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14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1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气自动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学科的先进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工业生产的很长时间内,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了电气设备的“智能”操作,通过为电气设备赋予了如同大脑一般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电气控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未来电气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兴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一批具有超前眼光的科学家,对于如何利用机器来模拟智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使得“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国内外众多科技企业和高校联合研究的努力之下,已经出现了智能语音、智能图像、语义理解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它不仅可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地创新和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技术链奠定基础。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世界三大主流技术之一,不仅在应用范围上占据优势,还以其自身丰富的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特点,成为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整体来说,智能技术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完善,将工业生产的控制精度、效率都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实现了工业生产控制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整,使得自动化生产流程变的更加柔性化;二是伴随着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同步性和综合性趋势越来越显著,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生产集成技术相互融合,以各种可操作、可编程的智能控制器,最终实现了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多功能和稳定生产目的。

二、电气自动化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悉

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要从自动化生产的目标入手,通过一定的控制程序完成每个生产流程的任务,因此,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电气自动化生产时,能够自动、高速的处理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从输入设备到存储运算器,再至智能控制器,人工职能技术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了如指掌”,保证了生产的完整性,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为电气自动化生产带来丰厚的收益,其具体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保证了电气自动化设计的先进性

对于自动化控制来说,一套成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从设计到正式投入使用的周期较长,而且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其设计电路的繁琐性、细致性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由于在传统设计过程中,大部分设计工作都是依靠设计师的经验,以人工绘图布线的方式完成,这就拉长了自动控制的设计周期的同时,也使得电气设计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由此可见,传统方式下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设计难度主要集中于此。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设计过程,将设计变的更加高效和简单,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强大的计算机设计功能,将控制设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启发之下,充分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透明性和灵活性,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扩展性是一大特色,它可以将很多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存储系统中,将自动化控制设计的现在与未来需求结合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将设计过程从理论变为实践,最终保证设计出来的电气自动化过程或产品能保持高质、高效的优良品质。

(二)将电气自动化控制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过程充满了大量的数据和运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模糊算法、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对非线性函数进行计算,使得自动化控制变的更加精准,与以往控制理论相比,智能技术具有便于调节、一致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比如以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糊控制举例,这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控制方式,让自动化控制的多维化变为现实,对控制模式识别和信号处理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全自动轮胎钢丝圈的生产过程中,对不同产品的生产牵引速度采用模糊控制,不仅有利于生产速度的有效控制,还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中专家系统的优势,实现生产控制的简单、快速,使得工业自动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满足了电气自动化故障的诊断需求

故障诊断也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所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故障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故障诊断对于自动化控制的重要性也将不言而喻,常见的人工智能诊断技术有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分行几何等,每个故障检测技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适用范围,它们都具备对故障信息的完全处理能力,包括对故障进行有效诊断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智能诊断技术对推进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意义重大,应该不断加强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为电气自动化生产带来了创新的发展的灵感,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和知识研究的深入,使得这项技术变的更为“智能化”,以最终满足日益复杂的现代工业的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纪.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电子测试,2014(03).

[2]周超.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硅谷,2012(08).

[3]刘冰.解析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4(08).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2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大学;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智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南开大学于2005年开始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缜密准备,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以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为学科依托,覆盖了这些学科上的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注重系统集成和相应的工程实施能力,以机器人技术等作为载体,强调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兴交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可以遵循。特别是对智能科学这种前沿叉学科而言,如何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满足国民经济对于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该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21世纪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该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结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点与不足,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的优势,根据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强调课堂讲授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制定教学体系和有关实验环节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研究出一套既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的教学优势,又符合智能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 兼顾专业特色与南开大学特点的教学计划设置

对于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能否扬长避短,制订出结构合理且便于实施的教学计划,是决定该专业建设成败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计划安排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多个本科专业,学科交叉优势非常明显,这正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学科基础。此外,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智能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南开大学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多,要在认知理论等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形,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使其针对各种具体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感与执行器件,集成多种智能技术与策略,完成工程系统的设计。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的工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与智能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必须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南开大学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本身的理科优势和在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上的研究经验,并且带有显著工程科学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法和本科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面向前沿高技术的特点,强调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及实习安排等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方案,使将来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在相关领域的研发中迫切需要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该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控制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教育、开发与研究工作;还可以在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诸多方向继续深造。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智能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偏重工程技术素养方面的锻炼,最终将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主要针对智能系统中常见的传感与执行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智能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通过开设传感器、运动控制等课程,使学生熟悉各种光、机、电器件特性,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场合下的各种具体应用对象合理选择各种传感与执行器件,如压电陶瓷、激光、声纳、液压等元件,将其进行集成后完成预定的单元任务,并进而分析、设计和实现机器人等各种综合性的智能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常见的智能技术,并且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了让学生学习认知科学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之外,本专业还特别开设了“智能技术”与“智能工程”等数门核心专业课程。此外,由于本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程实际应用,而各种智能技术必须具备一个起码的工程载体,因此,在课程计划中,除了讲授各种智能技术之外,还必须包含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光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光学和机械传感与执行元件。其中,“工程光学基础”将主要介绍智能系统中主要的光学传感与执行器件,该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常用的光学检测和执行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智能系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学器件和计算主要的光学参数。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我们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该专业学生共需取得150个学分,方可获得工学本科学位。这些学分的具体分配如下:校公共必修课4分(926个学时),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院系公共必修课30.5个学分(659个学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29个学分(498个学时),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为26,5个学分,学生可以从机器人学导论、数据结构、运动控制等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程来学习,为自己将来从事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任选课为15个学分,这部分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都安排了实验或者上机,以通过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2 核心专业课程

