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08

校外培训管理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外包

一、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业务外包的必要性

(1)培训业务专业化。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伴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业务工作起步早,走专业化发展路线,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且拥有培训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他们善于搜集考试资料,建立完成考试资料数据库,精通与培训管理、教学工作,深入研究职业资格培训业务,熟悉职业培训考试特点,培训教学过程针对性强,培训教学技巧娴熟,经其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往往高于职业院校培训,故深受学员好评,其培训质量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部分职业院校业已同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共同开展校内职业培训业务。(2)培训业务市场化。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倡导、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与其就读专业相关的职业或行业培训,每年培训、报考人数都在增长,仅国家职业资格,广西区每年报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人数以达万人,培训需求量大,而行业技能培训人数亦在逐年增长。这些变化得益于政策向导及个人提高竞争力的追求,而高职院校主要精力集中在学历教育,受条件限制,多数学校无法在培训工作投入太多的资源和精力,将专业培训机构引入学校,按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确保专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3)缓解高校培训师资负担。上文提到,高校扩招后,高校在校生人数剧烈增长,而高校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无法一步到位,师资相对紧张,这方面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为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不少职业院校除引进新人外,还大量招聘兼职教师,以广西高校为例,三本、民办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规模达到1/4,甚至更高。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历教育,因受自身因素限制,学校难以顾及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形成系统化运作,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培训师资匮乏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借鉴专业培训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思考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

二、培训业务外包管理问题

(1)培训监控不到位。目前,职业院校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层次各有不同,有些院校未设立培训部门,或是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分工不明确,完全委托专业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并上报相关数据。培训教学为避免与专业课程授课时间冲突,一般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授课,在此情况下培训教学监控受到一定的影响。(2)培训合作机制不健全。随着专业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各类专业培训机构为扩大业务,必然开展市场竞争,职业院校是专业培训机构必争之地。职业院校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时间大概在3年到5年,合作层次较低,合作过程不一定顺利,因考试通过率不太理想等原因而中断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双方的权责未能在合作过程中完全体现,未能开展长期性合作。(3)培训收费无统一标准。当前各类培训业务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专业培训机构及职业院校未经论证,各自制定培训收费标准,所以出现各校培训收费标准参差不齐。

三、建议

(1)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培训教学质量。职业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明确培训工作归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责任人,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职业院校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必须明确权责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严格执行。(2)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确保合作长期、稳定。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加强交流、沟通,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培训计划。寻求合作共同点,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面向市场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拓展培训领域,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一证或多证的培训需要,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增加竞争力。(3)将培训融入日常教学,降低培训成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早了解并熟悉实际工作环节,提前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将职业培训常规化十分必要。为了降低学生培训成本,部分学校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职业培训融入日常教学,有效降低了学生培训成本,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校外培训管理篇2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组织变革关系处理

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的关键。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早已将其战略眼光聚集在校长人才资源上。21世纪的教育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校长人才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校长培训工程,在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训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模式的选择、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与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在教育发展与校长培训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参培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关注,对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的观察视野,思考如何在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处理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需要关注的六大关系,以期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展开的主要障碍

根据已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进行分析,阻碍“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方面的障碍

(1)理论研究与培训模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对培训者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广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看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校长的培训工作,甚至被培训机构当作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任务来被动完成。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的必然结果是培训者缺乏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比较鲜见。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多处于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的层面上,有关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广大校长培训机构在解决校长培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缺乏理论引领,这也使得各级教育学院以及校长培训机构凭借自身培训经验开展新一轮的校长培训变得十分普遍。对新一轮校长培训的性质、目标、模式与手段缺乏科学认识,是培训者尚未形成校长培训理念的突出表现。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培训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真研究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自觉研究校长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现代校长培训的新理论,让广大校长培训工作者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当前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方式落后,培训组织缺乏变革活力

调查研究表明,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许多培训机构都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使得校长培训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无法适应校长培训需要的变化,管理没有效率、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自然使得广大校长缺乏对参加培训的热情。

导致培训机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组织变革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因素。由于他们的培训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管理校长培训机构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遵循“专家路线”。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教育某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但他们未必一定是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熟练掌握组织管理技术的“专家”,他们有的不仅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习惯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加以抵制或者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在组织变革方面因循守旧,缺乏或者不敢开拓创新,使得整个校长培训工作缺乏活力。

第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和加速发展,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校长培训机构的预期,使培训机构在组织上准备不够。很多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工作中都出现学科建设和师资准备方面的窘况,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校长培训工作中的管理落后问题。

(3)发展策略单一,培训机构对高端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

承担“十一五”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办学能力横向比较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与其它大学相比,市场、信息、资金等都处于劣势,规模小、成人高校性质、待遇低等等,自然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硕士、博士加入到校长培训者行列,这也是校长培训机构在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2、参培者方面的因素

(1)对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缺乏正确认识,参培主动性不够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巨大扩张,使得广大中小学校长不得不面临许多实际的办学问题。他们的大多数精力被分配到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疲于奔命,尤其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极大的扭曲了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他们关心办学经费的筹措远胜于关心教育理想的树立,他们关心升学率远胜于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由此被动参与校长培训,在培训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校长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对参加培训的校长提出诸如学历、资格以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是培训工作的必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层次举办各种校长培训,以校长为本,以解决校长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发展为本,使培训工作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3、校长培训的环境性障碍

(1)缺乏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工程,持续的完善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的重视程度,在校长培训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环节形成长期监管机制。

(2)校长参培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校长培训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长参加培训的薪酬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感情机制等制度环境的建设。在培训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要让校长培训与否成为一向校长的薪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岗位胜任及业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校长选拔使用中,要加大对校长是否参加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参培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是影响校长培训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是指校长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培训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修正以及创新的过程。任何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处在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影响之中。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学会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的适应校长培训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组织必须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满足校长培训在新时期的新需要。

美国学者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模式由四个变量构成,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关系。这四个变量是:结构(主要指组织的权益关系、工作流程等)、工作(主要组织的目标体系)、技术(主要指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人员(主要指达成目标的人群及其关系)。这四个变量相互依存,任何严格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改变。校长培训的环境与“十五”期间校长培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当前宏观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微观教育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这种校长培训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培训组织变革培训目标、内容,而目标、内容体系的变化,必然要求校长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而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也就引发培训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必须要以系统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问题。

人们常常把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认识组织发展的问题,这就引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发展观:组织变革是一种采纳新构思和采取新行动的观点。要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与机制,以组织变革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面向校长培训实际需要的选择。

