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十篇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46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管理学;改革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1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1.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1.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2.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2.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79-02

对于我国社会而言,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人们之间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而来的文化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所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素质培养要求,例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并对教育阶段语文学习所应具备的内涵以及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促使语文自身所具备的魅力得以体现。就某一层面而言,新课标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非常重要且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内涵

1.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则有三点:(1)一切为了学生;(2)为了学生的一切;(3)为了一切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常常反思自身是否做到了以上三点。例如,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应该对课堂教学过后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取情况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过程中,是否贯彻了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内容进行反思;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进行反思;对学生长期发展结果进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这些内容,才能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越来越难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很多教师开始抱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很少有教师会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新课改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全面革新,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例如,是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充分尊重,是否扮演好了课堂引导者的角色等。

3.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前普遍需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件、备学法、备教法、研究教材、研读语文课标以及精心设计教学练习等,这些内容仅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想理论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这些内容与课堂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因此,教师在课后,需要结合课前设计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设计的有效之处进行重点研究,并记录、留存、备用。

4.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师生关系给予高度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检验师生关系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课后与自己碰面的表现、课前状态、课堂反应、课后情绪等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进而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5.对自身评价方式进行反思。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价重点,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仍是单纯地参考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评价方式进行反思,例如,评价标准是否过于单一化,考试分数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优点,这种评价方式能否保证学生所具备的才能全面发挥,是否能够起到适当激励学生的作用,等等。

二、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作用

1.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反思,语文教师可以分析、总结现有的教育现象,进而对其中的原理进行梳理与挖掘,升华自身的教学水平。分析、总结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困惑,为了解除这些困惑,教师普遍会采取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名师求教等方式,此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教师结合他人理论与自身思考,进而构建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或是对比教学目标等方式,不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可以促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更加审慎的行动方式,对教学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改进,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而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可以对自身、学生以及教育事业更加负责。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一系列优秀的职业品质,例如,严格律己、虚心好学、爱岗敬业等,进而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师德,以此良性循环,最终强化教学质量。

4.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新课改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的要求更高,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课堂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这种要求意味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以及技能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不能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参考,而是要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步程度等进行综合考量。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理论与实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

三、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1.未明确教师岗位责任。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兼任班主任,甚至是在一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语文教师还要担负学校管理岗位职能,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例如,精力分配、个人认知以及学校导向等,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的干扰,导致很多语文教学难以对自身的岗位职责形成明确且清晰的认知。

2.教学过程精细化不足。语文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通过课程内容准确把握其所蕴含的多维知识体系,例如,思想美、德育美、逻辑美、艺术美以及文字美等,然后通过各种互动工具、教授方式等,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沟通与交流,进而实现传道授业。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囿于成绩导向原则,导致教学逐渐呈现为功利化以及机械化,精细化以及人文化程度不足。

3.教师的自我评审不足。很多语文教师过度注重学校教学效果考评,因此,教学反思对象多为教学得失。很少有教师会将教学反思作为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力,主动地结合阶段性教学成果,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审查与评估,导致教师对自身的阶段性教育成果认知不足,难以实现自我提升。

四、教学反思改革策略

1.构建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其教学目标必定存在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任务、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缺陷、能力,制定该学期的教学目标。此过程可以归结为pDCa循环模式中的p阶段,可以大致概述为:参考上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明确,进而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精细化执行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精细化执行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首先,德育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所具备的德育功能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以及应用。因此,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本内容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适宜引申以及发散教育,帮助学生联想历史典故,进而通过故事性教学方式升华为思想性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其次,心理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目标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目标具有一定的不易测量性以及抽象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连接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通过教学媒介,对教学方式进行全面创新,以此提高教、学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且个性的心理品质以及健全人格。其三,团队教育。团队意识在人类社会中,属于被重点关注的协作精神。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课本内容向学生传达团队意识相关理念,还要通过合理化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例如,小组合作实验、分组辩论等。

3.对教学反思进行持续性改进。初中语文教师在做到上述两点之外,还要执行pDCa循环模式中的C阶段以及a阶段,以此对教学反思进行持续性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其中,C阶段即工作评价、控制阶段,教师需要不断梳理自身的目标执行过程以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对比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以此为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即持续提升教学反思阶段,教师需要结合上一学期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进而为制定本学期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语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深入贯彻,教育教学出现了非常显著的转变。就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及环节。只有在教学反思的不断推动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才能促使自身不断实现质变,进而获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2]池灵巧.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反思[J].文学教育(中),2010,(07).

