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十篇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十篇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54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1

一、创新社区文化和培育社区精神的功能定位

1.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撑,社区精神是社区形象的标志。与会者指出,社区建设本质上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柱。社区文化指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定向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而开展的社会性、公益性活动。与会者认为,创新社区文化重点是培育社区精神。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必然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在文化上的集中表现,就是社区精神。如南京东路街道的"诚信文化"独具特色,打造"中华第一街"的社区精神成为南京东路街道的象征,这种精神与地域空间结合起来就成为社区形象的鲜明标志。

2.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根基。与会者认为,建设文明城区,社区是基础,只有社区文明,整个上海才能文明和谐。城区文明程度如何,必然反映在社区文明上。社区文明又在居民价值观念、目标追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反映出来。因此,思想道德建设所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等精神,不仅是城区精神文明创建的基础,而且是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的核心。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打造和谐社区,营造温馨家园,一个最有特色的亮点,就是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与会者提出,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居民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水准、维系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上海发展的战略目标,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则是文明大都市的根基。建设和谐社区,没有文化就不和谐。

3.发展社区文化是服务群众需求的实现途径。与会者认为,建设社区文化能帮助群众实现自己的愿望,解决困难,有利于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新形势下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尤其是大量的退休、失业人员回到社区,在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之后,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渴求。做好群众工作,就要不断满足和善于引导群众各种需求,要通过发展社区文化,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使社区文化不但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为检验社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把标尺。

4.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有助于解决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与会者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迁,城市居民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结构带来的失业人员、提前退休人员、动拆迁居民增多,社区成为这部分人生活的主要空间。面对有着较多空余时间和富裕精力的人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供一个他们能参与社会交往、体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精神排遣的渠道,有利于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社会稳定提供心理基础和文化条件。如四川北路街道加强民间文化团队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充满阳光的精神家园。

二、社区文化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1.社区公共领域的发育和发展对社区文化工作的新挑战。与会者认为,当前上海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与此同时,社会公共领域不断发育和发展,社区内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团、协会以及社区居民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组成的各类自发性文化活动群体大量涌现,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形式、途径更为广泛和多样。如何更有效地将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渗透到新的公共领域,并根据这些组织和团队的规律来创新宣传文化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引领社区公共领域和群众文化团队健康有序发展,成为社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所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2.社区群众的阶层分化,社区文化工作所面对的对象由相对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面临如何应对的问题。与会者提出,由于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职业和收入来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性,社区成了人民群众的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形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社区,既有一部分富裕阶层,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还有相当部分的中等收入群体,上海基层社区结构呈现橄榄型的发展形态,社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所面对的基本群众也有相对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处于社会结构不同层次的不同阶层的群众对参与社区文化的需求和期望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文化工作,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社区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3.社区居民的社会生活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人的全面发展的渴求和意识的日益增强,社区群众工作面临如何适应的问题。与会者提出,上海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实现方式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社区居民的社会生活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少居民在参加职业化的组织之外,还参与其他各种基于交往和价值实现需求的组织,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需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社会生活的组织化与多样化、个性化是辩证统一的。如何在发挥组织化优势的同时,适应社区居民社会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特点,使社区文化工作发挥出最大的亲和力,把最大范围内的群众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成为新形势下社区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4.在社区群众民主意识和社区文化团队自治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区党组织面临着如何改进基层文化阵地和群众文化团队的领导和管理方式的新课题。与会者认为,随着社区居民知识化程度总体提高,由于视野不断开阔,人们接触到大量的社会各方面信息,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思考能力同以前的居民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较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社区文化工作,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同。从基层文化活动和发展的实践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一是居民群众的民主诉求与维护自身文化权益关系越来越紧密;二是群众文化团队自治化程度不断提高,仅靠委派、任命群众文化团队负责人的简单做法,越来越难以得到活动群体的认同,事实上一些人的身份也难以体现。如何根据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创新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模式,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三、创新社区文化和培育社区精神的对策思考

