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十篇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十篇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7:03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1

关键词:传统革命教育影响对策研究

传统革命教育是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地任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极为重要的政治优势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传家宝,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1.革命传统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影响的现状

1.1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不够关心和重视

当代大学生对现实关注较多,时代感较强,对历史和传统兴趣不浓,主动学习和了解的甚少。我们随机抽取了我校6个班级478名学生做了调查,其中每天坚持观看新闻的共38名同学,占7.9%,经常从网络报纸等媒体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共56名同学,占11.7%,而其余384占80.2%学生更愿意关注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从调查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国家时事政治等关注度不够。

1.2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不够理解和认同

很多学生自我意识强,但在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上却比较迷茫。在对我校随机抽取的478名学生的问卷调差中,有明确的理想目标的128人,占26.8%,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72人,占15.1%,基本没有确切理想目标的278人占58.1%。同时还调查了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史的了解情况:详细了解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41人,占8.6%,部分知道的215人,占总人数的45.0%,基本不知道的222人占46.4%。

1.3大学生对传统革命教育缺乏责任和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多的维护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差,诚信观念淡薄。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此同时,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致使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

1.4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缺乏热情和追随

当代大学生有消费意识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追求享受。有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得过且过的状态对待学习。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追求吃穿高消费。有的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愿动手动脑,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和班集体活动。

2.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状的成因

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复曲折,冲击着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同;二是受国内环境影响。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社会问题;三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常常以金钱来衡量成败得失,长久以来,致使学生树立了错误的观念;四是革命传统教育方法手段陈旧落后。信息化的新时代,传统的单一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单纯依靠党团组织和政治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已经不适应形式的要求。

3.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

3.1不断丰富新时期对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突出“细”,注重“情”,致力“帮”,讲到“活”,入到“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合理消费。四是加强党风教育。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德,学习实践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3.2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

3.2.1学校教育模式

首先,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写进教材、纳入课堂,通过课堂教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政治工作,将其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次,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联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充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内容。

3.2.2参观见习模式

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红色景点”参观见学,通过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增强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做法,选取一些革命旧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之起到长期开展教育的作用。

3.2.3纪念活动模式

举行各种革命纪念活动,到英雄陵园或墓地祭扫烈士墓,到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访问革命老人,重温部分烈士的英雄事迹,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演唱革命歌曲和戏剧,举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等。

3.2.4先进事迹教育模式

要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继承革命传统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为民书记郑培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深山信使”王顺友、爱心大使丛飞、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等。

3.2.5社会实践模式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3.2.6网络教育模式

传统的革命精神要与先进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在互联网上开设更多的“红色网站”、德育网页、“红色论坛”。使革命传统教育走近学生、走进心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法。

4.营造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中心议题,各级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宣传革命道德传统。

总之,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动员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发扬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扎实做好新时期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使新一代大学生能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振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革命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4).

[2]刘建平.红色旅游与公民理想信念教育[eB/oL]..

[3]郑文芳.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2

一、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革命传统包含着英勇奋斗、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在这种内涵上的统一,使得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游客进行着无声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的主要内容,虽然只是一些遗迹或纪念馆,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是老一辈革命精神的呈现载体。红色旅游载体所蕴含的这种革命精神也就构筑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1.红色旅游载体中蕴涵着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党没有明确自己的领导地位,当大革命失败后,致使许多革命者不幸遇害;在紧接而来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又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深刻把握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采取生搬硬套,使革命陷入危机,最后被迫长征。从上海一大会址到井冈山、到瑞金、到遵义、到延安,这一个个革命遗址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反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而这种成熟和发展依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可以说,一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史。

2.红色旅游载体中彰显着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追寻革命遗迹,我们聆听到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受到的是革命前辈那舍身成仁,英勇就义的奉献精神。在红军长征时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敌人更是围追堵截,但我们的战士没有怯懦和退缩,他们生死相依、不怕牺牲、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血牺牲,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一直照耀着整个长征的路途。如在飞夺泸定桥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面对敌人的密集炮弹、万丈急流时,他们丝毫没有畏惧,他们抓着铁索,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其中有三人就当场牺牲。这在体现忠心为国、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们顾全大局、集体至上的思想信念。

3.红色旅游载体中浸透着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抗日战争甚至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一直闪耀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革命先辈们在艰难险阻中不怕吃苦、艰苦奋斗、为着革命的理想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在根据地,乃至革命活动过的所有地方都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为我们塑造了学习的光辉典范。从一件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革命环境的艰难、革命生活的困苦。但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面对这种困境的拼搏精神。在1941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给革命带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在这种生死存亡之刻,直面死亡威胁之下,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才使革命渡过难关,并最后焕然一新,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二、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乐功能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精神内涵丰富和实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红色旅游是难得的新平台、新课堂,具有很强的学习与教育功能。在新时期,红色旅游为大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2]。

1.红色旅游“寓教于游”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堂之外的教育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还采取课堂上那种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显然已行不通,理论上的抽象和空乏更是让当今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了。这也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走出困境,让优良的革命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红色旅游通过学生的参观游览、参与活动、互动交流等方式受到教育和感染。这种“寓教于游”的方式让学生走出了只重理论教学的呆板课堂,让学生亲自去革命遗址中感受和体会,这使得其感受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切,也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须要用感光和行动来体会和领悟的教育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

