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8:39

乡村教育调查篇1

区妇联的相关人士在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的主题调查在顺德尚属首次,但区妇联及区家庭教育研究会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无论是从调查的严谨性还是受访对象的代表性,此次调查都有着相当的重视与认真的态度。从调查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与问题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顺德居村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报告解读:四大误区成居村家庭教育“拦路虎”

调查发现,就当前居村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式各样,但基本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相关人士认为,正确面对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才有可能将家庭教育工作建设得更为理性化和现实化。

突围爆点:三大建言修补居村家庭教育缺口

针对调查总结出来的四大普遍存在的误区,区妇联、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人员在经过大量调研及收集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三项可行方案,以弥补因家长原因造成的居村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足。

素质调查1

普遍较低,亟待转变理念及行为

数据统计

学历方面:受访家长中,44.8%的家长学历在初中以下,高中的有37.1%,而大专以上的仅占8.1%。;

意识方面:自认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的只占11.%,而在获取辅导孩子能力、掌握教育方法的意识方面,高达34.6%的家长竟然回答“一点都不希望”,且希望得到帮助的家长不到10%。

■原因透析

一、居村家长学习意识淡薄,难得看书看报,更何况儿童教育、心理辅导之类的书籍;

二、居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家庭教育行为极为欠缺;

三、居村家长自身生活方式的非健康因素干扰太多,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市民声音

北滘的郑一堂是高中生,他自己也承认,工作压力大,没有意识去对孩子的学习和相关教育进行过思考。

记者采访中发现,排除素质的原因,相当多的家长都会用“工作”说事,以此来作为自己缺失家庭教育的借口。

专家评点

顺德区容桂幸福陈占梅小学校长曾宪松:家长素质的高低是相对性的,不可否认居村的家长相对城区的会稍为偏低一些,而且素质偏低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就明显低于素质高的家长,表现出参与教育的意识不强,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完全托管于学校,自己不闻不问。要改变这一点关键要强化家长的参与意识,家庭也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意识调查2

缺乏理性,将教育重担交付学校

数据统计

家校互动:有意识与学校保持联系并主动从学校方了解关注孩子状况的只占受访人数的17.8%。

■原因透析

一、认识有误。居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

二、责

任缺失。在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后,家长只是一味抱怨,甚至指责学校失职。市民声音

邓刚则是为数不多的大专生之一,尽管如此,他认为作为家长,都有着自己的社会任务,教师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份子,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学校就有成体系地施行。

记者走访中发现,就教育所承担的任务而言,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学校”,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专家评

点顺德区大良凤城中学副校长尧勇: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责任,要是缺少一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一种缺失。比如说道德品质的培养,孩子一出生首先就在家庭里接受教育,要是家庭教育这块缺少了,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就失去了一个正确的观念导向,再把孩子放到学校来,教育就会难免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家长一定要在观念上转变过来。

理念调查3

望子成龙,高压手段得不偿失

数据统计

寄望方面:有43.2%的居村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孩子的思想建设、内心感受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

关注度方面:在校表现的关注占20.5%,能否自觉完成作业

占19.5%,而关注品德表现及校园生活感受的只占13%。对错犯错方面:能采取说服教育为主要方式的占57.3%,而采取“不理他”“关在家里”“罚站”等消极方法的有22.7%。

■原因透析

一、理念失衡。一方面期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另一方面把才能局限于孩子的书本知识或成绩表现;

二、方式失策。基于对孩子的期望,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认为严厉、高压才会对孩子有更大的触动。

乡村教育调查篇2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乡村教育调查篇3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是成人教育,都取得很大进步,具体体现在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很大提高,校舍环境有较大优化与改善,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等。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上。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以后教育成长。因而研究乡村小学办学情况就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我们从基层农村来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现乡村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起社会关注。

而且,乡村小学的办学情况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为此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重点。华南师范大学是大学是广东教育的龙头,华师人秉承着关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乡村小学办学情况。

为什么选增城做调查呢?因为增城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不过现在并不是十分发达,处在转型中,城乡差距也比较明显,存在数量较多的农村小学,而且增城离华师比较近,本人对增城比较熟悉,所以选增城市乡村小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 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1) 主题:关于乡村小学办学情况调查,以广东增城为例。

(2) 目的:通过对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反映整个广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乡村小学办学的一些共同情况,引起各方重视,为达到推动广东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贡献。

 

三.文献探讨

研究乡村小学办学情况的调查有很多,人们都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乡村小学办学仍然比较落后,与城镇有一定差距。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小学办学要追上城镇小学,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本次调查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调查中尽量收集增城市教育局对本次调查课题的一些已有资料。  

另外有专家曾指出增城市,或者其它地方乡村小学办学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农村教育的话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

(二)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关键是农村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 乡村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

(四) 乡村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二是办学经费短缺,三是办学环境较差。

 

四.研究设计

(1) 调查方法:实地研究,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方式,加上拍摄,实施实地观察法。

(2)  研究的模型:增城市各镇各选一个乡村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如派潭镇—庙谭小学:小楼镇—棠下小学:荔城镇—棠村小学:正果镇—兰溪小学:石潭镇—麻车小学:朱村镇—莲塘小学:中新镇—梁屋小学:新塘镇—大勿村小村。(如果不存在所选小学,例如出现一些小学合并等情况,可选该镇乡村另外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这是初定,根据实际情况可改。)

(3) 分析单位:所选的乡村小学。

 

五.研究调查步骤

(1) 选题,查找所选课题的相关资料,为调查的开展作理论准备。

(2) 组队:调研的队伍为10个人,选熟悉增城市的学生为主,以1人为组长,3人为采访员,3人为记录员,2人为后勤人员,1人负责拍摄。实施调研时,除组长和拍摄人员确定不变外,队伍里每个人可轮流当采访员、记录员和后勤人员。

