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十篇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十篇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9:39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1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借助创新大赛的平台,用科学的方案启发、引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不断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29-03

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都源于人才的竞争,关键靠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当前,自下而上共有区、市、省、国家四个层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7年,笔者开始涉足创新大赛,在参加教师项目比赛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到2012年,笔者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较好,如“护笔文具盒”、“吊篮叶子的再生能力”、“‘吃’垃圾的凳”、“地震急救包”、“梳吹合一机”、“创业设计书——狗仔宠物店”等均获得了不错奖项。原因是笔者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指导学生制作创新(参赛)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如图1所示),参照此方案制作的创新作品有较高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

“发现问题”是制作创新作品的前提。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想有就有,随手拈来的,而是要在教师启蒙加引导下才能缓慢培养出来。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笔者都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创新型青年。世界上的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由“需要”孕育出来的。先有需要,再有人研究、发明。所以“需要”是科技创新之母。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产品、工具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功能、材料、外观等方面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发现并弥补这些不足也是创新甚至是发明。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捷径是“引导学生找‘需要’、找‘缺点’”。笔者是电子电工类专业课教师,新生入学后听笔者的第一次课,不管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还是其他专业课,笔者都会把“创新”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讲得明明白白。再介绍市、省、部级创新大赛的概况,最后让学生浏览近几届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特别是名单中的项目名称)。学生感言:只要用心思,就可能有创新。课后,偶尔会有一两位学生要求再仔细地看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约有1%的学生希望在创新方面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虽人数不多,但可能是创新的幼苗。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能唤起约1%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意注意,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有强烈创新愿望的学生,笔者会有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有求必应”的帮助,努力把极少数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激情”。每年2月份,新学期一开学,笔者就召集有创新激情、善于发现问题并愿意为创新做出努力的学生,共同研究创新大赛的文件精神,商定参赛项目及选手。

“初定项目”这一环节强调“选题要新、立意要高”。同一个学生可能发现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做些取舍。根据现有条件,将极具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且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现有条件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等。2011年,针对地沟油害人的社会现象,有一个学生决心在快速检测地沟油方面做些研究,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这位学生并不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不好,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化学实验室,学生的父母均是来常州打工的体力劳动者,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不能给这位学生任何帮助。检测地沟油项目属于化学项目,专业性、技术性特别强。显然,学生的选择有点盲目。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后,放弃了这个研究项目。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应尽量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做出选择。

确定了一个切合实际、“跳一跳,够得着”的研究项目后,不能马上开始研究,要调查该项目的现状,即“调研市场(网络查新)”,这是保证创新作品具有新颖性的前提。调研市场是为了查证市场上是否已经有相关技术或产品。为什么还要网络查新呢?受经济、交通、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市场中没有的技术或产品不等于全国范围内也没有该技术或产品。所以还要通过网络查证某技术或产品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现状。2012年,笔者的学生确定了“防堵水管弯头”这一研究项目,调查市场后发现,常州市场上的水管弯头都是没有防堵功能的普通弯头,但网络查新后知道2009年就有“防堵水管”的专利了,于是学生准备重新选定研究项目。既然有了相关技术,笔者建议学生耐心学习别人的技术。后来他发现别人的防堵专利产品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虽然有很多防堵专利,但未见“防堵水管”产品面市,估计是因其结构复杂,推广价值不大所致。笔者的学生研究的“防堵水管弯头”结构非常简单,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调研市场、网络查新的目的是查证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如已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就要把计划研究的项目与已有的产品或技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如“无”,则只能重新确定研究项目。如计划研究的项目比已有技术或产品具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就可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经查证,如无相关技术或产品,就可直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

“分析研究”,就是分析现有产品或技术存在的缺陷,研究弥补缺陷、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分析得越透彻,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越多。这一阶段涉及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理解吸收现有技术是继承,理解得越深入,创新的基础就越扎实,革新技术的后劲就越大。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跳跃或飞跃,例如文具盒,从铅笔、橡皮、小刀等放在一起的普通文具盒,发展到可以分类存放文具的文具盒,再发展到既可以分类存放文具,又有避免笔尖被碰断等功能的文具盒,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保留文具盒原有的合理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功能。一般的规律是七分继承,三分创新。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是科技创新的捷径。

分析研究后发现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时就要筛选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进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笔者告诉学生:“把能力所及的方案作为制作创新作品的方案”。所谓“能力所及的方案”是指动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能把设想变为产品的方案。例如“防堵水管弯头”项目,利用pLC技术可以做成一个自动检堵,自动清淤的水管弯头,也可以只做一个人工判断堵的程度、人工清淤的水管弯头。

有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制作创新作品)后,就要购买材料,采购制作创新作品可能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制作创新作品,难免要修改或报废,所以采购的材料要留有余量。例如,为“梳吹合一机”这一项目采购材料,买了三只电吹风机,三根软塑管,二支104胶水,三个喷头,一副什锦锉刀(工具)。学生参与采购材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细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力、思维力、判断力,还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制作样品”是关键,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制作样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困难来自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来自新工具、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要“有求必应”,因为团体协作才是克服困难的好方法。只有学生互助合作后仍然有困难,笔者才加入学生团队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有些学生心急,想早出成果,常常蛮干;有些学生细心、认真,但耐挫折能力弱,容易气馁;有些学生胆量太大,常常不计后果。笔者要协调各个学生,使其扬长避短,互促互进,还要检验学生做好的作品,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例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时,用白铁皮仿做凳的模型。笔者建议直接用学生坐的凳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创新作品更直观、更真实。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作品的方法,所以笔者提出的改进意见更容易被学生吸纳。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是必须做的工作,只有做了这项工作,才能知道现在的样品是否能弥补已有产品的缺陷,是否能解决已有技术的壁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拟定调试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创新作品,重点在“新”的部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借鉴成熟产品、技术的评价方法,思考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后才能大胆地拟定调试步骤。笔者参与“调试样品测试效果”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更新、修正调试步骤和内容。在这一方案的所有环节中,唯有拟定调试步骤属于笔者包揽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的工作,这个工作对笔者是极大的挑战,笔者的创新能力也在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后,发现无效果或效果太差,则只能返回“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重新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则进入“制作成品(完善样品)”环节。