2.红色旅游“寓教于行”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自主学习的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厌恶被动接受的灌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还采取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则很难让新时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接受,更别说受到道德情操的洗礼。红色旅游这种“寓教于行”的教育方式,因其“行—知”的内在特质,让大学生在实践或情影体验中得到启示和感悟。比如重走长征路,通过重走长征路,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和体悟革命的艰险,长征精神的伟大。在这种感悟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动的,其所得的感受直接来自于自身的所思所感,而不是被动接受。因而也使得这种教育更深刻,更有效果,也更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红色旅游这种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精神以旅游这一时尚形式传输给大众,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其效果更为显著。

3.红色旅游“寓教于乐”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红色旅游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其中一个景点或一幢建筑就可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可能凝结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当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在参与红色活动时,在聆听革命故事时,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时,他们可能就已经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并受到身心的震动。红色旅游就是通过这种游览、参与、聆听等方式,让人们在兴致勃勃的旅游过程中,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身心得到锻炼,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且对游客今后的人生也许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4]。

三、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新课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但当前,红色旅游还没有被作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相关方面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为给高校红色旅游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试探究如下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1.构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机制从开展基点上,国家应该给大学生参观红色景区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学生参观红色景区,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地方开始完全或部分免费开放了,比如湖南的韶山纪念馆、山西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江西井冈山的安福县全部景点,等等。但还不全面,还没达到开展大规模学生红色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已出台了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个人参观实行半票的规定,但各地方对政策的执行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因此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开展主体上,高校应该在财政支出和组织开展方面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在财政方面,为确保红色旅游活动的开展,高校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资金,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目前高校通过红色旅游,组织学生进行专门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还很少见,大都只作为娱乐性活动而开展。在组织开展方面,因高校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为确保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安全、有效、有序开展,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高校还应出台相应的开展方案及组织细则,从而使大规模开展红色旅游教育有其可行性与操作性。从开展客体上,红色旅游景区应为高校学生旅游教育打造专用平台。一方面旅游景区要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德育队伍,确保在引导参观和安排讲解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高素质的德育指导。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应和学校一起协商探讨,建构红色旅游的可规模化开展模式。高校大学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只有打造一个专门的参观平台,构造一个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又具有可行性的开展模式,才能真正有效、有序、长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成效。

2.探索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实施原则首先,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就近旅游”原则。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而高校所在地或附近也不乏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比如湖南的故居、刘少奇故居、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江西省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南昌起义会址、红都瑞金,等等。这种资源优势不仅为高校就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可能,而且对高校大规模的开展红色教育也十分有利:由于旅游景区距离近,一方面其有利于红色旅游的组织管理,可以为高校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高校和景区及时的沟通和协商,为高校红色教育有效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信息便利。其次,因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避峰旅游”原则。所谓“避峰旅游”就是为避免旅游的高峰而岔开旅游时间,从而确保质量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特点。一般来说,三四月是春游高峰,五一、十一、中秋等则是节日出游高峰。规定高校相应的出游时间,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不同高校同时挤对同一景区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调节高校与非高校游客数量季节性高峰的出现,从而不会因游客过多而对景区接待产生太大压力。针对这种带有季节性和节日性的旅游,采取“避峰”原则很好地实现了游客分流,能使红色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地开展。再次,因旅游目的的多维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教乐相兼”原则。开展红色旅游一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无论在景区的建设上还是导游的讲解上都要深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比如,在讲解图片时,不仅要讲清其故事原委,更应要透过图片揭示其深层的内涵,因为一组图片不止是某个时段的历史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的彰显。再有,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强调其教育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娱乐性。红色旅游作为德育的一种新形式,只有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乐”,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红色旅游时要充分注意“教乐相兼”的原则[5]。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3

关键词:革命传统;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艰苦奋斗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学校、家庭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很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对从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作风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把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1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1]这些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是我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武器;是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革命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革命传统都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2]

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争做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是教育青年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世代相传。[3]

2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普遍缺失了革命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生活上,盲目消费,互相攀比,不懂得勤俭节约,甚至不屑于勤俭节约。在自我管理上,自理自立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在学习上,缺乏顽强拼搏,苦战攻关的精神。在精神上,意志力弱,面对困难,很多青少年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在信念上,还表现为理想信念意识淡薄,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不懂得为谁学习读书。

革命传统包含着相互联系的四层意思:一是在信念上,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二是在工作上,不怕艰苦,勇于拼搏;三是在生活上,勤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四是在精神上要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对广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确定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的青少年缺乏革命精神,那将成为竞争中的弱者。成长于新时期的青少年,生活比较优越,对于过去的艰苦生活,却不甚了解,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历程、光荣传统更是知之甚少。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忆苦思甜已不需要,革命传统已经过时。近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益等,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置革命优良传统和党纪国法于不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奢侈浪费,贪图享受,甚至腐败堕落,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已经对不少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以上这些都表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3.1积极探析决定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革命传统教育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其内容有具体的历史环境因素。新时期,决定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外开放的扩大,可能使一些人崇洋;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可能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忘掉自己的使命和宗旨。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可能使一些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可能使一些人道德沦丧、随波逐流。第四,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也决定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相应内容。

3.2不断丰富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3.2.1理想信念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3.2.2基本国情教育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已经不小,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针对这一国情,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合理消费。