(3) 申请:写好计划书,组好队后写一份书面报告给学校,希望学校批准,并希望得到一些资金支持及给增城市教育局的介绍信。

(4)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稿,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访谈稿见附表,做好调查开展的资料准备。

(5)  进行调查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首先,去增城市教育局说明此行目的,并努力收集增城市教育局对本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概貌的一些资料;

然后,去所选各镇乡村小学进行调查,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所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访谈对象包括学校师生,该村村民,学生家长等。

派发问卷的数量为每个学校50份,其中学生卷40份,教师卷10份,访谈的人数为每个学校和村庄20人,其中学生6人,教师6人,普通村民4人,学生家长4人。

最后,收集整理资料。每采访调查一个镇一个乡村小学就整理一遍,最后汇总整理。

(5) 分析资料:考虑经济、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对该村小学办学影响。做到仔细认真,以小见大。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完成其他调研成果。

注:访谈稿见附表。

 

六.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 本课题专业对口、立意深远

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本身所学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心我国教育状况,这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具有一致性。目前乡村小学办学情况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此课题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深入了解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的具体情况,通过以增城为例反映广东省乡村小学办学面临的共同困境,引起社会重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二) 本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经过请教老师得到建议和我们小组的讨论,初步确定研究目标,勾画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

(三) 调查对象资源丰富,资料来源可靠

增城市的乡村小学数量多,而且增城是广州郊区的一个县级市,离华南师范大学比较近,交通方便,这为我们就地取材提供了便利。

(四) 人力资源优势

我们的成员有10人,基本上对增城市比较熟悉,方便解决交通与语言问题,便于调研开展。而且队员都有参与下乡的暑假调研,积累了一些调研经验,并且有社团工作的经历,这对于我们课题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五) 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

我们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针对性强且可行性强,工作任务分配落实到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七.测量

(1)  研究中主要变量:被采访人员的不确定性,乡村小学上学的时间、队伍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天气、调查期间人们的活动等。

(2) 测量(即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拍摄(拍摄学生、老师、校舍、村落、学生活动等)

 

八.资料收集方法

     实地收集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挖掘调查所选乡村小学办学真实情况,然后汇总反映,记录员和采访员要努力合作,拍摄员要抓住调查中精彩镜头。

 

九.分析方法

(1)  主要考虑经济因素,思考经济与乡村小学教育的关系。

(2) 还有考虑环境、风俗等其它因素对该村小学办学情况影响。

(3) 经济差异对办学影响作详细描述,各村所属镇环境、经济等因素作为差异性比较,还有注意人们对学校办学的关注程度。

(4) 汇总资料后要做到以小见大,因而联系到广州、广东乃至全国乡村小学办学情况。

 

十.研究时间表

如下:

 

 

 

 

时间

事件

注意事项

2010年暑假前一个月

组队,向学校申请

尽量不要与考试复习冲突

2010年暑假开始后

着手调查,先去增城市教育局了解总体情况

调查时用语要礼貌,拍摄要得到批准

2010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

按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石滩镇、中新镇、新塘镇、朱村镇、荔城镇顺序进行调查  

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做好问卷调查、访谈记录与拍摄工作,回来整理

2010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继续调查

了解小学开学的时间,争取调查他们正式上课的情况,继续完成前面没有完成的调研任务

2010年11月

整理资料

做到详细和仔细

2010年12月

写好成果,论文及制作网页

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十一.成果呈现方式

     论文加上网页,详细反映本次调查的成果,论文是作为本次调查的报告,网页的内容除了调查报告的方面,还有拍摄情景,以及与被采访者的谈话视频等。成果整理后,通过学校向有关部门反映。

 

十二.经费预算

总   计: 880(单位:元人民币)

具体预算如下:

打印费:400份问卷*0.2元=80元

交通费:500元

通讯费:100元

摄影费:100元

其他费用:100元

 

 

 

 

 

 

 

 

 

 

 

 

                                                                                                                                                             

附表

访谈稿(初定)

一.针对校长  

    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现在想了解一下你们学校一些情况,首先感谢您!我们想知道:

1 你们学校有多少个学生,多少个老师?    

2 你们学校的课室、体育场所是否设备齐全或足够?

3 您觉得乡村小学有面临哪些困境?例如你们学校?

4 作为一校之长,您有什么意见可推进乡村小学办学吗?

5 跟城市小学相比,您觉得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与城镇小学有什么差别?

(还会有其他问题)等等

二.针对老师

老师,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想了解一些情况,首先谢谢您!

1. 你认为自己喜欢在乡村小学里教书吗?

2. 或者说,让您留在乡村里教书的动力是什么?

3. 您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有什么看法?

4. 您是教一个科目,还是几个科目呢?还有,您教几个年级?

5. 您觉得乡村小学的办学要提高,需要哪些人或部门的努力?

6. 等等

三. 针对学生

   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现在想问一下你们的问题,你们想听吗?

1. 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吗?

2. 你们最喜欢上什么课呀?为什么呢?

3. 你们喜欢在这里读书吗?

4. 放学后,你们会在学校里进行体育活动吗?或者在其他空闲时间?

5. 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等等

四. 针对家长或村民

   大叔(大妈),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请问您现在有空吗?我们想知道您对本村小学办学的看法,先谢谢您! 

1. 请问您有孩子在本村学校里读书吗?你觉孩子在村里读书好吗?

2. 您觉得村里小学办学搞得怎么样?

3. 你们村里的乡亲支持建好村里的学校吗?

