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双减政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5:48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1

一、认真领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与实质

20__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20__年12月,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要求“政法机关要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更加注重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明确指出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在稳准狠和及时性上体现这一方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对轻微违反犯罪人员,对失足少年,要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有条件的可适当多判一些缓刑,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这里明确界定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指出了从严从宽的工作方向。20__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首先必须体现“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同时区别对待,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员,多开展教育感化工作。使轻罪与重罪分别依法得到妥当的处理,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以获得刑罚效果的最大化。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可见,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并不是对“严打”方针的弱化和否定,而是新形势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密切结合,是对“严打”方针的有益补充。

二、正确认识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意义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公安机关执法实际中,在坚持严打方针的同时,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既能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充分运用依法从宽的刑事政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仅集中力量打击了严重犯罪,还从根本上缓解了社会冲突,减少了社会对抗,促进了社会和谐。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强化人民警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能仅靠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来保障依法办案,在执法中必须转变执法理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调和人权保障与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宽严适度、有据,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是落实了维护社会秩序与保护人权,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理念。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立法宗旨的实现。对于严重刑事犯罪,该从重的要坚决从重,对于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该兑现政策的要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如果因为严打而不兑现政策,就会导致犯罪分子丧失对国家法律的信任度。坚持宽严相济,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果,能够实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的有机统一。

三、公安机关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几点建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安刑事执法工作中如何运用,具体应把握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突出“从严”,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首先,必须长期坚持“严打”方针,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多年的“严打”实践证明,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是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有效措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因此,公安机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真正把“严打”方针贯彻到日常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其次,要根据公安部的部署,加大对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经济犯罪和犯罪等五类犯罪的打击力度,立足本地的社会治安实际和违法犯罪特点确定打击重点,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严打相结合,增强严打斗争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第三,要充分运用劳动教养措施,对那些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煽动闹事、欺行霸市,或者称霸一方、为非作歹、欺压群众、恶习较深,扰乱社会治安稳定的,该劳教的坚决予以劳教。此外,对于、吸食注射等十分突出的问题,加大整治力度,通过收容教育、强制戒毒等手段集中打击社会丑恶现象。

另一方面,要突出“从宽”,深入探索公安执法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第一,把好案件源头。刑事案件的立案必须具备有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基本证据,符合法定立案标准,该立则立,不该立的/!/不立。根据现有材料尚不足以做出立案决定的,进一步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是否立案。如果扩大立案范围,随意立案,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某市曾发生某学校教师周__因涉嫌一事被立为刑事案件,周__在被公安机关传唤、讯问后,觉得丢失了面子,一时想不通而自尽。经公安机关调查,案件不存在,根本不够立案。

第二,推行刑事调解。所谓刑事调解,是指犯罪发生之后,经由公安机关或其他调解人使受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受害方不追究加害方的刑事责任,加害方则可能为此对受害方进行物质性赔偿等。刑事调解制度给冲突双方解决矛盾提供了机会,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消除矛盾,尽可能地减少

法院判决后的消极因素,有助于在全社会增进和谐协调的社会关系。刑事调解制度在实体上能够确保被害人的实质利益;在程序上提升了被害人在刑事追诉程序中之参与地位;在法理上合乎刑事追诉经济原则,有利于提升加害人社会责任感。它旨在提升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满意度,降低再犯率,它与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所蕴涵的“和为贵”的理念相一致。轻伤害案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日常琐事引发的,加害人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事发后又追悔莫及。一般来说,此类案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双方的激愤情绪小,具有调解基础。如能调解结案,则能让亲情得以维系,让家庭得以稳定,让邻里得以和睦,让社会得以和谐。对此类案件,我们在及时全面调查取证的同时,尽力做加害人和被害人双方的调解工作,促成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对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得到执行且符合其他撤案条件的轻伤害案件,一律予以撤销案件。如某派出所办理的齐某故意伤害案,调查取证情况充分证明齐某涉嫌故意伤害罪,但本案双方当事人系亲戚关系,若简单地刑拘、逮捕,可能导致日后两个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后经了解,双方都有调解的意向。于是办案民警就调解问题给双方做了一些教育工作,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但对达不成调解协议、加害人无悔罪表现、不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则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运用刑事调解的案件范围,应当严格控制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章第4条规定的八类刑事案件范围内。不能滥用刑事调解,杜绝、放纵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我们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的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从严处理。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过失犯罪,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做到当宽则宽。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措施,也为将来法院对其从轻定罪量刑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有的犯罪嫌疑人按照其犯罪情节很有可能被判处拘役或缓刑,按正常程序刑拘、逮捕、、判刑,犯罪嫌疑人可能被羁押达半年以上,最终的判决结果可能体现不了对其从轻处罚,造成形式上的从轻,而事实上未予从轻,更没有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情形。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2

  11月3日,xx市教学校长工作室以“双减政策下教学管理工作新思路”为主题举办交流论坛活动。活动由参观建国小学“双减”成果展示和教学工作交流研讨两部分组成。

  11名工作室各位成员走进校园,现场参观建国小学师生的“双减”成果展示。教师教案既有个人备课的细致过程又有集体智慧的凝结,从备课的科学严谨便可见教师对课堂“提质增效”的用心精心。学生们培养思维能力的全学科思维导图,注重文学积累的读书记录卡和主题丰富的手抄报绘画彰显了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工作室成员忍不住翻阅欣赏,拿起手机记录精彩。

  参观过后,工作室主持人石绍莉做《课堂教学如何轻松“减负提质”》的专题讲座。讲座从解读“双减”政策大背景入手明晰政策落实的必要性;从精准锚定学习目标、必要练习不可缺少、正确开展学练模式以减少不必要的耗损来分析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每名学生要在12年的学习生活中上1.6万节课,一位从教35年的教师要上1.3万节课”,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痛苦与快乐,课堂教学必须提质增效的呼唤震撼每一个教育人的心。

