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2:55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融资

银行表外创新业务的主体是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即外汇资金流入增多时,表外融资活跃,负债头寸大量增加;外汇资金流入减少时,表外融资萎靡,大量敞口头寸被平仓。表外融资的顺周期特征加剧了结售汇波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融资业务数量和品种较多,外资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较少,主要包括海外代付、协议付款、减免保证金、出口发票池、进口开证、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保函(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非融资性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提货担保、贷款承诺、信保押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内保外贷、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等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如汇利通、付汇理财通等。

为了解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情况,本文对大连市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迅速。

一、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

1、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呈折线型上升,增速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从表外融资与进出口额的增长情况看,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随着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表外融资业务占进出口额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上半年达到35.7%。

2、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不断增长,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速快于本外币贷款的增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企业对外汇资金需求增长,促进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本外币贷款的增速。2009年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速仍超过了本外币贷款的增速,超出14个百分点。此外,表外融资业务量与本外币贷款投放量的比例不断提高,2009上半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分别达34.46%、35.82%、49.42%。

3、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增速快于传统型表外融资业务。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4.13亿美元,同比增长88.08%。创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发放量虽然尚小,但增长速度十分显著,增速超过传统产品的3.5倍以上。

二、几个典型产品的发展情况

1、海外代付业务。海外代付业务是境内银行以承诺付款方式请境外行先行支付款项,待融资到期日、客户偿还融资后,境内银行偿付其行本息及相关费用的行为。今年信贷紧缩,银行外汇资金头寸紧张无法为企业提供进出口押汇等表内融资业务,从而选择境外同业进行海外代付。因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占用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所以银行目前办理的海外代付期限均在90天以内。

2、内保外贷业务。内保外贷业务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的海外融资难问题。境内母公司在境内银行有授信额度,而境外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其自身的资信情况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即可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享受境外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内保外贷业务占用银行外债余额指标。

3、远期信用证业务。远期信用证为银行传统表外融资业务,为企业增强资金流动性、延长企业付款期、降低企业付款压力及财务成本提供了保障。目前银行开立的远期信用证多为90天以内。大连辖内2009年累计发放远期信用证14.40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环比下降1.23%。

4、协议付款业务。协议付款业务是由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融资行)向境内的进口商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即中国银行境内分行受海外融资行的委托与境内进口商(即融资申请人)签署协议付款合同后,由海外机构(融资行)将融资款项按进口商指示对外进行付款。

三、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国内流动性趋紧促进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世界经济稳步恢复,大连市进出口企业订单增加,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本外币利差空间较大,一方面企业愿意提前结汇或尽可能少地保有现汇,导致外汇存款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为实现套利,往往利用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推迟对外付汇,使外汇贷款大幅增长。在银行外汇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表外融资业务尤其是代付类业务成为银行解决自有外汇资金短缺、满足客户进口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

2、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促使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较大,现阶段本外币利差仍然存在,在国内外汇贷款报价Libor+300点的情况下,通过表外融资方式从境外融资报价一般为+200个点左右,甚至有银行报价低至+120个点。与国内进口押汇利率相比,海外代付利率较低。

3、银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政策的调整助推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现行外债管理规定,90天以内的海外代付等业务不占用代付申请行的短期外债额度,在银行自身信贷资金不足、短期外债额度趋紧以及企业进口单证合规等情况下,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规模可以无限放大。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将授信主体由海外银行向境内银行的授信,再由境内银行向境内进口企业的授信,改为境外银行直接向境内企业授信,境内银行一般起担保作用,从而将境内银行的外债转为进口企业的外债。

4、人民币升值预期扩大了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企业推迟付汇的意愿增强。基于海外市场nDF一年期报价与国内市场同期限远期交易品种存在较大价差,企业普遍预期人民币将有较大幅度升值,出口收汇尽量提前结汇,进口付汇尽量延后购汇。海外代付等业务可以推迟国内企业进口后实际付汇日期,为企业赚取利差赢得时间。

5、企业进口需求带动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2010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市场对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预期较强。铁矿石涨价预期拉升了企业进口付汇需求,为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空间。据调查,由于国内银行普遍按照“以存定贷”的原则对进出口企业核定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额度,受“存贷比”限制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各商业银行外汇存款普遍减少,造成外汇贷款规模压缩。同时,由于企业减少外汇留存,其进口外汇需求相应大幅增长,从而出现外汇贷款不能满足国内企业进口需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海外代付业务等表外融资业务保证了企业正常的进口付汇融资需求。

四、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收支影响的分析

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各银行外汇头寸较为紧张,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促进企业贸易项下流动资金的周转,支持企业进口付汇增长,加大了外汇资金的流出量。

近年来,随着境内外汇流动性日趋紧张,银行贷款利率逐步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表外融资业务如海外代付业务的海外贷付利率明显低于境内的融资利率,因而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增加融资,促进了企业外汇收支规模的增长。

一些表外融资业务如融资类保函、内保外贷等融资形式可以解决走出去企业海外融资难问题,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境内担保企业都是资信良好、在银行具有一定授信额度的母公司,而境外贷款企业可能是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自身的资信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内保外贷业务的发展。又因境外外汇贷款利率较低,因此颇受一些大型走出去企业的青睐,有利于母子公司外汇收支规模的扩大。

企业利用表外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加大了外汇流入规模,同时表外融资产品也扩大了企业贸易信贷规模,企业资金充裕后,在未来融资产品到期付款时对外付汇量也随之增多,外汇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表外融资业务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通过表外融资业务可减少自身的外汇留存,延期使用人民币购汇以获得预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和避免留存外汇而带来的损失,最终增加了国内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授信审核。多数银行针对不同的表外融资业务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客户的表外融资业务需要经过信贷审批过程,并占用客户的授信额度,必要时提供保证金,授信额度或保证金一般能够覆盖银行所承担的付款责任。

2、统筹管理,将表外业务纳入到本行资产风险管理体系。一些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进行资产分类管理,利用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准确反映风险控制能力和资本抵补能力,以掌握融资风险变动情况。银行通过对资本、风险资产权重、表外信贷业务转换系数来测算和控制风险,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3、加强事后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融资风险。各银行关注融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情况、企业经营业绩及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等,监控企业的资金及货物流向,确保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以规避银行风险。一些外资银行总行、国外母行的审计人员还对分行的表外融资业务进行审查,避免融资风险的产生。

