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09

神经病学总结篇1

[关键词]腰骶神经根病;腓总神经病;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R6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c)-0179-02

腰骶神经根病与下肢神经卡压神经病的腓总神经病均可引起下肢麻木、足下垂甚至下肢肌肉萎缩,临床上常需要鉴别诊断。根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于有些患者仍难以区别,常需要借助神经电生理检查。为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该科于2012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例以足下垂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组资料中男6例,女4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双侧足下垂伴双侧小腿下外侧皮肤感觉减退3例,一侧足下垂伴小腿下外侧皮肤感觉减退7例,10例均无大小便障碍等脊髓受损症状及体征,均行腰骶段脊髓mRi、腰椎正侧位X线、膝关节X线检查。其中9例患者均有腰椎退变伴不同程度L4~L5、L5~S1椎间盘突出,1例X线发现腓骨囊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完全确诊为腓总神经病、腰骶神经根病或两者兼有。

1.2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采用Synergy5通道台式肌电图及配套产品。在该科电生理室进行所有检查,仪器接地,地线深埋,室温18~20℃,相对湿度60%。均采用双侧检查,以便于对照观察[1]。①双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的检查,对运动、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进行观察,了解有无神经传导减慢。②双侧胫神经F波检查,观察F波出现率、潜伏期[2]。③胫前肌、胫后肌emG检查,对自发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和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及大力收缩时募集相情况进行观察。腰旁肌emG检查观察自发电位出现情况,见表1。

2结果

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10m/s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及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腓总神经病,其中1例行腓总神经受压松解术,术中证实为腓骨囊肿,术后随访6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症状消失,足下垂症状改善,复查肌电图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接近正常,胫前肌emG大致正常;余3例经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1~6月后,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均有改善,其中2例3月后复查肌电图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及胫前肌emG均较前改善。5例以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骶神经根病,均行腰椎手术治疗,术中见增生的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骨质,神经根管狭窄,术后随访4~6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症状、足下垂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肌电图胫神经F波潜伏期接近正常,胫前肌、胫后肌emG大致正常。1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感觉电位未引出,胫前肌、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病因不能完全明确,经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3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无进一步加重,复查肌电图无改善。

3讨论

肌电图检查可准确定位神经局灶性病变。腓总神经病一般会导致胫前肌(接受腓总神经远端分支的腓深神经支配)呈神经源性损害;腰骶神经根病患者不仅损害胫前肌,还会造成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胫后肌接受胫神经支配)[3]。该组采用双侧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腰骶神经根病或坐骨神经病时胫后肌肌电图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腰骶神经根病腰椎旁肌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的检出,可使对其他肌肉的检测减少,患者检查不适得到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反映有无神经功能性阻滞,并间接反映病变部位。该组结果显示腓总神经病以腓骨小头上-下nCV减慢(>10m/s)为主,腓总神经远侧传导相对正常;腰骶神经根病和坐骨神经病以腓总神经远侧段(腓骨小头下-踝)nCV减慢为主,而腓骨小头上-下nCV正常或减慢不明显(10m/s,这一结果与崔丽英[4]、林敏婷等[5]研究结论一致,即测定腓骨小头上-下nCV是协助诊断腓骨神经病最有效的方法。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腓总神经远侧段(腓骨小头下-踝)nCV减慢,分析是因为病变后期腰骶神经根病变导致腓总神经远端运动轴索变性所致。在同时进行的胫神经nCV检查中发现:单纯腓总神经病患者,胫神经nCV正常,提示传导阻滞只有在腰骶神经根病和坐骨神经病时才会出现,这一点在临床进行鉴别诊断腓总神经病与腰骶神经根病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组3例腰骶段脊髓mRi提示腰椎退变伴不同程度L4~L5、L5~S1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仅有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膝关节X线检查未见异常,而电生理检查结果却提示腓总神经病,说明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弥补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与闫晓海研究结果相一致[6]。该组10例患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其中6例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相应手术治疗,病情好转。

综上,腰骶神经根病、腓总神经病均可出现足下垂,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良好定位作用,可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8-273,320-333,362-376.

[2]刘淑艳,王琳,陈玉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3):18-19.

[3]郝月桥,足下垂患者肌电图异常改变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13,16(6):51-52.

[4]崔丽英.简明肌电图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9-133.

[5]林敏婷,黎鸣.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电生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33-34.