“制作成品(完善样品)”能使创新作品更鲜活、更有灵性,能让作品闪耀着作者的智慧光芒。此环节总体要求是“作品要精”。条件许可,就参照样品,用真材实料做成准产品,条件受限,只能对样品“做些秀”,让样品更美观、大方。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用白铁皮做收储垃圾的装置。经调试,“‘吃’垃圾的凳”已具备了预期的功能。但凳面下方破败的装置,让人的视觉更易疲劳,笔者要求整改。聪明的学生改用直径2毫米的钢丝制成收储垃圾的装置。装配成型后,发现“‘吃’垃圾的凳”一点也不“垃圾”,简单、实用,视觉效果好多了。学生的能力有限,笔者给学生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学校的支持都对创新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且能有效激发、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做好创新作品,接下来就要填写创新大赛的申报表了。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填写不同要求的申报表。无论填哪种申报表,都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把反映创新作品核心价值的部分(前所未有的部分)在申报表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学生填写申报表,笔者负责审阅申报表,学生填写申报表时必须仔细回顾创新的过程、整理创新的思路、归纳创新的要点,这是创新过程的升华,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改变学生的创新观念,从为了参赛而创新转变为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创新。受生源素质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是薄弱的。多数学生需要笔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如查纠错别字、凝练语句、理顺语序等等。

“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的方案。按这样的方案制作创新作品,能提高创新作品的科学性、前瞻性,能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也就能提高参赛作品的获奖几率。平时积累、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更是这一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房庆厚,夏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77-78.

[2]黄明星.试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9-10.

[3]应巧姿.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现状及归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3):48-50.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专业方向课程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选修平台。本专业设立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化工2个方向,共同开设了化学化工进展(研讨)和精细有机合成2门专业必修课。此外精细化工方向设置了4门选修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增加选修比重,注重个性培养、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集中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2个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英语强化训练——化学化工文献、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数学及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充实了短学期实践训练内容,又增强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学实验竞赛培训课程,64~80学时(2~2.5学分),在本专业大学二年级选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化学实验理论及技能,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打基础;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工原理大奖赛培训课程,32~48学时(1~1.5学分),选拔学有余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为每年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化工原理大奖赛选拔参赛学生。开设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培训课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检验各方面综合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的认定及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集中实践平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特色。

4结语

为了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围绕“四个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确立了“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训练、丰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了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5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研制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3S敬业度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2-03

引言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重要性。它主张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到该句,无论是在推进改革,还是在经济转型中都体现出“创新”在的执政思路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新常态下,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表明,创新绩效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创新的环境和创新者的素质。因此,要有效提升创新绩效,除了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外,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是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术类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家和培养单位的空前重视。人人皆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学术类研究生也毫不例外,那么学术类研究生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去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呢?陈俊国教授等人在研究创新能力中提出创新行为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创新行为是连接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结果(创新绩效)的桥梁[1]。

3S敬业度理论是由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翰威特咨询有限公司,对1500家企业进行的研究,披露了敬业度和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翰威特认为敬业员工的行为表现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客户与潜在客户,说企业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员工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这是敬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2]。因此,基于3S敬业度理论提出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也是提升学术类研究生创新绩效的有力保证。

一、提出创新行为路径

依据3S敬业度模型,本文针对学术类研究生的创新行为提出三个相关的层面:一是宣扬创新(say),会向周围的同学、教师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者“点子”;二是愿意创新(stay),也就是有想实现自己这个想法的强烈愿望;三是努力创新(strive),将全身心投入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达到更好的创新成果。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文提出创新行为路径为:产生创新动机制定创新方案形成创新资源实施创新方案。

(一)产生创新动机

对于个体创新的研究,传统的观念认为,个体在受到外在因素的激励时才会表现出创新动机,然而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前摄理论有别于传统视角所建的研究,注重个体在工作中的自发性与主动性[3]。目前对前摄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视角:(1)心理学视角,Bateman与Crant是最早将前摄行为引进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他们从心理学视角,将前摄行为理解为员工的一种个性维度,提出了前摄型个性(proactivepersonality)的概念,即员工内在的、相对稳定地能够影响环境变化的倾向[4]。(2)行为理论视角,Crant将前摄行为定义为员工个体主动地改变现状或者创造新环境的行为[5]。Frese与Fay提出了个人主动行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我启动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行为[6]。(3)过程论视角,Grant与ashford从行为过程角度,提出前摄行为是员工的一种行为模式,即所谓前摄性的行为[7]。基于此本文提出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第一步:产生创新动机。

(二)制定创新方案

创新行为并不是一个发散的行为簇,而是一个具有明确前进方向的单项行为束。制定创新方案是创新行为路径中承前启后的一步,类似于我们写作文的提纲。首先,它将第一步产生创新动机(点子)形成各种方案;其次,为后续的创新行为路径制定了范围、框架和进度。因此,根据创新行为的目标构思创新行为的多种方案,同时评价各种创新行为方案,最终确定最优的创新方案,以备指导后续的创新行为方案的实施。

(三)配置创新资源

Scott(1994)发展了一套组织创新行为的决定因素,内涵包括:领导、个人属性、工作团队与创新的心理气候[7]。王雁飞提出,创新是由组织内外的人的行为活动组合而成,是所有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意愿、创新方法、创新行为、创新手段创新成果的分享[8]。

