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整治行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10

酒驾整治行动篇1

一、及时调整勤务。大队认真分析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的新规律、新特点,做到情况明、底子清,进一步明确整治重点,研究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强化路面查控和重点部位清理整治。要求各中队及时调整勤务,全警动员、全警上路,除留必要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全部充实一线执勤力量,参加路面查控和集中整治,有效震慑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遏制因酒后驾驶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二、营造舆论氛围。一是各中队组织专门警力深入各辖区主要餐饮企业,及时将印有“请勿酒后驾驶”等提示劝导宣传传单发放到就餐群众及驾驶人手中,使驾驶人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教育;二是组织民警及交通安全员进村入户发放交通安全宣传材料,讲解酒后驾驶危害性及严重后果;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酒驾整治行动的意义、目标、措施。四是在公路沿线、人流聚集场所悬挂以查处酒后驾驶为重点的宣传标语,大造社会宣传声势。五是民警在执勤过程中向过往车辆驾驶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广大驾驶人自觉养成不酒后驾驶的良好习惯。

三、提高管控效能。一是抓住重点对象。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容易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营运客车、小型客车和摩托车“三个车型”以及酒后驾驶、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四种违法”;二是抓住重点区域、时段。酒店、餐馆等餐饮和娱乐场所附近设置执勤点,及时发现、制止、纠正酒后驾驶行为,将管理工作重心前移。

酒驾整治行动篇2

摘要: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颁布实施,对于酒后驾驶的处罚从行政处罚上升到了刑事处罚的层面,加大了处罚力度。法律的严厉制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酒驾交通事故的发生数量,达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却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对酒驾的整治工作也有诸多难点。本文将认真研究分析酒驾整治工作难点的深刻背后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深化酒驾整治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酒后驾驶,驾驶人,整治工作

一、酒驾造成的严重交通事故

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酒驾整治工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酒驾造成的严重交通事故。2010年6月30日晚,南京市区,张明宝酒后驾车,冲进人群,前后连撞9人,撞死5人,死者中包括其中一名孕妇和她已经怀胎九个月的孩子。2010年8月4日,杭州市莫干山路,肇事司机醉酒驾驶保时捷凯宴越野车,在浙江电视台门口撞死一名6岁的女孩儿。2010年8月6日,上海市嘉定工业园区,一辆宝马x系列商务轿车将一名7岁男童撞飞。单单是,20010年6月至8月这短短的三个月,就发生了这么多惨不忍睹的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酒后驾驶的危害之大,令人发指。

二、酒驾交通事故整治难的原因

(一)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各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很早就已经开始严厉查处酒后驾驶,并规定了相关处罚措施。但是酒后驾驶的现象却不降反升,究其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驾驶人安全意识的淡薄。这其中有一些心理因素在作祟,例如侥幸未被查处的心理、明知故犯的心理等等。他们虽然知道酒后驾驶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甚至车毁人亡。但是这些驾驶人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喝一点儿酒开车不要紧,不会那么背,一喝酒开车就出事。还有就是,有些驾驶人也知道喝酒开车很危险,但是缺乏自制力,遇到有人劝酒,能喝二两喝半斤,最后喝的一塌糊涂。很多车祸事故,大多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发生车祸后,大多数酒后驾车的人员,都认错态度良好。但是自己的安全意识太薄弱,认为这一点儿酒,不成问题,开车也不会出什么事儿。再有就是,禁不住朋友的劝酒,不能控制自己,常常碍于人情喝得伶仃大醉,然后驾驶汽车,造成事故。

(二)源头管理力度不足

源头管理力度不足,首先是严防酒驾交通事故发生的事前管理手段单一。目前酒后驾车的事前管理,只有交警部门的路面封堵,在事故多发路段的监控,在道路上进行拦截,随机抽查。交警,每次上路检查,时间有限,检查的车辆有限,使得有些醉酒驾驶的车辆得不到查处,侥幸逃过了这次检查,也埋下了酒驾事故的隐患。其次是检测酒驾的方式较为繁琐。现场检查大多采用酒精测试仪器进行检测,交管部门对于当事人有异议的情况,还要进行血液检测,这样大大增加了执法的时间,降低了执法效率。酒后驾车的当事人往往拒不配合,拒绝接受检测,甚至会借酒劲儿,跟交警发起酒疯。再次是目前交警的人力物力较为匮乏。随着私人拥有机动车辆的持续增长,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然而,交警人员的数量却增长缓慢。在高峰时期,无法保证每个拥堵路段都有交警人员在场执勤,只能采取分时分段,随机检查的方式。这样,就难免会有很多漏查,使得驾驶人抓住这一漏洞,绕道而行,避开检查较严的路段,继续酒后驾车。

(三)社会联动监管欠缺

由于酒后驾车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要真正杜绝酒后驾驶行为,不能仅仅指靠法律手段,还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社会的监管网络,进行社会的联动监管。大家一起行动,杜绝酒后驾车,监督酒驾行为。在发达国家,人们普遍将酒后驾车行为视为一种对社会不负责的违法行为,酒后驾车的当事人,会被认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行径恶劣的人。酒后驾车遭受处罚的行为,将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之中,不仅交管部门会有他的违法记录,信贷、保险等各个系统也会有他的违法记录。从而做到全社会的共同监管,这种全社会各个部门的联合监管,大大震慑了酒驾的司机们。然而,在我国,这种全社会共同监管的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舆论监管比较薄弱。各个部门也没有联合行动,不能给酒后驾车的人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震慑力。使得部分驾驶人放任自己的酒后驾车行为,不能认清酒驾的严重后果,认为抓住了顶多去拘留所住个几天,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使得酒驾行为屡禁不止,酒驾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进一步深化酒驾整治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教育

针对部分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的情况。首先,政府应当将酒后禁驾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到公民道德建设范围内,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正确的饮酒观,强化社会公众的酒后禁驾意识。其次,要全面宣传教育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例如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微博、路边电子显示屏等等新式宣传平台上宣传;在酒店门口、主要街道、交通要道等地方张贴相关宣传标语。再次,对酒后驾驶的当事人实行连带教育,一人犯错,全家接受教育。即处罚酒驾驾驶人的时候,必须要求其配偶、家属或者单位领导共同接受教育,利用驾驶人身边的家属、朋友、同事或者领导监督和约束驾驶人的酒驾行为。以此来强化驾驶人的自我约束力,提高驾驶人安全意识,自觉树立“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安全理念,处理好饮酒与驾车的关系。

(二)创新检测手段完善源头管理

如何真正杜绝酒后驾车,消除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一点是抓住源头。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酒后驾车引起的交通事故。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遏制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方面是交警部门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创新酒精检测方式,应用新型高科技装备,简化检测程序,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从而提高检测的效率,严查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可以强制安装车载酒精检测设备,鼓励和支持汽车制造商研究开发监管酒后驾驶的设备,只要发现驾驶人酒精超标就无法启动车辆,在技术成熟时制定国家标准,使其制度化。另一方面仔细研究酒后驾驶行为的常发地区,着重检查这一区域,例如部署警力在饭店、餐馆、酒吧、娱乐场所等附近,加大酒后驾驶源头处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有限警力的最大监管力度。