3.2.3党的宗旨教育

青年学生有其知识、精力和思维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炼,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要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德。

3.2.4艰苦奋斗教育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教育学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图虚荣、不浮躁,不见异思迁。忠贞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付诸实现。

3.2.5党的作风教育

教育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养成民主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3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要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3.3.1学校教育模式

首先,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写进教材、纳入课堂,通过课堂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其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次,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联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充实革命教育的新内容。

3.3.2参观见学模式

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红色景点”参观见学,通过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增强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做法,选取一些革命旧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之起到长期开展教育的作用。

3.3.3纪念活动模式

举行各种革命纪念活动,到英雄陵园或墓地祭扫烈士墓,到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访问革命老人,重温部分烈士的英雄事迹,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演唱革命歌曲和戏剧,举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等。

3.3.4先进事迹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为民书记郑培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牛玉儒、“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模范法官宋鱼水、“深山信使”王顺友等。要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继承革命传统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3.3.5社会实践模式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去锻炼,去创业。[4]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3.3.6网络教育模式

传统的革命精神要与先进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在互联网上开设更多的“红色网站”、德育网页、“红色论坛”。使革命传统教育走近学生、走进心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法。

3.3.7自我教育模式

抓好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应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克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教育学生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以优良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鞭策自己。

3.4营造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

3.4.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能得到熏陶、净化、升华,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焕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

3.4.2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某些混乱的舆论、腐朽的文化、低俗的社会风气,需要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来净化。各级新闻媒体要拿出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通过评论、采访、网上论坛等形式,宣传各地革命传统教育好的的做法和经验。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于新时期,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我们应动员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发扬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扎实做好新时期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革命传统教育,文明词苑[eB/oL].郑州文明网,2003-03-07.

[2]刘东朝.重视新形势下的革命传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6.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4

一、辛亥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和“革命教育论”:冲决清末教育宗旨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是与其革命活动相伴相生的,革命是教育之张本,教育是革命之工具,其主要形式和途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清政府“癸卯学制”颁布实施后,各地广泛兴办学堂、大量需求师资、青睐留日学生的契机,一些早期革命党人以留日归国人员的面目进入各级各类学堂和教育部门任职,以正当职业为掩护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发展秘密会员,成立秘密组织,传播革命思想,暗中发动或支持。“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学堂,其次是新军,其次为会道门和耶稣教会,其次为工厂,其次为土匪、流氓,各同盟会员极端保守秘密,均以‘新学界’面目出现。”[1]二是利用清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一些早期革命党人回国返乡,联络同志,筹集经费,创办普通私立学堂,以办学为名义、以学校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同盟会员在国内各地创办和任职的学校有73所,担任教员的学校有80所”,“在全国二十个省内的学界开展了广泛的活动,而以山东、广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省为活跃”。[2“]1906、1907、1908这三年是同盟会员在学界活动的高峰期,这三年会员主办和任教的学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3]这些学堂及其创办者与地方绅商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不少创办者出身当地名门望族,以地方官员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旌奖作为招牌,表面上是普通私立学堂,而实际上是革命党人的落脚地、联络点和工作站,一旦革命条件成熟,创办者又往往成为地方官员和绅商起义反正、光复独立的说服者、催动者与组织者。这种形式,革命党人可以拥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对于直接创办革命学堂更具隐蔽性和安全性。三是革命党人直接创办或控制的革命学堂。这类学堂数量虽少,可影响极大。其特点为:革命党人创办或控制着学校的领导权,学校领导和主要教师均为革命党人,在校内公开地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大批学生加入革命组织,对学生开展军事训练、秘密组织革命武装,与区域内革命组织具有密切关系或者本身即为区域革命的中心。特别是,长沙明德学堂与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关系密切,芜湖安徽公学是安徽同盟会的联络中心,云南讲武堂是云南光复起义的大本营,保定育德中学堂是河北同盟会的活动基地,等等。四是创办革命报刊,组织革命性质的教育社团、学术团体,开展集会演讲,实施广泛的社会教育。据统计,“各地各种革命书报,自乙未年(1895)以迄辛亥,约千数百种”[4]。它们大多创办于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以日本的东京和国内的上海为主要基地,以留日学生、流亡革命党人和国内学堂学生、新军为主要作者群和受众群,通过教会、外国驻华机构、私人夹带、秘密邮寄、私下传阅等方式流通。革命党人还组织了一批革命性质的教育社团、学术团体,以教育、文化活动为名义开展革命活动,最早最著名的是蔡元培等人1902年发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此外还有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文学社等。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中坚也;中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前列也。”两者都需要通过宣传以鼓动、教育以发动,因此,“革命教育者,惟有社会教育之可言”,“不在家庭教育,不在学校教育”。

