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6:36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1

内容摘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对其率先实现中部崛起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研究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和路径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分析农村物流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河南培育农村物流市场的重要性,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特征,建立了包含五个纬度、因素的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并对发展河南农村物流路径做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模型路径

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方针,并将物流业列入了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中,作为其中惟一的服务性产业,物流业的振兴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复苏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的缩影,研究河南的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和路径问题可以为研究我国农村物流市场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农村物流及其内涵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Logistics)而提出的一个物流概念,由于各国对农村界定的差异,目前理论界对农村物流的概念仍处在摸索和逐渐认识阶段,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虽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基本集中认为其是各类物资资料在农村内部、农村区域间、农村与周边城市间由供应者或生产者所在地向需求者或消费者所在地的实体移动过程。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物流定义为:“在农村范围内一切与农业生产、销售及农村居民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的一切物流活动的总和”。具体理解为:

农村物流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和产生的;反过来,农村物流发展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指示标,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物流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其对象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生产资料、各类农产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表现为一方面让农产品“走出去”,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是“引进来”,各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日常消费用品能保质保量快速地到位,解决生产生活所需。

农村物流对所服务对象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的一切物流活动,本质仍是获取“第三利润源泉”,创造农产品的空间和时间价值,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的再消费。

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重要性

河南省进一步加强发展农村物流市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给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契机。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快速增加河南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河南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第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这对农村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大力发展河南农村物流,有利于降低河南农产品成本,培育优势产品,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居民的良性消费,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改善河南农民生活条件,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多样性要求。

第四,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加强城乡间交流,对河南大力推广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特征

2008年河南省人均GDp居全国第16位,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衡量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指标的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97.2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55.88亿元再到2007年的1161.40亿元,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从系统包含的输入、输出、处理、制约和反馈等环节来描绘其特征。

输入: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或产品、商品;农成品需求或订单;各种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呈季节性,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导致其主力消费也呈周期性。第二,非均衡性,河南农村气候、地质的差异导致农村物流方式的多样性,涉及到的农、林、牧、副、渔等对物流服务需求的非均衡性。

输出: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输出主要是指种农产品的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多样性,输入的非均衡性必定导致输出的多样性,各地也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第二,输出载体的特殊性,农村物流产品在输出过程中由于多样性对运输、存储、流通加工等提出了更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我国现在农产品损耗大的主要原因。

处理:即各种输入在河南农村物流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到最后输出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要素众多,也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的关键,主要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先进技术应用少,管理思想落后;农村物流基本素质低等。

制约:主要是外部环境对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发展的约束,主要反映在:效率低下,国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差;自身适应能力不强,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改变。

反馈:主要是指系统运作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反馈,如国家关于农村物流政策的调整、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动、生活所需商品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具体来讲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宏观度高,农村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农村问题一般都是从宏观上给予战略指导,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二是柔性大,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遵循的市场规律决定了柔性变动较大,也就出现了农产品价钱“大小年”情况的出现;三是国家政策灵活性,比如当前的家电产品下乡活动既促进了消费,也满足了农村居民高层次享受。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培育模型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作为系统,如何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协调好各环节间的“效益背反”对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研究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需要重点考虑的。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见图1)很有必要。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从框架上分为五个纬度和两类要素,具体来说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农产品结构、市场运作和法律法规五个纬度;两类主要是指要处理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其中“引进来”又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选择和市场融资四要素;“走出去”又包含农产品品牌建设、第三方物流选择、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渠道四要素。

由图1也可以看到,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过程是在五大纬度的支撑下逐渐成熟的,发展中离不开发展、交流和创新三种渠道,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根据自身特点摸索提升之路,是根本;交流是在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与外部交换发展经验,是动力;创新即通过创新摸索成熟之路,积极为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是支撑。

发展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路径探索

(一)继续加快河南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农村物流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在国家宏观层面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处于弱势地位,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河南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农产品仓库(包括冷冻仓库)、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维护人才,基于此,结合河南实际,本文建议尝试由政府牵头,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县市区物流中心、乡镇货运站场、农村货运网点”的三级物流网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从而有效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二)统筹兼顾并科学规划

就河南农村区域层面而言,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农村区域物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发展,狠抓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如许昌的鄢陵应注重花卉配送,整合其物流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化分散经营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入第三方物流,促进农村物流领域的竞争,完善物流服务。

(三)引导农民积极转变消费和经营观念

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数据表明,农产品产后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的比率,物流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8,日本是2.2,而我国仅为0.38,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一个质量减损、价值降低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观念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作为生产的始点,物流活动的起点包装环节,必须摈弃落后的观念,探索适合产品包装的新材料新技术,这样既可以保护农产品在运输中不被污染,减少变质腐烂,还可以在销售中美化宣传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消费观点上也应该解放思想,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内涵及环境保护。

(四)加强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并探索新型农村连锁经营体系

信息化作为衡量物流发展的软实力,愈发凸显出重要性。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改变农产品销售不畅,产品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软性支撑。可以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如大力推广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间的长期产销联盟,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与各连锁店形成网络,探索新型农村连锁经营体系。

(五)大力推广物流标准化技术

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工具与手段,由于农村物流系统环节众多,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对物流成本和效益有重要影响,必须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协调配合,减少内耗,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来说应该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装备的采购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产品包装等若干环节都尽量大力推广物流标准化。

(六)全民普及物流知识且培养农村物流人才

一方面是科技下乡,将现代物流知识、先进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特别是一线农民、农村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传授物流知识,再通过传、帮、带,达到全民普及;另一方面是通过河南省地方院校多的优势,在学校开办农村物流人才短期培训班,并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农村物流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仁良,张和平.中国农村物流市场及其特征[J].物流经济,2008(6)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应链网络;空间价格均衡;变分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044-06

UrbanruralintegratedSupplyChainDesignand

analysisBasedonSpatialpriceequilibrium

wanGKe,LiZhen,ZHoUJian

(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BriefanalysesofthecurrentfragmentedstatusofurbanandruralcommoditymarketinChinaaswellasthediscrepancyofspatialpricearepresentedfirstinthispaper.afterthat,aframeworkofhowtoapplythistheorytothedesignandanalysisoftheurbanruralintegratedsupplychainisproposed.moreover,aspecificcasestudyonthesupply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inurbanandruralareaswithtypicalcommunitystructureisillustratedinordertogiveadeependescriptionoftheframework.

