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十篇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十篇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11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1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胡曼莉事件

一、胡曼莉事件及民间非营利组织基本概念

(一)胡曼莉事件简介

1989年5月,胡曼莉为武汉钢铁公司代养孤儿陈斌、陈燕;1992年9月,创办中华绿荫儿童村,该机构在武汉市民政局注册;1995年9月,中华绿荫儿童村迁往福州;1999年7月,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正式成立,同时“丽江妈妈联谊会”同期成立,此次得到了丽江政府的肯定,美国妈妈联谊会之后总计捐给“丽江妈妈联谊会”35万美金;2001年6月,“美国妈妈联谊会”会长张春华将胡曼莉及“丽江妈妈联谊会”告上法庭,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诉讼之路。2007年2月14日,丽江市民政局做出对“丽江妈妈联谊会”给予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3月12日,丽江市政府做出《关于接管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决定》,决定在4月1日以前正式接管由胡曼莉负责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此事件主要涉及的问题组织是“丽江妈妈联谊会”。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

非营利组织(npo),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间组织。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统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其财务管理目标是,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胡曼莉事件中的“丽江妈妈联谊会”是我国较早成立典型的民间非盈利组织。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

1、非营利性

作为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是它的基本属性。非营利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这种组织不应具有明确的牟利宗旨或动机。这一属性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被普遍认同的;第二,它不具有利润分配机制。作为非营利组织,不应有分红机制,它可以开展经营活动,但经营所得不能通过任何形式转化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关于这一点,很多国家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非营利组织不得把经营所得分配给所有者。第三,它的财产及其运作财产的收益不归属任何个人,而属于社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其主要的财产应当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其他公益性的资源,不应来源于市场,所以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基础不应是私人产权,也不应是国家产权,而应当是基于捐赠等公益资源的公益产权。

2、非政府性

非政府性也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是这类社会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非营利组织的非政府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自治性,在决策机制上不依赖于政府,在组织上独立于政府;二是具有草根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像政府那样的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不是权力的运作机制,而是面向受益者的社会服务机构,是一种网络式、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三是不存在垄断性的权力控制和支配机制,特别是不存在行政垄断性的权力控制。

3、志愿公益性

志愿公益性也是非营利组织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公益性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主要资源来源于社会,是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捐赠形成的。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源来源于社会,他们的产权基础既不应是私人产权也不会是国家产权,而应当是区别于私人产权和国家产权的新的产权形式(即公益产权)。这种公益产权是基于捐赠和志愿服务形成的、面向提供各种公益性或互益的特殊的产权形式,来源于社会并用之于社会,其运作管理要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1、非营利组织多数规模小、组织不健全、管理滞后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制度及核算方式选用等情况多种多样,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丽江妈妈联谊会”内部并未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更不用说规范的会计操作了,基本上是胡曼莉在摸索中管理。

2、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尤其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主要体现在捐赠法、审计法、会计法、税法、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方面,严格地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监督的完善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财务监督。现实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颁布了法规政策,但民间非营利组织也是不按规章办事。

此外还有,非营利组织的经济业务类型多,会计人员缺乏项目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会计研究领域缺少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等。

三、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缺乏

目前,我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胡曼莉事件中,“丽江妈妈联谊会”内部运转透露出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胡曼莉对马立超的解释是她不懂财务知识,但又是由她这个不懂会计的人来管学校的财务工作。

2、会计工作不规范,财务信息缺失透明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不适用于《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企业类的会计制度,长期以来使用的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地方性社团会计制度等行业性会计制度。财会人员素质低下,以及票据不全:面对马立超的质疑,胡曼莉解释说她的会计不懂账,而为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做账的会计就是当年胡曼莉收养的孤儿陈斌,马立超就派了一名会计去帮她做账,“帮她做了三个月,会计回来说,她的账目非常乱,有些账根本就做不下去”。

3、自律机制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不存在利润指标,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多数组织缺乏公布其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同时,登记管理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年检报告的形式进行的,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在此事件中,丽江地区行署审计局只对“丽江妈妈联谊会”做了两次审计工作,都是在张春华强烈要求下推动的。

四、对策探讨

1、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于组织本身的目标。民间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的。因此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财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一定要让他们明确自身的使命,从思想上认识到其有别于企事业单位财务的特点。

2、建立内部问责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责任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即理事会、监事会;二是会计责任。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战略目标,资金流动过程,财务管理手段,绩效评估机制等。在法定代表人、成员、从业人员、资助者、受益者、支持者、合作者等相关利害者之间建立问责关系和契约关系,比如资助者的回访机制,资助者和受益者的沟通机制,支持者、合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机制等。通过完善机制的方法来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和内控体系。为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运作,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做到:一是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机构、财务人员、财务制度、财务计划、财务核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二是建立财务会计控制体系,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体系、一般要素控制体系(人、财、物)等方面。

3、加强支出费用的管理

组织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非营利性并不是说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而是指其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从事营利活动,而是实现非营利宗旨,用企业的运营方式获取收入,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费用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费用的管理,应当按费用的用途分为业务活动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进行。业务活动费用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规划与监督,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管理费用则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

4、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

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三大主表为: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应明确将财务报告向相关的个人、企业和单位提供,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当向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接受、使用捐赠和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财务监督和评价机制,实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制度。非营利组织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社会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财务会计报告要经过内部和外部审计。管理人员的工资与福利要透明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内外各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只有加强内外管理监督,才能不断地提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发挥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昭伟.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管理研究[J].社团理论研究,2005(07).

[2]李惠萍,俞燕.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非盈利财务研究,2010(7).

[3]徐奋.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0(06).

[4]李琼燕.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有待规范[J].广西会计,2001(1).

[5]李玉平,王春燕.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中美比较及趋势展望[J].齐鲁珠坛,2005(06).

