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4:59

冷链物流内容篇1

关键词:冷链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框架;冷链物流标准;物流仿真技术;

作者简介:兰必近(1976-),男,瑶族,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投资,冷链物流。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及学科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冷链物流管理”还没有共识性的内涵表述。参照《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智库百科、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给出的定义,本文对“冷链物流管理”内涵界定为:冷链物流管理(ColdChainLogisticsmanagement)指需要冷藏冷冻的物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为保证物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而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其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物流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目前冷链物流的职业岗位、发展规模、发展趋势、行业影响、提供就业容量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分析考虑,本文认为“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提法或称谓具有一定合理性和针对性。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现代物流学的分支学科。冷链物流管理是在物流管理学科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其应用领域受到冷藏冷冻类物品产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消费群体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行业领域和业务过程来探讨其发展的学科基础和涵盖的专业技术。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食品安全规划需要,主要面向物流产业发展,在通用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冷冻工程科学,具备现代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保鲜技术、检验检疫技术、包装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知识技能,在保持物品处于低温条件下,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等,熟练地开展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货物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货物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业务,可从事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包装和质量检验等冷链物流管理工作,适应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的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2]。

(二)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分析

冷链物流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具有通用物流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如对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对采购货物进行开展运输业务,入库后对货物进行仓储管理,接到下游客户订单,经处理形成有效订单后对货物进行分拣、加工与包装,配装后在指定时间内把货物配送到相应的客户手上。但是冷链物流具有自己独特的业务工作内容,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在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如果货物是刚摘取得到的果蔬,刚屠宰得到的肉类和刚捕捞得到的水产品等,需要去污处理或去内脏处理,然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后,进行预冷或速冻操作,为以后的冷藏运输、冷藏储存和冷藏配送等业务做准备。并且在冷藏冷冻货物的整个物流关键业务环节中,采用相应的食品生物技术和保鲜技术进行货物品质和质量维护,同时需要进行质量或品质的检验或检疫工作,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温度控制等工作[4]。冷链物流行动领域主要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三)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典型任务分析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务的重要组成。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系列岗位群,需要经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培训,从业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调查发现,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走上冷链物流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冷链物流经营管理者,需要经过冷链物流业务员岗位、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等三个阶段的历练,每个阶段的工作历练一般需要通过相应岗位群的业务实践来完成岗位能力的提升。这些系列岗位群的具体构成如下:业务员岗位(冷藏冷冻仓管员/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员/冷藏冷冻运输调度员/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员/冷链物流信息员/冷链物流营销员/冷链物流客服员/冷链物流质检员)、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和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各个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通过分析行动领域职业岗位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的冷链物流知识技能,是构建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四)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

典型任务分析表明,冷链物流岗位知识技能是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进一步优化,才能转化为冷链物流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兼顾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操作标准,本文以冷链物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参考,以冷链物流具体操作项目为载体,以冷链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驱动,以冷链物流职业岗位核心业务技能培养为目标,开设“学、教、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特色核心课程。再根据冷链物流岗位需要的其他辅助技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领域辅助课程或专业领域拓展课程,完成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如图2。

(五)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根据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结果表明,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可分为基础知识技能、核心知识技能、辅助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技能。同时,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冷链物流基础知识课程群、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和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冷链物流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冷链物流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是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必须具备的核心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包括具有一定食品工程学科知识,自觉运用食品安全规范对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有一定冷藏速冻技术,能够运用冷藏与速冻技术对物品进行低温处理;不但具有常规物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和配送等业务环节的知识技能,还要在各个业务环节过程中采用先进低温控制技术,对物品进行远程跟踪控制,使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物品的品质和质量;具有一定物流信息处理能力,采用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业务管理[5];由于冷库和冷藏集装箱是冷链物流重要的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冷链物流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是培养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其他辅助技术,以便顺利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工作。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主要培养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从事冷链物流管理业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这些冷链物流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具有物流行业特色的复合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如表3。

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发展

(一)及时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地加工冷冻技术开发与应用、冷藏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冷藏运输技术开发与应用是目前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目前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的难点,“难”的表现不仅是“应用难”,也是“教学难”。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之前一般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冷链物流的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还处于概念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目前冷链物流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并融入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主要的冷链物流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储藏技术设备和冷藏运输技术设备。冷藏储藏技术设备方面,目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自动化冷库技术的冷库,其产品保鲜期比普通冷库延长1—2倍。气调储藏是较为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储藏技术,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和德国等也在大力发展气调储藏技术,这些国家的气调储藏苹果平均总量达到苹果储藏总量的50%—70%[6]。在运输技术设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和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以上技术设备是开展冷链物流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之一[7]。为此,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基础上,及时跟踪和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技术,在内容上实现不断更新与优化。

(二)引入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冷链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已经出现在《物流标准目录手册》(2011年9月版)中。冷链物流标准分为冷链物流基础标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冷链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冷链物流基础标准包括低温作业分级标准、制冷术语和制冷设备术语。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包括冷库标准(7个子类标准)和冷冻冷藏设备标准(16个子类标准)。冷链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6个子类标准)、水产品标准(4个子类标准)、肉类标准(13个子类标准)、果蔬类标准(43个子类标准)和其他标准(2个子类标准)[8]。冷链物流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提供了具有参考导向价值的内容框架。由于这些冷链物流标准涉及技术应用,随着技术更新,这些技术标准也会相应改变,即冷链物流标准具有一定时效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冷链物流课程建设时,应及时跟踪和掌握最新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标准化应用的发展态势,然后根据最新冷链物流的技术应用状况及其标准化内容,对冷链物流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调整和更新,保证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能够跟上冷链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得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冷链物流内容篇2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了完备的从产地到终端消费地的冷链物流系统。从衡量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如冷库容、入库量、存储量、营业用冷库量和自用型冷库量的比率等数据来看,日本冷链物流产业近年的关键指标都保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这说明日本冷链物流已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

日本冷链物流在技术、设备系统、运营管理、市场成熟度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冷链物流聚集地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港口城市对冷链物流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另外,日本的商品配送中心大都建有低温和常温仓库,同时进行食品流通加工、小包装分解、电子商务配送、订单式食品配送等冷链物流相关业务。此外,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稀缺,很难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为了解决分散的农产品结构,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日本的农业合作组织(简称农协)为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合作平台。日本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障了城市生鲜农产品的供应和流通。

冷链物流温度带的分类

食品物流中心温度带的划分。日本的食品物流中心按食品的3个类别被分为3个温度带。第一类:干货食品。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和蔬菜水果以外的食品都归类为干货食品。包括面包、点心、方便面等食品。第二类:冷藏食品。即-5℃~+5℃保存的食品。包括芝士、牛奶、火腿、布丁、豆腐等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变质的食品。第三类:冷冻食品。即在-20℃以下保存的食品。包括冰激凌、冷冻加工食品、冷冻鱼类、冷冻肉类等食品。

在日本,按照上述食品类别划分设置的物流中心温度带,称为三温度带。日本的大型超市都有自己的冷链物流中心。但是,建设在地方的中小型超市大多没有自己独立的冷链物流中心,须在同一冷链物流中心里保存三温度带商品的情况较多。

冷链物流中心温度带的分类。日本冷库是对肉类、水产品、冷冻食品等食品在10℃以下进行仓储保管,并具有冷却设备而且可以隔热的仓库建筑。冷库温度带有4种分类方法,按照《日本冷库法》规定,以第一类分类方法为主。

第一类:7等级温度带的划分。如表1所示。目前,日本冷库85%以上均为F级冷库,并且以Fl级冷库最多,而C级冷库中又以C3级冷库居多;第二类:3等级温度带的划分。如表2所示;第三类:4等级温度带的划分。包括冷藏(-5℃~+5℃)、冰冻(-3℃~0℃)、冷冻(-3℃)和定温(+15℃前后)共4个等级;第四类:8等级温度带的划分。包括加温(+20℃以上)、恒温(+10℃~+20℃)、制冷(-5℃~+5℃)、冰温(-3℃~0℃)、微冷(-8℃~-3℃)、冷藏(-20℃~+10℃)、冷冻(-40℃~-20℃)、超低温(-40℃以下)8个等级。