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supplychainnetwork;spatialpriceequilibrium;variationinequality

1引言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借助商品流通市场这个载体经济来完成。因此,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有必要借助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将农村市场纳入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就需要依赖于物流和供应链的一体化设计。高效的现代城乡供应链体系能够减少城乡间物流成本,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城市工业产品和公共服务输向乡村的有效途径,因而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和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流通体系发展也是商品流通及农村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早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刘伟华等提出了基于核心销售商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1];刚翠翠和任保平提出了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中发展连锁经营的实现对策[2];张学海分析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3]。就目前相关文献而言,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农村视角,而对于城乡流通体系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很少采用数学建模等定量分析方法,且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城乡居民福利的改善。

空间价格均衡(Spatialpriceequilibrium,简称Spe)理论的研究起始于enke[4]、Samuelson[5,6]等对空间分割市场间的价格关系及贸易问题的研究。nagurney及研究团队对Spe理论与交通、物流及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7~9]。国内学者关于Spe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孙会君和高自友研究了基于Spe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10];张贝等则在双层规划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11];叶彩鸿等利用Spe准则来优化一个三级供求网络的物流配送量[12];周艳山等研究了一个两级供需网络并建立了以Spe为约束的供应链优化模型[13]。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一般供应链网络背景下的空间价格均衡问题,而很少将Spe理论应用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设计与分析。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城乡供应链发展形势,分析了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将Spe理论引入到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中,系统介绍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及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承载城乡间商品流通的供应链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无论在市场化程度、市场容量还是市场化效率上都是严重失衡的。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衡量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该思想来源于Samuelson的“冰川模型”[6],即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在考虑运输成本之后仍然存在的差异反映了这些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程度[14]。

图1显示了我国近十年(2002~2011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中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高于城市),说明农村城市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分割现象;2002~2008年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差异较大,2009年后差异相对较小,该变化趋势被认为与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及“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惠农政策密切相关。

以上所反映的是我国总体城乡市场分割情况,下面具体以长三角地区5个主要农产品市场为例比较几种典型蔬菜的空间价格差异。图2为5个市场在最近一个月内(2013年2月10日至3月10日)6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统计。可以看出,同一种蔬菜在不同市场内,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市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韭菜的平均价格相差达252%(最低197元/kg,最高694元/kg)。即在长三角地区这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空间价格差异显著。

上述分析显示:地区差异(即使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对于某些商品(特别是时效性强的鲜活易腐产品)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商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加强供应链一体化运作。Spe理论正好为跨区域的供应链网络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3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思路与研究框架

31空间价格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分析

Spe理论(参考文献[5])描述的是被空间相隔的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之间的商品运输量、交易成本及商品价格存在的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均衡状态的关系。它是大跨度区域内商品流通所普遍遵循的价格规律。

Spe理论为分析大跨度区域内的商品流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与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通常从优化的视角考虑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不同,Spe理论还为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供应链进行分析和论证提供了便利。

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属性,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还关系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民生问题。因此,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管理通常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参与,并需要考虑社会的总体福利状态。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定价策略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市场表现,而通过空间价格的均衡状态,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供应链设计所导致的社会福利问题。即考虑均衡状态下各个区域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交易成本等要素,分析各方的利益分配和福利状况,从而使流通渠道的选择和供应链设计能够让商品流通趋向于预期的状态和目标。

32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研究框架

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主要遵循设计分析论证调整完善并不断重复直至提出合理方案的基本思路(如图3所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供应链设计。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城乡商品流通全过程(工业品从原材料加工及农产品从种植饲养源头到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中进行管理,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主要包含供应链结构、供应链内部协作机制、产品定价策略与利益分配等问题。

(2)均衡分析。合理有效的供应链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利用Spe理论,分析相应的均衡状态,主要考虑均衡状态下的商品价格、成交数量及流通成本等要素。通过对各方行为方式的建模,得到的均衡状态反应了该供应链设计下各方的最优行为方式及系统的全局状态,为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论证提供了基础。

(3)社会福利分析。在均衡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供应链设计目标,如社会总流通成本优化、增大城乡农产品供给数量及缩小城乡农产品价格差异等,对均衡状态下的社会福利状况进行分析,如消费者剩余、城乡居民福利及社会流通成本等,从而论证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

(4)调整完善、提出方案。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最终提出有效的供应链设计方案及相关政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综合集成的社会计算模拟方法[15,16],结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实验,对供应链进行模拟分析。4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设计

下面以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为例,结合上述研究框架对不同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

图4显示了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其中,直接型(图4(a))是一种最简单的流通方式,即由乡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农产品交易。该模式在众多中小城镇相对普遍。而因为乡村农户的分布通常具有部分聚集、相对分散的特征(如农村村镇、居民点),也使农产品流通形成了另一种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模式(图4(b))。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合作社等收购农产品,再由这些“中介”通过自己的渠道将农产品销往城镇农产品市场。

通过供应链均衡状态分析,就可以有效地比较这两种供应链结构所导致的不同的市场表现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相应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及对城乡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影响。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m个农户和n个农产品市场,i(1≤i≤m)表示第i个农户,j(1≤j≤n)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且仅考虑某单一农产品。si表示第i个农户的该农产品的生产量(si≥0,所有农户生产量组成向量s),生产成本pi是生产量的函数,即pi=pi(s)。dj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dj≥0,所有市场需求量组成向量d),销售价格rj是需求量的函数,即rj=rj(d)。

41直接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直接型模式可以等价地描述为由m个供应市场(乡村农户)和n个需求市场(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的商品流通市场,进而可以直接利用Spe理论中的基本均衡模型[5,7]进行分析。

假设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j个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的流通量为qij(qij≥0,所有流通量组成向量q),单位交易成本(含运输成本、市场管理费用等)是流通量的函数,即cij=cij(q)。则该模式下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42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针对如图4(b)所示的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型模式,假设在农户和农产品市场间设置了l个村镇农户店,k(1≤k≤l)表示第k个村镇农户店。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村镇农户店进行交易,村镇农户店可以自由选择农产品市场。

421农户的均衡状态

假设q1ik表示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k个村镇农户店的该农产品数量,交易成本为c1ik=c1ik(q1ik);交易价格为ρ1ik。对于每个农户i,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最优决策可以表示为如下模型:

maxlk=1ρ1ikq1ik-pi(si)-lk=1c1ik(q1ik)

stsi=lk=1q1ik

q1ik≥0,k=1,2,…,l(3)

所有农户同时达到均衡可用变分不等式[7]表示为:

mi=1lk=1c1ik(q1ik)q1ik+γ1i-ρ1ik×q1ik-q1ik+

mi=1pi(si)si-γ1i×si-si+mi=1si-lk=1q1ik×γ1i-γ1i≥0(4)

式中γ1*i是在均衡状态下式(3)中目标函数关于约束si=lk=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可以理解为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愿意付出的最大单位生产成本;式(4)中3个变分不等式的经济含义分别为:在均衡状态下如果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存在交易,则此时的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正好等于交易价格,若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大于销售价格,则不会有交易发生(即无利可图);当边际生产成本大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愿意付出的最大生产成本时,则农户选择不生产;当存在生产活动时,还应满足供需平衡。

鉴于乡村农户分布的典型群落结构特点,农户与所在群落外的其他农户店之间通常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农户选择就近交易。这一特点也可以通过上述模型反映出来,当农户与较远的村镇农户店因为运输等因素使边际交易成本大于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时,则因无利可图不会有交易发生。

422村镇农户店的均衡状态

村镇农户店在收到农产品后,又将其销售给下一级的农产品市场,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存储费用c2k=c2k(q1ik)。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价格为ρ2kj,交易数量为q2kj。

与前述农户的均衡状态分析类似,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决策模型的最优性条件也可以用等价的变分不等式表示。所有村镇农户店同时满足均衡条件用变分不等式表示为:

mi=1lk=1c2kq1*ikq1ik+ρ1*ik-γ2*k×[q1ik-q1*ik]+

lk=1nj=1[γ2*k-ρ2*kj]×q2kj-q2*kj+lk=1[mi=1q1*ik-nj=1q2*kj]×[γ2k-γ2*k]≥0(5)

其中γ2*k是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的目标函数关于供需平衡约束nj=1q2kj=mi=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