4、加强信息收集和业务培训,提高融资业务水平。各银行通过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对表外业务进行全面风险监测,及时识别并发现风险,有效预警和报告,做好风险成因分析和风险趋势判断等手段,有效控制了融资风险。尽管目前各银行采取了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银行对于在银行贷款审查中,因风险过高不能放贷的企业,选择为其发放表外融资产品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内保外代业务中,同一母公司旗下多个子公司同时办理内保外代业务时,母公司承担风险过大等等。

六、商业银行发展表外融资业务的政策建议

1、实行报备制度,监督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实行贸易融资产品报备制,设置贸易融资产品数据报表,加强对贸易融资数据的监测,在总体上掌握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和产品规模,监督指导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

2、加强检查,避免表外融资业务系统性风险。表外融资业务数据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容易形成监管疏漏,因此,需要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现场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银行表外业务合规经营状况,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系统性风险。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2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

一、有利于扩大我国旅游进口贸易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结构中,出境市场的利润是最高的,但是在整个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占比却不高。人民币升值,对于经营处境业务的旅游企业是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游客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加上欧美国家当前的通货膨胀情况严重,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境外购物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很多原本没有计划进行出境的游客也将出境旅游列入了行程之一。而由于出境的人不断增加,出境游市场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出境游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有利于旅游资产保值

人民币升值促进商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之后,商业房屋资产的价格大幅上升。根据世界上各个国家货币升值的情况分析,货币升值之后都会促进商业房屋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例如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都曾经因为货币升值而出现房屋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加上旅游景点都是垄断性的民族资源,因此,当人民币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之后,人民币就成为了旅游服务贸易的标的资产,出现持续升值的状态,特别是景点本身具有民族性,在资源使用方面无法代替,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旅游资源可能会出现溢价的情况。当然,旅游资源是不可买卖的,是人类共同的资源和财产,旅游企业知识拥有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且是有限的经营权,但是从整体情况分析,人民币升值后,旅游景点的产值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大幅升上的情况,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旅游资产保值。

(二)有利于优化旅游服务贸易经营模式

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这使得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不断降低,很多企业都开始放弃中国市场,寻求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地,虽然短期内对我国企业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在这种压力下,我国企业开始关注创新,关注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很多跨国集团开始出现。

我国旅游企业长期以来的业务主体都是团队观光旅游,由于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对于精品旅游产品和路线的开发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升,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组团式的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散客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传统粗放运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行业发展态势,我国旅游企业必须要细化市场,打造精品产品,优化经营模式,通过优质的项目及服务来吸引客户。

(三)有利于旅游服务贸易境外游客结构

目前,我国入境市场游客的结果依然集中在港澳台地区,这种结构不利于内地旅游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我国境外游客结构的优化,旅游业可以通过调整海外发展战略,从当前的游客结构中国,挖掘目标市场,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和企业的宣传,打造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发挥海外机构的作用,将国内游客目的地转化为入境旅游客源地,形成品牌化运作,加速我国入境游客结构实现更加多元的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抑制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港澳台地区的游客造成的影响较小,因为在港澳台三地人民币基本上可以自由流通。但是,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影响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数量,而外国游客在我国的旅游花费几乎占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一半,外国市场受到影响将给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带来较大的冲击。从下列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到2009年,入境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13187.33万人次下降到2015年的12647.59万人次,下降了2.7%。其中:外国人游客人数从2193.75万人次大幅度下降到2193.75万人次,下降9.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从419.19亿美元下降到396.75美元,下降2.9%。这期间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在美元贬值,大部分国家汇率降低的前提下,人民币的持续走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入境旅游的人数的增长和外汇收入的增加。

(二)增大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大增强,我国公民更愿意去国外旅游,使得我国旅游外汇支出将大大超过外汇收入,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早在2003年我国国际旅游贸易逆差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截止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增幅下降,入境过夜游客5758.07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出境旅游增速加快,达到7025万人次,以人均花费1000美元测算,出境旅游支出约700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突破200亿美元。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继续增大,这样不利于我国旅游也得发展。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3

  

一、组织收入工作

  

今年以来,税政工作继续以组织收入工作为中心,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政策潜力,大力加强税政管理,保证了各税种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是加强各税种的管理,保证各税种收入的稳定增长。年初,我们就提出了各税种收入每月必须较同期有所增长的目标,每月对各税种的收入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薄弱税种、薄弱环节的征收管理,保证了各税种收入的大幅增长,截止11月,有五个税种增幅居全省第五,其中多个税种增幅居全省第一。

  

二是加强税源管理,抓住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今年,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年纳企业所得税100万元以上的10家企业进行重点监控,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情况,分析税收增减变化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着力解决纳税大户的税收问题,共到济钢、豫光、沁北电厂、奔月集团、xx煤业等企业,就有关税收政策进行辅导几十次,得到普遍好评。10家重点税源企业共入库企业所得税万元,占全市企业所得税总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方面,继续加大和完善了对全市50家重点扣缴义务人和100家重点纳税个人的管理和监控,保证了个人所得税的大幅增长。

  

三是加强新税收增长点的管理。结合我市情况,对发展形势好,税收增长潜力大的行业,采取措施加强税收管理。如针对我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加强建筑营业税的管理;针对煤炭行业、电解铅等行业经营形势的好转,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针对企业改制股金分红的增多,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切实将税收增长点转化为地税税源。

  

二、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工作

  

200x年,我们坚持依法治税原则,认真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加强对各基层地税部门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职能效用,保证了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是落实再就业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再就业税收政策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协调,通过电视、政府网站、全市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举办再就业政策培训班,使每一位下岗人员了解有关政策,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再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引起的下岗人员上访案件,保证了社会稳定。

  

二是落实企业改组改制有关政策。今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xx市地方税务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落实了关于企业改组改制和股权投资、合并分立、债务重组等税收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是落实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关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农口企业、金融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校办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认真办理企业税前扣除财产损失、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等涉税审批事项,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环境的保护,消化了企业的部分包袱。