1.行政区域管理与公共区域管理相结合。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还未打破以块为主、条块分割的格局,形成文化设施资源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封闭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打破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分割局面,使社区拥有组织和调配手段,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使社区内的文化资源产生最大效应。建议在扩大社区管理网格化试点中,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及时总结体现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实现双向开放、优势互补,盘活社区文化资源的经验,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社区文化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2.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相结合。在关注社区文化的形态开发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把重点聚焦到社区文化的功能开发上。建议在办好各种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歌咏队、腰鼓队、晨炼队、拳操队、民乐队、读书会、故事会、演唱会、展示会的同时,要注重社区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教育启迪功能、陶冶塑造功能以及娱乐健身功能的开发,从而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各种形态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切实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文化基础。社区文化功能要与社区管理功能有机统一,社区精神培育要充分体现社区管理功能,不能虚脱和魂不附体。

3.地理要素与开放要素相结合。社区文化参与和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同时更有地域文化的个性,在创新社区文化的时候,必须注重地理要素特征,形成每个社区自己的特色文化,不能搞"一刀切",针对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事实上存在多样文化兴趣的特点,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接纳不同的文化,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公益文化与消费文化,在社区实现多元融合,使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在社区都可以找到"知音",达到共融、共存、共生、共享。

4.大众化与分众化相结合。社区作为人们紧张工作之后居住和生活的平静港湾,社区文化承载着社会化功能,社区文化大众化就是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营造人们守望相助、关系密切、病难相助、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园。如何使不同的群体有归缩感,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局面的东西,这就要求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细分受众,建设雅俗共赏的社区文化,搭建社区居民"上学"、"上网"、"上场"的载体,服务和满足社区不同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缩感。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2

淮阴区将爱心元素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淮安市淮阴区委、区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以“干部要有感恩之心、市民要有仁爱之心、社会要有包容之心”为基本内容的“爱心淮阴”建设要求,后又延伸提出建设“实力强、城乡美、群众富”的幸福淮阴建设总体目标。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最大的体现是在发展惠民。

坚定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亲民理念。将爱心文化植入区委区政府执政理念中,全面推进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推动改善民生的理念从扶贫济困向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从重视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转变,从政府主导向老百姓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近年来,淮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5%用于民生工程,践行“淮阴可以有穷人,但决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的庄严承诺,把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细化落实到一项一项民生实事上,逐年加大对民生实事的投入,让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实现“人人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

实现百姓满意、保障有力的民生民计。为了将为民服务制度化、成果化、长效化,淮阴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次年民生实事项目,每年确立一批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严格督查考核,确保民生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如自来水改造、污水改造、老城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改善农村面貌等建设力度。卫生系统推进“医生进家庭、爱心洒淮阴”大型惠民工程,变“管理”为“服务”。在对困难群体的帮扶上,淮阴区设立了总体规模为2000万元的“爱心淮阴慈善救助金”,加大对政府保障渠道之外的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民政、妇联、教育、政法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将生活失助、安全失保、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困难家庭及群体纳入重点救助范围。

繁荣仁爱相济、知恩必报的爱心文化。淮阴区以母爱文化为切入点,在城市建设、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展示淮阴人仁爱包容、扶困相济、知恩必报等优良品质。一是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爱心文化元素。先后启动淮阴古城(码头)历史人文景观项目建设,扩大漂母祠建设规模,提高枚乘故里建设档次,重点打造东方母爱主题雕塑公园、母爱博物馆、寒心广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等项目及淮阴爱心文化长廊,有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凝固的建筑语言凸显爱心淮阴的理念,夯实城市爱心根基,再现淮阴古城风貌。通过社会公开征集和聘请专家设计等途径,筛选爱心淮阴形象标识,用形象的文化符号表达爱心淮阴的内涵。二是在城市综合管理中融入爱心元素。淮阴区城市管理部门牢固树立爱心服务理念,创新举措,大力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彰显淮阴城管爱民亲民、为民执法的爱心执法理念。住房拆迁、征收工作融入爱心元素,坚持把“爱百姓、暖人心、增民利”作为征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心诚意做细做深做透被征收户的思想工作,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三是在文化活动中融入爱心元素。创新开展以“母爱・爱母”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连续六届举办“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六届“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创新举办四届两岸“漂母杯”母爱・爱母主题散文大赛、首届淮港澳“漂母杯”母爱・爱母主题散文大赛。举办爱心文化主题优秀节目展演、道德歌曲传唱黄河广场娱乐周群众文艺汇演、海峡两岸名家母爱诗歌吟诵会进校园、中韩非遗文化交流进社区、爱心书画展等活动,助推爱心文化在淮阴落地生根。

