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2:56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1

“飞花落尽漫轻舞,儿童犹戏丛深处。雅致亭台涧水流,赏尽春光春意无……”对于家庭来说,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不可错过的“温馨旅程”,亲近自然、依偎亲人、友好朋友,每一个“主题之游”都可以让春意愈加盎然。对于学校来说,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不可无视的“素养课堂”,“寻春课堂”定会频频引导学生感念自然造化、“问春课堂”定会细细讲述先烈功绩、“踏春课堂”定会展现互帮互助的和谐场景,每一个“主题之旅”都可以让春色分外宜人。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奉献之旅”,才是“协作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奉献之旅”暖如春风。为了把对学校、对教师、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外化于行,也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校内外的参与人员在春游过程中应主动参与、及时沟通,帮助学校、班级克服春游过程中的收费、交通、选址、辅导等难题。在有效保障和规范春游活动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轻松完成理财、环境、民俗、历史等许多感恩教育内容,让感恩教育变得愈加生动、高效。二是不忘感恩初衷,“协作课堂”美胜春光。各种困难和障碍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途径、方式在各个环节“冒出来”,任何班队都可以趁机展示自身优秀的应急机制,也可以借机汲取先进的活动经验,每个班队都必须即时启动“援助互动”,在“协作课堂”里友好互动、相助相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春游中遭遇各种“小意外”“小窘状”时,伸出援助双手的,或是获取帮助的,在友好情境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感恩他人的协助,同步体验到比春光还要明媚的情谊。这样的别样经历只有在春游的“感恩课堂”上才会拥有。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平安之旅”,才是“鉴赏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安全关心”浸满春意。因为心系师生平安,更是因为家校之间彼此感恩情结,只要有了春游设想,双方都会自觉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及时优化春游安全预案,细化到饮食、天气、交通、协作、守纪等不同环节,使安全实践更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让原本过于机械的安全实践充满了趣味和活力。家长的主动参与让安全教育平添亲切滋味,辅导员的协作参与让安全实践增添活泼色彩,教师的严肃语气让安全叮嘱找到了课堂感觉,学生身在其中自然会提升感恩指数。二是不忘感恩初衷,“互相鉴赏”如沐春风。因为家校彼此尊重、互相感恩,在生成春游预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会在春游过程中与其并肩而行,一起体验彼此的预测之美,一起分享彼此的主题设计,让鉴赏教育拥有崭新的平台。

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愉悦之旅”,才是“养成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愉悦之旅”春意盎然。因为感念学生平日里的辛苦、懂事、可爱,学校、家长才会同步采取行动、一起设条件,放手让学生成为春游的主人,尽可能多地在春游活动中体现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可以真正玩个痛快;让他们自主选择新鲜环境,可以有效增长见识;让他们自主组织实践活动,可以真正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二是不忘感恩初衷,“养成实践”春色宜人。因为学生深知组织春游活动的辛苦,他们格外感恩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便于教师在春游实践中有效渗透各种教育目标,可以尝试和实验各种有痕或无痕的规范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开怀放松的同时提升身心素质。春游中家长和教师的身心状态也会变得自然和舒畅,自身的个性风采和潜在魅力更可以得到充分展示,跳出书本、校园、家庭的约束和禁锢,换一种沟通方式,因地制宜地引导孩子去感知自然、体验社会。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春天盛装而来,多么期盼学生也可以履约而至啊!让我们不忘感恩初衷,一起沐浴春风春雨,一起领略春意春光。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2

一、开展实践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

要提高学生的生活的技能,就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我们不妨把生活指导和生活实践结合在教学中。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首先,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以此来感受春天的美好,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其次,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学生了解了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并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最后,让学生在寻找、观察、感受、体验春天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接触。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因而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教学《和春风一起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然后参与到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中去。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他们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有趣,同时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实现了感悟后再创造的教学目标。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以其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对此,通过去旅游、拍照、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情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可以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班刊,然后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为教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在教学《吃穿从哪里来》一课时,我们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的温暖的亲情。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们邀请任课教师积极配合,用课外时间带学生到田野里观察,给学生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能说出秋天的景色,甚至画一幅画。明确了观察任务后,学生们仔细观察、细心地感受秋天的变化。一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有的能口述秋天的景象,有的画出了美丽的秋天。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3

我的家乡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大门,是驰名中外的箫笛和油茶之乡,交通便利但经济还是相对落后的一个边城小县。家乡的人纯朴、善良、勤劳,对传统的春节非常的看重,总是在春节前买些年货喜迎佳节,祝福新年的到来。我的姑姑五十开外原是一家集体企业的职工,因企业不景气下岗,为生存租了一个门面做点小本生意求生。由于春节是生意的旺季,而姑姑卖的年货种数又很多,姑姑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就叫我去帮帮忙。我想,也好一来可以帮助姑姑多卖点年货赚些钱;二来也使自己通过卖年货积累一些经商理念。