(三)完善部门联动和社会监管

整治酒后驾驶,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而且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第一,加强安监、银行、保险、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例如可以建立酒后驾驶的责任追究制度,将单位的评优和个人的升职加入酒驾行为作为考量因素,建立酒后驾驶保险投保费用浮动制度和银行的个人不良信息记录,建立健全酒后驾驶的违法记录入档制度。第二,联合新闻媒体参与酒后驾车的曝光,开展记者跟随采访,现场报道的方式,第一时间曝光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第三,加强与餐饮业的联动。在酒店设置禁酒监督管理员,让服务员提醒驾驶人不要酒后驾车,还可以在菜单、餐桌的醒目位置张贴禁止酒后驾车的警示语。假如驾驶人不听劝告,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请求交警协助,将酒后驾驶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第四,鼓励群众举报。充分发挥人们群众的力量,发现身边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建立一道严密的社会监管网络。(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酒驾整治行动篇3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此次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公安交交警大队长朱惟悟任组长,教导员朱松根任副组长,其他大队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大队长俞洪根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冰、陆建伟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中队也要成立相应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整治活动有条不紊,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使辖区道路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各主要道路超速、超员、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得到明显下降,重特大交通事故总量明显降低。

三、整治时间、方法及整治重点

整治时间:2月15日至5月15日,为期3个月。

整治方法:此次整治活动由各中队自行组织进行。

整治重点:重点整治超速、超员、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四、工作措施

1、整治期间,各单位要参照春运做法,在320国道五号桥收费站设立省(市)际交通安全服务站,并在客运流量较大的104国道勾庄收费站、04省道彭公收费站、09省道塘栖五叉路口、02省道*路口等地设立临时执勤点,加强对客运车辆的路面检查,坚决查处客车超速、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对7座以上的公路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做到逢车必查。

2、严厉查处各类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期间,对行驶速度超过规定时速50%的大型客车驾驶人,一律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对客车超员的,一律实行卸客转运,并依法从严处罚;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机动车驾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予以拘留,对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同时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个月,并处2000元罚款。

3、大队办公室要指导各中队在辖区各主要道路、和各乡镇、街道的主要出入口悬挂宣传横幅和标语,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要积极与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联系,并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开展集中整治的信息。

4、各单位要结合管理工作特点,在整治中加强调查研究,寻求各类交通违法的动向和规律,既要从严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又要着眼长效管理,把整治和预警相结合,不断巩固管理成效,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09年各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对此次整治活动要高度重视起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严格执法,从严管理。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路面管理力度,做到逢违必纠,特别是对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行驶、客车超员、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酒驾整治行动篇4

酒后驾驶调查调研报告

肖文

一.我国酒后驾驶现状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近日分组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一些常委委员提出,“应在草案已有的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罚力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拟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追逐竞使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很多人听说这一条款的出炉都拍手叫好,于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我们的家乡——河北省沽源县,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选取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四天车流量较大大的红绿灯点进行了调查,通过观察每一个被交警拦截下的司机及记录他们是否被罚的情况得到如下结果:

周一有33辆车的司机是酒后驾驶,其中8人是醉酒驾驶。周三有25辆车的司机是酒后驾驶,其中10是醉酒驾驶。周五有28辆车的司机是酒后驾驶,其中11人是醉酒驾驶。周日有63辆车的司机是酒后驾驶,其中有42认识醉酒驾驶。并且我们通过网上调查100人、咨询交警得知醉酒驾驶的司机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一、27%的人看见交通信号灯后反应慢。二、40%的人开车方向左右摇摆不定,突然转向或者在道路中线驾驶。三、15%的人逆向行驶。四、7%的人乱踩刹车。五、6%的人转弯幅度达,突然转弯或违法转弯。八、5%的人黑夜开车不开前灯。同时我们又咨询开车司机,发现几乎每个司机都知道酒后开车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是有90%的人不知道是违反了什么法例。同时67%的司机都有醉酒驾车的经历,95%的人都有酒后驾车的经历,但是当被问及既然知道违反交通规则为什么还要驾驶时70%的人认为酒后驾驶不会出现事故,30%额人是出于没办法,侥幸心理的存在使他们驾驶。

二.是否应将醉酒驾驶纳入刑法

通过以上调查,酒后驾驶的严峻性却非一般,我们确实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因为酒后驾驶不仅仅危害了驾驶人自己的性命安全,更是对社会安全具有严重危害,但是为什么酒后驾驶的情况屡禁不止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制止酒后驾驶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浅薄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将醉酒驾驶写入刑法是否真的可以制止酒后驾驶呢?是否必须将酒后驾驶写入刑法呢?其他法律是否真的不能调整,必须由刑法调整呢?

创新犯罪是犯罪化的基本形式,而刑罚作为刑事责任的主要实现方式,以对犯罪人的基本人权进行行为限制和剥夺为内容,在部门法体系中具有最高的严厉性和强制性。但是,现实生活中追究刑事责任的经济成本通常高于其他法律责任形式,并且在形式法制责任内部,制定新罪的经济成本又高于既定罪行的条文的调整。因此,无论从人权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我们都有必要赋予刑法以谦抑性,只有在其他法律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才可适用刑法。换句话说,只有是其他法律部门可以规制的问题,最好不要通过刑法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将危险驾驶入罪并非改善交通安全的唯一出路,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治理模式。

因此建议我国应修改并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相关内容。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

三.其他法律如何规范醉酒驾驶

但是该条款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发挥我们想象中的作用,我们对司机和交警的调查,不同的人对该条款有不同的反应,一些小型的营运司机或是收入比较少的司机他们普遍反应该条款还是比较有约束作用的,毕竟该条款规定的罚款数额和其他的罚款措施对他们来说是比较严厉的,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该条款却对大多数收入较高的有钱有势的人来说,并不具有约束力或是具有很小的约束作用。因此该条款规定的暂扣或吊销驾驶证、处罚罚款和拘役刑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都可以巧妙地躲过处罚。同样的法律条款对不同的人群起着不同的震慑作用,这是我们寻找的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对所有的醉酒驾驶的机动车驾驶员按同一标准处罚就很难使不同的人都对该条款服从,因此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通过钱财和权势的疏通很容易就可以将扣留和吊销的驾驶证取回来,免除了拒役,并且20__元的罚款对于他们也就是一顿咖啡钱。因此我们建议将钱改为不特定的数额,即规定罚款由其驾驶的交通工具的价值决定,如驾驶一百万的宝马的司机处罚的就比驾驶几万元的轿车高。

酒驾整治行动篇5

为确保“五一”期间道路安全畅通xx交警中队结合辖区实际,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狠抓源头管理,强化路面管控,大力整治酒驾、毒驾、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客车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路段、的警力投入和交通疏导,严防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一、加强路面管控,确保有序畅通。节日期间,中队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车辆的路面管控力度,特别是辖区xx省道、县乡农村公路、主要旅游道路路段,部署足够的警力应对周边道路的疏导、管控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为群众出行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开展集中整治酒驾行动。“五一”期间,中队组织开展夜间集中整治酒驾行动,在南湖镇城区主要路段路口以及省道检查点对过往车辆逢车必检,严查酒驾、毒驾、无证驾驶、涉牌涉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形成了严查、严管、严控的整治氛围,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三、加强治理重点车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中队结合辖区实际在省道、农村公路及重点旅游线路加强部署警力,治理“两客一危”车辆、农村面包车、摩托车等重点车辆,严查超员、涉牌涉证、酒驾、逾期未审验、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违规运行等严重违法行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交通事故,确保道路交通平安畅通。

