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十篇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十篇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2:30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健康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经济成本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17―02

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专门针对企业团体用户开发的健康服务项目,它基于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信息,以实现个人健康目标为目的的个体化健康维护的服务过程;企业健康管理建立在现代生物医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生物的角度来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企业管理是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1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健康资源是附属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源,随着劳动者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动,不直接受管理者的控制。因此,企业要想对健康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员工实施健康管理。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健康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员工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wHo所规定的特征,还要求工作满意。也即员工健康表现为员工的主观满意(工作满意)和客观满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低,越倾向于离开现有岗位或组织。企业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定期为员工体检,重视关心员工健康状况等措施可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和关怀,在工作中有了归属感,提高了精神满足的需求,工作热情高涨,使员工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波特-劳勒期望激励模型指出,工作绩效受到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努力程度、环境制约、员工对所承担角色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员工具备的能够发挥的工作能力强、工作动机意愿好,其工作绩效一般就会高。企业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优化员工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员工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和保障。员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身体、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都会对企业造成缺勤率、事故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对员工健康的动态管理,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避免员工亚健康风险,提高工作能力。

(3)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康的真正成本是不健康的员工无法在工作上发挥最佳表现而造成的生产力下降,而不仅仅是企业员工在疾病上所支出的费用。建立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员工医疗费用等显性成本,以及员工素质下降带来的隐性成本。企业用人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所提高。

(4)减少员工流失。一方面,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岗位空缺和工作流程中断等问题,使相关成本上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流失率的上升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该有长远发展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的企业健康管理,可减少员工流失率,保障人力资本存量,实现力资源规划。

2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

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于员工健康管理存在一些影响:第一,相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雇主与管理者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认识水平有限。第三,小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忽视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

针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设计“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问卷”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访谈提纲”,针对山东潍坊市为调差样本,随机抽取该地区内30家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对象,其中中型企业(200~500人)8家、小型企业(200人以下)22家,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行研究。

由于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投资,投资周期长,投资前期投入大,投资持续周期长,资金流动慢,被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忽视。在中小企业中,成本管理目标局限于降低费用,很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绝对节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所以,可以将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进行一个成本费用的核算,为中小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投资做一个数据性的分析,为中小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进行指导。

首先,明确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企业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五个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档案将员工的纸质病历以及员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输入电脑,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员工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量身定制最为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的最佳方案。

(2)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以员工健康档案为基础,对员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员工健康的因素,制定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计划和政策,有计划的预防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措施可以包括职业病的预防,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企业事故紧急处理体系以及事故处理的培训等等。

(3)员工健康帮助系统。针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体检。配置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健康问题咨询中心、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员工进行健康维护。

(4)健康环境改进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企业环境问题,重新设计工作场所和工作行为方式,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消除危机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危害因素。

(5)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一旦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健康事故,及时评价因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额,尽可能将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调查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各个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处获得一系列关于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数据,将所有数据代入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公式,得到样本企业在健康管理上的人均成本。

健康管理的人均成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的总人数

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组织定期体检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系统的成本(包括企业资料存档和网络资料备份)

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政策的成本+职业病的防护成本+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的成本+建立企业紧急紧急处理体系的成本+事故处理的培训成本

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配备健康管理人员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的成本+举办健康管理讲座等活动的成本

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健康状况建立的休闲场所的成本(比如,阅览室、吸烟室、按摩室、上网室、咖啡室等等)

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用于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成本(包括主观满意和客观满意)

过程如下:

第一,研读与整理文献。经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与整理,本文拟定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因此,文献研读与整理是基础。

第二,发放及回收问卷。将拟定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设计成问卷形式发放给山东省潍坊市内随机的20家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填写后再回收问卷。

第三,处理问卷结果。整理20份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成本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0份。

本研究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是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分析、整理来构建的。表1是问卷收集数据整理结果。

观察表1,可以看到样本企业的健康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评估方面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员工健康档案方面次之,最不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成本,健康帮助方面次之。但是,仍有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零成本。

结合本次调查的访谈问卷,可以做出一定判断:绝大多数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评估方面付出成本是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政策的强制原因和员工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原因;大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档案方面付出成本是性价比高(即付出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员工满意度,社会影响,企业的正面形象等);没有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任何经济成本是减轻成本开支的原因和企业主忽视健康事故评估的原因;小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帮助方面付出成本是对企业内某些人员的关心原因;一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成本是企业主的面子原因。

1:员工健康管理档案的人均成本;

2:员工健康评估的人均成本;

3:员工健康帮助的人均成本;

4:健康环境改进的人均成本;

5:健康事故评估的人均成本。

综合数据,可以看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高,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低,为0。

综上所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项目包括五种: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本文的研究成果是:第一,界定了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第二,构建了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第三,运用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对样本企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到我国目前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人均成本。

本文有很多创新点:首先,本次科研选题具有创新性,把企业健康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找出其相关度;其次,研究内容对企业健康管理成本计算设计比较科学;最后,本次科研的可行性很强,对提高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锦,陈学礼.企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4199422.

[2]moHugh,m;Brotherton,C.Healthisweath――organizationUtopiaormyopial[J].Joumalofmanagerialpsychology,2000,1(8):744770.

[3]Jaffe,D.theHealthycommany.Researchparadigmsforpersonalandorganizationalhealth[R].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washington,1995:1340.

[4]张勉,李树茁.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5156.

[5]钟亚芳.美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研究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9,(12):5556.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2

现如今员工健康管理重要性日益增强。对比国内外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现状差异,发现国内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不足,做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

健康管理;中外对比;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05-01

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美国,Deew.edington在其文章中指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人群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是旨在提高社会健康意识、改善人群健康行为、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化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员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员工健康状况,加大对健康的投资力度。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出现时间较短,还属于市场培育期,因此与国外的员工健康管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存在于各种不同方面。

1健康管理内容的差异

健康管理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美国的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外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1)生活方式管理。关注企业员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和产生的医疗需求,帮助选择最佳的健康管理方式。

(2)需求管理。利用远程管理方式使各种医疗服务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疾病管理。将关注点放在一种特定的疾病上,为患者提供与这种特定疾病相关的医疗服务。

(4)灾难性病伤管理。为遭受各种灾难性疾病的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5)残疾管理。根据不同伤残程度分别处理,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上的不便。

(6)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为员工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健康管理。

现阶段国内的健康管理主要的包含部分有三大部分:

(1)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全方位的搜集员工健康管理的信息,配合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员工信息档案,实时掌握员工健康动态。

(2)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对已建立的员工个人健康信息由专家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对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慢性病危险性等进行评价,做出评价报告。

(3)企业员工个人计划。针对员工健康状况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对员工进行分类,对其制定相应的个人健康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员工及早消除健康隐患。

在内容上国内健康管理明显要单薄的多。相比国外健康管理的内容,国内健康管理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着眼于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和残疾管理这些方面。我国企业对员工健康管理的项目内容与意义还缺乏深入的认知,把员工健康管理的内容简单看作员工疾病管理,把员工的团体商业医疗保险计划或者员工的医疗费报销制度、健康体检看作员工健康管理的项目内容。身心健康的个人是保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前提,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不因生病而缺勤或离职,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的持续性投入。