坚持疏堵结合、为民服务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创新对人的管理。区委区政府致力于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就是要为人民生活创造更为安宁的生活环境。多年来,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强化“阳光淮阴”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尊严;着力完善接待、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快速调处等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启动技防入户工程,努力打造设防城市;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严防重特大事故,压降一般事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应对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在将爱心元素融入社会治理的工作推进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少数单位及人员忽视了群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正在迅速提高的现实,把社会治理仅仅理解为加强社会控制,在事关群众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决策问题上不够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对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管理监督轻培养发展,限制过多而支持引导不够等现象;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作用、功能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淮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经济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与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目标要求有相当差距。

将爱心元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的建议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爱心淮阴、幸福淮阴的目标所在。

要大力加强社会治理平台载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要以规范化平台载体建设为标准,筑牢基层,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健全网格化、社会化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这个平台的重要功能是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淮阴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实现网格化、社会化。应当继续探索的是,这些服务管理平台在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功能上,如何做到更及时、更主动、更优化,充分发挥这些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群众工作功能作用,使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惠民举措更加了解、理解和肯定、拥护。二是加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创新社会治理,需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淮阴区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社会团体16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0个。仅2015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47个,备案105个,可以说,淮阴区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比较良好的态势。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作为基层政府,要研究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来培育和鼓励发展社会组织,使其逐步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从国家、省、市层面,应考虑如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鼓励参与公益社会服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要积极培育能够承担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理论社会组织的架构关系,打造规范化、常态化的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队伍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组织日常管理能力。目前淮阴区社会组织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民政部门依据业务范围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并与业务主管单位保持紧密联系,督促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形成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齐抓共管的格局。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主管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如何密切协作,开展更为广泛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和应急培训,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志愿者动员招募、社会回馈等机制;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信息平台,探索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等。二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从发达地区看,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级体系,把社会组织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统一管理范畴,制定了待遇、培训等配套措施,而在淮安,这一政策措施还未得到有效落实。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最为迫切、最为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机构,依靠专业队伍开展社会服务,探索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定向招考机制,从而拓宽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发展空间。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3

我叫xx,是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风景区警务室民警。我所管辖的风景区警务室常住人口1370人,共402户,有村民住房425栋,企事业单位1家,社区的特点是xx风景区的开发与当地群众的矛盾。针对以上情况,我从实际出发,时时刻刻想着群众,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风景区警务室辖区的治安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群众的满意率非常高。四月份我所圆满完成了“江南牡丹节”期间的安保工作。下面,就将风景区警务室XX年第二季度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一是以人口管理为基础,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在“护校安园”、“缉枪治爆”、“防止电信诈骗宣传”,“宣传二代身份证办理”、“江南牡丹节安保工作”工作中,我深入社区,发现一处安全隐患,就立即清除一处。做好重点人口、治安危险分子、监管人员的帮教管理工作,组建四位一体(社区民警、社区主任、家属或邻居、司法员)的帮教力量,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通报辖区治安形势、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听取群众对我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二是入户宣传户口政策及法律法规,发放警民联系卡,打牢社区安全防范的基础。严格按照“三懂四会”的标准,苦练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三是组织社区义务巡逻队进行治安巡逻,降低社区发案率。通过向群众发放安全防范提示单,提醒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开展“拉家常”活动,增强与居民的交流,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加深与居民的感情,取得居民的信任,为开展工作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以警务室为阵地,积极主动地开展防范宣传,服务管理工作,提高辖区群众自防意识。一是为贯彻落实分局“抓防范、抓基础、抓服务、保稳定”的整体工作思路,结合社区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形成了以防范突出、基础坚实、服务满意的工作态势;二是结合“下访日”工作要求,针对社区多发可防性案件对群众的不法侵害,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在社区举办了安全防范知识的讲座。对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盗窃、防手机短信诈骗等知识进行了宣传;三是将派出所开展的巡逻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工作取得的成绩及时向群众汇报,听取意见;四是加强社区人口管理,尤其是暂住人口、寄住人口管理工作。对租住人员信息及时登记、上网对比录入,将要出租的空房进行代租登记,向外来租房人员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通过这样的管理: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得到居民的拥护和好评;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4

