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十篇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十篇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54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1

分院职工积极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并认真回答了涉及国家政策、人才工作、国企改革、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统战工作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既反映出了分院各党支部组织得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企业、对自身诸方面的期望,这给分院今后开展统战工作提出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对此,我们结合分院统战工作的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分院统战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一些见解和探讨。

一、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

1.对国家发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认识。

从本次调查来看,多数员工政治思想素质比较高,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忠诚党的事业,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如,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关心的占80%,对我国目前总体政治状况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58%和42%,对我国目前总体经济状况满意、基本满意的占37%和58%,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总体状况满意、基本满意的占35%和51%,对21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抱有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的占53%和44%,大部分党外人才,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愿望都很强烈(占67%),同时,认为党外人才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充分发挥作用和基本发挥作用的占35%和53%,很多人对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轨道内保障党外人才的合法权益及实现政治方面的要求和愿意的状况满意的和基本满意的占42%和49%,大部分人认为我国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占74%),并认为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绝不能实行西方私有化的经济制度(占72%)。

2.对我国、我省营造人才工作方面的认识。

从本次调查来看,大部分人对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示赞同的占70%,对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表示赞同的占79%,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表示赞成的占86%,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赞同的占74%,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赞成的占81%,对省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有74%的人赞同,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消极心理,对我省在营造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62%)、“服务环境”(58%)、“法治环境”(51%)、“舆论环境”(56%)方面很多员工认为基本满意,对我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方面大部分人员认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58%,对我省在人才工作中投入力度49%的员工认为基本满意,对我省在“培养人才”(60%)、“吸引人才”(51%)、“用好人才”(56%)、“待遇留人”(47%)、“感情留人”(47%)、“事业留人”(63%)方面的工作也是基本满意占了大多数,对目前我省党外人才的“政治安排”(51%)“实职安排”(56%)“社会安排”(65%)情况也都是基本满意。这说明我们的统战工作仍然存在盲区,还有待于继续提高。

3.对国企改革问题、和统战工作方面的认识。

从本次调查来看,多数党外知识分子支持、关注国企改革,能够正确认识改革、改制对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触及。也就是说,尽管企业改制工作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冲击,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还是积极的,能理解形势并支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能够时刻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敬业爱岗,表现出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思想觉悟。例如,大部分人认为对目前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在加强党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基本满意的占65%,对目前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在加强党外人才的培养、选拔、推荐方面所做的工作基本满意的占63%。

二、分院体制改革带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分院转制后,带来单位性质、产权结构、分配制度、职工队伍一系列重大变化。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对分院体制改革是拥护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体制改革成功,关心分院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担心改革使自己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竞争上岗,有的党外知识分子竞争不上领导职位,便感到得不到重用,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顾虑重重,有的提出辞职,要求“跳槽”。还有的犹豫不决,感到前途渺茫……。

科研机构企业化,势必给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也给基层党组织对党外知识分子传统的工作方法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改制前,科研机构是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党支部作为一级党组织,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改制后,科研机构企业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样一来,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必然受到影响。

三、加强分院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分院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而又发挥业务骨干作用的地方,分院党政领导注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他们对待党外知识分子与党内知识分子一视同仁,能够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注意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在党组织的教育关怀下,许多党外知识分子积极靠拢党组织,写了入党申请书;许多党外知识分子担任了中层以上领导职务和科研课题组组长,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分院领导班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但总的看,离统战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统战意识还不够强,统战宣传还不够有力,统战方针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统一战线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统战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稳定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对于深化分院科技体制改革,增创分院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采取对策和措施,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

1、党组织要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党组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变无为为有为,党组织的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还应进一步加强。要强化统战意识,明确将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统战对象,纳入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方针政策,重视解决党外知识分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要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从事科研、经营、管理方面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履行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为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要设立统战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统战干部,以便协调和指导下属单位开展统战工作。

2、党支部书记平时参加统战工作会议少,学习有关文件少,对党的统战方针政策了解少,不太善于开展统战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要将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纳入计划。针对分院科研机构的特点,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党组织负责人的统战理论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加大统战宣传力度。分院业务性强,职工平时很少接触统战宣传,不知道统战工作的内容和实质。因此,有必要在分院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统战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要使广大职工群众不断加深对统战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对统战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与统战对象搞好团结合作的自觉性,打好开展统战工作广泛而又坚实的群众基础。要采用专题讲座、会议报告、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有关文件。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2

1、我乡各类人才总量、结构、分布情况

xxx乡人才重要集中在乡机关党委、政府和其他事业单

位,约占73%左右,只有少部分分布于各村,其中村班子人才队伍占有比例月8%。人才中有已具有高中、中专和大专的为多,农村种养殖或加工基层人才很少,只占总人口的2.5左右。同时学业有成的人才基本上都在其他地方发展,回到家乡的很少,更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基础条件的制约,更难留住农村人才。