423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农产品市场在选择村镇农户店以购进农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村镇农户店的报价,同时还要考虑相应的交易成本。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为c3kj=c3kj(q2kj)。而第j个农产品市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价格为rj,类似于上述均衡状态分析,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lk=1nj=1[ρ2*kj+c3kj(q2*kj)-r*j]×[q2kj-q2*kj]+

nj=1[lk=1q2*kj-dj(r*j)]×[rj-r*j]≥0(6)

424供应链的均衡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的Spe状态就是寻找一组均衡解(s*i,q1*ik,γ1*i,γ2*k,q2*kj,r*j)同时满足式(4)、式(5)和式(6)以使由农户、村镇农户店、农产品市场构成的整体达到均衡。

对于这类变分不等式问题可以采用nagurney等[17]提出的修改投影算法求解;也可以利用matlab、Cplex等软件包含的成熟的算法工具箱进行求解。本文将利用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之间的关系,将变分不等式转化为互补问题进行求解,详细内容可参考nagurney[7]关于变分不等式与优化问题、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的详细描述。

43算例分析及模式比较

针对上述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本节将结合具体的算例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给出所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并代入以变分不等式形式表示的均衡条件的互补问题[7]中,再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利用Lingo11软件包进行求解,得到不同供应链模式的均衡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4个农业大户提供农产品生产供给,两个农产品市场面向城市需求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且4个农户分别位于空间分隔的两个群落内(如图5所示)。4个农户的生产成本函数分别为:p1=4(s1)2+s1s2+8s1,p2=5(s2)2+s1s2+7s2,p3=4(s3)2+s3s4+10s3,p4=6(s4)2+05s3s4+15s4。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d1=-3ρ31-2ρ32+1500,d2=-3ρ32-ρ31+1200。

431直接型

该模式(图5(a))下,各个农户直接进入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易,假设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3q11+3,c12=4q12+5,c21=4q21+55,c22=2q22+3,c31=4q31+5,c32=3q32+3,c41=4q41+55,c42=2q42+3。

将以上函数代入式(1)的互补问题并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式(2)进行求解,求得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680,s2=629,s3=667,s4=554;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886,r2=29585;各农户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流通量分别如图5(a)中的标注所示。

432集运型

该模式(图5(b))中,4个农户所处的两个群落各设置了一个村镇农户店。两个群落间的空间分割导致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外的村镇农户店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仅考虑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的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1=15(q111)2+3q111,c121=15(q121)2+4q121,c132=2(q132)2+4q132,c142=15(q142)2+5q142。

两个村镇农户店的存储成本函数分别为:c21=15(q111+q121)2,c22=15(q132+q142)2。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311=3q211+3,c321=4q221+55,c312=4q212+5,c322=2q222+3。

将以上所有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代入式(4)、式(5)和式(6)的互补问题中并结合供应链各层间的流量守恒约束进行求解,得到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1542,s2=1285,s3=1467,s4=1162;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111=ρ121=19342,ρ132=ρ142=20170,ρ112=ρ122=ρ131=ρ141=0;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211=ρ212=27821,ρ221=ρ222=28059;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548,r2=29270。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量以及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量分别如图5(b)中的标注所示。

433两种模式的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导致了不同的均衡结果。集运型模式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终端销售价格低于直接型,而总体生产和交易规模却大于直接型。图5显示了不同模式下的具体流通情况。当然,这一结论与两种模式各自的交易成本结构密切相关。通常,集运型模式因为专业化服务和运营而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达到一定的交易量后,平均交易成本较低,因而促进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降低了销售价格。

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计算不同模式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状态。本算例中,直接型模式发生的总流通成本为124458,总利润为627866;集运型模式的总流通成本为838006;总利润为767379。可以看出集运型模式的总利润和生产交易规模都有较大的提高,而终端销售价格却相对较低。因而从理论上验证了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相比于直接型模式在促进城乡物资流通、稳定物价方面的优势。

5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城乡商品市场分割与空间价格差异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的一般思路与研究框架,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例显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对于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及物流成本等影响城乡社会福利状态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基于Spe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正为这类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J].软科学,2010,24(4):48-52.

[2]刚翠翠,任保平.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21-25.

[3]张学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7):21-25.

[4]enkeS.equilibriumamongSpatiallySeparatedmarkets:Solutionbyelectricanalogue[J].econometrica,1951,19(1):40-47.

[5]Samuelsonp.SpatialpriceequilibriumandLinearprogramm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2(42):293303.

[6]Samuelsonp.theoreticalnoteontradeproblem[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46):145-164.

[7]nagurneya.networkeconomics:aVariationalinequalityapproach[m].Kluweracademicpub,1998.

[8]LiuZ,nagurneya.multiperiodCompetitiveSupplyChainnetworkswithinventoryingandatransportationnetworkequilibriumReformulation[J].optimizationandengineering,2012,13(3):471-503.

[9]Yum,nagurneya.CompetitiveFoodSupplyChainnetworkswithapplicationtoFreshproduc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3,224(2):273-282.

[10]孙会君,高自友.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7):39-42.

[11]张贝,高自友,张好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2005,5(5):63-69.

[12]叶彩鸿,董新平,李丽.一类基于Spe的物流配送量优化模型[J].管理学报,2007,4(3):284-287.

[13]周艳山,姚锋敏,滕春贤.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理论的二层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19(2):22-25.

[14]柳思维,唐红涛.关于城乡二元商品市场格局及城乡商品市场和谐发展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82-88.

[15]盛昭瀚,张维.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5):1-10.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3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市场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零售业担当着农村市场的重要角色。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策,并提出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关键词

农村零售业 发展模式 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占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却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零售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将会使农村市场更加繁荣。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发展模式及创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原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八类: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有模式。我国农村零售业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和定期集市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平台。

1、小型杂货店模式。这类模式的运营形态主要为夫妻店、便利店、小卖部、地摊式,所销售的商品主要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小孩喜欢吃的零食。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不办理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村民。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无法保障;其次是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再次是商品种类很不齐全,经营者一般只会采购一些最为常用的日用品,以降低贮藏成本,提高经济利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邻里关系不协调,农村同组的人相互都比较熟悉,如果这个组有两家小型杂货店时,在选择购物地点时难免伤及邻里感情。

2、流动商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或三轮车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将商品运送到村里进行售卖。比如有些流动商贩会每天都推着车子在农村售卖蔬菜;还有卖油盐酱醋之类的,村民一般一次购买的可以食用一段时间,所以这类的流动商贩就会隔断时间来一趟;另外还有一些流动商贩几乎一年就来一趟,比如到了瓜果熟的季节,他们就会载着很多水果去村里流动售卖。这种流动模式虽然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这种模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去哪售卖或者什么时间售卖流动商贩自己说了算,假如天天去村里卖蔬菜的商贩突然有一天没来,那么这一天这个村里的某些农民就吃不上蔬菜了;其次,若发生了商品质量纠纷不好解决,因为流动商贩是流动的,这一刻在这里,下一刻就不知道在哪里了。最后,由于运输成本和经营成本的考虑,他们经营的商品种类有限,并且经常会因为价格问题产生恶性竞争。

3、定期集市模式。农民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每个地方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都有集市,邻村的人都会纷至沓来进行商品交易。集市模式的商品比小型杂货店和流动商贩两种模式是齐全的,从饮食到衣物,从农用物资到各种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农村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农民无法及时出行,农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城市零售业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零售业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痼疾”而使其发展速度缓慢。

1、传统经营模式占有比例高、规模小、较分散。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小且分布广散,很多农村地域偏远。传统的经营模式像夫妻店、集市等在全国农村随处可见,一些新兴的专卖店、连锁店、综合购物超市等却很少甚至没有。