神经病学总结篇2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内科,福建宁德3521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体检科,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以足下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双侧胫神经F波、双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双侧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10m/s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及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腓总神经病;5例以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骶神经根病;1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感觉电位未引出,胫前肌、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10例均行腰骶段脊髓mRi,其中5例所见均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关键词腰骶神经根病;腓总神经病;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R6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c)-0179-02

theValueofelectrophysiologicalexaminationi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LumbosacralRadiculopathyandperonealneuropathy

LUGuoyun1XiaoFoyi2

1.Departmentofneurology,ningdeHospitalaffiliatedtoFujianmedicalUniversity,ningde,Fujianprovince,352100,China;

2.Departmentofphysicalexamination,ningdeHospitalaffiliatedtoFujianmedicalUniversity,ningde,Fujianprovince,35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valueofelectrophysiologicalexaminationi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lumbosacralradiculopathyandperonealneuropathy.methodsBilateraltibialnerveFwave,bilateralcommonperonealnerveandtibialnerveconduction,bilateraltibialisanterior,posteriortibialmuscle,andlumbarparaspinalemGexaminationwereperformedin10patientswithfootdropasthemainclinicalmanifestations.Results4caseswiththemainsymptomsofconductionvelocityoffibularhead-undersectionslowerthan10m/soractionpotentialamplitudedecreasedmorethan50%andtheanteriortibialmuscleneurogenicdamage,werediagnosedascommonperonealneuropathy;5caseswiththemainsymptomsoftibialnerveFwavelatencyandtibialisanterior,posteriortibialmuscle,lumbarparaspinalmuscleneurogenicdamage,werediagnosedaslumbosacralradiculopathy;1caseofcommonperonealnerve,tibialnerveactionpotentialamplitudedecreased,withnosensorypotential,muscleneurogenictibialisanterior,posteriortibial,lumbarparaspinalmuscleemGabnormalities,wasdiagnosedassciaticneuropathy.all10casesunderwentlumbosacralspinalcordmRi,ofwhomtheresultsof5casesconformedtotheelectrophysiologicalexaminationresults.Conclusionneuralelectrophysiologicalexaminationhasimportantsignificanceindifferentialdiagnosisoflumbosacralradiculopathyandperonealneuropathy.

[Keywords]Lumbosacralradiculopathy;peronealneuropathy;emG;nerveconductionvelocity

[作者简介]陆国云(1981.2-),男,福建宁德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电生理学。

肖佛义(1981.11-),男,福建宁德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学。

腰骶神经根病与下肢神经卡压神经病的腓总神经病均可引起下肢麻木、足下垂甚至下肢肌肉萎缩,临床上常需要鉴别诊断。根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于有些患者仍难以区别,常需要借助神经电生理检查。为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与腓总神经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该科于2012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例以足下垂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组资料中男6例,女4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双侧足下垂伴双侧小腿下外侧皮肤感觉减退3例,一侧足下垂伴小腿下外侧皮肤感觉减退7例,10例均无大小便障碍等脊髓受损症状及体征,均行腰骶段脊髓mRi、腰椎正侧位X线、膝关节X线检查。其中9例患者均有腰椎退变伴不同程度L4~L5、L5~S1椎间盘突出,1例X线发现腓骨囊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完全确诊为腓总神经病、腰骶神经根病或两者兼有。

1.2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采用Synergy5通道台式肌电图及配套产品。在该科电生理室进行所有检查,仪器接地,地线深埋,室温18~20℃,相对湿度60%。均采用双侧检查,以便于对照观察[1]。①双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的检查,对运动、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进行观察,了解有无神经传导减慢。②双侧胫神经F波检查,观察F波出现率、潜伏期[2]。③胫前肌、胫后肌emG检查,对自发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和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及大力收缩时募集相情况进行观察。腰旁肌emG检查观察自发电位出现情况,见表1。

2结果

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10m/s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及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腓总神经病,其中1例行腓总神经受压松解术,术中证实为腓骨囊肿,术后随访6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症状消失,足下垂症状改善,复查肌电图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接近正常,胫前肌emG大致正常;余3例经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1~6月后,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均有改善,其中2例3月后复查肌电图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及胫前肌emG均较前改善。5例以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骶神经根病,均行腰椎手术治疗,术中见增生的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骨质,神经根管狭窄,术后随访4~6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症状、足下垂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肌电图胫神经F波潜伏期接近正常,胫前肌、胫后肌emG大致正常。1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感觉电位未引出,胫前肌、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病因不能完全明确,经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3个月,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无进一步加重,复查肌电图无改善。

3讨论

肌电图检查可准确定位神经局灶性病变。腓总神经病一般会导致胫前肌(接受腓总神经远端分支的腓深神经支配)呈神经源性损害;腰骶神经根病患者不仅损害胫前肌,还会造成胫后肌神经源性损害(胫后肌接受胫神经支配)[3]。该组采用双侧胫前肌、胫后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腰骶神经根病或坐骨神经病时胫后肌肌电图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腰骶神经根病腰椎旁肌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的检出,可使对其他肌肉的检测减少,患者检查不适得到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反映有无神经功能性阻滞,并间接反映病变部位。该组结果显示腓总神经病以腓骨小头上-下nCV减慢(>10m/s)为主,腓总神经远侧传导相对正常;腰骶神经根病和坐骨神经病以腓总神经远侧段(腓骨小头下-踝)nCV减慢为主,而腓骨小头上-下nCV正常或减慢不明显(<10m/s)。以上结果表明,腓总神经病时,患者腓骨小头上-下nCV比腓骨小头下-踝减慢>10m/s,这一结果与崔丽英[4]、林敏婷等[5]研究结论一致,即测定腓骨小头上-下nCV是协助诊断腓骨神经病最有效的方法。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腓总神经远侧段(腓骨小头下-踝)nCV减慢,分析是因为病变后期腰骶神经根病变导致腓总神经远端运动轴索变性所致。在同时进行的胫神经nCV检查中发现:单纯腓总神经病患者,胫神经nCV正常,提示传导阻滞只有在腰骶神经根病和坐骨神经病时才会出现,这一点在临床进行鉴别诊断腓总神经病与腰骶神经根病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组3例腰骶段脊髓mRi提示腰椎退变伴不同程度L4~L5、L5~S1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仅有小腿下外侧感觉减退及足下垂症状,膝关节X线检查未见异常,而电生理检查结果却提示腓总神经病,说明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弥补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与闫晓海研究结果相一致[6]。该组10例患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其中6例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相应手术治疗,病情好转。