原本我认为卖年货是件既轻松又好玩的事,其结果不然,可真当我开始做并与形形的顾客交易时,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辛苦而又很具有经商学问,通过短短的卖年货的经商实践,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不论是学习还是经商任何事都有它自身规律,掌握它的规律就能事半功倍。如我卖年货,为了能吸引更多的顾客的眼球、特别是春节抢手的对联、灯笼等货物怎么摆放更能让顾客看清内容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同时,再与客人进行商品交易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用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对客人要和蔼可亲,要懂得一些货物的文化内涵,尽可能的为客人推介货物文化,吸引客人,从而达到客人满意促销赚钱的目的。所以,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都需要认真的思考;通过为姑姑卖年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深的了解到长辈们挣钱的艰辛,虽然每当看到他们为卖出的货物赚钱高兴的表情时,但你可不知道这其中所饱含着多少他们的艰辛和付出,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因为他们每天不管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都得去做这样事,没有双休只有付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最缺失的信念品质。

陈红曾经唱过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啊!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能图什么,尤其是老人,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他们更需要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县每年的春节都要组织去幸福院看望这些孤寡老人,我作为大学生自愿者很荣幸的参加了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在幸福院我们为老人们载歌载舞并为老人们送去了新春诚挚的祝福和慰问品,祝老人们过一个祥和、喜庆、快乐的新佳节,同时使老人们倍感党和政府及全社会都在关心着他们。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不尽的感激之情,我想,老人们最开心的不是那些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需要的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老人、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品质和社会责任。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品德 儿童生活 体验

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年级下册“春姐姐的脚步”单元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摒弃了遥远生疏的内容,挖掘拓展贴近生活、乐于探究的内容,引领学生在多元生活体验中发展。

一、春之物语――饱满有个性

学生对春天的感知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但有些感受往往是零碎、肤浅、片面的。因而课堂中教师要以多感观为抓手,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多元地感受春天的饱满及独特性。春天是饱满的。学生因为居处、游历不同,再通过眼见、耳听、身触等,交流中,春天的色彩、声音、清新扑面而来……一个饱满的春姑娘已来到了教室做客,她温柔、美丽、多姿多彩、能歌善舞、芳香四溢!于是学生用学过的词、诗、歌,化为一句句赞美诉说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说春、赏春、赞春之后,教师引导小组同学互相猜一猜“我最爱的春天”是什么,更体现了“春之特韵”:男孩子更喜欢“春天的生命”,谈起小蝌蚪时两眼在放光,女孩子更喜欢“春天的植物”,描述时自己美得就像春花一朵,活泼的孩子喜欢不同的色彩,文静的孩子愿意静静欣赏绿地、油菜……每个人心里的春姑娘都让自己在最沉醉之处尽情徜徉。连接学生已有的生活,多感观巧妙整合,春天变得丰富多彩又不失个性,这个春天与往日相比更让人留恋与向往。

二、春之感悟―今春胜往昔

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生活,但应指向于未来的生活,这也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和适时介入。

春天是立体丰满的。当学生在交流春天的信息时,很多只关注到看到的景象,终于有一生说到“春风吹过大地,像妈妈用双手抚摸着孩子”这感受到的景象时,教师及时肯定并引导:“你的感受与众不同,你会用身体去触摸。其他小朋友还了解到了不同的春天吗?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可以是花、是草,也可以是风、是雨、是小动物。”一句话顿时打开了思维,此时春天在他们的心中变得立体多元、生机勃来。

二年级学生对春天除了索取,很少懂得爱护。基于这样的学情,课堂中教师引入了身边的毁绿现象。当学生沉浸在植树绿化的自豪中时,教师及时引出“对班中学生玩耍时打破了绿色盆栽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植树光荣,但爱护身边的绿色更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之后教师又以“春天郊游应该注意什么”为话题带着学生深入思索,于是“游春绿色公约”便应运而生。在怀揣着美好憧憬的同时,孩子们也在心中植下了赏春、爱春、护春、惜春的美好心愿。

从已有生活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从朦胧的印象走向清晰的认识,从满腔的喜爱到用心爱护,品德课堂教师的有效介入与引导,实现着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品德课堂成为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

