骨干流失。外流教师绝大部分是省、市、县各级教坛新秀、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而由于他们流动的不可逆性,这种流动对于流出学校与地区来说,其实是“流失”。

2009年9月,两个派的提案:《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被列为浙江省委会重点提案,由分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培训、通过实施绩效工资来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引导城市超编学校教师向农村流动、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等政策设想。

为了跟踪调查浙江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骨干教师流失程度,也为了检验浙江省政策的实效性,笔者再次走访了衢州地区六县(市)(江山市、常山县、龙游县、开化县、衢江区、柯城区)及两所重点中学――衢州一中和二中;丽水地区的景宁和遂昌两县。

二、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及思考

笔者走访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高、职高);衢州地区的骨干教师分类是以2007、2008两年的统计为依据的,骨干教师有三个层次:

1.省级骨干包括功勋教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3类;

2.市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115”第二、三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6类;

3.县(区)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4类。

景宁和遂昌同属于丽水地区,之所以分别列表,需要说明两点:

1.由于遂昌的骨干教师统计不完整,加上时间紧迫,最后只得到全体专任教师的统计数据;

2.景宁的骨干教师因为省、市级骨干人数较少,故把校级学科带头人等都列为骨干教师。

由于骨干教师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且许多地区并没有对骨干教师的数据专门统计,所以没办法统计流失的骨干教师占骨干教师总数之比,这是本文遗憾。但通过衢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的景宁县(注:该县是丽水地区对教师流动最关注的县,因此数据有代表性)相比,骨干教师市县内流动与流向外地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不同:衢州地区市县内流动相对频繁,占专任教师比例在1.5~2%之间,景宁在1%上下;而流向外地的数据刚好相反,衢州地区除了2006年为0.36%外,其余年份基本在0.3%以下,而景宁县在近几年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教师流动的规定,使流动教师数量大幅减少(遂昌县专任教师的流动也呈现这个趋势),2010年降低到接近衢州地区的最高值3.5%,之前的2006为1.15%,2007高达2.31%,是衢州地区的数倍。城乡师资动态均衡建立在教师流动的基础上,所以,教师适当的流动有利于师资力量配置的均衡,因此,“市(县)内流动”是值得鼓励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的任务。何况这些年市县内的流动越来越趋向于学校间的流动。以常山县为例,这些年骨干教师市县内的流动数变化不大,一般在10多人,但仍然“流入”学校的比例在递增:据了解,近五年教师在市县内学校间流动比例由2006年占流动教师总数的30.77%提高到2010年的58.33%,在2009年曾达到83.3%(流动的6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流入其他部门)。

因此,可以这么说,相比衢州地区,丽水地区的教师市(县)内的流动不足,或者说,衢州地区教师流动的方向较为合理。

还以常山县为例,五年间“流失”(即流往外地)的22位骨干教师中,只有一位考上公务员,其余也仍然留在教育系统。因此,让单向流动趋向双向流动是变“流失”为“流动”的关键。

再调查显示,浙江这些年的措施收效很大。以遂昌县为例,专任老师流往外地的比例逐年下降的幅度很大。

教师“流失”(流出市县)的比例虽有反复,但总体下降明显,2010年几乎只是2006年的1/3左右(0.56%)。以亚太人力资源协会有关员工流失率以8%~18%为合适范围看,遂昌教师这样的“流失率”实在不必过虑。

只是,笔者担心,这样的稳定能否长久?或者合理?来自某欠发达县的名师孙老师(现为杭州某中学副校长),在谈到由山区走出来的根本原因时说,她的孩子从小患哮喘,家乡限于医疗条件怎么也治不好,到杭州的儿童医院看了几次有了好转,于是她克服重重困难、不惜夫妻两地分居(两夫妻都是当地骨干教师,县里只同意调一个),只身调到了杭州!孩子的哮喘终于治好了。她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她别无选择。

为此,笔者访谈了衢州地区九个农村学校有关教师,并选择向往城镇学校的原因(至少选两项,可以多选):①更丰厚的待遇;②更多的提升机会;③更方便的交通;④更理想的生活环境;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⑥更多的学习机会;⑦更好的工作氛围;⑧更好的名声;⑨其他。结果100%的老师选择的选项中都有“①更丰厚的待遇”,另有90%以上的老师选了“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不多的老师选择“更多的提升机会”,另外选项则“无人问津”。这个访谈结果值得深思:如何正视农村教师的诉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把人们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认为只有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农村教师最在意的其实还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己的、孩子的。如果这些基本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自身提高机会”、乃至“更好的名声”等“尊重需求”或“自我实现需求”,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那么,目前针对农村教师的“工程”或“奖励”,最终能否阻止他们外调的脚步,就值得怀疑了。