2健康管理项目的差异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的项目主要是建立员工健康信息档案、对员工健康状况的评价和员工个人健康计划,对员工的健康管理主要集中在生理健康的关注,但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内涵不断扩展,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定义启示着,在企业健康管理中员工生理健康是基础,而员工的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多方面的健康内容更要引起企业的重视。

美国密苏里大学中为教职工设立了重要的健康生活项目管理,关注与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程度,还帮助教职工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为员工提供社会媒体与学校健康生活网站政策知识宣传教育、健身课堂体育活动、烟草禁止活动等各种健康项目,这些项目形式多样,切乎实际,注重效果。而我国高校中的活动项目大多属于表面工程,不见落实,在执行过程中也是收效甚微,职工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过程引导与管理,效果微乎其微,不能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

3健康管理方式的差异

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项目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自设,一类是外购。自设即在公司内部设置相应的管理项目,外购即选择购买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自设是国内大部分企业主要选择的健康管理方式,但这种方法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健康管理的项目可能不完备。

国内自设相对较完善的员工健康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这些项目以员工健康档案为基础,对员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员工健康的因素,制定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计划和政策,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重新设计工作场所和工作行为方式,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健康事故时,评价因健康事故对

员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

些对策由企业根据自身内部实际员工健康情况与管理资源和设备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联系企业实际,解决部分问题,但是由于资源与设施的限制可能,项目无法完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国外企业则倾向于与第三方健康企业合作管理,为员工建立全面、完整、动态的健康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员工健康生活网站,实时跟踪、监测、分析员工的健康状况。从长远来看,与与第三方健康企业合作管理更能有效提供更完备的健康服务项目,也能降低员工健康管理费用,使此项服务可以有益于更多的人。

国外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芬兰模式。美国医疗保险与医疗集团的合作,确保了健康管理的财政来源。在美国健康管理服务费用一般是从投保费用中支付健康管理的费用。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的结合是其主要实施手段。德国医疗保障无费用限制,除了支付疾病保障与医疗康复外,还提供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等预防。日本将健康管理列入相关法律制度,这是日本健康管理得以实施的有效保障。芬兰健康管理的特点在于与社区开展合作,并定期由国家卫生学院进行健康管理项目评估。

国外健康管理方式的共同点在于有效的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平台,与第三方进行积极合作,能扩大实行的区域与范围,同时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国健康管理的方式应当吸取国外健康管理方式的优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方式。

4健康管理策略的差异

我国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组成。这类健康管理策略侧重于帮助员工进行疾病、职业病的防御,只是对员工健康情况进行掌握,而国外企业的健康管理还将生活模式包含进去,不仅关心员工健康状况,更关心员工生活行为、健康感觉与心理方面,从而降低健康风险。健康人群可能并未患病,但是很可能存在各种健康风险,及时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干预与控制,尽可能的减少低风险人群向高风险人群的转换,就能有效保证个人活力,保证企业生产率。

为了企业长期长远的发展,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有益于形成可持续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比于国外企业的健康管理现状与我国健康管理现状,引进更加完善的健康管理内容,更加丰富的健康管理项目,采用适合的健康管理方式,注重健康管理策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健康管理形象,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必祥,朱妍.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初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0.

[2]师建霞.员工健康管理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21).

[3]赵洋,蔡璐璐.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健康管理[J].经济论坛,2009,(11).

[4]刘红委.美国密苏里大学员工健康管理及经验启示[G].中国学校卫生,2013,(6).

[5]钟亚芳.美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研究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9,(12).

[6]张阅,吴建国,卢建华等.国外健康管理对我国疾病管理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3).

[7]王绪文.浅析企业员工健康管理[J].安全健康管理,2007,(23).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3

不堪重负,催生员工医疗福利创新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和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构成。在全球的主要经济实体之中,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医疗支出达到一万六千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714美元,而印度和中国仅为96美元和62美元。

在美国,员工的医疗福利主要由雇主提供团体医疗保险,但雇员也通常需承担一部份保费。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新药品的研发成功和使用等原因,员工医疗福利成本不断攀升,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薪资平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美世的《2007年美国雇主资助的员工医疗计划调研报告》显示,在2001~2003年中,美国每年员工人均医疗成本呈现惊人的双位数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美国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控制医疗成本,员工人均医疗成本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逐渐回落并稳定在年增长6%的水平。

纵观近年来美国企业在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成本转移策略、消费者导向策略和员工健康管理策略。

成本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设计团体医疗福利计划时,通过让员工分摊一部分成本,或要求员工在每次就诊时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金额的医疗费用,或设置全年免赔额的方式,将员工医疗福利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并对员工医疗成本增长放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消费者导向策略是指企业在团体医疗福利计划的设计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自,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员工做出如何使用其医疗福利的决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一名精明的医疗消费者,从而达到医疗计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者导向医疗计划(Consumer-DirectedHealthplan,简称CDHp)”可谓是消费者导向策略的代表。许多大型美国企业允许员工选择参与传统的员工医疗福利计划,包括“优先供应商组织计划(preferredproviderorganization,简称ppo)”和“健康维护组织计划(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简称Hmo)”,或者参与新兴的“CDHp”。典型的CDHp是一个高免赔额医疗计划和一个雇主资助的“医疗报销账户(HealthReimbursementaccount,简称HRa)”或“医疗储蓄账户(HealthSavingaccount,简称HRa)”相结合的计划。未使用的医疗福利资金可以累积到未来年度用于医疗费用开支,这样可以鼓励计划的参与者明智地使用累积的资金。如果员工使用该计划报销医疗费用,那么他需要承担一个较高的全年免赔额;如果他使用计划允许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年度体检、打疫苗、儿童保健等,则不适用免赔额。这样的计划设计鼓励员工采取更多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未来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支出的机率。如果选择“医疗储蓄账户”,存入账户里的资金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

虽然消费者导向策略操作起来比成本转移策略复杂得多,但美世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美世2007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大型企业(指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的CDHp的成本比ppo和Hmo低得多。CDHp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5903美元,而ppo和Hmo分别是7429和7486美元。虽然CDHp和ppo相比最明显的成本差异原因是CDHp免赔额较高,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年免赔额在1000美元以上的ppo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6944美元,仍高出CDHp许多。

除了消费者导向策略以外,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员工医疗福利成本管控手段。许多企业都相信员工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员工健康状况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80%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未雨绸缪,推行员工整体健康管理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体健康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只考虑在员工发生意外或疾病时为员工全部或部分承担医疗费用,而整体员工健康管理考虑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员工保持他的健康状态,规避健康风险;帮助已经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健康风险,延缓或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员工通过合适的医疗和护理,减轻疾病症状,降低他们的缺勤率和医疗费用开支。