[6]李春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01).

[7]宗鸣.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初探[J].财务与管理,2010(07).

[8]吴昭含.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辽宁经济,2010(08).

[9]范玉华.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09(02).

[10]王国生.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中美比较[J].财会月刊,2006(03).

[11]赵宏伟.浅析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9(01).

[12]雷淑琴.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之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1).

[13]李定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中美比较[J].商业时代,2005(26).

[14]王静.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浅析[J].财务与审计,2011(10).

[15]朱佳.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26).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2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财务绩效管理

2004年8月18日,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二是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三是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组织的财务绩效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决定了其组织制度中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其组织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和捐赠财物。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单一且极不稳定等因素使得组织陷入了一场资源争夺战当中。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难以测度影响着组织的绩效管理。再次,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内部运营情况紊乱,内部人才短缺、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组织内部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不完善。

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实施有效的财务绩效管理。具有良好战略导向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既能使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争夺资源中获取竞争优势,又能改善组织结构和内部运营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从而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重复使用率,优化社会资源整体配置。无论对于有限资源的现代社会,还是对于建设高效节能型环保社会,建立非营利组织高效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财务绩效管理流程

(一)财务绩效计划。要进行有效的财务绩效管理,绩效计划是基础,而绩效计划的关键是建立财务绩效目标。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和捐赠财物。因此,资源最优配置应成为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企业的财务主管在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财务资源时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为了便于管理,财务绩效管理目标可以作为一个体系设计,包括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等。例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社会目标;“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经济目标;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生态目标。

(二)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实现绩效计划的重要保证。财务绩效计划是在财务活动开展前作出的。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因素十分复杂,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保证绩效计划的实现,必须对绩效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财务控制。财务控制起始于财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实际情况与相关指标数值有较大差异,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并找出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制约因素加以控制,以尽可能地使实际结果接近计划目标。财务控制主要包括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指标差异的发现、分析和纠正,以及对执行人员的奖励和处罚。

(三)财务绩效评估。财务绩效评估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以评估组织目前财务状况、资金来源是否稳定、资金分配是否合理、预算成本超支情况以及对财务人员的考核,等等。财务绩效评估是对财务活动的效果做出准确评价,用以进一步改进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必须落实风险责任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企业战略、风险控制与价值评价的有机衔接;二是综合运用采用风险调整指标;三是落实风险价值贡献与风险损失承担责任制,实现薪酬制度与业绩考评制度的紧密挂钩。财务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财务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pRometHee法。值得指出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财务指标体系不同于企业,因此应根据其所具有的行业特征、经营特点、管理特征等选择具体的财务指标体系。

(四)绩效反馈。绩效评估后,组织管理人员一定要把评估的结果对组织人员进行反馈,分析这一绩效期间完成计划任务的心得,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原因,如何改进等。绩效考评结果可直接与员工经济性激励措施,如工资、奖金等挂钩,也可以直接与非经济激励措施,如荣誉、工作条件的改善、提供发展机会等相联系。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环节,也是进行绩效管理的根本,评估不是目的,只有通过评估分析结果,巩固优势弥补劣势,才能确保管理落实到位。

三、思考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我国目前有少数民间非营利组织存在缺乏专业人员、账目管理混乱、不执行规范的会计制度、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有的单位甚至出现财务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民间组织社会监督的需要,更是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需要。财政部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应了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与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配套与协调,统一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标准,有利于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行为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升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各界的诚信度,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规范发展。

(二)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认识。民间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受到管理人员的普遍重视。但非营利组织至今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流程。因此,理论界与实务界必须加大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研究力度。同时,让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员明确认识到,建立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体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非营利组织内在功能的实现,而且关系到非营利组织社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应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使员工改变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漠视、消极态度,正确对待管理工作,从各方面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动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建立信息系统,保证绩效管理的准确和有效。完备的资料和数据是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由于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所需信息量大,涉及社会范围广,从而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是一项相当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必须建立针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帮助民间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便于财务数据的收集和交换,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该系统也可纳入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成为登记管理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管理的新手段。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3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内部控制

2004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联合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并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本单位的会计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等。但2007年发生的牙防组事件,却突显出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监管不力

有的单位领导虽然兼任民间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但对其财务管理不重视,造成了许多开支不符合要求,报销审批制度不规范。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为所欲为,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经费支出不透明,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

(二)财会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一是没有规范的账簿,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认为盈亏是自己的,做不做账无所谓,有的记记流水账,没有原始凭证,有的甚至连流水账都没有。在收入方面不使用财政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而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收据收款,或者就像牙防组那样借用牙防基金会的票据收款,以逃避管理;有不少“官办”民间非营利组织还使用财政监制的“收款收据”,以逃避财政部门对其预算外资金的留成和管理,以至使付款企业的费用因票据不合法而不能在税前扣除;还有些组织收了款不给任何收据。在费用的支出方面,虚列公务支出和会议支出,而其中却包含了大量的各项劳务费用,且大量发放补贴、劳务、奖金、过节补助费用,有时从事业支出列支,有时从专项经费列支,且标准不统一,名目繁多,支出随意。

二是成本管理混乱。许多“民办学校”、“校中校”在计算教学成本时,将学校购建教室、校舍的资产成本一次性地计作教学成本。之所以要人为膨胀教学成本,是为了报送物价部门,好让物价部门根据“补偿成本、略有赢余”的原则确定学费收取标准。这也是“非营利”的教育能够演变成“暴利”行业的重要原因。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上岗,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偷税现象严重

