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4:14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生活废弃物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市容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辖区内生活废弃物的产生、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生活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市生活废弃物行业管理部门和区、县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经济、卫生、质量监督、园林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生活废弃物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单位生活垃圾、道路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商业摊点垃圾、集贸市场垃圾、餐饮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

第五条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第七条市和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辖区域生活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统筹安排生活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

新建扩建项目和旧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公园、商店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生活废弃物收集设施。

第八条本市采取有利于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提高生活废弃物治理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对生活废弃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循环利用。

第九条本市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对生活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投资经营,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采用高科技手段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处置和再利用。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给予资金、技术、税费、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经营运作市场化、政府监管法制化。

第十条产生生活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生活废弃物处理费。生活废弃物处理费的标准和收费办法由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各级教育和宣传部门应当加强生活废弃物治理常识的普及宣传,增强公众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第十二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生活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十三条产生生活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投放生活废弃物,不得随意倾倒、抛撒和堆放生活废弃物。

第十四条产生生活废弃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如实申报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存放地点等事项。

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申报的事项进行核准。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混入生活废弃物中或投放到生活废弃物容器、转运站、处理厂(场)内。

第十六条收集、运输生活废弃物的,应当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调配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生活废弃物收运至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

第十七条运输生活废弃物的,应当使用全密闭运输专用车辆,防止撒漏、渗漏。

废弃物运输车辆应做到车容整洁、标志清晰、车体完整,并具备与所运输废弃物性质相适应的条件和设施。

第十八条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因故不能接纳生活废弃物,运输单位应当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转移调配要求,将生活废弃物运送到指定的其他转运站、处理厂(场)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进行转运或处理生活废弃物,应当符合环境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接受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应当安装除臭、降尘装置,对生活废弃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保持其正常运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捡拾废弃物。

第二十一条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处置的企业,应当向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申请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

市或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的决定,向中标人颁发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

未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活动。

第二十二条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企业法人资格,从事生活废弃物清扫、收集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从事生活废弃物运输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二)机械清扫能力达到总清扫能力的20%以上,机械清扫车辆(包括洒水车和清扫保洁车辆)应当具有自动洒水、防尘、防遗撒、安全警示功能,并安装车辆行驶及清扫过程记录仪;

(三)生活废弃物收集应当采用全密闭运输工具,收集工具应当具有分类收集功能;

(四)生活废弃物运输应当采用全密闭自动卸载车辆,车辆应当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渗沥液滴漏功能,并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

(五)有与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的企业签订的处置协议;

(六)具有健全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监测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七)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八)具有固定的办公及机械、设备、车辆存放场所。

第二十三条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处置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企业法人资格,规模小于100吨/日的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万元,规模大于100吨/日的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焚烧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亿元,餐饮废弃物处置厂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

(二)卫生填埋场、堆肥厂、餐饮废弃物处置厂和焚烧厂应取得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取得规划许可文件;

(三)采用的技术、工艺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四)有至少5名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中包括环境工程、机械、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生活废弃物处理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五)具有完善的工艺运行、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财务管理、生产安全、计量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六)生活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备沼气检测仪器,配备环境监测设施如渗沥液监测井、尾气取样孔,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等监测设备;

(七)具有完善的生活废弃物渗沥液、沼气的利用和处理技术方案,卫生填埋场对不同生活废弃物进行分区填埋方案,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渗沥液、沼气、焚烧烟气、残渣等处理残余物达标处理排放方案;

(八)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

第二十四条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未经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确需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所在地的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经同意后方可停业或者歇业。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闲置、拆除或关闭生活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确需闲置、拆除或关闭的,必须经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和市环境保护局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申请闲置、拆除或关闭生活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权属关系证明材料;

(三)丧失使用功能或其使用功能被其他设施替代的证明;

(四)防止污染环境的方案;

(五)拟闲置、拆除或关闭设施、场所的现状图及拆除方案;

(六)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闲置、拆除或关闭的,还应当提供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二十六条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废弃物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建立生活废弃物应急处理系统,确保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下生活废弃物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企业,应当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废弃物污染防范的应急方案,并报所在地的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由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按照本市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章建设工程废弃物管理

第二十八条建设工程废弃物是指城镇范围内的施工单位在各类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料及其他工程废弃物。

第二十九条市和区、县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用于消纳、处置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场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条产生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单位,应当申请办理建设工程废弃物处置核准手续。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决定。对于作出批准决定的,颁发建设工程废弃物处置核准证明。

第三十一条运输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应当随车携带建设工程废弃物处置核准证明,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设工程废弃物运送到指定的消纳场所,不得丢弃、撒漏,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设工程废弃物。

第三十二条产生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建设工程废弃物,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将所产生的建设工程废弃物全部清除,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三条单位或个人修缮、装修房屋产生的零星建设工程废弃物,应当实行袋装密闭收集,及时运送到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或者委托环境卫生服务单位有偿代为运输。环境卫生服务单位应当自接受委托之日起3日内清运完毕。

第三十四条运输建设工程废弃物应当使用密闭车辆;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废弃物交给未经核准从事运送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运输。

第三十五条运输建设工程废弃物的车辆驶出施工场地和消纳场地前,应当冲洗车体,确保净车出场。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设工程废弃物混入其他生活废弃物中,不得将危险废弃物混入建设工程废弃物,不得擅自设置接纳建设工程废弃物的场地。

第四章餐饮废弃物管理

第三十七条餐饮废弃物是指食品生产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食用油脂等废弃物。

前款所称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各类油水混合物。

第三十八条餐饮废弃物应当实行单独收集,不得将餐饮废弃物混入其他生活废弃物。

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应当设置符合规定的容器,用于存放餐饮废弃物;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还应当安装油水分离器或者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

第三十九条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自行收运其产生的餐饮废弃物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运条件,并向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自行处置其产生的餐饮废弃物的,应当具备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处置条件,并应经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意。

第四十一条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不具备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运、处置条件的,应当委托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废弃物专业单位进行收运、处置,并按规定向受委托的专业单位支付收运、处置费用。

市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应当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餐饮废弃物的专业收运、处置单位。

第四十二条餐饮废弃物专业处置单位应当对餐饮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处理台账,每月向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上月处置的餐饮废弃物来源、数量等情况,并接受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在餐饮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从事餐饮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置;

(二)将餐饮废弃物混入其他生活废弃物中进行收运;

(三)将餐饮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

(四)将餐饮废弃物交由未取得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进行收集、运输、处置;

(五)将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或销售;

(六)将餐饮废弃物存放。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投放生活废弃物,随意倾倒、抛撒和堆放生活废弃物的;

(二)生活废弃物的产生单位未申报或未如实申报其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存放地点等事项的;

(三)将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混入生活废弃物中或投放到生活废弃物容器、转运站、处理厂(场)内的;

(四)在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捡拾废弃物的;

(五)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企业,未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废弃物防范应急方案或未将其进行备案的;

(六)将建设工程废弃物交由未经核准的单位和个人运输的;

(七)运送建设工程废弃物的车辆车体不洁,沿途丢弃、撒漏的;

(八)将建设工程废弃物、餐饮废弃物混入其他生活废弃物的;

(九)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油水分离器或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的;

(十)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不具备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运条件擅自自行收运或未定期备案的;

(十一)餐饮废弃物产生单位不具备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处置条件擅自自行处置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调配要求将生活废弃物运送到指定的转运站、处理厂(场)的;

(二)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未安装除臭、降尘装置或未保证除臭、降尘装置正常运行的;

(三)生活废弃物转运站、处理厂(场)转运、处置生活废弃物未达到环境卫生标准的;

(四)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

(五)未按照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设工程废弃物运送到指定的处置场所的;

(六)随意丢弃、撒漏及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设工程废弃物的;

(七)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和建设工程废弃物排放处置行政许可文件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生活废弃物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3万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擅自闲置、拆除或关闭生活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其中,违反第(一)、(三)项的,由其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取缔。

第四十九条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纳生活废弃物处理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应交生活废弃物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生活废弃物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拖欠生活废弃物处理费的,可以按照每日3‰加收滞纳金;拒不缴纳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五十条本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实施。

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活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活动的监督检查,对违法收集、运输、处置生活废弃物的,可以会同环保、工商、公安、交通、卫生、质监等相关管理部门联合进行查处。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处置管理实验危险废弃物高校

一、高校常见实验危险废弃物的种类

危险废弃物,即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收入49类危险废物,498种危险化学品。其中包含医疗废物和剧毒废物,危险废弃物中大部分是危险化学品类废弃物。高校教学科研中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种类有:

1.危险化学废弃物

危险化学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废弃的危险化学品即为危险化学品废弃物。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和腐蚀品等7类。

