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痛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00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1

[关键词]疼痛教育;情志护理;肺叶切除术;镇痛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1-0105-03

目前,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部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1]。临床研究表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相当[2],但后者术后疼痛反应强烈[3],而疼痛影响到术后肺部功能的康复,同时可导致并发症的增加[4]。因此,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疼痛控制尤为重要。

疼痛在美国作为临床第五生命体征,已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5]。国内学者沈曲[6]通过对304例术后患者的调查发现,服务因素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7,8],术前疼痛教育对术后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为评价术前疼痛教育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患者镇痛疗效的影响,我们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调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胸外科2011年5月~2012年10月住院的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80例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择期行全麻下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②年龄18~75岁;③思维正常;④自愿参加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者;②有慢性疼痛病史者;③不配合问卷调查者。180例患者当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30岁以下13例,30~45岁75例,45~60岁62例,60~75岁3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例,中学(含中专)128例,大学及以上19例;经济状况:35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69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43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22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8000元之间,1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8000元;婚姻状况:已婚138例,未婚23例,离异或丧偶19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麻醉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组及干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80例,按照临床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分级护理组)、干预组1(情志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组)、干预组2(术前疼痛教育+情志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组)各60例。采用VaS疼痛评分分别在术后24h、48h和72h对各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价。

1.2.2术前疼痛教育[7,8]由护士长组织科内全体护士进行统一的疼痛教育知识学习培训,学习疼痛控制理论和实施方法,熟悉相关疾病的常用镇痛药物,熟悉镇痛治疗的基本过程,对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进行全面的评估。由统一培训过的专业护士在术前1d下午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教育。统一疼痛教育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原因、机制、疼痛的评估方法、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及其优缺点、疼痛可能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等。根据疼痛教育内容设计出术前疼痛教育的效果调查表,对患者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护士进行术前疼痛知识宣教的时间。②)患者能否说出疼痛的概念、原因和机制。③发生疼痛时患者如何应对,是否积极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④患者是否能评价出自身疼痛的强度。⑤患者对疼痛药物的了解程度。注意,患者术前疼痛教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避免不当刺激,要在患者乐意接受的前提下实施,要给患者说明术前疼痛教育的目的和好处,使患者积极配合,以得到较好的疼痛教育效果。

1.2.3情志护理[9,10]研究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大量的其他文献资料,并请中医科主任做指导,综合制定了本研究中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力求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由统一培训过的专业护士在术前3d开始实施情志护理直至患者出院结束。在常规分级护理基础上,采取以情胜情、借情、移情、安神静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①以情胜情:主要采用中医“喜胜忧”的思想,通过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使患者忘记忧愁,通过“喜”而抑制患者的抑郁和不快,保持健康快乐的心境和生活态度。②借情: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爱好、性格特点、病情等选择最适合的音乐,借助音乐来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可选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民歌等,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可选高雅音乐;年轻人可给予现代流行音乐,老年人可给予传统经典音乐。音乐疗法需在患者接受的前提下实施。每次干预后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讨论音乐疗法的收获,分享感受,以此来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③移情:通过移情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除收看各类电视节目外,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参与交流,从而转移注意力,避免患者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疾病方面,以减轻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④安神静志:指导患者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等自我控制的方法,即《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注意尤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指导患者如何安神静志,病情较重的患者要避免久立或静坐,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护士要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适当肯定患者的进步,让患者从内心接纳自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患者康复。护理原则:诚挚体贴、因人施护、避免刺激。护理方法: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护理,比如集中授课、单独交谈、发放健康教育卡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电话回访等。

1.2.4VaS疼痛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在10cm的疼痛评分横线上,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剧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请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此横线上划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程度,记号处的数值就是VaS值,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VaS疼痛量表是临床上常用的用于评价患者自我感觉疼痛程度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1.3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SD法及两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

对照组、干预组1、干预组2三组患者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24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6.03±0.49)、(5.58±0.35)和(4.85±0.39)分,均处于较高疼痛水平,但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经LSD检验显示三组患者的疼痛水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两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组VaS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干预组1、干预组2三组患者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48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61±0.55)、(4.95±0.33)和(3.88±0.42)分,与术后24h时对应的各组患者的疼痛水平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LSD检验显示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两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组VaS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干预组1、干预组2三组患者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72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4.33±0.46)、(3.78±0.37)和(2.55±0.39)分,与术后24h和48h时对应的各组患者的疼痛水平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LSD检验显示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两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组VaS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组患者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24h、48h和72h的VaS疼痛评分及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干预组1相比p<0.01

3讨论

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手术,其创伤大、术后的疼痛反应剧烈,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会严重影响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和对整体护理医疗服务的满意度[2]。因此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疼痛控制至关重要。

国外学者ward[5]通过对248例手术或肿瘤或其他急性疼痛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疼痛控制满意度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国内学者沈曲[6]通过对304例术后患者的调查发现,服务因素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美国学者Sherwood[11]在对疼痛患者进行质性研究中得出: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对患者的疼痛经历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情志护理能使患者感觉到满意。由此可见,护士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因此,我们采用了术前疼痛教育配合情志护理来综合干预目标手术患者的疼痛感受,以期开创新的护理方法和模式,进而达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目的。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患者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24h、48h和72h的VaS疼痛评分经LSD检验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两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组VaS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术前疼痛教育和情志护理均可显著减轻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的程度,与国内研究者任绪华[7]、蒋劲林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国外也有相关研究报道,arnstein等[12]指出术前疼痛教育有益于患者了解和使用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管理自身的疼痛,从而获取更积极的生活,减轻术后疼痛。