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大型企业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员工健康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Riskassessment,简称“HRa”)

有56%参与调研的大型企业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计划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基础。它提供给企业关于员工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设计一些目标行为方式变革计划,如戒烟计划、减肥计划等,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疾病管理和个案管理。当健康风险评估被个人重视时,它常常能有效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业和超过一半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相信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地协助员工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很严格的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法律,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员工的个人健康信息,但是仍可通过评估企业整体的健康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

健康管理网站和护士咨询热线

企业会主动为员工提供信息,让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以及与医疗服务供应商有更好的沟通。78%的大型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网站,76%的企业提供护士咨询热线。

疾病管理计划

疾病管理计划用于帮助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员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住院或发生残疾的可能性。参加美世调研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和86%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为一种或多种疾病提供疾病管理计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需要管理的疾病。

个案管理和临终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员工健康管理计划的常见组成部分。76%参加美世调研的企业为患有多种疾病或病患情况复杂的员工提供个案管理计划。42%的企业提供临终个案管理计划。

如果没有员工和其家庭的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许多企业同时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员工如果完成了一次健康评估、参与或完成了一个特定生活习惯改变计划,或参加了一个疾病管理计划,都可以获得奖励。

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55%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表示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来衡量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员工的缺勤成本。美世《2008年美国员工缺勤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在美国由于员工缺勤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工资成本的比例高达36%。由此可见,通过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员工因疾病缺勤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极其重要。

因地制宜,中国企业如何起步

美国严峻的医疗福利现状催生了创新的员工医疗福利管理方法和实践。那么,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大部分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比较年轻。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能预见到,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老龄化和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如何应对医疗福利成本上升、减少员工缺勤率、提高员工生产力这些挑战。有170多家企业参与的美世《2008年中国员工健康和福利现状调研报告》显示,88%的企业对员工现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5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新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在中国,美世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设计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员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计划诊断

首先对相关数据,包括员工结构、健康状况、目前医疗福利的使用情况、因疾病导致的缺勤率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找出本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对本企业现行员工医疗福利和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逐项评估,诊断这些计划或措施对于评估出来的本企业员工健康风险来说,是否有很好的针对性,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目标

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应围绕以下目标制订:健康状态保持――让身体健康的员工保持健康状态;健康风险管理――帮助存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发现、消除和管理他们的健康风险;慢性疾病管理――为患病的员工提供援助,控制病情,避免恶化;人身伤害管理――帮助受伤的员工尽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疾病缺勤管理――确保缺勤的合理性和必需性,尽量帮助员工缩短缺勤的时间。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

最后,针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员工设计一套整体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计划的有效性,最终达到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处于并保持健康的状态,帮助患病的员工提高出勤率和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

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这是近年兴起的现代管理制度。无论是事业单位、企业、政府都想要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本文就对实现三者的整合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和方法。

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和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外的管理理念也随之传入国内,一些企业为了寻求持续发展开始改革,许多企业进行了人力改革、财务部门改革、奖惩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但很少有企业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和一体化方面改革。如果企业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和一体化改革会有什么好处?

1.1有利于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节约成本

在没有提出将三者整合的概念之前,企业会设立三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来管理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但此概念的提出后企业只需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在部门办公费、人工费、员工福利方面的支出,节约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办事速度、效率,就如前段所提及一样,在此概念的提出后,企业只需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就避免了像之前会出现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提高企业的办事速度、效率。

1.2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要求企业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这样就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促进国际化进程,实现三者整合的话,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1.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了福利保障,这一举措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话,会增加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这样就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得企业依靠产品质量取胜,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

二、整合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管理层及员工对体系建设意义认识不深刻,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彻,对体系运行监管不严格,致使政令不畅、执行不力,体系运行情况不佳,持续改进效果不太理想。

2.2文件编写脱离实际,对工作指导作用不大

一些企业的体系文件框架虽然已构建起来,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应急响应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从体系运行效果来看,存有职责界定不具体、管理权限不清晰、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标饰募执行效果不够理想,体系运行存在偏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

2.3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动态管理意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动态科学管理体系。企业只有根据实际,及时更新,才能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改进。企业若缺乏动态管理意识,机械地更换日期而不变更内容,就会影响体系的运行质量。

2.4对内审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缺乏对内审工作的绩效考核,或考核内容不切实际,致使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过程

3.1坚持认真、严肃、科学、务实的态度

正如伊利牛奶的广告词一样:态度决定品质,其实,态度真的会决定一切,所以在建立该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严肃认真、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动员、争取实现全员参与,要问21世纪什么资源最可贵?那肯定就是人力资源了,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要想管理体系得到推广的话,就必须要得到员工的支持、理解。不仅仅得到普通员工的支持,更要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争取做到全员理解、全员支持、全员践行的效果。

3.2坚持全面考核,实行绩效管理,认真抓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队伍建设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是管理层与基层沟通的纽带,是体系持续运行的监管者,是第三方监督审核的联络员,在整个体系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体系内审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体系内审队伍建设,是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内审员培训计划与方案,使之深入理解体系文件,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本单位的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对内审员加强考核,实行绩效管理,从而激发内审员参与体系建设的热情,使其真正以优化体系管理为己任,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3后期企业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国外新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之间也实现了共享。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社会上该方面的信息,就此企业也能随时了解该方面的最新动态,不断地学习相关技术,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四.关于三体系数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建议

4.1坚持认真落实的态度

前文谈到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度不高,对此,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监督体系,加强对内部员工、高层落实力的监督。同时建立建立企业文化,就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优秀的文化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效益不断的提高,光靠技术革新、缩减开支等是不够的,企业还应建立企业文化,就拿我们所熟知的苹果、三星、海尔、小米、华为等等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给员工一种精神动力,它对员工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着员工不断的为企业服务,形成一种企业认知。

4.2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接轨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的企业在我国建立起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管理制度可能存在效率低下、人员过多等现象,但不得不承认跨国公司一些管理制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跨国公司的管理制度大多是比较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能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型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聘请专业人才到公司定期组织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为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人才保证。

4.3了解、学习政府在此方面的政策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了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为此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了解、学习相关政策,积极响相关政策,利用好国家政策,发展自身。

4.4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在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完善福利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员工患上职业病的风险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也会提高,工作态度也有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实现三者的融合有利于减少之前工作中会出现的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开支费用、办公费等资金的支出,也建立了一套高效管理体系。

4.5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起源于国外,所以说在方面,我们还是学生,要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企业取经,可以派遣相关人员去这些优秀的企业学习,借鉴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最早起源于国外,所以就经验来说,我们国内肯定比不上国外的一些跨国公司,所以国内的企业要想在此方面取得成就的话,就要积极地学习国外一些企业的管理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4.6深入调研,优化文件管理