一是不按税法要求办理纳税登记与申报;二是账面上不计或少计收入、乱计成本费用,偷逃营业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等;三是个人(包括出资人和员工)净收入不按税法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界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目前,许多所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登记为“民办”,但实质是“官办”。他们和政府内部的职能部门往往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或者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指定挂靠在一个直接听命的关联单位,他们利用政府资源谋求部门和个人利益。在行政事业编制、行政许可、收费限制等行政约束面前他们自称为“民”,而在社会和百姓面前行使权利、收取利益时他们就成了“官”。这是许多所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思路统一、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法规体系,应严格理清官办和民办、公益和私益、营利和非营利的界限。将各种官办的“灰色收入地带”根据其性质分别归位。凡具有行政职能的划归行政单位系列;凡国家出资的公益非营利机构(如官办协会等)划归事业单位系列;凡国家出资的营利组织、或者民间出资的私营组织划归企业系列;只有真正由民间出资的、且受到严格监管的非营利组织(如民办协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管基金会等)才能划归民间非营利组织系列。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为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放开公益性捐赠扣除限制打下科学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目前,我国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主要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以登记管理为内容的法规,不像国家规范企业那样,既有《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的法规,又有《公司法》等规范企业运作的法规。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因此,其行业自律无法进行。

为解决此问题,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思路统一、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法规体系之内,从根本上堵塞民间非营利组织运作无法可依的漏洞。

(三)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有关登记管理条例,在我国成立社会团体,全国性的需要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和跨行政区域的需要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也要有与其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一般起点为3万元)且需要提交验资报告。但在现实中,有许多登记机关只需要出资人提交存款复印件即可,从而导致民间非营利组织出现“空壳”现象。而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本是监督组织正常运作的一个有力手段,而现实中又多是流于形式。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年检也要切实地“检”。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来说,特别要注意检验其非营利性。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所谓的非营利,实质是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关系。因此,物价部门的监管显得格外重要。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上报物价部门,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并切实检查落实。逐步改变目前社会上几乎所有的“监管物价”都比“市场物价”更高的奇怪现象。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如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一是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的检查;二是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三是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的检查。并根据《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会计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加强税务稽查,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打击偷税行为。

(四)积极开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出资人和管理人培训,使其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并以《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为内容,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会人员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根本素质。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4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会计制度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体系之外,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配盈余,享受免税优待,依法成立的组织。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群众团体组织,如各类团体、协会等,数量多、分布广、社会影响大;另一类是带公益性质的事业组织,包括各类学校、医院、图书馆、文艺体育机构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已经逐渐成为除政府、企业外,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非营利组织不同于营利组织的目标与财务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管理会计与营利组织虽有某些共性,但更具有区别于企业管理会计的特殊性:第一,顾客的消费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费用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取。第二,缺少利润指标,管理的系统性出现缺损、不够完整,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较大,不同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第三,非营利组织权责利不是十分明确。由于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权责利也就难以划分。第四,所有权形式特殊。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通常对损益不进行会计核算。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

(1)内部监管薄弱。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对资产的控制权通过造假牟取私利。如果经营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少必要的关注,组织内部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监管就会松懈,甚至不加管理或不从制度上予以控制,从而导致监管失控。同时,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素质较差,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较低。这样他们往往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新出现的业务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准则进行正确处理,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得以正确反映。

(2)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法规体系建立较晚。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相关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并颁布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

(二)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授权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同时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对单位高管应进行《会计法》等有关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的培训,改革和完善会计从业资质和技术职称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2)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法规体系。成立以财政部门作监管主体,审计、税务、人行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通过定期抽查或联合互查的方式,检查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促进会计监管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规范和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健全会计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规范会计监管工作的方法、工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建议

(1)建立交流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经验和资源共享,对于信息的提供方和接受方都要求我们要有主动性。同时,可以在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一个协调机构。

(2)建立培训基地,提供民非组织观摩学习场所。可以提倡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对非营利组织的成员进行会计相关的培训,可以收取合理的培训费用。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非组织会计人员的督促和管理,鼓励他们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

(3)倡导服务团队,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审计机构可以成为民非组织的服务团队,这个过程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政府可以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补贴。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不仅要管理,更要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举。

(4)可以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跟国际惯例趋同。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织飞速发展,以及民间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快立法的步伐,与时俱进,尽可能为民非组织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这样非营利组织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5)非营利组织通常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我国的税收制度把民间非营利组织视同“准企业”看待,涉及到的税种大致有十三项。为避免税收成为民非组织的一项或有负债,统一民非组织税收制度,明确减免税规定势在必行。同时,税法应体现对捐赠者的鼓励,对捐赠单位或个人因捐赠所涉及到的税收条款应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

五、总结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建立更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有助于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5

【关键词】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现状;对策

非营利组织(npo)是一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具有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6个基本特征(萨拉蒙,1995)。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以其特有的社会公益性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在构建和谐社会、救助受灾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剖析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务治理对策。

一、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特征

公司财务治理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生成程序、生成质量以及呈报机制进行规范,运用各项财权制度,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在公司财务治理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保障治理有效的重要前提。当然,治理中也要借助公司外部的市场力量,对公司内部各财权持有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市场制约,用严刑峻法和高昂的违规成本来迫使管理者执行制度。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大多为捐赠,因此资金的提供者对于组织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与公司财务治理比较,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特殊产权下剩余要求权的缺失

在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受益权主体是一致的,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问题。而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缘于捐赠行为带来的问题(法玛和詹森,1983)。在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中,资源提供者提供了组织赖以存在的捐赠性经济资源,却不提出剩余要求权,理事会和管理者具体资源的公益性使用,委托权、受托权、受益权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由此造成受益权与控制权分离、使用权受限以及受益主体虚拟化(王名、贾西津,2003)。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与财务腐败,最终产生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