革命党人在革命教育活动以及与立宪派的论战中,形成和表达了自己的“革命教育论”思想。称“各国民族之鼓舞兴起于革命之事业者,未有不由于教育之影响”[6]。“教育者,时代精神之导火索也;时代精神者,教育事业之聚光点也。”[7]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教育以及清政府的教育宗旨和举办的新式学校充满专制性、奴化性,造就的是“无自治之力,亦无革命之心”的一批批奴役;另一方面,鼓吹自办“革命之教育”,培养“革命之健儿”、“建国之豪杰”、“流血之巨子”。[8]吴稚晖等信奉无政府主义的革命党人,还批评“以革命、教育为两事,而以激起无意识暴动之感情目为革命,复以近日教育家行于学校内之劣秩序及奴隶教育为教育”都是错误的,主张“无政府主义之革命,无所谓提倡革命,即教育而已;更无所谓革命之预备,即以教育为革命而已。其实则日日教育,亦即日日革命”。[9]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思想,实以民族、民权革命教育论为两大重点。他们在主张民族主义、种族革命上是一致的,与此相应,便主张以民族主义为革命教育的第一要义,宣称“革命者,今日支那民族最大之幸福也,民族主义则求此最大幸福之引线也”,所以,“曰国民教育,不如直揭民族主义以为教育之旗帜”;“曰军国民教育,不如直揭支那民族主义以为从事教育者之事业”。[10]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民权主义,就是开展“政治革命”,“建立民国”,与此相应的革命教育就是要使“人人当知平等自由之大义……今日之革命,当共逐君临我之异种,杀尽专制我之君主,以复我天赋之人权”[11]。可见,革命党人的民族、民权“革命教育论”互应互通、互为表里,聚焦于清政府统治、君主专制制度,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忠君”的首旨。革命党人进而批判了作为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基石的孔孟儒家学说,尤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用保存国粹的形式来宣扬排满复汉思想,影响极大。[12]章太炎以“有学问的革命家”的面孔讲学演讲、发表论述,从者甚众。他在学术上发挥“尊子贬孔”说,“援引诸子以夺孔孟之正位”,在政治上批评“孔子最是胆小,虽要与贵族竞争,却不敢去联合平民,贵族政体”,“孔教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今日我们想要实行革命,提倡民权,若夹杂一点富贵利禄的心,就像微虫霉菌,可以残害全身,所以孔教是断不可用的”。[13]吴虞更是尖锐地指出,“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专制,曰教主之专制”[14]。“教主之专制,极于孔子之诛少正卯,孟子之距杨、墨。”[15]因此,必须彻底批判孔孟学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才能“鼓舞言论思想自由之风潮”[16]。这些言论完全超越了传统之“非孔”、百家争鸣的藩篱,可谓横空出世、振聋发聩,从政治认同、道德伦理、学术地位等方面给“尊孔”以巨大打击,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尊孔”的要旨。当然,辛亥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和“革命教育论”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它以暴烈的形式从“破旧”方面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为现代教育宗旨的确立开辟了前路。但在“破旧”的同时,很少甚至几乎未遑顾及“立新”,在打破一个旧的或者说坏的教育宗旨之后,如何建设一个新的或者说好的教育宗旨的使命,便留待来者。中国现代教育又到了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头。

二“、五育并举”“:民元教育宗旨”的思想基石

民国建立后的半年多时间,新成立的教育部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1912年1月19日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恢复和稳定教育秩序,从表象层面对前清教育进行初步改革;二是组织制定“壬子—癸丑学制”草案和起草各级学校令,试图对学校系统和教育体制做全盘的规划和改革;三是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即通称的“民元教育宗旨”。教育宗旨是教育制度的灵魂,并随着一定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而因时因势演化。清末教育宗旨随着清朝的覆灭已经失去效力,其“忠君”的首旨更与共和政体相冲突,社会急需也极为关切一个新的教育宗旨,而其思想基础和可能走向在当时面临多样选择: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立宪派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或者流行一时的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想等。大教育家蔡元培作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将具体教育行政、学制改革更多地委于范源廉、蒋维乔、陆费逵等人,他自己的关注和兴趣焦点在于教育宗旨方面。蔡元培对于教育宗旨的思想阐释集中有两次:一是1912年2月在上海《民立报》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后经修改,刊载于《临时政府公报》和《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题目改为《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二是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在开幕词中讲得最多的仍是教育宗旨问题,几占篇幅的一半。两次论述,各有侧重,但主旨一致,共同构成其“五育并举”思想的完整表达。蔡元培虽讲“五育并举”,但其关注重点在于形而上的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创新之处更在后二者。对于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则较少论述,此二育,亦清末民初一时之思潮尔,蔡元培随时代有所采挹、损益而已。因此,其“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甫经提出,即有人敏锐指出“蔡君意见并非兼采五端,而实以世界观及美感二者为教育方针也”[17]。现在,或可将蔡元培主张的教育方针更准确地概括为:五育并举,三育为基,世界观教育为本,道德教育为首,美感教育为重。

(一)世界观教育为本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用了近半篇幅来阐述世界观教育,着笔最多,关注最切。在中国现代诸教育家中提世界观教育者,当推蔡元培为第一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修养论而乏宇宙观,尊奉实用理性而忽略本体价值的国度,世界观教育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他自称:“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两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18]这既是其教育思想的原创之处,也是其关于教育方针的本体论、终极价值论,还是理解他的整体教育思想的切入点、逻辑起点。虽然后来蔡元培极少系统阐释世界观教育,甚至隐而不彰,但它始终以潜流暗脉的形式贯穿、弥漫于其教育思想之始终及各方面。蔡元培与王国维、严复,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时期极少几位具有哲学头脑者。细而论之,严复更具哲学思维,王国维更具哲学方法,而蔡元培更具哲学态度;比较起来,蔡元培的哲学是文化形态、整体形态的;极而言之,蔡元培具有一种近乎“宗教”的情结。只有把握此点,方可理解世界观教育在其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本体地位,方可理解其道德教育、美感教育思想之独特处,方可诠释其一生教育活动、政治行为的进退去处。

