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4:57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1

abstract:thisthesis,inviewofthecurrent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fundsmanagementprominentquestion,dividedthe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fundsmanagementprocessintothreesteps:the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fundsbudgetmanagement,revenueandexpenditureandthefundssettlement.thisthreeprocessescleartheworkoftheentireresearchprojectfundsmanagement,andmakethemanagementofscientificresearchfundsofuniversitycanbecarriedoutbetter.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流程管理

Keywords: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funds;proces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57-03

1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研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

科研经费预算在整个项目申报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个申报过程所涉及的部门关注的焦点在项目研究的内容、方案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经费预算作为申报书最后一个部分往往被忽视。项目研究团队在计算预算开支时只凭经验估算,容易导致经费实际开支与预算不一致。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以及日益繁忙的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经费管理政策较为宽松,管理不到位。立项单位在项目审批时对项目经费预算论证力度不够,拨付流转经费效率不高,导致项目研究团队垫付支出的情况时有发生。

1.2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匹配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处二者之间信息不匹配、不对等。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主要检查有关单据是否符合规定,对相应业务的真实性关注不足,大量与科研无关的支出以劳务费、专家费、交通费、会议费等名义得以报销。财务部门对项目研究内容及经费的预算不了解,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经费支出缺乏实质有效的控制。而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科研项目申报、批准,科研成果统计等,并不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管理部门对单个项目经费预算均有审核、存档备查,但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并没有参与。当项目获得立项,项目经费入账后,也仅仅建立一个账号用以报账,整体经费在预算各部分占比支出不明确。项目研究团队到财务部门报销项目经费时,科研管理部门也仅签批,而不是审核支出与预算是否符合,开销是否合理。两个部门各自为政,容易造成信息歪曲。

1.3科研项目结题不结算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算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这样使得课题中的结余资金未能进行重新分配。有些已经结题的项目经费长期不结账,造成了项目经费的浪费。对于已结项的科研项目所结余的项目经费,各高校及立项单位基本上要求全额上交,没有相应结余留用的支持鼓励政策,导致某些项目团队为了不用上交项目结余,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甚至发生了一些购买非实际发生业务发票来套取经费的现象。

2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流程与标准

2.1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相当于生产科研项目成果所需要的成本,一般在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由项目研究团队共同制定项目经费预算。在项目立项后,根据立项单位的具体要求及研究团队所在单位的配套办法确定项目研究经费,于项目研究合同或开题报告书中确定项目总体经费的分配与支出项目。科研项目预算制定必须引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立项单位,与科研项目团队形成合力共同制定,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1第一阶段――项目经费预算准备

①节点B1,制定预算编制办法。

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国家科研资金管理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编制办法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编制的财务预算应表述清晰,逻辑性强,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②节点C1,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国家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为指导,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就经费的条目、报销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使项目研究团队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有章可循。

③节点D1,确定项目预算目标。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就项目成果的产出成本制定预算目标。

2.1.2第二阶段――制定预算方案

①节点D2,编制预算草案。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预算目标编制项目经费预算草案并提交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项目研究团队应准确估计项目研究过程中开支的各种可能性,认真学习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对每一项财务支出进行科学的测算,使预算能够科学地满足实际研究的需求。

②节点C2,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团队的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③节点a1,审批。

立项单位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立项通知并签订科研合同,明确项目资助经费和研究时间。立项单位应聘请优秀的项目专家和财务专家联合对项目经费预算予以准确论证和合理审批,并对预算草案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2.1.3第三阶段――预算修正

①节点D3,修正预算。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科研合同规定的资助经费和预算草案的修改意见,对项目预算草案进行修订,形成预算方案。

②节点C3,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团队的项目预算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③节点B2,审核。

财务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④节点a2,审批。

立项单位对项目研究团队提交的科研合同、预算方案进行审批。立项单位应减少经费拨付的流转环节,提高拨付效率。

2.1.4第四阶段――预算执行

①节点a3,下达项目经费。

立项单位依照项目经费预算的进度,按期拨付项目研究经费,使科研项目能够按时交付科研成果。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简化预算调整审批过程,适应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的需求,允许项目负责人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预算调整。

②节点B3,项目经费入账。

财务部门按科研管理部门确认后的项目研究经费收入入账,为项目设置独立账号管理。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开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软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信息植入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对每个项目的各项明细经费预算金额预先在财务账务系统赋值,一旦出现某项经费超支能马上预警,实现科研经费预算信息与财务系统的联动。

③节点D4,预算执行。

项目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进行各项开支,专款专用,实报实销为后续的决算工作打好基础。

④节点C4,保存资料归档。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团队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联合财务部门健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台账。

2.2科研项目经费报销管理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成本控制,根据预算进行成本跟踪及监管项目的进展情况。不同组成部分的预算调整有其必要性,但一定要进行监管和控制。作为项目管理方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经费管理方的财务处对整体项目经费的收支和报销过程进行监控尤其需要严格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1第一阶段――项目经费报销前的资料准备

①节点a1,制定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国家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费用报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设备费审批制度、经费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预算审核机制等等,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规范和约束项目负责人的各项财务行为。

②节点C1,收集、分类并汇总报销单据。

项目研究团队收集需报销单据,并将相关单据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整理单据时应遵守费用报销管理制度的规定,方便财务部门审核工作。

2.2.2第二阶段――费用报销审批

①节点C2,填写费用报销单。

项目研究团队填写“费用报销单”,填写内容必须清晰、完整、准确并符合制度规定。

②节点B1,审核。

项目研究团队将费用报销单交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切实做好把关工作,监督项目研究团队经费开支情况,做好项目经费管理台账。

③节点C3,上报费用报销申请资料。

项目研究团队把费用报销发票等凭据及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的“费用报销单”报至财务部门。

④节点a2,审核。

财务部门对费用报销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财务部门主要审核是否超额开支、经费报销合理性和合法性,对预算调整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及时调整预算分配。

⑤节点a3,费用报销。

会计根据经审核通过的费用报销单,确定报销金额,向项目研究团队发放资金,及时将报销信息录入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