高校教学科研中实验室产生大量危险化学废弃物,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是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中的重点。

2.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如:氰化合物、生化合物、硒化合物、汞、锇、铊、磷等。剧毒化学品废弃物在高校实验室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

3.放射性废物

这类废弃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因其有自身衰变、放射等特性,单独列为一类,高校实验室中一些仪器设备以及专门从事放射性实验中常常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

4.高校附属医院产生的医疗危险废弃物

这类危险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药物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五类。

二、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方法

1.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处置废弃物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安全合理利用废弃物和无害化处置。处置方法按处置的的原理,分为物理、化学、生化三种。

物理方法:利用废弃物的物理特性,通过改变其外形如压实、破碎、分选分类、脱水与干燥、固化,或将有害物质分离、隔离如蒸馏与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电渗析、包装,以方便下一步处置、减少处置量。

化学方法:利用废弃物的化学特性,通过化学反应如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焚烧、热解等,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生物方法:利用废弃物能被微生物降解特性,利用微生物如菌类将其分解,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三种处置方法各有优劣,对不同的废弃物,在不同的处置条件和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有时同时或交替综合采用。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较为独特。

2.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途径

(1)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

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规、制度规定进行。

目前大部分高校处置危险化学废弃物,专门委托经公安、环保等批准的、具有危险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实行定期集中统一处置的办法。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有条件和资质的实验室,也进行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如酸碱中和、沉淀、蒸馏、焚烧等,有效减少了废弃物的危害数量、强度和处置成本。

(2)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

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高校基本是委托具有剧毒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3)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基本委托环保部门认定的具有医疗废弃物处置许可资质的单位开展。处置的管理主要由医院的保卫等相关部门负责。

三、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尚未完全制定健全废弃物处置及配套的管理办法,缺少或未能严格执行化学品采购、保管、使用及其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得废弃物产生、处置的各环节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废弃物处置源头、过程和结果同时抓无法落实,废弃物处置管理职责不明,责任无法得到完全落实,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废弃物危害隐患严重,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果欠佳。

2.设施亏乏、投入不足

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必要的投入。从各实验室到废弃物贮存仓库,由于缺少相应的废弃物处置完善的设施和足额的经费,使得废弃物产生和收集过程中,无法完全进行有效的预处置,达到以减少废弃物量、危害强度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目的。而实验室是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实验员对废弃物的成分、含量、特性最为清楚,预处理的效益最高,废弃物贮存仓库废弃物质结集地,是批量化、高效处置的场所,一旦错过将永久失去这两个废弃物预处理最佳时机。

3.安全、环保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环境保护宣传和法制教育的不断加强,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但仍不难发现危险化学废弃物倒入生活垃圾、下水道等随意处置现象,废弃物收集点常常会见到无来源、无品名、无成分、无含量现象,大大增加了废弃物的危害和处置成本。

4.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

一些高校对化学废弃物未实行集中存放、统一处置办法,使这些化学废弃物散存于各实验室,由于贮存条件不一、管理人员责任性不同,容易产生危害,存在事故隐患;一些高校的危险废弃物收集、保管、处置管理职能部门,未配备足够的危险品处置管理专业管理,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安全可靠难以保证。北京大学委托化学学院统一负责联系处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废物,从专业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危险化学废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四、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途径探讨

1.制定并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使废弃物处置管理合法化制度化

高校教学、科研及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种类、危害性、产生单位各不相同,因此其主管部门、处置权限、处置方法各不相同,同时产生废弃物过程中的各环节又会对合理有效处置废弃物产生影响,因此各高校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并严格符合本校实际的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方权利、职责和义务,形成多部门合作势态、齐抓共管、依法治废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宣传,提高废弃物处置全民意识

学校不但要加强对本校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还必须大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环境防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法规、制度,使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时参与环境保护成为自然习惯,使废弃物产生环节中的每个人,都提前加入到处置的行列中来,有效减少废弃物和数量、危害,提高废弃物处置的效率和效益。

3.实行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

集中收集存放、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统一处置废弃物,可使废弃物处置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可减少废弃物危害机会,提高废弃物管理效果,还可提高废弃物处置效率。有条件的高校如再配套以收集过程中的预处置,更会提高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废弃物产生过程,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采购,专业管理人员对使用跟踪监督,加之以废弃物实验室预处理,同样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危害强度。

4.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的研究

高校应利用科研技术人员力量强、设备先进的优势,进行废弃物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研究出废弃物减少多、危害程度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成本低的处置新技术,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为本校本单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

5.加强物质、经费支撑和管理

一是利用高校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加强处置废弃物设施、设备、化学品的投入,鼓励人们全程对废弃物的处置。

二是加强废弃物存放场所的建设和设施、容器配备,确保规范、安全。

三是实行废弃物处置费用分担制度,实行谁产生,谁处置的办法,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率;对无品名、成分、含量的化学废弃物收取检测费等。

四是实行奖惩措施。制订奖惩制度,对在废弃物处置管理中表现突出、贡献大的师生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环保意识差、随意处置废弃物甚至造成废弃物危害事故者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号令.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3

一、废弃物是一种“因多而少”的间接稀缺性资源

废弃物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包括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只是生产和生活产品物质和能量形式的转换,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废弃物的“二多”问题:潜在废弃物(通过集约化经济活动可以避免的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已形成但并未进入废弃物处置场的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多”;末端废弃物(进入末端废弃物处置场的废弃物)经过处置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多”。而这“二多”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断加剧:生态环境容纳力愈来愈成为稀缺性资源。

由于传统单向流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回收率低,末端废弃物经处置排放到环境的污染物多,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要使人类经济活动满足一定量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消耗更大量的自然资源。而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又加剧了末端废弃物的总量,在相同的资源化处置技术条件下,排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就更多,这无疑给本来就稀缺的生态环境容纳力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必然使生态环境容纳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

二、“双失灵”导致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

1、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废弃物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和不同时间上配置的有效机制,也就是说,正常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产生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

废弃物资源产权不明晰

产权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而专一的,且可转让和实行的产权。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废弃物资源往往拥有没有明确的定义、非专一即多重产权、不安全、不能执行、不可转移的产权不明晰特征。如生态环境容纳力的产权就不明确,而且多重产权,这就必然引起随地倾倒废弃物的短期行为,而不追求废弃物处置的高效资源化。又如政府宣布废弃物分类收集法规以及废弃物收费制度,但或者仅是说说而已,或者收费低于治理废弃物的费用而使经济行为主体宁可交费也不愿采取行动治理废弃物,致使废弃物资源产权难以有效实行。

废弃物资源市场不完善

首先,许多废弃物资源市场还根本没有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如废旧电池回收后无处送;有些废弃物资源市场虽然存在,但价格不合理,如回收资源市场价格高于自然资源价格。由于自然资源价格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用和浪费,也造成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及末端废弃物污染物的无度排放。

其次,即使废弃物资源存在市场,市场失灵还表现为竞争不足。有效市场应具备卖者买者众多、进入市场障碍较小的特点。然而,例如我国的废弃物管理一直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政府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主要费用由政府拨款,缺乏竞争机制而产生低效,造成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严重,废弃物治理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废弃物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费;二是供给的不可分性,即为一个消费者生产公共物品就必须为所有消费者生产该物品。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不管付钱与否,都不能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中被排除,如,有效处置废弃物减少了污染而使生态环境清新,不可能把其中任何一人从这清新的生态环境中排除出去。因为没有人能够被排除,消费者就不会为消费清新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而付钱。消费者不付钱,私人企业赚不到钱,就不愿意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或者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效率,来提供清新的生态环境。

从废弃物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失灵的产生主要在于废弃物资源的外部性问题。“看不见的手”的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设: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不产生影响,即不存在外部性。但是对废弃物资源来说,这一假定往往不能成立。根据外部性理论,废弃物资源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

外部经济,即存在外在利益。如a经济个体因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清洁生产而避免了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产生,节约了自然资源,保护了环境,给社会带来利益,但它自己并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一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该经济个体就不会持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外部不经济,即存在外在成本。如B经济个体没有实行清洁生产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大量排放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给社会其他人带来了危害,但其并不由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损害的成本,此时该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于是该经济个体就会无所顾忌地不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如何鼓励a经济个体持续其清洁生产这一经济行为,而遏止B经济个体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外部性内部化是最好的选择,即矫正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市场机制对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失效。

2、政府失灵是废弃物成灾的另一制度根源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长期以来对废弃物资源外部性问题的忽视,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滥用,形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两大灾难性问题。可以说,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废弃物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和难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有两种途径:

第一,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

通过明晰产权,使难以交易的外部成本或利益进入可交易的市场体系,双方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为明确的产权及其可转让特性可以使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即不存在外在成本或利益,也就不存在外部性了。

第二,运用政府干预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政府干预可分为两类:直接管制,包括行政和法律手段;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抑制)和补贴(激励)两种手段。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经济政策来矫正外部性所造成的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政策的干预并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而是改变影响经济个体经济行为的条件(成本或收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个体在条件改变之后,也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仍然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这种政策并不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而只是改变了影响市场机制的某些条件,即:当存在外在成本时采取税收等限制性手段,扼制经济行为的发生,当存在外在收益时,采取补贴政策等激励性手段,鼓励经济行为持续进行。

可以看到,政府在废弃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但政府干预往往未能制定有效扼制废弃物排放并规范自然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政策,或者已制定的其他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旨在追求传统经济考核指标,如GDp等),却在加重市场失灵。这种情况称为政府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政府失灵表现在两个方面:

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前,全球废弃物政策视点均停留在末端废弃物的治理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以“废弃物处理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到80年代中期,废弃物政策视点已部分转移到前端废弃物减量措施上,形成了以“废弃物排放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进入90年代,废弃物政策视点进一步转移到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减量的全过程控制对策上,而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废弃物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而且,资源利用模式也由“原料—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的循环运行。废弃物政策视点的演进过程及资源利用模式的转变也从侧面说明,目前确实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其他政府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的溢出效应

政府不仅有责任出台废弃物管理政策,同时也负责旨在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制定,而这些政策无意间对废弃物问题产生了溢出效应,即这些政策加剧了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如,产业政策旨在追求产业部门的盈利率,而这必然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容纳力的过载;投资政策虽带来了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但也造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针对于生产领域却忽略了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废弃物成灾的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了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但废弃物问题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人们的制度安排出了毛病。所以,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创新是彻底根除废弃物灾难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及其变迁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制度才能把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有了制度,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资源配置也是由特定制度所支配的。

对废弃物资源来说,尽管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财富,但我们却越来越被这些“财富”所困扰,学术界人士称之为“财富的灾难”。那么,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导致“财富的灾难”的根源在于废弃物资源管理制度的低效。表现为:缺乏一种能够把废弃物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管理的制度框架;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经济个体利益的制度环境。现存的废弃物末端管理制度运行效率低,表现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废弃物规则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相联系的程度降低;此外,人们的废弃物意识、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淡泊,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从废弃物产生到处置整个过程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针对废弃物源头控制和循环回收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其中的切入点是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简单说,就是要更换经济行为的主要规则和考核指标,用绿色经济规则和指标,作为今后经济行为的“指挥棒”。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是随着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可用框表表示:

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怎样计算、评估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怎样计算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挽回资源损失所必须支付的投资,都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评估、计算方法。因此,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概念,完全可以量化而投入实际操作。

用绿色经济制度体系这个新的“指挥棒”去规范和考核人们经济行为的业绩,对加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两大作用:激励和遏制。

各种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大大鼓舞那些率先实行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循环利用率越高,自然资源消耗越少,潜在和前端废弃物产生量越少,末端废弃物资源化率越高,其经济行为的环境经济效益就越大。这就能够激励经济个体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把经济行为真正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4

【文章摘要】餐厨废弃物处理成为全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话题,现状:餐厨废弃物的流向:一是食物残渣,被有偿收购进入养猪、渔场,主要用于喂猪、喂鱼,产生“垃圾猪”。二是餐饮企业将经过过滤的餐厨废水排入隔油池,浮在餐厨废弃上面的废弃油脂可能被一些私营加工厂收购并加工为“地沟油”出售;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的先进经验: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政府高度重视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工作,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领导,形成餐厨废弃物监管合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营造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餐厨废弃物处理;现状;监管对策

近年来,随着“地沟油”、“垃圾猪”等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与日俱增,尤其在国内“地沟油”事件还未完全杜绝的情形下,餐厨废弃物处理成为全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我市餐饮业的发展,餐厨垃圾日产生量还将呈增长态势,为加强我市餐厨废弃物的处理工作,现就我市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现状与监管分析总结如下。

一、现状:

餐厨废弃物产生情况与流向:大家对“地沟油”这字很熟悉,对餐厨废弃物有点陌生,所谓餐厨废弃物是指除居民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的食物残渣和废弃食用油脂等废弃物,食物残渣俗称“泔水”,废弃食用油脂俗称“地沟油”。我市现有餐饮服务单位、企事业单位食堂共计4000家,每天产生餐厨废弃物约130吨(经专家预测,江阴市人均餐厨废弃物日产量约为0.1千克),目前这些物流向是:一是食物残渣,被有偿收购进入养猪、渔场,主要用于喂猪、喂鱼,产生“垃圾猪”。二是餐饮企业将经过过滤的餐厨废水排入隔油池,浮在餐厨废弃上面的废弃油脂可能被一些私营加工厂收购并加工为“地沟油”出售,有可能使地沟油回流餐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餐厨废弃物处置情况:经调查,目前我市基本没有持废弃油脂回收加工企业,。

餐厨废弃物管理情况:由于政策法规滞缓,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一些地方有不法商贩利用餐厨废弃物提炼所谓的地沟油,经过非法渠道,通过餐饮、食品加工等环节进入食物链的情况,我市也开展过地沟油专项清查行动,严厉查处取缔非法地沟油回收加工点。但由于尚未出台适合本市的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停留在发动、集中整治、总结督查评估等层面,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二、国内部分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与政府批准的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并将产生的餐厨废弃物由企业统一回收处理,企业在合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全市餐饮服务单位产生的餐厨废弃物日产日清,不造成环境污染。企业投资建设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厂,并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制出有知识产权的餐厨废弃物处理设备,通过蛋白饲料原料生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氮、磷分含量)、生物柴油系统、生物除臭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工艺,使餐厨垃圾处理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以及集成化,有效地推动了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

政府与餐厨废弃物处置企业合作中,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列入民生工程,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相应的餐厨垃圾管理条例。三是在监管力量上给予支持。政府成立由城市管理局牵头,环保、公安、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参与,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加强管理,严厉处罚,规范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

三、做好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是一项工程量大、涉及面广而又迫切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民生问题,且餐厨废弃物的含水量、有机物含量、油脂含量及盐分含量均较高,营养元素丰富,具有很大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建议政府高度重视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工作,将其列入民生工程,并加大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从实际情况看,解决好餐厨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问题至少4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餐厨废弃物处理系统中就具有污水处理(减少氮、磷成分含量)、生物除臭功能,排出符合规定且氮、磷成份含量低的水,就能遏制巢湖以及肥河蓝藻问题。二是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泔水猪”问题。三是有利于杜绝“地沟油”回流食物链。四是有利于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建议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使餐厨废弃物处置和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地方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要确立执法主体,建立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主要责任部门,强化餐厨废弃物产出单位责任意识,规范餐厨废弃物回收、使用行为。

3、要加强领导,形成餐厨废弃物监管合力。要成立餐厨废弃物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联动机制。先期,市、镇(街道)都可成立一支专门的监管执法队伍,并落实责任。一是加强监督管理,打击非法收运加工餐厨废弃物行为;二是开展逐户宣传发动,使所有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都明确集中收运处置的意义,变被动为主动。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5

在会计领域,为适应环境保护需要而出现的环境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用来记录和披露有关环境污染、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及形成的收益,耗费的自然资源如何补偿,如何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综合评估环境效益及相关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一门学科。环境会计通常分为三大部分:环境国民会计、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王燕祥,2000),其主要区别是分别将环境因素引人国民收人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所形成的。1971年英国比蒙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有关污染的会计问题》是环境会计产生的标志。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颁布了相关的制度。联合国国际会计专家工作组于1990年和1995年就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査和讨论,推动了国际环境会计的研究。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了《环境会计国际指南》,它是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导性文件,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用途等进行了介绍。国外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文献主要涉及到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报告和财务业绩评价问题等。此外,物料流量会计已经成为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环境会计的研究文献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

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出台具备完善体系的环境会计制度或指南,零星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办法又过于空泛。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专门对环境会计事项的规定,对企业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准则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或有事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因环境法律法规、相关合同、污染治理等事项引起的企业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在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予以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的规范中明确了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时,应考虑该资产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对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规范中规定:若矿区内最后一口井停产时,企业应承担环境维护的法定义务,若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按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增加矿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若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则将矿井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各项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其次,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体表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规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拥有的国内和国外的油气资源储量情况。再次,增加了对生物资产的创新性分类,具体表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有明确公益性生物资产单独作为一个类别,也规定了对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计量方法。