它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优质师资流失的现实根源,建立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制度十分必要。

三、城乡师资动态均衡的制度设计的思路

(一)制度设计的前提是均衡与可行性

农村教师的稳定如果建立在限制教师流动的基础上,这样的制度首先牺牲了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大众)的利益,有引发社会对立之嫌;其次,也将阻止城市优质师资或有志于增强农村师资力量的优秀毕业生(精英)赴农村执教的脚步(因为只要成为农村教师就必须稳定在农村),又会导致停滞。因此,诱导教师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师资动态均衡,正是“精英”与“大众”利益均衡的政策要求。

同时,城乡师资的均衡制度设计,还必须考虑其可行性。即应该把目前的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相比较,而不能以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目前政策的理由。张维迎(2006)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C;但是,如果状态C不可行,我们就不能用状态C批评状态B。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我们只能走向状态a,两个人都受到损害。

城乡师资均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社会进步,所以既不能不顾及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过分强调城镇教师的奉献与支援,而应基于目前的“B状态”,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再通过政策的倾斜,向“C状态”的均衡努力。

(二)不同群体教师必须有不同的措施

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对象需求的激励才起作用,而不同对象的需求是可以分层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激励政策也要有层次性或递进性。而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stheory)又告诉我们,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前者是基于平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消除不满)因而对员工有“保健”作用的因素,后者则是基于公平(分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满意)因而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又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城乡教育环境的基本趋同建设。

1.提高收入,以足够的力度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这里可以借鉴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做法。早年的鲁冠球已深深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的深刻道理,同时也更深刻了解农民的苦、穷,于是,他“留住人才”与争夺人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物质激励!上个世纪80年代,求贤若渴的鲁冠球宣布: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师和技术员;愿付出一定的“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同时他又在本厂、本乡、本市(县)甚至越出市(县)界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进厂,送厂内职工进高等院校代培。他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同时,他又向专家、教授发出聘书,组织一个厂外的专家顾问团,定期请到厂里向他们咨询请教。他说:对大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就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到他们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物质待遇上真算得上是“一流”的,其工资都在原基础上向上加两级,奖金少的几百元,高的上千元以上,厂里把这些人的户口都落在县城。这个策略一直延续至今:“奋斗十年加个零”这个企业日创利润目标永远与员工的最高年收入挂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精英们打造他的“常青树”。

如果农村能以鲁冠球这样的魄力去“抢夺”优质师资,何愁流失?从可行性出发,目前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途径至少有两个方面:

(1)增加教育投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终于将“老生常谈”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设立在2012年实现,以这些年的投入缺口而言,这意味着国家将增加2000亿元上下的投入。

那么,2000亿元又意味着什么?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760万左右(其中小学教师479万,初中教师285万),国家如果给这些教师每人每月增加津贴1000元,每年大概需要增加900亿财政支出。据调查,目前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这一块已经实现了城乡同级同等标准,但是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的差距很大。由于中小学校工资外福利待遇主要是单位自筹资金发放,如果当地财政不予安排就没有其他来源,所以有很多农村学校除财政发放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以衢州地区常山县为例,每年教师工资外福利城镇初中7900元,农村初中2500元,城镇小学2600元,农村小学1100元;丽水市各县(市、区)农村教师人均福利每月不足200元。因此,给农村教师每月增加1000元的津贴,将起多大的激励作用!而这是国家财政向农村稍作倾斜就完全能做到的。

(2)设立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

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每月由农村教师本人拿出工资收入的一部分,政府按照一比一比例配套,存入本人社会保障公积金帐户,随着在农村工作年数增加,缴纳比例逐步提高,到教师生病、离开农村或退休时一次性提取。

农村教师的津贴是对农村教师的即时奖励,而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是对农村教师的未来承诺,更具有某种期权的性质。

2.提倡“名师”、“名校”城乡对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名师效应”可以起到改善和提升农村教育环境“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笔者家乡的衙前中学原先在远离县城的偏僻小镇衙前,上世纪60~70年代,有个从杭一中(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下放的叫咸信的“犯错误”老师,历史教得出神入化,衙前中学由此名声鹊起。笔者就是县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去衙前由理科转文科复习一年后,报考了历史专业。咸老师之名师效应实在不亚于今天的明星效应!