(二)道德教育为首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用了过半篇幅来谈教育方针,但与几个月前的文章相比,发生显著变化,由强调世界观教育转向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先前以世界观教育为本体,此番则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称“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19];“教育家必有百世不迁之主义,如公民道德是。其他因时势之需要,而亦不能不采用,如实利主义及军国民主义是也”[20]。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这种思想转变是双重的。一方面,由强调世界观教育转向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至于是自觉转变还是出于应对临时教育会议的权变策略,难以考证。另一方面,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也由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政治观,拓展、转向“专为未来”的“百世不迁之主义”,既包括隶属于政治者,也包括超轶乎政治者,既包括具有工具性、现世价值的社会政治观,又包括具有本体性、终极价值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这是蔡元培的一种自我突破、时代超越,超越公民道德教育观而进于人格道德教育观,超越清末民初一般教育家的“群育”道德教育观,而进于着眼人格培养,注重以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的具有美学色彩的道德教育观。

(三)美感教育为重对于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思潮的发生发展,贡献最大者当推王国维和蔡元培,发端于王国维,育成于蔡元培,并与现代教育宗旨的讨论、确立密切相联。在清末教育宗旨讨论中,王国维于1903年6月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从教育宗旨的角度提出“美育”一词,并将其与德、智、体诸育同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但并未引起重视和共识,也未被政府采纳为教育宗旨的内容。直到民元教育宗旨颁布,美育列入,才推动了美育思潮的形成。蔡元培在五育之中,具有原创性、富有实践性且终身奉持不渝者当推美感教育,也因此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美育思潮和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导者、推动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终生性、全程性、全民性,二是人格性、陶冶性、本体性。他认为,美育除了通常的德育、智育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世界观教育的价值。“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21],“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22]。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美育之所以能够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23]。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后仅4天,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教育部为会议准备的教育宗旨原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及武勇两主义济之;又以世界观及美育养成高尚之风,以完成国民之道德。”会议认为,“美育一层,加入中小学校、师范学校教则内,俾知注意”即可,不必专门列入教育宗旨;“世界观为宗教的、哲学的,不应加入普通教则内”,并吸收了相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部分内容。议决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国家为中心,而以实利教育与军国民教育辅之”。[24]这就是说,蔡元培关于教育宗旨最有原创性、最有价值的部分——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没有被会议认同和接受。获此信息,教育家严修感到“大奇大奇”,即往访会议副议长张伯苓,劝其力争保留。[25]最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仍以道德教育为首要和中心,去国家主义教育,加美感教育,未采纳世界观教育。民元教育宗旨虽未完全采纳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但无疑是以其为基础和主导,它不仅是蔡元培作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短短半年多任期内最辉煌的一笔,是蔡元培作为大教育家一生中两大教育事功之一,更为现代教育宗旨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石,为中国现代教育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价值导向。

三、现代教育宗旨的确立:教育家蔡元培与教育创新民元教育宗旨是辛亥革命、民国建立的直接产物,标志着现代教育宗旨在中国的确立,这其中蕴涵了大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创新力,彰显了教育创新对于现代教育宗旨确立、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教育宗旨面临多样选择可能以及现代教育何去何从之际,蔡元培以其包容性和创新性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并且超越党派、超越当下、超越自我、超越当时的一般认识水准,立足人的培养而指向教育的本体价值。

(一)反对“忠君”而超越辛亥前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民元教育宗旨剔除了清末教育宗旨“忠君”、“尊孔”的核心要义,这固然是民国建立后的必然政治结果,而溯其远因,实不能不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及其“革命教育论”思想,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在国家教育意志层面的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禁锢,传播了民主自由观念,为共和政体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元教育宗旨的确立开辟了前路。这正是“革命教育论”最富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同时,辛亥前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之消极方面也是显著的。民族革命教育论有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更多地着眼于教育的革命作用,而较少考虑教育的建设作用,甚至将教育作为培养刺客、酝酿暴动的工具;尤其吴稚晖等无政府主义者的教育与革命混同论,更是严重抹杀了教育的独立性,开启了政治干扰乃至取代教育的恶端,预埋了后来实施“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伏线,而“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名义下的教育专制亦盖源于此。辛亥后,“革命教育论”并未成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主流,既是由于时代的制约、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由于教育总长蔡元培的自身超越。他在辛亥前作为以刺杀、暗杀为重要革命方式的光复会领导人,也曾领导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甚至“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种子”[26]。他也曾受到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学生一起穿着军装出操训练。但其本色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家,在民国建立后,没有以暴易暴式的用“革命教育论”取代“忠君”教育,而是从教育的育人本质出发,思考和解决辛亥革命后的教育问题。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5

中国德育:近年来,龙岩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德育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好奇的是,龙岩市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途径?