2、xxx乡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我乡党委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聘用1人,31岁至40岁4人,41岁至55岁2人,大专文科2人,中专文科4人。xxx乡人大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之间,学历大专文科。政府编制5人实有5人,其中31至40岁2人,41至55岁3人,中专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办公室编制2人实有7人,其中聘用及临时人员3人,女同志2人。30岁以下3人,31岁至40岁2人,41至55岁2人,高中2人,中专4人,本科1人。工青妇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1至40岁1人,41至55岁1人,学历大专1人中专1人。人武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学历高中。计生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0岁以下1人,41至55岁1人,高中1人,大专1人。民政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31至40之间,学历中专。国土资源编制2人实有2人,年龄31至40岁2人,学历中专2人。公安司法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30以下2人,31至40岁24人,41至55岁2人,学历高中1人,中专4人,大专1人。

3、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全乡事业单位编制133人实有人员138人,其中乡中学1所,编制29人实有31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25人中专5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5人,未聘人员3人,30岁以下人员19人,31至40岁10人,41至55岁2人。小学编制69人实有64人,其中:大专3人,中专55人,高中6人。中级职称13人,原创:初级职称51人。30岁以下31人,31至40岁16人,41至55岁16人,55岁以上1人。农技、农机、林业、牧业、水利等站所编制7人实有7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年龄31至40岁和14至55岁各1人。初级职称1人,年龄31至40岁之间。工勤人员4人,其中大专2人中专2人,年龄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2人。医疗卫生单位编制9人实有9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年龄31岁至40岁。学历9人中专,9人为初级职称,9人30岁以下。文体、计生站所编制6人实有6人,大专1人,中专5人,30岁以下1人,31至40岁5人。其他公益管理和社会组织编制13人实有13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中专12人,大专1人,初级职称9人,年龄31岁至40岁8人,41至55岁1人,工勤人员3人,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1人。

4、农村实用人才情况

我乡农村实用人才32人,其中:中专10人,高中7人,初中及以下27人,40岁以下27人,41岁以下5人,近三年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人。32人中,生产能手26人(种植能手10人,养殖能手11人,加工能手5人),能工巧匠6人(技能劳动型人才4人、文体艺术类人才2人)。

5、县级层面人才

我乡无县级层面人才。

6、人才需求情况

我乡需求人才为党委2人学历本科和大专各一名。政府1名本科。办公室1名本科学历。文化体育1名本科学历。中学2名学历本科。小学1名学历大专。医疗卫生单位2人,学历大专,农业等单位2人学历大专。文体等2人大专学历。其他公益管理1人学历大专。共计15人。

二、xxx乡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1、在吸引、培养、使用和稳定农村人才等方面,我们

认为要认真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领导对人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观念。树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推动工作保质和高效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充分肯定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全面树立人才第一的用人、选人和培养、任用思路。二是加大人才的社会认可氛围。对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大力鼓励和宣传,在群众中形成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发挥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尊重人才、渴望人才、培养人才的好的社会机制,全面推动全社会重视人才的好的环境。三是做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农村基层人才我们要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法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便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推动社会文化、卫生、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人才进行必要的奖励和鼓励,并有效的为他们更好的发展才能和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善他们的环境,稳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以便发挥更好的人才效益和人才优势。

2、我乡在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流向农村、服务基层政权服务方面,有以下经验和实例:首先,在培养党员和村干部工作上,重点考虑把优势人才吸收进来,并为人才创造好的技能发挥条件,让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我乡坝子村的谢荣昌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非常有经营和管理的才能,曾任过原箐口焦化厂副厂长。但90年代之初,因国家政策和体制不健全的影响,焦化厂倒闭了。我乡看到了他的管理和经营能力,他是农村非常缺乏的人才,便积极发展培养他加入了党组织,现他已成为了一名群众信赖的村支书,发挥出了领导和管理的能力,把坝子村管理的井井有条,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多项工作在全特区各村中名列前列,在村班子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才的作用。又如:荒田村小屯组的周光云同志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勤于苦干,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一套非常适用的养殖技能,为了发挥他的人才优势和作用,我乡多次派他参加特区和市举办的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了他的技能和水平,更多的掌握了畜牧养殖知识,同时在他所在的小屯组修建了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并调运南疆黄羊和种公牛给他饲养,协调信用社发放贷款,以他的带动组织农户发展养殖也,充分发挥出了人才的优势,稳定了人才在本乡发挥作用。

3、农村基层人才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些人有思想、有素质、有头脑、有意识、有文化、懂技术,在群众中大多数有很高的威信,有带动作用,是群众的代言人。其次,他们是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全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他们,并需要激励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他们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的文化、卫生、教育等重要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他们。四是党的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们,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党的政策、路线不偏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更需要他们。从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他们在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才能更快更好,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发掘和培养,并建立有效的机制,激励和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优势和作用,更好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导致农村基层人才流失、缺乏和稳定的原因是:一

是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经济条件受到一定的制约。二是农村人口素质低发展经济和发挥才能的社会环境不好,发展较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资金来源少、途径少,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人才规模化经营。四是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不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五是村级组织人员有限,并且报酬低少,不能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以上因素都是造成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流失、缺乏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影响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健康成长和积极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是:一、农村社会观念陈旧,许多地方落后思想还主宰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二、农村群众群体素质低,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只重生、不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不重长远的观念也限制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三、现在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能力发挥激励机制,一定程度的制约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发挥。