乡村教育调查篇4

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的乡村教师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乡村教师的现状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地位低,待遇低,结构性短缺,素质有待提升,后续性学习困难,教学环境简陋等等。要想改变乡村教师的社会现实问题,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关键词:乡村教师问题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6

一、导言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教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存亡,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基础教育无疑成了影响教育素质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一个。乡村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状态影响着其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

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关乎农村发展的未来。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农村下一代的重担,只有农村教育发展得好,农村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以及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南充市乡村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其中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法,结合调查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视频《山村夫妻教师》,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反映出乡村教师的尴尬境遇,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调查结果更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四、乡村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及其解决的

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算的a信度值为0.724,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了改进。第二次发放改进后的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77,有效问卷为254份,回收率92.3%,有效率84.6%。第二次调查结果的信度值为0.821,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所以此问卷具有可信度,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alpha\&Cronbachsalpha\&项数\&.724\&.731\&20\&]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alpha\&Cronbachsalpha\&项数\&.821\&.829\&20\&]

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乡村教师的基本现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改善我国乡村教师的现状,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本研究以南充市300名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文献调查以及实地研究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二)问卷内容及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调查的结果,发现乡村教师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乡村教师的地位较低

从图1中看出,59.8%的南充市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对他们有一点关心,31.9%的认为政府对他们漠不关心,只有21%的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很关心他们。从教师的角度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结果,虽然国家针对乡村教师颁布了许多法令,但实行的却不是那么彻底,有许多的农村地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的关心。

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很关心\&21\&8.3\&8.3\&8\&一点关心\&152\&59.8\&59.8\&68.1\&漠不关心\&81\&31.9\&31.9\&100.0\&合计\&254\&100.0\&100.0\&\&]

图1

2.乡村教师待遇偏低

从图2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72%的教师的工资在1700―3000元之间,低于1700元的有16.1%,只有11.8%的教师是高于3000元的。较低的工资,给教师带来了很重的生活压力,有时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支撑起整个家庭,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里的两位教师的工资加起来一年只有七八千,他们的女儿现在在读大学,高中时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虽然女儿什么也没有说,但周建波老师说挺对不起女儿的……

你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低于1700\&41\&16.1\&16.1\&16.1\&1700-3000\&183\&72\&72\&88.1\&高于3000\&30\&11.8\&11.8\&100.0\&合计\&254\&100.0\&100.0\&\&]

图2

3.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

从图3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63%的教师都是教2门课程,18.1的教1门课程,甚至还有18.9%的教师教3门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许多压力,而且跨学科教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有不便之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你教几门课程?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门\&46\&18.1\&18.1\&18.1\&2门\&160\&63\&63\&81.1\&3门\&48\&18.9\&18.9\&100.0\&合计\&254\&100.0\&100.0\&\&]

图3

4.乡村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起点普遍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多,多数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现状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代课层层拔高很多,使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他们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在提高中小学生教育质量遇到障碍。

5.乡村教师的后续性学习

从图4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乡村教师在时间资金缺乏,少有机会外出学习。然而就算在不多的外出培训过程中,教师的收获也不是很大。“专家们根本不了解我们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的内容跟我们的现实相差好远,这样的培训跟听天书差不多,他们讲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各不相干!”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参加过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声。

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很多次\&21\&8.3\&8.3\&8.3\&几次\&63\&24.8\&24.8\&33.1\&没有\&170\&66.9\&66.9\&100.0\&合计\&254\&100.0\&100.0\&\&]

图4

6.乡村教师教学环境简陋

从图5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有近四分之三的乡村教师反应,学校没有重铸的教学设施,甚至有些还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教材;过半的乡村教师也反映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并且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都缺乏相应的工具,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很关心\&21\&9.4\&9.4\&9.4\&不好\&181\&71.3\&71.3\&80.7\&一般\&52\&20.5\&20.5\&100.0\&合计\&254\&100.0\&100.0\&\&]

图5

(三)改善乡村教师现状的对策

了解了乡村教师的现状,如何改善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自身等多个方面共同配合与努力。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因地制宜,就我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乡村教师学习的专项资金制度。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的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看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针对当前乡村教育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切实解决乡村教育科技事业落后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育继续教育等政策,使教师能长期在乡村快乐地生活和发展,同时也要通过立法,规定各级政府将教师学习的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渠道。

2.建立乡村学习资源中心和实施校本培训,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源。为保证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和乡村教师继续学习发展,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开放的教育资源使其可长期从事教育科技事业。

3.建立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建自主的教师学习文化,让教师根据时代、学生变化和教育内容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持续学习。

4.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改革,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独立思考空间,不仅仅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做,而是让学生相互自己有更多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共同的课堂。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五、结语

我国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不足的,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还是很弱,然而随着国家对教学科技事业改革的深化,国家也越来越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我国没有少花工夫,包括推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等等。我们应努力充分认识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教育法的建设和有力的监督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措施,彻底解决乡村教育不足和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弱的问题及乡村教师边缘化问题,有关部门要做到一项政策实施要因地制宜,在实施前进行调查,了解接受者需求,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意外效果,应该及时修正创设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中华.乡村教师边缘地位的形成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肖丽琴.教学改革中乡村教师的教学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董春英.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D].渤海大学,2014.

[4]周玉丽.生态学视阈下乡村教师师生存境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5]张素琪.乡村教师学习机会状况及保障体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6]高小强,王成军.多元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08-111.

[7]张玉林.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边缘化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07.

[8]张济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重释[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2-84,89.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青年教师专项教育电视节目编导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XmQn1301)阶段性成果。

附录:

关于乡村教师调查研究

尊敬的老师: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此份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乡村教师在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您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将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教师群体教学工作等情况的参考资料。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予以保密。为了保证问卷统计的有效性和分析准确性,我们衷心地希望您能完整准确地填写本问卷,谢谢您!