冷库的变化

2009年,日本食品综合自给率只有40%。其中,蔬菜、水产品和肉类的自给率较高,分别为84%、62%和58%;而谷物类和水果的自给率较低,分别只有30%和41%。随着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水产品、肉食品、面食和水果的消费量逐渐增加。但是,日本的这些食品自给率较低,大部分须依赖进口解决。由于生鲜食品、冷藏冷冻食品业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日本冷链物流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推动日本冷库行业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冷库按使用性质划分,可分为营业用冷库和自营冷库,冷链物流企业自用仓库占有的比例较小,大部分为营业用的公共仓库。1950年―1970年这20年,日本的冷库能力平均每年增长14万吨。到1980年,日本的冷库能力发展为754万吨。从1970―1980年,日本的冷库能力平均每年增长41万吨,年增长率为7%。如图1和图2所示。

2011年日本全国共有冷库数量为2855座,冷库容积达3266万立方米(1306万吨)。其中,在国土交通省登记的营业用冷库1523座,占全部冷库数量的53%;冷库容积2799万立方米(1120万吨),占全部冷库容积的86%。自营冷库1333座,占全部冷库数量的47%;冷库容积467万立方米(187万吨),占全部冷库容积的14%。由于日本冷库的规模化与社会化程度很高,近30年冷库企业减少了8%,但冷库容积却增加了175%。如图3所示。从存储产品来看,日本冷链物流的主要入库品种依次为水产品、畜产品、农产品和冷冻食品。近年来,随着水产品大量外销中国、泰国等国家,导致日本国内水产品库容量呈下降趋势。同时,水产品产业结构也出现变化,而畜产品则呈现增长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冷链物流系统的不断优化,明显减少了在库商品的滞留时间,有效提高了冷链食品的周转速度。1989年的货物年间周转数为5.14次,2009年的货物年间周转数为7.87次,十年间货物年间周转数提高了1.5倍。日本的冷库布局也很有特点,即冷库主要分布在东京等12个大城市中。2011年,12个大城市冷库按容积量排序依次为东京(132万吨)、大阪(91万吨)、川崎(69万吨)、福冈(53万吨)、神户(51万吨)、名古屋(48万吨)、横滨(42万吨)、船桥(32万吨)、札幌(31万吨)、仙台(24万吨)、广岛(7万吨)和松山(4万吨),12个大城市的冷库容积总和占日本全国冷库容积总量的52%。此外,12个大城市冷库的年均库存率也高于日本全国水平(如图4所示)。

冷库运营要求

日本的冷库除了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先进的专业设施外,同时也非常注重内部运行,寻求集约化、高效化的冷链物流管理,以确保安全营运,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提升企业品牌和信誉度。

结构概况。日本冷库的结构大多是多层仓库,实行梯级温度设置。由于日本国土资源紧张,受土地成本影响,单层冷库成本较大。目前,日本冷库大多设置是以3~5层、每层5~7米层高为主。根据储存商品和客户的不同需求,冷库各层的温度设置也不同。

功能配置。日本冷库功能齐备,流程合理,全程实现无断链。日本冷库一般都包括存储区、流通加工区等基本功能分区,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还有预冷区、解冻区等特殊功能分区。在流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冷链作业环节的连续性和合理性。实行全程无缝式冷链管理,尤其是在容易出现断链的冷库作业环节,实现了冷藏车车厢与冷库装车站台的无缝衔接,既避免了冷链的断链,又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

信息化管理。日本冷库的信息化水平很高。如日冷物流集团东扇岛物流中心,就已采用脸部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冷库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大量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搬运设备、堆垛系统,不但有效提高了冷库的自动化程度,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制冷方式。由于日本将在2020年实施“脱氟利昂”政策,从制冷方式上看,日本以后将主要采用氨制冷、氨加二氧化碳制冷两种方式。

防震措施。日本是地震多发国,所以在冷库设计上特别注意强调防震性。受2011年“3・11”地震影响,日本的一些冷链物流中心已经采用了全新的抗震技术,抗震性能大幅提高。

节能方法。日本冷库制冷所消耗的能量大部分是电能,加上日本能源供应不足电费较高,日本冷库一直把节能降耗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日本已通过减小冷风机的功率、推广使用新型保温材料、使用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冷库温度等方法,使得冷库温度有效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冷库耗电量所占比例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日本品牌冷库企业。如表3所示,日本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为日冷物流集团,目前在世界排名第6位。该公司现有79座冷库,总库容为130万吨,占日本冷库总库容的10%。该公司在欧洲以及我国上海都建有大型冷链物流中心,其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体系、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在日本都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冷库投资运营模式

目前,日本投资建设冷库的主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投资建设的自用冷库或冷库法人企业,另外还有原来食品经营企业转型的冷链物流企业;第二类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或冷链物流企业;第三类是各级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大型商社等。为保障食品安全,有效利用资源,节约社会成本,日本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的投资,或提供土地、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日本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均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目前日本冷库运营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冷库自营模式,另一种是冷库地产模式。除政府外,在日本投资冷库地产的还有一些没有经营经验但有投资实力的大型商社。政府投资公共仓储业。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方面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可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不足的难题,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政府只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冷库自营模式。即由冷链物流企业负责从冷库规划、设计、建设到冷库投产后运营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要具备冷库运营管理的行业经验,能够根据入库企业的不同物流需求,提供全程可靠的物流服务。

冷库地产模式。即由日本政府、投资银行、物流企业等多方投资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冷库项目,冷库项目完工后合资公司以资产租赁和日常管理为主营业务,采用物流地产模式向社会公开租赁冷库。在确定租赁客户后,合资公司按照客户需求,采用量身定制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冷库地产服务。同时,为吸引企业入驻冷库,日本政府制定实施了相关优惠政策,如给予入驻企业优先使用港口集装箱集散站的政策倾斜。冷库租赁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租金水平可以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土地价格等情况确定。

多年来,日本存在两种冷库开始向流通型冷库转变。但是,目前一些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的食品原材料冷库,仍然作为储存型冷库发挥着作用。

政府及冷库协会的作用

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法律对冷库实施管理。但不对冷库设施进行强制性年检。目前与冷库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建筑法》(承重)、《消防法》(防火)、《仓库业法》(防火、隔热材料、卫生)和《高压安全法》(冷冻设施)。其中,《日本冷库法》由冷库相关法律构成,是冷库业施行的规则及运用的方针。包括冷库的基准、防水防潮防灾、保温、防火、冷藏设施明细书和食品卫生法等内容。另外,对C1级、C2级、C3级、F1级、F2级、F3级、F4级冷库的冷却方式,直接及间接膨胀式的氨机,R22机选型,保温层厚度,温度,风速,热流,盐水速度,温差和温度计放置地点数量等都有相关规定。

日本冷库协会成立于1973年,从日本冷冻事业协会内部的冷库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

在日本各都道府县都有冷库协会分会,所有地方协会与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营业性冷库企业都是其会员,会员企业的库容占全国冷库库容的90%以上。

目前,日本冷库协会包括日本47个地区的48家正式会员单位及1386家赞助会员单位,会员单位的冷库容积共计2454万立方米。现有会员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由于更新换代能力弱,冷藏仓库会员企业所辖冷库的平均“库龄”为31年。

冷链物流内容篇3

[关键词]冷链物流产业;共同配送体系;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74

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发改经贸〔2014〕293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冷链运输物流企业通过统一组织、按需配送、计划运输的方式整合资源。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财政支持方面对冷链物流力度也逐渐加大,如《苏州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发展以仓储和配送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商品为主的冷链物流。

冷链配送是冷链物流的关键环节,随着冷链销售终端对产品配送质量与时间要求的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越来越被企业和政府所重视。

随着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对冷链物流与共同配送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对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视角,阐述了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构建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共同配送模式概述

