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6:26

传统教育培训篇1

为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201X-201X年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文件精神,201X年以来,在上级宣传部的指导下,XX街道宣传部门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并组织宣传干部踊跃参与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概况

201X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依托相关业务部门,以本科院校、培训机构等为主阵地,举办各类培训。

我街道宣传系统相关人员踊跃参与,积极学习,认真总结,基本掌握了培训内容及宣传业务的相关技能,对开展宣传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1X年—201X年,街道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共计15次;各社区分管宣传的两委干部参加培训共计7次。

从培训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并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涉及的范围除了宣传的相关业务外,还对如何合理规范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如何对网络言论加以正确引导等实际问题进行培训。

从培训的模式来看,能紧紧围绕规划的中心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设计课程,培训师资队伍经验丰富,采用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给广大宣传干部提供了一个提升宣传素养的机会,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总的来说,对乡镇、社区的宣传干部进行集中业务培训,能为不同区域的各级宣传干部提供经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各级宣传干部的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能科学应对实际中的宣传问题,有利于推动我省各级宣传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系列的宣传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有些课程的理论性、文字性太强,课堂略显枯燥,这直接降低了培训对象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第二,培训的对象缺乏广泛性、辐射面不大、层次不够,大多数的培训仅针对乡镇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以及社区负责宣传的两委干部很少参与到培训中来,这不利于扩大宣传培训工作的效果和影响;第三,宣传培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和成效检验机制,难以调动宣传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效果。

三、一些建议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更好地加强对宣传干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培训工作的完善,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针对宣传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

培训内容应紧贴相关文件精神,课程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岗位的宣传干部实行不同的课程教学,实现培训多样化、多层次,让宣传干部学到对口的知识及技能。可以采用课堂授课、课余活动、比赛、网络学习等多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加入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际分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氛围。

(二)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

培训对象的选取应具有广泛性,应重视对基层宣传干部,特别是社区负责宣传的两委干部。社区两委干部与群众联系最密切,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者。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能办事、办实事的基层宣传队伍,对深入基层做好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生代员工教育培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和培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生代员工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对新生代员工思想教育的培训力度,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生代员工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员工生活在一个价值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潮、物品和理念的涌入,以及非正规教育的渗入、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对新生代年轻人影响深远而广泛,再加上传统文化因鲜有提起而在他们眼前日渐淡出,使得他们在审美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与前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习惯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感兴趣的各种信息,因此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他们的视野因此更加开阔,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大部分新生代员工成长于特殊的家庭小环境中,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备受家庭呵护和关爱,逐渐习惯更多地关心自我,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时尚,享受生活。

二、传统文化在员工思想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思想品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历代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新生代员工的思想和品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更应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应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生活,更不应该追求安逸,坐享其成。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员工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启发。

2.有助于增强员工的智慧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会通”之学,就是表现其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员工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学习越多,文化底蕴就会越深厚,犯错误特别是重犯错误的概率也就越小,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

3.有助于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是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也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三、围绕传统文化精髓开展员工思想教育的探索实践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意境深远,对新生代员工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本人所在单位“80后”、“90后”的新生代员工占公司总人数近70%,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对新生代员工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司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梳理提炼,并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活动,教会新生代员工如何为人处事和对自己负责,重点引导和塑造员工在尊老爱幼、感恩包容、自强不息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优秀品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员工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指路。

1.提倡尊人敬老,教育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先做人,这是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有很多新生代员工行事过于自我,说话口无遮拦、目无尊长,只因他们还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辛勤付出和苦衷,更不知道尊重他人为何物,可以借用传统文化里的一些至理名言进行引导和教化。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他还会善待同事和朋友吗?估计很多人都不屑和这样的人交往共事。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尊老爱幼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通过学习并强调最基本的尊人敬老之礼,让新生代员工们知道了亲情的可贵和敬老的重要,在处理人际问题时要多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无论处于何种状况,“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做人之道,力争少做伤害他人自尊的事。

2.推崇感恩包容,教育员工要知恩图报和有一定的胸怀。由于从小就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新生代员工通常由于被宠爱过度,觉得别人给予的都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分享,也不会主动去理解包容他人。传统文化教导我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发自内心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心怀感激之情,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情谊。另外,传统文化中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泛爱众,而亲仁”诠释了人要有宽容和包容的精神,借用传统文化培育新生代员工以包容的心态待人接物,帮助他们消除牢骚满腹、心中充满不满和质疑的思想心态,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相互包容理解的祥和氛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文化建设。

3.鼓励积极进取,教育员工要不断学习奋发有为。一个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能体现该企业的士气和竞争力,若大部分员工都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该企业肯定缺乏激情没有生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我们企业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力宣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要告诫和勉励新生代员工们不能安于现状,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规划职业生涯,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争取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4.激励爱岗敬业,教育员工要有把工作做好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素质,体现为积极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而这些却往往是新生代员工所缺乏,需要加强灌输培养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一向讲求“忠孝节义”的责任心,对国家民族负责是忠,对父母长辈负责是孝,对配偶负责是节,对同事朋友负责是义。当然,由于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忠孝节义”责任心的内涵体现会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实质是统一的,就是提倡人们要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因此,我们通过各项活动和会议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和强调,鼓励广大员工负起责任,以勤学苦练、踏实工作来实践爱岗敬业,并通过赏勤罚懒、奖励先进等各种激励措施来引导员工负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新生代员工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具体到位、细致入微的指导作用,通过加大对新生代员工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能让他们及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地处理好工作生活中的人与事,并有利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传统教育培训篇3