综上,腰骶神经根病、腓总神经病均可出现足下垂,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良好定位作用,可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8-273,320-333,362-376.

[2]刘淑艳,王琳,陈玉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3):18-19.

[3]郝月桥,足下垂患者肌电图异常改变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13,16(6):51-52.

[4]崔丽英.简明肌电图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9-133.

[5]林敏婷,黎鸣.腓总神经断伤与卡压的电生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33-34.

神经病学总结篇3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1]:是茎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员来自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笔者对前来就诊的患者随机抽取78位进行治疗观察,其中男性36位,女性42位;80岁以上5位,60岁至80岁15位,30岁至60岁40位,30岁以下18位,其中10岁以下5位。年龄6岁-87岁,病程1天至3月不等。所有病例均经面肌电图证实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除外颅内病变所致。78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人。对照组按照科室既往总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1]。治疗组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方法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1.2诊断标准根据王维治《神经病学》[2]标准进行诊断,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神经瘤或脑膜炎所致面神经麻痹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①急性水肿期:静滴地塞米松针20mg/d,甘露醇注射液250ml/d,分两次静滴,连用5-7天停用;或强的松片30mg/d顿服,每隔5天减10mg,减完为止。配合超短波20分钟、针刺合谷风池20分钟,用泻法,每日一次。②循环障碍期:静滴血塞通针0.4/d或舒血宁针20ml/d,连用10-15天停用。配合电针地苍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太阳、翳风、迎香、牵正等面部穴位。对患侧面部进行推拿按摩,方法为一指禅揉与按法相结合,沿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耳门-下关-听宫-颧-颊车-大迎-地仓-巨-四白-迎香进行循环按摩,口角歪斜者加地苍透颊车,皱额不能加阳白透鱼腰,眼睑闭合不全加鱼腰透丝竹空,按摩时间20分钟,连续10-15天为1疗程。③神经损害期:静滴神经节苷脂针20-40mg/d或维生素B12针0.5mg/d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足三里、神阙等穴,每日一次,1个月为1疗程。并发带状疱疹者:加静滴胸腺五肽针2mg/d,利巴韦林针500mg/d,连用10-15天。并发糖尿病者:停用激素,积极控制血糖,及早使用神经营养药和扩血管药。

1.3.2对照组按照既往科室总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给予患者强的松片30mg/d顿服,维生素B1片600mg/d分三次口服,7天后每5天减强的松10mg,减完为止,并针刺地苍、颊车、四白、翳风、太阳等穴。全程给予患者超短波、中频治疗。

2疗效标准及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王维治《神经病学》疗效标准治愈:病因解除,面部症状完全恢复,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病因解除,面部肌力基本恢复,口角略有歪斜,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受凉后症状易反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2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别。

3讨论

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该病随着病情发展的时间不同,其面神经的病理改变亦不同,治疗上应根据面神经在每个时期的不同病理改变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因此笔者依据患者发病时间及病理改变将该病分为三期:①急性水肿期(发病7天以内)治疗重点在于控制神经水肿。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口服强的松为主,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水肿期面部原则上不针刺,但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受凉病史,因此加针刺合谷、风池祛风散寒,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②循环障碍期(7天-1月)治疗重点在于改善面神经周围血供。以静脉滴注血塞通或舒血宁为主,配合面部电针、推拿等治疗。使用透穴针刺和推拿,可明显改善面部症状,降低致残率。③神经损害期(1月以上)治疗重点在于营养神经、提高机体抵抗力。以静滴神经营养药物为主或穴位注射witB12针,配合艾灸足三里、神阙。“久病多虚”,艾灸足三里、神阙可提高机体抵抗力。若并发糖尿病或带状疱疹者,疗程较长,疗效较差,应积极治疗并发证,并及时与患者沟通。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总结篇4

[关键词]葛酮通络胶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脑梗死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1(a)-0079-02

GetongtongluoCapsulesin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andSequelaeofCerebralinfarction

GaoYan-bo

endocrinologyDepartment,BaotouCentralHospital,Baotou,innermongolia,0140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rehabilitationtreatmenteffectofGetongtongluocapsulesin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andsequelaeof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120casesofpatientswith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andsequelaeofcerebralinfarctionadmittedandtreatedinourhospitalfrommay2015tomay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theexperimentalgroupweretreatedwithGetongtongluocapsules,while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Xuesaitongtablets.Resultsthetotaltreatmenteffectiverate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93.33%vs73.33%)(p

