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1:11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1

:3pL4pL物流外包供给链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想要面向国际市场开发自己的产品;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面向全球采购以求得更有竞争力的原料供给。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流行的趋势就是物流外包(outsourcinglogistics)或采取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3pL),以此来综合治理自己的原料与产品的流动与传输。许多组织已经与3pL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来掌控它们的物流业务网络。这些联盟就是物流或供给链外包和契约物流。在3pL加快发展时,4pL(the

FourthpartyLogistics,第四方物流)甚至5pL的外包理念又横空出世。物流理论发展似乎总赶不上商业活动中物流治理理念的变革。那么究竟什么是3pL与4pL?3pL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从3pL到4pL再到5pL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物流外包的层级

物流外包具有不同的层级。所谓物流外包的层级是指生产商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这种联系即可以是短期局部合约,也可以是长期合约,还可以是全面的战略联盟。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交易性外包。建立在短期交易基础之上,在外包公司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没有长期契约的约束及保税。

第二层级:战术性外包。建立在长期契约基础之上,利用集成的it系统增进信息的自由传递,增加供给链的清楚度。

第三层级:战略性外包。建立在以客户满足为目标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上,3pL公司成为参与供给链治理的合作伙伴,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

物流外包的层级与物流的运作模式的概念是不同的,同一种运作方式(如3pL)可以包含不同的层级。

3pL的内涵与优势

对第三方物流概念的界定学界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论,现存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从供方与需方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第一方物流是供方为提供商品而进行的物流;第二方物流是需求方为采购商品而进行的物流;而第三方物流是由供需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其二,从物流的分工及外包层级来界定。认为第一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自身做仓储、货运进行的物流运作;第二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聘请车队、仓库来做仓储、货运的物流,属于功能性的服务,相应地第二方就是指那些为社会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的物流服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则是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3pL的产生的动因来源于厂商对“第三利润”的追求。从企业的角度看,当其利用技术开发来降低产品成本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之时,就会把目光转向生产前后延伸的流通领域的价值链,通过实现供给链治理一体化,降低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而当企业意识到自己并非这方面的行家,并且需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主营业务,以满足客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之时,也就是说当企业内部组织物流的机会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之时,他们便逐渐将运输、仓储等业务外包给游离于生产商和客户的专业化的第三方企业经营,于是就催生了第三方物流的出现,第三方物流就成为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形式。

3pL存在的优势在于:

节约时间。物流外包可以使得厂商集中资源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时代,企业要想迅速成长,就应尽可能将核心业务以外的商业职能外包,必须让自己的员工专心致志地从事核心业务。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些控制权和做出反应的时间,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比较优势。即便是自己拥有可利用的资源,但由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内生的动态比较优势,把企业物流业务分包给供给链内的其它专业化组织可能会做得更好。因为位于供给链中的相对位置不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会拥有更多的市场知识、关系网络及专业化技能,同时还会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责任共担。3pL可以与客户共同承担责任以治理全球供给链,保持客户和店铺适宜的存货,随时随地都可以井然有序地开展物流传递。

重构物流网络。物流外包能以一条快速的捷径策划物流传递网络,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使企业组织尽快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境地。

4pL的兴起与物流外包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作为分工的结果使得物流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流运作在企业内部的不经济现象,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市场不断扩大的当今社会,商品交易显现出高频率、大范围的特征,从而导致了现代物流向高速度、多层次、大范围、集成化的方向运行,3pL的物流外包层级日益难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第三方物流运作并没有使社会资源得以最优配置,因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给商更多的是从微观层次上去关注企业客户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很少从社会整个供给链条上去关注此类问题,从而形成制约社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源、人才等物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这种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这就成为4pL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安德逊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于1998年提出并进行了专有服务商标注册,美国物流经济学家JohnGattorna最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供货商是一个供给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货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能进行整合和治理,并提供一整套供给链解决方案。”因此又称之为“总承包商”或“领衔物流服务商”。可见,第四方物流实际上是基于对整条供给链的治理理念,是对物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它聚集了方方面面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与人才资源,能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角度进行物流运作分析和物流运作治理,提供有效的供给链整体解决方案。其优势可归纳为: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给链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的需求,集中所有资源为客户完美地解决问题;通过对整个供给链的影响来增加价值,即能够为整条供给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物流外包的未来

在4pL的理念还没有被学界完全消化之际,最近又出现了第五方物流(5pL)的概念及争论,有人认为它是从事业务培训的一方,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供给链物流系统优化、供给链集成、供给链的资本运作等增值的活动。从企业的物流自营到3pL、4pL再到5pL,这些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似乎预示着供给链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但笔者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关系。企业的物流业务是在企业内部运作还是采用外包,是采用3pL、4pL抑或5pL,主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内部组织有成本费用,利用市场和委托合约也需要成本——信息搜寻成本、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决定了企业总是要选择一个成本费用最小的模式来完成自己的物流运作。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因此可能选择的物流运作模式和层级也不同。传统物流、3pL、4pL及5pL只不过是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了不同的可选择的物流运作的合约方式,是市场自发演进的结果。因此无论传统物流、3pL、4pL还是5pL,甚少在短期内不会因为一种新模式的出现而导致另一种旧的模式的消失。现实世界中更为现实的状况是:各种物流模式的协作并存以满足不同规模与经营性质的企业组织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的物流,已成为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它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其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根本保证。