四、严格规范文明执勤执法行为。执勤民警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在执法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交通安全服务保障,树立了良好的交警执勤形象。

酒驾整治行动篇6

内容提要:“酒驾肇事”是对当前发生的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酒后、醉酒驾驶行为的统称。酒驾肇事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与酒后、醉酒犯罪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我国《刑法》惩治酒驾肇事案件存在法条设置和刑罚制裁均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一、酒后、醉酒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

(一)酒后、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特点

酒精对人体神经的毒害作用简称酒精中毒,也称醉酒。醉酒一般可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由于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因此刑法上通常所讲的醉酒是指生理性醉酒。

关于生理醉酒,医学上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兴奋期,又称轻度醉酒,表现为脱抑制现象,如兴奋话多、情绪欣快、易激惹、容易感情用事、招惹是非等,此期控制能力有所减弱。第二期为共济失调期,又称中度醉酒,此时醉者动作笨拙、步履蹒跚、举止不稳、语无伦次、辨认和控制能力都有减弱。第三期为昏睡期,又称高度醉酒,此时醉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呼吸缓慢伴有鼾声,此期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1]

根据饮酒量和酒精发作周期的不同,酒后、醉酒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在兴奋期,行为人虽然出现脱抑制现象,控制能力也有所减弱,但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完好,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对自己酒后、醉酒时实施的行为仍然可能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第二,在共济失调期,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都有所减弱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其对自己酒后、醉酒时实施的行为不能完全辨认和控制。第三,在昏睡期,行为人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其对自己的行为既无辨认能力也无控制能力,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酒后、醉酒犯罪的主观心态特点

第一,根据醉酒原因的不同,醉酒可分为自愿醉酒和非自愿醉酒。在非自愿醉酒中,行为人醉酒系不得已而为,其主观并未预见到醉酒的危险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非自愿醉酒者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当然,对因非自愿醉酒陷入限制责任能力而犯罪,则可根据犯罪时的心态确定是否成立故意或者过失,并可依《刑法》第18条第3款的规定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根据醉酒前有无犯意的不同,自愿醉酒又可以分为事前无犯意的醉酒和事前有犯意的醉酒。事前有犯意的醉酒,是指行为人出于逃避惩罚,减轻罪责的动机或想借酒精对神经的兴奋作用来增强其犯罪勇气,故意醉酒使自己陷入限制责任能力或者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利用此状态实施犯罪行为。事前有犯意的醉酒并因此而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

第三,根据醉酒后的责任能力状态不同,事前无犯意的醉酒又可区分为:一是因醉酒而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的事前无犯意醉酒;二是因醉酒而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事前无犯意醉酒。对于第一种情形,一般来说,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无犯罪的故意、过失,但其对醉酒时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对此,可依其醉酒时对危害结果的心态而成立故意或者过失。对于第二种情形,行为人不仅对醉洒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而且对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也有故意或者过失。对此,可依其犯罪时心态而成立故意或者过失。

(三)酒后、醉酒犯罪与原因自由行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限制责任能力或者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行为人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称为原因行为;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称为结果行为。[3]结合有关学说,我们认为,酒后、醉酒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要在于:

第一,行为人的酒后、醉酒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我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因此,尽管刑法既要保护人权也要保障人权,但是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刑法立法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保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对于严重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予以惩处。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社会基础。

第二,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与酒后、醉酒犯罪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酒后、醉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饮酒这一原因行为所引起的。行为人是整个饮酒行为、酒后或醉酒犯罪行为的发动者。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是一个行为整体,共同导致了危害后果的出现。行为人对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基础。

第三,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虽然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或者只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但是行为人在饮酒的时候完全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他有义务和能力控制自己的醉酒行为以防止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却没有控制。因此,行为人应当对此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人基础。

第四,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虽然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的当时无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在主观上可能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但这种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出现是行为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行为人应当对其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因此,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行为人应当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并且不能从宽处罚。

二、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问题

(一)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及特点

在我国刑法中,可以规制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主要是《刑法》第115条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和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从我国《刑法》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看,它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立法方式上,刑法没有专门设置有关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而是将酒后、醉酒驾驶与其他相关的不法行为放在一起统一规定。这种立法方式,在效果上,不利于有效发挥刑法有针对性地惩治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作用。

第二,严格区分了故意和过失犯罪。在法条设置上,我国《刑法》严格区分了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和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并分别设置罪名。其中,对于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依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对于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则依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只有当先前的肇事行为必然会造成当事人的死亡时,其逃逸行为,即‘不作为’才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4]而交通肇事中过失的确立与认定与现代社会的信赖原则密不可分。[5]

第三,在犯罪的成立条件上,规定必须发生了严重危害后果才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15条和第133条的规定,酒后、醉酒驾驶,只有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负刑事责任。在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中,除要求以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为前提外,发生重大事故的结果是个非常重要的罪与非罪界线和适用不同量刑档次的标准。[6]

(二)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缺失

第一,没有将酒后、醉酒驾驶行为入罪。韩国2009年4月1日修订的《道路交通法》第44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醉酒状态下驾驶车辆。对于违反者该项规定醉酒驾驶者,将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者一千万韩元以下罚金。[7]但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我国,酒后、醉酒驾驶只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才成立犯罪,单纯的酒后、醉酒驾驶行为不是犯罪。这使得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延后。

第二,没有规定拒绝酒精检测的刑事责任。酒精检测是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酒后、醉酒驾驶的重要保证。在国外,有不少国家规定对拒绝酒精检测的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如韩国《道路交通法》就规定,交通警察在有相当理由认为驾驶人员处于醉酒状态而驾驶人员拒绝酒精呼吸检测的,要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一千万韩元以下罚金。但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第三,没有将酒后、醉酒驾驶的部分共犯行为人罪。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的共犯,日本2007年9月19日生效的《道路交通法》对酒后驾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除对酒后驾车者本人严加惩处之外,还设有“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以及“同乘罪”等新罪种。[8]这实际上将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多种共犯行为分别入罪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部分指使、强令酒后、醉酒驾驶的行为纳入了交通肇事罪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提供车辆等帮助行为可以入罪。

三、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问题

(一)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检视

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主要体现为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规定。

在法定刑的设置上,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我国《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则分为三档,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法定刑设置很轻。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在过失的情况下,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最高只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而同样的情况,在日本可以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英国可以判处10年有期徒刑。相比而言,我国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设置非常轻。

第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相差悬殊。根据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33条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同样是酒后、醉酒驾驶致1人重伤的情况下,对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致死的,最高只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而对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致死的,则最低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死刑。两罪的法定刑相差幅度较大。这为司法中的定罪量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为了防止量刑的规范,有必要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和量刑规划化制度。[9]