[Keywords]Getongtongluocapsules;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Sequelaeofcerebralinfarction

该文为进一步探究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作用,特选择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6±5.62)岁(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5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35:25。对照组共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06±5.72)岁(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45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36:24。纳入标准[1]:①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伴有后遗症;②符合1990年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③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伴有四肢感觉异常或行走不稳情况;④对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2]:①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患者;②非X梗死后遗症患者;③血液系统、精神系统异常者;④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或者病变者;⑤合并严重感染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片(国药准字:Z53020181)治疗,100mg/次,3次/d。实验组采用葛酮通络胶囊(国药准字:Z20060439)治疗,500mg/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进行详细观察。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3]:显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趋于正常。有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好转。无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未改善或者恶化,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未好转。

1.4统计方法

治疗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均录入至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危害性较大[4],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主要康复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葛酮通络胶囊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常见药物[5]。

葛酮通络胶囊的主要成分为葛根黄酮,约占整个药物成分的80%[6],该成分可有效降低脑缺血所引起的Ca2+、SoD活性,对改善脑水肿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7],且该药物可以抑制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noS活性,降低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减少Lpo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内皮细胞的损害,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对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损伤发挥拮抗作用,并进一步增强细胞的耐缺氧作用,改善脑梗死对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并可同时改善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康复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周慎,黄江波,李佑生,等.葛酮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痹阻脉络证的Ⅱ期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3):2514-2517.

[2]徐廉,邓昭美,孙刚,等.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瘀血痹闭型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5,13(5):57-58.

[3]黄旺新.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9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65-66.

[4]桂鹏,杨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J].医药前沿,2016,6(7):318.

[5]范舜a,李惠冰,肖雪云,等.中药、甲钴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402-1404.

[6]张颖.硫辛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3):240-242.

神经病学总结篇5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中西医结合疗法;双氯芬酸钠

Clinicalefficacyofcombined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ontreatmentofnerverootcervicalspondylopathy

YUanYun-cheng.thephysicionofcombin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medicine,thetraditionalmedicinehospitalofShandongchiping,Chiping25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thecombined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nerverootcervicalspondylopathy.methods113patientswithnerverootcervicalspondylopathyweredividedintototwogroups,therewere58casesintheobservationgroupand55casesinthe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bycervicaltractiontherapyandnon-steroidaldrugsdiclofenacsodiumsustained-releasetablets,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Chinesemedicineatthebasisofofthecontrolgroup.theclinicaleffectsandthechangesofscoreofsymptomsandsign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4.8%,itwas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Cervicalspondylopathy;nerveroot;Combined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Diclofenacsodium

颈椎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然而近年来的资料显示其发病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颈椎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脊髓型五种,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30%~50%,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的放射性疼痛或是肢体酸胀麻木,严重者可有活动受限等表现[2]。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和牵引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也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我科利用自制颈痛方联合西医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13例患者均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获得明确诊断。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在30~79岁,平均48.6岁,发病病程最短为10d,最长为5年,平均病程2.1年;对照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在29~80岁,平均49.4岁,发病病程最短为7d,最长为6年,平均病程2.4年。两组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肌紧张及颈肌筋膜炎,并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3]

①患者有颈、肩、臂疼痛或者麻木等表现并且放射至颈部和枕部,在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②体格检查可见颈椎旁有压痛,肩部和上肢存在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等,压顶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呈阳性;③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颈椎曲度改变。伸屈位片可见病变节段出现椎间不稳,斜位片可见骨刺造成椎间孔狭小。所有患者均除外颈椎骨折、结核、肿瘤等病变。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颈椎牵引(患者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1次/d,每次进行0.5h,7d为一个疗程;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d,3次/d,餐后口服,连用3d。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中药颈痛方加减:炒枳壳15g、醋延胡索20g、丹参25g、葛根20g、泽兰30g、路路通30g、浙贝母12g,水煎服用,早晚各一次,连服7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1.4疗效标准

1.4.1临床疗效[4]治愈: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但仍存有部分症状;无效:患者各项指标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2治疗前后总积分的评定[3]①主观指标共计30分:颈肩肢痛16分,上肢麻木为2分,颈项僵硬为2分,日常生活和学习为4分,心理和社会适应为4分;②客观体征:前屈2分,后伸2分,侧弯2分,旋转2分,压顶试验2分,臂丛神经牵拉试验2分,椎旁压痛试验2分,上肢肌力2分,上肌感觉2分,舌象、脉象2分。二者的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改善情况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27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0.9%,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则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椎管狭窄及其病变钩突关节处增生的骨赘进入椎间孔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所引起的[5],尤其多见于下部颈椎(C4~5,C5~6,C6~7)[6]。中医学将其归于“痹症”范畴,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敷,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侵占经络筋骨,迷恋日久,缱绻不去,停滞经络气血运行而形成[7,8]。