2.2.3第三阶段――费用报销记账

①节点a4,编制记账凭证。

会计根据财务会计规范和费用报销管理制度核对原始凭证,并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应对记账凭证负安全管理责任,并对记录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记账凭证的内容应包括填制凭证日期、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会计科目及编号、金额等。

②节点a5,编制明细账和总账。

财务部门依据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定期汇总费用并登记相关明细账目。根据学校采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将一定时期内的记账凭证汇总,并据以登记总账。

2.3科研项目决算报告管理

项目研究内容基本完成时,项目团队需完成结题经费决算。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资金使用效益和资金剩余归置进行审计和监督。项目经费决算要与预算基本一致,避免出现浪费科研经费的情况。流程图如图3所示。

2.3.1第一阶段――项目经费决算财务报告编制

①节点D1,编制结题经费决算表。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项目实际开支情况,编制结题经费决算表并报送到科研管理部门,结题经费决算表必须明确用款去向,研究经费是否有盈余等。

②节点C1,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经费管理台账对结题经费决算表进行审核,严格审核明细科目支出,注重决算与预算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节点B1,审核。

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进行清查,核实是否出现盈余并对总账和明细账的科目余额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账目相符。

④节点B2,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总账、明细账等资料编制项目财务报告及附注。财务部门应跟踪结题项目的经费结余情况,对长期不结账的已结题的项目,责令其整改。

建议立项单位和高校出台鼓励政策,允许项目研究团队留用部分结余经费用或以奖励形式支持该团队开展其他的科研项目,鼓励项目研究团队节约使用科研经费。

2.3.2第二阶段――审计财务报告

①节点B3,财务报告报送与审计室。

财务部门把财务报告及项目报销材料一并报送到审计室,并通知项目研究团队审计的时间、目标和范围,并要求项目研究团队及时准备相关的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

②节点a1,审计调查。

审计部门根据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组织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及项目报销材料进行调查,研究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③节点a2,审议与评价财务报告。

审计部门根据审查结果,提出财务报告的审查处理决定,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批意见。

2.3.3第三阶段――公布财务报告

①节点B4,公布财务报告。

财务部门根据审计室的审计结果和审批意见,对项目财务报告进行公布并反馈到项目研究团队。

②节点C2,归档备查。

科研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及项目结题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参考文献:

[1]王雷,赵亚楠.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5(8).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2

关键词专家咨询;经费预算;项目申请及立项;绩效评估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55-01

每年国家科技部及各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会根据全国及本地区经济、社会活动规律、行业发展态势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指南,按照一整套科学化、系统化、流程化管理的模式,鼓励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积极跟踪所处领域的科技前沿态势,掌握高精尖技术,积极申请有关项目,对于申请成功的单位予以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支持。

1科研项目的申请及立项

1.1指南的

每年年初科技部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会年度科技计划申请(征集)指南(各地方主管部门视自身的情况不同,指南的时间不同),例如国家科技部年初下一年度国家三大主体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征集指南,笔者所在的河北省科技厅每年在第二季度下发下一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及申报指南。

1.2项目的选择与立项

作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团队,在接到有关的项目申报通知后,应依据指南中的申报要求制定本单位的项目申报计划,并确立项目负责人。企业在申请计划中需要考虑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实施方案、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预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专项经费的申请金额以及自筹经费的配套等情况,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按照项目的支出情况,编制项目财务预算。

1.3填写项目申请书

企业登录科技主管部门的网站在线填写申请书(推荐书)、预算书或下载电子版表格填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打印纸质材料后,加盖承担单位的公章,提交到主管部门。

1.4主管部门的审核与批复

科技主管部门将组织业内知名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企业的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指南中的要求,企业是否有充足科研条件完成国家及地方科技计划,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设情况等等,最后提出专家组意见,并最终决定是否立项。

1.5项目立项与项目经费下拨

项目通过立项,科技主管部门将通知企业正式填写项目任务合同书和经费预算书,并于项目执行前拨付专项经费,项目开始实施。

2项目绩效评估及中期检查

2.1项目绩效评估

1)年度工作报告。项目在执行期内,为了更好的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年底前,科技主管部门将通知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年度工作报告,承担单位需将本年度科技工作的开展情况、指标的完成情况等进行上报。

2)编制项目决算报告。第二年年初,科技主管部门将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决算报告,承担单位需要将上一年度项目的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项目承担单位依据国家及地方科技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对国拨专项经费及企业自筹经费进行核算统计。

2.2项目中期检查

科技主管部门届时会亲临企业,认真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对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说,中期检查是项目验收的提前预演,决定着项目能否按时、按质、按要求顺利结题。

3项目结题验收

1)提交验收申请。项目结题后的三个月内,承担单位要向科技主管部门提交项目验收申请,并开始着手项目验收的各项准备。项目验收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两部分,技术验收主要是检查项目是否完成、项目指标是否达到预期指标、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成果产出情况、对经济社会效益的推动作用等。财务验收主要是检查承担单位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的支出情况。

2)专项经费审计。企业在准备审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经费科目支出情况进行核算、统计,并将财务报销凭证及各类发票提前收集完整,复印后统一将复印件交予会计事务所,由会计事务所核算审查后编制审计报告。

3)填写验收总结报告、工作报告。承担单位登录科技主管部门网站下载项目验收的管理要求及验收报告附件材料,按照报告书的要求填写相关内容,总体来看,验收报告分为:验收申请书、验收工作总结报告、验收技术总结报告、验收证书以及草拟的专家验收意见等。这一阶段,项目承担单位还需准备项目汇报ppt。

4)召开项目验收会(验收形式分为:会议验收、函审验收等,本文以会议验收的方式进行介绍)。

验收会现场,项目负责人通过ppt介绍本项目的各项完成情况,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审查有关资料,现场考察项目的运行情况、科研设备投入情况、科研经费实际支出情况、承担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制度后,经过质询和讨论,最终形成验收专家组意见,并由验收专家组组长签字确认。科技主管部门领导参考专家组组长的意见,最终宣布项目是否通过验收。

5)验收材料的提交与归档。验收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需要按照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将验收汇报材料进行提交,同时拷贝电子版验收材料,一并提交科技主管部门进行归档,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复盖章后,项目正式结题。

4结束语

随着全社会对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有机会承担国家及地方科技开发计划。同时也需要企业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使用科研经费,同时需要企业强化自身的监督和审核机制,使科研经费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腾飞和提升,使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科技部科技计划管理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国科发计字〔2006〕218号.