第三,在法定刑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的区别。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法定刑的设置上都区分了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一般情况下,醉酒驾驶犯罪的法定刑要高于酒后驾驶犯罪。如根据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对于醉酒驾车者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罚款;饮酒驾车者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10]但是,我国刑法没有酒后驾驶肇事和醉酒驾驶肇事的法定刑进行区分。

(二)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缺失

第一,没有规定罚金刑。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规定罚金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如韩国《道路交通法》关于醉酒驾驶罪和拒绝酒精检测罪都规定了一千万韩元以下的罚金。芬兰《刑法典》关于迷醉状态下驾驶、严重迷醉状态下驾驶等犯罪中也都规定了罚金刑。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规定罚金刑,有利于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从加强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我国《刑法》没有在有关惩治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条文中规定罚金刑,是一个立法缺失。

第二,没有规定资格刑。酒后、醉酒驾驶的资格刑主要是指吊销驾驶执照和禁止驾驶。英国《1991年道路交通法》规定,醉酒或吸毒陷于不适宜状态而驾驶车辆的,剥夺驾驶的期限不少于2年。在我国香港地区,两次或者多次实施醉酒驾驶犯罪的,一般要吊销不少于2年期限的驾驶执照,并处罚金。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暂扣、吊销驾驶执照以及禁止驾驶。但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而且《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处罚非常轻。因此,即便在对行为人判处刑罚的同时由公安交通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醉酒驾驶者暂扣、吊销驾驶执照或者禁驾,行为人仍然可以很快重新驾驶。这不利于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与预防,应当进一步加强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行政法规的协调。[11]

四、结语

我国刑法在惩治“酒驾肇事”案件方面,既存在法条设置上的缺失也存在刑罚制裁上的缺陷。但是,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出于保护社会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力度,为此需要从刑事司法、刑法立法等多个方面寻找解决的方案,“在立法技术的层面,刑法立法要处理好立法简明与立法细密的关系”[12]。事实上,只有进一步严密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法网,并进一步加大刑法对“酒驾肇事”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刑法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汤涛、黄富颖:《原因上的自由行为与急性酒中毒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载《法医学杂志》2000年第4期。

[2]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76页。

[3]参见赵秉志:《论原因自由行为中实行行为的着手问题》,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5期。

[4]参见龚昕?浴⒘跫呀埽骸督煌ㄕ厥乱蛱右葜氯怂劳龅姆?墒视梅治觥罚?亍斗ㄑг又尽?008年第6期。

[5]参见毛元学:《信赖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

[6]参见黄伟明:《交通肇事罪构成中结果标准的数量因素分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

[7]参见《韩国:新增醉酒驾驶车辆罪》,载《法制日报》2009年9月1日。

[8]参见陈曦:《关注酒后驾车:日本严惩酒后驾车同乘供酒者并罚》,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9年8月20日。

[9]参见王瑞君:《案例指导量刑与量刑规范化》,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10]参见陈曦:《关注酒后驾车:日本严惩酒后驾车?同乘供酒者并罚》,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9年8月20日。

酒驾整治行动篇7

内容提要:“酒驾肇事”是对当前发生的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酒后、醉酒驾驶行为的统称。酒驾肇事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与酒后、醉酒犯罪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我国《刑法》惩治酒驾肇事案件存在法条设置和刑罚制裁均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一、酒后、醉酒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

(一)酒后、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特点

酒精对人体神经的毒害作用简称酒精中毒,也称醉酒。醉酒一般可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由于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因此刑法上通常所讲的醉酒是指生理性醉酒。

关于生理醉酒,医学上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兴奋期,又称轻度醉酒,表现为脱抑制现象,如兴奋话多、情绪欣快、易激惹、容易感情用事、招惹是非等,此期控制能力有所减弱。第二期为共济失调期,又称中度醉酒,此时醉者动作笨拙、步履蹒跚、举止不稳、语无伦次、辨认和控制能力都有减弱。第三期为昏睡期,又称高度醉酒,此时醉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呼吸缓慢伴有鼾声,此期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1]

根据饮酒量和酒精发作周期的不同,酒后、醉酒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在兴奋期,行为人虽然出现脱抑制现象,控制能力也有所减弱,但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完好,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对自己酒后、醉酒时实施的行为仍然可能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第二,在共济失调期,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都有所减弱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其对自己酒后、醉酒时实施的行为不能完全辨认和控制。第三,在昏睡期,行为人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其对自己的行为既无辨认能力也无控制能力,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酒后、醉酒犯罪的主观心态特点

第一,根据醉酒原因的不同,醉酒可分为自愿醉酒和非自愿醉酒。在非自愿醉酒中,行为人醉酒系不得已而为,其主观并未预见到醉酒的危险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非自愿醉酒者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当然,对因非自愿醉酒陷入限制责任能力而犯罪,则可根据犯罪时的心态确定是否成立故意或者过失,并可依《刑法》第18条第3款的规定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根据醉酒前有无犯意的不同,自愿醉酒又可以分为事前无犯意的醉酒和事前有犯意的醉酒。事前有犯意的醉酒,是指行为人出于逃避惩罚,减轻罪责的动机或想借酒精对神经的兴奋作用来增强其犯罪勇气,故意醉酒使自己陷入限制责任能力或者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利用此状态实施犯罪行为。事前有犯意的醉酒并因此而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

第三,根据醉酒后的责任能力状态不同,事前无犯意的醉酒又可区分为:一是因醉酒而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的事前无犯意醉酒;二是因醉酒而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事前无犯意醉酒。对于第一种情形,一般来说,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无犯罪的故意、过失,但其对醉酒时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对此,可依其醉酒时对危害结果的心态而成立故意或者过失。对于第二种情形,行为人不仅对醉洒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而且对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也有故意或者过失。对此,可依其犯罪时心态而成立故意或者过失。

(三)酒后、醉酒犯罪与原因自由行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限制责任能力或者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行为人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称为原因行为;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称为结果行为。[3]结合有关学说,我们认为,酒后、醉酒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要在于:

第一,行为人的酒后、醉酒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我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因此,尽管刑法既要保护人权也要保障人权,但是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刑法立法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保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对于严重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予以惩处。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社会基础。

第二,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与酒后、醉酒犯罪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酒后、醉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饮酒这一原因行为所引起的。行为人是整个饮酒行为、酒后或醉酒犯罪行为的发动者。行为人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是一个行为整体,共同导致了危害后果的出现。行为人对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基础。

第三,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虽然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或者只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但是行为人在饮酒的时候完全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他有义务和能力控制自己的醉酒行为以防止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却没有控制。因此,行为人应当对此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人基础。

第四,行为人实施酒后、醉酒犯罪的原因行为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虽然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的当时无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在主观上可能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但这种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出现是行为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行为人应当对其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是行为人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因此,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行为人应当对其酒后、醉酒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并且不能从宽处罚。

二、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问题

(一)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及特点

在我国刑法中,可以规制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主要是《刑法》第115条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和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从我国《刑法》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看,它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立法方式上,刑法没有专门设置有关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而是将酒后、醉酒驾驶与其他相关的不法行为放在一起统一规定。这种立法方式,在效果上,不利于有效发挥刑法有针对性地惩治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作用。