综上所述可知,配置创新资源是保证最优创新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源配置:(1)创新人员的组成,这是实施创新行为的必要要素;(2)创新行为所需的资金与物质资源的配置与管理,配置和管理好资金和物质是实施创新行为的基本保证;(3)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Higgins(1995)提出创新方程式的概念,认为创造力与组织文化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学术类研究生能在一个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中进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7]。

(四)实施创新方案

创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可以依据最优的创新方案,在创新资源的有力保证下,确定可靠的创新行为时间计划。根据创新行为路径的方向、目标、强度,设定行为的频率与速度、行为方式等内容。为了紧跟进度,我们应该适度地控制和优化创新行为过程,在研究结果形成后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总结高质量的经验。

二、验证创新行为路径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研究主要针对西安市学术类研究生为样本进行研究,采用自编的《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问卷进行调查,以期验证理论提出的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此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6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0.7%,去除无效问卷(问卷内容不完善)5份,最终剩余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89.5%。其中男生154(占总问卷的42.9%),女生204(占总问卷的57.1%),主要年龄在23~27岁(占总问卷的84%)。

(二)问卷处理结果

本次问卷设置(除过基础信息)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有关创新行为的3道主观题;第二部分是有关创新行为路径评价,共12道题。

1.问卷的信度检验。研究采用Cronbacha系数和split-half分半系数来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整个创新行为路径评价部分的Cronbacha系数为0.969,split-half分半系数为0.917;问卷各要素的Cronbacha系数在0.895~0.956之间,split-half分半系数在0.749~0.850之间,表明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评价问卷的总体信度及各步骤的信度较好(见表1)。

2.问卷的效度检验。《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问卷的设计经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学术类研究生访谈,经课题组多次修订而成。通过以上科学的研究过程保证了问卷有较好的效度。

3.实证分析。本次问卷对于学术类研究生的创新行为路径的指标评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1―5”表示“非常不认同―非常认同”。由表2可以看出来每个路径指标的平均值在3.79~4.08之间,说明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的指标评价都是在“比较认同”到“非常认同”之间(见表2)。

各变量的相关性(见下页表3)可知,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个步骤(产生创新动机制定创新方案形成创新资源实施创新方案)之间相互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对于上文提出的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路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数据支持。

(三)形成创新行为路径模型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我们针对学术类研究生提出路径图。基于3S敬业度理论提出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的路径,此路径可以获得相应较高的创新绩效,而且这种创新绩效正反馈于学术类研究生在宣扬创新(say)、愿意创新(stay)、努力创新(strive)三个方面。

三、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市高校学术类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发现,仅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创新水平较高,足以看出大家对于我国创新能力还不能给予肯定的回复,因此提升我国的创新水平亟待解决。在对学术类研究生个人创新行为的主观评价方面,有超过70%的人对自己的创新行为给予否定的回答,这说明了学术类研究生目前的创新行为现状是比较差的。因此,学术类研究生可以借鉴本研究的创新行为路径将自己的创新行为进行改进,以期获得较高的创新绩效,提升个人,贡献国家。在本次调研和走访中我们也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欠缺。因此,本研究不仅为学术类研究生优化其创新行樘峁┣惺悼尚械母慕策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培养机构改进学术类研究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也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本文的样本选择区域较为单一;其次,由于个人的学术水平的局限性,在对学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方面还需要仔细地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方芳,赵坤,沈娟,等.医学博士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J].研

究生教育研究,2012,(7).

[2]刘祯.员工敬业度的概念、前因及后果:一个理论框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9).

[3]张婕,樊耘,张旭.前摄视角下的员工创新――前摄型人格、反馈寻求与员工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4,(7).

[4]Batemant.S.,CrantJ.m.theproactivecomponentoforganizationalbehavior:ameasureandcorrelates[J].Journal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2):103-118.

[5]Granta.m,ashfordS.J.thedynamicsofproactivityatwork[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8,(28):3-34.

[6]Fresem.,FayD.personalinitiative:anactiveperformanceconceptforworkinthe21stcentury[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

havior,2001,(23):133-187.

[7]ScottS.G.,BruceR.a.DeterminantsofinnovativeBehavior:apathmodelofindividualinnovationintheworkplace[J].academyofman-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4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1]。苌庆辉以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阐述了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基础,量身订做的计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活基础,灵活创新的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2]。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高校或者老师如何去培养呢?我们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并能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和运用,其次是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因此创新能力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力,特别是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创新。对研究生来说,良好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等。根据我校计算机研究生的调查分析,部分研究生属于跨专业报考,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程序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制定良好的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的工程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创新。

2.培养计划的制定

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学生进校开始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架构设计,使“创新能力培养”三年不间断。学生在三年中,基本安排是第一年完成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完成两个综合应用案例,其中一个是软件类综合案例(如移动互联案例、大数据处理案例、图像处理系统案例),另一个是硬件类综合案例(如机器人的设计案例、各种监控系统的设计案例、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案例),让学生达到初步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物联网大赛、机器人大赛、大数据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这种专业的比赛来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第二学年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第三学年回学校完成总结报告或论文,深化理论,提升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工程实践能力就是以建模能力为代表的算法设计能力和以编程能力为基础的实现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研究了一个模型,或者一个体系结构,但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写一行代码,如何知道这个模型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算法复杂度是多少?如何测试?