[3]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有效控制

科研部门的主要产品是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研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以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为借鉴,对科研部门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称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它可以有效达到质量改进。iSo9001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2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2.1项目立项阶段(设定质量目标)

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目标很难完全用量化的方法控制,只能是定性、定量方法的结合,在科研项目的计划中对项目的质量计划往往也是作部分量化,大多是规范性的要求。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以管理过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并注意在管理和效果间取得平衡。

从提出需求开始,到签定科研项目协议为止,是项目管理的关键。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组织和评审项目申报书、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签订项目合同。

2.1.1项目申报人应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确定拟申报的项目名称和关键词。

2.1.2项目立项查新。项目申报人应查阅与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了解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判断自己的项目是否已有人开展了相近的研究工作或其研究深度。

2.1.3项目申报人应综合以上内容填写《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情况组织本部门学术委员会和有关专家(与自己项目有关的专家应回避)进行审核,科研管理部门应将专家评审意见及时反馈,合理归纳与采用。

2.1.4《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经评审合格,填写《项目评审/推荐意见表》。经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评审记录随质量记录一同归档保存。

2.2项目研究阶段(制定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

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审批仪器设备支出、协作费用支出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的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在合同签订后,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承担科研项目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质量、进度;负责组建项目技术组。负责人应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策划应建立在项目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书面的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详细分拆情况、到某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实验的具体方案、人员的分工情况、重要节点的设置与检查方法、经费的使用计划、风险分析等等。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应真实客观反映项目的实施路线,同时也是考核个人工作的依据。

项目组成员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进行具体的科研设计工作,对项目成品的质量和进度负直接责任。

在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专项质量计划》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全过程中项目组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及协调工作;负责监督项目工作进度有否按计划进行,《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由项目组填报,科研管理部门核对);有关信息应形成记录,并作为质量记录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保存。

科技项目计划申报书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目标、关键技术、效益分析、项目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本部门审查意见。

科技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报告表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投入产出分析、下年度实施计划。

2.3项目审核阶段(质量改进)

对科研项目的总结评价(审核),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福建省环科院对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采取项目负责人、部门审核、院部审核和审定的三级审核制度,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三级审核制度是科研单位全面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提高科研项目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实施过程进行认真策划,注重项目负责人作用的发挥,对预研项目的主要过程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有利于掌握研究进度和解决关键技术,从而实现研究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

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技术总结,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就项目名称和关键词进行技术查新并出具《技术查新报告》。及时编制《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项目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内部审核,填写《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科研项目内部审核单》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负责人审查意见、责任部门审查意见、科研管理部门意见、院技术审核意见、审批或审定。项目组应根据部门审核、院部审核的意见再次组织编写人员进行修改并编制修改说明。

2.4验收阶段、成果鉴定(质量保证)

验收过程主要是对研究项目的审查,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验收部门对照任务书的有关内容(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关键技术、技术文件)进行,并仔细核算财务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确保项目以通过验收。

成果鉴定是确定预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手段。鉴定时应尽可能收集证明成果水平的客观评价资料,如文章发表的档次、数量、被引频次、查新报告、成果的反响与应用情况等,鉴定结论应准确科学。

项目组根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报告,形成科研报告终稿。经审批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申请书》,同时准备申请书附件正式向验收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专家评审工作。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证书》,送项目下达部门确认,《科技成果登记表》,报送有关部门。并按《环境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归档。

2.5科研项目归档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严格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在科研质量管理中十分重要,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科研记录的完整性,利于基础资料的保存并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价值。

科研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科研项目验收(评审)通过后,项目责任人应按《科研项目成果归档目录表》中所要求的内容提供归档材料,以保证科研成果及时归档。

其中原始记录是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研究活动产生的记录:项目建议书、申请书、合同、调研报告、研究方案(实验记录、检测记录、讨论记录)、总结报告、验收报告等。

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产生的质量记录记载了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情况,如《合同评审记录》、《项目专项质量计划》、《技术文件内部审核单》、《信息交流记录表》等。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溯科研成果的源头,应高度重视管理,把科研课题档案工作与科研计划、检查、验收和成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同步管理。

3结论

iSo9001系列质量体系已被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在产品或服务责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措施。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建立文件化的科研过程质量管理。各机构(单位)通过第三方审核,为顾客提供了质量保证。对于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单位),说明已建立了一个完整质量体系;能够有效控制项目研发(生产)过程的质量;具有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力。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的,该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等自我评价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持完善。定期评审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寻找管理中的差距和改进的机会,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使认证资质的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宋永杰.关于科技管理系统性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0,(7):24-27.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4

近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对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到达2%,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科研经费腐败的案例。为了强化资金的管理,管理层引入了外部审计,主要针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计,体现的是事后监督,日常的管理依赖课题依托单位的财务部门,由此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一方面,科研项目专业性强,受专业知识、信息来源、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财务部门只能对经费报销的票据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简单判断;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实施人与财务人员大多数是同事关系,在人事关系上还可能存在上级下级,任命与被任命为的关系,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来保证财务人员在资金使用审核的独立性,导致财务部门在科研资金的使用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因而,通过审计制度来监督经费的使用尤其重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我国对审计的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或者审计制度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它是针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人文社科类项目的审计目的不是要对创造性的活动进行干预,而是确保课题组履行了对公众的受托责任,科研人员尽心尽责按照规范进行活动,这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不谋而合。本文从审计制度的创新为视角,借鉴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探析一种既使课题组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来进行研究,又能接受公众监督,珍惜财政对其资助,负责的履行研究义务的科研课题审计制度。