3、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的作用:农村市场基础薄弱,发展空间不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容纳也相当有限,配置的量和需求都没有多大的空间,制约和迫使农村基层人才的流失,并且农村市场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不明显,效益也不能让农村基层人才满足,更加快了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当有限,政府不具有企业一样的优势,不能更多的安置和吸纳农村基层人才,并且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基层人才对薪酬的要求,制约了农村基层人才的留用,致使大量的人才流失,甚至导致人才缺乏。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出台适宜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政策。认

真完善和实行农村“3+1”教育班和技能培训班,大力开展以村为主、为单位的适用技术培训夜校,传授新型农村种养殖新技术,广泛的开展农村群众培训工作,更好的建设和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原创: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人才吸纳机制,把农村基层人才吸纳进村班子。另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发挥才能,政府协调鼓励人才致富,奖励能人,为人才和能人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如大力推行绿色证书优先承办制度、实行资金和项目人才优先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人才优先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

2、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应大力实施项目、资金农村基层人才优先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加大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的农村基层人才大力给予思想奖励和经济奖励,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并努力争取机会,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联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与外界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形成外界互通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和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投放适宜于经济发展,要求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效益高的项目,以有方向的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吸引农村基层人才的加入项目建设。二是积极鼓励个人创建村级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协调各种问题,政府做好各种服务,调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创业积极性,稳定的留在农村创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信息和文化等设施,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的优越,让农村基层人才队伍能热爱农村,增强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以能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好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扶持和贡献奖励,逐步形成良好的创业激励机制,以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创造性,给予更多的创业和发展空间,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从情感上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心,增强在农村创业信心。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3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员: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靳炜、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目

时间

负责人员

内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4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5

2015年11月13-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珠海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教育学博士生以及来自英国、日本、瑞典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6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以“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主题,8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在主论坛或分论坛上作学术报告。同时举行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论坛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分析了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剖析了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并取得了新的共识。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论坛。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代表教育部致辞。他指出,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论坛的主题契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着力强调“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希望通过深入研讨、达成共识,促进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提高。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密切呼应了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紧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心工作。他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我省近年来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创新型广东战略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情况:简政放权,激发高校自主发展活力;集中优势,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推进学分制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师工程”为抓手,打造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赠书仪式上作了讲话,并在论坛上作了《我的教学改革情结》的书面发言。他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不仅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开展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研究,促进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思想的统一,取得了一些共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作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主旨报告。他表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任务,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要扎实抓住课程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这一短板,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优良教学文化,促进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英国高教学会会长斯蒂芬妮・马歇尔作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课程与方法》的报告;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作了《什么是“现代化”的课程?》的报告;学会常务理事、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就香港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育人情况作了报告;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作了《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报告;副会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作了《众创背景下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报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结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实践情况谈了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情况;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王俊文结合行业产业的用人情况谈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并了高端企业实习岗位和用人信息;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作了《基于素质教育框架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的报告;瑞典德隆大学教授托马斯・奥尔森作了《评估和奖励优秀的大学教学――从瑞典的角度体验》的报告;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作了《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的理念与实践》的报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作了《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报告;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作了《在中国学情调查基础上谈目前我国学情调查取得成效及突出问题》的报告;学会常务理事、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曦教授作了《注重质量、创新与效益,推动大学快速发展》的报告;日本教学会原会长、筑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金子元久教授作了《大学教育改革与院校研究――如何发挥iR的作用》的报告;学会学术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教授作了《本科教育改革的“危”与“机”》的报告;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所长汪琼教授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案例作了《高校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的报告;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欧可平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赠书仪式。该套丛书共6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历时6年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陈至立任课题总顾问。课题研究汇聚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研究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各研究专题的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的研究人员1500多名、院校150多所。课题成果回答了“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论坛闭幕式上,学会表彰了第十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及其指导教师。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6

这次调研工作会议是部委决定召开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市组织系统调研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年的调研工作任务。这次会议既是工作部署会议,更是工作交流会议。刚才各位同志谈了各地在调研工作上的经验做法,很多是谈调研方法、调研心得,反映了近年来各地在组织工作调研上的亮点和特色做法,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听后,我很受启发。下面,我讲3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20*年全市组织系统调研工作的基本评价

去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围绕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着眼于组织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突出重点课题调研,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组织工作。主要有3方面的特点:

一是围绕组织工作大局,精心组织重点课题调研。调研选题的确定和调研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组织工作大局,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市县组织部门都确定了一批重点课题,集中力量突破。比如,市委组织部在年初根据全市组织工作重点,确定7个重点课题,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也都结合实际确定重点课题。据统计,20*年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共开展了56个重点课题调研,这些课题都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通过课题调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二是采取科学的调研方法,调研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组织课题调研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调研方法和工作措施,确保调研成果取得较好质量。比如,在组织协调上都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调研组,制定周密细致的课题实施方案,许多课题还整合各个单位力量,变组织部门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在具体的调研方法上,都能积极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定量分析和蹲点等调研方法,普遍召开调研分析会,对调研得到的大量而翔实的素材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并确定精干力量撰写调研报告。市委组织部对各地上报的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评选,共评选出15个优秀调研报告,刚才进行了表彰。