  

四是落实科技投资和创新有关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实行加计扣除等等。这些政策的正确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企业的技术投入、技术升级,拉动了市场需求,服务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化。

  

五是落实城镇化建设有关政策。狠抓了重点城镇的组织收入工作,为重点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积极兑现重点镇纳税人的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加强了重点城镇税收的执法监督,促进文明执法。

  

据统计,200x年度,我局共计审批各类政策性减免税万元,其中: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1767万元;为213户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减免税55.8万元;办理税前弥补亏损592万元,审批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金额1310万元。

  

三、税种规范化管理工作

  

我们牢固树立税收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理念,加大分行业分税种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以年度纳税申报工作为重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成效显著

  

1-4月份,全市上下将200x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做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市局除成立汇算清缴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布置汇算清缴工作外,制定了《200x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方案》和《xx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业务政策和工作安排的多个文件,并对汇算清缴全过程进行监控,注重汇缴前的宣传发动、汇缴中的政策辅导、汇缴后的审核统计,使汇算清缴工作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落实,保证了汇算清缴工作的成效,企业共自核审增应纳税所得额2576万元,审增所得税848万元;审减亏损2121万元。重点检查企业15户,共查增应纳税所得额46.4万元,查补企业所得税15.3万元,罚款10.5万元,合计25.8万元。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牵头做好了货运业税收管理

  

今年以来,根据总局和省局制定的货运业管理规程,和征管、发票、信息中心紧密配合,明确职责,搞好协调,货运税收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加强对货运业纳税人的日常税收管理。继续加强代开票纳税人的认定和审核工作,严格落实总局的“三个办法,一个方案”,规范管理,逐步完善货运业营业税的税收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和国税部门的协调联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信息数据的汇总、上报工作。三是针对纳税人借证开票的现象,制定了单车月开票最高限额,保证了货运业的税收秩序和税款的足额征收。全年共入库道路货运税收1713万元。较同期增收增长1.2倍。

  

(三)切实加强煤炭行业的税收管理

  

根据省局关于加强煤炭行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会议精神,针对我市煤炭行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市局高度重视,一是成立煤炭行业税收

专项整顿领导小组,和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督导组,明确工作任务,督查工作进展。二是紧紧依*政府,加强部门配合。先后多次与克井镇、邵原镇、下冶乡党委、政府结合,取得公安、煤管、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了当地政府牵头抓、有关部门横向联系、单位内部纵向配合、齐抓共管的控管网络。三是全面调查,合理调整税负。成立了两个税源调查小组,先后两次对全市34家小煤炭生产企业开展调查,逐户调查核实各小煤炭企业的产量、销量、价格、成本等情况,并根据小煤矿的设计年生产能力、地质结构、开采条件、用电量、市场行情等情况,对各小煤矿税收定额进行重新调整。四是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征管措施。对所有煤炭生产企业逐户建立了征管档案,专人管理,定期上报税收征管情况和税款入库情况。并实行“阳光办税”,对核定征收的小煤矿公开核定产量和税额,增加办税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对煤炭行业的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保证了税款的足额征收,全年煤炭企业共入库地方各税3237万元,同比增长117。9%。

  

(四)规范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

  

针对我市房地产投资热潮,我们采取措施加强了该行业的税收管理。一是加强开发项目的户籍管理。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管理档案,详细收集和登记每一开发项目的立项报告、开工日期、开发面积、有关证照、合同及纳税情况,并定期由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核实,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杜绝虚假申报。二是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4月份,市局召开了全市房地产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讲解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等相关政策,并将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转让房地产营业税等管理办法进行系统讲解,将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纳税人,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三是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和预征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方式进行鉴定,企业在申报销售不动产营业税时,必须同时按核定征收率或预征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保证了土地增值税的足额征收,截止11月共入库土地增值税36万元,较上年增长1700%。四是从严界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对全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进行全面鉴定,对核算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实行核定征收,预征所得税。通过整顿工作,规范了房地产税收管理秩序。

  

(五)强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管理

  

今年,我们在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私人出租房屋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对两税的征收范围和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进行了调整。一是针对我市市区范围的扩大和各建制镇发展的日新月异,与政府联系,对市区范围和各建制镇政府所在地镇区范围进行重新明确,确保将所属范围内企业全部纳入两税征收范围。二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拟订了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调整的方案,提请市政府按程序报省局批准后,通告全市执行,为确保今年土地使用税大幅增长打下了基础。三是从税源基础工作入手加强管理。根据重新调整的征收范围和税额标准,建立多级税源数据库。对应税房产原值、应税土地面积、应纳税额等情况登记造册,并通过微机建立税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在申报期内,对纳税人申报资料,对照新标准进行逐户审核,严格把关,保证企业正确申报缴纳税款。通过以上措施,今年房产税共完成万元,增长%,土地使用税共完成万元,增长%。

  

(六)抓好涉外税收管理。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不放松。对移动公司形式多样的收入项目,以及永坚房地产公司预收房款及其他收入加强监管,尽量保证收入的整体上升。二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一些小税种的日常征管,确保各税应收尽收。三是对联通公司新增涉外业务及时纳入税收管理,确保涉外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年共入库涉外税收万元,较上年增长%。

  

四、调查研究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税政调研活动,3月份和计会科结合对全市今年税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全年税收收入进行了较为客观的预测。4-5月份开展了营业税普查,6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车船使用税税源普查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调查及数据库建立工作,8月份对福利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展开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加强税收管理和政策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4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将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五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被imF纳入SDR篮子货币,在真正意义上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成为了180多个基金组织成员国的法定货币,也标志着imF首次将一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大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舞台的地位,新兴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象征性意义巨大。那么,人民币被纳入SDR,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简化了审批手续,促进外贸发展

 

1991年和1994年我国分别建立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本文以出口收汇核销为例进行详述。所谓出口收汇核销,是国家为了加强出口收汇的管理,确保国家外汇收入,防止外汇流失,指定外汇管理部门对出口企业贸易下的外汇收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出口收汇核销的程序一般较为复杂,具体如下:

 

