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6:25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1

【一】

这次社区服务活动,使我增强了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我也学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技巧,受益匪浅。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社区服务心得。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我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我。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构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潜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职责感和社会适应潜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社区服务心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这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这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此刻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务必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用心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此刻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潜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完美,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完美意愿,它已经不贴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期望自我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齐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我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我的不足。学习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我体验了才会明白。自我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透过自我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我肯定是受益的。

透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就应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我。劳动中,我明白了许多自我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拿着水桶,抹走桌上的尘埃,擦亮窗户。拿起油漆桶,刷走墙上的涂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没有做过了,趁着寒假,我有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透过此次社区服务,我不但享受了劳动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墙上,那些各式各样的涂鸦,硬生生地挂上的图画和bànzhèng,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环境是靠大家来保护的,但是大家却不以为意。

从中,我还人知到自我就应在有空的时候帮忙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就应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我们要帮忙辛苦劳动的父母,在他们感到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抚慰他们劳动后的疲惫。我最后了解到了清洁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环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洁工认真的精神,瓜子壳、烟头等都是他们劳动的对象。

这次社区服务将会为我以后的劳动做出榜样,让我受益匪浅,也给我以后的学习带给了精神理念:艰苦奋斗。

在此活动中,环保、劳动、奋斗都成了我以后的目标。我相信我也能做到这些。期望它们能在我将来的生活留下最灿烂的一笔。

【二】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用心参加劳动。胡*主席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我班在学校领导之下,用心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劳动。

我班大部分同学进入部分单位参与志愿服务。进入单位后,我们在单位负责人的分配下,有条不紊地做相关工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搭配,争取到达较高的工作效率。看着同学们热情服务、忙碌的样貌,单位负责人对我们做了很高的评价,对我们的服务表示十分的满意。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透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就应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我。劳动中,我明白了许多自我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齐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我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我体验了才会明白。自我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透过自我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我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一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我们就应珍惜眼前

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必须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就应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用心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三】

这次社区服务活动,使我增强了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我也学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技巧,受益匪浅。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我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我。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构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潜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职责感和社会适应潜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这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这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此刻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务必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用心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此刻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潜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完美,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完美意愿,它已经不贴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期望自我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齐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2

汉族民间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

选用教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合订本: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汉族民歌部分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族民族的音乐风格,选择从劳动号子体裁入手,通过介绍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共同欣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从而感受劳动号子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其中《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忠实地记录着澧水船工们的泪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的精神,同时,湘西北又是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来自于少数民族,《澧水船工号子》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拧成一股绳,奋力拼搏,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它也因此成为我国人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粗狂、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知识面广、其思维敏捷、情绪体验强烈,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劳动号子的功能与艺术特点,我通过音画结合、视频播放等不同教学形式来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

教学方法选择:

视唱法、集体表演合唱、探究法等。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钢琴、竹竿。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实践、体验,获得精神上的鼓舞,发扬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通过对纤夫拉纤节奏力度的视唱、过滩号子的表演唱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从中加强对音乐知识掌握及其运用。

3.通过认真欣赏《黄河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等音乐感受劳动号子的起源、分类、音乐特点及其作用,有效的促进和发展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对《澧水船夫号子》的深入鉴赏,加强学生对号子音乐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和掌握。

2.难点:如何调动学生接受并去理解号子体裁。我通过动画相声、视频、音画、实践表演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作品的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一、导入环节

1.播放劳动者劳作的图片

【设计意图】:在号子的乐声中感受劳动的场面图片,起铺垫作用。

2.播放《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欣赏在劳动中产生的音乐,从而引出这类音乐就是今天探讨的话题。

二、出示课题

汉族民歌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

师:简单介绍民歌的种类。

三、劳动号子的概念

1.思考:究竟什么是劳动号子?

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什么是劳动号子。

3.播放视频《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动画视频,更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劳动号子,同时引出劳动号子的分类。

四、劳动号子的分类

1.师:你除了在刚才视频中劳动号子,还在哪些劳动环境中听到过劳动号子?