建议实施“移动的名师工程”。这项工程应包括:①“名师支教”:城乡中小学结对、也可与大学结对,城镇名师定期下乡授课;②“名师督导”:支教的名师同时还应是学校的督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当地教学质量;③“培养名师”:名师言传身教、并结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农村现有骨干教师业务水平,培养新一代名师。“名师工程”宜首先在相对中心学校实施,进而在“次中心学校”开展,如此不断“移动”“名师工程”、辐射“名师效应”,提升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留住名师,吸引名师,并不断激励骨干教师成长,促进城乡师资的基本均衡。

(三)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还必须有必要的约束性措施

国外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缺乏问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如日本有教师“定期流动制”,并专门制订了提高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配套措施,如今,日本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已相当高;韩国有教师“互换制度”,以避免出现大城市教师过剩而边远地区师资匮乏的现象,也专门颁布了《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给岛屿、偏僻地区的教员以各种政策倾斜,因此,韩国教师非常认同城乡教师互调制度。因此,中国也有专家提出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思想。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或互换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该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在农村教育事业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轮换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尤其对于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除了物质激励,更应给予保研、考公务员加分、保送出国等方面的激励,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良好平台,且学成后可自主选择去向,在农村教师待遇充分提高的前提下,这种自主选择是必须的,也更能吸引优秀人士投身农村教育。

城镇教师如果晋升职称、申报名师等,必须有在农村从教或支教经历,这必须成为一个约束性的条件,使“城乡教师必须轮换”不仅仅是政府的倡导,更成为每位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做到既有稳定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又有轮换与流动的城乡教师互调制度,那么,城乡师资水平共同提高的动态均衡的实现可能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付景涛,李明.政府合法性的社会群体结构及其合作博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研究,2009,(01).

[2]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财经界,2006,(06).

[3]费菊瑛.改善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9

摘要:党的十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阐述了城乡差异的现状,结合实际分析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并为解决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差异;经济;教育;统筹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比城乡,基础设施、人们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及教育水平的差异等等日益突出,且呈现差异扩大化趋势。通过对城乡差异现状的判断,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城乡差异的现状

城乡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在此,我们将从经济、文化教育两个方面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教育上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二、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历史上,城市便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地方,商旅往来,带动了贸易和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早期工业也是由城市首先发展起来的。伴随各大产业的发展而来的是住宅区的背向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对各大产业的需求增加,由此是城市进入循环发展状态。而在农村,一直以来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加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对人们生活影响深远,因而农村对其他物品的需求很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农业发展大体沿袭传统方式,对于现在科技的要求不是十分热切,由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科技发展程度不及城市。

(二)政策环境因素。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模式下,城市往往更受关注。国家重点支持的各大项目,各项优惠政策偏向城市,虽然对农村也有关注,但其力度和速度远不及于城市。城市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更多的投资,继而使投资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城市优越的就业环境让大量人员流入其中。人员从农村流出,一方面带走了大量人才,让农村失去了蓬勃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使农村更加广大的地区得不到发展,致使其维持着早时的状态。

(三)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的差异使得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区别。城市集中的更多的是科学文化水平高的人员,他们为城市注入无限的的生机。而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师资力量和教育装备远远不足,如此令农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在城乡不同发展状态和步伐的作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大不相同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竞争环境使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与生活,他们选择不断磨练能和提高自己,如此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推动着城市发展。在农村地区,竞争力远远小于城市,人们不会为了失业等问题忧心,安分于自己的生活,缺乏竞争意识,因而对于如何提高自身实力不做过多留意。

三、解决城乡差异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城乡差异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乡差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历史基础、政策导向、教育投资等方面。为此,要解决城乡差异,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要适当增大,开放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入农村。同时农村人民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兴办乡镇企业,开发旅游,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其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过多的依靠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广大农村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入市场机制,合理调节资源配置。在转变过程中,城乡应该互动,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员、技术,农村为城市提供所需的资源、劳动力,二者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强调教育公平。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广大农村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应该增加高素质教职人员,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完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在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农村人口应意识到这一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波,周学.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7):45.