三、春之约定――玩春我做主

追随着《春姐姐的脚步》赏春、画春、说春、惜春、护春……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投入春天的怀抱了。“玩什么、怎么玩”,玩出“春”的特色,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玩”花草:在“玩”之前,先分工收集关于春天植物的信息(名字、图片、特点),再到公园、郊外、田野里去认一认,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让春天的植物把生活点缀得生趣盎然;“玩”小虫:春天鸟鸣虫叫是最动听的音乐,用耳朵听一听,并循着声观察样子,捉几只饲养,了解生活习性,不亦乐乎;还可以采桑养蚕,喂养小鸡、小鱼,多么有趣;“玩”游戏:“春天的游戏”可以让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运动起来。在绿地上奔跑、公园里追逐、田野里欢唱,多美的享受啊!各种各样有趣的事乐得小朋友脸通红、眼睛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之光。

“玩春”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源泉,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关注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期待,充满探索的热情,在生活中发展智慧,在发展中懂得更好地生活,遵循着儿童生活发展的逻辑。

四、春之实践――我收获我成长

化“说”为“做”建“小组”桥梁。第一步“小组制定玩春计划”,通过简单梳理,“玩春计划”的要素也清晰了:确定伙伴、时间、地点、工具、步骤等。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开始自己商讨计划,制定实施步骤。在小组计划制定修正过程中,学生们又经历了成长的历练。

第一小组计划:去青枫公园放风筝。①时间是周六上午九点。②地点是青枫公园。③带好风筝,到草地上比赛放风筝。④游览公园里的其他景点。⑤到周玉祥家吃午饭,午饭过后回家。

学生点评:计划比较全面,但有几处不清楚:地点应说详细;公园离家较远,应请家长陪同……通过对第一小组计划的修订,学生对方案的条理性、丰富性、操作性更有体会,还增添了符合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学生之间交往、沟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涌现了不少家长志愿者,他们带着学生外出“玩春”,玩出了滋味与情趣。

无论是“计划的制定修正”还是“玩春的收获分享”,学生都在真实的参与中体验成长,习得计划性、条理性、周密性,并获得新的道德认识。学有所得,习有所乐,在不断学习中他们更热爱生活,这些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真正引发着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留住春天,追寻成长的脚步――品德与生活“春姐姐的脚步”单元整体教学例谈

沈丽亚

摘要 春天是生活的快乐季。春天是儿童“学会生活”的学校。在春天的召唤下,品德课堂可以搭建丰富的体验平台,教师可以灵活地增删相关教学内容,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动脑中留住心中的春天,追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独特成长体验。

关键词 品德 儿童生活 体验

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年级下册“春姐姐的脚步”单元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摒弃了遥远生疏的内容,挖掘拓展贴近生活、乐于探究的内容,引领学生在多元生活体验中发展。

一、春之物语――饱满有个性

学生对春天的感知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但有些感受往往是零碎、肤浅、片面的。因而课堂中教师要以多感观为抓手,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多元地感受春天的饱满及独特性。春天是饱满的。学生因为居处、游历不同,再通过眼见、耳听、身触等,交流中,春天的色彩、声音、清新扑面而来……一个饱满的春姑娘已来到了教室做客,她温柔、美丽、多姿多彩、能歌善舞、芳香四溢!于是学生用学过的词、诗、歌,化为一句句赞美诉说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说春、赏春、赞春之后,教师引导小组同学互相猜一猜“我最爱的春天”是什么,更体现了“春之特韵”:男孩子更喜欢“春天的生命”,谈起小蝌蚪时两眼在放光,女孩子更喜欢“春天的

植物”,描述时自己美得就像春花一朵,活泼的孩子喜欢不同的色彩,文静的孩子愿意静静欣赏绿地、油菜……每个人心里的春姑娘都让自己在最沉醉之处尽情徜徉。连接学生已有的生活,多感观巧妙整合,春天变得丰富多彩又不失个性,这个春天与往日相比更让人留恋与向往。

二、春之感悟―今春胜往昔

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生活,但应指向于未来的生活,这也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和适时介入。

春天是立体丰满的。当学生在交流春天的信息时,很多只关注到看到的景象,终于有一生说到“春风吹过大地,像妈妈用双手抚摸着孩子”这感受到的景象时,教师及时肯定并引导:“你的感受与众不同,你会用身体去触摸。其他小朋友还了解到了不同的春天吗?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可以是花、是草,也可以是风、是雨、是小动物。”一句话顿时打开了思维,此时春天在他们的心中变得立体多元、生机勃来。

二年级学生对春天除了索取,很少懂得爱护。基于这样的学情,课堂中教师引入了身边的毁绿现象。当学生沉浸在植树绿化的自豪中时,教师及时引出“对班中学生玩耍时打破了绿色盆栽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植树光荣,但爱护身边的绿色更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之后教师又以“春天郊游应该注意什么”为话题带着学生深入思索,于是“游春绿色公约”便应运而生。在怀揣着美好憧憬的同时,孩子们也在心中植下了赏春、爱春、护春、惜春的美好心愿。