金银山街道“便民联系卡”架起干群连心桥

金银山街道地处益阳市中心城区,辖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居委,常住人口5万余人。今年以来,为创建“诚信、高效、务实、创新、节约”的党政机关,街道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制度创新作风建设年活动”。其中,为切实改变群众办事难、难办事的症结,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街道推出了一项别开生面的“便民联系卡”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多次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好评。

一、具体做法

便民联系卡是街道专门印制的一张蓝白色过塑小纸片,正面印着制订联系卡的宗旨:“装百姓心,进百姓门,听百姓音,办百姓事,帮百姓忙,致百姓富,解百姓愁,与百姓乐”,背面写着9名党政领导及各办、站、所长的姓名、电话,并附着热线电话(4216102)和监督电话(4216075)。这张卡片印制了1万份,分别发到6个社区、数十个村民小组以及辖区企业、学校、个体户等相关人员手中,群众有事可直接打电话找卡上的任何一人,也可打热线电话到办公室。联系卡成为他们与党工委办事处联系的最方便的“按图索骥”工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受到广大群众的由衷欢迎。

街道推出便民联系卡制度,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主要还是为民服务。涉及到与群众相关的计划生育、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特困照顾、民事纠纷和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都要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政策、技术咨询,提供便民服务。

为认真落实好这项制度,街道更广泛地开展“四联系”活动(党政班子、干部每人与一家企业、两个社区居民组、三个居民组长和四个弱势群体建立帮扶对子关系)。把落实便民联系卡制度和“四联系”活动的好坏情况直接与年终的评先、评优、目标管理考核奖和来年定岗直接挂钩。其实,街道创新并落实这些制度的真正目的,正如街道一位领导在动员会上所说:“无论是建立‘便民联系卡’,还是推行‘四联系’活动,我们的宗旨都在于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百姓真正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二、主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该项制度以来,共收到群众打来电话500多个,涉及生产生活、邻里纠纷、计划生育、社区建设、党风、特困职工等各方面;为群众解答政策210人次,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125人次,提供就业信息46人次,解决特困照顾9人次,协调各类纠纷45人次,有的甚至是拖了十几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接到群众的建议和意见8件。便民联系卡已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各办所站、支部以及全体机关干部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满意活动之中,在机关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创满意办所站、满意支部和满意干部。满意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赞誉。群众亲切地称联系卡为“效能110”。

(一)方便了群众办事

“便民联系卡”起到了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街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过去人们有事只知找党工委、办事处,但具体是何部门何人负责办理却心中无数,因而为办成一件事“疲于奔命”者有之;遇着急事、难事,等找到人时“黄花菜都凉了”的情况也有之。有了“便民联系卡”情况就不同了,机关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这一做法,使群众遇到困难或突发事情时,随时可以和干部进行联系,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强化了监督机制,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拉近了干群距离,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实实在在的连心桥。就如金银山村村民陈伯胜所说:“现在办事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轻轻松松找到我们的干部了,办事既方便又快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真正架起了与我们老百姓沟通的‘连心桥’”。

(二)促进了为民服务

“便民联系卡”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它却代表了一种服务态度,体现了务实、便民、高效的工作作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直高度重视执政为民,把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搞好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执政为民的落脚点,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张小小的便民联系卡拉近了干群的心。现在,干部坐办公室喝茶、聊天的少了,主动下社区为民办实事解决问题的多了。

今年5月,刚开始实行联系卡制度,机关下岗职工阳立民的母亲便来电反映,说儿子原来在这单位工作,现在下岗,两个小孩读书,自己体弱多病,生活非常困难。领导知道后,便迅速研究决定,给予了一定的特困补助。剑东旅游公司运作资金紧张,其老板就打电话找街道领导反映,街道就通过关系与某信用社联系,帮助他们贷款到位25万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总之,自建立“便民联系卡”制度以来,街道各部门的服务态度明显好转,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如街道以为民服务为宗旨,耐心化解司法疑案,当地接待率明显提高,但全年街道上访率下降了35%,案件办结率达100%。辖区内没有发生非正常集访、越级上访事件。