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其基础和前提是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是指校长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管理思想以及培训者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的达成,没有不受培训机构全体长远共同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以及培训态度的影响的。

在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组织文化变革的研究。组织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最早由迪尔(t.e.Deal)与肯尼迪ennedy)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具有导向、约束、凝集、激励等作用,其内容包含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基本内容涵盖了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组织都有强烈且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校长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重新审视培训机构的发展问题,应该重视塑造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尤其要使每一个培训者树立起为校长“专业化”和“先进性”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次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

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基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来认识。任何组织,都需要实现信息在组织内外的无障碍沟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newell和Simon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的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作,符号或者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针,其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校长培训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新课程改革、公众教育需要的变化、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确定……等等,就是输入到校长培训组织的外部信息,培训者必须对这些外部信息作出反应,以及对已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和保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引导培训组织在人员、结构、任务和技术等方面发生适当的积极的变化,主动适应校长培训需求变化,从而达到培训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平衡,促进培训组织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要有足够的革新性,使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保持活力,不断调整组织的变量,积极主动的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让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在培训组织变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如前论述,基于组织变革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加强培训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等工作,实现培训机构在培训观念、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态度转变、行为方式改造、培训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变革。其中,培训者素质的提高,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校长培训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热情的培训者。因此,在校长培训组织变革中,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使广大参与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校长培训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掌握校长培训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校长培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校长培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变中小学校长培训“行政——计划式”运行机制为“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创新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在进行校长培训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缺乏需求分析,培训机构无法协调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培训机构应该依据培训的不同层次、不同培训背景和不同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拟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使每次培训都经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参培者学习。

(2)要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

培训体制是培训管理机构与培训规范的统一体,它包括培训行政管理体制和培训实施机构管理体制两部分。在关系协调上,要处理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培训机构内部,要处理好培训机构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即要不断创新培训体制,也要重视继承传统培训体制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3)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班级学习的关系

如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既满足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又能满足学员个别化的需要,正成为困绕培训机构的一个难题。要处理好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与班级学习的目标达成的关系,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四川教育学院在中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培训模式,既充分注意了学员需求、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的选择要求,又十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培训中注意体现研修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更容易调动校长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校长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

(4)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在校长培训中,常常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方式,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缺乏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的质量就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培训中可以先集中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分成学习小组,构建导师制。教师特色讲座和专题研讨相结合,考察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现场相互借鉴,专家昭示性点评、警醒式点拨,互动式答疑。可以较好地保证了教师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之间的互动。

(5)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非所用,学不能用现象十分普遍。要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就需要培训者深入基础,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作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工作。

(6)处理好国外理论引进与理论的本土化关系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需要达到培训理论的的引导,但在培训中课程中,大量的充斥着西方教育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培训者自己也尚未完全消化。这就导致了校长们在培训中对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国外的教育理论,是在他们的教育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获得的,自有其特殊性,过分强调引入西方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教育理论,会让培训工作走入歧途。应从历史的和跨文化的角度,要加大国外校长培训模式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工作,科学地研究和应用国外校长培训的理论。

注:

1、本文为教育部人事司资助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型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的部分工作。

2、该文全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RalphB.Kimbrough,Charlesw.Burkett,theprincipalship:Concepts&practices,prentice--Hall,1990

校外培训管理篇3

关键词:英语培训;现状;对策;品牌;外部监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等英语利好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英语培训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预测,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当前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达到了50000家。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但是,在全国英语培训市场巨大而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人口相对大城市少,就业竞争压力相对来说小,外语培训市场机构数目少,行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规模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设备精良的培训学校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而那些家庭小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因缺乏诚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开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淘汰出局,英语培训市场开始转向“精品”时代。

一、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特点

(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培训机构多。英语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他们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上采用市场化运作,因而潜力大,发展快。如有青少年宫或总工会与个人合办的少儿英语培训班,有民办的外语学校,还有一些英语老师业余办的英语培训班。具有强大的专业支持和品牌优势的高校资本办的专业英语培训班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如高等学校外语系办的四六级英语培训班等。大城市独有的独资和中外合资的培训机构在中等城市基本缺失。

(二)办学内容的多层次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的办学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有幼儿英语、中学生英语,大学生英语三四六级,职称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层次,内容不一。中等城市大多英语培训机构开展的都是以低端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初级培训项目,但面对高学历的托福、雅思、GRe的高端培训项目少,甚至缺乏,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三)学生市场较稳定

儿童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是6~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外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成为各地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培训市场不光有以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为主体的启蒙英语教育需求,有普通小学生的大众性英语基础培训需求,有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中学生的各项应试技能培训需求,还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及大学生群体的四六级英语培训需求。目前青少年英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的大型少儿培训机构不多,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四)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主要培训项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进入有序稳定的发展时期,竞争将日益剧烈,价格和培训服务质量成为保持市场份额最主要的手段。

二、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准入低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有本土的大学机构,有社会力量办学;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外语学校,也有很多作坊式的英语培训机构。这表明,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还没有较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英语培训市场准入的门槛还相当低。甚至还有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的培训机构进入,鱼目混珠,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二)市场的监管不力

目前的培训机构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理念来进行培训的教学管理。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在机构的成立审批方面发挥作用,而对成立之后的培训管理则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商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也只限于财务和税收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监管盲区。在外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

(三)培训效果的良莠不齐

师资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兼职老师与学校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老师仅仅抱着赚外快的心态在校任课,教学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和评估。学校请的外教也是没有任教资格的外国人凑数,由于对中国学员的需求状况和思考模式不了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目的是为了迅速地赢利,这样容易造成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现象,结果得不偿失。不正规、缺乏诚信的培训机构在学员正式学习时,采取随意更换教师或减少课时来降低成本,这样,消费者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的,还白白损失了金钱,浪费了时间。

三、解决策略

鉴于目前在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行业自律,树立地方品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加强外部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培训机构总体的办学水平,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培训机构办学的质量。(二)良好的行业自律,培养地方英语培训品牌是地方英语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方向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它能够帮助培训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培训品牌培养出大批忠实客户。由于国内外知名英语培训大机构的品牌刚刚处于加盟时期,有50万以上的非农业人口的大城市是它们的首选,尚未计划进入市场偏小的中等城市。(如新东方要在未来3~5年内进入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洋话连篇也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开了30多所加盟学校。)因此,在国内外大品牌尚未进入中等城市的情况下,培养发展地方培训品牌很有必要,中小培训机构仍有竞争优势。加之地方有几家零散的质量良莠不齐的英语培训机构,树立英语培训的地方品牌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地方品牌,首先,英语培训机构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各类课程。无固定的时间表,根据报名的情况可随时开班,灵活性较大。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需要开设和制定教学任务,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