从已有生活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从朦胧的印象走向清晰的认识,从满腔的喜爱到用心爱护,品德课堂教师的有效介入与引导,实现着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品德课堂成为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

三、春之约定――玩春我做主

追随着《春姐姐的脚步》赏春、画春、说春、惜春、护春……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投入春天的怀抱了。“玩什么、怎么玩”,玩出“春”的特色,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玩”花草:在“玩”之前,先分工收集关于春天植物的信息(名字、图片、特点),再到公园、郊外、田野里去认一认,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让春天的植物把生活点缀得生趣盎然;“玩”小虫:春天鸟鸣虫叫是最动听的音乐,用耳朵听一听,并循着声观察样子,捉几只饲养,了解生活习性,不亦乐乎;还可以采桑养蚕,喂养小鸡、小鱼,多么有趣;“玩”游戏:“春天的游戏”可以让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运动起来。在绿地上奔跑、公园里追逐、田野里欢唱,多美的享受啊!各种各样有趣的事乐得小朋友脸通红、眼睛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之光。

“玩春”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源泉,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关注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期待,充满探索的热情,在生活中发展智慧,在发展中懂得更好地生活,遵循着儿童生活发展的逻辑。

四、春之实践――我收获我成长

化“说”为“做”建“小组”桥梁。第一步“小组制定玩春计划”,通过简单梳理,“玩春计划”的要素也清晰了:确定伙伴、时间、地点、工具、步骤等。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开始自己商讨计划,制定实施步骤。在小组计划制定修正过程中,学生们又经历了成长的历练。

第一小组计划:去青枫公园放风筝。①时间是周六上午九点。②地点是青枫公园。③带好风筝,到草地上比赛放风筝。④游览公园里的其他景点。⑤到周玉祥家吃午饭,午饭过后回家。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意识培养学习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一个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我很认同新课标里所说的“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我多年来搞的导学案式作业卡片的课题研究,通过五年连续不停地研究,我发现的课题规律之一就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实践作业。这不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在这个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随着导学案式作业卡片课题研究的不断进行,我慢慢地发现不这样做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实换任何一个老师,如果和我一样长期进行导学案式作业卡片研究的话,也一定会慢慢地发现这一规律的。

在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五年级第四单元是《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我在备课时,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我在有关的活动里没有大包大揽,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数学思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在活动中给每个学生发了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边走边确定自己在“春游远足”时所处的位置,通过独立探究或事先分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到达目的地。最后学生手持地图根据我给出的春游路线图圆满完成了这次活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应用学过的关于方位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掌握了确定方位的方法。如果是在课堂上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能有积极性吗?他们能主动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吗?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不是开展的活动越多越好。我认为要围绕着主题展开,切忌盲目。在盲目开展的活动里学生很开心,可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相关的应用意识也没有培养起来,这是无效的活动。

二、深入挖掘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教学资源,螺旋上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搞了多年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得到的体会之一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切勿开展过多的数学实践活动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应该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选好主题,集中力量组织好这个精心准备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就是深入挖掘和这个实践活动有关的教学资源。

三、围绕着确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后续的教学,承前启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的第二个信息窗讲的是如何利用方向和角度确定位置。虽然课本上也给出了有关的情境图,但我考虑后继续选择利用“春游远足”活动里蕴含的相关教学资源,在学生亲身远足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第一个信息窗掌握的知识自主探究达到第二个信息窗的教学目标。

四、教材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所必有的内容,甚至有不少人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线。但是如何组织课堂练习而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不让他们感到要解决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促使学生乐意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好好琢磨。我仍然以“春游远足”这个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为促使他们乐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参照着“春游远足”路线图,根据第二个信息窗的“自主练”提供的练习题,我稍做改动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践活动不是唯一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载体。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尽心尽力地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一定会逐步掌握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漆定新.增强应用意识,突出思想方法――安徽省1999年中(会)考试题评析[J].天府数学,1999(8).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6

其次,安全和文明礼仪到位。在途中老师们强调各项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小朋友们不疯打,不追逐,不私自离队。学生们听从教师安排,队列整齐,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小学生。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树立了慈湖二小学生形象,所有学生穿着整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整个活动中,绝大多数的班级同学们之间能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文明谦让,遵守社会公德。

最后,学科老师积极配合,班主任引导到位,促进预期目标。学校提倡“一项活动,多项成果。”因此,我们在计划时也考虑到除了游玩,一定要留下可见的成果。因此在活动前提出了举行班级实践角的布置交流活动。对这次活动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从上周的收集情况来说,很多班都陆续布置并交了作品,质量都很高。例如:一年级二年级的赵老师刘老师,为低年级的同学们精心设计了适合他们总结的表格。还有三年级陈老师、六1班的虞老师他们不但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指导而且上交作业非常积极。正因为有了这么多老师的共同配合才有了这次活动同学们的丰硕收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表示感谢)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促进了我们的目标达成。本次活动能够比较圆满的成功,离不开春游活动每一位老师的奉献和努力!