2.出示其分类:

①搬运号子;

②工程号子;

③农事号子:欣赏农事号子中的船《车水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动画视频,更进一步了解其分类的不同,感受号子的丰富性,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④作坊号子;

⑤船渔号子。(过渡语:因船渔号子所处的水上环境复杂多变,号子的内容形式就更是丰富而多彩,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来感受船渔号子)

五、船渔号子类欣赏

1.欣赏《黄河船工号子》。

2.播放船工生活劳动环境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图片赏析以情动人,更直观的深入了解船工生活,为让学生更好的鉴赏音乐而服务。

3.播放《船工号子》。

结合船工的劳动生活分别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演唱形式中感受音乐的特点。

4.小结劳动号子音乐特点。

六、课堂实践

看图观察纤夫的拉纤过程,用“嗨”作为其歌词进行即兴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增强情感的体验,结合节奏、力度的运用,感受纤夫的劳动过程;为劳动号子的作用及后面的欣赏和进一步的实践做铺垫。

七、号子的作用

1.提问:劳动号子在劳动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搬钢琴实验:

①请学生在没有号子的情况下搬运钢琴,并谈感受。

②请学生自创劳动号子搬运钢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有无号子的劳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劳动号子的作用,既有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3.播放视频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用气势磅礴又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作品,让学生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认识号子“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

4.学生分析小结:号子的作用。

5.教师出示并总结其作用。

①实用功能

②艺术功能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为引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劳动号子――《澧水船工号子》做铺垫。

八、《澧水船工号子》赏析

1.湖南澧水背景资料视频播放。

2.整体播放《澧水船工号子》欣赏。

①带着问题欣赏: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船夫在澧水上经历着……

②探究音乐与劳动变化的联系。

【设计意图】:完整欣赏《澧水船工号子》也正是对劳动号子音乐特点的进一步诠释,是对其体裁的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总结:

劳动号子的特点及功能。

十、课堂实践

1.请大家打开书,79页,让我们跟着音乐视唱这首《过滩号子》。

2.分组练习并表演唱《过滩号子》。

【设计意图】:实践二是对整节课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一个有效的反馈,同时为整个教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十一、教师小结

师:汉民族在长期不断的与大自然抗争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形式丰富,富有激情的劳动号子,而劳动号子也正是汉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设计意图】:借助号子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发扬团结合作、奋勇前进的精神。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1.针对乐感较好、又具有带头作用的同学可以担任领唱,完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对于有较强音乐基础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体搬运钢琴号子的音乐创作。

作业设计及检测:

1.观察生活中的劳动号子,体验劳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2.为搬运钢琴创编一段简单上口的《劳动号子》。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3

劳动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论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越溪乡中心小学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为校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品质,践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提升,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使每一天更靠近梦想”为教育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品格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感悟。

一、学校概况

越溪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创办于1919年,学校几经变迁,正式定名为“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又名“宁波市金钥匙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绿化面积190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34人。近年来,学校提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孝文化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始终铭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品格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中心,辐射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县教育局、越溪乡教办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教育纳入本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老农民三方共同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初心。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双向模式。近几年,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所收获,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海县文明学校、宁海县科技特色学校、宁海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海县学校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基,占地700多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学校开始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始着手建设劳动场所。由学校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劳作活动,学生开始逐渐开始感受劳动的乐趣。2013年,越溪小学劳动社团开始正常运行,随着学校关于科技教育不断的深化,2018年,宁波市专家对于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考察和指导,学校开始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原来每周社团开展活动到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2017-201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对土质、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生命科学实践基地。2020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改革核心转变为“科技+劳动教育”,学校投入5万余元打造“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对入园门亭、基地区域规划、外部宣传栏、围栏等进行维修,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底,2020年底,学校获评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极大程度鼓励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基地内的储藏室、基地周边的道路进行改造,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建设工具展示墙和“格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每年在工具增设,种子秧苗采办中投入0.5万元。另外,学校还对绿化进行分区域管理,真真切切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田,每个学生都有地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越溪小学始终围绕“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格知实验室、无人机实践基地,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对文化环境建设考虑其中,在基地内的外体墙面上是,日常劳动种植的植物介绍以及季节性植物名称,在基地内有毛主席书写的字体样本“劳动最光荣”,基地门庭上写有“体验劳动艰辛,收获劳动快乐”字样,基地南侧建设“格知·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学生可以通过长廊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传统节日下的庆祝活动。此外,学校各中队以国内科学家姓名来命名,主要用以感谢科学家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针对各个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并定期评选。2021年夏,我校将进行环境改造,学校将对学校门厅进行改造,到时将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沿廊设计。各个班级上还有班级展示栏用以记录各个班级在劳动教育中所展示的作品。学校希望通过处处有劳动,时时做劳动的氛围打造,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师资队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由校长胡旭波领导组织,教导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越溪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劳作务农,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艺术审美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学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就提倡各学科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语文、品德、科学、美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学科,在语文学科上需要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劳动的艰苦奋斗和感恩之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求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发扬劳动艺术的价值;通过劳动强健自身的体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人民是学校教育及其缺失的部分,所以,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学校在常规课程之外,还设有乡村青少年宫特色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拓展课程上学习剪纸、舞龙、太极、国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此外,学校还联合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外研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职业体验方面,学校联合越溪乡派出所、越溪乡敬老院、越溪乡交警支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兼职老农名,农民是劳动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存在,有了专业老农民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得心应手了,学校邀请了2位校外农民,每周定期半天展开种植、施肥、除草、除虫等教学,由助教进行转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实践的体会,又有理论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生根发芽。我校这只由“学科教师+兼职专业人员+老农民”组建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向上,不断向前发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2人,初级教师8人,其中市骨干教师1人(科学),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县骨干教师4人(语文、音乐,科学,数学),县教坛新秀7人(语文3人、品德1人、科学1人、英语1人、数学1人)。