[3]张瑜.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品牌(理论版),2010,(10).

[4]张卫国.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与思考改革[J].学周刊,2013,(11).

[5]王明玉.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6]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8).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分析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专业师资匮乏,水平欠佳

农村地理教学改革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高考和中考中地理的分数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地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高校针对就业市场的形势,缩小地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导致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量不足。初中地理在中考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地理教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地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和继续教育方面都不如语数外的教师,因此,部分教师对地理教学也不够重视。在农村初中,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而且初中的许多地理教师也兼职教授其他课程,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低,地理教学的效率很低。

(二)优秀的教育成果未及时运用于教学工作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够探索和思考农村地理教育方法。同时也在实践中领悟许多有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取得优秀的教育成果。但是,这些优秀的教育成果很少在教学中应用,主要是教育成果不能得到认可,还有就是教学设施不齐全。地理作为辅修课,教好教坏都一样。以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很难提高。

(三)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资料不足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等。地理教学要有灵活性,如教法灵活、空间灵活和时间灵活,一个小的考察、展览、测量等可以作为一节课。但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配置方面比较落后,缺乏教学道具和书籍,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更是无从谈起,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农村初中无法展开,校内课程资源极为缺乏。

(四)学生对地理环境实地感受的机会少

地理课程与人类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农村生活的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山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运动过的痕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农业生产事项,城乡综合规划,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评述。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野外考察气象、水文和地质等项目,了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校值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对课外的教学活动不重视,因此,学生对地理环境实地感受的机会少。

二、解决农村地理学科教育的建议

(一)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

全国约75%的初中学生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问题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惠民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并且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校舍,建立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

(二)注重教学反思,提升导学水平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不仅是对一般性教学活动的回顾,更应该引导以后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教学观念的反思上,要求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的反思上,要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行为的反思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中转换角色,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方式。

(三)树立地理学科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目前,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能够升入高中,其余转入职业中学或者回家就业;二是初中毕业由于年龄的关系还不能适应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借鉴成功经验,因材施教,将农村地理教育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想结合。农村也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比如黄土高坡、农舍炊烟、道路桥梁、丘陵山冈和一草一木都是教学的主要元素,对于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四)改革和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缺失。这样课堂教学的结果,忽略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注

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记忆,忽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简单的记忆代替了创新和思考。因此,地理学科多元化教学评级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方式和考核体制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成为根本点。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正确引导”的教学教育方案,要按照现代教育的思想,开展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目标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的过程与教学的结果相结合,把教学的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将惩罚性评价方式与鼓励性教学方式相结合,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理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挑战。地理教师要认清教育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使地理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相一致,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思想。同时地理教育的发展要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以学致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热爱家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堂.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2]吴育忠.中学新课程下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3]孙芳芳.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3(3).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4

一、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1.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内涵

在不同教师文化的指导下,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也有着不同的涵义。在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话语下,教师被视为“技术熟练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掌握教育理论、熟练应用技能。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视为国家、社会、学校在有形无形中制定的“教师”角色应达到的要求与规范,而初任教师则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他人眼中所认定的“教师”,并由学校领导与指导老师构成权威代表,客观地测量初任教师的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是否达到要求,以此来评判初任教师的适应程度。

随着对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批判,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对“技术熟练者”的包容与超越,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教师成为一份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不断学习并掌握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能,不断丰富教育专业精神,能够应用专业知能对教学经验与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养成对教学日常生活反思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后,把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教师文化逐渐替代了将教师作为“技术”或“实践”,这是对“反思性实践家”的包容与超越。教师作为“一个人”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再是不带情感的专业知能储存体,而把教师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有其生命经验,有其自我认同,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与价值[1]。教师的“自我”与“个性”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重视自己以前的、现在的日常生活与教育生活经验,把自己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撰写下来,作为自己独特的生活史。对自己的生活史进行省察与反思,挖掘生活史与教育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生物体的生态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差别在于人类具有思维意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适应甚至改造客观环境。所以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不是被动甚至被迫的低层次适应,而应该充分尊重初任教师,帮助其发挥巨大潜力,深层次地适应环境。将教师视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文化追求将初任教师打磨成能用、好用的工具,并以单一的规格规范要求所有教师,完全忽视教师的个性、情感、尊严以及内在需要,这样的适应只能是被动、低层次适应。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是把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化、专业化却没有个性化,缺乏对教师个人经验、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的尊重。而把教师视为“一个人”,是把初任教师带回到生活与自我的土壤中,以每个初任教师独特的日常生活、教学生活和自我经验为背景,探究教师的适应发展。同时,激发初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只有意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将教师从被动的适应中解放。所以笔者认为,初任教师主动、深层次的生态适应必须在把教师视为“一个人”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尊重初任教师的独特生活史,激发初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自由、个性的姿态去适应环境。