当然,这次活动也有一些不足,总结了一下,以便提高:

1、同学们在途中随地丢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当我们离开吟诵现场的时候,那现场一片狼藉的场面,让我们无法与我们是文明学生的形象画上等号。所以让我在这里再一次倡议,集体活动注意我们举止文明,只要我们每个人为文明形象迈出一小步,我校的文明形象将向前前进一大步。

2、个别班级文明谦让表现不足。在同乘一辆车时大同学谦让小同学表现还不够好,希望有此现象的班级要积极改进。有些班级在班级里布置实践角时还应再及时些。

3、作业上交再及时些。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7

一、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中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但由于各地各校情况不同,所以一味“生搬硬套”也不合适。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是《网上读写与交流》。我特意调查了一下,我们全班几十位学生只有三家有电脑,但没有一位同学家电脑上网,并且我们学校的电脑课也没有正常上,因为条件差,大多电脑无法使用。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怎么进行,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吗?答案很显然。于是我就将这次活动改为《班上读写与交流》,活动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全班分组收集不同主题的相关书籍。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交流。第三步,依然以组为一个小集体,以书面形式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与体会。由于活动易于操作,学生有信心,所以本次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积极性高,大家都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有学生说读到了很多好书,有的认为与同学合作很愉快,有的同学书面小结写得有模有样。本次活动进行了一星期,效果很明显。

我认为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只是一个例子,而我们广大教师应根据各地各校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能力。在我们农村学校,就应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语文资源。我们知道,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今年我任教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下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第四课是《寻访春天的足迹》,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我们这儿可以开展。于是我将这想法在班上提议了一下,同学们欢呼雀跃,反应强烈。我们学校紧靠淮河入海道滨海段,所以我提议在春暖花开的三月组织一次春游。在此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同学收集了关于春天的古诗词,有同学准备了优美的春景散文,有同学专门写了春游小贴士:安全第一、合理饮食、防止花粉过敏等等,想得可周到了。春游过程中,同学们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好几种活动:描春诗词大比拼、放风筝、歌曲联唱、吃野餐、拍照片等。同学们玩得可开心了,大家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还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了起来。有同学说终于明白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下那么多关于春天的佳句,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都忍不住诗兴大发了。这次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同学们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自觉地表现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放风筝时,有同学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这时会放的同学主动上前帮助,耐心地指导。到了中午,大家都累了,同学们坐在河畔休息,拿出自带的食物吃,没有任何人提醒,同学之间主动互相分享食品,吃得津津有味。我们班有个学生是孤儿,她带的食物比较少,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把食物分些给她。我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真的挺感动,这时还需要我们老师讲那些团结互助的大道理吗?这样的思想教育不比在课堂上好上百倍吗?春游回来后,我让学生交流春游的收获,大家从不同角度争相发言,效果比我预期想象的还要好。

因此,我认为让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夹杂着身边触手可及的乡土芳香,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了求知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农村中学生在充满知识和乐趣的生活环境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二、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综合性学习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语文课程,是要求所以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在综合性学习问题上,不存在是否参与的问题,只存在多和少、浅和深的差别。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导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就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三、转换教师角色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既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有承担实施活动的义务。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亢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到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真正的知识建构的主体、探究活动的主体,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活动不是自发的漫无目的、毫无规则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而且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学习活动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障碍和困难,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所以仍要重视发挥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作用,以追求真正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教师初为组织者、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从原来的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提供帮助转移,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后为退居一旁的积极的旁观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合作探究。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创造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哲学美学导论》;无原则的批判;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思想的人而言,“什么思想是我的”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问及。而“我的”意味着不是别人的(即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因而当然也不是听来的、抄来的。因此“我的”必然是新的,“新的”不仅意味着不是旧的(即不是过去的),而且也不是现在流行的(不是人云亦云)。

    彭富春先生的新著《哲学美学导论》就是“新的”。此“新”相对于“旧”而言,而这里的“旧”所指涉的是以前和现在通行的那些东西。如众所周知,国内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主要围绕美和美感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人的研究,但其争议的核心始终是美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而80年代持续了美学的讨论,问题集中于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尤其是关于“美的规律”的阐释,这次讨论使“实践派美学”成为显学。接着的90年代以来,新生代的学者不满实践美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后实践美学”,如存在美学、生存与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修辞论美学等等。它们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多元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实践美学的问题在于其囿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忽略了个人生活世界来解释美学现象,而后实践美学的不足主要在于只是援引了西方的思想,没有对其进行批判从而缺少自己思想的根基。