一、人文社科课题的审计依据

研究经费来源财政是对人文社科类课题进行审计创新的依据之一。人文社会科学功能是传承人类文明,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流动、就业、经济增长、生活质量、民族政策、国家及社会治理、公民行为、文化多样性等,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科研。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着眼于解决社会发现中的现实问题是其产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对解决现实问题起直接作用,研究资金投入的不足是市场供给的常态。此外,人文社科类知识属于准公共物品,多为地方财政资助,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是对其进行审计创新的依据之二。人文社科类科研研究周期长,研究成果通常不是物质资料化的结果,而是研究人员刻苦专研、深入思考的成果,其最主要的消耗是精力与体力。此外,人文社科类课题还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政府缺乏专业知识和学术权威,研究人员垄断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分布,双方因掌握的信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可能会使委托人的利益收到损害。

二、财政投入科研资金的受托责任观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履行状况的义务,可以理解为委托人和受托人或者人之间的动态经济关系。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会计观和审计观是理解受托责任的两个不同角度。从受托责任的会计观来看,受托的内容是可计量的,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从受托责任的审计观来看,简单概括就是审计因受托责任产生。审计的本质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蔡春,2012)。

显而易见,人文社科类课题属于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按照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使用公共资源的个人或者组织报告资源管理情况和说明其履行承担的财务、经营和计划的义务。按此定义,人文社科类课题的受托责任理解为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课题组将科研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说明包括:承担的财务责任、按照计划研究的义务。美国审计总署认为其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政府和机构向公众说明他们的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蔡春,2012)。按此理解,人文社科类课题的受托责任即是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课题组向公众说明其所有研究活动的义务。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号概念公告《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受托经济责任解释为有责任解释某人的行为,以证实其所作的事情是合理的。简而言之,受托经济责任要求政府向公民回答,以证实公共资源的取得及其使用目的是正当的。上述机构对于公共受托责任的理解都强调了两个方面:责任与报告。对于人文社科类课题而言,责任与报告是统一的。作为科研项目的一个分类,人文社科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以文字形式呈现,这与企业的经营成果以货币来计量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人文社科类课题通过报告来向公众说明责任的履行。在实践中,人文社科类课题结题后,其成果除了公开发表的论文外,一般公众很难有渠道接触到其他的研究成果,如报告,影像等等。如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公开研究成果,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领域的专家、政府的领导,对于加强课题组的成员履行信托责任有更好的约束。同时,这也符合公共财政来源于纳税人的本质。

三、人文社科类课题的审计制度创新

现代审计制度是对特定组织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本文认为,人文社科类课题的审计制度创新,可以借鉴我国特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形成一项专门针对课题审计的新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或者审计制度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它是针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蔡春,2012)。也就是说,不同于现代审计制度的对象是组织,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即党政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文社科类科研课题的审计借鉴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来理解:现代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多种理论,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其共同特点是评价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相关经济活动是否遵循了特定的规范。审计本质上是保证被审计对象履行受托责任的一项控制机制。与一般的企业活动所不同的是,人文社科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产出的是“认识”,而这种“认识”无法用货币直接计量。由财政资金投入研究的人文社科类的审计与“国家审计”呈现出交叉关系。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可以借鉴国家审计的一些做法。此外,现行的科研课题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关注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没有全面的对项目负责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是事后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审计尤其是财务审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第一,在审计内容上,财务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而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第二,在审计目标上,财务审计作为一种鉴证,主要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或可信性作出判断,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特定的人在任期内责任的履行是否符合特定要求。第三,在评价标准上,财务审计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和经济法规制度,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主要是党和国家的政策。第四,在审计方法上,财务审计有既定的流程,而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常规的方法外还包括谈话、专题调查、观察现象、举报、侦查等特殊方法。此外,还有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处理上的不同。人文社科类项目的审计根本目的不是要对创造性的活动进行干预,而是确保课题组履行了对公众的受托责任,科研人员尽心尽责按照规范进行活动,这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不谋而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也使用于人文社科类课题。审计本质上上是控制,根本目标是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其直接针对于一个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所承担的项目的受托责任。主要负责人在研究期间经济责任与一个大学的受托经济责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经济责任审计是保证和促进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保障。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5

【关键词】审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101-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效益性越来越受到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科研项目审计、跟踪审计、绩效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基于审计视角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5年1月审计署公布了中央各部委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影射出科研经费管理还不够规范。结合科研项目实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科学

科研项目预算是科研人员根据项目预期开展情况,通过充分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将项目经费量化为具体经济科目执行。目前科研项目预算主要存在预算编制不准确、年度大量调整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难以按申请的用途支付等问题。原因是:科研人员传统观念未适应财政体制改革转变要求,重项目申报、轻项目预算,认为项目申报后就由自己随意支配项目资金;财务人员参与不够,科研人员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认识和重视不够,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导致编制的预算不符合国家财务报销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缺乏动态监控。

(二)会计核算不合理

科研项目在申报后,忽视经费使用的监管。一是在往来科目中核算收支,年底不结转收入,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二是虚列支出。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家垫支经费严格管理下,科研人员在未收到发票的情况下,通过借款将项目经费支付到对方单位。国库支付中心系统已列支出,财务核算则以应收款项核算。在年底决算时,财政拨款收入大于会计账务支出,产生项目经费的结转结余。三是超标准、超预算列支相关费用,如会议费、差旅费、出国费等。四是使用不合规发票报销,套取项目经费。

(三)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是单位资产台账和卡片分属于不同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擅自处置资产而未及时到财务部门核销资产,导致资产卡片账与台账不一致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资产管理审批权限模糊,职责划分不清。三是政府购买服务不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是2013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指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根据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国家虽然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购买方式、管理程序等作出了规定,但并未对具体内容详细划分,很多服务类型划分模糊。四是部分政府采购、工程招标未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监理机构。

(四)绩效考评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奖惩配套机制

绩效考核是科研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科研项目实施产生效益的评估,考核结果将作为科研项目继续投入的依据。监督和奖惩机制是对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鞭策和激发课题组人员的积极性,保障项目达到预期效果。但现实是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只是为了满足国家项目管理的要求,设立的指标缺乏公正和公平性,奖惩机制形同虚设,考评结果未发挥效应。