(三)改善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5

此次开展的“共产党员承诺制”活动,是**分局党委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一项新举措,目的是通过公开承诺的形式,有力激发党员民警的进取精神和奉献意识,为实现执法质量、执法公信力、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和队伍违法违纪案件、执法问题、群众投诉大幅下降的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户政党员民警承诺:

熟练掌握户政政策,提升与群众沟通水平,热情耐心服务群众

按照共产党员承诺制实施步骤的要求,**分局基层党支部要在承诺书签订后3天内,将党员民警签订的承诺书进行公开。

5月31日一大早,万寿路派出所内勤警长**打开户籍室房门,第一件事就是在户籍大厅群众等待席旁张贴《党员民警承诺书》。“贴在这儿,就是为让每一名前来办理户籍手续的群众监督我们的工作。”**说。万寿路派出所户籍组连续6年被评为“**分局优秀户籍窗口”,是分局户政系统的一面旗帜。

**考虑得更多的是,在新时期如何提升群众对户籍工作的满意度。“我认为提升户籍民警自身素质是关键,包括广泛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说:“随着群众个人素质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户籍民警在熟练掌握各项户政政策的基础上,还要懂得房产、遗产等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如何与不同职业、文化水平、年龄层次群众打交道的技巧,以达到让群众满意的目的。”

社区党员民警承诺:

熟悉掌握社区情况,做好宣传防范工作,对管辖社区负责

5月27日,在**分局“共产党员承诺制”活动启动仪式上,上地派出所女社区民警刘艳代表社区民警作出承诺。而这一天,距她到社区工作还不到半年。

今年1月13日,47岁的老党员刘艳主动请缨,接管了写字楼占到95%以上的上地三街社区。“我主动要求接管社区工作,就是想干事儿!”刘艳说,所领导身先士卒、以情带警,民警们干劲十足、互帮互助,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想多为所里出力、多为群众办事。

别看不到半年,刘艳就发现问题了:“白领们都年轻,上班全都用电脑,交友聊天、购物娱乐经常在网上进行,防范网上诈骗是关键。”刘艳跑遍了辖区40多家物业公司,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开展宣传防范,“我还得跑,包括写字楼里的每一家公司。”

“老党员了,做事就得认真。既然所领导给我这个平台,我就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对社区负责,让居民满意。”刘艳说。

巡逻党员民警承诺:

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和打击现行犯罪能力,努力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途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精心谋划,认真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创造新业绩,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要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以社区、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比如,在“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把握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权,除了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消夏晚会、社区老年戏曲晚会、时装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文体活动以外,还对社区内热爱文艺、具有文艺表演专长或有其它健康业余爱好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按兴趣爱好引导和扶持他们成立各种协会。这几年,社区先后成立了桥牌、健身、钓鱼、舞蹈、戏迷、书画六大协会,这些协会作用由专人负责召集组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协会演出场合不限,费用多是自筹,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社区文化开展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摆脱过度依赖政府不良局面的一个新途径。

二、坚持培育先进文化,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和偏差,造成腐朽文化假借“以人为本”的名义在社区文化中传播、泛滥,严重侵蚀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扬官本位的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二是节目内容低级、庸俗,没有思想高度,甚至以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取悦观众,以迎合群众的口味;三是宣扬“宿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培育先进文化,以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现代化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三、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随着精神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也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体现。否则,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逐步为居民群众所厌倦,进而失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宣传阵地。那么应如何创新呢?首先,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创新,内容要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特色;其次,在文化形式上创新,要从传统的吹、拉、弹、唱即文化的思想意识中走出去,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社区文化,将更多的文化类别纳入社区文化的范畴中,诸如:网络文化、企业文化、科教文化、廉政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三是要重视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搭台汇演、自拉自唱以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借助企业、厂矿、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这些组织性较强、影响面较宽的单位和实体,和他们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开展讲座、座谈等社区文化互助活动,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开展活动,以提高社会化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