2、农村零售业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首先,农村零售业进入壁垒低,容易引起大量进入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零售业主在无法改变商品其他属性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低价销售战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其次,很多农村道路密度不够,甚至有些偏远农村连公路都没有,物流运输系统很落后,造成商品运输成本较高;最后,农村零售业赋税较高,造成经营成本高。

3、我国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他们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习惯于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缺少必要的服务意识,更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和现代的零售方式和营销观念接轨,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4、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乡镇一级的零售网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商品陈列不规范,商家经营的商品随便堆砌;卫生条件差,即使春节期间,许多商品也是灰尘满面;副食品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如假酒、假烟、假名牌随时遇到,甚至出现假农药。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流传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显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的前提条件。目前农村地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例如电网陈旧,电压不稳,电价过高,电视通讯信号覆盖不足等等。而缺乏畅通的运输道路、快捷的信息传输设备、宽敞便利的集贸市场等等设施,也限制了完善的商品零售网络的形成。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个人很难独自完成的投资项目,对此地方财政应加大投资力度。这几年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国家相继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工程。

(二)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提供与农村需求相适应的商品。农村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任何时候都存在市场机会,只要善于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就会抓住商机,获得市场主动权。零售企业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用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根据我国农业正向优质、高效和产业化方向迈进的趋势,向农民提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抗灾能力的农机具以及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周期慢于城市的特点,以及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家用电器将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为农民提供功能实用、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耐用消费品。此外,加强销售服务和技术服务,真正解决农村对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难,出了故障维修更难的问题。

(三)不断进行创新,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随着商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商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将形成多极并举的格局。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农村消费习惯,不断进行创新,适当改变经营模式,不能一味的坚持原有的经营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如西方的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固有规模经济效益、规范化经营、连锁组织化等优点,但其也有各种缺陷,如盟主缺乏足够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造成经营不统一,品牌定位模糊,特色被弱化。并且城市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跟农村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肯定不同,南北地区农村零售业态也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零售业态。

今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廉价店、专卖店、专业商店、仓储式商店、邮购商店、自动售货商店、网上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零售业态将会以特色化、层次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目标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消费大餐。这些不同的业态形式若都能进入到农村,那么农村居民的各种需求也都将得到满足。

可以断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新的零售业态还会应运而生,零售业态的种类还会更加丰富。多元化的零售业态将使国内市场在竞争剧烈的同时,更趋成熟,更为繁荣。

(四)改善农村物流系统,建立城镇等级的流通体制。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跟物流运输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村的物流运输系统来满足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如图1)。

如图所示,建立以乡镇为中心、以各村为枝干的城镇物流系统。这个系统有诸多优点:1.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解决农村物流运输问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2.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就业,进入物流行业,能够增加收入;3.镇村、村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市场信息能够及时传播到各个零售业主;4.这种城镇物流体系在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方面将会起很大作用;5.比乡镇更改等级的物流系统是城镇物流系统的强大后盾。但这种系统也有一些缺陷,首先,这种系统能够运行的首要条件是城镇与农村的道路交通要通畅无阻,没有公路或道路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实施起来就有点困难。其次,这种系统建立的成本较高,全国的城镇很多,分布很复杂,建立这种系统,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五)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打假力度。为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农村零售业应以提供价廉物美大众化的商品作为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道,然而却有很多业主由于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并抓住农民对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认识不足这一弱点,长期从事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以牟取暴利,这种不正之风在有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猖撅,坑害了无数消费者。所以,各地政府不仅要加强法制宣传,让消费者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以保证农村零售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零售业正不断发展。农村零售业与城市零售业所面临的消费群体有很大差异,我们在发展农村零售业时要根据农村特点来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并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参考文献

[1]尹丽艳.中国农村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探析.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7.2.

[2]方光罗.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商业时代,2008年13期.

[3]吴杰.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问题初探.科技和产业,2006.4.

[4]张典.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研究.农村经管,2010年10期.

[5]周铁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6.6.

[6]黄先军.对农村零售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6期.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二元制;法律规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实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荒芜。有碍于“二元制”①的土地所有权属性,农村土地使用受到束缚,不能发挥其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②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中央解决当前“二元制”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土地立法目的分析

当前,我国立法体系中能够影响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法规主要是《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学者主张将《民法通则》、《物权法》也纳入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度。③。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主体代表进行了描述。上述法律将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表述为“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或者“劳动群众集体”④。虽然对于“集体”这个概念法律没有做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但相比较城市土地而言,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所有。从理论上推知,至少农村的土地只属于特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立法目的的初衷在于保障农民对于农村土地的专属权。

(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立法缺陷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农民对于农村土地的专属权。为实现这一立法目的,法律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严格的限制。包括:个体农户只享有土地使用权而不享有土地所有权;不同集体间农村土地流转被禁止;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受到严格限制;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国有化的征地环节等。这些措施有力阻止了农村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的风险。在农业为主的80年代前的中国,这些措施应当是得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民对农村土地专属权,正逐步演变为农村土地对农民的专属权。因“二元制”土地政策,农民被束缚到了土地上,农村土地被分散所有权分割阻碍了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当前实践分析,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模糊。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实现农村土地增值的最优选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如在农村土地上构建乡镇企业产房、办公设施等。但依现有法律规范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却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我国法律将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业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又分为由农业建设用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⑤可见我国是按照土地用途对土地进行分类,从当前立法规制上看,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至少应归类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个大类。但往下细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却不好分了,若其从事农业经营是否应当算农业建设用地,若它从事非农经营是否应当算农业建设用地。同时,笔者还发现对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划分界限也不是清晰,若说在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就属于建设用地,那么当前很多农作物需要在温室栽培,它的温室设施是否属于建造建筑物范围呢?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得到准确的法律归类影响了在纠纷中法律对权利人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用途成了未知概念,如:是否可以在农村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建设类似城市中的商业社区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实,如农村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的模糊演变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又被成为法治经济,交易过程若没有法律的保障,交易风险就不能被有效规避,市场交易链最终会断裂。为此,笔者认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当前立法的一块空白。

第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阻碍。从土地需求方角度分析,《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但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以及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除外。此规定限制了农村土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形成了国有土地对建设用地市场的垄断。⑥从供给方分析,即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本身分析也存在不小的上市阻力。如:一块土地上市要经过规划、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农村土地国有化等环节。其中任一环节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博弈和法律严格限制从而造成不小的上市阻力。同时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当前法律规制也存在缺陷。如:流转方式过于单一、流转对象被严格限制、流转程序繁琐、流转权属不明晰等。⑦在这些立法规则的束缚下,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可谓举步维艰。

第三,补偿规制滞后。补偿过低是当前农村征地过程中普遍现象,是农村频发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一个主要阻力。《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征地补偿标准: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些补偿标准与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产生的资本溢价差距显然是巨大的。农民以低价出售土地,再以高价买回。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于无力在原居住地购买房产的农民只能被迫向更加偏远的地区搬迁。这就给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埋下了隐患。

三、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法律规制构思

如何建立城建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从解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法规枷锁角度,笔者有一下几点构思:

(一)明晰产权

当前农村土地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那么明晰产权就应该分别对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笔者认为“法律”应当对集体作出明确界定。当前在我国实践中存在一些村落在“村集体”之外另注册一家集体性质的公司,村民成为公司股东。以公司名义来处置村集体资产,保障了每个村民的利益。笔者认为此种经验应当值得推广甚至如“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进入立法。此外,使用权主要是指个体农户对于集体特定范围土地的独占使用权能。依《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户取得承包土地使用权始于承包合同的生效之时。但目前农村关于土地使用权确权公示制度不完善,造成土地使用权主体混乱,因土地权属发生纠纷频率不断。为此,笔者建议在立法中应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确权公示制度。

(二)明确土地交易的市场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必须遵守此原则。笔者认为要做到:1.明确交易主体。当前农村土地交易过程因存在征地环节,实际交易主体是国家和土地开发商。明确交易主体叫要求交易的主体应该是土地所有制的村集体或者是代表村集体处置资产的村办公司。2.保障议价权。市场交易时因双方自愿行为达成协议进行的,那就保障了交易双方都有议价的权利。保障议价权要防止政府出于招商引资或者其他利益考量用行政手段压低农村土地交易价格。3.明确利益归属。在土地交易过程中,各方都有合理的理由分配土地溢价。如:政府出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要求分配到土地交易溢价;农户出于失去土地使用权要分配到土地交易溢价;村集体出于土地所有者身份要求获得土地交易溢价。这些诉求都是合理的,但我们应当明确在土地交易过程中谁是最需要获得利益保障的,无疑是失地的农户。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立法上规定利益分配的天平应当倾向失地的农户。

(三)严格界定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

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范围的界定最重要的就是要区分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经营性建设用地具有资本溢价权能,其资本收益要高于农业用地,为此若无法律保障,处于利益最大化考量农业用地最终将会转向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此外,界定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还应当明确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用途,农村毕竟不同于城市,法律应当设立负面清单目录明确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用于某些用途。

四、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将势在必行。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次机遇,同时也给农村改革带来了挑战,第一,要在改革中如何保证改革的红利落实到广大的农民手中;第二,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的底线,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这两个问题是在农村中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构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法律规制,从法治的角度确保农村改革利益的合理分配,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注解:

①二元制土地所有权制度指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③王利明.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2012(1)

④宋秉斌.F\L框架下的中国农村土地立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⑤刘发章.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J].理论学习,2006(6)

⑥黄国清.集体土地上市流转浅探[J].广东土地科学,2003(2)

⑦李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思考[J].乡镇经济,2004(2)

参考文献:

[1]郭晓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求、困境与发展态势[J].中国农村经济,2011(4)

[2]蔡继明.完善法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6)

[3]王利明.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2012(1)

[4]宋秉斌.F\L框架下的中国农村土地立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刘发章.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J].理论学习,2006(6)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5

近日,京东开起了通往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大篷车”,阿里也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两家更是先后都与中国邮政进行合作,瞄准农村市场。尽管两家进军县域、农村的侧重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被激活的农村市场正成为电商新的蓝海。

但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各电商要想在农村取得好的效益,需要着重解决物流与售后问题,而这些难题,在电商企业投资发力的同时,政府也应积极支持,以实现电商企业与乡村经济的互利共赢。

电商下乡“掘金”

随着城市市场的饱和,农村市场正成为各大电商的新宠,电商巨头们的竞争也早已延伸到农村地区,阿里巴巴的100亿元千县万村计划只是电商竞争中的一个爆点,县域地区有望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电子商务最火热的增长极。

据前瞻网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69万人,农村网民规模快速增加,成为电商潜在的交易参与群体,这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随着县域、乡级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农民为主的消费群体收入明显提高,购买力的提升必然推动电商进军农村市场。根据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年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县域网购消费额同比增长速度比城市快13.6个百分点。

再者,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以及农村人口知识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出现网购需求。网购由于自身的价格优势,以及产品的多样性,让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享有更实惠的价格、更多的品类选择,这些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使农民更依赖网购。

据阿里《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显示,农村网民的数量在不断攀升,2013已经达到了1.77亿,占比网络人数达到28.6%。在村民每年平均网购消费金额500―2000元不等的情况,农村的居民对网购商品模式的接受度也达到84.4%。报告还显示,淘宝农村消费这几年的占比在不断提升,农村市场已经成为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需要从农村卖出去的农产品市场也是商机无限。2013年,仅阿里巴巴网上农产品销售额就达到50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000亿元。

对于苦于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的电商来说,农村市场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如此,购买力日益提高的农村和下乡的电商之间便可实现双赢。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际电子商务研究院副院长李鸣涛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企业自身来看,到了向农村市场发展的阶段,比如阿里上市之后融到了巨大的资金,那么一定会涉足中西部、农村等以前限于各种因素没有拓展的地区,同时又开展了国际化战略,新兴的海外市场的拓展也是发展的方向,而这两块市场恰恰是驱动我国商务未来增长的一个动力源泉。”

物流成首要难题

虽然各大电商巨头们大张旗鼓地进军县乡市场,电商下乡也已成为该行业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下乡之路虽看似前景无限广阔,却也困难重重,电商在乡村的拓展还无法一蹴而就。

首先就是物流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猛,但是其业务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乡村地区的物流还未成气候。而且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情况,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比偏低。

据估算,除了中国邮政,目前我国大部分快递在乡镇的覆盖率低于40%,严重影响着农村消费者的网购服务体验。另外,由于冷链物流的不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5%―30%。因此电商进驻农村市场,物畅其流是关键。

如果说物流是电商下乡的难点之一,那支付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因为农村适应电子商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种适应性的前提是以电子支付为资金交易方式的普及,得在观念上影响以往的支付方式。

“在支付这一块,我认为主要还是消费习惯的一些转变,问题不是很大,会用支付宝基本上就解决了这类难题。”李鸣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

其次,售后服务问题也考验着电商的实力。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电商的线下服务站点难以形成有效的覆盖,产品维修、大家电安装、商品退换这类的售后服务都还相对滞后,这也制约了农村消费者参与电商交易的积极性。

与邮政“联姻”

尽管物流阻碍着电商乡下拓展的步伐,但各大电商仍想尽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与邮政“攀亲戚”。

10月17日,京东宣布,将为中国邮政“惠民优选”平台提供包括电脑、数码产品等众多品类的产品,通过中国邮政分布于河北、河南等13个省份的十几万个网点,向农村销售产品。京东的商品将“植入”邮政的电商平台,而邮政快递员们则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充当“促销员”和“快递员”。

值得注意的是,和中国邮政“攀亲戚”的不止京东一家。今年6月,阿里同样和中国邮政签署战略协议,中国邮政将对菜鸟网络开放10万多服务网点,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社会化自提等服务。

“大家瞧上的都是邮政的网点分布。”电商分析人士说,一方面阿里、京东通过菜鸟物流、京东的自建物流在不断下沉物流渠道,另一方面和邮政的合作更是现阶段的一条“捷径”。

“现在的电商平台有巨大的资金支持,在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这一块,他们将会在农村相关基础设施方面做一些投入,建设一些配送中心、区域网点等,这样对启动农村市场有巨大的帮助。”李鸣涛解释道。

电商下乡对于电商和乡村经济来说是互利共赢的,电商要想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展拳脚,光靠电商企业自身的投资是难以为继的,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需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协作。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物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24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63-02

