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运营工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4:28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1

我平时都在干什么呢?我平时工作比较偏向内容运营,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内容.

(一)工作内容:

1、搜资料

要运营微博、微信,那就得有资料啊.资料怎么找,找一些有关于产品的知识,简单的来说,就是产品的卖点和痛点.怎么找呢?对标学习,我们公司是属于跨境电商的,那我就去找关于跨境电商的网站,有天猫罗,京东、网易考拉.我一般都会找网易考拉的.网易卡拉上面的产品介绍写得挺不错的,我就copy参考学习一下.有时候发生重大的社会事件,我会在微博上找一些资料,进行转发,这叫做跟热点.有时候,想不出段子的时候,会看看他们的微博怎么弄的.

2、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创作

资料收集来了,你不能照搬,还需要根据主题改动一下.创作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目的去写文案.那是啥目的,当然是卖货(为网站带来流量,转化率)我老大经常说,要有始有终,你一定要知道你做的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他用一句话简短地概括,有输入必然要有输出.我通常都会在商城浏览我们有啥产品卖,然后根据产品、文章主题,去找资料,编辑微信公号的文章.写完微信文章的时候,重头戏就是标题.好的标题关键到整篇文章的成败.个人观点,做标题党没啥不好的,但是要和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关联.从工作到现在,我总结出了受用户欢迎的标题套路.辣就是跟用户的利益有关联的,例如你有99块钱的红包未领取,配上一个领取红包的动图,有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去点击.

3、选择渠道

写好了文章,就要选择渠道.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微博、微信啦.还有一点资讯、搜狐公众平台、企鹅平台等等一些自媒体平台.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商城的曝光量,引流,从外部渠道引到内部,从而挖掘种子用户.不过内容运营很难一下子实现商城卖货这个行为.毕竟引流要通过层层关卡,一不小心,用户就没了.内容运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忘了说一句,收集来的资料,还可以发朋友圈(用悦海购官方个人号)

4、分析数据和用户反馈

分析数据是运营工作必不可少缺少的一部分,有一句话说,不会分析数据的运营就是瞎子.我很认同这一句话.如果运营不分析数据,那就是瞎搞.在内容之后,要检查pv和uv.看看文章的阅读量如何,商城的转化率如何,什么时间段,用户点进去商城,停留在商城的时间如何.(ps在工作中,我对这一块的接触比较少,以后会慢慢学习)愧疚当中.....为了增加用户的粘性,我会经常有意识地让公众号的读者留言.这算是我工作中,比较自觉的一部分.

5、对内容不断地调整

刚开始,我在服务号写产品软文,关于美妆的还有护肤的.老大后来发现没啥卵用,卖不了货,服务号转化率极低.我们商城的主要用户年龄都在29~30多岁期间.写一些美妆知识的软文,好像起不了作用.调整了一下战略,服务号的内容就直接上商城的活动,还有辅助线下活动的一些宣传.

6、其他

新媒体运营工作比较杂,什么事情都要弄,有时候我还帮忙商城上图片,有时候又得自己做一些图.ps只懂简单一点点的,还用创客贴弄一下产品的宣传图啥的.

总的来说

(二)工作心德

1、胆要粗心要细

我觉得做为一名新媒体运营人员,真的要有一颗粗壮的胆子,想写什么文案,写吧,想弄什么创意弄吧,这样才会时时刻刻保持创新的能力.但是这种创新不能脱离工作目标和主题.心思要细腻,就是要好好检查文案中的错别字,错误的图片,或者是一些其他的问题.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2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运营;策略分析

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渐渐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叠加式整合,而且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边界和壁垒的互入式融合;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创新,而且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浪潮,有的媒体如鱼得水、乘势而上,有的媒体冒险下海、溺水而亡,而后果迥异的背后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要成为激荡澎湃的全媒体大潮的弄潮儿,不但要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乘风破浪、得当运营的策略。

策略一: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平台

平台本来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便于生产或施工而设置的工作台,带有“某种活动和工作得以运行的支撑”的含义,后来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构建平台经济学。对媒体而言,所谓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通用介质如数字技术、互联网络和传输协议,在用户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搭建一个扁平的、通用的交互场域,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只要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交互场域,就可以实现与另一方中任何主体的互融互通。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内容形式、传输渠道、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和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曾经制约传播活动的资源瓶颈被一一打破,同时,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内容、渠道、终端各方的关联度加深,并使相互之间产生了更高的耦合性要求,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逆转,生产和消费不分彼此,甚至角色互换,在这种情况下,靠控制或者垄断某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再适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让位于“平台为王”,谁占有平台,谁就将拥有用户,谁就将掌控未来。

同时,由于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增加和丰富,也由于媒介消费碎片化和随机化特性的固化和凸显,平均每个用户增长对业务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钝化,一味地通过细分来满足用户偏好或者瞄准现有市场中不同用户群落提供不同营销组合的市场策略效用锐减,媒体要想保持业务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面向代表潜在需求的受众整体,通过合并细分市场,整合用户需求和内部资源,打通内部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实施融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媒体打破以媒介或者部门为区隔、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资源利用率低的运营惯例,建设以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流程为中轴,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并在同一平台上设置多种出口,提供多种业务。

可见,全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而是平台之争。而平台之争是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谁抢占了平台高地,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产业运营的制高点,可谓“成王败寇”,除了胜利者,其他角色将转变为服务于这个平台的内容或者服务的提供商。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能利用好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尽快完成向平台运营商的角色转换,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沦为单纯的内容或者服务提供商。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新态势和新规则,媒体再也不能继续以拥有内容或者控制渠道自满自得,而应该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从现有情况看,全媒体运营平台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网”“三库”和“五平台”。“两网”即内网和外网,“三库”即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和管理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对全媒体运营来说,物质化的或者硬件化的平台建设固然是极端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是全媒体运营商打造平台经济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全媒体运营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和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把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吸附到这个系统上来,形成紧密型的产业运营联盟。