五、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越溪小学立足学校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轴心,组织策划适合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征文比赛,学生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还进行了古诗词诵读经典活动;在科技节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七巧板绘画竞赛,手抄报评比活动。另外,学校还组织策划了应时应季的“农耕活动”“丰收节”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和赞许。2019年,我校组织策划首届美食文化节,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食物、自己组织售卖活动,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在校园活动以外,学校还将家务劳动作为常规性活动辐射至家庭,越溪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需要开展一次家务劳动,并由家长监督,切实有效的做好家务劳动生活化的要求。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越溪小学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跟随越溪乡交警支队开展“平安宣讲”活动,“一盔一戴”宣讲活动;元宵,我们制作元宵慰问了越溪乡敬老院和抗战在一线的越溪卫生院的叔叔阿姨们;志愿服务队还承担学校安全督导员的工作,切实宣传防溺水、防欺凌等宣传教育活动。越溪小学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受到县教育局、乡政府的多次表扬,活动受到今日宁海、看宁海的报道,今年学校的拓展课程文化展演活动还登上了现代金报六一特辑。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4

社会实践是每一位大学生、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社会实践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毕业生知识的一种检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义务劳动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报告1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11月22号在年级办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党校学员义务给机关楼的人事处的三个办公室进行了清扫。风忽忽的刮,学员们还是热情饱满的认真工作着,顶着寒冷的天气,不怕冷不怕辛苦,将办公室的地面,桌椅和窗户都擦的干干净净。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办公室,看着桌上,地面,窗台的明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党组织对我们的要求。

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报告2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报告3踏着晨曦去劳动,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挥汗如雨;忍着酸痛去劳动,不管灰尘弥漫,不管气喘吁吁。从楼梯扫到走廊,从墙壁擦到玻璃,一周的劳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苦中有乐,酸中有甜,留下不尽思索。

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这凝聚了我们的无尽心血。

劳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前的'我,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在家懒懒散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初上劳动课,感到新鲜。上完一天,腰酸背疼。第二天清晨,迟迟不愿起床,结果误了时间,造成恶性循环。经过几天的磨练,我已有所改变了,变得不怕脏,不怕累,俨然一个劳动者了。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磨砺。

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报告4这周,我与舍友们自发的义务打扫了我们所住的宿舍楼。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志愿劳动是我们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又能够从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这次劳动不仅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让我们在劳动中增进友谊,让我们更加团结。

不凑巧的是这一周的温度降得很快,异常的冷,但依然不减我们对劳动的热情,和对学校卫生负责到底的态度。所以即使风忽忽的刮,我们还是热情饱满的认真工作着,顶着寒冷的天气,不怕冷不怕辛苦。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挥汗如雨;忍着酸痛去劳动,不管灰尘弥漫,不管气喘吁吁。从楼梯扫到走廊,从楼梯擦到玻璃,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和三个舍友负责打扫这宿舍楼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通过这次亲身体会,我觉得卫生真的要靠保持,尤记得打扫宿舍楼的时候,有的宿舍门前的垃圾也不知是多少天积攒下来的,门前狼藉不堪,却仍不愿动身打扫,苍蝇都在垃圾上飞来飞去,时不时就能闻到垃圾那恶心的味道。有的宿舍门前就很干净,没有积攒多天的垃圾,不仅没有难闻的味道,也没看到有苍蝇飞舞。这样的反差让我有感悟深刻。要想生活过的好,我们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而要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我们又必须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随意制造垃圾,不会去破坏环境,把该收的垃圾给收拾好。绝不会把垃圾攒到好多天而不去处理或只等打扫的人来处理,她们是很辛苦的,我们不能再给她们增加负担,她们为了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而辛勤的劳动,我们不应该还给她们添麻烦,增加她们的工作量。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共创美好家园。我的舍友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宿舍楼,看着走廊、楼梯的清洁,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以后要讲究卫生,不随意制造垃圾下了决心。