对于南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实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下将对这些专业课程进行具体介绍。

“智能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包括6个学分。教学中既有理论讲授,还包括大量仿真训练与实验操作。该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人工智能、计算智能与机器视觉。其中,人工智能以符号主义为主线讲授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计算智能以联接主义为主线讲授计算智能的基本思想、方法;而机器视觉是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方法,重点讲授机器视觉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力争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并配合一定的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工程”是一门解剖实际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与“智能技术”之间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该课程将通过分析典型的智能系统讲授各种智能技术在工程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总体而言,该课程面向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着眼于使学生理解如何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此,将通过具体分析移动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实际智能系统,使学生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单元,并更好地理解之前所学的信息检测与传感、信号处理、运动控制等技术以及各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智能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智能系统的能力。

2.3教学计划实施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该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现有研究生课程的下移,但不能完全沿用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否则,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将使本科生很难理解、消化、吸收授课内容。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强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以点代面,着重讲授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尽量避免讲授枯燥的理论或过于抽象的内容。此外,为了适应学时方面的要求,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重点讲授清楚一至两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透彻剖析一至两个智能系统,并通过随后的专业实践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理解。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差异性非常大,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生综合症。此外,很多大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疑虑很多,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引导。基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我们在该专业中引入了教授学业导师制度。即为该专业的各个班级分配一名学业导师,他们都是本专业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突出的中青年知名教授。其中,前两届学生的班导师曾分别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班导师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非常具体的意见,也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加速学生成才。

迄今为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现在,该专业已经有三届学生,教学情况良好,教授学业导师制度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初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们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合理性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实验和实践环境建设

3.1整体建设思路

作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非常重视工程训练。因此,我们除了精心设置有关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实习之外,还必须着眼于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创建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测试、研究基本理论的场所,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能否获得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机器人研究所现有的科研设备也可以为“智能技术科学”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尽管如此,原有的实验室只能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期的教学工作需要,而对于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需要有相关配套实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考虑到经费和实验面积两方面的限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一个完全满意的实验环境,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采用分批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设智能专业的整体实验环境。一方面,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规划并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满足“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机器人研究所等单位的实验条件,暂时缓解部分课程的实验压力。

3.2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开设与智能系统有关的实验,以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建设该实验室将重点考虑如何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大量实验操作掌握智能系统中测量、感知与执行的基本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增强学生对所学习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系统整体设计的技能,以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创新性人才。

自南开大学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对于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长期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开大学的学科特点及现有的实验室基础,我们规划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对各个实验计划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南开大学新专业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和教务处、设备处密切合作,筹集资金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初步建设完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磁悬浮系统、三自由度直升机、电梯群控系统等多套实验系统,这些设备可以基本满足智能技术、智能系统、专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实验环节,如电梯群智能控制调度及远程维护系列实验,是首次引入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

3.3 以科研环境促进实验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环境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想在短期内完善实验环境,使之能够完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的需要,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阔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实验渠道,如借助外单位设备组织实验教学等。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依托单位为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该所在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配置有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多套实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该所良好的科研环境来促进实验教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地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前来机器人所参观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单元,为将来学习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机器人所进行各类演示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智能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切实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学生进入大三,初步完成电子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我们逐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类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应用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际工程系统,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3.4 专业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实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为学生安排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有关理论知识,提高设计与分析智能系统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信心。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了精心规划,在教学的后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计划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智能专业的本科生进一步熟悉各类智能系统,针对磁悬浮、直升机等实验系统设计出合适的智能控制方法,并最终完成算法实现、系统性能测试、研究报告撰写、期末答辩等工作,力争使学生能够应用模糊控制、专家规则等智能控制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3

【关键词】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智能控制运用

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具备多变、非线性、不明确性的能够特点,相应的工作过程也非常的犊砸,由此难以依据piD等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piD相关信息的真理一定会影响生产现场管理器,以此促使piD管理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智能管理技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有助于解决包含电厂热自动化中多方面的问题。

1智能控制的发展分析

智能控制这一理念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初次提出的,依据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和理论优化,这一技术理念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智能控制将会向着新的方向前进。

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与相关系统分析目标的内容彼此相连。智能控制系统具备多样化、开放化以及不明确等特点。现阶段,智能控制主要分析的内容包含了以下几点:

(1)智能控制技术在机器人与工业管理等区域的引用;

(2)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管理技术的管理方案;

(3)解决组合复杂性数学计算的框架构成;

(4)信息学习的整合构成以及修正方案;

(5)实际管理任务设计的集合和系统的优化解决;

(6)问题判断的系统容错和组态理论的特点;

(7)依据实验信息资源对不明确特点判断、构建模式以及管理;