(一)“点对点”即时培训

视频系统培训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的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整个培训具有了更强的“时效性”。视频系统培训模式下,受训者可以通过安装专用的客户端应用软件或者是从网页直接点击进入,接受“点对点”的培训或者是自主点播培训。视频系统下,教师在主教室进行讲授,受训者在各自工作的地点或者家里“听课”,这种培训模式具有双向传输的特点,使得受训者拥有到现场进行培训的感觉。

(二)“开放性”培训

视频系统培训模式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其在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形式、内容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否则,就难以跟上新课改教学的目标要求。将视频系统应用于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模式中,有助于根据培训者、受训者的需求及时更新培训的内容、设置专门的讨论话题,提高培训成效。视频系统的应用,在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不同的受训者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互动的平台,借助该平台,教师可以将已授课程视频、课件、音频以及电子讲稿等上传到网站,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掌握的程度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效率,使得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从国内教师培训的应用情况来看,基于视频系统的教师暑假培训模式,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机会,这是传统的培训模式所难以相提并论的。

二、视频系统在教育培训中应用的领域分析

视频系统采取实时传递、录播播放培训内容的方式,以教学、科研、管理为主要内容,对受训者进行视频培训,对提升广大受训者的水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具体应用的方向来看,视频系统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在远程互动课堂教学、远程会议培训、远程教学观摩评估、远程网络教研、远程教学合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实地培训模式不同,视频系统下,受训者的人数可以不受限制,用户只要下载客户端就可以登录平台接受培训,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受益于所有的教师,对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视频系统作为多媒体传输领域发展的一个热点,其以硬件视频系统的音频、视频交互为主要特点,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作协同、数据写作的优势,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培训的“标准配置”。

三、视频系统在教育培训中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视频系统让中小学教师运用现有的教室录播设备结合办公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手机等,通过耳机和麦克风等音视频采集设备,实现基于网络上的点对点即时通讯就能够实现质量高、可靠性强的远程互动课堂教学、远程会议培训、远程教学观摩评估、远程网络教研、远程教学合作等功能,有效地节省培训的时间和费用,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培训效率。

(一)远程互动课堂教学

基于网络视频的远程互动课堂教学平台,使培训者与受训者基于该平台实现了实时性的、面对面的互动,打破传统模式下课堂,十分有利于提高受培训者的学习兴趣和培训质量。而且远程互动课堂是通过实时视频实现的,这个互动是可以随时生成的,因此培训者与受训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平台马上构建一个课堂,即时可实现多地的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平台对于边远地区中小学校教师的培训更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随时互动,使边远地区的受训者节省时间和经费之余,同时享受到了和城区受训者一样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

(二)远程会议培训

基于讲座模式建设远程会议培训系统,只需要采用普通的教室安装一定的视频录播系统,在培训系统的支持下,实现培训者与众多受训者互联网上的“面对面”的教学,培训者采用就平常上课般进行讲课,系统直接将其图像、声音、讲义以及板书实时地传播至各处的受训者,受训者可以实时地收看整个培训过程。培训者如需要,随时可以打开系统互动功能与受训者进行互动,受训者也可以通过举手、文字交流、音频发言等方式及时与培训者或其他受训者进行交流,系统还有录制功能,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完完整整地录制下来生成视频文件并自动上传到视频资源服务器,受训者可以在后期在线或者下载方式回顾整个培训过程。

(三)远程网络教研

根据教育管理部门日常教研活动的需求,同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提高的需要,基于网络互动交流模式,再整合视频系统加以辅助,开发建立视频系统模式下的网络教研平台,教研组织人员通过视频网络教研系统在网络上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可以通过视频系统在不同的学校实时收看一节或者多节公开课、或者观看一个讲座,更加可以直接通过视频资源系统调出一个视频进行观看,然后根据这个内容在教研平台上面进行互动交流。整个交流研讨过程会完整地在平台内保存下来,后期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广州市荔湾教育平台的视频教研系统在视频直播或者点播的同时,马上可以对视频每个环节时间段进行实时的交流和点评,而所有的互动文字将会和视频整合成一个媒体文件,允许所有老师在后期进行查看和继续讨论评价。

(四)其它视频系统

远程互动教学、远程会议培训、远程网络教研三个平台是视频系统下面的子系统,但管理与数据是共通的,利用三大平台可延伸开展其他视频功能,根据需要可以建立远程教学观摩评估、远程教学合作等功能,整个视频系统的建设是灵活与开放的,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教育培训开展的视频活动都可以构建,充分发挥视频系统其通畅、灵活多样、空间性大、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的优点,为提高中小学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创设数字化的环境。