3.创新能力训练与提升过程

各专业的基本课程都有统一的要求,这里主要介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案例库的构建。根据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取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知识素材库,包括单片机技术、数字电路、电路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图像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网络通讯、无线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等。根据这些知识素材,设计相应的案例,归于工程项目库,其中包括软件类的项目,也包括硬件类的项目,项目数量逐步增加,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选修一个软件类和一个硬件类的项目。每个项目中有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升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能力。项目库是一个基于云架构的多应用综合集成的可扩展系统,可以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裁剪并规范化,以各个应用或模块的形式挂在校园云平台上,如可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提供物联网、远程监控和信息检索等模块,学生、教师或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服务接口(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访问这些应用或模块,各个应用或模块以案例的形式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模块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情况逐步扩展。每个应用或模块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应用或模块的知识点不同。项目库是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只有项目库完善,才能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下面以“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案例的规范、作用和具体实现。(1)项目目标:是自主设计一款智能家居系统,能读取家里的空调、安防、热水器、燃气等,并能进行远程监控。要求学生有模电、数电、视频处理和单片机相关知识,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完成。(2)功能描述:通过主控芯片、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无线传感器、有线网络、路由路、Zigbee协调器、数字端口、数字电路、摄像头、遥控器、麦克风、GpRS网、移动终端、pC机等硬件设备,建立九大硬件系统平台模块:中央控制室、安防子系统、空调子系统、室内子系统、门禁子系统、热水器子系统、协调器、嗅探器、扩展系统。(3)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单片机及其接口,aRm、电阻、电容、放大电路、电源、载波发生器、振荡电路等模电相关知识,电机,红外传感器,译码器、开关设计、编程、网络等。该系统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设计等多个核心知识交叉集成、融会贯通。并将涉及到的各相关知识点,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查阅和学习。

4.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5

第一、建立基于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竞争机制

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为目标,建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分制改革方案,继续上一学年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学分制管理平台,形成基于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竞争机制。扩大学生选专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造的紧迫性;扩大学生选课程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和教师开展课程内容改革、分层分类教学、小班化教学的主动性;扩大学生选教师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扩大学生选学程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动性,适应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

第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修订完善基于学分制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分制改革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启动16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行业的专业标准,要体现分层分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进一步优化校企、校校、校所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标准,建设高水平的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2.构建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建立以“学院-专业-教师-课程”为评价对象,“教学/学术委员会-同行专家-学生-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的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学院教学业绩考核;

推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新举措。有效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助教培养制度,严把新教师开课关;制订新开课程的预讲制度、准入制度、平行课开设制度和课程退出制度,严把课程开设质量关;建立频繁推门听课制度,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建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专业与项目等实施评估,严把专业建设与教改项目研究的质量关。

第三、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夯实专业建设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开放教育平台

1.夯实专业建设平台

推进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建设集成机制,依托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切实推进专业建设,突显影视特色。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各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合作建设复合型专业;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内部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以高考新政出台为契机,改革专业招生方案,建立专业发展的优胜劣汰调整机制,充分调动学院专业建设的主动性,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区域人才需求为目标,精确定位专业改造和发展的方向;以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为焦点,积极培育新的专业。

2.夯实实践教育平台

实训教学中心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实验室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实训项目,提升各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内涵。

实训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创新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育模式和机制,形成适应卓越人才培养要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3.夯实开放教育平台

国际合作平台。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样化的国际化办学项目,扩大国际化专业建设范围与招生规模。力争至2018年,新增2-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境)外交流学生达3%。

第四、以学业水平提升为内核,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学业管理、创新教师发展、创新教研活动

1.创新课堂教学

小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推进小班化教学。专业课全面实行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在小班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真正实现交互、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创新活力。力争至2016年,全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

分层分类尊重个体发展。根据学生能力和个体发展需要,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充分分析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方向,积极探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层面的分层分类教学。

2.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综合型、创新型、研究型实验项目,基础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践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型实践项目数量比例要占50%以上,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训练,创新型、研究型实践项目数量比例要占40%以上。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校内外、国内外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机制,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分析、讨论、答辩等环节。并开展实践技能竞赛、实践方法示范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推广活动。

3.创新学业管理

继续推行创新学业管理方式。实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关于切实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的实施办法》,本着对学生学业严格管理贯穿始终和关心帮助指导贯穿始终的精神,切实加强学生学业指导与管理。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管理,合理确定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比重;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概念,科学确定作业难度、频次、反馈方法,借助线上与线下多种途径,开展相应辅导释疑。建立和完善学生互助机制,设立“党员学长结对帮扶岗”,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创新教师发展

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坚持学校、学院和个人“三位一体”促进教师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个体和学院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将教师教学发展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评聘的重要条件;依托教育部网培中心优质资源和校内外名师优势,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环境,为教师培养提供保障。

5.创新教研活动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6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但一些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限。应该进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与取舍,可以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大赛驱动式教学法以及开放式教学法,通过创意训练,增强学生的运作技巧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搜集和文案撰写,提高学生的营销调研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达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

关键词]创新能力;营销策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6?0080?03

一、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营销策划原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品牌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公关策划和营业推广策划的技巧,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实施。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必要性缘于以下几点: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是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使其成为勤于思索、富有进取心和开拓性的人才,使其可以为社会进步作出创造性贡献。坚韧的创新意志和超前的创新思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胜任营销策划工作需要较强的人才素质,需要有一定的业务开拓能力,较高的策划方案撰写能力,能够熟练制定项目全案策划,具备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可以造就优秀的创新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创新是一个成功策划的关键要素。在策划文案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还要有卓越的创新能力。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一些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依赖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该课程并非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注重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技能的提高,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营销策划课程创新性的特点,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案例陈旧,或是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如人意[1]。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部分教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主要因为忽略了营销策划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加之部分学校硬件条件缺乏,未能建立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缺乏联系,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与低效。

单纯的理论教学还会造成另一重要弊端,即由于营销策划课程与前期的必修课市场营销学在理论方面较为雷同,纯理论教学会使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如出一辙,使营销策划课程成为市场营销学的简单重复,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不仅学生对课程丧失兴趣,教师自身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为满足营销策划的实战性要求,真正提升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部分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忽视了应用性,其内容体系基本上照抄照搬市场营销学,有的仅仅多出了一章内容即“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或是把市场营销学中的章节标题“策略”改为“策划”,讲授的教学内容是换汤不换药。