2005年商务部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初期,由于融资渠道少、结算方式单一等原因,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受到制约,其规模远未满足农村便捷消费、安全消费的需求。银行是企业融资和支付结算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掘银行在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机会点,笔者选取了吉林、山东、安徽等农业大省以及物流需求比较旺盛的北京周边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目前农村物流现状,挖掘了农村物流网络产业链参与各方包括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的金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的共赢模式。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金融需求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指定承办企业,承办企业以直营或加盟的形式开设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并安排物流配送中心为有效范围内的农家店进行统一配送,构建以承办企业(配送中心)为中心,以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形成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的产业链。调研发现,该产业链具有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承办企业资金归集下拨需求

承办企业可以有直营或者加盟两种模式开设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其中直营模式下,由承办企业对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的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并进行资金的归集下拨;加盟模式下,配送中心和农家店进行独立核算,承办企业根据配货情况逐笔收取货款。直营模式下承办企业有资金快速归集下拨的需求。以北京新世纪商城为例,其为北京昌平区承办企业,每日日终将直营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的账户资金归集到统一结算账户,并定期向直营店划拨经营资金、应付款项、人员工资等。

(二)配送中心安全、快捷结算需求

配送中心每日向农家店配送货物,现场收取货款,其中加盟配送中心还需要及时向承办企业上缴货款。配送中心向农家店收取货款时,多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配送中心需要专人进行清点,并偶尔有收到假币现象,对配送中心带来一定的损失,配送中心希望能够安全、便捷的非现金结算方式。另外,加盟配送中心向承办企业上缴货款时,多采用赴网点柜面转账或现金汇款方式,配送中心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货款上缴非常不便,希望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支付,例如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汇款。

(三)农家店便捷融资和poS结算需求

直营农家店可以得到承办企业的资金及人力支持,但加盟农家店需要靠自有资金满足店面筹建、日常经营以及规模扩展方面的资金需求。以湘西某地区的农家店为例,每新建1个加盟农家店约需16万元左右,包括店面、货架、招牌、电脑等开支4万元,首次配货12万元,很多有意向加入的农民由于难以一次性支付,而融资贷款门槛较高难以筹资,导致农家店加盟规模受到限制。农家店希望能够容易、快捷的获得资金融通。

同时,在北京等大城市周边村镇poS支付结算方式也逐步得到人们认可。这些地区的农家店也希望能够通过poS满足其客户的划卡消费、代缴水电费等需求。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金融服务匮乏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发现在物流产业链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迫切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在当前农村无论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上,还是在提供的产品种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发展的需求。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一部分银行向其提供服务,并且以信用贷款为主,其他金融服务相对较少;且银行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尚局限在对其的直接融资上,为农村可提供的金融产品本来就少,服务农村物流领域的金融产品更是匮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严格

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原则与小微企业融资的高风险特点存在着矛盾。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急、少、频”,与大企业相比贷款的违约率相对较高。因此,商业银行从综合考虑贷款风险的角度出发,很多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的贷款审批资格,无法及时获取贷款额度。

(二)农村贷款人缺乏可抵押物

在贷款过程中,银行作为放贷人为了有效预防信用风险,通常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抵押物。但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一方面银行很难对抵押物品估值,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而言农户的抵押品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以及没有完全产权的土地)。以上原因导致工商信贷的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估价大相径庭,加上抵押物执行机制缺乏,农村借款人很难获得充足的银行融资。

(三)银行系统缺乏金融服务的创新

对于银行已有产品由于风险控制的原因手续比较严格,普遍存在业务办理流程长、准入门槛高的问题,难以适应乡镇小微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周转灵活的特点。在该领域金融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尚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

缺少银行金融服务的支持,农村物流很难发展壮大。为了打破这种限制局面,市场急切希望能有一种新型模式能改善原有的各种不足。让银行金融服务真正参与到农村物流建设中来,积极探索一种农村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共赢的局势呼之欲出。

对于农村企业而言,它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村小微企业日常业务当中的资金缺口提供快速安全的资金供给;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进行带动整个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就整个物流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可以降低单一业务风险,增加银行利润来源,扩展银行业务市场占有率。农村物流与银行金融服务的结合创造了物流网络中参与各方的一种共赢局面。

银行介入农村物流金融,既能实现减少农产品物流的中间环节,同时又可以满足农产品在物流当中由于其特殊性而需要的一些特定需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产品服务农村物流的创新型模式是将物流环节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金融需求,银行产品服务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广供应链融资,促进资金流与物流完美结合

针对农村小微企业物流产业链的特点,适时推进供应链融资等直接融资产品的营销,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局限于订单、应收账款作为抵押进行融资,而农村小微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考虑到农家店同承办企业之间存在供应链关系,商业银行可通过承办企业担保的方式向农家店发放贷款,承办企业资质良好,且对农家店的资信情况也比较了解,担保风险也比较低。

(二)推广结算业务,促进资金快速运转

一方面为承办企业提供资金归集下拨服务,促进承办企业与直营店之间资金的迅速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为配送中心、农家店提供灵活的结算方式,例如批量扣款、poS结算等,考虑到农村网点较少的现实情况,依托poS机具提供转账、刷卡、代缴各项费用等多种功能。

(三)加强渠道建设,实现金融网络的全面覆盖

鉴于乡镇地区网点覆盖率较小,向当地农民推广渠道有限,为了全面搭建农村金融网络,商业银行可适时推进自助渠道的建设,依托已有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一方面铺设自助机具,自助设备受地区限制较小,功能强大。可在农家店推广自动存取款机、poS机、转账电话等的使用,以“万村千乡”各个销售网点为依托,建立金融服务网络,实现资金流通渠道与商品物流通道的高效融通。一方面借助银银合作,拓展柜面服务渠道。可以通过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等银银合作的方式,实现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取款、查询明细、转账、基金、国债、理财产品的购买等服务。农村信用社可通过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协议分配收入,大中型商业银行可通过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小微农村企业以及农民可方便办理业务,实现多方共赢。

四、结论

银行金融服务介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是当前发展农村物流网络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通过构建银行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的共赢模式,促进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银行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娜.农村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山区农产品;市场链接;低效循环

1 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网购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取得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网上零售业在农村却始终难以突破瓶颈。消费者选择网购的过程既是对新技术的接受过程,也是对原有消费渠道的迁徙。

目前,农民上网已经不是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第一,农村的网民数量在不断的攀升,在2013年根据调查已经达到了1.77亿,占比网络人数达到28.6%。第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提升,到2014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跟城市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比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第三,淘宝消费额中,农村网购占比较低长。

二、研究内容

主要选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先锋乡长福村,该村共有村民2891人,805户,人均收入在7000元左右,在我国农村中属于中等发达水平,具有代表性。其中,有电脑家庭68户(不包括在外读书的学生),人数为224人。女性1807人,男性1804人。家庭拥有电脑占比8.4%,拥有电脑人数占比8.3%。能够上网家庭65户,占比8.1%。拥有智能手机约1800人,占比约60%。该村的快递仅有邮政,除ems能邮寄到村委会,其他包裹只能邮寄的镇上(大约10公里)。

研究情况包括: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收入等。网购情况,是否具备网购设施、网购商品种类、网购花费,影响网购的因素等。

三、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分析,导致该村网购参与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网上购物不了解导致对网购的不信任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对网购没有概念。农民对网购接触较少,网购过程不能直接接触产品,网购需要电子支付手段。因此,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网购抱有疑感,认为网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选择在市场或者商场购物。相对而言,年轻人、教师及个体等行业的农村居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和主动性较强,更容易选择网上购物的方式。