2.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初任时期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成为一名教师,直接影响着初任教师的留任率。在遭到“现实冲击”时,如果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能难以解决问题,又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最可能引发的就是初任教师专业动机的减弱,产生强烈的职业焦虑感与无助感,严重者会选择离职。

其次,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它将影响初任教师今后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如果在初任时期能够顺利并深层次适应,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能,丰富自己的专业情感与信念,并将自己独特的个人生活史与教育生活有机融合,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十分有利。反之,若问题的阴影和不利因素不断积累,必然会阻碍后期的专业发展。

第三,初任教师对环境的适应并非是单向被动的,而是双向主动的。作为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初任教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教授的学生、管理的班级,初任教师顺利、深层次的适应能够提高其教学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激发教学热情、改善教学管理,必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之,学生将成为第一受害者。

二、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过程

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生物体会遭受到环境的胁迫。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强,有机体将经历四个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整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压力的增加导致生物体原有的功能不稳定,功能开始增加抗性,如果压力持续增加超过极限,会给生物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所以只有中度的环境胁迫才有利于生物体的进化发展。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理论,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过程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蜜月”阶段,初任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新的工作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和初为人师的喜悦感使初任教师专业动机高涨,乐于从教。

第二阶段是遇到“现实冲击”阶段,所谓“现实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3]。这时初任教师会遇到各种复杂又难以应付的问题,如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等。这让初任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任教能力,感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引发职业焦虑和无助感。

第三阶段是“设法应付”阶段,初任教师主动或者被迫采取一系列行动应对问题,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作一定程度的结合,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或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误”、“做中学”、“反思”来补充缺乏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

第四阶段是“适应成功或失败”阶段,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初任教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恢复初任教师的信心,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如果问题解决失败会导致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下降,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离职。

三、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方式

1.关注以往的学习经历

在“一个人”的教师文化下,因为性格、气质、学识、经历、学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鲜活而特殊的教师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初任教师生活史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当初任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对初任教师正式执教后的教育观念、执教能力有潜在影响[4]。如果初任教师在自己学习阶段有过有意义学习、自主学习的经历,并对此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执教后初任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初任教师也常常会效仿原来钦佩热爱的教师。这些潜在形成的教育观念相对稳定,初任教师在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时,这些实际存在的教育观念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筛子,对新观念的学习、新技能的获得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师范学习生涯对于初任教师更是意义重大,叶澜教授等将尚处于师范学习时期的“准”教师纳入其“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将此阶段命名为“虚拟关注”阶段,认为高等师范学生是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经验,对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进行学习、训练,并获得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4]。通过回望学习经历,初任教师挖掘出过去的学习经历与现在教育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好地剖析反省自我,更坦然地面对自我。而且过去的学习经历能够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为这有利于初任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不会接受?

2.以叙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

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教育日记实际上就是一种常见的叙事形态,通过叙事研究,初任教师将真实经历的教育事件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出来,声音中包含初任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历程、知识结构等等,讲述的是融入初任教师主观经验的事件。对于研究者而言,初任教师的叙事让人看到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找出困扰初任教师的教学难点、重点。这些丰富而真实的研究素材,也是探索教师缄默知识与专业成长的有效切入点。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这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最真实、最熟悉的教学案例。传统的理论学是将教学问题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抽离,加以概念化、理论化,造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隔离。初任教师对于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最熟悉、最有感触的,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叙述将教育研究放回到实践的土壤,唤醒初任教师思索探究的动机与热情,维护初任教师研究反思的主体地位。在对案例事件的回忆叙述中不断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观念,以自我接纳的态度查漏补缺、完善自我。