一、美国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因而就决定了美国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特征。

1927年在《流通时代》一文中首次出现Logistics来称谓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物流,特别是配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美国市场提供物流服务。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物流管理的内容已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其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结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稳定、良好、双赢、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发展,促使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美国,物流服务的外部化趋势是与物流服务供需双方面临的压力有关。

美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唯一长期实行运输、仓储等物流业私有化的国家。美国的物流市场错综复杂,又十分活跃,得益于它有一套完善的物流市场管理及法制管理体系。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

二、欧洲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欧洲和美国在物流业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欧洲的物流业发展与美国相比,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欧洲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明显的特色。科技进步,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合并联盟,促进了欧洲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早在20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便开始重视企业范围内物流过程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企业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故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货运中心是为了提高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要目的。德国的货运中心建设遵循以下原则: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州政府扶持建设。州政府提供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公路、铁路、通讯等交通设施,把物流园区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由企业自己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企业自主经营。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

欧洲最近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为提高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物流活动效率,欧盟组织之间采取了一系列协调政策与措施,大力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

三、日本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特别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给日本物流产业带来快速增长的实践经验。

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全面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后,大力进行本国物流现代化建设,将物流运输业改革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题予以研究和发展。

首先,全面完善各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日本扩大物流市场提供了充实的物流硬件保证。其次,不断提高生产物流管理水平。“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管理等新的物流管理方式不断涌现。第三,确立海运立国战略。作为传统的海运国家,日本政府把航运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日本物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政府认为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活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日本政府出台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中,将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内容加以提出。因此政府认为需要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将投资重点着眼于一些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方面。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业的规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更加富有活力地发展。

四、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美国、欧洲、日本的情况来看,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协同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由于世界上各行业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浪潮和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货物流动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前进。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的兴起。并实现了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服务。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欧美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他们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政策、先进的物流技术、强烈的服务和市场意识、雄厚的资金、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与国际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比较高,但是,我国物流企业任重而道远,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目标,推行信息化配送制,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业,提升物流与配送的水平,减小与国际物流的发展差距,促进中国物流市场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H.巴罗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美]唐纳德.J鲍丁.索克斯戴维汀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一体化过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3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是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物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去年社会物流总量额为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特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的物流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当时尚未形成“物流”一说。根据Farris的分析与研究,物流的发展与运输学术研究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Henryadams在耶鲁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曾经开设了交通运输类经济学科课程。讲述了关于运输模式中成本、定价、交通管理等各项问题。在此之后的将近100年间,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直到一战至二战期间的交通运输研究一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二战后人们发现,由于军事生产的需要,交通运输行业逐渐开始向物流行业过渡,教材中关于交通运输经济学的课程逐渐被“物流”字眼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

二、早期物流的管理

早期物流的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逐渐的实体分销管理(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准确来说,实体分销管理的概念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杜拉克所提出的,属于“物流”概念[1]。实体分销管理包括几大部分:第一,货物的分销渠道类型及其作用。分销渠道指的是货物转移过程中需要通过的个人或者生产者,物流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和三层渠道;第二,分销渠道的设计与管理。实体分销管理学中指出,分销渠道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商品的特点、市场行情、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等来确定渠道模式和成本价格,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分销渠道的管理更加注重对成员和产销管理的管理,建立各种垂直营销系统;第三,产品的实体分配。产品的实体分配指对茶农储存、管理、运输等过程,尽量降低产品运输的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第四,零售与批发。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能够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物流发展中的各项主要因素如运输成本、成员管理等相互协调性,降低物流运输和生产的成本。二、实体分销管理注重分析市场对物流行业和运输的影响,在客户分析、市场分析等方面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三、分销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三、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

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以企业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integratedlogisticsmanagement)为主。与早期的实体分销管理模式相比,集成化物流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分销物流活动,而是从整体上降低企业内部物流的总成本,具有更强的整合效应。集成化指的是将所有的事物集合在一起,使分离的各项功能形成一个整体。物流管理中,应用实体分销管理实际上只是物流其中的分销部分,与分销相分离的还包括产品的收购和生产或者服务,将这三部分功能形成整体,进行科学管理,即我们所说的集成化物流管理[2]。集成化物流管理从物流企业内部出发,整合程度更高,使物流活动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现代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向个性化发展,如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难题。供应链管理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管理内容贯穿物流活动的始终,使所有的物流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管理对象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3]。与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区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包含物流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并且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物流信息和管理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化,能够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第二,物流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三,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未来物流管理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绿色物流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必然朝着高度信息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物流管理网络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何荣宣.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企业经济,2011,09:41-43.