本研究所用中药颈痛方中,炒枳壳、醋延胡索、丹参及泽兰分别具有益气化痰祛风,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葛根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及升阳止泻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由于寒邪入侵机体所引起的经络运行阻滞。路路通和浙母贝具有治疗风湿痹痛、腰腿酸痛、筋络拘挛、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等功效,以上诸方配伍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肝肾亏虚,气血不敷,经络气血运行停滞等。颈椎牵引可以使椎间隙变宽,椎间孔扩大,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进而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进半脱位的椎间关节复位。双氯芬酸钠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分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缓解患处肌肉痉挛,同时也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减少炎性渗出,消退水肿,使局部微循环获得改善,加快致痛物质的排泄,从而使颈椎患者颈肩臂痛等症状迅速缓解[9]。我们在研究中将中西医结合疗法运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结果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远远高于对照组;在研究中我们还对比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总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分别为(30.24士5.08)分和(43.53±5.17)分,治疗前后总积分的变化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中药颈痛方联合颈椎牵引及双氯芬酸钠这一疗法具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综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减轻组织的水肿,减轻对脊髓、神经根的刺激,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锦洪,李敏健,曹小宝,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中华全科医学,2009,7(1):58-59.

[2]刘怀军,李静琼.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57-58.

[3]邬黎平,薛忠林,梁伯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6,38(4):60-61.

[4]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5]李明龙,陈妙瑛.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颈腰痛杂志,2003,24(5):313.

[6]林锦洪,李敏健,曹小宝,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中华全科医学,2009,7(1):58-59.

[7]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及方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8.

神经病学总结篇6

[关键词]益气活血通络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15-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病程较长,反复迁延,是影响糖尿病预后效果的难点问题之一[1]。当前,采用降糖药物等西药对血糖进行控制,从而预防及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是对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血糖完全控制的难度较大,对其的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该研究选择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之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汤组方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7~70岁,平均(45.6±3.5)岁;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66岁,平均(50.2±2.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该次研究对象80例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西医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出现四肢异常感、麻木、束缚感及自发疼痛感等;中医诊断标准:症状符合消渴症症状;出现四肢麻木、气短少言、肢体疼痛、体乏无力、自汗畏风、舌苔暗、脉弦细等症候表现[2-3]。排除标准:排除35岁以下及75岁以上患者;排除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排除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糖尿病足严重溃疡、坏疽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患者及过敏患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8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制定总热量计划,在满足营养摄入的基础上尽量控制热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增强体质,预防并发症;采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胰岛素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用证,遵医嘱进行,使得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500μg甲钴胺注射液及100mg维生素B1针进行治疗,肌肉注射给药,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汤组方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主要组成为川芎、木瓜、地龙、僵蚕各10g,丹参、鸡血藤、白芍及桑枝各15g,黄芪30例。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按照患者中医症候分型进行辩证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20g,血瘀者加三七粉2g(冲服)及桃仁10g[4]。两组患者均以30d为1个疗程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自感症状(四肢麻木、疼痛、乏力等)改善情况;采用肌电图对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改善情况进行检查;观察腱反射情况。

1.5评价标准

按照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对比。显效:四肢麻木、疼痛、乏力等自感症状基本消失,SnCV、mnCV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改善增加3m/s以上,腱反射恢复正常;有效:各项自感症状明显好转,SnCV、mnCV有所改善,但

1.6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临床有效率对比

两组治疗30d后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40例患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正中神经SnCV及mnCV进行检查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前检查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主要集中在四肢、出现轻微刺痛、麻木及酸胀,随着病情发展,病变会发展至全身,导致全身出现酸痛、乏力、烧灼感等,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当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果,但一般认为其与高血糖、神经营养因子、炎症反应、免疫等之间存在密切关系[6]。张效科等人[7]在研究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血糖控制到7~10mol/L,加用以黄芪、桂枝、当归、丹参等为主的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进一步控制。4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5%。,该组研究中观察组92.5%的治疗有效率相近。表明该方的有效性。该组研究出现3例无效患者,该研究分析可能与患者年龄较高,并发多种基础疾病有关,但病历范围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才能定论。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基本符合“消渴”的范畴,其病症与痹症、血痹、痿证等相类似。“消渴”疾病导致气血津液消耗过多,气虚血瘀,不通则通,气血运行不畅,四肢血气供应不足,因此麻木酸痛。因此,对该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主要目标,以改善气虚血瘀,缓解症状[8-9]。该文所用益气活血通络汤,黄芪为君药,起补气功效;川芎、丹参行气活血;木瓜、桑枝、鸡血藤舒经活络;地龙、僵蚕祛风通络。诸方合用,标本兼治,起到益气活血、通痹止痛及舒经活络之功效。该文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中药组方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2.5%,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72.5%;且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取得了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由此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姬素梅.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医研究,2010,8(10):49-50.

[2]曾露萌,郭进,林敏,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22(2):158-159.

[3]王小萍,缪红.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1(11):82-83.

[4]王力英,刘亚军,任凭.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6(3):219.

[5]王娜.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医研究,2012,1(2):24-25.

[6]李亚文,杨炎,陈风桥.益气活血汤加虫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8(2):123-125.

[7]李志宏,王建军,张明萍.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1):1399-1400.