四、视频系统的应用策略

视频系统的建设只是一个研发的过程,但整个视频系统的成功应用与推广必须从人员培训、资源积累与行政管理上进行有效的保障。

(一)开展视频系统应用专业培训

视频系统的应用、发展,首先需要对受训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通过视频系统进行继续教育的技术。视频教学培训系统是基于硬件、软件基础上搭建的网络中小学教师培训系统,需要使用者拥有一定的操作水平、能力。在对受训者进行系统使用方法培训时,要重点培训登录方式、个人身份认证、控件下载、视频(或直播)、教研直播、教研点播等,使使用者能够对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有所了解。以广州市荔湾区的视频系统为例,在教研点播中,可以点击导航栏侧的教研直播来观看直播内容,然后在交流室内与其他学习者、培训者进行交流、讨论,由于网络交流、讨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用者的质疑顾虑大大降低,从而整个讨论更加具有实践价值。视频系统培训模式下,使用者主要是通过文字评论的方式来提问、自己的培训需求的,培训组织方可以根据受训者的需求反馈信息来调整视频教学课程、内容,通过实时删除更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受训者需求,提高视频系统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二)丰富视频系统网络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下,受训者需要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集训”,培训的强度大、阶段性强,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受训者往往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解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视频系统培训模式为受训者搭建了一个自由接受培训的平台,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需求灵活地安排接受培训的时间、选择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师资力量、培训的课程资源与视频培训的效果密切相关,以区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为例,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部门可以整合本区域内的所有的优秀的教师,制定系统的、详细的培训方案,由每个模块的“专家”对受训者实施专业培训,这克服了传统培训模式下优秀培训者供需矛盾突出、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形,将视频系统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如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平台资源中心,系统管理员通过平台对课程资源、培训者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发动全区教师将各种最优秀的资源汇集到平台之上,供全区其他受训者下载或在线使用。

(三)建立教育主管单位为主导的视频培训系统

传统教育培训篇4

 

对于很多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更多关注主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往往忽略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觉得有个专人管理就够了。实践证明,教育培训管理对人依赖性较高,个人水平直接关系管理水平高低。但是对人的要求较高,不利于教育培训长期管理。教育培训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时间积累逐步显现成效。搭借企业信息化平台,有效、完整保存了培训档案,规范了培训管理流程、标准,减少了对人的依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对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要求,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

 

培训项目管理的内容

 

教育培训项目管理主要分为计划管理、项目实施、培训评价和档案管理四部分。

 

计划管理

 

为提高培训的效率、效益,需要加强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管理。计划编制要基于企业近年来发展规划,基于企业主营业务,基于近、远期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兼顾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确保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规性。具体流程为各业务部门通过企业教育培训信息系统提交培训计划,教育培训管理专责汇总并提出全年培训计划建议,经企业审批后,在系统中生成教育培训计划,并通过系统将计划下达到各部门。各部门按照下达的计划执行培训项目。企业领导不再单独审批培训项目,提高了培训实施审批效率。为保证培训计划满足公司实际需求,每年9月份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培训计划进行调整。调整流程同生成计划流程。

 

项目实施

 

教育培训计划固化在系统中,培训实施部门只能在系统中培训计划范围内提交培训申请,有效杜绝了计划外培训项目及培训项目的随意性。教育培训专责根据培训计划,审核培训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地点、人数、经费等。审核通过后,培训实施部门组织开展培训,并在系统中分发培训通知。参加培训人员可以在线报名,报名结束后即可线下组织培训。

 

培训评价

 

为逐步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通过系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参加培训的效果,参加培训人员在系统中在线填写培训心得及对培训的建议。另一方面是培训组织情况,参加培训人员在线对课程安排、培训讲师、组织管理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综合考量培训项目效果。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完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培训作用,使培训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档案管理

 

培训资料的归档是培训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的基础。传播课件是知识的传播,也是网络大学课程材料的积累。为确保培训资料及时归档,系统应设置报销时间,培训结束后10日内进行报销,报销时必须上传培训资料。可以在系统上设定报销时必须上传培训课件、签到表、费用明细等信息,教育培训专责审核后方可报销,报销的同时也归档了培训资料,有效避免培训结束后迟迟不报销、不归档的现象。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搭借企业信息化平台,建立教育培训信息系统,明确了培训工作流程,树立了培训工作界面和职责,有效规范了教育培训工作,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提供决策依据

 

日积月累,企业教育培训信息系统会积累大量数据,通过系统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哪些培训是大家需要的,哪些培训受欢迎,哪些培训效果好,从而为编制教育培训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使培训更接地气,更好地满足大家需求。

 

网络大学的应用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员工虽然有培训需求,但碍于工作繁忙,无暇参加脱产培训。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大学应运而生。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培训、考试,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培训贯穿于员工工作、生活中。员工结合自身需求、喜好、时间开展培训。以前无法参加本专业以外的培训,现在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均可学习。培训逐渐由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培训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前景展望

 

全球互联网、“互联网+”的提出,为互联网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培训工作搭借互联网这列快车,扩展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室、讲师和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机可以传播海量信息,培训也可以变得无处不在、随心所欲,大大提高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在无声无息中增强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培训模式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发展重点从数量渐渐转移到了质量上,因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模式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师资力量也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因素。从目前的教师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培养工作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稳定促进的作用,随之教育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传统的教师培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所以高校教师培训体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在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水品的要求。

1.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正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培训目的和培训手段做出相适应的改善,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应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进行培训体制改革。

1.1.1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教育事业进入全民化。2000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已高达14%,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非常高。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走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会不断提高。相应的,入学人数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人数也要能够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需求量会迅速提高。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民化阶段,同样的也要提高其多样化,来迎合更多的教育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也要突出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由此才能应对教育全民化的扩张。

1.1.2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连续多年的扩大招生,高中毕业人数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学生基数的增加,让学生群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个人差异的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相应相关部门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师足以承担起多样化教学的责任。高等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也要对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要求,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2传统教师培训模式表现出的问题

1.2.1培训观念赶不上时代要求。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了应对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更加提倡多样化教育。而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模式还停留在满足教师数量的阶段,培训项目少,培训内容没有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显然传统的数量培训和质量培训,赶不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1.2.2培训模式单调,忽略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师培训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模式逐渐统一化、系统化,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的,完全忽视了培训主体――教师的自我发展作用,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让教师培训显得过于理论,教师的能力很难满足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求。