(二)政府与企业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环境问题被人的关注程度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我国环境会计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之一。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重较小,在总成本中的重要性显得不足,大量与能源和材料等相关的废弃物成本并未涉足,有关环境破坏成本、潜在损失成本等方面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提供,传统成本管理无法对环境经营效益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是环境会计未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二。此外,我国;^所以迟迟未制定完整、具体和具备执行条件的环境会计准则,并非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技术难度大,而是执行的难度大。执行难度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暂时不承担具体的减排指标;二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水平低,东西部差距大,贫困人口绝对数较大,制定过严的环境会计准则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保护了环境,却解决不了中国的发展问题,若准则过松,又没有实际的意义;三是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等尚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推行,在生存与发展间,大多数企业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存问题。

(三)现有的环境会计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环境会计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研究(鞠秋高连科,2011),可操作性不强。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企业对散落在会计制度中的环境会计零散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且规定又过于简单,既没有强制性,也提供不了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传统环境成本会计对环境成本的负外部性也无能为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涉及到代际成本的问题,代价成本也是企业的环境成本,是没有内部化的外部成本。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要考虑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考虑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由于没有详细的操作细则,传统环境成本管理无能为力。此外,物料流量成本会计起源于德国,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虽然在德国和日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我国与德国生产企业有着相似的成本结构,但我国却没有成功的案例,主要原因也是该制度在我国尚不具备可操作性。

二、选取废弃物成本管理作为推进环境会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废弃物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经济发展极其缓慢,以农牧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排放的废弃物很少,对环境自净能力不产生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大量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在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类废弃物的排放也日益增多。当人类废弃物的排放超出了地球的自净能力后,环境问题出现了:固体废弃物堆积如山,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等未得到妥善保管与处理,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泊,各类重金属、危险化学品被土壤吸收,影响植物的生产和地下水的安全,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肆虐,极端气候频发等。可以说正是废弃物的存在才弓丨发了环境问题。就我国而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工业排放的废弃物方面,201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500万吨,氨氮排放总量26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万吨,和2010年相比,虽然大部分项目的排放呈下降趋势,但仍远远超过我国的环境容量,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巨大。2011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1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19975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在环境保护部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显示淡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辐射环境及自然生态等内容均受到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影响,正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废弃物才引起了各种环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废弃物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废弃物问题。

(二)废弃物成本管理制约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在环境会计产生的标志性的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污染问题,污染的根源在于各种排放的废弃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环境会计的起源正是基于废弃物的出现和对废弃物成本管理的需要。一定意义上来说,废弃物成本是环境成本的核心。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环保成本的管理是与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的,相关的信息在满足财务管理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环境保护开展情况的依据。但传统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是无法满足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的需要的。我们必须对环境成本的动因进行深度分析才能对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提供有力的帮助。传统会计核算中反映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各种排污费、绿化费等,这些发生的费用大多直接进人了期间费用,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和未充分利用形成的废弃物已经进人了产品成本,排放到河流中的污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等外部性成本则由企业外部的社会公众所承担。除了上述列示的费用外,传统成本会计缺乏对固体废弃物的深度核算与管理,没有对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辅助材料成本等进行结构性探究,间接费用分配也缺乏合理依据,使得产品成本的数据不明晰。企业环境压力的来源是对外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但传统环境成本的计算没有考虑到企业面临的日渐严重的环境压力,制约了对废弃物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废弃物成本管理的不足又反过来影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三)废弃物成本管理是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抓手

循环经济要求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材料和能源的流转情况进行更细致地分析。作为适应这种要求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淹没废弃物成本的局限,可动态反映废弃物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通过“负产品”成本的揭示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f现降低环境负荷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是通过对能源和材料流转情况进行分析,对材料流转系统中的各个明细要素分流转的不同阶段进行量化,并积极寻求废弃物转化为可用的资源的路径,来实现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环境负荷和成本的一种环境管理会计工具。物料流量成本,计最基本的特征是通过对传统成本会计中无法准确确认与核算的废弃物成本,单独界定为“负产来进行反映。材料与能源的流转形成的“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是一项成本的两个分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企业投人的原材料和能源,最终会转化成产品和废弃物,投人一定的情况下,废弃物的成本越大,产成品的价值就越小,因此,我们抓住了其中一项,就可以控制另一项。对环境会计来说,“正产品”的成本不构成相对意义上的环境成本,我们只需要选取“负产品”的成本进行研究。“负产品”的成本是因为废弃物排放而起,因此,废弃物成本管理成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乃至环境会计的抓手。

(四)废弃物成本管理是发展环境会计的初始阶段

除环境会计的一般分类,为便于环境会计在企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还应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类,即可以将企业的环境会计划分为初级环境会计、中级环境会计和高级环境会计。由于废弃物排放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会计因废弃物而起,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废弃物问题,废弃物的排放造成的损失最终体现在相关成本上,从环境会计的角度来看,就应聚焦在废弃物的成本管理上。因此,在初级环境会计阶段,主要是在已有^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对废弃物成本的核算与管理体系;而在中级阶段则是通过解决环境投资的评价问题,揭示企业环境活动的经济效益;高级阶段主要解决企业环境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评价问题。国外环境会计较发达的欧美各国都把通过精益生产来减少废弃物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而言,废弃物成本管理是基础,这种基础也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完善废弃物成本管理的措施探讨

(一)完善废弃物的细分

在我们认识了废弃物对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以后,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控制废弃物,有必要对废弃物进行精细化管理,为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细分。按照已有的文献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可以发现废弃物的划分方法很多,尤其是对固态形式存在的废弃物,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规范。在我国,出于不同的管理目的,xf废弃物的分类方法也很多,如按行业类别、按来源、按危害程度等。我国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规范的,除固态的废弃物外,还包括半固态、半液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弃物。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废弃物的性质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废弃物不是垃圾,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一种可循环的资源。既然废弃物是资源,就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归集,无法适时和有效进行回收和利用的废弃物就变成了一种浪费。为了使废弃物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并准确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寻找降低废弃物成本的途径,并考虑到人们对废弃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特提出对废弃物依据可利用程度进行划分的方法:相对废弃物和绝对废弃物的划分方法。

一个企业无论设备如何精良,管理如何精细,在生产过程中仍不可避免产生废弃物。有些废弃物对本企业来¥属于废弃物,但对其他企业来说则可能是生产的原材料,这种废弃物只是本企业的废弃物,相对整个社会而言,它并不形成废弃物,是一种相对废弃物,与其相对应的可称为绝对废弃物。绝对废弃物是指由于经济与技

术因素的制约,人类目前还不能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而形成的废弃物。任何废弃物都具备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属性,这种资源属性实际上是废弃物的自然属性。但现实中,我们必须考虑其是否具备利用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一旦人们为了利用某种废弃物而消耗或浪费了更多的资源,或产生了更严重的污染,这种废弃物的利用就不具有现实的意义。严格地说,绝对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探索和改造自然能力进一步增强,都可以发现现在的废弃物实际上是将来的无价之宝。对相对废弃物,研究的重点是利用与开发,而对绝对废弃物,则落在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上。

废弃物是作为特定的时间内放错了地方的一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属性,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完全依赖市场的调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问题。为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政府需要从宏观方面统一规划废弃物划分标准、明确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方案。微观方面则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对政府宏观政策的严格执行。

(二)积极发挥废弃物成本管理作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抓手作用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作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手段,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但实践中,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对资本性质的资产予以足够的关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对“负产品”仅仅进行简单的归类,并没有对此部分成本进行更详细的划分与核算,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是物料流量的一部分,属于废弃物的组成部分,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没有去关注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企业的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的载体——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核算问题。为解决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应发挥废弃物成本管理作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抓手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管理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强对我国废弃物成本管理的指导。在废弃物成本管理方面,加强对“负产品”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区别不同性质的“负产品”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引入废弃物产品的概念,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在对“正产品”的核算与管理上,弓i人净成本核算法,以便真实了解废弃物的成本;加强对报废资本性支出形成的废弃物管理,弥补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不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推行对企业碳会计的核算与管理。