    因此,当代美学需要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进行有意义地批判,从而走向美学的新道路,此道路一方面将吸收“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将克服其时代局限性,并以此走出美学的困境。这正是《哲学美学导论》全书的基本旨趣:“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引下,结合中西美学的思想,建立中国当代美学的新概念和新思维,对于美学基本问题进行语言、思想和现实分析。因此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可称为批判的方法。它将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第三条道路并不如同某些时髦的主张一样,认为‘美、美感和艺术’是过时的概念,相反认为要重新思考它们所具有的哲学美学的意义,让这些语词在我们当代生发出新的意义。”[1] 

    但具体就《哲学美学导论》的写作和思想来说,它的“新”又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

    一眼看来,此书新在表达。《哲学美学导论》的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凸出和结构的简明,语言的干净利落。此书主题为哲学美学,那么什么是哲学美学?很显然,哲学美学不同于国内通行的“文艺美学”、“美学原理”以及“艺术哲学”等,它探讨的是美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由此它必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美学,包括美学释义、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美,包括“美”多重语义、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以及美的不同领域。第三章:美感,包括美感的意义、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审美经验分析和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第四章:艺术,包括艺术的一般本性、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艺术现象的结构以及艺术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全书体例架构新颖,内容充实而不繁琐,充满新颖性、思辨性。

    但为何新在表达?这是因为,表达上的“新”基于新的思想。因此,此书更新在思想。彭富春认为美是欲(欲望)、技(工具)、道(智慧)游戏的显现,而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那么,什么是这里的欲望、技术、智慧以及游戏?

    在此,欲望首先表现为一种状态,即欲望的渴求和欲望的满足等;欲望也表现为一种意向行为,即它指向某物和朝向某物。由此,欲望的基本特性显示为欠缺。当然,欲望有很多种类,如人的身体性的欲望、非身体的欲望和对于欲望的欲望等,其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欲望的形态在表现为身体的同时也是心理的,而且更是社会的。欲望自身还有消费性和创造性两重特性,但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都是对于欲望的误解,而且它们都没有意识到欲望的真正困境,即欲望的压抑。不仅如此,它们自身就是欲望压抑的思想根源。由此,欲望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主义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建制中解放出来。

    而技术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因此它们在本性上与自然相对,不仅如此,技和技术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动,这使技术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制造和和生产。但中国的技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作为手工的活动,技在汉语中就被理解为“手艺”或“手段”,这就使技自身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都被自然所规定。与中国的技不同,西方的技术指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现代技术,即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此,现代技术的本性已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了技术化,成为了技术主义,也由此成为了我们时代的规定。这样一种规定正是通过设定而实现的:首先它设定了自然,其次它也设定了人自身。最后它设定了思想,形成了虚拟世界。由此,现代对于技术的真正态度是抛弃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确定技术的边界。

    再看智慧,它也可以称为大道、真理、知识等。但智慧不是关于其它的什么知识,而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但人的规定正好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区分来实现的。但这种区分首先不是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而是语言性的。于是智慧成为了真理性的语言或话语,而语言包含了多重维度:首先是欲望的语言,它就是欲望直接或间接的显露;其次是工具的语言,它表达、交流并且算计;最后是智慧的语言,它教导和指引。智慧的语言与欲望和工具的语言相区分,它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和圣言,而不同于人言。因此,智慧的语言就是语言自身,而不是语言之外的什么事情。在智慧话语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又可以对它区分为神启的、自然的、日常的智慧形态。由此,在我们的时代或者世界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多元的智慧,或者多元的真理:一方面古老的智慧还在言说,另一方面新的智慧却在生长;一方面的民族自身的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民族之外的他者的智慧也包含了巨大的诱惑力。

    而这里所指的游戏是指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此游戏又是无原则的活动。它不根据某种既定的规则来展开自身,而是自己确定规则并消解规则。游戏就是游戏活动自身。游戏的根本意义不在游戏之外,而在游戏之内,也就是在游戏自身。在生活世界的游戏的生成中,一方面是旧的世界的毁灭,另一方面是新的世界的创造。由此,它形成了生活世界的历史,也就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生成的历史。正是由于不断生成,欲望、工具和智慧才使自身日新月异。由此它们创造了世界并形成了历史。但历史作为生活世界的游戏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它反对各种决定论和宿命论,而强调随机、选择和突变。由于这样,生活世界的游戏克服了有限性,而获得了无限性。于是生活世界的游戏是一场无穷无尽游戏,由此美展现为欲望、工具、智慧游戏的显现。