1.2.3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效率上不去。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的整体能力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在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中,又缺少及时的实践机会,存在培训理论和培训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及时更新的培训内容则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要求,滞后了教师在岗的发展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2.教师培训改革措施的要点分析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教师培训的改革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教师培训导师组成。高等院校的教育主要针对前沿科学和专业技能,专业性强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要求。教师培训的导师团队,让有经验高素质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展开高度负责的高校教师培训。

2.2为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从高校办学的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还要为教师提供继续发展的环境,保证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现阶段高校关于教师继续进修的工作开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进一步进修的费用较高,其次就是进修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进修周期过长。同样的,在岗教师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足够的进修积极性。所以说,高校要给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让在岗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办学实力来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师培训。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爆炸的环境,教师的培训也必须融入重新意识的指导,要从专业技能的培训向创新引导的方向转变,从而满足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教师多样化培训,关键在于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培训团队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导师,是构建多样化创新化培训模式的关键。

2.4注重教师培训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品的重要途径,更是整个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能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也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多专业教师。

2.5增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教学理论知识,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很难有实践机会,多数教师在通过培训后直接进入岗位,尽管有很多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支撑自己的教学水品,但真正运用到时间过程中时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新的教师培训过程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起来,接受了专业理论教育的教师,要及时到课堂中去实践,培训机构要做调研工作,让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理论的实践,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指导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技巧,积累教学经验。

3.结语

确保新时期教师培训改革落实,还要从教师的聘用环节入手,以教师能力培训为中心,发挥培训机构的组织指导作用,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水品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施晶晶,王瑾,肖海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2(9)

[3]王中相.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何刚,乔国通.国外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的比较[J].科技资讯.2009(32)

传统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实施方式特点

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以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教育培训。2003年,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组织开展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从我省气象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以及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教育培训不断增长的需求出发,福建省气象培训中心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福建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设项目,2004年底批准立项列入全国首批建设省份之一,于2005年年底建设完成,力求为职工搭建一个便捷、灵活、零时空、零距离的学习平台,不断优化队伍整体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因此,在努力做好传统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培训方式,发展远程培训,对于全面贯彻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加快提高气象部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随着气象事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拓宽,新技术、新知识、新装备层出不穷,职工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培训需求迅速增长,由于气象部门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台站人员高度分散等特点,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法,不仅会受到培训条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而且势必会造成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固有的行业资源(如: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系统)、天气视频会商系统等)也为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气象领域的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接收网点也已遍布全国各级气象台站,覆盖面广,这对远程教育培训信息的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托气象部门已有的行业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广泛采用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培训信息的传递,使职工接受培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课堂学习,适应气象部门职工尤其是基层台站职工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从而拓展出与面授培训并行不悖、相互彰显的培训新途径,为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2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的实施方式

气象远程教育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它采取实时远程授课和非实时的课件点播相结合,通过因特网远程教学管理平台的自主交互式学习、9210系统广播方式和实时双向视频交互方式的集中组织学习等三种方式实施远程培训。

2.1远程直播教学系统

该系统由主站(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二级站(省级培训中心)和三级站(地、县(市)气象局)三级子系统构成。2003年,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启动气象远程培训,通过9210系统,在保证气象业务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下,采用单向视频广播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将主站的教学现场同步投递到各站点,职工在本地通过单收站接收下传的视频节目进行学习。

2.2实时交互式远程培训系统

以建立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系统为目标,依托我省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建设成果和视频会商系统进行省―市―县气象局之间的远程培训,实现教学现场和数据内容双流双屏同步传输,并通过音视频即时通信系统与教师进行远程交流,现场答疑解惑;还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制并提供点播,实现同步教学和异步学习的资源共享。

2.3基于internet的远程培训系统

以气象远程教学网(cmatc.cma.省略)为核心,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育培训。2005年10月,气象远程教学平台开始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气象远程培训从以卫星广播为主转为以因特网为主,它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通过网络管理培训系统,丰富的通用技能或岗位技能培训课程,为职工提供在线自主学习、自测、考试、实时授课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远程学习支持;同时,可以进行培训事务各个流程的管理与监控,使得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员工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培训统计数据,安排教学活动。

3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取得的成效

3.1有效地缓解了工学矛盾

气象远程培训借助9210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和internet技术将培训者讲课的声音、图像、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数据,实时或非实时传输给学员,实现了教与学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突破了传统培训需将受训人员集中在某一地点的局限,将教室的概念扩展为无限的空间,减少因离岗培训给工作带来的影响,解决因不能离岗而失去培训机会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工学矛盾。

3.2灵活的选择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职工的年龄、文化层次、学习目的都迥然不同,要求各异,既有普遍性的统一要求,又有岗位性的特殊要求,有时还会受到培训人数限制等问题,而远程培训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模式变为“以学员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给予职工极大的自,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需要、时间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式,调动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各取所需、实用有效。

3.3实现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由于气象部门专业性强并在业务中广泛采用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新型探测手段,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难以承担起部门职工的培训任务,因此很难从社会直接获取教学资源,而气象远程培训以网络、卫星通信技术为传播载体,发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地处北京的地理、人才、技术装备的优势,集中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把优质学习资源(如高层领导专家的思想和学识、新装备技术方法等)及时传送到职工的桌面,实现培训资源互通共享、有效利用,弥补我省师资短缺、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此外,还有利于加快行业技术成果的推广速度,缩短新技术应用周期。