其次,发展地方品牌,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英语培训机构通过锁定目标人群在主打课程、培训期限、价格以及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许多培训学校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如新东方,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学校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它的校训是“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并把这种激励的人生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特色办学往往是民办外语学校生存的法宝,如新东方凭借对应试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不仅在托福考试培训上独领,更将这种能力延伸到更多的领域,雅思,职称英语,甚至计算机类的各种考试。

再次,要发展地方品牌,质量必须有保证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训质量应注重师资质量,师资的质量是外语培训业的生命线,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培训机构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等其他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最后,发展地方品牌,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要合理搭配。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大学生,而专职老师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这种搭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专职教师和培训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建设中去。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中去,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兼职老师的身份决定了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大,与培训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部分兼职老师对教学并没有完全投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避免上述问题,培训学校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可以给培训学校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利于外语培训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要有所约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或直接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他们培训的结果和收入挂钩,来调动兼职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国内外大型外语培训机构迟早会进入中等城市,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学习理念。本地的各类培训学校要抓住机遇,尽早应对需求变化作出相应对策和措施,要做大做强。

(三)有力的外部监管是保障中等城市外语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条件

英语培训机构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因此,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在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为实现英语培训产业化,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英语培训产业的监管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方法。其次,发挥行业协会能够相对全面真实掌握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优势,完善英语培训行业的自律监管制度,通过监管纠正市场缺陷,保证有效竞争。最后,监管组织应该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复查并及时公布,对那些有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培训质量低劣的培训机构采取取消培训资格或限期整改等方法,促进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制度的完善,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四)品牌的连锁加盟是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的趋势

虽然当前的国内的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将出现高度的整合和集中。因此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品牌经营方式之一就是做连锁加盟。由于连锁经营可以凭借知名度较高的外语培训机构的声誉使加盟者在短时间内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成功,所以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外语培训机构可以加盟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通过引入名校的教学理念,金牌培训项目以及名校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各校也可通过这种手段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瑞国,焦丽芳.规范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8).

校外培训管理篇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央十二巡视组关于xx教育领域突出问题反馈意见的整改,持续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维护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学生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xx市教育委员会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xx市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渝教民发〔2021〕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开展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对现有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复核和集中年检。严厉查处无证无照、超许可事项违法违规开展教育培训、未按照市场监管部门核定的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等行为。集中整治期间,暂停审批校外培训机构。

(二)开展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专项整治。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排名,严厉查处将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三)开展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组织或者参与培训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以各种方式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查处中小学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辅导,或者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及自行组织有偿补课等行为。

(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专项整治。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严格开展班次、培训内容备案审核,加大定期和随机抽查力度,坚决遏制超前超纲培训等行为。

(五)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排查校园在消防、人员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督促限期整改;清理不规范或未签订中小学生培训服务合同的行为,推广签订示范文本合同,化解合同纠纷;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及各类违法违规收费等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专用账户和最低余额账户制度基础上,探索完善第三方账户监管。

二、工作步骤

本次专项整治集中在2021年5月至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10日前)。制定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全区专项整治工作会,全面布置集中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政府网站和区内媒体平台,及时多渠道整治通知,公开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投诉举报电话。向家长《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谨慎选择培训机构。召开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负责人会议,宣讲依法依规办学政策和管理工作要求;组织校外培训机构签订承诺书,作出不违法违规从事校外培训活动、不与中小学校勾连组织招生考试、不聘请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培训、不超前超纲教学、不虚假夸大宣传、不违规收费、与学员全面签订培训服务标准合同等承诺。组织辖区中小学校签订承诺书,作出不与校外培训机构勾连组织招生考试,学校及在职教师不举办或变相参与举办培训机构、不组织不参与校外培训等承诺。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10日―7月30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自查和集中检查,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一起,查实一起,严惩一起。

1.机构自查(5月20日前):结合前述五项主要整治任务内容,由各培训机构组织开展自查自纠。

2.集中查处(5月20日―7月30日):各镇乡(街道)党委政府统筹领导,组织片区教管中心、属地市场监管所、公安派出所、镇乡(街道)内设办(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集中查处工作。

5月底前,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年检和和严格复核,5月下旬分别集中向社会公示年检和复核结果,年检和复核不合格的机构列入黑名单并严肃处理。

6月30日前,各镇乡(街道)联合检查组重点开展辖区无证无照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机构、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举办培训机构或者参与校外培训行为专项整治。

一是对辖区内所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活动的机构进行全面摸排。摸清辖区内培训机构数量、开展经营活动状况、证照是否齐全、登记事项是否与实际一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建立问题台账。对违法违规开展培训涉事培训机构一律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取缔关停。

二是对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勾连组织招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从严处分学校及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

三是对在职中小学校教师举办培训机构或者参与校外培训行为进行查处,一经查实,给予撤销教师资格直至解除聘用合同、开除公职处理;对负有重大失察责任的学校领导干部一律追责;对涉事培训机构一律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7月30日前,重点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抽调或聘用学科教师、教研人员、片区督学,组建审核专家团队,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严格开展班次、培训内容等核查。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渝教民发〔2020〕8号)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合同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整治。

(三)巩固提升阶段(8月―12月)。各镇乡(街道)联合检查组对辖区培训机构开展随机跟踪督查,检查问题整改情况、防止问题反弹,及时发现、查处新问题。区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局、区监委等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对重点区域、重点投诉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动态督查、处理,对工作不力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部门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的统筹领导。区级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区校外培训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完善由区级领导小组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镇乡(街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片区或乡镇(街道)组建专项整治联合检查组,对辖区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校外培训管理篇5

一、厘清概念――重新审视校本培训的内涵与外延

校本培训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实际,厘清其概念的基本内涵,使其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实施校本培训科学管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据笔者在石门县中小学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上,特别是对其外延的认识很到位,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占95%,但认识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对校本培训具备管理职能”的不足10%,大部分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自己的事,管理权应属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进行管理是和学校争夺管理权”,更有甚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是整学校和整教师,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是为了方便收费”。据此,不难理解发端于上世纪末的校本培训到检查时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不足全县中小学的40%的原因。

