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54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1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发展;综合素质

一、大学现今情况的教育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面临挑战,而适应发展的提倡创新精神的教育观越来越得到重视。早在2005年国家就提出一大目标“2020年前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也更多地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对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对现在的形势,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已经常为高校教育不断突破的一大途径。

二、大学第二课堂的地位及发展原因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续。第二课堂拥有更加丰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更多方式的媒体资源,是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有着显著优点和独特优势。第二课堂的管理系统更具有开放性、组织方式显现出灵活性、资源配置更合理。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对创造性的培养,不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出拥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能培养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国家早就重视到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强调重视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项有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方面深刻认识真理,同时对学生亲身实践真知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途径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就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制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计划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课堂开设的课堂基础上,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第一课堂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二)建立完善的运行和奖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有利于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实行第二课堂时先建立好运行机制,在过程中有实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奖励的性质是对学生努力的成果的肯定,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是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特长的好平台。

(三)教师专业指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

第二课堂由学生自主选择,能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认可度,两方面同时乐意接受,才能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一方面,要对将要负责实践课程指导的任课教师进行培养和管理,保证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把第二课堂活动开发成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并且受益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高校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第二课堂形式内容要不断创新

使之适应教学改革和时展,成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好项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比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爱好与特长,既能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还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四、总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第一课堂的专业保障,只有和专业紧密结合的活动,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被学生接受。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是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学改革的教学活动,它的开展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深化发展和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纵观现今的教育情况,许多高校对第二课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从而在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

[2]时椿茹,蔡潇,刘世双.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6).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4]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5]王霆章,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有效性[J].化工高等教育,1991(03).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2

关键词:社团第二课堂创新

一、高校第二课堂与学生社团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说是第一课堂以外的全部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选修课、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综合。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而专业学术社团是各类大学生社团中与第二课堂在活动开展及活动内容上最接近的一种学生社团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老师来主导,而学生学术型社团主要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二者的结合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本文所谈到的创新型第二课堂,就是把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的第二课堂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教师则担当指导和顾问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这正是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中对人的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笔者将学生学术性社团与第二课堂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一种综合的社会生存能力!这也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引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来讲,如图,就是能力的冰山理论,其中所描述的方法能力就是在二者结合后能够锻炼的能力。

三、目标与思路

基于创新专业社团而开展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主要的内容是将原来老师的管理与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例如,第二课堂任务下达到创新学术社团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管理团队,学生管理团队针对任务的要求和团队专业背景将任务分解到各个任务团队并寻找专业指导老师,然后任务团队中的成员对任务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发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新的任务型管理与组织模式实施过程,首先要面对和学会的就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然后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要合理分工,而分工就涉及到对各方面专业能力的需求。进而,在对专业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就把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最重要的方法能力学到手,会于心。

四、实施方法与过程:

1、首先,立足学科专业创建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组织与管理团队。在整个管理团队中要明确“学生社团”这种组织模式在第二课堂中的定位,学生是创新专业社团型第二课堂的主体,指导老师和技术顾问是创新型第二课堂的导演和顾问。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竞赛,建立选拔制度,组建竞赛团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创新创意大赛等等,提升第二课堂的专业技能水平,反辅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

2、为了营造创新型第二课堂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可以为其配备专门的日常活动场所,设立专门的会议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同时建立活动场所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从软、硬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多渠道拓宽创新型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如: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促进其就业。同时,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如:组织专业社团中的学生会员在暑期、寒假开展下厂实习和暑期科技研发竞赛活动,以更好地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目标,实现多渠道拓宽第二课堂的目的。

总之,这种新模式的实践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创新,这种创新型第二课堂是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孵化器,对学校第一课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反辅功能,多元化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方法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而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翀;大学生素质模型的理论建构与素质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3]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冯正志;对技校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3

[关键词]第二课堂;就业能力;模拟广交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3―0166―02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国家也将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部级重点教育课程来建设。尤其对于独立院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独立院校的教学活动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它不同于重点高校,重点高校非常重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区分于高职院校,不能仅仅以“结果“为导向,直接培养岗位性人才。可以说,独立院校的学生,既要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要能够实际灵活运用理论,提高就业能力,这就决定了独立院校在校内绝对不能仅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还要提供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的“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也就是校内进行“课外活动”,通常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学术文化活动、社会工作等五大类。它能够国内高校学生身心、知识面、创新精神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高校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通常大多数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活动频繁,重要的是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即体现了上段中阐述的“实践教育”的意义,进而提高其就业工作能力。它的特点主要包括:

与第一课堂相互统一

第一课堂通常讲授的都是传统的知识点,很少有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够真正掌握。第二课堂则与第一课堂,互相配合,同样以育人教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开放性的课外活动。

(二)感染力强

相比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运行良好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而言,更加具备感染力,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群体当中,提高其团队能力,并且它的引导只能是非强制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深化第一课堂知识点

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来说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以活动文化的张力来解决第一课堂所面对的问题,为第一课堂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反之,第一课堂的全面提升又为第二课堂延展了活动空间和时间,为第二课堂活动发展的提供了条件。

(四)弥补第一课堂的教学缺点

第二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嘀嗒提高了与老师和同学交际和应变的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大大地提高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融入学生活动的群体当中,以便更容易的开展工作。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以本人工作单位为例,为了提高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率,2014年7-10月,本单位对往届毕业生发出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表。根据截止2014年9月份收集回来的数据分析情况如下:

(1)专业――职业匹配度

经济类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有:银行、保险、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广告公司、咨询公司、证券、房地产、it、旅行社、酒店管理、会计事务所等。如下图所示,调查毕业生当中目前所从事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仅占20%,专业不对口仅认为有部分关联的人员占到49%,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单独某一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并不足以能保证其从事到自身专业能力匹配度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2)工作满意度及胜任度

根据调查,目前经管类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分布如下图所示,有50%的毕业生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

同时,72%的学生主为在工作中自己能较好的用任工作,并且45%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或部门的骨干力量。

结合以上数据说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管类毕业生,虽然专业匹配度一般,但是在工作中却能良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必然还有其他能力素质上的培养。

(3)个人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毕业生当中认为母校较成功的培养了他们的个人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团活动)、提任学生干部、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几个环节对他们就业帮助较大。

(4)综合素质培养

如下图所示,调查的毕业生认为影响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知识面、专业对口程度与个人专业理论水平,且多数学生认为母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创新性、适应性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通过若干毕业生反馈需求可以看到,毕业生都更加希望院校能够多开展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第二课堂”活动展示――以模拟广交会为例

2012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的“模拟广交会”活动正式启动,如今已成功举办四节,成为本单位品牌活动之一。模拟广交会是参照广交会而形成的,形式是让同学们自由组队成立模拟企业,扮演采购员、销售员、客商的角色,自由参与商品贸易,最终通过对模拟企业的营销成本、利润核算,最终评选出优胜模拟企业的一个学生活动。

模拟广交会属于典型的“第二课堂”,其开展意义在于:首先,从各方面考察且培养参赛队伍对贸易、营销、管理、税务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参赛队伍通过此机会学习团队协作精神、表达与沟通能力、拉取赞助商家的本领,大面积与社会接触,了解真实市场交易规则,使同学们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第三,通过此平台,提高展示个人才艺和运用现代展示工具的能力;第四,让学生对广交会产生认知,并且更真实模拟广交会运作模式;最后,也能为其他各个系的同学提供了共同进步、友好交流的平台,而大赛也必将成为中大新华学院的交流盛会。总之,每一届本单位模拟广交会的举办,都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使同学们学以致用、开拓思维、勇于创新,体现“经世致用、管人悟道”的教育理念。

以2014年模拟广交会为例,来自wings团队的12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的梁小园及骆思媚,仅有两人的团队,却凭借自己的实力,连续三年参展,短短三天,获利三千余元,从前期准备到摊位布置,从营销策略到推广能力,都能将书本的知识灵活应用与现实销售过程中,并在会后,还能将其经验展现和传授给其他同学,成为了本单位灵活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成果之一。

四、促进第二课堂未来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的措施

(一)实行三学期制改革

现有学制为春秋两大学年,由于各个专业排课不同,导致很多活动,部分同学由于上课无法集中参加,甚至出现为了参加活动逃课的现象。所以,建议在保证原有学期制优势不丧失的基础上,其中两个学期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并推进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前提下,对课时较少的课程集中排课,打破以往集中学习、整齐化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限制。第三个学期则集中资源,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优秀者可抵理论课时学分。