由于全媒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全媒体平台必然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促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件、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内容、渠道、终端在横向、纵向、交叉、系统层面实现互联互通,直至发生融合,因此全媒体平台的模型不会是平面的网状,而应是立体的网状。网络化意味着去中心化,但在建构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中,运营商应找到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内核。一般而言,全媒体运营商通常是全媒体产业链上的某种核心资源的相对垄断者,而这一资源通常就是运营商独具的竞争优势。平台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资源做文章,把它打造成为全媒体平台最重要的支撑点和产业链最主要的驱动力。如南方都市报在建构全媒体平台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为内核打造内容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内容平台来吸聚上中下各层级平台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平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运营能力,最终建构起南都全媒体集群式平台。[1]

策略二:坚持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

对于全媒体运营,现在业界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全媒体运营就是要运营全部的媒体,只有最广泛地建立、占有各种媒体资源和通道,才有可能实现全媒体。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传媒集团拼命跑马圈地,以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种类为运营目标,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媒体业态,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滩登陆”。另一种认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运营全部媒体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全媒体运营是个伪命题。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宣称“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乃至惨痛的代价”。[2]

从字面来看,全媒体就是全部媒体,全媒体战略意在“全”,也就是要全方位涉足各种传播介质,媒体类型要“应有尽有”。[3]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全媒体却不能做到如此之“全”。因为任何一家媒体,不论多么强大,它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通吃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全媒体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全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在用户总量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展全媒体运营,传媒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好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媒体运营实际上是一种传媒产业运营的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这种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就是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因此,全媒体运营企求的应该是“更全”而不是“最全”,一个传媒机构只要运营两种以上的媒体,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运营。

在开展全媒体运营时,一定要根据所处的传媒市场的实际,找到与自身条件、实力及资源相适应的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忌贪大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产品构成更加复杂,产业流程更加细化,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往往力不从心。全媒体运营商应当采取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合资参股模式、业务外包模式、共同研发模式等多种方式,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或竞争力较弱的业务剥离出去,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去做;要充分利用一体化运营平台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业务吸附效应,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整合进全媒体运营之中,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策略三:注重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内在的产业价值创生、传送的链条,任何产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介、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以及在内容,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及其组织进行融合、整合或者集合,打造出一条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全媒体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进行运营,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服务和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光有分工,没有合作,缺乏协同,产业价值链就无从产生,因此,各个产业增值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价值链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全媒体运营商要深入思考产业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协调性和互联性,深入思考怎样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深入思考如何减少链上非增值环节的时间占用和资金耗费,深入思考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主导权、话语权优势,增进协同配合、互动联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日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策略四:优化输出通路,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下,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4]“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和服务的三足鼎立,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而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全媒体运营的核心是争取用户,全媒体运营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千方百计黏住用户。

全媒体运营商要通过整合业务与服务,从远离用户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守护者变为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用户的社会服务者;要通过增值业务的发展带动品牌延伸和衍生产品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超值的增值服务和消费回报,增强媒体黏着度;要通过用户资源、服务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来连接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更多的用户群落。比如,运营商在提供内容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不同的资源如金融、理财、房车、电商、餐饮、休闲、玩乐等整合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特定生活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使用户对媒介产品的单一依赖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全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全媒体的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用户”而不是“受众”。同时,全媒体运营商要像一名真正的服务业者那样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维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在全媒体运营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之合、媒介之合、平台之合、服务之合,更要关注与“合”伴生的“分”。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对于全媒体运营商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以创新和创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如何针对单一的用户统筹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如何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符号系统调动用户视、听、触等全部感官;在技术平台上,如何综合利用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的无所不在的终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总之,全媒体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刊网、无线广播网、无线电视网等将风光不再,对内容产品售卖的支撑作用将大幅下滑,基于微信、微博、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新媒体渠道会不断地扩展,其在内容传输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在渠道布局方面,全媒体运营商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而是通盘考虑各种渠道,在巩固并不断强化固有的传统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新兴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2]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南方传媒研究,2010(4).

[3]同心,吕强龙.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唐润华.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eB/oL],2011-09-16.

[5]郑艳华.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5).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3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4

关键词:新媒体;矩阵;网上共青团

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顺应网络时代变革趋势,创新青年大学生团员思想引领方式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矩阵相较于传统媒体布局而言,具有形式新、角度广、内容全、风格多样等优势,不同平台之间信息获取更便捷,资源共享更便利,彼此互动更紧密。利用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思路,改进加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开发探索新角色和新功能,扩大主流舆论传播,打造网上共青团思政育人的新力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新媒体矩阵的定义、形式与特点

“矩阵”原本是数学名词,最早的含义指的是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新媒体矩阵的“矩阵”是这一名词内涵的延伸,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运营者以不同名称在单个自媒体平台上开设多个账号,或在不同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分别开设账号运营,并与客户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媒体账号方阵,实现同类信息的多渠道传播。[1]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矩阵的工作形态更容易实现信息占领和需求满足,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数据分析等领域发挥出巨大影响力。从新媒体矩阵的载体形式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要载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抖音、B站、网页号等多平台开发端等辅助工具,从而构建出一至两个核心、多个性质形式相仿的辅助平台协作互动的输出网络。新媒体矩阵之内的媒体平台通常在媒体名称、平台介绍和服务范围等方面会做出同样的要求和设置。从内容特点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根据受众人群特点、目标需求以及形式的易于接受程度等要素,打造风格不同的新媒体类型,从而组成系统化的新媒体网络输出矩阵。其主要的特点在于不同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克服了传统媒体平台单一,输出性和影响力不够等弊端。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体矩阵立足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近年来抖音也逐渐进入高校新媒体矩阵库,总体呈现出媒体融合、各种媒体多功能化的趋势。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现状分析

(一)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现状

笔者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团委老师,在2020年承接了学校共青团创新推优试点项目,在学院内部开展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在依托平台类型、阅读量、挂靠组织、运营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特征。从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依托的平台类型来看,学院共青团主要倾向于选择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两大平台作为新媒体矩阵的核心组件。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大平台在使用频率上也是目前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中出镜率最高的两种平台类型;从阅读量上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平均阅读量要高于新浪微博等其它媒体平台类型,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更大、所拥有的大学生流量更多。同时,学院共青团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上所投入运营的资金、时间和人才、精力也为最多;从所属组织级别来看,院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有学院官方,院学生会、院科协等。班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是各年级班级、团支部等主体。在数量上,所属级别较低一级组织的新媒体类型和数量要普遍高于较高一级的组织;从学院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结构来看,负责运营管理的主体类型主要有基层党委、团委、指导老师等,而平台的运营力量以学生主体组成的新媒体组织为主。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不足