西华师范大学

2014年4月

1、您从事教师职业多久了?

a.5年内B.5―15年C.15年以上

2、您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a.低于1700B.1700―3000C.高于3000

3、您认为教师的福利好吗?

a.很好B.很不好C.一般

4、您教几门课程?

a.1门B.2门C.3门

5、满足正常的学校的任课老师足够吗?(师资力量足够吗?)

a.不够B.够C.有多余

6、您需要跨学科教学生吗?

a.需要B.不需要C.其他

7、您一年里外出学习的次数是多少?

a.0B.1C.2

8、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a.很多B.不多C.一般

9、您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足?

a.很多B.不多C.一般

10、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a.好B.不好C.一般

11、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a.很关心B.一点关心C.漠不关心

12、您觉得乡村教师职业在农村还受人尊敬吗?

乡村教育调查篇5

今年6月底,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掀起了开展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加快发展”为主题的“三查三看”教育的热潮。我乡于7月6日召开了有7个村党总支、20个乡直单位,304人参加的**乡“三查三看”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三查三看”教育。一个月来,在县委的统一领导、联系领导的关心和联络组的督促指导下,我乡高度统一思想,严格程序步骤,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将理论学习贯彻始终,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特色,做到方向不偏离、内容不打折、能力有提高、发展有成效,第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圆满完成,为开展好第二、第三阶段的工作打牢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好四个“到位”,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学习教育,领导是基础,指导是关键,督查是手段,经费是保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经过认真筹备,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乡“三查三看”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责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建立了**乡领导班子成员“三查三看”挂钩联系点制度,要求班子领导必须深入到挂钩村和分管联系单位对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同时,各村、各单位也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或站、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业务人员。真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二是指导到位。由于“三查三看”教育与往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相比,在内容、目标、程序和要求上都大为不同。为使活动有序进行,乡党委在启动之前就结合实际制定出了《**乡开展“三查三看”教育实施方案》,使参学对象对活动有了准确认识。在动员会上,再次作了业务辅导,对教育活动作了更具体的介绍。各村、各单位的动员会上,挂钩、分管领导主动参与动员部署,加强日常指导。县、乡领导层层指导和多次指导,保证了全乡教育活动方向不偏离、形式不走样、内容不打折。三是督促检查到位。近一个月里,县委组织部郭部长两次带队对我乡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他认真听取班子成员、乡村干部代表的汇报,深入到阳旺田村耐心指导,在给我们极大鼓励的同时,也树立了榜样。乡党委把“三查三看”活动当作全乡当前重点工作来抓,乡班子成员竭力统筹协调当前繁重的烤烟工作与教育活动,对每个步骤进行督促检查。乡党委统一组织集中测试两次。7月30—31日,乡检查验收组深入到各村、各单位从准备情况、思想发动效果、组织学习情况、向郑垧靖同志学习情况、组织讨论情况、宣传工作和阶段总结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作了现场点评和整改要求,确保了全乡“三查三看”教育第一阶段活动全面结束。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在确保县级安排的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我乡积极筹措资金,投入会议经费和宣传经费2万多元,为学习和宣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做到三个“明确”,着力细化学习要求。按照县委的总体要求,乡党委结合全乡实际,研究制定了“三查三看”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一是明确学习对象。乡党委把开展“三查三看”教育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干部健康成长、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大事来抓。在坚持全员受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象、分类要求、分层指导,避免一刀切。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开展活动,即乡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村“两委”班子和“两委”负责人,驻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对象,重点教育、重点要求、重点督查;村下设党支部书记、委员,村民小组长和普通党员为一般受教育对象,参加第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列席参加第二、三阶段相关会议,鼓励向重点参学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全乡共14名乡科级干部、109名中小学教师、87名干部职工、6名大学生村官、4名新农村指导员、23名村干部和71名党小组长以及总支下设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普通党员参加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其中,重点对象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普通党员要求参加一般学习,知晓“三查三看”教育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二是明确查看方向。此次教育活动要着力解决“十个问题”,即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怕、推、阻、满、旧、漂”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慢、小、低、少”的问题;重点解决“三大问题”,即领导干部在谋发展抓落实中“观念陈旧、信心不足”的问题,“机制不活、思路不明”的问题,“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的问题。要将以上的“十个问题”和“三大问题”与各村的实际情况、各单位的行业特点相结合,切实通过教育活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加快**发展。三是明确活动步骤。严格按照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制作了每一阶段工作流程,以倒计时的方式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天,使教育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其中,重点安排了“两个一批、三个一个、五个一次”工作,即:撰写一批心得体会、树立一批学习典型;组建一个工作机构、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写好一个阶段总结;召开一次动员会议、作好一次专题辅导、开展一次学习讨论、组织一次心得交流、落实一次主题实践。

(三)做好四个“注重”,着力强化学习效果。一是在学习要求上,注重统一性。坚持把学习好县委相关文件、主要领导讲话和必读篇目作为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计划、合理确定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交流。在全乡动员会上,沙乡长作了“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专题辅导;县委组织部字副部长作了要求,组织参会人员开展讨论;分管的副书记作业务培训。结合乡村干部实际,选定20篇“三查三看”教育学习必读篇目,并将必读篇目清单印发至各村、各单位,让参学对象一一对照学习。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实效性。这一阶段,虽然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但由于学习内容针对性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认识和发展能力的周期短、见效快。精学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和《党委会工作法》等篇目,能让参学对象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精学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能使参学对象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精学白恩培、秦光荣同志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讲话是乡村干部掌握云南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而李正阳书记关于市县乡工作的分析,系统的总结了基层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对农业农村工作极具指导性。同时,在近期,乡村两级多次组织学习龙陵县平达乡宣传委员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一方面是学习先进,向优秀的同志看齐。另一方面也是向和我们情况相似的基层干部学习,以亲切感和自豪感鞭策自己。三是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灵活性。根据乡村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坚持教育活动制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为了解决工学矛盾,集中学习4次后,个人进行自学。为了深化学习效果,安排了讨论交流和视频学习。为了整合资源,方便指导,成立了联合学习组,将人员较少的乡直单位并入学习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提高了参学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四是在知识巩固上,注重多样性。为了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乡党委要求每个重点对象必须在本阶段撰写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两篇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同时,安排了两次集中考试,从基础知识识记和结合实际论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测验,两次测验总体平均分都在91分以上。