共同配送是冷链物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合理化的配送形式,也是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影响范围较大、组织方式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冷链物流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配送,又叫协同配送、联合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方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目前,相对成熟的共同配送模式主要有一对多模式、多对多模式和多对一模式。一对多模式的共同配送,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大型集团企业自营物流主导的共同配送。前者需要成熟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实施,其通过与区域内各类型生产商贸企业建立物流契约的形式,整合区域内物流配送需求,通过高效、专业化的配送中心、配送车辆、调度系统等资源,实现门到门式的共同配送。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专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这种共同配送模式服务的客户非常多样,从企业到个人,是覆盖面最好的一种城域配送。

2建设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符合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加强过程监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随着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有机产品需求大幅度提升,冷链物流已经成为食品供应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人们不仅要能买到冷鲜食品,而且更重视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更加注重食品的味道与美观,这对冷链食品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优化配送路线,大力改善交通状况

物流业的特点是需要较多的运输车辆,而且冷链物流更多的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问题,车辆需要进入市区,如果不进行时间以及数量的规划,将会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要求极不协调。

23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有效促进社会就业

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项目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的惠民项目,可以大大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带动本地区的人员就业。

24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城市经济竞争能力

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23%,和欧美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果蔬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也说明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3构建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

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言,完善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和路径优化方案设计、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共同配送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31设计冷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和路径优化方案

根据服务的客户所在区域范围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共同配送网络和路线优化,在充分满足顾客冷链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运输效率最大化以及运输成本最小化。客户通过app客户端了解冷链物流企业城区冷链共同配送的车辆运输信息,可以将需要共同配送的物品提前送至或存放在仓库或者城市配送中心,仓库或者城市配送中心每天根据多个客户送货要求、送货地址、到货时间、温度要求进行仓储货物分拣、开单、按照同城共配规划的运输线路进行运输共配。

32加强仓储、运输等基础设备设施

冷藏仓库是具有冷冻装置,能调节温度,用以保存易腐货物的专用仓库。一般结构包括:预冷室、冷冻室、冷藏库、冷冻机械设备间等。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仓库租赁并进行冷藏仓库的改造。

选择专业的冷藏车厂家;选择性能先进、性价比高、适合多商家多温共配的标准化运输设备,并购置相应数量的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托盘、容器、包装以及扫描设备等;选择恰当的软件供应商,安装GpS、RFiD等实时跟踪、记录和控制系统,实行远程、实时、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冷链仓储和运输的服务能力。

33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

为了规范冷链行业发展,提升冷链企业服务水平,中物联评估办、中物联冷链委将依据《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国家标准(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工作。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采用的冷链运输车辆标准化,使用的托盘、容器、包装标准化等,全面提升冷链运输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车辆GpS跟踪系统、全程温湿度远程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和控制设备,建立比较完善的远程车辆监控、温湿度监控和追溯体系。

34建立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化平台

利用RFiD、eDi、GpS、GiS等技术在参与共同配送项目的相关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如下图所示),实现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将产地产品信息、车辆信息、销售信息等联结起来;可以为客户安装app客户端,实时完成客户远程预订、发货等服务。

城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共享流程

险分析

城市配送位于冷链物流的末端,占据冷链物流80%以上的时间,对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政策以及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市场风险

客户对食品结构的需求产生变化可能会对冷链配送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者可能需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业务等方面的调整,在设备设施以及业务方向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

42政策风险

目前政府对冷链物流有很多的支持性的政策,随着冷链物流业的成熟和发展,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比如税收、限制门槛等,会有一定的不确性。防范措施:关注政府的相关政策信息,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43竞争风险

由于冷链物流有巨大发展空间,所以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本行业,行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将大大增加行业内企业的经营压力,由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防范措施:关注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企业发展态势,在技术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5结论

综上,冷链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蔬果、农产品以及食品等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配送效率,满足商超等消费终端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能源消耗,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母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478-481

[2]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罗峰共同配送体系模式分析及实施研究[J].中国市场,2007(8):96-97

[4]王雪瑞基于时间约束的单产品共同配送研究[J].物流科技,2008(7):114-116

[5]周程基于RFiD物联网的生鲜食品冷链配送实时监控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88-91

[6]孙承志,韩雪涛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15-117

冷链物流内容篇4

>>冷链断裂:难解之题资金链断裂真相“吴江路”整治难解之题蚁力神资金链断裂成真?如何防范资金链断裂借信息技术之力化实验难解之题“乌克兰危机”:跨越世纪的难解之题铁道部资金链断裂爆停工潮企业资金链断裂与公司治理分析警惕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扩散效应房企资金链断裂套牢银行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及其防范研究关于民企资金链断裂的若干成因开辟地产融资渠道防范资金链断裂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措施研究辉山乳业资金链断裂合俊破产 资金链断裂是主因难解的数学题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后寻找出路五谷道场资金链断裂 中旺疯狂扩张酿苦果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冷链断裂:难解之题冷链断裂:难解之题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单素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由天津铁路货运中心承运的双汇集团1万吨进口冷冻猪肉,通过天津港铁路专用线机械保温列车发往河南漯河

在中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也正在为供需脱节的矛盾以及不规范的冷链操作造成的资源浪费、食品安全问题等后果埋单。

从生鲜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从基础设施到技术手段、从市场机制到政策监管,查缺补漏、保障冷链的完整性,要防止这条冷链断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京众德物流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链专家李万秋认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好冷链节点。

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随着温度监控技术的进步,冷链物流的干线运输基本能够保证不脱冷,因此做好一级市场的质量监控,断链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每个城市都会有2~3个一级农产品、冷冻食品交易中心,这些地方是冷链物流环节中问题最多,也最容易断链的节点。因此,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守好这些节点,保证往来的运输车辆都是冷藏车,都能达到相应的温度标准,装卸货环节都能够不脱冷。

然而,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看来,改变零售业的商业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硝河乡硝河村农户,正将西芹装入冷藏车箱保鲜

“台湾共有1万多家便利店,平均每250人就拥有一家。台湾冷链物流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发达的便利店商业。”秦玉鸣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未来中国的社区农贸市场和社区商店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更加规范、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的连锁便利店。而这将会彻底改变中国冷链的现状。

解决“两个一公里”的难题

“这几年我们统计了很多数据,发现进口水果的网购占比最大,且电商销量远远大于超市销量。”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告诉《t望东方周刊》,“实际上,国外进口果蔬比国内价格低、品质高、物流快,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农产品冷链的‘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农产品冷链“最初一公里”的工作主要包括产品采集与加工,比如产地预冷、冷环境初分拣加工与包装等等。

“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环节就有标准化的预冷、分级,然后根据商品的特性进行不同的包装并匹配相适应的冷链运输设备。”刘宇介绍说。

而国内的做法往往是放弃农产品产地加工,把初加工与精加工全部压在综合成本较高的北上广沿海地区,这使得农产品果蔬的整个冷链物流变成高成本的“长物流”,积重难返。

“‘最初一公里’的标准化没做好,后面的冷库储藏、冷车运输都只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维持。”刘宇说。

不过,农产品源头的标准化难题并非仅靠企业能够解决,尤其是建设冷库投资太大且建成后利润低,大多数企业难以持续投入,这也被业内认为是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绝大部分在亏损的原因之一。

秦玉鸣的建议是,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做强冷藏集装箱建设。此外,对农产品的挑选和分级的标准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运输中,要在包装上作好设计,避免生鲜品遭遇颠簸。

然而,冷链最易断链且最难补救的一环还是“最后一公里”。

“在新发地进货的普通面包车或三轮车运输,再或者是超市门口高温下检查、卸货的半小时都有可能让前面从产地到终端的冷链前功尽弃。”李万秋说。

末端脱冷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比如三级批发市场,鲜鱼两天内都卖不出去,第三天还卖不出去怎么办呢?要么鲜鱼当冻鱼卖,要么就直接炸了,卖熟食。”李万秋指出。

要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电商出了新招。

2014年以来o2o概念大火,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纷纷与线下超市、便利店合作,推出“自提”方式以保障生鲜在进入顾客冰箱之前的冷环境。

“商家直接在小区周围设置自提点,这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模式,也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业务。”秦玉鸣介绍。