(二)特殊的理财目标和信息披露要求

西姆和斯格尔(1997)通过对比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财务

管理目标后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实现组织的行为目标和社会责任;于国旺(2007)针对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治理的改善问题,提出非营利组织在财权上也具有所有权、控制权与受益权“三权分离”的特点,认为社会公众也是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因此,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正常运行,管理者必须向捐赠人保证其投入的资源没有被侵占,必须向捐赠人和社会公众披露捐赠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确保“公益产权”责任的实现。

(三)特殊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相关利益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可以归纳为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从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利益群体角度来看,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结构应该是由非营利组织受益人的人(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的理事)以及捐赠者在理事会决策中的权利和天赋特权,集中思考相关利益群体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包括非营利组织理事会与捐赠者的权利和责任、治理接管原则、政府部门的作用与影响、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报酬等。为确保治理规范、有效,必须制定相应的财务治理机制,其中财务监督与激励是核心内容。

(四)特殊的治理环境

詹森(1983)认为,组织治理的力量有4种:外部控制系统中的资本控制市场、司法系统、产品要素市场及内部控制系统。对于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来说,其资金来源于捐赠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不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由于组织管理者的机会行为差异以及政府法律的不健全,司法控制很难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产品和要素市场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评价组织对资源的运用效率,而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不在竞争市场中正常交易,要素市场不适用于非营利组织。因此,政府法律法规和监控体系的完善,以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是确保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目标得以实现的两大要素。

综上,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由于特殊的产权关系,导致其财务治理完全不同于公司财务治理。然而,与上市公司一样,非营利组织也具有公众产权特性,尽管出资者不求回报,但同样关注出资财产的使用情况,需要向出资者披露财务信息。因此,根据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并结合其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财务治理对策,必将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现状

弗鲁姆金和凯姆(2000)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和捐赠者的信心问题;二是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效率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为进一步发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在财务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浙江绍兴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例,对其从产权特征、类型、主要服务对象、资产规模及来源构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信息披露情况以及有无项目审计和年度审计、绩效预算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问题有:

(一)“官民二重性”产权特征阻碍了组织的市场化发展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慈善总会)看似民间组织,实则由政府托管,“政府行为”大于“公益”。其会长一般由民间企业家担任,但实际的管理决策权基本属于民政局,一般由民政局领导兼任。除政府托管的慈善总会外,其它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法规和政策上的严格的制度限制。我国政府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原则和非竞争性原则。由于门槛高、限制多,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民众成立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即便设立,也无法通过登记注册来获得合法地位。因此,目前真正的民间自发性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建立缺乏良好的治理环境,未得到很好的培育。政府行为阻碍了组织的市场化发展。

(二)政府对组织运营监管不力,缺乏良好的财务治理环境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非营利组织虽然登记成立不太容易,但成立以后,除了象征性地接受财务管理方面的“年检”之外,没有任何日常性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约束。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得整个非营利组织内部良莠皆存。近来频频出现的公益腐败现象,实际上已经损害了真正的公益组织。另外,在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如理事会制度、社会监督机制、财务公示制度等方面,现行法规和政策并没有对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得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各行其是、无所适从。

(三)基层慈善组织运作简单,财务治理规范流于形式

根据慈善组织的要求,各地慈善机构都建有会员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机构设置比较完备,内部控制制度也比较完善。慈善基金管理者要求政府提供年度审计和披露会计信息,但由于“不作为”的态度导致没有很好地发动民间慈善捐款,资金匮乏,难以真正发挥慈善组织的功能作用。虽然组织负责人非常欢迎政府审计并愿意披露会计信息,但其审计和要求披露的目的仅仅为了表明自身没有互惠交易和腐败现象。

(四)财务管控体系不够完善

调研发现,各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1.筹资能力缺乏,组织资金供给不足。在目前的政府主导模式下,慈善捐款的来源十分单一,除了由政府发动的带有半强制性质的捐款外,来自于民间的自发捐款很少(突发事件捐款除外)。2.对慈善项目经费的使用没有计划和预算,也不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闲余资金不作投资,只存于银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慈善项目做多做少一个样,不进行慈善项目计划,也不考评管理绩效,导致大多数慈善机构管理者“不作为”。

三、解决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问题的对策

上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政府制度规范方面的原因,也有组织内部财务治理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对策:

(一)放宽进入门槛,培育纯民间的慈善组织

由于政府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障碍以及政府主导的“官民二重性”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导致目前非营利组织“不作为”,严重影响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放低门槛,通过加强制度的完善来培育市场环境,逐步退出慈善事业,最后形成纯民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慈善组织。

(二)加强制度规范和政府及社会监管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承担着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必须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信息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其运作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为了保证公开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政府必须制订非营利组织披露信息的相关内容、标准及披露时间、地点等,建立相应的适合非营利组织的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监督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1.建立、强化外部审计,通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报表及突发项目进行审计,提高社会对组织的信任。2.可疏通举报渠道,鼓励媒体监督,将公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违法事件的发生。3.保持司法独立,一旦发生违法行为,严惩不怠。通过社会监督,树立并保持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诚信形象,为其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建立健全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

1.采取措施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筹资和增值能力,解决组织资金的供给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争取更多的慈善捐款;对闲余资金进行投资和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年初制定预算计划,加强收支管理,对日常开支执行规范的审批程序。3.建立有效的绩效预算考评体系。根据预算落实和执行情况,按年终决算结果进行绩效考评,既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也保证了预算资金的高效使用。