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言必称“海尔”,案例缺乏新意,不能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当地企业实际进行教学,其策划实训部分也往往是流于形式,让学生从网上复制一些案例分析一下就算进行了实践教学。这样,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难以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意训练和综合策划能力的应用训练,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三)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限

目前国内营销策划类的人才较为缺乏,而同时高校所培养的与营销策划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较少。一些高校在营销策划实践教学中使用了市场模拟软件,然而,一些模拟软件与现实情境差距过大,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营销策划的课程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策划技能和创新能力,但一些高校与企业缺乏联系,闭门造车的后果可想而知。策划书的编制是营销策划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随意拟定策划题目,造成一些学生的策划方案彼此雷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营销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种流派,一种较为重视营销策划创意、营销策划方法以及营销策划过程等方面,另一种流派的理论教学较为重视营销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分析、4p策略的制定等具体内容。两种流派各有其优缺点,不再一一赘述,但其具有一个共性缺点,即未能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

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中,需要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与取舍。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训练方式及步骤,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内容,要求进行演讲和专题讨论。因此,可以将市场营销策划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十二个子模块。四大模块分别为策划入门、策划程序、战略策划和策划方案模块。十二个子模块分别为策划方法、策划创意、营销环境的调研、营销环境的分析、网络营销活动策划、服务营销活动策划、口碑营销活动策划、品牌策划、新产品渠道策划、新产品促销策划、企业公关策划和企业形象策划,每个子模块中又进一步分为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大模块的教学基本需要八个学时,其中策划程序和策划方案模块较为重要。

(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营销策划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境分析、Swot分析、制定行动方案与效果评估等整个策划流程。具体内容分为六个方面。首先是组建团队,设计项目,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团队合作从环境分析开始,组员需设计并发放问卷、搜集市场信息、探讨选题、整理资料、编写策划书、设计幻灯片、讲解策划案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其次为营销环境的调研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透彻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测定市场需求,进行Swot分析,培养学生的营销调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第三是编制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基于市场调查,集思广益,制定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确定经费预算。需要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意思维。熟练掌握策划文案的写作方法,培养营销策划的创新能力。第四是提案能力训练,进行正式提案,举行报告会,公开答辩。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沟通能力。第五是实施能力训练,接触市场,实施策划方案,根据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和营销操作技能。最后是评价与完善,评价指标包含文案的可操作性(30%)、策划实施能力(25%)、策划表达能力(15%)和创新能力(30%)。每个指标中还包含相应的二级指标[2]。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

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做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够设计出具有开拓性的营销策划方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成立虚拟公司

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首先可以成立虚拟公司。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若干个虚拟公司,每个公司自行确定负责人和成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审核各公司所选择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并指导学生的项目实施。学生需要设计调研问卷和搜集市场信息,并制订营销策划方案。

2.选择创业项目

采取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优质项目的选取。这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进行环境分析和营销流分析,并建立雷达图分析模型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评价。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创业项目。还可以结合同学的特长及未来工作选择意向来选择创业项目,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可以规定每个虚拟公司在每半个学期各选择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实施,即每组同学需要设计两个创业项目进行驱动教学,这样不仅各组之间能够横向比较,每个组还可进行自身业绩的纵向比较。

3.创业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选择好创业项目之后,即进入创业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策划步骤,收集市场信息、制定策划目标、提交并实施策划方案。教师对策划方案要进行审核,最终的营销策划书要包括创业项目的环境分析、Swot分析、营销目标、营销战略、营销组合策略、行动方案以及策划方案的控制和预算等。

4.创业项目的总结和评价

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教师组织各组成员共同评价每个创业项目的实施情况,达到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策划技能以及合作能力。评价对创业项目驱动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对各小组成员的实践表现、策划技能、创新能力、方案质量等进行重点考核,然后才是对营销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参评,小组总成绩包括策划书完成情况和创业项目实施情况等教学考核点,分数占70%,个人成绩由组长考核,按完成任务情况评定,分数占30%。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情境,并据此引出尝试性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成员阐述团队观点,之后其他各组针对其观点发表意见,教师作最终点评,点评主要针对学生观点的分歧之处进行剖析。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尝试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策划情境的设计,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并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尝试教学法革除了传统营销策划教学中学生被强行灌输知识的弊端,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还应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尝试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营销策划技能。

(三)大赛驱动式教学法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类营销策划大赛,通过参赛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采用大赛驱动式教学法,还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策划理论的学习阶段结束之后,掌握各类营销策划大赛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具体的策划目标和评价方式。学生按照策划大赛的要求,组建营销策划团队,团队成员最好各有所长,能够优势互补[3]。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在校内或营销专业内部组织营销策划大赛,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策划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大赛活动的要求,精心设计营销策划方案,认真组织和实施策划活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达成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营销策划理论运用水平的目标[4]。

采用大赛驱动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以赛促教,以收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和考核以各策划团队的参赛成绩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团队成员的平时表现评定最终的课程成绩。

(四)开放式教学法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营销策划的技能,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是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教学始终局限于教室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环境,容易导致学生的倦怠和注意力不集中。而适当改变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5]。

营销策划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因此非常适合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从企业的营销策划实践中汲取经验,掌握策划技能。也可由企业安排培训和场地,组织学生进行营销策划的实战操作,教师与企业营销部门人员可以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各种商业场所以及网络等均可成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拓宽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渠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会奇,王健宇.我国营销策划教学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7(6):17-20.

[2]卢毅,韩军辉.“团队项目训练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与爱同行”营销策划综合训练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2-174.

[3]朱善国.大赛驱动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338.