三是重视成果转化,调研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在调研工作中,把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许多课题成果都得到了有效转化。比如,有的课题调研形成的对策思路比较成熟,时机也比较合适,就直接转化为方案、意见、办法、规定等文件或者领导讲话要求,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有的课题是针对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提出的对策全面推行的时机暂未成熟,各地也能积极进行探索试点,转化为工作创新;还有些课题成果直接转化为今后的工作思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足。比如,工作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县(市、区)对调研比较重视,课题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有的县(市、区)抓调研工作不够到位,课题成果仅1-2个,质量也比较低。另外,市委组织部在指导、协调、检查、沟通各地开展调研工作的力度上还不够,刚才大家也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予以研究考虑。

二、今年组织工作课题调研的重点

今年全市组织工作课题调研,仍然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和组织部门的中心工作来展开,具体的重点课题分工安排,我们已经通过文件下发。这里我再做一强调。

一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这个课题是*提出的一个新命题,省委组织部把它作为今年的第一个重点课题。斯部长多次讲到今年组织工作最重要是两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如何提高干部工作公信度(还有一项是如何扩大党内民主),并亲自担任课题主持人。课题重点要从干部工作的实际出发,把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结合起来,突破影响和制约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性问题和关键性环节,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课题成果形式之一是调研报告,同时采取边调研边试点的方法,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一批配套制度。

二是*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调查。这个课题是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从*籍大学毕业生切入,研究和解决*的人才问题。邵书记非常关注*的人才流动情况,这个课题也是邵书记点的题。*每年有4万人考上大学,但每年回温就业的仅1万人。另外3万人流向哪儿?为什么不回温就业?都是哪些专业领域的人流向外地?*的就业环境有哪些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等等,都是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三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解决干部监督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深化审计结果运用。课题成果形式主要是调研报告。

四是改革开放30年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这个课题是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专委会20*年的重点课题,也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系列研究之一,*作为率先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地方,研究这个课题意义非常重大。课题的任务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举措。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并配之以有关史料、照片、数据、图表,汇编成书。

五是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研究。开展这个课题调研,是从*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既吸引了大量的“新*人”,又促成了为数众多的“*人”在外谋生创业,这些流动群体的党建是区别于固定群体党建的新模式。课题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加强这一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课题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时机成熟时出台规范性意见。

六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由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调研室和市国资委承担,县(市、区)基本没有任务。

七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研究。这个课题之前没有列入全市重点课题,是省委组织部另外下达的任务。该课题由赵洪祝书记主持,共分四个子课题。我市承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及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以上7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委组织部承办处室各自部署给相关参加单位,希望有关县(市、区)委组织部按照分工安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力量,抓好落实。同时希望县(市、区)委组织部结合本地的实际,自行确定一些重点调研课题。在年底,我们将一并列入全市组织系统调研成果的评比。

三、进一步提高组织部门调查研究工作水平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从而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起点要高,切入点要低。组织部门的调查研究是直接为部里的决策服务的,必须把握党委和组织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这样,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起点要高。但是在坚持高起点的前提下,调研选题的切入点要低,尤其是市县两级组织部门选题的切入点要放在对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这样说呢?从组织工作的调查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组织工作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的研究;某一时期组织工作某些重大政策的研究;如何运用党的组织工作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对我们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来说,主要是第三类研究,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抓住组织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选准题目,集中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确定调研选题时,有一个很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现在的课题调研能不能转化成为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把握住这一点,就能保证调研成果是否有实效。

第二,调查要实,研究要深。调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和研究就是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两大关键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根本,重在调查、贵在研究。要想捕捉坐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就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基础工作,发扬两眼向下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大量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蹲点调研、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常用的调查方法,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都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深入调查之后,必须对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综合、消化、加工,进行全面分析、理性思考、认真研究,真正把问题把握准确、把原因分析透彻,找出问题的症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都必须正确处理,重调查轻研究、重研究轻调查都不可取。市委组织部今年对怎么让调查做实、研究做深,有一些设想,比如,准备在各县(市、区)选择若干个不同的基层联系点,作为调研基地,使调查更实;在调研中采取一些联动研讨的办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研究做深。