3.在模仿中构建实践性知识

初任教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往往会对他人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观念、动作、语言等发生变化,与他人相似。在自然界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拟态。对他人的模仿实际是初任教师向模仿对象借鉴、学习行之有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教育理论多年的学士甚至硕士,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往往没有中师毕业却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出色,可见实践少、经验少是初任教师最大的弱点。通过观察模仿向他人“借”经验、“借”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尽快存活、融入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师徒结对”就是让初任教师在向指导教师的模仿中取长补短、尽快获得生存适应必须的实践性知识。初任教师会对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借鉴模仿,从外显的教学行为到内隐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活动观,甚至是日常的为人处事方式,似乎模仿的相似程度越高,“借”的越多,越能成功适应新环境。实践证明,这的确能让初任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尽快熟悉和掌握。但初任教师常常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模仿来的方法与策略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因为初任教师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模仿不是简单机械、亦步亦趋,不能只要步骤而忽视背后的理念文化,更不能丢弃个性、东施效颦。模仿是对他人经验的反思,需要探究行为背后的支持理念和个中缘由,需要与自己的观念行为进行调试,融入自己的个性风格,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教师作为主体,积累实践性知识的一般过程是:主体面对问题情境采取行动,根据行动的结果不断反思。重新框定问题,更新观念,再次指导行动。可见形成实践性知识有四要素:信念、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四要素是一个整体,背后有丰富的故事。[6]初任教师如果想要“借”,就必须把它打包,从整体上了解这个故事,洞悉指导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反思过程和教育理念,在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将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4.深层次的理论学习

刚刚结束了职前教师教育,踏上工作岗位的1~3年是初任教师进行深层次理论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四年教育理论的浸润下,初任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接触了不少前沿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近年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加入,带来了更强的教育科研力量。皮亚杰认为: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可见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苦思冥想、潜心钻研,还包括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相较于老教师而言,初任教师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广阔的理论视野是一种优势,成为正式教师后的教育实践是升华教育理论的最好契机。用这些名家学者归纳总结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防止产生违背教育本质的不良观念与行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温习实践这些教育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深入理解论证,在主客观交互作用中发挥职前教育的功效,延续职前教育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魏建培主编.教师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Veenman,S.perceivedproblemofbeginningteachers.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1984,vol.54,no.2,p.143.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5

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管理行为小学初任教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重视。而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生涯头几年是他们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尽快矫正初任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不良倾向来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社会环境回应方面的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课堂管理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家长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使得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追求学生成绩为中心,采取灌输法、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与现代教学观相违背。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方面的因素

在职前教育中,师范院校虽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但缺乏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任教小学特殊管理方面的因素

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与所在学校密切关联,他们的教学兴趣产生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风格形成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技巧来自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科研能力也源于所在的学校……初任教师专业结构的变化是在教师与学校的不停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在学校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教师专业要求来实现的。学校文化作为推动力,它能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4、初任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因素

由于缺乏实践,初任教师缺乏许多专业技能:

(1)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初任教师对这项能力的掌握往往不那么好,许多初任教师的语言复杂且多重复,容易让学生掌握不到话的重点。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而初任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许多初任教师不善于编写教案、组织教材来加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和有序性。许多初任教师还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习惯按照一编写好的教案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不会根据课堂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

5、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初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初任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言语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合理适当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要涉及教学的各个内容。而教学情景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为此,教师设置的学习情景应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启发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全体参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感悟,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2)树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有了明确的课堂常规,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就及时给予先行的提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在每个学年的初期阶段就需要确立较理想的明确的课堂管理规范,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程序和规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这是因为,每个学年的初期,新学期、新教材、新教师、新同学,这些新鲜因素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行为,此时加强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通道

建立有效的交流通道除了要有简明扼要的语言外还需要一定的非语言帮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人们往往认为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因而,专家学者们都围绕教师的“知识传授”进行了大量地有效地探索,与此同时,却将一种“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流给忽视了,非言语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凭借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主要包括体态语言、目光接触、人际距离、时间控制、实物与环境、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传递信息的作用,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反思能力

对初任教师来说,要想尽量少地采用直接管理行为,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是在观察中发现,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似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说明初任教师不是十分重视教学反思,缺乏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意识;即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但反思多限于自己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反思的方法也仅仅是“想想”而已,至多在办公室“说说”,真正的交流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初任教师对反思的涵义理解还不够明确,反思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反思收效较为不明显。要想获得理想的反思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和茁壮的成长,实现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转变,必须进一步理解反思的内涵和本质,掌握一些反思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C・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平等与机会[J].教育展望,1996(2)

[2]石小芳.论有效的课堂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3]朱水萍.新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基本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6,3