[8]疏志华,沈伟.益气活血通络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6(2):475-476.

神经病学总结篇7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弥可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24-02

近十几年来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大量摄入,使人体内大量糖元赘积诱发胰岛功能紊乱,而发生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即糖尿病,糖尿病迁延难愈、病程较长、并发症多,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虽然不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却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状态【1】,其发病率较高,据报道在糖尿病患者中Dpn的发生率达60%~90%,最多见为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以肢端疼痛、麻木、畏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下肢、足部【2】。我们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颇佳,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能1月收治的Dpn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符合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诊断【3】: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静脉血糖≥11.1mmol/L,且病史≥5年,年龄≥45岁,体质量指数≤25kg/m2。49例患者均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麻木、疼痛、肌无力等,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变。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存在严重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患者。将98例患者按照自愿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见表1。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以糖尿病基础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重视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同时控制血压、降低血脂。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给予弥可保片(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030812)每次500μg,每天3次,餐后0.15h服用。4周为一疗程,两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口服,每天4粒,每日3次。

1.3疗效标准

1.3.1临床疗效标准分3级,显效: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等方面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等方面自觉症状好转;无效: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等方面自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神经传导速度判断标准采用丹迪tm型肌电图机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4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数据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在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以及总疗效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2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比较(例;±S)

项目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疼痛症状

肢体麻木

感觉减退

对照组

观察组

χ2值

对照组

观察组

χ2值

对照组

观察组

χ2值19

26

20

25

18

23

17

20

15

20

16

20

13

3

14

4

15

6

73.47

93.88

7.47

71.43

91.84

6.81

69.39

87.76

4.91

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

2.2两组患者用药前后S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用药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变化比较(±S;m/s)

组别例数时间正中神经腓总神经

对照组

观察组

49

49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38.53±5.12

47.98±5.41

38.12±4.33

52.66±3.9130.69±5.46

37.26±6.82

30.75±6.43

42.79±6.53

2.3两组患者用药前后m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用药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两组患者用药前后mCV变化比较(±S;m/s)

组别例数时间正中神经腓总神经

对照组

观察组

49

49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41.68±4.42

49.39±5.25

41.83±5.37

57.12±4.6637.96±3.56

45.89±5.71

37.25±4.86

50.15±4.42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等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胃脘胀满,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后症状消失。

3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逐步趋向老龄化,糖尿病作为代谢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已达4320万【4】。糖尿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民众的健康,一旦确诊患有糖尿病,人们的平静生活将到此结束,长期的口服药物不休止的控制饮食,病程延长患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被国外称之为“沉默的杀手”,其中的并发症Dpn的发生影响着多达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Dpn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多认为是与微血管病变及血液流变改变、凝血机制失调、山梨酸旁路活性亢进、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神经营养障碍等因素有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D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大型研究【5】均证实,慢性高血糖是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病因,在高血糖的基础上多因素相互影响,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致使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另外多元醇通路代谢增强、脂质代谢异常、自由基增多、蛋白非酶糖基化、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均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也报道【6】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水平长期升高,使得高糖与各种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结合而产生了糖化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沉积在小动脉的血管壁,形成糖基化不可逆的终末产物(aGes),然后则不断沉积于血管组织中并穿过内膜与管壁骨架蛋白结合,导致微血管的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血管的这些变化通过破坏离子平衡、血管通透性进而导致Dpn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治疗Dpn经常选择弥可保来营养周围神经,弥可保为维生素B12钴酰胺制剂,与其他B12制剂相比较,本制剂中央钴分子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其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由于它是甲基转移酶的重要辅酶,此酶催化甲基氢叶酸转移一个甲基成为甲硫氨酸参与活化的甲基循环,就增强了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神经内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从而加速Dna、Rna合成,诱导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使构成髓鞘的主要成分脂质卵磷脂合成增多,起到加快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传递及代谢障碍的作用,达到改善糖尿病患者长期自发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及腱反射减退等症状的目的【7】。另外弥可保还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恢复被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来提高运动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而使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

祖国医学辨证认为Dpn隶属于“痹证”、“痿证”及“脉痹”等络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与消渴病久入络,血脉瘀滞,络脉闭阻及阴虚内热耗伤津液,筋脉肌肤失养有关【8】。“络脉瘀阻”是Dpn的病机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麻,久则虚实夹杂,血脉瘀滞加重,甚则肢端疼痛、局部发凉等症状,最终可导致四肢痿废不用。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络病学说【9】研制,是由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蝉蜕5种虫类药物,配以人参、赤芍、冰片8种药物组成,药方中水蛭、土鳖虫活血化瘀药以疏通络脉瘀阻、降脂抗凝、促进血流;全蝎、蜈蚣、蝉蜕搜风解痉通络止痛以解除脉络痉挛、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人参滋阴益气,赤芍活血化瘀、冰片芳香走窜,数药并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我们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文中观察组49例患者,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在疼痛、肢体麻木、局部感觉减退以及总疗效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秀芝,李建树,赵冰清.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2(4):25-26

[2]杨桦,刁志光.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63-64

[3]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11[J].DiabetesCare,2011,34(Supp11):S11-S61