第二,严格区分了故意和过失犯罪。在法条设置上,我国《刑法》严格区分了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和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并分别设置罪名。其中,对于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依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对于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则依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只有当先前的肇事行为必然会造成当事人的死亡时,其逃逸行为,即‘不作为’才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4]而交通肇事中过失的确立与认定与现代社会的信赖原则密不可分。[5]

第三,在犯罪的成立条件上,规定必须发生了严重危害后果才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15条和第133条的规定,酒后、醉酒驾驶,只有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负刑事责任。在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中,除要求以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为前提外,发生重大事故的结果是个非常重要的罪与非罪界线和适用不同量刑档次的标准。[6]

(二)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法条设置缺失

第一,没有将酒后、醉酒驾驶行为入罪。韩国2009年4月1日修订的《道路交通法》第44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醉酒状态下驾驶车辆。对于违反者该项规定醉酒驾驶者,将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者一千万韩元以下罚金。[7]但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我国,酒后、醉酒驾驶只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才成立犯罪,单纯的酒后、醉酒驾驶行为不是犯罪。这使得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延后。

第二,没有规定拒绝酒精检测的刑事责任。酒精检测是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酒后、醉酒驾驶的重要保证。在国外,有不少国家规定对拒绝酒精检测的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如韩国《道路交通法》就规定,交通警察在有相当理由认为驾驶人员处于醉酒状态而驾驶人员拒绝酒精呼吸检测的,要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一千万韩元以下罚金。但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第三,没有将酒后、醉酒驾驶的部分共犯行为人罪。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的共犯,日本2007年9月19日生效的《道路交通法》对酒后驾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除对酒后驾车者本人严加惩处之外,还设有“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以及“同乘罪”等新罪种。[8]这实际上将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多种共犯行为分别入罪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部分指使、强令酒后、醉酒驾驶的行为纳入了交通肇事罪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提供车辆等帮助行为可以入罪。

三、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问题

(一)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检视

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主要体现为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规定。

在法定刑的设置上,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款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我国《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则分为三档,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关于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法定刑设置很轻。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在过失的情况下,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最高只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而同样的情况,在日本可以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英国可以判处10年有期徒刑。相比而言,我国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设置非常轻。

第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相差悬殊。根据我国《刑法》第115条、第133条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同样是酒后、醉酒驾驶致1人重伤的情况下,对过失的酒后、醉酒驾驶致死的,最高只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而对故意的酒后、醉酒驾驶致死的,则最低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死刑。两罪的法定刑相差幅度较大。这为司法中的定罪量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为了防止量刑的规范,有必要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和量刑规划化制度。[9]

第三,在法定刑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的区别。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酒后、醉酒驾驶犯罪法定刑的设置上都区分了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一般情况下,醉酒驾驶犯罪的法定刑要高于酒后驾驶犯罪。如根据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对于醉酒驾车者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罚款;饮酒驾车者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10]但是,我国刑法没有酒后驾驶肇事和醉酒驾驶肇事的法定刑进行区分。

(二)我国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制裁缺失

第一,没有规定罚金刑。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规定罚金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如韩国《道路交通法》关于醉酒驾驶罪和拒绝酒精检测罪都规定了一千万韩元以下的罚金。芬兰《刑法典》关于迷醉状态下驾驶、严重迷醉状态下驾驶等犯罪中也都规定了罚金刑。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规定罚金刑,有利于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从加强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我国《刑法》没有在有关惩治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条文中规定罚金刑,是一个立法缺失。

第二,没有规定资格刑。酒后、醉酒驾驶的资格刑主要是指吊销驾驶执照和禁止驾驶。英国《1991年道路交通法》规定,醉酒或吸毒陷于不适宜状态而驾驶车辆的,剥夺驾驶的期限不少于2年。在我国香港地区,两次或者多次实施醉酒驾驶犯罪的,一般要吊销不少于2年期限的驾驶执照,并处罚金。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暂扣、吊销驾驶执照以及禁止驾驶。但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而且《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处罚非常轻。因此,即便在对行为人判处刑罚的同时由公安交通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醉酒驾驶者暂扣、吊销驾驶执照或者禁驾,行为人仍然可以很快重新驾驶。这不利于对酒后、醉酒驾驶犯罪的惩治与预防,应当进一步加强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行政法规的协调。[11]

四、结语

我国刑法在惩治“酒驾肇事”案件方面,既存在法条设置上的缺失也存在刑罚制裁上的缺陷。但是,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出于保护社会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力度,为此需要从刑事司法、刑法立法等多个方面寻找解决的方案,“在立法技术的层面,刑法立法要处理好立法简明与立法细密的关系”[12]。事实上,只有进一步严密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法网,并进一步加大刑法对“酒驾肇事”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刑法惩治“酒驾肇事”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汤涛、黄富颖:《原因上的自由行为与急性酒中毒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载《法医学杂志》2000年第4期。

[2]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76页。

[3]参见赵秉志:《论原因自由行为中实行行为的着手问题》,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5期。

[4]参见龚昕炘、刘佳杰:《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适用分析》,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6期。

[5]参见毛元学:《信赖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

[6]参见黄伟明:《交通肇事罪构成中结果标准的数量因素分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

[7]参见《韩国:新增醉酒驾驶车辆罪》,载《法制日报》2009年9月1日。

[8]参见陈曦:《关注酒后驾车:日本严惩酒后驾车同乘供酒者并罚》,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9年8月20日。

[9]参见王瑞君:《案例指导量刑与量刑规范化》,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10]参见陈曦:《关注酒后驾车:日本严惩酒后驾车?同乘供酒者并罚》,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9年8月20日。

酒驾整治行动篇8

公民健康和生命横遭摧残,无辜家庭突遭丧亲之痛,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本文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车的行为进行分析,

对给予酒后驾驶、醉酒驾车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分析,论证法律的缺失,提出醉驾入刑等建议。

关键词:过失危险犯心理分析酒后驾驶醉酒驾车

一、当前我国“酒驾”、“醉驾”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作为家庭消费品进入家庭,持有驾照

人员也越来越多,每年流入市场的新车以千万数量剧增,

据统计,2007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977.8万辆,

机动车驾驶人为16388.7万人,200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

量为1.86亿辆。当前,河南省机动车保有量1072.3万辆,

驾驶员1252.3万人,事实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

2008年发生交通事故265204起,死亡73484人,与1978

年相比,交通事故增长147.27%,死亡人数增长284.81%。

其中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的情况居多,1998年,全国共发

生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8月,共发生

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

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

2008年12月14日17时,成都市某技术公司员工司机孙

伟铭醉酒驾车先后撞向正常行使的四辆轿车,导致4死1伤,

孙伟铭一审在被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

死刑,二审改判无期徒刑;2009年1月21日,河南灵宝

司机醉驾宝马连撞多人,造成6死6伤;1月24日,滑县

上官镇人魏法照酒后驾车连续肇事,导致8死3伤,魏法

照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6月30日南京司机醉酒驾车张明宝连撞9人,致5

死4伤,张明宝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

刑;7月16日郑州司机无证醉驾连撞11人,致3死8伤;