近年来,形式各样的网上共青团平台层出不穷,不少高校在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中有了一些成熟的探索和发现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诸如当前高校校园媒体阵地建设存在着意识形态安全、媒介运营、内容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2]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调查研究中发现,学院共青团在新媒体矩阵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缺少系统化的设计和格局设置,主要体现在矩阵的设计单一虽满足了新媒体矩阵结构中平台数量的增加,而单个共青团新媒体网络平台各自为战、彼此隔断的特征明显,缺少或没有平台之间彼此联合协作的路径。二是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所发挥的育人效果不够显著。原因主要是在宣传内容和宣传作品的生产源头上未能实现充分调研、在传播末端上未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平台所生产和传播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贴合度不高,难以引起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和归属认同。三是鲜有成熟稳定的运营队伍和运营体系。从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结构和运营质量来看,除归属于学院团委级别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外,大部分的媒体平台依托于新媒体中心等学生组织,缺少专业化的示范和指导,运营队伍成员的流动性高,运营技术手段不足,运营质量缺少稳定保证。

三、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以人为本,把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核心定位

网络信息化时代,随着新媒体及其工具的出现、发展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改变了在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与交际方式,也逐渐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再加上高校主体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过程中技术手段的不足,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更有因新媒体的流量陷阱耽误学业和人生发展的负面案例。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和2019年1月2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媒体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因此,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首先要明晰建设的初衷和发展定位,即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青年成长发展,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要把握核心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是线上、线下归根到底是做学生青年的工作,要把工作的焦点回归到青年学生身上。对于高校共青团而言,只有正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和使用现状,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以及可挖掘利用的潜藏资源,才能保证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倡导有回应、动员的行动有支持、输出的内容产品有反馈。

(二)因地制宜,提高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站位科学

从目前高校共青团推行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实践经历而言,过度模仿或滥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经验的痕迹明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注重自身的探索研究,而盲目依赖外界的力量或资源。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作为实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调动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生启迪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中要懂得因地制宜,借力于所属高校内部有形或无形的校园资产,往往较好推动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发展。当前,每个高校中都有易见的或潜在的资产,对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可利用的高校资产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有形的资产,主要是人和组织,即挖掘培育高校内部具有网上新媒体运营经验的人才和部门。第二类是无形的资产,主要是高校的文化、精神和意志等。文化可以聚拢人心,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高校共青团借助校园本土文化的力量可以在青年学生群体之间塑造出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高校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顺利持续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首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所在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建设现状,包括平台类型、平台运行方式、传播量和阅读量等关键信息,充分评估和分析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际,科学设计适合己身发展的建设格局。其次,通过线上线下数据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等受众群体对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最后,要从高校自身的环境、学生群体的特质、拥有的资源条件等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本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之路。

(三)同频共振,构建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联合行动机制

新媒体矩阵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发挥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扩大传播力、影响力,从而形成指向性的育人合力。因此,共青团基站矩阵必须充分实现多主体、多平台同频共振,共同发力。首先,打破网络平台彼此隔断的状态,从平台特质和属性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分工。微信公众号具有“熟人”圈子稳定传输的特质;微博具有“陌生人”可见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抖音具有“动态”视频花样呈现的形式。其次,建立新媒体矩阵内部平台之间的运行纪律,即核定首要输出端、输出顺序、筛选辨别用户方式等,各个平台媒体按照指令进行工作。此外,网络育人的突破弥补了线下教育不足,而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促进了线上线下两者的统一。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努力促进线上线下的联动协作,既要将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进行双重强化,也要基于网上共青团基站的新媒体矩阵进行“循环式”“画圈式”的充实、巩固和提高。

(四)优化管理,完善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人才保障机制

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要实现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宗旨就必须具有稳定的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输出。这在本质上对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输出动力提出了要求,而人才作为矩阵建设最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为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优化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管理方式,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首先,优化管理方式,明确领导管理的主体身份,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建设纳入高校党委、团委等部门的统筹管理范围,由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进行明确指导。同时可将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管理建设纳入到高校团组织的年度规划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其次,不断培育壮大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育人队伍,为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输出。一方面,通过邀请网络新媒体平台运营资深人才和专家,定期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技术专题培训,周期性地对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和持续改善,不断强化新媒体工作队伍的思维、技术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工作者、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等奖项荣誉,以公开评比、同步竞争的方式,增强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此外,网上共青团作为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工作队伍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引领水平,从而彰显服务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潮流,驱动着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变革。开展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本质上是通过互联网服务青年大学生,增强服务型高校团组织的属性,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引导青年学生做好政治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增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育人效果,这对于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文化阵地,进一步完善育人方式和育人手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俊洪.略论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5

关键词:媒体行业特点人才

媒体行业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有很多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与其它行业有很大不同。本文从分析媒体行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出发,进一步分析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为媒体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媒体行业的特点

媒体所处的行业,惯称为传媒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庞大市场。

传媒业,是一个有着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本身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就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除了具备了一般意义上共性特点之外,又具有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第二,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第三,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这在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第四,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政治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媒体对从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由于媒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使得它同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兼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性。所以,媒体的经营管理难度要大于传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一,媒体首先要追求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媒体要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第三,媒体所涉及工作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兼具文化艺术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周期较长。

第四,要求媒体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因此,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追求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三、媒体行业所需人才的特征

传统产业中的组织,尤其是生产有型产品的组织,价值链环节较多。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环环相扣。其间,各类人员分工细致、协作紧密。

与传统产业不同,媒体生产的是无形产品,价值链环节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又不是非常紧密,基本属于模块运作。每个模块中或是单兵作战,或是团队作战,形成很多独立单元。如果团队作战,只在团队成员间有分工和协作。模块之间,单元之间,分工协作较少。