(四)逐步完善组织的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

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或许与现实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还有一段距离,但应该是所有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共同努力的目标。关于财务治理结构,一般来讲,成熟、完善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结构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等组成。当然,在非营利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可能会有所侧重,如在初创期与生存期,主要致力于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建立,而且分离程度低;而在发展期及稳定期,随着外部监督及内部问责程度的提高、组织规模的扩大,决策层与执行层人员与决策内容的分离程度加快,交叉情况逐步减轻。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机制一般包括财务决策、监督与评价机制3个方面,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方面对组织资源的取得和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保证决策授权、执行与监督的分离。1.通过财务授权方式规定各层次的决策地位和能力,在项目决策时采取招投标方式,确保非营利组织应对重大事项、一般事项和基础性事项时的决策效率。2.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覆盖所有职能部门、所有业务环节、所有工作岗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协调和控制机制。常规性事项通过预算和程序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特殊性项目要求通过外部审计监督。通过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行。3.通过目标导向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

综上,笔者认为,通过政府和组织的共同努力,建立规范的财务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促进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效率的提高,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升组织在社会大众中的形象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保证了决策和执行的正确有效分离,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产生决策失误。而且,有效的财务治理还能使组织适应社会外部对其财务公开、透明的要求,逐步实现信息的公开,促使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廉洁自律,促进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名,贾西津.基金的产权结构和治理[J].经济界,2003,(1):40-45.

[2]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治理的经济理论分析[J].审计与经济

研究,2007,(2):66-71.

[3]朱小平,杨妍.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64-68.

[4]SalamonLm,anheierH.k.theemergingnonprofitSectoranoverview[m].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5:1-10.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6

关键词:财务信息;非营利组织;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其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但非营利组织的负面社会形象对大众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和不对称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探究有助于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受关注程度低,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还不完善。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法规包括《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行政方面有《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还有一些部门规定如《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有所规范,但是仍存在规范不具体、涉及组织不全面的问题。比如财政部通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而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拥有众多捐赠者并且逐步壮大的非法人的非营利组织,其不受法规约束,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二)非营利组织披露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在2004年财政部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求非营利组织统一编制财务报告,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有所规范,但其针对的对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组织,非法人的非营利组织不受其约束,从而非法人的非营利组织有的没有正式的会计核算及财务报表公布、有的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有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表公布,造成不同的机构业务核算依据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没有可比性。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恰当

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和第三方中介机构补充验证。非营利组织基于扩大知名度、提高社会公信力等考虑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然而由于披露成本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非营利组织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不完全性。因此,为了保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及正常的诉求,需要监管者要求非营利组织进行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同时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财务信息质量的补充检验,提高信息的公允性。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随着非营利组织资源信息的增加,财务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三张基本报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还应区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及不同来源的资金,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处理和披露,但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还没有这么丰富。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

(一)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较少

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有正式登记的国有非营利组织、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和未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比较少,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针对正式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规范,法律涵盖面比较窄。另一方面,法律的针对性比较模糊,缺少适用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范。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独立性不够

我国非营利组织采用“双重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对非营利机构进行登记注册、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因此,管理层大多有在政府事业机关工作的经历,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将行政管理的做法带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影响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独立性。

(三)非营利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又是获得社会公信力的根本途径。有些非营利组织利用改革强化管理机制,提升社会公信力;而有些组织则偏离其组织理念,利用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打着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人民谋福利的旗子,骗取了捐赠者的信任,将善款私自挪用,谋取个人利益,导致严重丧失了其社会公信力。

(四)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非营利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不同的一点是供给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其更关心非营利组织的效果和效率,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支出比例等;非营利组织拥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受益人虽然拥有剩余控制权,但是作为被捐赠者本身就具有虚拟主体的性质。第三方主体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需求点不同,造成了披露信息内容分散且不充分的现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五)对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支持者,没有起到对财务信息披露充分监管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面临逐渐增长的监管管理成本,政府无法实时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投资者有信息需求和政府了解之间存在时间差,政府监管想要减少时间差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政府由于事务繁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通常情况都是媒体曝光后,政府才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因此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三、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已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形势,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法律规范;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要有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

(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

针对“双重管理”制度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在非营利组织和投资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力,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针对非营利组织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非营利组织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情况,首先,在财务信息披露中增加资金流向准确性、资金去向明细、社会责任、披露满意度等指标来监督披露质量。其次,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事先调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后提前进行公告,并将信息需求包括到信息披露文件中。最后,通过法律规范增加信息使用者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查询途径和查询方式。

(四)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保障非营利组织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和充分披露财务信息。非营利组织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应深入了解组织内部情况,基于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标准并推动组织的各项业务都满足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强化组织内部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明确监管者的角色,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的管理权限,减少管理方面的重叠。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在监管方面的作用,财政部门要定期检查,严防出现会计舞弊和造假行为;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督和审查,针对发现问题的审计报告要责令改正,绝不姑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最后,政府要引入严厉的制裁机制,加大对造假者的惩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降低其造假动机。

四、结论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7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目标会计主体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概述

我国财政部2005年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定义,其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不以营利为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其他类型的行业我国并没有使用“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与其相对应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美国是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和实务比较早和成熟的国家,在1934年美国市政会计全国委员会就了一项适用于政府单位的《市政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规范所有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实务和会计信息披露,于1980年正式了《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又于1985年了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各种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指出: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各类非营利组织均应遵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这样就使得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能够按照同样的标准披露会计信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改革起步较晚,并在某些方面滞后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与国际惯例也存在一定的差距。1997年,财政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先后制定并颁布了许多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至2005年我国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我国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迄今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