    这些思想发前人所未发,吸收了中国和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精髓,完美体现了彭富春先生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思想道路。

    但新的思想总是基于新的方法,因此此书还新在方法。此方法被彭富春先生命名为“无原则的批判”。

    在此,批判不是作价值判断,其英文为critic,相关于危机——crisis,这也是临界点,即一个事物的起点与终点。批判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极的意义上的否定,而是区分和划分边界。而边界是一个事物的起点和终点。正是在边界上,一物与它物相区分而成为其自身,获得自身的规定。同时通过边界的变更和游移,一物与自身相区分,而获得自身新的规定。作为划分边界的批判,它就是区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幻、显现与遮蔽等。这使批判自身具有两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是解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是建构。由于思想的否定和肯定的同时进行,批判在根本意义上是生成性的,因此是思想的发生。

    由此,“无原则的批判强调的是:思想不从任何既定的原则出发,由此否定一切既定的立场、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先见、偏见和成见,而是从已给予的思想的论题本身出发,对论题进行批判。对于思想批判而言,已给予的论题首先就是语言现象,或者是已说出的话语,然后是语言所揭示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无原则的批判强化了哲学的批判本性。”[2]而一种作为批判的哲学具有普遍性适用的主张,这样批判哲学的范围包括了三个方面: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批判哲学首先的任务就是给语言的划界,指明它到底说出了什么:语言是否是有意义的,以及有何种意义?其次,在语言基础上,哲学批判要进行思想批判:揭示其建筑学结构、检查其基础是否牢靠以及其结构是否矛盾。最后,哲学必须进入现实批判:指出现实的真相、分析其问题、并提出可能的道路。

    而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来说,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了一切存在的根据;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和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它超过了欲望实现的正当边界。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回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问题。”[3](第43页)但“面对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哲学能有何作为?哲学只是思想,它除了批判之外无所作为。但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认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要为他们区分边界。因此在我们的批判哲学看来,一方面要抛弃存在之外的任何根据,另一方面要给存在自身建立根据;同时,一方面要让技术改变和改善我们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要让自然自在自得,如其所是;最后,一方面要使欲望不断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却不要让它成为了贪欲。”[4](第299页)

    当然,此书主要归功于:其一、独特把握了中国思想的精髓;其二、接受了真正西方思想的洗礼;其三、天才和专注于真正的思想,在此彭富春坚定地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综上,《哲学美学导论》是彭富春继《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之后的一部全新的专著。在此书中,彭富春立足于中西思想的边界,考察和梳理了美学、美、美感、艺术四大基本主题,不仅从语言分析、思想分析、现实分析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解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基本问题,而且以无原则的批判的思想方法来阐发和诠释美、美感和艺术作为欲、技、道的游戏。在此,彭富春的美学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区分开来,从而走上了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美学的第三条道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2] 彭富春:《哲学的主题与方法》[j].《哲学研究》,2005(3)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9

园本课程,创设区域环境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特色区域设计活动区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根据幼儿自身特征,并配以主体特色进行活动。小班幼儿年龄较小,面对新环境具有陌生感,会出现胆小害怕的情况,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的区角活动应是温馨的。比如“娃娃家”,在娃娃家中放入可爱的布娃娃,软软的被子抱枕,以粉红色的纱做窗帘等,可以缓解幼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对于中班幼儿来讲,其在角色游戏方面的兴趣逐渐增加,并且也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状况,因此应多关注其和周边环境间的关系。如娃娃医院,为幼儿准备医院所必须的设施,听诊器、盐水瓶、病历单等,幼儿能够更加融入角色,从而加深对医院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讲,应该在活动区中加入相应的人文与地方特色,比如开设我爱我的家乡南通“小小电视台”,从而让幼儿能够面向父母了解相关的南通特产、名胜古迹、伟人,并进行表演。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供不一样的活动,满足其不一样的需求。

紧密联系主题活动创设区域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育活动,它的价值功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区域活动的开展时间不定,主体活动前进行,能够帮助幼儿进行事先体验,帮助幼儿巩固知识。所以,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以主题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区域活动的作用影响。中班在开展“美丽的春天”的主题活动时,可使用自然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含“我眼里的春天”“播种啦”“春天来了,大地都有哪些改变啦”等,同时结合主题创设或生成区域活动,则能够进一步丰富主题内容。手工区――在户外进行活动时,乐乐喊到:“老师,老师……你看,小草发芽了。”“经过一个冬天,终于迎来了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发芽,早春的花儿开放了,大地看上去很美的样子,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应提前预备相应的材料,比如各种纸、橡皮泥、扭扭棒以及油画棒与树叶……(其中的纸盒与树枝可建成小山与树林。纸张可折花,做风筝……油泥可做成小鸡,毛毛虫以及小蜗牛等)。益智区――春天到了,笔者让孩子们带来许多种子,按照图卡上的规律给种子排队。每学期,笔者都会带领幼儿到户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有利资源。大润发、农场、蛋糕店、印刷厂、敬老院……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主题活动,注重游戏指导