三、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困难

(一)项目预算管理

首先,预算经济科目细化难以准确估算。市场价格波动及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修订和完善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经费细化预算,因此,财政经费下达时,需要科研人员细化到经济科目、金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付方式等。此外,项目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只能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科目办公费、邮电费、委托业务费等核算,无法反映项目实际支出。其次,项目周期和经费下达时间不一致。以季节性比较强的农业科研为例,3到5月份是农忙季节,项目在紧张的实施中,但经人大批复的项目经费下达挂网使用多在5月以后,在财政一般不允许垫支资金情况下,造成年初需要农用物资时没有资金,资金下达已过季节情况时有发生。最后,科研项目多跨年度实施,项目实施进度只能大致测算,由此当年经费细化无法准确分割,也无法预算未来年度各项费用的开支。

(二)部分支出很难界定

审计整改意见提到会议费违规列支餐费。倘若会期超过一天,总会涉及工作餐,不允许餐费支出,在单位自有资金受财政监管的情况下,费用很难弥补。另一个问题是科研项目列支长期聘用人员工资。长期聘用人员是否受雇于一个项目组,而且一个项目组人员可能同时从事多个项目研究,则聘用人员很难辨别是否与某个特定的项目有关。

(三)财务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积极性很难提高

科研院所财务人员多属单位后勤服务人员,为单位基层岗位,与科研人员待遇差距较大。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审计监督作用的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严,赋予财务人员的责任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到: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改革越来越向科研人员倾斜,对财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所作贡献未有提及,且科研人员只认为财务是后勤辅助工作,与科研贡献无关。财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应有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积极性很难提高。

(四)招投标不尽合理

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目的是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防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原则是低价中标。招投标过程中,往往资质较低的企业中标,而资质较高的企业因保证质量和成本,放弃投标。在较低价格中标情况下,如何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工程质量不打折扣呢?另外,要求单项或批量达到标准以上要进行政府采购或招投标,并不适用于所有物资。比如:农业生产资料由多品种构成,因知识产权原因,一家单位不可能提供所有种类,按财政农用物资大类打包采购很难满足科研要求。

四、科研经费管理策略

(一)科研人员要转变观念,了解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和财经纪律

以前,科研人员将精力投放在实验室研究,项目经费由科研人员随意支配;现在,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几乎每天都会出台不同的政策,对科研项目申请、经费使用、项目监管都提出了更为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项目管理规定,更要了解项目经费使用及审计监管要求,才能顺利开展科学研究,高效用好项目经费。

(二)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监管作用

财务人员要全程参与项目管理。首先,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对科研经费需求进行可行性论证,详细测算支出经济科目。财务人员对其支出内容审核,确保各项支出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要求,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政策要求。其次,项目经费下达后,财务人员要定期向项目组提交项目经费执行情况报告,特别是10月份以后,及时汇报未支付资金,以便科研人员掌握经费使用信息,避免年终项目资金结余结转。最后,对于国家各部委及各级财政出台的科研经费最新政策及项目审计通报问题,及时告知科研人员,使其按照预算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要求,规范、安全使用项目资金。

(三)加强财务核算管理

一是按季度清理往来款项,尽可能在11月份之前停止借款事宜,敦促科研人员12月份前报账,避免跨年度挂账。二是劳务费报销应由项目组负责人提供人员身份证明,确定人员性质,并提供劳动合同时间、工作性质与项目相关性,开支标准要参照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劳务费标准差异过大。三是加强会议、出差管理。按照国家会议、差旅费管理报销标准,严把项目报账关,在国家会议定点饭店召开会议,餐费要含在会议中,开具统一的会费发票。

(四)制定资产管理政策,定期核查资产

在国家资产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新增、处置审批权限及流程。资产出租要进行市场化估价,避免内部操纵资产出租价格、私设小金库隐患。财务部门要与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核查资产,确保账实一致。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纪检内设机构,独立于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财务核算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各部门的业务监管,更要对科研项目进行重点审计。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定期对科研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验收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对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敦促整改,举一反三,要求未被审计的项目引以为鉴。

(六)将绩效考评和奖惩配套机制落到实处

绩效考评是衡量科研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实施方案、资金管理、项目执行、项目实施效果、违法违纪等方面,制定详细的量化指标,并对每一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汇总得分划分不同等次。单位要组织第三方机构实地跟踪检查,对考评等次进行核实,并要求项目组提供相关报账材料及预算执行情况。奖惩机制是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和保障。单位要制定严格且公平的奖惩机制,并且充分考虑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预警中发挥的作用,根据绩效考评和相关人员的贡献论功行赏,与科研人员年终考评和各项奖励挂钩,真正调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支出界线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111-03

日前,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请协助开展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的函》(国科办函财〔2013〕252号),在2013年7月至9月间派出巡视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巡视检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财务专家,笔者参加了部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验收,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少课题负责人及承担单位由于未能全面、准确掌握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出现了因课题财务验收不通过而影响课题技术、学术验收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概念关系混淆、内涵界线不清、经费交叉使用、标准列支模糊,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偏差,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为此,本文围绕财务验收过程中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会议费与差旅费、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这五组易混淆概念,结合国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其进行辨析。

一、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流程大致为预算编制、预算核批、预算执行、财务验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项目负责人常常将财务验收和财务审计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接受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就已经是完成了项目的财务验收,从而疏忽申请财务验收的工作准备,影响项目的如期结题。下面分四个方面介绍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概念不同

经费财务审计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规定、办法,对项目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最终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报告的行为。财务验收是以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和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经费预算为依据,结合审计报告,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总体评价的行为。

(二)组织机构不同

财务审计的组织机构为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208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验收的实施单位为科技部条财司,或者支撑计划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的财务验收专家组,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

(三)提交资料不同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会计事项,根据其工作性质的特点,需要准备的资料也不同。财务审计要求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开户许可证、开户银行年末余额对账单、会计凭证、科目余额表、会计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批复的项目预算书等。财务验收要求提交资料主要包括:财务验收申请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预算调整批复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单位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