(8)对智能管理技术认识方案的分析。

2智能控制技术的方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2.1专业人员控制形式

主要是依据专家的理论知识,结合多样化的生产环境,将理论知识与技术形式彼此结合,构成模仿专业人员引导的系统形式。其他方案更具备灵活性。

2.2复合智能控制形式

满足控制形式就是结合了所有技术的特点,包含了神经网络模糊管理、模糊专业人员管理等控制形式的特点。

2.3模糊管理

智能管理形式出现的模糊管理就是依据计算机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模仿人类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此达到对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实施管理的形式,具有容易操作、信息资源明确等特点。第四,神经网络控制形式。这一控制形式主要是依据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运动形式,结合相似于神经元的连接和权值等特殊连接形式、自我管理方案以及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以此达到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直接修正管理、姐姐修正管理以及自身神经网络预计管理技术的有效发展。

3智能管理形式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是确保火电厂安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智能管理形式在火电厂自动化中的应用设计多样化的管理形式,从而引导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发展。

3.1对给水加药管理

依据模糊控制器可以对变频器的输出效率实施管理,并且达到修正加药泵的电子运行速度的目标。这一技术的引用不但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加药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升实际给水工作质量。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引用变频模糊管理的过程中,全面展现模糊管理的特点和变l管理的优势,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了优质的经济利益。

3.2过热汽温管理

锅炉的过热汽温问题是实际锅炉发展过程中检测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锅炉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过热汽温改变主要是依据技术工作者降低温水数量实施管理,但是因为系统自身具备的惯性和时滞性,以此一定要满足提升系统的要求。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也就是因为应用了智能管理的模糊形式之后,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确保调峰机组,就算是在较大幅度的变负荷背景下依旧可以保持优质的发展形式和管理特点,从而在基础上解决了火电厂过热汽温目标模式不平稳和大延迟的问题。

3.3锅炉燃烧过程的管理

智能管理形式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引用,有助于锅炉解决燃烧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且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为锅炉在实际燃烧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阻碍燃烧的因素也较为复杂,由此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引用智能形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管理专家系统,结合推理机的信息资源为信息引导的整形推理方案,之后整理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知识库中的知识,为热工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3.4单元机组负荷管理

智能化的管理形式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引用中单元机组负荷管理的引用具备不明确、时变性以及非线性等特点,同时难以依据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构建明确的数学形式。智能管理形式在单元机组负荷管理引用的实验结果中证明,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备抵抗干扰的能力,满足实际需求,并且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发展速度。

3.5中储式制粉系统的管理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中储式制粉系统的管理需求,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一管理工作的问题在于实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智能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如磨负信号、管理信息耦合难以检测,以此导致智能化管理工作对于热工自动化的延迟、模糊语言规定以及信息资源的线性等因素影响较低,阻碍热工自动化技术更好的推广和引用,结合神经元解耦模糊管理计算方案,设计出新式的磨煤机管理系统,以此从基础上解决现阶段磨煤机制粉系统具备强祸等问题,以此提升火电厂的经济利益。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智能管理技术已经获取了较为优质的成绩,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完善,同时被引用到更多的行业当中,在火电厂热工程自动化中引用智能管理技术,有助于解决员管理系统存在多样化的问题,由此,智能化管理技术的不断推广,对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管理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一定要注重智能管理技术的发展,提升对智能管理技术的分析强度,为火电厂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维平,郭顺.智能控制及其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8).

[2]周滤.浅析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40.

[3]吴朋.火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潘晶(1974-),女,河北省隆尧县人。学士学位。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电厂自动化。

郑庆元(1975-),男,山东省邹城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电厂自动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4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5

摘要: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机械电子工程的必然发展趋势,如今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的结合将使机械电子工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人工高智能的更好发展。本文将对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各自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着重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关系

机械工程的每一次发展都带动了工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升,机械电子工程通过融入电子技术,使其突破了机械工程的局限性,能够完成传统机械工程难以完成的复杂工作任务,同时也降低了对人员操作的依赖性。随着机械电子工程的不断成熟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两者的结合应用得到了广泛重视,机械电子工程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使其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满足工业生产对机械设备的多元化需求。

1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过程及技术特点

1.1发展历程

机械电子工程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没有受到相关产业的高度重视,由于缺乏资源支持,技术水平提升缓慢,许多机械电子产品都需要通过手工制作,使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随着机械电子工程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其技术价值逐渐显露出来,通过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因此机械电子工程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并实现了流水线生产。但从目前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来看,虽然我国引进了国外标准生产线,但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比还较为落后。

1.2技术特点

机械电子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具有跨学科性,涉及到机械、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虽然在设计环节仍以机械为主,但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需要根据系统配置需求和生产目标,综合利用其它科学技术。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从上至下的设计策略,将不同领域的技术模块相互结合,实现设计中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相比于传统机械产品,应用多门先进技术的机械电子产品在外观结构上更加小巧、精致,内部结构更加复杂,产品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人工智能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发展前景

2.1三个发展阶段

截止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其技术萌芽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缓慢,但是在这一阶段为人工智能的后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的诞生加快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但是在该阶段的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1956年开始,随着人工智能命题的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阶段,其基本原理和博弈原理得到证明,解放了技术思想,为人工智能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977年,第五届人工智能会议的成功召开使人工智能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其技术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取得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以计算机为依托,不断延伸自身的智能性,深度挖掘计算机功能的各种可能,是21世纪以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人工智能学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立足于心理学、信息论等多个领域知识,吸收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更好发展,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沿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将弥补机械电子工程的不足,促进机械电子工程的更好发展。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究

3.1应用差异性

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因此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得到应用只有对网络系统进行人工的指令转变,才能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实现智能化控制。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是以数据分析和计算为基础的,一旦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人工智能控制失误,进而导致机械电子工程的网络系统发生崩溃。因此,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差异性。