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可称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财务信息的目标或财务报表目标。根据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g-――“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规定,企业的通用对外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对预计现金流量有用的信息;企业在一定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权益及其在一定时期内变动的信息。《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4号为非企业组织确定了通用对外财务报告的目标,其规定非企业组织的通用对外财务报告应提供:对制定资源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对评价服务及提供11~95-能力有用的信息;在一定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权益及其在一定时期内变动的信息。政府会计全国理事会在其概念公告第1号中规定,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总目标是提供: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决策及检验会计责任和管理职能有用的财务信息;对评价管理和组织业绩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资财是否按相关法律等要求取得和使用;提供关于资财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非营利组织筹集资财以及满足其现金需求的信息;非营利组织筹集资财活动和偿付负债及承诺能力的信息;提供非营利组织财政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评价非营利组织业绩的信息等。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但实际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为了财政部门统计与决算的需要进行设计,较少能顾及到非营利组织自身财务管理的需要,并弱化了其成本核算职能。这样就使得非营利组织不能根据自身总体的财务情况作出相关决策。以医院会计为例。要将医院的日常经营收支与基本建设分为两个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了适应这一目标,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由于为了基本建设核算的需要,相关的贷款和有关的基建开支要在基本建设账户中进行核算,不利于从整体分析负债和资产,有关利息也直接从贷款资金中支出,当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相应的利息仍在基建账中支付,这样使本应费用化的巨额货款利息支出无法在日常的经营费用进行核算,从而影响了当期经营成果的核算,影响整个业绩的评价。同时,由于医院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对该单位的成本效益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的总体反映,如每年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等指标,并对其投资融资等计划进行相应规划,而致使该医院在进行相关财务决策时缺乏整体的安排计划。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应确定为提供资财分配使用、估测劳务价格、评价劳务能力、评估管理当局业绩和经营以及关于经济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动的信息等。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

美国非营利组织是以基金为基础来组织和运行的,其会计主体是各类基金。基金是指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为从事某种活动或完成某种目的而设立的,用自身平衡的账户来记录现金和其他经济资源、相关的负债和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的财务和会计主体。每个基金都是独立的财务和会计主体,有自己的现金和非现金资源以及相关负债。美国对实行基金制的非营利组织,按照永久限定用途的基金、暂时限定用途的基金和未限定用途的基金分别为不同的会计主体。但是其会计核算方式制度是一致的,虽然平时是各个主体,而在期末可以通过统一的财务处理系统将多个会计主体的数据直接生成为一张会计报表。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虽然平时设置了多个会计主体分别核算,但是在会计报告阶段还是将其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根据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财务报告需要提供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变动的相关信息。这也从客观上也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引入基金概念,以各类基金为主体,用一套自身平衡的账户记录非营利组织相关净资产变动的信息。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包括“在建工程”会计要素。虽然新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这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在建工程”项目,但是对于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适用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样无疑是将基建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列,将其分属于不同的会计系统,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分别开设银行账户,分别记账结账并编制会计报表。这样使得在同一组织下,人为的将一个会计主体分为了两个会计主体。仍以医院会计为例,由于医院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在医院成立阶段已完成,贷款的资金也基本用完,因而更没有将基建账和一般财务账分开记账的必要,若分开则无法通过会计账表了解该医院全面的财务情况,并且每月还必须制作合并报表,需要消耗不必要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资源。由于同时设置不同的几套账,从而使得该组织管理人员无法直接了解该单位全面完整的财务状况,难以实施全面预算以完善内部控制,加大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如

果相关单位管理人员想了解到该单位全部的会计数据,则需要合并两个系统的会计数据,人为的造成协调上的困难。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应该规定一个组织只能是一个会计主体,并可以参考美国相关准则制度,按照不同的资金性质来源设置不同的会计主体分别进行核算。

四、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体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5年的《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关于权责发生制的规则中,基本上并没有对权责发生制度在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应用中进行区分,其中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美国非营利组织具体应用权责发生制时有所不同,在计量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时,需要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在流动基金账户组中,流动基金收人主要以权责发生制核算,如美国高校是按学费等全额确认收入,并通过“备抵坏账”记录估计的坏账支出。流动基金支出的确认则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流动基金中不记录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而在固定资产基金组的固定资产投资账户中记录累计折旧。国外非营利组织一般是分阶段、分部分地实行权责发生制。

我国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就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等相关非营利组织而言,其会计核算还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因此,事业单位支出中只包括现金的实际收付部分,无法反映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以及已经发生而未收到现金的收入,也就是对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隐形债务则无法体现。如医院以实际收到的现金确认医疗收入,而客觋存在的大量欠收的医药费得不到反映,隐藏了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对已经发生尚未支付的借款利息不予确认,夸大了医院可支配的财务资源。另外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消费性欠款及基建工程欠款等都是按照合同进度支付款项,其欠款数额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无法记人该医院的负债,相关会计信息数据也无法反映其负债的实际隋况。另据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此规定可能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的混乱。如目前各高校在核算教育、科研事业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如果在教育、事业收支与经营性收支业务难以区分,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参照美国的有关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过渡。对确认和计量存在困难的资产和负债暂不确认,对未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项目以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补充披露,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五、非营利组织会计报告体系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8

一、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企业会计改革的同时,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于1998年前后形成了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自1999年起逐步建立起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并于2000年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2004年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8年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基本适应了经济转轨时期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非营利主体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适应财政改革需要,财政部于2010年率先从医疗卫生行业入手,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修订了《医院会计制度》;“十二五”时期,为配合财政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适时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以及《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了《机构会计制度》,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公共资金透明度,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稳步推进,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逐u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其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运行体制的不断变革,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在涵盖范围、核算方法等方面逐渐显露出不完善和不协调;随着城镇住房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改革的推进,现行住房公积金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制度也亟待修订。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现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确立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体系,要求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此外,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都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这些战略部署、改革举措和政策安排等,为“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在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从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修订社会保险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等三方面明确了任务和措施。这对于充分发挥会计服务财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一是能够完整反映政府收支信息,有利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会计工作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通过完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完整记录和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全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夯实预算管理的基础,确保各项预算管理政策“落地”,对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能够如实反映政府“家底”,有利于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完善现行政府预算会计的同时,强化政府财务会计功能,可以全面记录政府资产和负债等“存量”信息,完整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以及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有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有效监控政府债务,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信息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能够科学反映政府运行成本,有利于科学评价政府绩效和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会计核算环节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反映政府成本费用信息,实现对政府整体、部门单位、单个项目等资源耗费情况的合理评判,为科学开展政府绩效考评、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扎实有效的信息基础。