中医情志护理集心理学、音乐学、医学为一体,通过专业的情感交流达到治疗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疾病的目的[9]。情志护理已被证实可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张晓岚[13]实施情志护理对20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进行了干预,结果表明情志护理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李世霞等[14]使用音乐情志护理对60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证实音乐情志护理能缓解胃癌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和术后疼痛程度,对胃癌患者术后的康复产生有利的影响。侯黎莉等[15]观察了中医情志护理在缓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医情志护理能有效缓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我们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患者进行了以情胜情、借情、移情、安神静志方面的指导,这有益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从而获取更积极的生活,减轻术后疼痛。

目前,国内外尚无术前疼痛教育配合情志护理综合干预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初步证实二者综合应用对于术后疼痛的控制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探明方向。由表1可以看出,术前疼痛教育配合情志护理比单纯实施情志护理对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更好。因此,临床上综合运用术前疼痛教育和情志护理更有推广价值,其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对减轻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减少护患矛盾意义重大。

4小结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疼痛教育和情志护理均可减轻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但与单一实施情志护理相比,综合运用术前疼痛教育和情志护理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贤亮.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

[2]郭伟溪.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1.

[3]于裕.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影响的比较[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0.

[4]蒲振业.完全胸腔镜与开放肺叶切除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及肿瘤预后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1.

[5]wardSe,GordonD.applicationoftheamericanpainSocietyqualityassurancestandards[J].pain,1994,56(3):299-306.

[6]沈曲,李峥,GwenSherwood,等.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197-202.

[7]任绪华.术前疼痛教育对胸部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0):2584-2585.

[8]蒋劲林,辛映卿,陈捷,等.术前疼痛教育对腹部手术病人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4(7):112-114.

[9]龙芙蓉,王芳,包尚懿,等.情志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焦虑和睡眠障碍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2,30(6):121-123.

[10]杜香秀,牛武国,严敏,等.情志护理结合中药治疗干预2型糖尿病失眠的效果评价[J].河北中医,2009,8(31):1249-1250.

[11]SherwoodG,mcneillJa,StarckpL,etal.Qualitativeassessmentofhospitalizedpatients’satisfactionwithpainmanagement[J].Researchinnursing&Health,2000,23(6):486-495.

[12]arnsteinp.Chronicneuropathicpain:issuesinpatienteducation[J].painmanagnurs,2004,5:34-41.

[13]张晓岚.触摸及音乐疗法对剖宫产手术患者焦虑、疼痛及恢复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李世霞,于振涛.音乐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前焦虑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30-1932.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2

摘要目的:探讨图文式健康教育在3~4岁学龄前期小儿预防接种中对小儿及家长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8月78例将要进行预防接种的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对小儿的影响及家长对两种教育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预防接种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接种前应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对小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小儿预防接种时对疼痛的反应程度,同时能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图文式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学龄前期小儿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1

effectsofgraphichealtheducationforthepreventionvaccinationofpreschoolchildren

FenGYing-hua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ning53002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graphichealtheducationofchildreninthe3-4yearsoldpreschoolpreventiveeffectsofvaccinationonthesituationofchildrenandparents.

methods:the78caseswillbevaccinatedchildren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n=36)andobservationgroup(n=42).thecontrolgroupusedtraditionalhealtheducationmethods,while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graphichealtheducationmethods,toexploretheimpactofthetwomethodsonchildrenandparents′satisfaction.

Results:thedegreeofpainwithvaccinationof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andtheparents′satisfactionwas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

Conclusion:immunizationbeforeapplyinggraphichealtheducationpathforhealtheducationofchildrenandtheirparents,caneffectivelyreducethedegreeofresponseofpainwhenchildrenvaccination,whileimproveparent′ssatisfaction,itis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Graphichealtheducation;Vaccination;preschoolchildren

预防接种是完成计划免疫、保证小儿免受传染病侵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如何与小儿及家长沟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如何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常考虑的问题。对于3~4岁的小儿,其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对预防接种注射药物大多有抵触情绪。如何让小儿主动接受接种、降低抵触情绪,提高家长的满意度,一直是困扰预防接种医务人员的棘手问题之一。我科根据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家长的焦虑情绪等情况,探索应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对3~4岁的学龄前期小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5~8月在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3~4岁小儿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3~4岁,平均3.4岁。均为接受托幼机构教育、适合预防接种疫苗的且经家长同意并愿意参加本研究的健康小儿。排除标准:(1)有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者。(2)特殊人群,如聋哑儿及视力障碍者。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满3岁要进行一次接种,超过3岁未接种者均要求补种,因而4岁以内补种的小儿也纳入本研究范围。将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小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方法。

1.2.1对照组按传统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参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共分为疾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接种的概述、使用方法、目的和意义、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6个专题,用文字表述并打印成资料,由1名健康教育护士根据打印的文字资料,对小儿及家长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形式为口头讲解及疑问解答。

1.2.2观察组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对小儿及家长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参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实用技术》[2],按照计划免疫领域专家意见,完成健康教育路径各专题内容文字的编写,然后请专业美术设计工作室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其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绘制生动的卡通和动漫彩图,完成健康教育路径6个专题的图文式健康教育手册的制作。然后由同1名健康教育护士给小儿及家长一边看着图文式健康教育手册一边对小儿及家长进行宣教,结合图文内容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及丰富的表情进行讲解,必要时加上一些肢体语言讲解,尽量引导小儿参与到图文内容中,激发小儿的参与欲,减少小儿的抵触心理。健康教育护士首先要学习小儿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小儿授课的方法和特点,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手册作为教育读本,要充分理解其内容,每次只与一名小儿及家长同时讲解。耐心和儿童及家长交流,适时给予鼓励和赞扬,消除或减少小儿的抵触心理,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本节讲解时间约为10~15min。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小儿接种疫苗时情绪、行为等反应和生理变化评估小儿接种注射疫苗时最主要的反应是疼痛,而疼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和生理表现3方面,因而评价方法是情绪变化、行为的改变和生理指标改变相结合的综合评估[3]。由于进行预防接种的小儿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疼痛水平[4],因而本研究对小儿疼痛反应水平评估时依照从重到轻的表现分别为哭闹、易激惹、无法安抚、表情痛苦、姿态紧张等[5]5种形式加以评估。生理指标采用专为监测小儿的生理反应而生产的深圳迈瑞pm-8000express多功能监护仪,检测小儿免疫接种时的呼吸、心率、血压(收缩压)、Sao2的变化,见表1。