[4]朱捍华.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5):79-80.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创新;创新能力;教改

中图分类号:G9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04-03

中国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健美操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在我国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健身功能走进课堂,要实现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目标,高等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大批体育人才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惟一标准。本课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级、2000级健美操专项班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试图探索培养健美操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从而为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业的教学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培养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9级(20人)、2000级(26人)健美操专项班进行教改实践。健美操教学为3年,1―6个学期,技术课教学共计576学时,每周3次;理论课教学共计192学时,每周1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以创造学理论为依托,查阅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方面的文章20余篇,创新教育著作5部。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要求,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向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6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教师20份,学生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教师16人,学生202人)有效回收率为87.2%,符合研究要求。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及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健美操创新教育现状分析

2.1.1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自1993年开设健美操专修课以来,已有200多人毕业。2003年对我校健美操专业毕业生随机抽取的印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75名学生从事健美操专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93.75%,在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一致性上,健美操专业毕业生高于其它专业学生,表明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对全国10个省、市大、中学校及健身娱乐场所40个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健美操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方面表现比较优秀;而在评价他们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回答不尽如人意。87.5%的人表示他们更欢迎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分析他们对健美操专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概括如下:灵活的教学组织能力;推陈出新的能力;知识面广,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运用的能力;创编健美操的能力及组织健美操活动的能力。

2.1.2健美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全国6所有体育院系健美操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202人的调查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反映了学生对创新教育有强烈的要求;但是在问及健美操教学为什么要提倡创新能力时,67.3%的人回答是为创编健美操,表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把握创新价值的实质;在对自己创新能力的满意程度调查时,22.3%的人对自己持非常不满意态度,57.9%的人对自己持不满意态度,12.4%的人对自己持比较满意态度,7.4%的人对自己持满意态度,在非常满意这一态度上没有人回答(图1)。在关于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中,教师和学生的回答有明显差异。75%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6.8%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表明学生和教师在创新能力问题上有认识上的差异,表明学生对创新教育有更高的要求。

2.2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

2.2.1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学生为谋求某种目的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有不同种类知识所组成的、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构架。它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剖学、生理学、教育学、方法学、外语等);精深的专业知识(健美操基本理论、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法、健美操竞赛与裁判方法等);广博的临近学科的知识(美学、音乐、美术、营养学、保健学等);明确的奋斗目标及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等。

2.2.2培养创新能力所需的能力体系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指他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潜能。它包括运动技术与知识经验获取的能力;解决健美操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的能力;在健美操各项工作中推陈出新的能力;教学与竞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

2.3培养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与实践教改方案的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牵引,在了解当前健美操专业创新教育现状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对原有健美操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等环节进行了调整与修正并进行实践。

2.3.1改革教学目标高等体育师范教育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我们的教育不应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学会研究与创造。因此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基于创新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及我校健美操专业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改革。强调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

2.3.2改革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分析讨论的学时,加入了讲座、试验、创新设计、比赛、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社会实践,强调多层次发展的原则。

2.3.2.1强化专业基础强化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讲的过多过细,而是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对继续深入研究和有创建性地从事健美操专业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2.3.2.2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口径是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加新的信息,使学科交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生掌握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增加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了健美操经营性操作模式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增加了健身课新课种的内容等。

2.3.2.3重视社会实践积极有序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组织多种渠道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表3可以看出99级、2000级分别参与社会实践的总次数、参与的频率、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2.3.2.4多层次发展多层次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还要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能满足一般目标的要求,又有自己特长发展的空间。为此,增加了相关学科的自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专长规定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教师重点辅导的科目,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特长优势。

2.3.3改革教学方法将组合法、联想法、群体激励法等引入到教学中,打破了过去教师从头唱到尾的灌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激情。

2.3.3.1组合法比如,将搏击的步伐及击拳动作技术与健美操的节奏和韵律组合就派生出了搏击健美操;将登山的健身功能与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组合,就产生了踏板操;将踏板操与搏击操结合又产生了踏板搏击操等等。新派生的健美操,就是由不同技术、不同运动特征、不同锻炼功能的运动组合而成。

2.3.3.2联想法联想是发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中介,它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特性。例如,在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开始阶段,我们采用联想法进行讲授:从健美操给人身心带来的益处谈及到健美操应如何更好地发展、从健美操的发展走向谈及到健身市场的变化、从健身市场谈及到体育产业、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谈及的学生将来可能涉及的职业。上述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使学生浮想联翩。在联想过程中,学生对健美操始终充满了好奇,兴趣也随之而起。

2.3.3.3群体激励法在健美操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新构思、新设想,并大胆联想,积极实践,发挥群体智慧,达到群体激励的效果。如进行健美操创编实践教学时,采用了群体激励法:在掌握了创编技法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连锁激励,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较好的创造小环境中集体进行创编。

2.3.4改革考试内容及方法把以技术、技能掌握为重点的单一考试,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考试中不仅考察学生对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及相应的理论水平,还要对其教学、训练、裁判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评定。通过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出新,提出见解。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4实践效果

2.4.1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健美操救改实践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2.4.2学生的创编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创编健美操动作及套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有创建性地设计各种类型健美操动作,主动参与校内外各种比赛及健美操相关的活动。学生创新创编的成套健美操在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健美操比赛中多次获奖。

2.4.3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教改方案中,在增加创新方面教学时数而减少技术训练时数的情况下,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运用技术技能的能力没有降低,他们利用早操和课余进行训练,增强了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热情。全部同学通过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46名同学中有25名通过一级裁判员。

2.4.4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除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实习外,还能自己寻找机会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如担任健身房、学校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培训学校健美操骨干;组织及参加比赛表演活动等。