认真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日常管理工作。文件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体系绩效必不可少的依据,是体系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不准确、不完善,则有可能造成体系运行失效,或使体系运行工作成本增加,影响体系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务必要把体系文件管理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对企业规模、危害因素、技术工艺、职工素质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建立易于执行、务实高效的文件体系构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简洁的、高效的、科学的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5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常常感慨制度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程序越来越复杂――可是效率却越来越低了,问题越来越多了!一方面,“对抗”、“消极怠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良情绪、不满、牢骚不断”,甚至,纠纷与冲突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员工中的严重疾病、心理问题时有发生,甚至自杀、报复等重大问题也时有所闻,这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

研究表明,过度强调管理制度而忽略了员工心理辅助和健康关爱,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常常是企业走入这一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发人深思的数据

卫生部日前公布了一项面向30个城市50家全国500强企业(其中国企24家,私企19家,外企7家)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国内大企业员工身心健康问题突出,超80%的人受到过各种健康问题困扰。

颈腰椎病、肠胃病和脂肪肝是目前威胁员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员工最大的困扰来自“疲劳”和“失眠”。从心理层面,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达2.6亿人,每5个人中就有1人确诊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

目前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7%存在各种心理疾病,躁狂、抑郁、焦虑等疾病比例突出。就抑郁症来看,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自杀未遂,高达70%的人是因为抑郁症。也就是说,在我国每3分钟至少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11人自杀未遂。

企业管理进入一种更为复杂化的阶段。员工的身心健康成为影响企业的绩效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机会

针对企业员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易派特公司健康顾问深入做了大量研究和个人访谈,大多数员工反映个人状态不佳、内部沟通困难和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成为影响他们发挥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很多接受调研的员工发出这样的感叹:

“消极情绪、效率低,沟通不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疲劳感。”

“工作时间聊天、做自己的事情、拖延、应付、经常性请假……这些现象在公司中大量存在。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反倒会带来空虚的累积。”

“其实我很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但现在找到的却是无力感,身体的疲惫和心理的疲惫感都有。试着自己调整,却没有太大成效。”

“公司的管理和培训更多地围绕怎样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很少关心我们的身心状态,甚至说个人问题不允许带到工作中。这其实是自欺欺人,反倒让我们不想做太多付出。”

人在不佳的身体状况或者情绪中,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工作。表面的速度化追求会带来长期的遗留问题,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更影响企业稳步有效地发展。

所以,我们的员工需要帮助和关怀远远胜于管理制度,给予员工必要的身心健康辅助,提升企业忠诚度,让员工可以正常的发挥工作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这恰恰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企业健康管理需要体系化、科学化地逐步开展

企业健康管理正是从人文关爱和员工(或管理层)健康辅助出发,渗透到整个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健康良性的企业氛围,从而激发各级员工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提升凝聚力,改善沟通,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最终目标。

企业健康管理需要体系化、科学化地稳步进行,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系统工程,通过项目化运作来建立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和机制是很必要的。

企业健康咨询从企业调研入手,以明确项目具体指向和内容设置,然后结合员工调研展开咨询、培训和辅导各阶段的工作,并在整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针对性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和机制,保证企业健康管理的长期有效性。

企业健康管理需要高层认知和全员参与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幸福指数

abstract:underthenewsituation,payattentiontoemployee'smentalhealth,enhancethelevelofemployee'smentalhealthandhappiness,becometheenterpriseleadershipconcern,atalllevelsattachgreatimportancetoarealproblem.theauthoringuangxiguangxi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cassiacanscienceandtechnologycompany")workpracticesandtheelectricpowerenterprise'sreality,toemployeessomebeneficialdiscussiononthementalhealthmanagement.

Keywords:mentalhealth;happines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来自社会、事业、家庭、婚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也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在新形势下,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成为企业各级领导关心、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结合在广西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能科技公司”)工作的实践和电力企业的实际,对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一、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作用

员工心理健康是企业员工有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五大心理状态:职业压力感、职业倦怠感、职业方向感、组织归属感、人际亲和感都是积极、均衡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绩效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减少人才流失。实施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企业能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由此降低重大人力资源风险,保护企业的核心资源。

(二)提高工作满意度。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使员工的忠诚、责任、敬业、奉献等意识有所增强,减少自私心态,降低抗拒心理指数,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使员工压力处于最佳水平,身心更健康,经历更充沛,由此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预防危机事件发生。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对员工的压力水平进行即时性监控,并对推荐适当的指导建议,促进员工随时调整身心状态,预防员工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员工的幸福指数和员工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要降低员工的流失率或者潜在流动率和减少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就必须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而员工的幸福指数的提高,依赖于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改善和实施心理健康管理带来的益处。

二、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现状和处境,导致他们极易产生心理波动、造成心理偏差。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环境封闭,青年员工找对象难。广大员工每天工作时只能在厂区或相对固定、封闭的工作地点内打转,与冰凉的设备为友,与嘈杂的噪音为伍,工作内容繁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另外,企业青年员工占很大比例,大多青年到了谈婚论嫁阶段,由于与外界的沟通少,很多难找到适婚对象。

(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工作压力大。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对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压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因此员工工作时常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较大。

(三)作息时间不规律,业余生活枯燥。电力企业生产岗位易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情绪失调,长此以往会造成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理疾病也会逐渐增多。同时,异地工作的员工在往返途中要耗掉大量时间,休息时间相对短缺,而且很多员工每天过着厂房、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日子,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员工分布较分散,活动很困难,导致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四)长期出差在异地,两地分居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员工来源的多地化或工作服务地点的不确定性,很多员工常年两地分居,一方面经常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因为对家庭、对子女照顾不周会产生愧疚感和自责感,都对员工保持平稳心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上述种种,加之现实生活中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住房、医疗、养老、人际、职位变迁、福利、薪酬的差异、家庭的和谐等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企业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员工的幸福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此,重视和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改善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对员工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扩大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

沟通是企业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沟通能打通人们的才智与心灵之门,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促使企业管理层与各级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更能激励人,挖掘人的潜能,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各级主管应与下属积极沟通,倾听员工对自己能力、需要、价值观的述说,对员工的工作状态、绩效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比,对业务差错较多、心理波动较大的员工给予关注,全方位了解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尽可能的安慰、帮助。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平行沟通,通过团队学习、对话等形式加强交流,协助员工学会改进人际关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他人,增进员工的理解与合作,减少矛盾与冲突。还要建立员工与直接主管、员工与人力资源部的沟通制度与渠道,为员工提供精神上支持与关怀。除正式沟通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餐桌交流等非正式的方式,从而有效释放员工的压力,使紧张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一个适合的借口彼此交换信息,彼此释放幽怨,彼此汲取理解和温暖,从而获得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情调。建立员工申述制度,设置意见箱或网上论坛等让员工公开谈论工作问题,给员工一个心情释放的空间。

扩大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包括企业决策的参与、企业制度制订的参与,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决策,建立于管理者对话的制度。通过各种手段使员工充分获得各种信息。包括市场、政策、企业决策、领导意图、职业信息,角色职责以及相关的社会信息,减少企业制度、政策的含糊性和工作角色的模糊与冲突,从而减少员工由于不可控、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全感。