(四)抓实三个“落实”,着力营造良好氛围。紧紧围绕“内重引导,营造气氛;外树典型,突出特色”的宣传工作思路,提高乡村两级对宣传工作的认识,增强宣传积极性。一是落实经费。将创办黑板报定为向群众宣传“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各村、各单位至少要创办两期专题宣传黑板报。为保障工作开展,为每村拨付专款200元,各单位自筹专款1万元。二是落实任务。要求乡活动办每周至少要向县活动办报送信息(简讯)两篇(条),印发《**信息》两期;各村、各单位每周向乡活动办报送信息不得少于1条。三是落实责任。明确乡活动办的宣传工作由办公室业务人员负责,各村由大学生村官负责,各单位由支部书记负责。各负责人要早计划、早落实,坚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至今,各村、各单位都以黑板报或标语的形式对“三查三看”教育进行了宣传。其中,扁里村和派出所实现了黑板报、标语、简讯三种形式同时宣传。卫生院充分利用了电子显示屏对教育活动进行了滚动介绍。乡活动办已印发《**信息》8期,向市、县级宣传媒体报送信息10篇。实现了以对内宣传提高群众对“三查三看”教育活动的关注和认识,以对外宣传来介绍**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果。

(五)认准三个“坚持”,着力推动**发展。始终坚持把推动工作落实作为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确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的关系,做到工学结合,统筹谋划,合理安排,有序推进。一是坚持结合实际抓教育。乡班子领导紧密结合县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旅游生态化战略目标,就如何做好我乡发展规划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工作措施。各村、各单位在立足村情、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将“三查三看”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中。二是坚持边学边查促发展。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例如,阳旺田村针对村社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开展了村容整治,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村在全村679户农户中开展了关于**村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围绕“你想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目标”为主题,请广大农户详细准确回答,以调查结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三是坚持工作学习双丰收。在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中,充分吸取往年主题教育活动经验,将当前工作与教育活动合理调整、全面部署,实现了常规工作、防汛减灾工作、烤烟生产后期工作稳步推进和“三查三看”教育有序开展的双赢局面。上半年,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的情况下,全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10万元,同比增6.5%,占全年计划的4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68元,同比增11.04%,占全年计划的45.06%;完成个体私营税收入42.1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24.49%,完成车船税收入14.03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94.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万元,同比增30%,占全年计划的81.25%。全乡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建设进一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至今,我乡“三查三看”教育在成效明显、顺利推进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村、单位和参学对象对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还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法措施不当,学习成效不明显。二是发展不平衡。村与村、单位与单位、参学对象个体之间在学习进度、学习成效上参差不齐。三是特色不够鲜明。少数村和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照搬照套,将县乡的学习要求机械教条的执行,不能结合各自的实际来确定学习的主要内容、查看的主要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措施。创造性开展学习和查看的不多,教育活动载体设计和学习形式单一,教育活动特色不鲜明、亮点不突出。四是宣传引导滞后。从全县来讲,我乡的宣传素材较少,亮点较少。在乡内,宣传的形式不够多,宣传面不够广泛,对典型的挖掘不够深入,良好氛围的营造和典型示范作用的发挥还要继续加强。

三、  下步工作打算

围绕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总体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第二阶段的学习教育中,要按照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具体、方法再创新的要求,继续坚持将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和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特色的原则。着力在把握出发点,进一步认识“三查三看”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兴奋点,调动教育对象学习自觉性;找准着力点,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打造闪光点,增强示范带动性;回到落脚点,提高教育活动实效性五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推动“三查三看”教育深入开展。

(一)抓学习,打牢思想基础。要把理论学习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做到领导带头学、党员带动学、干部职工全员学、普通党员参与学,进一步营造比学、促学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做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再动员,真正让教育对象明确开展“三查三看”教育的目的意义,增强学习和查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自觉地把开展“三查三看”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的一次重要机遇,始终以高度的参与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二)抓重点,把握关键环节。第二阶段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真诚交心谈心,召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思想作风剖析会,深入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征求意见要“广”,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要“实”,要真正深入基层,切实了解情况,辨证分析问题,科学提出对策,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交心谈心要“真”,要坦诚相见,真心谈心,真正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找准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查找问题要“准”,要根据行业特点、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查找干部队伍建设和推动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要“深”,要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梳理排列出来,进行全面分析,切实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抓督查,巩固薄弱环节。乡活动办要将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作为第二阶段的重点来抓。乡班子成员要加强对所挂钩分管的村和单位进行日常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干部职工参与活动情况的督促检查。要继续采用集中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知识测试、现场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有效总结成功经验和挖掘特色亮点。

乡村教育调查篇6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师;培训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提升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完善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题素质,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现状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训与乡村教学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桂林师专“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实施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听课、查看学员总结等方式,分析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培训需求,并对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出相应对策。

一、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现状

2015年,桂林师专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英语学科项目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和送教下乡项目,共六项,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主;学员构成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共计428人。笔者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管理、问卷调查、听课、访谈、查阅学员总结等形式,对乡村英语教师现状及培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一)乡村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以上六项“国培项目”实施前,我们对项目县的乡村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得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部分是转岗或兼职英语教师,有的是语文、数学老师转岗教英语,有的是音乐老师转岗教英语。他们参加的培训以转岗培训为主。存在英语专业基础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参差不齐。项目县边远乡村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原因是学校边远,师资缺乏。教师如果去参加培训,就会造成无人代课的情况。近县城的乡村小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原因是学校近县城,资源共享的机会多。也有学员谈到,由于县教育局在培训人员安排上统筹不够,有的学员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有的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乡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乡村英语教师对参与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学员谈到,他们很愿意参加培训,出来接受新观念,开阔视野。但也有学员认为参加培训用处不大,因为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培训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回到乡村学校用不上,反而带来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乡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往的培训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前沿或现代化的问题,乡村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后,难以将这些内容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部分学员反映,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培训,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理论课时多,拓展活动少。