表1小儿预防接种反应程度评估

程度情绪行为指标生理指标

重度急性痛苦表情,紧张烦躁,恐惧感明显,哭声高而尖并持续>2min,无法安抚,易激惹呼吸>30次/min,心率>110次/min,收缩压>110mmHg,Sao2<85%

中度痛苦表情,恐惧感轻微,哭声持续<1min,紧张、激惹表现不明显,能安抚呼吸>25次/min,心率>100次/min,收缩压>100mmHg,Sao2<90%

轻度表情安静,语言、行动自如,无恐惧感及哭闹现象,交流顺畅呼吸、血压正常,心率﹤90次/min,Sao2>90%

1.3.2小儿对接种疫苗时生理变化的评估方法

1.3.3家长满意度的评价小儿接种结束后,采用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健康教育的整体感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知识掌握情况、接种结果评价等6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共5个等级。共发放78份,回收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小儿对接种疫苗时情绪、行为等反应程度比较(表2)

2.2两组小儿对接种疫苗时生理变化程度比较(表3)

2.3两组小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表4)

3讨论

3.1图文健康教育对小儿的影响按照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要求,0~6岁的小儿均要接受十余次的预防接种注射,还有根据疫情检测进行的强化免疫和可选择的计划外疫苗。儿童接受的预防接种注射要多次进行,预防接种时疼痛反应等刺激对儿童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大影响。

小儿3周岁时逐渐建立自主意识,此时在预防接种时根据小儿发育特点采用小儿易于理解及接受的方式向小儿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引导小儿主动接受免疫接种,解除抵触情绪,也为后来继续进行的免疫接种取得小儿的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家长,儿童因为年龄、认知等因素被忽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和生理反应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文式健康教育方式是在小儿开始出现自主意识阶段,把小儿纳入健康教育主体,和家长一起进行宣教,改变传统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中仅把家长纳入健康教育的对象,而预防接种的主体小儿则无意识地被遗忘在一边,这种操作方式不利于小儿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方式、方法等,对以后的预防接种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图文式健康教育方式则试图改变了这一状态,把学龄前期的小儿也纳入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由教育护士对小儿和家长共同进行科学的宣教,利用形象生动的教育工具吸引儿童的兴趣,采用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图文方式,尽量取得小儿的理解,鼓励小儿积极参与其中,减轻其抵触心理或恐惧感,增强信心,改变被动或强迫接受接种的状态,提供更好的有利于小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从观察的结果看,小儿在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从开始的仅是好奇渐渐到部分理解接受,再到主动要求进行接种,在护士进行的约10~15min的教育过程中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图文式健康教育对小儿家长的影响传统免疫预防接种时部分没有进行健康教育,部分健康教育由家长向小儿进行讲解。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限,向儿童讲解的过程往往出现偏差,系统性不强,比较随意,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和疏导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较大的小儿接种时亦有很强的抗拒性表现,临床上常常出现小儿被强制按压接受接种的现象。

实施图文式健康教育策略,护士和家长以及小儿充分交流,尤其是针对小儿发育阶段的特点,通过直观的卡通和动漫作为媒介,把免疫接种的意义、必要性等融于其中,经教育护士耐心细致的引导,激发儿童的勇气,以良好的或主动的状态接受预防接种,既分担了家长的教育责任,又缓解了儿童紧张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健康教育满意度。

总之,应用图文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预防接种状态和提高家长的满意度,一方面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小儿主动参与接种的勇气,同时转移小儿对注射接种药物时的注意力,放松心态,减轻肌肉的紧张度,为注射疫苗提供良好的注射部位环境;另一方面,图文式健康教育手册作为教育工具,形式新颖且通俗易懂,增加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因此,在预防接种护理中实施图文式健康教育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北京:2005:30-49,99-103.

[2]梁晓峰.预防接种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1-102.

[3]肖仁梅,赵红英.小儿术后疼痛控制及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49-50.

[4]徐克娟,王克芳.婴幼儿的疼痛评估[J].护理学杂志,2005,20(17):78-80.

[5]王黎明.小儿术后疼痛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2下):471-472.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颈肩腰腿痛保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1-0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护理工作新模式―临床路径是近几年来国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通过个性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诊疗护理方案,兼顾效益―成本,达到预期的诊疗护理效果,控制病人的医疗费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人们对电脑、手机的依赖,而又缺乏规律性的运动。颈肩、腰腿痛病发率逐年上升,出现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我院对此类疾病进行了中医特色的保守治疗,但效果还是不够满意。在如火如荼的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以来,在原有中医特色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科自行制定的颈肩腰腿痛的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入选标准①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②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或腰椎盘突出症的患者并使用中医特色治疗;③患者无相关手术史;④无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及系统疾病。

1.1.2排除标准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治疗③不能遵医嘱进行复诊和随访、资料不全、观察期遇有特殊情况而终止治疗者。

1.1.3一般资料共入选的100例患者,病程三月到三年,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保守治疗+健康教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症状均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我科的颈椎病/腰突症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

1.2.1.1在病人入院第一天入院介绍:介绍病房及病室环境、设施的使用,医护人员、制度(陪护探视制度)、服务项目食堂地点、订餐方法,一次性物品的领取等。入院评估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安全指导工作:防跌的宣教,疼痛的宣教,活动的指导包括下床的方法。在医生下具医嘱后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宣教: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用药的指导,药熨、敷药、静电、针灸、牵引的注意事项。