[4]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教学研究;启发;联想

【分类号】G633.91

一、引言

就目前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来看,中学教育想要有所改革,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与困扰。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成为中学教育体系改革的排头兵,因此,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需要融入启发与联想方式,而这也成为了大众国民热切关注的话题。“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这对每一位生物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显然,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结构入手。”

二、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生物修养的重要渠道,在这个倡导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生物教育的存在于发展,对中学学生人生发展而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中学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意识到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内目前的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致分为了两种状态。

1、学校教学以文化课为主,不重视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

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这让很多学校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大部分的中学认为,现代的教育胜负都取决于卷面成绩的优劣。学生的卷面成绩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口碑。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竞争力,就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卷面成绩的畸形发展趋势。部分中学对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并没有起到重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课程。

“生物课挪作它用,名存实亡,基本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出现这类问题,似乎让人不敢相信,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尤其在没有专职生物教师的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局限

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形式非常有限,因为课程分配的时间有限,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可以教授的生物知识非常有限,在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形式更加没有发挥的空间。中学教育将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地位相对摆放的比较低,大部分学校都将文化课程教育看的比较重要,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决定教学成果成败的比赛上,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为主要的关注目标。这就造成了学校对各类教学课程,呈现不公平的看待态度。

并且,初中生物反思性教w的内容也非常局限。每个学校分配的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课程的时间相较于其他的文化课程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有限时间里,如何来为学生教授更多的生物知识,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考验。而枯燥的生物知识,对于较少接触生物的文化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乏味的。

三、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对策

1、做好课前准备与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学校要关注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

想要改变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学校对于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态度。首先,学校要重视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存在,分配均等的课程时间于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中,以此满足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教授要求。

其次,在对待文化课程与生物课程的态度上,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没有哪一项学科是有先后区分的,每一门学科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当然不例外。

最后,学校对生物教师有所重视,并且应该拨出一笔预算,专设为生物教师的生物深造费用。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生物知识,而且还能为学校留住非常可贵的生物教授资源。

3、生物老师与时俱进,拓宽视野

除了学校对生物课程的重视度要提高以外,生物老师对于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态度也应该更加严谨。因为国内的生物教育发展的停滞,让很多生物教师对其生物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质疑。再加上学校对其生物教师的不公平对待,让很多生物教师消极对待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工作,在初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态度上,非常的松弛。

如北京第五附中的生物教师,会定期进行自我深造。并且适时学习生物潮流前沿的生物知识,力图与时代接轨,充实最新的生物知识。例如,在教授生物课程的时候,就以创新式的接音游戏,来让学生以休闲的方式,来进行音节发音练习。

四、总结

中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对文化生物的观念起到重要作用,不应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发展而忽视了生物课的影响。生物老师应当引导中学生改变自身对生物的观念,运用自己的知识层次直接影响学生在教材上对生物的兴趣、理解和学习,这些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播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让更多的中学生可以感受并且接受到更好的生物教育。

参考文献

[1]米娜.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马文净.初中生物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7

1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认识

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反思从时间上来看,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1课前反思。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脱离学生认识规律。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及例题选择、练习设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

1.2课中反思。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而且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主渠道。要反思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是否渗透和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等。

1.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及时地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典型教学现象、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收集并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再教设计与研究做准备。也只有长期坚持、积累和实践反思,才能提高有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2提高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教师的反思能力取决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2.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2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方法

有了教学反思的能力,还应该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才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3.1教学反思的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①写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

②观摩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形式,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观察法和系统分析法,围绕0-3年期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发现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评价反馈能力以及课堂育人能力。针对这些现状,认为应积极组织职初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和各类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比赛,尝试编制过程性评价体系并予以实践,目的旨在增进和提高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探索培养职初体育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初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8

1.研究目的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发展的主力军,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贯彻实施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初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新生代力量,其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课堂教学能力正是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铺垫,更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围绕0-3年期职初教师课堂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提高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也为促进职初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提升职初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2调查访谈法

对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城区5所初中的20名职初教师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为推进提升职初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提供依据。