校园是学生们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因此保持校园卫生的干净整洁至关重要。经过这一次的劳动活动,我们知道了,现在能够让我们安心的学习环境是由其他同学辛勤工作作为保证的,我知道了我们的小小举动或是一个不轻易的乱扔垃圾就会带给我们校友们或者阿姨们那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劳动机会以及劳动心得与感受,这都是建立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可以说是真的来之不易。在这劳动期间,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卫生的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了不知多大的麻烦与烦恼,现时影响着他人的心情与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对这种带来的不便,以及这种不文明的表现坚持以抵抗与反对的态度,保持校园卫生,甚至无论在哪里,卫生工作是每个人应以的责任与义务,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嘛。我们这次劳动,我和舍友的团结力量,将的区域以最少的人力的效率的质量一起打扫干净,我们其中流了很多的汗水,但是我们累而快乐着,累而喜悦着。看着宿舍楼的一个个角落都被我们打扫的干干净净,我们真心觉得很值得!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真的让人很失望!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们虽然流着汗,可是心里怀着感激,怀着信念,就是再苦再累也不会埋怨,这就是我们,也可以说是现代大学生的精神理念,只要是有价值的,我们就敢做能做。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是在努力的工作着,只为表达心中不尽的感激之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被人需要,被社会需要,这样我们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次的劳动让我深刻认识到辛勤劳动的光荣和好逸恶劳的羞耻,这也使得我们更加热爱劳动,提高自己的品德,努力成为为社会所广泛需要、有专长及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枉学校对我们的栽培。我们会将努力进行到底!

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报告5义工社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大家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每个人都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正因那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务必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用心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5

关键词:劳动实践基地;构建;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24-0

同志指出:“不要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全过程十分强调开放性和动态性。就目标而言,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就内容而言,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就结果而言,强调学生活动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其活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经历,提倡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劳动实践教育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不是对儿童进行科学训练,而是使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次上复归儿童天性,建构学生的健全人格。因此,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其意义是重大的,它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和充分利用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行三个结合,把劳动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一)劳动实践与实施德育工程结合。重视德育工作,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拓展德育渠道,促进德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学生正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学会了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改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二)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特别是劳动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劳技课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教学,如聘请农业专家和富有经验的农民,到学校做讲座,培训教师,或到课堂执教等。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现在大部分学生为独子,学生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学校教育的积极效应容易被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所抵消。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是给家长开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讲座,二是想办法引导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如要求小学在接受一年级新生时逐个询问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对家长提出“补课”的要求,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包括个人卫生自理,洗涤小件物品(如红领巾、手套、鞋等)整理个人生活、学习用品,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花卉栽培等教育内容,由家长评定成绩签署评语,学校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劳动课成绩。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家长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二、尝试三种模式,提高劳动基地资源利用效率。

(一)实践体验。从基地的角度看,如果劳动实践教育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或由教师直接提供,既可以来自学科,也可以源于家庭和社区,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也可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这样,可以打破固定教材的局限,走出课堂和学校,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情境陶冶。通过开发和利用基地,有意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启发学生领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学生通过写话、日记、习作、作画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情,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6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能培养;活动;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53-01

劳技课要求学生要“动”――动手、动口与动脑。于是,教师选择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然后通过课堂上交流反馈成果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交流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读读所搜集到的资料,枯燥乏味,其他学生也毫无兴趣。看来,缺少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丰富学生知识、丰富学生人生阅历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国外一名专家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劳技课程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开放的心怀。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都能使每个学生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地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能体验、感受到别人的重要。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因此,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而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小学劳技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代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方法辅导和思路提醒。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要适当地退居到后台,变成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教学活动进行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如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活动期间,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目标,使他们真正得到了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于是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最后,阿姨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劳技教学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通过交流教学成果,可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内容的理解。

教学成果交流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还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教学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劳技教学以后获得的物化成果非常有意义。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搜集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把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地进行汇报,缺乏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是单一的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教师要采取合作方式把资料编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会更多,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劳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成的一门课程,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去进行实践,引导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庄珊红.浅谈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2(02).