3.4降低培训成本

开展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对单位来说,将减少职工的往返调遣,省去了差旅费及周边费用;对职工来说,避免了时间、精力的浪费,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优秀教师的讲授并享受务实周到的教学服务;对培训组织者来说,节省了租用教室、组织学员听课等方面的费用,降低了培训成本,还可以减轻日常培训工作管理的工作量,无需为学员解决食宿等问题,减少人力成本,从繁杂的培训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和考核中去,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效缓解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培训面,而且还能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成效,为人们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交互式、个性化教学,解决了气象部门台站多、人员相对分散、知识更新需求迫切等问题,创造了“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极大地满足了当前气象教育培训的发展需要,成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一种方便、简洁、有效的途径,加快了我省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建设,为福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干扰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04-03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未来教育的变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的出现,网络教育在教育市场迅速崛起。网络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远程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并受到了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注目。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教育形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师网络教育传播的干扰因素与效果优化策略,是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概念的界定

网络教育传播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教育教学信息传递活动,它是指以网络终端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以网络方式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由此可得,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就是教师培训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网络媒体把教育信息或资源从教师教育培训信息源传递到参训教师的过程,是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平台、助学人员等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1]。

2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一般来讲,教育传播构成系统的要素有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通道以及受教育者[2]。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教师接受网络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传播过程。传统的教育传播一般采用香农—韦佛的传播模式,主要强调传播者、接受者、媒体、信息、反馈五大要素。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把知识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一定的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以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呈现,通过计算机网络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以及观念等传送给参训教师的一种教育活动[1]。因此,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

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的受教育者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受教育者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远程学习者。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受教育者是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年龄的参训教师,由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因此参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同一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选择有效的媒介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以网络为传播媒介,除了要强调知识的传递之外,更要注重参训教师的参训动机与培训需求。

以网络课程或网络教育资源为教育信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网络教育信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图片、电子书、视频等多媒体呈现出来。教育信息不仅给参训教师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程开发者或教师培训者为教育者信息时代,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可能淡化为远程学习社区的一个虚拟形象,可以是网络课程的开发者,也可以是教师培训机构的远程教育信息的者、培训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是学习支持服务的助学者等。他们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发展。

以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根据这些要素性质的不同,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要素的利弊、缺失,围绕教育传播过程提出相应的效果优化措施意义深远。

3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

在理想状态下,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教育传播媒介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并不能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3]。图1为教育传播过程结构图。

参训教师自身的干扰笔者通过参与“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参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自控力、家庭和工作等情况影响着网络教育传播的效果,使培训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1)在培训中,由于许多教师学习动机与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中只是应付学习任务,造成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更谈不上传播效果如何;

2)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无法顺利获取有效学习信息和资源;

3)远程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者自控力较差,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4)虽然远程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对于教师职业来说,由于许多教师教学工作繁忙、职业怠倦以及个人家庭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5)计算机网络媒体和视听媒体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长期使用计算机对眼睛的刺激较大,产生视觉疲劳,降低感受效果;同时由于许多网络课程采用专家视频讲座的形式,自始至终画面基本不变,而且时间较长,使学习者缺乏耐心,产生视听厌倦感。

教育信息或资源质量的干扰在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活动中,以参训教师为主体,教育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设计者,也是教育信息和资源质量的确保者,因此,筛选、组织、设计和开发符合参训教师需求的教育信息内容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缺乏对参训教师进行前期培训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的课程不能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或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教育传播媒介的干扰传播媒体本身具有传递或承载信息的能力,但是同样存在干扰因素。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课程时,采用新媒体呈现手段,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新媒体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内容的传播效果。再者,目前国内网络普遍存在网络宽带窄、速率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网络学习中常常会因为网速慢而使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产生负面情绪[4]。

虚拟“师生”关系的干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人际交往品质的形成,更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而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师远程学习不再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育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只能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而这种微妙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造成教育传播中的干扰。受教育者自主获取学习信息,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特有的学习气氛,可能会导致学习者情感淡漠,甚至产生学习孤独感。

4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作为传播学范畴的研究问题,依然遵循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又呈现出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5],同时规律本身又在实践中逐渐延伸和发展。针对以上教育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以及传播特点,笔者提出四项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远程网络培训环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衡量传播效果:一是教师的参与度;二是操作的无障碍;三是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6]。在网络培训环境中,应该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必须以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平台时,应该注意其页面美观大方、导航清晰明了、操作简单、设置帮助支持。同时,平台应该具备能力测试、学情自动统计、成绩查询、活动报表、优秀作品展示等功能。

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和学习资源的质量。其中,媒体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信息的传递。笔者认为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采取适当的媒体资源形式来呈现教育信息,保障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二是在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下,使用能够提高教师学习兴趣的媒体资源形式。学习资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网络培训资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培训者应该建设或选择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媒体优势组合媒体通道不同的教育传播媒体和通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同一媒体与通道造成的单一感官刺激,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和通道,并将它们合理有效地排列与组合起来,使人的感官处于交互接受刺激的状态,不易疲劳。同时,又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信息的功效[3]。

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教师网络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传递,还应注重教师在培训中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培训者与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之间可通过BBS、e-mail、QQ、YY语音等通讯工具进行答疑解惑或情感交流等互动活动,为教师在远程学习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服务提供保障条件,使参训教师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5小结

本文针对教师接受网络教育这一具体化的教育传播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了解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从而提出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平台、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利用组合媒体通道以及通过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等传播效果优化策略,以期为教师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文华.对教育传播发展阶段划分的质疑[J].现代教育技术,2001(3):16-19.

[3]方卫华.信息社会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3(2):1-4.

[4]曾志,曾苏强.基于网络视频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2(3):137-141.

[5]李洋,赵海宁.探究网络教育传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8):8093-8094.