(三)建立与完善废弃物会计准则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6

1生物安全是在生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由于在生物技术研发、生产或应用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各类基因、细菌、病毒、抗生素、催化剂等物质向环境释放,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转移,往往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安全风险,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力推动和扶持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拥有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和高校为龙头的研发机构30多家,具一定规模的生物技术公司约250多家,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基地。与此同时,上海市生物安全极其管理问题也逐步凸现。本文从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出发,以上海市为分析对象,探讨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不足以及对策建议。2生物安全管理现状2.1发展概况由于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长期性、滞后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人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有一个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引起了某些国家的关注,1976年,美国制定了《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此后,相继有20多个国家颁布了此类法规或准则[’,“]。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3]。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成了非正式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组织。1986年和1992年又连续了有关重组Dna安全问题和生物技术安全问题的文件[n]。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此后国际上开始对生物安全立法工作予以特别重视,并在此推动下,1995年12月通过了《国际生物技术安全准则》,2000年1月通过了《卡特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生物安全管理框架151,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该协议〔〕}。我国生物科技发展较快,但是生物安全管理却相对滞后。1990年制定的《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国家科委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颁发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增加了对新生物制品审批、新药审批、动植物检疫方法方面的生物安全管理。2000年,我国政府将生物安全列为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同年5月,颁布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并在8月8日签署了《生物安全议定书》。到目前,中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出台的法规标准已经超过了10个。2.2上海市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近年来,上海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数量庞大、分布密集,产业规模和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上海市生物安全管理也已经起步,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总体上,上海生物安全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还不够。从上海目前生物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来看,除了国际和国家通用的法规政策以外,上海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生物安全的法规。2001年,上海市环保局实施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微生物菌剂应用的环境安全性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04年6月由上海市政府正式了《上海市微生物菌剂使用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这是国内生物环境安全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该《办法》引人了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许可、开放环境微生物菌剂的领域应用备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明确了微生物菌剂提供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环境安全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微生物菌剂环境保护应用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规定了微生物菌剂要进人上海市,须通过人体安全关、生态安全关、小动物实验关。但该办法只适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微生物菌种及其制剂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转基因微生物菌剂则不属其管辖范围。另外,上海市环保局正在积极制定《上海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重点行业(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上海生物废弃物处理设施来看,上海市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废弃物,均未建立专门化或专业化的处理公共设施,只是将此类废弃物归属于危险废弃物,其评估咨询系统、分类贮存系统、收集系统和处理处置系统相应地纳入到上海市危险废弃物的相关系统中。通过调查,目前上海具有资质、达到一定规模的畜禽动物焚烧处置单位只有1家,并且其每年处理规模,还明显无法与上海生物技术产业产生的废弃生物量规模配套。从上海生物安全管理具体执行情况来看,上海生物安全管理对象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企业及研究机构两个部分。目前,上海的生物技术企业主要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技术手段的生物制药企业,产品包括治疗药物、诊断试剂等。其废弃物主要为生产性废水、废气、废渣,发酵工程制药的产生量最大。上海市绝大多数生物技术企业,均选择将生物废水与其它种类废水混合后集中处理,采用的工艺多为物化+好氧生物处理或厌氧+好氧生物处理。而上海研究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尽管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i9489一2004)之前,参照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一2002)并结合自身科研领域的生物安全问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分级并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废弃物管理上,上海的各类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产生的废水和废物仍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分类收集、储运、处理处置系统。其中废水和固废基本上是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合并收集,并分别输运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置,试验动物尸体一般自行寻找出路进行焚烧。而产生的废气绝大多数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没有相应净化设施。3存在的问题3.1对现状及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目前,除了环保局监控的若干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外,上海相关管理部门对其他生物技术企业,使用的各类制剂,产生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去向,以及这些废弃物可能对上海城市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的哪些威胁、危害程度等,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科学的评估。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高校、中科院系统等科研机构,因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管理部门对它们在试验中产生的废弃物种类、数量、去向、危害等情况更是缺乏应有的了解。#p#分页标题#e#同时,管理部门以及研究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且不够系统,对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风险性和危害性还只有感性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受目前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对生物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未知的或认识不清的领域,一些生物科技应用成果的安全性,国际上仍存在较大争论,比如一些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2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制定不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力由于国内还缺乏一部综合性生物安全立法,上海建立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个宏观的依据和指导。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也制定不全。目前,尽管上海在基因工程、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法规标准可以遵循,但是依然没有将生物废弃物明确作为污染源进行环保管理和监督,没有具体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措施,更不要说提高到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高度进行重点管理。至今,已颁布的各个不同的标准与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统一,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法规微观层面看,首先,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废弃物缺乏相应的回收管理制度(模式),其次,一些已经出台的管理制度内容制定还不够完善,如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虽然有登记制度和进出口的审批制度等,但是缺乏对其研究、实验、保管、运输、进口、出口、应用、推广、废弃等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与标由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足,再加上相关人员对现代生物安全的危害性、严重性等认识浅薄,缺乏环境风险意识,导致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实验室相关人员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试剂瓶、培养基等生物废弃物随处丢弃、实验废水经处理直接进人下水道,大量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诱变剂、环境激素等成分随实验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系统;企业生物废弃物排放管理散漫,部分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停运或未按要求运行。3.3处理设施、技术手段不到位,处理处置能力不足首先,上海总体上还缺乏技术可靠的生物废弃物处理公共设施,尤其是畜禽动物焚烧能力还远远未达到上海生物科学研究与生产产生的量;其次,上海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污水、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存在设备技术落后、应变能力差、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上海目前相当一部分早期生物技术企业由于受到当时水平的限制,设计标准偏低,技术手段落后,加上后期技术转型、生产规模扩大等原因,从而造成处理设施运行不良,出水超标。而搞研究的生物实验室大都没有相应的针对性的废弃物处理设施或技术,而且其中回收、储存和运输等环节技术更为薄弱。3.4管理监督机构设置不明、程序不统一目前,生物安全管理存在各个部门分散立法,分头管理的问题。管理涉及环保、卫生、农业和进出口检疫等部门,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监管机构,各个分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和衔接。由于政出多「〕,各个部门的规定在管理程序上又不统一,使得被管理人在接受管理时无所适从,出现重复登记、审批现象,降低办事效率和效果。4管理对策与建议4.1加强教育与培训i6],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生物安全观加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建立相关人员的上岗培训考核制度,帮助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生物安全观,重视和防范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4.2尽快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生物废弃物调查和生物安全现状评价通过开展上海生物废弃物调查,摸清上海市生物科技研究和产业的发展及其废弃物排放、收集、处理管理现状,分析和评估对上海城市环境和生态安全已有和潜在的威胁与风险,为全面启动上海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依据。4.3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制定上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对上海现行的有关生物废弃物排放的法规与技术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找到不足和缺陷,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包括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终形成完善的上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4.4研究开发高效实用的生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针对目前上海生物技术企业废物处理设施技术落后、运行效果不佳的现状,通过深人研究净化原理,探讨处理工艺参数、应用条件、结构形式、运行方法和控制系统等,积极研究开发生物废弃物的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4.5建立生物废弃物公共集中处理设施与制度针对目前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废弃物的性质复杂、排放管理混乱、处理处置设施缺乏的现状,成立的生物废弃物公共集中处理设施,并建立相应的生物废弃物收集、排放、运输、处理机构和制度,对生命科学实验室排放废弃物进行统一集中处理。4.6成立统一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监督机构打破分散管理现状,理清各个管理机构职能,理顺关系,成立统一的上海生物废弃物管理监督专职机构,对上海生物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从而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控制,提高管理效率。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利益相关者;废弃物管理分级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56-03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管理(municipalSolidwastemanagement,简称mSwm)在可持续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integratedSolidwastemanagement,iSwm)的推动下,已经由零散的、以末端处理为主的处理方式转变为综合的废弃物处理体系。旨在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并增加环境保护和公众的接受程度,同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变化的情况,制定使各个部分效益最大化的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

因此,目前的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管理应当涵盖所有的废弃物产生部门以及所有的处理阶段(源头分离、收集和运输、废弃物转移及材料回收、处理和资源回收、处置),最大化每一阶段的管理效率,提高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及能源总量,从而吸引更多的私人部门参与其中。基于以上理念,本文将从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管理方式四个方面对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一、管理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产生―收运―无害化处理的管理体系,综合的废弃物处理体系的提出基于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和富裕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数量、性质及构成的变化;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需求的上升以及传统的填埋、焚烧和堆肥技术潜在的环境负效应的日益体现以及处理成本的不断增长。

因此,为加速实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mSw)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各国普遍制定了法律、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将mSw的管理目标定立为可持续的综合管理,并依据“废弃物管理分级原则”(见上页图1)向源头减量化延伸,以从根本上实现mSw的减量化。

以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堆肥―处置为处理体系,目前的mSwm提倡废弃物管理的最佳途径是首先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并在源头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分离,提高重复利用可用资源的质量。对于不能减量的应该尽可能重复使用、回收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mSw的最终处理量。基于“废弃物管理分级”的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就近、自产自销以及污染付费已经成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普遍原则。