在“校本培训”概念的界定上,特别是对于其是否需要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行政和业务主管职能的认识上,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为代表的部分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活动‘以校为本’,如果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规划指导’,指手画脚,学校无充分自,只得照章办事,那么到头来充其量只能算一种设在学校中的培训罢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仅为校本培训提供咨询、建议及一定程度的援助或监督,至多起‘配角’作用”。由此他们将“校本培训”界定为“所谓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这一界定在校本培训的实施目标、主体、场所、形式的表述上相对较为准确,但对校本管理权限却缺乏界定或有意模糊。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教授们这一界定貌似强调“以校为本”,实质上脱离了教育实际,将学校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孤立出来,将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与教育整体目标对立起来,将教师个体发展游离于教师整体发展之外,其后果可能与其设想大相径庭。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现实背景,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备严重滞后于学校、教师发展需要,教师囿于现行人事体制难以经常性流动(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和素质参差不齐等客观现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如不实施有效管理,校本培训将很难有效推进。据笔者调查,源于培训经费、师资缺乏的困难,石门县90%村小、点校(3名以下教师的小学)教师除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寒暑假集中培训外,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校本培训活动;全县40%中小学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面临培训师资缺乏的尴尬处境;20%学校领导在观念和意识上存在质量指标是硬性指标、校本培训是软性指标的功利倾向,40%以上学校存在“抓质量”一手硬,抓“校本培训”一手软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试设想一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如果不作为,任这样的“校本培训”百花齐放的话,是否背离了“校本培训”的初衷?

笔者比较赞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校本培训实验研究》对校本培训的界定:“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规划和指导下,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衔接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和教师自学,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的一种以中小学校为中心、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开放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这个界定一是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和教师继续教育规律,科学表述了“校本培训”的内涵与外延,厘清了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学校与校长、教师的相互关系,明晰了各自责任。二是在不削弱学校“校本培训”主阵地地位基础上,强调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的地位,同时明确了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的双重目标。三是阐明了校本培训与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校本培训区别于院校培训的培训形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这一概念的阐述具备国际眼光,符合当前世界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趋势。虽然世界各国国体政体不同,但是各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在校本培训管理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一样,但它们都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宏观指导、协调和帮助。如英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有“视学――教师教育局”负责协调与推进校本培训;日本的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和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教师校本培训。在国外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中,专门教师进修机构在其中所起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总体作用主要有与学校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为学校培训骨干、派指导教师、组织校际观摩、组织研讨会和交流会等。如英国在全国设有几百所公立的教师中心,这些中心有的设在中小学校由校长兼主任,也有的设在师资培养机构;美国模仿英国,在各地设立教师中心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所以,我们在推行“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时没有讳莫如深、遮遮掩掩,而是大张旗鼓、强力推进。

二、科学定位――反思校本培训中教育行政与业务管理职能

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是实施校本培训管理的重要依据。

1.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进行宏观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校本培训软件建设。一方面负责出台管理意见。笔者认为,在充分尊重基层学校教师自主培训的基础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教师培训业务部门按照层次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宏观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体现对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参与、服务、协调、推动、督导、评估作用,以推动全县各类学校校本培训全面、深入、均衡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长效机制。要将校本培训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范畴,要适当加大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记分卡》中的分值,同时要将校本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挂钩,建立校本培训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加强校本培训硬件建设。一方面要保障校本培训必要经费。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教职工工资总额1.5%范围内,由事业费开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但据调查,这一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石门县2008年师训经费仅到位4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师训基地建设。据调查反映: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仅仅报销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少部分培训,而信息技术高级培训、普通话培训、中小学继续教育轮次培训则完全由教师个人买单;同时全县仅50%不到的学校安排了校本培训专项资金,而95%村小、点校基本没有校本培训开支。由于资金瓶颈问题,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能力可能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这样受经济状况的制约,培训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校财局管”的工作范围内,将校本培训按照教师培训费一定比例拨付到学校,严格专款专用,进行定期审计。另一方面要优化校本培训环境。据调查,全县30%学校校本培训基地为临时性场地,而且这部分场地简陋破旧,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全县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城乡分布严重失衡,个别城区学校师生比竟然不足1:5。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校本培训环境:在当前实施农村合格化学校建设时,考虑教师发展需要,配齐配强校本培训设施设备,规划和建设好校本培训基地;按照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师资,特别是重点保证山区学校优质师资的培养计划与经费。

(3)加强对校本培训检查和评估工作。这一职能的行使好坏事关校本培训工作的成败。一方面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检查工作,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单位、校长年终岗位目标考核和校长升迁进行挂钩。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评估工作。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评估工作,评选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对这部分学校实行培训经费以奖代补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名额倾斜,形成校本培训“瀑布效应”。

2.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职能主要是进行业务指导

(1)服务指导基层学校有效组织校本培训的开展,努力为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校本培训学习资源,要根据全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网络学习资源,同时,要及时收集基层学校教师需要,开列培训菜单,开设网络培训讲座和bbs论坛,满足中小学教师多层面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要变过去请进来集中式培训为走出去分散式培训,可采用培训教师和中心学校、完职中“捆绑式”的方法,培训教师定期参加指导基层学校校本培训实践,指导制定规划,参与校本培训授课等等。

(2)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调研、检查和评估工作。一方面要做好调研工作。在充分利用全县教师信息库资料基础上,开展全县教师校本培训调研,根据学校发展不均衡实际和教师差异发展情况,帮助不同层次学校确立校本培训目标;为教师个体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并帮助其制定专业化成长计划。另一方面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拟定检查和评估相关文件,确定检查和评估的评分标准,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帮助中小学培训校本培训师资。这是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重要职能。虽然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师资,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他们本身教学教研任务繁重,这部分师资不可能满足全县需要。为此,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就必须承担帮助中小学培训校本培训师资的重担。通过对中小学所遴选师资对象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使他们成为培训的骨干力量,成为基层学校的培训师资,由他们来承担“校本培训”的指定培训任务。同时,还可以组织他们协助师训机构对参训教师实施考核,使他们成为师训质量的重要把关者。而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培训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县这种以人为本、以提高基层学校自身培训能力为出发点的管理方式确实既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也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

三、探赜创新――探究校本培训中行政与业务管理职能的策略

中小学校本培训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要在管理中明确责任,既分工又协作,理顺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实施跟踪管理,促进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成效。

(1)明确中小学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模式。石门县根据校本培训运行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反思,相机调整了管理策略,提出了中小学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模式,并在2009年1月开始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为:一线为行政管理即“教育局组织人事股――中心学校(完职中)分管师训工作副校长――中小学教师”,一线为业务管理即“教师进修学校――中心学校(完职中)分管教研工作副校长――中小学教师”;“双线”表面上并行不悖,但实质两线贯通,相互交融。作为管理首端的教育局组织人事股和教师进修学校虽然从属不同单位,但他们都要对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同样作为另一端的分管师训工作副校长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同样要对中心学校(完职中)校长负责;中心学校(完职中)校长负责向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签订校本培训责任书。