(一)出口企业凭有关单证,向其注册地外汇管理局上网申请印有编号并加盖“国家外汇管理局监制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二)出口企业报关前在网上向报关地海关进行核销单的报关口岸备案,然后凭已填写的核销单、出口报关单和其他有关单据,向海关报关。

 

(三)海关核准无误后,在核销单“海关签注栏”处加盖“验讫章”,并对电子口岸上的核销单电子底账进行已用的核注。然后海关将电子报关单底账和核销单核注情况通过电子口岸传给外汇管理部门,结关后将核销单退还报关公司,再转给出口企业。

 

(四)出口企业通过指定外汇银行收汇,向银行提供核销单号。

 

(五)银行办理结汇或直接入账出口企业原币外汇之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向外汇管理部门申报,并将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交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持经过海关签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及其他有关文件,到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

 

(六)外汇管理局通过“出口收汇核报系统”及其相关系统,核对出口企业提供的电子信息和纸质单据,审核无误后在核销单上加盖“已核销”章后,将报关单和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给出口企业。

 

至此,企业才算是完成了出口收汇核销的全部工作。从整个流程来看,出口收汇核销工作涉及到外汇管理局、银行、海关等多个部门,手续非常麻烦。但是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大幅增长,外贸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对外贸企业来说,企业办理出口收汇核销程序复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人民币成功纳入SDR体系后,我们的外贸企业可以直接采用人民币来结算,这一方面简化了换汇过程中复杂的审批程序,减少了外贸企业换汇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同时也缩短结算周期,提高了效率,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二、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促进了贸易规模扩大

 

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用于结算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中国的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时,直接使用人民币,大大降低了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扩大贸易规模。此外,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中国的外贸企业往往在结算过程中需要支付美元及其他外币,银行借此收取一定的费用,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将人民币纳入SDR后,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外贸过程中,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业务,这将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

 

三、拓宽对外贸易格局

 

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会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和出口中都占有主导地位。其原因是因原油,矿石等初级产品都是以美元进行买卖结算的的贸易,而工业制成品在交易的过程中,通常是由双方选择较小的汇率风险或国际化通用的货币进行买卖结算。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将被更多的用作对外贸易计价货币,这种情况下,以往初级产品都由美元计价的局面将会被打破,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在产品的比例将继续上升,制成品的比重将继续下降;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出口将继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将继续下降。

 

(二)对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尽管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相对稳定,但人民币被纳入SDR后,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也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欧洲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逐渐增加,在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跨境贸易计价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日渐紧密。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币纳入SDR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外贸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外贸,争取让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更好的成绩。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5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管理;思考

强化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目前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现结合我局企业所得税管理实践,简要分析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不断加强户籍管理,管理户数逐年递增。户籍管理是税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抓好所得税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户籍管理方面,我局一方面积极与工商、地税、财政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实现纳税人户籍管理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比对来降低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加强税收管理员对辖区纳税人的巡查力度,及时了解辖区内纳税人的增减变动情况、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重点对新办企业进行跟踪和监控,有效杜绝了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截至11月底,我局共管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1415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53户,增长21.77%,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1.2个百分点。

2.不断增强收入意识,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始终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将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大税种进行重点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截至11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企业所得税33096万元,占全局总收入的比重为33.76%,占全市所得税入库比重为35.29%,比上年同期增加191万元,增幅0.58%。

从行业分类看,工业企业入库税款2208万元,占总入库数的6.67%;商业企业入库税款795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24.02%;金融保险业入库税款717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21.66%;房地产业入库税款1169万元,占总入库数的3.53%;电信行业入库税款14041万元,占总入库数的42.42%。商贸流通和金融、电信、房地产业是我局企业所得税入库的主导行业。

3.不断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把握收入主动权。只要抓好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收入,就掌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我局对重点税源企业采取了以日常监控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强化预缴、汇算清缴、预警评估为手段,实行“一户式”监控管理。在日常监控管理中建立重点税源分户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等静态数据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按月、按季做好重点税源收入预测和分析工作,强化所得税预缴管理,及时把握收入主动权。截至目前,我局共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调研19户次,组织座谈3次,27户重点税源企业累计入库30034万元,占全部所得税收入的91.77%。

4.不断加大汇缴检查力度,成效显著。一是坚持分级检查制。检查工作由专项检查组、稽查局和监控科室共同负责实施。其中部分重点企业和亏损企业以及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由专项检查组负责检查;汇总纳税企业、部分重点企业以及零低申报年应纳税额低于3000元且收入额大于500万元的企业由稽查局负责检查;其他零低申报应纳税额低于3000元的企业由各监控科室负责检查。共检查企业340户,占全部汇缴企业的37%。二是坚持调账检查制。汇缴检查将广泛使用调账检查制,一方面回避了检查过程中不正常的人情关系,减少了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检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坚持检查底稿制。实行检查底稿制,要求检查组统一文书使用,规范检查流程,本着“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纠正和预防了执法偏差。四是坚持查前培训制。先后三次组织检查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重点学习了《市区局201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汇缴检查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检查对象、检查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及时间安排等,为检查人员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坚持每月调度制。每月25日召开检查工作调度会,各检查小组汇报检查开展情况,交流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工作经验,查找检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督促汇缴检查工作更好的开展。全年共检查企业340户,占全部检查企业的37%,有问题企业278户,调整应纳税所得额9068万元,入库企业所得税2746万元、罚款87万元、滞纳金48万元。

5.高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断促进企业发展。按照总局、省局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办法以及市局相关具体要求,严格审核企业报送资料,实地核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享受政策依据、条件、程序对照文件逐条逐级审核,确保了政策执行准确性。2010年共审批财产损失税前扣除9户,审批金额4194万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备案14户,其中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5户,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抵免1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户,农、林牧渔业减免所得7户;过渡期优惠政策12户,减免税额519万元。全面摸清小型微利企业户数、经营状况、税款征收情况,为169户小型微利企业落实了所得税优惠,减免税额418万元。

二、当前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零低申报距居高不下。今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我局企业所得税零低申报率为54.0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25个百分点。

2.核定征收面广且户均定额低。目前,我局企业所得税申报总户数为1457户,其中核定征收企业为535户,核定征收率为36.0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户均核定税额仅为0.27万元,比全市平均低0.41万元。