第三,报告要精,转化率要高。调查研究的成果首先要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形成的文字材料直接关系调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好的调研报告既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严谨,又要简洁生动,有说服力,还要有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结论、新的判断、新的对策、新的点子。这就要求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调研报告形成后,调研工作还只是完成一半。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调研报告能否得到有效转化才是最终目的。调研报告形成后,不能满足于评个奖,要在后期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多下功夫。检验和评价调研工作成效的标准,调研报告质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这些调研报告有多少得到转化得到了利用。套用经济学上的说法,我们要有一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仅要善于“生产”,更要善于“销售”,完成调研报告只是做成了产品,要把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这个销售就是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得不到转化,那就是废纸一堆、废话一篓。调研成果的转化有很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转化为规范性操作要求,其特征是既有文字要求,也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也就是把调研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思路,转化为方案、意见、办法、政策、规定或者领导讲话要求,用于指导基层实践。这种成果转化是最基本的形式,通常这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比较多。第二类是转化为创造性工作举措,其特征是不一定有系统规范的文字,调研中形成的思路和举措直接运用到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推进工作。第三类是转化为人们的思想理念,其特征是有文字阐述,但不一定马上转化为操作性的措施。不管是哪类的转化,关键是要看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多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自身要硬,整合要好。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做好调研工作的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从目前各地的现状,我市这支队伍还是参差不齐的。建设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一是要加强调研室的建设,有个综合协调的科室是有利于提高调研整体水平的,现在绝大多数县(市、区)委组织部没有单独的调研室,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设置,至少要配备专职的人,部委要关心、爱护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是要提高全体组工干部调查研究的水平。有的地方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有一批调研水平相对较高的组工干部,因此每年就能出若干个质量较好的调研成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整合资源,壮大调研力量。我们常常感到需要调研的问题很多,而调研力量相对不足,注意在组织系统内整合资源、整合力量,但仍然不够用。特别县(市、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怎么办?这就需要把眼光再放开一些。现在对于党的建设,研究的部门很多,研究的人员很多,比如党校、高校、机关工委等党委工作部门等,还有一些从事其他工作但对党的建设研究有兴趣的同志,对这部分资源,我们要加以整合、使用。一些课题本身内容就牵涉到其他职能部门的,更加需要整合资源。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7

1.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志愿服务进基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主动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极为重要的意义。

2.今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十五周年,十五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群众需求,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以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和自愿参与的高尚行动,积极投身扶贫支教、西部大开发、社区发展、保护母亲河、抢险救灾、扶危济困、大型赛会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为当代中国青年运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3.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城市社区、农村村组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深入基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共青团组织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宣传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4.20__年暑假之际,长沙理工大学校团委主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志愿服务进基层”社会调查活动,旨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组织大学生暑假回乡对所在社区、村组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农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状况,总结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科学设置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农村,真正服务基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活动主题:志愿服务进基层,和谐社会建新功

三、活动内容

1.了解各类城市社区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需求情况。

2.了解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农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需求情况。

3.调研取消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教育状况。

4.根据调研结果汇总并分析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的情况,并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活动时间:20__年7月~20__年4月

1.组织策划阶段(20__年7月9日~7月18日):制定活动方案和调研表格,选拔并培训重点调研小组成员;

2.实地调研阶段(20__年7月19日~8月23日):志愿者返乡开展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

3.总结分析阶段(20__年8月24日~3月31日):调研数据汇总,召开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和志愿者调研感受,对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志愿者进行表彰。

4.撰写报告阶段(20__年10月1日~10月30日):根据数据汇总情况,撰写质量较高的社会调查报告,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

五、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要求计通学院除毕业班外全体同学参加,也欢迎其他院系同学参加。

2.调查成果要求:a、至少完成1份社区(村组)调查表,5份居民(农户)调查表;b、完成一份20__字左右调查报告;c、收集

反映社区(农村)发展建设的其他佐证材料(照片、视频、书籍资料等);d、开展调研活动的照片。

3.学院组建重点调研小组,同学们可向院团总支提交申请,学院将对重点调研小组成员组织专题培训和跟踪指导。

4.本次活动采用学生过年回家顺便进行的方式开展,不要求学生前往非生源地。学生深入家庭所在地的社区(村组),通过实地走访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干部和居民(村民)、座谈、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相关信息,完成调查问卷。每位同学至少走访一个社区或村组,走访5户以上的居民或农户。

5.本次活动纳入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活动情况计入素质拓展证书。能完成调研任务并提交调查问卷的同学,将在第二课堂学分中计2分。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较好,提交的调研报告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同学,学院将予以奖励。

六、重点区域

1.城市社区:分别选取省会以上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长沙等)、区域中心城市(如地市一级城市)、县级城市(或能形成居民社区的集镇)为样本进行分析。

2.农村:分别在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主要以湖南为代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区域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农村村组为样本进行分析。

七、组织领导

主办:共青团长沙理工大学委员会

承办:共青团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总支委员会

八、宣传报道

1.校团委《阳光在线》、计通学院网站对活动进行全程报道,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向《湖南青年在线》、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网、《长沙理工大学报》、长沙理工大学电视台等校内外媒体通报。

2.设置活动专题网站(博客)、qq群,供志愿者和交流相关信息。

九、结果提交

1.所有同学必须在20__年8月28日之前将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和其他佐证材料交各班团支书,调查报告并发电子版到%26lt;mailto:调查报告并发电子版到%26gt;。

2.咨询方式:

电话:

联系人:

活动网站:%26lt;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的工作目标出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查分析当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为加强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主要任务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当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着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进度安排

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查研究,分为专题调研和综合汇总两个阶段。

专题调研阶段。由市直相关部门结合本部门、本系统工作实际,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组织力量对本部门、本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一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各县区也要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于6月上旬完成专题调研工作,形成能反映本县区、本行业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基础数据翔实、分析问题透彻、意见建议切实可行的专题调研报告,于6月15日前报送市委组织部。

综合汇总阶段。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抽调市直相关部门人员和市内部分理论工作者组成综合报告组,在整理、分析、汇总相关部门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于6月底上报市委和省委组织部。