林小洪:我经常说:文化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发展人、成就人。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龙岩地处闽西,是全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闽西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此召开过影响深远的“古田会议”,具有天然的红色文化优势。2014年10月31日,在“新古田会议”上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问题倒逼出路,革新解决难题。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途径,源于我们龙岩地区的德育困境。龙岩地区的德育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长、老师欠缺理论,缺少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做得不深不透,没有主线,不成系统。所以我们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龙岩故事”,将红色文化作为整个龙岩地区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通过学习红色文化理论,解决教育者理论匮乏的问题;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这根主线,将德育的课程、教材、活动等串联起来。

中国德育:红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龙岩不可能覆盖全部内容,那么,龙岩红色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核心内涵?

林小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国近现代历虫的变迁,真实再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我们龙岩要怎么挖掘、怎么运用?其实想一想,自家山头都是宝,龙岩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像“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为核心的古田会议精神、“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老区革命精神、“干革命走前头、搞建设争上游”的苏区创业精神和“依靠群众,求真务实”的才溪调查精神。这些红色精神资源典型具体、感染力强,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动力。

中国德育:内容确定后,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请问龙岩市是如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的?

林小洪:教育理想即使再丰满,如果不脚踏实地去推进,那现实肯定很骨感。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步步落实。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场所,课程是重要的载体,我们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如编写《风展红旗如画》《红土地》《红土书香科教乐园》等地方教材,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正能量,使红土更红、老区精神薪火相传。上杭一中、长汀一中等不少中小学校自编了《上杭苏区永流芳》《客家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以全新视角诠释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揭示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之处,实现了红色资源、教材资源到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

中国德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血脉中,不仅要立足于“教室小课堂”,更要向“社会大课堂”延伸,请您谈谈龙岩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

林小洪:红色文化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融入。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过程中,我们开展“圆梦蒲公英”“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有太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以古田会议会址、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依托,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做红色小导游等活动,在校外“社会大课堂”活动体验中启迪着学生为人处世的智慧。

为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闽西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我们还坚持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了走进博物馆“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小学新生到博物馆参加“红ppt”“与馆长面对面”,以此开展入学教育、团队活动等。

我们还利用清明、“六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三爱”教育,如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加祭扫、敬献花篮,缅怀英烈。

中国德育:当前社会相对浮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红色文化育人又是一项见效相对较慢的工程,针对这种情况,在评价机制方面,龙岩市有怎样的思路?

林小洪:我一直强调,要真正使红色文化教育取得实效,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唯分数论的状况。我们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各种德育熏陶。因此,我们长期开展入团入队、成人礼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中国德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拥有一支立场坚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您谈谈龙岩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林小洪:每个老师都是孩子的成长榜样。推广红色文化,我们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这个方面,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奖励优秀教师,二是惩治无德老师。

在奖励方面,我们定期评选龙岩“杰出人民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选出一批师德模范。在惩治方面,我们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教师工作松弛,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教学平庸、散漫、懒惰、拖拉,等等问题。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6

【关键词】网络语境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74-02

“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红色革命歌曲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2006年“五一”期间在井冈山举办第一场“红歌”赛以来,“红歌”犹如一场红色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红歌”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者发现了红歌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探索依托“红歌”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红歌”的概念

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2011年4月下旬,重庆市委宣传部为庆祝建党90周年,积极响应《唱响中国》节目,掀起红歌传唱热潮,要求人人学唱36首歌曲。

简单的说,“红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红色革命歌曲。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火热的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植根于中华大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美学意蕴和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特点。

每当人们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回忆,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能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

目前,对红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诠释。“红歌”的概念也有所拓展,除战争年代经典红歌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各类昂扬向上、进步健康的歌曲,如《爱我中华》、《东方之珠》、《七子之歌》等。只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只要能够在其中找到时代烙印,只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都应该属于红歌。

二、“红歌”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理解中国革命的精神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变的时代,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下,一些内容空洞甚至不健康,缺少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歌曲、流行歌曲侵占了人们的视听空间。如果这些歌曲被青年学生接受,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压抑、消沉、空虚的感觉。加深对中国本民族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刻不容缓的。

红歌善于从密切相关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革命斗争的思想内容和军民的生活词语组成了红色歌曲的特殊风格。比如,解放区流传的《南泥湾》,它把延安解放区革命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场面、战士勤劳的优秀品质和英勇善斗的革命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

2.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

回首望去,红歌就像一座丰碑,每一首都记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把一曲曲红歌串起来,展现的就是中国革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红歌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用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来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弥补了传统说教型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逆反等心理的不足。

通过一遍一遍的传唱,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化解矛盾,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所以说“红歌”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进行大学生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有效形式。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歌以其特殊而经典的语境和旋律,承载着真、善、美的内涵,具有感染和熏陶的积极作用。

红歌传唱以其红色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唱响了主旋律。它形象生动地传播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革命文化内涵,发挥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应有的导向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红歌传唱活动,以红歌所蕴涵的红色意识形态,发挥政治信仰的导向功能,用红歌所承载的精神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辅导员开发利用“红歌”的方式

1.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红歌传唱作为党课学习中的隐性课程,实际上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所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具有隐性的陶冶人、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的特性,不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潜在的导向功能,而且对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起着促进与调节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习得成效明显,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潜在课程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及政治倾向的培养等有着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学党史、唱红歌,组织高校大学生开展情景式党课学习的诸多新方式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国内各大高校结合“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排练红歌节目,对红歌进行了再包装、再传播,把优秀的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2.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青年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在红歌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注意贴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生对红色歌曲有一定的鉴赏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将红歌传唱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时俱进。如组织校园合唱队、乐队,举办歌咏比赛、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当中,使大学生充分体验红歌的魅力,主动参与其中接受熏陶,达到寓教于乐的功效。