3.税负率(贡献率)偏低预警过高。2009年度,我局二次筛选前共预警企业所得税纳税人581户次,占总户数的45.97%,比全市平均值高2.54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七位。其中,因税负率原因被预警的有282户,占全部异常户数的27.84%,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0.04个百分点。

4.纳税评估工作不深入。经过对已完成的纳税评估任务进行检查,发现各单位普遍存在约谈记录、自查报告、实地核实、评定处理等环节工作底稿描述过于简单、结论阐述不够规范等问题。

5.对企业申报数据的审核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局第二季度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状况的通报显示,我局所得税营业收入与增值税销售收入不一致的有134户,占比对户数的21.10%,反映出我局征管质量不高。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当前,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中国税收的一个大税种。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杠杆调节作用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从总局到省、市局都高度重视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同时,还要向纳税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整个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浓厚氛围。

2.强化收入分析。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牢固树立依法治税观念,坚决不收过头税,自觉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等方面切实分析掌握本单位税收收入变化的原因,加强所得税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做好收入预测。三是密切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及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增强对税收收入的预见性。

3.加强申报数据的审核力度,着重提高数据质量。一是按季度对申报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本单位所辖企业零低申报、亏损、核定征收、电子申报等情况,对申报指标不符合要求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修正;要加大对持续亏损企业、零低申报企业等监控力度,确保征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二是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三是坚持对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申报数据质量。

4.深化两个系统的所得税应用工作。一是深入分析本单位预警面持续偏高、出现连续预警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查找企业所得税管理漏洞,挖掘收入增长潜力,促进企业所得税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增长,切实降低预警面。二是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提高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规范纳税评估操作,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评定处理,做到适用法律法规条款准确充分。根据评定处理结果,及时督促纳税人按照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规定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和调整账务,进一步做好督导、复查工作。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6

关键词:分部报告分析应用

一、分部报告的简要介绍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它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作为补充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充实,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分部报告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产生的,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欧美企业出现了大批混合合并,这种大规模的合并行为促使企业开始走向多元化经营,并推动了跨国企业的出现与发展。伴随这一巨大发展而来的是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合并报表和年度财务报告已经难以全面、具体的反映企业内部各分部的重要情况,这极易导致信息使用者忽视企业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收益状况、盈利增长水平及风险情况的区别,进而针对企业真实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这一背景下,分部报告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分部报告相关准则与内容已经历数次变动。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国际上关于分部报告的最新内容是2006年11月30日由iaSB的iFRS8《经营分部》,我国关于分部报告的最新内容则是2006年由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CaS35)。

如前所述,分部报告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分部报告能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各个业务活动的性质,分析分部经营活动的财务影响以及该分部所处的经济环境。信息使用者范围涵盖广,主要有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就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分部报告的作用各有不同。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利用分部报告能够帮助投资者对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及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做出判断,从而评估投资风险,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于债权人来说,分部报告能够反映企业不同业务的收益情况,展现分部资产负债的构成,据此债权人可以分析企业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衡量借贷风险,决定是否出借资金。站在政府机构的角度来看,对企业业务分部信息的分析能够帮助政府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评价当前产业政策利弊,进而修正政策。借助地区分部信息,政府部门则能够了解企业在境内外的具体经营状况,评判其经营压力,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税负政策调整,以给予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发展。另外,分部信息的披露也有利于市场竞争,促进资本市场行为规范,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分部报告的分析应用

分部报告意义重大,其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更好地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对整个企业做出更合理的判断。本文以四川汇源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光)2007-2011年年报为例,说明应如何分析与应用分部报告。

(一)汇源光风险和报酬的主要影响因素。CaS35指出: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企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2007-2011年汇源光分部报告只有业务分部报告,说明公司主要风险和报酬主要是受企业内可区分、能够提供单项或一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的影响,与地域经营相关性不大。在2009-2011年年报“公司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中也作出说明“本公司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本公司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分部报告”、“本公司的报告分部都是提供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业务单元”,支持了这一结论。

企业各业务分部占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可以反映管理层对各分部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期战略部署,对这一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公司风险和收益的主要分布和来源。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7-2011年这五年发展期间,汇源光的业务活动逐渐向光缆电缆和通信设备方面聚拢,进出口贸易业务逐渐淡出。尽管年度中间光缆电缆业务有一定波动,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光缆电缆业务始终是汇源光的主体业务,在此期间,汇源光调整了各分部投资,加大了通信设备工程分部投资力度,五年间对该分部投资增长了近30%。就近几年数据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汇源光仍将主打光缆电缆和通信设备业务,并继续调增通信设备分部投资,最终达到两个分部的相对平衡,这意味着以上两个分部是公司主要风险和收益的来源。

表中,汇源光2007、2008年分部报告含四个分部以及其他项目,四个分部分别是光缆电缆分部、进出口贸易分部、通信设备工程分部、光器件分部,由于四川光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自2008年7月1日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光器件分部数据可比性不强,表中未给予列示,其他项目在此不予列示。

(二)汇源光对外部客户的依赖度。要了解各分部收入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需要将各报告分部的外部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收入对企业集团贡献大小进行比较。如果企业集团销售业务中外部销售占主导地位,公司管理层就应该在主要外部客户相关因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应该关注诸如外部客户忠诚度、需求量及外部客户数量拓展等方面;如果企业集团销售业务中内部销售占主导地位,管理层就应该多关注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周转。由表2可知,汇源光的销售收入基本上依赖于外部销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汇源光的发展前景作出判断,确认是否投资时应该更多的关注该企业的外部客户资源。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为了确保实现公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管理层应该致力于现有客户留存和外部新客户拓展两方面,考虑加强供货、配货及时性以及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生产流程,实现价格、品质竞争优势,保证下游客户资源。

(三)汇源光各分部的获利能力。通过计算企业各分部资产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可以确定各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到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哪些业务项目,以及各分部对集团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分部对企业集团的重要性。表3是汇源光2009年各分部获利能力指标的基本情况,可知汇源光三个主要分部中只有光缆电缆分部和通信工程分部是盈利的,而进出口贸易分部处于亏损状态。对管理层来说,应该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在未来经营期间加大对光缆电缆及通信工程分部的资源投入,缩减对进出口贸易分部的投入,或者提高进出口贸易分部的资源利用效率。事实上,从表1汇源光2010年及2011年年报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到,汇源光在2009年后停止了对进出口贸易分部的资源投入,增加了通信工程分部的资产总额,对光缆电缆分部的资源投入则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浮动范围。汇源光的这些资源配置表现支持了前述观点。而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或债权人来说,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在营利分部和亏损分部间资源分配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