二、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需求

在对桂林师专2015年“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的学员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置需求。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参加培训的乡村英语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多。调查和访谈显示,国培计划项目中“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是乡村教师普遍欢迎的。送教下乡项目,集中在项目县城某学校进行培训,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学习生活都相对方便。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集中在桂林市几所名校进行跟岗培训,这个项目形式受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欢迎,这类乡村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加上没有家庭方面的负担,他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

(二)培训内容需求。乡村英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包括:1.根据乡村与城市教学条件差异,适合乡村教师教学的培训内容2.结合乡村英语教学实际,涉及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3.少理论,多实践和互动环节的培内容。4.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的培训内容。5.课件、微课制作的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需求。调查显示,在国培计划,访名校、顶岗置换、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中,超过60%的学员希望参加名校的跟岗或送教下乡。在培训形式上,85%的学员希望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展示,70%的学员希望专题研讨与交流互动,55%的教师希望专家授课。

(四)培训团队需求。构建完善的培训团队,提高培训团队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国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名师,90%的教师希望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65%的教师希望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也有25%的教师希望高校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另外有不到10%教师希望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五)保障条件需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和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培训时间、管理方法、培训经费等。调查表明,80%的学员希望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以摆脱繁琐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琐事,进行7――10天的脱产培训;30%学员表示短期培训可在寒假或暑假进行。80%以上的学员倾向于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培训管理方式上,85%的学员认同学分制管理,同时还希望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乡村教师职业培训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和“国培计划”的要求,我们根据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从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对策。

(一)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施培训项目。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为促进“国培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场地、资金、设施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和培训效果提升。

1.重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我们在培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项目县教育局进行座谈对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愿望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类,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效果。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非常关键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培训”,并深入学习“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要求,了解培训需求和参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有针对的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推动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乡村教师培训方案,并创新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推动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教师培训队伍质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让学员在培训期间能了解到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学英语教研员、区教育局小学英语教研员、桂林市一线小学高级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她们将自身多年实际教学与教研员的经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带领学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将许多实用的技巧现场演示给学员。她们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带动学员思考,引领学员前进。

(二)精选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精选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有效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

1.紧跟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以学员需求为主线,以“两部分,三维度”的形式展开,分别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同课异构实践两部分,着眼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维度。培训内容模块包括专业理念、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及相关专题。

2.围绕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形式,采用“参与式专题v座+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展示+学员实践汇报+后续跟进”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增加互动和体验活动,突出乡村英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培训场景,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培训活动的感悟,总结经验,让乡村英语教师相互学习和进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建“学员讨论QQ群”,为学员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心得、体会,也可以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分享学习期间的各种音像、课件资料。邀请授课专家人群,解答和指导学员的困惑及问题,巩固训后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帮助学员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及管理团队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根据学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成绩由学员的出勤情况20%,课堂参与40%,展示及任务20%,总结性成果20%构成。

乡村教育调查篇7

关键词:婺城区农村教师调查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作为维系国运兴衰的教育公平,自然是人们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而对教师的公平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级教育强区。虽是金华市的核心城区,但有18个农村乡镇,因此城乡差别很大。去年下半年换届后的婺城区教育工会对农村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同时向一环线内的城区学校发出768份调查问卷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城乡教师间的某些差距。通过调研,旨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急需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1.调查情况

1.1农村教育发展较快

从调查中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看,这几年我区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舍漂亮了,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教师的工资由区财政直接发放,没有了以往学校拖欠工资的情况;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增多;四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合理,资源得到优化;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让长初中可以与四中、五中等城区各牌学校相媲美。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编情况普遍,职业学校尤其严重。除两所学校(白龙桥实验小学和金华十中)因布局调整问题超编外,其它学校全部缺编,其中实验中学、九峰职校缺编100%以上。这些学校或聘请代课教师,或把缺编教师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区财政状况较差,严格控制教师进入指标;二是农村工作条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外流;三是专业学科教师如音、体、美等前几年就较紧缺,人事部门在调配时往往先满足城镇学校的要求,致使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教师。

1.2.2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造成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由于缺少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机会,再加上分配名额比例限制难以晋级。

1.2.3学科分布不合理。从教师的初始学历和专业看,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都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和由代课教师转正,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①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公办教师很少;②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相对比较充足,有的学校还过剩,而专业的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教师就比较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大多由别的学科教师替代,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的甚至无法开课。

1.2.4经济收入与市区教师差距明显

由于婺城区所有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但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与市区学校比,还是有差距。同一类型教师,在农村教书要比在城区一般学校教书每年平均少0.6万元,更不用说与城区名牌学校比。这还是有财务帐目的实际收入,其他诸如旅游、实物发放、家教等隐性的收入没有计算在内。

另外,农村教师的配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业做工或者待业在家,这也无形中拉大了与市区学校教师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况。农村学校相对分散,一般从家到校的距离比较远。据调查,80%左右农村教师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助动车等,乘班车的占16%,开私家车占1%。

在住房问题上,经对895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单位集资房的87人;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658人,在这些教师中房产权尚未属于自己的有142人,他们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学习情况。近几年,随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有了很大改观,但教育教学设施没有跟上要求。据调查反映,教师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条件是:教具与教学仪器,网络课件、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拥挤)。

教师工作量较大。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目前所任教班级数平均3个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0.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6.6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9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895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较重的是321人,合适的是181人,较轻的是11人。