(二)引进“双师型”教师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强调的是学历和的数量。从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成为高校教师是主要的职业路径。这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的优点无疑是理论性强,但弱点是自身缺乏商务实践经历,没有实际经验的亲身感悟,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一定的难度。仅靠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简言之,吸引有实际工作经验且具备教师资质的人士来高校任教的有效机制目前尚属缺位,应尽快建立。

(三)丰富学生考核方式

原有的考核方式,都是集中在期末进行考核的方式。而如果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效果纳入考核的范围,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现状;调查研究;数学社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构建科学的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2月-5月期间对我校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够清晰把握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在我校两个校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回收问卷占总数的88.2%,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和代表性。主要对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的现状,总结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更好的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依据。

在调查的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6.1%,女生占33.9%,男女比例约为2:1,男女比例符合我校作为工科院校的实际;大一占样本总数的50.9%,大二占样本总数的45.8%,大三占样本总数的3.3%,样本的年级分布也符合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要面向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分析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占仅29.7%,而不了解(48.4%)和说不清(21.9%)的学生占了大多数(70%以上)。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认为二者都重要。

有近一半的学生(47.4%)认为很有必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仅有少部分(1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剩下(34.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今后积极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在参与渠道上,希望通过数学社团各类活动占比重最大,其比重接近40%,其次是课外补习班和各类比赛,两者总比例超过50%。此外,知道(75.3%)并愿意参加数学社团(50.9%)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可见,我校以数学社团作为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被学生接受和欢迎的。

对于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锻炼自我”与“丰富校园生活”两种答案比重较大,分别是48.8%和38.9%,而“扩大朋友圈子”也有30.4%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较强。

从参与目的来看,我校大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呈理性表现。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所占比例最大,占62.7%,其次是“兴趣使然”,占28.6%,。而“无目的、打发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低于8%。

在对我校现有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满意与否,39.8%的学生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50%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低于10%的选择“不满意”,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惠及了绝大多数学生。

约3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活动类型少,另外有约26%的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低,有约2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单调有局限性且受活动经费、地点等限制。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娱乐性欠缺不太满意,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娱乐性和意义性,使得娱乐与活动相结合。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活动的种类。这表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力度和补充效用还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学生对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持肯定评价,另有部分学生在肯定基础上指出了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等。

三、结论与思考

1、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分析

(1)学生对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受学业、宣传力度、活动形式等影响参与的程度。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较深,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选择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折中措施,所以偶尔参加与几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从参与动因来看,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盲从或打发时间而参加数学第二课堂的比例很小。从参与形式上,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数学第二课堂的多样性,扩大活动种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

(3)学生普遍认同数学第二课堂以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应用数学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问题及对策

(1)参与和不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目前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为此,应加强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努力构建适应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和扶持,继续扶持数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动数学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数学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紧密挂钩。

(2)同学们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呈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我校大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数学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调查显示,我校的数学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但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师们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活动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傅进军 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英杰刘宝存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5

abstract:Cultivatingandpracticingthesocialistcorevaluesisthestrategictaskofpromotingthegreatcaus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realizing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andtheChinesedream,andatoppriorityofthecurr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Basedonthestakeholdertheory,orientingatthefourstakeholdersincultivatingcollegestudents'corevalues:students,parents,teachersandemployers,thisarticleselects20universitiesinLiaoningprovince,and200employeraroundChinaforsamplingsurvey.itanalyzedtheeffectandlimitationsofthecurrentuniversitythroughafirstclasseducationofthecorevalues,exploresthecarrierandefficacyofcorevaluesthroughthesecondclassroomeducation.Combinedwithdataanalysisandthinking,theauthorputsforwardthebasicstrategy:continuousdeepeningpropaganda,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socialpracticeeduc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

关键词:第二课堂;利益相关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Keywords:secondclassroom;stakeholders;socialistcorevalue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52-03

0引言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最新要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目标,或者被组织目标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罗索夫斯基第一次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视高校为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机构。将该理论引入到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同时这一培育效果又将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个体或者群体。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第二课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