陈鹤琴先生说过:对于儿童来讲,游戏与工作是一样的,参与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而此种方式也是与幼儿自身状况相符的教育方式。区域活动是日常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运用丰富的游戏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指导,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获得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观察、理解孩子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晨间活动,本班学生王健彪拿着篮球来到笔者面前,开始拍起来。笔者说:“王健彪,这里人多,到那边的空地上去拍,这样会拍得更多。”可是不一会儿,他又来到笔者面前,拍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下,两下,转圈,再拍。”他在拍的同时看着笔者。突然间,笔者明白了:“原来他以前不会拍,练了一会儿拍得可真好!”笔者用竖大拇指的方式赞美他。他接着说:“老师,我还可以边拍,边走路呢!”随即就表演给笔者看。小小的留心,短短的赞美,我们就可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

游戏指导是教师必修的艺术区域游戏当中,最为合适的指导就是教师在活动前,了解幼儿的喜好、能力;活动中,抓住契机点,在最恰当的时机加入。在角色游戏烧烤区,笔者有时会看到幼儿坐着发呆,或者把食物倒来倒去,而教师则是叮嘱:“你洗一洗食物,收拾一下桌上,想一想烧烤食物该注意些什么?”此时,表面看上去幼儿了解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幼儿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长此以往,幼儿的主动性就会受损。所以,指导时机同样是重要的,在拥有指导技巧的同时,不仅能很好地完成目标,还能推动幼儿的进步,让其更好地发展自主性。

游戏评价是教师必须的技能放学前的离园谈话,是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价过程。教师可以让幼儿发言,谈一谈今天游戏的发现与收获,再根据亲身观察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过程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在共享游戏的快乐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失误的教训。

结束语

春游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活动性;实践性;生活化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如何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真正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增进道德情感,我把一点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游戏贯穿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教师要勇于尝试在有限的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游戏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展示自我,快乐、创造、自主地学习。品德与生活课面向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童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要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会深入思考,这节课做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能把整节课的内容涵盖进去,让孩子主动参与,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收获呢?和其他老师一样我经常在导入新课时做猜谜语的游戏,比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风);“健康卫士穿白衣,上下两排真整齐,口中饭菜它磨碎,早晚用刷把澡洗。”(牙齿);“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亮)。这种游戏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还经常使用“闯关游戏”,比如,在《秋游去》一课中针对秋游要注意什么这个知识点设计了闯关接力,在《我换牙了》一课中,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大的闯关游戏,学生在催人奋进的闯关乐曲中期待着下一关的到来,我又把每个小环节设置成小游戏,如“学做小牙医”,每个人在游戏中不仅观察了自己的牙齿,也观察了别人的牙齿,在亲自观察中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常见的牙齿疾病,进而在“护牙大比拼”中,通过比谁了解的护牙知识最多,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踊跃发言中,各种护牙方法一目了然,记忆深刻。有句话叫听了就知道了,参与了就记住了,孩子印象最深的课一定是自己亲身参与的课,因此,游戏式活动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辅助孩子灵活、深刻、扎实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二、注重动手实践活动,鼓励个性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比如,在教学《风儿吹呀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看着那一架架小风车在孩子们的手上自由地旋转,我想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快乐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悟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

三、音乐是活动的最好伴侣

音乐可以使人变得聪明,音乐能开发人大脑的潜能,音乐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有了音乐的参与,教学活动也充满了美妙、愉悦的氛围。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找到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童谣、歌曲,或是引入,或是作为课间操,或是在课快要结束时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或是让孩子得到美的熏陶,还记得在教学《保护牙齿》时,结尾送给学生护牙五部曲,这首歌解释本节课知识的总结:“第一步早晚刷,保护牙齿坚持刷;第二步氟泰好,氟泰牙膏防蛀牙;第三部刷头小,刷毛软,保健牙刷带回家;第四步少吃糖,健康饮食人人夸;第五步找牙医,定期检查别忘了,配着活泼的音乐,孩子们非常喜欢,既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孩子们还有了深刻的记忆,记得讲完这课,好多孩子都学会了这首歌曲,还主动唱给我听,这样就把教与学如课标要求的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社会生活之中了。

四、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