  随后,外国语学校于荣提出学校应该做好四个“加法”,给教师加点研、给课堂加点趣、给家长加点料、给学生加点餐的观点引得与会人员会心一笑;建国小学董淑馨把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作为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得到各位教学校长高度认同;大栗子学校谢黎黎找痛点、破难点、促亮点,敢于直面问题、大胆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折服;花山中心校庄倩男从打造高效课堂和做好作业管理两方面结合学校实际,为与会者提供宝贵经验。

  接着,工作室其他成员纷纷结合各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的困惑与各成员做了交流。进修学校曾云莹谈到,“双减”落地后出现的教师压力增大、家长沟通不畅、分层指导难题等问题,各教学校长应该从加强教学领导的教学常规监管力度、发挥学区带动作用和教研组集体智慧、教师观念转变方面下功夫,使“双减”成为撬动教师智慧、学生成绩、家长满意的杠杆,为临江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活力、贡献力量。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3

全民减税的主要内容

奥巴马与共和党达成减税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为:小布什时期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变,并延续两年。对于美国的家庭而言,在未来两年年均收入49777美元的家庭,每年将继续享有2142美元的减税。对于年收入311330美元的家庭,每年可减税9318美元。

降低政府收取的社会安全福利税(薪资税),所有上班族的社会安全福利税将减税一年,税率由目前的6.2%降为4.2%。实施新的税率后,年收入4万美元的人,一年可多收入800美元。如果一个人的年收入是5万美元,每年可多领1000美元的工资。年收入7万美元的人,一年可多收入1400美元。年收入在106800美元以上的人,每年最多可多领取2136美元的工资。

遗产税,按照以前的设想征税起点为100万美元,税率为55%。而新的减税方案则是将遗产税征税起点定在500万美元,税率为35%。这一改变,明显对富人向自己的后人转移资产有利,而且很多富人在死后恐怕根本不需要缴纳遗产税。根据预估,按照新的遗产税方案,2010年美国只有3500人可能会缴纳遗产税,而联邦政府的此项税收会减少250亿美元。

大学学费抵税,有孩子上大学的家庭,每年可以最高获得2500美元的抵税额。每一个儿童每年的1000美元的抵税额也将继续延长两年,只要是夫妻年收入在11万美元以下、单亲家庭年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的家庭都可享受这一抵税优惠。

长期失业者的救济金再延长13个月,目前美国850万长期失业者每周领取的失业救济金约为302美元。但各洲的标准有所不同,最低的州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19美元,最高的州每周可领取420美元。资本收益和纯益税维持在15%不变。对雇主来说,明年企业的基本投资将免税100%,目前是50%。

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

奥巴马和共和党达成减税协议主要是将小布什时期的减税政策再延续两年,前总统小布什在8年执政期间,共有三次大的减税举措,其中以2001推出的经济增长和减税法规模最大,根据该法美国纳税人在10年中可减少1.3万亿美元的纳税额,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第三大的政府减税行为。

小布什减税政策推行后,从2003至2010年,个人所得税税率分成六等,新增加了最低税率10%,而美国收入段的缴税税率都进行了下调,分别为15%、25%、28%、33%、35%。除了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外,布什减税政策还包括:每名儿童的课税减免由600元提升到1000元,这对孩子多、收入低的家庭特别有利。恢复双收入家庭10%的税收抵免,扩大税率10%档的范围。消除所谓婚姻惩罚税的负面效应,一对已婚夫妇可享受单身纳税人的双倍税金减免。鼓励小企业再投资,小企业可享受的折旧减免金额从2.5万美元上升到10万美元。取消对股息的双重征税,结束对公司所得的双重征税。

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所有家庭,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向联邦政府缴税的税率都大幅下调,减税政策涵盖所有阶层。但由于美国富人缴纳所得税的绝对金额比例大,富人纳税税率降低,对富人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穷人,因此小布什的减税政策也被说成是对富人有利。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提出的减税政策与小布什减税政策最大的不同点是对于富人不减税,而只为中产阶级以下的社会阶层减税。然而在共和党的强大压力下,奥巴马也只能做出让步,2011年至2012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继续维持在2003年至2010年的水平,富人的最高税率仍是35%。

四分之一高收入人群占纳税主体

根据美国税务局的统计,2007年美国年收入最高的前1%人群,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总额的40.42%。年收入最高的前5%人群,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0.63%。年收入最高的前10%人群,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总额的71.22%。年收入最高的前25%人群,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总额的86.5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产阶级上层和高收入家庭是美国政府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美国个人所得税八成多是来自占美国家庭总数四分之一的最富有和高收入家庭。

由于奥巴马的妥协,在未来两年,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仍将延续,所有纳税人依旧按照小布什时期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来缴税。按照税率,依15%以下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应属于中低收入家庭,而按25%、28%、31%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家庭。可纳税收入在68000至137300美元之间的双亲家庭,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可纳税收入在137300至209250美元之间的双亲家庭,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8%。而一旦家庭的可纳税收入的税率到达33%以上,这样的家庭在美国就属于高收入或是富人家庭。可纳税收入在209250至373650美元之间的双亲家庭,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3%。可纳税收入超过373650美元的双亲家庭,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谁是延续减税政策的赢家和输家

奥巴马万般无奈下与共和党达成减税协议对美国、家庭、失业者和雇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施的结果将使联邦政府在2011年减少4500至6000亿美元的收入,这会进一步加重政府13.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的负担。