3.2综合性补充

机械电子工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每个模块的功能特点较为固定,而现代机械电子工程对其功能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提高,一些综合需要人工智能提供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机械电子工程进行综合性补充,通过其自身的综合操作功能,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多元化工程实现提供辅助。比如目前较为成熟的模型推理系统就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典型例子,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应用的正确方法。目前人工智能中神经网络系统通过对人体神经进行模仿,使其技术水平更进一步,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机械电子工程各个功能模块的完整控制,使二者更加完美的结合。

3.3不稳定性处理及精度控制

不稳定性是机械电子工程存在的主要缺陷之一,其系统本质以及输入、输出关系决定了机械电子工程的不稳定性,对其各项功能的实现及正常使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的机械电子工程中,主要采用解析法对系统的不稳定性进行调节控制,但这种控制方法无法做到精确控制,因此对不稳定性的调节能力有限。人工智能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准确、高效处理,可以很好的弥补机械电子工程的这一缺陷。可以采用人工职能的神经模式对机械电子系统进行精确化控制,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都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都整合了大量相关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针对于电子机械工程目前存在的功能多元化需求和系统不稳定性缺陷,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弥补,促进机械电子工程的更好发展。因此,应加大力度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融合,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昊年,杨文.刍议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30.

[2]王一楠.试论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整合思路构建[J].科技风,2015(21):154.

[3]温伟华.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2):96-97.

[4]周龙飞,屈梁浩,梅越.浅析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J].通讯世界,2016(08):235.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应用

在智能电网建设不断加剧下,促使电力工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变为电网建设重要技术支撑,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电力工程技术的完善、优化力度,确保电力工程技术得到合理应用的同时,以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尽可能改善电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从而更好实现节约资源和保证质量等目标,为电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分析

智能电网建设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时,其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绿色环保。当智能电网实际建设时,除了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运用,而且还应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确保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其次,电网结构具有一定可靠性。与传统电网对比,智能电网在结构方面得到明显优化,能更好适应环境、天气变化,确保电网运行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特点。再次,经济性特点。在社会迅速发展下,资源问题日益严重,而智能电网建设,通过全方面分析和研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最后,交互性。当进行能源供应时,在用户和市场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交流模式,确保能源市场得到全面发展。

2电力工程技术的浅析

目前,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而通过对其全面分析得出,电力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压直流输电。当智能电网实际输电过程中,部分设备主要是以直流输电形式为主,因此,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一直占据重要作用,其原因为:该项技术除了具有一定技术性能,还具有经济性特征,在电网输电环节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第二,能源转换。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形式下,促使能源出现严重匮乏状态,使其成为世界首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能源转换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好解决此类问题。另外,由于该项技术具有低污染和低耗能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开发,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技术,均以取得明显进步。基于此,将该项技术运用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更好达到电力资源循环的目的,促使智能电网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第三,电能质量优化技术。对电能质量进行优化时,可以根据电能质量将其进行具体划分,同时对电能评估进行优化,以保证供电接口得到全面分析,从而构建完善评价标准,使其具有技术性、经济性特点。而我国相关部门,则需要科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评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推动电能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3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3.1应用于电源区域

为了更好符合用户用电需求,应保证电气元件、电子设备具有满足不同用电需求的能力,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合理应用,以保证更好提供电源供应,如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等。例如:通常情况下,蓄电池的充电操作,则是通过直流充电技术得以完成,然而,变电站通过直流和交流充电方式的运用,或者高频开关电源的应用等,同样可以更好满足该项需求。

3.2应用于发电工程

由于电力工程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完成电能转化、控制等操作,从而将机电设备和电能消耗降至最低,促使发电机、机电设备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除此之外,伴随电容技术迅速发展,使功率半导体器件实际容量得到明显扩增,同时逐渐迈向高压发展时代。虽然电子工程技术已经研发许多高效技术,如全自动、大功率的电子器件,具体包括apF(有源滤波器)或DVR(动态电压恢复器)等,此类设备可以更好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使其维持持续运作的状态。

3.3应用于输电过程

在电力工程技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逐渐完善下,促使部分新型装置逐渐受到广泛应用,如果输电工程具有较大的输电容量,且电路相对较长,则可以采取直流输电的方式,将晶闸管交流设备作为送电和受电的逆变装置,该装置的应用,除了可以提高电网的输送容量,还能保证输电系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可以保证系统更具安全性、稳定性,如智能调度技术的应用,能对资源进行全面优化和配置,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大面积故障情况,以达到智能调度的目的。

3.4应用措施

为了将电力工程技术合理运用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其应用措施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目的。当智能电网实际运行中,配电网自动化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时,应积极引入自动化技术,以建立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并保证通信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而更好对工作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提高智能电网灵活性的特点。若要实现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转,则应保证电网结构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然而,当前电能分配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只有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解决,才能确保高压电网更具灵活性和坚固性,促使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高效电力设备的积极引入,除了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能,还能更好参与电网建设工作,为电力使用性能的提升起到有效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

4结束语

总之,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下,促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为了更好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给予全面分析,使其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智能电网建设发现,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在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后,以实现输电质量、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昊坤,吴军基.agent技术在中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30(2):12-16.

[2]王承民,孙伟卿,衣涛,等.智能电网中储能技术应用规划及其效益评估方法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7):33-41.