(2)理顺校本培训管理机制特别是业务管理机制。据调查,不仅常德市乃至湖南省都存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缺乏真正意义上有效整合的问题,有人戏谑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教研室教研员闭门造车搞教研,进修学校教师足不出户抓培训”。这不仅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人为地将本来完整有机体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隔离开来,不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规律。石门县对整合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将教研室、信息中心从教育局中剥离出来合并到进修学校,组建了师资培训、教研教改和教师资源学习中心,实现了教师进修、教研、科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形成“研、训、管”三位一体的模式。这一运行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教育科研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降低了单位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强化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为减少学校校本培训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推进校本培训健康运行,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建议建立“申报-立项-实施-督导-验收”校本培训程序管理制度,中小学根据学校不同情况,结合实际拟定校本培训计划,然后向教师进修学校申报,获得审核通过后方可立项,按程序分步骤实施,进修学校和教育局组织人事股对其进行全程督导,并在结束前进行检查验收。在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过程中,教育局组织人事股要把好校本培训启动关,要召开启动会议,明确各自责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气氛;要做好协调,协调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在校本培训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要做好校长、师资的跟踪管理,要将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的表现与其升迁和评聘挂钩;要做好及时通报,要将校本培训过程中正反典型及时向全县通报,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又适当惩戒;要把好督导和检查评价关,及时运用评价成果,保证工作的严肃性,推动校本培训强力开展。教师进修学校要把好计划审批关,要看计划是否把握了学校工作实际,是否突出了教师差异性,是否体现了教师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具备教育发展前瞻性和操作性;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校本培训全程服务,为学校提供校本培训的网络平台,建立校本培训资源网站,开通教师培训视频系统,要建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中小学校本培训师资备课资源共享机制,双方利用网络会诊校本培训课程和共同备课;要拓宽培训空间,运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打破教师培训的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长年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教师,实现足不出校就能聆听到专家报告的愿望;要针对山区学校教师走出去难、校内开展教研活动难、专家到校指导难的现实问题和地域分布特点,提供零距离服务,定期安排教师送课下乡,进行面对面培训。

参考文献

[1]龚宝成,朱明山,殷世东.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模式探析.教育探索,2006(4).

[2]于建川.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经验及其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

校外培训管理篇6

一、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点与就在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智慧的积累与提高。而实践智慧蕴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共生关系,它只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提高和完善。而校本培训就是充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要通过不断宣传和积极引导,让教师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教师对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全面提高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效率,全面提升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倡导实践培训,培养新型教学行为

在新课改对师资培训的要求中指出,校本培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教师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观念的接受不代表一种教学素质的养成。要想将一种理念转化为素质,思想上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思想感悟,而这种思想感悟只能通过实践来获得。校本培训中的理论培训不仅要讲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说清怎样做,将侧重点放在理念的外化转变上。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将教学理念外化为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是新课改落实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若想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能力训练。农村普通高中要组织教师观看和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仔细分析,认真研究,运用新课程理念方法,学习掌握名师的教材使用技巧和方法。通过案例探析,让教师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实质,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学预案设计比赛,让教师在实际设计和研究教学预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学校还可以广泛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让优秀教师上一些探讨课,引导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施“同课异构”,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准。从理念到实际行为的转化尚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广大教师来讲,这一过程显得更加艰难,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才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化为一种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三、注重制度建设,确保校本培训规范化

构建和完善校本培训管理体系,推动农村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校本培训得以开展的组织保障。它主要是由地方教育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和基层学校三大要素构成。三者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却又各司其职的关系。地方教育部门在授权基层学校培训权利的同时,还要有效强化对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制订地方校本培训整体计划和方案,构建校本培训资格认定和学分管理体制,落实校本培训的评估、表彰、总结、归纳和经验推广。而师资培训机构则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全面指导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制订,参与校本培训的全面落实过程,对校本培训进行经验总结、研究调查和问题发现,整合和优化校本培训资源,为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服务,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校本培训的评估工作和管理工作。基层学校是校本培训的根据地,校长是主抓第一人,其主要职责就是建立本校校本培训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指导体系,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构建和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制、考核体制和培训体制,充分挖掘本校优质资源,全面落实培训经费,建立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只有通过构建和完善校本培训管理体系,才能逐步实现农村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校外培训管理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外培训;法律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率的逐年下降,导致更多的家长担忧孩子的前途,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优异,掌握更多的、更好的技能,高考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不断的给孩子找好的补习班,让孩子上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中小学的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兴起,教育培训行业如火如荼,有文化课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都以应试为主,也有很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补习班。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现在几乎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而且每名学生的校外补课科目不止一个,每个科目培训的费用是最低80元/小时,没有上限。小学校外培训以文化课和素质培训为主,而中学校外培训主要以文化课培训为主,素质培训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建设原因

由于区域差别、教师业务能力、班级教师配备等种种原因,很多孩子在校内班级不能够每个科目都选到好的教师,家长怕孩子没有好的教师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而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校外培训的教师会吸纳很多科目的知名教师,使家长能够解除这方面的疑虑。

2、教学针对性不足原因

由于现在校内的教育由于班级学生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导致了很多学习好的孩子觉得教师教学的深度不够,很多后进生又觉得教学跟不上,家长在面对学生成绩时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校外培训。

3、校内素质课课时不足原因

虽然说教育部有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安排相应的素质课课时,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素质课课时一再压缩,被文化课替代,家长认为孩子的素质应该均衡发展、或者认为孩子通过学习专长可以为升学加分、或者想让孩子读艺术类院校的,这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的原因。

4、社会竞争压力原因

众多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且所有的孩子都参加校外培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校外培训成绩上不来,对将来孩子的就业不好,同时孩子也会逐渐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家长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

(二)国外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外的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以兴趣爱好学习为主,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团体进行学习,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也是国外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做很多科学研究的原因。导致国外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问题,所以国外很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很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国内不能够相比,所以很多学生会自主的到校外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生团队进行深入的兴趣学习。

2、中小学校外培训只负责针对性的兴趣培训

国外中小学的校外培训与国内的不同,主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例如小提琴学习、马术学习等,都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兴趣辅导,学生的文化课并不存在校外培训的现象。

3、校外培训机构规范

国外针对于校外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要从软、硬件上符合一定的法律规范条件才能开办,这就保证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保证了学生校外培训学习的环境。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冲击了教育公平