这样,就造成了媒体从业人员职类划分比较清晰,根据媒体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可划分成三支队伍,包括: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媒体经营成功的关键,三支人才队伍就像三个轮子,尺寸大小,转快慢快,负载轻重,都要协调一致,才能平稳快速的运行。

1.采编人才

采编人才属于专业型人才,即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产品的制造者,负责着相当于有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等众多环节。“内容为王”,他们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兴衰。

对于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采编人才来说,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传媒人,只有通过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最终的职业成果才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要学会理性观察与思考。作为传媒产品的制造者,每日每时都要面临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是所有传媒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价值判断则是优秀传媒人的特质。在媒体提供的资讯量已经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传媒影响力。

第三,要有专业精神。对于传媒人而言,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以,必须秉承专业精神,用好所拥有的“话语权”。

第四,要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就是命脉。那些泛泛而谈和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属于市场营销型人才,即担负着市场、策划、发行、广告、品牌运营等职责的人员。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只重视专业人员,不重视市场经营人员,造成了如今这种能搞采编的人才多,能搞市场经营的人才少的局面。例如,在大部分报社,能搞新闻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能搞市场经营的,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要想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市场经营型人才队伍。作为优秀的市场经营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有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目前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传媒业的市场格局、行业成功因素、客户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营人员能够不断的审视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分析客户行为、制定竞争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由丰富和扎实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方面的相关知识;合同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要掌握市场运营的专业技能。作为市场经营人员,要不断分析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并研究国内外行业热点;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和反馈意见。通过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推广发行计划、多种经营项目投资计划、地区覆盖策略、广告经营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所以,必须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商务谈判的技巧;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第三,要有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要想使经营计划、经营策略、营销方案等能够顺利实施,顺利完成推广发行和广告经营任务,最终完成经营目标。市场经营人员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鼓动、激励、影响他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商业机会分析判断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3.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属于媒体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极其缺乏。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传媒组织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

第一,具备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政治意识。媒介产业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作为媒体的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质。

第二,具有敢于冒险的组织家精神。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媒介产业正处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媒体还在转制过程当中。媒介产业将是中国最后未开垦的高利润产业,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跟随者将进入媒介产业,从而促使媒介产业的风险将大大加强。对于正在转型和新兴的国内媒体,迫切需要的是风险意识强,具有创新、冒险精神的决策与经营者。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6

[关键词] 虚拟团队 传媒营销 cscw系统

虚拟团队,英文全称为virtual team,简称vt。虚拟团队产生的背景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移动办公和异地办公成为可能,由此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团队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凭借,实现团队成员之间跨越时空、跨越传统的组织职能边界进行沟通与合作,拥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及彼此信赖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国外较早对虚拟团队进行定义是 miles和 snow,他们在1986年提出虚拟团队是“网络化组织的进化形式”。随后,美国学者杰西卡·利普耐克和杰弗里·斯坦普斯将虚拟团队定义为:“虚拟团队是指一群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基于计算机通讯技术实现的”。虚拟团队的应用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其产生和发展对传媒企业的营销工作具有重大的启发性作用,为传媒企业的营销组织提供新型的组织关系。

一、虚拟团队特殊的运作模式

虚拟团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与传统团队相比,在许多地方都有着革命性的突破。在运作模式上。虚拟团队具有以下特殊性:

1.虚拟团队突破了组织的传统边界,具有动态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传统的组织边界主要表现为办公场所的固定、人员的固定以及管理机制的固定性。而虚拟团队却突破了这些传统的禁锢,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动态性和高度灵活性的特征。动态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员办公地点的不固定性,同时能保障信息在团队内部的流通。灵活性则不仅表现在成员合作方式方面,还表现在对市场信息的反馈和应对方面,具有高度灵敏度和快速的反应速度。

2.虚拟团队的运作主要依赖隐性的关系契约

虚拟团队的组织结构属于松散型结构,其运行机制主要依赖于隐性的关系契约,而非可强制履行的显性契约。隐性契约与显性契约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一套有效的机制能够强制合作关系的履行,以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来推动整个团队的有效运作。

3.cscw系统为虚拟团队的内部沟通提供平台

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系统,即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的是基本的通信基础和一些基本工具,如电子邮件系统、会议系统、协作写作及讨论系统、工作流系统等。cscw系统在虚拟团队运作的过程中起到实现组织内部沟通的技术平台作用。

4.知识与信息共享是虚拟团队有效运作的主要内容

虚拟团队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群组织成一个合作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成员间跨时区、跨空间的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因此,为促进虚拟团队的有效运作,关键在于激励每一个团队成员与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知识,共享信息。

二、虚拟团队在传媒营销中的应用

在现实的营销工作中,营销人员不仅需要与周围的同事沟通,还需要与更大范围的其他人沟通合作,这就决定了传统营销团队沟通合作的时效、空间有限。而虚拟团队则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来满足人们跨时区、跨区域共享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由于虚拟团队在营销工作中具有传统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使之逐渐为传媒企业所认识并加以利用。

1.虚拟营销团队的特点

与传统营销团队相比,虚拟营销团队的组织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其成员可以来自组织内,也可以来自组织外部,甚至组织的顾客、供应商等合作伙伴都可以成为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在全球化的营销环境下,以分散性的虚拟团队为主要营销单位可以令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许多组织正转向虚拟团队,以满足新的商业环境的要求。此外,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还能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当发生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这时人与人的现实沟通渠道将受到种种限制,而虚拟营销团队绕过现实的阻碍,凸显其独特的优越性。虚拟营销团队通过使用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进行商务交易,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及互联网的即时联系方式信息和达成商业谈判。