[3]康洪波.移动智能体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研究和应用[J].电源技术,2014,38(4):781-782.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7

关键词:新一代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英文缩写是ai。它是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并行程序设计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智能体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程序已经知道考虑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比较好的答案。智能体体系可以被认为是智能体的软件工程模型,智能体语言是智能体的软件系统。在我国,智能体技术多被应用到处理具有异构、布、态、规模及自主性的系统中,如internet,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等欧洲国家仍保持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iBm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造了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智力能力的aSCiwhite电脑。据称,其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bluejean电脑的智力水平将与人脑相当。

三、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都涉及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符号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机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科学计算,通常分为纯数值的计算和符号计算两种。其中符号计算是一种智能化的计算。随着新一代计算机的开发和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计算机代数系统软件相继出现,都是用C语言写成的,可以在绝大多数计算机上使用。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计算机用数学方法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就是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模式的自动识别和判断,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机器的关键,计算机模式识别的特点是效率高,速度快,准确率高,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了有利线索。

(三)计算机的机器翻译

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机器翻译。目前,我国的机器翻译软件的翻译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典翻译、汉化翻译和专业翻译。词典翻译软件可以迅速查询英文单词或词组的词义,并提供发音;汉化翻译软件提出“智能汉化”的概念,辅助翻译作用更加明显。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计算机的机器学习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能力。机器学习是机器具有智能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机器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它与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工智能的其他分支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问题求解中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天的计算机程序已能够达到各种方盘棋和国际象棋的锦标赛水平。但是,尚未解决包括人类棋手的表达能力和洞察能力等。人们通常都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知道如何考虑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较为准确的解答方法。

(六)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推理证明中应用

逻辑推理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是最持久的探究领域之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找到合理准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在大型数据库中的有效事实上,关注可信证明,并在出现新信息时适时修正这些证明。因此,在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中,定理证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

(七)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该领域的主要课题是:计算机系统如何以主题和对话情境为基础,注重大量的常识——世界知识和期望作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码和解码问题。

(八)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研究领域,是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已出现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人类知识,就应该可以帮忙解决问题,而且能发现人类专家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四、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从目前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1)自动推理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最经典的研究分支,其基本理论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其它分支的共同基础。其中知识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可行性推理的研究,是最新的热点,很有可能取得突破。

(2)机器学习的研究使得许多新的学习方法相继问世,并获得了成功应用。但是也应看到,现有的机器学习方法尚不够有效,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以解决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在线学习问题,是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3)自然语言处理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理论与应用成果。智能信息检索技术近年来已成为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独立研究分支,将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走向应用的突破口。

五、结束语

很多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的知识、思考、生活、工作和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人类生活的伙伴。

参考文献:

[1]吴艳.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8

【关键词】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具体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且跨学科的科学,涉及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学、计算机学科、控制论、神经生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具有在虚拟w络中脱离人工处理、人工控制信息以及人工编辑的功能。不仅是现代化电子工程中的中枢机构与重心,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经途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始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拓宽工业生产规模,为自身生产经营的转型做出努力,以研发出人工智能技术并加以应用。从2010年以来,我国自行研发与引用国外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成功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中的案例已经超过数十万,改善了我国人们生活基础元素,为将来科学技术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1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与人工智能技术特点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每一为公民都应了解和维护的职责,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同时,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也遭受威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当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时,浏览相关网站,这时网页会自动跳出一些与所需信息无关的广告,向用户传达信息以干扰用户的使用。

(2)当用户在下载相关信息数据过程中,极易下载有病毒的信息数据,一旦将病毒下载并保存到电脑后,不仅不能正常使用,还会给电脑硬件设备造成威胁,让电脑长期处在“危险”状态中。

(3)不法分子故意侵入用户系统,传播木马病毒和编写病毒代码,篡改信息数据,以扰乱正确的信息源代码。从这些迹象表明,这些不良信息的出现,是网络黑客和不良商家受利益驱使,为了获取相应利益,在网络上传播病毒,导致密码账号泄露、篡改数据信息、用户无法登录和网络端口故障问题普及,给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造成威胁。

1.2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监控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缓解网络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升网络管理效率。与传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无论是从速度、效率,还是可操作性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处理模糊信息能力。由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和无法预知的模糊信息,因此应用人工技能技术,能够通过模糊逻辑的推理模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升处理信息能力。

(2)具备学习能力与处理非线性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网络安全处理模式不同,具有学习能力与处理非线性能力等特点,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具有海量且复杂的信息数据,要想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有效数据信息,必须从学习入手,推理出简单信息,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满足这一要求。

(3)计算成本投入较低。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控制算法进行计算,能够一次性完成计算任务,减少资源消耗量,实现绿色节能同时,提升网络计算的速度。

2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

2.1异常检测方法

2.1.1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按照样本集中的样本特点,建立一种层次型、网格、划分型、基于模型以及概率密度的模型聚类方法。其中,层次型的作用是层层分解样本集。划分型是利用划分方法,建立数据集。网格是将样本集转变成网格结构,然后按照单元数据来聚类。概率密度是根据数据集邻近区域的密度,设定阈值,即可进行聚类。基于模型则是先建立假设模型,并按照样本集收集的数据和模型来聚类。