(二)拓宽员工的学习渠道,提高一线员工的待遇

作为企业员工,劳动技能的提升可以直接带来薪酬、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提升幸福指数。而拓宽员工学习渠道,则是提升员工劳动技能、提高待遇最重要的途径。

增加员工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自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降低知识更新带来的压力。据某人才市场在招聘会上,对5500为应聘者中的1000人所作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63.7%的人表达了对于知识更新过快的担忧。这说明自我的工作压力不是竞争对手所致,而是专业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不完整。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桂能科技公司每年主动了解员工的知识需要、掌握技术状况,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不同的培训计划,逐年加大培训力度和经费的投入。通过系统培训,不仅是员工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更提高员工工作的适应能力,极大地促进员工和公司共同发展。此外,公司还努力为员工开拓学习渠道。如:到各兄弟单位开展业务交流学习活动;组织员工参加安全规程考试及培训;参加同业学习、交流活动;到对标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等。

提高一线员工的待遇。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收入,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其职业的认同感,使员工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员工在社会上的地位。近年来,桂能科技公司通过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提拔业绩较为突出的一线员工到管理岗位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还结合公司实际,修订、出台《差旅费管理办法》、《员工资格考试取证管理办法》等与一线员工待遇密切相关的制度,实行“差旅标准”与“职称级别”挂钩,“资格证书”与“奖励金”挂钩,不仅提高一线员工的收入,也促进员工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公司内部营造了一种促学习促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青年联谊桥梁

良好的工作软、硬环境,能满足员工体面劳动的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生产、生活的舒适度,让员工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身心愉悦,幸福指数提升,是企业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

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企业需努力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不适,可根据市场物价指数来适当提高差旅费、高温补贴标准,改善生产一线员工食宿交通等条件;关注空气、噪音、光线、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悦目、爽心、舒适的工作空间,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工作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舒缓、优美地背景音乐,可以达到减压目的。

努力搭建青年联谊桥梁。高度重视单身青年的婚恋问题,并将其作为稳定员工队伍,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桂能科技公司工会、团支部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搭建联谊桥梁,积极开展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在Q群上创建青年交友联谊群组,帮助解决单身青年交友难、婚恋难的问题,受到公司广大青年员工的好评。

(四)实施本地化招聘制度,建立亲情“互联网”

稳定的员工队伍能对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对部分岗位可适当考虑本地化招聘,减少员工的流动率,以促进队伍的稳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亲情“互联网”,给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实行本地化招工制。桂能科技公司在每年的员工扩充计划中重点考虑本地籍或者是愿意在本地安家落户的应聘者,通过采取本地化招工方式,公司新进员工很多来自本地或者附近地区,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员工在本地购房。这样一来可以节省较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二来可以从长期解决分居问题。

开设企业通信网和增设网络设施。为方便与相隔两地的家人联系,桂能科技公司帮助员工及其家人办理基于免费通话的企业通讯网。尽管有些工作环境艰苦,只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公司调试项目部在员工宿舍区安装网络硬件设施,供一些员工在下班后与家里视频联系使用。这无疑可以缓解两地分居的压力,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关怀。

(五)发挥思政工作作用,做好员工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创新载体。企业各级管理者与员工敞开心扉、平等交流,了解员工诉求、所思、所想,帮助员工思想上解惑、精神上减负、心理上减压。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可促进心灵融合,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大力发挥思政工作在调节员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大多数的员工并不把自己的心理疾病表现出来,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工作积极,但内心的心理隐患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近年来,桂能科技公司通过采取思政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员工身心关怀行动:一是加强“员工之家”建设。为帮助员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强化“娘家人”的特殊角色;为员工提供如休息室、活动室等可以舒缓紧张情绪的场所;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使员工容易找回往日的激情和活力;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开展访贫寒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二是贯彻劳动保障制度。合理安排员工休息,让大家有必要和充分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鼓励员工利用年休外出休假等,这些作用都有效缓解员工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创新推进员工心理辅导。当发现有员工出现应急心理问题时,如家庭变故、恋爱失败等,要立即对其进行心理帮助。当由于重大事件引发员工大面积群体性心理问题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引进外部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心灵失衡的员工进行情绪释放、宣泄和重新调整,减轻焦虑、痛苦、孤独和耻辱感,并尽快回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危机期间还要适当调整绩效考核目标,为压力提供释放的渠道。桂能科技公司在有一位新进员工性格内向、工作勤恳。试用期间的工作出现几次工作失误,甚至有客户的投诉,他产生了波动情绪,消极工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公司管理层通过对话形式,营造一种轻松的对话疏导氛围,将其心理防线慢慢打开,实现了顺畅沟通。了解他对工作及生活的顾虑,引导他克服不良的情绪和不必要的焦虑,并根据他的期望和专业特长,调整了他的工作岗位。经过多倾听,多关心,多鼓励,他不断进步,得到了部门员工和公司领导的肯定,并被评为公司年度先进个人。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7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单回顾的工作;二是谈谈当前我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存在的回顾;三是提出的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打算。下面首先简单回顾一下我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一、我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一)机构能力建设

为加大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力度,中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于3月同意中县安监局设立职业安全健康和企业安全监督管理股,其工作职责是: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检查工矿商贸企业有关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工作,组织指导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参与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并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建设,配备足额专兼职人员。

(二)“一报两检”工作

根据德安监[]33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一报两检”工作,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检测和职工职业健康体检的紧急通知》(安委办[]55号)文件,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要求各相关企业在6月底之前如实申报本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落实本单位职业危害一检测与体检工作。于3月20日组织召开了由卫生、劳动、工会、乡镇安办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大部分企业属于初次申报,对申报内容不够清楚,我局克服人力紧张的情况,上门切实帮助企业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全县累计完成职业危害因素申报123家。同县疾控中心一道深入各工业企业调查了解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情况,全年完成140家覆盖制药业、纺织业、电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制鞋业、化工业、印刷业、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砖瓦建材制造业等10类工业企业的职工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对接触粉尘、噪声、毒物类1500余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帮助各企业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档案,完成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企业90家,监测职业危害因素15种共284个监测点。

(三)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

根据德市安监[]200号《关于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联合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从年底开始积极主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成立了以安监局局长为组长,安监、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县总工会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我局以安监[]1号文件《关于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的通知》下发到各乡镇安办和有关企业,通过初步摸底调查,全县存在职业危害的木质家具制造企业28家,现有3家属于规模较大企业,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达300余人,其中,接触粉尘200余人,接触有害毒物100余人。

三是我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帮助企业完善了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建设和职业危害申报,以迎接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复查。

(四)职业健康培训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法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意识,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我局于5月7日至5月27日举办了二期各企业法人、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共280人参加的职业健康管理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各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法律法规意识,使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五)执法监督

今年1至10月我局组织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县总工会等部门分两个小组,就存在职业危害、粉尘与使用高毒物品企业开展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共3次,出动检查人员42人次,检查企业共95家,发现问题及责令当场改正的85项。