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推动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而中小学校外培训现象又在客观上,隐性地破坏着这项工作。现在的校外培训费用很高,导致很多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好的校外培训,经济基础就决定了升学时机会这一上层建筑。有研究表明,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农村生源在逐年下降,看似公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对接受教育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够规范

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显示为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力不同。现在校外培训表现出区域特点,区域经济决定了培训的质量。同时在没有法律制度规范的情况下,很多校外培训恣意发展,责任承担较差,让很多家长在全力受侵害时没有办法进行维权。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与校内教学脱离不开

因中、小学涉及升学问题,所以很多培训机构会吸纳很多学校现任教师,学校的现任教师会针对升学进行授课,而非现任教师不存在这样的优势,这就使得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现任教师之间存在了利益关系,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扩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生源,会对校内学生进行宣传,同时也会有校内课程讲解不到位的现象出现。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师资难以保证,虚假欺骗居多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师资管理被忽视,很多校外培训机构仅仅是打着知名教师的牌子,而真正授课的却不是这些教师,有的甚至只是一些兼职人员,不具有业务能力和授课资格。由于教育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家长并不知道这些培训机构真正师资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如何,只能是从这些机构的广告中了解相关情况。而面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激烈的竞争和投资者为了快速赢利的目的,推出的广告都具有一定的水分,例如:“某某高考状元在我们机构进行过培训”、“某某部级知名教师是我们的培训教师”等等。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的法律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大,相信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空间还将逐步扩大。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不加以规范,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会给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必须尽快规范校外培训行业,才能够保障学生、家长、学校的权利。

(一)建立健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

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较差,但实际情况是校外培训承担了目前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如果不进行法律规范,会破坏教育秩序、质量,同时也在逐渐的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

1、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成立条件

针对不同的区域、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要营业范畴,制定相关的法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进行严格的要求。目前《教育法》第26条对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成立条件有提及,但是规范过于简单,不足以对校外培训机构成立条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因教育应该属公益,虽然是校外培训,但如果为纯营利性质,必然会失去教育应有之义,所以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成立条件上要进行法律规范,对于其成立地点、成立资金、办学经费来源、教学设施保证、收入中的部分作为教学再投入等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提高审批成立的门槛。

2、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内部师资管理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内部师资进行法律规范管理,杜绝两种现象:第一,专任教师资格不够现象。对于培训机构内部的专职教师业务资格需要进行法律规范,制定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授课资格审查制度,保证让有资格教师对孩子进行授课;第二,校内现任兼职教师有利用职务之便为校外培训机构营利的现象。由于校内现任教师与培训机构有利益关系,所以要对杜绝此类现象进行法律规范,保障家长和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3、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权责要进一步明晰

现在的校外培训机构由于缺乏规范,在学生交钱进行培训时,只强调了学员的义务和责任,而对于己方的叙述则更多的是权力,一旦出现纠纷,处于弱势一方的学员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欺诈、设施不合格、师资配备情况、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学费收取不合理等现象没有惩罚措施,加之监管不严,会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的利益遭受损失。

(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对于有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管理。严格审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认真做好培训机构师资和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估与年检工作,加强抽查,监管到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等进行审批。

中小学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趋势,但其中问题多多,希望能够尽快进行法律层面上的规范,才能够保障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才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教学与管理,2010.

[2]赵凤兰,董泽伟.小学生参与课外文化补习的原因及危害.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3).

[3]廖根深.广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现状与趋势.青年探索,2009.

[4]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

校外培训管理篇8

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思路

(一)充实实训设备,提供实训场所

校内实训室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基本保障。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包括总台技能实训室、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室、餐厅服务技能实训室、形体实训室、酒吧调酒技能实训室等。实训室需配有电脑、幻灯机、投影机等硬件设备以及应用软件、教学多媒体课件、丰富的案例库等教学资料。

(二)重视服务技能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酒店服务技能是酒店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因此酒店专业的骨干课程要根据高职酒店人才培养计划对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技能的要求,在培养计划的设置上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及具体的实训教学实施意见。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计划完成实训内容,如前台预订、接待,客房甩单、清洁,餐饮摆台、斟酒等各项服务技能,并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培养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训练酒店基本服务的能力。

(三)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构建实训保障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由于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实训室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实训室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规章制度中,可以加入日常酒店管理的元素。例如将酒店客房卫生清洁程序的设计思路引入餐饮、客房实训室使用流程,并将实训室使用流程设计成酒店客房管理表格。表格主要由学生来进行填写,并有专任老师监督。通过实训流程的表格的开发及使用,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训室流程管理的层面,形成酒店初级管理的意识。还可以将客房物品赔偿清单也引用到实训室物品管理条例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从各个细节加深对酒店各项管理制度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建立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实训练习需求,发挥实训设施设备的效能;建立实训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实训环节。

(四)开展体验式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拓展能力。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中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酒店专业一般采取以下体验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模拟一个情景或设计一项任务,利用实训室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借助实训室模拟软件等实训设备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对管理的认知和决策。通过实训环境及参与过程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在不同的意见中领悟学习内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由于体验教学的设计密切联系企业工作环境,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教学完成体验实践的机会,增加管理经验。

(五)加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

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功能的关键。因此要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修以及到酒店进行调研或兼职;也要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培训;定期与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起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主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析及我院建设模式选择

目前对于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产学一体化”、“顶岗实习”、“校企互动”和“订单培养”几种主流模式。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经验浅、社会影响小,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各方共同努力,打造了“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二)组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搭建校外实训基地群

顶岗实习与校企互动的企业选择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可以由学院领导、系领导、管理专家团队、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职能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寻求具有浓厚企业文化、先进经营理念的酒店企业合作,并协商合作办学细则。建设委员会分成三个小组:校企合作促成小组(负责寻找企业合作机会,促成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关系运维组(负责与已经达成校企合作的企业保持互利互赢的关系,并创建新的合作机会);基地建设执行组(负责基地运作过程中的具体协调和组织等事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合作程度选择参与顶岗实习、浅层次校企互动、深层次校企互动,从而形成形式多样和层次化的“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群。

(三)“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实训基地群运作

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为目的,校企双方建立人才输送、离校培养的模式。该类基地适用于三年级学生。浅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以参观了解企业运作为目的,该类基地往往用于解决学生专业和职业认知层面的疑惑。该类基地适用于入学教育和一年级学生。

深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往往共同派出专业教师承担具体的教学与实训指导任务,实训基地扮演着校外课堂角色,与校内教学相辅相承,互为补充。比如,我院目前与成都家园国际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以酒店宴会资源作为我系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的实训场所。家园国际酒店是以接待大型宴会为主的五星级酒店。由于大型宴会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多,酒店自身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