二、利益相关者

基于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公共性的供给特点,综合的mSwm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参与。即: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全部废弃物系统内容的综合规划过程(从产生点到最终处置,并包括这两点之间的所有步骤:废弃物减量、循环利用、重复利用和资源回收)并对系统的各个方面都予以重视(如机构、财务、监管、社会和环境方面)。

具体而言,在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体包括政府、工商业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压力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改变这些主体行为的政策制定对于减少甚至是改变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政府在整个社会的mSwm中起主导作用。除此之外,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和运营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如,德国的DSD、法国的私营企业eco-emballages和荷兰的协调组织aoo是欧盟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的民间组织由oS和Conai组成,希腊则为由工业界共同建立的非盈利性机构HeRRa。在瑞典,私人公司或部分国有股份的私人公司也已经转变为负责垃圾废物收运处理的主体。

三、mSw的收集处理

各国mSw的收集处理方式集中体现为以市场化方式运营,以资源最大化和处理的无害化为原则。对于收集而言,分类收集已经成为各国mSw收集的基本原则。基于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和巴西三个国家的垃圾收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表1)。

从表1分析得出,这三个国家废弃物收集方式的共性表现为:(1)收集主体的变化。各国收集mSw的主体已经从政府部门转移到诸如企业、贸易协会、社区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全面分工、通力合作,在转变废弃物回收方式的同时,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的提升。(2)利用经济杠杆。收费制度作为废弃物收集中的有效经济杠杆,是影响废弃物减量化和改善管理状况的“市场手段”之一,同时也使居民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到废弃物该体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在美国,居民每月将垃圾处理费用交给市政管理部门,然后再由市政管理部门与废弃物处理企业签订合同。收费标准则根据家庭和非家庭分别以户为单位和以废弃物体积为标准收取。(3)mSw源头分类。尽管国家之间源头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收集成为各国实现源头减量化的重要方式。源头分类收集不仅有助于减少废弃物收集的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废弃物处理和最终处置的压力,同时避免了废弃物的二次污染。

对于mSw的处理而言,鉴于其产生性质、构成、城市(地区)概况、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可靠程度、环境污染的危险性、城市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各国的处理方式并不统一。即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最终都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处理目标。在经历了由单一填埋到填埋、回收和焚烧等多种方法并用的转变,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注重废弃物在物质和能源方面的回收利用及能源转化,向多元化综合处理发展,针对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

欧洲各国已经广泛使用新一代清洁垃圾焚烧设备,将垃圾转化成热能和电能。丹麦的清洁垃圾焚烧厂走在前列。在美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中,回收占30%,焚烧占14%,填埋占56%。目前,美国填埋场总量在减少的同时,平均填埋量却在增加。根据《美国2008年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回收和处置报告》显示,自1990―2008年,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填埋总量从1.423亿吨下降到1.351亿吨。回收、堆肥和氧化后的固体废弃物废弃率每人每天为2.43磅。而氧化所得的资源回收一直处在稳定水平。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填埋场采取了生物反应器装置,增加了填埋场的沉降深度,将废弃物的降解年限从三十至五十年缩短到五至十年。

四、mSw的管理方式

1.美国的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商业运转模式。在美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产业,依靠商业模式来运行。美国政府以市场化为经营原则,通过刺激竞争、签订长期合同和采用集装箱化技术等手段,吸引私营部门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mSw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营。本文将以美国“再生银行”为例来阐述美国mSwm的创新型商业模式。

“再生银行”作为美国典型的商业运转模式,通过向居民提供带有RFiD检测装置的垃圾桶,通过该检测系统检测居民可回收废弃物的投递量并转化为积分以供居民在指定商家消费时享受折扣优惠的方式,构建了一条居民、商家、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同处的利益链条。根据“再生银行”官方数据,费城自2003年与“再生银行”合作以后,政府对于mSw的处理费用从4000万美元降低到补助1200万美元。而在其进入威尔明顿之后,送往填埋场的废弃物减少了40%,政府每年因此节约的80万美元与“再生银行”五五分账。另外,“再生银行”还与回收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原材料,由此获得的收入同样与政府平分。

2.日本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循环利用管理模式。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管理模式以“就近处理原则”(Disposingofwasteclosetoitsorigin)为主要原则,在日本强大的再生利用法律体系的支持下,充分动员了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实现了企业再生利用技术的大力开发。无论是政府负责还是商业化运作,快速通畅的回收系统都保证了废弃物的及时回收处理。随着小型填埋场的关闭和处理成本的增加,日本的mSw管理政策趋向于区域化,即城市之间分享废弃物管理设施。在日本,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居民的生活固体废弃物,所需的费用来自地方税收。日本政府内部经济企划厅、经产省、环境厅等各个部门分工合作,通过“节能与资源国民运动地方推进会”,编制废弃物再资源化、减量化种类的目录,利用“地球环境基金”得到循环经济活动经济上的支持,从而实现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

日本mSw的收费制度实行从量制和定额制两种形式。目前,日本约有1/3的地区对家庭排放实行收费制度。从量制是根据垃圾的实际排放量收取其费用,并通过购买指定有偿垃圾袋的间接方法来实施。定额制是指不管垃圾排放量多少都只征收固定费用的方式,具体的收费方式包括按照家庭征收和按照家庭成员人均定额征收两种形式。此外,日本mSw的收集和转运根据各区mSw种类的不同,由各区负责综合考虑季节性mSw产量的变化制订合理的收集计划。可燃垃圾将直接进入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不可燃垃圾经过中间处置中心处置、破碎和分选,回收可再生利用物质后进行最终填埋。

3.巴西的“赛普利”模式。赛普利(CempRe),巴西再生资源利用协会,又称拾荒者合作社。早在1992年就由利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公司发起成立,致力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巴西的城市废弃物管理体系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参与合作。在这一体系中,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废弃物分类培训。居民在mSw产生后,先将其初步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市政环卫部门专门上门收集干垃圾后无偿地把收到的废弃物送到合作社分拣,之后再卖给在合作社等级的提供不同回收的厂家。湿垃圾则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或者运往焚烧厂进行焚烧。

五、结论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趋向于管理目标的源头减量化、过程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和处理的无害化;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化及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巴西三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优势表现为:

1.美国的mSwm呈现出以控制垃圾源头为先、垃圾再循环和堆肥处理居次、填埋或焚烧垃圾最后的多层次管理模式,并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色。市场化推动了美国mSw管理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对mSw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联邦政府则不参与其中。

2.日本的mSw管理模式以“就近处理”为原则,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管理模式,缩短了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距离。各级政府控制体现在mSw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央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导向,地方行政区域则成为主要的政策执行者。

3.巴西“赛普利”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的典范,其优点在于:成本低、效率高且易于被民众所接受。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此模式也成为解决巴西高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垃圾处理模式。

然而,从普遍意义来讲,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Swm管理目标的设定应当遵循废弃物管理分级原则,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每一处理阶段所涉及到的财政、环境、社会因素,制定与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第二,扩大利益相关者的横向和纵向参与,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实现废弃物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措施如:实现政府管理和规划职能与运营职能的分离;推动政府与私营机构的合作管理;实行良好的废弃物管理行为规范推动社区参与的效益最大化。第三,在mSw的收集处理以及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如废弃物收费制度)实现mSw的成本回收以及管理过程的可持续的资金运作。

参考文献:

[1]Cheremisinoff,Hicholasp.,HandbookofSolidwastemanagementandwasteminimizationtechnologies[m].elsevier,2003.

[2]HarrisonRoym.,pollution:Causes,effectsandControl(4thedition)[m].RoyalSocietyofChemistry,2001.G.eDULJeeandD.aRtHUR,Chapter15,Solidwastemanagement.

[3]epa,municipalSolidwasteGeneration,Recycling,andDisposalintheUnitedStates:FactsandFiguresfor2008.

[4]杨玉江,赵由才.欧盟各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模式的分析和比较[J].环境卫生工程,2004,(9).

[5]刘广青,董仁杰,王凤宇.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思考[J].研究探讨,2006,(5).

[6]邵天一,李华友.日本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模式分析[J].环境科学动态,2005,(1).

[7]angelaShannonGumm,waste,energyandthecrisisofconfidence:theamericanpeopleandthehistoryofresourcerecoveryfrom1965to2001[D].2010.

[8]itaruokuda・Viviane.thomson,Regionaliz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managementinJapan:Balancingtheproximityprincipalwitheconomicefficiency[J].environmanage2007,(40):12-19.

[9]mushtaqahmedmemon,intergratedsolidwastemanagementbasedonthe3Rapproach[J].JmaterCycleswastemanag2010,(12):30-40.