链主的主导作用

现实当中,除了首末两端存在漏洞和盲点,运输途中司机会不会关掉冷气、货品装卸操作是否规范、车辆拼货是否合规等细节也是断链的隐患。

在李万秋看来,堵住这些漏洞不能依靠国家标准严防死守。监管部门只需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来保障消费者权益即可,至于冷链物流中间环节的监控,应以链主(食品厂商、零售商)对原料商、供应商的收货标准作主导来倒推。

“比如麦当劳要求橙汁接货温度在16.8℃、薯条11.8℃,虽然实际上17℃、12℃的橙汁、薯条质量也没问题,但作为企业,只有坚持绝对严格的标准,才能迫使供货商制定更严格的冷链规范来保障达标。”

曾在麦当劳“御用”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夏晖集团做过中国区运营经理的李万秋向本刊记者举了一个例子,“1994年我们曾从广州运了4个集装箱的面包,到北京后,测了3遍温度都是-4℃,与麦当劳冷冻面包运输温度要求的-5℃相差1℃,最后只好将这4个集装箱直接拉到了大兴的养猪场。”

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整个冷链物流系统自动化、信息化进程加快,链主对冷链的全程监控更加准确和方便。

农产品采购环节,物联网技术就可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并建立数据库,企业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农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通过查询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清楚地知道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能立刻进行改善,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全程冷链监控技术手段是有的,包括比如地理位置跟踪、远程信息传送、可视化,等等。只是现实应用当中还有很多障碍。首先是这套系统的投入成本很大,除非是疫苗这种特殊商品强制要求,食品类尤其是果蔬产品的运送很难达到全行业运用。”山东中集冷藏车事业部销售总经理田巍告诉《t望东方周刊》。

刘宇也认为,“信息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企业需要足够的自信心和极强的自律。”

而现实中,“没有原则”的收货方与竭力从冷链中节省成本的供货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不少见,他们之间的某种妥协,让全程冷链往往沦为“伪冷链”。

即便如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也曾在2014年因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使用过期劣质肉遭到调查。

“福喜”事件之后,在食品安全问题倒逼之下,餐饮业的冷链配置将会由部分企业的营销点逐渐成为行业标配,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餐饮企业需加大冷链设施投入也成为业界共识。

政策应支持也应松绑

令整个行业感到欣喜的是,2014年以来利好冷链产业发展的政策“礼包”不断,市场正在从初级的基础物流服务向物流增值服务迈进。

2014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年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十部门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提升冷链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政府对冷链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比如2014年吉林省农产品冷库项目获补助3600多万元、杭州萧山5个冷链项目获财政补助1250万元、银川市获得中央财政3200万元补贴用于大型农产品批发流通企业的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等。

在李万秋看来,冷链产业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很多时候也需要政策“松绑”。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一年完工的冷链项目超过80多亿元,奠基开工、新签约的冷链项目达到370多亿元,其中涉及的冷库就超过180万吨。

“冷库的建设方既可能是为了冷链运作,也可能是为了地产投资回报。比如前两年,中国建设冷库和批发市场的投资人60%以上不是搞物流,不是从事商品流通的。”李万秋透露。

他强调说,“不专业的冷库建设战略规划定位不准确、冷库在项目中的具体用途没有搞清楚,这些失误不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到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此外还有标准问题。

以冷库建设为例,目前冷库建设唯一可以参照的国家标准是2010年出台的《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其中规定,冷库的最大防火间隔定位3500平方米,而相同等级的干货库房是6000平方米。

“也就是说我们要建一个1万吨的冷库,就要加3堵墙。”李万秋解释,“这不仅设计起来很难,还会降低冷库的保温性能,建筑成本也上升了好多。更让人不解的是,冷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有容易着火的东西吗?”

由于类似的标准很多,而企业并不知道,所以也很少采用。

但是,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冷链物流内容篇5

冷链物流指的是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一般认为必须采用冷链物流的商品有生鲜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等三大类。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猛,2000~2008年,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经达到1.35万亿元,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冷链产业和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和一个国家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得到了承认。为了促进冷链物流的高速健康发展,国家加快了相关的立法与规划制定工作,相关行业也对冷链物流的建设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在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冷链物流覆盖面仍较小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大部分应采用冷链物流的商品没有在冷链状态下进行运营的情况,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益整体上的损失,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1.2冷链物流成本仍过高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添置与维护成本明显要高得多,其运行能耗也要大得多,这造成冷链物流的会计成本压力较大。

1.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技术装备滞后我国当前保有的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设备相对滞后,缺乏规范式保鲜冷藏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难以成体系地提供冷链保障。

1.4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现有冷链物流体系多存在着冷链断点,少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1.5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目前提供冷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以仓储、配送、运输等单业务环节为主,能够提供全程化、集成化、综合化的专业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2当前冷链物流推进难点在于企业内在动力不足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亦是一个食品、药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发生三聚氰胺、铬超标胶囊等多次社会关注性事件后,食品、药品的卫生和安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构成保障食品、药品从开始生产到最终消费全过程质量状态的完整体系,应对我国居民生鲜制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冷链物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因此,如何克服我国发展冷链物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其健康、稳定、快速、高标准地发展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可行途径很多,如国家的整体规划与政策扶持;冷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培养冷链物流专门人才;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与组合等等。但是这些途径实质上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点,就是驱动力。一旦缺少了内在的驱动力,国家的规划将会落空,行业标准将得不到执行,新技术新装备也不会被采纳和应用,更谈不上形成完整供应链体系。特别是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在经营中更多是从财务角度来考量发展冷链物流是否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在企业财务绩效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对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冷链物流的发展一般会持消极态度。以酸奶产品为例,武汉地区的一家外资品牌超市对酸奶的收货管理较为严格,收货时会对酸奶当前的温度进行测试,如超出指定温度范围就会拒收。负责其酸奶物流的企业如要达到相应的温控要求,必须更新冷库,投入巨大,而该超市的订单并不足以让物流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增加这一投入。于是物流企业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措施,为了避免拒收,在送货前对货物临时进行降温再发货。超市如对物流过程进行温控监测,同样也会提升超市的成本,而该超市并不能以比其他超市高的价格来销售酸奶,于是超市对此也就采取了消极态度。这实质上构成了冷链中上下游企业的零和博弈,造成了实质上的冷链断点。当然,强有力的管制或巨大的社会压力可能迫使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考虑提高冷链物流水平,增加投入。但这种外部驱动力在目前社会监管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难以持续,而且容易形成逆向淘汰。例如两家药品企业,一家的产品没有经过冷链物流的运作,另一家的产品经过冷链物流的运作,但普通消费者极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对两家产品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的宣传、产品的介绍、专家的推荐和市场价格等来区分两家企业的同种药品。这就会造成“搭便车”现象,前者不承担相应的成本,却享受冷链物流带来的一部分收益;后者承担了全部成本,却不能获取全部的收益。这种情况如长期存在,按“格雷欣法则”,后者反会因其成本过高而被市场逆淘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会对管制和社会压力产生抗拒,削弱外部驱动的效果。因此,只有让企业产生内在动力,才能促使企业自发地增加投入,实现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3以内在经济驱动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

冷链物流内容篇6

>>光明乳业“酸败门”:冷链不冷鲜变酸“下雪不冷,化雪冷”?制冷配套商如何不冷?15.9%!贵州经济为何遇“寒”不冷梁启超为何不“报恩”“尖叫”为何不响红酒为何不红为何不是5000血糖为何不达标男儿为何不丈夫当归为何不归?为何不快乐文思为何不泉涌为何不再疑神疑鬼孩子为何不惊慌为何不要升级?曾国藩为何不反宽带为何不宽饶雪漫为何不转型为何不是“斯巴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冷链为何不冷冷链为何不冷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王辉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百色―北京果蔬绿色专列”正式开通,此举实现了农产品“产地―专列―销地”的全程冷链运送

2015年8月,京东以43亿元入股永辉超市,双方在冷链物流领域展开了合作。

这并不是第一家布局冷链的电商。

2014年8月,天猫宣布试水生鲜冷链物流,为水果生鲜提供配套冷链服务,首批配送城市覆盖上海始发至北上广深杭等26个城市。而沃尔玛旗下电商平台1号店目前70%的生鲜订单通过自建的冷链供应渠道进行配送。

第三方冷链企业在更早的时候就已入场。

全球最大的冷链企业美冷物流、全球第四大冷库运营商美国普菲斯、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企业太古等国际冷链巨头都已落子中国。中铁快运、中外运、中粮等中国企业也紧随其后,先后开始布局这一领域。

各方力量的不断进入,推动了中国冷链的迅速发展。

然而,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到中国与冷链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沱沱工社提供给《t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公路冷藏车保有量是7.6万辆,而当年美国是25万辆,日本是15万辆。在美国和日本,平均每千人配有1辆公路冷藏车,而在中国每1.7万人才配有1辆。

同一年,中国的冷库保有量是8300万立方米,美国是1.1亿立方米。而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五倍。

目前,中国只有约5%的蔬菜和15%~23%的肉类是通过冷链运输流通,而在欧美等国,这一比例都在95%以上。

中国的物流链条为何冷不起来?