我院通过与对方企业沟通,统一安排学生进行宴会接待。在每次的宴会接待前,我们会根据酒店需求以及工作内容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及考核管理规定,并派专业教师跟进,指导学生。而该次的实训成绩则由专业教师和酒店双方共同提供。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服务技能及应变能力的锻炼。该类基地用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定位为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校外培训管理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实训基地,是针对职业或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与补充,校外实训基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能所必须的锻炼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了技术管理上的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为企业发掘和培养人才。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本文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系部为单位进行调查,结合学校数据采集平台(2012-2015年)汇总表,对学校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归类(见表1)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2-2015年)汇总的数据来看,目前与学校签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171家(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0家),其中重庆本地有119家,重庆以外的有52家。这三年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接待学生7098人次,其中接受半年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为1339人。相对于学院每年两三千人的招生规模,这个使用情况是远远不够的;这三年间,使用天数未达到150天的校外实训基地有83家,使用天数是个位数的不乏少数,有些校外实训基地自从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就未曾利用过,使用天数为0,可谓名存实亡。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六大系部,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各个系部都已经认识到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去相关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去学习实训,以此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设施等的不足,以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校外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所有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是急需解决的“困难点”。

二、校外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了很多相关的决定,如2002年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许多高职院校都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背景,抓住机遇,积极联系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实训基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实训效果需要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职教育新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校外实训基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定为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关注的重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的上面。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也不乏存在学校盲目跟风,没有明确建设目标,在没有对学校自身专业等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详尽调研的基础上便盲目进行人财投入,以至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据在学院调查发现,就校外实训基地而言,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有近3/1处于半休眠或状态休眠,其功能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完全休眠的基地近10%,这些基地一从来没有接待过学生实习,二为自签约以来无一天使用,三在专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等没发挥其应有作用。半休眠状态的校外实训基地有近20%,只有少数的学生到这些基地实习或就业,实训效果可见一斑。2、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无序混乱,有待完善。就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设立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仅停留在二级院系方面,没有上升到学校层面,对于如何管,管到什么层面等学校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不规范,深度不够,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学校普遍认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已实属不易,不再好因为学生实训而深入企业内部管理,于是便将对实训学生的管理视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实属片面。而大多数的企业也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更多的企业只看重“廉价”劳动力,因此只能勉强保证学生的实训任务,校企合作浮于表面。3、外校企合作不规范,互动不足,无法实现双赢。众所周知,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主体,企业优先考虑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参与合作,影响了企业经营和管理,增加了企业负担,看不到校企合作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高职院校不能充分体会到企业参与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合作利益,往往会挫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双方难以建立有效持久的合作机制,无法实现双赢。另外,在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依托的是“个人”关系和名人效应,这种合作关系一般都不长久,一般为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种类型的基地便名存实亡了。4、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技能课的教师,有专兼职之分,有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理想,数量严重紧张,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只具备理论素养,实践操作能力较差,难以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而言,目前在职的教师共有249人,其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为151人,“双师”为155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入职以后通过简单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离有“过硬的动手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由于人事制度和待遇等问题,高职院校难以吸引真正有能力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为学校服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种种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校外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

三、校外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重要层面,校外实训基地是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当今国家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者,我们应以服务学生和社会为宗旨,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以便培养出更多适应生产管理和为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服务。为此,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完善合作保障制度,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利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表面来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似乎大相径庭,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和企业搞素养的优秀人才,对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是最大且成本最低的人才培养基地,两者存在一定的链接关系。有此远见的企业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满希望。在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应该选择和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水平高、具有一定规模、并对职业教育比较热心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不是为了数量而数量,不能靠“个人”关系。经过校企双方沟通与协商,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以充分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和价值。高职院校应该以人为本,照顾企业以盈利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建立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工作机制,做到教学育人和生产两不误,以便实现互利双赢。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其教育科研上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管委培训和产品技术开发等的服务,让企业尝到合作的“甜头”。同时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应建立诚信机制,以便在涉及到双方利益的时候能及时协商和处理。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家的共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高水准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能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必要条件,教师高超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以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有效提升实习基地的指导水平。为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双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坚持学历和技能同等重要、引进和培养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创造多种机会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技能,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自身继续教育及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重庆三峡职院学院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社会实践锻炼,将此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次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从社会、和企业中挖掘经验丰富的高技术人员、管理者等来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

3、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包括制定的实施和管理的到位)。校外实训基地能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制度的制定和有效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健康持续运行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结合基地和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细则,以便有章可循,使管理水平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制定的管理制度,既要有利于实践教学,又要兼顾企业的生产需要和经济利益,以便做到教书育人和生产经营两不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大都时间较长(尤其在异地),由于大多数的企业没有校企合作的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高效的学生实习管理和考核体系,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的常规管理,以减少企业负担,确保实习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经常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如重庆三峡职院学院经贸系的酒店专业就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协商制定了实习生待遇、实习生管理、实习安全教育等专门规章制度。这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实习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柯红红.以“三个服务”为宗旨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4)

[2]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校外培训管理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陈伟芝(1980-),女,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教科研;陈岩(1966-),男,广东兴宁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wYXm0134),主持人:陈伟芝。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55-05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也导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千金难求一才”,而高校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却很多难以就业的现象。

一、当前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相关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保障模式持续、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突破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核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合作各方的理念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目前外贸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职业院校主导、依靠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政、校、行、企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是局限于教育内部,如政府层面主要还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企业也多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不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担心学生参与到业务中的差错和效率低下会使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或担心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会泄露,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生学习不到专业技能,合作流于形式[1]。

国家正在积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种“参与”机制远远不够,还需各方提高认识,寻求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保障外贸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缺失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外贸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行业、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但这些部门间还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分割、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诸多管理协调问题[2],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当前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校企合作的实践要求还相差较远,不利于校企合作规划、重大制度制定和实施。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基本不相同。企业行为短暂,着眼于眼前最大利益;学校偏重教学,行政管理僵化,人事制度落后,联系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更缺乏微观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进程。

(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到位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保障,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相关条款只是零星分布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并没有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明确规定[3],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保障性,相当一部分外贸人才培育模式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因此搁浅[4]。