(四)实施步骤不同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有严格的组织实施程序。课题承担单位在清理账目、编制经费决算报表的基础上,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在审计基础上,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由科技部组织财务验收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依据审计报告,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提出财务验收意见,反馈课题承担单位。因此,财务审计工作在前,财务验收工作续后,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财务审计通不过或审计报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课题的财务验收,所以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必要前提,财务验收是财务审计的进一步考核评价。

二、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

扩大课题开支范围、提高课题开支标准是课题经费使用过程中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最主要体现形式。主要原因就是分不清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的界线,将二者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依据批复核准的单项定额,就可以作为办理支出的依据,从而出现超范围、超标准现象。如“专家咨询费”核定的金额是这个支出项目可以发放的总量,但每位专家的发放标准,国家是有相应文件规定的,不能因为这个科目有余额,就随意提高专家发放的标准。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是专项经费管理的核心内容。开支范围是科技部、财政部规定的经费用途和每项用途的使用限额,而执行标准则是国家对部分开支作出的统一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一)涵义不同

课题开支范围,是国家依据科研活动过程中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对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各项支出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的规定,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执行标准是办理支出额度的依据,一般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在经费开支范围中,涉及执行标准的支出有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

(二)内容不同

对于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的内容,国家都有相关文件加以规定,为表述明确,笔者以框图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图1、表1所示。

(三)作用不同

开支范围是项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依据,是由财政部和科技部核准的。执行标准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是项目单位经费开支的准绳。开支范围的批复数,如课题研究的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是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调整使用的,但执行标准是一个绝对数,具有指令性质,是不能随意增减的。开支范围是一种区间,各类事项开支总额必须居于一定区间之内,即要在开支范围内;执行标准则是一种尺度,各类事项的开支金额不得主观臆造,要有一定的依据,即执行标准。

三、会议费与差旅费

在课题结题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在填报“会议费”、“差旅费”支出科目时,常常张冠李戴,界定不清科目的核算口径,在差旅费、会议费开支上,存在概念模糊、范围不一等问题,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项目研发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统计在会议费科目中,从而导致会议费支出严重虚增;二是将主办或承办会议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列入差旅费科目中,导致差旅费支出不实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为合理区分经费开支范围,从三方面分析会议费和差旅费的核算口径。

(一)核算内容不同

差旅费是指课题研发过程中开展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和市内交通费等,开支标准应当按国家规定执行。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二)组织单位不同

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补贴、公杂费等,应列作差旅费支出,而会议费是指课题组承办、组织的学术会或者咨询会而发生的会议租场费、资料印刷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费用。主体不同,核算性质也不相同。会议费开支强调的是主办、承办会议,差旅费开支则强调的是参加会议。

(三)注意事项不同

差旅费核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出差标准,出差事由和内部审批手续,出差人员、事由与课题的相关性。会议费核算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会议费标准,提供会议通知、日程安排,与会人员签到表等信息资料,不得在会议费中开支专家咨询费、礼品费、执行费和旅游费等。

四、劳务费与绩效支出

劳务费支出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所以历来都是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检查的重点。绩效支出是《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新增开支内容,是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和科研绩效的激励而设立。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对这两方面的经费开支存在疑惑,分不清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的区别,导致支出模糊,名不副实。具体体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列支课题组成员的劳务费,二是列支未考核的绩效支出,这些费用在审计或验收时都将不予确认。

(一)含义不同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二)支付对象不同

劳务费的对象是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有收入的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负责人是不能发放劳务费用的。绩效支出的对象必须为预算书所列明的科研人员。这两科目核算的最大区分点就是课题组成员有无工资性收入,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组成员是不能列支劳务费,但可以通过科研考核发放绩效支出。

(三)操作流程不同

劳务费的检点是发放形式和发放手续。劳务费发放形式有两种,现金发放和通过银行打入个人账户。以现金发放的劳务费,必须是领款人本人签字,任何理由的代签行为都是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的。劳务费发放签收单上必须体现发放事由、姓名、身份证号、金额、本人签字等事项,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绩效支出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绩效支出总额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余额的5%;(2)项目负责人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确定发放方案并提出发放申请,绩效支出发放申请表上必须体现发放类型(年度、中期、验收)、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事项。

五、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

一些课题单位甚至承担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将课题结存的应付未付款当作专项经费的结余资金。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规定,课题结余经费须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应付未付款在注明具体用途和方向后,是可以留在单位继续使用的。所以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本应留在课题继续按计划使用的费用,却要按规定原渠道上缴科技部。

(一)内涵不同

结余经费是课题结题后,批复的项目预算数减去实际支出后的余额,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经项目财务验收认定并报科技部确认的净结余资金。应付未付款是项目的预计后续支出,是财务验收审计基准日后,继续可以留在单位按计划使用的款项。

(二)业务处理不同

结余经费在项目验收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财务验收认定的应付未付资金,不属于净结余经费,可以留在研究单位继续使用。常见属于应付未付内容包括:购买设备或材料但尚未支付的货款或质保金,测试化验加工结果已被采用但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验收的相关支出,已签订出版合同的专著、文章的出版费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S].2006.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2.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第12期

3.凯恩斯.193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桐译).商务印书馆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现状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开展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多,经费在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日常的高校科研经费审核报销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报销量大,财务人员压力大,科研人员消耗精力过多。

目前高校每年仅科研经费就有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到账。例如浙江大学2013年仅科研经费36.07亿元到帐。依照现行的财务制度,这些经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要通过一张张发票才能核销。

2.科研经费的违规违纪使用现象普遍。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假票据、真票据假业务、真实业务虚假发票的现象很普遍。从日常财务审核的报销票据来看,大部分是市内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通讯费,汽油费、资料费、办公材料、家居用具等费用,财务人员由于专业背景和精力所限很难界定是科研用消耗还是个人消耗。

(2)以他人名义冒领科研劳务费。近年来曝光的数起科研经费违法案件中,都是通过开据虚假发票、编造虚假预算和虚假合同套取科研经费。为了防范科研经费的滥支滥用,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实际执行结果看,并没有达到真正扼制科研经费被挪用的现象。