2.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应用

虚拟营销团队由于具备传统营销团队无法比拟的优点,得到许多传媒公司的重视。虚拟传媒营销团队使团队成员跨时空、跨区域合作成为现实。分散在不同时区和空间的营销团队成员,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来实现信息交流、协同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与此同时,虚拟营销团队的组建,对传媒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团队由传统的基于作业的过程管理转向基于成果的项目管理。由于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无法像传统营销团队那样参与整个营销工作流程,给传媒营销管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传媒公司对虚拟营销团队的管理不仅要研究保证虚拟团队绩效,还要降低虚拟团队的管理风险。另外,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对团队成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等。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工作方式在许多情况下还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传媒虚拟营销团队运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传媒虚拟营销团队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肯定,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然而传媒虚拟营销团队在运作时也有其内在的弊端,只有充分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才能促进其高效率地运作。

1.沟通问题

沟通对于虚拟团队工作的展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的地区,地域分割使得传媒虚拟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团队成员之间存在信息处于不对称的状况,加之各自生活的环境与文化的差异,极容易产生的沟通障碍和理解分歧。不良的沟通会严重影响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绩效,因此传媒虚拟营销团队必须积极寻求保持良好沟通的途径。例如运用多种电子沟通工具以克服跨地域、跨时区的沟通障碍,或者在不同的环境及任务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体技术,以实现提高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沟通绩效。同时,应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章程以规定沟通的方式,保障成员间沟通的时间和频次,采用统一收发信息的方式,形成对外一致的声音。此外,通过视频会议或现实的面对面的接触也不失为解决传媒虚拟营销团队沟通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2.信任问题

信任的建立和维系是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管理工作的核心,信任是团队运作的基础。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高效运作,恰恰需要有比传统团队更高的信任水平,以促进成员们的协同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建立起有效的信任维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协同工作效应,是传媒虚拟营销团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传媒虚拟营销团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构筑成员间的信任链条。例如可通过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将每个成员将自己的履历、个性、爱好甚至家庭生活状况等信息公布在公司建立的信息平台上,方便成员间相互浏览对方的资料以对对方的性格以及工作习惯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将来虚拟营销团队运作过程中,还可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加深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例如通过举办公司派对、集体旅游及庆功酒会等方式将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成员聚集起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总而言之,要在传媒虚拟营销团队中建立信任关系,就意味着要重视个体,即充分尊重和接受团队个体的知识、习惯、行为、文化和信仰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维系成员间的信任关系。

3.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

正如前所述,传媒虚拟营销团队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因此决定了远程管理是保障其有效运作的主要管理方式,这就带来一个成员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的问题。要有效地规避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要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取,又要避免出现成员的道德风险。其中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作为成员利益最基本的保障,在虚拟团队的管理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管理者可通过在把握团队成员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个体不同的需求,构建有效的激励措施,如高薪激励、个性化管理、人本关怀、个体发展机遇等。而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在承接项目之初,传媒虚拟营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应与团队签订相关契约,落实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以达到规避可能存在成员道德风险问题。

结束语

传媒企业在考虑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来组建营销团队时,主要着眼点在于哪种形式更利于最大化地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传统的组织形式是按照任务和职能来设置的,结果容易造成不同时空和区域的营销成员间的隔离,无法共享知识和信息资源。而虚拟团队组织形式的引入,恰好可以弥补传统组织形式的缺陷,受到现代大型传媒企业的青睐。当然,任何一个传媒企业,在组建营销团队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规模、资源特点及营销环境,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于本企业的营销组织形式,不应一味追求新潮而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张秀玲:虚拟团队: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7(318).60-61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7

第一,三大网络的互联互通,新媒体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因此,广播必须在三网融合开始之前,抢占新媒体先机,布局新媒体发展。

要进军新媒体,首先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站,这是进军新媒体的先决条件之一。应该说,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广播电台都开通了自己的互联网站,很多频率的节目实现了网上直播或者点播。这些为广播媒体布局新媒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网站,仅仅是布局新媒体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媒体包括it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形态。其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最令人瞩目,也对传统广播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广播媒体的伴随性本来是其优势,但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也可以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实现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需求,其伴随性毫不逊色于广播。而且,因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能够实现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终端的随时随地的接收,其终端数量有望超过电视机和计算机,是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新媒体业务平台。

因此,广播媒体要及早动手,争取早日获得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营运牌照。据了解,国内大型媒体集团涉足新媒体业务的关键之年是2005年。当年4月,上海文广集团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全业务运营牌照,这拉开了国内新媒体业务竞争的序幕。一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国际、南方传媒集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相继获得了iptV全业务运营牌照,吹响了进军新媒体业务的号角。然而,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广播媒体外,其他获得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的基本上都是电视媒体,省级电台获得新媒体营运牌照的并不多。除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一些地方台,利用DaB数字广播技术,建立和开通了DaB移动多媒体广播外,目前,并没有其他的省级广播电台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因此,这应该是各省级广播电台下一步布局新媒体必须发力的地方。谁获得了本省的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谁就将在三网融合的形势下,抢得全面布局新媒体、掌握下一步发展的先机。

第二,引导新闻采编队伍改变内容生产理念和方式,迎接三网融合后的挑战。

由于传播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交互性成为媒体传播最大的特征之一,它使得社会进入一个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引导新闻、文艺、专题、音乐等各种类型的采编人员和主持人,改变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方法,吸纳受众的智慧,进行节目生产。要给广播工作者传播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作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要时时刻刻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你要高人一筹,就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的集成能力、协同能力。广播工作者作为新闻传播者要善于发挥听众的积极性,使听众都愿意为你贡献力量。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现在的很多节目已经在集纳听众的智慧,共同把节目办好。频率的《爱心小屋》《娱乐小妖》《心灵家园》和《夜色阑珊》等节目,都拥有许多忠实的听众,而且通过QQ群的方式,建立起了经常性的联络。听众不但通过QQ参与到节目中来,而且还能通过QQ对节目内容、节目方式、主持人风格等提出要求,使节目更加适应听众。

三网融合之后,广播作为新闻主流媒体,仍然具有信息高端的通道优势。因此,广播要在这方面发挥权威的、先导优势,要引导、主导网上的主流声音,要代表国家的利益,代表广大受众的意志,在为广大受众做好服务的同时赢得权威性、影响力和品牌的忠诚度。