乡村学前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1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孩子享受均等教育是其享有的合法权益,为此应确保其享受到均衡的教育环境、师资配备,进而实现充分发展。幼儿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利用法规体制保证适龄幼儿享有相同的学习权力,政府应为幼儿们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条件,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利用合理科学方式,确保教育效果均等性,该过程核心便在于配置资源的合理均衡。通常来说,均衡性幼儿教育涵盖三个层面,即教育过程、机会以及结果的均衡平等。

2城乡幼儿教育非均衡状况

纵观当前城乡地区幼儿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其呈现出非均衡状态,首先起点便存在差距。这是由于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差异。农村地区幼儿无法享受更为优质良好的学前教育,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幼儿没机会享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相反,在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则可达到全部入园的状态。由入园率水平我们便可明确,农村区域幼儿入园水平始终低于城市区域,这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形成了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快速前进的步伐。另外,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平等性也呈现出不均衡的问题。当前,教育机会、实践过程与最终结果的平等成为幼儿教育建设发展体现最大差异的环节。由于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层面呈现鲜明的差异性,例如农村家庭认为孩子年龄较小可不进行正规教育,自然发展的陈旧观念仍旧普遍存在。加之,教育单位长期发展进程中的不断精简与合并,使得幼儿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园,令他们无法享受更加良好的幼儿教育,甚至不具备受教育的机会。从结果层面来说,城乡幼儿教育早已体现出非均衡性,具体是幼儿们在受教育后标准水平包含明显差别,而入园准备则是重要表现。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幼儿入园准备与城市地区幼儿相去甚远,后者无论是认知水平、学习方法、语言能力、个性特征上均优于农村儿童。该类入园准备差别致使农村儿童同城市儿童很难实现同步成长。为真正缩短城乡教育教学差距,我们应由基础环节出发,幼儿教育应变成普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管理、收获成果的公平性。不同经济以及文化环境下,幼儿入园准备将对其未来成长发展形成极其明显的影响,国外发达区域更加注重幼儿学前教育,同时投入较多精力。我国当前虽然渐渐重视学前教育均衡性,然而各级政府单位由于投入经费并不均衡,因此也成为幼儿学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成因。

3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由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审视,教师团队并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区域,由于教师待遇水平不高,加之学历层次较低,直接影响了职业认同感,出现了教师转岗率不断提升、人才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另外,社会保障体制较难全面执行,令教师团队更无法稳定,这均对农村幼儿教育形成了负面影响。为稳定农村幼儿师资团队,应全面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依照农村教育内在特征以及现实状况,持续做好教师人才聘用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编制一致标准,面向社会进行教师人才公开招聘,并对在岗幼儿教师实施统一管理与注册,由财政进行统一拨款,以保证教师人才应有的工资待遇,确保农村教师团队的可靠稳定。幼儿教育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具体实施状况需要获得全力保障。为预防农村儿童在上学之前不能受到应有教育,应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真正将幼儿教育囊括到义务教育的领域之中,进而从早期入手做好幼儿教育,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起点,推动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培养的稳定均衡发展。当前,幼儿园管理经营制度急需改善,幼教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这是树立正确教育意识的基础保障。唯有真正明确幼教工作重要性,提升幼儿教育经营投资对于经济增速发展的拉动效应,方能确保幼儿教育获取最大化投入,确保各地区幼儿教育均衡性。城乡幼儿教育工作中,势必应更新观念,科学创新各项工作体制,方能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还离不开充分的物质资源,然而当前幼儿教育费用由乡镇政府下拨,由于地方政府承担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城乡幼儿教育陷入失衡状态。为此,政府单位应进一步扩充农村区域幼儿教育管理财政支持度,通过多元化渠道、丰富对策加强资源管理。另外,应多重途径进行经费筹集,确保各项幼儿教育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进一步缩减城乡地区教育管理距离,确保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良好的发展与升华。4结语总之,幼儿教育属于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政府承担着发展优化幼儿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则是确保教育管理以及社会良性发展、公正和平的基础指标。为此,幼儿教育身为起点环节,应积极促进城乡地区均衡性,明确该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方能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作者:王满春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