8月5日黑龙江鸡西司机张喜军酒后驾驶路虎在夜市连撞

26人致2人亡……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

危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日益突出的问

题,自2009年8月起,公安机关在全国开展了为期数月酒

后驾车专项整治行动。自8月15日起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

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至24日12时,全国共查处酒后

驾驶违法行为17078起,醉酒驾驶2403起。

二、“酒驾”、“醉驾”人员分析及饮酒对驾车的

影响

绝大多数的酒后驾驶者都十分清楚酒后驾驶的危害,

那为什么这些人还明知故犯呢?酒后驾车的,究竟是些什

么人?酒驾者还有以下特点:1.酒驾者绝大多数为男性,

女性驾驶员对酒后驾驶的危害性认识更强,自我安全意识

和遵守法纪意识更高。最关键的是,女性在外很少喝酒。2.酒

驾者中“老司机”不少,新手一开始对自己要求严格,但

是驾驶技术熟练后,往往过于自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3.醉驾者中深度醉酒居多,醉酒驾驶者虽然相对数量不多,

但以深度醉酒居多,不少血液酒精含量超过100mg/100ml(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即为醉酒标准)。这样的

醉酒驾驶人行为根本不受控制,一旦发生事故,司机本人

和乘客死亡率将高出普通事故近4倍。

酒后驾驶的心理主要有:1.图方便心理。开车赴饭局,

方便又有身份。习惯开车的人感觉打的或坐公交不方便。

2.侥幸心理。酒后驾驶者,有自认为很能喝的,也有人入

酒场身不由己的,认为自己不一定会遇到交警检查;有的

人以为自己酒量好,解酒能力强,测酒仪不一定能测出来;

有的人坚信自己的控制能力强,即使自己喝的再多,也能

及时处理突发的险情。3.特权心理。还有一种人则是抱有

特权心理,认为自己有关系,即使被查出来打几个电话,

托几层关系就不会被拘留。4.畏罪心理。酒后驾车肇事后,

作者简介:赵润中,男,河南省洛阳人民警察学校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治安管理及公

安教育、民警训练工作,研究方向:法学、公安管理、治安管理等。在国家Cn期刊20余篇,

参加教材专著编写6部。洛阳市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11月25日

知道闯下大祸,知道保险公司明确规定不予理赔,或急于

逃离现场,心情慌乱,要么弃车逃匿,找人代过,要么连

续肇事,造成死伤多人,形成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

饮酒对驾车的影响。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进行

了“远离酒后驾驶”的实验,在实验室证明了酒后驾驶的

危险性。在饮一听350毫升啤酒前,他们的刹车反应时间

分别为0.75秒、0.56秒和0.56秒。饮酒30分钟后,酒精

开始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样的机器测试结果显示,三人的

反应时间分别提高到1.22秒、1.38秒和1.05秒。世界卫生

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

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车祸致死的

首要原因。酒精对驾驶的影响包括:1.视觉能力变差:一

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视觉角度为180度,酒后的视觉角度

将会缩减,喝酒越多,视线就越模糊,无法看清旁边的景物,

在夜间更看不清穿越道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此外,看

不清楚车道线,对光的适应也变差了。2.运动反射神经迟钝:

驾驶人以为脚提起来要踩刹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车速

如果是60公里,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公尺,若是

时速100公里,一秒行驶距离则为27.78公尺,这种相差其

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根据研究指出:呼气酒精浓度达0.25mg/

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5%(50mg/dL)以上,将产

生复杂技巧的障碍、驾驶能力变坏,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

二倍。而在呼气酒精浓度达0.55mg/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

度达0.11%即110mg/dL以上时,其平衡感与判断力障碍度

升高,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十倍;其实身体中酒精浓度在

这样的标准以上,大多数人会感觉很不舒服,头晕、心跳

急促、呕吐等。

三、酒后驾驶和醉酒驾车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一)饮酒对驾车的影响及酒后驾驶、醉酒驾车标准。

国外对酒后驾驶的判断标准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判断标准。

我国酒后驾驶的标准是0.2mg/ml;法国:0.03mg/

ml;德国:0.05mg/ml;瑞典:0.02mg/ml。不难看

出,我国的判断标准正正是瑞典的十倍。根据公安部道路

交通管理局的规定:血液中酒精含量20--80mg/100ml,

为酒后驾驶,酒精含量80mg/100ml以上的,为醉酒驾驶,

俗称“醉驾”。

(二)酒后驾驶和醉酒驾车行政处罚:饮酒后驾驶

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

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

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

ChengShiJianSheLiLunYanJiu•政工论坛•

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

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

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

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

日前,针对酒后驾车肇事事故频发,公安部也专门做

出“四个一律”规定: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

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日,暂扣

驾驶证6个月;对一年内2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

2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5年内不得

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

罚。公安部111号令新修订《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规定:从2010年4月1日开始,发现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的,

从扣6分改为扣12分。

(三)关于醉驾的刑事处罚。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因而造成重大事故,致

人重伤、死亡或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匿或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匿致人死亡的,处七

年以上有期徒刑。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

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刑法》第133条和两高《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

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起刑点:造成

死亡1人或重伤3人;重伤1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起点应在3万元以上的。只强调后

果,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酒后驾驶的危险行为并没有规

定。这一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9月8日的司法解释中也是

比较明显的。并且,笔者认为关于酒后驾驶肇事的司法解

释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权宜之计。1.在该

司法解释中规定:今后,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

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造成重大伤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

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

规定定罪处罚。不难看出,这一解释也是强调后果,并没

有涉及到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酒后驾驶的危险行为;2.交

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区别在于发

生的场合及主观心理态度不同。前者在难以控制、轻信能

够避免的情况下发生,主观恶性不大,后者主观恶性极大,

这在理论上很容易区分,但在司法实践中,要想证明行为

人主观上是否希望或者放任则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做,难

免具有“一刀切”的嫌疑?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一个兜底性的规定,俗称“口袋罪”,依据刑法科学性

的要求,应尽量减少使用这些兜底性的条款。

四、应对建议

即使作出了这样严厉的规定,9月份以来全国又发生

了多起酒后驾车肇事严重事故。也就是说,单靠行政法规,

是不能震慑那些有轻视和侥幸心理的“酒驾”者的,我们

必须要在刑事法律中专门对酒后驾驶肇事作出规定,以期

警戒驾驶人员在酒后驾驶前自己先在内心作出评价:酒后

驾驶后惩处的“疼”是否远远大于酒后驾驶时的“乐”。

目前对酒后驾驶肇事的行政处罚力度、严厉程度还远远不

能震慑那些轻视和侥幸心理极强的驾驶人员。美国对酒后

驾车可以判“二级谋杀”,国外一些刑事法律中有许多关

于酒后驾驶的规定,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甄

别后进行移植。因此,笔者建议,应在适当时机,在我国

刑法中规定酒后危险驾驶罪。建议立法的理由:

过失危险犯理论也为我们在我国刑法中对有肇事可能

的酒后驾驶等危险行为进行规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过失危险犯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造成以法律规定的足

以发生某种特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成立的标志

的犯罪。其必要性正如前文所述的现实情况,每年都有大

量的酒后驾驶肇事事故发生,并且每次发生基本上都造成

了较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受害人和加害人本人以

及双方家庭和亲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现有的行政惩罚措

施缺少应有的震慑力,不能有效遏制酒后驾驶行为;而且,

依据大部分酒后驾驶者的心理来看,“酒驾、醉驾”入刑后,

应能有效遏制酒后驾驶行为。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刑法第133条增加以下条款:

设置醉酒驾驶罪罪名,其犯罪主体分为两种醉酒后有照驾

驶和无照驾驶两种,对于醉酒后无照驾驶机动车辆即构成

该罪,醉酒后有照驾驶机动车辆的、因醉酒驾驶曾经受过

行政处罚的和醉酒驾驶产生危害后果的构成该罪。主观方

面表现为直接故意,都是明知酒后驾车会造成危害社会后

果的发生,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多为间接故意,是故意

的一种。客体是侵犯道路交通秩序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

健康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照醉酒驾驶车辆、有驾驶执

照醉酒驾车造成重伤一人以上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

为此,笔者建议,将无照醉酒驾驶车辆、有驾驶执照

醉酒驾车造成重伤一人以上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设置为

起刑点;对2次以上(包括2次)醉酒驾驶的行为,判处

管制或拘役,造成危害后果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且终身取消驾驶资格;对醉酒驾车造成严重后果的,判

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参照孙伟铭、魏

法照案件的量刑标准,判处无期徒刑、死刑。

作者简介:赵润中,男,河南省洛阳人民警察学校高

级讲师,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治安管理及公安教育、民

警训练工作,研究方向:法学、公安管理、治安管理等。

在国家Cn期刊20余篇,参加教材专著编写6部。

酒驾整治行动篇9

论文关键词危险驾驶危险驾驶罪社会主义法治监督制约

一、我国危险驾驶的现状

去年夏天在天津市的一场危险驾驶的案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案件被告人因酒后驾驶与一辆小货车发生追尾事件造成双方汽车损毁。后经法院查证并审判,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承担全部责任。案件已经判决,双方均对结果没有异议,但是人们因此开始注意起近年高发的危险驾驶现状,不仅是这一个案例,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居民家用车的增加,危险驾驶的案发率也逐年增加,这种现象的发生总是伴随以下特点:(1)案发地区多是远离交通要道和交警重点检查区域。(2)案发责任人往往法律意识比较淡薄。(3)案发原因多以酒驾为主。

上面的案例只是一个影射,但是他含沙射影的反映出了社会上危险驾驶的危害性以及越来越引起人们和党政府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大程度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通便利的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事物的存在总是双面性的,与此相伴着恶性重大的交通事故的危害,究其原因,都是危险驾驶导致的。危险驾驶存在多方面危害,小的来说,它对于驾驶者自身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旦发生事故,受害最大的必然是驾驶其中的人;其次就是驾驶者所在的家庭,事故的发生肯定会给一个家庭蒙上一层阴影;大的来说就是对我们社会的危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每个人肩负的社会责任,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人与家庭的损伤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还不包括危险驾驶中可能对他人造成意外的无心伤害,所以说,危险驾驶对个人、家庭、社会来说,都是存在巨大危害的。

二、危险驾驶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一)危险驾驶的定义

危险驾驶的定义相对广泛,对于危险驾驶的定性主要在于是否对于交通安全有严重的威胁的的一系列行为,因此,只要是有下述类似的行为都可以判决为危险驾驶如:未确认车后交通而擅自进行的超车行为;车技没有过关在路面行驶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并行行驶;无视车后的情况而进行的拐弯;高速拐弯时驾驶失误;停车时没有挂上手刹等危险行为。这些都容易导致严重的交通事件,往往被定性为危险驾驶。

(二)危险驾驶相关法治和处罚条例

对于危险驾驶中的酒驾内容,我国与上世纪开始修订起草。于10年正式施行,正式开启了交通法案中,对于危险驾驶的法治进程,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以及对于交通的安全都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危险驾驶,我国的处罚方式如下:(1)处刑:对于危险驾驶行为我国的处刑多以刑事拘留或是有期徒刑的方式,刑期多为一年以下,少数引起重大事故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夺。(2)罚款:罚款金额多为三万以下处罚金。

(三)危险驾驶罪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联系

对于修正案所新增的这一犯罪该如何理解?它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有联系呢?

对于新增犯罪的理解,我们首先要了解危险驾驶的新增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深刻的探索中国的法治需要和法律的漏洞,并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中国的法治问题。新增的危险驾驶的法律条款都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特点的诠释,表明了中国对于法治完善的决心和信念。中国法治的核心观念在于:服务于民,公正执法,大局优先以及合情合理。因此对于危险驾驶立法也就有如下的特点:与时俱进、创新有效和为人服务。对于执法,首先它作为一项法律条例来执行,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查”,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次这项法令的颁布,不仅是为了保障驾驶人员的安全,更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大多数公众的切身利益,正是执法为民的表现;危险驾驶罪的成立,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改正和颁布的,整个过程都是公平正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先进,道路安全问题着实成为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危险驾驶罪的提出与实施,正是法律服务于大局的具体体现;最后,危险驾驶罪的整个成立过程,是在党的要求领导下才能够得以完成的。所以说危险驾驶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现时体现。

三、危险驾驶罪所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问题

由于危险驾驶罪刚刚制订,一些问题的标准依旧没有制订或是落实,例如危险驾驶中的酒后驾车问题,一定的酒精对于交通的危险性极低,甚至没有危害,而对于量的问题在危险驾驶罪中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使得交通危险罪的定性必须参考其它条例,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刑法问题

对于危险驾驶罪,我国的法律刑罚比较轻。这虽然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人性化,但是对于我国降低该种犯罪类型的犯罪率却有巨大的危害。在国外,一般因危险驾驶而犯罪的刑期往往为三年以下,而我国规定则是一年以下,这让危险驾驶罪的执法缺少严格性和伸缩性。

(三)宣传问题

对于危险驾驶罪的宣传力度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问题之一,大多数人都知道故意伤人罪,学校也对其有所教育。但是对于危险驾驶罪,人们却知之甚少。这是该法案犯案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危险驾驶罪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提高危险驾驶罪的宣传力度

危险驾驶罪作为新生的法律条款,想要提高公众对于该法规的重视度,根本上解决其案发率高的问题,就要提高其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相对于其它传统的法规,其宣传力度亟待增高。对于其宣传要坚持如下几点要求:

1.深入基层

对于危险驾驶的宣传一定要深入基层,只是对于党员或者执法者大力的宣传是无利于减少危险驾驶的犯案率。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讲述,其主要在于服务人民。而真正的服务人民则是切实的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加深深层教育,就是对于减少危险驾驶的一种有效方式。

2.着手下一代

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我们也不能忽视。首先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主要群体,他们对于交通安全的了解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使该法规从长远意义上得到施行,同时,学生的教育对于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3.方式灵活多样

没有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是无法让更加广泛的人群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险驾驶处治的必要性,宣传可以通过路边的告示,知识手册的分发,有奖知识问答,网络微博等多种方式,确实保证人人都可以对危险驾驶有正确的认识,有效减少悲剧的发生。