四、专题调研课题及分工

根据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市委组织部提出了一些专题调研课题,并确定了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也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1.关于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人事局、市民政局)

2.关于全市城市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包括党组织和其它配套组织)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3.关于全市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4.关于全市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事局)

5.关于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司法局)

6.关于全市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7.关于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

8.关于全市工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工会)

9.关于全市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团市委)

10.关于全市妇联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妇联)

11.关于全市残联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残联)

12、关于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责任单位: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13、县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责任单位:各县区委组织部)

五、组织领导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实施

本文是以南京为主要调查地区、同时涵盖江苏省内其他地区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及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此项调查从2005年10月份开始,在南京市财政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历时4个月,在全省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的实地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15份,回收率95.83%.剔除重复和无效问卷后,最后用于分析的问卷共计112份,涉及纺织、化工、石油、机械建设、其他工业、农垦、商业等七大行业,共计调查了江苏移动、中国银行、华为技术、华泰证券等近70家企业,涵盖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资产规模大于10亿的企业占55.05%,南京企业占72.32%.所调查的江苏省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其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从回收的问卷看,在企业已建内部控制制度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建立了业绩考核制度,成本费用、工程项目、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较好,可见,企业对于重要生产经营环节比较重视。而仅有28.57%的企业存在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制度,29.46%的企业建立了投资和筹资内部控制制度,可知,仍有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尽完善,一些传统思想左右着管理层,对非经常性的筹投资活动不够重视,而这些活动往往会对企业产生长期的影响。

从我们的调查中知道,内部控制建立时间在1995年以前的仅有10%,而2001年以后的占到60%,所以,大多数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时间较晚,实践经验较少,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已实施信息系统中,有50%的企业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有23.21%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可见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是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失去有效的支撑。

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与监督情况的分析

根据coso五要素框架,监控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价,并将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改进意见反馈给有关管理部门甚至董事会,它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政策建议,使用调查报告的形式研究了南京地区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情况,从执行、反馈、评价和监督等几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1.执行情况分析。在本研究中,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反馈情况主要从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实施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以及当地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总体效果并不乐观,仅有22.47%的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很好”,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不明显。下面将对此做详细的分析。

(1)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实施控制情况。在调查中,企业的采购审批、生产流程、合同批准、授权批准、销售渠道与资金可供程度的流程设计较好;但是采购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差,选择“很好”的分别仅占11.00%和14.58%.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实践中,虽然审批制度可以控制业务流程,但是流程过严导致的效率低下可能会使得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使企业不能较好地把握好授权的度,这样,的情况就难免会发生。

(2)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这里的调查表明,企业资金分析和税务分析报告建立情况均较差,均低于30%,非南京地区的建立情况明显好于南京地区,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分析报告方面,非南京地区已经走在南京地区的前面。此结论与下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分析具有一致性。

(3)当地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在此部分的调查中,有44.79%的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没有推动作用,在认为政府有推动作用的企业中有55.56%的企业认为政府的推动作用较小。可见,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事务,政府不方便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政府能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各种标准和强化标准的实施,就会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各国实践都表明,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如果能够受到公众尤其是政府的关注,那么企业出现问题的频率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另外,调查中,南京地区的“政府推动作用”项选择“大”的占40%,非南京地区的占57.14%,可见,非南京地区的政府推动作用领先于南京地区。

2.实施中的反馈与评价情况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业绩评估报告、财务会计人员是否充足及是否有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等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是否有业绩评估报告。在调查中,有79.21%的企业有业绩评估报告,但仍有20.79%的企业没有业绩评估报告。企业如果没有业绩评估报告,其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就无法评价,那么内部控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很难具有说服力。从地区上看,南京地区有82.80%的企业有业绩评估报告,稍好于非南京地区的75%,由此可见,南京地区更重视对企业业绩的分析与评价。

(2)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是否充足。在调查中,有85.71%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员充足,其中,南京地区有占90%的企业认为财务人员充足,而非南京地区的比例是84%,这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南京地区的企业更加关注财务方面人才的储备;在会计系统是否提供了完整的会计记录,使注册会计师能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实施审计的调查中,有91.35%的企业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无明显的地区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比较充足,而且能够胜任其岗位职责。但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却不太乐观,这可能与企业领导将内部控制看成是财务人员的主要责任有关。然而,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需要公司各个层面人员的共同参与,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

(3)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从我们的调查中知道,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制度并不完善,非南京地区建立内部控制报告的情况普遍好于南京地区。可见,非南京地区对内部控制评估的意识较强。另外,我们发现,企业资金、经营、财务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的建立比例要高于其他内部控制报告制度,这说明企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的控制比较重视。但是调查中的“投资控制报告”的比例较低,这与前面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分析和内部控制分析报告结论具有一致性。调查中,内部评估报告的周期在“一年”的占50.00%,大多数企业的评估周期正常,仍有10.42%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周期在两年以上,如果评估周期较长,就不利于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调查无明显的地区差异。

3.实施中的监督分析。在本研究中,内部控制的监督主要包括内审部门建立和内审报告情况,考核激励机制,会计事务所的更换情况及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等方面。