1.2.1.2在病人住院前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对疼痛明显者指导其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并教会患者一些可以缓解疼痛的穴位(腰腿痛:肾腧、腰腧、环跳、足三里;颈肩痛:大椎、肩井、肩廖、合谷等)对睡眠不佳者可指导患者睡前泡脚,点按百会、三阴交、神门穴等。饮食指导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次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在服用中药汤剂时需掌握正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服药时间,多以温服为宜,服药期间忌口等。另外合理安排好综合治疗的顺序,听取患者治疗后的反馈,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积极与医生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2.1.3在病人住院后期,重点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指导,如:腰背肌锻炼、颈椎操的指导、活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饮食上可食补气益血,补益肝肾等滋补食物,如动物肝肾、牛羊肉、大枣等。

1.2.1.4出院指导注意防寒保暖、固定姿势时间过久,负重的活动。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1.2.1.5出院随访中的指导了解病患出院后情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意见。

1.2.2疗效评判标准痊愈肢体疼痛评分0分,活动正常,出院后一月以上未复发。

显效肢体疼痛评分2分,活动如常,出院后一月未反复加重。

有效肢体疼痛评分减少2分,活动受限,出院后有症状加重情况。

无效两个疗程仍觉肢体疼痛麻木,活动障碍。

1.2.3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见表1。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p

3讨论

颈肩腰腿痛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多与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有关,治疗也是以综合治疗为多见,但复发率比较高。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这七分养主要还是靠我们护理人员对其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实现。护理人员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全方面的对病人生活进行干预,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另外在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的情况,有了健康教育的护理路径,对日常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健康教育对改善患者疼痛具有重要意义[1]。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5例,男65例,女40例,年龄26-71岁,平均(39.0±1.5)岁。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其中L4/5椎间盘突出40例,L5/S1突出38例,L3/4+L4/5椎间盘突出13例,L4/5+L5/S1突出14例。中央型突出45例,旁中央型突出50例,椎间盘孔型及椎间孔外口型共8例,巨大脱出型2例。腰痛为主58例,腿痛为主47例。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①随机式教育:在患者提出问题时,随时进行解答,由于患者迫切想了解相关知识和信息,此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易懂易记,印象深刻。②群体式教育:针对患者共同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群体教育过程,如讲座、放幻灯片等,帮助患者向健康方向发展。③个体式教育:对不同需求的患者采取“一对一”的个体教育方法,把疾病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④书面式教育:通过科室的宣传栏,派发健康教育小册子及宣传单,可使患者对疾病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认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2.2健康教育内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分类、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法、护理要点以及康复指导。

1.2.3调查方法①首次调查:患者入院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般由患者自行填写,对文化水平低或自理能力差等不能填写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协助填写。发出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②再次调查:患者出院当天完成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③总分为100分,大于90分为了解,60-90分为部分了解,低于60分为不了解。

1.2.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从表1可见,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经统计学分析,X2=14.44,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行动不便、知识缺乏,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加之疾病反复发作难愈,患者往往产生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不仅增加患者的思想压力,而且给疾病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心理护理,安慰和鼓励患者,解除他们心中疑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注重信息的适用性、通俗性,以受者能够吸收为标准,因受者普遍存在求新、求真、求近、求短心理[2],所以传播者应全面、客观地收集受者反馈信息、掌握受者心理,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护理评估中,症状与体征是患者咨询最多的问题,因他们不理解腰痛、坐骨神经痛、部分反射改变、感觉异常以及肌力减弱等变化的引起原因,因此,在健康教育中,该环节可详细、具体一些,如:L5/S1间盘突出可压迫骶1神经根引起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跖屈力减弱,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鞍区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让患者了解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带来的远期损害,对自身的腰、腿不适变化有明确的认知,做到心中有数。在治疗方法中,应让患者了解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以及利弊要点,告知患者除特殊情况以外尽可能保守治疗而不做手术,多数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如:绝对卧硬板床休息、持续牵引、皮质类固醇硬膜外封闭等,向患者讲明理疗、疗法、正确使用腰围等的作用,由于患者在急性期多伴有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或粘连,理疗可直接作用到腰部肌肉的深层,并使血液循环加快,加速渗出液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炎性水肿,调整和改善椎体间的受力关系及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达到消炎镇痛和组织修复的目的[3];腰椎间盘压力在坐位最高、站位居中、平卧位最低[3],平卧位的目的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突出物还纳[4],因此,我们指导患者急性期尽可能平卧,可适当以站位与卧位交替,避免坐位,切忌在床上坐起大小便,因为此时腰部过度前屈腰椎间盘更易后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急性期配带腰围的目的是限制腰围活动,减轻或消除疼痛,防止腰部脊髓或神经进一步损伤,缓解疾病进程,佩带期间尽量减少活动,尤其不要有弯腰、旋转等动作。急性期后酌情进行腰背肌锻炼,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应由简及繁、由轻渐重,俯卧位抬头挺胸,可锻炼背肌,仰卧屈膝时,抬起臀部,使腹肌、背肌和臀肌都可得到锻炼,常用的方法有飞燕点水式、三点式等。在护理与康复中,嘱患者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咳嗽、打喷嚏,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防便秘,防止腹内压增高,避免久坐或久站、少弯腰、勿负重、加强营养、适量运动等。许琼瑜等[4]研究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

从表1结果说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是良好的,可帮助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增强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琼瑜,陈尚杰,朱芬,等.健康教育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55-3656.