[2]李远景,李卓彦.基于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电网物资管理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144-147.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单品管理 效益悖反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消费者选择性的不断增强,使以前那种数量多、产品单一的市场供给状况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而要求产业结构升级,以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就涉及生产与流通两大模块的升级,尤其是流通业的升级是适应当前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满足市场多品种、少批量需求格局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具体矛盾来加以分析:一是生产的扩张、多品种的生产如何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相匹配。这个矛盾主要反映在市场的供给方往往因为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而导致生产缺乏针对性,要么就是库存积压过高,要么就是断货。二是流通如何在成本的节约与多品种、少批量带来的物流效率下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成本节约不仅仅是物流活动所要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必然选择。而当前这种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状况又使物流效率在整个运行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三是流通如何在经济活动的买方与卖方中不仅发挥由卖方向买方的物理流动的载体作用,而且发挥着由买方向卖方的信息反馈和需求拉动作用呢。如果说现在的物流还是一个简单的单向道,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的将其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双向道,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来支撑生产与销售体系,使产销协调的更加完善。

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下的物流发展过程与走在我们国家经济前面的日本的物流发展状况做一个比较,探讨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

一、生产的扩张、品种的多样化如何与市场多元化需求相适应。

纵观经济走在我国前面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在70年代开始,当时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类似于我国目前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一方面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滞销严重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工厂的盲目生产导致库存剧增,成本提高。生产与需求面临着严重的不协调。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当时缺乏一个有效的市场预测,而建立这个有效市场预测,就必须精确了解当时的实际销售状况,而做到这一点的两个部门:销售部门只能对其中的部分产品(非常畅销的产品和滞销严重的产品)了解较多,对其他更大范围的产品不甚了解;生产部门对市场的预测也仅仅是本部门基于其产品出货的预测,对由批发商订货后,批发商所保管的库存量不甚了解,因而导致市场预测的二重性,必然大大降低了生产与需求的协调性。

当时日本几乎所有企业都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严峻的形势逼迫生产商做出一个调整,当时的日本生产商以著名的化妆品生产企业资生堂为代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这个物流部的一个独特机能是进行产销协调。所谓产销协调就是协调销售与生产计划。同时配套建立商品物流中心,其商品物流中心的功能是统管东京区域内的各个分散的销售公司的物流业务,物流中心运营的主要特征:①实现了销售公司仓库的集约化,并实行广域配送;②通过集中大量的商品处理,实现出库、分拣等物流总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并达到人力资源削减的目标;③确立效率化的库存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

我国物流体系的建立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与处于经济水平类似的70年代的日本相比,有许多类似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经济的到来,而且在流通渠道的建设上也遭遇到许多相同的问题,如何消除滞销产品、扩大适销产品品种等,这些都是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总体上经济水平与70年代的日本相似,但区别同样存在,在许多大的企业背后,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毋庸质疑可以学习日本资生堂的经验,建立物流部和商品物流中心,实行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对于更大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和规模的约束,不能单独进行自营物流,但可以通过一定区域内各个企业共同协商成立一个联合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效仿日本所建立的物流部。同时成立区域商品物流中心,对各个产品进行单品管理的同时,对各种物流业务进行集约化管理。

 

二、流通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的成本节约如何与多品种、小批量带来的成本上升的矛盾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合点。

我国经济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消费市场日益成熟,这必然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成本不断要求降低,产品的质量提高,品种多样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整个供应链必须围绕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来经营。我们国家的许多企业尽管意识到这一点,但却不能将其付诸实现,其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为找不到成本与多样化服务这个“效益悖反”下的平衡点。

日本经济的物流发展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但却将这个问题解决的非常有艺术性、创造性。70年代的日本为了解决由于多品种、小批量所带来的物流成本提高的问题,以伊藤洋华堂为代表的企业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改革,作为一家大型零售超市,它过去实行的是有生产商将产品直接送到其超市的仓库。由于多品种、小批量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了超市商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与其他零售商的竞争。伊藤进行了三次业务流程的改革,第一次是实行了旨在减少滞销品的“单品管理”。所谓“单品管理”就是指不仅对商品别进行管理,而且对同一品牌下的不同型号也进行管理。第二次是引入了poS系统,这样就可以对销售情况即时了解,使生产部门可以根据所汇总的销售数据对产品的市场作出一个精确的预测。第三次改革,也是最具有革新力的就是把实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的实行,首先是要从以前所有生产商将产品直接送到伊藤超市或送到批发商,再由批发商送到超市的流程改为由伊藤选择指定一两家批发商,所有生产商不再直接送到超市仓库,而是由这指定的窗口批发商集中这些生产企业小批量的产品一起配送到超市,从而降低了物流成本。共同配送的实施,其效果还不止如此,首先物流作业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不仅指物流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也包括物流对店铺经营的支持,这种支持除了配送的迅速化、及时化之外,也包括配送方式的变革对零售经营的影响。例如,服装的发货原来是以货箱为单位进行,零售店铺接到商品后,还需要进一步分拣、陈列,而实施共同配送后,这些工作全部在物流中心或窗口批发企业完成。

共同配送现在已经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但是真正要做到共同配送并不容易。共同配送需要有一个领导企业,这个企业既可以是生产企业、专业物流公司,也可以是批发商、零售商。选择谁作为其中的领导企业,主要是看谁控制着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终端。作为领导企业,在共同配送过程中,要引导其他参与企业在共同配送过程中积极配合,与其他企业建立在共存共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我们国家地域广阔,生产厂商分布更是星罗棋布,如何在这样的供给格局中提高物流效率,建立本区域的共同配送体制是一个很好的应对策略。