市场之热

2010年前后,在政策红利和市场本身不断扩大的双重刺激下,中国冷链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国际巨头、资本大佬、行业翘楚纷纷入场,想要在中国庞大的冷链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北京快行线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军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2010年以来,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的金融投资机构竟多达300多家。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热”钱会加速冷链发展。

“中国冷链行业起步晚,市场规模有限、发展不成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对《t望东方周刊》坦陈。

事实确实如此。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便于储藏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一些国有水产和商贸企业在各地建立了一批冷库。然而,也仅止于储藏这一步,其后的运输和销售环节还没有“冷”的概念。

“严格来说那还不能叫冷链。”秦玉鸣说。

20世纪90年代初,麦当劳等外资快餐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需要能够提供冷链运输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因此,市场上开始出现一些专门跑冷藏运输的私营车队。这个蠢蠢欲动的市场还把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美国开利公司吸引了过来。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由此正式起步。

进入新世纪,中国速冻食品和乳制品工业快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冷藏库和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冷链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元、光明等大型乳品企业及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秦玉鸣告诉本刊记者。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冷链的市场空间仍在不断扩大。

但在刘培军看来,资本市场的反应显然有些过热,这可能会导致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新进入行业的公司,没有客源积累,为了短时间内拿更多的客户,只能打价格战。而冷链物流的成本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下降,为了保证盈利,企业势必会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压低成本。这样,一些正规经营企业难以生存,只能退出市场。”刘培军说。

成本之殇

尽管中国冷链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居高不下。

“在物流链条的各个环节,冷链都要比普通的物流高出很多。”秦玉鸣告诉本刊记者。

首先是设备成本。据秦玉鸣介绍,冷藏库的建设成本要比普通仓库高出3倍以上,其中主要是仓库墙体和地面的保温材料,以及专业制冷设备的支出。

而冷库的租赁成本,以目前北京市的行情为例,普通货物仓库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是0.7元,而冷藏库的租赁价格约为这一数字的4倍,达到每平方米每天3元。“全国范围内基本都是这么大的成本差。”刘培军说。

车辆同样如此。

目前一辆中等型号厢型货车的市场售价一般在7万元左右,而同等型号的冷藏车售价则在19.8万元以上,同样高出近3倍;一台普通仓库内使用的柴油叉车价格为3万元,而冷库专用的电叉车是其价格的6.7倍,每台要20万元。

“冷藏库是一个密闭的环境,烧柴油容易造成污染,影响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必须用电叉车装卸货物。”刘培军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仅设备方面,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普通物流高出10倍左右。

此外,还有人力成本。由于冷藏库常年处于低温状态,冷库工作人员的工资要比普通仓库工作人员高30%左右。

但是在刘培军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总物流量的差距。“冷链物流始终还是一个小众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导致了整个行业不能降低成本。”

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冷链百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是150亿元,而同一年顺丰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达468亿元。

“物流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但是2014年的冷链物流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仅3家。”刘培军告诉本刊记者。

信息之痛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信息化程度不高也一直是制约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谓冷链物流的信息化,一般包括车辆温度监控的信息技术、车货匹配的信息平台和冷链物流大数据的搜集应用。

“运输车辆的温度监控技术目前已经很成熟了。”刘培军自信地说。

他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在技术上实现了对冷藏车的GpS定位和车内温度的实时监控。此外,还可以通过车内温度记录仪,每3~5分钟记录一次车内温度,最终实现对温度的全程监控。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干线物流。

但是技术上的成熟,并不代表应用上的普及。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公司会明码标价,如果委托方需要全程打冷,就要按照公里数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除了运输一些对温度要求极严格的产品,委托方选择全程打冷的并不是很多。

“主要还是成本问题。”刘培军说。

对于冷链物流从业人员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车货匹配信息。

“车辆与货物的信息匹配,考验的不是某家企业,而是整个社会的协调能力。”刘培军说,这也是目前中国与国外冷链物流差距最大的地方之一。

最早的信息匹配只能通过交易中心登板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呈现――交易中心把本市场的货物运输需求写在信息栏的小黑板上,往来的货车司机看到信息后,就可以自己联系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地域性的车货信息匹配平台。但是,在刘培军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坦言,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目前中国公路上60%的冷链运输车辆是空车状态。

对此,秦玉鸣认为,可以寄希望于正在发展的冷链物流大数据。

“现在我们的数据量并不少,信息平台也不在少数,只是还没有很好地统筹利用。”秦玉鸣认为,如何运用好这些散落的数据,将是未来中国冷链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人在北京快行线冷链物流公司的冷藏库里装卸货物

模式之困

中国冷链物流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城市配送环节的运营模式,也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与干线物流不同,冷链物流的城市配送要求更加复杂,成本也更加难以控制。一般而言,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商超和连锁餐饮企业。

以商超的冷链配送为例,其配送需求可以用多温带、少批量、多频次概括。一般一家大型超市要有2万~3万个货物品种,这些货品中需要冷链配送的对温度的要求比较复杂,如肉制品和乳制品的温度要求控制在0℃~4℃,水果要求控制在15℃~18℃,而冷冻食品却需要保持-18℃以下的低温。沱沱工社员工在供应链中心作业

同时超市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度,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一般不希望压库存,这样就需要第三方物流少批量、多频次地配送,“大部分超市要求一天一次的配送频率,有时候甚至需要一天配送两次。”刘培军说。

这种情况下,集合更多的超市供应商品牌,实行集约化的共同配送,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

以北京沃尔玛超市的冷链配送为例,刘培军说,目前沃尔玛在北京有12家门店,假设其有12个冷链商品供应商,如果每个供应商都单独委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货物配送,每天就有144条配送线路。如果有一家物流公司能够拿到12个供应商的配送委托,实现集约化的共同配送,只需要24条线路就可以完成配送。

脱胎于商贸集团的北京快行线冷链物流公司目前采用的就是这样集约化的共同配送模式,刘培军说,这种模式可以把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20%以上。

但是,目前市场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供应商品牌的物流配送委托。“快行线目前在北京市也只拿到了37个品牌商的冷链城市配送委托。”刘培军告诉本刊记者。

即便如此,这37个品牌每天的订单量还是无法满足一辆车的装货量。

冷链物流内容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发展因素

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是为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减少食品损耗,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全程温控以保证食品处于某低温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对食品供应的时效性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冷藏冷冻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冷链物流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由表1可体现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1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的。虽然2005年底基本建成了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仍然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未能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完整高效的冷链物流工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还没有形成,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发展的滞后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1.2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

在我国,需要进行冷链运输的产品物流配送业务大多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除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尚不足总体需求的5%,当前冷链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实力较弱,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缺失统一的服务标准。

1.3设施基础设备不足,冷冻冷藏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生鲜品年总产量约为7亿吨,冷藏速冻食品年产量超过2500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冷库的存量太低,完全不足以服务消费群体(如表2)