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美国民众的个人所得税和薪资税,2000年,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025万亿美元,其中60%是来自于个人所得税,32%来自于薪资税。2003年,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为1,783万亿美元,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也下降到52%,但薪资税所占比例上升到40%。2009年,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105万亿美元,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仅为50%,而42%来自于薪资税。

个人所得税是联邦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两年减少9000亿美元的收入,论输家最大的当属联邦政府,这将使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加雪上加霜。其次,的自由派对奥巴马的妥协深表失望,这加剧了内部的不和,也使得奥巴马在一些关键性议案上只能走上与共和党不断妥协的道路,同时也会遭遇同党人士的不断批评。如果从面上来看,全体纳税人也是大输家,联邦政府庞大的赤字最终是要纳税人买单。

说到赢家,共和党无疑拔得头筹,小布什的减税政策得以延续、上班族的薪资税削

减、遗产税起征点提高,这些都是奥巴马不愿见而共和党却是要得到的结果。高收入者自然也从新的减税政策中受益,每年收入缴税可少缴近5%的收入,这对有钱人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富人和退休者也会从新的减税政策中得到实惠,资本利的税率维持在15%不变,对于拥有较多金融资产的人而言,等于是政府在获利回吐。中等收入家庭当然也是受益者,年收入5万美元的人,一年可少缴税1000美元左右。延长失业救济金领取时间对失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同时小企业享受的减税优惠,也对这些企业的发展有利。最后,股票市场会被打上一针强心剂,民众的投资会更易于转向股票市场。

减税计划对复苏产生正面效果

奥巴马和共和党达成的减税协议所付出的代价是在未来两年政府仅税收一项就将少收入近9000亿美元,当然从刺激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减税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美国所有家庭从减税上会获益5443亿美元,如果细分,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共减税4630亿美元,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共减税815亿美元。延长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13个月,联邦政府将为此多增加支出565亿美元。社会安全福利税一年削减2%,联邦政府会减少1117亿美元的收入。中低收入家庭课税扣除,联邦政府将会减少83亿美元的收入。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联邦政府将会减少690亿美元的收入。遗产税征税起点提高和降低遗产税税率,联邦政府将减少收入680亿美元。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减税计划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产生正面效果,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民众和小企业口袋里的钱多了,民众的消费将会增加,企业也有基础增加新的雇员,从而从消费和就业扩大两个方面拉动美国经济。经济学家预估,社会安全福利税的降低将为美国GDp明年的增长做出0,7%的贡献,同时在未来2年增加72万个就业机会。不过,自由派人士仍认为全民减税政策受益最大者是富人,低收入家庭获利不大,这犹如富人吃肉、穷人喝汤。自由派智库的研究称,新的减税政策平均下来每个纳税人虽说每年可少缴税3000美元,然而1%的富人一年平均可少缴税77000美元,而20%贫困的人一年获益平均只有396美元。

奥巴马面临内外压力

白宫官员表示,奥巴马与共和党达成减税计划在今后两年内将减少约9000亿美元的收入。为所有上班族削减社会安全福利税旨在使工薪族能领到更多薪水,增加消费。这项减税措施将取代包括在去年刺激经济措施中的中产阶级和低收入者主要税务优惠。

不可否认,这一协议是奥巴马在减税政策上对共和党做出的重大让步,奥巴马一直主张只为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下的个人及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的夫妻减税,不得让更富有的人享有减税。在宣布与共和党达成减税框架协议后,奥巴马称这个协议只是暂时为所有阶层收入者减税两年,而不是共和党要求的永久性减税。奥巴马并为他的这次政策转向提出辩解,他表示如果国会僵持不下达不成协议,2011年所有美国人都要加税,这对中产阶级和低收入家庭不利。典型的美国家庭的税负将增加3000美元,这可能使美国经济再失去100多万个工作机会。

美国人如何看减税政策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4

一是源头入手,深化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叧収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总局、省局和市局实施减税降费工作动员会议相继召开后,我局立即着手召开了党委会议、局务会议和减税降费工作动员部署会,迅速学习和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关于减税降费政策的部署安排。既要求全体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减税降费是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又要求各股室单位要围绕重心、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同心同向保证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压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减税降费工作提到政治高度上来抓,及时制定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统筹相关部门对标对表开展好每一项工作。先后召开党委扩大会议6次、专题推进会2次,实而又实地将减税降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对6个管理单位实行班子成员包片落实机制,对3组是2名班子成员包片的单位,实行1名班子成员负责一般纳税人、1名负责小规模纳税人的分工协调负责制。对管理单位要求专人负责包户,积极对接包户对象,建立快速响应和分包负责机制,严格落实“人盯人”战术、“面对面”宣传、“手把手”辅导的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分片包户机制落实落细。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青年先锋突击队”和“巾帼先锋突击队”三支突击队,动员引领党员干部、业务骨干冲锋在前、担当重任,彰显党员、骨干在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中的先进性。

三是能力夯基,强化培训辅导。本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原则,我局将减税降费的有关政策编印成册,税干人手一(来自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份,方便学习。并开展集中学习2次、全体考试1次,让税务干部先行一步、学通弄懂,保证在宣传政策时能讲清说透,同时,分类别、分区域组织纳税人开展专题培训辅导,共培训纳税人和缴费人五批次800余人次,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了企业法人学政策、财务人员学业务的行动自觉。