三、流通如何在经济活动发挥双向道的作用。

流通如何在经济活动的买方与卖方中不仅发挥由卖方向买方的物理流动的载体作用,而且发挥着由买方向卖方的信息反馈和需求拉动作用呢。如果说现在的物流还是一个简单的单向道,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的将其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双向道,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来支撑生产与销售体系,使产销协调的更加完善。这其实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这与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这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反映在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趋同,同时企业的绩效越来越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企业之间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广告、终端促销等手段来争夺顾客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竞争手段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使得竞争的效果越来越弱,为此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总利润率。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实现确定商品的导入、管理和促销才能在现代化企业竞争中,提高竞争的绩效,这种确定性就要精确地把握消费者可能随时变换的需求,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地将商品配送到特定的顾客手中,进而实行针对性促销,即投入与产出必须非常明确和匹配。

日本在高度信息化的发展中获益匪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7-11便利店的信息化发展。首先7-11开发了“终端7”系统,该系统的作业方式是店铺经营者利用终端7所带的扫描装置将含有订货品种、订货数量、生产企业等信息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将信息输入终端,并通过公共回线(电话线)把数据传输到7-11总部的主机上,7-11总部对各店铺传来的订货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做成商品订货单,寄给合作生产商或生产商到7-11总部将订单取回。进而在7-11的第二次、第三次信息系统革新中,又先后开发了poS系统和双向poS机。poS所得来的数据能立即在公司的主机上反映出来,而且主机与店铺控制器和poS机能双向通信,这样大大提高了7-11对店铺的指导能力、强化了商品开发的能力。从具体运作看,各店铺根据7-11所规定的顾客分类标准,及时收集各层次顾客的数据,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企业总部,企业总部借助掌握的当时、当地的商品销售情报,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商品开发和商品库存。

我国物流基于信息化建设的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这反映在许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对于已经采用了eRp等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相应还没有跟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eRp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员工素质相辅相成的一个基础环节,在信息体系完善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对经营管理和员工素质有相应的要求。

四、启示

物流不能只能看作是一个成本的花费,也应该看到它带来的收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在连通供给与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了三个很重要的作用:①保证有货;②保证送到;③保证质量。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购买一种效用,如何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按照波特的“价值论”的两种渠道:成本优势和差异优势,这体现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就是要缩短供应链过程中浪费的环节,把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益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凯.现代物流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日]菊池康也.物流管理[m].丁立言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6

   本文首先阐明了国际物流的概念,以及介绍了当今世界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分析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情况,以及入世后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机遇和挑战,还有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当中出现的不少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主要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上。

   第四部分总结出了中国发展国际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跃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期。但是中国发展国际物流潜力巨大,相信中国的国际物流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RFiD

   目录

   前言………………………………………………………………………………..()

   1. 国际物流概述……………………………………………………………………..

   1.1 国际物流的概念……………………………………………………………………………

   1.2 国际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

   1.2.1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

   1.2.2物流服务的优质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构建合同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2.3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并在物流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2.4绿色物流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

   2.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沿革及现状分析………………………………………………

   2.1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情况……………………………………………………………………

   2.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3我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事业的发展……………………………………………………

   3.1加快现代化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1.1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设施…………………………………………………………………

   3.1.2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

   3.1.3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配送中心……………………………………………………………

   3.1.3.1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业务……………………………………………………..

   3.1.3.2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重要性………………………………...

   3.1.4加快建设高科技物流园区………………………………………………………………..

   3.2加强国际物流管理,争取竞争优势…………………………………………………………

   3.2.1全球供应链管理…………………………………………………………………………

   3.2.2引进与应用先进仓储软件………………………………………………………………

   3.2.3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

   3.3加快培育国际物流人才…………………………………………………………………….

   3.3.1现代国际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

   3.3.2我国对现代国际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

   3.3.3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培训与国际物流认证……………………………………………

   4.结束语……………………………………………………………………………..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现代的物流业,根据其市场发展和要求,已形成了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目标系统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经营市场化和信息电子化等特点。现今大多物流企业,都把重点放在“服务与成本”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企业本身内部的物流,还是外部第三方物流,都以“服务与成本”的最佳配合为运营目标,并作为产品选择标准。学术界对于物流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从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进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的转变,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相对于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物流发展得比较晚,实际上是以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品流通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在保障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工艺流程之间,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支持,主要体现为生产的流动性,也就是物流过程。从原料的采购开始,到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都要求物流的形成,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现代化的物流过程,可以有效降低运输费用、节约仓储率、资金占压率和提高运营效率,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日趋普遍公司大规模购并

2005年10月2日,美国最大重件货空运货物eaGLe公司购并了有102年历史的美国老牌货物CiRCLe公司,一跃成为国际货运业的领军者。当时新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多个办事处、员工8000名,每年营业额可达15亿美元。同年,世界空运货物排名前十的英国oCean集团并购欧洲领先综合物流服务公司——eXeL后,拥有一千四百多个办事处和五十亿美元的年营业额。