(1)汽车冷藏车辆:目前我国保温冷藏车辆约有5万辆,而美国约为30万辆,日本约为17万辆,并且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基数要远小于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左右,而这一比例仅是发达国家的10%左右。

(2)铁路冷藏车辆:据《中国交通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铁路冷藏车有7492辆,占运行车辆的1.34%;我国铁路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运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运输总量的1%;而这些多为国外淘汰的机械式速冻车辆和加冰冷藏车,缺乏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辆。

(3)冷库容量:2009年我国有冷库接近3万座,总容量接近1500万吨,但大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很难满足现代城市配送的要求。而且有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

1.4冷链物流体系上下游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

虽然我国农业的初级产品产销量巨大,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较低,以至于出现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缺乏综合性专业人才,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的问题,所以在局部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

2、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因素分析

2.1经济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伴随而来是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并直接推动了消费水平的升级。居民对冷链商品的需求扩大,必然会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助推冷链商品市场的容量扩大的五大因素

(1)新型商业形态持续发展。生鲜冷冻区在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成为冷冻冷藏产品销售不可替代的主要渠道,从而扩大了冷藏产品的市场容量。

(2)消费习惯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渐倾向于通过节省“厨房时间”来增加自己的学习、工作或休息的时间,促进了冷冻冷藏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

(3)年轻消费者群扩大。随着年轻消费者群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对冷冻冷藏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促使了冷冻冷藏市场的不断扩容。

(4)加工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企业只好提高产品、服务、品种、包装的质量,才能吸引顾客,使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冷冻冷藏产品的消费。

(5)产品花色、品种不断翻新。除传统的水饺、汤圆、包子等速冻产品已经发展到极致以外,菜肴等作为新型的冷冻冷藏品也受到企业的注重,使中华民族美食佳肴延伸到了冷冻冷藏产品中。

2.2技术因素分析

冷链物流包括原料采购环节、产品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信息控制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体系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

(1)原料采购环节。随着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绿色食品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绿色养殖、栽培技术和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在源头上保证了冷链物流的质量。

(2)产品加工环节。真空预冷和冰温预冷是对冷链产品进行的第一道冷处理工序,该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引进和发展该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冷链产品的保鲜质量,延长保鲜周期。

(3)储藏环节。据统计,2010年我国商用库房面积约为15000万平方米,其中冷库及冷藏面积约为900多万平方米,但是其中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自动化冷库、气调冷库、多温冷库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储藏时间,降低储藏损耗。

(4)运输环节。冷链运输是冷链物流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涵盖了较为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经历了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了“门对门”服务。冷链运输将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是冷藏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信息控制环节。要实现对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随着GpS、GiS、eDi、miS、RFiD、温湿度红外遥感等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建立电子虚拟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

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确保冷链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

2.3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冷链物流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扶持,据资料表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意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检查与监督机构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仍然不统一,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明细标准,只有一些大型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并且监管力度也不够。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如《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尤其是2010年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极大地促进了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

在我国政策的主导下,将逐步建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订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3、总结

本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政策,指出了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经济、技术和政策因素。■

参考文献

[1]彭丽霞.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2]郭法霞.浅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交通与运输,2010

冷链物流内容篇8

【关键词】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顺丰速运

1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果蔬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其新鲜度、准时性的诉求也不断攀升,因此果蔬生鲜冷链配送已日益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客观要求。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包括顺丰在内的各个民营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抢占冷链物流市场。

2顺丰冷链基本业务流程

顺丰产地直采开展以来有多种多样的生鲜果蔬食品进行了时令的采摘出售,大闸蟹、龙虾、茶礼、粽子、荔枝、樱桃等。本文以烟台区樱桃直采为例介绍一般情况下的生鲜果蔬直采基本业务流程,包括客户购买、产地拣果、包装、运输(中转、分拣、送达客户)。

2.1客户购买

客户购买部分又分为网上订购、电话定购、收派员订购、公司网点订购、合作网点订购、自购自发。

2.2产地拣果

产品成熟期或是长成时期公司会提前培训一大批专业人才派遣大量员工到产品产地进行现场分拣和包装,并负责分批发送。

2.3包装

内包装使用泡沫箱包装,泡沫箱内上下顶部都用高品质吸水纸填充后将樱桃放入内,樱桃在箱内不得有晃动,如果有晃动必须用气泡膜填充满,一般建议用食品塑料袋将樱桃包装,上面用高品质吸水纸填充,吸水纸上层防止气泡膜和冷源,冷源与樱桃中间用气泡膜隔开。

2.4运输

冷链运输大都外包,一般远距离运输的生鲜件大都与冷藏车厂家合作,租用大量具有冷藏条件的车辆代替中转车进行运输中转。运输设备相对简陋,以至于遇到特殊件损坏率较高。

3顺丰冷链物流业务问题

3.1时间掌控能力差

顺丰冷链的产品从客户订购到送达客户时间需要经历包装、发送、中转、派送等环节,这期间不能保证产品的运输路线最佳,中转过程也可能遇到意外状况,分拣快件有时会出现分区域错误耽误的时间至少是半天,在这每一个环节一旦遇到问题生鲜产品、果蔬农产品的保鲜度便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这期间的大部分工作是由人工完成的,不能保证每一个快件的每一个环节是准确的,所以时间控制就不能完全保证。

3.2冷链体系不完善

以对自有顺丰优选提供冷链配送为主,提供第三方冷链配送服务有限;以一线二线城市冷链配送为主,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冷链物流节点、线路、冷藏车投入有限;以烟台市区冷库建设为主,对果蔬产地的冷库储存规模有限。产地没有一定的预冷设施或是预冷仓库,中途运输过程也不能完全使用冷藏运输,冷链物流部门不健全,在运输配送环节各部门能否做到无缝连接和配合目前还是无法保证,这也是现在烟台顺丰冷链业务的最大问题。

3.3物流成本高

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开展业务时也遇到了私营商家对成本高的市场反应。例如,烟台樱桃的配送,私营商家也会利用顺丰的快速物流体系配送,从而缩短时间。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其大部分发普件,个营商家利用冰袋保鲜,增加了快件重量并起到一定的保鲜效果,但是大大增加了损耗率。宁愿增加损耗,也不发冷链快件,是烟台冷链市场私营商家的普遍现象。

3.4全程冷链不能完全保证

顺丰物流公司开始做冷链也是从基础做起,目前冷藏车辆大都是外包,应用于产地直采的生鲜和果蔬产品,但是外包车辆成本高实效慢,公司不能完全控制,并且冷藏车辆本身耗能高成本高,而且全程运输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参与监控,不能保证冷藏车全程提供冷藏服务。

4顺丰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4.1建设自有冷链设施设备

4.1.1冷链仓储

针对顺丰公司近来冷链物流商品特性、发展目标及市场需求,应积极购进小批量、多品种的小型冷车,以此充分满足果蔬商品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运送的需要。公司应该根据冷藏食品尤其是果蔬食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适时选择普通冷库、流通加工冷库等。

4.1.2其它设施设备

包括冷链运输车、冷藏集装箱、冷链物流容器的统一、分拣设备、制冷系统、搬运设施设备等。上述设施设备需要具备耐低温的特性。冷链物流容器包括蓄冷箱、物流筐、塑料托盘等。

4.2完善冷链物流作业环节

预冷环节。果蔬储存前根据不同的储存温度对其迅速预冷的降温处理过程,通过消除田间余热,降低呼吸强度,延长果蔬保鲜。储存环节。储存阶段需根据不同果蔬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储存冷库,充分运用气调贮藏技术,控制冷库内二氧化碳气体等浓度,抑制果蔬呼吸作用,减少促进果蔬成熟的激素排放。运输与配送环节。利用冷链信息化技术与先进设施设备的优势,合理调控运输与配送环节低温冷链温度,保持果蔬新鲜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零售与消费阶段。在未来,依托线上顺丰优选和顺丰社区配送站点,开展社区o2o配送、商品展示业务,让消费者享受冷链物流的果蔬的新鲜。