传统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互联网+”;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作用;制约因素;途径

“互联网+”概念自2015年提出以来,便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市场中的各行各业开始积极和“互联网+”进行融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互联网+”这一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中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信息时代有必要将“互联网+”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衔接起来,将“互联网+”的诸多优势引入到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实现培训工作的智慧化、数字化及人性化。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互联网+”在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为中心,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一、“互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指借助现代互联网平台,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所创造的新的业态[1]。目前,传统市场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婚恋以及农业等诸多行业都已经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促进了相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互联网+”以其在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会对人们带来的生活形式变化,在2015年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二)“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为个性化。这是互联网的最显著特点,因此也成为基于“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特点。例如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其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均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教学资源和内容上也很丰富,因此学员的可选择余地很大。这也就实现了学员在学习中可以自主、个性地进行学习。

其二为移动化。目前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加之宽带技术以及4G技术的成熟,在移动端已经可以十分方便地接受各类信息和视频,这就为“互联网+”的教育提供了移动式学习的可能。

其三为社会性。因为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学员在依托互联网进行学习时,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和年龄的学员,而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就会更好地促进信息之间的流动,从而凸显出十分明显的社会性。

其四为数据化。“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依托于对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应用,能够记录每一个学习步骤,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大数据库。

二、“互联网+”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

将“互联网+”和党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融合连接,具有诸多优势,具体而言表现为四个方面[2]。

其一,“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微信公众号、app以及微博等教学平台摆脱了面对面教授的人数限制,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工矛盾的出现。并且依托于弹幕技术,学生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更有保障。

其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可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教学资源流动的不便,可以实现不同党校之间教学资源的最大化流动,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师资力量的整合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其三,“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可有效革新落后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严重固化,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员;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针对性的教学,对于革新教育思维和提升教学质量都有着很突出的效果。

其四,“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还能增强党校干部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传统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客观性上有很大的缺陷,而“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是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因此在管理上会更加客观和科学[3]。例如w员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碎片,而这些数据碎片便携带着学员的相关信息,对碎片进行收集和分析,便可以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三、在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中融入“互联网+”理念的制约因素

虽然“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具有诸多优势,但是毕竟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互联网+”的诞生时间还很短,因此两者在结合上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三点。

其一为党校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薄弱,导致“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效果难以保障。

其二为“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均存在一定障碍。

其三为“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挑战性大。这一制约体现在思想和能力两方面。思想上,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体制,短时间内要创新很难;能力上,“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需要教师教育视频等,这对很多老教师而言难度很大[4]。

四、“互联网+”视域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途径分析

(一)深化和转变教育培训理念

要使“互联网+”切实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首先必须在思想层面上将传统的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深化和转变,将“互联网+”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学工作决策和管理工作者的心中,不断形成和树立平台思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和跨界思维等诸多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并且在教育工作模式上也要遵从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结合云数据和教师平时观察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实现“互联网+”下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创新性[5]。

(二)创建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平台

在基于“互联网+”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上,必须体现出一体性和针对性两者看似矛盾的理念。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互联网+”培养工作一体化教育平台的搭建,依托于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诸多技术给学员创造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学校环境;与此同时,利用这些技术给学员创造一个针对性、层次化的学习环境,最大化地满足每一位学员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6]。

(三)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互联网+”本身就具备一定颠覆性的思想。因此,将其应用于传统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传统的面对面教授方式和网络端的自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目前十分普及的手机端和电脑端实现“互联网+”下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虚相结合。例如在可以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QQ群以及微博等线上教学平台,并与线下进行联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四)因地制宜,促进教学资源高度整合

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模式上,均是各自为战,不同党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因此在教育资源上存在很严重的浪费问题[7]。而在“互联网+”下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便需要实现所有党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将一个市、一个省甚至是全国的党校培训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不同党校之间也通过学习其他党校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养的质量。

(五)追踪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做到科学合理调整教学

对党校的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进行长期的追踪分析,是进一步提升党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8]。传统的党校教学效果评定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没有使用数据说话,因此在精确度与客观性上都难以保证。而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定机制,对每一位学员的听课时间、听课笔记、课堂小测验以及期末考核等结果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记录,因此在最后的学习结果评定上也是充分结合所有数据进行综合评定之后得出的,数据在精准度、客观性和科学性上都更有保障。另外,在教学效果的分析上,因为质量较高,使得接下来的教育方式调整会更加精准,对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可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可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可有效革新落后的教学理念,增强党校干部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等。但是将“互联网+”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当中也存在党校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薄弱,体制和机制均存在一定障碍,工作的创新挑战性大等制约因素。结合“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以及我国党校干部教育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深化和转变教育培训理念,创建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促进教学资源高度整合,追踪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等途径,切实实现“互联网+”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融合,提升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永.网络时代下的干部教育探析――对县级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16):116-118.

[2]周明全,熊云,尹琴容.互联网时代的区级党校干部教育――以武汉市武昌区网上党校建设为例[J].长江论坛,2010(06):88-91.

[3]刘长发.浅谈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党校研究式教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3):125-128.

[4]薛瑞h.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3(11):174-176.

[5]蒋颖.互联网技术赋权与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闻界,2013(19):50-52,65.

[6]王维.成都市干部网络培训方式创新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02):93-96.