二、第三方物流成为新趋势

历经百年的发展,报关行发展为传统服务业中运输业的子业——货物业。不断加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跨国公司世界物质交换活动更加紧密。传统的运输需求是港到港,而新型运输需求则是门到门、桌到桌;传统运输方式是海、空、陆等,新形势下则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服务对象整条供应链各环节都是货物业服务范围。熟为人知的,马士基物流为全球宜家家居提供仓储、运输、进口分拨、上货架、库存等服务,以专业物流服务降低宜家的物流成本。为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业界领先货物公司DanZaSae、aLpina、mSaS、K&n等都已完成转型为物流公司,更多的公司也在着手转型。

三、物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向深度发展

两年前,较为先进的是货物公司可在网上查询到自身运单动态,可是现在,货物公司规模较大时,几乎可将所有业务通过网络实现,包括网上打印提单、完成支付等增值服务。可想而知,互联网及数掘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功能。货物公司大都意识到运输服务的未来竞争已是竞争信息服务。

四、网络化和集约化发展

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要求既完整又健全。网络系统可实现完全的点到点的物流活动,并最优化物流网络库存总水平及分布,进而保证运输、配送的快速和机动,更有利于收拢、铺开。同时,相较于传统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更将供应链一体化中的集成功能突出地表现出来。现代国际物流极其看重集成物流渠道和商流渠道、集成物流渠道、集成物流功能及集成物流环节等集成物流及供应链其它环节。

五、知识型货物

现今,在企业的供应链中已经渗透至货物公司业务,一方面,提供普遍的海陆空运输服务;一方面,遵照客户综合信息,比如行业特点、成本目标、供应链网络等,提供给客户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货物业涉及业务内容广泛,从精益化生产到供应链管理,再到业务流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等,因此,要求员工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知识面和知识宽度,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当前,渐向附加值高的咨询服务倾斜、转变是货运核心业务的发展趋势;低附加值的物理操作将由一些小公司承接。因此,“知识型货物”将会是货物业发展的趋势。

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在对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时,人们往往会结合物流业的特点和市场运营环境,对物流企业进行系统分析,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运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根据物流的特点和构成要素,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信息技术,使各个运营环节达到信息共享,并以“一体化”的机构组织进行管理,以使其能够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情况下降低总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因此,物流业发展趋势需强调的是:要在科学而系统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总体成本、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使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达到企业总成本最低,客户服务水平有所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敬彪.中国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水运管理,2006(1).

[2]蔡佩林.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与选择.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宏伟.国际货运业发展对策分析.物流天地,2001(3).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

一、从自营物流到第四方物流

随着现代综合物流的开展,传统的物流方式逐渐被人们否定,物流本身的发展速度和形式变化之快已超出了预料。从自营物流发展到买方自己解决所需物资的物流问题,企业逐渐意识到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复杂化,由互联网兴起带来的透明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要求,传统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已不合算,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采用委托第三方物流,我国也不例外。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代表了企业现代化的趋势,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物流体系,对我国各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过分地重视业务技能,物流外包市场上充斥着不和谐,企业外包的比例、意愿,以及满意度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物流外包市场实际效果差。有调查显示,有38%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清楚客户对他们提供的物流服务是否满意,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凸现。

同时,伴随着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开到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供应链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求物流企业有强大的开发设计和运作管理能力,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物流公司合作和联盟成为趋势,物流业务的分离整合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和供应商的交易成本,还能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和最少的人力投入实现供应、生产和分销体系的物流运作。传统的物流方式显得无能为力,第四方物流应运而生。

二、第四方物流的优势

第四方物流是指从事物流服务业务的社会组织不需要独自直接具备承担物资物理移动的能力,而是借助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和实现物流的充分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并加上对于物流运作胜人一筹的理解所开展的物流服务。这种业务与现有的货运业务十分相象,故称为物流业务。第四方物流的产生,得益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第四方物流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成本及交易费用低。第四物流自己不投入任何的固定资产,而是对买卖双方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产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管理,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存货和现金流转次数减少,资产利用率提高物流业务的分离整合协调了物流环节各参与方的利益冲突,有效降低了企业和供应商的交易费用。当交易成本和寻找成本降低时,交易效率提高,交易中的透明度增强,市场信息更为准确,物流业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2.供应链“共赢”。在第三方物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外包商不确定,企业为维持外包物流服务的稳定与可靠会增加相应的监察、协调、集成等管理费用,执行外包合约的交易费用随之上升。供应链并不能皆从中受益。而第四方物流关注的不是仓储或运输单方面的效益而是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整条供应链外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流程一体化建设、改善供应使运营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利益会因此而增加。

3.管理“软”、“硬”分离。第四方物流专门提供物流方案和进行物流人才培训,物流服务提供者或参与者不再依托或者不完全依托物流硬件设施设备,而是为所服务的企业制定完整的物流方案,然后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方案。与第三方物流相比,它是变拥有物流硬件为控制物流硬件。物流产业内“软”的管理设计与“硬”的设施设备相分离,使产业分工更加明晰,提高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加速了市场发育和产业升级。