4.3加强业务模式开发

在运输方式方面,与铁路总公司合作开展“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2016年1月铁总首次推出铁路冷藏集装箱运输,为烟台顺丰从单一运输模式到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在商业模式方面,继续深化冷链物流B2C模式,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及跨国生鲜、果园直供等高附加值采购销一体化业务。积极拓展电商o2o模式的可操作性,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将线上线下联通起来,在收取佣金的同时为其提供门到门的高效冷链物流。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时,可建立烟台终端宅配网络,设立电子菜箱终端保持果蔬等新鲜口感。

4.4强化“顺丰冷运”品牌

强化顺丰优选的品牌有助于公司业务量与顾客好感度提升、“顺丰冷运”品牌价值增值、顺利开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活动等。包括社区、商场等人流量巨大场所地推、广告赞助与宣传、事件营销、新意的口号、发挥名人效应等。

参考文献:

[1]洪卫.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物流科技,2010,08

[2]周家华,常虹,赵毅,李延云.中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食品工业科技,2012,06

[3]刘仁有.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

作者简介:

冷链物流内容篇9

内容摘要:作为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的有效运转已成为差异化经营、保障食品安全、赢得市场竞争的现实需要。冷链物流中心是食品冷链的节点和控制点,合理的规划是提高零售企业冷链物流效率的前提。本文以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食品冷链的特点为基础,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结合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在战略定位、模式选择和作业管理三个层面对冷链物流中心的革新做了研究。

关键词:大型零售企业食品冷链冷链物流中心

零售商冷链物流中心特点分析

在零售行业,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超市、仓储超市、连锁商业、专卖店等新的贸易形式大量出现,贴近顾客、低价格销售的营销方式使冷链物流中心的作用逐渐提高。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的冷链物流中心不断出现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食品冷链模式如图1所示。

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现有食品冷链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大型零售企业的冷链物流中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自营模式

虽然,近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但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依旧以“供货商执行,自主经营”的物流模式为主,主要考虑到以下风险:第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难以满足连锁零售企业的要求。由于冷链食品种类多,信息处理量大,时效性要求高,对物流功能的需求很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技术及服务上难以满足连锁企业个性化的要求。第二,外包后连锁企业对冷链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要介入企业的采购、分销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这将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很可能出现物流失控的现象。第三,第三方物流的信用风险和零售企业物流职能部门的利益保护都成为企业自营物流的原因。

(二)自我服务为主导且成本型运作

在大型零售企业中,客户多为自己企业末端的卖场或便利店,或者是长期稳定的企业客户。零售业冷链物流中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质量和成本。质量目标包括服务质量和商品质量。这其中的服务是针对零售企业次级门店、卖场或客户单位进行冷链食品的配送,其中对企业所属门店的配送占主要部分。保证企业内部冷链的顺畅,方便、快速、及时地响应各零售店的需求是企业提高终端消费者服务质量的根本。自我服务使物流中心具有职能部门的性质。因此,大型零售企业冷链物流中心大部分从事对内的供应配送服务,服务于企业内部的食品冷链。

物流是第三方利润源,在满足企业末端需求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冷链物流中心的目标。零售企业的冷链物流中心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服务于企业自身,不带来任何盈利。与一般第三方物流服务不同,冷链物流中心属于企业单纯的成本型组织,完成冷链食品由外及内的组织和流通。因此,在物流中心规划过程中,应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打造企业冷链物流运营系统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企业整个食品冷链的利润。

(三)系统契合度要求高

食品的冷链物流网络大致有三种模式:单个经济体的冷链物流网络、区域内的冷链物流网络和跨区域的冷链物流网络。以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为主的单个经济体的冷链物流网络适合于大型的连锁超市或大型的冷藏食品生产企业。

无论哪种类型的冷链物流网络,都难以成为相对稳定的系统。冷链物流中心是这个网络系统中的节点,是协调冷链上下游的控制点,因此,在物流中心规划中,应在基本功能之上提高系统契合度。主要体现在外部供应链系统和企业内部冷链物流系统上:一方面,零售企业的物流中心是外部食品供应链上的节点,需要有效组织上游供应商并及时响应下游客户的需求,最终与外部供应链系统进行契合;另一方面,物流中心还是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节点,应实施有效的规划,使其与现有系统对接并提高食品冷链的效率。

大型零售企业冷链物流模式革新

基于大型零售企业冷链物流中心的特点,本文在零售企业物流中心规划的过程中,利用系统工程中复杂系统要素、结构、信息沟通的控制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对物流中心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进行革新,从而提出了“1+2+3”的三层式的规划思路,以使大型零售企业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

(一)核心战略功能定位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中系统目标最优化的管理控制思想,可以建立大型零售企业食品冷链物流运作系统模型,从而为食品冷链物流中心确定系统角色。本文研究的零售企业主要为大型零售企业,目前具有建立自营冷链物流中心实力的企业,如大型连锁超市。同时,将冷链食品主要定位到超市经营产品,如生鲜水果、禽类冷冻产品和鲜活水产品等。

由图1可以看出,物流中心的重点在流通,即使中间有加工环节,也是为更好地服务于流通,多为企业内物流。其下游客户为自有店面或是消费者,更贴近于市场,要求物流中心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并能满足配送产品少量多样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初期,应将服务企业自身的流通功能定位在该物流中心功能的首位。而对大型零售企业的冷链物流中心而言,服务于本企业的冷链食品销售是最终目的。

因此,应将物流中心定位为企业部门性质的服务主导型物流中心,这样能够更强化其流通服务功能。通过对上游供应商的合理组织,根据订单和销售预计多品种小批量地对下游实施冷链食品供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

(二)两种经营模式结合

本文认为,大型零售企业冷链食品的供应模式主要可定位成两大类型,“冷链物流中心+供应商工厂+原材料基地”和厂家直供两种模式。

一方面,针对生鲜农产品(低温保鲜)冷链和冷冻食品链(低温冷藏),在物流中心规划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协调产地、供应制造商的上游关系,通过有效组织货源,提高储存加工技术装备,实现冷链食品的采购和有效保鲜、冷藏。进而在物流中心完成必要的流通加工和分拣配货,实现及时、迅速地供应末端零售店面的目的。

另一方面,针对具有特殊储运要求和严格时间限制的鲜活水产品,应该积极建设并完善厂家直送的模式。因为鲜活水产品相对价值较高,对物流要求极高。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该类产品的生产厂家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冷链体系,拥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因此,零售企业的冷链物流中心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的体系,采取厂家直供的方式对下游供货。

在此过程中,零售企业物流中心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信息管理方面:企业的零售店或客户向物流中心发出订货需求,由物流中心对订单进行分类处理并向相关的供应商发出订单,并对供应商直送过程进行监控,将数据汇集到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上。厂家直送模式不仅缩短了鲜活水产品的冷链长度,还能够减少中间转运储存的高成本。这期间企业冷链物流中心担任信息中心的角色,进行信息处理与监控,实现了信息流与物流的有效分离,提高了企业食品冷链系统的运作效率。

(三)三种品类管理

冷链物流中心应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都有相应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应将零散多样的产品进行一定的分类管理,从而提高物流中心商品的处理效率,从而使产品时间效益最大化。

食品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冷链食品的分类管理不仅仅根据价值或流通频率进行简单的aBC分类,应该充分把握产品的特性,进行详细的eiQ-pCB分析,分别对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相应的功能区域做出规划。本文从零度保鲜、低温冷冻和鲜活运输三个方面,将冷链食品划分为三个品类:需要零度保鲜的主要包括各种蔬菜水果和生鲜肉类;需要冷冻储存的食品主要为冷冻肉类、冷冻水产品、冷冻禽类产品等。这两类食品是在“冷链物流中心+供应商工厂+原材料基地”模式下流通的产品。在物流中心中有实体物流,对物流中心的转接、分拣、储存和配送有较高的要求。第三类产品为厂家直送模式下的鲜活水产品,这时,要充分发挥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整合作用,通过信息平台的规划实现产品的流通管理。

针对“冷链物流中心+供应商工厂+原材料基地”模式下的保鲜和冷冻食品来说,零售业食品冷链物流中心eiQ(e指“orderentry”,i指“item”,Q指“Quantity”;即从客户订单、商品的品项和出货数量等方面出发,进行配送特性和出货特性的分析)的要素内容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商凌云.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3)