[2]汪仁学,孙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3-864.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5

【关键词】

健康护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由于积累性劳损或其他因素引起膝关节内组织变性,软骨退变,损害后关节内骨增生、变形,关节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关节肿胀疼痛[1]。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5例,其中男29例,女46例;年龄40~75岁,平均55.6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3年;单侧发病44例,双侧31例;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加重,伴有不同程度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64膝)和对照组32例(42膝),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见表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坐位,膝关节屈曲,常规皮肤消毒,髌骨下外侧进针,选用5ml注射器斜刺入关节腔内,方向为向中、向下。抽吸关节腔积液,缓慢推入玻璃酸钠2ml。注射完毕,膝关节被动活动,使关节表面药物分布均匀。1次/周,5次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正确的功能锻炼与健康常识。一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4疗效判定见表2。

诊断依据判定标准确诊条件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满足1+2;1+3+5+6;1+4+5+6

2.X线片示骨赘形成√诊断膝骨性关节炎

3.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

4.年龄≥40岁√

5.晨僵≤30min√√

6.有骨摩擦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健康教育护理

2.1确立健康教育目标

护理人员通过询及阅读病例收集患者资料。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如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和致病因素等发现问题,确立健康教育目标[2]。

2.2健康教育内容

入院宣传教育、疾病认知宣传教育(疾病介绍、疾病处理)、诊疗过程的注意事项、合理用药、饮食护理、基本常识[3]等教育,目的旨在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自我控制、避免并发症的能力。包括病情教育、社会性教育、示范

作者单位:473500河南省新野县人民医院

性教育、以点带面教育等。结合本病,健康教育更加突出指导正确的膝关节功能锻炼:①患者坐于床边双膝下垂,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伸直位一定时间,出现酸胀感则缓慢屈曲,反复锻炼。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情况允许可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耐受力,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力量。③加强日常保护以减少疼痛的发作,可使用护套保护膝关节,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寒冷潮湿侵袭。

3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一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51.6%,对照组治愈率为2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病等。由于骨关节长期劳损和摩擦,关节软骨发生退化、变薄或消失,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滑膜等萎缩,静脉循环障碍致压力增高,关节内充血水肿,形成骨赘。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治疗组在对照组单纯用药的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能够传播护理知识和技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护理要体现患者为中心,全方位、早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并注重连续性和持久性。通过指导、合作、参与的健康教育,使得健康教育发力发挥最佳效果,解决护理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燕梅,张立宁.高频电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68-169.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6

[关键词]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骨质疏松;疼痛;健康教育;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24—0114—03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在围术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将健康教育知识贯穿在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使患者由被治疗转变为主动合作、参与配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1]。我科自2009年开始引进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同时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胸腰椎骨质疏松患者27例,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56~82岁,平均66岁;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2]为依据。排除胸、腰椎肿瘤、结核、感染等;年龄≥60岁;心肺功能可以耐受射频热凝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全部病例经骨密度测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27例患者均接受了射频热凝治疗。

1.2射频热凝治疗方法[3,4]

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根据患者的疼痛区域在DSa下定位其支配神经所在的椎板外凹切迹。体表定好穿刺点,用前端5mm的8号绝缘射频套管针稍朝内(约5°角)刺入至同侧椎板,注入局麻药0.5mL,轻柔将针向外探插,将针尖沿椎板外侧缘滑过。退针芯放入射频电极,开启神经电刺激(2Hz,1.0V),观察脊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肌肉抽搐程度,调节针尖方向并缓慢将针尖向深部推进,当电压降低至0.5~0.7V仍可看见肌肉抽搐时,改用频率为50Hz、电压为0.5~0.7V的神经电刺激,诱发异感的部位与患病部位一致时,表示针尖正确位于脊神经后支旁。此时注射质量浓度为0.069mol/L的利多卡因3mL,患者疼痛立即缓解,证明定位准确。如果异感部位与患病部位不一致,应改作上一节段或下一节段的操作。穿刺成功后予70℃60s射频热凝3个周期,75℃60s射频热凝3个周期,术毕。

1.3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

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5]和Schober试验(嘱患者取直立位,在其背部正中线平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上垂直距离10cm和向下5cm处各作一标记,然后嘱患者尽量前屈(保持双膝直立位),同时测量两标记间增加的距离,正常时腰椎运动两点之间距离增加至少5cm)并加以记录,以此来判断手术的效果,同时记录副反应(有无神经根损伤、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观察记录的时间点为治疗后2h、1d并随访3个月。

1.4健康教育干预

1.4.1术前健康教育干预①心理干预:该手术是新型的疼痛微创手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知识了解较少,对术后的止痛效果持怀疑态度,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感。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射频热凝术较传统疗法的优势,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老年患者由于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等优点,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全面评估术前常规行心肺肝肾功能测定,血常规、凝血,脊柱正侧位片,完善Ct、mRi检查。本组患者半数以上伴有内科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指导患者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如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纠正心律失常、吸氧等。③练习手术采用俯卧位,由于患者日常生活中很少采用此,术前应指导患者俯卧位练习。具体的练习方法为:患者俯卧,双肩、耻骨联合及髂前上棘等处垫软垫,尽可能减少对胸腹部、生殖器官()和的压迫,开始时每次训练20min,循序渐进,增至每次1h以上。④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进行清洁、术区备皮、手术当日清淡饮食、局部麻醉无需禁食水。