(四)汇源光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通过计算比较年度间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和折旧、耗减及摊销比例,可以分析企业资本的投向情况及各分部的支出状况和需求。在这里,本文选取了比较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即2008年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由表4可知,与2008年相比,2009年各分部的资本性支出都有显著的变化,各分部的折旧、耗减及摊销则出现了波动性,可见汇源光对各分部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调整。在2009年,汇源光大幅削减了对光缆、电缆分部的投资,小额向下调整了对通信设备工程分部的投资,转而将资本投入到进出口贸易分部,比照表中折旧、耗减及摊销数据来看,汇源光的资源配置有效性值得考量。显然汇源光对于进出口贸易分部的投资决策并不明智,这一决策使得资源分配至非盈利项目,从而拉低了对于主要业务的投入,不利于企业收益的保持和增长。

以上对分部报告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应用,事实上,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也应该考虑诸如行业特征、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经济条件、客户财务状况等因素可能对各分部产生的不同影响。注重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用分部信息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这对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丽琴.我国企业分部报告的再审视[J].财政监督,2012,(2).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7

abstract:thebudgetexecutionreportandfinancialanalysisreportaresubmittedbythefinancialsector,andthereisacertaindifferencebetweenthefocusoftworeports.thispaperdiscussestheideasandkeyanalyticalcontentofbudgetexecutionreportandfinancialanalysisreporttoimprovethetimelinessandapplicabilityofanalysis.

关键词:预算执行;财务分析;汇总报告;思路探讨

Keywords:budgetexecution;financialanalysis;summaryreport;ideasof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0-02

1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

1.1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一般均在财务部下设预算管理组,负责公司全面预算的各种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公司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差异分析报告等。同样财务部在报告期末进行财务分析,形成财务分析报告更是传统财务职责之一。两份报告经由同一部门报出,虽有不同的报告侧重点,但服务对象,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目的等却有一定的重复。

1.2全面预算管理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包括经营、投资、财务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及执行部门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等信息,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具有较强的业务性,侧重关注年度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经营管理活动的现状,对内部管理使用意义较大。财务分析一般从资产状况分析、债务风险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及其他等方面通过财务数据与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与业务运营关联度较小,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士使用中可能存在理解性较差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笔者尝试将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进行汇总报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关注经营环境,以业务数据为分析起点,挖掘业务经营结构变化,业务经营影响财务构成变化等多维度分析,发挥了通过分析了解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信息的目的,并在促进改善业务经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为未来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方面作用显著。

2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

2.1公司经营环境分析预算管理是为了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落地,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控制的一种管理控制模式,而战略分析则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因此进行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是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前提。通过分析了解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变化及企业内部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方向,制定适宜的战略发展决策。

2.2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分析根据公司审批下达的关键Kpi预算指标(关键业绩指标),如:收入指标、费用总额、利润总额等,逐项分析各指标分析期及年度累计的预算完成情况。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采用差异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对标分析、排名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同比对比、环比对比、预算完成对比、业务板块构成对比、经营地域占比对比等,综合运用文字、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表述形式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做出相应的业务经营趋势判断。

2.3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在集团公司报告层面,下属各分子公司均是预算执行的责任单位,应上报其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报告。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应结合各执行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地域、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继续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图表、图文形式按责任单位分别进行预算执行及财务分析。

分析中可以设计利润构成项目简表及相关比率指标,通过收入增速、收入结构、经营策略等方面分析评估其成长性,进行经营业务效果评价;通过成本结构、费用构成、毛利率水平、利润完成等方面分析评估其盈利能力,进行财务效果评价;通过预算完成情况、指标完成比例、指标偏离幅度等方面分析评估其预算工作质量。在各责任单位横向评估的基础上,为集团公司对各责任单位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配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4公司财务状况分析在完成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及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利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数据进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动表,列示各项目期末数、期初数、变动金额,变动幅度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各项目期末占比、期初占比、占比变化进行纵向对比。说明公司总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规模,资产来源的构成情况,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变动金额及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说明,直观反映企业资产规模扩张或缩减的根本原因。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值及与环比、同比指标值对比,分析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率与环比、同比指标值、行业平均值的对比,分析公司的长期偿债压力及债务结构是否合理,并进行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评估。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①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计算及同比变动,反映公司自有资本盈利能力的提高或下降,进一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析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程度,例如总资产周转次数的下降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最明显,继而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公司资产规模扩张较快,新增投资及建设期资产暂时不能产生收益影响。

②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分析,说明公司的投入产出,即在付出每一百元成本费用时实际赚取到的利润,将其变化与毛利率水平变动、成本费用上升趋势变动结合,深层次揭示影响公司盈利水平变动的关键驱动因素。

③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与营业收入变动百分比计算经营杠杆系数,数值越大则表明经营杠杆作用显著,经营风险较大。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性固定成本费用较大,造成营业收入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也较大,营业收入的增长能适当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努力扩大销售,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控制成本费用合理增长,才能促使盈利能力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趋势。

2.5预算执行及财务管理工作建议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业务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从财务专业角度选择各种适用的财务指标,客观评价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等。针对现状及问题,应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如:经营环节中成本费用的控制、促销活动前投入产出的预计、营促销活动策略的选择、收入增长目标建议、预算执行改进建议等;财务管理环节中预算控制的具体措施,公司财务状况对投资、融资决策的影响及决策建议,调整完善预算评价指标的建议等。

3结论

通过以上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的详细介绍,充分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从内容的全面与完整性角度;从分析方法、分析过程、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角度;从报告使用者的可理解性及获取完整业务及财务综合信息的需求性角度;从节约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的经济性角度;从扩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管理层良性沟通的多渠道角度,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均能发挥科学、适用、高效等积极作用,值得相关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版,2011.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8