2.4.5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教改中,多层次发展的原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如教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健身房的领操中已产生轰动效应,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参加了2002年全国高校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了男子单人第三名和三人第三名的较好成绩;组织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到niKe公司做业务员等等。

2.4.6拓宽了健美操方向,增强了职业的竞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后担任体育教师约占50%,健身教练约占40%,工会、体委等工作人员约占10%,从而增强了职业的竞争能力。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8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广西桂林54100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协调,这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笔者提出采取人才培养倒逼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倒逼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倒逼机制’——基于产学研模式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广西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优势特色学科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GY201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海(198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科学、科研管理。

刘美婧(1995—),女,湖北武汉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学生。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创新”已决然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问题逐渐突显,往往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阅历不够丰富、能力不够突出、态度不够积极、心态不够端正。针对高校一味扩招、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正当做法,国内众多学者对此颇有异议,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定位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不同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

1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等教育强国都一再强调通过开展“学生进科学研究室”的活动逐步培养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是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典型范例。

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目前,国内高校也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一些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高校如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国高校目前主要采用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产学研三结合模式把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整合协调起来,这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矛盾;学术浮躁问题比较严重;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相对滞后。此类问题的出现导致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困难,高校毕业生较难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2工科专业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状况调查

2014年9月,笔者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某学院59名工科本科生对高校产学研模式与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学生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观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实施双导师制等问题的看法,得到一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1)大学生中经常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占20.34%,偶尔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占37.29%,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占42.37%。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超过半数,但经常参加人数较少。

2)在对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大学生群体中,从事发放问卷工作的占16.95%,负责数据采集工作的占28.81%,负责数据分析工作的占8.47%,负责数学建模工作仅占3.39%,负责数据测试工作的仅占5.08%,负责撰写论文报告工作的占5.08%,仪器调试工作没有人从事过,另外32.30%的学生负责其他工作。在教师科研项目中,大学生主要扮演问卷发放、数据采集的角色,对科研数据处理、分析的参与度较小,基本没有仪器设备调试的能力。

3)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的参与力度的调查,15.25%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42.37%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42.37%的同学表示从未参加过。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数超过半数,但经常参加项目的学生非常少。近一半学生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这个比例与从未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一样。

4)在对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是否有收获的回答中,选择很有收获的占47.46%,认为有一些收获的占30.90%,认为没有收获的占3.39%,还有15.25%的同学觉得不好判断。

5)在对参观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等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49.15%的学生从未参观过,显示出目前校外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6)在对学校实施“双导师制”的满意度调查中,61.02%的学生认为“双导师制”有意义,16.95%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18.6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还有3.39%的学生认为无意义。

7)对于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一问题的调查,仅有15.25%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问题,20.34%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做到,47.46%的学生觉得很难讲,13.56%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困难,3.39%的学生觉得困难非常大。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占多数。

3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

3.1建立创新型培养倒逼机制

笔者提出的“倒逼机制”是一种非正常化的逆向思维模式,将高等院校的工科学生从原来的“入学——教育——就业”的模式转为“就业——教育——入学”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主要观点在于在工科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定位(即:就业目标)准确敲定,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确定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采取“倒逼”方式,“逼迫”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完善自我,这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合理依托了学校科研平台,“逼迫”师生走进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产业——学校——研究部门”三层联动方式,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3.2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

通过研究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借鉴知名高校的经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健全工科高校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针对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科研工作的学生,(下转第10页)(上接第19页)尝试实施课程学分替代方案,增加兴趣学分、创新学分、技能学分的认定工作。对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进行跟踪调研,从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不断调整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3.3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工科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修订,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光凭学校的自身条件而忽略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审时度势,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调研,学习优秀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只有充分调查社会对本专业工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按需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立体化的实践体系,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4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

大多数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作为主要任务。工科高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深入改革实验项目特色选题,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管理等方向改革和实践研究。高校有效整合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成立基础实验室,并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种“质量工程”平台建设、自筹经费等方式开展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增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促使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参与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提供给学生多重立体化的实践体验。实现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化,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实践体系中树立创新意识。

4结语

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校产学研合作大背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笔者提出的产学研背景下人才培养倒逼机制,是否能更加精细化、特色化地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急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原志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切入点研究[J].科教纵横,2012(03).

[2]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9

关键词: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郭恒亮(1971-),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骆亚波(1977-),男,湖南郴州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JKGHaD-0230)、郑州大学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14-02

一、研究意义

自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简称GiS)专业诞生以来,社会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增长,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多种多样,GiS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领域,包括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领域。其中,地理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主要基于地理学科,运用哲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地理信息技术是专门用于处理地理数据的信息技术,使用范围广泛,涉及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操作、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显示和输出。

目前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GiS专业和相关的课程,已培养了一大批各个层次的GiS人才,为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清华、北大、武大、浙大、南大、北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在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0所高校有GiS专业。就GiS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毕业生的质量来讲,河南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因而,大力提升地理信息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对于高校资源配置、丰富GiS专业人才结构层次、提高GiS人才水平、推动中原崛起以及完善地理信息学科体系、促进我省向全国一流高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各高校开设的GiS专业中,所依托的专业各种各样,有测绘类、地理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环境类、水利类、建筑类等,一方面说明GiS的应用广泛,另一方面也给课程体系的制订提出了问题。在查阅大量培养方案后发现,所有高校GiS专业中的课程体系,没有任何两个院校完全一样,这就给GiS专业的学生带来很多疑问,也给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带来了麻烦。基于此问题的出现,本课题考虑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解决,主要解决了GiS专业核心课程的问题,同时体现各高校的特点,为各高校的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模板和借鉴,因此本课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针对我国GiS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和郑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学科背景的实际情况,结合前一段水环学院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研讨与实施的情况以及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跨学科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配置、跨学科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提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立足我校,面向全省,覆盖全国,为高校GiS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现状分析