4.人本服务。发展物流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而关于服务模式的创新,需要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尽量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服务。第四方物流的特点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法,集中所有资源为客户完美地解决问题,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和技术系统一体化,把人的因素和业务规范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规划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

5.知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仿真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是第四方物流的源泉,eDi、poS、GiS、GpS、itS、mit、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电子拣选系统、高架立体仓库、虚拟库存、电子支付的使用为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第四方物流中,HSe管理体系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把HSe观念从单纯的生产安全扩展到生活、生存安全和环境领域,把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控制,使物流告别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时代,迈进一个崭新的知识型时代。

6.客观上适应商品流通新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表现为高频率、大范围,从而也要求现代物流向高速、多层次、大范围的运行趋势进行变革。传统的物流方式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在高频率、大范围的商品流通面前,显得有点无能为力。而第四方物流时间上和空间上更有效率,适应了商品流通新趋势。

三、第四方物流的展望

尽管第四方物流有很多优点,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但严格来说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四方物流提供商,这主要是因为,第四方物流产生的最经济可行的途径是从第三方物流中剥离出来,它的产生得益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一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正通过与领先的物流供应商、管理咨询公司、信息技术实施公司合作,来再造业务流程,逐渐具有了分析、设计、制定、实施、运作全面供应链集成方案的能力,国内的中外运、中远、中储、中邮物流和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由于具有很好的资源,有丰富的运营经验,有很好的客户基础,在人才、技术、系统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第四方物流最有可能从这些公司中首先剥离出来,适应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雨蓉: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J].综合运输,2007,(1):36~38

[2]周林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第四方物流[J].金山企业管理,2006,(2):46~48

[3]忻霞芬: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时代经贸,2008,(3):118~119

[4]倪玲霖:物流外包博弈分析与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78~80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铁路物流中心;现代物流;货场运营;建议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railwaylogisticscentersisanimportantpartfortherailwaymodernlogisticsdevelopmentinChina.Combingwiththedevelopmentdirectionsofrailwaylogistics,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situationsforexistingrailwaylogisticscentersandfreightyardsareanalyzedstatistically.then,consideringthelogisticscenter'soperatingmodelsinforeigncountriesandthedevelopmentneedsforrailwaymodernlogistics,seriesofmeasuresandrecommendationsfor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railwaylogisticscentersareproposed,whichhasguidingsignificancefortheconstructionofrailwaylogisticscentersandalsothedevelopmentofrailwaymodernlogistics.

Keywords:railwaylogisticscenter;modernlogistics;freightyardoperations;measuresandrecommendations

1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铁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在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1]。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铁路货物改革的重大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业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铁路货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快速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目前我国铁路货物运输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铁路货运主要存在货物送达慢、货运组织方式与现代物流要求还存在差距、货物运价政策与铁路参与市场竞争环境还不适应、货运设施设计规范不适应铁路发展及社会物流服务的实际等问题;同时货运设施普遍存在“总体富余、局部紧张、点多分散、设施落后、发展受限、物流缺乏”等问题。

从国内社会物流发展趋势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物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社会物流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相继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等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2014〕37号),为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铁路物流发展趋势看,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制定的《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铁运〔2011〕169号)中明确指出,转变铁路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全方位占领市场,以节点网络、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运营管理等为重点,构建“站到站”铁路运输和“门到门”物流服务的铁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着重强调了“实现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完善铁路货运营销体系、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等具体改革目标。铁路物流中心是指以铁路运输为主要载体,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本文结合铁路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既有货场运营现状及当前物流中心或货场项目建设情况,对铁路物流中心建设提出建议与措施。

2铁路物流中心及货场运营现状

近年来,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不断扩充,主要干线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既有铁路货运设施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数量多、规模小,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因点上能力不足而大大制约了铁路整体运输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2013年全路国铁既有货场约2600个,全部货场设计能力约18.1亿吨/年,当年实际完成10.7亿吨,约占全国铁路全部货物到发总量的16.8%,货场能力利用率仅59.2%;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铁路货运量有所下降,货场利用率有着下降的趋势,必须加快铁路货运站场向铁路物流中心的转变[2],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建设与发展。国务院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必须对铁路物流节点进行统一规划布局。通过结合市场需求、路网结构、地方规划等条件,来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等三个层次的铁路物流节点网络。根据规划布局,其中全国性铁路物流节点城市有42个;区域性铁路物流节点城市有98个(见表1);由于地区性物流节点技术操作性较强,因此,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规划方案则由各铁路局和专业运输企业研究确定。在铁路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布局中,共选址建设80个左右一级与160个左右二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和300个左右专业型铁路物流中心。

因此,大力加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型货场、物流中心等大型装卸点的建设,是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提升铁路货物运输整体能力的重要举措。2013至2014年间,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完成多项“短平快”货运设施项目审批,这些项目主要是按照铁路现代物流要求,新建或改造既有货运设施设备,旨在重点强化铁路货运物流服务功能,提升铁路货运服务质量。