传统教育培训篇9

(一)审美素养提升与旧时的艺人相比,当今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也逐渐具备了自觉的审美意识,这对工艺美术的创作与生产非常有利。然而,艺人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与技巧有限。比如,一些从事工艺雕刻的艺人,他们对创作的题材以及如何表现题材等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在作品的构图、布局以及虚实表现等方面把握不当,偏重于表现技巧,突出繁杂的用工,造成过度雕琢,结果冲淡了原本想要表现的主题。再比如,在漆画的创作上,一些艺人对漆画美的本质把握不够,不懂得如何恰当表现漆画的材料美,而是利用漆画的材料去追求油画的表现效果,结果难以找到有效的创作出路,影响了个人的艺术发展。这些缺憾都是由于审美素养不足造成的。

(二)技艺跨界融合传统的师徒制和家族传承的习艺方式,使得很多从业者缺乏系统的技法教育和训练。他们常年埋头于本工艺“派别”的创作与生产,主动或被动地隔绝了和其它工艺“派别”的技艺交流,而且随着传统技艺传授的递减规则,他们所掌握的技艺逐渐萎缩、单一。

(三)视野开阔拓展过于实用的学艺目的和过于功利的生产目的,使得艺人们不愿也无暇关注工作以外的事情。他们不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不懂得他山之石的妙处,不懂得厚积薄发的深意,而是囿于狭小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对外面的世界、同行的创作、兄弟工艺的发展、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知之甚少,创作、生产和经营上都存在着盲目性和被动性。

(四)方向明晰确定骨干艺人就学习而言,他们早已过了学徒期,出师多年;就技艺而言,他们也早已学到了师傅所要教授的全部技能,并能独当一面,有些人甚至还有了自己的企业。但他们和父辈不同的是,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他们也希望能通过创新获得更好的发展,但他们的能力和认识难以支撑这个愿望,尽管踌躇满志,但对创新的方向认识不清,致使事与愿违。因此,困惑与迷茫的情绪时常侵袭着他们。

二、继续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工艺美术行业举办培训班,使从业者接受培训,对于人员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偏差与误区还是存在。

(一)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工艺美术分布与发展状况的不甚均衡,各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资金投入各异,但就总体而言,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造成了培训只能在比较有限的区域、门类或层面上开展。为推动行业继续教育,2008年,文化部设立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部级培训项目”。三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全国举办了26次培训,2300多从业者从中受益。地方协会中,河北、云南和浙江等少数几个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几次培训,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额较少,办班规格和数量均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资金投入不足还会带来继续教育持续性不够的问题,难以形成长效的继续教育机制。2008年文化部立项的培训项目原本开了个好头,一些新颖的培训模式还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行业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能及时跟进,使得刚刚形成的良好教育态势半途而废。这种情况在上述展培训的几个省份则更是如此。

(二)培训模式需要创新推广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大都沿袭传统,因为要惠及更多的人,培训方案就不能顾及受训人的个性需求和各工艺门类的特殊性,教育机构也不会潜心探索和普及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多样有效的培训模式。大多数的培训都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按既定的课程方案讲,学员似是而非地听,自由宽松,“一曲终了各自散”。这样培训方式对大多数学员而言,难以获得收益,更难以对课堂之外的艺人产生吸引力。也有一些培训创新形式,采取教学与产区结合、与创作点评结合等形式,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都是局部的行为,教育机构也没能进行模式的总结与推广,不能形成广泛共享的经验。因此,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工作开展不够。

(三)培训内阻需要各方化解首先,艺人大都是经营着或隶属于某个企业,他们为当下的工作所牵制,企业主大多数时间奔走在接单、生产、交货、再接单……之间,他们不愿意为“务虚”的学习而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员工的时间更是不能自主,所以他们及其所属员工大都没有多少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即便参加了培训,也因为生产、生活的压力,因为来自企业的压力,而时常干扰了有限的学习与培训。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太务实的培训班,使艺人们对培训产生了不良印象,他们认为培训就是走过场,搞形式,难以产生实效,故而产生了下意识的抵触心理。

三、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期待继续教育的持续高效

工艺美术行业的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相关各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艺人)和培训机构等。只有相关各方统一认识、紧密配合、各尽其责,才能获得持续高效的发展。

(一)政府须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并给予持续、充足的资金投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传统工艺美术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办法,如第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进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下列保护措施:……资助研究,培养人才。”第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资助传统工艺美术科学研究”,使工艺美术保护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出发,制定扶持所辖区域实际的工艺美术人才提升政策,以切实有效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还要根据当地工艺美术行业培训的需求情况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更多的类似于文化部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部级培训项目”,让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能有机会接受其所需要的培训。同时,这些资金投入还须具备长期的规划,以保证培训的可持续性。政府还须对培训效果实行监管和考核,以利于促进培训各环节取得实效。

(二)行业协会要做好培训规划和人员组织工作,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各级行业协会应当对所辖区域的工艺发展状况、各工艺门类现状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要求有着清晰的了解,周密策划,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深刻领会国家或本级政府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工艺美术发展的相关政策,适时向政府主管部门献计献策,及时提出行业人才培训申请,并按培训规划合理使用培训资金等各类资源。增强服务意识,与企业和从业者保持良好的联系与沟通,大力宣传继续教育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在培训项目确定后,按规定选拔并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做好培训过程监管、培训效果评估以及长效的跟踪调查工作,以利于后续培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为了能从政策上引导工艺人员积极参加培训,鼓励企业重视员工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协同政府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在职称评定、荣誉评比和奖惩办法上设定相关条款,多管齐下,增强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以配合各项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企业要调整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给以必要的支持企业是工艺美术产业的基本单元,也是工艺人的存身之所。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眼光对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学习,拓宽眼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员工继续教育与工艺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灵活积极配合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有计划选送员工参加适合员工本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艺培训;摒弃技术封闭观念,鼓励员工在更广大的平台上进行技艺交流;灵活处理好员工学习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企业还要尽力为员工参加培训提供便利,在学习时间、可能需要的资金援助以及交流内容、空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会引起企业经营者忧虑的问题,诸如员工队伍的稳定、核心技术的保密等,企业可以考虑签订培训协议等措施予以防范。