冷链物流内容篇10

1 与冷链体系上、下游业务模式的衔接。在此以某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码头(月台)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物流中心上游大多为制造商,下游多为零售商店铺。上游到货车辆一般为10吨以上的大型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车,那么进货码头的设计高度应能与大型车辆相匹配,以尽可能减少卸货的高差。下游是城市配送,送货车辆一般为5吨以下的小型冷藏车,出货码头的设计高度要与小型冷藏车相匹配。在规划设计时,一般用回车场区来调节大小车码头的设计高差。

2 冷链物流中心自身功能定位。冷链物流中心的仓储服务是否是多温层仓储、配送是否是城市配送、是否回收退货等业务功能定位,均影响着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规划方案。

3 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标准化作业流程与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多业主订单集单处理系统、储位管理系统、自动仓库系统、集单拣货及分拨系统、DpS拣货或分拨、物流计费系统、共配体系、派车系统等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的区域、温层、面积、自动化设备的方案。

4 综合考虑规划设计预案与工程实施的可执行性。与常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不同的是,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如果没有综合权衡施工工艺及施工方式,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是不可执行的,或者即使施工免强执行,但在后期营运过程中。问题会陆续显现出来。例如,规划时未考虑冷桥、断热、气密方面的问题,营运中就会出现大问题,造成后期高额的营运成本及低劣的工程品质,从而大大降低冷链物流中心的经济使用寿命。

5 投资预算。在进行投资预算的考量时,应综合权衡一次性建设投资及投资对未来营运支出的影响,以避免建设成“鸡肋工程”。数据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

规划设计的前提是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在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建议进行以下数据分析及相关的营运流程设计:

1 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数据分析

(1)冷链物流中心的社会整体供应链定位;

(2)企业内冷链还是第三方;

(3)盈利模式;

(4)目标客户群。

2 与冷链物流中心业务模式相关的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

(1)目标客户群的商品类别分析及温层需求分析;

(2)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服务商品的物流模式分析,是存储型、通过型、加工通过型,还是存储加工型:

(3)各物流模式下的流程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与常温流程设计相比,在冷链物流中心流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流程中的作业环节,还要考虑各作业环节所处的环境温度及该环节的处理时间;

(4)各物流模式下的存量分析与流程中的流量分析;

(5)作业流程各环节中满足存量与流量的区域面积、设施数量及温层需求分析。

3 能满足既定设计流程的配套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1)与冷链物流中心上、下游之间的单据接单方式及处理方式;

(2)进货验收与入库系统需求。例如,一张进货单分批到货分批验收,系统自动指定温层库区及储位;

(3)批次拣货与分货系统需求。如集单在冷冻库拣货,在冷藏环境中分货;

(4)派车与配送系统需求。如全程温度追踪系统、通路集单共配等;

(5)物流计费系统需求。如依温层、依重量、依体积、依毛重、依箱、依板、依面积等计仓租费。入库上架费、拣货费、分拨费、物流加工费、配送费、代收货款费、退货费等;

(6)储位管理需求。如p-C-B储位、拣货位与保管位、储位先进先出及效期管理等;

(7)其他辅助功能。

4 未来拓展预案

(1)当未来需求量增加时,方案的可扩展性如何;

(2)在规划设计时做未来需求预留及弹性规划是有必要的,可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或后续无拓展空间等问题的出现。

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与常温物流中心相比,冷链物流中心造价高、专业性强、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处于第三方经营模式的较常温物流多。大多数企业拥有自用的常温物流中心,而低温商品的部分经常交给第三方冷库或冷链物流中心管理。本文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满足冷链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的需求;而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冷链物流中心的需求。因为,冷链物流中心本身就是多温层商品管理,常温可以只是其中的一个温层。冷链物流中心的商品基本资料中,除具有常温商品的全部基本资料外,还有温层(冷冻、冷藏、空调或温度别等)、湿度、重量(区分毛重与净重)。除保质期外,还有效期。

第二,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而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第三方物流中心的客户是n个,一般情况下n≥2;特倒是当n=1时就是企业内物流。

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庞大,既能涵盖常、低温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又能涵盖第三方与企业内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选择时,应明确自身物流的功能定位,审慎选择,以避免在信息系统方面重复投入。

信息系统涉及功能较多,详见表1。

各专业工程项目设计与细部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规划应同时考虑相应的设计流程及配套的信息系统功能是否到位。

1 冷链物流中心整体工艺布局设计

工艺布局设计的依据是数据分析结果及标准作业流程。工艺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工艺布局设计,包括位置、面积、温层; (2)整体物流动线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工艺布局设计。包括区域、面积、温层、流量、存量、设备设施布局等;

(4)内部商品流、人员、物流容器、废弃物等动线设计; (5)制冷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原理设计。

2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设计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是依据工艺设计需求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艺设计的需要。

进行此部分设计时,除设计院常规建筑结构设计部分外,在冷链物流特性方面,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梁的设计方式;

(2)冷链物流中心各区域地层处理方式的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码头设施与结构衔接方式的设计;

(4)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断热处理方式的设计;

(5)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悬吊处理方式的设计(如库板、风机

等的悬吊);

(6)考虑物流动线及门组位置的钢结构支撑件的处理方式的设计:

(7)其他。

3 冷链物流中心制冷系统设计

制冷系统的设计依据是各面积区域的负荷计算结果。包括以下方面:

(1)冷链物流中心各面积温层的冷负荷计算。计算依据包括需求温层、面积、进货品温与出货品温、降温时间、进货量与出货量、开门次数、照明量、工作人员数量、该区域的六面外侧温度、拟使用冷库板的热传导系数等。负荷计算的结果是提供制冷量的依据;

(2)机组配置。高温机组、中温机组、低温机组配置、多机头并联等方式设计、各库区独立控制系统设计、中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风机配置。风机配置考虑的因素有:内部商品位置布局。风机扬程、自动除霜方式设计、风速对产品或是人员的影响等;

(4)管路设计。管路及控制阀件的配置设计,管路细部施工设计等;

(5)其他。

4 冷链物流中心保温工程设计

包括如下内容:

(1)库板布局及细部施工节点设计;

(2)地坪保温工程设计、地层处理方式设计;

(3)冷桥处理、其他断热处理、气密处理等细部施工设计; (4)其他。

5 冷链物流中心其他设备、设施的设计

(1)码头滑升门、调节板、尾板机坑、防撞垫、防撞杆等的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2)冷链物流中心货架选型、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防撞设施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4)冷链物流中心给排水、电气设计及施工规范。

6 节能减排方案设计

(1)制冷系统热回收方案设计;

(2)冰或冰水蓄冷方案设计;

(3)二次冷媒方案设计;

(4)峰谷用电优化使用方案设计;

(5)制冷系统除霜方式优化设计;

(6)其他专项优化设计方案。

总体来看,完整、细致的设计是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成功的第一步。

主流程下的硬件设施及配套信息系统的衔接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标准主作业流程既是硬件设施规划的基础,也是配套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的依据,即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与软件功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基础――标准作业流程(Sop)。

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会更多地考虑对流程的适用性。考虑流程的动线,以及节点、各环节与信息系统的配合。例如:

1 在进货验收时,在验收作业区规划有电子秤、电源设施。规划有进货验收单据的传递动线等:

2 在系统批次别或路线别作业时,规划有分拨作业区及待分货暂存区等区域。此部分就是假设系统能自动计算路线出货量、集单拣货及分拨等;

3 拆零拣货区规划为DpS拣货架等设施,与wmS拆零拣货流程呼应。

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除考虑流程外,还会重点考虑冷链产品的品质保障体系,对信息系统提出全程温度追踪记录的要求。例如:

1 在进货验收时,除验收数量、重量、品质外,还需验收进货时的品温,记录于信息系统之中,并且进入物流中心冷链追踪体系;

2 当冷链商品在物流中心各区域移动时,各区域的温控记录会被自动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