二是在载体创新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和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各种活动,使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幼儿园的娃娃成为了舞台上主角,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另外,还与社会上的经营实体形成互利合作,比如在活动中,我们和市多家知名品牌的婚纱行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社区为他们提供广告契机和场地,他们则出资为活动租赁音响、舞台设备,并发挥婚纱行的人力优势,组成专业的模特表演队在活动中穿插时装表演,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今后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诚然,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无论何种模式,必须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本社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综合实力出发,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盲目求大、求新、求奇,形成虚假的文化繁荣。同时,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做到社区的其它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短期规划和远景规划相统筹,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硬件建设,以社区的硬件建设反过来助推社区的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步、和谐、统一。

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7

多少年来,有不少文化馆在宣传、组织、培训、辅导等方面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文化馆总体建设情况看,还有许多方面与新时期赋予文化馆的新任务、新要求不对接、不适应。究其原由,是与缺少“群众”意识、认知、参与、监督含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探究。

――努力提升“群众”意识含量。作为和谐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文化馆,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在于他全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然而,多年来,不少文化馆硬件建设的普遍软化,一直是制约、影响公益性文化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瓶颈。最近,笔者在参加本省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了解到,全省172个县(区)级文化馆,竟有一半数量的馆舍面积未达到部颁最低晋级标准(国家三级文化馆馆舍面积1500m2);近一半的文化馆财政拨款未能达到三级馆必备条件(人均文化投入0.3元);全省11个市(特别是区级文化馆)都有有馆无址的情况存在。上述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该归咎于经济基础薄弱?可就在这次评估中发现,属于部级扶贫县的文化馆,馆舍面积、国拨经费已达到了国家二级馆的要求标准。那该不该归咎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河北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不乏每个县每年都有耗资数百万元兴建楼堂馆所,而狭窄破旧、几十年不变的文化馆,何日旧貌换新颜却毫无指盼。

处在基层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前沿及龙头地位的文化馆,一直渴望着政府部门对其在硬件建设上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因为,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是正常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职能作用的必备条件,是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面对新时期赋予文化馆的新任务、新要求,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不仅是群文干部的神圣任务,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怎样才会将文化馆硬件建设落到实处,其关键是需要各级政府努力提升“群众”意识的含量,真正将解决群众文化生活问题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文化馆才会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努力提升“群众”认知含量。当前,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新期待,在此,文化馆建设努力提升对“群众”认知含量,也是文化馆在新时期求新、求变、求生存发展之必然。多少年来,不乏有这样的文化馆,始终在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求“变”,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将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文化馆工作的主业,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视为工作主旨,作为其永远“不变”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这些充满对“群众”认知含量“变与不变”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既体现出公益文化单位的恪尽职守,同时,也确实为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馆工作都令人满意和值得肯定,由于有些群文干部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欠缺、弱化,原本一切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职业单位,多少年,却让人们看不到“群众”二字,找不到为“群众”谋利的所在。笔者近期参加了本市“深入群众、服务基层”专题调查时了解到,虽然有不少文化馆始建于五十年代,但当地很少有人知道文化馆究竟为何物;有一部分文化馆建在政府办公区,平时很少有人前去光顾,群众认为那不是他们能去的地方,只好望而却步;还有近一半的文化馆,办公用房面积超过了2006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规定的“办公用房不得超过馆舍建筑面积10%”的最低标准。有些没有超标的馆,多数也将办公房的最佳位置提供给了领导、业务办公使用,而真正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只有设在办公楼的边边角角或“高高在上”了。

在和谐社会共建共赢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努力提升文化馆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认知含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为,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如何,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怎样,将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构建与发展。

――努力提升“群众”参与含量。在全社会共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文化馆利用辅导、培训、组织等职能工作,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育和谐理念、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和环境,则是广大群文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文化馆工作的不辱使命,是要能吸引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并通过受众面最大、影响面最宽、教育面最广来实现。很显然,群众参与应是文化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然而,在现实中,并非所有文化馆工作都能关注和重视到这个环节,将其作用最大化;也并非所有文化馆都能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力争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中彰显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最大能量。