(四)教育机构必须探索创新高效的培训模式作为行业培训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机构必须要牢牢植根于工艺传统,还要立足行业发展前沿,敏锐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与行业协会紧密配合,增进沟通,从行业协会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教学是培训机构的核心职能,教育机构要多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案,精做培训课程,大力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建立优质开放的教师资源库,掌握各类工艺产业的考察资源,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分析、总结培训经验和得失,推广成熟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人员培训为例,他们通过近四年举办的五期培训,就探索、总结并积累了很多可贵的培训经验。他们每一期的培训方案都是精心编制并经专家委员会反复论证的,他们的师资库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实训条件和考察资源也都极其优越。

传统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党校教育;现代培训

【abstract】moderntrainingexplorespatternasakindofnewteachingreform,hastriedandapprovedforeachkindoftrainingeducationalorganizationofsociety.it,forraisingbyinnovationabilityand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training,hastherolethatcannotoverlook.theeducationincurrentnation-widedifferentlevelspartyschoolsamong,shouldintroducethiskindofnewwaymoreteachingreformprocessamong,inordertotheeducationallevelofpartyschoolgetsunceasingpromotion.

【Keywords】partyschooleducates;moderntraining

跨入新世纪后,党校教育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时代要求,使党校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任务进一步显现出来。对此,全国各级党校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比如有的尝试科研立校,有的大力发展高层次学历教育,还有的以多种形式拓展办学渠道,等等。然而,不论是从党校自身性质看、还是从目前我国教育布局、分工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看,各级党校作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干部培训机构,必须更加突出教学、突出领导干部培训和突出学员能力的提升,以凸显自身不同凡响的角色定位和社会价值。这不仅要求党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和职业角色的拓展。就此而言,现代培训,为我们党校的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1.现代培训及其实践者――培训师

现代培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主要是传授信息和理论知识,而对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因此,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极为便利而又廉价的条件下,传统教育模式正走向穷途末路。历史证明:人的实际本领和才干主要来自社会实践的锻炼,但是,这种实践历时间长、成本高,道路曲折。培训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写实案例(而不是“脸谱式”的故事梗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方法和工具.把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带进”课堂,让每个学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独立思考、亲身体会、实验操作并集思广益加以“解决”;再引导学员把自己在培训中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所获得及分享的“实践”体验和收获(新经验)最大程度地还原为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各类人才快速成长。因此,“行动学习”、“案例学习”、“经验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组织学习”、“学习性组织”、“学习性社会”以及“学员主体”、“技能导向”、“注重经验”、“启发引导”(催化技术)、“发挥潜能”、“激励创新”和“尊重个性”等一系列新理念应运而生并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现代职业培训的内容,与传统的“书本学习”、“个人学习”、“寒窗苦读”、“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以及“师道尊严”、“经典至上”、“授业解惑”、“诲人不倦”、“崇尚古典”和“循规蹈矩”等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系列崭新理念,集中体现于现代职业培训的实践者――培训师这一新型角色。虽然,培训师与传统教师有不少相通之处,很难将他们绝对区分,但是,二者的职业角色确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从知识储备和职业取向看,传统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倾向于知识的“深”,学科分类,学有专攻;培训师知识和经验丰富,注重知识的“博”,融会贯通,实践能力强。

第二,从职业态度看,传统教师乐于作知识的传授者,重在教诲,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培训师更愿意作学习的催化者和引导者,保持适度“沉默”,运用催化技术,进行激励和必要的启发,使学员自我醒悟和创造性学习。

第三,从职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看,传统教师以课堂讲解为主,如同“发言人”,主导课堂,讲授知识,师道尊严,强势形象;培训师如“导演”和“主持人”,设计课堂,培养能力,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突出亲和力,弱化自我。

第四,从职业定位看,传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教学资源的控制者和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培训师是教学活动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并且还是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是学习团队的重要一员。

第五,从工作范围和职业对象看,传统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相对确定,一般只能“教”那些学历和知识水平比自己低的学生;培训师作为学习的“催化”者,有更强的适应性,几乎可以参与任何层次学员的培训。

第六,从职业目标看,传统教师要求学生领会知识,看重考核结果,尤其是考试成绩;培训师聚焦能力培养,更看重培训过程、学员亲身体验、学习“实践”总结和经验共享。

第七,从职业理念和激励手段看,传统教师往往“恨铁不成钢”,总是根据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标准,把教育对象分为所谓“好学生”与“坏学生”,并通过稀缺教学资源向“好学生”倾斜,来激励学生进步;培训师信奉“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所有学员没有“好”、“坏”之分,大家各有所长,因而通过各种手段平等竞争,尽可能为每位学员提供学习资源,发掘其潜能,激励所有人自信、自觉、自强和创新。

第八,从职业本领看,如果说传统教师主要依靠职业忠诚和“真理”(知识)力量的话,那么,培训师则更依赖敬业精神和人格的魅力。现代职业培训,通过广大培训师绘声绘色地精彩演义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培训方法、工具和行为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一次更新和教师职业生涯的新拓展。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能力导向,成功之道在于学员的积极参与、练习和交流,这与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不谋而合,正在成为一种高效、务实的成人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包括党校教育在内的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产生多层面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2.党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培训给党校教育的有益启示,至少可分为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