2.1.2克隆选择法

克隆选择法即是按照生物学的免疫系统,建立的一种克隆选择算法。克隆选择法集净化搜索、全局搜索、随机搜索以及局部搜索为一体的克隆算子,具有收敛速度高的特点。

2.1.3克隆选择模糊聚类算法

基于克隆选择模糊聚类算法的工作流程为:对抗体群落进行初始化―克隆操作―免疫基因操作―克隆选择操作―克隆死亡操作―一步迭代算子―抗体编码。即是抗体群落经过初始化后,形成:

亲和度的计算公式为:

并对其进行判断,确保符合一步迭代终止要求;然后执行克隆操作获得a'(k),免疫基因操作为a''(k),克隆选择操作为新的抗体群a(k+1),等到满足克隆死亡操作:

再次执行亲和度,达到后,即可返回一步迭代,完成判断工作。

2.2证据组合规则

2.2.1规则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对证据收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证据信息具有不确定与多样化影响因素,因此要想确保信息收集完整、可靠及高效,需要制定基于交补分担准则的证据组合规则,建立一个证据信息集合x与y,并对集合的文氏图进行绘制,从而获取有效数据,找出数据信息中的冲突问题与局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集合x与y的交补关系可划分为XC∩YC、XC∩Y、X∩YC、X∩Y等四种方法;设置步骤为:使用二进制0、1代表x、y的原集与补集,X∩Y代表(11)2;XC∩YC表示外部部分不予分配;XC∩Y代表(01)2;而X∩YC代表(10)2。并在焦元x与y设置证据信息e1与e2,然后利用m1(x)与m2(2)对集合x、y的bba进行区分,以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2.2.2信度平均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

与比例均衡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相比,信度平均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具有明显优势:可在λ1和λ2方法中,选取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运算。例如比例均衡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λ1,λ2∈[0,1],而信度平均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则是设定xy=φ,λ1=λ2=0;若XY=φ;YX=φ,λ2=1,或者是λ1=λ2=0.5。

2.3p2p信任管理模型

2.3.1节点的bba建模

根据数据信息形式,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包括:信任文件(G)与恶意文件(m),并加以识别框架。设节点i,推荐节点j的信誉信息置信度为,,且,选择任意节点Ri对的支持强度为:

假设节点j的推荐节点为n个,能形成n个和j交互后对{G},{m}支持的推荐证据。

2.3.2证据的预处理

证据的预处理即是对某个证据源的证据和证据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提升证据的可信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事先对每个焦元属性的可能进行检测,然后通过收集证据来获取焦元可能性的支持度,最后χぞ莸目尚哦冉行诊断。即是焦元的可能性支持程度越高,证据收集的可信度越高;相反,证据收集的可信度越小。

2.3.3对p2p信任模型进行计算

基于改进证据组合规则的p2p信任模型计算的工作流程为:开始―置信度的确定―对计算基本信息进行分配―预处理法和去相关算法的使用―证据信息的融合―对评判节点信任度进行综合。即是利用识别框架对信任文件与恶意文件的置信度进行确认,并对文件类别进行计算,以获得推荐信息的基本信度分配函数,然后使用预处理算法与信度去相关算法过滤干扰信息,让各个证据之间保持独立。最后通过信度平均交补分担证据组合规则录入推荐信息,并按照信任度评价方法对节点信任点进行判断,从而形成完整的p2p信任模型。

3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3.1网络多渠道信息处理和合成

网络和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人工智能在工程内的设计要求与原则被再次改写,主要原因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人工智能技术从具象发展转变成宏观发展,由原始定向数据处理和改革向大批量、高频率和高密度处理数据信息方向转变,以实现网络多渠道信息处理和合成。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操作界面上录入“防火墙”指令,对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进行拦截、屏蔽和清楚,一旦系统检测出“不良邮件”,会自行将拦截信息发送到检测中心,如果邮件的安全属性出现疑问或者是不合格问题,将会被纳入到不安全邮件范围内。可见,智能化控制不仅体现在处理信息数据的水平上,还体现在工人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上,只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序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系统即可根据计算机网络应用规则与标准,进行智能操作。

3.2修缮设计网络管理工作

要想设计出高效、便捷和通达的信息通道,建立智能化控制能力的工程结构雏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改革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然趋势,为迎合发展环境与历史背景,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修缮设计网络管理,以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此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技术检测的精确度。例如在信号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中,应用人工职工技术修缮设计网络管理,需要结合信息分解和系统分析技术,建立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知识库,输入有关的结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进行管理、评价,以解决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总体管理效率。

3.3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即通过计算机,利用数学技术方法来对模式(环境与客体的统称)的自动处理和判读进行研究,例如使用计算机实现文字、声音、物体的自动识别,这也是开发智能机器的一个关键突破口。对人类使用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气管来获得声学和光学信息,这也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的两个忠告方面,例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光学字符识别系统(oCR),语音识别系统等代表性产品,这些模式识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备高速、准确、高效的优点,与人类自学习过程类似,例如“汉字识别”:首先将汉字进行图象分析处理,将其主要表达特征与汉字代码存储到计算机当中,类似于教师教我们如何将这个字的读法、写法、意思等知识存储进大脑,这一过程叫做“智能训练”或“自学习”,识别过程就是将输入或扫描的汉字图象进行处理后与计算机中所存储的所有汉字进行比较,以最相近的字作为识别结果,这一过程即“匹配过程”。

3.4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人工智能技术可根据生产结构,结合多样化的生产功能标准,设置与人工智能不同的交互结合体,形成设计工程的技术结构,从而实现工程的智能化。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中的agent技术,能够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利用知识资源库与数据库提供权威性和完整的评价指标与对比数据,并借助通讯软件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进行监控,将网络系统中的资源全部输送到系统操作界面上,为操作目标与任务提供服务,以拓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功能影响,从而达到提升解释推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要想提升计算机网络服务的质量,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功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到网络多渠道信息处理和合成和修缮设计网络管理工作中,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与智能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肖继海.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网络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v.27;no.242(10):35-37.