1.4.2术后健康教育干预①干预:术后卧硬板床,平卧位4~6h,6h后可翻身,卧床24h后鼓励患者佩戴腰围下床。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注意穿刺点有无红肿及渗出,腰痛较术前有无明显减轻。有无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术后患者常出现腰腿发热感,护士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顾虑,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本组少数患者穿刺部位疼痛较明显,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予少量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应用后症状缓解。③功能锻炼指导:术后6h即开始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及开始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的练习。术后24h可以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先在床边站立数分钟,感觉无头晕等不适症状再慢慢行走,初次行走要有人陪伴,还应告诫患者需穿胶底防滑鞋,避免弓背坐立或长时间坐立。④补钙:术前骨密度检查示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所以此类病人需要终生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上常用密盖息作为补钙的首选药。为了防止骨质进行性丢失,患者必须根据需要给予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6]。⑤饮食干预:嘱患者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若出现腹内胀气等情况,可酌情延迟进食时间至6~8h。⑥出院指导:射频热凝的一大优势就是患者可以早期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出院后休息2周,坚持卧硬板床,继续练习直腿抬高及腰背肌功能锻炼3~6个月以上。3个月内在活动时佩带腰围保护,3个月内避免负重、转体动作。康复后可以选择快步行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并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加强腰背肌的练习。术后3个月应用VaS对患者疼痛再次进行评价。术后随访发现止痛效果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间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的变化情况

见表1。全部患者术后无副反应发生。由表1可知,腰背疼痛VaS评分术后2h、1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h、1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60~80分为中,得分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常为胸、腰背部慢性、局限性的剧烈疼痛,大多在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发生,是一种难治性疼痛[1]。近年来兴起的射频热凝技术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创伤大的缺点,其微创、耐受性好,控制疼痛的有效率高[2]。但该手术是经皮脊柱手术,且病人年龄偏大,因此要做围术期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才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护士是保证疼痛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员,减轻患者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患者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进行练习,术前准备,术后通过实施干预、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补钙、饮食干预、出院指导等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显示,27例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术后2h、1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h、1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表,从疾病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例患者中,健康教育效果优6例,良13例,中7例,差1例,总有效率96.3%。与邓珍良等报道[7]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且明显减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潘琦,王晓霞,金世鑫.骨质疏松症治疗现状:2009[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1):5—7.

[2]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3]张学学,张达颖,翁泽林,等.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992—993.

[4]VanwijkRm,GeurtsJw,wynneHJ,etal.Radiofrequencydenervationoflumbarfacetjointsinthetreatmentofchroniclowbackpain:arandomized,double—blind,shamlesion—controlledtrial[J].ClinJpain,2005,21(2):335—344.

[5]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11(9):483.

[6]钟杰琴,戴惠芬.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44—45.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7

 

一、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妇产科学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是授课内容较多、学时数较少,这给初学者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都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大部分院校对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利用平台课程通知、布置作业、查阅教学材料等功能,师生互动、在线教学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努力实现的目标[2]。医学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法,即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为载体,课堂上以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整个过程学生充当教学的主角,教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与纠错。相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而言,它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符合当前医学教育的目标[3]。

 

二、组织和实施

 

(一)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全科2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132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2班125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在《妇产科学》课程中选取异位妊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等三个内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而对照组的教学完全采用传统式教学。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完全相同。

 

(三)实施过程

 

如以异位妊娠为例,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该授课内容总共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案例描述:患者王女士,33岁,已婚,G2p1。因“停经63天,阴道不规则流血22天,腹痛5小时”于2016年5月30日来我科门诊治疗。停经以来有轻微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入院前22天患者开始出现阴道流血,暗红色,量少呈点滴状。入院前20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明显增多,与平时月经量相等,无其他不适,自以为是月经来潮未重视。入院前14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逐渐减少,但一直淋漓不尽,在家自测尿HCG提示阳性,遂于东华医院就诊,行超声提示宫腔内未见妊娠囊,建议患者1周后复查。入院前5小时,患者突然出现下腹部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遂于我科门诊就诊,行急诊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遂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既往史:2年前曾因“宫外孕”在双桥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婚育史:已婚,G2p1(2012年在双桥区医院顺产一活男婴,无特殊;3年前在该院人流1次)。讨论要点:①根据病史,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②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询问病史应注意哪些方面?③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2.第二部分:体格检查:t:36.9度,p:90次/分,R:21次/分,Bp:100/60mmHg,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肥大,血染,举痛(-);宫体:中位,增大如孕40+天大小,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增厚,压痛(+);右侧附件区(-)。讨论要点:①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需要采用哪些辅助检查手段?②哪些表现有助于异位娠的诊断?

 

3.第三部分:①血常规:wBC8.0×109/L;pLt120×109/L;Hb98g/L;②尿HCG:(+);③血HCG:22579U/L;④影像学检查:阴道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讨论要点:①综合上述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否明确诊断?②输卵管妊娠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③经过检查,患者“输卵管妊娠”诊断明确,应做哪些处理?

 

(四)考试方式和内容

 

两组的考试方式相同,理论考试均为闭卷考试,所有试卷的型题、题量均相同,均由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填空、多项、判断改错、病例分析等六大类试题组成;在线测试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其中试题顺序和答题选项随机,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以进一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评价

 

通过对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三系的《妇产科学》教学中首次尝试利用Bb平台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其中我们选取“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三个单病种授课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部分男同学,在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后,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期结束时,我们发放了257份无记名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7份,结果显示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75%的学生更喜欢此种教学方法。

 

(二)教师评价

 

此种教学方法也深受教师喜欢,授课教师感觉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教材、文献资料,然后课堂上学生围绕案例积极讨论,老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上课相当轻松,也符合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考试成绩

 

实验组学生采用Bb平台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他们相应章节内容的在线测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采用研究性教学的网络在线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网络测试成绩(p<0.05),说明探索尝试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混合式教学,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推理与评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摆脱研究性教学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更好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精髓。而在期末理论考试中,虽然实验组成绩亦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更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镇痛分娩剖宫产率