二、虽然我们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采取了有效措施,开展了有效监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严峻形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领导和部门对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发展轻职业健康、重效益轻投入、重治疗轻预防、重红伤轻白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条件招商引资,导致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三同时”审查竣工验收的企业开工投产,带“病”运行。部分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职业健康工作不重视,对职工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毒有害因素置之不理,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是职业健康基础建设薄弱。目前,职业健康监管机构还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做法,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特别是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独立的职业健康科(股)和专职人员仍未落实。另外监管监察执法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也制约了监管监察工作的发展。部分企业没有健全职业健康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部分企业未发放防护用品或使用不合格防护用品。

三、结合目前我县在职业健康监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打算

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是:以国家总局和省、市两级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安排部署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安监总局23号、27号令和职业病防治规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监察执法。开展有效监管,力求实现“一个落实”(落实职业健康“两个”主体责任)、“三个强化”(强化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管、强化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强化执法监督)、“一个深化”(深化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一个推进”(推进职业健康标准化建设)的目标。

具体要落实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监管“两个”主体责任

各级安监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安监总局的要求,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履行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我们要按照总局23号令要求,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到“七个落实”。即:落实职业健康专(兼)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落实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落实“两检”工作;落实职工监护档案;落实企业内部职工职业健康培训;落实职业危警示标识、告知。

(二)逐步推进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是全面改善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环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找准治理方向,实现从根本上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提高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水平。全县所有水泥制造、皮革、化工、非煤矿山、印刷、木质家具、机械加工等行业,必须完成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新、改、扩项目除外),乡镇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统计调查工作尽快摸清当地上述企业的规模、数量等基本情况,及早做出相应的安排,对涉及行业提出具体要求,制定计划,规定时限,确保三年一次的职业危害现状评价顺利进行。

(三)加大摸底申报工作力度

各乡镇安监办、各有关部门要在基础上,加大职业危害较重(机械加工、汽修、加油站、建筑以及使用高毒物品)的中小企业的申报力度。要严格申报程序,确保申报质量。对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一报两检”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55号)文件要求,认真摸排本辖区内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底数,登记建档,并依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督促企业及时、如实进行职业危害申报,不得漏报、瞒报、谎报。已申报的生产经营单位如无生产工艺和接触职业危害人数的变化,将不再申报,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改变和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工体检、检测数据等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相应申报资料。对拒不申报的企业和申报虚假信息的企业,要严格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推进“两检”工作的全面落实

职业健康体检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职业健康监管的经常性工作,各乡镇安监办要严格按照市、县安监局关于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一报两检”工作的文件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好抓实此项工作。

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到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体检,及时掌握本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检查出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患者的职工要按规定及时调离原岗位,并进一步确诊,结果报县安监局备案。

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每年至少做1次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示和告知,检测报告报县安监局备案。凡检测职业危害因素浓度超标的作业场所,必须限期整改。

职业健康体检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具体时间安排见附表,各乡镇、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本附表规定提前做好工作安排。

(五)加强职业健康宣传培训

一是抓好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已于12月3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为此,各乡镇安监办、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将《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列为重要工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做到人人皆知。二是继续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法人或负责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县安监局将继续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法人或负责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人员分批次进行培训,各乡镇安监办要加强组织协调。三是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把职工的职业健康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做好相应的培训记录,建好培训档案。

(六)强化职业健康“三同时”的监管

我们要把职业健康“三同时”作为职业健康监管的重要工作,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职业危害。按照规定,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并且要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县安监局审查并验收。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

1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1.1毒物危害

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物品,是化工企业生产与研发的常见产品。这些通常来说,很容易造成员工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损害。相比于其他普通企业,化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生产流程较长,因此员工接触有害物质原材料的时间也较长。在生产过程之中,又会经常性地产生以气体等形式存在的有毒物质。企业员工长时间地待在施工场所,极有可能出现吸入过多有毒物质的情况,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强的负面作用。

1.2噪声污染

在化工企业的施工场所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噪声。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可能远比我们的普遍认知要强得多。受到噪声的干扰,会使人的听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长时间受到噪声的污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全身性的危害,出现生理状况上的病情,甚至会导致人的听力丧失,最终造成耳聋。

1.3粉尘污染

化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之中,经常性地会产生粉尘。如果粉尘不能在短时间内被通到外部,就会长时间地漂浮在施工场所内部,企业员工也就很可能会吸入这些粉尘。这类粉尘的吸入,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吸入粉尘的员工可能会出现呼吸不顺等状况。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的发生,就会使企业员工患上诸如呼吸道炎症、尘肺、肺炎等疾病。

2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方法

2.1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由于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员工会经常与有毒物质有所接触。因此健全化工企业的卫生管理制度,让员工的健康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使企业的健康管理能够得到外界的信任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也是《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2.2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健康防护

首先,化工企业应该为员工举行定期的培训课程,培养员工的健康防护理念。在指导新进员工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对他们的防护设备的使用和自我保护理念的培养上,保证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职业防护用品。对于健康状况向恶化方向变化的员工,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休养生息的时间,避免身体健康出现无法挽回的状况。

2.3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

为企业员工提供定期的体检,其意义在于化工企业能定期的掌握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在发现了健康状况有所恶化的员工之后,需要将员工从可能造成身体损害的地方隔离,并让员工得到足够的休养,在身体健康状况足以支撑其不轻易受有毒物质污染后再继续工作。

2.4定期对企业施工场所进行检测

化工企业的施工场所是化工企业员工承受诸多污染的主要地点。因此,对企业施工场所的定期检测是有必要的。在对企业施工场所进行检测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对场所的工业毒物的污染程度有清晰的了解。在检测之后,需要将检测结果向企业广大员工公开,在保障员工知情权的同时,又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2.5优化企业的工艺技术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是与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相关的。通常来说,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越先进,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反之亦然。在生产过程之中,保持科学的生产手段,并对生产设备做好定期的维护,外加配备先进的净化设备,能使化工企业员工的健康保障得到相当大的改进。其次,施工场所本身的环境对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粉尘污染严重的场所,如果能够做到对粉尘物质的定期除尘,并保证施工场所的通风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粉尘污染对企业员工造成的影响。

2.6加强对员工健康培训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企业内部的相关规定。在操作相关设备时,必须按照标准规定进行生产作业,避免企业员工出现工艺操作上的失误使得有毒气体外漏的情况发生。关于各种专业防护用品,要确保企业员工在工作时就能够正确地使用。其次,要对员工的应急手段做定期的培训。现场模拟训练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向员工传授相关的应急知识和手段也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之一。在入职前就让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内部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至少要清晰的了解逃生路线。