3建议与措施

目前,国外物流中心普遍采用的是“政府规划、协会统筹、企业运营”模式,以达到铁路物流中心和客户之间的双赢。结合目前国内社会发展程度以及铁路发展改革现状,铁路物流中心可采取多种策略相互结合的方式,即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导,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政企结合,甚至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土地开发、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相关单位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对于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3.1铁路物流中心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最适合中长距离、大运量的粗、重型货物运输,具备运输成本低廉、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应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和交通规划,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货源特点,依托铁路运输,实行公铁联运,发展“门到门”全程服务链,加快铁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如武汉铁路局根据滠口货场位于汉口北综合物流园内,该区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此建设综合性货场能够合理辐射产业区,更好地提供物流服务的实际情况,将滠口货场设立为滠口物流中心。随着区域内规划的十大专业市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生活用品、电器元件等小商品运输需求旺盛,滠口物流中心主要依托铁路运输,配套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缓解并满足了部分大型电商、快递公司等企业及周边市场对铁路仓储物流的需求。

3.2铁路物流中心与货运设施布局规划同步

目前既有货场中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受城市交通管制和环保等因素影响,货源组织困难。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区交通限制,大量工业企业外迁,城区内铁路货场运量逐步萎缩。因此,配合工业企业布局和物流园区的规划调整逐步外迁已成为大势所趋,如呼和浩特局的乌海北站物流中心建设,就是因为乌海站货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心,受城市空间和交通限制,货源组织受影响严重,而乌海北站周边的蒙西、千里山工业园区内多数企业无专用线,大部分适合铁路运输的货物却由公路来完成。因此,结合乌海地区货运布局规划,逐步弱化乌海站货场作用,新建乌海北站物流中心。

3.3铁路物流中心与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同步

根据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2014〕37号)文件,明确提出:一是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推动土地综合开发。二是鼓励新建铁路站场实施土地综合开发。三是完善土地综合开发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强土地综合开发的监管和协调。因此,对铁路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可实施综合开发利用,提高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能力和收益水平,为铁路物流中心建设配套相应的土地综合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一般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占地较大,涵盖大众化、专业化和增值服务等功能,除了常规的铁路作业区外,可根据需要配套公路物流区、停车场、暂住区、餐饮区和维修区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3.4铁路物流中心需配套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中心不仅要有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体现物流发展趋势的专业运营模式和运营策略、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手段。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沟通铁路物流生产组织与客户间的信息交流,涵盖客户关系管理、会员诚信管理、合同管理、综合布线、视频监控、广播、显示、一卡通管理、智能大门、火灾自动报警、机电设备监控、铁路货运管理、集装箱管理、办公管理等信息系统,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内部资源网络化、物流信息共享化和外部交易简单化,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随着铁路货运站不断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铁路货运业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3],开发与建设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与市场需求的铁路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尤为迫切与重要。

3.5经营管理规范化及资金筹措多元化

与其他社会物流企业相比,铁路物流存在建设与运营成本高、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相对于铁路大宗长运距货运产品的传统优势,物流中心入园货物品类繁多。铁路物流中心项目效益的高低,需要铁路局依托主业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经营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入各类驻园企业,丰富铁路到发货物品类,优化货运产品结构,不断提高附加值高的“白货”运输比重,并对物流中心的经营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为体现投资效益,除争取地方政府在规划、征地拆迁、市政配套及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外,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

此外,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一方面要结合铁路运输部门当前开行的货物快运列车、新丝绸之路中欧集装箱班列等情况,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在运营上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主体作用,引进社会物流企业参与合作,提高铁路“站到站”和“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质量。