四是宣传架桥,营造浓厚氛围。先后举办纳税人及内部干部业务培训共11场次。入企宣传21户,进个体工商户1200户次。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为期一个月的减税降费公告。以微信群、6个管理单位的管理群、楼宇系统及办税大厅LeD显示屏宣传减税降费系列政策。通过12366短信平台,发放短信6000余条。借助3月5日“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4月1日税宣启动仪式,组织人员在电影院广场及沿街商户进行大规模宣传。印刷3000份《致全县纳税人的一封信》,编印宣传彩页2000份、《减税降费政策宣传手册》2500本,及时组织税务干部将宣传资料送进企业。在大厅设立了政策宣传解读岗,认真向纳税人、缴费人宣传小微企业普惠新政和减税降费措施,扩大宣传面,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利用“1369届东华山庙会”、“樱桃文化节”等重大传统民俗文化节进行宣传;积极开展“税收开放日”及减税降费宣传进“双创孵化园区”、进社区、进学堂等活动,构筑全方位的减税降费“大宣传”格局,让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和税收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5

[关键词]“双减”;教研供给;教育质量;作业管理;教学评价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立教研制度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教材教法的指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在变化,教学评价也在发生变化。总之,教研观念、理论、手段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近期,党和国家为推动教育与新时代同行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需要教研人员不断追求教育改革的新愿景,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把育人目标具体化,强调课程育人,突出立德树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直击社会、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和敏感点。“双减”政策,对教育的挑战和影响意义非凡。作为基层教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及时掌握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新愿景、新引领,研究赋能,为学校、教师提供教研供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一、“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多次颁发有关政策文件,对教育发展、育人方针、办学质量等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新时代教育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临着转型升级,教研工作面临新的供给问题。

(一)教学研究的导向性不足

根据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教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研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本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以更高品质助力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就“双减”政策来看,从宏观上,这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关于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性举措。因此,教学研究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基于生命成长规律,打通学科育人的主渠道,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教学研究的系统性薄弱

“双减”政策更加强化学校的主阵地,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质量的育人应强化系统思维,全面思考,指向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注重达成的结果、实现结果的过程、过程的优化等系统科学的研究。注重整体学科质量体系、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教研工作要系统突出全面的育人研究。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二是更加关注各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好各学科课程是完成全面育人的关键,要引导教师基于学科的本质特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模块或主题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或教学方式改革。三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度欠缺

“双减”实际上是检验和修炼学校教育的内功,更是对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的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教研注重基于事实和数据,立足数据的精准分析,立足学情的精准定位,带动研究的准确定位,聚焦教育教学核心地带,精准发力,助力学校和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再发展。因此,从教研的方式来看,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基于个体经验走向基于实证的研究,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运用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二是从粗放教研走向精准研究,服务实践需求,服务学生发展。面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采取主题教研、问题教研、“订单”教研等多种形式,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问题的解决为主攻方向,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微创新。三是从零散教研走向系统研究,加强教学诊断力、理论支撑力、行动改进力,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规律的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方式、突出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统筹性。

二、“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方向分析

“双减”政策下,需要思考教研如何面对问题,实现教研转型,提供科学供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双减”政策文本中,“减”出现24处,同时“加”也出现24处。经过细致分析发现,“双减”政策在“不可为”背后,提供给了学校、老师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策略,其“可为”之处正是教研着力的方向。面对“双减”政策,教研供给不仅需要引导教师在头脑中拉起“警戒线”,对于文件中的禁忌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更要从“可为”中读到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基本路径。文件中,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同时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研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稳慎而又积极的思维方式,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科学调整,从研究的视角引领教学管理,做好“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双减”政策的扎实落地。

三、“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教研供给对策

(一)增强系统观念,探索平衡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的综合配方

具体而言,“双减”对深化课堂改革、倒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市中区教研工作为例,强化系统思维,全面思考,不就事论事,研究力求指向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解决学生作业负担重的问题,不仅与作业管理等要素直接相关,还与课堂学习效率等密切相关,最终指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基于学生成长的“一点三线”“一点”即小学低年级零起点教学,区域内所有小学均已开设入学适应性课程,形成优秀适应性课程教学案例50余项。区域制定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实施指导建议,低年级教学紧扣兴趣和习惯,突出课堂“六有”特质:教学设计要有情有趣,策略实施要有道有法,目标达成要有效有意义。学校编写《零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学生篇”与“家长篇”,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零起点教学的导向让教师尊重规律、科学启蒙,让教育行为落地更理智、更科学。“三线”是在教学过程中,坚守减负红线、成长绿线、质量底线。市中区教研室坚持科学完整的质量标准、健康正确的人才标准,建立起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并行的常态调研机制,实施科学多元的绿色质量评价,形成“诊断、分析、反馈、改进”的质量提升机制。大量借鉴国家质量监测方向和做法,内容既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还包括学习状态、学习体验、学业负担等基本要素,积极运用基于大数据的评价结果,引导教师用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方式达成教学的高质量。质量的提升,是在共同的质量观下,教学常规、教师、学生诸多要素对于目标支持的过程。“一点三线”,不是简单、机械的累加,而是如同立体交互的有机体,始终引领、规范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发挥着综合统筹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以学生立场来研究课堂从“双减”政策来看,学生自主的时间、空间被最大化地释放。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学习的视角,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既关注学习的共性规律,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分析,以“学生立场”来研究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新样态。(1)探究“真实学”的要义。教学研究中要努力从片面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系统探究“学生的学”。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在以往课堂研究基础上,重点强化了三个维度,即愿学、会学、学会。愿学指向动机与感受,是否帮助学生对课堂和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感受。会学指向理解与联系,是否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对新信息进行组织。学会指向生成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系统分析等路径,培养关键能力和达成核心素养。(2)拓宽“真实学”的路径。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启发式、个别化、自主性”三个关键词,加大问题导向式、“教—学—评”目标一致性等教学方式的研究,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针对以往知识为结果的课堂,大量刷题的现象,提出以恰当的生活拓展为外延,鼓励教师创设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项目式学习,释放学生的思维力、研究力,学习力,让学习真实发生。三是善于捕捉不同差异学生的认知动向,开展精准学习支持和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每一个学生享受在学习之路上的自我升级。(3)设计“强课提质”路线图。研究中,学科组设计专项的观测量表和记录表,分析课堂问题、学生表现,围绕观察与数据展开评课、教研,建构从教到学的自主学习新生态、新手段、新方法。区域教研管理过程中,紧扣课堂主阵地,开展基于学习的诊断和会诊,突出三条路线: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校要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课堂学生学习效果随堂监测达标率达到80%以上;区域内每学期开展一次所有学校领导干部的听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展评活动,促进学校及时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以此引领每所学校实现强课提质。