3结语

化工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关乎于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关系到人的生死。不论在何时何地,人的生命健康始终是一个值得受到最强烈关注的问题。其次,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健全和透明化,能使化工企业得到社会人民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引进。再者,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健全,能增强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总而言之,化工企业做好职业健康管理,不仅是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为优秀企业应尽的责任,同时为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必须要做到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景钢,刘广亮.化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2):75-77.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37-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国际范畴的管理标准,其具有较高的指导性、通用性以及权威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保障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倡导理念为“持续改进、预防为主”,企业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并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现有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条块分开的,没有建立系统性的安全管理体系,其管理框架缺乏动态循环和完整性。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对法律法规缺乏合理的应用,并且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企业应在安全管理条例中充分应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行业标准要求,这些条例需要及时更新和下达,并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目标、方针、管理方案等进行全面改进。而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却只是简单的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整改等,远没有达到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标准。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对职业的危害性缺乏足够重视。职业危害的概念为一切危及到劳动者健康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生产过程、作业环境及劳动过程均会存在。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核心为预防工伤事故,忽略了职业危害性。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在风险评价、控制及预防措施等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相关文件查询途径,各类文件缺乏明确的保存期限。电力施工企业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衔接,遇到问题只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没有进行管理评审。

二、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电力施工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具有有效性。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只需要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可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标准。

(一)做好各体系手册、文件的衔接

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会经过质量、环境、计量体系的三方认证,因而,各体系之间会生成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记录。那么,如何在这三者之间达到良好衔接呢?首先,对各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类文件进行调整,对相互兼顾却又存在区别的文件进行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到的表格数量较多,如员工职业健康体系表、工伤表等,在对这些表格进行记录编号时,应对有职业健康安全记录表编号的表格进行保留,并纳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针对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但无记录编号的可另行赋予编号,这样一来,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中的每个记录表均有唯一的编号,达到提高检查验证效果的目的。这种多手册、文件和记录的衔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多体系进行了整合。

(二)加强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电力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作业活动中的危害辨识,对每种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可承受风险范围。对于在可承受范围外的危害应进行风险控制。首先,组织人员进行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管理干部、联络员等重要岗位员工,并对体系方针、目标及相关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网络、会议等。组织员工对职业危害进行辨识,并完成危害因素基础调查表的填写。控制风险的具体步骤为划分作业活动、危害辨识、确定风险。在确定风险完成后由安全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级别进行确认,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对策。电力施工企业通过每月进行安全检查、专业检查等方式对体系的建立计划起到督促作用。企业须对各种存在及潜在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公布在局域网上,潜在问题主要是由外审一、二阶段、内审、管理评审等开出的。责任单位和相关单位可依据这些问题及时整改体系。

(三)加强分级管理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其管理的层次较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应根据生产和办公区域不同,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管理采取分级控制和分层管理。

1、文件管理

对文件的批准、颁布、方法、使用、更改均应按照《文件管理程序》的要求执行。企业可根据单位岗位要求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起草,起草文件需要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审核。应用电子网络管理受控文件,受控文件的领用和签收须按规定进行。为保证文件的最少化、有效性和充分性,凡是涉及职业安全健康的资料和文件一律需报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备案。

2、分级控制不可承受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进行准确辨识,并做好风险的控制。评价不可承受风险的标准为有可能造成重伤、中度或中度以上的事故,加强抗风险能力的原则为集中精力结合现有资料控制好重大危险因素。对不可承受风险进行分级,主要有公司级和厂级,分级后分重点采取应对措施。重大危险源如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条件的危险源,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对预案进行有组织地演练。

3、工程项目中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工程项目中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为职业健康安全的方针和目标,方案的首选项目为环境作业条件差、污染大的项目。建设项目标准为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分工标准以职责和职能而定,具体的组织实施由工程项目组负责。在电力工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中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能有效遏制职业危害,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四)加强体系的内审员的建设

内审员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内审员的建设和管理是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内审员的主要职责为组织内部审核,企业应该为内审员提工更高的平台,不断促进其业务能力的发展。企业在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相关的部门中挑选人员进行体系基本知识培训,并对他们往健康工作联络方向培养,鼓励该部分人员参加内审资格证书考试。内审员可参与的工作内容为初试评审、组织协调单位危害辨识、学习风险评价方法。应确保内审员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并安排内审员担任外审组向导,其主要职责为记录、引导、观摩和学习。组织内审员在组织结束后进行讲评,公布问题和不足,以待后期的整改和借鉴。

(五)将企业文化整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

电力施工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同样也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水平。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立,加强人性化管理,确保企业文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由于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电力施工企业应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智泉,叶大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职业技术,2012,(10):54.

[2]尚洪.浅谈电力施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12):4-6.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经济效益

1、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特点及近期的安全生产形势

建筑行业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等级仅次于矿山采矿业。建筑行业产品固定、作业场所变动大、人员流动性大、产品规模大、生产周期长、机械设备来回搬运,有大量高空作业、野外作业、坑、槽、洞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劳动强度大,使用临时工、农民工较多,临时设施多,作业环境条件差。特点是高空坠落、铁路营业线行车安全、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等是建筑施工企业多发的危险因素。

针对建筑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国家、行业、企业等层面均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对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重大安全事故、恶性工伤事故频频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建筑施工发生各类事故2330起,死亡2760人,同比分别上升2.8%和2.1%。特别是发生较大以上坍塌、坠落事故78起,死亡344人,分别占建筑施工较大以上事故的76.5%和77.8%。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百亿人民币,职业病的损失也近百亿。2010年1至8月,铁路建设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含火灾)13起、死亡63人,同比增加2起、40人。其中一般事故7起、死亡11人,同比减少1起、4人;较大事故2起、死亡11人,同比减少1起、增加3人;重大事故4起、死亡41人,而去年同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今年生产安全事故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重大恶性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大幅上升,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涨18.2%和173.9%,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对于发生的职业健康安全事故,部分是由于生产技术条件落后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事故原本是可以通过实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得以避免。

2、国家、行业、企业采取的安全生产对策分析

2.1安全生产对策简述

由于建筑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国家对该行业的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国务院、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设部和有关部委下发了大量的法规、规章制度。2002年11月颁布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近几年,国务院相继制定重大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国家安监局以安监官办字(2002)22号文下发了《关于加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通知》,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与机制,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国务院以国发[2010]23号文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从明确理念与方针目标、严格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行业安全准入、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九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该通知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提高了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

建筑施工行业的各级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进行了多方位的监管,国家三令五申,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法规、通知及文件,用行政的手段要求各级企业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领导、各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经常性、定期、专业、节假日、季节性安全监督检查。铁路行业还积极推行了标准化管理,为施工企业加强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从技术层面加强了安全管理,如铁道部编制并不断修订了一整套《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标准。另外,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也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作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以促进施工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在按照国家、行业要求开展生产安全管理各项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建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进行第三方认证。

2.2对策分析

总体上,国家、行业、企业等在法律、行政、技术、管理、监督、体系等层面采取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对策,大致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法。这两种方法有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应的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法都以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其他要求为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的基础和标准,强调通过管理手段消除和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杜绝死亡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杜绝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对而言,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行政的手段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控制和检查以保证安全责任目标的实现;另外,还强调展开一些运动式的活动来加强安全管理。这表明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应用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理论,通过建立、实施和改进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按照pDCa循环方法,围绕危险源及其风险进行持续的控制。相对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更注重系统管理和体系的作用,通过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强调全员参与,即注重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互相协作,共同进行安全管理;强调主动管理体制和持续改进,通过主动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制定控制方案和措施,进行培训,实施控制措施,对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改进执行,不断总结持续改进。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法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上级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检查和事故的事后处理,而是一个事前的、动态循环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系统化的管理过程;是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管理目标。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转变。