(1)企业是否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报告。从调查中可知,有83.33%和84.62%的企业有内审部门和内审报告,仍有16.67%和15.38%的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内审报告。在地区差异方面,南京地区的内审部门建立情况明显好于非南京地区,而在内审报告调查中,南京地区也稍好于非南京地区,原因可能是南京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内部审计方面相对于非南京地区企业较成熟。

(2)企业是否有考核激励系统。调查显示,有85.86%的企业建立了考核激励系统,南京地区的这一比例为88.24%,稍好于非南京地区的80.65%,有14.14%的企业没有考核激励系统。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动力,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与监控,也不利于员工力量的凝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3)企业近五年是否存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调查显示,32.89%的企业近五年存在更换会计事务所的现象。一个企业如果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说明其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内部控制,这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连续监控。从地区差异上看,有24.49%的南京企业存在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情形,非南京地区的这一比例为48.15%,明显高于南京地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南京地区比较重视内部审计,而相对忽视外部审计的重要监督作用,这与上文中的内部审计方面的调查结论具有一致性。27.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企业的控制制度不完善,这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不甚完善的结论一致。

(4)企业是否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调查显示,有72.45%的企业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但仍有27.55%的企业没有研究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事实上,企业只有对现有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从地区看,有78.57%的南京企业进行研究,明显高于非南京地区的57.14%,这说明南京地区比非南京地区对现有内部控制的研究更有主动性。其原因可能是南京企业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设计标准出现偏差时,容易对其加以修正、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非南京地区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分析报告、政府推动作用等方面明显领先于南京地区,这些地区的差异说明非南京地区的企业比较重视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比较倾向于利用外部的监督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而南京地区的企业在内审部门及内审报告的建立、更换会计事务所的频率和对现有内部控制的研究等方面明显好于非南京地区,这些现象说明南京地区的企业比较重视内部权利的制衡,相对于外部监督来说,更重视企业内部的监控和对现有体系的研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运行包括了执行、反馈、评价和监督等过程,需要公司各个层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下诸方面。

首先,企业要注重业务流程的设计,并时刻关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尤其非南京更要重视程序的规范和权力的制衡,这样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如缩短采购周期和提高生产效率等,以防止有些制度形同虚设。

其次,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业绩评估报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分析和评估报告;而且要缩短报告周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南京地区,需要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意识。

再次,企业要重视评价和监督系统的建立。在内部审计部门编报内部审计报告时,要强调准确性,及时性和有针对性。尤其是非南京地区在坚持外部审计独立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内部审计,关注内部控制执行中重要环节脱离预期的偏差,帮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寻找产生控制偏差的原因。另外,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不利于企业的连续监督,尤其南京地区要重视外部审计的作用。

最后,由于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变化,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等。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正伟。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审计研究,2001(4)。

2.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7)。

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实施

本文是以南京为主要调查地区、同时涵盖江苏省内其他地区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及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此项调查从2005年10月份开始,在南京市财政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历时4个月,在全省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的实地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15份,回收率95.83%.剔除重复和无效问卷后,最后用于分析的问卷共计112份,涉及纺织、化工、石油、机械建设、其他、农垦、商业等七大行业,共计调查了江苏移动、银行、华为技术、华泰证券等近70家企业,涵盖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资产规模大于10亿的企业占55.05%,南京企业占72.32%.所调查的江苏省处于长三角发达地区,其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我们进一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从回收的问卷看,在企业已建内部控制制度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建立了业绩考核制度,成本费用、工程项目、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较好,可见,企业对于重要生产经营环节比较重视。而仅有28.57%的企业存在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制度,29.46%的企业建立了投资和筹资内部控制制度,可知,仍有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尽完善,一些传统思想左右着管理层,对非经常性的筹投资活动不够重视,而这些活动往往会对企业产生长期的。

从我们的调查中知道,内部控制建立时间在1995年以前的仅有10%,而2001年以后的占到60%,所以,大多数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时间较晚,实践经验较少,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已实施信息系统中,有50%的企业实施了电算化系统,有23.21%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可见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是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失去有效的支撑。

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与监督情况的分析

根据CoSo五要素框架,监控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价,并将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改进意见反馈给有关管理部门甚至董事会,它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政策建议,使用调查报告的形式研究了南京地区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情况,从执行、反馈、评价和监督等几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1.执行情况分析。在本研究中,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反馈情况主要从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实施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以及当地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总体效果并不乐观,仅有22.47%的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很好”,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不明显。下面将对此做详细的分析。

(1)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实施控制情况。在调查中,企业的采购审批、生产流程、合同批准、授权批准、销售渠道与资金可供程度的流程设计较好;但是采购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差,选择“很好”的分别仅占11.00%和14.58%.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实践中,虽然审批制度可以控制业务流程,但是流程过严导致的效率低下可能会使得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使企业不能较好地把握好授权的度,这样,滥用职权的情况就难免会发生。

(2)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这里的调查表明,企业资金分析和税务分析报告建立情况均较差,均低于30%,非南京地区的建立情况明显好于南京地区,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分析报告方面,非南京地区已经走在南京地区的前面。此结论与下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分析具有一致性。