(二)习惯传统的购物方式,不习惯网上购物

对比城市消费,大部分农村居民更习惯传统的购物方式,一些生活必须品更习惯去集市购买,而不是通过网络。对于农村居民来讲,网上购物是一个新型的购物模式,接受这种购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上变动很小,尤其是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对于他们来讲,改变生活模式或者消费方式比较困难。部分农村居民更习惯传统的购物方式,没有养成网上购物习惯。

(三)缺少网购工具

长福村拥有智能手机人数较多,约60%,但电脑和网线普及率很低,仅占8.4%和8.0%。调查发现,80%以上网购村民通过电脑进行网上购物,电脑的普及率低也是影响长福村网上购物的原因。长福村安装网线普及率低,手机上网需要数据流量,在速度和费用上交电脑和wiFi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居民并不通过手机来浏览一些网上购物的网页。

(四)物流配送不到位

物流公司太少,服务不到位。经调查,能到该村的物流公司仅有一家――邮政快递。仅邮寄信件类的快递能直接送到村委会,其他包裹只能运到镇上。此外还发现,家电在网上购物比例占据比较高,占15%,主要是京东、苏宁易购等商家推出的一种针对农村送货上门的购物模式,购买家用电器不仅可以送到家里。因此,能否送到农民家里也是农民选择网上购物的一个重要元素。

四、解决对策

(一)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与普及网购

很多农村居民不进行网购的一项重要原因是对网购不够了解信任、不懂得网购的具体操作流程,因此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与普及网购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例如通过视频宣传网购让农民了解网购。还可以通过一些讲座、宣传单方式为农民进行科普,使他们更好的了解网购、更熟练的实际操作。

(二)给予农村网购适当的补贴

农村居民收入较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而农村网购市场又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因此,政府可以给予农民网购适当的补贴或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促进弄农村网上购物的发展。比如:农民凭借其发票可以得到3%~5%的补贴。这样,政府拿出一小部分的财政预算来促进农村网购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网上购物的积极性,反过来还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解决农村网购物流配送不到位

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家电以及电子产品的网购量比例较大。因为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大的网上购物商场,均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其他物流公司可以效仿这种模式,将快件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定期的进行配送。从农民的角度,也可以实行集中购物的模式。例如成立购物网站等。

(四)保障、宣传网络支付的安全

网上购物的支付方式多为网上银行或者支付宝等支付工具。部分农民对网上支付安全性存在担忧、对网上支付的操作过程也不了解。银行要推荐农民开通网银,详细介绍网银的使用方法,让农民了解、使用网银。还要加强管理并宣传预防网上购物上当受骗的相关经验方法。

五、结论和建议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物流系统;配送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产品物流特别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对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深入进行研究。尽管发展迅速的工业品物流模式能为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能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但长期以来,理论界缺乏对区域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专门研究,在实践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使得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如何针对宁夏省的自身特点设计出高效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配送模式,对于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充分发挥鲜活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宁夏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现状分析

从理论上讲,物流系统由物流主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物流主体系统主要包括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在我国主要指农户),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包括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户,农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零售终端比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物流作业系统是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的种种技能和技术,保证生产据点、物流据点、配送路线的正常运作,以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指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1.1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规模日益扩大但功能不健全:近些年来,从事鲜活农产品经济经营的主体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吴忠水果批发市场建设投资达206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060万元,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经营面积达34323平方米,经营果蔬品种达100余种,年客流量达912万人次,年成交额2.5亿元,年成交量为3亿公斤,是吴忠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位居宁夏第二农产品集散中心。宁夏中卫宣和禽蛋专业批发市场位于中卫县东南部的宣和镇,占地面积40余亩,市场面积10330平方米,市场年客流量达3万人次,年交易量2万吨,其中禽蛋交易额2亿元以上。宁夏中宁县枸杞产地批发市场位于中宁县北环路,市场辐射宁夏、新疆、内蒙、陕西、河北、湖北、山西等多个省区,日客流量达2000人,日交易量70吨以上,旺季日成交额达200多万元,年交易额1.4亿元。宁夏灵武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位于灵武市郭家桥乡,市场屠宰的牛羊肉产品远销除海南,西藏等以外的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日均客流量达4000人次,高峰期可达1.5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该市场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肉及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作为承载宁夏省主要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核心形式,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批发市场的功能仍然局限于传统批发市场的功能,即它将众多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一起,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烂、不易保鲜的特点,对批发市场的仓储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绝大部分批发市场忽视这方面的建设,直接导致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交易效率低下、流通时间过长、损失率较大等后果,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1.2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在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方面,应用于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冷藏运输技术,仓储保鲜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目前,对于宁夏省农民出售产品而言,农村信息服务点、电视、广播和电话是主要的信息渠道。据统计,我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198个乡镇、2379个行政村,自2005年就已完成了村村通电话工程,截止2006年底,顺利解决了20乡镇不通光缆,91个乡镇不通宽带的问题。宁夏在187个乡镇已经全部通光缆、通宽带的基础上,用3至5年时间解决所有行政村宽带接入问题,在2007年年底,通光缆的行政村将达600多个。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基本形成,在全区内形成了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和信息采集点,定期采集农村生产动态、供求、价格、科技、灾害、疫情、气象、农民收入等信息,形成了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信息采集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基层信息平台建设迅速。一是建立了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平台的省区级农业信息网站。目前已成立为宁夏农业信息交流服务的核心平台。二是自治区所有市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平台。其中“中宁枸杞之乡”、“利通农业信息网”、“平罗农业综合信息网”等市县(区)的特色农业网站,内容结构合理,信息服务的领域日益拓展并接近用户需求。三是有8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45%。还在集镇、市场和村庄设立了120个信息的窗口。尽管近几年宁夏省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相对于农业来说覆盖面有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表现在:一是用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硬件建设、网络运行、信息采集、分布的资金短缺,光纤线路未能通到大部分农村乡镇,电脑在农村的使用率很低,电脑网络只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中,几乎没有农民为出售产品而购置电脑上网。目前,宁夏省内已有的农业物流专业服务网和各地市的农业信息网与县市一级、有关大中型企业联网的不多,农产品运输网、仓储网几乎处于空白,这些都对鲜活农产品的有效流通造成障碍。二是电话虽是便捷的通信工具,但因其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不丰富且成本较高,目前只有富裕户和农村专业户的经营中较常使用。是三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物流中间商中,目前仍处于口头信息,文字单据信息、条码信息等信息技术初级阶段,先进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很少得到应用,冷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很低。

2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配送组织现实模式

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物流作业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体系综合化。依据宁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鲜活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流系统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四种物流配送模式。

2.1以批发商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销地批发市场中批发商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交易伙伴不固定,大部分都属于随机交易,品种货源比较丰富,包括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贩销户,可以自由选择交易的品种,这种模式的配送中心规模都比较小,所以交易的量也比较小,基本上没有冷库、一般是常温储存和运输。

2.2以生产基地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配送模式的货源全部来自自有基地生产的产品,所以货源相对比较稳定,反应快速、灵活,能够更好的满足农产品基地在物流业务上的时间、空间要求,能更好地保持鲜活易腐农产品的新鲜度,能更快速、灵活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在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不必承担就货物配送的佣金问题的谈判成本,提高了配送服务效率。

2.3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第二方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连锁企业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典型就是超市自建的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我国超市经营鲜活农产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提升超市的人气,从而带动商品整体营业额的增加,这种模式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更高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优选、包装、深加工,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超市的进货成本,统一进货,规模采购,大大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价格,高效地配送,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损耗,从而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完好度,减少连锁店的存货和损耗。