[2]金怀德.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以四年级《缝香袋》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7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实作文教学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观察校园生活、观察社会生活。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同桌给自己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再由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说说自己的同桌的爱好,然后再抓住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事情)来进行具体的描写。通过指导,有些学生就能有条理、有顺序地谢自己的同桌了。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作文要与劳动相结合

冰心说过:“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没有生活中真正感人的情境,写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感人。”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即可逐步培养劳动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做――》)的作文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安排一些家务劳动。如“缝纽扣、洗碗、扫地”等等。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并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日里都是家长安排自己的生活,如参加一系列的特长班、补习班,根本就无暇融入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实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发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学校就在村的田野旁边的便利条件,常带学生来到田野看看,让他们亲眼目睹田野春夏秋冬的变化。回来之后,由于每个学生对事物认知的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多姿多彩了。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农村小学的教师只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农村的学生同样也能驾驭自由的神笔,描绘出七彩的人生。

(继上页)5风趣教学,将幽默艺术融入到实验演示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将幽默艺术融入到实验演示之中,可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实验现象的主要方面,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演示用细线悬挂的摆球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时,可用一个很大的摆球从教师或学生的鼻尖前静止释放,当它摆回来眼看就要击中教师的鼻子时,学生惊叫起来,可摆球又乖乖地退了回去,然后教师带上一个蛋壳做的假鼻子,重复上述实验,不过使摆球以一定的初速度释放,结果教师的假鼻子被摆球击得粉碎。学生在欢笑声中对摆球的运动能量转化特征加深了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8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观点劳动习惯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指出在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通过接受养成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文明风采”竞赛等特色活动的激励,中职学生在学习掌握技能的同时,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提高。在家长的眼中,孩子上学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好像变了一个人――有礼貌了,懂得感恩了,做事情有章法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及我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品质,提高学生就业的本领。

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因此,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

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在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使我们人类从类人猿进化成现在的人类。所以我们要热爱劳动,把劳动作为生活的乐趣,始终记住“劳动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发展、成长和存在的需要。我们通过劳动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因此,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劳动,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奉献。无论是有价劳动还是无价劳动,都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罢,劳动不仅有关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关人的快乐和美好。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只要我们想进步、想拥有、想改变,劳动一定能够为我们实现。

革命先烈同志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因此,我们中职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劳动实习,要热爱劳动,把劳动作为人生的乐趣,始终记住“劳动最光荣”。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品质。

我国宪法规定遵守劳动纪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其意义是重大的。劳动纪律是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它要求每个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时间、质量、程序和方法完成自己应承担的工作。劳动者应当履行规定的义务,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劳动生产任务,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维护工作制度和生产秩序。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调节职业活动中的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并对社会负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每个劳动者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以保证集体劳动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劳动者在维护企业和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就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向社会负责,这是现代社会法律要求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既是劳动者的义务,也是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的保证。劳动者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提高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劳动者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熟练劳动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因此,我校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劳动实习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通过劳动技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

三、劳动技术教育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品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人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劳动技术教育课就给了学生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劳动技术教育课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模仿、思维想象、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发明创造等能力,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健壮学生的身体,即劳动技术教育课能益智健体、养德强能。

1.劳动技术教育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品质,强健学生的身体,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学生到实训基地亲身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不易――既需要娴熟知识技术,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尤其机电专业的学生进入工厂实习更需要有健壮的身体。从而让许多学生想到自己父母打工赚钱的不易,培养加深学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在劳动实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计算机、车床等劳动工具都需要保养维修,没有劳动生产工具就无法进行劳动、生产产品,让学生产生保护劳动工具的思想意识,热爱劳动工具。通过与工厂工人、果园工人等一起进行劳动生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按规程办事等优良的劳动品质。学生看到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欣喜若狂,内心就会产生成就感――文化知识虽然没学好,但能进行劳动生产了,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使学生在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随时随地都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行、弃恶从正,积存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合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