学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学生是高校存在的理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而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格修养,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大学生无疑是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群众意识到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学生家长不再仅仅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育领域的众多改革与措施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除了在特定背景下去评估教育是否应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外,还需要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投资者――家长的“声音”[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而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而且最为深入的人,是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能替代的,换句话说,家长是学生发展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教师作为与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密切的人员,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盲目性、跟随性,教师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学生吸收、学习,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与高校是人才输送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也要将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彰显育人价值,提升学校实力。企业作为与高校人才联系最密切的群体,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3]。高校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观念,提升高校输出人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因此,企业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本人、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及用人单位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研究他们的认识和需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2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面向辽宁省内的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高校涵盖中管高校、部属高校(非中管)、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四个类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基础,其中面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6份,回收率为98.8%;面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面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面向企业高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问卷主要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2.1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79%的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总结的非常全面、提纲挈领,而仅有21%的学生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了解到核心价值观,这说明第一课堂在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89%的学生家长认为高校向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91%的高校教师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83%的企业高管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71%的企业高管表示会在招聘时着重考虑大学生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普遍认可,各方面对此项工作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2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

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现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一般,甚至有11%学生认为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还有待提升。31%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25%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氛围冷淡,27%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2%的学生家长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35%的高校教师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30%的高校教师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5%的企业高管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由此可见,各利益相关者对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认可度不高,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主要是“只知其理、不能实践”、“形式死板”、“氛围冷淡”。这些情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第一课堂受到授课场所、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的限制,因此,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不断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2.3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认识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比较生动有趣,比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直观、有效。64%的学生家长认为通过第二课堂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无法实践、形式单一等劣势,但仍有30%的学生家长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了解。91%的高校教师赞成通过第二课堂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85%的企业高管认为第二课堂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显而易见,对于通过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有着普遍共识,尤其是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高度认同。

对于哪类品牌活动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26%的学生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评选,25%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18%的学生认为是高水平讲座,17%的学生认为是文娱比赛,这四种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认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44%的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25%的认为是高水平讲座,对于其他活动载体则意见比较分散。在高校教师的调查中,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评选、高水平讲座、文娱比赛仍然是受到认可度最高的四种活动类型。而企业高管则更加认可社会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56%的高管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发挥作用,另有21%的企业高管对高水平讲座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表示强烈认同。综上所述,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实践和高水平讲座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都强烈认同,同时对优秀大学生评选、文娱比赛等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认可。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明确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作为第一课堂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对调查问卷的科学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以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为途径,对强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加强宣传思想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校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既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更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发挥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的良好基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体系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学深学实的优秀大学生,并注重发挥他们的朋辈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注重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抢占思想引领的新阵地。高校要善于以学生身边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录制原创歌曲mV、拍摄微电影、创作剧本、制作卡通漫画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要着力打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阵地。要依托高校微博计划,动员全校团支部积极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互动效应。

三是注重推动宣传教育立体化,在新媒体时代仍然要持续深化纸质媒体的改革创新,并充分发挥名人雕塑等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平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2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步是让学生内心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高校在引领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着力依托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清根脉。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高质量地举办京剧、话剧、相声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结合校史、校训等精神符号打造极具学校底蕴的文化精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要着力依托红色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凝聚精神。高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融入到持续开展多年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依托高水平讲座、青年成长沙龙等载体,以阐释中国道路、民族精神、时代使命为主题,邀请名人名家与学生交流座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三是要着力依托学科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合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院系的基础性作用,组织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骨干利用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主题团日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各院系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

3.3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枝繁叶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让学生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行动。高校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通过优化主题设计、完善活动机制、强化成果凝练等举措,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集中性开展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要紧紧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确定若干个实践重点项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建实践队伍走入企业、社区、农村,引导广大同学自觉自发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常态性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4]。通过推动志愿服务向活动品牌化、管理项目化方向发展,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环保、扶贫敬老、帮扶支教等多项服务活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要持久性开展社区挂职活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区挂职工作的规范化和品牌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入社区、深入基层,主动策划开展特色共建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完成社区情况调查报告,在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炎,张瑞,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