四是能够提升财政透明度,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体系,同时生成基于收付实现制的决算报告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并按规定进行审计和公开,可以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显著提升财政透明度,满足权力机关、社会公众等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有助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务实开展政府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加强与国际政府会计相关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深入开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认真研究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医疗、民办医院等社会组织改革和宗教事务管理等政策方针,以及相关最新法规制度,总结提炼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要求;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民政部门、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相关方面,充分了解会计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相关方面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的措施和要求,同时确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本修订思路和修订内容。

二是修改和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根据确定的修订思路和修订内容,起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修订稿,广泛组织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适时。同时,顺应民间非营利组织改革需要,配合相关改革政策,研究制定专门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办法或规定,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做好制度后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包括及时印发与之配套的新旧衔接办法、实施要求和讲解等配套文件,与民政部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广泛开展宣传、培训、监督、指导等各项工作,确保新制度落实到位。

(三)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研究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结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工作。梳理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的最新规定,提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思路。起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稿,组织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模拟测试等工作。适时社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及时印发相关新旧衔接办法,做好制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9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

我国非营利组织不断爆出财务丑闻,最为出名的要算红会的“郭美美事件”,使社会大众已经不再相信红十字会的慈善能力。壹基金的“两千万事件”,虽然壹基金秘书长杨鹏表示,“事实情况不是报道说的那样,2000万与汶川地震无关,与红会也没有关系。”但此次事件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通病――财务管理粗放。追其根源在于,非营利组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像企业那样追求营利,因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没必要像企业一样细致精准,资金的去向也未设置会计账簿来告知公众。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借助精细化在项目与成本方面的理论优势,加之财务管理操作性强、规范统一,有力地监督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存在的问题

民间非营利组织正逐渐走向公募化,组织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收入来源渠道增加,支出用途越来越广泛,其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随之改善。其问题主要表现:

(一)未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失、缺乏针对性的会计指导理论,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目前尚未出台一套完整的国家性《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法》。中国社科院的2013年《慈善蓝皮书》分析,2012年地方政府在慈善立法上领先于国家层面,在实际操作中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需要参照当地的管理制度,全国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监管,也不利于非营利组织间的协作,长期这样很难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团结与进步。2011-2012年国家相继在公益诉讼制度、事业单位改革、社工人才建设、宗教慈善、社团活动、基金会等领域出台了重要法律政策,但国家层面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却迟迟未能出台。不论在政策数量还是创新力度上,地方政府较国家层面在慈善立法上均领先一步。

(二)管理者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才,所以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就成为多数非营利组织的弊病。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的《广东省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财务人员配置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已成为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查发现,仅有29%的组织会计由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超过70%的组织会计为志愿者、外聘兼职人员等担任或由会计公司记账,50%的组织出纳不具有专业背景i。在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上普遍会发现这些问题,比如收支管理不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随意性;还有在决策中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因此,造成了组织资金亏损、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因为其自身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监督体制不同于企业与政府组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归纳为:1.大部分资源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利润同等物而提品或劳务。这就决定了不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其注意力基本集中在非营利组织的贡献结果上,对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财务安排和管理缺少必要的关注;再加上松散的内部财务制约机制与内部控制水平造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监督缺位。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的《广东省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发现少部分机构甚至没有实现财务上会计和出纳的职务分离或没有明确的会计和出纳人员,违背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的预算、支出、审核无人监督,监守自盗的事件更是频发。另一方面,多数非营利机构的会计不是机构的专职人员,会计在参与机构财务内控上显得十分薄弱。41%的组织对银行账户没有做到有效监控,56%的组织对库存现金无限额规定,22%的组织没有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40%的组织对收据管理不完善ii。

(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度较低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者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很难制定出使各个非营利组织都满意的财务公开制度;非营利组织认为自身与企业本质不同,不需要接受国家的财务审查;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进行绩效的对比。作为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提供者――赞助者、捐赠人等则很难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途径来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是否能被谨慎地使用。在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状况的审查中,只有14.7%的非营利组织在年终进行外部审计,而仅进行内部审计的占50.4%,无严格审计的占10.90%这样,缺乏外部审计的非营利组织高达60%以上,另有10.5%的非营利组织无特殊情况不做年度报告可见,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非营利组织自己的手中,公布的范围也由非营利组织决定。2012年7月7日,在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中国红十字会许下承诺――“公开透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7月31日开通上线捐款信息平台,声称可以了解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和企业捐款50万元以上的款项使用情况。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地震期间的捐款是不到10万元的,这就意味着九成以上的捐赠者仍然无法知道自己的钱捐了之后去了哪里,是否按捐赠意愿使用,并且无法确定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iii。

(五)组织公信度差,接受捐赠较少

无形资产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非常重要,甚至超越其有形资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形象也就是社会公信度能够决定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的数量,也是非营利组织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就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时作为第三部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拥有社会与政府的支持,从事健康并且有意义的事业,因此他们一般拥有较好的公信度。目前看来,这种组织公信度正是许多营利组织所缺乏的,民政部数据显示:整个2012年度,我国慈善捐赠总额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较2011年的845亿有所下降,而与2008年以及2010年的破千亿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下滑iv。国内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统计显示,国内捐赠大约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4%,国外捐赠仅仅占2%。而这个数据和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原因就在于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较低,无法吸引营利组织和个人的捐赠v。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篇10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非营利组织,是指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志愿性的特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改革开放民主化、自主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逐渐走上社会管理的平台,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宗教、慈善、环保、工商等等众多领域,成为提供公务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微观规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作为营利组织,源源不断地向市场和社会提供着竞争性商品,充分满足了人们对私人产品的需求;但是,对于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来提供,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这就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结合当代国情,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颁布实施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一是专门法规,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等涉及社会组织的条款;三是配套规章,主要是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社会组织名称、章程、印章、年检、执法、评估、财务、税收、保险等管理规定,以及一些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其次,在政策制度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的重要内容,要求必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三十九章,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强调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些决策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确立了总的制度原则。