[2]马越.探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43-44.

[3]王垂祺.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74-75.

[4]阮金波.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探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00310-00310.

[5]孙晓霞.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3):99-99.

[6]吴振宇.试析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问题[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1):70-70.

[7]李海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科研,2016(11):00190-00190.

[8]郝登山.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6,18(01):87-89.

[9]纪鸿旭,李璐.探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07):00188-00188.

[10]周美玲,郭晓磊.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9(02):92-93.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9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将现如今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性应用,同时这也应该是工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工业自动化是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观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个自动化体系,保证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自动控制与智能调节。工业自动化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推动型作用,所以对于工业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技术;特点;工业自动化;重要性

工业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工业自动化硬件设备、工业自动化软件设备与工业自动化系统。工业自动化技术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息采集、操作、控制等等流程都能够自动完成,并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监管。工业自动化技术内所包含的科学技术类别较多,例如控制理念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于工业生产起到了管理与监控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共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与质量。

1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在对于工业自动化技术进行级别划分过程中,可以将工业自动化技术划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生产管理、设备把控、企业管理、过程控制及检测驱动。管理级别内还包含较多先进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互联网技术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企业管理技术的提升具有推动型作用,企业交易流程能够在互联网上面完成。所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最新型技术就是电子商务技术。过程控制在落实过程中,与智能控制和工程方式之间有着十分紧密关联,并且设备控制与检测也能够逐渐与三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简而言之,工业自动化技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真正不断与微电子技术与高新科技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能够凸显出工业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特点。

1.1智能控制

近几年,智能控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程序开发及研究等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控制一直都是人工智能领域内重要研究内容,能够有效将自动把控与整体规划相结合,属于交叉性领域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多种控制系统,由于智能控制器所具有的功能较多,这就需要智能控制器能够自足进行维修。例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是涉及到的含有腐蚀性的介质时候,运行时间要是超过规定工作时间,智能化控制器能够自行发出预警信号,让工作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展智能化控制器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整个加工流程的完整。

1.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美国科研人员在对于计算机研究之后,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但是我国对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究时间较短,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3系统集成信息化

在原有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内,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计算机管理、操作站、广域网、企业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落实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难度,同时整体控制效率较为低下,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渐开始与工程自动化相结合,进而保证钢铁企业能够进行自动化管理一体化建设。现场总线在产生之后,控制系统能够完全有效进行分离,设备控制与控制站能够被取代,计算机系统控制结构能够发生本质性转变。

2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性

2.1推动航空仪表工艺行业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

伴随着工业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产品节能减排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精密测量仪器与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发展重点。航空仪表在向精密计算方向发展之后,计算精度能够从原有的0.7%上升到0.4%,航空仪表上面的参与也能够跟家精确。

2.2提高信息的稳定性

工业自动化与传统工业相比较,在信息上面所具有的精准性显著提高。工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安排与控制等环节上面广泛应用。智能控制在应用过程中也更加复杂,模糊性显著提高,同时还能够进行数学性分析,从而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要是在提炼环境内对其进行控制,将无法构建较为有效的控制模型,很多控制环节人工将无法进行,逐渐趋向于智能控制方向发展,进而造成控制区域的控制能够更加便捷高效。

3结论

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用也开始越加广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提高工业自动化技术研发强度,对于传统工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简而言之,将我国传统工业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于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建国.工业自动化技术特点及应用价值探讨[J].科技视界,2016(12):132.

[2]李蕊.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性[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6(10):120-121+135.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服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4802

1引言

美国著名的商业公司FiraxisGames制作的《文明》游戏系列充分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模拟现实世界的游戏当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个游戏对于科技的定义,甚至科技胜利在游戏当中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获胜方式。《文明》系列对于科技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定义主要是从加大生产力和减少劳动力两个方面去进行诠释的。同时对于本文所研究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文明》系列的游戏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非常值得研究。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在各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呢,智慧图书馆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传统的图书馆虽然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在效率和智能方面却完全跟不上现在的科技水平。智慧图书馆在功能上面和传统图书馆类似,但是其结合了新时期的先进科技,体现了现代科技增强生产力,解放劳动力的优越性。智慧图书馆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有着互联性、高效性、便利性的三大特点,可以说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是新科技结合传统项目的具体表现。一些学者如王世伟[1]、陈嘉懿[2]、刘丽斌[3]、李燕波[4]、李显志[5]等人都对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大都指出了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进化的一个好方向。