(二)强化问题导向,重审作业功能,促进品质提升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忽略了对它的研究与管理。现在从学生学习角度重新审视作业功能会发现,作业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1.强化作业的管理机制区教研室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等方面持之以恒的整体性推进,打出富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组合拳”。以学校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相继出台了《市中区中小学作业管理意见》《市中区中小学学科作业管理规范》。探索和构建了“学科研发+年级统筹”提质控量的管理模式。学科教研组关注作业的质量研究,研究一周作业清单,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年级责任人关注作业的数量控制,整体协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筹,形成符合班级实际的每日课时作业清单。“控量”是要切实减掉低效的、过重的学生负担;“提质”是为充分发挥作业功能,使作业练习更精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2.提升作业研究的品质通过“四步走”研究模式,实现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同步。第一步,教师初备,将作业设计融入教师的个人备课,每课备课之后,要有针对教学目标的作业初步设计。第二步,教研集备,利用好每周的学科集体备课时间,对作业进行专题研讨。学科教研时,立足梳理教材体系,研磨教学目标,精准优化作业质量。第三步,实践微调,各班级根据授课时反映出的学情状况,组内微教研适当改进、作业微调整,力求更加切合学生需求。第四步,统筹反思,汇总学生作业问题,力求更加精准地导向新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作、评的一致性。3.优化作业结构在“双减”政策下,减去的是机械重复,效能上要体现“三多”,即多应用、多探究、多分层。通过周末学科拓展作业、每日劳动实践活动清单、假期探究实践作业等方式,链接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聚焦关键环节,探讨过程评价力求多元可视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功能。认真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双减”后,政策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书面纸笔考试,义务教育三年级以上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减少考试次数,怎么知道学生到底学会没学会?1.探讨低年级“闯关”实践评价在低年级期末监测评价改革中,聚焦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情景式、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初步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动态考察。2.加强学习过程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重点通过开展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3.全面提升教师命题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命题,通过对命题方向、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手段、反馈方式等研究,培训和指导教师从以知识为本、结果为本的评价,走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突出真实情境与问题导向,关注学生的深度思维,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表现,从而更加趋向于科学。

四、结语

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教研品质,实现教研的科学供给。面对“双减”,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探寻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大教研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在育人价值研究、课堂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区域整体实践等方面,不断提升教研品质。

参考文献:

[1]余慧娟.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J].人民教育,2021,(22):12-15.

[2]吕玉刚.做优做强学校教育,全面提高落实“双减”工作水平[J].人民教育,2021,(24):12-14.

[3]伍学明.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增”什么?[J].人民教育,2021,(23):49-51.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6

一、严把“四关”、完善“四个制度”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全面领会和把握刑事和解精神实质,适用对象和范围。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识和把握刑事和解政策对批捕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全面把握,准确适用,克服疑虑,保障人权,依法维护和谐。在办案中自觉做到严格依法、区别对待、注重效果,以达到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的目的。

对拟适用刑事和解政策的案件,我们坚持严把“四关”即“事实关、适用条件关、区别对待范围关、社会效果关”。特别是对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我们实行分案处理制度。即选派了有经验的女办案人成立专门的办案组,做到“三见面”即与嫌疑人、家长、学校老师或社区负责人见面,进而建立起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维权岗,落实帮教措施,为他们改过自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处理后的案件实行回访考察和帮教制度,有效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建立特殊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制度。提高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老人、残疾人、孕妇、产妇犯罪案件、严重疾病患者犯罪案件、轻微刑事案件的速度,加快办案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人在押期,用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从“依法剥夺人身自由”向“依法保护人身自由”上转变。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予逮捕。人民检察院可以告知双方当事人,促使双方达成和解,进而建立起批捕环节的刑事和解制度。

二、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坚持“教育、挽救、感化”

我们在每年办理的批捕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有30余件。这其中有一时激愤或出于哥们义气而结伙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的犯罪案件,有因贪图虚荣,而实施抢劫、盗窃的犯罪案件。其共同特点是,因家庭原因过早辍学,父母管教不严,经常出入网吧结识一些不良少年,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犯罪前对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认识模糊,犯罪后对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感到懊悔。因此我们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照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两个制度快速办理。

如我们在办理陈某抢劫一案时,发现该嫌疑人未满17周岁,父母离异,辍学后在奶奶家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经常泡网吧,没钱上网了就到周边学校对小学生采用威胁打嘴巴子的手段强要少量钱财。我们受理此案后将其离异父母共同找到检察机关阐明了父母离异不等于对子女教育的放弃,并对他们没有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提出了意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当场向检察机关写下书面保证书。二人轮流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并准备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常。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最高法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相关规定,我们对陈某做出了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