3.构建、完善红歌传播的网络平台

网络的普及和开放性特点,使新旧思想在网络这个平台中对撞、扩散。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应主动抢占网络的制高点,开设具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网站,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如在高校主页中设立中国红歌会官方网站:hgh.省略/的链接。通过网络投票、网民评论等方式吸引青年学子主动关心和参与到红歌的推广中,跨越年龄和时间的差距、地域的距离。

总之,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整合红色资源,营造“红歌”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歌”育人的机制,使高校大学生在红歌传承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红色经典歌曲的优势,灵活、巧妙地教育学生,用红色经典歌曲滋润大学生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娜.“红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党史文苑,2011(09)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7

关键词:大王五小;红色教育;爱国主义;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1-01

一、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要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而且要深入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竞争,人才成了其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计划让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科学理论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具有抽象性和教育过程中单一的说教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进而影响其实际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增强其实效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要求。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的物质精神文化资源。在学校思政教育不断加强其实效性的要求下,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思政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地方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物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留存或建造的实体,如革命旧址、遗迹、文物、人物故居、文献资料等;各地修建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革命烈士陵园等。精神形态上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第五小学(以下简称“大王五小”)所在的大王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它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了全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这里哺育了邓天乙、李耘生、张太恒等大批仁人志士,建有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张太恒纪念馆,被誉为“红色基地”“将军之乡”。

大王五小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百折不挠、舍己为公的崇高品格,铸就了大王五小“红色教育”的学校品牌,竖起一面“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旗帜。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丰富多样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把它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弥补教材因其统编性、系统性而产生的细节不足,起到拓展、充实教材内容的作用。而且,学生们往往对当地熟知的人或物有着天然的亲近和接纳感,这就是本土红色文化所特有的亲和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红色文化的学习人、继承人、传扬人;也让红色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大王五小人的共识。

1、围绕“红色教育”开展了唱红色歌曲、访红色足迹、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的红色教育课,使他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精神一次次得到升华。在暑期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少先队都组织学生赴红色基地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提升精神品质”等主题教育活动。

2、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号召少先队员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全校掀起了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潮。

3、在广饶烈士陵园、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张太恒纪念馆、县博物馆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来到红色教育基地,学生们第一次将自已的家乡与红色革命联系到一起,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感受遥远的那段历史,第一次以另一种视野认识自己生活的家乡……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走近了革命英雄,了解了革命历史,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更加坚定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优良传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思想教育取得实效

学校把“红色教育”不断充实完善,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品牌的内涵,让“红色教育”为学生打下精神底色。而今,大王镇第五小学已发展成为广饶县乃至东营市具有品牌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小学之一。

1、随着“红色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有效地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广大师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学校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造就了大批新时期的红色传人。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8

【关键词】传统课堂;改革;动态生成

1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2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3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想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然而,这一重要价值以前被人们普遍忽视,包括被一些强调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教育家所忽视。如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把教育的意义只看作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然而,他并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生命意义。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同样地未涉及到教师。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前苏联的列・符・赞可夫,他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名发表过专著,主要也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同样没有顾及到教师,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这里涉及到了个体的生活,但依然把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9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37-02

铁岭市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银冈书院,是离开家乡来东北的启蒙学校,是承载着古代书院文化、革命文化、园林文化的综合性纪念馆。

本文仅就充分利用该馆资源,发挥对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社会教育作用,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功能作用

纪念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纪念馆为青年人提供优质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纪念馆应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纪念馆的气氛,逐步养成参观习惯,使纪念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辽宁省文化名片、国家aaa级旅游景点。1979年,银冈书院辟为“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更赋予了对青少年的教育使命。面对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具有政治文化熏陶、革命传统育人、宏扬革命远大理想等作用。

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通过展示与宣传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的光辉业绩,使青少年认识到同志不仅政治、军事思想丰富深邃,业绩辉煌,而且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的坚定性和创造精神,淡泊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社会教育作用

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以实物、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陈列展览、文物讲解,以达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伟大理想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青少年树立伟大的学习目标

在银冈书院读书时,树立了伟大的学习目标,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在四方”,要四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目的是使中华“腾飞世界”,奠定了的爱国思想,不断完善了他的人格。这些,可以说是发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作用的可贵财富。

(二)教育青少年养成顽强毅力和刻苦精神

的刻苦勤学精神,是鼓舞青少年最好的动力。于是,该馆在中小学生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到纪念馆进行参观,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写观后感,教育学生以为榜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学校提供了第二教育课堂。学生从的刻苦学习精神中得到教益,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逐渐养成学习中的顽强毅力和刻苦精神。

(三)教育青少年树立爱国思想

就读时期的银冈书院,有不少思想激进的教师,在课堂除讲授知识外,还向学生们宣传反帝救国思想。曾宪文教育学生为救国而读书,向学生们宣传革命道理,劝教学生发愤读书,奋起救国,激起了少年对帝国主义仇恨,对清政府不满。于此开始萌生了刻苦读书,学好本领,救国救民的思想,于此萌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夙愿。致知不能脱离爱国,格物莫过于救国,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实现古代哲人没有实现的理想,给致知格物添进了革命的内涵。