第三,做好受众资源的经营工作,为三网融合后的受众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三网融合后,由于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环境的改变,传媒市场将从大众化走向窄众化,与以往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窄众传媒时代意味着完全以个体受众为核心,传播内容都将围绕以个体需求为中心展开,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体的内容。由于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太多,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将越来越低。他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很难再固定的接受单一媒体的信息,而是在众多的传媒和信息中随意性地进行选择。因此,对于媒体来说,用户的争夺将进入更加激烈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资源,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现在开始做好受众资源的经营工作,将是广播媒体应对三网融合后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广播媒体已经在经营客户资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湖北楚天新闻台紧紧抓住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在老年节目的运作中,积极引入经营听众的理念,创办了以关心老年人精神生活、倡导关爱老年人社会风尚为主旨的“枫林漫步空巢老人俱乐部”,聚集了一大批老年听众。这种以组织体系实现的经营听众模式,正在形成连接老年人与社会、老年人与老年人产业、老年人与社会文化体系间的桥梁和纽带,老年听众从中获益的同时,也为老年人节目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为聚集广告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比如,青岛的温馨调频,在经营听众的过程中打出了漂亮的特色牌。他们挖掘声音的传情特色,塑造爱心品牌,努力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服务的广播平台,创造极具创造力、亲和力的舆论环境,做成爱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成为青岛听众的贴身媒体。这种经营,把受众变成广播媒体的忠实用户,三网融合后,这些用户必将成为广播媒体争夺媒体市场最坚实的基础。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8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theCurriculumSystemandpersonneltrainingprogramofnetworkandnewmedia

wenLi-jun

(televisionandnewmediaSchool,Jilinanimationinstitute,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9

【关键词】广播工作室节目产品化四位一体合作合营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工作室”制度已成为各广播电台竞相采纳的一种管理手段。其优点在于能激发小团队作战的内在活力,优化节目生产流水线的资源配置,在节目制作和经营管理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广播工作室也在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

河北广播电视台以组建专家型主持人和专业类节目团队工作室为突破口,打破区域限制,立足广播节目产品化共享和销售,推进广播节目市场化运行和经营,在融媒体环境下实现广播节目全媒体推广。2014年底,河北台成立了以主持人郑毅命名的“郑毅汽车工作室”。郑毅从事汽车专业节目17年,是台里首席主持人,也是中汽联注册车手、国家高级二手车评估师,被誉为“专家型主持人”。工作室以交通广播汽车节目部为班底,以“广播节目产品化”为宗旨,以对接市场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为目标,以融媒体营销为途径,以市场化运行为手段,组建了精干的工作团队。

工作室依托《老郑说车》《992车世界》《汽车有话说》《992汽车魔方假日版》四个节目单元,涵盖了汽车售前、售中、售后和服务的全部环节,是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汽车专业服务类节目群,各栏目在区域内同时段收听市场调查中多年保持第一。工作室的广泛影响力带动了河北交通广播在汽车行业广告经营方面的吸引力,汽车行业广告已成为河北交通广播的重要创收来源,广告创收金额占比达45%以上,明显表现出其在业内的市场优势。

本文以“郑毅汽车工作室”为蓝本,分析其管理、传播、运营模式的特点及创新,探讨广播工作室的发展道路。

一、依靠顶层设计,打破层级,实行台、频率双向管理模式

如果把日常节目工作形态比作“和平时期”,那么工作室模式就是“战斗状态”。工作室模式不但是对日常练兵的检验,更是在真刀真枪的市场上“比拼”和“厮杀”。传统媒体如何让工作室模式保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如何建立良好的“战时后勤保障”非常关键。河北台对工作室确立了不同于传统节目的责权利关系。

在管理机制上,工作室采取由台领导牵头成立项目组,亲自协调调度台内各相关部门,为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打破过去的层层管理方式,在财权、人权上实现制度机制的保障;加大了工作室负责人的自;工作室除自身团队人员外,必要的人员需求可使用外包劳务派遣,财务制度实行预算范围内自行收支。

在考核指标制定上,工作室负责人与台级层面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基本的节目收听率和节目影响力目标,制定工作室经营创收目标,并按年度量化考核。同时,由台内经费支出工作室启动资金,启动资金占年度任务指标的10%,由频率考核工作室增加收益部分并计入频率年度创收,完成全年目标按照30%奖励工作室人员、30%留做工作室发展基金、40%上交台里的比例分配收益。

在人员管理和资源调配上,工作室采取了“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组合方式,设立工作室执行、创意策划、新媒体支持、内部勤务等岗位。每个工作室人员都有双重和多重身份,做到“一专多能”。工作室参与人员除按照正常节目完成日常采编播工作,按照统一的绩效考核办法计算工资收入外,工作室收入部分可计入单独奖励,调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干事者”增收和增效。

在广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工作室有了更大的节目调整自,可根据市场需求开辟节目调整的“快速通道”。由过去的单一节目部门模式转化为“汽车节目产品工作室”模式,由工作室提出《产品设计规划书》,经频率和总编室审核同意后调整节目制作。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突破传统媒体的节目设置流程和审核规则,给予可市场化和产品化的节目单元更大的设置、设计自,根据市场需求和节目运行条件和人员组成,适时地调整节目名称、节目时段分配、节目的采编播审的流程。

在财务管理上也突破了过去的单一广告加活动的营销模式,为工作室单独设立了账页,工作室负责人有权在制定的预算范围内,列支相关款项,减少了过去的诸多环节,提高了务服务效率。

工作室拥有更大的合作合营权利,可在产业化合作中作为单独一方参与社会资源和频率资源的对接与合作,以工作室名义可签署相关的合同及协议,具备等同台广告合同效力,以便于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加大线下商业合作和新媒体渠道的传播自,形成线下线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紧密融合。

二、依托“四位一体”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传播方式

“四位一体”指线上、线下、活动和新媒体同时传播方式。融媒体时代,广播的表现方式大大丰富,不只限于声音的触及。丰富的传播手段亦丰富了营销手段。工作室深入受众的生活,依托“四位一体”的传播渠道,制定可经营性节目产品架构,建立和完善新的传播方式。