如我们在办理犯罪嫌疑人程某包庇一案时,发现程某未满18周岁,在网上结识一些网友,因打车与出租车司机发生矛盾,网友持刀将司机扎死后,程某(未参与)因将血衣扔入垃圾箱中。侦查机关在对其讯问中,程某如实地供述了自己的行为。我们在审查是认为程某主观恶性较小、情节轻微、且系初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对其做出不予批准逮捕后及时建议其家长,对其严加管教不要出入网吧结识不良少年。并共同制定帮教措施,经回访程某已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学徒。远离了不良场所和不良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三、对轻伤害犯罪案件坚持“和解促和谐”

对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如轻伤害案件,要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理念,着重从化解矛盾、定纷止争的角度正确处理。充分利用和解制度,坚持以和解促和谐。如我们办理的某单位职工在年底会餐时,因饮酒过量,对工作上的事情发生争执,相互殴打,致一人鼻骨骨折的后果,经和解工作,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加害方给予适当的经济赔偿,被害方对此表示谅解。对这些有被害人的轻微刑事案件,只要双方能达成自愿和解,我们一般都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这样做即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权,又可节约诉讼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使办案具有了人性化,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在社会的关键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应承担的政治责任。检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衡量侦查监督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办理了多少案件,开展了多少次专项活动,接待了多少群众诉求,更要看是否化解了矛盾纠纷,是否做到了“案结事了”。积极探索民间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的处理方法,通过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尽可能的依法减少刑事处罚数量,争取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对轻微刑事案件坚持“区别对待”

对轻微犯罪中的初犯、偶犯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初次实施轻微犯罪、主观恶性小的犯罪嫌疑人,特别是对因生活无着落,因生活所迫,偶然发生的盗窃等轻微犯罪,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不大的,一般可以不予逮捕。对异地作案、居无定处有碍诉讼正常进行的,造成严重后果的轻微刑事案件、或主观恶性较大的累犯或有前科者等一般应予逮捕。如我们受理的鞍钢某单位女职工因离异家庭生活困难且要供孩子上大学,无奈在下班时用饭盒装一些废金属件卖钱,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盗窃事实,虽然盗窃数额累计已达到犯罪数额,但考虑到其家庭实际情况,以及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对其适用轻缓刑事政策更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对其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我院公诉科对其做出相对不诉的决定。在如一些盗窃同学、朋友手机价值2000元左右的,由于是一念之差,顺手牵羊的行为,案后能为被害人挽回损失的,有固定居所,能保证诉讼的我们均做出不捕决定。类似的情况每年能处理十余人,均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反之对于那些多次盗窃、盗窃团伙、或盗窃数额不大,但属于社会危害较大的如入室盗窃等一般都予以逮捕。

“宽”来自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宽大”,在宽严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既不能宽大无边,也不能时宽时严,宽严失当。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正确适用。进而较好的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原则。

五、在适用中坚持“宽有度、严有节”谨防矢之过宽

宽严相济的轻缓政策有严格的适用对象和条件,轻缓绝不是放纵。必须严把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条件。一方面,对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险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轻微犯罪等有从宽处理情形的犯罪案件,做到慎捕少捕、对符合不捕条件的,坚决不捕,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另一方面,对严重犯罪或有其他从严处理情形的,坚决依法批准或决定逮捕,使其深切感受到犯罪的法律后果,体会到法律的尊严,同时对其他公民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在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做到宽有度严有节,谨防矢之过宽。

如我们在办理犯罪嫌疑人龙某涉嫌寻衅滋事一案时,由于龙某系未成年人且案后主动赔偿被害人1万元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我们对其做了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但在取保候审期间,龙某又与他人结伙实施寻衅滋事犯罪,造成一人轻伤的后果,我们果断地对其做出批准逮捕的决定。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7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

1德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1德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表现

(1)德国的失业问题。

长期以来,失业一直是困扰德国经济的一个阴影。增加就业、减轻失业现象,是德国历届政府绞尽脑汁寻求答案的重大内政问题。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德国的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现在,德国依然没有摆脱高失业率的泥潭,2003年、2004年、2005年初的失业率分别是10.3%、10.2%、11.4%。

其原因何在,失业问题难以用各种原因单独解释清楚,而是诸多不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的结果。

首先,许多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部门都集中了大量的失业者,德国目前正经历着就业人员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样,那些集中了传统行业的地区受失业的影响就比较严重。

其次存在着困难阶层。目前德国的失业者集中在以下群体:一是刚进入社会寻找工作但没有任何资格证书及文凭的低学历者(年龄段在20~25岁);二是即将进入退休阶段的中老年劳动者(年龄段在55~60岁),而且这类人通常是长时间失业者、西部地区处于传统的正在转型的行业的劳动者以及东部地区的劳动者。

应该指出,导致德国劳动力市场处于目前这样的困境原因也与福利政策有关。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对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利。工资负担、福利负担和税收等其他支付使得在德国生产的竞争力受到极大削弱。因此目前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2)劳动力市场组织和工资制度。

劳动力市场组织主要是各种职业介绍所,它可以由官方兴办,也可以由私人举办。德国从1922年开始建立职业介绍所,这个市场完全由国家垄断,1994年开始开放私人职业介绍所。德国的职业介绍所职业信息十分发达,如海德堡劳动局在职业介绍处设立了SiS系统,储存了29000个左右的岗位,有16个终端可供求职者参考。类似海德堡这样的职业介绍所,德国共有650多家。

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工资,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但不是由雇主一方决定,而是由劳资双方经过谈判决定,即由集体协商决定。德国主要是由产业中观层次劳资双方谈判决定,其工资制度主要有两大特征:(1)实行企业工资自治,德国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少有的政府对工资不直接干预的国家;(2)劳资谈判以产业一级为主。由于工资由劳资双方谈判决定,因此一般说来,工资是僵化的,不能随劳动力的供求变化进行调整。