2.劳动技术教育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自己能对事物有美丑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突出地落实到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去。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技术教育课就是一门集自然生活美、形象艺术美、品德心灵美和精湛高超的技术为一体的劳动实践教育课。劳动技术教育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引导他们在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今年我校举办的艺术节中,机电部钳工教师把美学知识与钳工做件相结合,学生做出了航母、飞机、自行车、梳子等工艺品;现代服务专业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舞蹈“职教小苹果”;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出了优美的平面设计图形,等等。这些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增强,并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欢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劳动技术教育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进入实习室、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劳动生产知识、劳动技术知识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等,如果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劳动实习、实践,所以就督促自己去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劳动产品,这就使得他们总是不间断地积极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利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零散知识到完备知识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体脑结合,能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操作能力等。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生产知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劳动技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劳动生产工具,并形成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能力。

4.劳动技术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劳动技术课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手工小制作、农林果树修剪栽培、机械零件加工制造、图纸设计、会计实际做账、网页制作等,这些方面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思维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在劳动技术教育课中引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观察方法,培养积极的观察习惯,让学生体会到想象和创造的快乐,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发明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劳动技术课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知识技术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发明创作意识的萌芽,在学校就培养工程技术发明创造、手工艺术制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发明创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人生体验,使学生热爱劳动。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提高中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校必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实现中职教育“由大部分学生面向高考到直接就业教育”的转型。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9

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天,我去居委会劳动了一天…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星期天,我去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去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高兴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什么不容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于是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

本想放弃,然后去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服输的性格使我想到,还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意我就突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景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容易就掉了,所以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劳动实践的感受篇10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观;人的本质;审美主体;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57-0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虽然是一部论述经济学哲学问题的著作,但是其中独特的美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中西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手稿》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的论述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前所未有地阐述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一)

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可谓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他注重从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实际活动中去寻找美,从人的存在方式去探寻美的本质,在与人的本质联系中探讨审美主体的特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人始终是主体。动物当然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96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本能地适应自然,不存在与自然之间的、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也不存在“美”的关系。与此相反,人既可以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又可以根据“人的尺度”去改变世界,把世界变成理想的现实。这种实践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也就是说,只有人能担当审美主体。

根据考古发现,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就懂得运用天然的矿物、贝壳、动物骨骼等制成装饰品来装扮自己,而刻画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如陶罐、水壶上面的抽象花纹更是原始社会艺术家们的杰作。这些装饰品和花纹从创造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并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可是却从艺术的角度美化了人类的生活。可见人类不但能够欣赏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并且能制作出符合美的标准的作品。人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固然,在自然界中除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似乎也能分辨美丑,生物学家通过观察鸟类在求偶期的行为所得到的数据显示,雌鸟更容易被拥有美丽丰满的羽毛和动听鸣叫声的雄鸟所吸引。但是,雌鸟对雄鸟外貌的鉴别从根本上看是基于种群繁衍后代的需要。鸟类族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淘汰羸弱的个体而得以延续,也可以说是大自然选择了羽毛舒展美丽、体态匀称丰满、鸣叫有力动听的鸟儿。这些外部的身体特征显示着他们健壮的体魄和优秀的种群基因,这样的雄鸟所繁育的后代存活率更高,竞争力更强。在鸟类世界中,“美”等于匀称的外表,等于强大的繁殖力。所以,雌鸟能够对美丽而善鸣的雄鸟青眼相加实际上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而不同于人类的审美活动。

“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因此,审美主体不是自然形态的、被动的,马克思说:“主体不是从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2]“把人提升为环境的主宰”、“自然主宰的人”。[3]马克思论述的审美主体不是纯粹感知的、静态认识的,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主体性特征。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发展了自己,实现了人类自身的自由。人在实践活动中,既创造了理想的世界,把世界变成自己所希望的存在,又创造了理想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己所希望的存在,并在这双重的创造中,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审美主体的能力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与证明,就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获得的、所感受到的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与动物的存在方式的本质区别,为我们理解审美主体的特性作出了宝贵的提示。

(二)