4结束语

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建立铁路现代物流中心是关键。通过分析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有铁路物流中心、货场运营及建设情况,提出了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一揽子措施与建议,对大力推进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及铁路现代物流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伯领.铁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发展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篇10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论文关键词】贸易新发展信息化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化的潮流滚滚向前,它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本文试图从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对贸易领域的变革所起的巨大作用,作一点粗线条的描绘。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给贸易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局部的、细小的、而是全局的、巨大的、可以称之为贸易革命。有人概括为“四化”,即:电子化、网络化、连锁化、国际化(全球化)。这“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有道理的。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化。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信息化有人把它概括为电子化、数字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今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带给贸易的巨大变革,就是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这可以说是信息化带给贸易变化的最大的变化、总的变化。信息贸易化首先是信息商品化。过去信息不是商品,只有信息产品是商品。在信息时代,不但信息产品商品化,而且信息本身也商品化、市场化了。信息本身作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和贸易。信息作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在信息市场公开进行交易。信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买卖已成为普遍现象。不但各种专业化的信息咨询公司进行着专门化的信息贸易活动,而且许多非专业化的信息交易活动也广泛存在。信息贸易化使贸易的内容大大丰富和发展,信息贸易迅速增长。贸易信息化是用信息渗透和武装了一切贸易活动。信息成为一切贸易活动的先导,也是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一切贸易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流不仅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中独立出来,而且成为引导和决定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关键。在当今社会,没有信息流作为先导,商流、物流、资金流就寸步难行。贸易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放在首位,依据信息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贸易活动,把信息渗透到贸易的一切领域,用信息来指导和推动贸易活动的开展。第二,网络化。电子商务、网络贸易将成为新的贸易热点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是新的贸易方式,它不会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但它会超常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对传统贸易进行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简化为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电子商务从外延方面可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概念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电子技术和商务活动。因此它区别于电子政务和其他电子业务。应该说,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如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等来实现的各种活动。这些商务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之间,也包含企业内部、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商务活动。从贸易角度看,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贸易,或电子网络贸易,但一般仍称之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从交易内容看,也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完全电子商务,又称直接电子商务,指计算机软件、音乐光盘、电子贺卡、文章报刊、旅游、娱乐、金融等无形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这些无形商品及服务产品的销售形式是将其内容数字化,直接在网上以电子形式传送给顾客,而不再需要某种物质形式和特定的包装,因而能跨越时空,实现网上的直接交易;二是不完全电子商务,又称间接电子商务,指有形商品的网上销售。这类商品可以实现网上的订货与支付,但商品的实际交割还需要利用传统的邮政服务或商业送货服务加以配套。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现方兴未艾,正在成为新的贸易热点。第三,现代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引起物流革命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物流存在了几千年,其主要活动就是将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实际运动过程,主要包括储存和运输。其特征是各自为政、孤立进行、互不联系、效率低下。20世纪中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在发达国家兴起,它是以信息流为导向,以商流为前提进行的现代化物流活动。具体来说,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物流信息。其特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各方整合、成本低、效率高,是物流的一场革命。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给的连锁中,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改革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型物流管理体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工程再造为中心议题的eCR系统(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即期生产供给,亦称快速供应)系统。无论是eCR还是QR,其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在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中,既要注意发展企业内物流,更要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第三方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到全社会物流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因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三方物流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并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成本更低廉的物流服务。这是一场物流革命,必将创造更多的第三利润源泉。第四,连锁化。贸易组织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现代批发商呈现萎缩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暂时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批发商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和活力。现代大批发商是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大进大出,降低成本和费用,不仅把生产商与零售商联结起来,而且为社会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增加了全社会的财富,它们采取大经销、大分销、大的格局赢得优势,求得发展。传统的零售业仍将存在,但也要与时俱进,发生变化。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商店、方便店等将成为主要的零售形式。其中,尤其是连锁化将成为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各种零售业态都可以实现连锁化,如百货业连锁、专业店连锁、方便店连锁、快餐业连锁、特许加盟连锁等,在近期,超市连锁将成为主要的零售业态。特许经营连锁将得到很大发展,并且都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经营与管理。以超市连锁、折扣连锁为主要特征的沃尔玛零售商,跃居世界500强第一名。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连锁在全球业务迅速发展,美国西尔斯百货在被沃尔玛拉下美国第一零售商宝座之后,现在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以图东山再起,中国上海的联华超市在超过上海一百连续几年位居中国零售业榜首之后,上海一百和各地百货商店也在谋求连锁化的改革。这些都说明连锁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新的贸易组织形式。第五,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将日益发展自1948年Gatt的23个缔约国发展到现在wto的140多个国家,中国是第142个加入国,今后还会增加。人称wto为经济联合国,国际贸易联盟。wto本身就是贸易国际化的一个标志。wto的发展说明了贸易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国家之间的区域性贸易组织也是贸易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最典型的是欧盟15国贸易区域性组织,而且仍在扩大中。此外还有美加墨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东北亚贸易区、南美贸易区以及其他区域性贸易组织。区域性贸易组织与wto是并行不悖的、共同发展的。国内外贸易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趋势。贸易领域的跨国公司与生产制造、金融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第六,绿色化。贸易绿色化(环保化)和贸易可持续发展成为新趋势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发展绿色生产必须有绿色贸易与之相适应。今后,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必须重视生态与环保问题,因此,贸易绿色化与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的新趋势,国际贸易中运用iSo14000标准是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的一个标志。随着科技进步与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扩大,绿色贸易与可持续贸易将会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第七,渗透化。贸易的渗透性日益加强贸易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日益紧密,渗透到生产、分配、消费的具体过程。贸易还渗透到投资、金融、服务、旅游、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各个领域。贸易无所不在,贸易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作用愈来愈大。贸易、流通、商业、市场将愈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第八,多样化。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现代化传统的贸易方式如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种店铺、各类市场仍将继续存在,并将通过电子化、网络化进行改造。现代贸易方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虚拟贸易活动将进一步发展,无店铺销售、网络贸易、电子贸易、电子销售、电子商务等等将有更多的新形式,并不断改进。第九,品牌化。贸易竞争将更加复杂、激烈、尖锐并呈现品牌化的新特点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并交替发展,总的趋势是贸易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二者永远共存;国际贸易战、贸易竞争形式多样,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绿色标准)、安全标准之战更加突出;在竞争方式上,价格竞争仍然普遍采用,但非价格竞争(如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竞争仍是主流;品牌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或集中体现,不但在传统产业有品牌竞争,例如服装、日用化妆品、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品牌竞争,以及商业、服务业的品牌竞争将更加发展,而且在新兴产业如计算机、现代通讯、电子网络以及现代新型服务业领域,品牌竞争正方兴未艾,成为竞争的新特点,这种竞争今后还会更加激烈。第十,文明化。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文明化各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将更加重视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和文明化是21世纪贸易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wto规则将根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作出新的变更。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