[2]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16-02

在传统意义上,第二课堂承载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活动能力”的功能。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通过参加各类活动,能够积累课堂讲授之外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开阔视野、愉悦身心,并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全面提升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小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与第一课堂相对应,第二课堂被称为“课外活动”,它“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以外,围绕育人目标,引导和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以后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刻不容缓,因此,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相对于偏重考试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较为注重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养。而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更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环节,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育人平台,和第一课堂相互补充,能够共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真正重视第二课堂,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上,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由随意自由向规范化转变,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基础上也注重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传输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在活动方式上,尽量扩大活动的范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它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人才的个性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3],对促进学生的综合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作用是第一课堂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潜能。一旦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了表现与发挥,会和以前判若两人,除了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继续发展,并将其潜能转移到实践、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他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都将得到升华。同时,第二课堂也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它能促使老师更显教学理念,转变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扭转注重学生分数的误区,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2小学第二课堂所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的惯性下,第二课堂只是被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第一课堂的点缀、教学课堂的附庸,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这导致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呈现粗放性、经验性和应付性特点,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工作脱节、组织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等问题,影响了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

2.1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

尽管实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主要目的,重视第一课堂的建设,忽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他们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营造一种校园活动范围,”[4]所以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不关心第二课堂,他们只是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成绩的提高。这导致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学习理论的知识,却与实践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低下,有的农村的小学生竟然不能分辨小麦和玉米。另外,随着小学升初中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小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整日面对成堆的作业,努力去提高学习成绩,而对第二课堂活动较少参加,不利于小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如今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父母的疼爱,造成这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忍度较低,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遇到挫折往往考虑客观理由,不能从自身找原因。不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就使他们错过了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强化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精神,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2对第二课堂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过于重视第一课堂,而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存在偏见,这导致许多学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的安排和使用中更多关注的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设施的完善、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第二课堂都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如在人员配置方面,许多学校都配置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和少先大队就成了学校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许多学校的辅导员老师都还兼职其他科目的教学,本身教学任务就比较重,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其工作过于注重管理而非服务。当然,仅仅依靠辅导员老师和少先大队的一些活动来完成一所小学几百人的第二课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直以来第二课堂教育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很难得到学校的认可和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样,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许多学校都修建了漂亮的操场,宽敞的学生活动室,但这些设施的配备都不完善,平时也很少对学生开放,它们的唯一功能就是应付上级的检查。

2.3第二课堂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或者尽管有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际开展工作,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这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及其他教学环节严重脱节。再加上中学优质教学资源短缺,小学升初中压力增大,对小学的成绩考核体系也主要以升入重点初中的人数为标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首先保证的是第一课堂,许多非重点科目,如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经常被挤占,遑论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了。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在成绩考核体系的指导下,多数老师不愿投入精力去组织见效慢、效果不明显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时间上的冲突和设计的不科学,导致教学管理者对第二课堂认识不足、老师不愿参与、学生不能参与的状况。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3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措施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能够调整学生的情绪,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自调能力,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应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育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要提升第二课堂培养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效能,首先要进行思想转变,让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和参与活动时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5]在活动过程中紧扣“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层次性,仅靠第一课堂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部目标,必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培育目标,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统筹规划,加强整合,明确分工,准确定位第二课堂各项具体活动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位置,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保障机制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二课堂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从第二课堂体制机制的完善、师资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第二课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所以,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建立第二课堂保障机制。首先,是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建立一些实践基地、活动场地和辅助设施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经费保障也很重要。目前,尽管许多学校经费都很紧张,主要用来保障第一课堂的教学,但学校可以从政策方面为第二课堂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寻求社会的支持。最后,是师资的保障。第二课堂既然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就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并通过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对专业教师安排一定量的指导任务,教务部门对参与第二课堂指导的教师折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以使第二课堂教育能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从而真正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3.3统筹规划,拓宽第二课堂空间

第二课堂既然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就应当统筹规划,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明确要求,保证质量,还可以与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管理上进行充分衔接,避免冲突。”[6]第二课堂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只要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和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运行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辅导老师的特长与水平,来确定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有以增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有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活动;有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的活动;有以是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活动;有以提高音乐、舞蹈、书法技艺、绘画能力的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需的。总之,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吸引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动的参与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胡晓平.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中学第二课堂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严军.创新中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2010(6).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7