(四)缺乏促进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激励机制和第三方协调机制

缺乏有效激励外贸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外贸企业缺乏作为外贸人才培养主体的动力。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也缺乏有效监察和督促,难以调动外贸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相关外贸行业协会尚未能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发挥第三方协调的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外贸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最早出现于英国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徒制计划”中,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都较为丰富,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和瑞士等国都是现代学徒制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体制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推行,与其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的机构管理。英国由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共同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包括国家层面负责政策制定的教育部和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负责提高年轻人对学徒制的参与率与保持率、对参与学徒制培训的院校和学习者财政支持的年轻人学习署;独立的资格与评估管理机构――资格与考试办公室;负责监督各地培训提供者培训质量的成人学习督察团;负责开发培训课程、资格证书,制定职业标准等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如课程与资格委员会、产业指导机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等[5]。还有国家雇主服务机构与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两家专门的学徒制服务机构。各组织间职责划分明确,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互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网络,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

2.法规保障机制健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兴起与英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标志着国家重新对学徒制进行正式的干预。1993年的《现代学徒计划》宣布进行学徒制改革,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学徒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框架,规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现代学徒制推行方面的相关法规措施出台。2010年底,英国政府全面实施了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体系,对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做出重要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每年还通过的议会法案来保障这些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实施、政府行为的约束和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英国职业教育法规在现代学徒制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3.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前提条件,英国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并保障经费的高效率使用。其中英国政府投入占比为75%,政府根据学徒培训的人数、年龄,培训的行业、等级拨款补助。如16-18岁青年学徒的培训成本完全由政府资助,19-24岁成年学徒的培训项目费用政府支持一半,超过25岁的学徒,政府将根据项目所属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资助金额。英国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专项经费,并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还成立了继续教育经费理事会,由其决定各类项目的经费标准,分配给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的学院。

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企业通过交纳职业教育税、为学徒提供助学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设备、建筑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方式参与,成为现代学徒制经费的重要来源。还辅以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社会赞助等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系。

(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启动时间较晚,但成效显著,且其背景与我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值得借鉴。

1.构建了网络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澳大利亚具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所有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关的部长组成国家培训局部长委员会,制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全面统一协调雇主、培训机构以及学徒的关系,全面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每项工作。从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层面上整合了决策主体,使现代学徒制规划战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资金的保障等得以协调,提升了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效能。州/地区培训局负责学徒制的具体管理对学徒制和受训生制的发展做战略规划,对培训机构进行注册管理,审批学徒培训合同,保障培训质量,提供及管理相关经费。澳大利亚学徒制最基层的服务机构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心(aaC),直接面向雇主和学徒/受训生提供学徒制相关的一切服务。taFe学院、私人培训机构、成人和社区教育机构等注册培训机构负责澳大利亚学徒制的脱岗培训。其中taFe学院是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组织。每层管理机构都职责明确,每一个具体实施的管理机构都受上层机构的制约管理,且管理统一到位,促进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

2.突出行业主体地位的体制框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的[6]。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7名组成成员中就有5名来自行业,国家质量委员会、国家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和州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主要由行业代表组成[7]。除此之外,行业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其成员均来自行业,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标准、培训包及质量框架在制定前都必须征求行业技能委员会的意见。行业界的代表们也直接参与学徒制各种决策的制定,可见行业在管理体制中占据了主导。行业技能委员会等组织还协助政府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最新的岗位需求情况和近期就业信息,为统筹规划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覆盖、地区分布、课程制定等提供建议及反馈。

(三)德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德国的“双元制”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经典,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有:

1.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有机结合,各主体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德国“双元制”采取以联邦、州政府及行业协会联合的宏观管理制度。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的《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证了国家对联邦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并确立了由经济部门协同教育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8]。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法规。各有关专业部分别对各自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联邦经济部还协助制订和颁布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目录和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规范职业教育的年限、内容、考试等基本教学标准。联邦劳动与社会秩序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并负责有关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咨询。

德国在联邦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赋予了各州高度的自治权,由各州的文教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州职业学校[9]。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各州之间的政策措施。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现代学徒制中长期发展计划;科学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等;各州郡的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行业协会则负责制定各种职业的等级标准,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培训教师资格的认定与考核、培训合同的注册、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业培训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工作,对企业培训进行监督考核和检查指导。各管理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形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协会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双元制”的开展保驾护航。

2.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通过议会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以及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颁布的《培训者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基础阶段工业企业内实训时间与职业学校课时计划原则》等相关法规、条例和协定来同时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行为。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和培训章程进行,职业学校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扩大职业培训位置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企业和国家双向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负担,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集资的形式,如购置培训设施、器材、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培训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的大部分补助。

健全的法律、法规调节和规范了德国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职责与权力,推动了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经费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体化。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建议

为提高外贸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政、行、企、校通力合作的有效制度体系。

(一)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和完善顶层设计是现代学徒制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部级、省地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等产业部门共同组成部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宏观管理,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运行的结果反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约束、规范和激励校企合作行为,为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和实施的保障。设立省地市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本区域内的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主导和调控,根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从企业资格、入学门槛、培训内容、学徒报酬、就业协议、结果评价等方面,制定规范便利的制度措施和对口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在学徒培训过程中的权责,促成校企深度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10]。校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职业学校和外贸行业企业组成,结合外贸行业特点,进行师资来源、人才培养过程监控、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微观管理。

(二)健全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尽快完善《教育法》《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并制定促进和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单项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确立企业承担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法律地位;制定《现代学徒制企业资格条例》,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资格条件、认定程序、财税信贷优惠和奖励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明确符合资格的企业的责任权利,规定企业应根据员工或岗位的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各种实习岗位、承担用工责任、承担学徒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责任、提供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的责任,同时拥有对学生培训和实习进行考核的权利等。

通过法律法规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的形成,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制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及时调整和增加投资比例;将现代学徒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比例,保持财政拨款持续增长;规定企业学徒员工培训经费的比例;建立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专项基金,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筹措现代学徒制教育经费,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三)建立与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第三方协调作用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行业协会的协作地位与权力,提升行业协会的社会地位,发挥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商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各地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制定外贸学徒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共同制定外贸行业从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与考评标准等现代学徒制培养实施细则,构建外贸人才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开设现代学徒制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外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和能力要求,以及外贸现代学徒培训情况等。

由行业协会负责参加现代学徒制各类外贸企业的资质认定与管理;考核与颁发学徒职业能力证书;对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进行组织与协调、服务与监控、评价与激励,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业务过程对接。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效果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

(四)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实现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校企双方人员的有效管理和督促,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现代学徒制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参与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与其薪资收益、职务晋升等绩效挂钩,调动外贸企业和职业学校内部人员的对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并通过合同协议、规章制度等方式,将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各项责任、义务、标准细则等制度化,约束双方的行为,保护两个合作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2][3][8]张杰,辛宝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71-74.

[4][9][10]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