中图分类号:R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002-02

ClinicalanalysisofHealtheducationCombinedwithanalgesicDeliverytodecreaseCesareansectionrat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ntheCesareanDeliveryRateofhealtheducationcombinedanalgesiadelivery.methodsthehealtheducationschemeandimplementationmeasuresweredrawedupaccordingtotheresultsofthequestionaire.thepregnantwomeninout-patientsdepartmentweredividedintotwogroups: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thepregnancywomenreceivedhealtheducationcombinedwithanalgesicdeliveryinexperimentalgroup,whilethepregnantwomenreceivedhealtheducationbutnotselectanalgesicdeliveryincontrolgroup.ResultstheCesareansectionrateofcontrolgroupwas43.58%,whiletherateofexperimentalgroupwas22.61%.theCesareansectionratewassignificantlydifferentbetweenthetwogroups(x2=23.761;p<0.05).Comparedwithcontrolgroup,therateofpregnantwomenwhoselectcesareansectionbecauseofsocialfactorinexperimentalgrouphaddecreasedobviously.ConclusionComprehensivehealtheducationcombinedwithanalgesicdeliverymayeffectivelyreducecesareansectionrate,whichrelatedtoanalgesicdeliveryreducingtheamountofpregnantwomenwhoselectcesareansectionbecauseofsocialfactor.

【Keywords】Healtheducationanalgesiadeliverycesareandeliveryrate

近年来,我院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剖宫产率为45%~50%,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是摆在广大产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采取健康教育联合镇痛分娩技术,降低了剖宫产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组为2010年1~7月在中山市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愿意接受镇痛分娩接受健康教育为期一年。对照组为相同时期准备在中山市市妇幼保健院产检,不同意接受镇痛分娩,但接受一年全方位健康教育孕妇260例,两组孕妇均为年龄20~35岁,孕周37~41周,无产科、内外科合并症、有阴道分娩条件,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重、身高无显著差异(p>0.05)。

1.2调查方法就要求剖宫产的原因、孕期保健经历、对获得孕产期保健知识的渴望程度等内容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逐项填写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全方位健康教育方案。

1.3干预措施①产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于2009年,采取集中讲课的形式对产科医护人员全员进行4学时的培训。②孕早中期孕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制定包括妊娠生理、孕期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疾病预防、正确用药、孕检内容及分娩生理的健康教育处方。孕早、中期由门诊医生或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做孕期检查的同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针对个体文化程度、职业、接受知识能等不同情况进行讲解,使其对妊娠、分娩这一自然生理过程有个初步认识。③孕晚期及临产后孕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由病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完成,内容包括有:分娩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如何配合助产士完成分娩任务;分娩镇痛方法及效果;比较阴道分娩与剖宫产适用范围、利弊关系。指导家属如何从语言上给予鼓励,从精神上给予安慰,从行动上给予帮助。

1.4镇痛分娩技术的应用产妇在宫口开2cm时,行腰椎2~腰椎4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4cm,先推注1%利多卡因4mL,观察5min,无脊麻阻滞和局麻药中毒征象后,再注入20mg罗哌卡因+芬太尼0.05mg+生理盐水至10mL,感觉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连接镇痛泵,镇痛泵药物配制:罗哌卡因80mg+芬太尼0.15mg+生理盐水至100mL,持续输入量5mL/h,麻醉后实施心电监护,同时行全产程电子胎心监护,了解孕产妇的生命体征,以及孕产妇的宫缩、胎心的变化,每隔60~90分钟肛查1次,了解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情况,产程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宫口开全后停药,胎儿娩出后拔硬膜外导管。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如表1所示,研究组剖宫产率为22.61%,对照组剖宫产率43.46%,两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x2=23.761,p<0.001)。表2数据提示,通过进一步分析两组孕妇中,通过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中社会因素及有手术指征构成比可得知,在研究组的孕妇中有24.39%最终因社会因素剖宫产分娩,而在对照组的孕妇中则有42.49%终因社会因素剖宫产分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x2=23.761;p<0.05

表2两组孕妇剖宫产原因比较

x2=6.845;p<0.05

3讨论

据有关资料表明,剖宫产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并未随剖宫产率继续升高而使围生儿病死率大幅度下降[1];因此,应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剖宫产。根据我院调查数据显示,手术因素排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因素、剖宫产及胎儿窘迫是剖宫产因素中占前三位。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与非社会因素剖宫产比较,社会因素组在手术时间、产后发热天数、排气时间、术中取头困难发生率均高于非社会因素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镇痛分娩在国外已经是常规分娩的形式,在美国产妇选择镇痛分娩占85%,英国高达90%,而我国实行无痛分娩的不到1%。大量研究证实镇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本研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孕妇自孕早期就得到有关围产期保健知识和健康指导,消除了顾虑和一些片面认识,对妊娠和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使产妇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加了自然分娩的信心,为阴道分娩打下了基础。分娩时实施镇痛分娩技术,可不同程度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体力消耗及滞产发生。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联合镇痛分娩技术,可使社会因素剖宫产比例及总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同时本研究亦证实接受健康教育且未选择镇痛分娩技术孕妇中因社会因素剖宫产分娩比例显著高于接受健康教育联合镇痛分娩技术,此结果提示健康教育联合镇痛分娩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其下降因素与镇痛分娩减少无指征因素导致剖宫产有关。

通过本研究可见,做好孕产妇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开展镇痛分娩使分娩更为人性化,在孕前及孕期向孕妇大力宣传,更好的了解镇痛分娩的优点,让孕妇顺利度过分娩过程。同时也要求产科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既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又要有良好的语言交流技巧,为产妇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和持续的情感支持,使医患产生良好的互动性,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9

1.1对象

本组31例均为晚期肿瘤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43~8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例,中学13例,小学及以下16例;出院时间3~79d;疾病种类:肺癌14例,乳腺癌10例,直肠癌2例,肝癌2例,鼻咽癌1例,腮腺癌1例,原发灶不明1例,以上患者均发生骨转移和符合病理诊断标准,疼痛数字评分在6分以上且都使用多瑞吉。

1.2健康教育方法

实施健康教育者是从事慢性病工作3年以上的责任护士,定期经过统一慢性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针对肿瘤患者开展的疼痛相关知识、多瑞吉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成瘾性和毒性等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经过考核合格。