2.3观察法

观看40节职初教师的随堂体育课,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描述。

2.4系统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检查、梳理和分析,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教材钻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钻研和分析体育教材是制定单元教材教学流程和课时计划,以及实施课堂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发现,职初教师的最大问题在于不会深入分析技术动作结构,一节课就对整个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却对其技术要领不知其所以然,重难点的把握能力非常欠缺,教学目标的设计难度没有针对学生学情。如:在一节站立式起跑的第一课次的教学中,某职初老师就将3课次的内容全部在一节课中灌输,起跑姿势、起跑后加速跑、50米冲刺跑,整堂课形成了满堂灌。又如:体操器械跳山羊,第一课次教学目标就设定为约有70%以上能顺利过山羊,很明显该目标预设过高,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山羊,尤其是女生对器材有畏惧心理,这样都很难达到过山羊的目标。创新开发能力也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自制教具的开发都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本研究发现,较多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缺少创新的练习手段,场地布置陈旧,自制器材缺失,教学方式公式化,只会跟着教材上课,不会有效地“开发创新”教材,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和教法创新。如:一节七年级的障碍跑课。整节课中该教师组织围绕5块垫子和5个跨栏架进行连续滚翻和连续钻越的练习,严重缺乏了对障碍跑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学生在练习中也表现相当枯燥乏味。因此职初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亟待提高。

3.2课堂调控方面

体育课堂的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调动能力和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课堂组织调动能力是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育实践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成教育目标的能力。本研究发现,职初教师的课堂组织调动能力有待加强,较多的职初教师对整个班级的掌控能力稍显不足。体育课堂经常会出现失控现象,部分学生会出现结对聊天,随意嬉戏玩耍的现象。如:一节篮球胸前传接球课,课中有学生自行离开玩球,该教师下课整队时才予以察觉。整节课中该教师没有合理地进行队伍变换和队伍调动,学生课堂规范比较凌乱。课堂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技能之一,是课堂调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发现很多职初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形象生动直观和简洁明了,无法让学生迅速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较多职初教师未能做到常态课精讲多练的要求。如一节蹲踞式跳远的教学课,教师全课的集中讲解次数高达10次以上,严重削减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运动负荷远没有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

3.3评价反馈方面

评价反馈能力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渗透、课中的教学反思和课中的及时反馈。过程性评价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活动同时并进,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以激励性评价。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及时反馈是教学反思的成形结果对学生的及时告知。本研究发现,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中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反思能力缺失严重。大部分职初教师都抱着一种“上过算过”的上课心态,未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更没有及时捕捉课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对学生学练情况的及时反馈也普遍较少。

3.4课堂育人方面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将体质、能力、意志和精神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旨在使学生个体的人格完善、情感丰富、健身愉悦与涵养得到提升。体育课堂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体向全面、主动、和谐的方向发展,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意识,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科学健身的行为能力和平等竞争的价值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奋勇拼搏精神,以及爱集体、爱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研究发现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育人能力薄弱。如:当学生遇到体能和技能练习困难时,较多职初教师未能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说明教师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还不充分,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还不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尚需努力。还有较多职初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隐性价值认识不够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低。

4.策略与建议

4.1组建职初体育教师研修班

为了有效提高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区级层面可计划组建职初体育教师研修班,组织职初教师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教学设计的理论培训和集体磨课,不断提高职初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的能力,

学会合理切割动作技术,把握好各课次重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创新各种活泼多样并结合时代的教学方式。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教材内容,组内不同的教师进行上课实践,并邀请体育学科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专业引领。通过“上课——说课——评课——再上课”的研究形式,逐步引导职初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此外,研修班还可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如教学设计评比、模拟上课评比、教具制作评比等。研修班的结业考核方式可采用理论和实践考核,旨在提升职初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4.2编制过程性评价体系,鼓励过程性评价与教学反思贯穿体育课堂始末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制定与运用能较全面、及时、持续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也更客观、合理。同时,将学生学习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中,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和自觉。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制定与运用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促进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组学习气氛。因此,可邀请体育学科专家共同研制体育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以供职初教师使用。体育课堂中将过程性评价的理念贯穿始末,及时做到课中的教学反思,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加强自身学习修养,提升职初教师体育课堂育人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深入挖掘教材育人的内涵,才能将教学内容具化为育人目标的行为,即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认知与实践,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提高体育课堂育人能力,职初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修养,深入研究体育教材,学生学情,教学方法和评价反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深刻领会新的体育课程理念,营造教学主题功能和谐发展的环境,注重育人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育人能力方面全面提升的高度上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体育教材的项目内容,有的要求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的充满竞技性,技术难度大,这对学生来讲富有挑战性,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如在球类教学比赛中,让学生懂得比赛取胜的关键是靠集体力量,靠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在体操项目的支撑跳跃练习中,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中增加一份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职初教师的体育课堂育人能力,才能提高体育课堂育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贯彻课程标准,规范体育课程[J].体育教学,2014(2):8.