首先是改造了现有的传统传播模式,用足用好传媒资源。节目既要好听,也要好用,专业节目的服务性要得到最大的彰显,把过去单一的资讯类、新闻类、专题类节目模式改造为“受众生成节目”模式,由受众互动的方式产生节目关注的焦点车型;依据受众所需调度主持人、记者、专业嘉宾和品牌企业;结合客户和受众需求,采取线上连线直播、线下试驾互动,形成了中央厨房式的汽车融媒体平台,生产出可拆分、可组合的广播产品。实现新车推广品牌宣传、试驾现场宣传、汽车售后服务宣传、二手车交易线上服务等多形式的信息服务。

其次,加大了融媒体背景下的广播产品设计,完善了现有的“992汽车魔方”官方微博、微信和“即听”“即通”两微两端的机制,设立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工作室媒体群,形成了以河北交通广播为基础平台的新媒体矩阵,与“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和腾讯视频等网络媒体大力合作,呈现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

再次,工作室整合现有资源,将不同行业的产品组合打包,形成规模化、层次化的广播产品。例如将房地产和汽车结合的车辆地标性营销活动、金融保险行业和汽车结合的车辆金融服务等,把汽车产品营销的规模延伸放大,争取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依托各汽车品牌在线投放量和区域汽车品牌车友会规模和实际需求,开拓线上、线下的综合性汽车品牌自驾活动,将新车试驾、车友活动、自驾出游、户外旅游等多种形式赋予其中,形成服务性的汽车产业衍生品。既可作为汽车行业广告的附属产品,也可独立成为活动性产品推广,成为品牌传播的借力点。

三、组合营销“一体化”的创新运营模式

过去的广播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情况,例如:节目制作和节目经营“两张皮”现象,广告卖给了行业公司,节目人员不关心广告经营或不愿意参与广告经营,行业公司又只能在有限的刊例范围内经营广告权,双方之间互为羁绊,节目无法市场化、产品化,广告也无法和节目活动形成良性融合。

工作室模式是创新和发展广播节目运营的新尝试。首先,工作室要解决经营模式中和行业广告公司的冲突和相互制约。为同时保障工作室的有效运行和行业公司的利益,在不断的摸索和磨合后,工作室和汽车行业公司合并了经营刊例,把工作室的广播产品和行业广告统一呈现到客户面前,既在内部保证各自的区别和独立性,又在市场上体现了广播节目产品和广告产品的组合营销一体化,加大了客户选择范围,实现了“一致对外”的产品推广通道,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工作室主体内部形成广播产品和广告产品的差异化区分。由工作室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和规划,主导产品的开发、推广和营销,维护受众感受,注重受众体验,同时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这些业务涵盖了汽车品牌售前产品、汽车售后服务和二手车产品、汽车相关行业节目产品、其他产业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其中涉及到行业广告公司经营范围的,使用双方协商的内部刊例核算,既不损害行业公司利益,又保持了工作室的独立性和媒体的专业性,解决了“一锅粥”的问题。

再次,在合作合营上加大利用社会资源力度,实现共享共赢。树立和突出频率以及工作室的品牌价值,贯穿汽车全产业链,工作室品牌推广“无处不在”,营销渗透“无孔不入”。在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工作室与当地有实力、讲信誉的多家强势汽车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992试乘试驾基地”“992二手车服务基地”“992汽车博览会展基地”等实体落地项目,使工作室既能发挥媒体的作用,又体现了专业策划和专业服务的特色,采用分包和自营的方式实现增收。“河北汽车文化节”以郑毅汽车工作室为班底,全程完成招商和执行对接,直接服务汽车品牌70多个,服务参展企业近百家。2014年完成成交额1.1亿元,2015年销售额1.59亿,2016年销售额达到4.22亿,总参观人数达到了百万人次,创造了河北展会规模的销量和参观人数的纪录,直接产生效益已达2000多万元。除活动收益外,带动线上创收金额增收已达600万元。

四、面临的问题:身份尴尬

工作室阶段性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台内顶层设计中考虑了工作室的特殊性,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并且在工作室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与参与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发现问题后不断调整和自我完善。

但是工作室模式目前仍属于“边缘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节目部门制,又不同于市场化的公司制。虽然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却又实现了部分的独立运行机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选择上,在财务审核和财务流程的把控上,还是基本靠借力台里的人事、财务制度的支撑,如何深度确定身份,成为工作室模式下负责人的困扰。

工作室在广播节目产品化进程中,势必涉及与频率资源的充分融合和共享,如果单一地以某个节目部门设立工作室模式,势必和频率内其他非工作室模式的节目部门产生运行差异,如何摆脱工作室“另类运行模式”的尴尬局面,解决内部部门间的模式冲突与平衡显得尤其重要。

五、未砬魇疲河伞肮渡模式”演化成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主体

广播工作室模式是传统广播媒体现行运行机制下自创的一种“过渡模式”,是推动广播节目人员向市场化和融媒体环境转化的产物,也是在现有传统媒体机制保障下的有益尝试。

工作室模式是制播分离和节目产品市场化的初级阶段,最终将走向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节目市场化、节目产品化的生产之路。在现有资源下,工作室模式可加速将传统媒体有效地转化为平台和融媒体通道,最终工作室模式将进化为公司化和产业化的融媒体主体,由买方平台扶持和选购,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平衡,即媒体演变为“超市”,工作室演变为“供货商”。

在传统媒体向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播区域化运行状态即将打破的前景下,广播工作室应该成为被孵化的一个个广播主体,成熟一个推向市场一个,运行平稳的转化为市场化公司,通过市场化选择实现“优胜劣汰”。传统媒体通过扶持工作室模式,强化首发权和知识产权,采取买断推广或协助推广的方式,获得收益保障。