该馆根据银冈书院进行革命教育的历史传统,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如在特殊纪念日纪念馆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仪式活动场所,举行多种活动。“五四”青年节来纪念馆举行入团宣誓仪式;“八一”建军节,部队举行宣誓仪式;清明节为中小学生提供祭扫活动场所。利用学生暑假期间,举办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的书画大赛活动,如:2005年由市、县、区近2万中小学生参与的“热爱家乡”书画大赛活动,,使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感召,增强了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培养青少年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众所周知,的人格魅力,堪称典范,在他身上,温、良、恭、俭、仁、信、忠、勇、义,都注入了革命的内涵:他的仁是对人民的仁爱,即公仆之仁;他的信,是掷地金石,铿锵有声;他的忠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之忠;他的勇是大智大勇;他的义是革命道义。所有这些,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他做任何事,总是追求恰到好处和完美,这是古今伟人无与伦比的地方。这些伟大品格,源于致知格物,追求致知,就是追求完善,不断追求,就是不断完善。因此可以说,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一生。

为了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培养教育,我馆开展了“以为人格典范,完善自己人格”的讲座,一共举办了5场,5所学校共6千余人参加了听讲。通过讲座,学生们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人格检查,看清了自己的人格哪里存在缺陷,怎么克服和修正,怎么培养和完善。此类活动促进了青少年人格的培养。

革命纪念馆通过珍藏的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发挥革命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对于培养中华民族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文物的真实性,它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因为文物的直观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易于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结合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针对性强,又易于被教育者接受。我馆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宝贵资源,组织形象化的陈列展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心灵上得到净化,思想上受到启迪,行动上看到实效,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正确树立青少年的人生观、荣辱观、历史观,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扩大外延教育作用

革命纪念馆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纪念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三大职能,同学校一样,肩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纪念馆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接受的是轻松自在的教育,寓教于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知历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现真善美,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为此,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在参观、讲座、讲演、比赛、仪式等方面提供场地和组织活动,以纪念馆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不仅要立足基地,坚守阵地,组织更多观众前来参观,接受教育,而且还要拓展阵地,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在吸引青少年来馆参观的同时,主动把展览送到学校。我馆曾制作一系列专题展览,并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展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整合资源,把革命文物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共建教育网络,有效地拓宽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上努力探索,举办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纪念馆与学校共建结对,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共同举办一些联谊活动。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中小学校宣传革命历史,的革命事迹等,与旅游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从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收益。还利用纪念馆这块阵地,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活动等,参观展览后出一些题目,让同学们写体会、写观感,并把这些优秀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发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以及青少年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涵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纪念馆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如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共青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让青少年走进纪念馆,在纪念馆教育中不断成长。

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热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正确的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真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凌美凤.谈谈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2]王进.红色基地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3]周进发.革命纪念馆对参观者的影响探究[J].大学教育,2012,(8).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10

一、利用红色文化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中蕴涵的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利益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与具体时代的结合,吻合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对实现德育教育效益的优化具有特殊价值。近年来,我校积极挖掘“红色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的“经典题材”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每一新学年开始时都在新生中开展入学第一课教育――“走进红色历史”,组织学生回顾王文明烈士和红色娘子军事迹,以王文明烈士为了寻找真理,追求革命,百折不挠,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琼崖工农群众领袖的光辉事迹和红色娘子军战士们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个革命目标,冲破家庭和社会重重阻力,历尽千难万险,也毫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等,对学生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们从中受到革命理想、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使革命先烈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田,并在实践中不断光大。

二、利用红色文化

丰富学校的德育活动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用阳江先烈的精神教育好阳江革命的后代,我校努力争取本地政府部门的帮助,将阳江革命斗争史整理编写成校本教材,并多方收集资料建起了阳江革命斗争史展示室。借助校本教材和展示室,让学生学习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和先烈的英雄事迹,培育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由于这些乡土资源写的说的都是本土的人和事,学生读起来格外亲切、有味,革命者们的英雄气慨、爱国情怀、高风亮节,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过程中,我校把红色教育与庆祝“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结合起来,与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等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访老红军战士、参观王文明烈士故居、祭扫革命烈士墓,开展演讲比赛、文艺晚会、成人宣誓、国旗下的讲话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党的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导青少年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2011年,我校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在全校开展了“读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先后邀请了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处原处长林鸿范先生和阳江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红色娘子军传》作者庞启江同志给全体师生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组织学生们开展了参观革命遗址、走访老红军、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读红色书刊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了爱国情感,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意识。同时也从英雄事迹中受到启发,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达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目的。

三、利用红色文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红色资源价值永恒,便于开发,教育方式多样,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一方面,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方面,红色资源便于利用,反映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影视、音乐、美术作品很多,可以直接利用。如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都可以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都丰富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实践体验,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资源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如我校组织的在纪念碑前进行入团宣誓、在烈士故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祭拜革命先烈等活动,使教育的内涵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升华,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再次,红色资源内容的多样性、方式的灵活性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红色影视、红色旅游、红色歌曲、红色网络、红色标语都是大家熟悉的红色资源传播的重要方式,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接受到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将红色文化引进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来,整合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2010年,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我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评估,成为琼海市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初级中学。自2007至2010年我校中考成绩连续四年在琼海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充分印证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