[2]陈通海.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磨课之我见[J].体育教学,2014(2):47.

[3]王竹平.谈体育备课中撰写教学语言的技巧[J].体育教学,2014(1):51.

[4]李玉荣.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14(1):48.

[5]汤祥.高效课堂需要过硬技能[J].中国学校体育,2014(2):59.

[6]钟祖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初任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9-02

1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剖析

1.1教学能力的概念界定

唐光学等从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角度认为:教师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1.2初任教师的理论依据,

初任教师也称为新老师,目前对这一概念没有具体的诠释,基于本文的需要,笔者参考了金美玲在硕士论文《延边地区初中初任教师教职适应研究》中,对“初任教师”这一概念的解释,将其界定为: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已经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进入教师队伍,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达到成熟、专家水平的教师称为初任教师,其参加工作时间界定为1-5年,这样的定义有两个依据:一是从我国现有学制来看,初任小英教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教学方法,参透教学原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二是从其成长规律来看,初任阶段从“生存向成熟”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任教师则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

1.3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初任小英教师,新课标新教材和当前小学教改的不断深入要求:小英教师应该具备发散思维,开创“用英语思维”的教学模式,正确利用非智力因素,用心培养开拓型人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灵丹妙药。利用激励性评价手段,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设计要注重反思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提问。

我们在每个环节做到:教中思,思中教,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把“利剑”,以一种新视角新思量定格自己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掌握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科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来吸取教学执行、教学监控、教学机智等能力的成长,才能使自己课堂逐步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2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2.1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育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面积288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区东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苏州工业园区在近19年里的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小学教育,到2013年,含九年制学校(小学)有22所了,小英教师职工290人,新进小英教师(近5年)占75,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小英教育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中,具体表现在:(1)苏州工业园区小学入学率达标,入学率为100,缀学率为0.21,符合“普九”巩固提高标准。(2)苏州工业园区小学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做到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加大力度推广新课标改革经验,重点抓小学新课改样本学校以探索新课程条件下普通小学教育模式。

虽然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小英教育取得了可喜的、长足的发展,但是基于新课改后小英教育的需求,初任教师大幅度的增多,也就意味着需要加强对初任教师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小英初任教师的培养形式以新老教师相互交流为主,包括听课后的教学反思的沟通,笔者认为培养形式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能力的培养有:老带新(导师制或师傅制)、多听经验丰富教师教学课、参加区里教学能力竞赛、观摩教学课、相互听课、专题讲座、教学思考(课后总结)等。

2.2苏州工业园区小英初任教师非常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

从图1可以看出小学初任教师认为教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同时侧面反映出小英初任教师自身对教学能力培养的意识很高,这样的现状对小英教师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奠定的很大的基础,为园区小英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推进了更高的层次。正如一位新区初任小英教师所说:作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教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教学能力很欠缺,对教材钻研、教案撰写、课堂掌控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方面都需要更高的提升来迎接现代小英教师的要求。

从表1显示,在教学实践中,初任小英教师很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以上途径来提升教学能力,在调查过程有位教师这样说:应素质教育之需,英语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高水平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平时教育学指出,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尤其作为一名语言教师,考虑到所任教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如是否口齿清晰、是否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体态语言是否亲切自然等等。而小学英语教师的重中之重则是时时刻刻应不忘反思我是否给了我的学生们准确的英语语音和语调。

就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还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经常在教学中采用教学随笔、与新老教师交流、写反思日记来逐步提高自己,掌握优美的英语语音语调,形成亲切得体的教姿教态,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3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3.1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自身因素的提升

3.1.1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教学理论修养不足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等。表现为着眼于视角狭窄、广度和深度,甚至方法单一,造成理论功底认为自己仅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困惑问题分析却很吃力,在中国教育基础下,英语作为二语教学来实施基础教育,需要小英教师以自身专业素养来制造上课环境,感染学生,体现英语教师的魅力和与众不同,就如在访谈中一位教师所说:阅读理论文献,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很有价值得,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理论修养与水平。另一位老师说:别人的理论只能拿来借鉴和指引,尤其是英语这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在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来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的问题。