1.2.1信息知识的传播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可以选择合适的宣教方法,如社区慢性病健康小屋墙上贴宣传资料配合图画、家庭访视时与患者和家属聊天、向患者或家属推荐网址、分发资料和健康促进小册子、组织患者以圆桌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同伴教育等,告诉患者以及家属疼痛治疗的原则、镇痛效果的判定、成瘾知识和随意增减剂量、擅自不使用等不合作性治疗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尽量采取患者或家属喜欢、容易接受的形式教育。

1.2.2应对副反应的宣教因为个体差异多瑞吉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和局部皮肤刺激而感瘙痒等,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教育。对于恶心的患者要指导其定期深呼吸,口含话梅、冰块、口香糖等,与家人聊天或听音乐转移注意力,还可以定期嗅花瓣、橘皮、柠檬、姜片等。呕吐患者除了及时清除呕吐物之外要强调漱口的重要性,保持口腔清洁。便秘的患者指导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多食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食玉米、芹菜,多食香蕉、西瓜等。加强床上翻身,能活动的患者要多进行散步,定期进行腹部按摩。头晕的患者要嘱咐其多卧床休息,减少外出和活动,注意安全。局部瘙痒的患者要指导其勿抓搔,强调多瑞吉平整和紧密与皮肤相贴的必要性。在使用前要洗净擦干要贴的皮肤,不可用肥皂、油剂和其他洗剂。更换贴膜时,变换粘贴部位。出现皮肤破损时,去除贴膜后破损部位外涂安信纳米凝胶。

1.2.3使用多瑞吉相关知识的指导配合现场使用告诉患者多瑞吉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还要向患者讲解多瑞吉起效的时间和发挥作用的原因,多瑞吉的优点。告诉患者多瑞吉应确保贴剂与皮肤完全接触,尤其注意边缘部分。指导患者贴剂要保持72h,贴好后要有意识的检查多瑞吉有脱开、掉落、内有气泡等情况出现,一旦出现要及时汇报和处理。可以每人分发多瑞吉使用的宣传资料便于记忆。

1.3判定标准

1.3.1依从性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依从和不依从。依照morisky推荐的标准4个小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药物依从性:①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②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④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4个答案均为否即为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1.3.2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主诉疼痛程度方法,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pR):与用药前相比,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与用药前相比,疼痛减轻不明显,睡眠仍受干扰;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CR+pR+mR评为有效。

1.3.3生活质量评定参考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草案,对与疼痛治疗相关的5项指标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与人沟通和日常生活进行观察。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依从性比较

2.2疼痛缓解情况(表2)用药后6~10h疼痛开始逐渐缓解,用药后2~4d疼痛缓解显著且渐趋稳定,需增加剂量者随剂量增加疼痛逐渐缓解,其中完全缓解12例(38.7%),部分缓解15例(48.3%),轻度缓解3例(9.7%)。

3讨论

传统教育的痛点篇10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教育;预防;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重症主要由eV71引起,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手足口病高发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加强家长的监护意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有很大的帮助。

1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5月至11月住院手足口患儿1175例,重患194例,重患率16.51%。男1241例,女621例,男女比例为1.998:1。发病高峰年龄为13—24个月的幼儿,重患年龄为5—84个月。城乡比例为1:1.051。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皮肤护理手足口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破溃者皮肤完整性受损,有继发感染的可能。破溃处可外涂康复新液。

2.2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勤漱口或多喝水,使口腔保持清洁,加强口腔护理。口腔疱疹破溃者可用康复新液擦拭或含服可促黏膜修复。

2.3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口腔溃疡疼痛,胃口差,不愿进食,应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前后温水漱口。

2.4消毒隔离患儿各种生活用品,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应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床单衣物,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患儿的排泄物(粪便、尿液)应经过消毒后处理。便器内加入漂白粉,排泄物与生石灰搅拌均匀后放置两小时清水冲净后,将便器放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后备用。

2.5对症护理发热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如患儿体温高于38.5℃应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2.5.1给孩子多喝温开水,补充发热引起的体液流失。

2.5.2应用退热贴。

2.5.3为孩子进行温水擦浴,用温度适宜的温水擦拭孩子全身,主要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位置,避开胸部,腹部对冷敏感的位置。

2.6心理护理以温和关爱的态度对待患儿消除患儿恐惧感,向家长告知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使家长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易感人群,针对性解决患儿家长心理顾虑。

2.7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经系统症状、末梢循环情况。早期治疗有可能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及时识别早期发现是救治成功的关键。重症患儿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惊厥等。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

2.8出院指导对于手足口病愈后患儿,向家长说明手足口病病原体复杂多样,愈后患儿仅对感染过的病毒产生免疫力,有再次发病的可能。患儿出院后患儿及家长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室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被褥、衣物保持干燥,餐具进行煮沸消毒。孩子患病未愈前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待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幼儿园或学校,以防传染给其他孩子。

3健康教育的方法

3.1通过入院时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的直接交谈,了解患儿家长的学习需求,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家长采取指导示范等方法,解答患儿家长疑惑。

3.2通过书面形式,如宣传手册、宣传栏、墙报等形式,提供信息来源,普及健康教育内容。

3.3不定期组织患儿家长进行座谈,多次反复进行教育。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明显提高,护患关系融洽。

4讨论

是全球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可获得免疫力,但能够传播病毒,5岁以下儿童多发。6—8月为高峰期。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5天,这时孩子可能有低热(38°C左右),困倦、头痛、嘴角痛、咽喉痛咳嗽、流鼻涕、流口水、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出现丘疹或疱疹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因患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预防主要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开窗、晒衣被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发现患病者立即进行隔离2。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加强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强人们的疾病预防能力,增强人们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