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篇10

关键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困境”;科奕

一、引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使用浩瀚的网络资源。2016年,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社会环境的转变促进了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的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变。在此情形下,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增加综合竞争力,传统媒体纷纷与新媒体展开融合。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自2013年1月1日上线以来,据清博指数新媒体大数据平台信息显示,其在媒体微信排行榜中居于前列,每日总阅读数可达160w+,每周总阅读数可达1000w+,成为集交互性与时效性的新媒体领军平台。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师生群体中信息快速传递分享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总结学生诉求,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产出更贴近学生的内容,走进学生视线;另一方面,网络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应用给了学生接触新媒体平台的机会,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时易产生同质化的信息阅读需求,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分。根据其运营团队角色和性质不同,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所的高校微信排行榜将其分类成官方、社团、团委、校园媒体、校友会、学生会、院系、校园自媒体和校务机构微信公众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上述种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总数达3442个。

科奕微信公众平台是陕西科技大学《科奕》报社运营下的订阅号,于2015年3月15日正式上线。《科奕》报社是陕西科技大学最大的学生媒体,其出品的《科奕》报纸(校园刊号:SKD-001)累计发行量达20w+,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口碑与服务形象。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科奕订阅号诞生,定位为“一个有价值、有态度、有趣味的校园媒体”。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学生媒体的特殊性,该微信订阅号在假期之际陷入活跃度下降,甚至停摆的困窘局面,笔者将之概括为“假期困境”。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行为存在影响,作用于用户的参与水平、参与深度和使用时。“假期困境”的出现切断了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粘度下降,对平台的发展极为不利。

本文尝试从科奕订阅号假期运营的实践出发,以科奕订阅号定位和媒介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校园媒体微信运营“假期困境”的成因,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运营进行思考,提出为假期运营“解困”的对策,为同类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日常及假期运营提供经验教训和决策参考。

二、科奕订阅号“假期困境”的成因分析

科奕订阅号由科奕微信运营团队运营,该团队为《科奕》报社的一支专项工作组,有十名以上的固定成员,工作报社内部全体采编成员近100人为其提供支持,力求打造服务于全校20000余名师生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微信公众平台。这样的队伍在组建上要具备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基本特征,在发展上要确保植根于学生媒体的生长沃土――校园。在各种因素的化学作用下,科奕订阅号的“假期困境”现象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

科奕订阅号运营团队全部为专职运营成员,但其本质是依靠成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维系的学生组织,新老成员均有任期。且可工作人员数量不稳定,易受重大节日、期中期末考试、寒暑假等校务安排的影响。此外,内部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时间和实践,直至运营团队成员能够完全融入平台整体的内容风格中,各项技能和执行意识趋于专业化。此项工作通常以“以老带新”和“培训交流”的方式展开。若“老人”任期和“新人”成长期不能完美咬合,则不能很好的传承平台整体风格。每年暑期正是新老任期的交接点,所以该时期的运营,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学生校务安排影响,另一方面受新人完全参与平台运营存在适应期和磨合期影响。

(2)缺少完整系统的内容策划和储备内容

在内容策划上,忽视为假期前中后平台运营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且没有在假期之前积累优质的储备内容。由此导致稿件编写无法满足平台更新频率,出现“稿荒”,运营团队陷入被动局面。完整系统的内容策划是微信公众平台产不断产出优质内容的保证。内容策划环节必不可少。此外还应未雨绸缪,在假期前注意积累少量储备稿件,不至于出现“停摆”现象。

(3)仅追求“内容为王”还不够

科奕订阅号追求、突出原创。“内容为王”对于一个学生媒体而言,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服务于师生的底蕴所在。但是无论是假期微信运营还是日常微信运营,仅仅追求“内容为王”还不够。新传播时代,媒体的竞争是综合实力和平台级的竞争,需要转变理念,打造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优质内容来源于校园生活,却高于校园生活。假期离校师生对校园相关信息的了解是有限的和间接的。在数十余天的假期中,校园生活的具体载体锐减,运营团队对于假期内校园信息抓取能力也有限,只能通过少数留校师生反馈或者关注校园网站进行,再调查的范围与方式受到限制,且易与其他校内微信平台内容产生重叠。如果仅从内容层面人手,显然不够。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假期运营的对策分析

科奕订阅号运营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进行调整和调节,面对“假期困境”通常在1-2周内做出反应,将内容风格与运营方向带入假期环境中,力求使“假期困境”对于用户粘度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该团队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和其他平台运营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现提出以下“解困”对策,仅供参考:

(1)把握重大、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在假期前中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各有所侧重,注意把握重大、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争做“独家内容”,争取“首发权”。假期前期,可将内容重点放在假期时期相关的校务安排,包括假期起止日期及离校相关注意事项等。例如,科奕订阅号曾及时假期校务安排的信息,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8000。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假期关注重点。平台可以开通投稿渠道和在线交流平台,鼓励社会实践个人及团队分享实践过程与心得体会,弥补了假期内容素材的不足。在假期后期,可以将关注重点转移至开学上。暑期后期可以加入迎新预热等内容,为新一学期的迎新工作做准备。

(2)横向与纵向联系相结合

在运营过程中,运营团队要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主动与校内校外进行沟通交流,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相结合。当前,没有一种媒体可不借助其他媒体的资源而单打独斗,校园媒体也不例外。横向,与高校传媒联盟、其他高校校园媒体积极联系,同时掌握校内外动态,沟通共进;纵向,与校内行政机构、校友等建立联系,可与前者共同搭建校内假期信息快速传递的桥梁,可向后者约稿,充实假期平台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应该在学期内就积极进行,或者严格抓起,此举意义不仅仅是“解困”假期运营,更在于其有利于构建长久的与校外的联系合作机制和与校内的沟通交流机制。

(3)以“信息服务”为导向

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所运营的产品不单单是微信公众平台一种,还有微博、QQ服务号等网络平台。则需要以“信息服务”为导向,注重技术对平台发展的影响,实现同一学生媒体品牌下所有平动。此外,可将平台拟人化,使其成为一个具体的活跃在师生周围的虚拟形象。通过为其开通网络账号等方式,让其走进师生的社交圈中,扮演可与大家亲切交流的知心朋友角色。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本身而言,可以通过改进后台回复功能,及时回复关注者,个性化服务;可以适当以小段文字消息代替图文消息,推送一些重要简短的通知:可以直接将文章末尾关注者留言评论内容作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在线获得独一无二、不断更新的文章内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运营团队需要基于。信息服务”不断思考,灵活采取对策,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