农村教师初始学历一般不高,基础相对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此外,在现任的初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师中借调过来的,因而学习培训、知识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据对496名教师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参加校外非学历培训累计天数不到一个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是15人(占3.0%)。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机会少,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较高层次的培训,农村学校可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二是时间少,由于老师本来就缺编,即使有较好机会,有时为了不耽误教育教学任务,也只能放弃培训;三是经费少,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培训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或教师自身承担(如培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因此经费问题是农村教师培训的一道坎,在培训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或教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2.7身心健康情况。据对895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26人。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等;二是来自环境。教育质量竞争激烈,工作业绩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子女求学受阻,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社会、家长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

农村教师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据对895位教师调查,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较差的167人。目前城区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而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没有体检的有254人,从来没有体检的还有102人。

1.2.8对职业的态度。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587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43人,不喜欢的是85人,认为说不清的是259人。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心里对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差别感到不平衡,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吃亏。调查显示,2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8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区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甚至有不少校长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宁可放弃校长职位,而到城区学校当个普通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区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师资的不公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尽人意,既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更是与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颇有关。因些必须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师资队伍间的差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完善机制

一是在做好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实行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解决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区域教师待遇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经济落后地区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该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对学校预算外资金掌控和调控,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奖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区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额度,并确保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以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同时帮助改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4稳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区政府要责成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农村教师编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对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工编制要采取适当放宽的倾斜政策。同时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育体系。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综合类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多培养农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也可采取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选派调配等形式,以保证农村教师足额稳定。

二是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根据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而实际经费短缺的情况,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2.5城乡流动

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解决城乡教师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值得我们借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

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鼓励和引导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市区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步:市区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区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第三步:在区域内所在城乡中小学教师(除特殊情况外)根据学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一般以三至六年为一轮,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一名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一般不超过六年。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完全实行“同工同酬”,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规定城乡教师流动义务、流动对象、流动时间、保障措施、相关责任等。目前,婺城区已经走了前面两步,效果已经显现。

2.6工会作用

教育工会组织是农村教师的“娘家”,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特别是学校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提高学校工会破解民生民计难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会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杜萍农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3期。

乡村教育调查篇8

关键词:江苏省新沂市;城乡;小学;学校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前言

体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涉及人数众多且又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力量等方面,农村学校体育都是较差的,在苏北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江苏省新沂市作为苏北的一个县级市,城乡学校之间存在多大教育差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笔者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省新沂市城乡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的对比及对策,4所城市小学新安小学、新华小学、春华小学、城关小学,4所乡镇小学窑湾小学、棋盘小学、邵店小学、瓦窑小学。

1.2研究方法

本文才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新沂市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新沂市城乡小学一般都设置了体育课,但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所调查的8所小学中只有新安小学、新华小学、春华小学、城关小学、窑湾小学5所能按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另外3所小学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更是可有可无,这与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相比较有较大的差距。

2.1.1对体育课时的调查研究

在课程实施这方面,城市,城镇和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已被占用的现象。在访谈中还发现部分农村小学由于缺乏体育教师等原因,体育课虽然安排的是三节,但实际完成两节,其余的体育课直接指定的其他课程。

2.1.2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情况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有标准跑道的学校只有新安小学、新华小学、春华小学,其中新安小学和新华小学是200米的塑胶跑道,春华小学的跑到是200米的柏油路的跑到,城关小学是泥土操场,4所乡镇小学窑湾小学、棋盘小学、邵店小学、瓦窑小学的学校没有标准跑道,有的连简易土地跑道都没有。其它器材不仅少而且残缺不全。调查还表明,农村小学体育课平均120才有一只篮球,70个学生才有一只排球,280个学生才有一只足球,220个学生才有一付羽毛球拍,290个学生才拥有一付乒乓球拍。另外还有体操类器材等,人均占有量很低。而有些学校居然连沙坑、秒表、发令枪等常规器材与场地都很缺乏。器材的缺乏导致了乡镇学校的运动会开展的难度增大有的甚至不开展。

2.2江苏省新沂市师资状况

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保证,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开展程度和发展水平。调查显示,城镇小学,城市小学4所小学配备体育教师90%是全职体育教师,农村小学只有75%的全职体育教师。其中城市小学的体育教师有60%是本科毕业,其年龄段多集中在26-35岁,乡镇的体育教师结构相对复杂,有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带的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学历大专中专居多,其中本科学历的只占20%。

2.2.1对体育教师的课时及带队的津贴情况

根据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反响最强烈的是,国家在给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发放学位证书、给教师定工资待遇、评定职称等方面,都应当与其他学科毕业的学生、教师同等对待。而目前许多中小学校给体育教师的效益工资标准却低于其他教师。根据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平时的带队补助并不是很多,城市的体育教师相对而言还是不错,乡镇的体育教师由于很多限制学校的体育训练队很难组织,津贴的补助很少。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要改善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状况,农村中小学领导必须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重视体育课,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占用体育课来上其他的科目。

3.2推动师资流动,促进城乡教育的人力资源均衡分布

城乡小学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差距使许多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体育教师流向城市的意向明显。缩小城乡小学师资差距的对策主要有:制定农村小学师资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师范生到农村小学就业;建立城乡小学体育师资轮流交换上课制度等。

3.3加大资金投资,扶持弱势,保证城乡小学体育硬件资源配置

体育器材配备标准作为招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为农村中小学校拨出专项资金,提高体育,体育教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校本身也应该增加收入和减少开支,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自制体育器材保证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4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是城乡小学共同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快乐的成长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根据调查显示城乡小学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是很好。目前SpaRK课程在许多地方尝试都很成功,在我市也可以尝试SpaRK课程,让学生学得自觉、主动、快乐,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伟,孟昭琴.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53-55