抓源头蓄势筹谋求发展

抢抓“外源”。张店农商银行加强与外经贸局、外管局和海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客户资源信息网络,掌握全市进出口企业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客户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形成一套涵盖辖内200多家从事进出口贸易企业名录簿,详细记录了企业进出口量、地址和联系电话,并以企业注册地为依据进行区域划分,编制成册后发至各支行,作为国际业务的营销重点。

牢抓“内源”。一是通过优化外汇信贷审批流程,以操作灵活、手续便利、速度快捷等优势,因势利导,趋长避短;通过贸易融资积极拓展信用证业务,挖掘拓展外汇业务的增长点,特别是贸易融资拉动信用证结算量增长明显上升,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根据各支行外汇业务进程、客户特点等不同,分别制定侧重点不同的培训方案,采取“一对一”小课辅导方式,实现了沟通方便、解决困难、加强经验交流的效果。三是专门整理出一套外汇业务学习资料发放全行,包括外汇账户开立、进出口结算产品、贸易融资产品等“业务明白纸”、每种贸易融资产品的风险点知识、2012年全市进出口企业海关报关数据参照表等,从而增强了全行营销队伍对系统性、行业性优质单位客户的营销能力。

重激励联动营销创高效

(一)纳入经营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全年营销考核机制,将外汇业务纳入全行业务经营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和健全外汇业务专项奖罚办法,始终将外汇业务考核分值高于省联社外汇业务考核所占分值,充分调动全行上下的积极性。分季度制定《外汇业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将对公外汇结算客户数量和国际业务结算量作为竞赛活动的重点,明确奖励办法,利用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全行开展外汇业务的合力。

(二)加强营销工作

对在本行开立账户的,摸清国际业务占比及其他业务办理情况;对在他行开户的,重点了解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及有关优惠政策,综合分析后采取上门服务、技术支持、业务指导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开拓国际业务市场。

(三)加强部门联动和产品联动

各支行与国际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管理部等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支行开拓营销,国际业务部服务指导,信贷管理部推动”的三位一体营销格局,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客户介入到产品营销再到业务操作,实现了资料整理、信贷审查、申请规模、资金运用的“一条龙”服务,各个环节有条不紊、高效快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外汇业务需求。

勇创新多策并举提升实力

一是相继推出并完善了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人民币押汇、发票融资、福费廷等一系列贸易融资品种,通过融资手段带动国际结算业务增长。

二是针对国际业务时效性强、业务量大、笔数繁多的特点,在全省率先推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模式”。客户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循环使用授信额度,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利于稳定和营销优质客户。

三是针对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业务需求向多元、新型、纵深发展趋势,适时研发了新型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订单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拓宽了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渠道,增强了自身竞争实力。

四是充分利用外汇业务促进存款业务增长。紧跟市场变化,创造性的开办了新品种业务—“人民币全额存款质押的外币贷款”。截至2013年4月末,仅国际业务就直接为全行贡献存款3.7亿人民币,因外汇回款输入全市的人民币间接存款达4.6亿元人民币。

五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营销方式。首先以本币业务带动外币业务,以外币业务促进本币业务,从而实现本外币业务共同发展。其次通过国际业务部和信贷管理部共同制定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划分,使操作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本外币一同纳入综合授信,有利控制了企业的信贷风险。

六是巧用贸易融资,盘活呆滞呆账。针对辖内两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呆滞呆账贷款的企业,通过给予授信开证、打包贷款等贸易融资支持,促使企业承担债务,清偿欠息,并按还款计划分批清偿了近400万元贷款本金。

谋合作精心培育忠诚客户

张店农商银行借助政策准入、从业人员和业务经验等方面优势,实现了以点带面、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服务理念,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得到了其他区县联社的广泛认可,业务量得到快速增长,地区范围逐步扩大,同时,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后盾,大力支持国际结算大客户资金需求,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工作。2013年初,张店农商银行向山东某皮业公司发放外汇贷款150万美元,同时新增进口开证授信额度800万美元。该皮业公司短短两个月连续办理500多万美元的结算业务,最终选择把张店农商银行作为该公司国际业务主要办理行。再如,张店农商银行考虑到某服装厂信誉好,业务量大,便通过对其增加出口押汇额度,促进该厂国际业务结算量大幅增长。目前,张店农商银行已有十家客户的国际业务年结算量超过1000万美元。

勇发展精益求精再创佳绩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指出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随后,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国内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外贸顺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当前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看我国收入分配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份额以及应向政府支付的份额为出发点计算最终产出。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的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iH+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对一定时期国民产出的占有状况,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投资、税收行为。

图1反映了1996年至2006年我国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此期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而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可以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消费行为、政府的税收行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同时,我国资本回报率自1993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①,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由图1可知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较小且稳定,因此本文只考虑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所得占GDp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

二、收入分配体系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指的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状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指数高企,经济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3月Cpi涨幅超过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达到8.5%。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领的结构性上涨,如国家发改委曾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现在物价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在结构性上涨的因素消失之后,国内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平衡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本文认为,自2007年3月开始启动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的新一轮物价整体上涨过程。食品供需失衡导致的短期物价结构性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失衡的收入分配体系造成的高投资率和低劳动报酬。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资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并对物价稳定造成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部门有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基础。同时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国资本回报率持续上升,使得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有了投资激励。因此出现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投资冲动。在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下,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与信贷扩张有着密切联系。而信贷扩张又导致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诱因。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率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长期被压低的劳动力价格的回调要求使得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压力。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为41.4%,而同期美国这一数值为56.4%@。以第二产业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③: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为其1/27;相当于美国的1/18,但工资水平为其12/1;相当于日本的1/15,但工资水平为其1/22。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韩国的1厂7,而工资水平为其1/13。较之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马来西亚的1/3,而工资水平为其1/4;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印度的3倍,而工资水平大约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自身回调的力量、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这几年频繁出现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表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从供给方面对物价造成上升压力。

因此,此次物价上涨过程既包括已经显露的压力——部分产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显露的使物价长期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轮.:勺价上涨过程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在物价稳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难以出现随食品供给增加而使物价指数下降的情况。