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探讨审美主体的角度,决定了马克思在探寻审美主体的时候,不离开审美客体。因此,与纯粹的主体论美学不同,马克思强调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的重要性,“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同时也与只重视客体的客观论美学不同,他非常强调审美主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论述审美主体时坚持以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始终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找寻审美主体的特性。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的对应存在。人类的审美实践不能单独离开客体,也不能单独离开主体。“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的程度为限。”[1]125任何“对象”(包括审美对象)的存在,都同时地取决于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对象的性质”即作为对象的事物具有怎样的性质,另一方面是与这种“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即认识主体、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力。所以,一个自然物或者现象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在于其与审美主体自身感知能力的对应。超过了感知能力范围的自然物或者现象,即使本身具有客观美的属性也无法取得审美主体的感应,从而审美活动无法完成,那么这一自然物或者现象也就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审美主体的能力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对应关系中形成的。人的审美能力虽然与身体器官的感觉功能有关,即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器官所具有的感知功能是人与外界建立起联系的客观物质基础,收集到的信息则是人类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素材。这些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反馈给大脑,经过思维的复杂加工、分析,进而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而不同的人类个体在感官收集外部世界信息时会因为感官功能的不均衡而获得各不相同的外界信息,继而会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确证自己是类存在。”[1]197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自为的人,成为他自身,获得了他的此在形式。人在改变自然时,他的本质力量也发展和丰富起来,能感受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都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审美感觉和审美意识。因此,审美主体的五官感觉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人化自然的发展,人的审美器官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马克思把人视作一种特殊的自然,认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也是发展的。这就反对了把审美主体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整个人的自然都在发展变化,人的审美器官、审美感觉的变化就很自然了。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1]126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承认客观美是存在的。“最美丽的景色”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矿物的美”存在于矿物本身,尽管由于穷人忧心忡忡、商人唯利是图,对其没有美的感觉,但它依然存在,不会消失或者减少,就像在小说《红楼梦》里,即使焦大不能欣赏林妹妹的美,林妹妹风流婉转、娉婷婀娜的风姿也并不会受到丝毫影响,景色、矿物和林妹妹都具有美的属性,他们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马克思要强调的是在这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审美主体的心态和感觉的重要性,为什么穷人和商人感觉不到景色的美丽和矿物的美?美是超越功利层面的,限于实际的有限的生活,人的低层次的境界,也不可能体会到美;即便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对象能够产生对应关系,但若主体无心投射,即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象上,对象也就不是他的对象,因此主体与对象也就不能产生对应关系。

(三)

马克思所论述的审美主体不是遗世独立的人,他不仅是从个体人的角度探讨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更是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研究审美主体的特征,发现和揭示审美主体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从而超越美学意义高度评价了审美主体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人类是由需要的感觉力走向思维和审美的感觉力的。在人类的原始阶段,主要是从需要的角度来感觉世界的,对野蛮人来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在每一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不知道的属性。”[4]在审美主体的感知历程中,先有动物的美,后有植物的美。普列汉诺夫曾经谈到过原始狩猎民族“尽管他们居住的地方是野花遍野,但是他们从不用鲜花来装饰自己……这些野蛮人对植物完全不感兴趣”。[5]从动物装饰过渡到植物装饰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的大变革。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主体越来越突破实用需要的限制,发展“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审美感觉能力。但是,“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人越是为生物性的需要所束缚,他的感受力就越是浅陋和受局限。人的审美能力与不同个体的需求层次状况也有很大联系。马克思认为,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人的自由程度是不同的,他把人的需求划分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基于人的本能,是指人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后代延续而产生的需要,它的基本满足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它称之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需要,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即墨子所说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而发展需要则是人为了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以生命力蓬勃发展和个性自由为目标的终极需要,也是需要的最高层次。“发展需要既表现为劳动者在诸如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精神领域内自由发展的需要,又表现为劳动者在物质领域内自由从事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在生存需要中是谋生的手段,在发展需要中则是发展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在自由劳动中发展其才智与创造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劳动的物质结果,而是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中积极的精神体验。”[6]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呈金字塔层次由下向上发展。虽然享受需要不一定要在充分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才产生,发展需要也不一定要在充分满足享受需要之后才产生,然而如果位于金字塔底层的生存需要不能得到基本满足,人就很难产生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属于享受需要层面的审美行为也不会产生。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陋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1]126《红楼梦》中的焦大为什么不能欣赏林妹妹的美?从他自身的状况来看,作为一个生存在贾府底层的仆人,他的需要层次还停留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上,在他看来,更美的女人具备的素质仅限于能生儿育女、从事家务劳动。面对林妹妹这样有才情的闺秀,焦大显然不具备欣赏她的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