二、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现状的原因

1.科研经费管理立法缺位。如今,与庞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相配套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捉襟见肘。现行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中,只有相关部门出台的如针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研发经费的管理办法。管理政策都以“意见”或“办法”的形式颁发,多为指导性。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但随意性较大。

2.科研课题立项的碎片化管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分为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几个层次,形成多部门、多层次构成的纵横交织的科研计划管理体系。这种条块分割现状造成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不同部门之间对科研项目的信息没有共享机制,也缺乏必要地沟通和协调,使得科研项目多头申报。因而获得充盈的研发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科研经费使用的虚假业务。

3.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经费监管缺位。

首先,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科学合理的预算是经费管理的基础。而项目拨款缺乏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没有针对各学科研究活动的特性进行经费的资助。

其次,经费监管方面,财务部门作为科研经费的主要管理者,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财务人员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业务真实性、必要性、合理性做出有效判断,只能按照国家的财务制度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进行机械的审核。

再者,课题结题验收轻率。课题验收应包括对科研成果的论证和对资金使用合理性的评价两部分。而目前主管部门在对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只需要相关的审计部门出具一份财务审计报告及相应级别刊物的论文或文章即可。

最后,审计部门监管不力。审计部分进行项目审计时,对所审课题只是依据课题负责人提供的决算书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鲜有写入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高校科研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与科研经费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

针对科研经费的特殊性,建立统筹协调,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科研计划管理体制,规范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结题、监管和处罚,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需要建立全国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信息库。在这个库内,全国任何单位的任何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均可查询到足够的信息,实现从项目申报到审批,从立项到实施,再到结题等过程全程公开。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申报。

(2)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科研经费的预算应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评估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科研成本进行较为准确评估使核拨出去的经费额度科学、合理,以保证科研经费能真正用于科学研究。

(3)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严把项目结题关。要对成果的创新性,社会化,投入产出等进行论证。评审验收结果向公众公开,评审人员对评审结果负有学术责任。对于不达标的项目不予结题,并且不能申请新的课题。充分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法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网络定期公开课题经费阶段性的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使科研课题资助单位和实施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实施监督。

(5)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处罚力度,不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不能只走形式,而是要过程到位,措施得力,不讲情面,发现违规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包括污点记录。

(6)重视智力创造,让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是对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肯定,是对科研人员研究创新的激励。

2.采用宽严相济的财务核算方法。为了最大限度地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在科研成本预算科学、项目结题严格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宽严相济的核算方式。对于大金额的课题经费支出制定严格的审批、审核、报销制度。这样可以大大缓解报销难的问题,让研发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财务人员也可从繁杂的票据审核中解放出来,真正做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工作。

总之,要想用好管好科研经费,就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只有制度到位,措施得力,科研经费使用中的种种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

第三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资。

中央财政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列入预算。

第四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

第五条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基金资助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六条国务院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

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依法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预算、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监督。

第二章组织与规划

第七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基金发展规划应当明确优先发展的领域,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应当规定优先支持的项目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

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广泛听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有关国家机关、企业的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在受理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基础研究的公益性机构,可以在基金管理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

本条例施行前的依托单位要求注册为依托单位的,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予以注册。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注册的依托单位名称。

第九条依托单位在基金资助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二)审核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三)提供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时间;

(四)跟踪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监督基金资助经费的使用;

(五)配合基金管理机构对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基金管理机构对依托单位的基金资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三章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前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经与在基金管理机构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依托单位应当将其视为本单位科学技术人员,依照本条例规定实施有效管理。

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负责人。

第十一条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以年度基金项目指南为基础确定研究项目,在规定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提交证明申请人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材料;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符合该要求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申请基金资助的项目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资助情况。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名称、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

(二)申请材料不符合年度基金项目指南要求的;

(三)申请人申请基金资助项目超过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量的。

第十三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聘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同行专家,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进行评审。聘请评审专家的具体办法由基金管理机构制定。

第十四条基金管理机构对已受理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应当先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对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可以只进行通讯评审或者会议评审。

评审专家对基金管理机构安排其评审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认为难以作出学术判断或者没有精力评审的,应当及时告知基金管理机构;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选择其他评审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评审专家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应当从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评审专家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提出评审意见,还应当考虑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经历、基金资助经费使用计划的合理性、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申请人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以及继续予以资助的必要性。

会议评审提出的评审意见应当通过投票表决。

第十六条对通讯评审中多数评审专家认为不应当予以资助,但创新性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经2名参加会议评审的评审专家署名推荐,可以进行会议评审。但是,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因特殊需要或者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除外。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布评审专家的推荐意见。

第十七条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和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决定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基金管理机构不得以与评审专家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为由否定专家的评审意见。

基金管理机构决定予以资助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以及依托单位名称、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拟资助的经费数额等;决定不予资助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说明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整理专家评审意见,并向申请人提供。

第十八条申请人对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复审请求。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复审请求,应当自收到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认为原决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维持,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认为原决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撤销原决定,重新对申请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组织评审专家进行评审、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

第十九条在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工作中,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

(一)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是申请人、参与者近亲属,或者与其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

(二)评审专家自己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申请人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相同或者相近的;

(三)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参与者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

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申请,经审查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人可以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申请的评审专家名单,基金管理机构在选择评审专家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第二十条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不得干预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不得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的基本情况、评审意见、评审结果等与评审有关的信息。

第四章资助与实施

第二十一条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自收到基金管理机构基金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按照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填写项目计划书,报基金管理机构核准。

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计划书,除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对已提交的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

第二十二条基金管理机构对本年度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国务院财政部门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预算拨款。但是,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因特殊需要或者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除外。

依托单位自收到基金资助经费之日起7日内,通知基金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使用基金资助经费,依托单位应当对项目负责人使用基金资助经费的情况进行监督。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基金资助经费。基金资助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基金管理机构制定。

第二十三条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作好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审核项目年度进展报告,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并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依托单位不得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变更项目负责人或者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基金管理机构也可以直接作出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决定: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协商不一致的,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终止该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决定。

第二十五条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经依托单位审核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六条自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项目负责人应当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结题报告;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建立基金资助项目档案。依托单位审核结题报告,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