(二)增高危险驾驶罪在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基于现代社会主义的法制正在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法律在维护合法利益及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规定,维护法律的权威成为了现代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有利于尊重合法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逐渐发展健全的法律体系。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的案件与纠纷纷纷涌现出来,这也逐渐暴露出现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合理的解决一些法律范围之外的纠纷,新的法律逐渐的被制定与施行,这些法律条款具有针对性,极大程度的缓解了不良事件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问题。针对法律在处理酒后驾驶造成人员或财务损伤方面的案件所出现的弊端,危险驾驶罪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有关醉酒驾驶者及相关人员的惩罚体制。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强而有力的执法的基础,危险驾驶罪的确立为追究与醉酒驾驶有关的责任人的责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板,它不仅解决了管理范围较大的条款在处理小案件上力不从心的现象,又防止了因刑事案件数目上升而导致的刑事资源的占用、判案成本增高、法律机构办事效率降低的现象的发生。让法律的实施具有了更显著地针对性、高效性、准确性。

(三)加强危险驾驶罪的监督制约

任何体制下的法律法规的施行都需要多方面的监督,一个健全的监督制度能够确保法律的高效运行,减少法律法规被不法分子滥用的机会,防止有人钻法律的空隙做违法犯罪的事和国家权力的不稳定。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首先需要通过广大民众选举出各县级人大代表,再由这些人大代表选出市级人大代表,以此类推选出省级及中央人大代表。在这过程中即是受人民监督的,此后人大代表的工作也应当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在执法过程中,要求加强执法办案管理,提高办案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明确办案要求,细化呼气酒精测试、血样提取和保管等重点环节的办案标准和办案流程,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加强网上监控和考核。要从严掌握立案标准,要及时固定犯罪证据,对查获醉酒驾驶机动车嫌疑人的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提取血样过程应当及时制作现场调查记录,对当事人被查获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提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应当立案侦查。

酒驾整治行动篇10

关键词:醉酒驾驶醉驾入刑刑法谦抑性

一、醉驾入刑的法律依据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近年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执行的是2004年5月3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标准》(GB19522-2004),其中关于“醉驾”规定为车辆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80毫克。即只要驾驶人员体内的酒精含量达到此临界值的就将被认定为醉酒驾车,应当列入刑罚处罚的范畴。

对于醉驾,国外或将危险犯直接规定为犯罪,或将行为犯直接规定为犯罪,刑法构成要件理论中,通常称之为堵截式的构成要件设计。这一构成要件设计模式将构成犯罪的阶段向前推移,并进一步将前移的阶段直接规定为犯罪的完成形态,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我国刑法修正案对危险驾驶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的立法先例,将危险驾驶纳入行为犯的范畴之内。

二、醉驾入刑的原因

(一)醉驾已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受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老百姓用餐喝酒、以酒交流感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车祸而丧生的人数超过60万人,而我国每天在车轮下丧失生命者高达200余人,其中大约有50%到60%的车祸与酒后驾驶有关。可见,酒后驾驶已经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醉酒驾车行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公共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

(二)醉驾现行控制模式的失灵

醉驾入刑之前,对醉驾现象主要靠行政手段予以调控。但由于行政处罚过低、执法手段失范和不力,导致大量醉酒驾驶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惩戒。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行政执法过程中,违法成本过低,难以惩戒和震慑不法人员。而且现实中,执法人员以罚代管的现象突出,人情车、特权车大量存在,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都有待商榷。

(三)醉驾恶性肇事案件频出,助推了醉驾入刑

2008年12月14日,孙伟铭无证醉酒驾车,在成都市成龙路先后和四辆小轿车发生撞击,造成4死1伤。2009年6月30日张明宝酒后驾车回家,沿途先后撞倒九名路人,并撞坏路边停放的六辆轿车,造成五人死亡、四人受伤。近年来,由于醉酒驾车恶性肇事案件频出,大多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伤亡结果,受到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也使得民众对于这种行为的感受到了高度危险性,担心这种行为会危害到自身的安全,从而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做出了趋于从重的评价。醉驾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引起了立法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推动醉驾入刑的直接力量。

(四)对道路交通中弱势群体的保护。

车辆驾驶员在道路交通的运行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于路上无辜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就导致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向处于弱势地位的行人倾斜保护,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醉驾入刑”成为了保护行人安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醉驾入刑引发的争议

醉驾自入刑以来,便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醉驾入刑提高了对醉驾的打击力度,增加了醉酒驾车者的违法成本,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反对者认为刑法应保持其所具有的谦抑性。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刑罚的其他替代措施,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的预防和抗制犯罪。刑罚不是万能的,动不动就呼吁立法,使用重刑,这种依靠重刑来治国的方法,恰恰是政治短视的表现。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反对盲目的重刑主义,也不能过于推崇刑法的轻刑化。在我国目前,各种控制手段,甚至运动性严查,大力整顿,仍无法有效遏制醉驾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将醉驾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这符合当前社会民众的公平、正义观念,也显示了国家为维护公共安全、惩治醉驾的决心和力量。但从刑法理应具有的谦抑性角度出发,任何一种行为需要用法律最严厉的方法来管制时,必须慎重衡量其社会危害性是否已经到达足以严重危害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地步。《刑法修正案(八)》急于将所有的“醉驾”行为不分情节、轻重,一并将其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难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因此,只有对于那些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驾驶行为才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醉驾入刑引起全国强烈反响,产生广泛民愤,纠其深沉根源还在于行政法规执行不到位,未能够有效地遏制违规行为对社会的损害。交通法规对醉驾的查处和惩戒一直松泛,甚至无力,导致了醉驾的盛行。刑法并非遏制醉驾现象最根本的手段,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社会手段,才能最终将醉驾现象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之内。

四、解决醉驾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法制观念

法制观念淡薄,心存侥幸是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开展清除法盲、普法教育,积极宣传法律制度,培养法制理念,让守法、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观念在深深地老百姓的意识中扎根。意识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加强法制观念,才能真正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完善代价服务

代驾服务是指服务者通过向“客户”提供代替驾车的服务而收取服务费的、新型的服务方式。代驾的出现,可以有效避免许多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悲剧。目前,代驾服务公司在各大城市已开始运营。但是,大多数代驾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市场不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代驾服务的法律机制和责任机制,以使服务方式可以得到规范化的发展。

(三)提高行政执法力度

行政处罚过低、执法手段失范和不力,导致大量醉酒驾驶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惩戒。行政机关应该适当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酒后驾驶的行为。运用罚款等金钱类行政处罚措施的同时,设置相应的剥夺驾驶资格的处罚措施,如规定吊销驾驶执照,以及在一定的年限内不允许重新考取驾照,情节严重或屡次违法者终身不得获得驾驶资格。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资料显示加拿大对于整治酒驾醉驾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于酒后驾车初犯者,除了进行常规的惩处外,还运用行政手段在其车辆上强行安装酒精检测装置,要求一定期限内,该驾驶员每次开车前,必须进行酒精测试,不进行测试或者测试不合格,均无法启动车辆。又以日本等国为例,汽车厂商已经在研究预防酒驾、醉驾的汽车。对于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我们国家应该积极投入运用,并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有效预防和打击醉驾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赵新彬.醉驾入刑问题之考量.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04)

[2]徐迅雷.国外对醉酒驾车法律处置趋严.政府法制.2009(25).

[3]李永生.(八)内容解析.刑法论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