2.4以储运业为主体的第三方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运输、仓储业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模式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货源的供应有组织保障,公司与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事先签订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构成较为稳定和长期的交易行为,各节点的彼此信任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由于单个农户的种植规模比较小,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品质和规格不均等,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加之交易成本高,因此单个农户无法满足一些特定客户的需求,而通过公司、基地、协会有组织的货源的供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通过双方合同形式,详细规定品种、数量、包装规格、等级、运输时限等内容,并且双方企业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较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合同双方对于合同履行所负有的责任也很明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鲜活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同时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吴海鹰、陶源、马学茹.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008

[3]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营销物流运作机理及模型.农业经济,2006-3

[4]陈清华,王朝良.特色农业发展管理实证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07-1

[5]李学工,刘伟芳.论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的管理系统.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4

农村物流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协调建设

农民消费不足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现实,这一方面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即需求方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农村商品流动能力弱及相关设施不到位即供给不充分。2014年3月17日,我国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指出,要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在农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自由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将三者进行协调建设,使其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还能实现更多社会价值。

一、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及农村超市的定义及作用

(一)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集贸市场是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以集市贸易为交易形式的各类市场统称。

集贸市场是村镇地区商品交换的最主要场所,对村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1)促进地区商品流通,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集贸市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地区内商品流通,也促使农民根据市场供需状况预测各产品未来销售前景,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机制下优化。(2)提高地区农民素质及生产经营能力。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使得农民更具生产积极性,同时不断完善经营理念,提升自身整体素质。(3)促进商品化的实现,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二)村镇批发市场

目前,村镇批发市场以农产品批发为主,主要经营粮油、蔬菜、瓜果、畜产品、水产品、调味品等,是一个现货集中批量交易的场所。

村镇批发市场较集贸市场向外辐射能力更强、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体制更完善,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形成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村镇批发市场多为产地市场,对进一步推动地区生产专业化、向上联接城市向下联接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超市

超市的商品品种丰富、质量可靠、价格合理。随着超市购物在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超市也有了较快发展。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中心基本有大型超市,经济相对较落后的村镇辐射地区也有较大的进步,原来的小商店、农家店逐渐被改造为相对正规的小超市。农村超市的发展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可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对村镇地区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多层次的,三者协调发展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使作用最大化。

二、集贸市场、村镇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的突出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发展中逐渐显现的各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少规划,市场用地不合理

当前我国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多为自发形成,缺少政府指导和规划。在一些地区,农户自搭帐篷依马路经营,一方面增加道路拥挤、阻碍交通,破坏村镇形象,另一方面未形成产品分类区,交易效率低。依马路经营存在安全隐患,场所具有不稳定性。此外,自发形成的市场未充分考虑商品流向、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场辐射范围等要素,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布点具有盲目性。

(二)少投入,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一直重视农村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财政普遍较为紧张的村镇政府而言,投入到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建设上的资金有限,靠市场自由发展的后果是:许多市场无公厕、无排水、无停车点、无消防设施等,有些甚至连摊位设计也十分简陋,下雨天只能撑伞经营。基础设施落后带来卫生问题、安全问题,阻碍发展。

(三)少管理,产品质量低下,交易行为不规范

产品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集贸、批发市场的副食品以及超市经营的部分商品。“三无”产品、过期产品等类似情况的发生给农民生活带来威胁。一些商家存在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管理不到位导致这些情况没有及时改善。此外,农村超市还存在产品种类过少的情况。

综上,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的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发展,两者无明显区分。农村超市存在的产品质量低下、种类不足问题也影响了其补充作用的发挥。

三、集贸市场、村镇批发市场和农村超市的现状及目标分析

在分析完突出问题后,以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分析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现状,并列出目标状态的功能效用。

综上,现状与目标存在差距。协调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存在的问题,更能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各自功效,形成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

四、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协调建设的方法

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弊端已显现,市场失灵处可以考虑政府调控,比如:规划选址、规模预测、配套设施。

(一)规划选址

选址要遵循统筹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自然环境又要考虑社会环境,既要考虑村镇居民又要考虑村镇辐射范围内的农民。

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超市一般建立在村镇,小型超市则遍布村镇及其辐射地区。村镇批发市场多为产地批发市场,占地规模相对较大,存在外地人过来购买或销往外地的需要,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选址需避开人流量较大的村镇中心,偏向村镇且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可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批发市场和消费者作为联结点,和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在网络中选择最适合的点。集贸市场与超市则相反,两者主要服务于地区内农民,农民日常购物方便最重要,因此,选址应着重考虑交通条件、客流量、集客源、周边安全情况等。此外,选址时还需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规划。对距离村镇较远、相对贫穷的地方可以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民经营小超市。

(二)规模预测

先从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说起,大多数村镇为小型批发市场,且多为批零兼营。经营的多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水产品或规模化产品,因此,批发市场的规模应主要依据这些产品的产量,再考虑仓库、停车点等。农村超市规模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而对于集贸市场,我国行业标准《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里对集贸市场的规模、设计等进行了总结和规定:根据相关数据计算人均市场用地指标、平集日入集人次、平集日高峰系数,再得出集贸市场用地面积。需特别提出的是,在建设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时,要注意两者的功能区分。

(三)设计与配套设施

村镇中心的大中型超市一般在建筑内部。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最好设在建筑内,采用柜台或店铺形式,设固定摊位。三者设计均需划分功能区,集贸市场应注重综合,批发市场则应注重专业化,超市还应考虑当地人偏好。基本配套设施如水、电、通讯、停车场、消防、垃圾站、公厕、仓储、卫生防疫站、服务管理中心等也需配备齐全。批发市场与超市还需考虑物流问题,是否建立包装及物流配送点应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对于建设的其他建议

在上文分析三者存在的问题、现状及目标、建设方法后,拟提出一些建议。

1.政府加大投入

目前,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在大多数村镇地区发展不良与政府有一定关系。建设市场涉及市场规划、市场用地、建设资金等,投入较大,且经济回收期较长,社会资金往往不愿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提供相关扶持,比如:对经营者进行补贴、贷款贴息等,或者直接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市场建立的审核要更严格,规划详实、论证充足的才能批准建设,同时,对市场准入者的审核也要更严格,尤其是批发市场,需提高准入门槛。

2.促使经营者文明经营,提高经营水平

自觉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是经营业主应遵从的基本理念。市场内可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市场运营准则,加强经营道德教育,约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还可以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文明经营者(包括诚信经营、环保经营)给予奖励,相反,对不文明经营者予以惩罚。

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经营水平要求较高的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够规范,抵御风险能力也低。因此,要提高经营者经营水平,可以鼓励其参加相关培训,对业绩佳者予以奖励。

3.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管理工作

市场良好健康的运营光靠自身是不够的,还需政策与法律支持、当地政府支持。大多数地区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一些法规没有出台,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管理的法规对于三者的良性发展十分必要。此外,还需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在行动上督促业主主动承担相关市场设施维护、升级改造、卫生、治安、消防等责任,切实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明确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打击不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辉,乔忠.村镇集贸市场区域布局及其优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

[2]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0(02).

[3]陈宝峰,任金政,杜浦.村镇集贸市场选址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2).

[4]余金凤.关于发展农村超市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7(10).

[5]李伟.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