3当前建立和贯彻执行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很多施工企业都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但部分企业领导没有高度重视,仅把取得认证证书作为投标加分的筹码,没有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整合,造成认证一套资料,工作一套资料,“两张皮”现象严重。

(2)对现场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安全环境状况的改善关注不够,在企业层面,通常是在审核时才给予关注,而没有从体系的层面或角度对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标准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事先”管理。

(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没有列为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年度工作重点。企业进行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但仅作为资料保存,没有发挥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没有对进入施工场所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培训。

(4)不重视职业健康工作。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节约成本,在引进劳务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离岗后体检,没有对职业病的预防引起重视。

4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在建立、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要注意整合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有很多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不断完善的基础,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施工企业要注意分析标准要求,哪些内容和哪些原有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满足要求,哪些是需要新增的内容,要把原来的安全制度跟现在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2高度重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是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关键因素。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总体管理思路应当是公司一级通过初始评审建立自己公司体系范围内的危险因素和重大危险因素清单。体系范围应包括产品范围,组织范围场所,管理权限等,公司都有哪些产品,如“桥梁工程、路基工程、隧道工程”等,每一项产品都有自己的危险因素。公司所建立的清单应定期评审,特别在组织机构产品范围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评价、修订。项目部由安质环保部、机电部、物资部、综合部组成风险辨识小组,依据清单结合自己的工程实际建立自己的危险因素清单,并根据现场变化及时调整,不能照搬照抄。辨识出的高中度风险应予以公布,并及时交底到作业人员。

⑵工程建设施工周期长,现场变化大。施工企业应特别注意施工现场的变化,应做到在现场变化之前识别危险源。部分项目部虽然是按工程的分项、分部施工过程识别了危险源,但未考虑现场的变化,如结构施工中作业面的变化和工序的交叉作业,高桥墩等。有的虽然识别了,但对进入施工的劳务分包队伍没有进行交底,仅作为资料保存。

4.3建筑施工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责任目标,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杜绝死亡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杜绝职业病发生等之类的安全目标是企业的安全责任目标,也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企业的不同层次要有相应的责任目标,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为了理解、落实、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责任目标和管理目标加以区分,企业的责任目标应当继续保留并增加管理的目标、指标,用管理目标、指标来保证责任目标和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实现,责任目标也应当分解,责任目标的分解,各层的死亡率和重大事故均为零,才能保证企业责任目标实现。管理目标则可以通过措施实现率的指标来保证,例如

杜绝死亡和重伤事故的发生,还应有其它的管理目标,如无触电事故,无机械伤害事故,无坍塌事故等,都可以制定具体的措施指标。

4.4管理方案的制定应遵循先消除危险源,其次降低危险源,最后采用个人防护的原则。

有些单位在制定管理方案时,缺乏全面考虑,往往就事论事,采取措施,未遵循上述原则。要想把管理方案编制好,应从方案制定、安全防护材料、设施和设备等多方面考虑。首先应在方案上考虑消除危险源,例如在施工准备阶段的平面布置时要考虑危险品、易爆品、远离易燃物和火源;在施工中减少物料的二次搬运;减少施工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如高空作业、坑槽孔洞内施工、减少交叉作业,减少同一作业面上下同时施工。其次通过安全措施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⑴完善安全制度,制定现场的特殊规定,如禁止在无防护的作业区下方通行;⑵改进安全防护设施,例如使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工具化;增大安全防护保险系数,如卸料平台的搭设,有的地方安全管理部门已明令禁止使用钢管搭设,必须使用型钢来保证架子强度和稳定性;⑶改进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使用功率大的、稳定性好的防护设施。可靠的塔吊、龙门架、卷扬机等。先进设备可以大大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但企业限于财力,不可能全都使用,可以逐步的配置。最后是采用个人防护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的配戴率和正确使用率应是管理目标、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个人防护用品应规定采购的要求及配置的范围及监督检查的要求。

4.5进一步完善主动绩效测量和被动绩效测量的制度和机制。

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施工企业各层次要开展主动绩效测量,被动的绩效测量,其测量内容分述如下:

主动绩效测量:⑴对遵守法规和有关合同、协议监测;⑵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监测;⑶运行控制中的关键特性包括作业制度、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定期检查和人员的定期体检。

被动绩效测量:⑴对工伤、疾病与事件的监督;⑵其它损失如财产损失的监测;⑶其它不良绩效和体系运行失效;⑷员工康复及恢复计划。

目前,企业能够完全按上面要求做到的还不多,有的轻伤也没有统计,未遂事故、事件也无记载,对是否遵守了法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指标,缺少具体的统计数字,没有完全按标准要求做。我们应当按标准要求建立定期绩效测量的台帐,既要记录好的,也要记录不好的,以利于我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进一步识别危险源。

例如有一个项目以往事故中有一起因防护用品上的安全绳断了造成了人员坠落受伤,这个事故的记录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识别防护用品上的危险因素,对长期存放的防护用品,要定期检查可靠性,对失效的要淘汰,对其它设施如对搭架子用的钢管、机件,也必须建立定期的监测制度。

4.6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职业健康管理,加大安全专项投入。

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要求计提安全费用,没有制定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计划,对从事具有职业危害行业的员工未进行上岗前、岗中、离岗后的健康体检,未做好员工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等各项工作。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患职业病的员工,没有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作业范围内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四大类27种,即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性因素类,影响最大的是粉尘类。对于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遵循预防、控制、防护、监测与应急的原则进行控制,如采取新工艺、新设备,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减少劳动者与有害因素接触的机会;制订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对接触生产性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就业前体格检查和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禁忌及职业病患者,及早进行处理;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组织重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对于体检中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应按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4.7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劳务分承包方和操作人员的控制,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随着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运行机制的变化,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企业长期固定工越来越少,多数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和农民工。而这些工人往往素质不高、文化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对这些工人的管理是工程建设企业的体系运行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统计资料表明工程建设企业发生伤亡事故的80%以上是这些工人,对这些工人的管理,是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一个风险。管理得好能够保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不好有可能造成大的事故、事件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实行架子队管理模式,强化培训。在上岗前,由专职安全员组织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这些人员提高风险意识。生产中,实行工序安全质量卡控,并把控制程序的要求告诉他们,向他们交底,对他们的不安全行为监督、检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4.8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项目领导和班子成员要轮流到现场值班,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检查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项目部出了事故后,要立即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且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原因分析到位,制定切实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

4.9作好施工现场安全标识标牌和安全防护,必须对进入了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实施管理控制。对无关人员,要坚决制止进行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