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2.1互联性

智慧图书馆的互联性其中最大的一个具有特色的表征就是能够全面感知。所谓的全面感知就是能够有效率的将众多的零碎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让这些信息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提出,并且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还能够对于类似的信息进行有规律且科学的分类。而这样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图书馆当中往往难以实现,即便是能够实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图书馆的全面感知很容易就得到实现。智慧图书馆所使用的技术是现在科技的前沿技术之一,这样的技术被称为云技术,智慧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想的提出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为实现基于图书馆的全方面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应用环境[6]。这样的技术不仅仅是帮助了图书馆整理自身的技术,对于社会的一系列信息的整理也有着巨大的帮助。2012年5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合作,网络文学在公共图书馆“登堂入室”,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数字网络阅读服务[7]。

2.2高效性

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描述的话,如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合作,针对传统中央空调忽冷忽热的现象,发动大学生共同设计国内首个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技术能够对图书馆的温度进行实时调控[8]。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智慧图书馆能够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正确地反映,这样的一个特点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复杂繁琐工作解脱出来,不仅仅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还节省了生产力,是高效性的最好体现。智慧图书馆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高图书馆日常运作的效率,解放被繁琐工作所束缚的普通劳动力。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人类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让人类的生产活动变的越来越高效。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

2.3便利性

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则和人民的生活更加的紧密。据2012年5月召开的201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透露的信息,截至2012年3月底,我国电话使用人数达到了13.03亿户,其中移动客户端数达到了10.19亿户。宽带用户达到了1.58亿户,互联网网民规模超过5.2亿人。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电子商务、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生活娱乐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越来越习惯和接受通过网络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相关的信息,如果图书馆还是固守着传统,只是提供实体书籍的话有悖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是属于新的移动终端,对于书籍本身来说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书籍里的信息能够传达给读者,就能够起到书籍本质上的意义,所以新型的智慧图书馆在移动终端方面也需要进行更大地投入。智慧图书馆通过自己本身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够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让广大的图书馆客户在借阅图书的时候不需要一定要去图书馆,足不出户地用一个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就能够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借阅图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较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3.1智慧图书馆构建的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现在还是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实际上对于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问题和工业革命是较类似的,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地增强了生产力。不同的是工业革命是增加了工业生产的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工人,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充足的工业产品。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则是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的功能,解放了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让读者享受到了效率更高、功能更多的图书馆服务。所以,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核心是技术层面的进步,需要开发出以前不具有的技术,或者是挖掘出还没有被得到实际运用的技术。我国在技术这方面相对于国际来说,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当务之急是要跟上国际的步伐,主动去学习一些新的科学技术。

尽管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出现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一些实践探索,北大图书馆已着手建设智慧图书馆,加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元素,整合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语义检索技术和数字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智慧图书馆[10]。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和高级别的图书馆已经引入了相关的前沿技术,但是我国在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不仅仅是需要升级技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同样需要得到升级。如果仅仅只是引入新技术,但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那么至少是不能够最大化的利用新兴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效果也不会太好。以北大智慧图书馆构建为例,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宣传上都是仅仅是在强调技术上面的革新,对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很少有所提及,这不仅仅是北大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普遍的现象。以日本为例,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当中,日本的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技术是“智慧的”,同样管理方式也是“智慧的”,服务方式也是“智慧的”。同时日本在采用新的智慧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时同样保留了日本传统一些优良因素,让日本构建的智慧图书馆在国际范围内卓尔不群,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智慧图书馆文化。这样的构建方式值得我国图书馆去学习。

3.2科学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上的运用

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一天都有着大量的新技术产生,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而言,怎样去结合这些新兴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2012年4月,微信推出4.0版本,英文版正式更名为wechat。2013年7月号称海外注册账户数突破7000万人[11]。微信作为一个通讯软件,还能够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上起到作用,如表1所示,现代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已经是结合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智慧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肯定会日益完善。

3.3RFiD技术

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光靠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借助技术部门的力量,如RFiD技术就是一个典型可以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相结合的新兴技术。RFiD的全称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技术在运行的时候并不需要直接和书籍接触,一定距离内也能够正常的运作。这样的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主要使用其两个分支,一种是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另一种是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这两种技术都是有着相当的受用群体,。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虽然有着比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更高的识别灵敏度,但是所识别的范围却狭窄,而且价格也要高于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但是两者的优点往往都是图书馆所需要的,因此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3.4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服务构建的作用

张芳宁、陈鹰在论及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时,引入“全媒体融合”概念,试图在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以RFiD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应用的成功实例来拓展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路径。这样的思路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实施,通过RFiD技术能够让借书者在借书之前能够提前进行预约,避免想要借的书图书馆已经没有了的麻烦,这扎样的技术也就是俗称的预约书架。预约书架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读者在互联网进行预约借书之后,到图书馆只需要刷有自己身份信息的磁卡,然后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网对读者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比对,比对成功之后智慧图书馆会告知读者所需要的书的具置。新设备加快了寻找预约书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凸显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5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功能构建的作用

图书馆资产设备上可以加贴标签,RFiD能够定位图书馆当中的所有书籍,在管理书籍过程当中只需要输入书籍的相应的编号就能够迅速找到它。由于标签数据模型是通用的,这样图书馆的书籍信息在各个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都能够使用,促进图书馆之间交流。另外,传统图书馆所建设的红外线感应设备也能够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红外感应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贴了标签的书籍,能够大大降低书籍被盗的概率。

4结语

智慧图书馆所具有的三大特性是远远优于传统图书馆的,为了扎实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应当着手于新兴技术的应用研究,完善现代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

[2]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

[3]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46~48..

[4]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

[5]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

[6]袁援云计算技术驱动下构建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环境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索,2010(12).