[10]amoldvanderKlundert,Justineanshutz.可持续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Z].荷兰非政府组织“废弃物”出版社,2001.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参照德国、日本、美国在电子废弃物治理方面的法制建设,指出我国法律法规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废弃物回收法律规制

电子废弃物的不正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能发挥电子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部分的效用,那么这些废弃物就不但不会危害环境,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废弃物物流并不是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如果废弃物物流不能良好地运作,同样会污染环境。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废弃物物流的运行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支持,不但要考虑电子废弃物回收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社会效益,保障废弃物物流中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利益。所以,在实现废弃物的物流产业化处理外,还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废弃物物流进行规制,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维护相关劳动者的权益。

国外电子废弃物治理概况

(一)德国电子废弃物治理

德国是欧洲电子废弃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其产生量占欧洲总量的1/3(左铁镛、冯之浚,2007),同时是世界上在环境保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是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德国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确立了无害化和污染者付费原则,明确了相关主体处理废弃物的责任;并于1975年制定第一个国家废弃物处理管理计划,确立了废弃物处理顺序。

德国回收电子废弃物的主要途径:一是由设在社区的收集点从家庭分散回收,运输公司将其运至分拣中心进行分类后,交由预处理厂商进行处理;二是由废旧家电的产生企业直接送到处理厂。在德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中,以后者为主。目前,德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已经形成了产业,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企业有500余家,以小型企业为主。

德国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其中废旧电池回收循环率从1998年的零上升到2007年的70%。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纪红任等,2007)。

(二)日本电子废弃物治理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另一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水平最高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指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指综合性法律,包括《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指特别法,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王明远,2005)。

《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指出资源循环型社会旨在抑制产品废弃,将废物当作一种资源再利用,对于不可再利用和循环的废物采取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它是所有有关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本法;并指出无论价值高低,废弃物都可以看作是资源,要抑制产品的废弃。该法强调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督,促进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强调污染者付费概念,包括排放者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强化企业和公民的责任。

日本三个层次的法律对发展循环经济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使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利用法制武器发展循环经济最好的国家。它从制度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即3R原则,从根本上规范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遏止整个社会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和防止随意投弃废弃物的管理约束机制。

在上述立法的指导下,2003年日本回收家电900余万台。资源回收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电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在设计产品时考虑环保和回收方便,与1983年相比,电视机上的塑料种类由13种减到2种,零件数由39件减到15件,从而加快了回收的分解速度(纪红任等,2007)。

(三)美国电子废弃物治理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虽然还没有对废旧电子电器实行强制性回收利用的法律。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新泽西州等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加州率先通过了《2003电子废物再生法案》,对在加州销售的所有视频显示设备的废弃物管理和回收做出了规定,并于2005年1月起正式实施。对于回收费用,加州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案规定从2004年7月起,消费者在购买新的电脑或电视机时,要交纳每件610美元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费。

截至2008年6月,美国共有27个州针对白色家电产品的回收处理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禁止将报废白色家电产品丢弃在市场垃圾点(刘若微,2008)。现在美国市场上,回收物流处理已经发展成为具有150亿美元的新行业,并对全球业务产生影响(王长琼,2007)。

我国电子产品废弃物立法现状与不足

针对废弃物治理的立法和相关标准,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自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至今,已经先后颁布了十多个治理电子废弃物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包括污染控制和危险废物鉴别在内的标准。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治理建立了规范的秩序。从治理电子废弃物的立法进程看,我国对电子产品的发展和环境立法已经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已形成了不少有利于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仍不能满足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现阶段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现有固体废弃物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而随着电子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当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的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制定的《废弃家电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出台,体现了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应由末端向源头管理转型,反映了电子废弃物处置的源头削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思路,也表明了我国电子废弃物法律、法规演变的趋势。

治理电子废弃物的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较低,对电子废弃物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部门规章中,而级别较高的法律则是笼统地对处理废弃物一类的行为进行约束,一般仅作原则性的规范,难以规定具体行为个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电子废弃物为客体的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级别较低,不容易引起相关领域中的行为主体的足够关注。因此,严格地说,环境保护法与其它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在效力层次上并无不同。尽快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缓解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急需一部完善、权威且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以使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的解决获得严格、充分且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因为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当管辖范围不一的时候,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当多个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对同一法律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出现法律适用的冲突。《立法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虽然依据上述法条的规定,可以解决法律效力冲突的问题,但会增加法律适用上的复杂性,与追求快速响应的社会经济相矛盾。

缺乏环境污染受害者受援机制。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万鄂湘提到“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司法保护环境起到的作用将是无穷的”。他在各地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因为没有责任追究机制而肆意污染环境。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至少能够警示谁污染环境就谁负责承担责任。当前,我国的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均未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这就排除了因社会公益受损而获得赔偿的实体权利。

另一方面,虽然相关危险废物处理和综合排放标准近年来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但是现有的标准对于电子废弃物处理而言还存在缺陷:按照所含主要物质区分不同级别,无法满足电子废弃物多种成份混合的特性;标准散乱,可执行性不强;不能突出全过程性,工艺生产过程特点不明显;污染控制技术未体现出行业特征。

电子废弃物治理的立法建议

在充分发挥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电子废弃物的特性和电子废弃物处置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制定适合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专项法律、法规、政策十分重要,但新制定的政策必须要与现有政策相协调,要针对现有政策空白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能与现有政策割裂或孤立。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依据生产者延伸责任的原理,欧盟将电子废弃物的实施责任、经济责任和信息责任均归入生产者;日本则将实施责任指向生产者,经济责任指向消费者;而我国的工业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较低,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限。故此,我国应该根据具体的国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虽然存在着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活动,但是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所以,针对我国当前这个不规范的电子废弃物治理现状,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还要研究如何整合现有的混乱现状。

法律法规内容的具体化。电子废弃物的治理在我国还是一项较为新鲜的事物,牵涉的方面多,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实施难度大,也对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很多都是内容空泛,流于形式,无法操作。所以光靠一些政策性的引导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规定、标准上。

需加强电子废弃物处置监管力度。由于电子废弃物的治理牵涉到电子信息、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从产生源来看,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中都可能包含电子废弃物,对电子废弃物负有责任的部门也涉及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商务、环境保护、信息产业、工商等多个部门。这就造成了电子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的管理困难。因此,必须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电子废弃物处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立起一个权威的部门,负责各部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现在,我国电子废弃物治理中的违法成本相当低,无法引起废弃物持有者的足够重视。如,废弃物持有者随意抛弃废弃物,手工作坊回收有价值的资源后偷排其它废物等等。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的监督制度,高额的罚款,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回收处理费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采取更为方便、快捷的废弃物回收程序,降低守法成本。执法成本过大加上管理对象的规模庞大,会导致法律法规无法有效实施甚至完全无法实施。

结论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上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多元化回收和集中处理模式。模式的实现、运转要依靠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完善,模式的完善还要依靠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左铁镛,冯之浚.电子电气产品的循环经济战略及工程.科技出版社,2007

2.纪红任,游战清,刘克胜,田贵平.物流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刘若微.美国3州电子废弃物法案最新进展及应对.wto经济导刊,2008(9)

4.王长琼.逆向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王明远.“循环经济”的概念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6.吴雯杰,王景伟,王亚林,贾金平.对我国电子废物处理技术规范制订的思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7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9

1、国外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1.1美国

在美国,城市固体废物回收上采取了许多包括直接回收、转换利用和庭院堆肥等在内的措施,不仅在立法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还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运用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效果很明显。美国采用商业模式来运行,处处都是商业的操作方式,渗透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美国的mSwm呈现出以控制垃圾源头为先、垃圾再循环和堆肥处理居次、填埋或焚烧垃圾最后的多层次管理模式,并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色。针对废旧电池、电脑等产品,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其中含铅、水银、镉等有毒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决定企业购买废物再循环设备可减税15%,目的是刺激废物再循环企业的发展。

1.2日本

日本全社会对垃圾实施了减量(Reduce)、物质再循环(Recycle)和再使用(Reuse)“3R”政策。日本实施厨房有机垃圾的处理,将这些废弃物,经粉碎、发酵、脱水后加工成便于贮运的绿色有机肥。填埋垃圾中设通气管道,促进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向无毒无机物转化,降低垃圾渗出废液的毒性。提高日本环保的公众参与意识,者提出的“环境共有原则”和“环境权为集体性利益原则,尤其是针对企业,使其将环境保护看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把存在的环境问题视为会威胁企业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因而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和获得在清洁生产上的优势。日本mSw的收费制度实行从量制和定额制两种形式,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管理模式,缩短了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距离。