第二十七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审查结题报告。对不符合结题要求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结题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摘要予以公布,并收集公众评论意见。

第二十八条发表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五章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九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依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时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抽查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公布,公众可以查阅。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的信誉档案。

第三十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对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评审专家,不再聘请。

第三十一条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公布本年度基金资助的项目、基金资助经费的拨付情况以及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处罚情况等。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基金资助工作进行评估,公布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作为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年度基金项目指南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评审专家对申请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提出评审意见后,申请人可以就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意见;基金管理机构在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进行评估时应当参考申请人的意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及其负责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检举或者控告。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布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

第三十三条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外公开有关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申请人、参与者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3至5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第三十五条项目负责人、参与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暂缓拨付基金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5至7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不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的;

(二)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

(三)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结题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报告的;

(四)提交弄虚作假的报告、原始记录或者相关材料的;

(五)侵占、挪用基金资助经费的。

项目负责人、参与者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所列行为,情节严重的,5至7年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第三十六条依托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3至5年不得作为依托单位:

(一)不履行保障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条件的职责的;

(二)不对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材料或者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

(三)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的;

(四)纵容、包庇申请人、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的;

(五)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的;

(六)不配合基金管理机构监督、检查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

(七)截留、挪用基金资助经费的。

第三十七条评审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再聘请其为评审专家:

(一)不履行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评审职责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

(三)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的;

(四)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不公正评审的;

(五)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八条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

(二)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的;

(三)干预评审专家评审工作的;

(四)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吞、挪用基金资助经费的;

(二)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者伪造、变造印章的;

(四)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依托单位及其负责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以财物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的。

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因前款规定的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四十条违反有关财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施行前已决定资助的研究项目,按照作出决定时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篇10

关键词: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2

一、科技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缺失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在线申请时已经有了对知识产权的要求,但对知识产权态势分析的提交还没有硬性的要求(即分阶段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这样就会使得科技立项报告提交时的新颖性、创造性、知识产权化的预期以及研发经费的配置缺乏评价的依据,就会造成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成果的原始创新缺失和重复研究。

2.知识产权的形式审查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科技立项管理部门实施的知识产权形式审查,尚未作为申报立项的条款之一加以严格把关,这样就会造成以下不足:

①识产权查新审查落实不到位知识产权查新审查包括文献查新和专利检索。目前,大多数项目只进行文献查新,而专利检索普遍不受重视。

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的缺失

虽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地高校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和其他行业相比,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方面。

知识产权管理者的绩效大多没有和业绩相联系,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因而对项目申报者知识产权管理的审核存有缺失。

③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缺失

专利的获得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如申请费、费和维持费等,申请国外专利费用更高,因此,获得专利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现在很多高校的职务发明专利费用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由于课题组的临时性及科研经费的有限性,课题任务完成后,专利就很难维持。

3.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过程中具有专业水平的评审专家缺失

专家遴选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科技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因素。目前,科技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虽有所关注,但尚存不足。国家科技计划立项评审大多采取专家评议制,评审专家库的遴选是重要一环。现在科技主管部门已经建立自己的专家库,随着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的深化,及时将具有专业知识产权水平的专家编入评审专家库则成了科技管理部门的紧要工作之一。

4.科技计划合同环节中知识产权管理的缺失

现有的科技合同条款中对预期的知识产权指标和专利的法律状态没有明确的要求。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权的分享比例、纠纷的处理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约束条款。特别是没有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条款,使得立项的科技合同的知识产权实施得不到保障。

二、科技计划立项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阶段增加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

在科技计划立项书中把对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的提交列为硬性指标。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约60%的时间,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之前,可通过专利文献检索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研发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项目实施时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知识产权的形式审查方面

①在课题立项前做好专利查新工作

科技管理部门应当明确专职的科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在项目指南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并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专项经费。项目指南提出时应明确重点领域的技术指标要求,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对本行业的知识产权态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知识产权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基础依据;将知识产权调查和分析报告向科技计划申请单位公开,使科技计划申请方尽量少走弯路,在高起点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②强化科技计划评审环节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在科技计划评审环节中,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增设知识产权形式审查,对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进行深化。有资质的知识产权部门出具的知识产权文献报告是确保科技立项研发的高起点、成果专利化、产权化的关键。在项目评价中增加申报方知识产权管理的审查,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专门的机构、专职领导、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或兼职人员、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和专项基金、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相关配置管理办法。

③在科技计划研究经费中增加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审核

科技管理部门应专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化专项经费,在项目评价体系中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审核条款,并对该专项经费的使用加以监管。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由财政部门会同组织实施部门负责检查、监督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3.深化实质审查,增加具有专业知识产权水平的评审专家

聘请专业知识产权专家参与评审。在专家库的建立上,要求专家不仅要熟悉所研究的技术领域,而且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创造、使用、扩散的经验,熟悉国家相关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沿信息。

4.在科技计划合同环节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管理部门在现有的科技计划合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产权条款进一步给予明晰化,并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条款。具体对策如下:一是原有知识产权条款的明晰化。对申报立项的项目,应在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中明确约定项目的预期知识产权指标及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是处于申请公开、实审开始、实审结束还是即将授权阶段,以保证项目实施阶段研发经费的再投入用于知识产权预期目标的实施。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条款的明晰化。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认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归属或共享;非专利技术的归属、版权归属及技术成果发表的形式、署名方式等内涵的明晰化。实施技术的方式、专利使用权及相关条款的明晰化,主要包括由该技术成果产生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后续技术改进的分享及归属纠纷等。三是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在合同计划经费支出中单独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由科技计划承担者提出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统一审定。该项经费用来支持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保护等,由科技管理部门监督使用。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及结题后的新构想、新发明、新创造均可申请专利保护。对未申请专利的成果应做好技术保密工作,将参加国内外展览、等有可能把技术秘密公开的一切途径做到严格把关,通过专用技术来保护申请单位。对已申请专利的成果在专利有效期内,将专利技术转让,以公开技术为条件,独占市场而受到法律保护。要严格把好对外技术合作关,严格遵守合同审查制度,签订一份合法、有效、详尽的技术合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