【论文摘要】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高职院校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从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正在深入探索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职教育的研究目前大多侧重于常规课堂教学(以下统称课堂教学)。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部分研究者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活动.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延伸,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但是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中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发挥出它所应有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一、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尽管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各异,但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一直是坚不可摧的。笔者无意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层次不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学校教育中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不应也不能遮蔽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应该得到有效地彰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重要。

l、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学习是通过研究、实际经验和教学而获得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而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或行为上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接触新的信息或技能.通过储存系统、记忆和认知组织等进行保持,并进行强化实践。从而达到行为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当时也许在知识或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缺乏持久性,还需要一个过程来使之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技能。从认知到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经历了高考拼搏被选拔升入高职的学生.面对繁多的教学课程和相对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课时)。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大量的消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课堂教学。

2、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目前高职院的学生或是高考中的失利者.或是来自中专,技校等。基础知识薄弱。整体水平较差。但他们同样希望掌握实用的技能。经过调查。有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改进教学的要求.20.4%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与初高中时代几乎没有差别.仅有17.6%的学生认为上课生动有趣:这说明高职教学工作。如何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新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并体现自身特色.是中国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研究者多从课堂教学人手,然而,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在高职课堂教学上的实践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与其自身学习水平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一线高职教师在尴尬中艰难前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较差,课堂人数太多。大班上课等.这些都是制约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要求人数众多的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学习的过程。难度较大。心理学认为,超预期的难度会加剧人的挫败感。从而导致某种行为终止。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弥补缺陷和不足。促进学习行为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课堂的独特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高职教育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堂教学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呈现和展示无疑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即使是学生到实训室、工作间、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也有一个讲解或演示的过程,而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中.更是离不开大量新信息的输入,时问有限,人数众多,大面积实践的有效性得不到真正保障。以最常见的小组讨论为例。并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加发言.很多学生只是觉得热闹轻松.小组讨论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是沦为一种形式而已。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水平等自由组合,时间充裕,气氛轻松.容易做到真正的习得。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正如有人所说:“我国高职教育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但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方式使之得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坚不可摧的中心地位,其所承载的太多的注意。反而制约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重新审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缺显得尤为迫切。

1、在学院层面上统筹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科学管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绝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一直处于边缘化、民间化的状态。除了少数有影响的考试、竞赛及大型活动由于学院参与了管理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之外.其余的大多由于缺乏明确的安排.疏于管理、得不到必要的指导而流于形式。这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应有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把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院统一的教学管理中,并提前告知各个系部.便于各系部制定自己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设立院级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教师,学院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够吸引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院要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这一点非常重要。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常常会由于经费问题而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此外,要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通过学院层面的宣传,使人人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2、以系部为中心。统筹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关系。建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系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系部要根据具体情况,从活动项目、日期安排、人员配置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合理而详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系部之间要有适当沟通,要兼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以防在时间和人员等方面发生冲突。设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参加到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之中,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引导优秀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以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例。有人认为:“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活动。同时在各个院系招收一部分英语能力突出、管理组织能力强、对此项活动热忱的学生组成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委员会……同时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挑选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骨干配合他们的工作.从而使各个班级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嗍系都要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专人负责。每一项活动的展开情况应定期检查。科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3、以学生为主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学习水平等为基础。组建第二课堂活动板块。高职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习习惯较好,对学业比较重视的学生参加,其他的大多数学生观望之后很快就放弃了。从第二课堂活动中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从中受益。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出发,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再以学科为基点,分层组建科学的活动板块。教师在每一个小组指定专门的学生负责本小组活动.在每一个学科指定专门的学生辅助教师展开活动。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计划和自己的预期成果报告书,由小组负责人和组员商讨后制定。每个科目板块也要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和预期成果报告书。在计划中,每一组、每一板块都要清楚地列出他们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人员。比如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成立英语词汇小组,在每次活动中组员相互鼓励、相互讨论、相互督促共同探讨学习单词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英语学科为基点,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英语听力小组、阅读小组、口语小组、写作小组等。教师制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竞赛活动,把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第二课堂活动就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功能.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8

(1).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生特殊性

1.缺乏自律,学习意识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学院录取控制线低于本科二批录取线,学生多存在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虽然有国外学校合作背景,但是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高,且水平差距大,为教育教学共组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生活优越,心理素质弱: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学院收费较高,录取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在加上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的呵护多,自我意识强,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交际、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引导。