[4]夏明武,贺军.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8):832-834

[5]陈秀芝,李建树,赵冰清.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5-26

[6],王海澜.糖尿病微血管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3,19(3):513-515

[7]张爱旗,王会芳,李志茹.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77

神经病学总结篇8

关键词:依帕司他;甲钴胺;糖尿病神经病变;血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1]。其多发病于有15年以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便秘、腹泻、腹胀等,严重者会出现肠梗阻,影响患者的情绪[2]。并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体内处于高渗、脱水状态,就会导致大便干燥、便秘、腹胀等问题[3]。在干预中,积极的降糖治疗必不可少,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糖药,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4]。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可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从而有效治疗神经病变[5]。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可显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并且增加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腓肠神经髓鞘厚度,也能降低血脂含量[6]。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依帕司他结合甲钴胺口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102例,入选标准:符合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饮食治疗1月血糖仍未达标并且未服用本文相关药物;体重指数≥23kg/;排除肝脏疾病、严重心肺疾患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5]。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年龄(57.32±6.22)岁;其中男52例,女50例;糖尿病病程6年~20年,平均(14.22±3.29)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6.78±3.19)kg/m2。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都口服二甲双胍(商品名:美迪康,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127)治疗,250mg/次,1次/d,应用3个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50mg/次,1次/d,应用1个月。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口服,50mg/次,1次/d,应用1个月。

1.3观察指标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血糖降低到糖耐水平;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显效+好转=有效[7]。同时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检测,选择日立牌全自动生化仪7170型进行酶比色法测定。

1.4统计方法结果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涉及x2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后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血脂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G、tC与LDL-C值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同时上述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所谓周围神经,就是人体除脑部、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一旦周围神经受损,受到影响的功能很多,症状多种多样[8]。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的一类,糖尿病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胃肠蠕动减少而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临床表现钝痛、烧灼痛、刺痛、刀割痛等多种疼痛表现为主,大都晚间加剧。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一般认为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减少、多元醇旁路激活等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代谢障碍。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神经鞘膜的缺血损伤,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常见。同时当神经病变对患者造成神经性的损害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患者的双脚失去知觉,从而导致患者脚部有伤口却全然不知,除非伤处非常酸痛。手术并不能解决糖尿病代谢异常带来的神经本身病变,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

在治疗中,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同时要合理配合干预神经病变的药物。其中甲钴胺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甲钴胺可显著提高实验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自主神经机能。而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抑制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同时依帕司他可改善轴突流异常,也可以改善模型动物坐骨神经的血流并使其肌醇含量回升。本文治疗后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依帕司他结合甲钴胺口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能有效提高预后疗效,其作用的发挥与降低血脂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1]罗方,胡江平,李清楚.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61-62

[2]张蜀平,陆菊明,潘长玉.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8,8(2):68-69

[3]苏会璇.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和临床的若干特点[J].医学综述,2009,9(10):181-183

[4]廖渝,尹南,赵琨,等.依帕司他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3,8(1):125

[5]秦利,殷竣,邢惠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10,22(6):531-533

[6]何宇梅,李先花,尹昭.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51-52

神经病学总结篇9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神经行为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1(b)-0105-02

妊娠期糖尿病即是指妇女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而该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是高危儿[1]。妊娠期糖尿病母体宫内环境较差,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该次研究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体与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35例妊娠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开展,选取在此期间该院接收的35例妊娠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35例健康母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在研究组中,男新生儿、女新生儿分别为20例、15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9.25±0.17)周,体质量2557~4036g,平均体质量(3125±237)g,在对照组中,男新生儿、女新生儿分别为19例、16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9.38±0.22)周,体质量2613~3975g,平均体质量(3136±258)g。两组新生儿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新生儿出生3d,在隔音屏蔽室内用脑干诱发电位测定仪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查。新生儿出生1周时,对两组新生儿均进行神经行为评定,主要有行为能力6项(声音习惯形成、对光反射、咯咯声、说话人脸、安慰、t球反应)、主动肌张力4项(手握持、头竖立、支持反应、牵拉反应)、被动肌张力4项(前臂弹回、围巾征、下肢弹回、窝角)、原始反射3项(吸吮、拥抱、踏步或放置)、一般评估3项(哭、觉醒度、活动度),总分为40分,神经行为总评分≤35分则为异常。有专门医师进行评定。

1.3观察指标

调查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6个月掌握自我护理健康知识的程度,按百分制进行,分为优(>90分)、良(70~90分)、差(

1.4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神经行为总评分≤35分的有8例,占比为22.86%,剩余27例新生儿神经行为总评分均在37~40分之间。对照组所有新生儿神经行为总评分均在37~40分之间。研究组新生儿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评估与对照组差异较大,p