截至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3.9万多个,同时,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0万多个。

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问题也正日益凸显,这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社会效应的发挥。

首先,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一是立法层次较低,目前仅局限于各类规章和条例,缺少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二是数量较少,只是明确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程序,并未对其长远发展制定相应措施,内容不够完善。因此,不仅从宏观更高的法律层面上要健全法律体系,也应从微观上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组织结构、权利义务、经费来源、内部制度做出明确规范,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我国多数非营利组织挂靠政府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以政府为主导,缺乏独立性。还有的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在职能、组织形式、观念,活动方式等方面完全依赖于政府,不能完全做到政社分开,无法实现组织目标,进一步压缩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能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甚至造成资源浪费。相反,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实行“归口登记,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许多草根社会组织无法通过登记实现合法化,甚至出现北京草根社会组织12年58次申请登记无果的状况。

最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缺乏完善的外部监督,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财税监督、审计监督等。从“郭美美事件”到“章子怡诈捐门”无不揭示着,在非营利组织活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对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从早期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会计挪用公款案到如今在足协内部掀起的扫赌打黑,非营利组织尤其对于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组织内部控制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组织的社会声誉,并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关注较多,并且财政部等五部委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而忽视了非营利组织在管理运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致使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率低下。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缺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盈利能力较差,现金增加的能力也较差。其投入的现金很难产生增量现金流量,并且很难满足银行要求的一些必要的数据指标,例如: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规模等,所以银行认为非营利组织难以实现还款保证。公立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政府拨款、补助甚至政策支持来实现自身运营,但是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仅仅依靠会费捐助维持发展,难以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筹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次,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体制不健全,财务透明度不高。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整个财务流程只有一名财务人员甚至只由一名非会计从业人员完成,不相容的职务没有分离,不符合相关规定,财务可信度不高。而且不像企业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按期接受政府的审计和社会的监督。因此,社会公众无法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了解资金的使用状况和完整的财务记录。现阶段,要求国内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的呼声越来越高。由非营利组织财务不透明,私设“小金库”引发的各类腐败案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组织声誉。而建立完善的财务机制,提高财务透明,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提高自身公信力的突破口。

最后,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由于资金的匮乏,我国非营利组织专兼职的工作人员较少。在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中,主要依靠志愿者或者离退休人员开展活动。他们大都缺乏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或者创新能力,因此组织运转效率较低,社会效果较小。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甚至草根组织,规模比较小,运行机制不完善,社会影响力较低,致使吸引志愿者参与程度也较低,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尤为明显。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待遇普遍较低,很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不会选择这样的单位就业,这就造成非营利组织的“供血”不足。而专业性的人才恰恰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障,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势在必行。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建议

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使其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健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为了借助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国人大要结合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通过立法支持其继续向前发展。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组织结构、权利义务、经费来源、内部制度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确规范。此外,各地方也应结合本地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以人大的立法为根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工。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为“归口登记,双重管理,分级负责”,而在该体制下,许多草根组织无法通过登记予以合法化,从而限制了非营利组织事业的扩大。因此,我们应探索直接登记的方式,并且通过建立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协会形式,实现其自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公立非营利组织,要着力退行政化,实现民间独立运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组织使命,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体系。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体系应该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对于外部监督,政府应该考虑通过审计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活动实行政府审计,并且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介入非营利组织,实行社会审计,定期公开财务数据,实现财务透明;充分调动舆论的力量,一方面在宣传非营利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在对其进行公开监督,尤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力量实现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对于内部监督,一是要建立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协会,实现自我监督;二是针对组织内部管理混乱、财务不透明的问题,可以借鉴公司体制,设立监事,并定期实行内部审计,公开组织活动信息。

第四,扩大筹资渠道,开拓收入来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以及会员会费。扩大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因此,一是政府要借助舆论努力宣传慈善文化,通过慈善文化的作用带动全社会慈善意识和捐助行动;二是针对社会的捐助尤其是对于零散的个人实物捐赠,政府有义务完善配套服务,畅通捐赠渠道,为个人与相关社会组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三是针对企业的捐赠,政府可以考虑给予更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甚至项目支持政策,鼓励其更多慈善捐赠;四是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把更多专业性的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不仅开拓了组织的收入来源,也增强了其活力。

第五,创新非营利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从业人员保障体系。针对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的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非营利组织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人才战略,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志愿加入非营利组织,政府要为组织内部的从业人员的生活、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

我们关注、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因为在市场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与政府、企业一起承担着社会责任,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依靠市场机制通过私人厂商源源不断地予以提供,而政府限于资金、职能、技术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各类非营利组织填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教育、医疗、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

第二,增进社会的信息沟通,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政府通过非营利组织向企业和民众宣传自己的政策、方针,并予以落实和监督;另一方面企业和民众也借助非营利组织向政府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监督政府行为。

第三,为了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非营利组织起着社会评价和社会裁断的作用。通过对市场和社会产生的矛盾的评价和调解,不仅保护了弱势群体的权益,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四,非营利组织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规模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党的十指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广泛参加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现阶段,我们已经意识到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要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一定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主要参考文献:

[1]廖鸿,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和改革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5.

[2]木椿.2012两会:关于社会组织的话题[J].社团管理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