(3)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

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过程以后,德国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大,工人所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而要增加劳动市场中的稳定因素的一个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早在19世纪,德国便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改革,德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已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之一,它是德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的基础条件,是人们乐道的,也是众人羡慕的。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三大保险系统为主体的广泛的社会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贴和赠款,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第二部分是以共决权为中心的劳资合作制度,包括劳资协议自和共同决定权。第一部分是其社会保障系统的骨干,也是其所谓的“全民福利”的主要标志。(谷书堂,高明华,1998)但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支出也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福利高也是造成没有人干低收入工作的主要原因。另外,劳动力价格昂贵不但使劳动力转移、流动相当困难,而且,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消耗成本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潘晨光,1997)

(4)德国的职业培训制度。

德国以拥有训练有素的、自律的劳动力而自豪,这是德国的另一主要优势。这是因为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伴随劳动者一生的职业培训制度(顾俊礼,1994)。“不培训、不就业”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的格言。任何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必须取得培训合格证,方可录用上岗。想改换职业,必须参加转业培训,必须取得转业培训合格证,职业介绍所才会推荐介绍新的工作。

然而,这确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只是让有资格证书的人从事工作,工人就不能轻易转换职业或工作,这将使体系趋于僵化,并造成劳动力的供求不均衡,许多人可能都符合某一种工作的资格要求,但却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提供给他们。

1.2德国的就业政策改革

(1)施罗德政府的“哈茨”改革方案。哈茨委员会是施罗德政府于2002年2月成立“劳动力市场现代化服务”委员会(KommissionmoderneDienstleistungamarbeitsmarkt),由彼德·哈茨(peterHartz)领导,因此被称为哈茨委员会。它先后制订了四部各有侧重的由《哈茨1》到《哈茨4》的四部改革方案,成为现行法律。《哈茨1》于2002年11月在联邦内阁和联邦参议院讨论通过后于2003年1月1日生效,其核其核心思想有两点: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提供更加快速有效的劳动中介服务,让所有的雇主和雇工得到更好的信息服务。②为就业建立更多的渠道并开辟新的就业领域,为那些长期失业者创造更多的临时工的机会,并为那些自谋职业者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严厉打击黑工,并创造家政服务方面的就业机会。和《哈茨1》同时生效的《哈茨2》,作为《哈茨1》的补充其主要内容是促进低、中等收入的就业岗位,鼓励个人创办公司等。时隔一年之后,《哈茨3》在通过联邦参议院的讨论后于2004年1月1日生效,其中心是改革和改组联邦劳动部门,为就业者创造运转良好高效的行政机构。而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的《哈茨4》对就业政策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其宗旨是:①将国家投入和个人创造性重新结合;②将用于社会福利的款项用于更需要救助的人,同时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③促使人们都自食其力。

(2)联盟党及其它党派的改革方案。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因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联盟党和其它政党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针对失业的原因主要提出了以下七条具体的改革意见:①联邦政府必须首先承认其在经济政策、就业政策及其它社会政策上的失败并创造良好的框架条件重新制定所有于就业相关的政策;②为德国的经济界——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减轻税收,行政开支以及其它费用;③继续执行发展东部的战略,改善东部经济及就业形势。在这里最主要的是改善东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良好的交通网络以及高效的金融机构。④彻底改革税收制度。德国需要一个新的财政收入机制,而最关键的则是简化税收程序,同时,税收额也应该相应地下降。只有两者同步才能够尽可能地保证税收制度快捷、公平、高效。⑤为企业间成立劳工联盟打下法律基础;⑥在劳资工资协定法里明确规定,如果企业雇佣一个长期失业者,则其有权在第一年以低于劳资工资协定的数额支付工资;⑦改革解雇法,对于那些雇佣人数少于20人的小企业,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解雇政策。

2德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政策总结

2.1通过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和优化就业结构

(1)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劳动就业形成良性发展。

(2)依靠各方共同发展职业培训。职业培训不仅仅是政府的事,通过职业培训可使社会减少失业,企业还可获得经过训练的各种合格人材,因此发展职业培训,需要依靠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分担培训经费。

2.2扶植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1)加强管理。德国通过立法,维护中小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和纳税等竞争方面的基本权益,如德国的《中小企业法》。

(2)提供资助。根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德国就每年拨出专款定期资助。

(3)信息支持。中小企业比较缺乏市场信息,为此德国以政府牵头,组建了信息交流的组织,以及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如德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协会”。

(4)代培职工。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率,来自于企业职工的素质,因此帮助企业培训职工提高其技术水平也是扶植中小企业的一项特别内容。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政府及有关机构就加大力度,提供代培条件,为其培育专门人才。德国的“西柏林技术开发中心”,就承担了该地区中小企业职工技术培训的重任。

2.3促进企业吸纳人员就业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对策

增加劳动力需求,是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之一。其中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更多地吸纳社会劳动力,是目前各国都极为推崇的政策措施,即以奖励或减少某些义务为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吸纳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德国对于扩大就业的企业,普遍实施“工作补贴”制度。

2.4通过实施减少劳动力供给缓解失业压力

减少劳动力供给,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总量,同时还可消除大量的短期失业现象,其中减少劳动时间,增加余暇,更能提高消费需求,进而扩大就业机会,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就业产生影响。因此,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在采取增力。德国主要通过劳动就业市场“弹性化”和所谓“工作分享”,谋求就业总量的增加。劳动就业市场“弹性化”的内容是,减少工作时间、设置部分时间工作岗位、劳动就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给企业“松绑”,即减少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限制(如最低工资限制、最低工时限制和解聘职工的限制)。“工作分享”就是职工减少工时20%,而工资仅减少10%(即所谓“大众”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再给企业适当补贴。