3.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招收的学生多数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文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表现欲望强,对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理想远大,生活定为高: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不少家庭愿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的期望,渴望成功,因此他们很注重个人的发展,远大的理想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如果利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2).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第一,第二课堂改革是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传统教学中第一课堂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难免枯燥乏味,而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间接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第一课堂进行升华与延伸。第二,第二课堂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品格完善与健全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对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第二课堂改革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追求的目标,其与国外学校对接的优势有利于吸取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开展的先进经验,从而使教师、学生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重视。传统教学将注意力多放在第一课堂上,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学设计都予以倾斜,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在整体上未纳入正规呃年度专业培训计划,没有按照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设立相应科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群体性活动,存在随机性强、受客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其次,行动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积极。受思想重视程度的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开展次数有限,规模上多以学校、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主,以系、专业、班级为主的活动较少。时间上多以学期为界限,具体到每月、每周的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为主,达不到第二课堂开展的全员参与目的。最后,形式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受第一课堂教育模式影响,教学内容的被动性选择使得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受到限制。当前第二课堂的许多形式仍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没有紧密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抓紧一条主线:即将第二课堂教学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将第二课堂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第二课堂只是单纯完成学生处、团委布置的活动的模式,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突出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围绕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原则,同时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成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突出两个主体:即重视辅导员能力提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两支力量之一,是第二课堂改革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师的主阵地,辅导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落实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党团组织、班级和社团等组织来进行,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有凝聚力、工作扎实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第二课堂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开展的基础。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他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三个结合:首先,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树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育人观念,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健全系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分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两个课堂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次,坚持与社团组织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可在各个环节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创新等能力,同时社团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的领域。最后,坚持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第二课堂改革要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专业的知识性要不断拓展,专业内涵要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二课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9

【关键词】英语eSp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策略

引言

eSp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个教学模式学下学习英语是可以进行实践训练的,学生也是很容易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的。当然,大学英语教学在eSp教学模式下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重视英语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有价值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单一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新的单词,学生认识了新的单词后,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英语教师在每节的英语课堂上就是指导学生用这些方式学习英语。慢慢地,学生感觉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和阅读英语课文,并没有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也失去了对英语知识的热爱之情。

一些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英语教学中剥夺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师的行为主要体现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而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英语知识。例如,一些学生的英语基础是比较差的,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并没有顾及到这些学生,所以那些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感觉是比较困难的。英语教师运用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极其不利的,英语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

二、大学英语eSp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在eSp教学模式下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在一起是可以为英语教学增加活力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英语的一些理论知识,也可以在英语的第二课堂中参加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学习的英语知识。学生在参加英语课外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英语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习到了有价值的知识,再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可以体验英语环境,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学生是很容易提高学习兴趣的。

2.巩固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如果英语教学只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那么学生是很少有时间锻炼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英语教师在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后,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学习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商务礼仪的对话后,学生可以在第二课堂和同学之间进行分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巩固学习的英语对话。这种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比较有趣的,学生不仅可以娱乐身心,也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大学英语eSp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的策略

1.设置一致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师要想把大学英语eSp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成功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设置一个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是比较系统的。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一个教学目标,同时也在制定的目标的基础上为第二课堂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可以在第一课堂中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后,进入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在第二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第一课堂是相同的,但是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学生在第一课堂主要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而在第二课堂是通过实践完成目标。就这样英语教师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巧妙地把两个课堂融合在一起。

2.授课时间衔接紧密。英语教师在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融合时,设置的上课时间应该是紧密的,这样学生才会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致。英语教师可以在上完理论课后,在第二天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这是可以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一是学生在刚学习完知识后对知识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原因二是英语教师运用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已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师在第二天开展第二课堂,学生是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

3.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在是会对英语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的。英语教师通过给学生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书并茂的英语内容,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当英语教师运用媒体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英语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们,明天我们接着在第二课堂学习这节知R,同学可以在第二课堂表演今天观看的视频内容。”学生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已经对第二课堂的开展迫不及待了。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结语:大学英语eSp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如果英语教学只是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提高应该口语表达能力。如果英语教学只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那么英语教学就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所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人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信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了大学英语eSp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后,将会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英语教学道路。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篇10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