除上文讨论的通货膨胀之外,国内许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重复建设等问题,也与分配体系中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处于弱势有关。也就是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厚的资本回报使得企业热衷于投资,没有动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本文结尾处的图4描述了这些问题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收入分配体系与经济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国际收支平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外部失衡的问题:经常项目维持巨额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由2000年初的156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初的15898亿美元,八年增长了约1o倍。外部失衡的加剧,对经济的内部均衡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最突出的表现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的原因,有两派主要观点:首先,外资类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华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汇率重估是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④。其次,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则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认为汇率不是造成经济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单单依靠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

本文认为,除去尚存争议的人民币汇率估值问题,收入分配体系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资本回报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劳动、强资本”现象也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经济外部失衡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分析思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从而造成资本所得在产出中比重增大,企业部门利润空间增大。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收益减少,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利润来保持出口,所以会出现在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还在增长的现象。例如,2005年7月汇改时外汇储备为7327亿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长至16821亿美元。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的变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假定:①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只有家户与企业两个部门;②生产要素有劳动和资本两种;③产品的资本成本不变;④产品的售价与成本分别为p、C,社会总产品为Q,n为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注意到完全竞争条件下p=C,则全社会工资总额为:

w=aCQ(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w=Lna+LnC+LnQ(2)

对(21式两边微分,得到:

一:+

C。0

将(3)式改写为:

C=w-Q(4)

其中e表示劳动成本变动率,表示工资率变动率,o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动率。由(4)式分析可得:时,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大于工资率增速时,产品的劳动成本会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假定资本成本不变,这一变化将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贸易盈余扩大,部分抵消本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下面以1992年为基期,1992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增长率数据为依据,计算各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资率指数,作图3。由图3可以观察到: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工资率指数,且二者差值持续增大。考虑到制造业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很大,至2005年已达9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5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之间的差距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得贸易顺差即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扩大,因为出口企业有相对大的利润空间消化本币升值对出口收益造成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一问题通过影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消费、投资行为,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劳动报酬和资本回报的失衡,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巨额贸易顺差等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扭转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本文认为可行的对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an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劳动报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润、削弱企业竞争力。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两个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在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也可以保证利润不变甚至增长。而且,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避免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造成不同国家之间产出与国民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较低的绝对工资水平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本投资的贡献率已经远远小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促增收情况汇报篇10

论文关键词:收入分配通货膨胀贸易顺差宏观经济

论文摘要: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指出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随后,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国内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外贸顺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当前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看我国收入分配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份额以及应向政府支付的份额为出发点计算最终产出。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的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iH+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对一定时期国民产出的占有状况,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投资、税收行为。

二、收入分配体系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指的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状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指数高企,经济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3月Cpi涨幅超过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达到8.5%。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领的结构性上涨,如国家发改委曾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现在物价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在结构性上涨的因素消失之后,国内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平衡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本文认为,自2007年3月开始启动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的新一轮物价整体上涨过程。食品供需失衡导致的短期物价结构性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失衡的收入分配体系造成的高投资率和低劳动报酬。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资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并对物价稳定造成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部门有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基础。同时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国资本回报率持续上升,使得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有了投资激励。因此出现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投资冲动。在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下,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与信贷扩张有着密切联系。而信贷扩张又导致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诱因。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率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长期被压低的劳动力价格的回调要求使得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压力。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为41.4%,而同期美国这一数值为56.4%@。以第二产业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③: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为其1/27;相当于美国的1/18,但工资水平为其12/1;相当于日本的1/15,但工资水平为其1/22。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韩国的1厂7,而工资水平为其1/13。较之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马来西亚的1/3,而工资水平为其1/4;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印度的3倍,而工资水平大约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自身回调的力量、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这几年频繁出现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表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从供给方面对物价造成上升压力。

因此,此次物价上涨过程既包括已经显露的压力——部分产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显露的使物价长期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轮.:勺价上涨过程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在物价稳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难以出现随食品供给增加而使物价指数下降的情况。

除上文讨论的通货膨胀之外,国内许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重复建设等问题,也与分配体系中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处于弱势有关。也就是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厚的资本回报使得企业热衷于投资,没有动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本文结尾处的图4描述了这些问题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收入分配体系与经济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国际收支平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外部失衡的问题:经常项目维持巨额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由2000年初的156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初的15898亿美元,八年增长了约1o倍。外部失衡的加剧,对经济的内部均衡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最突出的表现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的原因,有两派主要观点:首先,外资类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华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汇率重估是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④。其次,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则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认为汇率不是造成经济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单单依靠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

本文认为,除去尚存争议的人民币汇率估值问题,收入分配体系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资本回报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劳动、强资本”现象也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经济外部失衡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分析思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从而造成资本所得在产出中比重增大,企业部门利润空间增大。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收益减少,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利润来保持出口,所以会出现在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还在增长的现象。例如,2005年7月汇改时外汇储备为7327亿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长至16821亿美元。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的变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假定:①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只有家户与企业两个部门;②生产要素有劳动和资本两种;③产品的资本成本不变;④产品的售价与成本分别为p、C,社会总产品为Q,n为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注意到完全竞争条件下p=C,则全社会工资总额为:

w=aCQ(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w=Lna+LnC+LnQ(2)

对(21式两边微分,得到:

一:+

C。0

将(3)式改写为:

C=w-Q(4)

其中e表示劳动成本变动率,表示工资率变动率,o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动率。由(4)式分析可得:时,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大于工资率增速时,产品的劳动成本会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假定资本成本不变,这一变化将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贸易盈余扩大,部分抵消本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下面以1992年为基期,1992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增长率数据为依据,计算各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资率指数,作图3。由图3可以观察到: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工资率指数,且二者差值持续增大。考虑到制造业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很大,至2005年已达9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5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之间的差距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得贸易顺差即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扩大,因为出口企业有相对大的利润空间消化本币升值对出口收益造成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一问题通过影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消费、投资行为,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劳动报酬和资本回报的失衡,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巨额贸易顺差等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扭转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本文认为可行的对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an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劳动报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润、削弱企业竞争力。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两个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在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也可以保证利润不变甚至增长。而且,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避免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造成不同国家之间产出与国民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较低的绝对工资水平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本投资的贡献率已经远远小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