2.5通过广泛就业服务,加快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结合

建立系统、高效、先进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各国追求就业效果最大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完善的就业服务,使供求双方的结合加快,从而提高了就业率。

对口化就业服务中的职业再培训,不同于在职培训,其中心任务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再培训尽快再就业,因此再培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培训越是对口,就业效果就越好。德国由于采取供求对口培训,失业人员就业率迅速上升,其做法是:(1)广泛收集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然后进行对失业人员的对口改行培训。(2)主动与企业联络,根据需要和要求帮助转业培训后上岗。(3)分别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分类式有针对性的再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晨光.国外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马斌,田萌.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8).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8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9

一、责任内容

(一)组织建设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确定分管领导、落实责任科室和具体人员,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2、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制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有关措施和工作计划,做到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二)作风建设

1、积极宣传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本部门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并将其纳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2、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做好作风优良、业务精通,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并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3、尊重农民,体察民情,不向农民强行收费,不用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方法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三)政策执行

1、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收费政策和规定,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搭车收费和其他非法代扣等行为;

2、未经省级以上财政、物价、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严禁只收费不服务;

3、在农村兴办各项事业,不得向农民集资,不得开展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

4、严格执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不定期开展涉农收费情况的自查自纠,严格执行报刊订阅限额制,不得强行摊派订阅报刊。

(四)案件处理

1、认真接待处理农民举报案件,无重复、越级,无积案,当年办结;

2、主动及时上报违纪违法案件,并积极配合查处。因农民负担问题引发严重事件或案件的,立即向县党、县政府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积极配合查处;

3、认真负责处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案件和工作任务,并按时报送相关材料。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责任要求,召开专题动员会议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动员部署,提高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局日常学习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学习和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

第二阶段:具体落实。围绕农村税费改革精神和省、市、县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结合农机工作实际,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①以学习《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契机,采取自学、做习题、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局干部服务意识。②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改革的规定,对我局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集中清理,根据财政、物价等部门的相关文件,及时调整农机收费项目,并把收费依据和标准公示上墙,实行亮证收费。③继续实施工程机械培训和下乡办班送教育活动,方便农民机手,为他们节省费用。④出台局2012年新式农机推广补贴办法,进一步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农民减负增收。⑤认真接待群众来局、来电咨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力解决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考核考评。结合局“双服务”民主评议活动,对反馈意见中涉及农民利益的意见和建议,严加重视,认真对待,以解决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不足之处。进行农民减负工作的自查自纠工作,做到年中有自评、年终有总结,内容详实,措施到位,并做好减轻农民负担考核小组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小学双减政策方案篇10

继中央推出调控楼市措施后。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遏楼市措施。这是在向无壳一族宣布:有便宜的楼卖啦!

假如楼价受压,便宜了五成,你说无壳一族会否趁便宜买个壳?笔者说不会,因为有历史为证。

证明1:今时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剩余的4000多个居屋单位出售。为何会有4000多个居屋没卖出?答案不是政府扣而不卖,而是因为多年前的“八万五”政策,使得楼价跌,居屋无人买,政府不得不将卖剩的单位冻结,以支撑楼价。今时楼价升了,市民怨了,政府急了,才再拿出来卖。

证明2:2008年底至2009年首季,一手楼售价比二手楼便宜,传媒都说面包比面粉便宜,但当时买者反应并不热烈。

为何当时政府没有出托楼市措施,今时积极去推遏楼价措施?要解决无壳一族的困境,看来还得要考虑些基本问题。

楼责、房奴的问题,不但在香港有、内地有,台湾也有,都成了民怨之首。籍立委邱毅于今年4月说:他这么会赚钱的人,还要不吃不喝20年,才可以买得起帝宝(台湾一个楼盘)。如以台湾双薪夫妻平均年薪60万新台币计算,要在台北市普通地段买35坪(一坪约3.3平方米,35坪即约115.5平方米)的房子,要40年不吃不喝才成。怎样才能不陷入人已垂暮但仍满身是债的凄凉境地?

首先自己要降低要求,如是夫妻两人加一个小孩,住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是否可以?不住在市中心,住远些,又是否可以?

笔者自幼家贫,自小学至大学,基本上是没有自己的床,不是朝拆晚搭,就是一张床跟妹妹轮流睡,我睡上半夜,她睡下半夜。我夜里12时醒来做功课、读书,困了便伏在桌上睡,又或者睡在天台上,直到大学住宿舍,才能睡个好觉。大学毕业了,结婚了,仍是住天台上搭建的房子,下雨要用水盆接。30岁了才攒够钱贷款买房。

笔者的例子并不凄凉,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今时后生一辈并不一定要走我们一辈的路,而是后生一辈是否也应先求于已,再求于政府呢?求政府给便宜的房子,即是要求纳税人给予资助,这是何道理?

人喜欢居于城市,而城市土地又有限,城市居所自然贵。笔者提个方案出来:政府可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大建廉租屋,单位面积都是60平方米左右的两室一厅,租金占双薪夫妇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在香港,双薪夫妇家庭月收入在两万港元左右,房租就是四五千港元,不算贵。租金水平比今时一两千港元的公屋要高,可以再设计好些、维修好些、管理好些,政府在这方面不会太亏蚀。

“蚁族”只要交租,便可以住到死的一天。相信只要租金在普通人负担之内时,便会减少了很多买屋的需求。

今时不少人认为要解决房奴之苦,就要多供应楼房。实际上,今时不少买楼者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外来者。他们将楼房当成投资项目,只要租金够供楼,长线下来,在通货膨胀的帮助下,定有赚头。如此一来,政府就算供应再多的楼房,都不够买。所以应付之策,不是增加供应,而是减少买楼需求。适当限制外来者的购房行为,尤其是购买小户型房子,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