近些年,河北不乏有这样的文化馆,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构建“和谐河北”这个火热的活动中来的创新之举值得推介和借鉴。如:涉县文化馆为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始终把业务骨干下去,工作重心下移,服务计划下倾作为工作职能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紧密配合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为把文化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将“工作随着群众的需要变、眼睛盯着农民的需求转”作为全馆职工的工作准则。他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始终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生活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直到群众满意,不留遗憾。由于多年来涉县文化馆在工作中,为当地群众倾注的是真心、热心和诚心,这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肯定和赞誉,而且,凡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社会效果极为显著。再如:宣化区文化馆在近几年“共建和谐城市、共创和谐社区”活动中,组织开展的进城务工人员“我为城市添光彩”才艺比赛,农民工歌手大赛;“夕阳红”社区老年歌咏大赛、社区家庭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活动越办越红火,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踊跃。宣化区文化馆这种组织群众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不仅让参与者真正得到了“我是节目的主角、我是舞台的主演、我是文化的主人”的亲身体验,同时,也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了和谐之声,和谐之韵,和谐之美。还如:有些文化馆在组织开展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中,在如何促使群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效益,确保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十多年来,河北彩色周末――假日文化工程,久办不衰,现已成为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群众文化网络建设的拳头项目,已是全省城乡群众心目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活动品牌,已成为丰富和活跃我省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其中,这些文化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群文活动,也是其取得成功经验的关键所在。

――努力提升“群众”监督含量。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文化权益得以保障。然而,从当前实际状况看,真正的“满足”和“保障”与现实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怎样尽快缩小这种距离,需要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和通力协作。说到这里,我们往往很快想到政策的倾斜、经费投入加大和管理力度的加强,而在机制健全层面上,群众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给群众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空间。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需要拥有一种实话可以实说的环境和“气候”。前不久,《中国文化报》在其显著位置,选登了《文化为谁下乡》的短文,文中说农民群众反映:“文艺团体下乡,唱的是城市人的歌,演的是城市人的戏,我们不爱看。――一些文化部门负责人,将文化下乡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他们追求的是电视有声,报纸有影,这不是百姓高兴、喜欢的。”还有广西西平乡政府拍卖文化站设施,200多位农民联名写信,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问题。上述这些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关注、主动监督,当是今日新农村文化建设难能可贵之举。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8

在今年九月份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我街道比八月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8月份,五个街道中第二名,社会治安、居住环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月份,五个街道第一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指标是医疗保险、社会治安。从数据上看,虽然满意度调查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总体上一定能够反映工作的情况,我们将以反映出的问题为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提升各指标的成绩,确保整体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现将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汇报如下:

一、近期开展情况

(一)整体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坚持高度重视。把满意度工作纳入党工委会议、党政联席会、周一例会议事日程,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坚持大会、小会都讲一讲,统一全街道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把满意度工作与开展其他工作深度结合起来,避免就满意度论满意度,立足于真正解决实质问题。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党工委组织部宣传医保政策的统一部署,以宣传医保政策为契机,街道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所有满意度工作参与的部门和社区干部、村干部、网格员一道入户进行整体满意度的宣传解释工作,发放纸质宣传彩页,制定了宣传满意度工作的《点赞**、感谢有你》电子宣传彩页,在社区群广泛转发,展现了街道工作成果,得到群众普遍理解支持,取得显著效果。三是加强督导奖惩。街道纪工委、督查办针对涉及满意度的各项工作进行高频次督导调度,针对具体问题明确整改期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对工作效果好的进行通报表扬,对态度不认真、效果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四是定期研判总结。对市、区反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12345热线办理情况、街道信访情况以及近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及时改变工作策略,在弥补原有弱势基础上,争取更大的提升。针对疑难复杂问题,梳理清楚来龙去脉、提出意见建议提级办理,确保难题不拖延、不回避、不耽误。

(二)针对具体指标采取的工作措施

1、社会治安方面。针对小案侦破,抽调所内精干力量成立小案侦办打击专班,以破现案,清积案为工作重点,一案一研判,一日一调度,一周一总结。综合运用车巡和步巡、日常巡和夜间巡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重点区域场所进行拉网式巡查,提高街面见警率,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利用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进行防诈骗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2、义务教育方面。对建档立卡及贫困家庭子女开展家访一次,建立台帐,结帮扶对子,切实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3、医疗保险方面。针对9月份医疗保险的突出问题,街道发放了13000份医疗保险政策宣传页,召开了医保经办人员培训会、医疗保险政策宣讲培训会议2场,以党员主题活动日为契机宣传学习医疗保险政策,提高村民对医疗保险政策的了解。