[2]《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m].教育部印发〔2002〕11号

乡村教育调查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学教育探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

21世纪初期以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

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

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

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

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三、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四、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研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马戎,龙山(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乡村教育调查篇10

论文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当代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在对象和宗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从这场教育运动中获得借鉴,应该坚持全面、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人格平等,注重调查、试验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而从历史上类似实践中获得借鉴也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已有学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与历史上著名的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几次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运动一样,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的又一次教育实验,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一次中国农村教育的世纪性工程。”’一但这项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贵探索,是把中国农村融人现代化轨道的伟大尝试: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教育运动,最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沉寂。乡村教育运动与当前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为“三农”服务的远程教育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比较是进行历史借鉴的基本前提。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象和宗旨上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围绕农民、农业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之路。www.133229.com但毕竟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性质以及具体方式方法均有不同。乡村教育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时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外族人侵;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则是发生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性质上,前者是“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那就是“改造乡村、再造民族”;而后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前者总体上倾向于一种“在野”的个人作为,而后者则是当今“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前者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怀着救国救民宏愿的教育家们带着大批知识分子奔赴乡间、田头,建立学校,组织民众,开展活动;后者目前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距离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现代教育先行者的热忱和智慧在令我们钦佩的同时,也给我们良多启迪,其经验和教训足资借鉴。以下从总体的教育理念、从教者与受教者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作一展开。

乡村改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都从教育着手,但是他们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在教育理念上,他们都坚持“大乡村教育观”。

黄炎培把孔子的“富、庶、教”思想演变为“富教兼施”,且进一步走向“富、政、教合一”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乡村是一个整体,应该进行整体改进。“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从此更进行扩大教育的范围,沟通生活界线种种方法,而理想的教育,或者因之而实现。”纽’〕陶行知推行“以学校为中心,以乡村教师为灵魂”的整体乡村改造模式,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他把整个教育的外延扩大化,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疮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更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等“四大教育”,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从而实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自卫、礼俗建设的整体进步,达到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乡村组织”(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实现“新乡政”,解决农村教育及政治、经济建设三大问题。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虽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关于乡村整体改造的阶级性质及具体设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大乡村教育观”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所应具有的先进理念和特色:一是教育地域的扩大,课堂、田间、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育的场所;二是受教、从教人员的增加,男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都可作施教人员;三是教育内容的拓宽,读书、识字、乡政、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教育方式的灵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灵活运用。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已初具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

虽然目前已有人认识到:“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先使农民的脑袋富起来,再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人格的尊严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宏观决策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政出多门、行政垄断以及行业壁垒等情况的严重存在,构成了远程教育向‘三农’延伸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高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已经相当精细、复杂,电大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担其中一部分职能,但无论就社会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电大都应当具有这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电大除了把自己做大做强,提高自身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外,还要协调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他高校的关系,协助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高校合作,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教育业务,发展自身,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由此可见,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而电大系统则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从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处理上,乡村教育运动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晏阳初早年在为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当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物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平民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发扬民力,发扬平民的潜伏力,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梁漱溟、晏阳初都强调“农民自觉”,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梁漱溟提出:“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晏阳初认为:“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又说:“知识分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就需要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他们都提倡知识分子下乡,与乡村居民结合,指导与帮助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1929年,晏阳初及其同仁举家迁往定县,形成一时传为美谈的“博士下乡”壮举。梁漱溟号召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并最终“使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

梁漱溟抛弃优越的都市生活来到乡村,以满腔热血和激情“解救众生”,结果却遭到农民的冷遇,甚至反对,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他意识到自己未能代表时代的要求、乡村的要求,甚至与农民处于对立地位。晏阳初认为从事“人的改造”是解决中国整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希望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几十年乡村工作的实践使他感触颇深:一个强加于人民的计划,即使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会因为满足不了其真正的需要而宣告失败。“知识分子总是在考虑如何引导人类按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总是在想自己与大众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做才能显出不同,却没有人去思考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伙’。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救世主”的心态,而这对当代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尤其有着警戒意义。

对农民人格的尊重,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要真正付诸行动,走出书斋,走出机房,深入民间。有专家建议,将普通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研究生在暑期进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维护、技术培训和对农民作宣传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校教师、学生与电大配合起来,在课程开发、农村需求调查、新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共同设计一些项目,分步骤实施。只要政府支持,这些措施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有着先进的理念,平等的态度,也在实践中形成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这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的制定、教育模式的改革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晏阳初主张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为全民而有的新教育体系。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并协助平民解决问题。他始终把调查工作列在第一位,强调一切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在他的号召下,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定县农村,进行了中国现代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社会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前所未有,最后由李景汉汇编成70多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为了使调查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精确、有用的数据,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并要照顾到农民心理和农村风俗等民间生活状况。”·晏阳初这一主张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农民讲求实惠,自主性差,有的还相当保守,看不到效益就不会主动介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呈现空洞化态势,这些都是要充分考虑的。’因为纵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水平的师资,若不通过调查获知农民的真实需要,那只能是摆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崇尚科学,注重实验。乡村教育运动创力、大量试验区,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试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1931年)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到1935年,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已达193处之多。为了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救国方案,晏阳初特别重视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材料,进行研究实验。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实验室,社会科学的实验也需要实验室,但这实验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图书馆,而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农村里。”7’“,定县就是这样一个改造农村社会生活的大的“社会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里,晏阳初进行了农民教育、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卫生保健、县政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了四大教育并行,三大方式连锁实施,研究实验、人才培训、表证推广分步进行的完整的制度化的平民教育体系:目前,以电大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已经将系统功能向“三农”延伸,技术支持重心向“三农”下移,教学资源向“三农”扩展,服务功能向“三农”覆盖,但在全面推进、遍地开花时,切忌盲目,不能缺少试验这一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