3讨论

目前,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妊娠期糖尿并发生率不断增长。妊娠期糖尿病是存在高危风险的妊娠,母体孕期机体血糖水平异常会对胎儿、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容易导致胎儿发生畸形[2]。有学者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发生先天畸形的几率比健康母体高7~10倍。有学者认为妊娠期糖尿病是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体由于营养供应异常,使得新生儿生长不均衡,体重与身高、胎龄的比例异常可能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3]。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情况,则会影响新生儿远期发育,可能引起智力低下。胎儿在妊娠后期开始进行大脑皮层神经元移行、分化、分层、髓鞘形成以及突出形成,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4]。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对照组新生儿aBR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新生儿耳道仍有羊水,或者中耳发育失常等因素的影响所致,需要继续观察,以判断妊娠期糖尿病对脑干和听力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容易发生低血糖、脑缺氧症状。有学者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的远期智力比健康母体新生儿低。临床上对新生儿进行神经行为评定,能对新生儿是否存在轻微脑损伤进行判断,该评定方法是目前临床上首先的无创、有效检测方法。神经行为评定是客观评价早期新生儿脑功能异常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且检测结果全面可靠,是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及其预后进行判断的敏感指标,其评分越低,表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越差。如果新生儿出生3d左右神经行为总评分不超过35分,出生1周后仍不超过35分,则表示新生儿存在轻微脑损伤。该次研究中,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中,22.86%新生儿神经行为总评分≤35分,表明该8例新生儿可能存在轻微脑损伤,可能存在脑部功能障碍。由此可见,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的检测,及时对新生儿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新生儿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与对照组新生儿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评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并不严重,可能不会表现出显著的脑部功能缺损,这也提示临床医师需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的检测,严格做好神经行为评定,一旦发现神经行为评定分在35分以下,则需要进行Ct、mRi、eeG头颅、头颅B超等检查,并在3周、4周~5周再次进行神行为评定,并检测该新生儿生长至0.5~1岁时的智力情况,及时确定新生儿脑部功能情况,并制定对应的干预方案,对新生儿进行认知、语言以及运动等方面的干预,从而改善新生儿脑功能。由此可见,临床上可采用流程化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体新生儿开展检测、随诊等工作,并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进行干预,从而促进新生儿脑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母体引发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风险较大,会引起新生儿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降低,临床上需加强对该类新生儿的跟踪检测、诊断,并及时予以干预,从而尽可能低改善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春一,龙芳,叶秀桢,等.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并发症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15(6):547-550.

[2]荣昆,高缨.妊娠期糖尿病对围生期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0):3353-3355.

[3]王孝君,谭先凤,王光友,等.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8):59-60.

[4]王麟淞,李坤.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26-28.

[5]段鑫晶.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多项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32):402.

神经病学总结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益气通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原因,临床多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60%,但若以神经电生理检测,其患病率可高达90%以上[1]。目前临床治疗Dpn多采用降糖、营养神经等方法,疗效并不见佳。笔者依据中医理论对其认识,采用益气通络法治疗Dpn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病例与分组:80例Dpn患者均为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具备Dpn的临床表现:肢体末端对称性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除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按患者就诊顺序将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益气通络法+常规治疗)41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9例。其中治疗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3±7.5岁,糖尿病病程8.7±2.1年;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7±7.9岁,糖尿病程8.8±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以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西药和(或)胰岛素降糖、静滴丹参注射液、肌注弥可保、口服甲钴胺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益气通络法治疗,口服中药方如下:黄芪30g、知母15g、当归15g、丹参20g、鸡血藤15g、生地10g、红花10g、桃仁10g、川芎10g、甘草5g。麻木甚者加地龙、僵蚕各10g;疼痛甚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0g。每日l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据症状变化配伍加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相关文献制定[2],显效: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及体征较前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治疗前后FBG、2hpG比较(X±s)mmol/L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BG和2hpG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BG和2hpG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2结果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为61.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是[3]长期高血糖、糖化代谢产物堆积致微循环障碍、血管内膜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糖代谢紊乱能得以恢复正常,部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逆转,尤其是糖尿病病程和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相对较短的病例,这表明临床中治疗Dpn的首要任务为控制血糖,辅以营养神经。因此笔者采用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西药和(或)胰岛素来降糖,同时静滴丹参注射液以改善循环,肌注弥可保、口服甲钴胺以营养神经。

祖国医学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说,但对其亦有较早的认识,《圣济总录・消渴门》说:“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说明古医家认为糖尿病后期因经络不通可出现变证,同时据其临床表现为麻木、疼痛,笔者认为此病的主要病机在于久病气血亏虚,经络瘀阻,气血不能达于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针对其气血亏虚、经络不通的病理特点,我们确定了益气通络的治则,再根椐患者具体表现配伍用药。方中黄芪、知母、当归、生地益气养血生津,丹参、鸡血藤、川芎、红花、桃仁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合用使机体气血复足,经络通畅,肌肉四肢得以濡养,诸症皆消。且现代药物研究表明,黄芪、知母、丹参、当归等均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而鸡血藤、川芎、红花、桃仁则能降低全血黏度、抗凝、减少微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改善神经组织细胞营养代谢[4]。组方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又符合现代医学治疗Dpn降糖和营养神经的原则,从而较常规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建汉.舒血宁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18(25):3176.

[2]高志扬.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3):85-87.

[3]廖二元.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3-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