(3)当地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在此部分的调查中,有44.79%的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没有推动作用,在认为政府有推动作用的企业中有55.56%的企业认为政府的推动作用较小。可见,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事务,政府不方便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政府能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各种标准和强化标准的实施,就会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各国实践都表明,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如果能够受到公众尤其是政府的关注,那么企业出现问题的频率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另外,调查中,南京地区的“政府推动作用”项选择“大”的占40%,非南京地区的占57.14%,可见,非南京地区的政府推动作用领先于南京地区。

2.实施中的反馈与评价情况分析。这部分主要围绕业绩评估报告、财务会计人员是否充足及是否有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等方面进行分析。

(1)是否有业绩评估报告。在调查中,有79.21%的企业有业绩评估报告,但仍有20.79%的企业没有业绩评估报告。企业如果没有业绩评估报告,其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就无法评价,那么内部控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很难具有说服力。从地区上看,南京地区有82.80%的企业有业绩评估报告,稍好于非南京地区的75%,由此可见,南京地区更重视对企业业绩的与评价。

(2)企业财务人员是否充足。在调查中,有85.71%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员充足,其中,南京地区有占90%的企业认为财务人员充足,而非南京地区的比例是84%,这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南京地区的企业更加关注财务方面人才的储备;在会计系统是否提供了完整的会计记录,使注册会计师能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实施审计的调查中,有91.35%的企业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无明显的地区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比较充足,而且能够胜任其岗位职责。但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却不太乐观,这可能与企业领导将内部控制看成是财务人员的主要责任有关。然而,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需要公司各个层面人员的共同参与,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

(3)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从我们的调查中知道,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制度并不完善,非南京地区建立内部控制报告的情况普遍好于南京地区。可见,非南京地区对内部控制评估的意识较强。另外,我们发现,企业资金、经营、财务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的建立比例要高于其他内部控制报告制度,这说明企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的控制比较重视。但是调查中的“投资控制报告”的比例较低,这与前面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分析和内部控制分析报告结论具有一致性。调查中,内部评估报告的周期在“一年”的占50.00%,大多数企业的评估周期正常,仍有10.42%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周期在两年以上,如果评估周期较长,就不利于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这方面的调查无明显的地区差异。

3.实施中的监督分析。在本中,内部控制的监督主要包括内审部门建立和内审报告情况,考核激励机制,会计事务所的更换情况及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等方面。

(1)企业是否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报告。从调查中可知,有83.33%和84.62%的企业有内审部门和内审报告,仍有16.67%和15.38%的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内审报告。在地区差异方面,南京地区的内审部门建立情况明显好于非南京地区,而在内审报告调查中,南京地区也稍好于非南京地区,原因可能是南京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内部审计方面相对于非南京地区企业较成熟。

(2)企业是否有考核激励系统。调查显示,有85.86%的企业建立了考核激励系统,南京地区的这一比例为88.24%,稍好于非南京地区的80.65%,有14.14%的企业没有考核激励系统。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动力,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与监控,也不利于员工力量的凝聚和企业的长期。

(3)企业近五年是否存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调查显示,32.89%的企业近五年存在更换会计事务所的现象。一个企业如果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说明其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内部控制,这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连续监控。从地区差异上看,有24.49%的南京企业存在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情形,非南京地区的这一比例为48.15%,明显高于南京地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南京地区比较重视内部审计,而相对忽视外部审计的重要监督作用,这与上文中的内部审计方面的调查结论具有一致性。27.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企业的控制制度不完善,这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不甚完善的结论一致。

(4)企业是否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调查显示,有72.45%的企业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但仍有27.55%的企业没有研究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事实上,企业只有对现有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从地区看,有78.57%的南京企业进行研究,明显高于非南京地区的57.14%,这说明南京地区比非南京地区对现有内部控制的研究更有主动性。其原因可能是南京企业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设计标准出现偏差时,容易对其加以修正、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非南京地区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分析报告、政府推动作用等方面明显领先于南京地区,这些地区的差异说明非南京地区的企业比较重视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倾向于利用外部的监督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而南京地区的企业在内审部门及内审报告的建立、更换会计事务所的频率和对现有内部控制的研究等方面明显好于非南京地区,这些现象说明南京地区的企业比较重视内部权利的制衡,相对于外部监督来说,更重视企业内部的监控和对现有体系的研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运行包括了执行、反馈、评价和监督等过程,需要公司各个层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下诸方面。

首先,企业要注重业务流程的设计,并时刻关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尤其非南京更要重视程序的规范和权力的制衡,这样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如缩短采购周期和提高生产效率等,以防止有些制度形同虚设。

其次,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业绩评估报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分析和评估报告;而且要缩短报告周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南京地区,需要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意识。

再次,企业要重视评价和监督系统的建立。在内部审计部门编报内部审计报告时,要强调准确性,及时性和有针对性。尤其是非南京地区在坚持外部审计独立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内部审计,关注内部控制执行中重要环节脱离预期的偏差,帮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寻找产生控制偏差的原因。另外,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不利于企业的连续监督,尤其南京地区要重视外部审计的作用。

最后,由于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变化,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等。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和企业制度的建立。

1.王正伟。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审计研究,2001(4)。

2.杨雄胜。内部控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