3.1.2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

作为初任小英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经验技能、分析技能、实践技能和交往技能入手。经验技能侧重于在教学实践中收集资料并包括在英语课堂中老教师如何调控学生积极性,以及教学语言的使用,经过细致罗列教学中的信息,增宽教学技能积累的广度。

分析技能与实践技能,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似如“let’tgotothepark.这一教例,撰写教案时纪要了解知识背景,注重重难点的框架在课堂中设计让它充分展现并联系起来,既要关注教学过程,又要分析教学活动,如”Buthow?”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以及教具的选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操作性要勇于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探索问题根源才能不断铸造成教学中各种技能的提升。

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有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同事之间的交流,有团体之问的沟通,只有在这些互动中学习、研究、切磋,教学反思能力才会获得提高。一位教师典型性的回答是:“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不具有十足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不过教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摸索的、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只要开放心态、与同事产生对话关系,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会在互动中受到启发,才会从多元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会产生不同的反思方法。才会得到共同发展。

3.2苏州工业园区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外在因素的辅助培养

3.2.1经常性的教研活动

初任小英教师有活力、富有创意、热情高涨,但他们仅凭一腔热血来进行教学时无序的和盲目性的,在听课、开课基础上笔者认为教研组需要初任教师加入到教科研中,用心去寻找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思考、琢磨与研究。

初任小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环境辅助素质很重要,特别关心教学目的和结果,非常需要与他们人进行广泛的交往,教科研多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沟通合作来确立教师发展观,形成较适合作载体,就如学校开展“英语沙龙”,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效果做出评价,使初任教师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努力的方向。

3.2.2学校层面

新课标倡导注重学习共同体,学校层面应为初任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展校内培养形式基础上,可以搭建跨桥沙龙的交流,笔者认为在调查研究可知,小学在考核教师时大都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成绩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想要初任教师在高要求的英语教育形式下,站稳讲台,最关键的因素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学校采用发展性评价制度,鼓励反思,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反思成为小学初任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关心教师尊重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高级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为追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冠慨译.初任教师的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

[2]李国会著.初任教师研修制度之研究[m].台北:台湾书店,1988.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陆有铨,马和明.走向研究型教师之路[m].杭州: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6]王卫华主编.新教师的入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王春光,邓涛.小学教师修养概论[m].长春: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

[8]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9]傅梅芳.教育反思能力――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2(2).

[10]金美玲.延边地区初中初任教师教职适应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1]张岩.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陈淑娟.论新课程背景初任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反思教学提供了契机,反思性教学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及任务型学习,初中英语教育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且教师与学生可以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产生了积极地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的、过栏以及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是对“过往教学情景”进行重新感知,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度认识。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初中英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要转换教学当中的主体,将学生作为中心,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也要转变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当中教师这一主体逐步转化为学生主体,将注重学生掌握知识转变为重视知识的运用,将重视认知教育转变为重视情感教育,从重视教育的结果转变为重视教育的过程。

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具体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的。通过设计活动、观察教学过程、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得出的结论调适教学方式等一系列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反思性教学使英语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重新构建英语教学理论到实践的反思模式。

3.加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而,归根究底,反思性教学法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老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反思性教学法,能够充分认识到当今时代对全面发展新型人才英语能力的新要求、新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更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实际学习情况,并进一步地加强对学生在英语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面发展,让学生跟上时展的潮流。

三、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分析

1.课前的反思。课堂教学前反思指的是上课前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要求教师要有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是否能预测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是否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教师偷懒,照搬原来教案,不考虑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二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备课时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教学反思,凭原有经验设计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反思,对新的教学课程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进行思考的基础上。

2.课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讲课而忽视学生的反应。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预想结果与学生实际反应的差距,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体会。其次,教师要悉心与学生沟通,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不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心事告诉教师。当教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3.课后的反思。进行课后总结的时间最好是在每节课结束之后立刻开始,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记忆比较清楚,能够切实地结合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和课堂的效果来对总结报告进行撰写。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计划中,都包含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准备些什么,而课后的总结报告则是将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使其能够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教师如果想要使课后总结报告起到良好的反思效果,那么就要将其制定一个统一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将其作为最后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并且要经常性地将各个教师的课后总结报告进行比较,发现自身所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迎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应用反思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思索和补充,使教学活动成为更具实际意义的教学过程,真正为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旧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够真正探索出问题存在的根源,从而根据根源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得以掌握问题规律,提高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