就其学科而言,它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发展与高校GiS教育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质量如何与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有直接的关系。

随着GiS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拓广,GiS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到目前为止,GiS从最初的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到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领域,如商业、国防、电信、教育、工程、环境、政府、卫生、资源交通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GiS综合性很强,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因此,高校GiS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应再是单一型,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宽阔的知识及对整个GiS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

目前我国GiS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业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这是对行业内包括遥感、GiS、全球定位技术等在内的地理信息工业的一种广义的理解。社会对GiS技术和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GiS科学和技术日益发展,学科日益成熟,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以及GiS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求,急需建立新的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外早就开始了GiS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1994年成立的UCGiS,一直致力于支持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团体的工作,通过GiS的开发促进GiS教育界更广泛的共识和更加高效的工作。1998年成立了GiS模板课程工作组,2003年工作组了稻草人版报告,提出了核心体系的初步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随后经过不断的探讨、修改,最终于2006年正式。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核心知识体系的工作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才开始逐步展开,逐步深入。

在国内相关人士和高校有关专家也在关注GiS核心课程体系和创新型人才方案的培养。北京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研究所邬伦教授、美国东密西根大学地理系主任、地理研究所所长谢一春教授的积极促动下,翻译完成了《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2006》。此后,GiS学术会议上展开了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2006年、2008年两届高校GiS论坛上也提出了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探讨,直到2010年第三届高校论坛上“关于组建GiS核心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倡议书,着手建立全新的GiS核心课程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到现在为止,在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没有真正实现统一。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根据郑州大学GiS专业10多年来的教学研究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力争为我校GiS教育,乃至全国GiS教育的发展提供范例。

三、建设内容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本出发点,对核心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四大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施。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从我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研究制订多种人才模式的培养方案,明确各种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另外结合国家与河南省政策,重点培养创业型GiS人才。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1.以培养多种人才模式为目标,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GiS专业的特点制订培养具有理论分析、GiS工程应用、GiS软件开发等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比例。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重点培养创业型GiS人才;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业实践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在于建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科技示范园区实践创新平台和社会生产创业平台。具体目标由原来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系,优化为“平台+模块+课程群”体系,并对诸多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包括GiS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与优化。GiS专业不是与相关学科若干课程的叠加,应该是在信息科技背景下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空间思维和GiS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2.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从理论分析、GiS工程应用、GiS软件开发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加强“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进行“三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将校内GiS、数学、计算机等本科专业的理论基础进行整合,发展课程体系的基础平台。另外将多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组成专业实验平台,负责校内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对外开放等服务功能;加大校外基地建设,包括野外测量实验等校外教学实验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实际理解,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或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教学资源、派遣与培养师资、基地实训、企业实习与就业等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以学校实习本科生导师制为契机,组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教学团队,以培养高素质的GiS综合人才作为目标。教学团队以教学专家、科研专家、企业专家为核心,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呈梯队,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理讲师呈梯队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使老、中、青年教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高学历教师和其他学历教师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完善GiS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具体目标应是形成一支以教授负责为主,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教师专家,满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应形成一支以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科研等方面的教导;最后,寻求相关GiS企业的高端人才形成企业专家。

4.强化教学方法研究

采用“学生导向”的办法加强GiS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设,即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建立长期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吸取国外相关的先进教学理念。同时发扬教学团队的优势发展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改革学校育人环境,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核心课程不统一的问题

地理信息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性,交叉的学科差距大,知识点分散,涉及课程多且繁杂,开设课程五花八门,核心课程也不统一,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很大的疑惑,特别是学生考研、考博中带来了很大麻烦,本研究力图从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科与技术特性,建立即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又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2.核心课程应具有的教学内容

本专业知识更新快,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所以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夯实基础”与“紧跟前沿”的矛盾,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单元的取舍、知识点的覆盖等要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由于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应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

3.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从诞生到现在,就不断在创新,其应用领域由原来单一的资源和土地利用,到现在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在创新,创新是GiS专业的灵魂。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创新性,是一个难题。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打破原来方案的禁锢,提出以“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构建创新型教学环境,改革GiS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项目为驱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把创新学分(10个)作为学生的必修学分。

五、实施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调查分析法、基于Swot(优缺点及机会与威胁)与层次分析方法。

第一,调研分析方法。本课题首先对国内外GiS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了解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情况,比较分析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问卷调查法。制作调查问卷,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人员主要包括高校GiS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开发企业、使用单位、毕业学生、在读学生、社会人员等,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最需要哪些课程,教师最注重哪些方法、社会最需要哪方面人才、企业最喜欢有什么样才能的学生。

第三,应用Swot分析与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课程体系配置的优化。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会(o,opportunity)、威胁(t,threat),Swot分析法被用于企业战略制订、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将该方法用于GiS课程体系优化配置,有助于学院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有机结合,趋利避害,或变内部劣势为优势,变外部威胁为机遇。另外,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不同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后的效果,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多种因子权重,从而更有效地进行GiS课程体系优化。

六、结束语

构建GiS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和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研究五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施。保证多样化的课程群能反映各学科背景下的特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技术与能力,分层次,重个性,面向产业、市场和社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创新能力,使各高校GiS专业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符合本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金鑫,郭恒亮.3S高新技术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方法探讨――以郑州大学GiS专业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0,(6):10-19.

[2]郭恒亮,贺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11,(3):14-15.

[3]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大学生创业创新调研方案篇10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3,4],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5,6]。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5,6],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三)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导师考核及同学评价及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的考察课程科目的比例。对于市场调研及公司运作等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在导师组指导下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习实践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企业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来考核评定成绩,整体评价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方面,评价论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论文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作者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学生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商学院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包含了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在选题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课程设置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的弊端。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倪敬,孙B.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3]章雁.创新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保障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3(7).

[4]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