1.3德国

德国在城市固体废物立法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围先后颁布并实施的《固体废物规划法》、《固体废物人法》、《固体废物处理企业的专业资质证条例》等法规或规定。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将其延伸到德国固体废物处理、管理、运营和相关经济领域,并在固体废物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在大力开发利用废物资源法律政策的保障下,已经实现了由单纯污染治理到废物循环再生的战略转变。尤其是垃圾回收和废物资源再循环已经成为垃圾废物治理的主导方向。鼓励居民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德国还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生活垃圾处理双轨制,并成立了一个名为“双向回收体系”的协会,由此推动了垃圾废物处理进程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利用氧来控制垃圾堆肥工艺是前沿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堆肥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

1.4巴西

巴西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参与合作,一起构成城市废弃物管理体系。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废弃物分类培训。居民在mSw产生后,先将其初步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市政环卫部门专门上收集于垃圾后无偿地把收到的废弃物送到合作社分拣,之后再卖给在合作社等级的提供不同回收的厂家。湿垃圾则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或者运往焚烧厂进行焚烧。当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采用当地协会“赛普利”模式解决巴西高失业率。巴西某些城市,还正在实施“资源回收计划”,旨在扩大资源回收,并将回收桶设到所有超市、百货公司、加油站和公寓。

2、国内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多亿元。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占用大片土地,污染空、水体和土壤,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一直是政府一手包揽,机制不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严重滞后。为此,近年来,一些城市引入了市场机制,让一些企业作为垃圾处理主体,真正使得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慢慢开始将垃圾处理过渡到市场化。政府正在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改革。

我国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技术规程来加强管理。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分别根据具体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制定了单独的法律法规,并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了汇编,此外,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填埋处置是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综合性科学工程技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堆放和填埋。中国目前以填埋为主,近几年焚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弃物越来越受欢迎。为此,还需要对所有的焚烧场,对经营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堆肥是有机固体废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只要城市生活垃圾实行了源头分选,堆肥就可以成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我国现在继续发展该项技术。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通过产业组合和补充,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全过程控制。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量和其潜在污染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水平并不高,只是单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但该项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3、结语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我国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上,需要结合收费制度、立法管理、回收制度、循环利用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产业化上,要改变单纯治理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将废物综合利用,将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规定,按固体废物处理指明的方向:“实施废物最小化: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实行资源化管理和推行资源化技术;发展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广青,董仁杰,王凤宇.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思考[J].研究探讨,2006,(5).

废弃物管理制度篇10

论文关键词固体废物资源化法律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相关立法不完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就以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浅析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相关法律。

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一)固废的含义和固废的性质

生态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生态和环境的世界性危机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焦点。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令人们开始重视起来。其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成几何式的增长。

研究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立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的规定,所谓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可见,废弃物的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的,它只是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是被抛弃的,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任何价值。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的价值大的特点,这和我国的国情分不开。所以,被人们抛弃的固体废弃物,某些使用价值依然存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废物”。固体废弃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现状

对于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国是如何处理和处置的呢?长期以来,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主要是填埋,其次是高温堆肥,最后对少量的固体废物予以焚烧。但是我国固废处理处置水平的落后,导致了相当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频发,污染日趋严重。首先,就填埋而言,由于技术落实,压实不到位,很多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关闭,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使得土地本就紧张的部分地区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场地。并且,还可能发生隔离不到位,滤液渗透造成对周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其次,堆肥的危害也很严重。

简单的堆放,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大量的土地被侵占,并且废物中的化学杂质污染了土壤环境甚至破坏了土壤性质。堆肥产生的“污水”也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而在目前对这些污染水或者气体尚无有效的方式处理。最后,就是现在较少应用的焚烧了。焚烧主要危害对象是大气,污染气体无法控制,而且焚烧产生的渣滓也无法控制。现在,国际上已经基本禁止了焚烧。

目前,我国因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引发人们忧虑。除了技术问题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关于固体废弃物立法理念的落后。还停留在污染防治的阶段,虽有提起回收再利用,但是没有真正重视“资源化”。这种陈旧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为避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更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固体废弃物,我们有必要从新审视我国固体废物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析

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多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政府一种采取社会福利事业的模式。废物的收集运输、废物的处理处置,都由政府包揽。尽管这种方式在早期符合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传统的模式下,废物管理由政府负责,即使国家鼓励、支持对固废实行充分回收和利用,但是由于缺乏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效果不好。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集,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没有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效果微乎其微。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具有两面性,如何使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再利用结合起来成为现在关注的焦点。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固体废物的处理对资源化还没有重视,重点仍是放在减量化和污染防治上的,对资源化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式。改变现有形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最有效的保障和依据就是对立法理念进行革新,对现有立法进行优化。

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对回收利用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指导思想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尽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综合梨园废弃物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固废的产生量,但这些法律规范内容分散,尚未系统性。

首先,固体废物法律规范的效力较低,我国目前关于固体废物防治的只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一部综合性法律,其它法律规定虽有涉及,但由于只是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法律效力并不高。其次,虽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等过程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和其它关于工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专门规定,但是仍然缺少相应的子法的支持。就固体废物的再利用而言,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立法应该是一个综合地、完整的立法体系。因为,根据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的方法,要求也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立法,仅仅有一些简单笼统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固体废物立法还是处于较“软”的阶段,缺乏强制性的措施。通观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指导性的法律规定较多,强制性的措施较少。众说周知,对于违反者的惩处必须有法律的规定。从法理来说,法律后果在法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有效的制裁违法行为,那么法律就不能称其为“法律”,不能发挥其应当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以废物回收的法律责任为例,在《固废法》中相关额法律责任主要有第74条第3款、4款,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得违反法律行为难以追究,这样就使得法律规定缺乏保障和力度。我国的固体废物法主要是以法律责任追究形式的行政处罚,对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较轻,震慑力较低,这是我国固废法的一大软肋,也是我们必须加强、完善的一大方面。

三、国外固体废物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工业发达的国家在20-30年前就已经相当的重视固体废物的治理,并且都由单纯的处理向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德国对单种物质的回收率设置了目标,美国、奥地利、希腊等许多国家也制定了废物回收计划。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国几乎都没有系统的有关固体废物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也不够完善,只是个别规定。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70年代以来,各国也开始了对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地指导下,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德国为例,1994年联邦议员在《关于避免和处置法》的修改基础上颁布了《关于避免、循环利用与废物处置法》(简称《循环经济法》),使垃圾处置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在此法中强调对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再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处置,而是让废物成为再生资源,废物再利用,实现物质“从摇篮一一到坟墓一一再到摇篮”的闭合经济的循环。《循环经济法》是目前最完整体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符合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物管理法。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的理念,世界也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积极出台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法律。我国的立法也积极学习德国、日本、美国和瑞典等比较完备的国家的经验,帮助和改善我国固体废物相关立法。

尽管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但德国确实从垃圾经济收益颇丰,因为这种理念尽管源于垃圾处理,但以后逐步渗入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德国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成为各国的典范,而垃圾分类恰恰是我国最薄弱的地方。在此,就以德国垃圾分类为例,汲取经验。德国居民门前垃圾桶上都贴有简明易懂垃圾分类图案,并且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各有分工。这些措施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相应提高。德国还设立了中介监督组织,负责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垃圾分类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德国,地方主管机构为方便居民,在每年年初,制定“垃圾清运时间表”和“垃圾分类说明”挨家挨户地投到各家的信箱。这些方法使得可再生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量。

四、我国固体废物法律体系的立法构想

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立法。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吸取西方资源节约、废物减量化、废物循环利用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处置的先进理念,建立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立法。

(一)固体废物立法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为: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化管理,实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资源与环境得到合理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全球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废物进入环境后进行分解处理需要时间,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两个方面超过了极限,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想恢复十分困难,甚至不可你装。因此,在固体废物立法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废物的最终处理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限度,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废弃量将到最少;生产中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建立完整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律体系

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为了使其更加的有效,规范,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缺乏相应的子法支撑,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固体废物的分类尚不明细,各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尚不规范,所以,很有必要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各个环节进行几项专门立法。例如:制定一部专门的《包装废物管理法》规范包装废弃物问题。这类法律西方国家早已制定,如德国为了规范废旧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回收使用和处置专门制定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日本专门制定了《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值得我们借鉴。再例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法》,对危险固体废物的危险性、污染环境的长期性、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予以重视。再有可以效仿德国或者日本细化垃圾分类,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学习分别回收的做法等等。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我国政府、企业、公众在固体废弃物法律中的责任

就固体废弃物的相关立法来看,政府应该起到引导监督的职责。首先,政府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义务就是立法的义务,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法律,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次,加大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为企业、事业、商业单位及社区的环保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最后,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各级的政府的职责,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审批力度,同时,对违法行为进行限制或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