4、看病就医方面。在辖区内开展义诊咨询活动3场,为行动不便慢病患者入户随访132人次,为出院患者电话随访72人,电话随访慢病患者350余人。举办了“慢病健康管理基层行”活动,邀请了近60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居民前来参加,围绕着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怎么运动、怎样更好的康复治疗进行了健康宣教。

5、文化生活方面。国庆期间,在西区文化广场举办了《我和我的家乡》文艺演出,邀请了刘欢欢、**区新兴社区舞蹈队、**高新区黄屯艺术团、第二中学师生等代表进行文艺演出,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活动氛围和干群关系和谐气氛。

6、居住环境方面。街道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暨污染防治工作,出动检查人员771人,各类车辆164辆,共检查419个点位,发现361项问题。对于158项易改问题,全部即时整改到位,对于无法立即整改的218项问题,均已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社区开展了绿化提升病虫害防治专项行动,对辖区道路及社区绿化带集中进行了全覆盖、不定期不间断地拉网式喷晒药物,防治病虫害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街道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开展宣传方式的多样性不足,需要进一步丰富宣传途径。二、文化设施少、群众活动场所小,在社区内扰民,在社区外没地方,需要进一步规划;文化生活单一匮乏,需进一步丰富。三、天网工程涉及量大,投入资源多,施工情况复杂多变,实施困难,进度难以跟进。四、历史遗留问题。如上访老户,钉子户,涉及拆迁、违建、清表问题的群众诉求过高,难以满足,比较复杂,在进行满意度测评时很难给与满意的答复。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结合街道班子人员调整,增加各条工作线的力量,做到干部人员配齐配全配硬配强,充分利用各位同志的工作经验,为提升满意度各项指标提出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继续立足于解决难题,及时召开相关部门、单位、社区以及村的研判分析会,深刻分析问题症结,查找问题原因,研究提升措施,及时确定工作方案进行统筹解决,确保老大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9

关键词:吴家营街道社区文体建设问题及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20-01

吴家营街道虽然说已经步入城市化,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依然未脱社区这个实质,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居习惯,这需要时间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从职业的角度来讲,壁纸觉得规划好、发展好街道社区的文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重要性

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内容囊括了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社区文体、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社区文化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吴家营街道脱胎于一个十足的农业乡镇,文化体育建设原本就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差,人才短缺,虽说自2003年6月实施呈贡新区建设以后,山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座座小区明亮宜人,但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

文化体育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社区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文化体育建设是实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文化体育建设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居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城市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社区先进文化,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社区文化体育不仅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城市新型社区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社区文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社区文化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吴家营街道文化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过度转型期间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如何安置就业,如何谋生计上;二是文化体育场地设施、文体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文体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虽说吴家营街道已经实施了5个社区的整体搬迁,但所有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从设计规划到建设均无法让人满意,个别小区连条健身路径都没有,更别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区文化体育在社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缺少文化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整体和谐。

三、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是建设呈贡新区作为新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先行区和试验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一步城市”进程,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革大众文化体育传播体制,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文化体育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1.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

长期处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在本区的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各级党员员、干部中也如此。因长期重视农业生产,轻视文化建设与体育锻炼,大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忙于生产,在劳动生产中已经锻炼了身体,很多群众认为衣食无忧即知足,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因此,必须努力增强群众文化体育意识,基于群众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出发,加强对群众内在意识的培养,加大对科学、进步、健康、实用的文化体育知识宣传,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树立现代人、城市人、文明人的新型观念。积极纠正群众的错误认识。通过广播、电视、居务文化宣传栏、宣传册、文化宣传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参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建设,从根本上发掘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2.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实际

2.1在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社区体育要本着“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居民生活,便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群众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社区文化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

2.2社区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社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等,开展如花灯比赛、“宝珠梨”采摘比赛、挑担往返跑比赛等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让群众感受文化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大家主动参与、自愿参与的意识。

社区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

0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4]金萍女.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观念文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